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頌
  
世子嘉禮
公元1727年
   丁未九月二十有九日
王世子嘉禮
小臣淸塗之外
獲覩盛禮
不勝區區慶祝之忱。
爲此頌。
竊附里巷歌謠之末云爾
世子仁明
國之元良
昔肅考末年
夢發其祥。
有龍蹌蹌
降于明堂
太宗告王。
太祖之業。
其永祚昌
世子仁明
其容又夙成
豐如嶷如
如月如星。
圓首脩眦。
人中孔長。
壽考無疆
福祿無央
宗社永康
世子仁明
儼然天成
其未十載。
如十五成童
無妄言。
無妄動。
無妄念。
日夜敬恐。
王眷乃成。
世子成人
加以冠冕
議厥嘉姻
命擇佳嬪。
命擇佳嬪。
對我元良人
士大夫
勿閟名媛
齋服潔盥。
竢王之揀。
王揀以敬
三簡乃定。
豐壤大姓
太師趙孟裔孫
文命有女。
其德吉正。
宜配元良
以主我七鬯。
爰命太史
簡月之良。
視日在房。
月會藏。
是月壬午
惟吉臧。
壬午之辰。
世子出門
朱輦文文
寶翣飜飜
彩旗延延
黼乘閒閒
枚士蹁蹁。
宰樞虔虔
分司反反
生鴈左首
宗伯以前
世子之車。
其來徐徐
和鑾之音。
以節以齊。
枚士跚跚
運趾勿遽。
都人士女。
衆企以佇。
烏冕玄衮
世子端御。
帟帟雲幕
孝宗之邸。
世子至止
以俟于陛。
淑嬪齊莊
敬竢以禮。
世子奠厥贄。
授綏結縭
升車以行。
賢嬪隨之。
賢嬪之車。
如雲如日
玄紱文綺
鳥茀承屋。
婢媵姆史。
左叉右籥。
匪幣伊食。
朱紼玄牀。
以輦以櫝。
玉冊誥命
命器命服
世子旣反。
世嬪隨之。
誰其送之。
趙氏諸姬
壬午之晡。
世子同牢
其敬其愼。
合巹以厚。
其酳(缺缺)。
其餉孔阜
允矣世嬪。
世子佳耦
吾王冢婦
世子旣酳隷以禮。
祗見吾王以喜。
后妃以囅冢婦
禮眷眷以寶玉
飮食衣服
祝以介福
世嬪拜受慶膺王之祝。
萬福伊始
子孫千億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箋
  
近思錄
   通訓大夫曹正郞臣萬。
誠惶誠恐
頓首
首。
臣於八月二十三日初昏
奉宣召之旨。
謹隨史官之後
趨詣天陛
聖上首詢故參判贈大冢宰臣金家藏神皇時所賜大學衍義有無
臣萬謹對訖。
敢賺奏安東校藏襴衫幞頭事。
因方兢惶俟罪
汗浹衣背。
旋又伏蒙聖上詢及臣先祖忠定公臣橃所藏近思錄事。
此書曾經中廟大王睿覽
事係先朝
合有進御之擧。
臣祇奉聖敎。
不敢秘私者。
差人趲程
家藏近思四冊
本月初五日午刻
雙擎詣閤
祗授司謁。
投進宸嚴之中。
臣萬誠惶誠恐
私自伏念
臣以蟣蝨之微。
先祖古事
登筵帷。
致勤睿咨。
已非冗司賤臣所敢承當者。
伏念近思藏弆家篋數百年
八世十朝
乃今登御筵。
回天矚。
其事有不偶然者。
而我聖上追遠率舊之盛。
崇文重道之懿。
實光簡策
猗歟休哉
雖然
玆書之索。
不但一時把玩之資。
將以討論講習
反身受用之具。
聞恭大王正德戊寅六月
不時召對
先祖臣橃以左
公元1518年
副承旨
與同副承旨朴英進講近思錄
十月
不時召對
先祖臣橃與右副承旨金正國經筵官趙光祖
進講近思錄
相與討論經理
中廟王與之終日論辨
亹亹不厭
間以談笑
朋友講劘之爲。
聖祖典學崇儒之盛。
猶可像想欽慕百載之下。
臣愚死罪
以中懿烈
有望於今日。
謹誦前聞如此
臣以微末小官
出位唐突
極知僭妄
無所逃罪
鈇鉞之誅。
方竦息而待之矣。
臣萬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伏以
宸情遠溯。
往事興感於丙宵。
明命遐宣
舊書登覽辰極
事罕前古
極明幽。
竊惟近思錄一書
實是先祖舊帙
通編濂,洛,關四名儒之語。
講習此爲階梯
歷事中,仁,明三聖王之朝。
直省不離懷袖
屬當日侍宴宸苑。
而玆書墮在禁扃
百僚春醉花前
何等昭代勝事
中官夜送院裏
眞是不世恩光
太平餘痕。
經數百年未沫
書香遺澤
相傳六七世猶新。
恐龍登御之餘。
難免蠧篋傷汚之歎。
何知陳聞於上聰。
忽蒙宣索中宵
玉音丁寧
像想得聖代君臣際。
威顔密邇
唯諾如家
人父子間。
是何嵌竇巾衍中書
至勤筵帷宣御之命。
盖聖念終始典學
恒加緝煕之工。
謂是錄切近治心
庸降投進之旨。
極知盛意之有在。
豈曰秘閣之無存。
肆將四冊珍藏
再陳九重之淸覽。
看花天遠
幾回恭僖丙寅
燒香晝熏。
恍是嘉靖間庚子
摩挲古帙。
奚但興慕宸心
玩索名言
益知有補於聖學
念玆編重經睿矚。
舊事追想先朝
時則有若趙朴金諸臣。
一時登對
相與參考周程張微旨。
終日討論
先臣同升講筵
至今日傳爲美事
如欲紹述
是在聖明
玆盖伏遇主上殿下
上聖姿撫中興運。
體報壇之遺烈
命進萬曆間襴衫
下泉之餘音。
宣覽神皇衍義
遂推異數
遍及私家
敢不感激鴻私
策勵駑質。
還珠賣櫝。
學術縱愧於前人
綻襪補裳。
愚衷庶效於他日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狀
  
通信使到界狀
鸞誥而辭鰲禁
雲擁出國門。
龍節而涉鯨波
星流江戶
三千鳥道
九萬鵬程。
伏惟通使相公閤下
達去如斯造次必是。
綸音出境
身寄貫月之槎。
王靈而交隣。
津通出日之木。
臣節燥濕
不憚
雖巒邦忠信可行
仗念萬夙仰下風
忝守南邑
往躅堤上
州號歃良。
遺烈於圃翁。
事在洪武
當行諭志之日。
效仁贈言之規。
方伯到界狀
恩誥遙臨。
交竹符於邊徼
惠澤新布。
玉節於藩營。
一路福星
三春膏雨
伏惟閤下地望素著
天眷彌隆
羽翰排風
來從九萬里溟海
旗纛翳日。
去鎭七十州山河
分陝之初。
賑絳是望。
伏念萬三載糜廩。
一味妨賢
生民之積痛。
摩手無策
棠陰淸化
仰首以鳴。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雜著
  
倡義時檄內文
天地未墜。
君臣分義不可干。
日月高懸
鬼魅情狀無所遁。
是以凡有逆亂不軌之賊。
懷憤嫉必討之心。
安兒起而魯公慚。
蘇峻叛而溫生怒。
何蕃六舘從亂
河東三州勤王
是皆伸大義一時
莫不令名千古
今當凶逆輩之致討。
願與忠烈士而同聲
洪惟我國家。
聖繼神承。
天覆海納
好生惡殺之德已洽
民心胥欣。
恢公抑私之旨丁寧
著相勸。
庶幾王化協于下。
無有邪氣其間
豈知
種妖惡之類。
生一簒逆之志。
譸張不道之說。
掛書國門
嘯聚無賴之徒。
匿影山藪
締結連帥
通縣
遂提弄池之兵。
敢生射天之計。
竊據重鎭
戕害元戎
妖氛兩湖之間。
何怪變。
凶檄飛一道之內。
無非矯誣
極罪盈。
天驚鬼怒。
何幸王師奏捷府。
賊酋梟首於藳街。
亂領妖腰。
次第伏法
醜類奸黨
散落逃生
巢窟之已平。
庶邦之無事。
誰知遺蘖未殄。
一支猶存
乃以亡神奪魄之餘。
潛伏嶺嶠之外
復合假氣遊魂之輩。
跳躑居安之交。
山南尙義之鄕。
遽有此變。
東有之後
曾所未聞。
尙忍言哉。
噫乎痛矣
惟彼汝立,夢鶴稱亂之地。
尙駭逆竪復生
何南冥,桐溪播馥之區。
反見賊子之近出。
七十州縫掖之士。
一魚混川之羞。
百年禮義之風。
三綱掃地之歎。
此賊不滅
何能自立世間
義旅不興
無以有辭天下
某等生長鄒魯
講習詩書
白面迂儒
雖未學軍旅之事。
靑氊舊業。
不墜忠孝之傳。
九重隱憂
涕泗交集
一天之共戴。
心膽欲摧。
肆於聞變之初。
爰發倡義之擧。
武夫勇士
東西南北自來
世族名家
父子兄弟偕作
發舊藏於鄕校
弓矢刀鎗旗幟之俱存。
考遺條於壬辰
參謀書記都揔
之皆備。
先輩之餘烈。
凜如隔晨。
誓衆士而直前
功可指日
空弮而有冒刃之志。
賊窟而忘戈之勞。
咨我同志之人。
盍思共誅之策。
糾率徒旅
吾儕周旋
把截險要
爲官軍之聲援
東洛而洗倻山之穢氣
鼓南風而掃淸郊之餘氛。
湔衣汚衊之羞。
祖宗休養之澤。
所望也。
豈不快哉
况今哀痛惻怛之敎新頒
安撫號召使相望。
德意下究
堪涕興元悍夫
風聲遠彰。
足慴淮右殘孽
可不思奮
宜各效忠
噫。
忘憂紅衣大名
軒動宇宙
大笑黃石之卓節。
昭回日星
勖哉諸公
無俾專美
奉諭講學諸君
嗚呼
昔我伯父雪齋公平生。
未嘗獨善自私之心。
接引後生
相與作成
雖遠宗姪異姓子弟
皆欲其成就
晩暮之年。
不懈收敎
精力所不逮。
敎授所不及。
則又設冬春講誦之規。
定出訓長
朔望受講。
必欲振勵陶鑄
無墜祖先文學之敎。
其意誠勤矣。
家禍罔極
變故相隨
使我承學諸君
遽抱不卒業之痛。
豈但吾家一門之無祿。
抑亦洞中學子不幸也。
萬之不肖
何足以當訓長之任
而輪例受差。
不敢規辭。
况今秋序已盡。
講期且迫。
前年會講之
地。
便成滄桑
霜露旣降。
草木搖落
瞻架軸之宛然
音容之邈爾。
我懷之悲。
曷有其極。
竊惟念媚學諸君子。
當日勸勉之切。
昔年課受之勤。
亦必惕然愴怛
所以體承遵行
不以人事變遷而少或怠忽
萬雖無狀。
不忍遺意廢棄
敢欲仍任勿遞。
諸君終始勉焉。
但此偶占東試。
將赴南省
開朔之會。
不得身親周旋
而同任洪兄想必擧職受講。
且兩丙辰
洪公勸講之誠。
伯父之所歎賞
講誦之日。
想亦樂臨。
諸君如欲仰體先輩美意
勿替會講之前期
則不佞雖遠出。
何患無受講者乎。
諸君及時誦習
開月初吉
齊會于酉谷宗堂。
相揖背誦
如前已行之規。
而又相與敦行孝悌
去爾童心
毋止口耳誦讀之末而已
非惟於諸君有多少利益
伯父悅豫騭佑於冥冥之中
而忝居受講之任者。
亦與有光榮矣。
嗚呼
耆德凋零
文采蕭條
後生晩出
考德無地
之無狀。
不勝感慨痛苦之至。
以此奉請
非萬之言。
實我伯父之言。
諸君念之哉。
 朱夫子韋齋葬後。
卽請學於師門
以此言之。
李秀才在衰服之中。
宜勤讀。
朔望進講外門諸舅
未爲不可
講徒中朞服之人。
亦於葬後
講讀訓長之前
勿以重制自解也。
父兄之敎。
聖賢之書。
非等閒遊嬉之事。
不必大功許誦之義槩之也。
四弟
昔我宗父荷塘公。
克仁克睦。
以處宗族
故終荷塘之世。
權氏無二言。
嗚呼
去祖旣遠。
分族旣繁。
品性不齊
安得無言。
或有言。
與之校。
愈加親厚
凡百患難
盡力相救
凡有過失
戒勿峻攻。
無所失。
宗人誚之。
雖無所失。
反而自省
自省無失
憂而勿怒。
嗚呼
使己誠盡於處族。
雖有宗人億萬
其或我誚。
嗚呼
允能睦祖宗
降之以福。
李甥世學名解
吾甥世學
退陶雲仍
肆我伯父
以是名。
先生之學。
爾惟世之。
伯父之意。
爾惟體之。
汲汲科名
數數世情
非聖之書勿讀。
非法之言勿聽。
乃心定乃志。
弘爾量正爾氣。
謙恭退讓
雖知猶抑。
克修乃德。
世爾家學
易說
   萬少時讀易至坎離
遇疾而止。
咸恒以下
時一披覽
讀者不能領會
披覽者哉。
公元1744年
子春
河圖洛書先天後天二卦圖。
欣然若有契於羲文之奧。
遂從訥隱丈席
手書古文小冊
伏而讀之。
全卦
文王之辭。
上下二體
周公之辭。
然後取朱義程傳。
以證吾說之得失
其得者盖寡。
第錄其說。
一分之進。
改正未晩也。
甲子秋夕書。
   古文易。
但書文王下彖周公六爻之彖。
其孔彖與象。
皆歸之於翼
訥翁依孔氏之舊書之也。
鄙說多取䪨會書。
說文所釋。
間從古文。
(篆也)凡經傳訛處。
篆隷駁換之際。
學者所宜致意者也。
東國音讀亦精。
往往與傳義相盭者有之。
其飜解間有失其本旨者。
其釐改之責。
經帷進講之人。
承用旣久。
不可輕議也。
  卦名說
說者曰。
六十四卦
伏羲已重之而命之名。
愚竊以爲不然
伏羲未有文字
八卦只是而已
未有其名。
况重而名之哉。
何則
八卦書畫之祖也。
造書者觀☰之畫作
古文之天也。
(字書曰。
三畫微曲者。
象天覆之狀。
後人長其三畫非。
)觀☷之畫作
古文之坤也。
觀☲之畫作
古文
之火也。
觀☵之畫作
其橫者古文之川也。
其縱者古文之水也。
自三十八軆作而六書(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註假借六書
)之法晦。
山澤風雷古文之樣。
不可攷。
然以天坤水火四字推之。
皆依伏羲之畫而爲之。
所謂象形也。
若其不曰天而曰𨺩。
(古文乾字。
)☲不曰火而曰離。
不曰川而曰坎者。
六書所謂會意而成者也。
然則坎離震兌艮巽之文。
不生於象形之初亦明矣。
文之未形
安從生哉。
不然
夏人何故不呼☶爲艮而曰連山
商人何故不呼☷爲坤而曰歸藏也哉
先儒曰。
文王演易羑里
云者
因約而敷之之謂也。
伏羲有畫而無辭
文王何敷焉。
文王八卦之約而演成六十四卦也。
且夫前聖尙簡
後聖尙蔓。
一言
三言
易經言之。
文簡於周。
周簡於孔。
伏羲只是大頭顱。
若又重之。
伏羲也。
或曰
古之草作艸者。
從水雷屯句曲之象。
則屯獨不爲伏羲之畫歟。
曰。
以前
皆用古文
字之作
非盡出於蒼史。
不可以此而拘之也。
且屯象草。
非草象屯者乎。
又曰。
古者從陽從建者。
已有健意。
天與乾之音。
有從淸從羣之異。
天竺之天。
身毒之身。
字異而音近。
(竺,興,毒。
亦字異音同。
毒一作篤。
)則安知古字天與不同歟。
䷀乾。
乾籀作𠄃。
又作𠄃。
或作𨺩。
華音껸。
東音건。
乾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
朱子不以德言之。
而以大亨利於立義
占辭如此
孔子已分作四德
程子從之。
盖乾無他占辭者。
文王但見天德至大
乾象至健。
無所不包
元亨利貞周而復始而已
故以四字作乾之占辭
孔子仍之。
孔子何嘗不以易爲占書哉。
○乾卦全體純陽
而以第二陰位
第六爻極而變者言之。
似革卦象
初三陽位
以二四六陰位觀之。
已凾得旣濟
旣濟未濟互相易之。
以旣未濟終其貞元之妙乎。
上下皆乾。
古作𨺩。
𨺩健意。
物之周轉不息者莫如天。
故取天之義。
以乾字說䷀之義。
乾雖卦名。
實狀䷀之德。
是知☰之德乾
䷀之德乾乾
乾而又乾也。
愚意以䷀行書之者
恐合在元亨利貞之上。
讀曰䷀은이니乾元亨코利貞니라。
如此則兩連書乾乾
讀時雖有句讀於兩字之間
而其爲乾乾之象自著矣。
以下七卦如此也。
屯蒙未濟之間。
許多卦雖無重疊取象之義。
亦自成一義。
如䷂卦。
讀曰䷂屯이니屯은元亨利貞니勿用有攸往이오利建侯니라。
公元402年
此讀之。
亦有義意矣。
愚讀履之彖辭
常訝其無頭
今若依此例讀之曰䷉은履니履虎尾云云
則爲有頭矣。
古文天字
三畫微曲
象覆下之形也。
不曰而曰天者。
非遇王次仲程邈
不可究詰
姑闕之。
(王,程變篆作隷者也。
)○元亨利貞
左傳
穆姜已分作四德
孔子仍之。
文王之意。
大亨利於立義
觀他卦。
無單擧元字。
作善字義爲辭者。
可見其爲大字義也。
然易之辭曲暢旁通
成義理。
大亨利貞看亦可。
作善宜正看亦可也。
○乾之道。
晝夜四時
轉運不已
一息之或間。
明暗寒溫
其變无窮
分作四德
貞則復元
周而復始之義。
何不可之
文王之後
孔子最近
讀者孔子爲正可也
公元1744年
初九潛龍勿用者。
周公觀䷀之象。
逐爻發明其義者。
而初爻以地則潛。
象則龍。
初是潛。
九是龍。
○易本於河圖
乾之初奇之潛。
卽潛於水。
陽畫之以水擬象者。
未始不本於天一之象。
其時則當黃鍾子位之半。
所謂潛卽地中之水。
龍處潛中。
陽動地底
極穉而微動則妄耳。
故戒以勿用也。
勿禁之之辭。
奇之畫。
劃定限截之象。
勿義似之。
大抵爻辭
字字取象
學者不可泛看。
然勿字亦有心看。
易歸穿鑿
字義
雖處以無心有心之間。
亦可也。
古人文字皆押䪨。
潛龍勿用
用是韻。
用或作庸。
義與韻各諧。
考之䪨會。
可知也。
○潛似有氣。
見似無氣。
九二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二雖陰位
而爻才爲奇。
故亦謂之龍。
見著見也。
二陽比初浸長。
不至於微且穉。
二位又離潛近陸。
故曰見。
從目從人
人目所及之地。
故曰在田
利見
(周禮職方氏
澤藪圃田
田恐指澤藪
雖謂之田而與平陸有間也。
)○利以四序言之則屬陰。
二是陰位
下卦第二爻。
上卦之第二爻。
皆曰利見
○見有似無氣二故也。
○陰小陽大。
是人位。
故九二之奇爲大人
九三終日乾乾。
夕惕若无咎
奇爻爲陽。
有日象。
三爻爲下卦之終。
故曰終日
合下三畫觀之。
初爻似朝。
二爻似午。
三爻似夕。
第三當下乾之終。
上承上乾。
故曰乾乾
○惕從心從易。
古作惖。
平常之心而作兢畏之心者。
是惕又惕。
懼者有斂翕之象。
故屬夕作惕若。
語助也。
夕惕爲句。
若屬厲字作若厲。
亦可耶。
○厲。
危也嚴也。
三以剛才而處剛位。
象則太嚴厲。
以位則太危厲
知其過於嚴厲
危厲之戒。
无咎也。
字書
岸危處謂之厲。
乾之三陽皆水也。
中爻中央
初爻三爻兩岸
故戒乾三之危。
必下厲字者也。
易下厲字。
大抵皆初與三而四與上。
上軆兩邊
故亦有厲義。
○咎從人各。
人各爲心是咎。
三陽同德同心无咎
○乾三爻當大簇三陽寅月
人位也。
○九而遇三。
多少大有氣。
却欠雍容故厲。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四離下體
在上卦之初故躍。
而龍之性常在於淵
初一潛處而言。
初四之應爻也。
○古文淵作▼(片+爿)。
左右象岸。
象水
初二五上似兩岸
三四似水中。
云者
指九四本爻而言。
不必指初爲淵歟。
字書管子曰。
水出不流
則初謂之
亦無不可
大抵學者之事言之。
或躍。
進取之義。
居業溫舊之象。
龍至靈者也。
雖有登玄間興雲作雨之具。
相時而動
不妄不躁。
到得時時施用有力
其躍而還潛。
何各之
无咎
○四處近五之地。
不待時至凌節驟進
則非遠嫌之道也。
○九故躍。
四故在
九五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凡物陽物陰物走。
龍雖陰物而其鱗八十一。
九九之數。
又能天飛
故稱陽物
龍具陰陽之德。
與乾之兼坤象者類。
故以龍擬九象。
龍字從肉從飛。
本是飛肉
又龍之有翼者爲
應龍
九五是應龍也。
其得謂應龍者。
以九五與九二爲正應。
而爲飛龍
後人取其義。
應龍之名歟。
○五處地高而又陽位
故曰在天。
上體第二爻。
亦稱人位
故曰利見大人
○九而又五故飛。
上九亢龍有悔
高之極也。
九極於上。
龍之亢者也。
三已不中
而外三則非特不中而已故亢。
不悟而後悟者爲悔。
用九羣龍無首吉。
此言聖人用易之道。
中用爲言
剛而不能濟以柔。
則非用易之道也。
用九
用九之道也。
羣龍
羣陽也。
羣龍
言衆九之幷進
羣龍之齊作。
羣龍云者
嘉喜之意。
然旣喜之。
又却有過剛之憂。
以无爲首爲心則吉。
无爲首者。
變剛而柔之也。
首者。
衆陽所聚之會。
凡物之進。
首先於身。
无爲首則其變剛而爲柔可知也。
陽極則變爲陰。
陰極則又變爲陽。
乾而不知變
獨陽過剛
何以化生
故貴无首
用九之道。
王霸分係焉。
聖人用九
過者裁之。
不及者輔之。
裁成輔相之宜。
王道也。
老子用九
爲占便自私之術。
覇道也。
䷁坤。
古文쿤。
坤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後得
主利。
西
得朋
東北喪朋。
貞吉
上下皆坤。
坤順也。
有連則有坼。
連者奇畫
坼者耦畫。
奇者圓而動。
耦者方而靜
靜則順而有持載之量。
物之靜順而能持載者。
莫如坤☷之德。
坤䷁之德。
坤而又坤。
取䷁坤。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之上。
讀曰䷁은坤이니坤은元亨고利牝馬之貞이니君子有攸往이니라先면迷고後면得리니主利니라西南得朋이오東北은喪朋이니安貞면吉리라○乾生物大亨
坤成物故大亨
馬子育。
而其行又甚强力
故曰利曰貞。
○坤上下兩軆
無碍障。
坦坦之象。
故君子用坤道而往
何往而不可
然坤女道也。
先倡失道
故曰迷。
陽唱而後應之則有得也。
○坤生物无窮故主利。
德言乾陽屬仁。
坤陰屬利。
西南陰方
得朋類。
東北陽方
故喪朋。
未申之間。
爲後天坤位。
則坤是陰之本宮
不但得朋而已
意者文王先天義立說曰。
西南爲巽位。
坤道西南
得長女之朋類
故曰得。
東北則是長男位。
非陰非朋類
故曰喪。
○坤地道也。
貴在安靜
女道也。
貴在貞正
如是則吉。
初六履霜면堅氷이至니라履在足底
初在
六爻之底者。
似乎履霜
陰氣之始凝者。
初六陰之始生者似之。
履言初。
霜言六。
初六只是履霜而已
而霜之始凝。
已有堅冰之慮。
聖人小人遠慮也。
初陽位。
故陰有用事之兆。
不過霜之微凝而已
初之應爲六四。
六四以陰才居陰位純陰也。
故爲堅氷
氷水凝者也。
霜殺物者而亦成物
坤之陰亦然
履霜非專屬不好底。
君子旣喜其成物而旋慮其殺物。
慮患矣哉
六二不習
習重也。
乾之盛德在五。
而後乾體立。
坤之盛德在二。
不待重卦而已利。
坤而重則五居陽位
非純也。
程傳朱義。
以訓習學習爲訓何也。
屯屯古文준。
䷃蒙뭉
 上九擊蒙
毄。
勤苦用功曰毄。
䷄需슈
䷅訟訟古文作䛦쓩。
師師古文作𩇱시。
䷇比삐
小畜셤○츄
䷉履려
 
九四愬或作虩。
亦作覤。
䷊泰태
䷋否삐
同人뚱인
大有때
䷎謙켬
䷏豫유
䷐隨쒸
䷑蠱구
䷒臨古作▼(目+(勿覘))림
䷓觀古作
噬嗑씨
䷕賁삥。
韻會斑字注。
斑駮文。
本作辮。
王制雜色曰班。
古作賁。
易有賁封。
陸氏釋文曰古斑字。
䷖剝
䷗復
无妄무
大畜때추
䷚頤古作𦣝이
 六四虎視耽耽
䪨會。
虎視眈眈
下視貌。
云威
不猛。
今本從耳作耽。
傳寫之誤也。
○其欲逐逐
䪨會注。
篤實也。
一曰馳貌。
字類
逐逐
蘇林音。
廸逐。
或作浟浟
欲利貌。
大過때궈
䷜坎캄
䷝離례
䷞咸
 上六咸其輔。
䪨會云。
古文易咸其䩉。
今文作輔。
䷟恒古作
䷠遯뚠
大壯때장
䷢晉진
明夷멍이
 六二用拯馬。
拯本作抍。
古易抍馬吉。
家人갸인
䷥睽퀴
 六三掣。
古文易作觢。
或作
音치。
劓作㓷。
音이。
天刑名。
刺鑿其額曰天剠也。
䷦蹇견
䷧解上聲
䷨損순上聲
䷩益
䷪夬괘
䷫姤虩
䷬萃쮜
䷭升싱
䷮困쿤去聲
 困古文作𣏔。
取止于木之義。
故有株木蒺藜葛藟等象。
困亨
大人吉。
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三歲。
恐無吐。
初六四歲方遇。
九四但當曰三歲不覿
九二朱紱方來
古作市。
朱紱朱裳也。
古者朱裳畫作
卽古紱字也。
相背
不合之象。
九二九五皆陽也。
故其不合
有類不合者。
中畫
作陰畫十字樣。
心相孚。
且其字樣
齊整端一
有似中正
體狀又甚剛方
取象歟。
韻會釋字曰兩己相背形。
周禮司服注䟽
臣民背惡向善
亦取君臣合離之意。
去就之理。
朱與赤。
君與大夫之義。
六三據于蒺藜
古作
九四金革
指九二。
徐徐
初六之來。
徐徐者。
私附於所近之九二也。
上六臲卼
臲與臬通。
又作槷。
植表之木。
搖動也。
古文作倪㐾。
䷯井징上聲
井은改邑호대不改井이니无喪이면无得이니往來예井이井이라卦自泰來
坤邑象。
坤之中爻
下居於初。
故改邑。
乾之初爻。
上居於五。
不改井。
坎之中爻井水也。
且初與五往來爲井。
上軆爲水。
初四之間。
亦有水象。
所謂不改井也。
初往五來
彼亦井此亦井。
故曰往來井井也。
○无喪无得
猶言不有所廢。
何以興。
使乾初不喪一陽爲巽。
坤五何以得一陽成坎乎。
喪者乾也。
得者坤也。
不可互言
○繘古作𦇹。
繘井注。
已至而未出井也。
䷰革。
古文作莗。
音긔。
本作𠦶。
卅年爲一世而道更也
䷱鼎딩上聲
 九四餗。
古作鬻。
剭京云刑在頄。
 
九五鉉。
周禮作鼏。
鼏以木橫貫鼎耳擧之。
亦謂之扃。
一曰覆鼎者。
䷲震진去聲
䷳艮古作근。
去聲
 六二拯。
或作𢮋。
古文易作不𢮋其隨。
䷴漸쪔
 漸鴻之進。
自干至陸用足。
自木至陵則不專用足。
而其羽乍動。
至逵然後用羽
故曰其羽可用儀
學者進學如此
則無凌躐之失。
上九是化之之神歟。
歸妹귀뮈卦自泰來
䷶豐古作𧯮
 九三沬。
古文易作昧。
䷷旅류上聲
䷸巽순去聲
䷹兌뛰去聲
䷺渙훤去聲
 假。
古文易王徦有廟。
 初六拯。
本作抍。
古易抍馬壯吉。
䷻節져
中孚즁
小過귀
旣濟계졔
 六二茀。
與芾同。
紱也。
亦作韍。
 六四袽。
說文作䋈。
絜縕也。
引易需有衣䋈。
古文易作茹。
京房作䘫。
未濟졔
 汔傳作얼
  彖上傳
資始
古作兘。
說文曰。
從女從台。
坤母道也。
 
雨施
古作
平聲
 保合大和
古褓合大和。
  彖下傳
咸者。
少男少女之卦
男女感也。
○卦本否。
故曰柔上而剛下。
謂三與六變
否之三柔上而六剛下也。
○二氣。
少男少女也。
感應
言三與六爲應爻而相感也。
相與
言此往彼來。
柔變剛而剛變柔。
相與也。
與如與隣之與。
○止而說。
言成卦上下兩體
下女
言男在下而下於女。
下禮下也。
三六爲相應之爻。
少男艮體止。
有進意而妄進
少女
九五相比而待三之來求
是女之貞者也。
艮止
猶爲人君止於仁之義。
下女
猶君下臣
君止於仁而臣下咸悅。
天下和平
少男亦有六二之比近不爲二牽。
亦止於義之男也。
男女相感故亨。
男易爲二牽。
女易爲五誘。
故曰利貞
貞則利也。
女貞不爲五之所誘。
如此之女。
何不吉之有。
○卦本天地否。
故曰天地感。
言三六相感也。
○萬物化生。
坤有萬物之象。
聖人
指九五。
人心
指下二陰
二非萬物而陰有多底象。
天下
指下體而言。
艮止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夫夫婦婦之象。
而各止其止。
自然和平之象。
且其止其說。
見感萬物之情也。
○咸天地化生
聖人化成
恒。
久也
恒卦卽咸卦之倒看者。
咸爲少男女。
而恒爲長男女。
自少爲長。
有久義。
本地天泰。
初陽上爲四。
四陰下爲初。
故剛上而柔下。
○以成卦觀之。
則震長男爲剛。
巽之長女爲柔。
故剛上而柔下。
變卦釋之。
則當曰剛이上고柔ᅵ下고以成卦釋之。
則當曰剛이上이오柔ᅵ下라○相與之義見上。
剛柔皆應。
六爻
爻爻皆應。
他卦之應。
重在二五。
而咸,恒二卦
似當以變卦之爻爲重。
○由咸爲恒。
由少爲長。
爲久之道。
○風以履之
雷以動之。
化成之妙。
夏月可知
○以二五陰陽爻言之。
咸之二陰五陽
得位之正。
恒之二陽五陰
內外之位。
恒但以長女在內
長男在外看。
不可以一例膠故无咎
男女陰陽相感之久。
其亨可知
故曰无咎
○風與雷皆動。
物動則易於失正
故戒以利貞
不已
合咸,恒二卦通言之。
風雷皆動。
故曰往終始
三終四始言之耶。
日月四時聖人之久。
盛言恒道之大。
然震爲日月所出之位。
成卦震巽之際爲乾天。
借用得天字。
先天西南之巽
爲後東南位。
四時變化
亦可推知
聖人用言
若以軆象言之則錯矣。
化成
不但感之和平而已久故也。
遯之二五。
不可以君臣看。
但以君子小人看。
下體少男
上軆父。
父生少男則已老矣。
老則止。
人道也。
然非剛果則當止而不能止。
遯之五與二陰爲應。
下二陰之漸長而斷然勇止。
與時行云者。
與時進而行也。
當止而止。
止道行之也。
大壯乾父長男之卦
陽剛盛大盛壯
以盛而動。
戒在以正。
故曰利貞
晉但以成卦論。
恐無變卦可言
○柔進而上行
坤之二本暗。
而上五之明。
故曰麗乎大明
○晉有建侯象。
康侯寧侯
坤牝馬。
牝馬爲子畜之物。
故曰蕃庶
離爲晝爲日。
三接
指下三陰
明夷
倒爲明夷
進其可恃乎。
明夷上下體之際。
皆有坎水橫截
三接之際。
宜思蒙大難之慮。
○艱指坎。
貞指五陰之中也。
內難之內。
恐作納何也。
以卦內外內言之。
內卦明。
不可謂之難也。
離納於坤也。
家人中女長女之卦
不可以男女言。
而其曰男正位正位
特就二五陰陽畫言之也。
其曰父母亦然
少女中女之卦
故曰二女同居
在內在外
位已睽矣。
○睽上火下澤之象。
其志。
火之上升
澤之志下趨。
上女之志。
欲與九二正應相交而上比於上九
下女之志。
欲與上九正應相應而下比於九二。
安能不睽乎。
○其志不同行
火澤性情言。
志同
以二五正應言。
○說而麗明
進上行。
得中應剛。
就成卦之象言之。
天地男女
非以離澤言之也。
以上下體泛論之也。
强言之則火爲天澤爲地
二爲男五爲女。
萬物資水火而成
卦。
有此象。
蹇利西南
得中
二陰外卦
遇九五爲應。
故爲往爲得中也。
不利東北
道窮
爲後天東北位
陽居下體之上而止。
爲窮也。
更思之。
此卦本自坤來。
坤居西南
東北陽方
不利於坤。
故曰道窮
利見大人有功
言六二往外。
見九五大人也。
當位貞吉
言九五當君位
正邦也。
六二處下爻得位
助五而正邦也。
然蹇之九五。
處坎之中。
爲亂賢君
六二居艮之中。
守正輕進賢臣
昭烈武侯似之歟。
不曰險而動。
而曰動而免乎險。
三雷在上離坎故也。
○卦本自地澤臨來。
爲後天西南位
故曰西南利。
言成卦九二得九五故利。
得衆
坤有衆象。
初九之陽。
往居于四。
得衆也。
○來。
自外內之稱。
以正應言之。
則六五下就九二有來象。
復。
地雷之象。
解卦上軆本坤地。
而下就九二時。
有地雷之象。
故曰來復
復則吉可知也。
○夙早也。
九二處坎險之中。
遲留則不免於險。
以剛中德
勇斷趨外。
以就六五之應。
則有康濟之功也。
○解以反對言則爲水山
以上下軆言則又爲水雷之易。
雷雨滿盈之象。
草木甲坼之象也。
句曲方生之狀。
損自泰來
下軆九三。
上爲上九
故曰損下上行。
二至上爲中虛
中孚象。
故曰有孚
○二簋。
指成卦上下體。
周禮旊人
簋實一觳。
豆實三而成觳。
注曰。
簋外圓而內方
損卦上下陽畫象天圓。
三陰爻象地方
外圓內方也。
三陰
象豆實三。
而下一豆
上體二豆
三非六陰
則非豆象
四五非六陰
則非豆象也。
三豆在上下體之間。
而上多下少者。
自下享上也。
有益上之象。
○二簋應有時。
初九應於六四。
九二應於六五。
六三應於上九
此重在應而時在其中
損剛益柔有時
若本卦爲泰而不肯三益上。
則是不知時象也。
今此卦損乾之剛而益坤之柔。
是有時也。
天地和泰之時。
萬物豐足
君上不足之歎。
故損下而益之。
君上無不足之歎。
時又不能豊亨
而損下而益之則非時也。
所謂損益盈虛
與時偕行也。
○享者。
自下餽上之辭。
更思之。
益柔。
別有卦外之義。
言下能自損以益其上。
則上又損己益下。
會有其時
此言剛柔以成卦。
言艮而兌柔也。
故揔以
括之曰。
損益盈虛云云
益自否來。
乾之四。
益坤之初。
故曰損上益下
巽倒看則兌。
是乾倒澤下施也。
下說字曰民說。
无疆
卽德合无之无疆。
坤德合乾。
謂之无彊
而此卦有乾坤相合之象。
其所合德者。
損上益下
故民說无疆
大光字。
亦從含弘光大點化來。
民說上澤
何往不利
中正
指二五之應。
有慶
亦從乃終有慶而來
木道乃行。
巽軆爲木。
反之則爲兌澤
兼二義言之。
看易不可柅固。
反復深識
皆有意義
○動而巽指上下兩軆而動。
而巽則不妄進
日進无疆也。
日字者。
初與五之間。
有離象()動則進()乾()是无疆
天施地生
乾損其四而下之初。
施與之象。
坤得初陽爲生
○其无方
損上益下與損下上。
事軆不同
種種損之。
未見其爲失德
故曰无方
夬健而說()决而和()此言夬五陽並進
决去一陰
宜若剛柔太快之象。
而下上說
兩情相安
故决之者
不至於過剛
見决者。
亦無怨尤和也
此吐以健而說()决而和()讀之亦可也。
○揚于王庭
柔乘五剛也。
一陰有方决之勢。
小人之情。
宜若
戚戚之意。
而以陰陽相慕道言之。
一陰五陽之所慕。
故猶翺翔于外。
婆娑宛丘之象。
揚有揚揚自得之意。
孚號有厲。
其危乃光。
孚信也。
無應則無孚。
而上六與九三爲正應。
是雖在逐中而尙有內應
故恃三而號。
望其有援也。
有口象。
而上爻之坼爲口。
故於上六言號。
厲。
易解皆以惕慮憂厲爲辭。
然以象言之。
則厲爲水濱
三畫卦。
初爲厲三爲厲。
此曰有厲。
言有下軆九陽之厲也。
其危。
言九三介在羣陽之中。
內懷應上之心。
而外示逐陰之形。
至上孚號而後
危厲本情乃光。
光猶章也彰也。
○告自邑
不利卽戎
所尙乃窮也。
言告垂亡之狀。
只當見在之位爲之。
在外而上在外
是在邑也。
不宜往卽九三。
九三過剛不中
有戎兵之象。
故曰卽戎
盖垂盡之陰。
勢窮情蹙。
不得不號且告。
只得自告其邑。
自謀之圖而已
若恃九三而告於九三。
無益而爲尙口
乃窮之歸也。
九三雖有救上九隱情
人言可畏
必不樂爲之應援
上六之告。
不利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乃終也。
上六知其道窮而勿與陽抗。
浩然而去可也
剛之長。
乃陰之終也。
復淹
留兮焉求。
上六利往。
恡情去留之意。
達理也。
况消於夬而長於姤耶。
姤女壯。
一陰初生
弱而非壯。
聖人以壯戒之。
亦坤初堅冰之義。
勿用取女
不可與長也。
姤雖一陰初生
而有寢長之勢。
遇姤取女
其能久長乎。
姤猶坤之履。
姤初猶坤初之霜。
聖人便有勿取之戒。
一陰何方來干於衆陽之底。
是女干男先倡之象。
之無生育之利。
且姤非剛遇柔。
乃柔遇剛。
是女干男陰倡陽。
天地相遇
陰陽言。
品物咸章。
陰陽相遇
品物化生
故曰咸章。
平說陰陽之遇。
非戒之也。
却贊之也。
聖人憂陰之得志
而與陰陽相合
憂喜至公
不以一事而廢全卦如此
姤爲五月卦。
中夏萬物美之時。
故曰咸章。
○剛遇中正
天下大行
以卦軆言。
乾九五之剛。
遇巽九二之中正
聖君賢臣
故可大行天下也。
且易之辭。
皆曲有字義
風是行物。
而在乾天之下。
故曰天下
○以乾遇巽。
是月窟卦。
巽是乾軆。
而風有迅疾之象。
巽陰之生。
不寖而疾。
尤可懼也。
萃聚也。
順以說。
剛中而應。
故聚也。
下體坤。
坤順也。
上體澤。
澤說也。
物情柔順說喜然後萃聚也。
剛中
九五。
應指六二也。
柔順說喜
雖是萃聚之道。
而必有剛健中正之人在上。
然後可以服衆心而爲衆人之主。
若徒剛而不中反是
王假有廟。
致孝享也。
上六宗廟位。
地尊而爻才爲陰。
宗廟也。
利見大人亨。
聚以正也。
利見
六二爲坤之主。
利見九五之大人故亨。
所以亨者。
正道相聚也。
六二九五爲正應。
故見大人而亨
若非相聚則亂矣。
亨之有。
用大牲吉。
有攸往。
順天命也。
坤爲牛。
大牢謂之大牲也。
用。
九五大人用之於宗廟也。
此卦土氣上升
而兌又是乾體。
有氣上天之象。
故曰利有攸往。
亦曰順天命也。
且澤下滋於土。
祖先德澤下及衆孫之象。
所謂子孫宗廟之者也。
用牲利往之義。
自著於卦軆之中。
明言近於穿鑿
讀者可意會也。
兌爲口而以乾體居上
有命令之象。
順。
坤順之也。
假至也。
有往字義
○觀其所聚
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觀此卦之象。
則以正聚。
以不正聚。
吉凶禍福類應之情。
可知矣。
亂臣賊子
有以知懼。
升。
柔以時升
升卦繼革卦者也。
坤德本宜在下者。
萃聚之時。
坤氣上應兌五而升。
故曰以時升
其升
也。
陽倡而升。
得時中之義。
巽是乾軆。
卦象泰之象。
有似正月卦。
是陰陽升交泰之時
故曰時。
大亨
元亨
諺釋亦作元亨
元者生物之本。
元亨
卦之時爲
漸長而爲
所以亨也。
○用見大人
六五與九二大人爲正應。
柔順之君。
剛中大人用之。
勿恤。
言勿憂。
有慶
陰陽上遇。
有生生之理。
莫大也。
巽之九二。
居下而氣升。
於是坤之六五。
之而用見。
陽倡陰和
故爲有慶
東南
坤處西南
氣向坤。
取路於離午。
故曰南征
志行
木之得行也。
木也。
與卯木志同
木是東方之氣。
東方生物之本。
巽志天地生物之志。
自東徂南。
時當春夏
其志之行。
得時也。
困剛揜也。
下軆則九二一陽。
揜於二陰之間。
上體則四五二陽。
揜於三上二陰之間。
故曰剛揜也。
○險以悅。
困而不失所亨。
其唯君子乎。
坎險兌說
險故困。
說故不失所亨。
處困愈亨。
君子而能之乎。
○九二九五。
皆有剛中之德。
剛故貞。
中故吉。
有言不信
尙口乃窮。
此言上六有言而六三不信也。
兌之終爲口象
是有言也。
六三乘陽。
承陽爲互離
之象。
水火不濟之形。
陰陽相應而後爲信。
而此卦上陰而三亦陰。
下卦本是坎水。
而六三乘承皆水。
不相入之象。
不信
君子遇困之時。
其道不見信於上。
只得默默無言
兌口是小人之象。
兒女之象。
故有言。
可耻之甚也。
井。
巽乎水而上水井
井養不窮也。
卦本兌而變而爲巽。
由初爻之變陰
初爻不坼則乾也。
非巽也。
巽之
由於初爻而成卦之軆。
初與四之間。
有坎水象。
上體又是坎軆也。
故曰乎水而上水。
○井滿則羣飮不窮
爲養不窮也。
坎爲水。
北方
陰方
天一之陽。
地六而成水。
長女也。
乾索成
故爲水。
巽水資於乾陽也。
此卦當以陰陽相感水之義觀之則幾矣。
養字有生養之義。
生養女事
水是血。
下軆水生木。
上體在上
猶血上成乳。
字爲兩巳共。
有乳象。
巳火。
火有升上之象。
然此是思索過處
人必笑之矣。
(萬讀易。
姑置程傳本義。
只靠上下卦體及諺解句讀飜釋者讀之。
於此卦終有所未達者。
反復百回
怳然有悟。
於卦下彖辭。
巳以巳意解。
改邑不改以下象義。
玆略之。
)○卦本地天泰。
而坤之中爻
下於乾初而爲
乾之初爻。
上於坤中而爲坎。
上軆則是坎水。
下軆則自初至四。
其間爲坎象。
上坎而下亦坎。
○坤邑也。
而乾陽來居於中。
而坤改爲坎。
是改邑而井不改也。
下乾不得坤之中爻
改爲初陰則乾也。
無互水之象。
得陰爲初。
亦有井象
所謂不改井也。
○无喪无得
諺解曰。
喪도업스며得도업스며是必程傳之如此
愚意如此讀之。
未見其有取象之義。
其曰无喪无得之吐。
當曰无喪이면无得이니使乾而无喪初之事。
无得中之事。
如此則泰而非矣。
文王之意。
以此取象也。
連改邑不改井觀之。
則其義躍如
學者勿以人廢。
作一義看可也
○汔至亦未繘井
未有功也。
汔及也。
至。
井水自下而上至也。
繘考字書
當作矞。
水滿所出也。
此言方水之至。
未滿井。
溢出而汲之則凶也。
夫子未有之字觀之。
較然矣。
物以成爲功。
爲山九仞
功虧一簣
掘井及泉
猶爲棄井
未有功之義也。
○羸其甁之羸。
王肅作縲。
鄭虞作纍。
蜀本作累。
司馬大索
達云拘纍纏繞
今人汲深井。
必以甁瓢之屬。
纏縛其軆。
垂綆下汲。
若井滿則以不縲之甁。
手挹而取之。
如此則水無渴涸之耻而需養不窮
若泉未滿而隨其至。
而以綆甁旋汲。
則井渴而不能
不窮
爲凶道也。
革。
水火相息。
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曰革。
澤爲水離爲火。
位於西。
火位於南。
西至南。
運行爲逆。
水火本是相克者。
運氣又逆而不順
故曰相息。
從自從心
各自以爲心。
相息云者
卽其志不相得
○已日乃孚。
革而信之。
已日。
離卦三爻而後
離之中陰與兌之中陽
爲應而孚。
言其久而後乃孚也。
二至五。
四位而自內至外爲久也。
革反看則自上至二。
風澤之象。
風澤中孚
故下孚字。
卦辭下字
非無心妄下。
下軆變而遇九五爲革也。
正應相孚也。
文明以說。
大亨以正。
離文明而兌說
陰陽正應。
大亨之道。
○革而當。
其悔乃亡。
當。
陰陽相應故當
卦象言之。
水火相息。
二女不相得
無非悔象。
而二五正應。
相合相息之餘。
前悔始亡。
天地以下
廣言革道
說卦象。
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飪也。
象。
似言初爻之坼。
象鼎足。
五爻之坼。
象鼎耳。
文王之意。
則不過曰鼎之上離下巽。
象木在火下
火傅亨飪之象。
故象也下。
繫之曰。
以木巽火亨飪也。
聖人亨。
而亨上帝
大亨
以養聖賢
亦廣鼎亨之義。
取象而言之。
如革彖天地革。
湯武革命之義。
○巽而耳目聰明
離爲目。
而其坼象鼎耳。
湊泊言之。
○柔進而上行
得中而應乎剛。
是以元亨
卦自旅來。
二爻之陰。
上進而居於五。
旅。
天子祭天之名。
雖變爲鼎而有旅之性。
故曰亨享上帝。
旅祣通。
祣祭從示。
旅卦從方。
字書言通用之義。
柔從下禮而上君位
上行得中
得五位之中。
應剛。
言應二也。
是以元亨
有元且亨之義。
亦兼帶得大烹之義。
易辭類多如此
聖人亨而大亨
元亨義看。
亦可有說。
震卦難以象言。
然震者。
一索得男之卦
震之一陽二陰
震恐之象。
虩。
蠅虎
蠅虎偃仰擡頭
左右顧眄
震之二陰
亦有此象。
得陰
有生育之慶福
笑言啞啞
雷之將作。
必先有電。
電謂之天笑
雷之向微。
隱隱霳霳。
似象語之音。
而其音不了了
若啞者之聲。
有音而不分曉
笑言啞啞
恐指上軆之雷。
揜陰不猛者。
有則
反復難解
震驚百里
卦從初九再數至四爲十。
一爻十里
則第四爻初筭。
爲四十里。
而周而再筭爲百里
○驚遠而懼邇。
遠指上六
邇指六二六五也。
激之時。
者驚而近者懼。
不喪匕鬯
指九四也。
陽畫似匕。
雖陷在四陰之間。
陽體自在
有似乎鼎匕之不失也。
長男
孔子以不喪匕之語。
推演爲說。
屬之太子而曰。
可以廟社
然非文王本志
文王只說震象
可以上。
恐脫不喪匕鬯四字
(本義言程子之意。)
時行則行。
亦謂之止。
豈止哉。
艮止之義。
重在時字上。
時可以止則止。
時可以行則行。
雖行而必以時
亦帶得止義。
此等處。
可以意逆。
難以言傳
又曰。
下軆行而止。
上體止而行。
行而復止也。
凡卦從初之上。
皆有升進之象。
非行不能升。
不能進。
故曰動靜不失其時
動靜行止之謂也。
不然
艮但見其止而靜
何嘗見其行而動歟。
○艮之道。
在上下二陽。
二陽之間。
離之象焉。
故曰其道光明。
○艮其趾之趾。
當作背。
(古文易。
經文作艮其背。
)凡純卦皆敵應
而獨於艮言之者
艮狠也。
羊性也。
羊之堅在首
北首赴敵之象。
取義爲敵。
上爻爲庭。
山言之。
則最上頭爲庭。
艮背山背也。
山前爲庭。
人言
則後爲背。
面目胸腹爲身
行山之背。
不見前面
見人之背。
不見面目胸腹
不獲其身。
行其庭。
不見其人。
人亦見其人前面而後
辨其
某人
人字亦如身字。
漸女歸吉利貞。
以上下軆言之。
則下爲少男
上爲長女
而以成卦論之。
則六二上應九五。
陽中之陰。
陰中之陽相應
亦有女歸之象。
若曰乾之爲巽。
由於初爻之陰。
坤之爲艮。
由於三爻之陽。
長女歸於少男云爾
則是三之陽。
比於四之陰。
不貞矣。
故曰利貞
於此可知聖人戒三四之私比而嘉二五之相應也。
○進得位
二陰不比於九三。
進而四之以陰居陰位者。
以應五之求。
陰陽相應
有功效也。
○進以正。
可以正邦
言九五進居君位
可以正邦也。
九五以陽才居五位
而得六二之以陰居二之正者爲配。
賢夫得賢婦之象。
所謂刑于寡妻
以御于家邦者也。
○五居上體之中。
故曰剛得中也。
○止而巽。
不窮也。
上下軆。
下止而上巽。
則不窮也。
非謂已動也。
動止正相須。
止者必動。
而巽以動
无妄顚躓之悔。
故曰不窮也。
窮。
窮困也。
歸妹本地天泰。
乾交於坤而爲震。
坤交於乾而爲兌。
天地交矣。
萬物興矣。
震爲男之始。
兌爲女之終。
故曰人之終始
○說以動
所歸妹也。
兌說震動
過妹說而歸於人。
所歸
盖短之之辭也。
○漸與歸妹
以中二爻得名
不過陰陽以近相比
非吉道也。
當位也。
故曰征凶
少女勿說。
長男勿動。
成卦中二爻與二五以正相交。
然後無征凶之悔也。
○五乘四陽
三乘二陽
爲柔乘剛也。
在上爲乘也。
以柔乘剛
有利乎。
豊亨
王假之勿憂。
豊之王。
以陰居尊位
柔順之君也。
以柔臨下
爲可憂懼
四爻陽剛大臣
使之輔佐則可無憂也。
古文作徦。
本𢓜字也。
震有震動之象。
故居柔之君。
震懼之象。
○宜日中云者
以成卦言之。
在震下。
爲日未出東之象。
王者勿憂。
己才之弱而得大臣剛健者之助。
以爲憂。
出東之日。
且到中天
无不照也。
○日之未出。
震方亦暗。
日之初出。
震隅未光。
日之旣中。
東西南北
无所不照也。
○雷在上而火在下
雷者雨時發聲
離明雨則遮蔽故憂。
喜氣屬陽。
憂氣屬陰。
長男雖以一陽而動。
而其體本陰也故憂。
中女雖是陰柔之物。
而本陽軆故明。
○豐先天之離。
後天之震。
會於同宮。
上下軆。
離雖陰而本乾軆。
震雖二陰而爲陽卦
陽卦居於陽位
陽爲大而陰爲小。
所以大也
離明震動
故所以爲大。
不以明而動。
則人不信從
雖欲大。
得乎。
王假之。
大也
假。
字書本作𢓜。
而來之也。
古文易從之。
尙與上同
大指九四陽爻大也
王指六五也。
言六五𢓜九四上來助己也。
自下加上。
謂之尙。
草尙之風。
尙公主
皆此義也。
日中則昃
言離也。
月盈則食
指震也。
震本坤軆而得乾之一陽
有似太陰之月。
太陽之精而食。
古文作稷。
天地盈虛
离本乾天。
而得坤之中畫故虛。
震本坤地。
而得乾之初畫故實
實則有虛之漸焉。
與時消息
言乾得陰時消。
坤得陽時息。
皆就乾坤震之交而言之也。
而况於人乎。
而况鬼神乎。
由中長男而言則人也。
乾之屈而爲离。
坤之伸而爲而言。
則亦鬼神屈伸往來也。
此等處。
皆欲一一開釋如此者。
近於舛錯
然易取象之書。
聖人未嘗汎然措辭
學者宜究解得及此
而勿爲纏繞可也
山上有火。
字當從示作旅。
猶祡祭之祡。
木作柴之誤也。
祭天於山謂之旅。
合衆神而祭之。
亦謂之旅。
則與師旅之旅。
鄙衆之旅。
作一義看。
亦無不可矣。
○离在豊則爲日。
在旅則爲火。
山上之火。
明則明矣。
不若日上山頭之爲大明
故曰小亨。
又曰。
六陰爲小。
君位爲亨。
○六五居上下二陽之間。
一陰而牽於二陽之象。
貞以自持然後吉。
上承一陽
下乘二陽
苟不貞固
則鮮不爲汙。
故曰貞吉
周禮
國有大故則旅。
姑使其神托宿於此
其爲祭。
祀天祭先有間
易以褻慢
故曰貞潔以將則吉。
羈旅之人。
窘乏之事。
貞固其志。
无苟得之失則吉。
故曰貞吉
○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
上體也。
止而麗乎明。
指下體也。
順乎剛之剛。
艮山之剛也。
麗乎明之明。
卽離火之明也。
○柔而順剛故亨。
而非有正應。
故所亨者小也。
勿以順剛之亨而貞正自守然後吉。
故曰貞吉
○旅本象祣祭之祣。
取象羈旅之義。
爻辭中焚字。
亦參以焚柴之義看。
巽小亨。
上下二陰
巽之主。
陰小者也。
故小亨。
解曰젹기者。
就成卦而言之。
文王本義
先天
坤在北而交乾位於南。
是陰得陽而往於南。
故曰利有攸往。
以陰從二五。
二大人。
故曰利見大人
上下皆巽
故曰重巽
申命
丁寧致意之謂也。
必下申字者。
先天
居申地故也。
上卦旅於天。
天受亨而申命
以報之也。
風爲天之號令
天命一申之象。
其再申之象也。
易之本旨如此
聖人巽之象。
聖王申命之義爲言
讀易者先以卦軆作天地觀。
然後旁推作人事上事看。
羲文之指可得矣。
○卦得名。
初六六四也。
而曰剛中正可疑
意者成卦爲
一卦四陽
皆帶得味故云歟。
一卦論之。
則九二九五。
皆以巽順之道。
中正之位。
雖謂之剛可也
順則人皆說服
故志行。
此指二五兩爻而言。
柔皆順乎剛。
初四二爻而言。
○他卦之二五。
不言中正
而此上下皆巽也。
故曰巽中正。
巽順之德。
而居中正之位。
人誰不悅服
申命則皆從而得以行也。
自然明快
明快故能申命志行
巽之四爻
介於二陽之間。
离明之象。
○以陰從陽
女必從夫。
女之從夫。
必往而其衝者。
故曰利有攸往。
而必依陽而行。
不爲妄動
故曰利見
大人指四也。
志行
亦指四而言。
四爻當心
心屬火。
大臣位。
故曰志行也。
兌澤物者故亨。
少女也。
故人悅之。
人悅則己亦悅。
亨通也。
少女開口
每人悅之。
則非貞道也。
曰兌亨利貞。
○兌二五兩爻皆陽爻
故曰剛中
上下二陰
皆在卦終。
故曰柔外。
○說以利貞
貞指二五之陽也。
順乎天。
女以陽爲所天
應乎人。
二大人也。
天與人實一義。
然兌本乾軆而得坤一畫少女
女亦人也。
更思之。
上兌順天
下兌應人
○說以先民。
言九五以中正之剛德居上
而以說道先於下軆
下軆卽民也。
○說以犯難
指下軆而言。
六三上六之間。
有坎象。
坎險難也。
下兌蒙犯坎難而上進。
有衛上之象故云。
然易之彖象。
未嘗懸空作說。
取象隱晦之中。
此亦宜致念看也。
○說之大。
指九五。
九爲大故云。
上下體之間。
离明之象。
故民不迷所從而勸也。
承兌說之下。
人情悅喜
心慮和平
無所滯碍
之字義。
推知也。
風行水流
何所滯碍
無所滯碍
渙之可知也。
○剛來而不窮
言卦自漸變
艮之上爻
來宅於中而爲坎。
常例言之。
一陽溺於二陰之間。
其勢似窮困
而得九五之君同德
不窮
得位乎外。
似指六四而言。
而以卦變觀之。
則剛自三來者
自外入內也。
柔自二往者
自內而之外也。
此自成一義。
非若他卦之以下卦爲內。
上卦爲外之外也。
上同二字
卽九二。
上與九五同德也。
○王𢓜有廟。
王指九五。
廟指六四。
周禮王宮之制。
廟在南。
巽之名。
以初陰之坼。
先天西南
後天東南
王者南面之位。
廟在南之東。
社在南之西。
則六四之坼。
左爲廟象
右爲社象。
質言之矣。
王𢓜有廟。
言𢓜而來之者
廟位之六四也。
言廟不言社。
略之也。
○六四爲廟之義。
觀於大象
分明矣。
象行。
風行水上渙。
先王以。
亨于帝。
立廟
不曰水上有風。
而曰風行水上
重在風也。
巽之爲風。
由於初爻之陰。
享于帝。
南郊也。
立廟
王宮之南也。
渙之上三爻言之。
六四非南而何
方位
左爲陽而右爲陰。
故廟左而社右。
祭天南郊
祭地北畤
然廟者鬼神所托
終是陰事
故指六四陰爻爲廟。
先天圖。
乾在南而挾
此亦可證。
儀禮解曰。
室有東西廂
曰廟則九五爲廟。
六四之坼。
東西廂
王在中也。
推之則九五之爲王。
又爲廟可知也。
前說不害爲說象之一義。
參互也。
王格有廟。
王乃在中也。
言王之能感格在廟之神靈
以有中正之道也。
不中不正
未有能𢓜而來之也。
更思之。
有廟云者
無乃廊廟之大
臣歟○。
利涉大川利貞
言二五俱健。
涉川無阽溺之慮。
而且貞也。
乘木有功
木所乘者坎水也。
木乘水。
何不利涉之足憂哉。
○剛來而不窮
得位乎外而上同。
更思之。
是自否來。
乾之初九
來居坤之中爻而作坎。
坎有困窮之象。
而九二有濟坎之才。
不窮
坤之六二。
往而得位乎外。
非得位之地。
而以陰爻而居陰位得位
又以陰位大臣
上而比同於九五陽剛之君也。
卦變越位
不能越陽。
不能越陰。
然以損益二卦下損上者推之。
則能越三位而相上下。
之无无得
亦越三位。
陰陽不相越之例。
不可膠守也。
但六十四。
聖人只就其成卦之象。
發明當爻可也
而謂之自某卦而來云者
可異耳。
節亨。
剛柔分而剛得中
言此卦本地天泰。
而乾分三爻之剛而與坤。
坤分二爻之柔而與乾。
坤得乾之所分第三爻之剛。
中爻成坎。
而剛得五位之中也。
苦節不可貞。
道窮也。
苦過也。
上六也。
節之爲卦
坎之五爻
握節水之柄。
以時節之。
而上六過節。
不知以中道節之。
不可爲正法也。
此卦水在澤上
水入澤口爲節。
而上洩水於上而不
節之道。
○說以行險
當位以節。
言澤以說道
有施出之象。
而坎有險象
與說相反
不使之快施。
當五位節之以道也。
中正以通。
言九二以中正之道。
上應於九五。
九五以中正之道。
下應於九二。
是水與澤。
以中正之道相通也。
天地節而四時成。
言卦本地天之變。
故曰天地節。
中孚長女少女之卦
兩女相會
孚感之象。
巽風也。
字書
牝牡相求謂之風。
則巽實兼牝牡之義。
上風下澤
風起澤動。
有相盪之象。
以成卦觀之。
上下四陽之間。
得二陰。
中虛之象。
譬如鳥卵殼堅而裏虛
故曰中孚
說文曰。
卵孚也。
從爪從子
鳥抱垣以爪。
反覆其卵。
又曰。
鳥之乳卵
如其期。
不失也。
中孚得名
以此也。
伏卵者皆雌鳥。
故二女卦爲中孚
○甞考乳字
人及鳥生子曰乳。
從孚從乙。
乙者玄鳥
明堂月令
玄鳥至之日。
祀于高媒以請子。
故乳從乙。
又曰。
乳者化之也。
故從孚。
○又巽爲五。
兌爲二。
二五之數。
合而爲中孚
亦有陰陽相合之象。
以先天位言之。
則兌居東南陽位
巽居西南陰位
以後天言之。
則巽居東南陽位
兌居西南陰位
亦有陰陽合軆之象。
○柔在內
得中
合上下軆奇耦而言。
在內
指成卦中二陰也。
得中
言二五皆居單卦之中爻也。
○說而巽孚。
化邦也。
九五剛中之君。
得九二剛中之臣。
其間二陰爻。
有邦民之象。
而孚爲化。
故也。
豚魚吉。
信及豚魚也。
中間二陰
而上巽風化生蟲魚
澤宜豚性。
言中孚之
及於上下也。
又考字書
陸璣曰。
魚獸似豬。
以爲弓鞬
其皮雖乾。
海水將濕及天陰則毛皆起。
自相感也。
魚獸云者
江豚海豚之屬。
上軆之風。
及於下體之澤。
自然交感
天風大澤中死魚相感
有孚義也。
然此說舛錯
豚與魚爲二物
魚獸也。
利涉大川
木舟虛也。
雖是巽象。
而非水則木不可乘
合巽兌而觀之。
則有乘木之象。
合上下軆觀。
二陰中虛
有似舟虛
是知巽爲木兌爲澤。
風澤虛舟也。
中孚利貞
乃應乎天也之天字
不諧可疑
貞指二五之正應。
言成卦旣中孚矣。
而二五又以正相應。
其利大也
正相應。
天之道也。
中孚上下軆皆乾也。
小過
小者過而亨也。
上下四陰爲小者。
卦凡六爻
陰占其四又遇也。
而成卦二陽居中
有太剛之慮。
而二與五皆以柔道
居上下體之中。
是以柔濟剛故亨。
○過而利貞
與時行也。
言雖過而二以柔居於陰。
五以柔居於陰位者皆貞也。
下軆艮止而二得正於止之時。
震爲動而五得正動之時。
其止其動。
皆能以正。
斯爲以時而亨也。
○柔得中
是以小事吉也。
柔指二五也。
柔爲陰。
陰爲小故小事
得正故曰吉。
○剛失位不中
是以不可大事也。
言三雖陽位
而失中正者也。
四是陰位
而剛却居焉。
均之失位
不可大事
太是陽也。
○有飛鳥之象焉。
中陽似鳥之身。
上下四陰
似鳥之張翼
橫看言象
飛鳥遺之音。
宜上宜下
大吉
上逆而下順也
言自二至四。
看成兌。
仰看亦兌。
兌口也。
故有鳥音之象。
聲屬陽屬天。
音屬陰屬地
音之下聞順故大吉
逆聞則逆而不吉
上六灾眚
是逆之過也。
中孚內虛
小過中實
旣濟亨。
小者亨也。
當作旣濟亨小。
小者亨也。
六爻陽居陽位
陰居陰位
三陽之中。
惟九五得位
三陰之中。
二四皆得位
是小者尤亨也。
然承剛則正。
而乘陽則不正矣。
故戒以利貞
孔子利貞
剛柔正而位當也。
此但指六爻之各當得正位而言。
德言也。
旣濟六爻互看。
則爲兩离兩坎
而重在坎上。
其曰旣者。
上六脫坎而言歟。
初吉
得中也。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終始
非指初與上而言也。
下卦爲初。
上卦爲終。
下卦离之得中
故曰初吉
○上卦坎。
有止象亂象。
止卽霽行潦止之止。
水之洶湧
本有亂象。
火上之。
水沸跳動
亦有亂象。
水之沛然而流。
不窮
而遇火亂沸。
水道之窮也。
水之混混長流者。
非止也。
而以火遇水。
有相克相滅之象。
故曰止。
凡人掉臂行者遇水。
未嘗止留
故水有止象。
易象橫看竪看。
無非有象。
而先看本象
次看旁照之象。
可以參互
若徒看本象
不知旁推
則泥而不通矣。
未濟亨。
得中也。
指六五而言。
得中而在君位故亨。
小狐汔濟。
未出中也。
坎爲狐。
一陽陷於二陰之中。
爲未脫出險中也。
濡其尾。
初六之象參看
則其爲初無疑矣。
然以說文所訓者見之。
狐似指成卦全軆而言也。
說文曰。
狐妖獸也。
鬼所乘之。
其色中和
小前大後。
未濟火居水上非常理。
理之非常有妖意。
六五居中而亨者。
中和之象。
五爲陰。
陰爲小而居上卦則爲前。
二爲陽。
陽爲大而
下卦爲後
前小後大之義。
可以證成。
則成卦全體
雖謂之有狐象。
亦無不可耶。
若以陰陽小大名言
則坎之中畫大狐
不可便道小狐也。
離之中畫
陰爲小。
坎之幽陰
有鬼之象。
而六五乘之。
雖謂之乘鬼可也
乘坎之離軆六五謂之小狐
無不可也
○濡其尾无攸利。
續終也。
尾指坎之初也。
未濟六爻互看。
兩離兩坎
而亦重在坎。
其曰未者。
似指二四兩陽
俱在險中。
未濟之象。
四似狐身。
二似狐尾
初六六三似狐四足
六五似狐兩眉
上九似狐之首。
足目皆雙。
首尾身皆單。
故分屬陰陽如此
狐性多疑
渡河聽氷
盖憚其涉水者。
而入水濡尾
非狐之利也。
故曰无攸利。
○不續終
未詳
○雖不當位
剛柔應也。
未濟六爻
三陰陽位
三陽陰位
不若旣濟之各當其位。
一陰一陽
承剛藉柔。
各相比應。
則亦可取也。
旣濟之柔。
得中於下。
未濟之柔。
得中於上。
  象上傳
天行健
君子以。
自疆不息
天一一周
其行莫健
强有力也。
或曰伉也。
疆。
說文曰本作畺。
三其界畫也。
(止)三畫象單乾。
上下圓圈
亦象重乾兩天
潛龍勿用
在下也。
潛龍勿用見上。
在下
言初爻之陽。
一卦之下。
其應四亦在上卦之下。
龍在田
德施普也。
在中者。
德。
二爲下卦之中。
在下卦。
德已
上應於五。
其施益
單言下卦之二而已則非也。
(以下缺。)
太極上圈淸濁
公元1742年
壬戌二月十八日
往拜訥翁靜一齋。
談理氣。
訥翁曰。
昔年
黃岡門人姜柱宇問曰。
太極圖上圈中。
有淸濁之分乎。
吾謝曰。
山南陋儒不曾講究及此
姜曰。
吾嘗與同諸生
太極圖上圈。
遂庵曰。
上圈惡得淸濁乎。
是以知上圈有淸濁之分。
吾又謝曰。
異乎吾所聞
太極圈中。
有淸濁之理則可。
豈有淸濁哉。
姜終不覺悟
吾徐解曰。
請以淺近之說。
解子之惑。
有處女。
若曰處女腹中。
有生産女理則可。
若曰處女腹中。
已有男女可乎。
姜曰。
吾語窮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