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岩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鳳巖集卷之三
 䟽
  
公元1721年
侍講諮議䟽(辛丑十月)
伏以臣伏前月二十七日 諭旨
以臣爲世弟侍講諮議
斯速乘馹上來者。
臣聞 命震驚
罔知攸措。
臣以窮鄕冷跡。
才識鹵莽
遊塲屋。
無所成名
嬰疾病。
廢蟄田廬
甘爲農夫沒世矣。
頃於 聖上代理之日。
授之以 王子師傅之職。
揣量己分。
萬無堪承之望。
不得已呈狀得遞。
惶懼之心。
至今未已
忽於夢寐之外
復叨此萬萬不近似之職。
臣之濫猥。
不暇言。
其所駭惑聽聞
貽辱朝廷者。
如何哉。
矧惟 聖上深軫宗社之計。
肇定儲貳之位。
此實億萬無疆之基也。
輔翼之道。
不可不謹。
至於書筵講官
仰關睿學
其爲責任
不輕而重。
必得醇儒碩士
使居其職。
然後庶幾發明道要
薰陶德性
而乃以如臣無似
苟然充數
是豈 聖朝愼簡之意。
執政之爲官擇人
亦可謂大謬矣。
然苟究其由。
莫非小臣盜虗名。
下以欺一世
上以欺君父之致。
臣罪至此
無所逃。
寧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
且臣父今年已滿八十。
老病沉淹。
常在床褥
臣以獨身
無他
兄弟可以扶持
設令臣有萬一可堪之勢。
不忍遠離從仕
况今所被 恩命
不啻玉瓚行潦
而徒懷貪戀
不顧私情
冐沒廉隅
強顔赴職
則其得罪於 孝理下者大矣
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而不敢爲趍造之計也。
伏願 聖明垂矜憐。
亟遞臣職名
重官防。
以安私分焉。
臣瞻天望聖。
不任祈懇之至。
公元1722年
再辭 召命
仍陳戒䟽。
(壬寅二月)
伏以臣之所叨講職。
萬無承當之勢。
冐死乞免
冀蒙允許矣。
頃伏承道臣傳諭 批旨。
將父入城。
輔護東宮爲敎。
此盖 聖慈愍念賤臣情勢不可遠離從仕
故有非常之 敎也。
 大聖人軆下之仁。
至矣盡矣
臣與老父相對感泣
雖欲趍走承 命。
其勢末由
父老病沉淹。
常在床褥
一有勞動
危症輒出。
尋常房戶之間。
不能自運。
而况所居京城數三百里而遠。
以此筋力
豈有行役之望乎。
且臣謹按王制曰。
八十者。
一子從政
九十者。
其家不從政
臣父今年恰已踰八望九。
而臣以獨身
無他兄弟
使臣方在輦轂之下。
揆以法例
不當從仕
今若扶舁遠道
貪榮冐進
則不但有駭於瞻聆。
得罪禮經大矣
此臣所以寧被逋慢之誅。
不敢爲趍造之計
也。
至於 東宮輔護
責任
雖如臣百輩
何足有無其間哉。
惟在 聖明深究保養之要而敎之以正而已
矧惟 殿下之於 春邸。
親雖兄弟
義同父子
情愛之篤。
爲何如。
付托之重。
亦何如也。
其於輔護之道。
無所不用其極
方當兩宮和協
人無間言
不幸罔極之變。
忽起於宮掖之內。
交搆作俑
無所不至
是何 聖明之世。
有此妖孽之作也。
臣誠痛哭流涕
莫知所以仰喩於 殿下也。
嗚呼
 孝宗大王血屬
 先大王骨肉
只有 殿下東宮
而今儲嗣之建。
實遵 先大王遺旨
且承 慈聖之諺敎。
則爲今日臣子者。
孰敢有異議其間哉。
凡我東含生之類。
莫不延頸皷舞
欲爲 東宮死者
而惟彼凶䆠逆婢之徒。
乘時竊發
 宗社幾危
倘非乾斷夬揮。
罪人斯得。
則 春宮之得保今日
不可知者。
思之至此
不覺心寒而骨凜也。
僻處窮閭
與人接。
於時事。
漠然無聞
未知今日凶孽醞釀之患。
其已盡除乎。
締結交通之狀。
其已盡露乎。
 東宮危懼之心。
其已盡紓乎。
 慈聖憂慮之意。
其已盡解乎。
於斯數者。
一有未盡
則 先王在天之靈
必有所降監矜憫者矣。
以 殿下孝友之心。
可不惕然而加省乎哉
今之
言者或曰
按獄已畢。
更無可憂者
臣之區區過慮
或恐罔測之禍。
在於冥冥之中
潛滋暗長。
一朝闖發。
則其勢將不可復制矣。
豈非大可憂者乎。
伏願 聖明勿以已事而忽之。
深軫 宗社之計。
益恢日月之明。
必使宮禁肅淸
邦本永固
國家幸甚
臣民幸甚
臣治䟽將上之際。
仄聞大臣鄕曲闒冗之類。
不可使備宮僚之意。
有所陳達
正今日之第一急務也。
臣亦以寒鄕冷跡。
闒冗尤甚
何敢一日帶職名。
以辱淸朝乎。
惟願 聖明亟許鐫免。
仍命攸司治罪戾
以伸公義
以安私分焉。
臣無任瞻天望聖。
涕泣祈懇之至。
公元1726年
經筵官 召命
仍辨師誣䟽。
(丙午二月)
伏以臣草野微蹤。
才識魯莽
游塲屋。
無所成名
嬰疾病。
爲世所棄。
甘爲農夫沒世矣。
不意虛名誤聞。
 謬恩洊加。
揣量己分。
萬無承當之勢。
自在 先朝
屢違 召命
罪戾深重
惶懼未已
忽於千萬夢寐之外
伏覩前月初九日所降 別諭。
以臣當侍 經筵
令臣卽日就道
誠惶感激
不知置身之地也。
竊伏惟念 主上殿下睿智天成
學問日就
新膺寶命
首訪耈成。
設施注措
大慰民望
䂓模固已宏
遠矣。
造詣固已精深矣。
不以聖智自居
日三開 筵。
諮訪治道
旣又抄選經學之士。
使之出入講論
攷質疑義
此尤足以大聖好學不已之誠。
近古未有之盛擧也。
必得醇儒碩士知明而行高者。
使居其職。
然後庶幾辨博問。
發揮道要
以爲出治之本。
而乃以如臣無似
苟然充數
實非 聖上愼簡之意。
執政之爲官擇人
亦可謂大謬矣。
臣本不材
病廢課業
聞見孤陋
知識粗淺
至於經文
齟齬尤甚
所謂雖有賢師
無奈何者也。
加以禀氣虗弱
精神昏耗
舊忘新昧。
無記念。
何以顧問之策而效尺寸之裨乎。
臣之濫冐
不暇言。
其所駭惑聽聞
貽累維新之化者。
如何哉。
且臣謹按王制曰。
八十者。
一子從政
臣父今年八十有五。
疾病沉綿
轉側須人。
臣以獨身
無他兄弟可以扶持
使臣有萬一堪任之望。
不合遠離從仕
况臣所叨 恩命
不啻僬僥之扛九鼎
而徒懷貪戀
不顧私情
冐沒廉隅
強顔赴召
則不貽辱淸朝
得罪禮經大矣
此臣所以寧被逋慢之誅。
不敢爲趍造之計也。
重念臣頃於 先王臨御之初。
獲忝 東宮諮議之職。
適値時事變嬗。
慘被臺劾。
至以諂附盜名
相門爲言
諂附二字
卽程叔子之所未免
加之臣身
極爲榮。
其所盜名之相。
卽指臣亡師先正臣權尙夏而言也。
凶徒之言。
不足責。
緣臣不肖
辱及先師
臣何顔面
復立於世乎。
抑臣又有所尋常愧恨而內頌於心者。
臣曾在宮僚之時
特承 先王輔護之命。
區區願忠之志。
自謂不後於人。
而當䆠妾煽亂之日。
 宗社之危。
幾如綴旒
臣身遠外
不能沐浴請誅。
以伸討賊大義
是臣之事君無狀也。
師事權尙夏數十䄵。
恩義之重。
無間父子
而當泉壤誣及之日。
斯文之禍。
極於滔天
而臣奉老屛居
不得碎首 闕下
以冀天聽感格
是臣之事師。
又不誠也。
欒共子有言曰。
民生於三。
之如一。
惟其所在
致死焉。
平日講服此言。
不爲不熟
目見君師危辱
不能忘身效死
苟全性命
以至于今。
臣之殘劣庸下
百無一取者。
卽此可知
辜負實多。
釁咎已深。
中夜撫枕。
未甞不私自悼憐而慨然太息也。
僻處窮峽
與人接。
於時事。
漠然無聞
未知卽今則君讐其已盡除乎。
國是其已大定乎。
宮禁其已肅淸乎。
朝著其已妥帖乎。
惟玆數者。
一有未盡
則柒室嫠緯之憂
不可勝言者。
然此則責在廊廟
踈遠賤臣所敢與知
而臣竊覸 聖明斯文佞人之道。
容有所未盡者。
區區私痛
無由一泄。
豈非所謂天地之大。
猶有所憾焉者歟。
嗚呼
 殿下卽祚之初。
首先念及於臣師。
旣下復爵之 命。
又賜易名之典。
凡在士林
孰不欣聳。
私竊以爲致雲誣衊之罪。
旣已綻露無餘。
則 聖明威斷
必不容貸
雷霆震擊
不旋踵
而仄聽歲餘
一向寬假
尙使凶邪奸慝
偃息於牗下。
是臣師之誣。
猶有所未雪也。
臣師之道。
猶有所未伸也。
固知 聖上扶正之志。
非不切也。
斥邪之心。
非不嚴也。
竊恐陰陽黑白之分。
不能洞然於中者。
故處分之際。
自不免含糊鶻突
以致群情抑欝也。
臣請以臣師被誣之顚末
畧陳於紸纊之下。
惟 聖明澄察焉。
彼致雲者
本一亂逆遺種
黃口小兒
挾其文墨之技。
務爲便佞之態。
專以誣捏臣師。
爲其發身蹊逕
胡噴亂嚷。
惟意所欲。
以臣師之師事文正公宋時烈
則曰依倚巨猾
掇拾儒名。
又曰。
無君不道
乃其傳授次第
以臣師之斥絶尹拯
則曰毒正害賢。
無所不至
其言之絶悖無倫
莫此爲甚
噫。
惟我 肅宗大王聖學高明
逈出百王
深惟宋時烈道學
允爲百代宗師
故其於嫡承之臣師。
至誠
待。
終始不替。
又爲洞察尹拯背師之罪。
明示剖破
處分極嚴。
聖謨玄訓
昭揭日星
所以盛德休烈
光明純粹
爲後世法者也。
豈意 明陵墓木未拱。
一種不逞之徒
乘時闖發。
顚倒是非
左袒尹拯
搆誣臣師。
罔有紀極
而猶以爲不足
幷與先正臣宋時烈而加之以不測之罪名。
一則巨猾
二則不道
其所操切而勘斷者。
有甚於向日之䥴黨。
渠輩本來伎倆
於是乎彰露矣。
噫嘻
世道之變。
一至此哉。
臣師少與同門受業
情意不凡
背師之後
絶不與交。
於源流序後文
斥言狼狽情迹矣。
 肅廟晩年所以是非嚴處分者。
在於序文刊進之後
徒之移怒臣師。
實昉於此矣。
古君子君子爲賢爲正。
小人小人爲賢爲正。
彼若以臣師之斥
目之以毒正害賢。
則臣師亦必含笑地下矣。
其所根柢羽翼等說。
用意縱恣無嚴。
至此而極矣。
可勝痛哉。
嗚呼
惟我 孝宗大王銳意復讐
至誠求賢
首延先正
位以賓師
風雲之感。
魚水之契。
實無異於漢昭烈之於孔明
而彼宣擧者。
獨何心膓
肆加譏斥
延廣句踐之說。
康王杜擧之諭。
顯有所侵逼於 聖祖者。
及其文集一出
國共駭。
申球,金普澤論罪
公元1717年
削。
實出於爲 聖祖大義之意。
其時大臣同聲致討。
公義之嚴。
可見矣。
玆事是非
自有百世公案
臣師之干與不干
不必呶呶多卞。
然臣師平生
屛跡山林
凡系時事
不相關
豈有干與其間哉。
亦可見其搆虗捏無之一端也。
其曰謂國可讐。
謂君可反。
父子可絶云者
實是手分世界現化出來
噫。
讐國反君。
世自有其人。
千載之下。
有當鈇鉞之誅者。
臣不欲費辭分踈
至於父子
天性之親也。
苟非病風喪性者。
有何絶不絶之可論哉。
渠之再䟽。
亦自知其語窮。
乃以宣父子事爲證。
令人發笑也。
父雖有不洗之累。
難掩之疵。
爲其子者。
惟當圖盖其愆之不暇
謂之可絶者。
果成說乎。
臣甞聞之師。
君臣父子師生也三者。
實皆生民大倫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一或偏廢則人不爲人
其言著在遺稿
可考而知也。
如許無倫悖理之說。
未知何自而得聞也。
白地做話。
擠人於惡逆之科者。
一急變之書。
其在懲勵之道。
不可之而不問
 殿下何不以致雲出有司
究問語脉
明正其罪也。
且如丁酉一事
義明白。
更無可議
臣師之所嘗自卞。
 聖考所已洞燭
而衮褒丁寧
昭在人目。
彼亦非不知
此。
急於擠陷
百計捏合
乃以表裏和應等說。
驅而歸之於罔測之地。
天下寧有是耶。
向非 先王聖度寬仁
 宗社神靈默祐
淸流白馬之禍。
必復見於當日
思之至此
不覺身靑。
目今世道回泰。
朝儀重新
臣師之寃。
庶幾昭晣無餘。
奈之何以 聖上日月之明。
根勘未究。
處置不嚴
雖其誣捏之言。
有關彛倫之重者。
亦且置之於儱侗黑影之間。
不思所以卞白之。
何以絶後世之惑而杜一時之口哉。
噫。
師道德。
不以爵位而有所加損
官爵與奪
不關於臣師。
惟其平生言行
或有所瞹昧而未暴者。
則不但爲士林百世之恨。
其爲 聖朝疵政
亦何如也。
臣愚以爲天地之氣。
陰陽二端
天下之事。
亦有是非兩端而已
是則彼非。
正則彼邪。
未有兩是而俱正者。
 殿下苟能曉然知此之爲正。
則彼之爲邪。
不待辨而自明
尙未見其深惡而痛斥之。
其所眷眷衛正者。
歸於虛文
而或爲學問之累。
本原之害而已
甚可懼也。
謹按傳曰。
好好色。
惡惡臭。
此言人之好善惡惡
當實其心之所發。
自快足於己。
不可徒循外而爲人也。
然知有所不至而理有所不明。
其所好惡
至於
忠爲邪。
認賊爲子者多矣。
好善惡惡
所以誠意之目。
誠意之道。
亦必以格致爲先者也。
如或粗知善惡之分。
好惡不以其實
則必有私雜錯方寸之間
雖曰好之。
不能無不好者以拒之於內。
雖曰惡之。
不能無不惡者以挽之於中。
臧否陟罰
自不得其正。
大學又曰。
仁人好人
惡人
又曰。
仁人放流之。
逬諸四裔
不與中國
言仁人之心。
至公無私
故能得好惡之正如此也。
好惡旣得其正。
則意以之誠。
心以之正。
修齊治平之效。
自當沛然如水萬壑
豈不休哉。
臣愚死罪
竊恐 殿下不能深究君子可好
小人可惡
好之不如好好色之必欲以快乎己之目。
惡之不如惡惡臭之必欲以足乎己之鼻。
故每以因循姑息
認作調停之策。
殊不知斷蛇不死
擠人愈多。
豈非大可憂者乎。
郭公好善不能用。
惡惡不能遠。
亡其國。
好善不能用。
則善者無所恃而日退
惡惡不能遠。
則惡者無所忌而益肆。
其害必至喪身亡國而不自悟焉。
可不畏哉。
夫虎能噬人。
莫不知。
而傷虎之人。
聞而獨懼者。
知之有眞有不眞也。
人君之知佞。
亦必如此人之知虎然後
可謂眞知耳。
 殿下豈非傷於虎者
歟。
何其恬然不知懼也。
無他
格致之工。
猶有未至而然也。
所謂格致者何也。
大舜所謂惟精。
子思所謂擇善
是已。
讀書講明義理
當事商量可否
或觀人物而別其賢邪。
或論古今而識其治亂
皆其目也。
物旣格而知旣盡。
何患善惡之難卞。
何憂乎好惡之不誠也。
爲學之要。
莫過於此。
臣願 殿下勿以迂儒之陳談而忽之。
從事於斯
孜孜不已
凡於一念之萌。
一事之作。
曰此爲天理乎。
爲人慾乎。
如其天理也。
則火燃泉達
猶恐其未擴。
如其人慾也。
則雲捲席撤。
猶懼其不克
在幽隱微之奧。
禁止苟且自欺之端。
則私僞之念。
自不動於幾微之際。
陰邪之類。
自不容於淸明之時。
億萬無彊之休。
基於斯乎。
記昔先正臣宋時烈以此說。
眷眷於 孝廟。
而臣師亦甞以此申告于 先王代理之日。
此乃我 殿下家法
至於今日
尤所省。
伏願 殿下加意焉。
臣近竊伏聞 殿下於事關斯文者。
無不極意扶植
而獨於致雲。
容護太過
是 殿下所以扶植斯文者。
徒知培養枝葉
根株之間。
大蠧未除也。
幾何不至於顚蹶也。
臣仍伏念 肅廟之於宋時烈
尊敬之意。
可謂至矣。
一有侵侮
輒加
誅竄
隄防之道。
不啻嚴截。
綿綿禍色。
猶尙如此
况致雲之搆誣臣師。
若是慘毒
而 殿下始則諉之以過激之臺言。
終焉施之以門黜之薄罰。
所以凶徒側耳
益肆跳踉而狺然傍伺。
齽齘不已
善類惴惴
人無固心。
懷傷弓之戒。
爭有懸車之志。
國事日非
不知稅駕之所。
識者寒心
固已久矣。
豈不痛哉。
豈不痛哉。
欲以此寃欝之懷。
仰達於 宸嚴聽者久矣
蹤跡齟齬
囁嚅到今矣。
玆因乞免之章。
贅陳危苦之辭。
臣罪至此
尤萬萬矣。
伏願 殿下亟命改選經術之士。
責實效。
仍治臣愚妄之罪。
以伸公法
千萬幸甚
臣無任瞻天望聖。
涕泣祈懇之至。
公元1726年
別諭後復申前言䟽(丙午六月)
伏以臣禀質憃愚
才識鹵莽
所叨本職
萬無承堪之望。
且以臣父年廹九耋。
疾病沉綿
臣以獨身
勢難遠離
陳章乞遞。
未蒙準許
臣方席藁私室
惶懼俟罪
忽於千萬意外。
伏承今月十五日 諭旨
令臣卽日上來
奬諭勤摯。
逈出尋常
臣聞 命震越
罔知攸措。
不得不再瀆 宸嚴
合萬死。
竊伏惟念 經筵設官
近古未有之盛擧也。
君德成就
備 聖學顧問
苟非醇儒碩德世模楷者。
不可濫冐
也明矣。
乃以如臣空踈
苟然充數
 召命荐沓。
寵渥隆重
臣之僭猥。
不可言
而惟以上累 聖德
下速物議
無補實效而有損於治體
爲大懼耳。
臣雖欲強就職
何可得也
抑臣頃因祈免之
畧伸臣師先正臣權尙夏之寃。
或冀天鑑洞燭
乾斷夬廓矣。
誠未上格。
兪音竟閟。
以致是非之間。
無一可否。
而賢邪之分。
不甚明白
是臣師之誣。
終無夬伸之日。
奸凶之罪。
無可懲之時矣。
 殿下不知此之爲正彼之爲邪則已。
如已知之。
流放竄殛
所不容已。
豈有儒賢惡逆之罪。
終身晏然於牗下者乎。
此臣所以私心痛悼
不欲復立於世也。
 殿下經世變。
餘戒未已
而懲勵之不嚴
猶尙如此
而况久遠之後
奸人毒正之輩。
何所忌憚乎。
來頭士林之慮。
誠有所不可勝言者。
豈非大可憂者乎。
顔淵爲邦
孔子曰。
佞人
曾子大學
誠意之道曰。
惡惡臭。
好好色。
此正前古聖賢不易大法
之前䟽所陳。
其意盖出於此
使臣左右經席。
朝夕討論
其所爲說。
不過如此
而粗效芹曝之誠。
已蔑涓埃之補。
莫非草野狂瞽之言。
不足有槪於 聖心而然。
臣之淺劣無似
卽此可知
未知 聖上奚取於臣而
使之僥冐至此哉。
記昔宋臣程顥不見施。
闔門待罪
及除京西提刑
上章言曰。
臣言是則願行之。
如其妄言
當賜顯責
請罪而獲官。
刑賞混矣。
今臣之所言。
已極僭妄
譴罰不加
 恩召反降。
 殿下刑賞
不亦混乎。
使臣粗知廉隅
不敢冐耻而就列
如其貪榮忘義。
靦面赴召
則 殿下有臣如此
亦將安用。
臣病伏窮山
無所知識
區區向君之誠。
自有所不已於中者。
惟願 聖上益懋聖學
恢遠業。
正大存心而絶偏係之私。
以明斷制事而戒優柔之失。
責實效而毋拘於常䂓
務盡誠意而勿事於文具
毋厭逆耳之言
毋信脅肩之徒。
奮發大猷
克臻至治
則臣雖枯死巖穴
更無餘恨。
當與山氓野叟
謳吟太平沒齒而已
伏乞 聖慈諒臣微悃。
亟許鐫免。
仍治臣罪。
以便公私
不勝幸甚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公元1727年
再辭 別諭召命䟽(丁未)
伏以臣迂愚踈賤
蒙被 謬恩
屢違 召命
罪戾深重
祗伏窮廬
譴罰是俟。
不意 聖度包容
溫諭復降
旨意勤摯。
有踰於前矣。
臣聞 命震越
罔知攸措。
臣本以魯莽之質。
且有沈痼之疾。
少從賢師
無所得
中䄵以來
索居窮峽
日益深。
日益懈。
舊聞旣失。
公元1717年
新見不進。
至於經學
固陋尤甚
尋常訓詁之易解處。
尙多窒碍
何以硏窮奧旨剖析疑義乎。
加以精神昏耗
先忘後失。
禀氣懦弱
矯揉不得
臣亦自知其不堪世用久矣
誓將杜門空山
甘忍窮飢以沒齒而已
至愚極陋
百無一能之狀。
平日從游者。
不知之。
竊意 聖鑑之明。
亦必洞燭無餘。
而尙今備數於 顧問之列責之以講討之任
 宣召不已
至再至三
臣之濫猥。
不足言
而實非 大聖擧措服民之道。
此臣所以寧被逋慢之誅。
不敢爲趍造之計也。
且以臣父今年八十有六。
篤老劇病。
常在床褥
越自春初
別症添加
氣息淹淹
轉側須人。
臣以獨身
無他兄弟
長侍湯藥
未嘗暫離。
欲強顔赴 召。
其勢末由
古語曰。
事君日長
事親日短
分義之重。
非不知。
烏鳥私情
不忍遠離
使臣廹於 君命
冐沒趍承。
其所傷損 孝理者。
何如也。
倘蒙 聖慈矜悶愚誠
推先王及老之政。
虞人不至之誅。
使之扶將病老。
得遂私悃。
則臣之父子受 賜多矣。
臣謹當生而祝聖。
死而結草
以報 隆恩之萬一也。
伏願 殿下亟許鐫免。
仍治臣違慢之罪。
旁求朝野
改選經學之士。
以畢 聖朝側席美意
則不愚臣之幸。
其於 
君德成就
豈少補哉。
干冐 宸嚴
無任隕越兢惶
席藁俟罪之至。
公元1730年
別諭求言後陳戒䟽(庚戌)
公元1717年
伏以昊天不吊
我 慈聖王大妃殿下奄棄臣民
日月遄邁
 因山已廹。
凡在卛普。
莫不悲痛
伏惟 聖孝出天。
哀慕何堪
如臣無似
竊伏草茅
奉戴 恩慈
圖報無階
惟當趍詣 闕下
陪護 廞衛。
小伸臣子攀號之誠。
而顧以草土餘喘。
疾病纏綿
長委床席
作一言尸。
且當寒節
危症疊出。
長道作行。
其勢末由
不得已強疾匍匐
謹詣府庭
北望號哭
哀隕而已
忽於千萬意外。
伏承今月初四日承政宣傳 聖旨
有以冬雷之變。
下求言之敎。
恐懼修省之意。
藹然十行 綸綍
令臣卽日造朝
以補不逮者。
祗受伏讀
惶恐感激
不知置身之所也。
臣雖至愚。
粗有願忠之志。
豈不披瀝肝膽
以膺 明旨之萬一哉。
臣性本愚騃
爲世所棄。
病伏窮山
與人接。
至如朝政得失
時事是非
何由而得聞乎。
設令鄕里之間。
一有所聞
遠外風傳
自多訛謬
何敢冐昧強聒
以速不韙之罪哉。
然臣竊有所尋常憂欝於中者。
不得不畧陳焉。
嗚呼
臣伏覩 殿下堯舜聦明
之資。
承 祖宗大之業。
勵精圖理
日新又新
宜其天人協和
朝野寧謐
竊恠夫 臨御以來五六載之間。
無前之灾。
罔測之變。
都萃於 殿下一身
迭出層見。
殆無寧歲
外而藩閫草澤之間。
干戈飈發
不可御。
內而宿衛禁掖之地。
妖逆締結
去而益甚何哉
由於 殿下雨露太勝而霜雪不嚴
故麟,亮,鏡,夢之惡。
雖已誅滅
而其腹心血脉
隱然猶存
潛鋒匿影。
傍伺齽齘之致。
向非皇天眷顧
 宗社默佑
國家之得有今日
未可知。
思之至此
骨冷身靑。
加以天未悔禍
 鶴駕上賓
群生失望
靡所依仰
矧臣曾被 謬恩
猥侍 書筵
玉聲在耳
琅然如昨。
追慕痛惜
有窮已。
目今 儲位久虛。
國勢孤立
朝象渙散
莫可收拾
而上下嬉
以爲安。
民隱國計
倚閣一邊
漢臣所謂火厝積薪之下而寢其上者也。
今之事勢
可謂痛哭不足
而天之警告
又復如此
灾不虗生
必有所召。
則安知不有危亡之禍。
又有大於前日者。
在於冥冥之中乎。
噫。
灾異之意。
深遠難見。
臣雖不敢謂某事爲某灾之徵。
苟求厥由。
豈無可言者乎。
臣伏讀 聖旨
有曰予欲調劑甘辛
破去朋黨之痼弊。
 殿下之志則大矣
 殿下之計則
不幾沒巴鼻乎。
以致君臣上下情志阻隔
彼此疑懼
互相趑趄
似此景色
前所未聞
乖氣致異。
亦無足恠也。
臣願 殿下因此天戒
奮然改圖
執其兩端
用中於民。
不偏於一隅
不倚於一物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
賢者用之。
不肖者去之。
公私好惡
截然一刀兩斷
必以擇善固執
致中極功
則天地自位。
萬物自育。
洪範所謂蕩蕩平平之道。
自可眞實做得
不但消灾於今日。
亦將保丕基無窮矣。
至於拯濟顚連
以救民生困窮
則臣以爲係於守令之得人
監司者守令之也。
朝廷者又監司也。
朝廷而後
監司得其人。
監司得其人而後
守令得其人。
如或黜陟不明
臧否相混
無恠乎邦本日瘁怨咨朋興也。
臣願 殿下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正則守令不期於正而自正矣。
若夫正心之要。
在於誠意
誠意之要。
在於格致
誠意者。
好善惡惡
好好色。
惡惡臭之謂也。
格致者。
窮理而致其知之謂也。
堯舜精一執中
卽此意也。
於是而益加勉焉。
則身無不修。
無不齊。
而國無不治者矣。
抑臣記昔宋孝宗時
冬雷之變。
朱子進箚曰。
德之崇有至於天歟。
業之廣。
未及於地歟。
刑之
遠者或不當
而近者或幸免歟。
君子或未進用
小人未祛歟。
大臣或失其職。
而賤者或竊其柄歟。
直諒之言未聞。
諂諛者衆歟。
德義之風未著
汚賤者騁歟。
貨賂上流
恩澤不下究歟。
必有是數者而後
足以召灾而致異。
此皆切至之言。
今日準備語也。
臣請爲 殿下誦之。
臣仰惟 殿下崇業廣。
蟠天而際地。
無容議爲。
而計今鞫獄連年
了當無期
無乃拷掠之律。
只及於踈遠
寬假之恩。
偏被於貴近耶。
朝著潰裂
傾軋成風
無乃君子之進。
不能斯拔。
小人之去。
不能如距斯脫耶。
耆舊彷徨於外。
政事或有所闕耶。
言官噤嘿於下。
諂人或肆其志耶。
名敎紊而官防雜。
無乃德義衰而汚賤騁歟。
私徑開而寃枉積。
無乃貨賂行而恩澤壅歟。
有一於此
未或不殆
臣更願 殿下平心易慮。
反躬自省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以弭天譴
順人心。
不勝幸甚
非不草野狂瞽之言。
不足以有槪於 聖心
愚衷所激。
僭易至此
倘蒙 聖上不以人廢言
則臣雖枯死巖穴
亦有榮矣。
臣疾勢如右
無路前進
孤負 恩命
罪尤萬死
伏望 殿下亟命該司。
勘臣罪罰
以安微分
以肅朝綱焉。
無任千萬祈懇之至。
公元1731年
被劾後首實請譴䟽(辛亥三月)
公元1728年
伏以臣草土餘生。
病伏窮山
凡係時事
漠然無所聞識矣。
伏見 邸報
有以朴海丁事。
重被臺議。
辭意極其嚴峻
臣實惶愧欲死。
臣雖至愚。
非不知此事關係甚重。
囁嚅到今者。
揆以法例
已不勝其誅。
况於臺章旣發之後
更何敢爲泯默之計。
以重其容隱之罪哉。
臣於戊申變時
與一二同志之士。
勤王之行。
行到鎭川之地。
前路阻塞
累日留滯矣。
四月初四日
爲探京信。
入往其邑內。
則邑底居一常漢。
適到臣所接李河方之家。
同行一人
曾與厥漢相知
偶然問之曰。
聞汝往淸州
何以得生還乎。
厥漢卛口答之曰。
淸州之陷。
似非賊變。
兩班所爲也。
吾輩可謂無患矣。
座中人恠問之曰。
何以知之。
厥漢曰。
吾於城陷之前
往在州邑李進士行廊
其時李進士移寓於其近處矣。
二月晦間日不記。
早晨
兩班二人
徒步直入李進士寓處
着衣襪。
爲霜露所濕。
似是冐夜遠來者。
李進士欣欵待
與語終日
仍與之同宿
翌曉歸時。
以日寒請得一袍。
李進士解衣衣而送之矣。
及至城陷之後
城底大小人民
無不奔避。
李進士則不卽出避矣。
自賊
傳喝於李進士
又請卽速入來
李進士答以如我者不必往參云爾
自賊中。
又爲傳喝於李進士曰。
此是誰家之議。
又是何等事也。
不卽入來耶。
李進士答以從當進去
李進士奴輩
入賊陣中。
見其傳喝請來者。
分明前日來宿之兩班也。
以此觀之。
則此是兩班所爲
不可以賊變稱之。
吾輩有何所懼乎。
臣問厥漢姓名
則曰朴海丁也。
而爲李進士者婢夫。
所謂李進士者。
宅云也。
臣於伊時。
非不欲趁卽登聞
而適以父病。
蒼黃徑歸。
仍遭巨創。
苫塊殘喘
末由䟽列。
仍念此事於賊平之後。
旣非急時上變之事。
而且草野踈外之蹤。
有別於臺臣
傳聞之說。
亦異於目見
不敢先發端矣。
卽者臺臣
乃以臣之不卽上聞爲罪。
於此
不勝惶隕悚蹙。
無辭自解也。
至於臺䟽所謂貽書相報於在京親舊者。
本無親舊之在京者。
有何書報之事乎。
但念此語略有苗脉
盖當海丁說話時。
今忠原縣監鄭益河一家人
在座參聽
偶爲傳說於益河。
河亦已詳聞。
去年冬
河始以其所聞。
錄爲一通
因人轉示於臣。
以詢其虛實
臣卽就其所錄中。
略改數三語訛誤以還之。
未知臺臣所言。
因此而錯聽耶。
臣之當日
所聞
只是如右所陳。
以臣此䟽與臺章參驗。
中間傳聞略有差爽者。
可以按覈矣。
不可條論。
而臣之聞其言而不卽上聞者。
莫非稽緩昏劣之致。
更誰㤪尤
臣自聞此報。
不敢偃息在家
黃登道。
今始來伏城外。
敢以短䟽。
冐死陳暴。
伏乞 聖明亟命有司
勘臣罪罰
以爲爲人不忠者之戒。
千萬幸甚
(上覽䟽。
敎筵臣曰。
此亦出於黨論
古者巢父許由亦爲黨論云云。)
公元1731年
辭 別諭召命䟽(辛亥六月)
伏以臣踈迂賤蹤。
罪戾深重
席藁私室
譴罰是俟。
不意 聖度包容
 召命又下。
誠惶感泣
繼之以血而不能已也。
臣仍竊惟念 聖上近於 經筵
方講聖學輯要
終始典學之念。
藹然十行絲綸
殷宗遜志時敏
周文之望道未見
亦何以加此乎。
竊伏草茅
自不勝欽仰攢祝之至。
 殿下天資聦睿
聖學高明
而不自滿足。
孜孜不已
盖將以開廣知思。
修正身心
以爲齊家治國之本也。
古今聖賢千墳萬典。
莫非載道之文。
而若論其本末該具。
條理詳盡者。
未有輯要眞切精明者也。
正臣文成公李珥道德學問
爲我東方朱子
一生精力
盡在此書。
於此而益加勉旃
深究力行
則天德王道。
自可造極矣。
凡在臣隣
不洗拭目
竚望治化之成也。
如臣賤陋
身雖在野
粗識君臣之義。
本非隱遯者流
區區願忠之志。
自謂不後於人。
豈不依附末光
圖報洪私
少效尺寸之補。
親見堯舜治也
只緣虗名誤徹。
 明主過聽
責之以難堪之任
待之非常之禮。
 恩召頻繁
已歷三朝
眷遇冞隆。
進塗愈阻。
逡巡退縮
甘負明時
泯泯沒沒
期與草木同腐。
臣之情事
亦可悲矣。
重以比年以來
奇疾沉痼
神精消耗
氣息綿綴
且當炎節
危症輒出。
勉強登途
必致顚踣
不能報 聖德
而死棄命草野
則臣罪至此
尤萬萬矣。
此臣所以寧被逋慢之誅。
不敢爲趍造之計也。
抑臣復有所尋常惶愧於中者。
干係惡逆
何等重事
中間傳說
有難輒告。
於向時。
偶有所聞
而只以情實未能詳知。
患難亦已略平。
不敢煩溷
到今泯默
以致身被臺章。
名登鞫案
自古草莽之人。
橫罹世網何限
豈有所遭不幸
如臣之甚者乎。
臣始聞邸報
以爲必有吏訊之擧。
不敢偃息在家
蒼黃
則聞厥漢已於平問之下。
半吐半吞
臣雖至愚。
非不首實則事將難測
旣已不幸到此地頭
一直字外。
更無他道。
其時參聽者。
非臣一人
已。
垣耳不戒
流聞已廣。
臣雖欲重自欺隱。
一辭增减
其可得乎。
玆於請譴之章。
不得不從實陳白
有若鞫囚較質者然。
危苦煎迫
可謂極矣。
向非 仁恕
曲加矜恤
則微臣之得保今日
未可知。
臣之困厄
已不暇言。
貽累淸朝
亦已大矣
誠知其如此。
臣於聞言之初。
何敢之而不聞。
致此無限狼狽乎。
莫非臣昏劣之致。
更誰怨尤
臣自遭此事以來
中夜無寐
常自惴恐
正如身陷溷廁之中。
頂鼻都沒。
雖蒙 聖慈沐之以江波
薰之以蘭芳
餘臭所及
人必掩鼻
使臣所叨 恩命
可堪承之勢。
將何顔面
冐進淸嚴之下。
以備顧問之列哉。
臣伏震怖
只俟嚴譴
伏乞 聖明特 賜淵照
亟令收回 召旨。
申命有司
仍治臣罪焉。
無任兢惶隕越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