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自动笺注)
星湖先生全集附錄卷之一
 家狀
  
家狀[從子秉休]
公元前670年
先生姓李氏
諱瀷字子新
廣州之瞻星。
自號星湖
本驪州人也。
八世祖諱繼孫
文學起家
仕至兵曹判書
左參贊諡敬憲
嘗著文翁之敎於北道
北人爲建書院
以先師之禮焉。
曾祖諱尙毅。
政府左贊成。
贈領議政諡翼獻
祖諱志安
憲府持平
贈吏曹參判。
考諱夏鎭。
憲府大司憲
當肅廟朝
力扶淸議
請留許文正公穆去國
以此出補晉州使。
繼値時論大變
攟摭微事
雲山郡而卒。
前妣贈貞夫人龍李氏
留守後山之女。
繼妣貞夫人安東權氏。
大後之女。
先生夫人所生也。
肅廟八年辛酉十月十八日
先生生於大憲公謫所雲山郡
翌年壬戌
憲公卽世
先生旣早孤。
淸羸多疾。
太夫人常身佩藥囊而餌之。
由是未嘗就傅受書
然生有異質
穎悟絶人
長從仲兄剡溪公學
自奮刻意讀書
羣居講業
衆皆喧笑嬉戲
而獨默坐手卷
終日不輟
太夫人窺見喜曰是兒不待課督嗜學如此
無憂矣。
旣而博覽羣書
強記前言往行
又善屬文
作詩多驚人語。
同學諸人皆自以爲莫及焉。
至孝
每事順適太夫人之心。
無所違拂
又自幼時
不喜華美
太夫人強令新衣則雖不
公元1706年
敢違。
而輒羞赧若無所容。
蓋其資性近道
固已如此也。
乙酉朝家增廣科。
先生以策發解
因試所錄名違式
赴會試。
明年丙戌仲兄遭禍
自是無意於世。
遂棄擧子業
復從第三玉洞先生從兄素隱先生遊。
慨然求道之志。
太夫人在家
朝夕定省之外。
危坐一室
卽取聖經賢傳有宋程朱書及我國退溪之文。
俯讀仰思
反覆參考
蓋其明叡所照。
精神所存
無奧不透。
無微不釋
一字之訛
一義之舛。
無不明辨詳識。
用功精敏
前儒罕及
平居絶無矯異之行近名之事。
惟以自修力踐爲務。
律己旣嚴。
刑家以正。
接人有禮
處鄕有道
士林之間。
翕然推重焉。
乙未太夫人喪。
毁容叶禮。
三年之內。
只食疏飯苦鹽
不近滋味
縗絰未嘗去身也。
服闋遠近從學之士漸衆。
先生爲之各隨其才而施敎
是以門下者。
其所得之淺深不同
莫不蛾述之效。
今上丁未
朝廷先生名。
繕工監假監役。
先生爲一謝恩命至
監吏無謝恩例
投刺於本監提調
先生今來只爲謝恩
旣無仕進之意則何投刺爲也。
卽日棄歸。
因而終老星湖莊。
踐履益純。
造詣益深。
討論經傳
著書滿家。
若擧其大要則其於經學
集註以溯六經之旨。
而間多先儒之所未發。
皆出於深思自得也。
其論禮。
必棄奢而從儉。
論經濟。
公元1763年
必損上而益下。
探本挈要。
各有科條
可擧而措。
異乎世儒陳腐無用空言也。
癸未先生年八十有三。
適値國家優老例典。
陞資授僉知中樞府事。
其年十二月十七日
微疾啓手足寢室
襲用常服
斂用紙衾
銘旌有親星湖徵士驪州李公之柩十字於紙者。
用鋪柩上。
不用漆。
塗以松脂
屬纊後卽設餘閣奠。
殯前不廢朝夕饋。
此皆先生平日也。
成服之日。
門弟子弔服加麻。
族人雖在袒絻之外。
布巾布帶。
旣葬而除之。
先生稟賦旣正。
氣淸而神朗。
性峻而貌潔。
視瞭然。
英彩射人
天之篤生
固異於衆矣。
加以涵揉之深。
修省之篤。
工夫眞積
德性純固
不見一毫矜持之迹。
齊莊中正
動合矩繩
言笑衎衎
不至太拘。
威儀簡重
便如天成
成德之容有如此也。
先生孝友根於性。
生纔二歲
憲公不諱
以不先考面爲至慟。
後遇憲公不諱之歲。
欲行追服
與門商論其義。
終以非先王之制而不果行
哀毁之容。
無異持縗者。
太夫人盡其孝敬
當其病劇。
指出血。
滴瀝口中。
得少延。
在衰之後
語及大憲公太夫人
未嘗慽然垂淚
不成聲。
又慟念仲兄之無嗣。
爲之置後
庶出子孫亦皆爲之收養嫁娶
四兄早卒。
孤兒數人。
置家中。
敎養無異己子。
有疾病。
爲之尋醫求藥。
不避晨夜
風雪
第五早寡無子。
爲之憫念
邀置太夫人側。
恩愛曲至
待其家立後而歸之。
至於宗族疏遠
常加軫念
貧弊孤弱婚嫁失時者。
或主其婚。
或助其具。
無異家內事。
飢餓者必探其急而饋之。
疾病者必診問之。
其死葬者必賻弔之。
不計家之窘絶
不卹身之勤勞也。
其於故舊
不以其在患難竆厄而貳其心。
不顧時諱
曲意周恤
以見平昔之義也。
奉先也則家距小宗之廟稍遠。
而遠諱之祭。
朔節薦享
非甚病必躳往將事
疾風猛雨
未嘗或廢。
曾祖以下墓各異處
在三百里外。
辦裝往省。
甚老以前未之廢焉。
又十一世祖以下高祖以上墓皆不遠。
近代墓田者外。
不能祭。
先生謂其在子孫追遠之情。
或祭或不祭
不安
遠代外祖墓與先兆相近
先生謂若以祖先之心推之。
不可獨闕。
於是方便鳩財
各置墓田
令每歲十月上丁
位行事焉。
又以大憲公遺意
家奉叔父叔母吳氏之祀。
誠虔奉。
一如爲後者。
其次則姊有殤死者
祭墓祭。
未嘗或闕。
其次庶母有無而外孫奉祀墓祭時或不來
則亦令分饌祭之。
高祖側室歲久崩頹不可識。
增築封塋。
訪其墓田而託宗人
俾不絶香火
乳母有死而無子者。
築壇屋側而祭之。
因令歲一奠巵。
此蓋孝思之所推而旁及遍逮者也。
居家嚴而
有法
每日晨興盥漱
整齊冠服
謁于家廟
退與諸生課授如例。
食時必以長少序坐。
甚謹無敢匙筯聲。
出入以度。
使外內知懼。
子姓親屬
不得無故入內
閨門之內斬如也。
子弟弟子之經宿私次者。
必令拜見
雖少出必拜辭
返必拜見
宗族親友鎭日相見者。
無得相揖
亦令各伸拜禮曰。
拜爲禮之始。
何憚而不爲
是故門下者習於拜禮
朝廷官府之間。
其出而與人交際亦然
未曾相識者遇之。
已知其爲先生門人子弟也。
下至婢僕之賤。
不得醜言相加。
其於鄕閭
如有鬪鬨者。
亦必正辭而禁其非。
人皆敬憚
居常斥遠博奕雜戲之具曰。
孔子甚斥晝寢
而謂博奕者猶賢。
是必有爲而發。
以今觀之則一入博奕之場者。
耗神惑志
蕩而不返。
其害十倍晝寢
斷然不可爲。
又今俗重煙
擧世同嗜。
先生則曰日以毒煙神明之舍非宜。
斷然可廢。
是故遊其門者
未有識博奕近煙也。
治家儉而有制
世業甚薄。
而就其中自有規模
蒼頭一人田畝之事。
旣穫付諸內庭
以供數口之養。
種桑種棉。
以供衣著之資。
又種果樹
供祭祀之需。
大要主於節損儉約
食取充肚。
而禁其奢。
衣取掩身而禁其華。
祭取芳潔不要其豐。
又朝夕饌羞定數
自奉旣約。
待人亦然
不以貴客而有加。
不以卑賤而或降。
又無
未嘗雞犬
其佗可以已者無所費。
故雖無別般調度。
歲計粗足。
時或有贏而周竆。
終無不給干人
嘗撰入儉說。
諷世好羞闇飾
每謂救飢莫過於豆。
歲荒則必煑豆爲粥。
以賠其乏。
嘗設豆粥一杅豆醬一桮黃卷一盌
族人終夕驩讌。
名曰三豆會
又作半菽歌以自娛
子孟休嘗爲南縣
以邑物送餉。
先生卻之。
寄書戒之曰凡斂於民者。
八九是非理。
以此奉親可乎。
吾留吾廬
時穡吾田
足以救飢免凍。
鶃鶃之肉。
當出而哇之。
可以先生之志矣。
其於經學志學之初。
先讀孟子
是歲子正郞生。
命名曰孟休。
志喜
因撰孟子疾書
次讀大學次讀小學次讀論語次讀中庸次讀近思錄及心經
次讀易次讀書次讀詩。
各撰疾書
易與詩。
晩年棄其前本而改撰
家禮疾書
隨閱輒錄
十數年而成。
其曰疾書者。
取橫渠畫像妙契疾書之義也。
先生之學。
不喜依樣
要以自得
經文注說之間。
有疑必思。
思而得之疾書之。
不得則後復思之。
必得乃已。
疾書中槩多前儒未發之旨。
撮其大者
略爲附見其論。
三代井地則謂自五十而變爲七十。
自七十而變爲百畝者。
疑若易其經界
古人亦有廢壞成法
煩擾衆民之疑。
然余則曰不須易也。
意田像形
古之田必似之。
我國平壤尙有箕子遺制
田皆四區
同溝如田字
樣。
其必古制如此
蓋以九百畝畫爲一井
井爲九田。
田方百畝
一田四區
區方五十步。
夏時一夫一區
所謂夏后氏五十者是也
一夫增授二區。
百步廣五十步。
開方得七十步零若干
所謂殷人七十者是也
一夫增受四區
百步百步
所謂周人百畝是也
如是則不廢壞成法
煩擾衆民
一擧可辦。
孟子豈無所據而云爾耶。
其論管仲不死則謂聖人旣云溝瀆之經。
則彼死者不過咫尺小信
可以無死死者也。
然則管仲之不死。
不但無愧召忽
召忽之處義。
猶有未盡也。
亂亡之際。
宗祧將絶。
無論公子之孰兄孰弟。
各自奉出。
以待事功之立。
未爲不是
及君弑而賊不討。
諸公在外者。
固當乘機返國。
圖存舊業
此實被髮纓冠之急。
奚暇論其長少哉。
縱使糾兄而桓弟。
當時無主半歲
小白先入
名位已定
則糾不過諸公子。
豈可年紀稍長之故。
而輒去爭國耶。
桓公以兄先入
國有主矣。
事亦定矣。
於是自靖勿與之爭。
天地大經不可易者也。
其中一事
卽仲之專於所事
麤心肆行
其罪不可掩。
過而改之。
君子所取。
豈可因其始之不是故
終亦遂非而同死乎。
其論衛輒拒父則謂胡氏雖云辭其位以避父則衛之臣子拒聵而輔之。
利位而拒父則衛之臣子爵祿
去之。
此說未可曉。
使眞有避父之心。
而羣臣拒其父以輔之。
也其可從乎。
如是而從之則便是眞無是心者也。
安有父來爭國
而子居宮中
羣下之拒父哉。
喪服爲君之父母祖父母期。
先儒以爲繼體之君。
其父若祖有廢疾不得立。
今君受國於曾祖也。
其卒。
君爲之服斬
而羣臣從服期
靈公逐其子而立孫。
則是孫受國於祖也。
蒯聵而在。
宜與廢疾同科
夫子爲政
使克盡子道
迎其父入。
遜讓而不受。
然後承奉
務殫其驩心。
曉告於聵。
安享君國之養。
而息爭位之志。
君臣子之間。
庶幾兩得
所謂正名者必指此也。
夫子此言。
其在新立之際耶。
世子
石曼姑圍之。
聖人亦無柰何矣。
其論王風則謂自鄭玄諸儒。
以爲東遷以後
王室卑弱
諸矦等。
不爲雅而爲風。
然風與雅。
體裁自別。
不繫興衰
業方隆。
亦有風。
二南是也
諸矦之微而亦有雅。
抑詩是也
王澤渴而變雅作。
王縱卑弱
不得廁於變雅之末乎。
諸儒說殆非也。
東都王城也。
天子諸矦之所。
後乃遷居焉。
凡於大都會民風可觀處。
莫不有詩。
故前焉則豳周有風。
後焉則王城有風。
推之於勝社則三衛有風。
其例同也。
王風云者
不過王城之風。
非直平王設也。
孟子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
以箕微之
例推之。
王之爲國可知
安知王城非本爲比干之所封。
而周公營之耶。
其論鄭風則謂集傳多釋以淫奔之詩。
以應鄭聲淫之文。
聖人深惡其亂雅而必欲放之。
又何存之而使人誦說之也。
說者曰存之。
令人懲創也。
未可終信。
季子觀樂
謂鄭其細已甚
未見一毫及此
以是知周樂本無淫女自作之章也。
記曰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此指音也。
非指詩也。
鄭伯如晉
子展賦將仲子
鄭伯享趙孟子
大叔野有蔓草
鄭六卿韓宣子
子齹賦野有蔓草
大叔褰裳
子游賦風雨
子旗賦有同車
柳賦籜兮。
此皆所謂淫奔之人所作。
而見善於叔向
趙武韓不聞被譏。
則其非淫奔者之所自作定矣。
然則褰裳風雨之類。
其義不過小序所指惡惡美刺正俗也。
其論河洛先後天之義。
則謂伏羲畫卦也。
河圖應時而出。
若合符節
所謂先天而天不違也。
夏后洛書作範
所謂後天奉天時也。
孔子又表出天一地二一節。
此又河圖本源
而若先後天及洛書三者。
總括河圖中也。
河圖之數。
其以奇偶者爲先天圖。
其以配合爲後天圖
其以生成者爲洛書
洛書演而洪範作。
其二五事之肅乂哲謀聖與庶徵之肅乂哲謀聖相符合
天人感通之理。
的然可見
洛書中二八兩數
分明
換。
箕子豈欺我哉。
此其大槩。
其詳則在易經疾書可考。
以上諸說。
古未之有。
發自先生
其中管仲衛輒二條
嫌疑扶倫綱。
大有裨於世敎
不可以不著者也。
其佗性命之理。
學問之道。
發揮傳註之意。
而正其訛誤者。
未暇錄焉。
其在我東先賢
退溪之學。
獨傳朱子之道而最盛。
尊慕退溪
無異朱子
日用踐履之際。
倣而行之者居多
旣取其言行見於遺集及其門人記者
編輯近思錄之例。
名曰李子粹語
使後學得而誦法
又於遺集中抄出論禮書札。
分類編摩
名曰李先生禮說。
使行禮者有所考据
又退門羣弟子事蹟多逸。
爲之博考
各立小傳
俾不湮沒
可見衛道之意也。
又如四七理氣之說。
見於朱子語類
中國之人未聞有疑之者
至我東退溪。
取其語載於鄭巒之雲天命圖。
奇高峯始疑之曰四七之分屬理氣非是
退溪往復難辨。
其說許多
末乃悟其說之非而歸一
其後李栗谷則爲說益浩汗
大要高峯初見無異
於是退溪者謂有理氣爲一之病。
谷者謂退溪有理氣互發之差。
兩相詆議
未有定案
先生謂今之所爭者。
皆非朱子之意也。
朱子嘗註大禹謨曰道心發於義理
人心發於形氣
又於語類四端理之發。
七情氣之發。
禹謨註同一語脈。
則其言理之發氣之發者。
義理之發。
形氣之發云爾
其義本無可疑也。
不察乎此。
云發者氣也。
所以發者理也。
此只以方寸間發動之理與氣言。
其與語類理發氣發之義。
有何交涉耶。
又云四端七情之善一邊
若然則四在七之中。
此豈語類理七氣之本旨耶。
遂撰四七新編
發揮晦菴之旨。
羽翼退溪之說。
逮其晩年
與門講求新編之餘意。
竆盡底蘊
尤爲詳備
其說俱在集中
不煩錄。
其於禮則常謂朱子家禮
便是王之制
今之行禮者。
所當必遵。
然其古今異宜
貴賤殊分者。
不容不變
故乃撰家祭法喪威前後錄。
俾爲一家之禮。
其言曰國制六品以上三代
先儒如穌齋栗谷從之。
不用公家禮。
七品以下二代
庶人只祭考妣
商其意六品以上大夫之禮。
七品以下士禮也。
今人不論官品高下
家禮爲諉。
通用四世之規。
至於無官匹庶
效顰爲之。
寧有是理。
大夫三世兩說
祭法及於曾祖
王制一昭一穆始祖爲三。
商其義王制爲得也
今制別子之外。
有功勳者又許立宗而不祧其主。
則有始祖矣。
不可始祖
而又添曾祖一位也。
家禮雖許四世
不過當時不立始祖之廟故也。
若祭始祖
公矦何別。
朱子已自其僭。
又况朱子登朝顯仕之身。
居喪時作家禮
其意豈並與無位之士通言也耶
七品
公元1738年
以下三世
國制所不許。
况敢四世乎。
今士之無官者。
恐與庶人有別。
喪服大夫學士尊祖矣。
疏云學士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士。
未有官爵
得與大夫同。
猶可援例
庠序之士祀及祖禰
不爲無考。
或後陞爲六品大夫
從時制。
及其曾祖可也。
又曰長房之例。
自家禮始。
大夫士家疑義難處者。
太半在此。
不可以不變也。
子之論。
亦有證。
大全李堯卿曰此事只合守禮文。
未可遽以義起。
胡伯量曰雖覺人情不安
未有以處。
兩條不知與家禮孰爲先後
語類沈僴曰也只得如此
聖人立法一定不可易。
考之目錄
此爲戊午以後所聞
朱子易簀庚申
豈非最後定論耶。
惟答包揚大宗旣立不得
亦當小宗法。
祭自高祖以下
親盡則請出高祖
伯叔位服未盡者祭之。
此則與家禮同。
然國無大宗然後方許如此
非可與論於大宗法立之後也。
今之禮。
乃守家禮之文。
而失朱子之心者也。
然則以後定之爲主
宗子盡之後。
長房伊川說只以紙榜行事於其家矣。
其定饋羞之數則悉依家禮
而參以俗制。
斟酌損益
定爲六籩六豆三鉶。
羞豆二品
卽今所謂肝南也。
與餠麵飯酒炙共爲二十三品。
而曰家禮十九品。
朱子後乃謂溫公十五品。
費錢
辦。
余之爲此
不啻過矣。
惟懼不稱貧家
後若凋落益甚
只用四籩四豆一鉶。
又去羞豆
則與溫公禮合矣。
其記身後定禮則不用大斂布。
不用柩衣。
繃用稿索。
窆用葛茀
又衾旌之外。
亦多以紙爲之曰。
東京以前無紙。
故禮無所見。
人卻賤之。
其實可貴
斂以紙衾何害。
周太祖世宗曰斂以紙被
不然吾不福汝矣。
今俗生不崇養。
而死必飾葬。
可惡也。
凡此訓辭
不知者或疑其過儉難行
然此習俗之見也。
孔子之答子游曰有毋過禮
苟亡矣。
斂手足還葬
縣棺而封。
豈有之者
子之作家禮也。
曰略浮文本實
竊附於從先進之意。
彼豈知先生之訓。
深得孔朱之心也哉
噫。
先生爲此
豈但一家發也。
今俗之奢僭日甚
無位匹庶
慕效貴勢
繁文縟儀。
恥或不及
滔滔一轍
莫知攸屆。
由於國無定制故。
又曰有王者作。
損益節中
別爲庶人家禮一篇
不得踰分。
然後化行而俗美矣
眷眷憂患斯世之意。
使人三歎也。
又以其創制一門者言之。
則我朝宗不明
公子勳臣外。
百世不遷之宗。
庶姓大族
無統屬。
先生王制疏異姓爲大夫者亦得爲太祖之文。
謂我八世敬憲公
宜爲始基之祖。
于宗子之家。
祭田若干
享祀之需。
帥諸宗人歲一祭之。
於是士大夫聞風而從之者頗衆。
先是族人
在鄕者。
族旣疎遠
無異路人
其在京者。
宗議攜異。
或失和平
先生宗。
將以合族也。
又置宗田若干
燕會之費。
先會在京族人於小宗舊第
使之敦親崇好
次會在鄕族人於大宗之家。
俾知尊祖敬宗
至今諸族之修睦不替。
先生之敎也。
近世先儒所撰喪禮
其中不無錯誤者。
而循用旣久。
便成通行之典。
先生憂之。
博考源委
折衷禮意
遂撰父爲適居喪而亡。
不可受重議。
承重者之妻姑在不服祖說及禫不計閏。
爲妻不練等說以曉之。
於是士友之間。
覺其誤而從先生之說者漸衆矣。
其於經濟則雖身處畎畝之中。
未嘗不以斯世爲己憂。
嘗謂易稱思不出位者。
欲其安分守常也。
若曰事之當爲者。
諉以非位而不思則未然也。
聖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者。
謀是干與也。
匹夫干國政。
固爲罪矣。
平日邈然不思則授之以政
何以處之。
觀於孔孟可見
是以自爲學之初。
留心世務
凡於國政弊壞
民事艱難
默究弊原。
咸思捄策。
乃撰藿憂錄。
及其晩年
憂時念國
眷眷不忘。
見於雜著及與朋友門人書札者極多。
大要在於端本澄源
節用裕民
不迂不苟
可行無疑也。
又嘗慨然發歎曰世道之不復治。
由於三孼
尊君抑臣。
嬴政治。
不能革也。
用人尙閥。
自魏瞞始。
不能革也。
文辭科試
楊廣始。
不能
革也。
三孼不去。
不足以言治矣。
三者之中。
科擧尤害。
若曰善於此則唐之楊綰所論孝廉科近之。
國朝趙靜菴先生賢良科抑其次也。
于今國是大定
趙先生尊上聖廟
而無一人擧而行之何也。
噫。
彼三者卽世所謂爲治之良法
先生則深惡而痛絶之。
以爲世道災孼
至哉言乎。
苟能如是
三代之治。
庶可復見矣。
其云彼善於此者
蓋出於不得已而勉俗之語。
非其本意也。
先生遭時屯蹇
竆而在下
使其言不少施。
事業不著於邦國
功澤不被於百姓
此雖當時不幸
百載之下。
若有願治之君。
必將取而爲法
其遇之早晩
何足計也。
又於讀書應事之暇。
或得於見聞
或得於思索。
則輒隨而記之。
積絫成帙。
名曰僿說。
其中經說有史說有樂說象數說有經綸之說。
上自天地
下至萬物
遠自邃古
近至昭代
內自中華
外至夷狄
無所不該
無所不論
而擧皆有考有徵
有裨有用
蓋有漫錄以來無此比也。
又嘗病東國史書
如東通鑑麗史提綱之類。
鹵莽紕繆
思欲下手而未果
門人安鼎福有此意。
寄書勸之曰凡事當爲者。
非甲爲則乙爲。
何別於古與今人與己耶。
復書往復
多所訂授。
卒成東史一書
今其書中規義例
蓋出於先生
馬韓正統
又如馬韓將周勤及麗朝趙位寵之忠節表章
書者。
卽其一二也。
又其晩年
遠方之士。
重趼踵門
其先行錄
以不見託者甚衆。
先生眉叟記言以後
文獻無徵。
當今立言之責。
不可辭。
故勉而應之。
苟其人之言行可以世敎
事業足以國乘者。
必表而特書
爲後人之考信
至於眉叟許文正穆南坡判書宇遠,孤山尹參議善道,愚潭丁進善時諸君子。
則或修其年譜
或撰碣文遺事之類。
不待其後孫之請。
而自求爲之。
以效慕賢之誠。
夫以韋布之士。
而所撰墓文之盛。
未有先生者也。
先生撰著
有諸經疾書。
文集有詩集。
有四新編
有喪威前後
有藿憂
有僿說。
此外有自卜編,觀物編,百諺解,海東樂府等書。
又所編輯李子粹語李先生禮說。
共爲百餘卷
藏於家。
秉休嘗侍於先生
竊見先生聞人擇善獨行則必喜見於面。
咨嗟稱歎
聞人趨時饕利則必義形於色
若將凂己。
又若見人憂患困厄則必惻然哀矜
所以救之。
或見傍人喧笑俚語則輒默然不應若不聞也。
於此知其性情之正也。
居處端肅
聲氣莊厲。
立必竦直。
行必齊遬
衣帶必飭。
几案必正。
盥頮不見點滴
杖屨定所
動止有常度。
於此知其自修之嚴也。
逐日課授羣學子書
延接賓客門生之往來者
無不曲當
又於其暇。
讀書箚疑。
又有暇則輒酬書札其佗
文字之役。
卑幼有故必問。
有書必答。
罔或有遺。
夜必篝燈對卷。
分夜方寢。
晨朝卽起。
其間不過一二時。
若遇門人弟子
與之講論經旨。
則或至終夕不輟
達宵不睡者。
絫日而未見疲憊之色。
於此復知其精力過人也。
又嘗言牖蒙之道。
當先正其句讀
乃以▣▣方言爲式。
名曰句讀指南
使學子考而讀之。
曰得其句讀則義可通矣。
又嘗誦管子思之思之。
重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或通之之語。
學子曰思之之久。
忽然有悟者。
便是鬼神通之。
必待其自究不得
然後方以數語諭之。
無不曉。
是以受書先生者。
數月輒有效
先生敎人
火力較多。
一入爐鞴
莫不速化
此則有非區區課式之所可致也。
先生於書。
無所不讀。
六經子史之外。
小編漫錄
苟有可採。
必得而閱之。
然如佛氏異端術家小技稗官雜說
未嘗寓目曰。
平生厭惡者。
惟此三書也。
又嘗謂家子姪曰。
吾腹中有多少記識
但恨無沃心法。
不得傳與君輩矣。
此類雖若微鎖。
無關大體
而其於先生德行言議
亦有可以彷彿像想者。
不敢遺也。
先生以上智之資。
兼至誠之學。
性分之所固有者。
一理不究
職分之所當爲者。
一事不修
行可通神明而其原出於戒懼愼獨
可以貫天人而其基始於銖絫寸積
若語其範圍之大則地海涵也。
公元1704年
分數之密則蠶絲牛毛也。
語其操履之嚴則規圓矩方也。
語其資性美則玉色金聲也。
體用兼該
表裏洞徹
醇乎醇也。
又以其緖餘則經綸足以挽回邃古
文章足以黼黻一世也。
總而論之。
其心則學朱而其詣則希聖也。
盛矣至矣。
以余之所見
自有東國以來
一人而已
我東自退溪以後
非無儒賢繼作
然至先生大備
有如有宋兩程夫子之後
晦翁大成也。
余一人私言
後之學者
苟求先生文則可知矣。
秉休少長先生之門。
厚被敎育之恩。
欲報其德則昊天罔極
無所用誠
謹據家庭舊聞
參以得於親炙者。
乃敢撰次狀文如右
知識昏愚
文辭陋拙
不能形容先生道德光輝之萬一。
惟是愧懼
然秉休於此
盡心焉。
寧略而不敢衍。
寧拙不敢辯。
一字不敢苟。
一辭不敢溢。
倘蒙當世大人君子肯惠墓道之文。
庶或可以有採於斯焉。
前配高靈申氏。
正言必淸之女。
無子。
後配泗川睦氏。
天健之女。
夫人貞順無違
謹修壼政
先生卒。
生一一女
男卽孟休官正郞
傳家學。
早卒未究。
女適判官李克誠。
正郞娶參判蔡彭胤女。
生一男九煥判官
生一女幼。
九煥娶權世檍女。
二男二女皆幼。
甲申二月二十七日
合葬于瞻星里壬坐之原後配睦氏夫人之墓。
又遷前配申氏夫人之柩祔焉。
星湖先生全集附錄卷之一
 行狀
  
行狀[門人尹東奎]
先生姓李氏
諱瀷字子新
廣州先墓下瞻星里。
自號星湖
其先驪興人。
世祖兵曹判書左參贊諡敬憲公諱繼孫
文學起家
嘗爲北伯。
文翁之敎。
北人至今建院祀以先師云。
曾祖諱尙毅。
政府左贊成贈領議政諡翼獻公
宣廟朝。
以謹緩持重
有名公卿間。
祖諱志安
憲府持平贈吏曹參判。
考諱鎭。
憲府大司憲
在肅廟時以文章節行
力扶淸議
請留許文正穆
不容於朝。
左遷晉州
黨事起。
用事者必欲致重典
攟摭無所得。
竟以微事誣捏
雲山郡而卒。
妣龍仁李氏
留守後山之女。
貞夫人。
貞夫人安東權氏。
諱大後之女。
先生憲公季子
夫人所生也。
先生以我肅宗八年辛酉十月十八日
生於大憲公謫所雲山郡
其明年壬戌憲公棄世
先生生纔二歲
淸弱多疾。
夫人愛重
常自囊藥餌
隨而調護
以是不許早就受書
先生自幼天資穎悟
挺拔絶人
稍長知學。
不待課督
刻意自奮
羣居講學
衆或在傍喧戲。
而常默坐手卷
終日不撤。
夫人窺見喜甚曰吾兒能如此
無憂矣。
旣而文辭大進。
乙酉以策發解而因錄名違規。
赴會試。
丙戌仲兄世禍
畏約屛居
無意世事
遂棄擧業
第三玉洞先生
公元1715年
從兄素隱先生之門。
習聞爲學之方。
朝夕定省之外。
危坐一室
日取聖賢書。
俯讀仰思
有得必書焉。
至孝
順適大夫人之意。
無所違拂
家用貧乏
親自營辦
不令大夫人憂。
乙未內艱
居喪盡禮
不脫絰帶
未葬食粥。
旣葬疏食苦鹽
不使薑桂之滋。
服闋
臧獲什器之物。
一無所留。
盡籍歸宗家。
生計旁落
而處之晏如
立約家中。
不許稱貸求覓
惟以耕作所穫。
排日自給
委任幹奴
御之有法
幹奴盡力效勞
晩歲調用
亦賴此稍裕。
今上丁未
朝廷先生名。
繕工監役之除。
先生欲一謝恩上京
以前無謝恩。
卽日棄歸。
癸未國家有慶頒錫老之典。
先生時年八十三。
例授僉知中樞之銜。
是年冬十一月微疾
十二月十七日考終寢室
襲用紙衾
握手履。
飯含
不用平生落髮爲枕。
剪爪以實棺角。
皆紙包有銘。
又以紙親書星湖徵士驪州李公之柩十字
幎巾魂帛。
亦以紙爲之。
而幎巾染黑。
棺厚二寸許。
松脂以代㯃。
遷尸奠用餘閣。
前朝夕之饋亦不廢。
及葬玄黃而以紙代絹
不用柩衣功翣等。
綳用藁索。
平昔也。
門人受業及族在袒免外者
或白布巾帶。
弔服加麻。
及葬而除。
或有素帶終期者。
其明年甲申二月二十七日
葬于家北先塋壬坐之原。
前睦夫人之葬也。
先生與門人豫度甫竁
公元1763年
以爲日後之地。
至是與睦夫人同窆。
又遷前配夫人之葬。
以從三壙同穴
蓋遵遺命也。
前配淸州申氏。
正言必淸之女。
後配泗川睦氏。
天健之女。
柔順承德
一遵無違
貞靜和洽
協成內助
東奎出入先生門下數十年。
未嘗呵責婢僕之聲。
其閨儀之可則
如此也。
正郞孟休。
女適判官李克誠。
皆睦氏之出也。
正郞娶參判蔡彭胤之女。
一男九煥。
九煥娶權世檍女。
二男二女皆幼。
判官一女不育
先生方顔頎身。
眉目炯然
英氣襲人
溫粹和樂
色笑可親春風揚休
方毅嚴正
辭氣峻潔烈日秋容
稟賦旣正。
涵養亦至。
威儀攸攝。
不至大拘。
寬廣自如
和易中節
伊川所謂非體之禮也。
色莊其言厲。
其容舒而恭。
其坐端而直。
盥頮之所無點滴之痕。
飮食之際無匙箸之聲。
中夜必寢。
昧爽必興。
盥漱冠服
謁于家廟
退坐書室
几案必整。
讀書也。
淸濁高低
中音韻。
見於動靜容止之間有如此者
事親極其孝敬
衰老之後
或言及父母
未嘗戚然垂淚
至咽不成聲。
以早失大憲公
未識顔範爲至慟。
後遭大憲公不諱之歲。
追服
已而退翁之於其先君。
亦如吾之所遭
退翁莫之行。
退翁吾所師也。
豈敢過也。
是以不果焉。
終年哀慕
無異持衰
兄弟子姪
恩愛備至
每傷念第二之無嗣。
爲之立後
又於其庶出子孫
爲之收養敎育
嫁娶成家
諸姪之早孤者。
亦攜置敎養
一視己子。
疾病爲之尋醫救藥
不避晨夜風雪
姊爲鄭氏婦者早寡無子。
先生爲之憫念
延置大夫人側。
待其立後而歸之。
族人昏嫁失時者。
或主其昏。
或助其具。
饑乏必周。
疾病必問。
死喪必救
惟力是視
其於僮僕
撫視惟均。
有服勤效忠者死。
爲之哭臨
家有畜狗。
亦令待斃而埋之。
蓋自吾仁推以及有如此者
家距小宗稍間
薦享朔節。
非甚病必躳往將事
風雨不廢。
絫世先塋
節上冢。
終日奠拜。
未嘗怠忽
以爲絫世同塋。
若以世代遠近
墓田有無
祭近而廢遠。
祖先子孫之心。
均爲欠缺
鳩財置田。
每以孟冬上丁
行歲一祭。
又謂八世祖敬憲公
入我朝爲起家之祖。
國法公子功臣之外。
無佗立宗之文。
王制註旣言雖非別子
始爵者亦然
則亦可爲庶姓立宗之證。
立敬憲公之廟於宗孫之家。
歲一祭焉。
又謂立宗將以合族
每歲京鄕各一會焉。
以大憲公遺敎
叔父母之祀。
祭式
虔誠一如所生
姊有殤死。
忌日不廢祀。
庶母死。
其外奉祭者或路遠不至
亦令分饌祭之。
高祖側室之墓崩壞不可識則更加築。
訪其墓田
付諸宗人
續其香火
乳母死無子。
築壇屋側。
爲文以祭。
因令歲一奠巵。
奉先敦宗。
推遠下逮有如此者
處家嚴而有法
閨門內外斬斬
如也。
子姓親屬
未嘗無故入內
誦易家人嗃嗃
未失也。
婦子嘻嘻
家節也。
一子晩得
極其聰穎
雖甚鍾愛
其敎之必以義方
少有差失
嚴加誚責不饒曰。
人家患子弟有才。
失敎導。
無可畏。
故致壞。
雖在宗黨之間。
義有不可
正色嚴責。
已乃復勿咎。
莫不畏慕敬憚
子弟出入必告。
少出必拜。
返亦必拜。
門人受業者亦觀化如此
下至奴僕之賤。
不得醜言相加。
亦無敢高聲喧囂
傍及里閭
正辭禁非。
一邨敬服敎誘
亦知尊信
可見先生感化一端
奉祭接客
亦各有品節
籩豆定數
潔而不豐。
朝夕之饌。
亦有定器
一以自奉待人
不以賓客貴賤異品
衣取蔽體
儉而潔。
食取充腹
粗而不奢。
吉凶凡百
皆出歲用
一絲不干於人。
大要務在節儉
足歲而已
嘗撰入儉說以嘆俗弊。
又謂救荒莫過於豆。
歲荒必磨豆爲粥。
半菽歌以自娛
嘗子爲南縣
赴任也。
惟許睦夫人就養
先生獨留鄕廬。
或以月廩餘俸送餉。
先生卻而不受曰凡斂民。
八九分非理。
以此奉親可乎。
吾留吾廬
吾田
足以救飢免凍。
只受魚尾酒壺
與鄰族門生一會共飮。
治家奉先
敎子接賓
御衆節財有如此者
爲學也。
先賢所定課讀
經書爲先。
繼以史記諸子百家
無所不究
讀書也。
字求其訓。
句索其旨。
思之又思。
深究自得爲期
博學詳說
隨得有錄。
而以孟子爲始。
其所著曰疾書
語學者曰妙契則吾豈敢
疾其書之義則吾竊有取焉。
其序孟子疾書者何。
思起便書。
蓋恐其旋忘也。
不熟則忘。
忘則思不復起
是以熟之爲貴。
疾書其次也。
所以待乎熟也。
聞之朱夫子初學必置冊子
籍記其所得所見。
斯豈欺哉。
其必自七篇始者何。
世則後。
以義則詳。
後則近。
詳則著。
故曰求聖人之旨。
必自孟子始也。
朱夫子集註出而羣言遂定
之海外。
同軌一之
矣哉
雖然發揮諸子
林蓁海滾。
未必皆中。
永樂胡廣輩起身蔑學。
去取無據
使箋釋之意。
未免湮埋轉譌。
疾書之作。
胡可已也。
嗚呼
朱子孟子也。
後人朱子也。
後人之尊朱子
有甚於朱子之孟子
希聖希賢
其勢然也。
賢者智有能及之。
故於孟子氣像未化處。
曾不以尊之之篤而諱焉。
士者困在下列。
故於集註無事黑白
所謂自信而信可信
此雖學者正法
其或篤信之餘。
疑有未釋
露於講貫
藏於畢箚。
有以自得
斯亦不得已也。
人輒繩之以訕上
繩之固若有意。
峻法刻刑。
奚爲孔子之門。
傳曰事師無隱
不禁其有疑難也。
下欲進而便自謂渙然者。
非愚則謏。
余實恥之。
是以畫井建正之類。
妄爲一說
以補餘意。
朱子所嘗置疑也。
置疑所以開言
路。
言之不中
罪在言者
九原可作
吾夫子必將哀其求進
不誅不中也。
序論語曰欲看此書。
須先求此註。
須先得其心。
得朱子之心。
夫子之心。
庶幾可推也。
何謂心。
子之爲此註。
其於舊說。
可以因則因之。
不苟新也。
前後異見則易之。
不苟留也。
門人小子
隨意發難
一曲之長。
咸在采收
不苟棄也。
用此知朱子之心。
與天地同恢。
古今同公。
一毫繫吝
而惟義之從也。
然則當時取舍氣像可見
在于今。
尊其書而失其心。
誦其書而後其義。
思量則爲妄。
致疑則爲僭。
發揮則爲剽。
尺寸寸。
一切卑近
勒爲禁網
愚與智無別
此豈古昔所望後人哉。
而况論語義最奧語最簡。
聖人之言達則便止。
不似庸學之有規矩
孟子之多敷衍
所以爲難解。
而余之爲此書。
非敢求志於箋釋之外也。
朱門子之問目
擬待明師取正焉。
讀書解義
辨別篤志
程朱以來爲學心法
於此二序。
亦可見先生於此學。
傳聖賢之心法
而繼斯學幾絶
亦可以知先生眷眷切切憫俗學之含糊鶻突
因循無得
至於天理竆人欲也。
是故於庸三經近思心經諸書
以此意。
各有論著
而如井田正朔考易圖書揲蓍期中十章大旨管仲不死伯夷論等諸說。
多有先賢未發之論。
至於四七理氣之辨。
退翁高峯
以後
更有牛二公之爭。
爲世大議論久矣。
蓋四七名義
實與舜所謂人心道心者。
同實異名
而後人不知合而爲說。
故或拘於渾淪一邊之疑。
而有此歧異之議。
繼以黨論之盛。
主一邊。
不可復得而談。
而其謂尊陶舍者。
終不免吞吐歸於一邊之說。
先生爲之條分縷析
作新編之書以發明之。
因序之曰舜有人道心之訓。
學者祖此爲頭腦。
各有所指。
互明厥義。
孟子主言四端
禮運主言七情
好學論述禮運。
說述孟子
其言不翅詳盡
其義若可以炳然
末學淺識
乃復繳繞穿鑿
出新奇。
求明而反晦。
欲精而實亂。
非聖賢牖後之意有不瑩
卽使之迷之者之過耳。
因謂學者曰此平易非難知者
而反使爲難者。
自我東始也。
其於禮則家禮爲上。
而亦有疾書之解。
溯源而及於儀禮
旁通戴經通典等書。
其序家禮疾書也曰禮者天理節文
有理而已矣。
三代不同禮何。
驗之於時月之代序
四時同氣
故寒而裘暑而
不同其養也。
何嘗不同
理有所値。
不得不異。
故曰禮者時也。
以時爲大。
因以撙節
天亦不違
知此意者。
可以禮矣
是故於爲妻練及祖喪中父死代服之類。
博考源委
多所辨證。
又慨風俗日奢。
士友貧賤旣甚。
慕效貴勢
莫可支吾
於是參酌古今之宜。
冠昏喪祭之式。
以爲一家
禮。
而要與親友共之。
蓋出於孔聖與其不孫寧固朱夫子浮文本實遺意
而其規法節目
在喪日錄
可考而法也。
不詳著。
又謂東方
莫盛於退溪李子
以其常時效法之小者言之。
匙箸之無聲。
盥洗之無滴。
書札自名是也
而其大則採遺集語錄記言行。
近思次第
以爲李子粹言。
又編論禮之說。
以爲禮說類編
以寓尊慕體行之。
雖處畎畝之中。
以爲天下事。
非甲爲則乙爲。
默究弊原。
咸思救策。
有藿憂錄僿說等諸編。
而僿說者餘力所及
時著爲說。
及其成袠。
列其條例
門人安鼎福使之整釐。
上自天地下至萬物
遠自邃古近至昭代
內自中華外至夷狄
無所不該
無所不論
蓋自有漫錄以來無此比也。
安鼎福之撰東史也。
范太史之修唐鑑。
一遵伊川之說。
馬韓正統
其佗表章馬韓周勤麗朝趙位寵之類是也
論及樂學軌範
亦有著述
至於東邦俚談之類切實人情者。
亦皆採而解說其旨。
名曰百諺解。
蓋亦出於聽濯纓遺意
餘事文章
贍而不繁。
要而不簡。
遠近士人之託以不朽者。
亦隨應不拒。
許眉叟,洪南坡,丁愚潭諸君子則有不待子孫之請。
而或修其年譜
或撰碣文遺事之類。
蓋出於慕賢之意也。
先生講學撰述之大槩也。
如其義安則不規規於人己。
理得則不切切
毁譽
勇往直前
不顧傍人是非
多發古人言外之意
灑落通透
冰解凍釋
是則自吾東有以來
雖謂之一人可也。
此非小子阿好之言也。
論著具在
要在善讀者可以知之矣。
東人貴耳賤目
黨論以來尤甚
若非先生論孟二序而得朱夫子集註本心
豈能知我先生勤苦著述之意哉。
先生有言無人啓發
終於而已
則其言不過病心狂惑
譫語鄭聲
向壁獨說
無人聽知也。
可笑可哀也已
蓋亦慮及於斯而有此歎也。
然昔朱夫子南軒書曰大抵平日說得習熟
乍聞此說。
自是信不及
虛心而微翫之
久當釋然耳。
若稍作意主張求索
便爲舊說所蔽矣。
此訓亦修集註之意。
若以吾先生二序所謂晦菴之心爲心。
則當知我先生之得斯心而有功於斯大矣
後世子雲
便朝暮遇也。
莫非命也。
吾何計焉。
若夫先生學則博而贍。
簡而核。
其處己也寬栗樂易
處家嚴正儉節
其接人也整齊溫和
其與宗族和厚敦睦
其處鄕黨也無貴賤
不威而善敎。
敎人平易易知。
勿論賢愚
皆獲其益。
譬如羣飮於河。
充其量
才周萬物
識達古今
至於六經奧義
百家異說
硏竆搜抉
判然胷中
亦於當世之務。
無所不周
如有用我者則擧而措之矣。
抹摋世路
不得一試
齎志以沒
雖若可恨
而天餉八耋之壽。
著書明道
繼往開來之功。
則是天於先生
存厚養得多矣。
先生有何加損
先生從子秉休狀先生之行曰。
先生以上智之資。
兼至誠
凡於性分之所固有
一理不究
職分之所當然
一事不備
行可通神明而其原出於戒懼愼獨
可以貫天人而其基始於銖絫寸積
若語其範圍之大則地負海涵
語其分數之密則蠶絲牛毛
語其踐履之嚴則規圓矩方
語其資性美則玉色金聲
其心則學朱而期孔。
盛矣至矣。
門人愼後聃嘗有言退翁以德造。
先生以智造。
可謂形容矣。
嘗聞語曰不厭而敎不倦
發憤忘食
樂而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吾先生於斯言也。
亦可以庶幾云爾乎。
竊念昔年先生嘗與小子論辨
不合者。
先生憮然不悅曰昔眉翁有自序。
吾亦有意。
爲後不能故也。
是後先生精力已不及此
可惜也已
今景協之狀先生言行
精粗細大。
悉備無蘊。
不宜架疊
而昔伊川之狀明道
畢盡其意。
而猶取朱范四人敍述
勉齋之狀晦翁
有果齋之述。
退翁之門。
月川鶴峯文峯諸公各有所志。
盛德至行
一人之錄。
恐有所漏而然也。
是故於景協之狀。
八九引用其語。
而敢論述如右
同門之友各隨所自得而有所論著
先生一言一行
無所遺失
所望焉。
星湖先生全集附錄卷之一
 墓誌
  
墓誌[從子秉休]
府君諱瀷字子新
姓李氏
州人
曾祖諱尙毅。
左贊成。
祖諱志安
持平
考諱鎭。
大司憲
元妣贈貞夫人龍李氏
留守後山女。
繼妣貞夫人安東權氏。
通德郞大後女。
府君夫人出也。
以肅廟辛酉
生於大憲公謫所雲山郡
明年壬戌憲公卽世
府君旣早孤。
淸羸多疾。
稍長自刻勵于學。
屬辭爲文章。
沛然不可御。
已棄擧子業
專用力於六經程朱之書。
硏精覃思
盡鉤聖人之蘊。
剖辨疑義
以補先儒之闕。
學旣大成
士林宗師
禮範家。
嘗撰冠昏喪祭之式。
皆本於儀禮家禮
參以邦俗。
酌古今之宜。
貴賤之等。
簡而易行。
信從者衆。
身處畎畝而每以斯世爲己責。
生平論著
經國濟民之策極多。
其要在於損上益下
不能施之當世
爲後取法
所著有星湖著詩稿及易詩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小學家禮近思心經疾書,四七新編,僿說,藿憂錄,自卜編,觀物編,百諺解諸書
藏于家。
今上丁未
朝廷繕工監假監役徵。
不就
癸未大耋陞資爲僉知中樞府事。
其年十二月十七日
易簀廣州府瞻星里舍
春秋八十三。
高靈申氏正言必淸女。
無子。
再娶泗川睦氏天健女。
生男孟休正郞
女嫁判官李克誠。
正郞先歾。
一男九煥承重
甲申二月二十七日
窆于瞻星里壬坐之原後配睦氏夫人之墓。
又遷前配申氏夫人柩祔焉。
府君居中
前配而後左云
星湖先生全集附錄卷之一
 墓碣
  
墓碣銘[蔡濟恭](幷序)
先生諱瀷字子新
姓李氏
隱居修道廣州之瞻星里。
自號曰星湖以是也
先生二歲而孤。
母夫人憂其淸羸善病。
不使早就傅。
長從仲兄剡溪公學
專心劬業。
聰穎絶人
博覽羣書
仲兄世禍
無意於世。
擧子業
第三玉洞從父兄素隱二公遊。
慨然求道之志。
危坐一室
取經傳及有宋程朱東退溪書
俯讀仰思
刃迎縷解
蓋其入道之門。
惟敬是主。
嘗曰未發有靜時敬。
已發有動時敬。
動時之敬。
亦只本於靜時工夫
若靜不能主敬
如何持守得正
敬齋箴圖若說。
動靜不違
表裏交正。
節度焉。
若其進學之方。
行必以知爲先。
故以致知爲力行之本。
知之將以行之。
故以力行致知
病後之學者專意言句之末。
而其於實工
多未肯下手
常曰學其言而心未必諭。
心雖諭而身未必行。
要須體之於己。
然後心可諭而身可行
靜存動察。
眞知力行
用工之無偏倚有如者。
朝廷聞其名除繕工監假監役不就
篤老授僉知中樞府事。
優老之典也。
嗚呼
先生之壽。
孟子不動心之年。
加倍而尙有餘籌。
凡於性分之所固有
無一
公元1704年
理之不究
職分之所當然
一事不備
行可通神明而其原出於戒懼謹獨
可以貫天人而其基始於銖絫寸積
地載海涵
範圍大也
蠶絲牛毛
分數之密也。
以之使展布世則君而爲堯舜之君。
民而爲堯舜之民。
理在不疑。
先生於時
眞正抱負
不克施一二。
後生所得以見者。
家行之嚴於禮律也。
可以傳者。
獨至論之載諸紙上者。
其以家行言之。
以不先考顔範爲至痛。
語及未嘗泫然垂涕
衰老亦然
當先不諱之歲。
追服
已而退翁亦如吾幼孤
然莫之行焉。
退翁吾師也。
豈敢過也。
終其年齊素以居。
哀慕無異持縗。
平居晨起謁廟
退坐書室
衣帶必飭。
士友相見
拜揖必恭曰拜爲禮始。
何憚而不爲
以故門人子弟經宿私次者。
入必拜見
出必拜辭
閨門斬斬如也。
子姓親族
不許無故入內
誦易家人家人嗃嗃
未失也。
婦子嘻嘻
家節也。
其於兄弟子姪
恩愛敎育
一出於誠。
雖族疎者。
饑則周病則藥。
死而賻襚之。
嫁娶失時者。
辦其具。
俾不廢倫。
先塋有代遠不能祭者。
各置墓田
用歲十月行事
創八世祖敬憲公宗子家。
歲率宗人一祭。
著說而明其義曰。
國朝公子勳臣外。
無立宗之文。
庶姓大族
無統屬。
然據王制別子爲祖繼別爲宗。
註曰雖非別子
始爵者亦然
疏云異姓
大夫者亦得爲太祖
此爲庶姓立宗之證也。
以至論言之。
類皆深造自得
發前未發者耳。
河洛則曰河圖之數。
其以奇耦者爲先天圖。
其以配合爲後天圖
其以生成者爲洛書
洛書演而洪範作。
其二五事之肅乂哲謀聖。
互見於八庶徵
洛書中二八交換
箕子豈欺我哉。
三代井地則曰自五十而變爲七十。
自七十而變爲百畝者。
若易其經界者。
先儒疑之。
然不難析也。
乃辨其一井九田。
一田四區
區方五十步之制
明夏時一夫一區
一夫增受二區。
一夫增受四區
夏殷周之自五十變而至七十百畝者然也。
孟子豈欺我哉。
三代正朔則曰改改月。
諸說紛然。
難以折衷
而考之詩書易。
分明不改時月
考之春秋孟子孟獻子之言。
分明時月
然則時月
東遷以後末失也。
有能於東遷以前
得改時月之文者哉。
王風則曰鄭玄諸儒皆以爲東遷以後
王室卑弱
諸矦等。
不爲雅而爲風。
風雅自有體裁
不繫興衰
業方隆。
亦有風。
二南是也
諸矦而亦有雅。
抑詩是也
王澤竭而變雅作。
王縱卑弱
不得變雅之末乎。
季札觀周。
王在衛下。
邶鄘衛王東都也。
東都王城也。
天子諸矦之所。
後乃遷居
大都會
莫不有詩。
觀民風。
前焉則豳周有風。
後焉則王城有風。
王風云者
王城之風。
非爲平王設也。
三經四書小學近思心經
字求其訓。
句索其旨。
皆有疾書
蓋取橫渠妙契之義也。
其序自孟子始曰以世則後。
以義則詳。
後則近詳則著。
故求聖人之旨。
必自孟子始。
其於禮。
原本三禮
旁通杜佑通典歷代諸儒之說。
折衷家禮
故又有家疾書
至若刪節冠儀嫁娶儀喪威錄廟墓享祀儀諸編。
著爲一家之法。
尊慕退溪
無異朱子
言行見於遺集及門人所記者
編輯近思之例。
名曰道東錄
又取論禮書分類編摩
名曰李先生禮說。
退翁以後四七理氣之說。
朱子解道發於義理
人心發於形氣
語類所載四理七氣。
有所牴牾
撰四七新編
發揮子之旨。
羽翼退陶之說。
雖處畎畝
未嘗不以斯世爲己憂。
撰藿憂錄僿說等編。
慨然嘆曰百世善治
由於三孼
尊君抑臣。
嬴政始。
不能革。
用人尙閥。
自魏瞞始。
不能革。
文辭科試
楊廣始。
不能革。
三孼不去。
不足以言治。
三者之中。
科擧尤害。
若曰善於此則唐之楊綰所論孝廉科近之。
國朝趙靜菴先生賢良科。
其次也。
靜菴旣配聖廟
而無一人擧而行之何也。
患東史疎舛則托門人安鼎福授以義例
成信一帙
著詩文並撰輯諸書
合爲數百餘卷
要之學問去文務實
禮則棄奢而從儉。
經濟則損上而
公元1681年
益下。
探本挈要。
各有條理
可擧而措之。
嗚呼盛矣。
本系黃驪
鼻祖高麗仁勇校尉仁德
世祖繼孫兵曹判書諡敬憲
嘗爲北路觀察使
儒化丕彰。
北人建院祀以先師之禮。
曾祖諱尙毅議政府左贊諡翼獻
實爲穆陵名臣
祖諱志安憲府持平
眉叟許文正
遊鄭蔥山門。
道義相推詡。
考諱夏鎭司憲府大司憲
肅宗時力扶淸議
士流所重。
前妣贈貞夫人龍李氏
留守後山之女。
後妣貞夫人安東權氏。
大後之女。
先生夫人出也。
先生肅宗辛酉生。
卒于英宗癸未
享年八十三。
纔屬纊。
卽設餘閣之奠。
殯前不廢朝夕之饋。
斂用紙衾
紙書銘旌
棺不㯃。
塗以松脂
先生平日也。
門弟子弔服加麻以至朞。
族人袒免外者
布巾布帶。
葬而除之。
在家北壬坐之原。
先生初娶高靈申氏正言必淸女。
不育
再娶泗川睦氏天健之女。
二夫人祔先生墓。
一男孟休文科壯元。
官止正郞
傳家學。
早卒未究。
一女適衛率李克誠。
正郞娶參判蔡彭胤女。
生一男九煥。
國子生員。
衛率系子
曾玄以下不錄
濟恭按節畿輔
行部郡縣
迂其路歷拜先生於瞻星里第
先生時年八十一。
端坐矮簷弊屋下
眼彩炯然欲射。
疎髯下垂至帶。
未拜已肅然起敬
卽之則樂易寬廣
談說經傳
揚扢古今
聞所不聞
竊自恨世故驅人。
不得一瓣心香
事之於寂寞之濱。
今於三紀之後
先生之從孫處士君森煥袖家狀託銘於濟恭
濟恭老耄耳。
安能善形容有道氣像
但念吾道自有統緖
退溪我東夫子也。
以其道而傳寒岡
寒岡以其道而傳眉叟
先生私淑眉叟者。
眉叟而以接夫退溪之緖。
後之學者斯文之嫡嫡相承
不誣者。
然後庶可不迷於趣向
以是先生可乎。
處士君曰之言也要而不煩
先生矣。
斂袵而爲之銘曰。
抱道而莫能致澤。
一世不幸
著書而亦足嘉惠。
百世之幸。
天之意無乃在是歟。
一世短而百世永。
先生而勉吾黨
盍與讀先生書。
傳統由己而由人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