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圃岩集卷之十 第 x 页
圃岩集卷之十
书
书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2H 页
答槐院诸僚
盛书反覆详尽。有以见开发迷衷。偕之大道之心也。鄙意本如此。而终亦有难处者。当其罢刺也。烂漫熟讲。似非有可悔。而到今思之。犹不免轻遽之咎。既无别般道理可以善处者。则此议之更发。势所然矣。一榜皆退。而无一人执刺者。既无此理。则诸贤此举。容可已乎。一榜尽回。而无一人守前见者。亦无此义。则弟之此言。似不害为一道欤。弟非敢自是而非诸贤也。此个道理。恐亦两不自妨。动静不同位。寒暖不同时。而各自为一理。容一病弟退守初见者。不但一人之私义。虽以诸君子言之。似亦不可无者也。未知如何。近日偶见退陶先生答奇明彦书。盛论鬼服回刺之非。辞义甚严。又不免爽然自失矣。拙见于此亦欲嘿守先贤之论。而不专以前事为执。则尤无可论。并谅之。
答申明允(暻)
前秋惠牍。迄不能报谢。非敢忽也。只欲守朱夫子洛下书札之戒。凡于知旧间。一用此法。不独于明者然
盛书反覆详尽。有以见开发迷衷。偕之大道之心也。鄙意本如此。而终亦有难处者。当其罢刺也。烂漫熟讲。似非有可悔。而到今思之。犹不免轻遽之咎。既无别般道理可以善处者。则此议之更发。势所然矣。一榜皆退。而无一人执刺者。既无此理。则诸贤此举。容可已乎。一榜尽回。而无一人守前见者。亦无此义。则弟之此言。似不害为一道欤。弟非敢自是而非诸贤也。此个道理。恐亦两不自妨。动静不同位。寒暖不同时。而各自为一理。容一病弟退守初见者。不但一人之私义。虽以诸君子言之。似亦不可无者也。未知如何。近日偶见退陶先生答奇明彦书。盛论鬼服回刺之非。辞义甚严。又不免爽然自失矣。拙见于此亦欲嘿守先贤之论。而不专以前事为执。则尤无可论。并谅之。
答申明允(暻)
前秋惠牍。迄不能报谢。非敢忽也。只欲守朱夫子洛下书札之戒。凡于知旧间。一用此法。不独于明者然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2L 页
也。虽未知蒙恕与否。而此心絓结。如物在喉。不料盛意不以相往来为礼。复此辱存。寄意郑重。鄙书不足供一鼻纸之用。而必欲一见替面者。非爱我而如是乎。三复感佩。自不觉旧戒之破去也。旋问霾炎。侍馀味道动止冲胜否。累人杜户塞兑。懒散已惯。饮啄则付诸婢妾。躯命则任之造化。万事打叠。诚甚省虑。只欲趁此时节。温习旧读文字。自在朔累。留意易编。又以其暇。兼看启蒙。而精力既短。病慵相乘。作辍半之矣。况象数微妙之理。不可以粗心解剥。虽有程朱明诲。而望洋之见。不能瞭然。又或霎时意思。似可通一线。而旋又茫然失去。此既不用古人许多功力。则看古人底不出者。诚无异矣。自顾惭恧。无可以举似者。窃想静居看读。所得日益富。恨不得承闻一二也。伯氏尚留江外耶。想今则已归侍矣。幸传恋恋之意。书不能尽。统希情照。
答金生羲瑞
来谕格物说。前者临行卒卒。未及仰复矣。盛意每以为穷格二字。字意不同。不可于格字上。兼以穷字意看之。所为格物者。只是使物理格至之意。而穷理之意则不言而自在具中云。夫以格物为穷理者。自程
答金生羲瑞
来谕格物说。前者临行卒卒。未及仰复矣。盛意每以为穷格二字。字意不同。不可于格字上。兼以穷字意看之。所为格物者。只是使物理格至之意。而穷理之意则不言而自在具中云。夫以格物为穷理者。自程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3H 页
子始发。而朱子又一从其意。在或问及语类诸书者。不胜其多。试举其一二。则朱子尝曰。格物只是就一物。穷尽一物之理。又曰。物犹事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又曰。大学不说穷理而谓之格物者。只是使人就事物上理会。凡此皆以格物为就事物而穷极其理之意。今若就章句而见之。尤自分晓。章句曰。格至也。其下又曰。穷至事物之理。其所谓格至也之至。与所谓穷至之至。一字耶二字耶。意同耶不同耶。若曰二字而不同。则非愚之所敢知。若曰一字而意同。则朱子亦尝以穷至二字。通作一义。而为格物之释。何可谓二字字意不同。而必云至字外。除出馀意。得此穷字耶。盖格之训至。自是不易之义。而穷者则似有研寻理会之意。故或不免后人之听莹矣。然穷者虽有研寻理会之意。其实则只是至其尽而无馀之义。理会而不至十分极处者。不谓之穷。而理会而必至十分极处然后。始可谓之穷。朱子所谓十分剩了。一分只到九分。亦不可者此也。然则穷至字。自不妨相须而互看。是知格物与物格。无论我格理格。格字之为穷至于极则一也。只是格物者。在于我方理会。以穷其极之初。故为工夫而谓穷字意多。物格者。在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3L 页
于理会已尽。物理已到之后。故为功效而谓至字意多。理会而穷至其极。则上格字。固有至极之意。而物格者。亦非物理自至。必待人穷之而后至。则下格字。亦岂全无穷字意耶。栗谷以下诸贤。分言穷至者。只言分数多少而已。非谓上下格字判然不同也。若曰格物则是我格。而物格则是理格。意义亦岂不异乎云尔。则此不特格物为然。诚意以下诸条。亦皆如是。其曰诚意曰正心者。是我诚其意我正其心之谓。而其曰意诚心正者。即意自诚而心自正之意也。以至治国而国治平天下而天下平。亦莫不然。何独于格物疑之乎。世多以穷字。看作泛然思索之意。谓与至字不同。故必欲以上下格字。宛转求同。遂至如高明所云。欲于格物之格字下。更着一个谚吐。(即게字)以为上下二字不异之證。上下字。元自相同。何至如是费力乎。况此则似或近于只言功效而遗却工夫一段。虽曰谚吐。句节上已包穷理下工之意。而文字上则不见此意。今舍显然文字。只从句节上觅工夫。无或为不章不备之归耶。大学最初工夫。实在格物。而其不免疏略如此。未知孔子之立经。朱子之笺注。其意果皆如是否耶。今须就向所谓章句格至也及穷至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4H 页
二至字。反复寻绎。自当了然。幸毋主先入。而于此处更为着眼。至望至望。
至于或人所谓格物即吾心至于极处云者。似未察程子合内外之言。盖格物虽以吾心格之。而若以心至为格物。则此乃致知非格物也。格物致知固是一项事。而其语意亦有不可混并者。从事物而语其穷理则曰格物。从吾心而论其知至则曰致知。彼此界分。恐不可不审也。
答金生羲瑞
人有一相见而情款已洋溢。胜似十数年知旧者。古有此语。而今于高明得之。每以未及频承稳款为恨。况今隔越山川。此计已左。区区只有吝积。匪意专指来到。辱书珍重。疾拆急读。心目俱明。仍审履玆炎序。静养万胜。忻释何言。累人瘴海不死。已是异事。目今形兆之疾。俱系此祟。药饵罔效。奈何。先丈文字。勤示复如此。谨当如教。向日奉禀。只为鄙见如是故也。志状何择焉。第近来病故缠绕。恐不能趁速成出。以副孝子之心。是为兢兢。河西集。私力印妆。甚非易事。而念惠乃至此。拜赐之厚。不啻如朋龟也。格物说。鄙见有何足取。只以备一览而已。承欲日后面详。此意甚
至于或人所谓格物即吾心至于极处云者。似未察程子合内外之言。盖格物虽以吾心格之。而若以心至为格物。则此乃致知非格物也。格物致知固是一项事。而其语意亦有不可混并者。从事物而语其穷理则曰格物。从吾心而论其知至则曰致知。彼此界分。恐不可不审也。
答金生羲瑞
人有一相见而情款已洋溢。胜似十数年知旧者。古有此语。而今于高明得之。每以未及频承稳款为恨。况今隔越山川。此计已左。区区只有吝积。匪意专指来到。辱书珍重。疾拆急读。心目俱明。仍审履玆炎序。静养万胜。忻释何言。累人瘴海不死。已是异事。目今形兆之疾。俱系此祟。药饵罔效。奈何。先丈文字。勤示复如此。谨当如教。向日奉禀。只为鄙见如是故也。志状何择焉。第近来病故缠绕。恐不能趁速成出。以副孝子之心。是为兢兢。河西集。私力印妆。甚非易事。而念惠乃至此。拜赐之厚。不啻如朋龟也。格物说。鄙见有何足取。只以备一览而已。承欲日后面详。此意甚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4L 页
好。但道里既远。两皆衰病。未知此后相奉定在何时。以此耿结也。老年精力。虽是行墨工课。渐不能如前者。此固常事。累人比来渐觉有此病。高明亦安得不然。每诵前修老大悲伤之语。即我辈目前事也。曷胜伤叹。书不能尽。统希照察。
答李参奉(渘)
前岁在海岛时惠书。非少感戢。而凶咎罪累。不敢遽为报谢之礼。此或已在恕谅中矣。天序渐热。静履一向冲吉否。区区瞻溯。晚暮一除。固不足为喜。而今世亦有一段公议。差足以为幸。闻已肃 恩。去就想有定算矣。冷煖饥饱。自家虽自知。而抱关击柝。亦无必辞之义。未知如何。累人三年饮瘴。祟在膏肓。目今所形兆。罔非危怕之證。符到即行。少无所憾。只当静俟命物者处之也。所示易学新说。玩绎再三。有以见平日用工之深。谁谓少岳楼哦诗之兴。更兼安乐窝弄丸之趣耶。半世从游。今而有浅知之愧也。近世学者。类以易为难读。不肯低首下工。或有略绰开卷。便以为无味而去之。虽其象占文辞之间。尚不见其通透洒落。况可论洁静精微之理乎。今老兄闭门却扫。味人之所不味。其所独诣者如是富。有末俗之所罕见
答李参奉(渘)
前岁在海岛时惠书。非少感戢。而凶咎罪累。不敢遽为报谢之礼。此或已在恕谅中矣。天序渐热。静履一向冲吉否。区区瞻溯。晚暮一除。固不足为喜。而今世亦有一段公议。差足以为幸。闻已肃 恩。去就想有定算矣。冷煖饥饱。自家虽自知。而抱关击柝。亦无必辞之义。未知如何。累人三年饮瘴。祟在膏肓。目今所形兆。罔非危怕之證。符到即行。少无所憾。只当静俟命物者处之也。所示易学新说。玩绎再三。有以见平日用工之深。谁谓少岳楼哦诗之兴。更兼安乐窝弄丸之趣耶。半世从游。今而有浅知之愧也。近世学者。类以易为难读。不肯低首下工。或有略绰开卷。便以为无味而去之。虽其象占文辞之间。尚不见其通透洒落。况可论洁静精微之理乎。今老兄闭门却扫。味人之所不味。其所独诣者如是富。有末俗之所罕见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5H 页
也。诸条所论列。类皆博引广钩。用意良勤。寡陋固不胜其钦服。而第其遣辞措意。或不免强探而硬说。似少沉潜缜密之意。意者老兄敏发之姿。揭开容易而失之或在疏欤。此殆坐于气质之病也。僭率及此。或蒙恕察否耶。如鄙劣者用功既浅。精力又短。固不敢与议于此。而儿子来传盛教以为必欲闻评骘之论。此亦贤者不弃之意。玆敢忘其愚僭。略以浅见就盛说。条论其可疑者以上。其间必多纰谬。幸赐一览而特为之斤正也。
发前人之所未发者。必如孟朱然后。可以论此地位。后学立论之体。恐不当如是。
阴阳各有体用。阳之径一围三。阴之径一围四者体也。阳之以一为一而用其全。阴之以二为一而用其半者用也。其所谓径一围四。围四用半。语势固有次第。而今乃直以为以二为一。故曰径一而围二。不复论体用之别。而乃于径一围四处。舍围四而遽下围二字者。似不成文义矣。高明于前后诸条。多用径一围二之语。未知此或有经据否。鄙意则恐为未安矣。五生数中一三五属阳者。阳数用三故也。二四属阴者。阴数用二故也。生数之合为五者。实由于阳三阴
发前人之所未发者。必如孟朱然后。可以论此地位。后学立论之体。恐不当如是。
阴阳各有体用。阳之径一围三。阴之径一围四者体也。阳之以一为一而用其全。阴之以二为一而用其半者用也。其所谓径一围四。围四用半。语势固有次第。而今乃直以为以二为一。故曰径一而围二。不复论体用之别。而乃于径一围四处。舍围四而遽下围二字者。似不成文义矣。高明于前后诸条。多用径一围二之语。未知此或有经据否。鄙意则恐为未安矣。五生数中一三五属阳者。阳数用三故也。二四属阴者。阴数用二故也。生数之合为五者。实由于阳三阴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5L 页
二之数。而今曰三二之合为五。盖出于生数一二三四五。有若阳之得三。阴之得二。始由于五生数者然。盛见岂真如是。而或者下语之际。不觉其为倒着欤。阴数不减三分之一者。阴阳之变数故也此一句。亦似不明。今若改之曰阴数不减三分之一者。少阳生于阴仪。不成为阳。少阴生于阳仪。不成为阴故也云尔。则恐或为差稳欤。
径一围三而有奇。径一围四而无奇云者。其所谓有奇无奇之说。终未领悟。未知此古人之语欤。抑出盛见之自得欤。其所谓奇者。乃奇偶之奇欤。抑馀奇之奇欤。若曰奇偶之奇。则既举围三围四。而其奇偶自见。何必更言有无乎。此恐为剩字矣。今以下段周天径一围三之馀奇者见之。则盛意似欲以馀奇之奇看之矣。径一围三。何可谓有馀奇乎。此与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有馀奇者。自不相干。似不可混并为说矣。幸更详之。
此段中各具五行以下。颇甚精备。深仰深仰。第所谓太极寓于一者。恐为正见之累。太极本无形象。且无方所。而今乃曰寓于一。则是明以太极为有方所有形象。别为一物而独寓于一之中矣。况又谓一为五
径一围三而有奇。径一围四而无奇云者。其所谓有奇无奇之说。终未领悟。未知此古人之语欤。抑出盛见之自得欤。其所谓奇者。乃奇偶之奇欤。抑馀奇之奇欤。若曰奇偶之奇。则既举围三围四。而其奇偶自见。何必更言有无乎。此恐为剩字矣。今以下段周天径一围三之馀奇者见之。则盛意似欲以馀奇之奇看之矣。径一围三。何可谓有馀奇乎。此与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有馀奇者。自不相干。似不可混并为说矣。幸更详之。
此段中各具五行以下。颇甚精备。深仰深仰。第所谓太极寓于一者。恐为正见之累。太极本无形象。且无方所。而今乃曰寓于一。则是明以太极为有方所有形象。别为一物而独寓于一之中矣。况又谓一为五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6H 页
十之宗。而太极寓于一。则是太极只在一数中而不在他数中矣。此岂理乎。五十之虚一不用。即太极无形无朕之象。而一生两两生四。节次生出者。亦如太极之虽无形体而实为万化之根。非谓太极只寓于 中也。若曰一所以象太极则是矣。而不可仍以为太极寓于一。理气辨论之际。立言易差。恐不可不审也。
此所谓皆一之衍者。一即上条虚一之一。而衍即大衍之衍欤。一虽根柢于众数。而不能推衍将去。故邵子曰。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大衍所以去一者此也。今若以为三百八十四爻。皆原于一则可也。而谓之皆一之衍。则恐衍字不衬。下条所谓一之圆而周。一之积而方等处。皆似有此病矣。
六十四卦生出之次。虽是首乾而终坤。若从圆图而论之。则必曰起自震四。而今曰圆图起于乾一。止于震四。恐是立言之误。盖圆图既已规横图而圆之。自是流行之象。不可复从横图生卦之序而遽以为起于乾一矣。幸更详之。
所成方圆二图。此必高明灼有定见。乃于古人成图之外。复为此图。非浅识所与论。而揆以愚见。犹未能
此所谓皆一之衍者。一即上条虚一之一。而衍即大衍之衍欤。一虽根柢于众数。而不能推衍将去。故邵子曰。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大衍所以去一者此也。今若以为三百八十四爻。皆原于一则可也。而谓之皆一之衍。则恐衍字不衬。下条所谓一之圆而周。一之积而方等处。皆似有此病矣。
六十四卦生出之次。虽是首乾而终坤。若从圆图而论之。则必曰起自震四。而今曰圆图起于乾一。止于震四。恐是立言之误。盖圆图既已规横图而圆之。自是流行之象。不可复从横图生卦之序而遽以为起于乾一矣。幸更详之。
所成方圆二图。此必高明灼有定见。乃于古人成图之外。复为此图。非浅识所与论。而揆以愚见。犹未能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6L 页
无疑。圆图固成日字。而两边圆画。所以分阴阳两仪。只其中间直一画。又未知何象。若谓象太极。则太极本无形象。非可以直画象之。若曰此只分南北中界分云。则古人言日字之中一画。所以见阳一之义。今以南北中界分者。遽当其中一画。尽无意义。终不若龟山作一圈而半墨涂之者。为平的而正当矣。若方图则尤有不可晓者。西南北三方。皆以直画相连。而只东一面。折积而成图。未知此何意思。其或直或折。只取月字之象。而更无他义。则恐不成立图之体矣。且图中虽只书八卦。而若论图之全体。则六十四卦。皆宜在或直或折之中。而今按此图。则乾一坤八外。自兑至艮六卦之属。其外卦得乾者。则(若兑之天泽履。离之天火同人是也。)皆不属于本卦。殆不成方图横看竖看之体。而不复见八别之义矣。盛意似必有所据而作。而愚陋终不能领解。只自为愧。
十五数贵格云者。未知果如盛说。以生数之一二三四五为贵耶。抑或以河图之五与十居中象太极。为两仪之本。而五生数自在其中。故以此为贵欤。术家之说。平日所未尝涉。不敢质言如此。然此何必强解也。
十五数贵格云者。未知果如盛说。以生数之一二三四五为贵耶。抑或以河图之五与十居中象太极。为两仪之本。而五生数自在其中。故以此为贵欤。术家之说。平日所未尝涉。不敢质言如此。然此何必强解也。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7H 页
倚此五数而衍之云者。语意或似鹘突。五数中一者。元无可倚而衍之者。(上条亦已言之。)故朱子云参天两地。便已虚去天一。此义已明矣。倚数之倚字。古人已有诠解。而尚难明白说出。若于此一字。详究而洞解。则参天两地而倚数云者。自可了然矣。
画前有易者。即不待形著而其势森然已具之谓也。邵子尝云用起天地先。然则天地未判之前。先有易之意。邵子已言之矣。其所谓画前者。自浑然太极以下。举囿于其中。似不可谓只言其卦爻而已也。
朱子所谓中即图中白处者。此语出于何书。朱子说。当以在启蒙及图说者为主。图说启蒙。皆言朱子曰。其中间白处。便是太极。虽其语意。与此段句语相近。而圣贤之言。固不可变转其字句以惹人疑也。图皆从中起者。固为并指方圆二图。而亦可以通论横图。则朱子中间太极之说。发明其心法者。尤有功矣。若其三十二阴阳十六阴阳八阴阳之论。则朱子就圆图卦气之运。先论横图卦划之序。此固阴阳生出之体。而程氏之论。又就方圆二图中间阴阳初起处。指其流行动散之用。语意虽似不同。究其归则二而一矣。程氏所谓五与十所寄之位。即朱子所谓中间白
画前有易者。即不待形著而其势森然已具之谓也。邵子尝云用起天地先。然则天地未判之前。先有易之意。邵子已言之矣。其所谓画前者。自浑然太极以下。举囿于其中。似不可谓只言其卦爻而已也。
朱子所谓中即图中白处者。此语出于何书。朱子说。当以在启蒙及图说者为主。图说启蒙。皆言朱子曰。其中间白处。便是太极。虽其语意。与此段句语相近。而圣贤之言。固不可变转其字句以惹人疑也。图皆从中起者。固为并指方圆二图。而亦可以通论横图。则朱子中间太极之说。发明其心法者。尤有功矣。若其三十二阴阳十六阴阳八阴阳之论。则朱子就圆图卦气之运。先论横图卦划之序。此固阴阳生出之体。而程氏之论。又就方圆二图中间阴阳初起处。指其流行动散之用。语意虽似不同。究其归则二而一矣。程氏所谓五与十所寄之位。即朱子所谓中间白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7L 页
处。便是太极之意。分阴分阳。节次生出者。固原于太极。而其流行动散之端。起自天地雷风之中者。亦莫非太极之所为。此可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象。而心主一身之中。万化万事之所由生。其义亦如是矣。第观于圆图。则坤复乾姤之中。是阴阳初起处。而恰当其图中白处。然则其所谓起自乾坤复姤之中者。亦不可谓起自图中白处乎。若旧图以方图置圆图中者。只欲见天圆包地方之象。而其实则圆图自圆图。方图自方图。非谓必以方图置圆图中间然后始成圆图之体也。然则圆图虽以方图置在中间。而其中之白处则不害其自如矣。况依朱子说而去之。则尤自分晓。何可谓元无白处乎。方图则密塞叠铺。虽若不可见者。然其震,巽,恒,益中间一点白处。便亦可谓太极而为动散之原矣。若置方图于圆图中而见之。则其白处固已据方图之中。而又自为圆图之中。此非其妙处欤。朱子与程氏之言。两相表里。本不见有迥别。而今乃左右与夺。只谓程说得之者。似不及究通二说之旨而遽为断案。恐非少病也。若皆字。则鄙意尝以为此实所以并指方圆二图。而亦所以并指阴阳二端。皆自二图中起也。圆图则阳自坤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8H 页
复中而起。尽于乾。阴自乾姤中而起。尽于坤。方图则阳自震之复而起。顺行而至乾。阴自巽之姤而起。逆行而至坤。二图虽若有方圆之别。而若其阴阳二端。起自中间之复姤。则一与之同。此非所谓乾坤为大父母。复姤为小父母者欤。今以为乾阳也。雷亦阳也。有若以二图之起于乾震者。独取其为阳者。而至以为人心亦阳也。万化万事。皆从此出。以人心为阳。而谓万事之生。由于阳者。已失论心之义。而至以二图中阴阳起端者。反谓由于乾震之阳。此恐与古人作图之旨相远。而阴阳二端。对待相峙。流行动散。皆自中起之象。更不可见矣。虽只就盛说论之。上既曰乾坤为圆图之中。雷风为方图之中。其下遽以为乾阳也。雷亦阳也。只举乾震一边。而不言坤巽一边。上下语意。正自矛盾。此易学肯紧初头。恐当沉潜玩绎。以观其会通。不可容易轻肆之也。
此段所谓卦之对者反者。改以正对反对。则尤可以明白易见矣。
此段尽好。而但既曰乾坤坎离兑震巽艮。相错于上下经。即又继之曰两仪及四象所生之卦。亦皆均分于上下经。其语势若以八卦外他卦。即两仪四象所
此段所谓卦之对者反者。改以正对反对。则尤可以明白易见矣。
此段尽好。而但既曰乾坤坎离兑震巽艮。相错于上下经。即又继之曰两仪及四象所生之卦。亦皆均分于上下经。其语势若以八卦外他卦。即两仪四象所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8L 页
生之卦。而八卦则不生于两仪四象者然。此终有不可晓者。或是文字之误欤。幸亟详而改之。
大易之理。自邵子发之。可谓大有功于圣学。而今反谓因数悟理。未必不由于程子之此问。然则邵子百原山中三十年静坐之工。乃不及于理之一字欤。
说卦所谓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只论圆图之左旋右转。或逆或顺而已。盛说乃推说到人事去。语虽无妨。亦非易经本意。
卦爻之动。乃动以天理者。则吾心之动。亦动以天理。然后可与卦爻为一理矣。今谓强解牵合。诡诞苟且之说。而反曰与卦爻之动一理。则似欠称停。
程传之义。以惠迪吉从逆凶之意。逶迤说向卜筮去。则虽或可为卜筮中一说。而今乃直谓程传真主卜筮。语意终似太快。
邵子以三为易中之真数。今此元数之元字。依此说而改以真字。似尤好欤。
此段以圆图之巽五。反连于乾一。设为问答。而答辞似无明白开说。
此段胡双湖所论。已如此矣。但曰先天卦图。主乾父坤母。而实生长男之震。故夫子以帝出于震明之。帝
大易之理。自邵子发之。可谓大有功于圣学。而今反谓因数悟理。未必不由于程子之此问。然则邵子百原山中三十年静坐之工。乃不及于理之一字欤。
说卦所谓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只论圆图之左旋右转。或逆或顺而已。盛说乃推说到人事去。语虽无妨。亦非易经本意。
卦爻之动。乃动以天理者。则吾心之动。亦动以天理。然后可与卦爻为一理矣。今谓强解牵合。诡诞苟且之说。而反曰与卦爻之动一理。则似欠称停。
程传之义。以惠迪吉从逆凶之意。逶迤说向卜筮去。则虽或可为卜筮中一说。而今乃直谓程传真主卜筮。语意终似太快。
邵子以三为易中之真数。今此元数之元字。依此说而改以真字。似尤好欤。
此段以圆图之巽五。反连于乾一。设为问答。而答辞似无明白开说。
此段胡双湖所论。已如此矣。但曰先天卦图。主乾父坤母。而实生长男之震。故夫子以帝出于震明之。帝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9H 页
出于震。即后天说。而反以解先天卦图者。似欠稳当。胡双湖以文王十二月辟卦。阴阳消长疏密不同。有所致疑云者。愚未见其说矣。只是朱子与周谟所问答。见于启蒙。而胡玉斋发明之者。略如来说而尤加详矣。双湖以玉斋之子。乃更致疑。则必于玉斋所论之外。又有新般疑义。愿闻双湖疑之之说。(双湖翼传。以坎离日月之说。推明玉斋之意。而亦无致疑者。)
此段既论先天之主生出。后天之主反对。而其所以明之者。乃以乾坤纵六子横。震兑横六卦纵为言。既不免龃龉而不衬。且其下所谓乾与坤离与坎。巽与艮兑与震。皆纵而反对云者。又不知何义。先后天中八卦。元无皆纵之象。而乾坤坎离。又非反对卦。则其所谓皆纵而反对者。是何谓也。此等文义。终不可强解。
答从弟瑞膺
砚墨有天理人欲之说。此无语类。不能捡看其全段文字。虽未详朱夫子本意何如。而其为可疑。诚如来谕矣。然窃观其语脉。则以为砚上有个天理人欲。墨上亦有个天理人欲。必着一个上字者。非谓砚墨自有个理欲之分。似谓砚墨上面。亦自有理欲之可分
此段既论先天之主生出。后天之主反对。而其所以明之者。乃以乾坤纵六子横。震兑横六卦纵为言。既不免龃龉而不衬。且其下所谓乾与坤离与坎。巽与艮兑与震。皆纵而反对云者。又不知何义。先后天中八卦。元无皆纵之象。而乾坤坎离。又非反对卦。则其所谓皆纵而反对者。是何谓也。此等文义。终不可强解。
答从弟瑞膺
砚墨有天理人欲之说。此无语类。不能捡看其全段文字。虽未详朱夫子本意何如。而其为可疑。诚如来谕矣。然窃观其语脉。则以为砚上有个天理人欲。墨上亦有个天理人欲。必着一个上字者。非谓砚墨自有个理欲之分。似谓砚墨上面。亦自有理欲之可分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89L 页
云尔。盖砚墨之为物。其形体制造。既必须人而始有。则其动静作用。亦必随人而可见者。是固其理也。其用之当不当。自系于人之用者。非系砚墨。而渠既随人而作用。则人之用。亦不妨为物之用故耶。然不直谓砚墨有天理人欲。而必曰砚上墨上云。则其上字似当着眼。未知如何。
父在为妻练禫当否。曾在己亥。左右往复于江门时。与闻其梗槩。其时固已无疑于盛说矣。近见家礼。则父在为妻。亦无不杖之文。其为不备处云者。果如来示所云欤。是未可知也。然此则只论杖不杖降服不降服而已。亦非虽已降服而必行练禫之文矣。今世则父在者为妻皆不杖。未见有一遵家礼父在亦杖者。而虽不杖。至于练禫则亦不废。此则又是别论矣。然则今日所争。只在于当杖不当杖一款。如曰杖为是。则练禫自在其中。如曰不杖为是。则未有服降而礼不降者。鄙见则如是。而平日全不识礼为何物。今乃强颜论列。诚不免僭汰之罪。知愧知愧。
答瑞膺
中庸章句。既以细事训微字。语类又有小可没紧要处胡乱去。亦是不谨之说。此似是自念虑初萌。并及
父在为妻练禫当否。曾在己亥。左右往复于江门时。与闻其梗槩。其时固已无疑于盛说矣。近见家礼。则父在为妻。亦无不杖之文。其为不备处云者。果如来示所云欤。是未可知也。然此则只论杖不杖降服不降服而已。亦非虽已降服而必行练禫之文矣。今世则父在者为妻皆不杖。未见有一遵家礼父在亦杖者。而虽不杖。至于练禫则亦不废。此则又是别论矣。然则今日所争。只在于当杖不当杖一款。如曰杖为是。则练禫自在其中。如曰不杖为是。则未有服降而礼不降者。鄙见则如是。而平日全不识礼为何物。今乃强颜论列。诚不免僭汰之罪。知愧知愧。
答瑞膺
中庸章句。既以细事训微字。语类又有小可没紧要处胡乱去。亦是不谨之说。此似是自念虑初萌。并及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0H 页
乎独处时些少举止等事而通言之也。然慎独之独。实以念虑初萌为主。而些少举止。夹在其中。今若曰此非念虑之初萌。而只是暗处所为之细事云。则似非本旨。盖念虑之萌。必有事来感触。元无无事感触而念虑自萌之理。目下虽若无事。心头已有所感。此正是暗处细事。而学者尤当省察者也。慎独之旨。庸学无异云者。来意诚然。愚故于中庸微细事之事字。大学为不善之为字。皆欲轻看。一或重看。则恐易涉于事为之郎当。未知盛意如何。
道即理。理即道。恐不可以道为理之用也。日用流行。固亦道也。而未流行前。含具其流行者。是道也。程子曰。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子曰。道即性。性即道。又曰。道只是统言此理。不可便以道为用。又曰。未行前。便不是道耶。即此数三条。已明白矣。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亦以道通费隐而言之。费隐固是体用。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其所谓费者即为隐。本非费外又有一物为隐而自为费之体也。岂可谓道则只言其费与用。而隐与体。方可谓之理乎。幸更商之。
与瑞膺
心雄服子丧时。鄙果与闻。鄙于礼。实一聋瞽。而少时
道即理。理即道。恐不可以道为理之用也。日用流行。固亦道也。而未流行前。含具其流行者。是道也。程子曰。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子曰。道即性。性即道。又曰。道只是统言此理。不可便以道为用。又曰。未行前。便不是道耶。即此数三条。已明白矣。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亦以道通费隐而言之。费隐固是体用。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其所谓费者即为隐。本非费外又有一物为隐而自为费之体也。岂可谓道则只言其费与用。而隐与体。方可谓之理乎。幸更商之。
与瑞膺
心雄服子丧时。鄙果与闻。鄙于礼。实一聋瞽。而少时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0L 页
粗闻适适相承之文。且见石谷封事。引此为一證。故妄意尤门定论如此。而不复致疑于其服期矣。月前见心纬留书。始知尤翁有所云云。寡陋窃不胜瞿然亟考之疑礼问答。则其中数条。果有所论。而其说于愚意。犹似有可疑者。礼为长子斩。以其正体于上。而疏家解其义曰。父祖适适相承于上。已又适受之于后。此所以继祖与祢者。乃为长子斩。而又必于祖祢已三世之间。适适相承而后。始为服斩。不然则虽继祖与祢。亦不得为斩。尤翁之答朴士元。首言出后人者礼同。庶子不得为长子斩明矣。其意不亦正当乎。但其下论适适相承也。欲通指父祖以上累代而为说。既曰累代而无有限节。则其将推至于始祖云耶。礼既言继祖与祢者。为长子三年。疏又言父祖适适相承。而不言父祖以上。则其不可通指父祖以上审矣。又以为如是也。而不欲通指以上累代。则因欲并不论于父祖以下。不问适适与否。皆当服斩云者。未知礼意果皆如此否欤。今以尤翁所引朱先生事言之。先生之高祖为支子。而先生服长子以斩。则其不以适适相承。为通指父祖以上者可知。而先生之祖曾以下。更无支子继后子承重者。则其为祖祢已三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1H 页
世适适相承者。又可见矣。适适相承。固不可通论于父祖以上。而亦岂可因此并不论于父祖以下乎。且尤翁答朴受汝。以礼只言继祖与祢而不分所后所生为言。礼于继祖与祢之下。固无所后子不为三年之文。而又无所后子亦为三年之文。此处正当与适适相承之文。参看而定之。似不可谓适适相承。自是别义。而更不参论矣。程子所称仁宗适子之说。恐当活看。英宗是为人后升适者。而时议欲过隆于所生。故程子必欲归重于适统而云然矣。岂真以英宗为正适长子耶。尤翁至欲以此适字。不异看于适适之适。然则凡礼所称正适适统之适。亦可为继后子之通称。而正体非正体。更无分别欤。此于愚意尤所未喻也。抑礼经别有他可据。而尤翁之说有所本欤。左右平日必有的见。幸赐明牗。俾之釐误而归正。且得不迷于日后。如何如何。
与瑞膺
近思释疑。前已一再看过。每恨忽卒趁趱。未能究观。近因看近思录。始得详细勘究。自觉意思比前有不同矣。守梦公束脩于石潭。丽泽于沙溪。问学渊源。已自精的。而平日用功。尤在是书。况其中间多用沙老
与瑞膺
近思释疑。前已一再看过。每恨忽卒趁趱。未能究观。近因看近思录。始得详细勘究。自觉意思比前有不同矣。守梦公束脩于石潭。丽泽于沙溪。问学渊源。已自精的。而平日用功。尤在是书。况其中间多用沙老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1L 页
之训说。末后又经尤翁之釐整。则今不可专谓守梦之所编而有所轩轾矣。其开发蒙蔀。嘉惠后人者。庶几粹完而无馀恨。详密而无馀蕴。读近思者。尽不可以无此书也。第其驳难训释之间。尚似有使人可疑者。岂义理无穷。人见有限。虽以前贤之所编摩。不能免一二出入者。亦其势欤。意者妄见误入。不自解脱。穿凿于平正之地。迷惑于顺溜之径。未能受其钳锤之功而然欤。若然则其为害。有不可言。前书所云云。盖亦不敢自信。而必欲十分讲贯。归之是当之意也。玆以若干条录去。此岂欲强自驾说。求异于前人耶。惟愿明者剖断其得失。考正其谬误。以牗愚暗之胸也。下一段。曾与熙友所论者。虽非释疑中说。而亦欲闻是正之论。并乞勘照而开示也。
五行一阴阳(注)。精粗本末无彼此。
鄙见初从沙溪说。为定论。近更究文义。熊氏说。尤似整完。盖沙溪从栗谷训。以一理通于无精无粗无本末彼此之间。为主义理。虽似简洁无疵。而但精粗本末无彼此七字。只言气之无彼此而已。不及言一理通之意。文义终似可疑。
尤庵经义问答中。论此条甚详。尤翁力主沙训。而
五行一阴阳(注)。精粗本末无彼此。
鄙见初从沙溪说。为定论。近更究文义。熊氏说。尤似整完。盖沙溪从栗谷训。以一理通于无精无粗无本末彼此之间。为主义理。虽似简洁无疵。而但精粗本末无彼此七字。只言气之无彼此而已。不及言一理通之意。文义终似可疑。
尤庵经义问答中。论此条甚详。尤翁力主沙训。而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2H 页
其间似不无可商者。玄石则主熊说。而语意尤似可疑。两说并载经义问答太极图说条第五六两板。详赐勘讨如何。鄙亦成一段文字。付录此末端。并望指告其违背处。幸幸。
大哉易也(注)。蔡节斋曰(止)断可识矣。
节斋以无体之易。释易有太极之易。固为正当。而至以无极亦为无体之易者。大段差误。释疑非之。诚是矣。但释疑之说。有若并以无体释易为非者然。此则似不别白。
乾天也(注)。妙用言其理。
妙用言其理。乃朱子说。而释疑疑之。有不可晓。且引易所谓妙万物者以證之。说卦传所谓神也者妙万物。独非理欤。释疑说恐失宜。
多少不尽分(注)。分者天理之当然。
释疑以分限职分。分开为许多说。而其实职分之分。即分限之分。无大段差殊。
生之谓性(注)。人之有生。(止)是之谓性。
叶注。与上段朱子曰。有此气为人。而理具于身。方可谓之性者。似无异同。而释疑斥以不衬切。似太苛。
理有善恶
大哉易也(注)。蔡节斋曰(止)断可识矣。
节斋以无体之易。释易有太极之易。固为正当。而至以无极亦为无体之易者。大段差误。释疑非之。诚是矣。但释疑之说。有若并以无体释易为非者然。此则似不别白。
乾天也(注)。妙用言其理。
妙用言其理。乃朱子说。而释疑疑之。有不可晓。且引易所谓妙万物者以證之。说卦传所谓神也者妙万物。独非理欤。释疑说恐失宜。
多少不尽分(注)。分者天理之当然。
释疑以分限职分。分开为许多说。而其实职分之分。即分限之分。无大段差殊。
生之谓性(注)。人之有生。(止)是之谓性。
叶注。与上段朱子曰。有此气为人。而理具于身。方可谓之性者。似无异同。而释疑斥以不衬切。似太苛。
理有善恶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2L 页
理字。朱子欲以合字意看。而栗谷答牛溪书。直以理亦有善恶。解此句。盖指乘气流行者而言也。今以程子本文性即气气即性者观之。栗谷说。似亦有不可废者。
出则不是
朱子曰。出则便是已发。只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故曰出便不是。叶注以散逸解出字者。似非朱子本旨。而释疑不为辨。恐未备。
敬而无失
释疑引论语本注不间断之语。以间断训失字。盖论语本注之意。言敬而无失。则常存此敬。自不间断。故曰持己以敬而不间断。非直以间断为失字之训。今乃曰失即间断也。似欠稳贴。
义训宜智训知(注)。智者天理之明睿。
释疑又按以下。却举云峰番阳两说。而又以云峰为专释心字。番阳则无所论。是或以为无病欤。其曰涵天理动静之机者。恐不无可疑。
心生道也。(止)人之生道。
朱子说第二条中。言上面心生道也。全然做天底也不得。盖理只是一个浑然底。人与天地。混合无间。此
出则不是
朱子曰。出则便是已发。只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故曰出便不是。叶注以散逸解出字者。似非朱子本旨。而释疑不为辨。恐未备。
敬而无失
释疑引论语本注不间断之语。以间断训失字。盖论语本注之意。言敬而无失。则常存此敬。自不间断。故曰持己以敬而不间断。非直以间断为失字之训。今乃曰失即间断也。似欠稳贴。
义训宜智训知(注)。智者天理之明睿。
释疑又按以下。却举云峰番阳两说。而又以云峰为专释心字。番阳则无所论。是或以为无病欤。其曰涵天理动静之机者。恐不无可疑。
心生道也。(止)人之生道。
朱子说第二条中。言上面心生道也。全然做天底也不得。盖理只是一个浑然底。人与天地。混合无间。此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3H 页
说最似有意味。心生道也之心。似混说人与天地之理。如是看。方无突兀无来历之弊。至下句有是心之心。乃属天地。又其下恻隐之心。方属我。此段朱子既谓有阙文。意固未莹。而释疑又按以下自心生道也。己欲只看以天地之心。未知如何。
定性书。无将迎无内外。
叶注以何有乎将迎。何间乎内外。释无将迎无内外。何有者。固亦无字之意。而何间者。盖言虽有内外。而亦无间隔之意。与无内外云者。意有不同。盖事物虽在外。而事物之理则实不外于性分之内。物来顺应者。只是徇此理而应之而已。是之谓动亦定也。是之谓无内外也。叶注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为解。此则泛论心之动静。而似非贴解无内外之意。释疑于此段。俱无所辨。又未可晓。
内外二本
释疑所引西山真氏说理自内出而周于事者。微似有语病。若曰事物之理。即吾心之理。内外元无二本云则可也。而今便以为理自内出而周于事。则是事物初无理。而理只自心出。始周于事者也。语意恐未安。释疑之引此说。未知何意。
定性书。无将迎无内外。
叶注以何有乎将迎。何间乎内外。释无将迎无内外。何有者。固亦无字之意。而何间者。盖言虽有内外。而亦无间隔之意。与无内外云者。意有不同。盖事物虽在外。而事物之理则实不外于性分之内。物来顺应者。只是徇此理而应之而已。是之谓动亦定也。是之谓无内外也。叶注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为解。此则泛论心之动静。而似非贴解无内外之意。释疑于此段。俱无所辨。又未可晓。
内外二本
释疑所引西山真氏说理自内出而周于事者。微似有语病。若曰事物之理。即吾心之理。内外元无二本云则可也。而今便以为理自内出而周于事。则是事物初无理。而理只自心出。始周于事者也。语意恐未安。释疑之引此说。未知何意。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3L 页
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以本文大率字与下段自私用智之喜怒及朱子称明道说得阔等说观之。自私用智。似通指人心一切私欲之病。非只言一事。而叶注但以欲绝外物一端事言之。似非本旨。且以作意于有为。为用智。而又以求照无物之地。为用智之过。语意又似矛盾。盖定性书。叶注多有疑晦。而释疑一无辨。是未可晓。
学者识得仁体。(止)栽培之意。
朱子言识得与实有。须做两句看。识得是知之也。实有是得之也。叶氏乃谓有以见夫仁之全体。实为已有。似失朱子言意。释疑语失先后之序下。宜添一段辨说。
内重(止)之小
胜外之轻。是为行上说。见诱之小。是为知上说。叶注似欠别白。宜有辨。
只输颜氏
退溪以致也为也两训输字。盖其意主于以致训输。而欲兼以为字之意带看之。释疑乃欲专以为字意看。为之训输。语意似不衬。且其诗意。盖言独立无一事。只是致尽于心斋之工。若只欲单言为字为训。则
以本文大率字与下段自私用智之喜怒及朱子称明道说得阔等说观之。自私用智。似通指人心一切私欲之病。非只言一事。而叶注但以欲绝外物一端事言之。似非本旨。且以作意于有为。为用智。而又以求照无物之地。为用智之过。语意又似矛盾。盖定性书。叶注多有疑晦。而释疑一无辨。是未可晓。
学者识得仁体。(止)栽培之意。
朱子言识得与实有。须做两句看。识得是知之也。实有是得之也。叶氏乃谓有以见夫仁之全体。实为已有。似失朱子言意。释疑语失先后之序下。宜添一段辨说。
内重(止)之小
胜外之轻。是为行上说。见诱之小。是为知上说。叶注似欠别白。宜有辨。
只输颜氏
退溪以致也为也两训输字。盖其意主于以致训输。而欲兼以为字之意带看之。释疑乃欲专以为字意看。为之训输。语意似不衬。且其诗意。盖言独立无一事。只是致尽于心斋之工。若只欲单言为字为训。则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4H 页
宁不如眉岩负字之训。于字义为得也。
是有此理
愚意常以是则是为句。盖曰其言是则是。而但不免发太早矣。今以是有此理为一句。未晓。
精义入神(注)。着万物而有迹。
有迹者。语意固似陡。而着字亦有病。
西铭子之翼
子之翼。本用大雅以燕翼子之诗语。而释疑引小心翼翼之诗。恐失照勘。
乐且不忧
不忧。不必引论语君子不忧之语。只又按以下所引系辞说。似为正训。
为天地立心(注)。参赞化育。
叶注似不可为病。而释疑引两先生说。以叶说为非。两先生说。未见其必为此说之案。而以立心为立人极者恐未安。为生民立道。已有立人极之意。此句则以栽成辅相参为三才之意看。似好。
遂生百端。欺妄人我。
叶注以欺妄人我。为欺己欺人。而释疑亦无所辨。然妄字非欺罔之罔。已涉可疑。而文义亦似不顺。愚意
是有此理
愚意常以是则是为句。盖曰其言是则是。而但不免发太早矣。今以是有此理为一句。未晓。
精义入神(注)。着万物而有迹。
有迹者。语意固似陡。而着字亦有病。
西铭子之翼
子之翼。本用大雅以燕翼子之诗语。而释疑引小心翼翼之诗。恐失照勘。
乐且不忧
不忧。不必引论语君子不忧之语。只又按以下所引系辞说。似为正训。
为天地立心(注)。参赞化育。
叶注似不可为病。而释疑引两先生说。以叶说为非。两先生说。未见其必为此说之案。而以立心为立人极者恐未安。为生民立道。已有立人极之意。此句则以栽成辅相参为三才之意看。似好。
遂生百端。欺妄人我。
叶注以欺妄人我。为欺己欺人。而释疑亦无所辨。然妄字非欺罔之罔。已涉可疑。而文义亦似不顺。愚意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4L 页
以为从不肯问。生出欺妄之患。人我之私者。为百端云。则或不至大悖欤。
德不孤必有邻
此盖言德盛后则看甚事。无不凑着这道理。左右前后。都见是这道理。如下段朱子说。程子盖因德不孤三字。而因借论语有邻字。形容此意。此与论语本文。意实不同。释疑只言德孤与易同意。而不及此意。恐或不备。
此大可验
胸中若有两人。乃善恶交战之验。果能持其志。使气不能乱。则元无交战之事。于此大可验。其当初若有二人者。非实有二人。乃交战之验云尔。释疑终恐有未莹。
始学之要(注)。前说后说。
释疑说尽明白。论语本文下小注黄勉斋,陈北溪,陈定宇诸说。皆与叶说无异。必通举诸说而辨之。尤似详备。
君子乾乾(注)。象山之高。(止)窒塞之。
叶注非谓象山而惩创之。象泽而窒塞之。盖言激于忿。象山之高。故必惩创之。溺于欲。象泽之深。故必窒
德不孤必有邻
此盖言德盛后则看甚事。无不凑着这道理。左右前后。都见是这道理。如下段朱子说。程子盖因德不孤三字。而因借论语有邻字。形容此意。此与论语本文。意实不同。释疑只言德孤与易同意。而不及此意。恐或不备。
此大可验
胸中若有两人。乃善恶交战之验。果能持其志。使气不能乱。则元无交战之事。于此大可验。其当初若有二人者。非实有二人。乃交战之验云尔。释疑终恐有未莹。
始学之要(注)。前说后说。
释疑说尽明白。论语本文下小注黄勉斋,陈北溪,陈定宇诸说。皆与叶说无异。必通举诸说而辨之。尤似详备。
君子乾乾(注)。象山之高。(止)窒塞之。
叶注非谓象山而惩创之。象泽而窒塞之。盖言激于忿。象山之高。故必惩创之。溺于欲。象泽之深。故必窒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5H 页
塞之。释疑说。恐错看其句节。叶意盖欲以象字。作似字意看。
心在于此
心在于此者。盖欲于朋友简编琴瑟之中。使之专一其心。不为它虑所引去。此字似不可谓专指道也。
履之初九(注)。不能安行乎素位。
雅素素位。既言浑说无妨。则不能安行素位。亦言不能安于贫贱之素也。虽不言贫贱字。而蒙上文可见。何独以为似不精切。
君子所贲(注)。所贲在下。
贲其趾。取趾在下而行之象。从其行而言曰贲饰其所行。指其位而言曰所贲在下。两说俱通。
疑病者。(止)皆病也。
疑病与周罗事者。其病虽相因。而亦自为两项病。观皆字可见矣。叶氏乃滚作一段说。恐失本旨。释疑宜有辨。
太极图说。与鬼神合其吉凶。
顷与李熙卿相会。熙友举此段为问曰。吉凶当作何㨾意看。愚答曰。圣人之进退荣辱。与时盈虚。此所谓合鬼神之吉凶也。熙以为吉凶字。当以惠迪吉从逆
心在于此
心在于此者。盖欲于朋友简编琴瑟之中。使之专一其心。不为它虑所引去。此字似不可谓专指道也。
履之初九(注)。不能安行乎素位。
雅素素位。既言浑说无妨。则不能安行素位。亦言不能安于贫贱之素也。虽不言贫贱字。而蒙上文可见。何独以为似不精切。
君子所贲(注)。所贲在下。
贲其趾。取趾在下而行之象。从其行而言曰贲饰其所行。指其位而言曰所贲在下。两说俱通。
疑病者。(止)皆病也。
疑病与周罗事者。其病虽相因。而亦自为两项病。观皆字可见矣。叶氏乃滚作一段说。恐失本旨。释疑宜有辨。
太极图说。与鬼神合其吉凶。
顷与李熙卿相会。熙友举此段为问曰。吉凶当作何㨾意看。愚答曰。圣人之进退荣辱。与时盈虚。此所谓合鬼神之吉凶也。熙以为吉凶字。当以惠迪吉从逆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5L 页
凶之吉凶看之。似尤衬。愚言进退盈虚之中。自包此意云。则熙曰。虽如此。终是作惠迪从逆意看为好。盖合其之其字。实指鬼神。则吉凶二字。必贴在鬼神边为得。而惠迪从逆。乃从人事说者也。只欲如熙言解见。则意义孤单。恐非正旨。未知平日于此段如何解见。愿闻之。
第一条精粗本末无彼此之论。尤翁玄石所相难者。上已举其端矣。鄙意初亦知熊说不可废。而诸老先生之言。已皆如此。故不复持疑于此。士友间讲讨时。每主诸先生说矣。比来始觉其文势有亡漏不备。似难为定论。精粗本末。既皆属之气。则所谓精粗本末无彼此一句。不过言气之若精若粗。其本其末。元无彼此而已。一理通三字。则无所见于语句。而只欲因无彼此之言。以馀意带看之也。一理通云者。最是紧要语。而乃欲于本句所不言之外。带看其馀意。不亦未安乎。况朱夫子注释之体。缜密精详。岂于紧要文义。乃作未了语。而只欲以馀意看之耶。此恐大不然矣。然则熊氏分属之说。似不可不从。而尤翁力论其不然。至谓太极阴阳对举而为精粗本末。则所谓太极者。岂不污杂乎。语意固亦卓荦。而此亦难以一槩
第一条精粗本末无彼此之论。尤翁玄石所相难者。上已举其端矣。鄙意初亦知熊说不可废。而诸老先生之言。已皆如此。故不复持疑于此。士友间讲讨时。每主诸先生说矣。比来始觉其文势有亡漏不备。似难为定论。精粗本末。既皆属之气。则所谓精粗本末无彼此一句。不过言气之若精若粗。其本其末。元无彼此而已。一理通三字。则无所见于语句。而只欲因无彼此之言。以馀意带看之也。一理通云者。最是紧要语。而乃欲于本句所不言之外。带看其馀意。不亦未安乎。况朱夫子注释之体。缜密精详。岂于紧要文义。乃作未了语。而只欲以馀意看之耶。此恐大不然矣。然则熊氏分属之说。似不可不从。而尤翁力论其不然。至谓太极阴阳对举而为精粗本末。则所谓太极者。岂不污杂乎。语意固亦卓荦。而此亦难以一槩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6H 页
论。精粗本末。古人多以气言。而亦或有分言精粗于理气者。虽以尤翁问答中说话言之。乾天条所谓精者。尤翁亦以为以理对阴阳之粗迹云。乾天条与此条章段虽不同。既以理之精。为可以对阴阳之粗迹。则彼条之所可言。此独不可言欤。此等处只当看其命意如何。岂可一切以精粗之分对。而病太极之污杂乎。二五之精。既以气言之。此复以精字属之太极。则上下自相牴牾云者。亦恐可疑。二五之精。即精气之精。而此精字。乃精粗之精。虽曰一字。而意义元自不同。引此而疑其牴牾。责其参差者。恐无以解人惑矣。大抵诸先生说。其文义虽似可疑。义理亦无所妨。当与熊氏说。各自为一义。而必欲持此说而斥熊说。则似非尽乎人言之义。未知如何。至于玄石之言。则虽主熊说。而以愚见论之。尤有所致惑者。周子所谓阴阳一太极。朱子所谓精粗本末无彼此者。即与程子道。亦器器亦道之言同意。而玄石乃谓阴阳粗末之道太极精本之本然。元无彼此。故曰无彼此。阴阳虽是气。而阴阳之道则理也。即所谓太极者。而太极精本之本然。又非他物。亦不过曰太极。则以太极指太极。而曰元无彼此者。殆或近于以口龁口。不知有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6L 页
意味。而如曰阴阳之道。太极之本然。虽无彼此。亦有可以分言其精粗本末。则此又涉于二理之疑矣。况其所谓太极精本之本然者。尤未可晓。太极也精也本也本然也。皆是一理字。而叠累重复。一句并说。且以此对言于阴阳粗末之道者。其语意有若于太极精本之中。又有本然者然。此不但文义之有碍而已。至其论五殊二实。无馀欠之旨。以五行之异阴阳之实。同是一理。故无馀欠为言者。亦似有未契。注说本意。盖以为五行之五物。视阴阳之二物。似有馀。阴阳之二物。视五行之五物。似有欠。而其实则五行之气质。元不外于阴阳。故五似有馀而实非馀也。二似有欠而实非欠也云尔。此句则只就五行阴阳。言其无不同而已。未说到太极上去。而至下句。方说阴阳太极之亦无不同。次序相承。条理相贯。有不可躐。亦不可紊。今乃就此而遽已谓一理同。故无馀欠。则无或为径说太极而碍却正见耶。尤翁于此两款。皆不为详辨。亦未可知也。岂当初所争论。只在于太极阴阳精粗对举之为不可而已。故亦不欲旁及而然欤。愚见既如此。而又未易面究。玆不免发之书尺。窃计粗浅肤率。语多谬妄。切乞倾倒而悉告之。俾得无迷于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7H 页
晚途也。
答瑞膺
来纸所批谕。一一承领。而鄙说多蒙印可。自幸浅见之不甚悖谬也。间有小小异同。或系语句文义。亦何必更烦葛藤。只是妙用理气之辨。终似未契。更不免覼缕。而意在详谕。语甚支蔓。愧非古人简切之意也。下段则又是统论鬼神者。亦赐详览而默究。如或违失其正理。勿惮谕及也。此虽系理气界分。而既非切身心工夫。则一向殚论。亦恐太早。在否唯。当扫去彼我之见。沉潜圣贤之训。义理精熟。表里莹澈。则前言之是非得失。衮衮自见。始可谓亲切体验。真正见解矣。陋劣者五十年尘俗㨾子。老益茫昧。已无可论。只愿明者工日益密。知日益崇。卒立于光大纯粹之地也。此心冀祝。到今益切。幸须加之意焉。
来谕以功用之鬼神妙用之神两神字。欲作一意看。鬼神之功用。以言其气。则只是其屈伸消长者。故鬼作归神作伸可也。而妙用之神。则单言其理。乃神妙之神。此亦可作伸字论否。朱子论鬼神曰。又是这气里面。神灵相似。是则功用云者。已有灵底意思。而所以为兼精粗也。程子于此。只消说功用二字足矣。而
答瑞膺
来纸所批谕。一一承领。而鄙说多蒙印可。自幸浅见之不甚悖谬也。间有小小异同。或系语句文义。亦何必更烦葛藤。只是妙用理气之辨。终似未契。更不免覼缕。而意在详谕。语甚支蔓。愧非古人简切之意也。下段则又是统论鬼神者。亦赐详览而默究。如或违失其正理。勿惮谕及也。此虽系理气界分。而既非切身心工夫。则一向殚论。亦恐太早。在否唯。当扫去彼我之见。沉潜圣贤之训。义理精熟。表里莹澈。则前言之是非得失。衮衮自见。始可谓亲切体验。真正见解矣。陋劣者五十年尘俗㨾子。老益茫昧。已无可论。只愿明者工日益密。知日益崇。卒立于光大纯粹之地也。此心冀祝。到今益切。幸须加之意焉。
来谕以功用之鬼神妙用之神两神字。欲作一意看。鬼神之功用。以言其气。则只是其屈伸消长者。故鬼作归神作伸可也。而妙用之神。则单言其理。乃神妙之神。此亦可作伸字论否。朱子论鬼神曰。又是这气里面。神灵相似。是则功用云者。已有灵底意思。而所以为兼精粗也。程子于此。只消说功用二字足矣。而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7L 页
必去上面。又说妙用字者。正欲单言其理之神妙。为变化不测之本。此若一意无分别。则程子何以作架叠之言。而朱子又何为表章乎。盛意既以妙用归之气。故并与其神妙不测者而属之气。至谓气之灵处。无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体段之神妙。与理之所以万化者。同无在无为云云。即南轩翁论妙用之语。而正欲发明其为理。非所以论气也。从古圣贤论理气者。皆言理无迹气有迹。(无迹故无在。)理无为气有为。以无迹无为。为有迹有为之主而已。妙用之神。果可以谓气。则气已为形器所局。何能无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而既能无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则此即理也。又何谓气也。气而能无在无不在。无为无不为。则便已占据理地位。而理不得独为万化之根矣。愚意理之体冲漠。故无在无为。其用神妙。故无不在无不为。明道所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伊川所谓妙用谓之神者。皆此意也。其原实出于易大传神无方神妙万物之语。而其旨意明白。尤在第五章阴阳不测之谓神。其章首既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发端。而中言许多道理。末又以阴阳不测之谓神结之。故朱子以为揔结这一段。盖阴阳不测云者与一阴一阳云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8H 页
者。自相对应。而之谓神者。又与之谓道者。亦相起结。夫子于此章。既专言道之体用。而至末句揔结处。只言其气。不以理为言者。恐非圣人立言之意。即此究之神字之旨跃如。而妙用之谓理。又了然矣。只是神者多就气上。著见其光辉。而灵妙恍惚。有不可测。似不同于理之礭定而不可易者。故其端似难辨。而其势似易惑矣。然而自天地阴阳日月寒暑。以至人物生死花木荣悴。千转万变。虽若纷互。而亘古亘今。亦自一定不忒。是其恍惚不可测之中。固自有礭定不可易之则者如此。此非妙用之妙处乎。来示辄以气字为断。而至以朱子说有所牴牾。疑其为初年说。其所牴牾。未知指何段也。岂愚泛看而未省欤。然朱子不但曰妙用言其理。又曰妙用言其精。又曰妙用是无迹底。又曰妙用即其所以然者。此等说。不啻一二。而又皆六十后问答。则恐不可尽归之初年说也。
前者每覸高意。以鬼神为只作气言而理不与焉。故甚至妙用看作气者。亦由此也。鬼神固是以气言。而亦有以理言者。今不必更引他说。只以来谕所引比理微有迹比气较灵者言之。比理比气。本自为两下说矣。高明既引此说。而又欲只举气一边。遗却理一
前者每覸高意。以鬼神为只作气言而理不与焉。故甚至妙用看作气者。亦由此也。鬼神固是以气言。而亦有以理言者。今不必更引他说。只以来谕所引比理微有迹比气较灵者言之。比理比气。本自为两下说矣。高明既引此说。而又欲只举气一边。遗却理一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8L 页
边者何也。鄙意则此正是理气离合说。若欲但谓之理。则有迹者似涉乎气之发用。又欲但谓之气。则其灵者便可谓理之能然。(朱子以灵者为良能。)必如此两下说然后。鬼神情状。始自昭然。正如心是气也。而亦可以性理言者矣。是故先儒有以鬼神为形而上下之间。其所谓间者。非谓别有一物。却在理气之间也。即其屈伸两端而见其为气。指其所以能屈能伸而认其为理故也。间者即兼字之意。而与朱子功用兼精粗之说。旨意不异。精者非谓理。而粗者非谓气乎。故曰鬼神可以气言。亦可以理言也。今欲以鬼神只为粗气。而以妙用只为粗中之灵气。则功用妙用。同一气机。亦何必分说。而又以为妙用虽是气。其无在无为。能与理同。则气与太极。同一无为。又谁以为本乎。如此立说。藉使可通。左右相妨。终不无粘惹之病。必以鬼神为可言气可言理而后。功用妙用条理始明。而中庸所谓鬼神之为德。与章下费隐之旨。亦皆一贯无碍。以高明精诣之见。于此嘿悟。则自当犁然相会矣。未知如何。
尤翁经义问答中庸或问条。论鬼神章之说。曾已览过否。
尤翁经义问答中庸或问条。论鬼神章之说。曾已览过否。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9H 页
来谕所引程张两先生说数三条。盛意虽引以为论气之證。而鄙见有不然者。故略为条论于左。并望指摘而见告也。
良能
朱子曰。良能是屈伸往来之理也。又曰。良能是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但其间。又以良能为二气。自然能如此。此则兼气说。而其曰自然能如此者。与上所谓理之自然者。非异意。且良能之能。即陈北溪所谓能然之能。虽或兼气言。而实则主理说。为得。
神是极妙之语
古人称理妙。故妙用字。亦用此意。极妙云者。恐亦不可谓他义。尤翁亦曰。以妙用为理者主妙字。
一故神
一者即太极也。朱子谓一是一个道理。张子亦自注云两在故不测。一而两在者。即一太极。既在阳。又在阴之谓也。义尤明白。
末段与鬼神合其吉凶
鄙说只举其略。谓之欠详者。诚甚得宜矣。第来示礼乐刑政之云。恐似未衬。而其下吉凶之三字及受吉
良能
朱子曰。良能是屈伸往来之理也。又曰。良能是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但其间。又以良能为二气。自然能如此。此则兼气说。而其曰自然能如此者。与上所谓理之自然者。非异意。且良能之能。即陈北溪所谓能然之能。虽或兼气言。而实则主理说。为得。
神是极妙之语
古人称理妙。故妙用字。亦用此意。极妙云者。恐亦不可谓他义。尤翁亦曰。以妙用为理者主妙字。
一故神
一者即太极也。朱子谓一是一个道理。张子亦自注云两在故不测。一而两在者。即一太极。既在阳。又在阴之谓也。义尤明白。
末段与鬼神合其吉凶
鄙说只举其略。谓之欠详者。诚甚得宜矣。第来示礼乐刑政之云。恐似未衬。而其下吉凶之三字及受吉
圃岩集卷之十 第 299L 页
凶云者。旨意未详。抑盛意以为鬼神福善祸淫。降吉降凶。故圣人之随人善恶。施其刑政者。亦与之合云欤。既不能明知。亦未敢详论。而语意或如此。则亦恐推说太深矣。窃想泉台之意。亦以为吉于惠迪。凶于从逆。是鬼神祸福之事。圣人亦吉其迪而惠之。凶其逆而不从之云欤。若云圣人容有从逆凶之事。则初学所不道。泉见肯如此乎。
答瑞膺
盛书辞意。反复殚尽。要其大旨。只欲于气上分精粗。以妙用为气之精而非理。又以为气之精者。亦能无迹。亦能无所不通。似乎理之至妙。而实则不外于气也。愚诚茫昧。不知是气何气。既不可谓形气之粗。而实亦不外于气。又不可以属之理。而亦能似理之精妙。别为一段物。流行于理气中间。而自能无迹。自能无所不通云耶。既曰气而果能无迹。果能无所不通。则栗谷所谓理通气局者。未免为不识此气之归。而朱子所谓凡无迹者理也之说。又将何以处之。(于此段着眼。)以气而为精妙无迹。以气而为无所不通者。不但古无此语。亦恐实无此理。盛意欲以妙用为气。则不言其精妙无迹无所不通可也。若以妙用为精妙无
答瑞膺
盛书辞意。反复殚尽。要其大旨。只欲于气上分精粗。以妙用为气之精而非理。又以为气之精者。亦能无迹。亦能无所不通。似乎理之至妙。而实则不外于气也。愚诚茫昧。不知是气何气。既不可谓形气之粗。而实亦不外于气。又不可以属之理。而亦能似理之精妙。别为一段物。流行于理气中间。而自能无迹。自能无所不通云耶。既曰气而果能无迹。果能无所不通。则栗谷所谓理通气局者。未免为不识此气之归。而朱子所谓凡无迹者理也之说。又将何以处之。(于此段着眼。)以气而为精妙无迹。以气而为无所不通者。不但古无此语。亦恐实无此理。盛意欲以妙用为气。则不言其精妙无迹无所不通可也。若以妙用为精妙无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0H 页
迹。无所不通。则不以为气可也。今则所形容妙用者。无非从理说。而尚且曰妙用非理。是或近于满口咀嚼而犹以为吾未尝食者乎。且盛说所称粗者精者旨意何居。夫精粗者。即粗细之意也。古人之论精粗。必须兼气质而言。又或兼理气而说。盖质比气则质粗而气精。气比理则气又粗而理精故也。今若不言质不言理。而单言其气。则虽有清浊之不同。元无精粗之可分。天地中间。躯壳内外。混混茫茫。只是一气。未知何者为精。何者为粗。来意欲以气之无形声臭味者。为真是无迹。而认以为其精。形声臭味。是皆兼质而论者。不是专言气也。试以大气流行于四时者言之。所谓形声臭味。虽无指似而可言。若其温暖寒严。亦有袭之而自觉者。是为气之迹也。而不敢并于理之并此一无者矣。极气之本。谅亦无出此而更精者。而犹视夫质之有形色。亦不害其为精。今日所谓精粗之论。若但曰如此而已。而不得不以粗者还他质。精者还他气。则其所谓精者。终不过揔指天地之游气而泛言之欤。揔指游气而谓之无迹。谓之无不通者。殆恐说不去矣。不然而又或以为游气是亦粗者。而游气之上。更有一层尤精者。则是气之上。别无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0L 页
一层精气。而其上面尤精者。只有理之用而已。理之与气。本自混融。卒乍见之。又若难辨。故论说之际。自不觉其转入理去而说理认气。此所以前后来书论气之精处。其意则欲作气论。而其言则每从理说者。其势自不得不如此故也。(着眼着眼。盛见所蔽。似在于此。其为可悟亦在此矣。)横渠清虚一大之说。程子尚以为使人向别处走。况所谓气上。又有一层精气者乎。平日高见。岂或昧此而偶失照勘。转辗至此。若于此回思而拨转之。则末后纷纷。似当迎刃而自下矣。(此段通下论气之精英一段。参互细研。则自有互相发者矣。)
至其间开落往来喜怒哀乐之谕。亦似有此病。花叶之开与落。寒暑之往而来。人心之喜怒哀乐。即此固是气而谓之理寓其中则是也。若开落之能为开落。往来之能为往来。喜怒哀乐之能为喜怒哀乐者。则即其能然者。自是理之用。恐不可只谓之气而以为理寓其中矣。能者即是主张而使之之意。(此一句亦须细看。)合下人物之理。本有此能然者。而气始听命焉。藉曰气亦与有能焉。而所主张而能之者理也。故毕竟能处。理先而气后。理帅而气卒矣。陈北溪禀于朱先生曰。理有能然有必然。有自然有当然。必须兼之。方于
至其间开落往来喜怒哀乐之谕。亦似有此病。花叶之开与落。寒暑之往而来。人心之喜怒哀乐。即此固是气而谓之理寓其中则是也。若开落之能为开落。往来之能为往来。喜怒哀乐之能为喜怒哀乐者。则即其能然者。自是理之用。恐不可只谓之气而以为理寓其中矣。能者即是主张而使之之意。(此一句亦须细看。)合下人物之理。本有此能然者。而气始听命焉。藉曰气亦与有能焉。而所主张而能之者理也。故毕竟能处。理先而气后。理帅而气卒矣。陈北溪禀于朱先生曰。理有能然有必然。有自然有当然。必须兼之。方于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1H 页
训义为备否。朱先生答曰。此意甚备。大学本亦更有所以然一句。(在大全及节要。)今须并举所以然能然诸说而后。此理之全体大用。始为明备矣。今欲只据其所以然。始归之理边。而截断其能然者。挥下于气中。故名理语意。俱似不备。十固为十。而二五亦是十也。所以然。诚是为理。而能然独非理欤。然则张子所谓良能之能。即此能字。而朱子之训作理者。非有贰于张子之本旨也。且是良能云者。亦非张子之创说。而实出于孟子良知良能之训。孟子所谓良能者。是人心本然之理。张子所谓良能者。即鬼神实然之理。孟,张之言。前后一贯。而朱子之说。又既如是。岂可以上有二气字。而遽作气看乎。况张子又有天能为性及天良能即吾良能之说。此是张子一人之言。尤不可异观也。(张子说在正蒙。)窃谓盛意必于气看作两层。故(有迹者,无迹者。)反于理遗却一边。(只以所以然为理。不以能然为理。)能字之看以气。妙用之不言理者。恐是同一病也。
妙用之神。程子虽无属理属气之言。而至朱子。明以理言之。其曰言其精。其曰无迹底者。盛意虽欲以气当之。而若其所以然者一句。则虽高明亦不以所以然为非理。此已不待他言而为理明矣。至其忽然往
妙用之神。程子虽无属理属气之言。而至朱子。明以理言之。其曰言其精。其曰无迹底者。盛意虽欲以气当之。而若其所以然者一句。则虽高明亦不以所以然为非理。此已不待他言而为理明矣。至其忽然往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1L 页
忽然来。方如彼又如此者。如此等说。果不啻一二条。而正皆所以形容出神妙不测之理者也。盖天下万物。莫不有是理。故见于阳则理忽在阳。见于阴则理忽在阴。即乎彼而为彼之理。即乎此而为此之理。此正所谓一个物。周行于什百千万之中(此又朱子论神之说。)者也。左右彼此觌面。俱在恍惚。若往来者。而实无往来之迹。故特以此发明焉耳。若气则偏滞而有局。推行之有渐。落于方所。限于形器。往者非来者。彼气非此气。何可谓忽然为往来。忽然为彼此耶。盛谕又以为其为体段。与出入无时。莫知其向之论心者同。详味语意。岂不是气之谓耶云云。愚未知出入无时云者。果为指言心气之出入耶。孔子之言。孟子之意。正以天理之操舍存亡而谓之出入。出者亡失也。入者存在也。朱子所谓得失之易。保守之难。程子所谓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者意可见也。
一故神。前书已略言之矣。盛意既欲以一字属理看。而尚于神字。欲以气言。一故神只是三个字。无他语句可容别般意者。而今于三个字中。各掇其上下二字。一属理一属气者。语意破碎。果成甚么文义。古人之言。平白自在。恐不可穿毁而为窘跲之义也。且所
一故神。前书已略言之矣。盛意既欲以一字属理看。而尚于神字。欲以气言。一故神只是三个字。无他语句可容别般意者。而今于三个字中。各掇其上下二字。一属理一属气者。语意破碎。果成甚么文义。古人之言。平白自在。恐不可穿毁而为窘跲之义也。且所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2H 页
谓四体皆一物之言。则万殊之同为一理。正如四体之皆为一身。故不过引人之一身。喻理之一原。东不是西而指东譬西。彼不是此而引彼喻此。四体虽曰气。而以此喻理。恐亦无不可矣。正蒙则愚未甚下工。虽不敢明言。而藉使有杂气而论神处。言各有界头。恐不可一例为断。况正蒙之言。未必如此者乎。(其曰神天德。曰感者性之神。曰合一不测之谓神。曰性性为能存神等说。未知指为气也。)
凡言神者。是言理之用。不特妙用之神为然。而易大传诸说。来谕尚以为不知其必言理也。今则又以为程朱以下诸贤论神者。未见其直以为理。愚恐左右于此。或失之照检。而言有太快也。朱子尝举木神仁金神义之说。以为非苟言也。仁与义。亦可谓非理欤。然此则犹可谓不言理字。而周子通书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神也。朱子与门人论此段曰。神即此理也。(在语类及本章下小注。又语类有朱子论此神字。直以为形而上之理者。)此则直以理贴解神字。而更无疑难。恐不可谓程朱以下无以理论神者矣。只是神必就气上。发其精华。故朱子亦有滚向气说。或谓气之精英。或谓气之精妙。此若不甚究察。则易为听莹矣。然而其所谓气之精英。本非曰气自为精英也。盖气所以混合此神者。而神在气中。
凡言神者。是言理之用。不特妙用之神为然。而易大传诸说。来谕尚以为不知其必言理也。今则又以为程朱以下诸贤论神者。未见其直以为理。愚恐左右于此。或失之照检。而言有太快也。朱子尝举木神仁金神义之说。以为非苟言也。仁与义。亦可谓非理欤。然此则犹可谓不言理字。而周子通书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神也。朱子与门人论此段曰。神即此理也。(在语类及本章下小注。又语类有朱子论此神字。直以为形而上之理者。)此则直以理贴解神字。而更无疑难。恐不可谓程朱以下无以理论神者矣。只是神必就气上。发其精华。故朱子亦有滚向气说。或谓气之精英。或谓气之精妙。此若不甚究察。则易为听莹矣。然而其所谓气之精英。本非曰气自为精英也。盖气所以混合此神者。而神在气中。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2L 页
为其精英故也。今若就理气混融处。寻讨此理。则理虽无迹。而其苗脉其精彩。如有隐约而可言者。此之谓精英。此之谓灵妙。而合以命之曰神。神既从气上而呈露。故就气而拈之。谓之精英。而其所谓气之精英。即所谓气中之精英。其实则元只是理也。是以朱子又尝曰。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在语类一卷理气篇。)朱子于此一口说下。既以为气之精英。又以为在人为理。观乎此。则其曰气之精英者。非谓之气而即谓之理者。明白打开。益无可疑。其他所谓气之精妙气之灵妙云者。亦只是此意。岂可随语生解。只见有气字而胶守为气哉。故愚则谓以气之精英而论神者。实如和气质而言性。气质之性。虽非性之本。而谓之非性则不可。程子曰。性即气气即性。今若不能善观。硬执此言而欲以性为气。则不亦大错乎。幸于此反隅而思之也。此外诸说。既系枝叶。而其中乾坤合而生神者。非朱子之训。乃汉上朱氏之言。来书似是笔误也。(此段须与第一第二段参究之。则言者之意。古人之辞。方尽其义。而亦或为高明玩索之一助否。)
鬼神之说。愚请卒之。愚窃以为鬼神者。天地造化之
鬼神之说。愚请卒之。愚窃以为鬼神者。天地造化之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3H 页
心也。心固气也。而实亦统性情之名。鬼神固气也。而亦有指实理而言。(前日来书所谓比理有迹。比气较灵。即朱子论心之说。而心与鬼神。本不妨互并而言。故愚亦因袭用此言矣。)盖鬼神云者。只是屈伸字之义。人孰不知。而及其论鬼神也。每若有一物在前。可指其形象而言者。故名理易混。语言易差。今须只以屈伸字明之可也。理既有屈伸。故气亦有屈伸。其气之或屈或伸者。固鬼神也。其理之能屈能伸者。亦鬼神也。惟其或屈或伸者。实指阴阳二气。则只消言阴阳足矣。而不称为阴阳。必称以鬼神者。盖为阴阳则只言其气而已。不若鬼神之义。并包其屈伸之间。自然灵妙底意思。是为能屈能伸而此理之发用者也。此即孔子所谓为德。程子所谓功用。(功用兼精粗。精者即理也。)张子所谓良能。而朱子亦尝曰。鬼神只是二气之屈伸。谓之阴阳亦可也。然必曰鬼神者。以其功用良能而言也。或又问于朱子曰。鬼神只是气。朱子答曰。又是这气里面神灵相似。鬼神之为气。不待言知。故朱子只举里面神灵言之。观乎又是字。则其不专言气。而包得灵妙者之意。自可见矣。(朱子言在语类鬼神篇。)愚故以为鬼神者。可言于气。亦可言于理。而来谕谓鄙书有若以鬼神为若气若理。又或自为一物居在中间者然。愚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3L 页
何敢如是乎。鄙意盖以为屈伸只是一屈伸。故理气虽有有迹无迹。有灵无灵之异。而若论其屈伸。则不过同时并有。同为此屈伸而已。非以鬼神看作某物。或若理或若气。而又或居在中间。自为一物。如盛书所云也。唯是鬼神者。没形影无摸捉。听之易惑。故朱子每以气言之。使人有依据而认取之。实非以鬼神字。用不得于理上而然尔。正如心性分言之。则来谕所谓各自为一物者是也。而至其本然之心仁义之心。则亦或有兼性而言心者矣。又若鬼神章。则非不言气。而实言鬼神实然之理。经文首尾。固以德与诚言之。而章句所谓良能也灵也。性情也费隐也。又莫非言理也。且侯氏欲以鬼神与德。分形而上下。而朱子非之曰。德只是鬼神。今以此章大旨谓之。只言其气。则是不但昧夫鬼神之义。恐未免失却中庸之旨。鄙说虽无可取。亦承朱子之训。幸毋一切扫去而更容思量也。
朱子与学者论此等义理甚多。而亦必戒之曰。那个无形影。未须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今日所辨论。亦偶因妙用而及之。不必一向就没影象处说来说去。若从亲切身心上讲究到得。义
朱子与学者论此等义理甚多。而亦必戒之曰。那个无形影。未须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今日所辨论。亦偶因妙用而及之。不必一向就没影象处说来说去。若从亲切身心上讲究到得。义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4H 页
理明尽。则彼此之是非得失。自当井井而见。今姑权且倚阁。亦似无妨。未知如何。
末段合吉凶云云。鄙意初欲只以消长进退之意。看此鬼神字矣。今因来谕而更思之。古人之论鬼神。多就祭祀报应上为言。而至程,张。始更以造化消长言之。其义益广矣。合吉凶云者。本是乾卦文言之文。而易中所说鬼神。亦多是死生报享之义。不必更参以程张所说。则盛书中所云福善祸淫之说。最为的当而似得其本旨。鄙见之误。恐不可只谓之欠详而已。况上句四时合其序。已包造化之消长进退而言。此句则只以福善祸淫一义见之。尤似明莹。未知盛意更以为如何也。朱子就谦卦彖辞论鬼神处而曰。天道就寒暑往来上说。地道就地形高下上说。鬼神就祸福上说。各自主一事而言。此处亦恐非二意也。
答瑞膺
示谕书院事。祠院文字。只略记事实。本无铺张其道德事功之例。而追享之与专祀。事体又不同。来示所引石室事。亦恐非衬当也。况是院所配诸贤。固皆百世之师。而亦或非道统相承之儒贤。则以先生追配其下。而盛论其道德事功。实非愚虑之所到也。故鄙
末段合吉凶云云。鄙意初欲只以消长进退之意。看此鬼神字矣。今因来谕而更思之。古人之论鬼神。多就祭祀报应上为言。而至程,张。始更以造化消长言之。其义益广矣。合吉凶云者。本是乾卦文言之文。而易中所说鬼神。亦多是死生报享之义。不必更参以程张所说。则盛书中所云福善祸淫之说。最为的当而似得其本旨。鄙见之误。恐不可只谓之欠详而已。况上句四时合其序。已包造化之消长进退而言。此句则只以福善祸淫一义见之。尤似明莹。未知盛意更以为如何也。朱子就谦卦彖辞论鬼神处而曰。天道就寒暑往来上说。地道就地形高下上说。鬼神就祸福上说。各自主一事而言。此处亦恐非二意也。
答瑞膺
示谕书院事。祠院文字。只略记事实。本无铺张其道德事功之例。而追享之与专祀。事体又不同。来示所引石室事。亦恐非衬当也。况是院所配诸贤。固皆百世之师。而亦或非道统相承之儒贤。则以先生追配其下。而盛论其道德事功。实非愚虑之所到也。故鄙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4L 页
文既举朱夫子主祀。而其下只及于沙,春两先生者。意固有在。然则文字虽若无甚称述。而论其义例。或可谓尤得尊敬之体。只欲区区于字句之多少。谓之称述不称述者。固无论已。以高明之见。犹不免听莹于其间。良亦一嘅也。第鄙文下段初。有先生道德事功。布昭人耳目。今不假更述之一转语。而后因点改。偶致脱去。拟俟其有往复。添入为定本矣。今以士论纷纭者观之。此语有无。又不足为轻重也。今日世界。虽无可言。吾辈之于先生道德。大书特书。有何碍眼。而愚虽见嫉于世人。亦何至以此为嫌难耶。此则又恐盛虑之过也。宋友云云。似是宋咨议否欤。书辞不审云者。不知为何语。而愚于院儒诸君事。有所未晓。人见之有通蔽。文字之有往复者。自古而然矣。藉令愚见有不当。亦宜以院中诸议。来相质难。从容商礭。必归至当者。道理固如是矣。今乃一无往复。先自纷纭。终又径造左右。书探鄙意。于此而已见其疑阻之深矣。盖院议必欲为碑述。而拙作终出于记文。所不满者在此。而转辗至是欤。抑无别意。而只以少铺张为非欤。是皆未可知也。然既被其见疑。而复与之可否论难。终有所不便。左右既见宋友书。又与金生语。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5H 页
应有默想其意思者。幸商度而明示之。毋至有后悔也。
答瑞膺
左右答寒泉书。专以心单作气言。而所引重。只在朱子心犹阴阳之说。此固朱子说。而果为单言气矣。然朱子又有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之言。此亦朱子说。而又以心专作理说矣。其言之一东一西者。若是其相反。而既皆同出朱子。同有意义。有不可偏废。则是将恶乎定之。虽然。即此二说而推思之。则不待他求。亦自晓然。此两说莫非心也。而皆从一边说。非指其全体也。心之全体本色。实在朱子性与气合之言。(与蔡季通论人心道心书也。)性与气合而为心。则性亦心也。气亦心也。是以朱子各随地头。或从性一边。或从气一边而言。如上两说。而两皆不相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而合之为一山者。不其然乎。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者。唯心之谓欤。千古论心。无出乎此者。孔子之言。虽不举理气二字。然其存亡出入云者。实指心之体段。而理气并在其中。故朱子答游诚之曰。此四句。说心之体用终始。真妄邪正。(真正从理言。邪妄并气言。)无所不备。又曰。以惟心之谓欤一句。直指而总
答瑞膺
左右答寒泉书。专以心单作气言。而所引重。只在朱子心犹阴阳之说。此固朱子说。而果为单言气矣。然朱子又有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之言。此亦朱子说。而又以心专作理说矣。其言之一东一西者。若是其相反。而既皆同出朱子。同有意义。有不可偏废。则是将恶乎定之。虽然。即此二说而推思之。则不待他求。亦自晓然。此两说莫非心也。而皆从一边说。非指其全体也。心之全体本色。实在朱子性与气合之言。(与蔡季通论人心道心书也。)性与气合而为心。则性亦心也。气亦心也。是以朱子各随地头。或从性一边。或从气一边而言。如上两说。而两皆不相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而合之为一山者。不其然乎。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者。唯心之谓欤。千古论心。无出乎此者。孔子之言。虽不举理气二字。然其存亡出入云者。实指心之体段。而理气并在其中。故朱子答游诚之曰。此四句。说心之体用终始。真妄邪正。(真正从理言。邪妄并气言。)无所不备。又曰。以惟心之谓欤一句。直指而总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5L 页
结之。既曰无所不备。又曰直指而总结之。则此外更无所谓心者。舍此而为他说者。又惑也。(不待许多说。而此条已明白矣。语类朱子又曰。操则存。是言心而理亦在其中。此意并可参究。)
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而为心者也。仁是性也。而朱子不曰得之为性。必曰得之为心。心性之非二物。即此可知。而心之得名。已在于理气滚合。赋命降生之初矣。左右黎湖书中所云不待合理。已自成名者。未知指何等时欤。
朱子曰。心无他体。以性为体。又曰。性者心之体也。心既无他体。只以性为体。今若去其性为别物。而独指气为心。则是为无其体也。凡物而无体者。果成甚么物耶。故朱子又曰。舍性无以见心。心既无可见者。则谓之有心可乎。就使有之。是死物而非活物也。可以心名之乎。盛说每引横渠心统性情之说为言。此意甚善。但盛意欲以心别为一物统性情。而性情又自为一物统于心。若象戏之将在中而率两士者然。未知张朱之旨。果如是否。朱子曰。心统性情。统犹兼也。又引蔡季通之说。以为心统性情。犹不若云心者性情之统名也。既以兼性情为心者。已自分晓。而至于性情之统名。则尤无可疑也。
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而为心者也。仁是性也。而朱子不曰得之为性。必曰得之为心。心性之非二物。即此可知。而心之得名。已在于理气滚合。赋命降生之初矣。左右黎湖书中所云不待合理。已自成名者。未知指何等时欤。
朱子曰。心无他体。以性为体。又曰。性者心之体也。心既无他体。只以性为体。今若去其性为别物。而独指气为心。则是为无其体也。凡物而无体者。果成甚么物耶。故朱子又曰。舍性无以见心。心既无可见者。则谓之有心可乎。就使有之。是死物而非活物也。可以心名之乎。盛说每引横渠心统性情之说为言。此意甚善。但盛意欲以心别为一物统性情。而性情又自为一物统于心。若象戏之将在中而率两士者然。未知张朱之旨。果如是否。朱子曰。心统性情。统犹兼也。又引蔡季通之说。以为心统性情。犹不若云心者性情之统名也。既以兼性情为心者。已自分晓。而至于性情之统名。则尤无可疑也。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6H 页
语类问。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朱子曰。不须去着贯通。本来贯通。性与气。已自赋生之初。合为一物而名之曰心。故朱子以为本来贯通。今以为心性各自为一物。初不相参云。则已非本来贯通之意。而及至不得已之时。始乃揽合为一。而曰吾亦合言之云。则是又所谓去着贯通者也。只看其本来二字。则旨意自明。本来贯通云者。人不可使之无。亦不可使之有也。
朱子曰。以前看得心只是虚荡荡地。而今看得来。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向前看得。便似一张白纸。今看得。便见纸上都是字。廖子晦们便只见得一张纸。今若曰理与心为一。而心性是一物者。则纸上都是字之说也。不然而必曰理与心为二。而心为单言气者。则即是一张白纸。虚荡荡之见也。信乎引喻之甚切。而省悟之不难矣。子晦每以性别为一物。有若一块水银㨾云云。故朱子云然。今引此例而曰瑞膺辈只见得一张纸云。则其果懑然不居欤。犹欲终守己论。自甘于一张纸之见。则愚亦末如何也。(朱子说在语类训门人篇。而一块水银之说。又在此条上联书者。)
此条最易领悟。千万留意。子晦以朱门高第。尚
朱子曰。以前看得心只是虚荡荡地。而今看得来。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向前看得。便似一张白纸。今看得。便见纸上都是字。廖子晦们便只见得一张纸。今若曰理与心为一。而心性是一物者。则纸上都是字之说也。不然而必曰理与心为二。而心为单言气者。则即是一张白纸。虚荡荡之见也。信乎引喻之甚切。而省悟之不难矣。子晦每以性别为一物。有若一块水银㨾云云。故朱子云然。今引此例而曰瑞膺辈只见得一张纸云。则其果懑然不居欤。犹欲终守己论。自甘于一张纸之见。则愚亦末如何也。(朱子说在语类训门人篇。而一块水银之说。又在此条上联书者。)
此条最易领悟。千万留意。子晦以朱门高第。尚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6L 页
有此患。而朱子亦自言以前云云。盛见虽曰差误。终若转身一出。归宿于朱训。则亦何足为高见之累乎。
朱子答张元德曰。心性一物。性可逐事言。心则举其全体也。性有仁义礼智许多条理。故曰逐事言。而心则又总众理为一。故曰全体也。孟子尽心章集注所谓人有是心。莫非全体者。亦此意也。(心性一物下。有知则皆知云云一句语。而与今日所辨。无甚相干。故姑不书。)
吕子约问。易之无思无为。比未发。犹是以心为言。于性之体段。犹欠拈出。朱子答曰。以无思无为。为说心而不及性。不知心性两字。是一物耶。两物耶。又答张元德曰。子约心性之说。甚可骇。来谕所引孟子甚当。盖元德辨子约此说。以为孟子论性。而以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言。亦可谓失心性之辨耶云云。故朱子是其言而非子约。苟使朱子而见盛论。则又将以为如何。果能免子约所蒙之责欤。愚不敢知也。
心之全体。既与性一。而其妙用。亦通贯该遍。无不如是。石子重问。心者该诚神备体用云云。而直以心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子以为甚善。盖以心者贯动静内外。而体段如是故也。然心性虽曰合一。而理气
朱子答张元德曰。心性一物。性可逐事言。心则举其全体也。性有仁义礼智许多条理。故曰逐事言。而心则又总众理为一。故曰全体也。孟子尽心章集注所谓人有是心。莫非全体者。亦此意也。(心性一物下。有知则皆知云云一句语。而与今日所辨。无甚相干。故姑不书。)
吕子约问。易之无思无为。比未发。犹是以心为言。于性之体段。犹欠拈出。朱子答曰。以无思无为。为说心而不及性。不知心性两字。是一物耶。两物耶。又答张元德曰。子约心性之说。甚可骇。来谕所引孟子甚当。盖元德辨子约此说。以为孟子论性。而以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言。亦可谓失心性之辨耶云云。故朱子是其言而非子约。苟使朱子而见盛论。则又将以为如何。果能免子约所蒙之责欤。愚不敢知也。
心之全体。既与性一。而其妙用。亦通贯该遍。无不如是。石子重问。心者该诚神备体用云云。而直以心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子以为甚善。盖以心者贯动静内外。而体段如是故也。然心性虽曰合一。而理气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7H 页
本是二物。故曰心曰性之间。其脉络条理。亦自有不可不分言者。如或一向为浑沦说。则又恐理气无别。沦于一涂矣。是以既为合言之后。又必即其合言者而分言之曰。性即理也而为形而上之道。心即气也而为形而下之器。于其不可分之中。亦有不相杂者存云尔。则此正二而一一而二之论。而朱子答方宾王书中所谓区域分辨而不害其同。血脉贯通而不害其异之意也。然此亦只就一体中。分言其如是而已。而其实则理气浑融。终不可分。故自古论心者。未尝不分言。而亦未尝据此分言者。为心之体段。岂不以心之舍性。无以自立。亦犹性之舍心。无所附着故欤。是以朱子答何叔京曰。仁字心字。浑然一体之中。自有分别。毫釐有辨之际。却不破碎。合言而不害有区别。分言而实未尝破裂者。其旨明矣。今盛见既欲就此而分裂之。又欲只据分言者。为其体段。而单指气为心。甚至于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不归之心而曰。不可以明德之训。移之单心字脚下。心与明德之异同。姑不暇论。而殊不知朱子于尽心之心字下。已以具众理应万事释之。一如明德之训矣。大舜人心道心之言。已是兼理气说。而后来圣贤。未闻有单以气
圃岩集卷之十 第 307L 页
言心者。至朱子则其言之圆备著明又如此。(若见大全语类。则鄙所引者。只十之一也。)鄙之前书所云千言万语质之朱子者。盖亦此意也。若就朱子诸说。濯去旧见。猛加精研。则得失是非。自可立见矣。
已上若干条。皆朱子说。而鄙说则不过因其意而诠解之。未敢一毫有驱率朱训。强同己见之意。亦须虚心而细察之。
盛书有言心必谓之兼理气。则性之不离心。亦一也。然则性亦可谓兼气说乎。盖性与气合者谓之心。则合气之性。是所谓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岂非兼气说者乎。朱子论继善成性而曰。继成属气。善性属理。性已兼理气。(朱子说止此。)此亦从气质之性而言也。是以从性而言其合于气则曰气质之性。从气而言其合于性则曰心。所从言之不同。而其到头则一处也。至于就心中。单指理言。则是为本然之性。到此而后。心亦不得不单指气言。此又别一说。恐不可相混而言也。盛说每用朱子气之精爽精英之说。精爽精英。则只是一意。而但未知其字义。的是何意。左右既屡引为说。必有所明知者。愿依朱子训诂之例。作一诠解以牗示之。
已上若干条。皆朱子说。而鄙说则不过因其意而诠解之。未敢一毫有驱率朱训。强同己见之意。亦须虚心而细察之。
盛书有言心必谓之兼理气。则性之不离心。亦一也。然则性亦可谓兼气说乎。盖性与气合者谓之心。则合气之性。是所谓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岂非兼气说者乎。朱子论继善成性而曰。继成属气。善性属理。性已兼理气。(朱子说止此。)此亦从气质之性而言也。是以从性而言其合于气则曰气质之性。从气而言其合于性则曰心。所从言之不同。而其到头则一处也。至于就心中。单指理言。则是为本然之性。到此而后。心亦不得不单指气言。此又别一说。恐不可相混而言也。盛说每用朱子气之精爽精英之说。精爽精英。则只是一意。而但未知其字义。的是何意。左右既屡引为说。必有所明知者。愿依朱子训诂之例。作一诠解以牗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