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述意部第一¶ (自动笺注)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敬佛之三)夾註】【元】,(敬佛之二)夾註【宮】五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
敬佛篇第六之三=四【明】三三
彌陀部第四(此別六部)
*述意部
*會名部
*辯處部
*能見部
*業因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夫避苦求樂。
品物常情
厭濁欣淨。
生靈之舊理。
但行有美惡土成麁妙
娑婆
痛。
積惡丘坑
安養七珍
因習善而華
勝。
業成三輩報為九品
寶臺珍觀。
假勝念而
崔嵬
玉沼瓊池
善心皎潔
花開蓮合
慈父之非虛。
浪動波迴
法言在耳
自非功勤志固行滿因圓。
何能隨千心
而上金臺
十念而昇樂國也。
***會名部第二
述曰。
世界皎潔
目之為淨。
即淨所居
名之為
土。
故攝論云。
所居之土無於五濁
如玻󰛣璃
珂等名清淨土。
法華論云。
無煩眾生住處
名為淨土
淨土不同有其四種
法性上。
真如為體。
故梁攝論云。
蓮華王淨土
所依。
法界真如淨土所依體故。
二實
土。
依攝論云。
二空為門。
三慧出入路。
摩他毘鉢舍那為乘。
根本無分別智為用。
此皆約報功德辯其出體。
三事淨土
上妙
七寶
五塵色性聲香味觸為其土相。
故攝
論云。
周遍光明七寶處也。
華嚴經云。
佛境相中種種間錯莊嚴
淨土論云。
珍寶具足莊嚴
新翻菩薩藏經
云。
假使如上世界
乃至大火洞然如來在中
若依經行
住坐臥。
其處自然八功德水
現於地。
四化淨土
謂佛所變七寶五塵為化
土體。
涅槃經云。
以佛神力地皆柔軟
無有
丘墟沙礫石。
乃至猶如西方無量壽佛
樂世界等。
又大莊嚴論云。
由智自在隨彼所
欲。
能現水精瑠璃清淨世界
維摩經云。
佛以足指案地現淨等事
十地經云。
隨諸
眾生心所樂見。
示現故。
此諸經論所明。
約化為淨土
由佛神力故有
攝故即無
名化土
***辯處部第三
述曰。
上來雖明土有四種。
綱要有二。
一報
土。
二化土。
此二即攝理事二土
初報土者。
如來出世諸善體是無漏
三界所攝故。
淨土論云。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又智度
論云。
有妙淨土出過三界
然佛所居無處
處。
過在十方世界
依法身而安淨土
故論
云。
釋迦牟尼佛
更有清淨世界阿彌陀國。
彌陀亦有嚴淨不嚴世界釋迦
涅槃經云。
我實不出閻浮提界。
法華
偈云。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充滿
 園林堂閣
 種種寶莊嚴」
華嚴經云。
如來淨土
或在如來寶冠
或在
耳璫
或在瓔珞
在衣文。
或在毛孔
如是
孔既容世界
故知十住論云。
佛舉一步則過
恒河沙三千世界
其事知是。
化土處者。
所居化土無別方處
但依報土而起麁相
十方
或在當界。
引接三乘天等眾如彌
世尊
引此忍界凡小眾生
而安淨國
或於
穢現淨如按地現淨。
同天宮其事如是
眾生共相器世界間。
種子所感於中顯現
淨穢境界
隨其六道各見不同
此皆由外名
熏習
識種成就感得器世界。
影像相現。
影像是本識相分。
共相種子影像相。
現相為因緣。
即此共相
由內報增上緣即此共相由內報增上緣力
感得如此苦樂
不同
***能見部第四
述曰。
凡夫二乘
穢土中見阿彌陀佛
菩薩等於淨土中見阿彌陀佛
據此二說
土則一向純淨
應土則有染有淨。
淨土
云。
土有五種
一純淨土
唯在佛果
淨穢
土。
謂淨多穢少。
即八地已上。
三淨穢亭等土。
從初乃至七地
四穢淨土
穢多淨少
地前性地
雜穢土。
未入性地
第五人
後一不見前四。
四人後二不見前三
三人後三不見前二
第二人後四
見前一。
第一佛上五土知悉見也。
***業因第五
述曰。
引經十說不同
或說一行而生淨
土。
涅槃經云。
有德國王覺德比丘
為護
因緣生不動國
維摩經云直心菩薩
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
二行而生淨土
如梁攝論云。
出世善法者。
無分別智及後得所生善根
出世善法
名因
或用定慧為乘。
或說三行而生淨土
涅槃經云。
思惟三三昧空無無相而生淨
土。
又觀經云。
未來一切凡夫極樂國
三業
孝養父母事師不殺十善業。
三歸具足眾戒不犯
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
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是三事是名
淨業
或說四行而生淨土
維摩經云。
四無量心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慈悲
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
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
時。
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或說五行而生
淨土
如淨土論云。
一者禮拜
二者讚歎
三者
作願。
四者觀察
者迴向。
或說六行而生
土。
維摩經云。
布施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
時。
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乃至智慧是菩
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智眾生來生
國等。
或說七行而生淨土
維摩經云。
布以
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一者戒淨。
二者定淨。
者見淨。
四者度疑淨。
五者道非道淨。
六者
行淨。
七者行斷智淨。
前二方便道。
次三是
見道
一是修道
後一無學道。
由斯七淨
得成四道
四道既成故報居淨土也。
或說八
行而生淨土
維摩經云。
菩薩成就幾法於
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答云。
成就八法
生于淨土
饒益眾生不望報。
代於眾生
受諸苦惱
二所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心眾
謙下無礙
於諸菩薩之如佛。
五所
聞經聞之不疑。
不與聲聞相違背。
七不
嫉彼供不高己利。
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八常
省己過不訟彼短。
常以一心求諸功德
或說
九行而生淨土
無量壽經云。
略說三輩
九品(具如經說)或說十行而生淨土
維摩
云。
十善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命不中夭
大富梵行
所言誠諦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諍訟
言必饒益不嫉不恚。
正見眾生來生
其國。
彌勒發問經云。
若欲樂生安養國者。
當修十念即得往生
何等
為十。
一者一切
眾生常生慈心
二者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
若有毀者終不往生
三者於一切眾生深起
悲心除殘害心
四者發護法不惜身命
一切法不生誹謗
五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六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
七者一切種智
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八者一切眾生
尊重心。
憍慢謙下言說
九者於諸談話
不生染著。
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
不生憒鬧散亂心。
十者常念觀佛除去諸相
彌勒當知。
如是十念
一一次第相續而起。
生彼國無有是處
或說三十七品是菩薩
土。
菩薩成佛時。
處正神足根力覺道
生來生其國。
或如無量壽經云。
發四十大願
而生淨土(上來所說廣略雖異隨行一法與理冥符皆得往生安樂國土)優波提舍
論偈云。
「觀彼世界
 勝過三界
 究盡虛空
 廣大邊際
 正道慈悲
 出世善根
 淨光滿足
 如鏡日月輪
述曰。
據實淨土
要修出世無漏正因
理行相成方得往生
若是下品之人本無正
業。
隨起一行
臨終十念雖成。
生化
未能見報
具述觀法
備在大小禪門十卷
中說
***引證部第六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
爾時世尊
比丘
西方安樂世界現有佛。
號阿彌陀
若有四眾正受持彼佛名號
以此功德
欲終時。
阿彌陀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
見。
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
以是因緣所生
之處。
永離胞胎穢欲之形。
純處鮮妙寶蓮華
自然化生
六神通光赫奕
阿彌陀佛
聲聞俱。
如來應供遍知
國號清泰
聖王所住。
其城縱廣十千由旬
於中充滿
利之種。
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
其母
名曰殊勝妙顏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無垢
稱。
智慧弟子名曰賢光。
神足精勤弟子名曰
大化
爾時魔王名曰無勝。
有提婆達多名曰
寂靜
無量壽經云。
佛告彌勒
假使三千大
千世猛火
為念阿彌陀佛名故。
要當於中
直過。
未足為難
華嚴經云。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告諸菩
薩言。
佛子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劫
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
安樂
世界一劫於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剎一日
夜。
聖服幢世界一劫不退轉音聲輪世界
樂光明清開敷佛剎一日一夜
不退
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世界法幢佛剎
一日一夜
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
佛剎一日一夜
善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
世界盧舍那藏佛剎一日一夜
光明
一劫超出世界法光明清開敷蓮華
剎為一日一夜
超出世界一劫莊嚴慧
一切光明佛剎一日一夜
莊嚴慧世界
一劫鏡光明世界覺月佛剎一日一夜
子。
如是次第
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
後世
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佛剎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
阿彌陀佛經云。
佛告諸比丘僧。
阿闍
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
却後無數劫。
當作
佛如阿彌陀佛
佛言。
阿闍王太子及五
百長者子。
菩薩以來無央數劫
皆各供
養四百億佛已。
今復來供養我。
阿闍世王太
子及五百長者子等。
前世迦葉佛時。
為我
弟子
今皆復會共相值也。
****感應緣(略引十驗)
*宋沙門僧亮
*宋居士濟之
*宋比丘尼慧木
*宋魏世子
*宋沙門曇遠
*梁沙門法悅
*隋五十菩薩瑞像
*沙門慧海
*唐沙門道昂
*唐沙門善胄
江陵長沙寺沙門僧亮
志操剛烈戒德
堅淨。
常結西方願造丈六無量壽像。
功用
巨積不辦
湘州溪山廟甚饒銅器
化導鬼神取充成辦。
遂詣刺史張邵
告以
事源。
請船數艘壯士百人
張曰。
此廟靈驗
犯者輒斃。
蠻人守護恐此難果。
亮曰。
福與
君共。
死則身當。
張即給人船。
至一宿神已
預知
風震雲冥鳥獸嗚呼
俄而亮到霧歇
明。
未至廟屋二十餘步。
有兩銅鑊各數百
斛。
見一大蛇長十餘丈。
從鑊騰出亘身斷道
從者百人悉皆退散
亮乃整服而進。
振錫
蛇曰。
前世罪業故受蟒身
不聞三寶何由
自拔
吾造丈六無量壽像。
聞此饒銅遠來相
詣。
幸可開路使我得前
蛇乃舉頭看亮引身
而去。
躬率人徒輦取銅器
床頭唾壺
四升
蝘蜓二尺有餘跳躍出入
不取
廟器重大十不收一。
唯勝小者船滿
而還
守廟之人莫敢拒護。
還都鑄像
以宋
公元432年
元嘉九年畢功。
神表端嚴威光煒曜。
造像
聲傳京師
宋文皇帝奉迎還都
焰光
備。
勅造金薄圓光
欲處安樂寺
僉以彭城
塔號同本封且顯居國門。
送處像焉至明
之初。
以舊邸為寺。
請像移住
舊在湘宮大殿
(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濟之句容稚川後也。
妻同郡紀氏。
閑雅甚有婦德
濟之世事仙學。
紀氏亦同。
公元436年
而心樂佛法
常存誠不替。
元嘉十三年方在
機織
忽覺雲日開朗空中清明
因投釋筐梭
仰望四表
西方有如真形寶蓋幡幢
蔽映天漢
心獨喜曰。
經說無量壽佛
此者
耶。
便頭面作禮
濟之敬其如此。
仍起就之。
授濟手指示佛所。
濟亦登見半身及諸幡蓋
俄而隱沒
於是雲日鮮彩五色燭曜
鄉比親
族頗亦覩見。
兩三食頃方稍除歇。
自是村閭
多歸法者。
宋尼慧木者。
姓傅氏
十一出家小乘戒。
梁郡築弋村寺
始讀大品日誦兩卷
慧超
甞建經堂
木往禮拜
輒見屋內東北隅有一
沙門
金色黑衣足不履地
木又於夜中臥而
誦習
夢到西方見一浴池芙蓉華。
化生
人列其中
有一大華空無人。
木欲登華
攀牽用力不覺誦經。
音響高大
木母謂其魘
驚起喚之。
木母篤老
無復齒。
木常嚼哺
飴母。
為以過中不得淨潄。
故年將立不受大
戒母終亡後。
自除開壇請師受戒忽於
所見天地晃然黃金色。
仰望西南見一
天。
人著襈衣衣色赤黃
去木或近或遠尋沒
不見
凡見靈異祕不語人。
木兄出家聞而欲
知。
誑誘之曰。
為道積年無所昭。
可養髮當訪出門
木聞甚懼謂當實然。
乃粗
所見
靜稱尼聞其道德
往為狎。
方便
請問
乃為具說
木後與同等共禮無量壽佛
伏地不起
咸謂得眠。
蹴而問之。
木竟不答。
靜稱復獨苦求問。
木云。
伏地之時。
夢往安
養國見佛為說小品
已得四卷
因被蹴即覺。
公元437年
追恨之。
元嘉十四年
時已六十九。
魏世子者。
梁郡人也。
奉法精進
兒女
修。
唯婦迷閉不信釋教
元嘉初
女年十四病
死。
七日而蘇。
云可安施高座無量壽經。
子即為具設經座。
女先齋戒禮拜
未甞
看經。
昇座轉讀聲句清利
下啟父言。
兒死
便往無量壽國。
父兄及己三人
池中已有
芙蓉大華
後當化生其中
唯母獨無
不勝
苦。
乃心故歸啟報
語竟復絕。
於是乃敬法
云。
宋何曇遠。
廬江人也。
萬壽御史中丞
公元432年
奉法精至菩薩戒。
年十八。
元嘉九年丁父
哀毀致招疾。
殆將滅性
號踊之外
便歸
心淨庶祈感應
遠時請僧常有數人。
師僧
含亦在焉。
遠常向含悔懺宿業
有緣終無
公元433年
感徹
僧含獎厲勸以莫怠。
至十年二月十
六日
夜轉經竟。
眾僧已眠。
四更中忽自唱言
歌誦歌誦
僧含驚而問之。
遠曰。
見佛身黃金
色。
形狀大小如今行像
金光周身浮焰丈餘。
幡華翊從充牣虛空
妙麗極事絕言稱
遠時住西廂中云。
佛自西來轉身西向
當佇
而立呼其速去。
曇遠常日羸喘有氣息。
壯厲悅樂動容便起淨手
含布香手中并
取園華遙以散佛。
母謂遠曰。
汝今若去不念
吾耶。
無所言。
俄而頓臥
家既宿信聞此靈
異。
既皆欣肅不甚悲懼。
遠至五更忽然而終。
宅中芬馨數日乃歇(右四驗出冥祥記也)。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戒素沙門也。
齊末初
僧主京師正覺寺
敦修福業四部所歸
悅甞聞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
乃宋車騎
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
光相之工江右稱最。
州境或應有災祟僧尼橫延釁戾。
像則流
汗。
汗之多少禍患濃淡也。
宋泰始初
北屬郡虜。
共欲遷像。
引至萬夫竟不能致。
齊初率州數郡欲起義南附
驅逼僧助
營塹
時虜師蘭陵攻陷此營。
獲諸沙
門。
於是盡執二州道人幽繫園裏
遣表偽臺
誣以助亂。
時流汗舉殿皆濕。
時偽梁王謙
鎮在彭城
多少信向
親往像所使人拭之。
隨拭隨出終莫能止。
王乃燒香禮拜至心
誓曰。
眾僧無罪
弟子自當營護
不使罹禍
幽誠有感願拭汗即止
於是自手拭之。
隨拭
即燥。
王具表其事。
諸僧見原釋。
悅既欣覩
誓願瞻禮
關禁阻隔莫由克遂。
又昔宋
明皇帝
經造丈八金像
四鑄不成
於是改為
丈四。
悅乃與白馬寺沙門智靖
合同緣欲
改造丈八無量壽像。
以申厥志。
始鳩金銅
屬齊末亂離
復致推斥
至梁初方以事啟
聞。
降勅聽許
并助造光趺
材官工巧隨用資
公元431年
給。
以梁天鑒八年五月三日
於小莊嚴寺
鑄本量佛身。
四萬斤銅融寫已竭。
尚未至
胸。
百姓送銅不可稱計
投諸鑪冶隨鑄而摸
不滿
猶自如先。
又馳啟聞。
勅給功德
三千斤。
臺內始就量送。
而像處已見羊車
詔載銅鑪側。
於是飛𣡖銷融一鑄便滿。
爾之間人車俱失。
臺內銅出方知向之所
送。
信實靈感
工匠喜踊道俗稱讚
及至開摸
量度乃踊成丈九。
光相不差
又有大錢
枚。
猶見在衣絛竟不銷鑠
並莫測其然
昔量銅四萬。
准用有餘。
後益三千。
計闕未滿。
祥瑞冥密出自心圖。
故知神理幽通殆非
人事
初像素既成
比丘道昭夜中禮懺
見素所晃然洞明
詳視久之乃知神光之異。
後三日未及開摸。
有禪師道度
高潔僧也。
捨其七條袈裟助費開頂。
俄而遙見二僧
開像髻。
逼就觀之倐然不見
時悅靖二僧
遷化
勅以像事委之定林僧祐
其年九月
二十六日
移像還光宅寺
是月不雨頗有埃
塵。
明將遷像。
夜有輕雲上微雨沾澤。
經行像所。
係念天氣
遙見像邊有光焰上
下。
如燈如燭
并聞懺禮拜之聲。
入戶詳視
揜然俱燃。
防寺蔣孝孫亦所同見。
是夜淮中
賈客並聞
大航舶下催督治橋。
有如數百人
聲。
將知靈器之重。
豈人致焉。
其後更鑄光趺
並有風香之瑞。
葱河以左。
金像之最唯此
一耳(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隋時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
西域天竺
瑞像也。
相傳云。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
薩。
安樂界請阿彌陀佛
娑婆眾生願生淨
土。
無佛形像願力莫由
請垂降許。
佛言。
汝且
前去尋當現彼。
菩薩還其像已至。
一佛
菩薩
各坐蓮華樹葉上。
菩薩取葉所在
圖寫流布遠近
漢明感夢使往祈法。
便獲迦
葉摩騰等至雒陽
後騰姊子作沙門
持此瑞
像又達此國。
所在圖之。
未幾齎像西返
而此
圖傳不甚流廣。
魏晉已來年載乃遠。
又經滅
法。
經像湮除。
此之瑞迹殆將不見
隋文帝
開教。
沙門明憲
高齊道長法師所得
一本
說其本起與傳符焉。
是以圖寫流布
宇內
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
本是曹
國人
善於丹青妙盡梵迹
傳摸西瑞。
京邑
所推。
故今寺壁正陽皆其真範云(右一驗出西域傳記)。
江都安樂寺釋慧海俗姓張氏
清河武城
人也。
善閑經論
然以淨土為業。
專精致感。
齊州僧道銓。
無量壽像來云。
天竺
頭摩寺五通菩薩
乘空往彼安樂世界
圖寫
儀容
冥會素情深懷禮懺
乃覩神光炤爍
慶所希幸
於是摸寫懇苦
願生彼土沒齒
念。
至夜忽起依常西禮跏趺
至曉
公元609年
顏色怡和儼如神在。
大業五年五月微患。
依常面西跏趺而坐至曉方逝。
春秋六十有九。
相州寒陵山寺釋道昂
未詳其氏。
魏郡人
也。
履信宗風神清徹。
獨懷異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開悟
結志西方願生安養
知命預告有緣
至八月當來取別
期月
既臨一無患。
齋時至未。
景次昆吾昇高
座。
身含奇相鑪發異香
援引四眾菩薩戒。
詞理切要聽者慚心。
于時七眾圍繞飡承遺
味。
舉目高視
見天繽紛絃管繁會
有清遠聽哀婉
天眾高亮告於眾曰。
兜率
天樂下迎
昂曰。
天道乃是生死根本
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
如何此誠不遂意耶。
訖便覩天樂上騰須臾遠滅。
便見西方香華
伎樂充塞
如似團雲。
飛涌而來旋環頂上
眾皆見。
昂曰。
大眾好住
西方靈相來迎。
須聞往。
言訖但見香鑪墜手。
便於高座
終。
卒于報應寺。
春秋六十有九。
貞觀
八月內也。
道俗崩慟觀者如山
接捧將殯
殮。
足下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還送寒陵山
鑿窟處之。
經春不壞坐如初
登講之夜。
時屬陰暗素無燈燭
昂舉掌高示。
便發異光
朗照堂宇
大眾覩瑞怪所從來。
昂曰。
此光手
中常有。
何所怪乎。
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隣聖
者。
何能現斯嘉應者哉。
西京淨影寺釋善胄
瀛州人也。
善通經論
涅槃偏長
談機國中第一
行年七十有
一。
初患臨終門人曰。
一生正信在心
佛理無心輕略
不慮淨土不生。
即令
房宇燒香嚴待
病來多日委臥不起
忽爾
自坐合掌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世
尊來也。
胄今懺悔慚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
去矣。
低身似送。
因臥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汝等不見耶。
不久吾當去耳。
語頃便卒(右三驗
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