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自动笺注)
    九
   亟請餉援臺灣摺(代)
王仁堪
  奏為基隆雖勝、滬尾仍危,亟請餉援以維全局;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此聞基隆之捷,傷斃敵人甚多、奪獲槍械無算天威可伸,閩仇稍復,不禁額手稱慶
惟昨得廈門電信,知敵船駐基隆者五、駐滬尾者八;自二十攻撲以後敵人於滬尾一帶築山壘,近迫淡水
援絕餉空,旦夕可慮等語。
臣惟臺灣一隅屏障沿海
省;兼以五金之產、材木之饒甲於天下外夷虎視已非旦夕。
一擊不中勢必全力注之;斷不能福州之役,稍受懲創,即復捨而之他。
劉銘傳智勇深沈誠可獨當一面;唯再接再厲將士不免損傷
若復來往應援奔命則有疲乏之憂,望餉則有饑潰之慮。
萬一疏虞,縱猛獸於既困,敗大功垂成一著失先,全局俱震,甚可惜也!
擬請嚴飭戶部速撥有著的餉,兌交外國輪運臺北
軍火或被禁格;至轉載銀項商兌商收,若不指明軍餉斷無阻掠之理。
餉糈既足,兵氣自倍;法人再有敗,度可就我範圍
是今餉糈之濟否,不僅係全臺之存亡主計諸臣亦必籌及,當不至吝惜目前貽誤全局
  至敵船在港,援臺之軍,雖有嚴旨飭令各省通籌,臣決其必無一應
何也?
畛域之見,中於隱微;復有各國輪船不肯接載之例,俾得藉口
勢不過以鞭長莫及自顧不暇」等語敷衍復奏,何裨實際
計惟請斷宸衷諭令南、北洋大臣立即選撥得力快碰、鐵脅等船各四五艘會齊前進蹈瑕擊虛進可以分其攻取滬尾之心,退可以牽其竄擾各口之計。
法人兩、三月來,聲言犯粵、犯滬、犯大沽,曰徵黑夷,曰載兵,曰增鐵艦、調氣毯,究竟恫喝耳。
意所專屬者臺灣而已
兵輪在中國者,始終十三艘而已所謂陸軍二千者,被脅之奸民潰勇而已
向使馬尾既敗、敵甫出口之時,敗船未修、傷夷未復、裹脅未集南北大臣果能公忠體國協力同心撥船進勦一鼓可以
殲。
乃聽其從容修備一月有餘,復致有基隆之失!
今雖基隆克復,滬尾仍屬可危;即使幸保無虞,縱其四出竄擾難保各口不復為基隆之續。
縱敵失機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論者鑒於馬江之敗,或謂我舟實非彼敵。
不知是役也,敵人先發,我未起椗;且我萃港內,敵人乘潮而進,故彼轉棹裕如,我舟悉為的,非真不能敵也。
今若發輪援臺,敵萃港內,我在洋面登岸則襲,他竄則躡;可進可退,可戰可避,我處處皆活著,敵處處反顧,與馬江一役正相反耳。
烏可泥懲羹吹虀之見,為因噎廢食之謀乎!
總之,南、北洋大臣但能遵旨發船,不必直膺敵鋒,但為牽掣之計;海道之險,彼不得專,自不至肆行無忌
若仍抗旨不發,擁船自衛,將以為苟幸無事;則只此十餘敵舟,勝則登岸侵掠,敗則斂船休息
萃於一處,而一處危;擾及各口,而各口敝。
彼得操縱自主,我轉防不勝防;孰得孰失,有不待再計而決者。
臣故深願皇太后皇上乾斷施行無為浮議所動;全臺幸甚
大局幸甚
  謹繕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謹奏。
   通籌臺防敬陳管見摺(代)
王仁堪
  奏為通籌臺防,敬陳管見;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前因交議事件,公疏條奏;十六日,復以臺防緊要專摺瀆陳:計邀聖明洞鑒
茲臣復接廈門信及日內風聞,妄擬三端,用備採擇
  一、湘軍淮軍,宜互調也。
風聞左宗棠疏請由南洋撥船五艘北洋撥船四艘,迎接楊岳斌新募八營赴臺。
現在楊岳斌所統之營能否剋期應援
固難懸揣
第念髮、捻平定以來,湘、淮兩軍各樹一幟。
現在劉璈所募湘勇不下萬人,而劉銘傳奏報情形,若除「銘武」一軍,他無足恃。
不獨湘、淮各存意見,蓋心腹指臂之用非所素習,亦實有難於調馭者
楊岳斌劉銘傳勢難上下,不蒞臺則統帶無人,再蒞臺則事權不一彼此牽掣,雖多奚為
向特患南、北洋撥船救援耳;今既有九艘可以濟師,則與其載緩不濟急之湘軍不若將原撥援臺折回之淮勇二營及現駐江陰張景春所帶之淮勇六營移載赴臺,而以楊岳斌所募之湘軍八營次第江輪載至江南填補淮軍之缺。
如此,則以湘軍曾國荃,以淮軍劉銘傳;稍一轉移,不獨臺援迅集,亦各收廉頗用趙之效。
  一、客兵、土勇,宜並重也。
臣接廈門信云:臺北淮軍不習水土,受瘴故者十之五、六。
劉銘傳親軍過單,志在固守待救。
土人疑其退怯洶洶不平官紳積疑久恐激變等語。
臣惟臺人強悍性成,緩急可用;劉銘傳歷臺未久,人情風尚猶未盡知,故不能就地取材因勢利導
臣謂與其上下猜憤,將同室操戈不若兵、團相資,化墻為御侮
蓋土勇之勝客軍,其利有五:無瘴故之患,利一;習山蹊之險,利二;傷亡即補,無轉戰之艱,利三;各衛身家,其戰必力,利四;游手無業者悉編伍籍,敵人無從
誘脅,利五。
第非假以重權,則責成不專,易致觀望
查林源本三品卿銜陳霞林候補知府可否破格錄用,寵以虛銜特授團練大臣字樣,諭以「劉銘傳孤軍無援,兼須統顧全局」;該紳等籍淡水食毛踐土二百餘年,理宜敵氣同仇,以彰義憤
所有基隆地方為法人侵占者,責令該紳等督率鄉團和衷共籌,力圖克復
所用餉糈,即著該紳就地籌捐;俟事平之日,准其開單移獎
天語寵褒,該紳等具有天良,必能毀家紓難
一面請寄劉銘傳:務宜設法聯絡,以固人心無得專恃客軍,致成孤立
  一、保護法商,宜有限制也。
奉諭旨:法商一體保護;我朝如天之仁,原冀其悔而就範
乃數月以來猖獗愈甚要求愈貪;當事諸臣,曾不計及作何收局
夫各國之利於言和者,為通商耳;若一面決戰一面可以通商,則外夷與我遂有不必求和之勢。
故法商不停,不獨不可恃;即我百戰百勝法人斂兵歸國不言戰亦不言和,彼但歲歲為入寇之謀,我遂處處撤防之日。
相持既久,於彼之商務略無所損,而我之餉力固已不支。
從來勞師襲遠者,利在速戰;今轉我急而彼暇者,職是故耳。
現在法人約要我,臣謂宜乘機會飭令總理大臣照覆法國,諭以能即退出基隆尚可徐商條約言歸於好不能,則自照會之日為始,限定日期所有通商各口一律法人絕市。
照會俄使:不得藉口保護;一俟定議之日,再行照舊通商
但使此議果行,則法之商人度必以罷戰為急。
外國之餉取之於商;戰未得利,商人先受其害,孰肯棄有著之利、供無
窮之餉耶!
且各口停之後即使基隆煤礦萬一不守,而煤礦得利未必即各口停利之;我但堅持,彼必內鬨:此理勢必然者也。
是故不停商務,我雖勝而害無窮;能停商務,我雖敗而勢可脅。
利害之間,相去霄壤
或謂法在中國者無多,恐非所重。
知法租界碼頭坐商雖少,而輪船運載獲利甚多
此次所擬條約一則欲購其船械、再則欲辦鐵路工程未嘗不以商務轉旋;是其證明。
且我以畏法要劫,壓招商美國;是彼能阻我之,而我尚欲護彼之市,有是理哉?
夫迫而言戰,原朝廷不得已苦心不顧國體一意求和,其罪固不容誅。
但知主戰而不思制敵之策,則雖一日倖勝,終無跨海聲討之日,將以何策為收束地哉?
臣故謂閉關絕市之謀,不可緩也。
  臣為籌防制起見是否有當
……云云
   請諭臺紳片(代)
王仁堪
  再,臺郡情形,官與紳不協,紳與紳復不協外患方殷內訌未息何以御侮
雖聞屢飭劉銘傳轉諭各紳,而伏處遐陬者,恐未能喻中旨
現在鴻源度已渡臺,擬請寄諭該員,酌選公正紳士,詳布朝廷德意林維源、陳霞林共釋夙嫌協心努力
遇有戰守事宜,尤當進商撫臣無得阻撓推諉
庶幾萬里臣民,如聆天語忠憤感激不戒以孚矣。
附片具奏
公元1884年
   請派員帶勇赴援臺灣摺(光緒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丁寶楨
  奏為臺灣軍情緊要巡撫孤軍待援甚切,必應設法赴援;擬請籌備十營勇丁刻日川至雇覓輪船急駛赴閩,設法渡臺,以維大局
恭摺馳陳,仰祈聖鑒事。
  竊維自與法夷用兵以來一切戰事,川省僻在西隅,多係得之傳聞言人人殊,未能確有實耗。
近日外間又鬨言臺灣軍事十分緊急法人已將海口封堵。
閩撫劉銘傳孤軍力御,勢甚危迫求援各省,尚乏應援等語。
聞信之下,憤激莫名
  竊查臺灣中國腹心內地、又係閩省菁華聚集之區,南東咽喉極為扼要,勢不能不力爭
劉銘傳謀勇素優,賦性忠誠;臣與共有年,實所深悉
今獨蹈危地,若不一為援手設令稍有蹉跌,則中國正值需人,棄此良才大為可惜,且於國體亦殊有損。
言念及此寢饋不安
劉銘傳求援鄰省,各省非不欲共抒公忠,而迄無應者,原以此海口封堵,無路進取事極為難;故不敢蹈危機,反致喪師之失。
但以事機緊要,若必動計安危,則畏首畏尾天下亦無易辦之事。
臣忿切於心,亟擬設法援應,力顧大局
明知杯水車薪遠道涉險亦難濟事;且川中財賦,現因協撥過多,力亦恐有不足
事變所值,聞之輒為疚心萬難漠視,因與司、道等百計圖維
計議間,適接鮑超來咨,以其奏明招募舊部勇丁二十六營,川省撥出之五營應不在內現在該營已
部署招成軍,川省五營或令從征、或行遣散、或即調回,由臣核酌自辦等語。
臣查川省撥出五營,係臣年來親為操練,尚屬可用;但其勇數、口糧屬從減,與鮑軍多少迥殊
臣向曾帶過楚勇,頗知湘、淮各統領募勇,必須官弁,勇丁一手自招,乃能合用
鮑超歷帶楚軍,前撥五營,臣曾以此議與之函商;請其或將五營勇丁查照該營現定人數、饟數辦理,以歸劃一
一營之勇,不致兩歧心志克齊,臨敵庶免參差
川省五營既歸該提督統帶,如須將營勇撤散、另募或另添足五百人一營,並須更易舊時將弁,均由該提督酌定奏明辦理;曾於前次各摺內奏咨在案
今准其來咨,以自奏准募舊部二十六營,川勇不在其內,咨明由臣自行核辦
臣思該五營已統調出,自導令其隨同赴滇為正辦;而據來咨所云五營弁勇非其舊部,未諳該營營規,恐不合用等語,亦係實情
再四思維,似不如調回為是
第該五營勇丁皆係熟練之師,刻下省力十分支絀,而夷疆極形寥闊,且生、熟各番雜處不相統率,時有出巢滋擾之事;必須分布扼防,以顧內地
本擬將該五營撤回後,即令分紮各夷地方,稍資控制
繼念此時臺事喫緊劉銘傳望援甚急;以目前大勢而論,似宜先其所急,方為協宜。
因與司、道往復籌維,以川勇撥出五營鮑超既稱不在奏請二十六營之內,咨請撤回;且該軍二十六營已較諭准萬人之數多至六千餘人,合之滇省現在營兵力,已屬甚厚。
值此臺灣待援孔殷,若再募多勇,中國饟力萬來不及;擬即以此五營、再由川添中湊五營,共成十營,揀派能戰
敢死之將二員分起統帶,前赴閩省相取道赴臺,亟為策應:於川省兵事、饟事所增無幾,而閩事稍得臂助,似為善策。
該司、道等意見相同,臣擬即查照辦理
特揀調潘鎮總兵毓秀記名提督候補副將吳奇忠作為統帶,各管五營;如蒙俞允,該十營均係操練數年、迥異尋常烏合之眾聞命即行
臣於奉諭後,即飭領隊前往,令其由川駛赴湖北武昌雇覓輪船駛至上海;再由上海另雇可靠輪船赴閩,相機渡臺,亦為迅捷
惟到閩之後進趨臺灣節節必有戰事;臣當密與該鎮將熟籌機宜,令其臨時設法妥辦,期於生死不渝,總以得抵臺灣為定,不准稍形畏縮
但得駛至臺地劉銘傳有此相助壯氣定增,足以力與持久,徐為後圖。
此臣之私衷切切自勵者也。
夫人作事言易行難;臣素不敢飾為浮說,以自欺而欺人。
事勢所迫,義有必為;臣亦不願遇事退葸,以自負負國
  至此事如蒙俯允,則統兵既已有人,而該軍遠涉應援糧饟軍火必須籌及;尤應得誠勇任事、夙有機謀之文員一二人,為之辦理後路軍火糧饟,庶無前進後竭之虞。
臣查川省藩司易佩紳忠誠自矢慷慨赴義,亟願前往;實屬得力可靠
惟該員現任藩司,籌饟尤要,恐難分身;臣應再切實揀派素有謀略之員,令其會同前進,必不貽誤事機
至此次派往援臺之軍,所有一切應用各件,均由臣與該司、道等勿論如何為難自行設法力辦,不惟不敢上勞宸廑,亦不敢貽累他人
  所有傳聞臺事喫緊、籌派兵勇應援情形出自愚誠,毫無強飾。
是否有當,謹恭摺由驛六百里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
謹奏。
   密陳渡臺機宜片(光緒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丁寶楨
  再,臣此次奏請援臺,明知事艱難不易措手;但迫於義憤中心如焚,不能自已
因思天下至難之事,有志者竟成;若皆以觀望處之,不惟難者不易,即易者亦難。
是以不避冒昧之譏,決而為此也。
  惟渡臺非易,臣竊思此時法人言戰,徒以力拒,或難與爭;若兼以智取,容有一得
現在海口已被封堵,則渡臺非難進口實難;必須別籌調度
臣現與揀派之統領悉心妥議到閩以後渡臺機宜,思仿漢臣張良明修暗渡」之計,令於到上海後用重價雇募堅好輪船二、三隻裝載勇丁赴閩;到閩後另於閩省沿海就近雇覓民間漁船及小貿商船二、三百隻,約俟渡臺時以輪船發,言赴臺作為行商;而暗以另雇民小船易載勇丁,每船或十人八人十餘人不等,令各勇均改裝易服作為漁人沿海貿易形狀;即自雇之輪船,亦不令得知
先令小船散泊沿海近處洋面,或捕魚、或賣物,時來時往法人必有巡海之船,使之熟視不疑。
乃於早夜間乘其不防不必數十船為一幫,只以三五船即作一幫,均作捕魚賣物狀,暗向臺地散行一經得間即行急駛。
如此乘虛
渡,法人一時不及知。
即使知之,而船小人少,又全係散行,洋亦易趨避;即經洋人擊中,亦祇能及一船兩船所傷無幾
臺灣距省,大洋不過六、七百里;船小載輕,急駛約二、三日可到。
但能設法駛到,則兵法所謂虛虛實實」者,祇須稍有謀略,皆可隨意所為
古人云:「忠信涉波濤」,又云:「真誠所至金石為開」。
此決非欺飾後人之語。
誠使此去在事統領、將勇、伏丁共成一心,出以忠誠死生以之;仰蒙聖主威福庇蔭,或可冀得機得勢未始非竭盡人事一端
  至臣揀派之統領毓秀、吳奇忠二員,皆十數經歷戰場,臣親見其裹創力戰不避危險極為可靠
應俟奉旨遵行後,臣當諄切密囑,令其相機辦理,毋稍疏率,或致有誤。
  愚昧之見,是否有當
附片密陳伏乞聖鑒訓示
謹奏。
   請密派重臣臺調度摺(光緒十年)
鄧承修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鴻臚寺卿臣鄧承修跪奏:為風聞疆臣因病阻兵,臺防危急請旨密派重臣速往調度,以固軍心而維大局事。
  竊以法夷侵犯臺北警報紛來,千詭萬變
八月中,忽傳基隆之捷、忽傳滬尾之勝;既而,忽傳基隆失守矣。
法船封口臺報不通
即聞有電音,亦不過以餉缺兵單、
疾疫無援為詞,坐耗數月之糧,未嘗接一仗、殺一敵;臣心竊疑之。
博訪人言參稽文報,咸謂基隆之退,我軍實未嘗敗、且未嘗戰也。
徒以知府李彤恩與孫開華駐軍滬尾,挾宿怨飾詞告急簧鼓眾心劉銘傳驟為所惑、遽令撤師;將士雨泣百姓遮道攀留莫及
稅務司來稟,西人言之,尚為憤懣;固不獨基隆廳一稟歷歷如繪也。
我兵以是日退回,法兵即以是日踞岸。
迨至二十日,孫軍大勝,敵將授首,滬尾之防固、臺北之守嚴,而基隆竟不可復矣。
劉銘傳素號知兵一著之失,兵家豈無!
且聞法兵登岸之始,不過千人耳。
該撫自應力圖補救,乘其營壘未固、喘息未定之先,合集士兵更番鏖戰分兵以擾之,多方以疲之;彼以主客異形眾寡異勢,又安能久踞而立於不敗之地哉!
聞該撫自基隆退後,知為李彤恩所誤,愧悔莫追,神魂若失,舉動語言改常度,竟似有心疾者;人皆知,而獨不肯朝廷一言耳。
夫師之進退在乎主帥;全臺之命,繫於一人
今曹、章諸將已無所稟承株守七堵業經數月;朝廷若不早為措置,臺防決裂,恐在目前。
臣實憂之!
臣愚欲乞密旨電飭楊岳斌無論行抵何處迅速臺察看;劉銘傳精神識略、足鞏全臺,即令傳旨責成限日克復基隆,以贖前過
即以基隆得失,定該撫之功罪
病狀屬實,則應先解其兵柄諭令靜養,冀效將來
一面嚴飭曹、章各軍剋期進取不得遲回,致生他變。
一面按照基隆廳所稟,確查李彤挾私誑稟、致失事罪狀如果屬實即行就地正法,以肅軍心。
  至梁純夫中有傳相私電劉銘傳謂「基隆守則守、不必強爭」,法來格亦有「劉爵帥先孫總鎮退回滬尾、孫鎮誓死不遵」之言。
雖係得自傳聞,而失機喪地、調度乖方虛實均應根究
一併飭令楊岳斌密查據實具奏
  現在恆春新竹鹿港各口,處處可通;並懇諭令楊岳斌不必守候全軍,致稽時日
照錄基隆通判梁純夫淡水關稅務司法來格稟呈覽,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察核施行
謹奏。
  光緒十年十一月初六日
公元1885年
   糾參福建藩司沈葆靖片(光緒十一年)
鄧承修
公元1884年
  再,臣前閱邸鈔左宗棠查辦福建布政使沈保靖參款吏部僅議以罰俸九月都下喧傳,詫為異事
檢閱原奏,其他劣款是否消彌,尚未可知
惟摺內所稱「聞警之際,該藩司移眷出署,至今異口同聲;曾詢諸督、撫臣,亦稱難保其必無。
在該司自言係其弟挈眷回家,然彼時人心惶惶,形疑似之間,未能阻止,亦有不合
請交部議處,以示薄懲」等語。
所謂異口同聲」者,即眾供確鑿也;同城之督、撫亦不敢保其必無者,則耳目難掩也。
即此二證,該藩司之移眷先逃,已成鐵案矣。
不此之據,而惟該藩司自行稟覆是據,有是理乎?
覆奏已為疑似之說以嘗試朝廷議覆者遂擇其
最輕之條以開脫猾吏;巧則巧矣,如國法何!
此次臺防保案,該藩司又復忝然濫膺優敘
夫未戰而挈家逃避,既和而崇級屢加;功罪不明朝廷尚得謂之有賞罰耶!
請旨將查有實據、聞警移眷先逃之藩司沈保靖即行革職,以肅軍律而儆將來
至查覆、議覆此案之疆臣部臣,未能據實定議,均屬有意徇縱;應否交部議處
出自聖裁
附片糾參伏乞宸斷施行
謹奏。
公元1885年
  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附片
   十一日奉上諭:『鴻臚寺卿鄧承修奏:「福建布政使沈保靖被參聞警移眷出署」一款,疆臣部臣未能據實定議等語。
左宗棠查辦此案,語涉疑似;吏部議覆沈保靖處分,亦屬從輕:均有不合
左宗棠楊昌濬,均著交部議處吏部承辦此案堂司各官,著查取職名,交該衙門議處
並著吏部將藩司應得處分另行核議具奏
沈保靖,著即開缺來京,聽候部議
欽此』。
    本月十七日奉上諭:『吏部奏「遵旨改議處分」一摺,前福建布政使沈保靖,著照部議三級調用
大學士左宗棠、閩浙總督楊昌濬,均著照部議一級留任,均不准抵銷
欽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