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十六卷目錄
東鎮沂山之神部彙考
上古〈黃帝有熊氏一則〉
周〈總一則〉
漢〈武帝泰初一則〉
梁〈總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一則〉
唐〈總一則 元宗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穆宗隆慶一則〉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一則〉
東鎮沂山之神部藝文〈詩〉
沂山 明喬宇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彙考
夏后氏〈禹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一則〉
唐〈總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穆宗隆慶一則〉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藝文
遊南鎮記 明沈純中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外編
西鎮吳山之神部彙考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隋〈高祖開皇二則〉
唐〈總一則 元宗天寶一則 肅宗至德一則〉
後唐〈廢帝清泰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神宗元豐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西鎮吳山之神部藝文〈詩〉
吳山 明田立家
吳山 邢雲路
吳山 姚孟昱
西鎮吳山之神部紀事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彙考
周〈總一則〉
梁〈總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二則〉
唐〈總一則 元宗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英宗正統一則 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二則 世宗嘉靖四則〉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藝文一
建北鎮廟敕 明成祖
重修北鎮廟記 胡景榮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藝文二〈詩〉
謁北鎮祠 明許宗魯
中鎮霍山之神部彙考一
陶唐氏〈堯一則〉
宋〈世祖大明一則〉
梁〈總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一則〉
唐〈元宗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寧宗嘉定一則 理宗淳祐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成祖永樂一則 代宗景泰二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四則〉
皇清〈康熙一則〉
中鎮霍山之神部彙考二
水經注〈汾水〉
山西通志〈山川〉
趙城縣志〈山川〉
中鎮霍山之神部藝文一 祭告中鎮文 明太祖
祭霍山文 代宗
又
祭霍山文 武宗
祭霍山文 世宗
又
又
敕賜中鎮記 楊瑩然
中鎮霍山之神部藝文二〈詩〉
中鎮廟留題 宋王惟正
題中鎮廟 明劉玨
前題 胡謐
祭中鎮有感 徐珵
謁霍山中鎮 褚相
中鎮霍山之神部紀事
東瀆淮水之神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宣帝神爵一則〉
梁〈總一則〉
唐〈總一則 元宗天寶一則〉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康定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穆宗隆慶一則〉
東瀆淮水之神部彙考二
禮記〈王制〉
晉書〈天文志〉
東瀆淮水之神部藝文一
祭淮文 隋薛道衡
封淮瀆文 唐元宗
重修淮瀆長源公廟記 宋路振
淮瀆廟碑記 明唐龍
東瀆淮水之神部藝文二〈詩〉
淮瀆廟和柳地官韻 明雲厓
東瀆淮水之神部紀事
東瀆淮水之神部雜錄
神異典第二十六卷
東鎮沂山之神部彙考
上古
黃帝有熊氏封東泰山。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
〈注〉丸,一作凡。地理志曰丸山在瑯邪朱虛縣。
按《漢書·郊祀志》:黃帝封東泰山。
〈注〉東泰山在瑯邪朱虛界,中有小泰山是。
按《路史·後紀》:黃帝有熊氏東薄海禪凡山。
〈注〉十道志沂山,縣之沂山也。郡國志云:黃帝封泰山,禪凡山,即此。
周
周制望祭東鎮於東郊。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訂義〉鄭鍔曰: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兆也,嶽鎮神之最尊者也,故為兆域。
漢
武帝泰初二年,祀東泰山。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泰初二年,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迺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
梁
梁北郊沂山從祀。
按《隋書·禮儀志》云云。
北齊
北齊以沂鎮從祀方澤。
按《隋書·禮儀志》:後齊制方澤,夏至之日,禘崑崙皇地祇於其上,沂鎮從祀。
隋
公元594年
高祖開皇十四年,詔立東鎮神祠。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七月,詔東鎮沂山,就山立祠,並取側近巫一人,主知洒掃。
唐
唐制歲祀東鎮於沂州。
按《唐書·禮樂志》:五嶽、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鎮沂山於沂州。
公元751年
元宗天寶十載,封東鎮為東安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載正月癸丑,加海鎮封號,分遣人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沂山為東安公。
宋
公元968年
太祖乾德六年,詔祭東鎮沂山。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六年,詔祭四鎮准唐《開元禮》。
按《圖書編》:宋初緣舊制,乾德六年,有司定祠,官所奉止四嶽。今案祭典請祭東鎮沂山於沂州,從之。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春日祀東鎮於沂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其後,立春日祀東鎮沂山於沂州。
公元1113年
徽宗政和三年,封沂山為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沂山舊封東安公,政和三年封王。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春,祀東鎮於益都府,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章宗明昌 年,封沂山為東安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沂山為東安王。每歲遣使奉祀。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祀沂山於益都府界。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正月,土王日祀沂山於益都府界。
公元1298年
成宗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詔加封東鎮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東鎮神號。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稱號,東鎮稱東鎮沂山之神。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令東鎮沂山,山東青州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省春祭。按《明會典》云云。
公元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定東鎮祀典。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著令凡五鎮致祭去處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祭東鎮則稱東鎮沂山之神。
公元1569年
穆宗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巡撫。山東都御史姜廷頤祭東嶽山,東鎮沂山之神。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皇清
公元1651年
順治八年按《臨胊縣志》:順治八年四月七日,遣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工部左侍郎,事劉昌致祭於東鎮沂山。
公元1661年
順治十八年
按《臨朐縣志》:順治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遣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左敬,祖致祭於東鎮沂山。
公元1667年
康熙六年按《臨朐縣志》:康熙六年八月十七日,遣內祕書院學士劉芳躅,致祭於東鎮沂山。
東鎮沂山之神部藝文〈詩〉
《沂山》明·喬宇
岱嶽西來海向東,屹然方鎮一何雄。山川自與封疆限,雲雨能收造化功。翠巘入空高落鴈,玉泉垂闊下成虹。明廷憂旱來香幣,六事都歸一念中。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彙考
夏后氏
禹禪會稽。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
周
周制望祭南鎮於南郊。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訂義〉鄭鍔曰: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兆也。嶽鎮神之最尊者也,故為兆域。
秦
公元前221年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祀東鎮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於是自殽以東,曰太室。恆山,泰山,會稽,湘山。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按《本紀》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北齊
北齊以會稽鎮從祀方澤。
按《隋書·禮儀志》:後齊制方澤,夏至之日,禘崑臯皇地祇於其上,會稽鎮從祀。
隋
公元594年
高祖開皇十四年,詔就會稽山,立南鎮祠。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紹興府志》:開皇十四年,詔會稽等山,並就山立祠。
唐
唐制歲祭南鎮會稽於越州。
按《唐書·禮樂志》:五嶽、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南鎮會稽於越州。
公元726年
元宗開元十四年,封南鎮為永興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浙江通志》:開元十四年,封四鎮山為公,會稽曰永興公,有南鎮永興公祠。
公元751年
天寶十載,加南鎮封號。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載正月癸丑,加海鎮封號,分遣人祭。
宋
公元968年
太祖乾德六年,詔祭南鎮會稽。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六年,詔祭四鎮准唐《開元禮》。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夏日,祀南鎮會稽於越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其後,立夏日祀南鎮會稽山於越州。
徽宗政和 年,封永興公為永濟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會稽舊封永興公,政和封永濟王。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夏,祭南鎮會稽於河南府。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立夏,望祭南鎮會稽山於河南府。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會稽山為永興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會稽山為永興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定歲祀會稽山於河南府界。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三月南嶽、鎮、海瀆,土王日遙祭會稽山於河南府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
公元1298年
成宗大德二年,加封會稽為昭德順應王。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詔加封南鎮會稽山為昭德順應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南鎮神號。
按《大政記》: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詔嶽鎮海瀆並去前代所封名。號皆以山水本名稱某神南鎮稱南鎮會稽山之神。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令南鎮會稽山、浙江紹興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
按《明會典》云云。
公元1569年
穆宗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巡撫都御史谷中虛祭東海南鎮會稽之神。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藝文
《遊南鎮記》明·沈純中
《職方氏》東南之州曰揚州,其藪曰具區,其山曰會稽,謂之南鎮,以其能興雲雨,施潤澤,鎮一方之民。禮望秩於山川,小宗伯四望於四郊,鄭元謂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也。蓋天子方望之祀,無所不通,為嶽鎮海瀆之在諸侯,祭其封內名山大川也。秦罷封建嶽瀆之祭,皆領於祠官。自殽以東名山五而會稽與焉。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春泮凍秋涸凍各賽禱祠。宣帝時,始有使者持節以祠之禮,由魏及隋嶽鎮海瀆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命本界刺史縣令祠之元,遣使分祀。國初稽古以夏至日祀方澤五嶽五鎮,從祀五嶽在東,五鎮在西,用純犢一帛五籩,豆八簠簋,各二三年罷神之封號,而止曰南鎮會稽山之神,依古定制也。乃命都督孫遇仙等一十八人,分祭五嶽五鎮海瀆之神。九年分遣國子生周渭等往修祠宇,命江陰侯吳良祠南鎮夫會稽素沃饒鉅麗甲於東南,且人材特盛咸以為山嶽之靈所鍾也。然神為南鎮,將盡南方之民,而庇之,則江淮閩浙皆其所佑也。功大者其典隆,是以歷代禋祀加虔罔。敢失禮而豈其獨厚,此一郡之民,戊戌歲余讀書越之戢。山暇時遂與同人遊,會稽神甚,靈爽占夢者競祈焉。其應如響山,有夏后禹之陵,聖王之墓也。亦領於祠官山之草木,俱翳蔚蒙籠蔥翠如幕。雖盛夏不見旭日也,遊者堪憩息焉。祠有古松數十株,頂皆詰屈輪囷如偃。蓋蓋數百歲矣,茲山也。遙望之則凡越之巖,嶂峰巒皆趨向焉。洵靈之所棲也。同遊者為游子士林,亦稽古好文之士也,既歸而為之記。
南鎮會稽山之神部外編
《遁甲開山圖》:禹治水至會稽,宿於衡嶺。宛委之神奏玉匱之書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飛入泉,四卷上天,禹得四卷,開而視之,乃《遁甲開山圖》,因用以治水,訖乃緘書於洞穴。
西鎮吳山之神部彙考
周
周制望祭西鎮於西郊。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訂義〉鄭鍔曰: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兆也,嶽鎮神之最尊者也,故為兆域。
秦
公元前221年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春秋祀吳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自華以西,名山曰吳嶽。春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按《本紀》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隋
公元594年
高祖開皇十四年,詔立西鎮神祠。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七月,詔西鎮吳山,就山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知洒掃。
公元596年
開皇十六年正月,准西鎮吳山造神廟。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云云。
唐
唐制歲祭西鎮吳山於隴州。
按《唐書·禮樂志》:五嶽、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西鎮吳山於隴州。
公元751年
元宗天寶十載,封西鎮吳山為成德公,遣使致祭。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二月己亥,遣大理少卿李貞祭吳嶽山成德公,取二月十七日庚子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吳山為成德公。
肅宗至德 年,封西鎮為天嶽王。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隴州志》:至德乾元間,封吳山為天嶽王。
後唐
公元935年
廢帝清泰二年,封西鎮為應靈王。
按《五代史·廢帝本紀》不載。 按《隴州志》云云。
宋
公元968年
太祖乾德六年,遣使奉衣、冠、劍、履,送西鎮吳嶽廟。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秋日,祀西鎮於隴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其後,立秋日祀西鎮吳山於隴州。
公元1085年
神宗元豐八年,封吳山為王。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吳山舊封成德公,元豐八年封王。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秋,祭西鎮吳山於隴州。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立秋,祭西鎮吳山於隴州。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吳山為成德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吳山為成德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定歲祀吳山於隴縣界。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七月西嶽、鎮、海瀆,土王日祀吳山於隴縣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
公元1298年
成宗大德二年,詔加封西鎮為成德永靖王。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詔加封西鎮吳山為成德永靖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西鎮神號。
按《大政紀》: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詔嶽鎮海瀆,並去前代所封名號,皆以山水本名稱某神,西鎮稱西鎮吳山之神。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令西鎮吳山陝西隴州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省春祭。
按《明會典》云云。
西鎮吳山之神部藝文〈詩〉
《吳山》明·田立家
巍峨神嶽鎮西都,漢畤秦封此奧區。鰲戴五峰連地軸,龍湫百道落天吳。村翁報事春秋肅,聖代明禋禮數殊。我亦升中乞昭貺,四維千載鞏皇圖。
《吳山》邢雲路
午夜心齋持瓣香,清晨上殿肅趨蹌。天門伐鼓開閶闔,王子吹簫引鳳凰。呼吸有誠通帝座,晶熒無語下金皇。五風十雨昭靈貺,願乞神功福下方。
《吳山》姚孟昱
大地由來神所司,灝靈吳嶽獨雄茲。每向空中旋造化,還從冥裡運希夷。雨澤渥霑青野足,煙霞深鎖碧巒奇。隴西勝概名千古,別是乾坤一奧基。
西鎮吳山之神部紀事
《隴州志》:吳山靈應峰下有湫池,值歲暵旱,鄉民禱之,靈雨輒應。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彙考
周
周制望祭北鎮於北郊。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訂義〉鄭鍔曰: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位也,嶽鎮神之最尊者也,故為兆域。
梁
梁北郊醫無閭山從祀。
按《隋書·禮儀志》云云。
北齊
北齊以醫無閭山從祀方澤。
按《隋書·禮儀志》:後齊制方澤,夏至之日,禘崑崙皇地祇於其上,醫無閭山從祀。
隋
公元594年
高祖開皇十四年,詔立北鎮神祠。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七月,詔北鎮醫無閭山,就山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
公元596年
開皇十六年正月,又詔北鎮於營州,就山立祠。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云云。
唐
唐制:歲祭北鎮醫無閭於營州。
按《唐書·禮樂志》:五嶽、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祭北鎮醫無閭於營州。
公元751年
元宗天寶十載,封北鎮為廣寧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月,制曰:五嶽、四瀆及諸鎮山宜令專使分往致祭,二月乙亥,分遣范陽郡司馬畢悅祭醫無閭山廣寧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醫無閭山為廣寧公。
宋
公元968年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北鎮於北嶽祠。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圖書編》:乾德六年,有司請祭北鎮,從之。此後望祭北鎮於定州北嶽祠。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冬祀北鎮於定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其後,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
公元1113年
徽宗政和三年,封醫巫閭為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醫巫閭舊封廣寧公,政和三年封王。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冬祭北鎮醫巫閭山於廣寧府。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立冬,祭北鎮醫巫閭山於廣寧府。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醫巫閭山為廣寧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醫巫閭山為廣寧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定歲祀醫巫閭於廣寧路界。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十月北嶽、鎮、海瀆,土王日祀醫巫閭於遼陽廣寧路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
公元1298年
成宗大德二年,加封北鎮為貞德廣寧王。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詔加封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北鎮神號。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稱號,稱北鎮醫巫閭山之神,去前代所封名號。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定北鎮祀典。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定嶽鎮海瀆祀典,北鎮醫巫閭山遼東祭,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省春祭。
公元1444年
英宗正統九年,以旱,遣吏科給事中姚夔祭告北鎮。
公元1457年
天順元年,以復辟,遣翰林院編修李本致祭北鎮。
按以上俱《全遼志》云云。
公元1477年
憲宗成化十三年,以災疹,遣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陳鉞致祭北鎮。
按《全遼志》云云。
公元1493年
孝宗弘治六年,以少雨,遣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張岫致祭北鎮。
按《全遼志》云云。
公元1506年
武宗正德元年,以即位,遣中書舍人尹梅致祭北鎮。正德六年,以平寧濠,遣山東布政司經歷張敏德祭告北鎮。
按以上俱《全遼志》云云。
公元1522年
世宗嘉靖元年,以嗣統,遣彭城伯張欽致祭北鎮。
公元1538年
嘉靖十七年,以立儲,遣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劉漳祭謝北鎮。
公元1561年
嘉靖四十年,以生辰,遣巡撫遼東右僉都御史吉澄祭北鎮。
公元1564年
嘉靖四十三年,以生辰,遣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王之誥祭北鎮。
按以上俱《全遼志》云云。
皇清
公元1651年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以親政遣官祭
嶽
鎮
海
瀆,一差遼東祭
北鎮。
公元1667年
康熙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七月,遣官祭告
嶽
鎮
海
瀆等八處,廣寧鎮一,陵一,遣官一員。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藝文一
《建北鎮廟敕》明成祖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自昔靈應,彰顯而為國佑民,厥績尤著,獨其廟宇,至今弗克修治。朕心惓切,夙夜弗怠,敕至爾等擇日興工建立祠宇,飭嚴祀事以稱朕崇仰之意,故敕。
《重修北鎮廟記》胡景榮
《春秋傳》曰:國主山川,山川何靈乎爾。而國主之也。太乙分而為天地高也,明也,博也,厚也,其如此而已。固堪輿之淑氣也,其矗焉而奕大,搆焉而孕秀,彌焉而莫可紀,極焉者,孰主張是耶。苟不固天地之氣,不凝焉,說山川者莫辨乎。詩其曰:惟嶽降神,言甫侯申伯之所自也。其曰:奕奕梁山,言韓侯受命之始也。其曰:天作高山,言太王遷岐之終也。而記亦謂山川能降時雨,於乎,莫秀乎人而能呈其祥,莫尊乎天而能發其祕,謂國主之也。固宜古之聖王,相視原隰,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制名修禮,以鎮天下,是故均五方則有五嶽之名,鎮諸州則有諸山之名。不然為山川者不少矣,而奚取於今之著耶。此舜禹之所經承而古今之所不變也。廣寧軍之西故有醫無閭山,舜封之以鎮幽州,歷代因之,第其號也,或王之或公之。其祭也,或侯伯之或子男之,禮隆而義未安,故我太祖詔釐正之,止稱北鎮醫無閭山之神。是故欲報其功也,尊其稱而不過欲,妥其神也。崇其寢而不褻欲,節其祀也。時其享而不瀆,其文簡而核,其制隆而辨,其禮協諸義而當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達天地仁鬼神之大端也。故曰:惟聖人為能制禮。歲丁未春會大中丞胡公、宗明大將軍戴公、廉大柱史李君廷松胥膺簡命蒞茲東土。夏大旱,相與齋祓,率屬雩於北廟,中丞公及門曰:竇矣弗墉,何以守。及庭曰:圯矣弗精,何以承。及堂曰:穹矣弗塗,何以妥。僉曰:俞越三日雨,民大悅,及秋詹時日度有司計徒庸有眾丕作,適景榮使於遼,因眺望焉,乃摭其大較若此。若夫封號之異,堂寢之詳,祀禮之節,崒嵂之奇,靈爽之神,則先正諸記盡矣,庸何言。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部藝文二〈詩〉
《謁北鎮祠》明·許宗魯
名山秩望古三韓,戒曉齋心展璧壇。觀闕海光搖遠霽,塞垣風力殿餘寒。功齊五嶽威靈久,品視三公禮數寬。一統華夷歸鎮靜,明禋千載奉祠官。
中鎮霍山之神部彙考一
陶唐氏
帝堯命舜攝位,封霍為鎮。
按《書經·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蔡傳〉封,表也。每州封表一山,以為一州之鎮也。
按《路史·後紀》:帝舜有虞氏以四仲巡四守,至於方嶽燔望告至秩山川,中祀大霍山,貢夏伯羲伯之樂。按《霍州志》:虞舜肇十二州冀為諸州,首封霍為鎮,後始州焉。
公元463年
宋世祖大明七年,定祭霍山之儀。
按《宋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明七年六月丙辰,有司奏:詔奠祭霍山,未審應奉使何官。用何牲饌。進奠之日,又用何器。殿中郎丘景先議:修祀川嶽,道光列代;差秩珪璋,義昭聯冊。但業曠中葉,儀漏典文。尋姬典事繼宗伯,漢載持節侍祠,血祭霾沈,經垂明範,酒脯牢具,悉有詳例。又名山著珪幣之異,大冢有嘗禾之嘉。山海祠霍山,以太牢告至,此準酌記傳,其可言者也。今皇風緬暢,輝祀通嶽,愚謂宜使太常持節,牲以太牢之具,羞用酒脯時穀,禮以赤璋纁幣。又鬯人之職,凡山川四方用脤,則盛酒當以蠡桮,其餘器用,無所取說。按郊望山瀆,以質表誠,器尚陶匏,藉以茅席,近可依准。山川以兆,宜為壇域。參議以景先議為允。令兼太常持節奉使,牲用太牢,加以璋幣,器用陶匏,時不復用脤,宜用郊祀,以爵獻。凡殽饌種數,一依社祭為允。詔可。
梁
梁北郊霍山從祀。
按《隋書·禮儀志》云云。
北齊
北齊以太嶽鎮從祀方澤。
按《隋書·禮儀志》:後齊制方澤,夏至之日,褅崑崙皇地祗於其上,太嶽鎮從祀。〈按《霍州志》太嶽即霍山。〉
隋
公元594年
高祖開皇十四年,詔立中鎮霍山祠。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七月,詔冀州鎮霍山,就山立祠,並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並命多蒔松柏,其雩祀日遣使就焉。
唐
公元751年
元宗天寶十載,加霍山封號,遣官致祭。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二月己亥,分遣穎王府長史甘守默祭霍山應靈公。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霍山為應聖公。
宋
公元968年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請祭中鎮霍山。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圖書編》: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嶽,今案祀典,請祭中鎮霍山於晉州。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祀中鎮霍山於晉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祭五方嶽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土王日祀中鎮霍山於晉州。
公元1113年
徽宗政和三年,加封霍山為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霍山舊封應聖公,政和三年封應靈王。
公元1215年
寧宗嘉定八年八月,蝗禱於霍山。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公元1247年
理宗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侍從禱於霍山祠。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土王日祭霍山於平陽府,其封爵仍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日祭之。詔依典禮季夏土王日,祭中鎮霍山於平陽府。其封爵並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霍山為應靈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霍山為應靈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定歲以土王日祀中鎮之神。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六月,土王日祀霍山於平陽府界。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中鎮神號。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稱號,稱霍山為中鎮霍山之神。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定中鎮霍山,山西平陽府祭。
按《明會典》云云。
公元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征廣西,告祭霍山。
按《霍州志》云云。
成祖永樂 年,以兵行告祭霍山之神。
按《霍州志》:永樂祭中鎮霍山文云:今年七月十六日兵行,特遣人致香幣牲醴、先詣神所祭告。
公元1450年
代宗景泰元年遣使祭中鎮霍山。
按《霍州志》:景泰元年,歲次庚午閏正月丙午朔,越十五日庚申遣吏科給事中喬毅致祭中鎮霍山。景泰六年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蕭啟禱祀霍山。
公元1511年
武宗正德六年遣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夏景和祭告於中鎮霍山。世宗嘉靖十一年,遣平陽府霍州知州王子謹致祭於中鎮霍山。
公元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遣提督鴈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崇祭告於中鎮霍山。
公元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遣戶部左侍郎鄒守愚致祭於中鎮霍山。
公元1561年
嘉靖四十年,遣提督鴈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宗氣致祭於中鎮霍山。
按以上俱《霍州志》云云。
皇清
公元1667年
康熙六年按《霍州志》:康熙六年九月,
欽差兵部左侍郎曹國柄致祭於霍山中鎮之神。
中鎮霍山之神部彙考二
《水經注》
《汾水》
汾水出霍山,山有嶽廟,廟甚靈,鳥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事,鼓動則泉流聲,絕則水竭。
《山西通志》《山川》
中鎮有中鎮廟,靈應甚速。凡遇災異,遣官奉祀,仍命有司例祭。
《趙城縣志》《山川》
公元720年
霍山有中鎮廟,唐開元八年封霍山中鎮為應聖公,宋政和二年封應靈王,元封崇德應靈王,至明改稱中鎮霍山之神,靈應甚速,凡遇災異遣官奉祀,仍命有司例祭,至者未嘗不題詠云。
中鎮霍山之神部藝文一
《祭告中鎮文》明·太祖
屹立霍山,作鎮中興。生同天地,形勢巍然。古先帝王,察地利以安民生,故祝之曰霍山。於敬則誠,於禮則宜。自唐始加神之封號,歷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馭,海內鼎沸,生民塗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陰佑,削平暴亂,正位稱尊。職當奉天地,享鬼神,以統一人民,法當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祀儀,因神有歷代之封號,予起寒微,詳之再三,畏不敢效,蓋神與穹壤同始,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必受命於上天后土。為人君者,何敢預焉。予懼不敢加號,特以中鎮霍山名其神,依時祀神,惟神鑒知。
《祭霍山文》代宗
惟神奠茲中土,民物育成,有賴神庇。今嗣承大統,祗嚴祀冊,惟神歆格永祐,群生尚饗。
又
恭承大命,重付眇躬,民社所依。災祥攸繫,志恆內省。政每外乖,或寒燠愆期,或雨暘踰度,田疇失利,穀麥不登。憂切民心,妨及國計。究惟所自,良有在茲。然因咎致災,固朕躬罔,避而轉殃為福。寔神職當專,夫有咎無功,功將惟一而轉殃為福,功孰與均,特致懇乞幸副懸望。
《祭霍山文》武宗
去歲以來,寧夏作孽,命官致討逆黨,就擒內變,肅清中外。底定匪承,洪佐曷克,臻茲因循,至今未伸。告謝屬者四方多事,水旱相仍,饑殍載塗,人民困苦,盜賊嘯聚。勦捕未平,循省咎由。實深兢惕,伏望神慈。昭鑒幽贊化機,災沴潛消,休祥葉應,祐我國家,永庇生民,謹告。
《祭霍山文》世宗
公元1732年
惟神鍾靈孕秀,鎮奠一方。陰翼國家,其來尚矣。朕以寡昧,恭承天命,十有一年。於茲敬事神祇,罔敢少懈。顧茲儲宮未立,恆切於懷。茲者特具牲帛醴齊,遣官虔禱。伏望懋著神功,鍚予元嗣,則我國家綿慶祀於無窮,而神亦享福於無窮矣,尚饗。
又
朕奉天命,子育萬民,所冀歲稔時和,災害不作。邇者各處地方水旱兵荒,人民遭阨,危亡載道,災變異常。朕心憂惕,惟神上奉帝命,奠濟一方,諒垂矜憫,爰命潔士齎,捧香帛,特遣撫臣備儀,竭虔詣祠致祭。所冀明神大彰靈驗,潛斡化機,俾氣序順,調雨暘時。若弭解災劫溥,資豐泰庶,同朕奉天子民之意而神亦享祀於無窮矣,謹告。
又
惟神受命,上帝鎮奠一方,茲者山西蒲解霍澤,臨汾臨晉翼城,聞喜襄陵靈石安邑滎河平陸高平苪城夏等州縣及河東運司各因地震,接連千里,響聲如雷,震倒房舍,壓死人民不計其數。惟茲災變異常,予深用惶惻,特遣大臣敬齎香帛往詣祭告,伏冀神明贊天敷佑,斡旋潛消,劫難錫福,生民地方其永賴焉,謹告。
《敕賜中鎮記》楊瑩然
公元1369年
維洪武二年春正月四日群臣來朝皇帝若曰:朕自起義臨濠,率眾渡江,宅於金陵。每獲城池,必祭其境內山川,於今十有五年,罔敢或怠。邇者中原底平,嶽瀆海鎮悉在封域,朕每託天地祖宗之靈。武功之成,雖藉人力,然山川之神默識相予。況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禮秩尊崇,朕何敢違於是,親選敦朴廉潔之臣賜以衣冠俾齋沐端悚以竢,遂以正月十五日授祝幣而遣。然臣瑩然承詔將事為謹,三月初六日祭於此下,威靈顯格,四時孔明,礱石鐫文,用垂悠久,惟神興隆磅礡,靜止中央。典禮既成,綱維斯世,尚期奠安境土,福澤生民,是我聖天子之所望於神明者,而亦神明助我邦家之靈驗也。是年三月初六日臣楊瑩然記。
中鎮霍山之神部藝文二〈詩〉
《中鎮廟留題》宋·王惟正
聳峻疊寒翠,森森廟木秋。崇封應聖跡,褒德鎮中州。輔宋來宸署,興唐占上遊。義旗初有力,未足答神庥。
《題中鎮廟》明·劉玨
鰲頭矗矗倚青蒼,為雨常滋古冀方。饗祭已看逢盛世,贈封曾說自前唐。衡陽鴈轉遙分影,華嶽蓮開近送香。此日仰參頻北望,三呼萬歲祝君王。
《前題》胡謐
遙從雲朔起嶙峋,西嶽東行近接鄰。形勢中原開偉觀,英靈歷代饗明禋。泉流不獨涵千頃,雲出時能雨八根。此日躋攀凌絕頂,平觀咫尺是星辰。
《祭中鎮有感》徐珵
天開地闢分鴻濛,茲山作鎮居土中。巍然自是群嶽宗,崑臯北來勢杳窮。太行西下趨關東,龍翔鳳翥千里重。維霍崚峙何其雄,紛紛培塿俱相從。有若父祖臨兒童,北為并冀南華嵩。扶輿磅礡疏堯封,我皇御宇熙天工。民安物阜躋時雍,奈何旱曠為鞠凶。宸衷軫念恆沖沖,爰命臣珵奉黃琮。函香不遠祠靈宮,州侯縣邑致虔恭。奔走執事無惰容,神聖昭明天聽聰。精誠肸蠁潛相通,禮成燕享情融融。振衣獨上最高峰,長見雲表招玉龍。斡旋造化須神功,願得十雨而五風,載歌天保慶言豐。
《謁霍山中鎮》褚相
公元1646年
一年兩度謁山神,喜睹中鎮廟貌新。千古精英回草木,四時俎豆重儒紳。唐虞遺跡今猶在,漢宋殘碑字益真。惟願神施匡帝力,地天無日不平均。
中鎮霍山之神部紀事
《史記·趙世家》:趙簡子卒,太子毋卹代立,是為襄子。智伯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智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毋卹。原過既至,以告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趙毋卹,余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女反滅智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將賜女林胡之地。至於後世,且有伉王,亦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𩑺,大膺大胸,脩下而馮,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於休溷諸貉,南伐晉別,北滅黑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智氏,共分其地。於是襄子行賞,高共為上。張孟同曰:晉陽之難,唯共無功。襄子曰:方晉陽急,群臣皆懈,唯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於是趙北有代,南并知氏,彊於韓、魏。遂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
公元前661年
晉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
《創業起居注》:帝入自雀鼠谷,次於靈石縣。去霍邑五十餘里,此縣西北抗汾水,東拒霍太山,守險之衝,是為襟帶。於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沈叔安、崔善為等,遣兵往太原,運一月糧,以待開霽。甲子,有白衣野老,自云霍太山遣來,詣帝請謁。帝弘達至理,不語神怪,逮乎佛道,亦以致疑,未之深信。門人不敢以聞,此老乃伺帝行營,路左拜見。帝戲謂之曰:神本不測,卿何得見卿非神類,豈共神言。野老對曰:某事山祠,山中聞語:遣語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東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當為帝破之,可為吾立祠也。帝試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雖峻,兵往行而城中不見。若取大路,去縣十里,城上人即遙見兵來。帝曰:行逢滯雨,人多疲濕,甲仗非精,何可令人遠見且欲用權譎,難為之巧,山神示吾此路,可謂指蹤。雨霽有徵,吾從神也。然此神不欺趙襄子,亦應無負於孤。顧左右笑以為樂。丙寅,突厥始畢使達官、級失、特勤等先報,已遣兵馬上道,計日當至。帝曰:地名賈胡,知胡將至。天其假吾,此胡以成王業也。
《霍州志》:千里徑在州東三十里山下,即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橋,太宗至此,橋斷,不能渡,乃拜而禱之,橋遂湧出,舊痕皆向上,今跡微存。《太平廣記》:上黨有程逸人者,有符術。劉悟為澤潞節度,臨汾縣民蕭季平,家甚富,忽一日無疾暴卒。逸人嘗受季平厚惠,聞其死,即馳往視之,語其子曰:父未當死,蓋為山神所召,治之尚可活。於是朱書一符,向空擲之。僅食頃,季平果蘇。其子問父向安適乎,季平曰:我今日方起,忽見一綠衣人云,霍山神召我,由是與使者俱行。約五十餘里,適遇丈夫朱衣,仗劍怒目,從空而至。謂我曰:程斬邪召汝,汝可即去。於是綠衣者馳去,若有懼。朱衣人牽我偕來,有頃,忽覺醒然。其家驚異,因質問逸人曰:所謂程斬邪者誰耶。逸人曰:吾學於師得歸氏龍虎斬邪符籙。因解所佩籙囊以示之,人方信其不誣。逸人後遊閩越,竟不知所在。
東瀆淮水之神部彙考一
周
周制:望祭東瀆於東郊。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
〈訂義〉鄭鍔曰: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亦如五帝,因其方而為之兆也,五嶽、四瀆神之最尊者也,故為兆域。
秦
公元前221年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祀淮瀆。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 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自殽以東,大川祠二:曰濟、曰淮。〈按《本紀》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注〉淮廟在平氏。
漢
公元前61年
宣帝神爵元年,詔歲祀淮於平氏。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宣帝改元神爵。令祠官以禮為歲事。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淮於平氏使者持節侍祠。一禱而三祠云。
梁
梁北郊四瀆從祀。
按《隋書·禮儀志》云云。
唐
唐制:歲祭淮於唐州。
按《唐書·禮樂志》云云。
公元747年
元宗天寶六載,封淮瀆為長源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通典》云云。
宋
公元983年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春日祀淮瀆於唐州。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其後,立春日祀淮瀆於唐州。
公元1008年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廟為淮瀆長源公。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真宗封禪畢,還。改唐州上源桐柏廟為淮瀆長源公,加守護者。〈按《本紀》真宗封
禪,在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40年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淮瀆為長源王。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金
公元1164年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春祭淮瀆於唐州。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立春,祭東瀆大淮於唐州。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淮為長源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淮為長源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
元
公元1266年
世祖至元三年,定歲祀淮瀆於唐州界。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正月東嶽、鎮、海瀆,立春日祀大淮於唐州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
公元1291年
至元二十八年,詔加東瀆封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二月,詔加嶽瀆封號。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正東瀆神號。
按《大政紀》: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詔嶽鎮海瀆,並去前代所封名號,皆以山水本名稱某神,淮瀆稱東瀆大淮之神。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令淮瀆河南南陽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未幾以神從祀南郊省春祭。
按《明會典》云云。
公元1569年
穆宗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患,命巡撫鳳陽等處侍郎趙孔昭祭大淮之神。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東瀆淮水之神部彙考二
《禮記》
《王制》
四瀆視諸侯。
《晉書》《天文志》
東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東井南垣之東四星四瀆,江、河、淮、濟之精也。
東瀆淮水之神部藝文一
《祭淮文》隋·薛道衡
元帥晉王,謹以清滌制幣太牢之奠,敬祭於東瀆大淮之靈。蓋聖德應期,神功宰物,上齊七政,下括四海。自晉人喪道,彝倫攸斁,天隔內外,地毀東南。三吳成危亂之邦,百越為逋逃之藪。皇帝肇開鼎業,光有神器。圖出龜龍,鏡懸金玉。憂勞庶績,無忘寤寐。言念蒼生情深,矜養河源,海外莫不來庭。冒頓呼韓歲,時拜誦偽陳蕞爾。尚阻聲教,妖賊叔寶僭竊,遺緒毒流江左,冤結人神,上軫皇情,義申弔伐,猥蒙朝寄。撫寧淮甸,仰惟導源。桐柏長邁,蓬萊摽四瀆而引百川,擅五材而含七德。庶憑流惡之靈,克成除暴之舉。使水陸旌旗所向無前,吳會君長束手歸服,敬申薦醴,惟神尚饗。
《封淮瀆文》唐·元宗
惟神源流深祕,潛潤博洽,阜成百穀。疏滌山川,青春伊始,用遵典秩。
《重修淮瀆長源公廟記》宋·路振
臣聞山川之氣,絪縕而交。感故風雨時而煦育彰焉,陰陽之化磅礡而無跡。故肹蠁應而神明生焉,若夫積厚成功,利物而不宰。靈長毓粹,曠世而流光。祀典以興,其來尚矣。昔者鯀湮洪水,績用弗成。下民由其昏墊明禋,以之匱乏。帝媯行巡狩之禮,始秩群望。夏禹除懷襄之害,首奠大川。安流載融,善利斯積。潤下之德既冠於九疇,視侯之爵乃崇於四瀆。周禮著浮沈之祭,秦官修泮涸之儀。壇坎既嚴,方幣亦異。兩漢而下舊章彌縟,茲蓋王者,崇稼穡之本,防災沴之興,將以庇民於太熙,儲祉於豐歲,未有不重山川之祀,賁神靈之宇以延乎藩錫者也。若乃觀泛濫之跡,稽神化之方,東瀆比於長淮,大淮稱為奧府,始經營於赤位,終
漫於炎野。晦明不爽,自通朝夕之潮,化產兼包,靡容汾澮之惡。故其𣽂淪浩蕩,湍流迴直,蘊蠙珠而不耀,指鯷海而迅征,靈氣所憑,廟貌斯顯,幽贊之道古今如一者,其惟長源公乎。若夫崇封奠獻之禮,冠冕服章之度,禦災捍患之力,發祥震怪之符,是皆紀在策書,不煩述也。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受元符之七載,既覲東后而登岱巘,飭秋駕而巡冀壤,上封展寀,躬接乎萬靈,頌祇育穀,虔修乎明祀。人神訢合,符瑞並至,庶徵時若寒燠,由是不愆厥壤,可游雲露以之流潤。禮節興而風俗茂,刑辟措而生齒繁,家有絃誦之聲,人知洙泗之教,昆虫咸遂忠厚之化,行疵癘不作,生成之德著以至。靈官降於永夕,諄誨通乎吉夢。祇見真祖親接緒言,識寶系之綿長,飲瓊液之甘潤,於是卻拱璧而進道嚴,葆衛以朝真。躬款鬱華之庭,虔展罽壇之禮,鴻儀有赫丕應還臻。瑞景藹於三辰,祥輝發於九井,回蹕睢陽之奧壤,觀風藝祖之舊邦。浚發德音,懋建京邑,格大宮而祼鬯,陟泰壇而升燎。湛恩普洽,丕冒於八荒,星郵四出,遍告於群祀,而嶽鎮海瀆之望愈嚴飭矣。先是廟在桐柏之西南,開寶中太祖皇帝遣使臨徙其地,歲月滋久,棟樑斯撓,守臣上聞中旨隨降,畫工圖宮室之狀,大匠定營繕之制,官不嚴而治,工不戒而備。夫制作之盛,邦家之壯,觀報降無爽。神靈之善應,宜其享豐懋之福,協藩昌之兆,降祉於萬祀,保民於無疆者也。下臣受詔,茂揚成績,辭燥吻怔,直書梗概,云爾。

《淮瀆廟碑記》唐龍
公元1520年
洪濛既分,震澤底定。天下之水,播為四瀆。所以平準五行綱紀,八維滲漉,九野潤澤,萬物胥於是乎。在夫淮其一而與江與河與濟析流合源,並形區域者也。淮出於胎簪,由桐柏而導之,挾渦水而中注於泗,距泗之盱眙東北三十里,龜山隆而起,延首曳尾,豐背而踞跗東。其瀾以輸之東海,不激不悍,不軼不溢,民享其利而無其害,是山又淮之鎮也。山有淮瀆廟,不知祀者何神,經云禹治水,三過桐柏,獲水神巫支祈,形猶獼猴,力踰九象,命庚辰扼而制之,鎖於龜山之足,淮水始安。夫神豈庚辰歟抑,公羊子曰:山川有能,潤澤百里者,則秩而祭之。淮潤不啻,百里可知矣。無亦委諸淮水之靈哉。或有曰:支祈之宮在是爾,夫山妖水怪直惟驅之而已,豈可宮耶。其誕明矣,歲月滋久,廟日以圯,水且失其故道,汎焉蕩焉,灌於河陟,五十二河,湖害未已也。嘉靖己丑春,鳳陽府知府曹子嘉率知州袁子淮登山之巔,以省厥流,憮然嘆曰:惟廟不稱神居水之用溢,無乃神弗相歟,民溺己溺,則何忍。予方撫蒞茲土,侍御徐子錦亦以刑部至亟,以工告而咸是之知州,與盱眙縣知縣朱鸞各捐金以經始其役。庶民于于而集,越四十日用告厥成。予已還朝,攝臺事知府,知州輕數千里而以文請予。惟神以庇民國,以祀神庇,民弗至,神之羞也。祀神弗虔,有司之責也。況茲水患閭殫為河,民其魚矣,乃恬然不之省憂乎。今日之役,為民之故,以邀惠乎。神庶幾神之居歆,禦災捍患,罔怠厥職矣。譬若嬰兒有疾,其母遍索鬼神而禱之,情之至也,即嫌於媚,奚恤上之不忍,吾民猶父母之不忍吾子也,是故憂河決者,乃沈其玉,憫天旱者,靡愛斯牲,率用此道爾矣。其書之也,則宜知府廉直,慈惠知州,絜己愛民,其所布善政,咸渢渢然以興夫工,特取節云。
東瀆淮水之神部藝文二〈詩〉
《淮瀆廟和柳地官韻》明·雲厓
青山遙路不知遙,俯瞰河流仰碧霄。雲出洞來時作雨,泉從地起暗通潮。古碑剝落前朝字,老檜支撐晚歲標。千載靈祠隆祀典,一方民物賴豐饒。
東瀆淮水之神部紀事
公元920年
《古嶽瀆經》: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迅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嶽,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商章氏、兜氏、盧氏、黎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祈,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間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力,不能制;授之烏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藂繞以千數,庚辰持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之淮陽之龜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後,皆圖此形,免淮濤風水之難。《吳越春秋》:椒丘訢者,東海上人也。為齊王使于吳,過淮津,欲飲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見馬即出,以害其馬。君勿飲也。訢曰:壯士所當,何神敢干。乃使從者飲馬于津,水神果取其馬,馬沒。椒丘訢大怒,袒裼持劍入水,求神決戰。連日乃出,眇其一目。遂之吳。《五代史·吳世家》:楊溥乾貞二年正月,封濟瀆為長源王。
東瀆淮水之神部雜錄
《輟耕錄》:泗州塔下相傳泗州大聖鎖水母處,謬也。按《地志》云:水神在臨淮縣龜山之下,形若獼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踰九象,禹獲之鎖其頸於龜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海,邇來漁者知鎖所在。《古嶽瀆經》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曰無支祈,乃命庚辰制之,鎖於龜山之足,淮水乃安。唐永泰初楚州有漁人夜釣山下,其鉤為物所掣,沈水視之,見大鐵鎖繞山足,一獸形如青猿,兀若昏醉,涎沫腥穢不可近。又東坡《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祈水尚渾,注程演曰:《異聞集》載歌《嶽瀆經》:禹治水,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名曰無支祈,善應對,辨淮之淺深,源之遠近,而神曰:庚辰者鎖於龜山之足,淮乃安流。唐時有漁者,釣得一古鎖,牽出其末有如獼猴者,蓋此物也。《國史補》曰:楚州漁人于淮中釣得古鐵鎖,刺史李陽大集人力引之,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而逝。《山海經》:水獸好為雲雨,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無支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