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四十四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
 第二百四十四卷目錄
 公輔名臣列傳六十四
  明二
  楊溥       黃淮
  馬愉       高穀
  商輅       彭時
  江淵       蕭鎡
  呂原       李賢
  岳正       許彬
  劉定之      徐溥
  劉健
官常典第二百四十四卷
公輔名臣列傳六十四
明二
楊溥
公元1414年
《明外史本傳字弘濟石首人
楊榮同舉進士
編修
永樂初,侍皇太子洗馬
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
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
采文帝事編類以獻。
太子大悅
久之以喪歸。
太子命起視事
十二年東宮遣使遲,怒。
黃淮繫獄
楊士奇金問至,益怒曰:何人,得侍太子
法司鞫,連逮繫錦衣獄。
家人供食數絕。
不可測,旦夕且死。
益奮,讀書不輟
十年讀經諸子數周。
仁宗即位,釋出獄,哭大行伏地不能亦哭,擢翰林學士
入閣機務尋進太常卿仍兼學士
密疏言事
褒答之,賜鈔幣。
已,念繇己故久困,尤憐之。
欲時接見
明年遂建弘文於思善門左選諸臣有文學侍直
王進編修陳繼,楊敬、給事中何澄日直其中
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侍左右,非止問學
欲廣知民事,為治道助。
有所建白封識
宣宗即位,召還內閣,與楊士奇共事
居四年,以母喪去,起復
秩滿禮部尚書學士如故
英宗初立,太皇太后臨朝復入內閣首言聖帝明王莫不務學,乞早開經筵
預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厚重大體者數人供其職。
且慎選宮中左右朝夕侍從之臣。
太后大喜
一日太后便殿西面立后旁,召士奇及英公輔尚書胡濙
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又召前曰:先帝念卿忠,屢形愁歎不意今復得見卿。
泣,太后亦泣,左右悲愴
仁宗太子居守時以讒故,宮僚大臣下詔獄,黃淮一繫十年瀕死數矣
仁宗每於宮中言及東宮時事慘然泣下,以故太后言之,太后又顧上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
皇帝萬機,宜與五臣共計
正統四年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士奇二十餘年入閣,又嘗直弘文,至是乃與士奇並。
六年歸省墓,尋還。
十一年少師質直廉靜,無城府,諸大臣爭可否,或至違言
平心處之,諸大臣皆服。
士奇相繼卒,越二年亦卒,年七十五。
太師諡文定
三楊既歿中外大權一歸王振
後三年,遂挾天子北征乘輿陷沒天下幾失。
時人追思三人者在,當不及此
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內閣失柄釀成禍,者此三人也。
黃淮
公元1397年
《明外史本傳字宗豫永嘉人
父性,方國珍溫州遯跡偽命
洪武三十年進士,授中書舍人
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入翰林使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
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既而七人並直文淵閣,遷翰林院編修,進侍講
時有告黨逆者,言於帝曰:洪武永年,已敕禁矣,不宜復理。
吏部追錄南人北地不即附者,皆論戍。
曰:得毋示人不廣耶。
帝皆從其言,罷之。
議立太子立嫡以長。
太子立,遷左庶子侍讀
永樂五年,遷左春坊大學士,兼輔導太孫
七年,帝北巡,詔皇太子監國
蹇義金忠楊士奇留守京師
明年長沙妖人法良作亂皇太子豐城侯李彬討之。
漢王高煦太子有功,阻師。
曰:老將,必能克賊
願急遣。
卒擒法良
阿魯台納款請得役屬吐番諸部,且求刻金,作誓辭,因磨其金酒中,飲諸酋長,以盟。
朝議欲許之,曰:不可,此狼子野心,力分則易制一則難圖也。
帝顧左右曰: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
帝刻玉印,賜西域大寶法王
曰:朝廷賜諸番制敕,用敕命廣運二寶
今此玉,大過之,非所以示西人,尊朝廷
嘉納之。
十一年,帝再北巡居守,遷翰林學士
漢王太子益急,帝還,太子遣使迎稍緩,又書奏失辭,遂悉徵東宮官屬。
至行在,諸臣交劾下詔獄,詔獄十年
仁宗即位,釋為通政使
武英殿大學士,仍領內閣事。
丁母憂,命乘傳奔喪,乞終制
不許
尋進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命三俸兼支。
尚書俸,許之。
皇太子孝陵,遂留南京監國,而帝疾甚,命書詔太子
未至,帝崩。
大臣疑懼鄭王、襄王居守,待太子至,始發喪
宣宗即位親征漢,庶人不從留守如故
既而上疏乞骸骨歸,許之。
初,永樂間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等俱在內閣,帝從容曰:士奇文學於今難得,而不容之,何也。
對曰:有政事才,士奇文學勝。
每重士奇及臣,而輕,故致憾。
帝曰:固知爾亦不容,朕終不為所惑。
之謫,或言有力焉。
至是,諸臣入侍適未至。
宣帝問:何在
楊榮以病瘵對,且言此疾能染人,帝故不時召,因從其請,歸。
父性年九十矣奉養甚歡。
性卒,賜葬祭,詣闕謝。
值燈時,賜大臣侍從西苑,詔乘肩輿登萬歲山
下宴山麓又召其子采從行尋命充會試主考官,及辭歸,餞之太液池,帝作長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宜復來。
明年入賀
至英宗立,再朝。
皆宴賜極歡乃罷歷事六帝致仕二十餘年。
正統十四年卒。
年八十三,諡文簡
省愆集》,蓋在繫十年所作。
馬愉
公元1427年
《明外史本傳字性和臨胊人
宣德二年進士第一。
翰林修撰
九年秋特簡史官庶吉士三十七七人進學文淵閣,以為首
正統元年,以楊士奇薦,與苗衷高穀曹鼐同直經筵侍讀,預修宣宗實錄成,進侍讀學士
五年詔以本官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
十二年卒。
尚書學士
贈官兼職,自始。
文學受知兩朝
端重簡默,門無私謁
事務寬厚
嘗奏天下獄久者多瘐死,宜簡使者分道決遣
帝納焉。
邊警方命將,而別部使至,眾議執之
言:賞善罰惡,為治之本。
波及於善,非法
乘人之來執之不武
帝然之,厚遣其使。
高穀
公元1415年
《明外史本傳字世用揚州興化人
永樂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
仁宗即位,改春坊司直郎,尋遷翰林侍講
正統十年侍講學士工部右侍郎,入內閣機務
景泰初,進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掌閣務如故
英宗將還,奉迎禮薄,千戶龔遂榮投書具言禮宜從厚,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知禮,況儒臣乎。
眾善其言。
欲以聞。
王文不可
已而言官奏之。
所從得,對曰:自臣所。
抗章懇請遂榮
指帝雖不從,亦不之罪。
景泰二年少保東閣大學士
易儲,加太子太傅應天鳳陽災,命祀三陵,且賑貧民
七年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
內閣七人言論齟齬
清直持議正。
王文由薦,數擠
屢請解機務不許
都給事中林聰忤權論死力救,得薄譴
陳循及文搆考官劉儼黃諫帝命禮部覆閱試卷
力言無私,且曰:貴冑與寒士競進已不可。
不安義命,欲因此考官乎。
帝乃賜文子中式,但黜林挺一人,事得已
英宗復位、文等皆誅竄,謝病
英宗長者,語廷臣曰:內閣迎駕南內事,常左右朕。
賜金襲衣給驛舟以歸。
尋復賜敕獎諭
去位杜門賓客
有問景泰天順間事,輒不應
四年卒,年七十。
丰儀,樂儉素,位至台司敝廬瘠田而已
成化初,贈太保諡文義
商輅
公元1445年
《明外史本傳字弘載淳安人
鄉試第一
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第一
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一人而已
修撰,尋與劉儼十人進學東閣
丰姿瓌偉,帝親簡為展書官
王監國,以陳循高穀薦命入內閣,參機務
徐珵南遷議,力沮之。
其冬,進侍講
景泰元年遣迎上皇居庸,進學士
三年錦衣指揮忠與尚衣太監高平校尉上變,告上皇少監阮浪內使瑤圖復位
震怒,捕二人下詔獄,窮治之。
忠筮於術者同寅,寅以大義折之,且曰:此大凶兆,死不足贖。
忠懼,佯狂以冀免。
中官王誠言於帝曰:忠病風無足信,不宜妄言,傷大倫
帝意少解
乃并下忠獄,坐以他罪,降為事官立功。
殺瑤,錮於獄,事得不竟。
帝將易太子曰:此國大事皇太后在上臣子誰敢輕議。
然竟不能止。
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如故賜第南薰里。
塞上腴田率為勢豪侵據請覈還之軍。
開封鳳陽諸府饑民濟寧、臨清者,為有司驅逐
憂其為變,請撥畿內八府閒田,召耕墾給以糧種鍾同章綸下獄力捄得無死。
寰宇通志成,加兼太常卿
景帝不豫廷臣請建東宮不許
將繼奏,援筆曰: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聞者感動
日暮,奏未及入,而石亨輩已迎復上皇
王文、于謙被收,召高穀便殿溫旨諭之,命草復位詔。
密語,赦文不須別具條款
曰:舊制也,不敢易。
輩不悅,諷言官朋奸,下之獄。
上書自愬《復儲疏》禮部,可覆驗不省
中官興安稍解之,愈怒。
安曰:向者此輩創議南遷不審陛下何地。
意漸釋,乃斥為民。
每獨念,朕所取士,嘗與姚夔效力東宮不忍棄之。
以忌者,竟不復用
成化三年驛召,復以故入閣
首陳勤學納諫、儲將、防邊、省冗官、設社倉、崇先聖號、廣造士法凡八事
嘉納之。
言納諫也,請召元年以後建言貶斥者。
於是羅倫孔公恂等悉復官。
彗星見,給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劾不職大臣,并及
史林曾與易儲不宜用,力求曰昔唐太宗王珪魏徵朕今用何不可乃下言者獄欲加重譴。
曰:臣嘗請優容言官,今論臣反責之,如公論何。
悅,等得不問
尋進兵部尚書
久之,進戶部
宋元通綱目成,改兼文淵閣大學士
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
十三年謹身殿大學士
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
仁壽太后莊戶與民爭田,徙民塞外
曰:天子天下為家,安用皇莊為。
事遂寢。
乾清宮門災,工部採木川、湖。
言宜少緩,以存警畏,從之。
悼恭太子薨,儲位為憂。
紀妃生皇子六歲矣,左右萬貴妃,莫敢言
久之,稍聞於
召見皇子宮中,而紀妃仍居西宮
恐有他患,難顯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繫。
重以貴妃保護,恩踰己出。
外議者謂皇子母因病別居,久不得見。
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撫育貴妃宗社幸甚
於是紀妃遷永壽宮。
又請皇子出見群臣,敕禮部擬名以聞。
越數日,文華門,皇子侍,群臣見,御坐前,頓首曰:陛下踐阼十年儲位尚虛,天下引領望久矣。
當即立為皇太子,安中外心。
頷之曰:朕知卿意。
踰月,紀妃薨,請如宋李宸妃故事殯葬諡號,悉如禮。
是冬,遂立皇子皇太子
將復郕王位號,下廷議
極言王有社稷功,位號當復,意遂決。
玉皇閣於宮北,命內臣執事,禮與郊祀等,等爭毀之。
黑眚見,疏弭災八事,曰:番僧國師法王,無濫賜印章;四方常貢外,勿受玩好;許諸臣直言分遣部使慮囚,省冤獄;停不急營造,實三邊軍儲;守沿邊關隘;設雲南巡撫
優詔褒納
中官汪直之督西廠也,數興大獄
同官條直十一罪,言:由陛下委聽斷又寄耳目群小如韋瑛輩。
皆自言承密旨,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虐善良
陛下若謂擿奸禁亂,法不得已,則前此數年,何以帖然無事
曹欽之變,由逯杲刺事激成,可為懲鑒。
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職,商賈不安於途,庶民不安於業,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慍曰:用一內豎,何遽危天下,誰主此奏者。
太監懷恩傳旨詰責厲甚。
正色曰:朝臣大小有罪請旨逮問抄沒三品以上京官
大同、宣府,邊城要害守備俄頃不可缺。
一日械數人。
南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收捕
近侍左右易置
不去,天下安得無危
萬安劉珝劉吉亦俱對,引義慷慨屈服
同列謝曰:諸公為國如此復何憂。
九卿項忠等亦劾是日遂罷西廠
雖不視廠事,寵幸如故
嘗納指揮楊曄賄,欲脫其罪。
自安,而御史戴縉復頌功,請復西廠力求去。
詔加少保賜敕馳傳歸。
既去,士大夫俛首無敢與抗者矣。
常以遷官錢溥為禿婦傳譏之高瑤請復景帝位號黎淳疏駁,極言
不為較,待之平時
萬貴妃名,出父像,屬為贊遺金帛甚厚。
力辭,使者告以妃意。
曰:非上命不敢承也。
貴妃不悅,終不顧。
其和而有執如此
劉政劉吉過之,見其子孫林立,歎曰:公同歷年未嘗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天之報公厚
也居十年卒,年七十三。
太傅諡文毅
良臣成化初進士翰林侍講
彭時
公元1448年
《明外史本傳字純道安福人
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監國,令同商輅入閣機務
時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
釋褐踰年即秉政前此未有也。
尋進侍讀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
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易儲,擢左春坊大學士
寰宇志》成,遷太常寺少卿
俱兼侍讀
天順元年徐有貞李賢下獄岳正許彬相繼罷。
帝坐文華殿召見,曰:汝非朕所擢狀元乎。
頓首
明日仍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
閣臣自三楊後進退禮甚輕。
帝所親擢者,唯二人
而帝方嚮用賢,數召獨對
雅重,退必咨之。
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
初小忤,久之心折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壽皇太后上尊號,詔告天下
推恩一年不宜再赦
曰:非赦也,宜行優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與誥敕百姓八十給冠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賢稱善,即奏行之。
帝愛風度,選庶吉士
盡用北人南人若時者方可。
出語
中官牛玉宣旨謂玉曰:南士時上不少,何可抑之
玉笑而入已,選十五人,南六人與焉。
時力門達,帝惑之,曰:去行專矣。
中貴以告,矍然曰: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
因力直之
且曰:李去,不得獨留
語聞,帝意乃解。
大漸口占遺命,付閣臣潤色
言定后妃名分讀竟,涕下,中官復命,曰彭時悲愴帝亦隕涕
憲宗即位,議上兩宮尊號
中官獨尊所生周貴妃曰:遺詔已定何事多言
曰:李公言是也
朝廷所以天下,在綱常
若不爾,損聖德非小。
頃之中官貴妃旨曰: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
宣德間有故事。
色變,目
曰:今日事與宣德間不同
后表讓位退居別宮,故正統初不加尊。
名分固在,安得為比
中官曰:如是何不讓表
曰:先帝未嘗行,今誰敢草。
若人阿意順從,是萬世罪人也。
中官厲聲怵以危語
拱手向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孰敢有二心
錢皇后無子,何所規利而為之爭。
不忍默者,欲全主上聖德耳。
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宜。
極言之,議定
及將上寶冊曰:兩宮同稱無別錢太后宜加兩字
中官曰既並尊何復為時曰加之以便稱謂非有低昂乃尊皇后慈懿皇太后貴妃皇太后
數日,中官包至閣曰:上意如是
迫於太后不敢自主,非二公力爭,幾誤大事
閣臣陳文無語,聞包言,甚媿。
禮成,進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知經筵
成化改元,進兵部尚書兼官如故
明年秋乞歸省。
李賢手詔還朝英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
文淵閣大學士
四年慈懿太后崩,詔議山陵
商輅劉定之言: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為太后詔示天下
先帝夫婦之倫,陛下母子之愛,於義俱得。
梓宮當合裕陵主當祔廟,此不易之禮。
無可議者。
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懷疑懼。
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后萬壽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后並配,非祖宗制。
考之於古,漢文帝所生薄太后,而呂后仍祔長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后仍祔太廟
今若陵廟之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
猶豫偕朝臣伏文華門泣請。
太后感動,始從時議。
彗見三台等言:外廷大政固所當先宮中根本尤為急。
云子出多母。
嬪嬙眾多,惟熊無兆。
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故也。
望均恩愛,為宗社大計
專寵萬貴妃,妃年已近四十,云然
又言:大臣黜陟,宜斷自宸衷,或集群僉議
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權旁落
不能從,而心嘉其忠。
都御史項忠討滿四不利
朝議發京軍命撫寧侯朱永以往
故難其行,多所邀請
惡其張大,且度軍可無行,第令軍裝待。
急報朝議馳奏,已圍石城
中官懷恩、黃賜偕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赴閣議。
曰事急矣師不可曰:賊四出攻剽,鋒誠不可當
今入石城自保,我軍圍甚固,此困獸易禽耳。
曰:安知退師
曰:彼部分已定何故自退。
且今出師,度何時到。
曰:來春
曰:如此,益緩不及事
成敗,決於冬月
安能待來歲忿,出危言曰: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出師
眾危之,問何見。
曰:觀曲折,知其能。
若聞別遣禁軍,將退避敢任,賊不可知矣。
商輅然其言。
,賊果平,人乃大服
吏部尚書
五年得疾在告
三月趨赴視事,免朝參
是冬,無雪。
疏言:光祿採辦,各城門抽分,掊剋不堪
而獻珍珠寶石者,倍估增直,漁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優詔褒納
畿輔山東河南旱,請免夏稅鹽鈔,及太僕寺課馬
京師米貴,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糴。
並從之。
舊臣倚重遇事爭執無所避。
而是怠於政,大臣希得見。
萬安在閣,結中官戚畹上下壅隔懷憂
七年,疾復作,乞致仕
慰留之,不得去。
,彗復見,時言政本七事:一,崇正道毋惑佛事,糜金錢;二,傳旨專委司禮監,毋令他人,以防詐偽;三,退朝之暇延見大臣議政事;四,近幸賜予太多,工匹冒官無紀,而重囚死徙者,法不蔽罪
宜戒淫刑僭賞;五,虛懷受諫,勿惡切直;六,戒廷臣依違,凡政令失當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退勢要莊田
切中時弊
寧晉伯劉聚為從太監誠請封諡,且乞祠額,禮部封諡無故事,祠額惟王振有之,亦非常例
特賜額曰褒功,命內閣擬封諡。
等言:即予誠,將來邊內臣皆援此陳乞,是變祖宗法自今日始
臣等不敢奉詔乃寢
每因災變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
五年以後,凡七在告輒命醫就視,遣內臣賜賚
者凡九十一年以言不見用力放還許進少保
踰月卒,年六十。
太師諡文憲
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持正大體公退未嘗以政子弟
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
燕居惰容服御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江淵
公元1430年
《明外史本傳字世用江津人
宣德五年進士庶吉士,授編修
正統十二年,以侍講,與杜寧等十人,同入文淵閣肄業
王監國徐有貞倡議南遷太監金英叱出之,踉蹌左掖門。
適入,迎問之。
有貞曰:以吾議南遷不合也。
於是入,極陳固守之策。
見知於王超擢刑部右侍郎
也先京師,命都督孫鏜軍事
景泰元年出視紫荊倒馬白羊關隘,督修鴈門關
其秋遂以本官翰林學士入閣機務
明年上言土星入垣,近太白晝見日食朔旦,皆紀綱不振法度縱弛所致
臣乞先黜罷,則如臣冒濫者,亦必自退。
優詔慰留
明年京師久雪。
上言漢劉向曰,凡雨陰也,雪又雨之陰也。
仲春少陽用事,而寒氣脅之,占法人君刑法暴濫之象。
陛下恩威溥洽未嘗赦過宥罪,竊恐有司奉行無狀冤抑或有未伸。
且向者下明詔,免景泰二年田租之三。
今復移檄追徵,則是朝廷自失大信於民。
怨氣鬱結,良由此也。
帝乃令法司申冤濫,詰戶部違詔,下尚書金濂於獄,卒免稅如詔。
東宮既易,加太子少師
四川巡撫李匡不職,以淵言罷之。
母憂起復
侍講學士倪謙遭喪講官奪哀
至是御史文言正自今日地。
不盡孝安盡忠,帝以事既處分不問,命自今群臣遭喪無濫保。
山東河南江北饑,命同平江侯豫往撫。
請築淮安月城以護常盈倉廣徐州東城以護廣運井上軍民便宜數事悉議行
江北洊饑淮安糧運在塗者,追還備賑,漕卒乘機侵耗
事聞,遣御史按實
被劾。
削籍
廷臣便宜,不當罪
宥之
閣臣既不相協,而陳循、王文尤刻私
議論,每為同官所抑,意忽忽不樂
于謙以病在告,詔推一人協理部事
淵心欲得之。
等佯推,而密令商輅草奏,示以石兵江工四字在旁不知也。
比詔下,調工部尚書石璞兵部,而以
大失望。
英宗復位,與陳循等俱謫戍未幾卒。
初,黃𤣾之奏易儲也,或疑主之。
丘濬曰:此易辨也,廣西紙與京師紙異。
索奏視之,果廣西紙,其誣乃
成化初,復官。
蕭鎡
公元1427年
《明外史·陳循傳》同邑蕭鎡
字孟勤
宣德二年進士需次於家。
八年帝命楊溥合選三科士,拔二十八人庶吉士為首
編修
正統三年侍讀
久之,代李時勉國子監祭酒
景泰初老疾辭。
監丞相率監生三千人叩闕請留
帝可其奏。
明年本官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
戶部右侍郎兼官如故
易儲議起,曰:無易樹子,霸者所禁,矧天朝乎。
不聽
太子少師
寰宇通志成,進戶部尚書
不豫,諸臣議復憲宗東宮
李賢私問曰:既退,不可再也
英宗復位,遂削籍
天順八年卒。
成化中,復官賜祭
學問該博文章爾雅
然性猜忌遇事退避云。
呂原
公元1442年
《明外史本傳字逢原秀水人
嗣芳萬泉教諭
兄本,景州訓導
嗣芳老,就養景州,與本相繼卒。
不能歸葬,厝於景時至慟哭
久之,奉母南歸,家益貧。
知府黃懋原文,補諸生,遣入學,是秋,舉鄉試第一
明年正統七年,賜進士及第,授編修
楊士奇溥所器十二年,與侍講裴論等十人同選入東閣肄業,直經筵
景泰初,進侍講,與同官倪謙授小內侍書文華殿東廡
帝至,命國風
《堯典》,皆稱旨
問何官,並以中允侍講對。
帝曰:品同耳,何相兼為。
二人侍講學士,兼中允
尋進左春坊大學士
天順初,改通政司右參議,兼侍講
徐有貞李賢下獄,命入內閣
石亨曹吉祥貴倨,獨敬
朝會青袍笑曰:行為先生易之
原不答。
尋與岳正吉祥罪狀,疏留中
二人怒,摘敕諭中語,謂閣臣謗訕
大怒,坐便殿召對近臣厲聲曰:大膽敢爾。
原素恭謹阿正何也。
罷去得留。
李賢柄政賢通達,遇事立斷
守正濟以持重,而是時彭時亦入,三人相得甚歡。
庶政稱理。
其年冬,進翰林院學士
六年,遭母喪,水漿不入口三日
詔葬畢即起視事
終制
不允
乃之景州,啟父兄歸葬舟中寢苫哀毀
體素豐,至是羸瘠
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
禮部左侍郎諡文懿
內剛外和與物無競
儉約,身無紈綺
歸裝惟賜衣數襲,分祿恤宗姻
秉政好學
李賢
公元1433年
《明外史本傳字原德鄧人
鄉試第一宣德八年進士
奉命蝗災河津,還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一見竟不往。
正統初,請移新寺觀費修太學又言:塞外降人京師者盈萬,指揮使月俸三十五石,實支一石降人實支十七石五斗,是一降人當京官十七員半矣。
宜漸出之外,省穴費,且消患未萌
帝皆不能用。
詔文武臣告敕,非九年不給
賢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滿秩,或親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無以臣下
請仍三年便。
從之。
考功郎中,改文選
扈從北征,師覆脫還。
景泰二年上正十策,曰勤聖學,顧箴警,戒嗜慾,絕玩好慎舉措,崇節儉,畏天變,勉貴近,振士風結民心。
給事中李侃稱賢忠懇,多中時弊,帝命翰林寫置左右,備省覽
千戶王昱才又屢陳車戰火器之利,帝頗採納。
超擢兵部右侍郎,轉戶部
也先數貢馬,謂輦金帛強寇自弊,非策。
因陳邊備廢弛狀,于謙請下其章厲諸將。
吏部,採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鑑古錄》,上之。
英宗復位,命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未幾,進尚書
氣度端凝奏對皆中機宜,帝深眷之。
景帝崩,將以江后殉葬用賢言而止。
山東饑,發帑賑不足,召徐有貞議,有貞曰發銀每中飽曰:慮中飽不貸,是因噎廢食
坐視民死也遂命增銀。
石亨曹吉祥有貞爭權,并忌
諸御史論等疑出有貞意訴之諭意言官二人擅權勳舊下之獄會有風雷變,得釋,謫福建參政
未行,王翱賢可大用,遂留為吏部左侍郎
踰月,復尚書,直內閣如故
,忿,然無可如何,乃佯與交驩
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親賢顧問虛日
孛來近塞獵。
傳國璽在彼,可掩而取,色動
賢言不可啟,璽不足賽,事遂寢。
益惡
時帝亦厭吉祥驕橫屏人此輩干政四方奏事者先造其門朕今一斷至公趨附者當自息曰:願陛下制之以漸。
時亨吉祥用事顧忌不敢盡言,每從容論對,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得罪復問奪門事。
曰: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
天位陛下固有,奪即非順。
爾時亦幸成功,耳萬一事機先露,不足惜不審陛下何地。
悟曰:然。
曰:若郕王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
陛下正位此輩不得陞賞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殺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
招權納賄何自起今天下太平氣象為此削損過半《易》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
曰:然。
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併議革冒功四千餘人
其後成化初,諸被革者愬請。
復以賢言,并奪太平侯張瑾興濟伯楊宗爵,時論益大快。
任賢,所言皆見聽。
建文帝少子大內六十年,憐欲赦之,以問
頓首曰:此堯、舜用心也。
天地祖宗式憑之。
意乃決。
于謙分遣降人南征陳汝言宦官指,盡召之還。
力言不可
曰:吾亦悔之。
今已就道,後當聽其願去者。
軍官支俸多,歲入不給
請汰老弱於外,則費省而人不覺
深納焉。
時歲邊警天下大水江南尤甚
籌邊計,內請寬百姓,罷一切徵求
用其言,四方蘇息
七年二月空中有聲欲禳之,賢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
請行輕刑已責蠲逋罷礦等九事請罷江南織造,清錦衣獄,止邊臣貢獻,停內外採買
執爭數四,終不從同列皆懼。
退曰:大臣知無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終天順之世,為首輔,呂原彭時佐之,然委寄最專。
初,御史劉濬柳溥敗軍罪,觸怒。
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譴。
石亨曲護
浸疏,尋悔悟待之如初
獨對良久方出。
遇事召問可否,乃決或遣中官就問。
務持大體,尤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
薦引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皆為名臣
延見大臣,有所薦,必先與吏、兵二部定之
入對文臣請問王翱武臣請問馬昂
兩人相左右,故言無不行,而人不病其專,惟群小為難
吉祥既嘗搆繫之獄而曹欽之反也,繫東朝房,執將殺之,逼草奏釋己罪。
乃免。
密疏請擒賊黨
裹傷入,慰勞之,特加太子太保
固言,賊既誅,宜急詔天下停不急務,而求直言以通閉塞
從之。
門達欲害,亦卒不果
錦衣官校出偵事,及逮捕罪人,患劇。
累請禁止
誡諭之,盛寵怙勢,多撓法
乘間言:今天無事惟一害未除耳。
具陳罪。
復召而戒之。
用是次骨,因袁彬獄陷不免
語載傳。
不豫,臥文華殿
會有間東宮者,頗惑之,密告
頓首伏地曰:此國本也,願陛下三思
曰:然則傳位太子乎。
頓首曰:宗社幸甚
起,立召太子至。
太子令謝。
太子謝,抱足泣,亦泣,讒竟不行。
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
三月,日黯無光,同官上言:日,君象。
君德明,則日光盛。
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剛以斷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則天自弭和氣自至。
又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
宣德至天順間,選宮人太多澣衣局沒官婦女愁怨尤甚,皆宜簡閱放還其家。
從之,中外欣悅
五月大雨雹,大風飄瓦,拔郊壇樹。
賢言天威可畏陛下凜然加省,無狎左右近幸
崇尊老成,共圖國是。
有司奏修鹵簿
賢言內庫尚有未經御者今恩詔甫頒,方節財用,奈何為此
即日寢之。
每遇災變,必與同官極陳無隱,而於初政申誡尤切。
門達既竄,其黨多投匿名書
乞罷,有詔慰留
吳后廢,言官請誅牛玉,語侵,又有造蜚語搆賢者。
帝命衛士宿賢家,護出入
成化二年二月遭父喪,詔起復
三辭不許,遣中官護行營葬
還至,又辭。
遣使宣意,遂視事
其年冬卒,年五十九。
震悼,贈太師諡文達
自以受知人主,所言無不盡
英宗嘗祭山川壇,以夜出未便,欲遣官代祀
祖訓爭之,卒成禮而還
淨慈仙師胡氏,宣宗故后也。
復位號,遂得追諡
言內帑餘財,不以荒濟軍,則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於土木禱祠聲色之用。
以故請發賑貸邊前後,不可勝計
故事方面官三品京官保舉
行之已久營競成風賢令吏部每缺舉二人,請簡用
並推之例始此。
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
然自郎署結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書景帝荒淫
多過其實其抑葉盛,擠岳正不救羅倫,尤為世所惜云。
岳正
公元1448年
《明外史本傳字季方漷縣人
正統十三年會試第一,賜進士及第,授編修,進左贊善
天順初,改修撰,教小內侍書
閣臣徐有貞李賢下獄,帝既用呂原預政頃之薛瑄致仕,帝謀代者。
王翱薦,遂召見文華殿
長身鬚髯,帝遙見色喜
既登陛,連稱善。
問年幾何,家安在,何年進士具以對。
大喜曰:爾年強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爾內閣,其盡力輔朕
許彬老矣不足恃也頓首受命
趨出石亨、張軏遇之左順門,愕然曰:何自至此
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擇閣臣
問為誰,帝曰:岳正
兩人陽賀。
帝曰:但小官耳,當與吏部左侍郎學士
兩人曰:陛下得人,俟稱職,加秩未晚
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閣
正素豪邁負氣敢言
及為帝所拔擢,益感激自效
欽天監侍郎湯序者,黨也,嘗奏災異,請盡去奸臣
帝以問正正言奸臣無指名。
即求之,人人自危
何足信也。
乃止。
有僧為妖言錦衣校邏得之,坐以謀反
中官牛玉請官邏者,正言:事縱得實,不過妖言律,邏者給賞而已不宜與官。
僧黨數十人皆得免。
或為匿名書曹吉祥罪狀吉祥怒,請出榜購之。
帝使榜格呂原入見曰:為政有體盜賊兵部姦宄法司豈有天子出榜購募者。
秦始皇誹謗妖言律不聞其過卒以亡國陛下以為戒且事緩之則自露,亟之則愈匿,此人情也。
帝是其言,不問
從子彪鎮大同獻捷,下內閣問狀
使者言捕斬無算不能悉致,皆梟置林木間。
地圖指詰之,曰:某地某地,皆沙漠,汝梟置何所
人語塞。
時亨吉祥恣甚,從容言:二人權太重,恐久不可制臣請以計間之。
帝許之。
出見吉祥曰:忠國公常令杜清來此何為者。
吉祥曰:辱石公愛,致誠款耳。
曰:不然,彼欲伺公所為宜。
謝遣之因勸吉祥兵柄
復詣諭令自戢。
云上使我告公如此兩人揣知正意,怒。
吉祥見帝,免冠,泣請死。
內媿慰諭之,召漏言
承天門災,極言將為不軌,且言:陳汝言小人
今既為尚書可用盧彬侍郎
二人者俱譎悍,若同事必相齮齕,乘其隙可並去之。
徐有貞下獄,復云:用有貞則天變可弭田帝皆不納。
敕諭廷臣,命視草
歷數弊政無所天下傳誦二人遂搆蜚語賣直訕上帝怒,命仍授內侍書
明日,謫欽州同知
都督僉事季鐸,遂奏,奪其居第
時入閣僅二十八日耳。
道漷,以母老留旬日
汝言令巡校言狀,且言正嘗奪公主田。
逮繫詔獄,杖百,戍肅州
行至涿,夜宿傳舍。
手拲急,氣奔且死。
涿人楊四醉卒酒,潛脫拲,刳其中,且厚賂卒,乃得至戍所
吉祥既誅,帝謂李賢曰:岳正固嘗言之。
亦忌復用對曰:老母,得放歸田里幸甚
乃釋為民。
憲宗立御史呂洪等請復正楊瑄官,詔原官經筵纂修英宗實錄
鐸已敗敕還正故第還朝,自謂當大用欲用為南京祭酒不悅。
忌者偽為疏草嗛之。
廷推兵部侍郎清理貼黃,以給事中張寧名並上
以為私,出興化知府,而補外
時論譁然不平至官,築隄溉田千頃節縮浮費經理預備倉條理
士大夫不利其所為,騰謗言。
亦厭吏職成化五年入覬,逐致仕
五年卒,年五十五。
無子,大學士李東陽御史李經,其壻也。
博學能文章,自號蒙泉學者蒙泉先生素高自期許,氣屹屹不能下人
輔政勇事敢言便殿論奏,至唾濺帝衣。
有規以信而後諫者,慨然曰:上顧我厚,懼無以報稱,子奈何諫官處我。
英宗亦悉其忠,其在戍所,嘗念之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膽
自為像贊,述帝前語,而未言:臣嘗聞古人之言,蓋將之死而靡憾也。
自信不回如此
然意廣才疏,欲以縱橫之術離間權倖,反為所噬,人皆迂而惜之。
嘉靖中追贈太常寺卿諡文肅
許彬
公元1415年
《明外史本傳字道中寧陽人
永樂十三年進士
庶吉士,授檢討
正統末,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詔提督四夷館
上皇將還,遣至宣府奉迎
上皇命書罪己詔及諭群臣敕,遣祭土陣亡官軍
以此受知上皇
還擢本寺卿
英宗復位,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入直文淵閣
未幾,為石亨所忌,出為南京禮部右侍郎,甫行,貶陝西參政
至則乞休去。
成化初,命以侍郎致仕,尋卒。
坦率好交遊,不能擇人一時浮蕩士多出其門。
參大政,方欲杜門謝客,而客惡其變態,競相騰謗,竟不安其位。
劉定之
公元1436年
《明外史本傳定之字主靜永新人
幼有異稟
父髦舉於鄉不樂仕日授定之書,數千言
不令作文一日偶見所為祀竈文》
大異之。
謂婦曰此子才一第不足多也舉正統元年會試第一殿試及第,授編修
京城大水應詔十事,言:號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數易。
公卿侍從當時召見,察其才能心術進退之。
降人散處京畿者,宜漸移南方
郡縣職以京朝官補,使迭相出入內外畸重
薦舉之法,不當五品以上
可倣唐制,朝臣遷秩,舉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簡用之。
武臣子孫,教以韜略
守令牧養為先,毋徒取幹辦
群臣遭喪,乞永罷起復令。
僧尼蠹國當嚴絕。
富民輸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奪
疏入留中
寅之鄉人相訐,辭連定之
下獄,得白。
秩滿,進侍講
景帝即位,復上言十事,曰:自古中國喪氣若晉懷、愍、宋徽、欽,皆因邊塞外破,藩鎮內潰救援不集馴致播遷
未有今日天下之大,數十萬之師,奉上皇於漠北,委以與寇者也。
晉、宋遭禍亂,棄故土偏安一隅,尚能奮於既衰,以禦方張之敵。
也先乘勝直抵都城
數十眾宜滅此朝食不能奮武以破賊,又不能約和以迎駕
聽其自來而自去,尚謂國有人哉。
國勢弱,雖非旦夕所能強,豈可不思自強術。
臣愚略陳所見
以俟採擇近日京軍戰,但知堅壁持重,而不能用奇制勝
前敗而後不救左出而右不隨。
謂宜吳玠吳璘三壘陣法掎角應援鐵騎衝突,必資刀斧以制
郭子儀安祿山八萬騎,用千人長刀如牆而進。
韓世忠兀朮拐子馬,用五百人長斧,上揕人胸,下斫馬足
此其明驗紫荊居庸二關,名為關塞實則坦途
敵騎北來風驅霧。
今宜增兵士,繕亭障,塞蹊隧
陸則掘地為塹,名曰:地網
水則瀦泉令深,名曰水櫃
或多植榆以制奔突,或多招鄉勇,以助官軍
古人已事尚可舉行者也奉使之臣,往時充以驛人駔夫,招釁啟戎,職此故。
今宜擇內蘊忠悃外工專對,若陸賈富弼其人者,使備正介之選,庶不至失辭辱國
臣於上皇朝,乞徙漠北降人知謀短淺,未蒙採納
比乘國釁,奔歸故土寇掠畿甸者屢見告矣。
宜乘大兵聚集時,遷之南方
使與中國兵民相錯雜,以牽制變化
不惟潛消大患又省俸給減漕輓,甚便。
天下農出,女出布,以養兵也。
受粟於倉,受布於庫,以衛國也,向者兵士受粟布於公門,納月錢私室
於是手不習擊刺法,足不習進退宜。
轉貨為商,執技為工,而以工商所得補納月錢
蓋民膏血,兵氣力,皆變為金銀以惠奸宄矣。
一旦率以臨敵,如驅羊拒狼,幾何其不敗也。
今宜痛革其弊,一新揀練之政,將帥舊習者誅毋赦。
兵威振矣至於守令朘民,猶將帥剝兵也。
宜嚴糾考,慎黜陟
犯贓舉主與其罰,然後貪墨者寡,薦舉者慎,貪寡舉慎則民安而邦本以固也。
古販繒屠狗夫,俱足助成帝業
苟非其人,趙括之子隕首白起王離孫,繫頸項羽,將豈必拘世類哉。
于謙楊善亦非出自將門,宜令廷臣,各舉所知,不限門閥
搜羅既廣,禦侮有人
昔者漢圖恢復所恃諸葛亮
南宋禦金,所恃張浚
彼皆忠義夙著,功業久立
街亭一敗丞相
符離未捷,解都督何則
賞罰將士奮也。
德勝門戰,未聞摧陷強寇,但迭為勝負,互殺傷而已
不足罰,亦不足賞。
石亨自伯進侯于謙二品一品
天下未聞其功,但見其賞,豈不忠臣義士心乎。
可令仍循舊秩,勿躐新階,他日勛名著而爵賞加,未為晚。
夫既與不忍奪者,姑息之政;既進不肯退者患失心。
不行姑息之政,下不懷患失心,治平可計日而望也。
向者御史建白,欲令大臣入內議政,疏寢不行
夫人主當總攬威權,親決機務。
政事早朝未決者,日御便殿,使大臣敷奏
言官察其邪正糾劾史官直書於簡示懲勸。
前代故事祖宗成法也,願陛下遵而行
若僅封章奏入,中旨傳出,恐偏聽獨任,致生奸亂欲治成難矣。
然行是數者,又有其要在陛下勤學而已
人主德,欲其明如日月,直枉,仁如天地群生,勇如雷霆威柄
司馬光告君,以仁明為言,即中庸所謂仁勇也。
仁勇學而哉。
夫經莫要於尚書春秋,史莫正於通鑑綱目
陛下留心垂覽。
其於君也,既知禹、湯、文、武所以興,又知桀、紂、幽、厲所以替,而趨避審矣。
於馭內臣也,既知有呂強張承業忠,又知有仇士良、陳弘志惡;於馭外臣也,既知有蕭、曹、房、杜之良,又知有李林甫楊國忠奸,而用舍當矣。
如是於知仁勇德,豈不大有助哉。
苟徒如嚮者儒臣進講誦述諱避其惡,是猶恐道路陷穽,閉目而過,其不至於冥行顛仆幾何
今天下雖遭大創,尚如金甌未缺。
陛下誠能聖學見之政治,臣見國勢讎恥可雪,兄弟恩可全,祖宗之治可復,亦何憚而不為此
書奏,帝優詔
三年洗馬
也先使者乞遣報使,帝堅不許
定之疏引故事請,帝下廷議,竟不果遣。
久之,遷右庶子
天順改元,調通政司左參議,仍兼侍講
尋進翰林學士
憲宗立,進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直經筵
成化二年本官入直文淵閣,進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
江西湖廣災,有司方徵民賦
定之國儲充積倉庾至不能容。
而此張口待哺氓,乃責其租課非聖主恤下意
帝感其言,即命
四年吏部左侍郎
萬貴妃專寵皇后希得見,儲嗣未兆
郕王及笄下嫁
定之因久旱,並論及
且請經筵兼講太祖御製諸書,斥異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財
帝留其疏不下
五年卒官。
禮部尚書諡文安
定之質直,以文學一時
嘗有中旨命製元宵詩,內使卻立俟。
據案伸紙,立成七言絕句百首
又嘗一日九制,筆不停書。
有質宋人名字者就列世次,若譜系然,人服其敏博
故事,經講畢辭退,帝口宣曰:先生輩吃酒飯去。
閣臣講官承旨叩頭出。
定之請,例賜,毋煩玉音
自是君臣間,無一辭相接
翰林相傳定之巽順過云
寅之湖廣參議
徐溥
公元1454年
《明外史本傳字時用宜興人
祖鑑,瓊州知府,有惠政
景泰五年進士及第
編修
憲宗初,擢左庶子再遷太常卿學士
成化十五年禮部右侍郎,尋轉左久之吏部
孝宗嗣位,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旋進禮部尚書
給事中方向御史曹璘等所劾,帝皆不問
弘治五年劉吉罷,為首輔,屢加少傅太子太傅
年七十,引疾乞休優詔不允
命風雨寒暑免朝,東宮出閣,加少師太子太師,進華蓋殿,以目眚三疏乞休,始許之。
恩賚常典有加,踰年,卒,贈太師諡文靖
凝重度量宏遠,居內閣十二年,其為首輔,承劉吉恣睢之後,填以安靜,務守成法。
與同協心輔治,事有不可,輒共爭之。
欽天監革職監正李華昌國公張巒擇葬地,中旨復官。
等言:即位以來未嘗內降
倖門一開末流安底。
臣等不敢奉詔
太皇太后崇王朝,等與尚書倪岳諫,帝為請乃已。
占城安南侵擾,帝欲遣大臣往解。
等言:外國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若遣使
萬一抗令,虧損國體問罪興師,則坐耗中國非計得也
於是不遣
使詔撰三清樂章
等言:漢祀五帝儒者猶非之,況三清道家妄說耳。
一天之上,安得有三大帝
且以周柱下史李耳當其一,以人鬼天神矯誣甚。
國家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誠欲其謨謀政事講論經史,培養本原匡弼缺失,非欲其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
經筵早休,日講久曠異端邪說乘間入。
此皆臣等無狀不能陛下保初政。
數月以來奉中處分未當封還執奏至再至三
陛下曲賜聽從,俾臣等竭駑鈍少有裨益非但樂章一事而已
奏入,嘉納之。
言官龐泮六十二人言事下獄等救得釋帝自八年後,視朝漸晏,等常以為言。
雖納之已復如故中官李廣燒煉齋醮寵。
十年二月上疏極論曰:自洪武迄天順朝常面召儒臣咨訪政事
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
所恃以通下情者惟在章奏不時斷決,或稽數月,或竟不施行
政體小經筵日講所以成就君德今,每歲舉不過數日,夫人一心必有所繫不繫於正必繫於邪。
近聞有以齋醮修煉之說進者。
宋徽宗道教科儀符籙最盛,卒至乘輿播遷
社稷傾覆至若金石之藥,性多酷烈
一入腸腑為害百端唐憲宗沁以殞身,其禍可鑒
龍虎山上清宮神樂觀祖師殿內府番經廠皆焚燬無餘,彼如有靈,何不自保。
天厭其穢,亦已明甚
陛下親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福祥善慶不召自至,何假妖妄之說哉。
自古奸人蠱惑君心者,必以太平無事為言
唐臣李絳有云:憂先於事,可以無憂
事至而憂,無益於事。
今天下雖若無事,然工役繁興科斂百出士馬罷敝閭閻窮困愁歎之聲上干和氣,致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木興妖,四方奏報無虛月,將來之患灼然可憂。
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畏罪緘默
臣等若不復言,誰復為陛下言者
感其言。
三月,御文華殿召見劉健李東陽謝遷,授以諸司題奏曰:與先生輩議。
等擬旨上,應手改定
事端多者,出外詳閱
曰:盍就此面議
既畢,賜茶而退。
成化間憲宗召對彭時商輅後,至此再見,舉朝詡為盛事
倉卒不能悉稱上旨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尋以災異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經月不報,而言官論救何鼎忤旨待罪者久,等皆以為言。
於是悉下諸章,而罷諸言官弗問。
孝宗等所言多從天下陰受其福。
嘗曰:國家法度所以元元備矣,患不能
無所建白
至孝,嘗再廬墓
自奉甚薄,好施予。
義田八百畝贍宗族,請籍記於官,以垂永久為復徭役
劉健
公元1460年
《明外史本傳字希賢洛陽人
父亮,三原教諭,有學行
端重與同閻禹錫白良輔遊,從事伊洛之學
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交遊鍵戶讀書,人以木強目之。
練習典故,有經濟志。
成化初,修英宗實錄,從憂中起復,固辭不許
書成,進修撰,三遷少詹事,充東宮講官受知孝宗
即位,進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弘治四年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尋加太子太保十一年,代徐溥為首輔。
骨相奇古學問深粹正色敢言無所依違廉靖自守獨,以身任天下之重。
太監李廣已死,清寧宮軍器庫番經廠相繼災。
與同李東陽謝遷疏言:古帝王未有不遇災而懼者。
比來姦邪熒惑聖聽,慢天欺。
君今元惡殄喪,聖心開悟,而餘慝未盡除,宿弊未盡革。
望乘修省之際,進賢斥姦,明示賞罰
凡所當行,斷在不疑,毋更因循,以貽大患
帝方嘉納其言,而黨蔡昭等旋取旨予祭葬、祠額。
等力諫,僅寢祠額。
南北言官陳時政,頻有所論劾一切不問
國子生江瑢因劾東陽杜抑言路
二人引罪求罷帝慰留之下瑢於獄,二人力救,釋瑢。
清寧宮成,命灌頂國師那卜堅參等設壇作慶贊事等極諫不納。
十二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師戒嚴
兵部甄別京營諸將,帝乃召東陽至平臺,出英國公張懋等,自陳面議去留
乃去遂安伯陳韶三人,而召鎮遠侯顧溥團營
時帝視朝頗晏,以為言,頷之而已。
十四年秋,帝以軍興缺餉,屢下廷議
等言:天下之財,其生有限
光祿歲供增數十倍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醮日費鉅萬
太倉所儲不足戰士,而內府取入動四五十萬。
宗藩貴戚之求土田鹽利者,亦數千萬計。
土木日興科斂不已
傳奉冗官俸薪內府工匠餼廩歲增月積,無有窮期,財安得不匱
陝西、遼東邊方殷湖廣貴州軍旅繼動,不知何以應之。
陛下絕無益之費,躬行節儉,為中外倡,而令群臣得畢獻其誠,講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
居數日,詔遣中官王瑞真武像,及旛幢之屬,建醮武當山,令閣臣撰敕及祝辭
切諫不從
明年,詔擬釋迦塔像贊,等爭之,乃止。
先是五月,以災異陳勤朝講節財用、罷齋醮、公賞罰數事。
南京鳳陽大水廷臣多言時政闕失久之不下
等因極,陳怠政之失,請勵精圖治
章數上,竟不能盡從。
帝事宮太后甚謹,而兩宮皆好佛老以故宮中設齋醮,數遣中使進神袍於泰山或白散燈市上
等力諫。
明年二月,詔建延壽朝陽門外,又除道士杜永祺等五人為真人,令內閣撰誥等力諫皆得寢。
小王子謀犯大同,帝召見閣臣
請簡京營大帥,因言京軍怯不任戰,請自今罷其役作養銳氣。
帝然之。
退乃條上防邊事宜,悉報允
未幾邊警狎至,帝惑中官苗逵言,銳欲出師
東陽委曲阻之,帝意猶未回。
兵部尚書劉大夏亦言京軍不可動,乃止。
帝自十二年召對等後,閣臣希得進見
是在位久,益明政事,數召見大臣欲以次革煩苛,除宿弊
論及理財東陽極言鹽法弊壞,由陳乞者眾,因而私販數倍,進曰:太祖時茶法始行,駙馬歐陽倫私販坐死高皇后不能救。
事,孰敢為陛下言者
帝曰:非不敢言不肯言耳。
遂詔戶部利弊,具議以聞。
當是時,三人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
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每進見,帝輒屏左右
左右不得聞從屏間竊聽,但聞帝數數稱善。
時人為之語曰李公謀公斷謝公侃侃及帝晚年
進退文武大臣,釐飭屯田、鹽、馬諸政,悉召閣臣面議翊贊為多。
馬文升劉大夏韓文戴珊等,悉布要地亦屢加少師太子太師
東陽賜蟒衣。
閣臣賜蟒等始。
寵任特甚天下想望太平
未幾,帝疾大漸,召等入乾清宮
顧命力疾起坐自敘即位始末甚詳,令近侍書之。
已,執手曰:先生輔導良苦
東宮聰明,但年尚幼,好逸樂
先生輩常勸之讀書,輔為賢主
欷歔頓首受命而出。
翊日帝崩。
武宗嗣位東宮舊豎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人用事,時謂之八黨
日導帝遊戲由是怠於政事
等釐諸弊政,凡孝宗所欲興罷者,悉以遺詔行之,而久廢不舉
京師淫雨,自六月八月
等乃上言陛下登極詔出,中外歡呼,今兩月矣,未聞汰冗員幾何,省冗費幾何
詔書所載,徒為空文
陰陽所以失調雨暘所以不若也。
監局倉庫城門四方守備內臣增置數倍,朝廷養軍匠費鉅萬計,僅足供其役使寧可不汰。
武臣曠職僨事虛糜廩祿者,寧可不黜
畫史工匠濫授官職者多至數百人寧可不罷
內承運庫歲支銀百餘萬,初無文簿司鑰庫貯錢數百萬,未知有無寧可勾校
至如內苑珍禽奇獸,放遣先朝宮人,皆新政當先,而陛下牽制不行何以四海之望。
帝雖溫詔答之,而狎近群小左右宦豎日恣增益日眾
享祀郊廟,帶刀被甲簇擁駕後。
侈踰舊制
內府監局僉書多者至百數十人光祿日供驟益數倍。
蟒衣玉帶乘馬難以悉數
等極陳其弊,報聞而已
正德元年二月,帝納戶部言,畿甸皇莊有司徵課,每莊仍留宦官一人、主之。
等言皇莊既以進奉兩宮,自宜悉委有司不當仍主以私人不省
吏、戶、兵三部都察院各有疏爭職掌為近習所撓。
傳示帝意令閣臣調旨等不奉命別擬以奏帝不聽等力諫,謂:姦商景清壞亂鹽政北征將士之無功授官,武臣神英負罪玩法御用監書篆之,濫用匪人,皆宜痛抑。
陛下不信大臣,而信群小欲以一二人私恩,壞百年定制
臣等豈敢苟從哉。
邇者地震天鳴白虹貫日恆星晝見太陽無光。
內賊縱橫外寇猖獗
財匱民窮,怨謗交作
中外臣僕方且乘機作姦,排忠直仇讎,保姦回骨肉
日復一日愈甚於前,禍變之來恐當不遠。
臣等受知先帝,叨任腹心
乃邇者旨從中下,略不與聞
所擬議,竟從改易
職既曠矣。
若復顧惜身家,共為阿順,則罔上誤國,死有餘辜。
所擬四疏,不敢更易,謹以原擬封進。
不報
居數日,又言:臣等遭逢先帝臨終顧命,以陛下為託,刻骨銘心,誓以死報
邇者群災疊異併萃,一時天變於上,人怨於下,京師白晝殺人邊塞巨寇犯順,戰則有兵,守則無食。
軍民困敝政務替弛,名器濫猥,風俗頹敗
歷觀載籍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
方且耽溺晏安,恬不覺悟建言以為多言幹事以為生事,累章執奏謂之瀆擾,釐剔弊政謂之紛更
在于民生國計,則若聞知,事涉于近幸貴戚,則牢不可破
小人之佞詞排舉朝之公論
臣等心知不可,義當盡言
比為鹽法賞功諸事極陳利害,拱俟數日,未聞玉音
若以臣等言是,宜賜施行,所言非耶,亦當明加斥責
留中不報視之若無。
政出多門,咎歸臣等。
宋儒朱熹有言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不一日立乎其位。
伏乞聖明矜察特賜退休
優旨慰留之,疏仍不下
又數日歷數政令十失指斥貴戚、近倖尤切。
因再申前請。
不得已,始下前疏,令所司詳議
等知志終不行,各上章乞骸骨,帝不許
既而司議上,一如等指。
帝勉從之,由是失利者咸切齒
初,孝宗山陵甫畢,等即請開經筵
及是帝失德滋甚每當日講,率云朝謁兩宮,或云擇日乘馬
軍國大政,悉委近昵中外不失望。
等深以為憂。
三月丁亥上疏極陳怠學之失,且具述先帝彌留惓惓,屬以勤學詞,甚哀切,冀感動帝。
竟不報。
六月,復因災上言近日以來,免朝太多遊戲經筵日講直命停止
不知陛下宮中有何急於此者
夫濫賞妄費非所崇儉德,彈射釣獵非所養人心,鷹犬狐兔田野之物不可育於朝廷弓矢甲冑戰鬥之象不可施於宮禁
聖學久曠正人不親直言不聞,下情不達而此數者雜交於前,臣不勝憂惑
帝曰:朕聞帝王不能無過,貴改過
卿等言是,朕當行之。
等乃錄廷臣陳時政尤要者,請置之坐隅夕省覽:曰無單騎馳驅輕出宮禁;曰無頻幸監局泛舟海子;曰無事鷹犬彈射;曰無納內侍供食。
疏入,報聞
至八月,帝既大婚等請開講筵,命俟九月
至期,又命停午講。
等言:先帝時,每日必二講。
不可廢。
不從
當是時,懇切疏諫者屢矣,帝終不能改。
既而中官崔杲等督織造鹽萬二千引。
所司執奏等亦言不可
帝召至煖閣面議,頗有所詰問等皆以正對
不能難,最後正色曰:天下事豈皆內官所壞。
朝臣壞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輩亦自知之。
因言鹽引務依杲請。
等退,再上章不可
帝自愧失言,竟俞等所奏。
於是中外咸悅,以帝庶幾改過
等乃謀去八黨會言交章請除之等持其章甚力帝遣司禮詣閣曰:朕將改矣,其為朕曲赦若曹
不可言:此皆得罪祖宗,非陛下所得赦。
法司未報復上言曰:人君之於小人,不知而誤用天下尚望其知而去之。
若既知而不治小人愈肆。
君子愈危,不至於亂亡不已
邪正無並立,今舉朝欲決去此數人,陛下又知其罪而故留之左右非特朝臣疑懼,此數人亦不自安
上下相猜中外不協禍亂機始此矣。
不聽
以去就爭。
永成等窘甚,相對涕泣
尚書韓文等疏復入
於是帝命司禮八人,皆詣閣議,一日三至,欲安置之。
南京欲,遂誅之,謂處之未盡。
推案哭曰:先帝臨崩,執老臣手,付以大事
陵土未乾,使若輩敗壞至此
臣死,何面目先帝
聲色俱厲,惟東陽語少緩。
八人中,有王岳者,素剛厲疾邪,慨然曰:閣議是。
密屬,令與其儕范亨、徐智助己。
明日,帝召諸大臣左順門。
逆謂之曰:事且濟,公等第堅持
既而韓文抗聲八人罪,等復為帝言,如指。
不得已,許之。
會暮期,明旦逮捕頃之事變,收下詔獄,令司禮致仕賜敕給驛歸,月廩、歲夫猶如故事
去,不已
矯旨五十三人奸黨榜示朝堂,以為首
二年削籍為民,追奪誥命
家居杜門謝客親知罕見其面誅,復官,致仕
後聞數巡遊,輒歎息不食曰:吾負先帝
世宗立,命行人齎敕存問,以司馬光文彥博為比賜賚有加。
及年躋九十,詔撫臣就其第致束帛餼羊上尊酒官孫成學為中書舍人
嘉靖五年卒,年九十四。
遺表千言,勸帝正身勤學親賢遠佞。
震悼賜卹甚厚,贈太師諡文靖
器局嚴整正己率下
無黨無偏朝退,寮寀私謁,不交一言
許進七人欲推焦芳吏部曰:老夫不久歸田,此座即焦有,恐諸公俱受其害耳。
七人者俱為所擠。
東陽詩文後進海內士皆抵掌談文學若不聞,獨教人治經窮理
事業明俊偉,為明世輔臣第一
楊一清罷相世宗初,起官兵部尚書提督邊軍務,道洛陽,謁
出,見語曰:汝嘗為閣老,今復出總制內閣體統為汝一人壞盡矣。
我老,不能對客。
二孫一清
一清大慚而出。
其伉直如此
孫望之,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