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八十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常典
 第一百八十卷目錄
 公輔部彙考四
  總一則 海陵隆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章宗承安一則 泰和一則
  總一則 太宗一則 世祖中統四則 至元十五則 成宗大德二則 武宗至大二則〉
公元1425年
  總一則 太祖洪武一則 成祖永樂一則 仁宗洪熙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皇清總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三則〉
  紫微垣公輔星圖
  太微公輔星圖
  天市七公七星圖考
  房宿四星圖考
  斗宿六星圖考
  天相三星圖考
  軫宿四星圖考
 公輔總論
  易經〈謙卦 鼎卦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賈誼新書輔佐
  抱朴子臣節
  冊府元龜宰輔總序〉
公元前651年
  胡傳僖公九年周公曾諸侯葵丘
  性理大全臣道
官常典第一百八十卷
公輔部彙考四
金制:以三師三公加官,設尚書省令,不常置設右二丞相,又以平章事二員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佐之,以統國家行政,後又置行臺尚書省
金史·百官志》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一員,皆正一品。
師範一人儀刑四海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員,皆正一品。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尚書省尚書令一員正一品。
總領紀綱儀刑端揆
左丞相右丞相一員從一品。
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
宰相,掌承天子,平章萬機
左丞右丞一員,正二品
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
執政官,為宰相之貳,佐治省事
左司郎中一員正五品
公元1140年
〈注〉國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
舊凡視朝執政官執奏,自天德二年詔以付左、右司官,為定制
公元1150年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
本司奏事,總察吏、戶、禮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簿、貼黃簿、并官制同進呈,御覽畢則受而藏之
每有除拜,凡尚書省所不擬注者,則一闕二三人以聽制授焉。
都事二員正七品
公元1154年
〈注〉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宮中出身,并進士令史三色人內通選
三年,以監察御史相應取次稟奏,不復擬注
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宿直檢校架閣等事
右司所掌同。
右司郎中一員正五品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
本司奏事,總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迴避其間記述之事。
都事二員正七品
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
祗候郎君,謹其出入差遣之事。
公元1197年
〈注〉承安二年以前,走馬郎君擬注
泰和令,以左右女直都事兼。
正大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
公元1181年
〈注〉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都事提控之。
管勾八品
〈注〉二員正大省一員。
同管勾,從八品
〈注〉二員正大省一員。
總掌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并提控都監給受紙筆,餘管勾同。
公元1184年
〈注〉女直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人,右十五人
大定二十四年三十人進士十人宰執子、宗室十人密院臺部統軍司令史十人
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
譯史十四人左右七人
女直譯史同。
通事八人左右四人
高麗夏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二人
諸部通事六人
曳剌二十人
馬郎君五十人
提點歲賜所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之,掌提點歲賜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
使一員,從八品
掌受給歲賜錢,總領庫事。
一員,正九品
貳使事。
直省局
局長,從八品
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
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
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
公元1137年
行臺之制。
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於汴。
天眷元年,以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尚書省
天眷三年,復移置汴京
皇統二年,定行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公元1156年
廢帝正隆元年春正月乙丑,罷中書門下省。
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公元1183年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冬十一月甲午,制外任官嘗為宰執者,凡吏牘上省部,依親王例,免書名
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公元1189年
大定二十九年,以太傅年高,更令四日一居休,惟大事白之。
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帝位
秋七月丁卯,以太尉尚書令東平郡徒單克寧太傅改封金源郡王
冬十一月甲子,諭尚書省曰:太傅年高,每趨朝而又赴省,恐不易
自今旬休外,四日一居休,庶得調攝。
常事他日理問,惟大事白之可也。
公元1197年
章宗承安二年,諭宰臣得見賓客,周知民利害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冬十一月甲子,諭宰臣曰:朕居九重民間難以遍知宰臣不見賓客何以得知民間利害
公元1201年
泰和元年秋七月甲子,諭刑部官,凡上書人言宰相不得申省。
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元以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又間以大司徒司徒太尉三公,置中書令左右丞相,又有平章政事而設左右丞參政參議以佐之其屬,又有左右司郎中、斷事官客省使之屬。
公元1217年
《元史·百官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
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
太祖十二年,以國王太師一員
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
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太保一員
成宗武宗而後三公並建,而無虛位矣。
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
其置者,或開府,或不開府
東宮嘗置三師三少,蓋亦不恆有也。
公元1273年
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
太宗相臣為之,世祖皇太子兼之
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書令
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中書令
延祐三年,復以皇太子中書令
置屬,監印二人
公元1260年
右丞相左丞相一員正一品,銀印,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
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
國初職名未創,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員左丞相一員
世祖中統元年,置丞相一員
二年,復置右丞相二員左丞相二員
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員。
七年,立尚書省,置丞相二員
八年,罷尚書省,乃置丞相二員
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其中書省丞相二員如故
二十九年,以尚書再罷,專任一相
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丞相二員中書丞相二員
四年尚書省仍歸中書丞相二員自後因之不易
文宗至順元年專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
世祖中統元年,置平章二員
二年,置平章四員。
至元七年,置尚書省,設尚書平章二員
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平章復三員
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章汰為二員
二十四年,復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平章二員
二十九年,罷尚書省,增中書平章為五員,而一員商議省事
三十年,又增平章六員
成宗元貞元年,改商議省事平章軍國重事
武宗至大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員中書五員。
四年,罷尚書省中書平章仍五員。
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四員,自後因之。
公元1261年
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務號左右轄
世祖中統二年,置左、右丞一員
三年增置四員。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中書右丞左丞仍四員。
八年尚書併入中書省,左、右丞一員
二十二年,汰冗職,右、左丞如故
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各一,而中書省缺員。
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
三十年,設右丞二員,而一員商議省事
成宗元貞元年右丞商議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學士中書省事
武宗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員中書右、左丞五員。
四年,罷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員。
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右丞一員左丞一員,而由是不復增損
公元1260年
參政二員,從二品副宰相參大政,而其職亞于右、左丞
世祖中統元年,始置參政一員
二年,增為二員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參政三員
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參政二員
二十三年,汰冗職參政二員如故
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
二十八年,罷尚書省參政
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
四年,併尚書省中書參政三員
文宗至順元年,定參政二員自後因之。
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牘,為六曹管轄軍國重事預決焉。
中統元年,始置一員
至元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員
大德元年,止置四員,後遂為定額
其治曰參議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
中統元年,置左右司
至元十五年分置兩司
左司所掌:吏禮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三曰貼黃,四曰保舉,五曰禮,六曰時政記,七曰封贈,八曰牌印,九曰好事
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次品,二曰常選,三曰臺院選,四曰見闕選,五曰別里哥選。
戶雜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裝,三曰羊馬,四曰置計,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監,七曰會總。
科糧房之科有六,一曰海運,二曰儹運,三曰邊遠,四曰賑濟,五曰事故,六曰軍匠
銀鈔房之科有二,一曰鈔法,二曰課程
應辦房之科有二,一曰飲膳,二曰草料
令史二人蒙古書寫一十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七人典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
中統元年,置左右司
至元十五年分置兩司
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邊關,二曰站赤,三曰鋪〈闕〉,四曰屯田,五曰牧地
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令,二曰弭盜,三曰功賞,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鬥訟
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橫造軍器,二曰常課段匹,三曰歲賜,四曰營造,五曰應辦,六曰河道
令史二人蒙古書寫三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一人典吏五人
中書省掾屬:監印二人,掌監視省印,有中書令則置。
知印四人掌執省印
怯里馬赤四人
蒙古必闍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
漢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
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
宣使五十人
省醫三人
玉典赤四十一人
斷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屬。
國初,嘗以相臣任之
其名甚重,其員數增損不常,其人則皆御位下中宮東宮諸王投下怯薛等人為之。
中統元年,一十六位下置三十一員。
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員。
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員。
八年,始給印。
二十七年分立兩省,而斷事官省並置。
二十八年,十八位下置三十六員,併入中書
三十一年,增二員
後定置,自御位下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員。
首領官經歷一員知事一員
吏屬蒙古必闍赤二人令史一十二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一人
公元1272年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正六品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員選舉差遣之事。
至元九年置使二員一員通事一員不兼。
大德元年增置四員,副二員。
直省舍人二員至元七年始置,後增至三十三員,掌奏事給使差遣之役。
檢校官四員,正七品,掌檢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之事,書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公元1260年
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穀出納營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
中統元年,置二員
至元八年,省為一員典吏八人
管勾一員,正八品,掌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啟拆之事,郵逓程期曹屬承受,兼主之。
中統元年,置二員
至元三年,定為一員典吏八人
公元1337年
架閣庫管勾二員,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備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
至元三年,始置二員其後增置員數不一
至順初,定為二員典吏十人
蒙古架閣庫兼管勾一員典吏二人
回回架閣庫管勾一員典吏二人
公元1231年
太宗三年始立中書省
《元史·太宗本紀三年秋八月始立中書省,改侍從官名,以耶律楚材中書令粘合重山左丞相鎮海右丞相
公元1260年
世祖中統元年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平章政事張文謙左丞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1年
中統二年秋九月,詔以忽究花宅為中書省署。
冬十二月庚寅,詔封皇子真金燕王,領中書省事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三年冬十二月乙亥,分中書左右部
十二月甲寅,封皇子真金燕王,守中書令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3年
中統四年夏五月乙酉,初立樞密院,以皇子燕王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4年
至元元年,以劉秉忠同議樞密院,並參領中書省事,又罷領中書左右部併入中書省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秋八月癸丑,命僧子聰同議樞密院事
子聰復其姓劉氏,易名秉忠,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丙辰劉秉忠王鶚張文謙商挺言,燕王既署相銜宜于省中別置幕位,每月一再至,判署朝政
冬十一月壬辰,罷領中書左右部併入中書省
以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知太府監阿合馬平章政事,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阿里中書右丞
公元1267年
至元四年,定設二丞相老成人一二員同議省事
《元史·世祖本紀四年春三月壬寅安童言:比者省官員數平章左丞一員,今丞相五人素無此例。
臣等議擬設二丞相,臣等蒙古三員,惟陛下所命。
詔以安童為長,史天澤次之,其餘蒙古、漢人參用,勿令員數過多;又詔宜用老成人姚樞等一二員同議省事
公元1268年
至元五年,敕中書密事御史臺官同奏。
《元史·世祖本紀五年冬十月己卯,敕中書省樞密院凡有事與御史臺官同奏。
公元1270年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分置省臣中書省署。
兩省以已奏事御史臺
《元史·世祖本紀七年春正月丙午,立尚書省,罷制國用使司。
平章政事忽荅兒為中書左丞相,國子祭酒許衡中書左丞制國用使阿合馬章尚書省事,同知制國用使司事張易同平章尚書省事制國用使副使張惠、簽制國用使司事李堯咨、朮丁並參知尚書省事
二月甲申,置中書省署。
冬十月戊辰朔,敕兩省以已奏事御史臺
公元1271年
至元八年春二月己亥,以尚書省奏定條畫天下
三月,命尚書省閱實天下戶口頒條畫,諭天下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72年
至元九年,併尚書省中書省
《元史·世祖本紀九年春正月甲子,併尚書省中書省,平章尚書省阿合馬同平章尚書省事張易中書平章政事,參知尚書省事張惠中書左丞,參知尚書省事李堯咨、朮丁並參知中書政事
給事中中書舍人檢正等官,仍設左右司,省六部為四,改稱中書
冬十一月,併中書省左右司為一。
至元十九年冬十月乙巳,罷屯田總管府,以其事隸樞密院,令管軍萬戶兼之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83年
至元二十年,併尚書省于中書省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春正月乙丑和禮霍孫言:阿合馬專政時,衙門太冗,虛費俸祿,宜依劉秉忠許衡所定,併省為便。
從之。
二月癸丑,諭中書省大事奏聞小事便宜行之,毋致稽緩
公元1285年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樞密臣言:舊制宿衛各選一人參決樞密院事,請以脫列伯為簽院。
從之。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議定省臣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秋七月壬午總制院使桑哥省臣姓名以上,帝曰:右丞相安童右丞朮丁,參知政事郭佑、楊居寬,並仍前職。
鐵木兒左丞,其左丞相甕吉剌帶平章政事阿必失合、都忽魯皆別議。
仍諭中書選可代者以聞。
癸巳銓定省、院、臺、部官,詔諭中外中書省,除中書令外,左、右丞相一員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一員參知政事二員;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一員參知政事、簽行省事二員樞密院,除樞密院使外,同知樞密院事一員樞密院副使簽樞密院事二員樞密院判一員御史臺御史大夫一員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二員行臺同;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二員
其餘諸衙門,並委中書省斟酌裁減
公元1287年
至元二十四年,仍分置兩省,各設官六員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春閏二月乙丑朮丁言:自制國用使司改尚書省,頗有成效,今仍分兩省為便。
詔從之,各設官六員
尚書,以桑哥鐵木兒平章政事阿魯渾撒里右丞葉李左丞馬紹參知政事,餘一人議選回回人充;中書,宜設丞相二員平章政事二員參知政事二員
辛未以後尚書省天下
行省中書議行,餘並聽尚書省從便以聞。
至元二十六年冬閏十月乙酉,命自今所授宣敕並付尚書省
公元1291年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罷尚書省事入中書改置諸官。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夏五月癸丑,罷尚書省事皆入中書,改尚書右丞相、右詹事完澤中書右丞相,平章政事朮丁、不忽木中書平章政事尚書右丞何榮祖中書右丞尚書左丞馬紹中書左丞參知政事賀勝高翥參知中書政事征東尚書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
乙卯,以政事悉委中書,仍遣使布告中外
丁巳何榮祖以公規、治民、禦盜、理財十事緝為一書,名曰至元新格,命刻板頒行,使百司遵守
秋八月己巳,置中書省檢校二員,秩正七品,俾考覈戶、工部文案疏緩者。
公元1293年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丙寅,命中書冗員,凡省內外官府二百五十五所,總六百六十九員。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94年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以臺省申飭省院,簡任相臣
《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
六月辛巳御史臺臣言:名分之重,無踰宰相,惟事業顯著可以當之,不可輕授。
秋七月戊辰中書省臣言:樞密之臣不宜重與相御
帝命軍職尊崇者授之。
冬十月辛丑,帝諭右丞阿里參政梁德珪曰:中書職務,卿等皆懷怠心。
朕在上都,令還也的迷沙已沒財產,任明里不花,皆至今未行。
又不約束吏曹,使選人留滯
桑哥姦邪,然僚屬憚其威,政事無不立決
卿等其約束曹屬,有不事事者笞之。
仍以朕意諭右丞相完澤
十一月丁巳,以伯顏察而參議中書省事,其兄伯顏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相嫌避
帝曰:卿勿復言
平章于上,弟參議于下,何所嫌也。
公元1298年
成宗大德二年冬十月戊寅,令御史臺檢劾樞密院
《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公元1307年
大德十一年,復遷中書于舊省。
《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帝即位
冬十月庚子中書省奏:初置中書省時,太保劉秉忠度其地宜裕宗中書令,嘗至省署敕。
其後桑哥遷立尚書省,不四載而罷。
今復遷中書于舊省,乞涓吉中書令,仍請皇太子一至中書
制可。
壬子,從中書省臣言,凡事不由中書,輒遣使移文者,禁止之。
公元1308年
武宗至大元年,令內外大小事務中書區處
《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秋七月,以左丞相塔思不花中書右丞相,太保乞台普濟中書左丞相,內外大小事務並聽中書省區處諸王公主駙馬勢要人等,毋得攪擾沮壞近侍臣員及內外衙門,毋得隔越聞奏
各處行省宣慰司在外衙門等官,非奉聖旨并中書省明文,毋得擅自離職乘驛赴京,營幹私事
至大元年,復立尚書省
公元1309年
《元史·武宗本紀二年秋七月乙巳保八言:臣與塔思不花乞台普濟集議尚書省事,臣今竊自思之,政事得失,皆前日中書省所為,今欲舉正,彼懼有累,孰願行者。
臣今不言,誠以大事為懼。
陛下矜憐保八、樂實所議,請立尚書省舊事中書新政尚書
尚書,請以乞台普濟、脫虎脫為丞相三寶奴、樂實為平章保八右丞王羆參知政事
姓江者畫鈔式以為印鈔庫大使
並從之。
塔思花言:此大事遽爾更張乞與老成更議
不從
八月癸酉,立尚書省,以乞台普濟太傅右丞相,脫虎脫為左丞相三寶奴、樂實為平章政事保八右丞忙哥鐵木兒左丞王羆參知政事中書左丞劉楫授尚書左丞商議尚書省事,詔告天下
己未尚書省臣言:中書省尚逋欠錢糧追理者,宜存斷事官十人,餘皆併入尚書省
又言:往者大辟獄具尚書議定,令中書省裁酌以聞,宜依舊制。
從之。
己卯三寶奴言:尚書省立,更新庶政變易鈔法,用官六十四員,其中宿衛之士有之,品秩未至者有之,未歷仕者有之。
此皆素習於事,既已任之,乞勿狗例,授以宣敕
制可。
天下,敢有沮撓尚書省事者,罪之。
九月癸未尚書省臣言:古者設官分職,各有攸司,方今地大民眾,事益繁冗若使省臣總挈綱領庶官各盡厥職,其事豈有不治
頃歲省務壅塞,朝夕惟署押文案,事皆廢弛
天烖民困,職此之由。
自今以始,省部一切皆令從宜處置大事或須上請得旨即行用成至治,上順天道,下安民心。
又言:國家地廣民眾,古所未有
累朝格例前後不一執法之吏輕重任意,請自太祖以來行政令九千餘條刪除繁冗,使歸於一,編為定制
並從之。
尚書省臣言:三宮內降之旨,曩中書省奏請勿行,臣等謂宜仍舊行之,儻於大事有害,則復奏請
帝是其言。
又言:中書之務,乞以盡歸臣等。
至元二十四年,凡宣敕尚書省掌之。
今臣等議,乞從尚書省任人,而以宣敕散官委之中書
從之。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
後革中書省,罷丞相,設內閣大學士,而三公三孤加官
公元1368年
《明會典國朝建官,初置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等官。
其屬有四部,分治錢穀禮儀刑名營造之務。
洪武元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設尚書侍郎等官,仍屬中書省
十三年,革中書省,罷丞相,戒後世嗣君,毋得復設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
語具祖訓中,乃陞六部為正二品衙門自是中書之政,分於六部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注〉國初,置三公府,後不設,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加官贈官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太子賓客
〈注〉以上東宮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兼官贈官
中極殿大學士
〈注〉舊為華蓋殿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
〈注〉舊為謹身殿大學士
洪熙年初,設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注〉以上初專設,後皆以師保尚書等官兼任
太祖洪武  年,設華蓋武英文華文淵東閣大學士
《明會典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俱洪武中設,職正五品,班在學士上。
華蓋殿大學士,今為中極殿大學士
成祖永樂 年,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
《明會典永樂初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謂之入閣辦事
後漸陞至學士大學士
公元1425年
仁宗洪熙  年,添設謹身殿大學士
《明會典洪熙中,又添設謹身殿大學士,有加尚書三少者。
後又有以他官兼學士大學士入閣者。
謹身殿今為建極殿。
公元1445年
英宗正統十年,命內閣與各衙門會議後免會。
《明會典云云
皇清
大清會典內閣機務要地,掌宣
綸綍贊理庶政職任綦重。
國初,置文館,後改為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祕
公元1645年
書院,曰內弘文院
大學士學士
順治二年,定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分隸
內三院稱內翰林史院內翰林祕書院、內翰林弘文院
增設侍讀學士侍讀等官。
九年,設典籍
十五年,改內三院內閣大學士,兼各部尚書銜學士禮部侍郎銜
另設翰林院
十六年,止設大學士典籍文辦事中書,裁學士侍讀學士等官。
十八年,復改內閣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裁翰林院
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另設翰林院
十年,仍補授學士以下等官,其滿漢大學士員缺,無定,出自
上裁
滿學士六員,漢軍漢學士四員,滿侍讀學士
員,蒙古侍讀學士二員漢軍侍讀學士二員,滿侍讀十一員,蒙古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滿洲漢軍典籍二員,滿中書七十五員,蒙古中書十九員,漢軍中書十三員,漢中書三十六員,詳見吏部官制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已上,不專設,但為大臣加官贈官
公元1658年
內閣初為內國史、祕書、弘文三院
順治十五年,改
公元1661年
內閣
十八年,復為內祕書國史、弘文三院
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已上滿漢俱專設,不備官,兼各部尚
書銜。
公元1644年
滿學士六員,初設三員
順治元年後,增減不一
公元1670年
康熙九年,定二員
十年,增四員。
軍漢學士四員,初設漢軍三員
順治元年後,漢人增減不一
康熙十九年,定漢軍二員漢人二員
十二年,以漢軍並入漢缺,共四員。
已上俱兼禮部侍郎銜
公元1651年
滿侍讀學士四員。
順治八年,設三員
十八年,增三員
康熙九年,定滿文二員,滿漢文二員,蒙古侍讀學士二員
順治十八年,設三員
康熙九年,定二員
首領官
公元1670年
滿典籍二員,漢軍典二員,漢典籍二員
已上初制各設三員
康熙九年,定各設二員
俱以中書舍人掌理
屬官
滿侍讀十一員,內滿文五員,滿漢文六員,蒙古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
滿中書舍人七十五員,內滿文撰文二十員,辦事二十員,滿漢撰文十七員,辦事十八員。
古中書舍人十九員,內撰文九員辦事十員。
漢軍中書舍人十三員,內撰文五員,辦事八員
中書舍人三十六員,內撰文六員辦事三十員。
凡加上
徽號,由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皇帝奏書,由翰林院撰擬,送內閣閱定,進
呈後,內閣繕寫
登極賀表,由內閣撰擬繕寫禮部奏讀。
內外慶賀
表箋文式,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奏定,頒發
在內
王貝勒文武官員
表文內閣繕寫交禮宣讀
在外文武官員及外
國賫進
表箋慶賀畢,禮部彙送內閣收貯
纂修
實錄
聖訓大學士監修總裁,並總裁官,各給
敕書
學士副總裁官,俱題請
欽定
侍讀學士侍讀纂修官典籍中書收掌
翻譯官,俱由監修總裁擬定具題
纂修
典訓方略會典、明史等書,俱如前例
有用侍讀學士
侍讀提調官者,亦由總裁具題
纂修
玉牒大學士學士副總裁官,由宗人府具題侍讀
學士侍讀纂修官,由大學士擬定移送宗人府具題
凡加上
尊號
徽號冊立
皇后
皇太子冊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冊寶由禮二部辦造冊文翰林院撰擬
大學士閱定,並寶文寶一體進呈
御覽後,內閣繕寫內閣官員翰林院禮工二部
公同監視刊刻,填金填青,至封諸王貝勒公王妃等,及外國王等冊寶誥命,亦由禮二部製造,冊誥文翰林院撰擬大學士閱定進呈
御覽後,中書繕寫該部鐫刻填青,其應給紙冊誥
命,中書繕寫送閣用
寶,
凡選擬
皇太子
皇子名,大學士
旨選擬,奏請
欽定
凡親王公主封號,俱大學士撰擬奏請
欽定
凡用
公元1653年
御寶順治初內三院大學士學士公同驗用。
十年,設
公元1655年
尚寶監官員承收。
十二年,設尚寶司。
每遇用
公元1656年
寶,內院會同兩衙門官驗用。
十三年,裁尚寶司。
八年,裁尚寶監,專令內監承收。
每遇用
公元1670年
寶,內院先期知會同內監驗用。
康熙九年題准
駕幸南苑後,一應
誥敕用寶內閣總管,在
公元1673年
清門驗用。
十二年題准
誥命敕命敕書用寶不必
旨,仍同總管驗用。
如遇要務用寶,仍行請
旨。
每年封印日,洗
前期大學士啟奏是日典籍學士
乾清門內捧出洗淨,入匣。
其洗
寶應用器物,向該部取用。
寶色行文工部取用。
內外衙門啟奏本章,並各官條奏有滿文者,大學士學士公同票擬進呈
旨。
如止有漢蒙古文者,發中書翻譯〈或全譯或止譯貼黃
學士侍讀校正,對閱,送大學士票擬進呈
旨。
恩詔大學士學士
撰擬應行
詔款,密請
欽定黃紙繕寫,用
寶畢,典籍恭捧在前學士隨後,至
太和殿安設
黃案上,候
上陞座,閣臣捧授禮部堂官
〈儀詳禮部直隸各省及朝
鮮等國,應頒
詔書幾道由禮部開送內閣繕寫,用
寶,交該部蒙古王等。
應頒
詔書禮部刷印送閣,用
寶,交理藩院。
頒發部院衙門
上諭大學士奏呈
御覽後,用硃筆謄寫,黃摺,傳該衙門堂官親領,至加
徽號頒發禮部
敕諭用墨繕寫香箋
寶。
頒發在外文武大臣蒙古王等,朝鮮各國
敕諭用墨謄寫黃紙,用
寶,頒發
朝覲官員
敕諭,俱刷印黃紙,用
寶。
凡給功臣世襲罔替
誥命分別世次
敕書由該衙門開載功績移送內閣交中書科繕寫
送閣用
寶,仍行該衙門給發子孫承襲時令衙門
原給
誥敕,送閣,中書填寫承襲人名年月,仍送閣用
寶,至
大內收貯
世襲官賞冊,遇有改寫處,該衙門先期
知會次日,該衙門官同學士等詣
保和殿內監請出賞冊,改寫畢,仍請收貯
大內
封贈
誥敕文武官員五品以上者,應給
誥命六品以下應給
敕命順治初,俱由翰林院開列翰林官職名,送內閣
具題撰擬文字
十年題准一品九品
誥敕限定句數。
一品六句,中入事實十四句,結六
公元1671年
句。
二品六句,中十二句,結六句
三品六句,中十句,結六句
四五品起四句,中八句,結四句
六七品起四句,中六句,結四句
八九品起二句,中四句,結二句
康熙十年題准一應
誥敕,於內閣侍讀學士侍讀內,酌派一二人專司
事。
若有應給
誥敕官員,該衙門職銜開明送閣,令該管官,照式
發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仍交該衙門給發
如有應另撰擬文字者,仍令
公元1685年
翰林院撰擬
二十四年議准各按官職撰定文式頒給
督撫提鎮等官
公元1647年
敕書順治初,由內院撰擬給發
四年題准令吏兵二
公元1651年
撰寫給發
八年題准仍歸內院照該部移文撰寫
寶後,發該部給發
如各官內有離任者,將原
敕繳部轉送內院收銷。
題准將軍督撫提鎮並一
欽差官員,俱給坐名
敕書布政按察守巡各官副參遊等官,止給傳敕,不坐名
敕書內有題定者,照該衙門開明管轄地方掌事
公元1674年
宜寫給。
如有應更改者,具題更改
康熙十三年題准援勦副將等官,亦有給坐名
敕書者,出自
上裁
督撫提鎮等官
敕書,俱交該衙門給發
巡鹽御史巡倉御史
敕書學士
午門給發
凡給各關監督精微批文,由該科揭送內閣,將該差職名填註,文簿掛號,用
寶,學士
午門外同該科給事中給發
凡文
殿試大學士學士,充讀卷官侍讀學士侍讀典籍
中書,充受卷彌封掌卷官
殿試前一日,讀卷大學士學士策問數事,奏請
欽定,捧回撰合成題,進
呈後,中書繕寫執事官監刊刻刷印,次典籍
題紙前行學士隨後,進
太和殿內,學士捧置黃案上,俟諸進士
午門兩傍排立學士題紙禮部堂官分給
畢,讀卷大學士公同閱定,於傳臚前一日,揀選上卷進呈
御前奏讀。
欽定一甲三名,其二甲以下名次讀卷大學士等奏
欽定
是夕,批定試卷名次中書寫成大小金榜三傳
摺子
次日典籍捧榜隨不讀卷學士,至
清門,以小金榜交內侍,進
呈,大金榜用
寶畢,典籍恭捧前行學士執事隨後,至太和殿學士捧置黃案上,典籍三傳摺子,授鴻
寺官,候
上陞殿,不讀卷大學士學士金榜,授禮部堂官
傳臚
〈詳見禮部〉
凡武
殿試事與文
殿試同。
〈詳見兵部
公元1645年
御屏順治二年,令御用監製造,送至內院內院移文
公元1656年
吏兵二部,開送內外大小文武官員職名填寫
十三年照例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
十五年,復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
宮殿等處扁額對聯
敕賜一應牌扁,俱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奏請欽定中書繕寫
撰寫
陵寢神牌字樣,由工部製造牌式,禮部送至內閣
寫,仍交該部刊刻填青,禮部奏請內閣大臣行禮
廟祝版,由太常寺繕寫,送閣學士恭填
御名,授該寺官至一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擬
奏請
欽定
山陵封號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撰擬王貝勒文武大臣諡號,由宗人府禮部題准文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公元1678年
凡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祭文碑文順治間,由內閣撰定成式,填名給發
康熙十七年
賜諡王大臣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擬內閣
奏閱。
大將軍將軍等印,俱係內閣收貯
如遇
命將征討大學士酌擬將軍名號奏請
欽定
名號與存印文相符者,取給
如不相符,移
文該另行鑄給。
旋之日,仍繳內閣
御駕行幸大學士學士等承
扈從侍讀學士以下官員,由大學士等酌派隨行
凡遣大將軍將軍出征,各地方大學士酌量差遣內閣官員隨征,管理章奏文移
凡賫
詔,內閣應遣官員職名送禮具題差遣
冊立冊封,有欽命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使者,有用侍讀學士等官
者,俱由禮部照例題請。
文會試,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主考官中書收掌試卷官
武會試學士主考官,俱由各該部移取職名題請
欽定
直省文鄉試主考官,並順天文鄉試同考官,俱由各該部移取典籍中書職名題請
欽點
凡遇
上陞殿,內閣直官員,陳設筆硯等項於禮部所設
黃案上。
如遇各官謝
日期,將鴻臚寺開送職名摺帖陳列,以備
御覽
每年春秋祭祀
文廟
欽遣大學士一員行禮
祭告五嶽四瀆長白山歷代王陵孔子闕里開列學士侍讀學士職名送禮部,題請
欽點
實錄
聖訓告成繕寫三部一呈
御覽一藏
皇史宬,一貯內閣
凡發六科紅本,該科謄錄底簿原本送閣存貯
密封部者,該部仍密封送科。
由科繳閣亦謄錄底簿一並收貯,以備編纂
部院衙門直省督撫奏銷冊籍,奉
旨留覽者,俱於年終內發出,付典籍貯庫。
凡各項書籍收藏內閣典籍記冊,以備查考。
出師吉日,俱由內閣選擇
凡遇習射之期,內閣官員,每月二次侍衛教場習射兵部查點
內閣需用筆墨紙張本匣,及銀硃黃蠟木炭白麪等項,於戶工二部光祿支取
公元1658年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內閣大學士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
十五年,俱改為二品,兼各部尚書銜
公元1663年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舊例將應陞各官,開列
題。
康熙二年議准
會推
公元1670年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
國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不同
康熙九年,改歸畫一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公元1671年
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康熙十年議准
開列
紫微垣公輔星圖
圖考
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
星經闕。
《宋史·天文志》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
一曰大帝之坐,天子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東蕃閶闔門第一星為左樞,第二星上宰三星少宰四星上弼一曰上輔五星少弼一曰少輔〉六星上衛七星為少衛,八星為少丞或曰上丞
西蕃閶闔門第一星為右樞,第二星少尉第三星為上輔,第四星為少輔,第五星為上衛第六星為少衛,第七星上丞
〈注〉石氏云:東西兩蕃總十六星,西蕃八星一右樞,二上尉,三少尉,四上輔,五少輔,六上衛七少衛,八少丞。
上宰一星上輔二星三公也。
少宰一星,少輔二星三孤也。
三公三孤在朝者也。
左右樞、上少丞,疑丞輔弼四鄰之謂也。
二星,衛四星六軍副尉,四衛將軍也。
步天歌》左樞右樞南門兩面營衛一十五。
上宰少尉相對少宰上輔次少輔。
上衛少衛次上丞後門東邊贊府
門西喚作一少丞,以次向前門數。
輔弼一星
星經輔星親近大臣輔佐興而相明
《宋史·天文志》北斗七星太微北,魁第一星曰天樞,二曰璇,三曰璣,四曰權,五曰玉衡,六曰闓陽,七曰搖光
又曰一至四為魁,魁為璇璣五至七為杓;杓為玉衡:是為七政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
第九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
《晉志》輔星傅乎闓陽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
步天歌》輔星近著開陽畔。
四輔四星
星經四輔四星,抱北極樞星主君臣禮儀,主政萬機輔弼佐理萬邦之象。
輔佐北辰,而出入授政也。
《晉書·天文志》:抱北極四星四輔所以北極而出度授政也。
《宋史·天文志》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
極星四度
步天歌》:抱樞四星四輔
文昌六星
星經文昌三公攝提軒轅共為一體
《晉書·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
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
步天歌》文昌斗上半月形,希疏分明六個星。
三公三星
星經三公星三斗柄東,和陰陽,齊七政,以教天下人。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之官也。
《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斗柄東,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
在魁西者名三師,皆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之官也。
步天歌》文昌之下曰三師太尊向三公明。
天牢六星太尊邊,太陽守在四勢前。
一個宰相太陽側,更有三公相東邊
一星
星經相星北極斗南總領百司,掌邦教,以佐帝王
安撫國家,集眾事冢宰之位。
《晉書·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南
相者總領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國,集眾事也。
《宋史·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四星南,總百司,集眾事,掌邦典,以佐帝王
一曰在中斗文昌之南,在朝少師大宰者。
步天歌》一個宰相太陽側。
太微公輔星圖
圖考
太微垣,東西上相次相,各一星
星經闕。
《晉書·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
其外蕃,九卿也。
南蕃二星間曰端門
東曰左執法廷尉之象也。
西曰右執法御史大夫之象也。
所以舉刺凶姦者也。
左執法之東,左掖門也。
右執法之西,右掖門也。
東蕃四星南第一星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上將所謂四輔也。
西蕃四星南第一星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二星次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陰門也;第四星上相:次亦曰四輔也。
步天歌》兩面宮垣十星布。
〈不言將相
三公三星
星經闕。
《晉書·天文志》左執法東北一星謁者東北三星三公內坐,朝會所居也。
《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謁者東北,內坐朝會之所居也。
乾象新書:在九卿南,其占與紫微垣三公同。
步天歌》門左皂衣謁者以次即是三公
三台六星
星經闕。
《晉書·天文志》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
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
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
步天歌》北門西外三台
天市七公七星
圖考
七公七星
星經七公七星招搖東,氐北為天相,主三公七政善惡
《晉書·天文志》攝提六星,直斗杓之南,北三星帝席,北三星梗河,其北一星曰招搖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
步天歌》:索口橫者七公形。
房宿四星
圖考
星經:房為四表表三道日五星常道也。
上第一星名為右服次將其名陽環上道二星名右驂上相其名,中道三名左服次將名下四名左驂上相四輔
《晉書·天文志》東方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亦四輔也。
下第一星上將也;次,次將也;次,次相也;上星上相也。
斗宿六星
圖考
星經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亦云宰相爵祿之位。
《晉書·天文志》北方
南斗六星天廟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賢進士稟授爵祿
天相三星
圖考
星經闕。
《晉書·天文志》軒轅右角三星酒旗酒旗三星天相丞相之象也。
步天歌》平下三個天相
軫宿四星
圖考
星經闕。
《晉書·天文志》:軫四星,主冢宰輔臣也。
公輔總論
易經
《謙卦》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程傳〉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而持謙德者也。
故曰勞謙
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
當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謙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謂有勞能謙矣。
既能勞謙,又須君子行有終,則吉。
夫樂高喜勝,人之常情雖使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常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
君子安履謙順乃其常行故久而不變,乃所謂有終
有終則吉也。
六四:無不利,撝謙
〈程傳〉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施為無所不利撝謙也。
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也。
動息進退,必施其,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本義不為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程傳〉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
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任
必當求天下賢智,與之協力,得其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
用非其人,則敗國家之事,貽天下之患。
四下應於初,初陰柔小人不可用者也。
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足也。
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
大臣之位,當天之任,而所用非人至於覆敗,乃不勝其任,可羞愧之甚也。
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凶可知
本義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形剭,謂重刑也。
今從之。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程傳〉大臣當天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君上之所倚,下民所望與。
致身任道之志,不失所期,乃所謂信也。
故曰信如何也。
《繫辭上傳》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繫辭下傳
子曰:德薄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不勝其任也。
賈誼新書輔佐
大相上承大義而啟治道,總百官之要,以調天之宜。
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和一之,以合治安。
天下失宜國家不治,則大相之任也。
執政職。
大拂,秉義立誠,以翼上志直議正辭,以持上行,批天下之患,匡諸侯之過。
令或鬱而不通,臣或盭而不義大拂之任也。
執政職。
大輔聞善則以獻,知善則以獻,明號令正法則,領度量論賢良,次官職,以時巡循,使百吏敬率其業。
經義不衷,賢不肖失序大輔之任也。
抱朴子臣節
抱朴子曰:昔在唐虞稽古欽明,猶俟群后翼亮,用臻巍巍成功
故能熙帝之載,庶績其凝,四門穆穆百揆時序蠻夷猾夏之變,阿閣鳴鳳之巢。
喻之元首,方之股肱,雖有尊卑之殊邈,實若一體之相賴也。
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者,故無流放之禍。
夫如影如響,俯伏惟命者,偷容尸素也。
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屏翰也。
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
匡過弼違者,社稷之骾也。
必將斧鑕正諫,據鼎鑊盡言,忠而見疑,諍而不得者,待放可也。
必死無補,將增主過者,去之可也。
其動也匪訓典弗據焉,其靜也憲章弗循焉。
請託無所容,申繩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不加乎附己,不專命招權,不含洿而談潔,進思盡言,以攻謬退,念推賢而不蔽。
夙興夜寐,慼庶事不康也。
儉躬約志,若策奔於薄冰也。
納謀貢士不宣之於口,非義之利,不棲之乎心。
立朝則以砥矢為操,居己則以羔羊為節。
當危值難,則忘家而不顧命
攬衡執銓,則平懷而無彼。
此儀蕭公宇宙,羨張陳之畫奇,追周全盡規,准二鮑直視,蹈嬰弘之節儉,執恬毅之守終,甘此離紀炙身之分,戒彼韓英失忠之禍,出不辭勞,入不數功,歸勳引過,讓以先下。
專誠祗慄,恆天威之在顏也。
宵夙處竦,有如湯鑊之在側也。
負荷寄託,則以伊周師表
宣力四方,則以吉召軌儀
送往事居,則竭忠貞而不迴
搏噬干紀,則若鷹鸇鷙鳥雀。
蕃扞疆場,則慕魏絳李牧之高蹤
蒞眾撫民,則希文翁信臣德化
忠至者,無以為國,況懷智以迷上乎。
義督滅祀無憚,況黜辱敢辭乎。
故能保勞貴以顯親良哉
輿歌昆吾彝器,能者鐫勳,皋陶后稷亦何人哉。
冊府元龜宰輔總序》
公元前91年
輔相之職,所以左右天子總領庶尹彌綸機務宣翼統紀燮調元化甄敘流品親附百姓鎮撫四夷裁決庶政班布王度乃其任也。
是故公台之任無所不總,與元首同體,乃謂之股肱
邦國會要,乃譬之鈞軸
百官承式治本之是繫。
萬邦為憲,民瞻所在
黃帝六相而治,舜臣堯舉八元八凱,謂之十六相
逸書所記,虞夏商周世,皆有四輔三公之職,非其人而不處
六籍之載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有阿衡左相之號。
武丁之得傅說爰立作相,置諸左右
成王作周官,著之典訓,立太師太傅太保以為三公
又立三孤之位,皆所以論道經邦,寅亮天地,共司宰弼之事。
春秋之世,寰內諸侯,入為卿士,皆掌國政
秦氏之霸,始置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副之。
後復有丞相相國中丞之名。
漢世之興,置一丞相,亦有左右丞之名,而御史大夫實亞其任,兼置太尉,仍用秦制。
後以蕭何相國孝惠高后復置左右丞相,亦置太傅之官
未幾而罷太尉之職,蓋不常置。
惟一丞相武帝兼置太尉,數年而廢。
元狩中,置大司馬以代太尉之職。
征和二年,置左右丞相,分長史以備兩府
成帝綏和元年,改御史大夫大司空,并大司馬丞相三公
哀帝復以大司空御史大夫,復置太傅,在三公之上。
俄改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夫復為大司空,并大司馬,以備三公之位。
平帝增置太師王莽居攝,又置四輔之官
世祖中興,但存三公之號,有太傅不常置。
建武末,改大司馬太尉二府,並去太字,是為宰相,總治眾務。
中平之後,事歸臺閣選舉誅賞,一繇尚書機衡所總,不在公府,蓋有其名而無其實矣。
建安之世,始罷三公官,復置丞相,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國之號。
黃初受禪改為司徒,而中書監專掌機密
雖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官不預朝政
厥後定制大丞相第一品,又置相國,以司馬二王相繼為之。
末年增置太保
吳蜀鼎國,皆有丞相,而吳氏復有左右之名,二邦政事,率以尚書總統,而吳有大司馬、左右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及太傅
蜀亦有司徒大司馬之號,其平尚書事,錄尚書事,領中外諸軍事總統國事,皆為宰相之任
晉武之初,有太宰太傅太保,是為上公,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復有大司馬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而無丞相之名。
惠帝復置丞相俄頃而罷。
後置司徒
渡江,罷司徒,為丞相,以王導居之。
卒,又罷丞相司徒府,三公之職,雖無所改,而司徒丞相兩不並置
中書之署,實總機要,是為宰相,以毗大政
宋孝武復置丞相,而司徒之府如故
又有相國之官
齊氏以丞相相國著為贈典
梁罷相國,置丞相,兼置司徒,又有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是為諸公
陳以相國列於丞相之上,并太宰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凡六號,亦有贈秩。
然而相國是為尊崇之位,非尋常之秩。
丞相之任,亦廢置靡定。
魏晉以來,多以他官參掌機密
或委知政事毗贊朝政錄尚書事,居門下中書,或總朝權,或管朝政,或單侍中,皆為宰相
侍中機密所出不必他名,常為宰輔之職。
元魏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二大,又有三公之名,然尤重門之官,多以侍中政樞之任歸於省闥
北齊初置丞相,復分左右,而居侍中之職者,皆秉國政。
宇文建國,遠遵周治,改三師三公,置三孤以為之,貳分司徒司馬司空以備六官之職,而無復太尉三師之號。
宣帝復置四輔之官,又置左右丞相既而罷為大丞相
隋置三師三公參議國之大事朝之眾務,總於臺閣內史納言,是為宰輔
或以他官參掌機事
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
其後納言為侍內。
唐室受命,悉仍隋制。
武德初,改內史中書令,侍內為侍中,并左右僕射,是為四輔
至貞觀末,除僕射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方為宰相
中書令侍中之名,自龍朔天寶,凡經四易
〈注〉中書令右相,為內史,為紫微令,復為右相
中為左相,為納言,為黃門監,復為左相
四易名,而侍中復舊
而嘗為宰相,其單任僕射,不復預於機政
先天以前宰相多至十餘人
開元之後,嘗二人三人
天寶之末勳賢並建,備位者眾。
秉鈞當國,亦不過一二人
武德貞觀以來,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參掌機務參預政事平章軍國重事者,皆為宰相
〈注〉唐初宰相嘗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永淳中裴炎中書令,以中書政事,遂移在中書省
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中書門下政事印為中書門下之印。
其後侍中中書令平章事,是為正宰相之任
五代相承,未之或改。
〈注〉後唐及周,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蓋避當時君父之名,非常制也。
今之論次,由二帝三代,以訖於顯德,凡居輔弼之任美惡之跡,悉區別類例之。
唐氏中葉樞密之任宣傳制命,掌以內侍
宋梁而降大建官署,崇署使號,並分吏局兵戎之政,邦國之務,多所參掌,均於宰府
跡其行事,咸用編述
公元前651年
胡傳僖公九年宰周公會諸侯葵丘
其曰:宰,周公者,以冢宰三公也。
古者三公無其人,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冢宰或闕,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
禹自司空進宅百揆,又曰作朕股肱耳目
是以宰臣上兼師保之任也。
周公為師,又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
所以然者,三公與王,坐而論道,固難其人,而冢宰百官,均四海,亦不易處也。
夫以冢宰三公,其職任重矣。
不殊會之,何也,人臣則有進退之節,出入勞之義,非王世子有常尊之可比也。
性理大全臣道
程子曰:人臣身居大位功蓋天下,而民懷之,則危疑之地也。
必也誠積於中,動不違理威福自己出,人惟知君而已
然後位極而無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權之過,斯可謂明哲君子矣。
周公孔明其人也。
郭子儀再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也,亦其次與。
臣賢於君,則輔君以所不能。
伊尹之於太甲周公之於成王孔明之於劉禪是也
不及君,則贊助之而已。
問:世傳成王幼,周公攝政
荀卿亦曰:履天下之籍,聽天下之斷,周公果踐天子之位,行天子之事乎。
曰:非也。
周公冢宰百官總己以聽之而已。
安得踐天子之位。
又問:君薨,百官聽於冢宰者,三年爾。
周公至於七年,何也。
曰:三年嗣王居憂之時也。
七年成王幼故也。
又問:賜周公天子禮樂,當否。
曰:始亂周公法度者,是賜也。
人臣安得用天子之禮樂哉。
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不能無過
記曰:魯郊,非禮也。
周公之衰乎,聖人嘗譏之矣。
說者乃云:周公有人不能為之功業,因賜以人臣所不得用禮樂,則妄也。
人臣豈有不能為之功業哉。
借使功業有大於周公,亦是人臣所當為爾。
人臣而不當為,其誰為之。
豈不孟子言事親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
孟子纔言可也。
蓋曰:子之事父,其孝雖過於曾子畢竟是以父母之身做出來,豈是分外事。
曾子者,僅可以免責爾。
臣之於君,猶子之於父也。
臣之能立功業者,以君之人民也,以君之勢位也。
假如功業大於周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勢位做出來,而謂人臣所不能為,可乎。
使人恃功而懷怏怏之心者,必此言矣。
致堂胡氏曰:事功出於臣下,效智謀,輸才力
及其有成,必曰此君之德,非臣所能也。
君亦安然受之,不幾於偽乎。
道固當然,非偽也。
《易·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有功,善則隱晦其美,而歸之於君,不敢當其成。
然後下得恭順之道,而上無忌惡之心也。
在師之九二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為眾之主,專制其事,所以能吉者,以受委於君,非己無因而致者也。
是故智如良、平,不侍帷幄謀主,則滅秦梟羽之事,何以效。
如英衛不授鈇鉞制閫外,則征伐四克之績,何以著。
故自有成功,而知此道者必謙退讓沖然而若無。
不然,既非所以蓄德,又非所全身也。
矜伐生於氣盈,貪戀生於氣歉,所以然者,為利祿耳。
大勳勞於天下孰若周公
使周公勳勞自居既以剪商受賞,又以東征受賞,又以伐奄受賞,又以滅國五十受賞,又以制禮樂度量受賞,必見於詩書
今可考者,為太師冢宰開國曲阜,以侯伯而已,不聞賞而又賞也。
師冢宰其所當為也。
俾侯於東眾建親賢,非私於周公也。
然則周公大勳勞,而未嘗取賞,明矣。
故曰:以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也已
驕吝者,盈而歉之謂歟。
五峰胡氏曰:守身以仁,以守身道正其君者,大臣也。
漢唐之盛,忠臣烈士,攻其君之過,禁其君之欲,糾其政之謬,彈其人之佞而已
求其大正君心,引之志於仁者,則吾未之見也。
惟董生其庶幾乎
朱子曰:古之君子,居大臣之任者,其於天下之事,知之不惑任之有餘
汲汲其時,而勇為之。
知有所未明,力有所不足,則咨訪講求,以進其知。
扳援汲引,以求其助。
捄火追亡,尤不敢以少緩。
不敢愚其君,以為不足言仁義。
不敢鄙其民,以為不足興教化。
不敢薄其士大夫以為不足成事功。
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
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不一日立乎其位。
有所愛而不肯為者,私也。
所畏不敢為者,亦私也。
屹然中立,無一毫私情之累,而惟知其職之所當為者,夫如是是,以志足以行道,道足以濟時,而於大臣之責,可以無愧
誠以天下事為己任,則當自格君心之非始。
欲格君心,則當自身始。
宰相得士為功,下士為難
而士之所守,乃以不自失為貴。
南軒張氏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后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時予之辜。
君不堯舜,心便愧恥民有不獲,是為己辜。
所謂任天下之重者。
人須伊尹之心方得。
畢公以四朝元老,方且克勤小物
若在吾人,則合當如此也。
古人未嘗不謙。
周公方說謙,蓋周公天子叔父,而又為宰相猶且自處以謙。
若在吾人,則亦合當為者也。
謙之九三,伊川專以指周公德言盛,禮言恭,德只要盛,禮只要恭。
又曰:某於世間無所愛慕,亦無所享用惟有報君愛民之事,在所當為耳。
象山陸氏曰:古人所以不屑屑於間政適人,而必務有以格君心者,蓋君心未格,則一邪黜,一邪登,一弊去,一弊興,如循環然,何以窮已
及君心既格,則規模趨鄉有若燕越邪正是非有若蒼素。
大明既升,群陰畢伏。
瑣瑣者,亦何足污人牙頰間哉。
西山真氏曰:古今事業未嘗無所本。
諸葛武侯平生立事奇偉,然求其所以,則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而已
蓋此四者,乃武侯事業之本,而誠之與公,又其本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