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目錄
勳爵部彙考六
宋〈武帝永初二則 少帝景平一則 文帝元嘉四則 孝武帝大明一則 後廢帝元徽一則 順帝昇明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二則 明帝建武三則〉
梁〈武帝天監三則 普通一則 大通一則 中大通二則 大同二則 太清一則〉
陳〈總一則 宣帝太建三則〉
公元531年
北魏〈道武帝登國一則 皇始二則 天興一則 天賜一則 明元帝泰常二則 太武帝始光一則 神麚二則 延和二則 太延三則 太平真君五則 正平一則 文成帝興安二則 太安四則 和平三則 獻文帝天安一則 皇興一則 孝文帝延興一則 承明一則 太和十則 宣武帝景明一則 正始二則 永平一則 孝明帝神龜一則 孝昌一則 武泰一則 孝莊帝永安三則 前廢帝普泰一則 後廢帝中興二則 出帝永熙二則 孝靜帝天平一則 武定二則〉
官常典第一百三十四卷
勳爵部彙考六
公元420年
宋武帝永初元年,降封晉諸功臣後為縣公,縣侯其宣力同艱難者,無所減降。詔論創業諸臣功戰亡者,厚加復贈。
按《宋書·武帝本紀》: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即皇帝位。詔曰:夫微禹之感,歎深後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晉氏封爵,咸隨運改,至於德參微管,勳濟蒼生,愛人懷樹,猶或勿翦,雖在異代,義無泯絕。降殺之儀,一依前典。可降始興公封始興縣公,廬陵公封柴桑縣公,各千戶;始安公封荔浦縣侯,長沙公封醴陵縣侯,康樂公可即封縣侯,各五百戶:以奉晉故丞相王導、太傅謝安、大將軍溫嶠、大司馬陶侃、車騎將軍謝元之祀。其宣力義熙,豫同艱難者,一依本秩,無所減降。封晉臨川王司馬寶為西豐縣侯,食邑千戶。又詔曰:夫銘功紀勞,有國之要典,慎終追舊,在心之所隆。自大業創基,十有七載,世路迍邅,戎車歲動,自東徂西,靡有寧日。實賴將帥竭心,文武盡效;寧內拓外,迄用有成。威靈遠著,寇逆消蕩,遂當揖讓之禮,猥饗天人之祚。念功簡勞,無忘鍳寐,凡厥誠勤,宜同國慶。其酬賞復除之科,以時論舉。戰亡之身,厚加復贈。
公元422年
永初三年夏四月乙亥,封仇池公楊威為武都王。按《宋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23年
少帝景平元年,封蒙遜為河西王,阿豺為澆河公。
按《宋書·少帝本紀》:景平元年春二月丁丑,沮渠蒙遜、土谷渾阿豺並遣使朝貢。庚辰,爵蒙遜為大將軍,封河西王。以阿豺為安西將軍、沙州刺史,封澆河公。
公元432年
文帝元嘉九年夏四月乙亥,以護軍將軍殷穆為特進、右光祿大夫,建昌縣公。
按《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33年
元嘉十年夏四月戊戌,青州刺史段宏加冀州刺史。封陽縣侯。
按《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39年
元嘉十六年夏六月己酉,隴西吐谷渾慕容延改封河南王。
按《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44年
元嘉二十一年秋九月甲辰,以大沮渠安周為征西將軍、涼州刺史,封河西王。
按《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57年
孝武帝大明元年夏五月乙亥,以輔國將軍梁瑾蔥為河州刺史、宕昌王。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74年
後廢帝元徽二年,敘勳未洽者,並注職。
按《宋書·後廢帝本紀》:元徽二年夏四月癸亥,詔曰:頃列爵敘勳,銓榮酬義,條流積廣,又各淹闕。歲往事留,理至逋壅,在所參差,多違甄飭。賞未均洽,每疚厥心。可悉依舊准,並下注職。
公元479年
順帝昇明三年,封蕭道成為齊公,尋進爵為王。
按《宋書·順帝本紀》:昇明三年春三月甲辰,崇太傅蕭道成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位在諸王上;加相國綠綟綬,其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丙午,以中軍大將軍蕭賾為南豫州刺史、齊公世子,副貳相國,綠綟綬。丁巳,以齊國初建,給錢五百萬,布五千匹,絹千匹。夏四月壬申,進齊公爵為齊王,增封十郡。
南齊
高帝建元元年,宋氏諸公侯降爵有差,封諸功臣為公侯伯子男。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降宋晉熙王燮為陰安公,江夏王躋為沙陽公,隨王翽為舞陰公,新興王嵩為定襄公,建安王禧為荔浦公。詔曰:繼世象賢,列代盛典,疇庸嗣美,前載令圖。宋氏通侯,乃宜隨運省替。但欽德懷義,尚表墳閭,況功濟區夏,道光民俗者哉。降差之典,宜遵往制。南康縣公華容縣公可為侯,萍鄉縣侯可為伯,減戶有差,以繼劉穆之、王弘、何無忌後。五月,丙午,詔曰:宸運革命,引爵改封,宋氏第秩,雖宜省替,其有預效屯夷、宣力齊業者,一任本封,無所減降。有司奏留襄陽郡公張敬兒等六十二人,除廣興郡公沈曇亮等百二十二人。壬子,詔封佐命文武功臣新除司徒褚淵等三十一人,進爵增戶各有差。冬十一月,甲申,封功臣驃騎長史江謐等十一人爵戶各有差。
公元481年
建元三年冬,十月,戊子,以河南王世子吐谷渾度易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云云。
公元494年
明帝建武元年冬,進王敬則等爵邑。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甲戌,大司馬尋陽公王敬則等十三人進爵邑各有差。
公元496年
建武三年春,正月,丁酉,以陰平王楊炅子崇祖為沙州刺史,封陰平王。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云云。
公元497年
建武四年冬十一月,丙辰,以氐楊靈珍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云云。
梁
公元502年
武帝天監元年,降省齊世王侯,大封文武功臣。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詔曰:興運升降,前代舊章。齊世王侯,悉皆降省。其有效著艱難者,別有後命。是日,詔封文武功臣新除車騎將軍夏侯詳等十五人為公侯,食邑各有差。閏四月丁酉,以行宕昌王梁彌邕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六月庚戌,以行北秦州刺史楊紹先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八月乙巳,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象舒彭進號安西將軍,封鄧至王。天監四年夏四月丁巳,以行宕昌王梁彌博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508年
天監七年春正月戊子,以元樹為恆、朔二州都督,封魏郡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南史本紀》云云。
公元525年
普通六年春正月甲戌,以元法僧為司空,封始安郡王。二月辛巳,改封法僧為宋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南史本紀》云云。
公元528年
大通二年夏四月辛丑,魏郢州刺史元願達以義陽降,封願達為樂平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532年
中大通四年,封元景隆等為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南史本紀》:中大通四年春二月壬寅,以太尉元法僧還北王魏,以侍中元景隆為徐州刺史,封彭城郡王;通直常侍元景宗為青州刺史,封平昌郡王;隨法僧北侵。冬十二月丙子,魏彭城王尒朱仲遠來奔,以為定洛將軍,封河南王,北侵。隨所剋土,使自封建。
公元534年
中大通六年,封元慶和為魏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南史本紀》:六年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北將軍,封魏王。
公元536年
大同二年,封元羅為東郡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南史本紀》:大同二年夏五月癸卯,以魏涼州刺史元羅為青、冀二州刺史,封東郡王。
公元541年
大同七年春二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梁二州刺史,宕昌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547年
太清元年春,封侯景為河南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太清元年春二月庚辰,魏司徒侯景求以豫、章、廣、潁、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內屬。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大行臺,承制如鄧禹故事。
陳
陳置爵,自開國公至關外侯,凡九等。
按《文獻通考》:陳置九等爵,有開國郡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沐食侯,鄉亭侯,關內侯,關外侯。
公元578年
宣帝太建十年,詔在軍者賜爵二級。
按《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十年夏四月庚戌,詔曰:懋賞之言,明於訓誥,挾纊之美,著在撫循。近歲薄伐,廓清淮、泗,摧鋒致果,文武畢力,櫛風沐雨,寒暑亟離,念功在茲,無忘終食。宜班榮賞,用酬厥勞。應在軍者可並賜爵二級,并加賚卹,付選即便量處。
公元580年
太建十二年,封司馬消難為隨郡公。
按《陳書·宣帝本紀》:十二年秋八月己未,周使持節、上柱國、鄖州總管滎陽郡公司馬消難以鄖、隨、溫、應、土、順、沔、儇、岳等九州,魯山、甑山、沌陽、應城、平靖、武陽、上明、涓水等八鎮內附。詔以消難為使持節、侍中、大都督、總督安隨等九州八鎮諸軍事、車騎將軍、司空,封隨郡公。
公元581年
太建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詔賜司馬消難所部周大將軍田廣等封爵各有差。
按《陳書·宣帝本紀》云云。
北魏
公元386年
道武帝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班爵敘勳,各有差。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396年
皇始元年,初封公侯。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皇始元年秋九月,初建臺省,置百官,封公侯。
公元397年
皇始二年,燕尚書閔亮等降,賜拜職爵各有差。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二年春二月戊寅,慕容寶尚書閔亮、祕書監崔逞、太常孫沂、殿中侍御史孟輔等並降。降者相屬,賜拜職爵各有差。
公元398年
天興元年,詔吏部,立爵品。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天興元年夏六月丙子,詔定國號魏。秋七月,徙都平城。冬十有一月辛亥,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
公元404年
天賜元年,始制爵四等,諸部賜爵者二千餘人,王侯各設官屬。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天賜元年秋九月,制爵四等,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之號;追錄舊臣,加以封爵,各有差。冬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黨,保舉才行,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按《官氏志》:元年秋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諸王侯各有師友、文學侍郎、掾屬舍人等官。
公元422年
明元帝泰常七年秋九月辛酉,幸幽州,見耆年,問所疾苦,賜爵封號。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云云。
公元423年
泰常八年,太武帝即位,進長孫嵩等皆為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泰常八年冬十月壬申,即皇帝位。十二月,進司徒長孫嵩爵為北平王,司空奚斤為宣城王,藍田公長孫翰為平陽王,餘增爵位各有差。
公元427年
太武帝始光四年,封氐王楊元為南秦王。
公元426年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始光三年冬十有二月,詔奚斤西據長安。秦雍氐、羌皆叛赫連昌詣斤降。武都氐王楊元及沮渠蒙遜皆遣使內附。四年冬十有一月,以氐王楊元為都督荊梁益寧四州諸軍事、假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南秦王。
公元430年
神麚三年,進赫連昌為秦王,詔尚書封鐵所部將士盡忠殞命者,追贈爵號;自效者,以功進位;封司馬楚之杜超叔孫建皆為王。
公元425年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始光二年,赫連屈丐死,子昌僭立。神麚元年春二月,監軍侍御史安頡擒昌。三月癸酉,詔侍中古弼迎赫連昌。辛巳,弼等以昌至於京師。三年春三月壬寅,進會稽公赫連昌為秦王。癸卯,雲中、敕勒千餘家叛。尚書令劉潔追滅之。夏四月甲子,行幸雲中。敕勒萬餘落叛走。詔尚書封鐵追討滅之。五月戊戌,詔曰:夫士之為行,在家必孝,處朝必忠,然後身榮於時,名揚後世矣。近遣尚書封鐵翦除亡命,其所部將士有盡忠竭節以殞軀命者,今皆追贈爵號;或有蹈鋒履難以自效者,以功次進位;或有故違軍法私離幢校者,以軍法行戮。夫有功蒙賞,有罪受誅,國之常典,不可暫廢。自今以後,不善者可以自改。其宣敕內外,咸使聞知。六月,以司馬楚之為安南大將軍、琅邪王,屯潁川。秋七月庚子,詔大鴻臚卿杜超假節、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行征南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鎮鄴,為諸軍節度。冬十有一月戊戌,叔孫建大破竺靈秀於湖陸。壬寅,封壽光侯叔孫建為丹陽王。
公元431年
神麚四年,以吐谷渾慕璝為西秦王,沮渠蒙遜為涼王,宜城王,奚斤降爵為公。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四年夏六月,赫連定北襲沮渠蒙遜,為吐谷渾慕璝所執。秋八月乙酉,沮渠蒙遜遣子安周入侍。吐谷渾慕璝遣使奉表,請送赫連定。己丑,以慕璝為大將軍、西秦王。九月癸亥,詔兼太常李順持節拜河西王沮渠蒙遜為假節、加侍中、都督涼州及西域羌戎諸軍事、行征西大將軍、太傅、涼州牧、涼王。冬十一月,宜城王奚斤,坐事降爵為公。延和元年春三月壬申,西秦王吐谷渾慕璝,送赫連定於京師。
公元432年
延和元年,以立皇太子,詔王公將軍以下,普增爵秩,以禿髮傉檀子,保周為張掖公。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立皇子晃為皇太子。己巳,詔曰:朕以眇身,獲奉宗廟,思闡洪基,廓清九服。遭值季運,天下分崩。是用屢征,罔或寧息,自始光至今,九年之間,戎車十舉。群帥文武,荷戈被甲,櫛風沐雨,蹈履鋒刃,與朕均勞。賴神祗之助,將士宣力,用能摧折彊豎,克翦大憝。兵不極武,而二寇俱滅;師不違律,而遐方以寧。加以時氣和洽,嘉瑞並降,遍於郡國,不可勝紀。豈朕一人,獨應此祜,斯亦群后協同之所致也。公卿因茲,稽諸天人之會,請建副貳。夫慶賞之行,所以褒崇勳舊,旌顯賢能,以永無疆之休。其王公將軍以下,普增爵秩,啟國承家,修廢官,舉儁逸,蠲除煩苛,更定科制,務從輕約,除故革新,以正一統。群司當深思效績,直道正身,立功立事,無或懈怠,稱朕意焉。是年,禿髮傉檀子保周棄沮渠蒙遜來奔,以保周為張掖公。
公元433年
延和二年,封馮崇為遼西王,楊難當為南秦王,改封沮渠蒙遜子牧犍為河西王。
公元432年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延和元年冬十有二月己丑,馮文通長樂公崇及其母弟朗、朗弟邈,以遼西內屬。二年春二月庚午,詔兼鴻臚卿李繼,持節假崇車騎大將軍、遼西王,承制聽置尚書已下;賜崇功臣爵秩各有差。秋九月戊午,詔兼大鴻臚卿崔賾持節拜征虜將軍楊難當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封南秦王。是歲,沮渠蒙遜死,以其子牧犍為車騎將軍,改封河西王。
公元435年
太延元年,封穆壽等四人為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延元年夏五月庚申,進宜都公穆壽為宜都王,汝陰公長孫道生為上黨王,宜城公奚斤為恆農王,廣陵公樓伏連為廣陵王。
公元437年
太延三年,改封慕利延為西平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三年秋九月丁酉,遣使者拜西秦王慕璝弟慕利延為鎮西大將軍、儀同三司,改封西平王。
公元439年
太延五年,封楊保宗進禿髮保周皆為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五年春三月庚寅,以故南秦王世子楊保宗為征南大將軍、秦州牧、武都王,鎮上邽。秋九月丙戌,進張掖公禿髮保周爵為王。
公元441年
太平真君二年,封沮渠無諱、沮渠萬年、蠕蠕郁久閭乞列歸皆為王。
公元439年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延五年秋九月丙戊,牧犍兄子萬年來降。太平真君元年秋八月,沮渠無諱降。二年春正月癸卯,拜沮渠無諱為征西大將軍、涼州牧、酒泉王。三月辛亥,封蠕蠕郁久閭乞列歸為朔方王,沮渠萬年為張掖王。
公元442年
太平真君三年,削北平王長孫頹為侯,封司馬文思為譙王,李寶為敦煌公。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三年春三月壬寅,北平王長孫頹有罪,削爵為侯。夏四月,李暠孫寶據敦煌,遣使內附。秋七月丙寅,詔鬱林公司馬文思為征南大將軍,進爵譙王。冬十有二月丁酉,李寶遣使朝貢,以寶為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沙州牧,封敦煌公。太平真君四年,詔諸功臣,以爵歸第,隨時朝請。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四年冬十一月甲子,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洪基,恢隆萬世。自經營天下,平暴除亂,埽清不順,二十年矣。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謝。授子任賢,所以休息;優隆功臣,式圖長久,蓋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諸朕功臣,勤勞日久,皆以爵歸第,隨時朝請,饗宴朕前,論道陳謨而已,不宜復煩以劇職。更進賢俊,以備百官。主者明為科制,以稱朕心。
公元444年
太平真君五年,以吐谷渾、乞力延為歸義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五年夏六月,西平王吐谷渾慕利延殺其兄子緯代。是月,緯代弟叱力延等來降,乞師。以叱力延為歸義王。
公元448年
太平真君九年冬十有二月,北平王長孫敦坐事降爵為公。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51年
正平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會群臣於江上,班賞各有差,文武受爵者二百餘人。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52年
文成帝興安元年,周忸、陸麗等進爵為王。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興安元年冬十一月甲申,平南將軍、宋子侯周忸進爵樂陵王,南部尚書、章安子陸麗為平原王,文武各加位一等。十有二月丁巳,以樂陵王周忸為太尉,平原王陸麗為司徒,戊寅,建業公陸俟進爵東平王,廣平公杜遺進爵為王。甲子,太尉、樂陵王周忸有罪,賜死。濮陽公閭若文進爵為王。二年秋七月,若文謀反伏誅。
公元453年
興安二年,杜元寶等皆進爵為王,復長孫敷王爵。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二年春正月辛巳,司空杜元寶進爵京兆王。尚書僕射、東安公劉尼進爵為王。丙戌,尚書、西平公源賀進爵為王。三月壬午,安豐公閭虎皮進爵為河間王。冬十有二月甲午,復北平公長孫敷王爵。
公元455年
太安元年冬十月庚午,以遼西公常英為太宰,進爵為王。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云云。
公元456年
太安二年秋九月辛巳,河東公閭毗、零陵公閭紇並進爵為王。冬十有一月,尚書、西平王源賀改封隴西王。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云云。
公元457年
太安三年春正月壬戌,徵漁陽公尉眷,拜太尉,進爵為王,錄尚書事。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云云。
公元458年
太安四年,巡幸碣石,班賞進爵。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太安四年春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觀滄海,大饗群臣於山下,班賞進爵各有差。改碣石山為樂遊山,築壇記行於海濱。
公元462年
和平三年春正月壬午,以車騎大將軍、東郡公乙渾為太原王。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云云。
公元464年
和平五年夏四月癸卯,頓丘公李峻,進爵為王。按《魏書·文成帝本紀》云云。
公元465年
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獻文帝即位。六月,封繁陽侯李嶷為丹陽王,征東大將軍馮熙為昌𥟖王。按《魏書·獻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66年
獻文帝天安元年,以陸定國為東郡王,詔有詐取爵位者削職。有假爵號者,子孫不得襲。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天安元年春二月乙亥,以侍中陸定國為東郡王。秋七月,詔諸有詐取爵位,罪特原之,削其爵職。其有祖、父假爵號貨賕以正名者,不聽繼襲。諸非勞進超遷者,亦各還初。不以實聞者,以大不敬論。
公元469年
皇興三年,慕容白曜、韓頹皆進爵為王。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皇興三年春二月己卯,以上黨公慕容白曜為都督青齊東徐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進爵濟南王。冬十一月,襄城公韓頹進爵為王。
公元472年
孝文帝延興二年,詔假品者分別附正,假爵者不得世襲。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按《官氏志》:延興二年五月,詔曰:非功無以受爵,非能無以受祿,凡出外遷者皆引此奏聞,求乞假品。在職有效,聽下附正,若無殊稱,隨而削之。舊制諸鎮將、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貢獻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襲。
公元476年
承明元年,免陸定國王爵。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承明元年春二月,司空、東郡王陸定國坐事免官爵為兵。
公元477年
太和元年夏四月壬申,詔復前東郡王陸定國官爵。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78年
太和二年春正月丁巳,封昌黎王馮熙弟二子始興為北平王。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79年
太和三年,進封尉元等爵為王。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三年夏四月庚子,淮陽公尉元進爵為王。秋九月壬子,以侍中、尚書右僕射、趙郡公陳建為司徒,進爵魏郡王;侍中、尚書、河南公苟頹為司空,進爵河東王;侍中、尚書、太原公王叡進爵中山王;侍中、尚書、隴東公張祐進爵新平王。
公元480年
太和四年春正月戊午,襄城王韓頹有罪,削爵徙邊。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81年
太和五年秋九月乙亥,封昌黎王馮熙世子誕為南平王。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83年
太和七年秋九月辛酉,以氐楊後起為武都王。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86年
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秋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組綬。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92年
太和十六年春,降諸王公侯爵各一等。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子男仍舊,皆除將軍之號。按《官氏志》:舊制,諸以勳賜官爵者子孫世襲軍號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襲爵而已
公元494年
太和十八年冬,詔定五等開國,食邑、歲祿之差。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八年冬十有二月己酉,詔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公元499年
太和二十三年,定王及五等封爵,職次為五品。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王第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第一品,開國縣侯第二品,散侯從第二品,開國縣伯第三品,散伯從第三品,開國縣子第四品,散子從第四品,開國縣男第五品,歸義侯、率義侯、順義侯、朝服侯、散男從第五品。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別制也。
公元503年
宣武帝景明四年,封蕭寶夤為齊王。
公元502年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景明三年春三月,蕭寶卷弟建安王寶夤來降。四年夏四月癸未朔,以蕭寶夤為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封丹陽郡開國公、齊王。
公元505年
正始二年,詔勳臣子孫隨才銓授。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正始二年夏六月己丑,詔曰:先朝勳臣,或身罹譴黜,子孫沉滯;或宦途失次,有替舊流。因而弗採,何以獎勸。言念前績,情有親疏。宗及庶族,祖曾功績可紀而無朝官、有官而才堪優引者隨才銓授。
公元507年
正始四年秋八月己亥,齊王蕭寶夤坐鍾離敗退,除名為民。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509年
永平二年,定五等班爵出身之敘。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永平二年冬十有二月,詔曰:五等諸侯,比無選式。其同姓者出身:公正六下,侯從六上,伯從六下,子正七上,男正七下。異族出身:公從七上,侯從七下,伯正八上,子正八下,男從八上。清修出身:公從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從九上,男從九下。可依此敘之。
公元518年
孝明帝神龜元年春正月甲子,詔以氐酋楊定為陰平王。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云云。
公元525年
孝昌元年,詔舉功臣子孫。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孝昌元年秋九月辛酉,詔曰:追功表德,為善者勸。祖宗功臣,勒銘王府;而子孫廢替,淪于凡民,爵位無聞,遷流有失。潁川名守,重泉令宰,惠風美政,結于民心,而猶同常品,未蒙褒陟,非所謂愛及甘棠,彝倫攸敘者也。其功臣名將為先朝所知,子孫屈塞不見齒敘,牧守令長聲稱卓然者,皆仰有司具以名聞。朕將振彼幽滯,用闡治風。
公元528年
武泰元年,太后以臨洮世子釗踐阼,詔加軍帥勳階;亡官失爵,聽復封位。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皇女生,祕言皇子。二月癸丑,帝崩。甲寅,皇子即位。皇太后詔曰:皇家握曆受圖,年將二百;祖宗累聖,社稷載安。高祖以文思先天,世宗以下武經世,股肱惟良,元首穆穆。及大行在御,重以寬仁,奉養率由,溫明恭順。朕以寡昧,親臨萬國,識謝塗山,德慚文母。屬妖逆遞興,四郊多故。實望穹靈降祐,麟趾眾繁。自潘充華有孕椒宮,冀誕儲兩,而熊羆無兆,維虺遂彰。于時直以國步未康,假稱統引,欲以底定物情,係仰宸極。何圖一旦,弓劍莫追,國道中微,大行絕祀。皇曾孫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體自高祖,天表卓異,大行平日養愛特深,義齊若子,事符當璧。及翌日弗愈,大漸彌留,乃延入青蒲,受命玉几。暨陳衣在庭,登策靡及,允膺大寶,即日踐阼。朕是用惶懼忸怩,心焉靡洎。今喪君有君,宗祏惟固,宜崇賞卿士,爰及百辟。凡厥在位,並加陟敘。內外百官文武、督將征人,遭艱解府,普加軍功二階;其禁衛武官,直閣以下直從以上及主帥,可軍功三階;其亡官失爵,聽復封位。謀反大逆削除者,不在斯限。清議禁銅,亦悉蠲除。若二品以上不能自受者,任授兒弟。可班宣遠邇,咸使聞知。
孝莊帝永安元年,封尒朱榮父子為王,其餘進封,復爵皆為王。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尒朱榮將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帝家有忠勳,且兼民望,陰與帝通,榮乃率眾來赴。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夜北渡河;丁酉,會榮於河陽。戊戌,南濟河,即帝位。以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己亥,百寮相率,有司奉璽紱,備法駕,迎於河梁。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公元欽、儀同三司元恆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趙郡王敏、中山王叔仁、齊郡王溫,公卿以下二千餘人。列騎衛帝,遷於便幕。既而榮悔,稽顙謝罪。辛丑,車駕入宮,御太極殿,詔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冀欲闡茲洪業,永在無窮。豈圖多難,遘茲百六,致使妖悖四起,內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實由女主專朝,致茲顛覆。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隱忍,奄棄萬國,眾用疑焉。苟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有心,莫不解體。太原王榮,世抱忠孝,功格古今,赴義晉陽,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德謝少康,道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可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從太原王督將軍士,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壬寅,太原王尒朱榮上表,請追諡無上王為皇帝。餘死於河陰者,諸王、刺史贈三司,三品者令僕,五品者刺史,七品以下及民郡、鎮。諸死者子孫,聽立後,授封爵。詔從之。癸卯,以平東將軍、光祿大夫、清淵縣開國侯李延實為太保,進封陽平王,尋轉太傅;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頓丘郡開國公穆紹為司空公,領尚書令,進爵為王;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雍州刺史、上黨公長孫稚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王,尋改封馮翊王。甲辰,馮翊郡開國公源紹景復先爵隴西王,扶風郡開國公馮冏、東郡公陸子彰、北平公長孫悅並復其先王爵。庚戌,封大將軍尒朱榮次子叉羅為梁郡王。五月辛酉,大將軍尒朱榮還晉陽,帝餞於邙陰。秋九月壬申,柱國大將軍尒朱榮率騎七千討葛榮於滏口,破擒之,餘眾悉降。乙亥,以平葛榮,大赦天下,改為永安元年。辛巳,以柱國大將軍、太原王尒朱榮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諸軍事,以榮子平昌郡開國公文殊、樂昌郡公文暢並進爵為王。冬十月丁酉,以冀州之長樂、相州之南趙、定州之博陵、滄州之浮陽、平州之遼西、燕州之上谷、幽州之漁陽七郡,各萬戶,增封太原王尒朱榮為太原國。癸丑,以膠東縣開國侯李偘希復其祖爵南郡王。永安二年,詔前朝勳書竊冒者,一切焚棄,其有勳未敘者,不在此限。
公元529年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永安二年秋七月庚午,詔以前朝勳書多竊冒,宜一切焚棄之。若立效灼然為時所知者,別加科賞。蕃客及邊酋翻城降,有勳未敘者,不在焚斷之限。北來軍士及隨駕文武、諸立義,加汎五級;河北執事之官,二級;河南立義及迎駕之官,并中途扈從,亦二級。
公元530年
永安三年,復李叔仁官爵,進尒朱天光為王。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三年冬十月癸卯朔,復通直散騎常侍、琅邪縣開國公李叔仁官爵,仍為使持節、大都督,以討尒朱世隆。冬十有一月丙子,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廣宗郡開國公尒朱天光開府,進爵為王。
公元531年
前廢帝普泰元年,封高歡為渤海王。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普泰元年春三月癸酉,詔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衛將軍、大都督、晉州刺史、平陽郡開國公齊獻武王封渤海王,增邑五百戶。
後廢帝中興元年,增高歡封邑。
按《魏書·後廢帝本紀》:中興元年冬十月壬寅,即皇帝位,以齊獻武王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增邑三萬戶。
公元532年
中興二年,詔封拔鄴將士。二月,增封高歡,并前六萬戶。
公元533年
按《魏書·後廢帝本紀》:二年春正月壬午,拔鄴,擒刺史劉誕。詔諸將士汎四級。封侯、增邑九十七人,各有差等。二月甲子,以齊獻武王為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增封三萬戶,并前為六萬戶。
公元532年
出帝永熙元年,增高歡邑戶,賀拔允進爵為王,詔內外百司普加勳級,追建明普泰封爵階級。
按《魏書·出帝本紀》:中興二年夏四月戊子,即帝位,詔改中興二年為太昌元年。齊獻武王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增封九萬戶,并前十五萬戶。五月戊戌,以齊獻武王固讓,解天柱大將軍,減封五萬戶,餘悉如故。六月戊寅,詔內外百司普汎六級。在京百寮加中興四級,義師將士並加軍汎六級,在鄴百官三級,河北同義之州兩級,河橋建義者加五級,關西二級。諸受建明、普泰封爵、汎級、優特之階,悉追。秋九月癸卯,燕郡開國公賀拔允進爵為王。冬十二月,改元永熙。
公元533年
永熙二年,高歡固讓王爵。
按《魏書·出帝本紀》:永熙二年秋八月癸酉,齊獻武王上表固讓王爵,不許;請分邑十萬戶,節降為品,回授勳義,從之。
公元535年
孝靜帝天平二年,加齊王高歡九錫。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天平二年春正月己巳,詔以齊獻武王為相國,假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餘悉如故。王固讓不受。三年春正月戊申,詔加齊獻武王九錫之禮,侍中元子恩敦諭,固讓乃止。
公元549年
武定七年,封蕭衍弟子正表,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高隆為齊王。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武定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中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屬,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夏四月甲辰,詔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王固讓。武定八年,封齊王以十郡二十萬戶。
公元550年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八年春正月戊辰,詔齊王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食邑一萬戶。三月,進齊郡王爵為齊王。夏五月甲寅,詔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