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十六卷目錄
聖裔部彙考二
公元1425年
明〈太祖洪武八則 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二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代宗景泰二則 憲宗成化四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四則 世宗嘉靖六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宗萬曆二則 熹宗天啟二則 愍帝崇禎三則〉
皇清〈順治八則 康熙三則〉
官常典第一百十六卷
聖裔部彙考二
公元1368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孔子五十六代孫孔希學為資善大夫,襲衍聖公,置官屬,希大襲曲阜知縣。
公元1367年
按《明大政紀》:吳元年十一月丁未,下東平,以先聖孔子五十六世孫希學襲封衍聖公。時希學聞大軍,至率曲阜尹希舉、鄒縣主簿孟思諒等,迎見汪興祖於軍門。洪武元年四月戊申,元國子監祭酒孔克堅來朝,上賜宅一區,馬一匹,日給米二石。諭之曰:爾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經世,萬世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有賴焉。故爾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望聖賢之學,況孔氏子孫乎。爾宜勉爾族人,各務進學。十一月甲辰,以孔希學襲封衍聖公,希大知曲阜縣,世襲。按《闕里志》:元年十二月,仍封孔子五十六代孫孔希學為襲封衍聖公。制曰:古之聖人,自羲農至於文武,法天治民,明並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隨時制宜,世有因革。至於孔子,雖不得位,會前聖之道,而統之以垂教萬世,為帝者師。其孫子思,又能傳述而明言之,以極其盛。有國家者,求其統緒,尊其爵號,蓋所以崇德而報功也。歷代以來,膺襲封號者,或不能繩其祖武,朕甚愍焉。當臨御之初,訪其世襲者,得五十六代孫孔希學,大宗是紹,爰行典禮,以致褒崇。爾其勤敏以進學,恭儉以成德,庶幾領袖世儒,益展聖道之用於當時,以副朕之至望,豈不偉與。可封資善大夫,襲封衍聖公。是月十九日,禮部議設官員人數,奏准額,設官屬人等,宜從襲封衍聖公,保舉堪用人數,具呈都省,以憑銓用。管勾一員,司樂一員,典籍一員,書寫一名,奏差一名,掌書一名,知印一名。前件本部傅侍郎張郎中,同陳修撰,李起居注,單起居注,安給事中,安殿中侍御史宿衛等官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准擬。欽此。又是日,戶部崔尚書、竇侍郎,同朱學士、濮指揮、周指揮、陸鎮撫等官,於謹身殿西廊下,奉太祖高皇帝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稅糧。有司依例科徵,欽此。
公元1368年
按《兗州府志》:元年,手詔孔氏子孫,諭令入朝,封孔子五十六代孫希學為資善大夫衍聖公,班亞上相,給二品銀印,世職知縣如舊制。先是,衍聖公克堅,自元時襲封入仕於朝,以子希學嗣。已而辭歸祖庭,累召不起。戊申,太祖革命,希學首朝京師,奏對稱旨,賜幣遣歸。至是歲改元,乃以御札諭孔氏子孫:爾祖宗垂教萬世,世賓於王家。吾率中土之士,奉天以安中夏,爾其可稱疾不至,以慢吾乎。克堅奉詔,始以是年十一月,入朝進見謹身殿,面賜獎諭,待以賓禮。已,念其老,不煩以政,賜祿給焉。旋封希學公爵,賜之誥命。按《春明夢餘錄》:明衍聖公,秩二品,特賜麟袍玉帶,誥命用玉軸。大朝會班一品上,示不臣也。孔氏世舉一人為曲阜令,公親弟承子思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其從南渡,系衢州者,亦世襲博士。凡曲阜孔氏大小,俱免徭役。公許廕五百戶丁為從人。
公元1373年
洪武六年,以孔克表為翰林院修撰。衍聖公服闋來朝。
按《明大政紀》:六年四月戊子,以孔克表為翰林院修撰。八月乙酉,襲封衍聖公孔希學以父喪,服闋來朝。敕勞之,敕曰:卿家昭名歷代,富貴不絕者,乃由陰騭之重耳。何者,以其闡聖學之精微,明彝倫之攸敘,表萬世綱常,而不泯也。朕嘗思爾祖之道,貫通天人,則所以繩祖武者,誠為不易。朕聞卿來朝,已敕中書饗勞,至則領之,仍賜襲衣冠帶靴鞋。九月丁未,衍聖公孔希學請歸,賜白金百兩,文綺帛各五匹,賜宴於光祿寺,命翰林院官待之。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賜衍聖公一品誥,詔禮部議奏優待聖裔典故。以五十五代孫孔克伸,知曲阜縣事。
按《明通紀》:七年,衍聖公賜誥如一品法。
按《闕里志》: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禮部劉尚書、張員外郎等官,於奉天門東板房奏,奉聖旨,你寫出漢唐宋待孔氏子孫典故來,我就定奪將去。當月二十四日,本部劉尚書、張員外郎等官,於武英殿,將漢唐宋待孔氏子孫典故奏准,欽依聖旨內一款,凡歷代撥賜贍廟贍學田土,議得上項田土,既稱歲久荒閑,宜從山東省行移襲。封衍聖公從常設法,募佃開墾,相應撥給佃戶承種收打籽粒,以充本廟祭祀等項支費。欽此。七月,敕五十五代孫孔克伸曰:昔君天下者,官以五爵。自漢以下,職分九等。凡斯之職,非有德功者,弗登。可見昔君皆慎名爵,而重志能。朕上承天運,布衣而起草萊,帝命歸而群英附,不五七年間,偃兵息民,一華夏主兆民,紀年洪武。當建國之初,已定神人之分,故天地位,黔黎育焉。其於先聖先師,朕不敢外,稽諸歷代載在祀典者,則仲尼有血食,後嗣有襲封。於是法前代,仍舊章,孔希學受封,世為縣令者,希大職如前,何期希大不依祖訓,屢干國憲,自蹈罪戾,以失世官。今特選本族,以孔克伸授承仕郎,知曲阜縣事。爾尚夙夜忠勤,承流宣化,鑒前車之失,求無忝於聖裔。則予汝嘉爾勉哉。
按《曲阜縣志》:七年,蠲免衍聖公本戶稅糧三十頃。洪武十一年,衍聖公入覲命,以禮待之。又定祭葬之禮。
按《明會典》:凡衍聖公及夫人造墳,開壙,行山東布政司,照例措辦磚灰夫匠物料,及棺槨一副。
公元1378年
按《兗州府志》:十一年,衍聖公希學入覲,賜手敕,勞問有加。仍敕中書禮部禮待。是歲,希學卒遣行人賜祭葬,遂著為例。
公元1382年
洪武十五年,敕五十五代孫孔克㽦知曲阜縣事。按《闕里志》:十五年三月,敕五十五代孫孔克㽦:朕聞古人有必報而不忘者,先師也。蓋謂明德傳道,終身不受禍患,故報之。朕與臣民同生於明時,方知大成至聖文宣王,當世之先師,時人去古既遠,有失報禮。稽諸古典,報則有光,其光之顯揚,師徒共之。若果誠能報之,則益而無損。洪武十四年,吏部奏為襲封衍聖公長逝,生前因曲阜知縣孔克伸卒,其官係孔氏子孫世職。昔衍聖公已薦族人孔克㽦為知縣。朕思衍聖公逝後,方奏,慮恐不實,以爾族中長者悉,至京師論賢排嫡。族人既至,宗派分明,以爾克㽦為賢,特命為曲阜知縣,以報先師。爾當敬事以在公,而信以來庶民,儉於自奉,勤問民艱,用力以時,以揚先師盛德。於戲陰騭流芳,萬世不泯。英靈長存,子孫承之。爾宜懋哉。
公元1384年
洪武十七年,敕五十七代孫孔訥襲封衍聖公。按《闕里志》: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敕五十七代孫孔訥:三皇五帝之道,明陳攸敘,大展彝倫,協天地陰陽,定民居者,為此也。至周文繁於三墳,道迷於五典,兼八索五丘之泛,而諸家之說並生。是致道縱塗橫,雖欲馳之,莫知所向。獨先師孔子,明哲心樞,睿智定真,析偽以成詩書,其修道之謂教,可謂至矣。率性之謂道,可謂堅矣。由是天鑒善德,血食之祀,萬世子孫,弘衍於今。耿光而弗磨者,因幽明之誠無間,感通天下,故若是也。前衍聖公孔希學,嬰疾,長往嫡長子訥,服闋來朝,令襲其爵。
公元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定衍聖公下程。
按《明會典》:二十六年,定衍聖公下程,鵝二隻,麪一十五斤,酒四瓶,茶醬鹽各一斤,燭十枝。
公元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敕以五十六代孫孔希範知曲阜縣事。
按《闕里志》:二十八年二月,敕五十六代孫孔希範:古昔盛時仕者,不出其國,生於其鄉,而治其鄉國之民。故能察其好惡,知其土俗,拯其疾苦,政教行而民從之也易。後世或私於其鄉,於是此道不復也,久矣。惟爾孔氏,以先師裔孫之故,前代特遣,治其鄉邑。庶幾古昔之意焉。茲命孔希範為承仕郎知曲阜縣事。爾尚杜爾私,窒爾欲,無以勢陵下,無以親撓公。爾祖不云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務正身,以宣政化,使鄉邑之民,蒙爾之惠。謂聖者之子孫,果異於眾人。不亦善乎。
公元1402年
惠宗建文四年,以五十八代孫孔公鑑襲衍聖公。
按《兗州府志》: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以五十八世孫孔公鑑襲封衍聖公。公鑑,字昭文,訥子也。好學,有文稱,其家世寵眷隆,渥光於前代云。
公元1410年
成祖永樂八年,以五十九代孫孔彥縉襲衍聖公。
按《明大政紀》:永樂八年十二月乙巳,孔子五十九代孫彥縉來朝。賜宴於奉天殿。辛亥,命孔彥縉襲封衍聖公。
按《闕里志》: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封五十九代孫孔彥縉為衍聖公。制曰:孔子之道,配乎天地,師表萬世,咸在尊崇。欽仰素王,傳襲後裔。今五十九代孫彥縉,允為世嫡,雅有令資,俾紹顯榮,用光儒冑,可襲封衍聖公。惟克懋勤,服茲寵命,勉修聖學,承藉家聲。欽哉。按《兗州府志》:八年,以五十九世孫彥縉襲封衍聖公,彥縉,公鑑子也。
公元1424年
永樂二十二年,仁宗即位,賜衍聖公宅,及一品服。按《明大政紀》:二十二年十月甲辰,仁宗賜衍聖公孔彥縉宅於京師。彥縉數來朝,皆館於民間。上聞之,顧近臣曰:四夷朝貢之使,至京,皆有公館。先聖子孫,乃寓宿民家,何以稱崇儒重道之意。遂命工部賜宅。十二月己巳,賜孔彥縉一品金織衣。呂震言:衍聖公是二品,如旨賜之,過矣。上曰:朝廷用孔子之道治家國天下,今孔子之徒,在官有一品服者。孔子之後,襲封承先師之祀,服之何過。且先帝時,五品儒臣,有賜二品服者,亦何過哉。其賜之,用稱朕崇儒之意。
按《春明夢餘錄》:衍聖公府,在皇城西太僕寺街。仁宗初,諭:四裔來貢,皆有公館。先聖子孫,乃寓民舍。無以示崇尚之意。乃賜府第。
公元1425年
仁宗洪熙元年,衍聖公赴京,封其妻夏氏為夫人。
按《明會典》:洪熙元年,衍聖公進表赴京。欽賜羊一隻,鵝三隻,酒十瓶,麪二十五斤,茶鹽醬各二斤,油燭二十枝。
按《闕里志》:元年正月十三日,封衍聖公孔彥縉妻夏氏為夫人。制曰:朕致敬先師,施及厥後,至其家室,亦有褒榮者。所以廣崇儒重道之恩也。先聖五十九代孫孔彥縉,受命先帝,襲封衍聖公。歲時來朝,雍容進退,朕用嘉之。厚其禮遇,其妻夏氏,內助克賢,而未有封命。今從其夫之貴,封為夫人。凡天下後世,有事於修齊治平者,皆誦法孔子。矧配孔子之孫,可不慎哉。可不敬哉。益懋率履,毋忝於家。
公元1429年
宣宗宣德四年,定衍聖公下程順天府辦送。
按《明會典》:宣德四年,衍聖公到京,欽賜羊一隻,鵝二隻,酒六瓶,麪二十斤,茶鹽醬各二斤,油燭十枝。自後俱照此例。舊屬膳部辦送,今皆行順天府辦。
公元1436年
英宗正統元年六月,詔:凡先聖子孫,寓流他處,所在俱免差役。
按《明大政紀》云云。
公元1451年
代宗景泰二年,幸學,召衍聖公,率三氏子孫觀禮。
按《兗州府志》:景泰二年,上幸太學,召衍聖公彥縉率三氏子孫觀禮,賜一品服。是後遂著為令。
公元1455年
景泰六年,贈六十世孫承慶爵衍聖公,以六十一世弘緒襲封。
按《闕里志》:六十代承慶,彥縉長子,未襲爵而卒。景泰六年十二月,贈襲封衍聖公,命以六十一代孫承慶長子弘緒襲封衍聖公,時年八歲。延入內殿,特賜金鈕麒麟圖書,御篆謹禮崇德四字。亦異數也。
公元1465年
憲宗成化元年,令三氏學,三年貢一人,優免孔氏地糧。
按《明會典》:凡三氏歲貢,成化元年,令三氏學三年貢一人,提學官考試起送。
按《曲阜縣志》:元年,蠲免孔氏地糧一百一十六頃五十六畝四分。
公元1469年
成化五年,衍聖公有罪,逮問免繫。
按《明大政紀》:五年二月,大學士彭時等奏:衍聖公孔弘緒貪淫暴虐,宜置之法。但弘緒為先聖嫡孫,今宜從厚。伏望念先師功德在萬世,律有八議。弘緒正合應議之例。上曰:弘緒罹法,殊玷家聲。卿等欲彼散行就逮,雖非所以處弘緒,而於孔氏之道,則得矣。其勿繫之。
公元1470年
成化六年,詔以孔弘緒弟權襲衍聖公。
按《明大政紀》:六年五月,國子監丞李紳奏:前衍聖公弘緒,自幼失學,長狎群小,以致干冒刑憲。聖明念先聖後裔,特加寬宥,革職為民。命其弟弘泰襲封。然教之不豫,將復蹈前轍。伏望留之京師,俾隨侍班行,伏睹禮制,退則從游太學,親近師儒。俟其學成,遣歸奉祀。禮部覆奏,著弘泰在監讀書一年,然後許歸,朔朢隨班朝參。從之。
按《闕里志》:六年五月,以六十一世孫弘泰襲封衍聖公。弘泰,弘緒弟,緒子聞韶,尚在襁褓,權以弟襲封。成化十六年,兵部題准衍聖公入朝回日,付馬快船裝送。
公元1480年
按《明大政紀》:十六年七月,兵部尚書余子俊題,衍聖公入朝,應付馬快船。從之。先是衍聖公每歲赴京朝賀,沿途水陸驛傳起中馬站船廩給,回日無馬快船裝送,而張真人往回,水陸起上馬站船廩給,且有馬快船。從之。蓋其時方崇道教,而內官梁芳、左道李孜省輩方用事,故致隆於其所尊如此。及郎中陸容言於余子俊,欲優厚之,子俊慨然曰:是義舉也。即日題允。自是衍聖公往回,陸路得騎上等馬。回日,應付馬快船裝送。
公元1503年
孝宗弘治十六年,仍以六十二世孫聞韶襲衍聖公,以次子襲五經博士,奉述聖祀。
按《闕里志》:六十二代聞韶,弘治十六年襲封衍聖公。先是,巡撫都御史徐源奏,聞韶係孔子六十二代孫,次當襲封。上曰:崇儒重道,莫先於孔氏。其亟行之。事下吏部,遣官詣闕里,傳召命。是歲九月,入覲,襲封焉。擇日上表陳謝如儀。上益思所以褒崇之者,特遣中貴人持玉帶一,麒麟文綺一以賜,仍𢌿之璽書,以侈其事。述聖子思子書院在兗州府鄒縣南門外,舊名中庸精舍,相傳即孟子受業處也。亦於十六年題准,世以衍聖公次子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奉子思子書院祠事。每歲春秋二祭,博士赴鄒縣主祭,從衍聖公聞韶之請也。
按《兗州府志》:聞韶,字知德,弘緒之子。弘泰借襲,卒,而兄子復封也。
公元1506年
武宗正德元年,始以孔彥繩世襲五經博士,奉衢州廟祀。
按《明大政紀》:正德元年六月辛酉,以先師裔孫孔彥繩為五經博士。
公元1135年
按《西安縣志》:孔氏家廟,在縣治東。宋建炎初,孔子四十八代孫,衍聖公端友,扈從高宗南渡,賜家於衢州。紹興五年,詔權以衢州學為家廟,賜田五頃,以奉祀。寶祐乙卯,郡守孫子秀,請於朝,始建廟於城北菱塘,規制一如曲阜。元季,燬於兵。明永樂初,禮部奏遷廟於南隅崇文坊後,子孫益多,廟乏主祀,衣冠祭儀混同流俗。弘治乙丑,郡守沈杰奏請,將端友嫡派子孫一人,添授五經博士,一員以主家廟祭祀,將舊賜田,每歲依稅上納官倉,按月支給,以供灑掃祭奠。武宗允其疏,特授孔氏嫡嗣彥繩為五經博士,許世襲。正德十五年,舊廟傾圯,博士承美以廟基淺狹,請於巡按御史唐鳳儀,乞奏遷西安儒學舊址,即今家廟是也。 五十九代孔彥繩公誠,子字朝,武孝宗弘治十八年正月三十日,守臣沈杰以衢州孔子家廟,自孔洙讓爵之後,衣冠祭儀,混同流俗。奏奉欽依查勘,孔端友嫡派子孫孔彥繩,世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祠事。正德元年六月十一日,吏部題覆,十三日奉武宗聖旨,是孔彥繩准與做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正德二年,命免孔氏稅糧。衍聖公奏改山長為學錄,添設學員。
公元1507年
按《闕里志》:二年,衍聖公聞韶奏,改洙泗書院山長為學錄。又設四氏教授一員,學錄一員,學司一名。按《兗州府志》:二年,用衍聖公聞韶奏,孔氏稅糧盡行蠲免。
公元1508年
正德三年,命清查先聖宗派,分別當差。
按《闕里志》:三年五月初四日,左丞相宣國公等官,於正宮門西耳房,欽奉聖旨,孔祭酒在前,曾說多有同姓的指,著先聖宗派,都來曲阜,四散居住。中間多有不知禮義,相聚日久,恐致連累。今後除襲封這一宗派,休教他當差,其餘不係聖派子孫,分揀出來,與百姓一體當差。欽此。
公元1509年
正德四年,定三氏學歲貢例。
按《明會典》:四年,令三氏學每三年貢孔氏子孫一人,至第四次,方貢顏孟子孫一人,仍行提學官考選曾經科舉者,不許將年老無學之人,一概入選收用。
公元1527年
世宗嘉靖六年,令三氏學設廩增。
按《明會典》:嘉靖六年,令三氏子孫,照州學例,設廩,增各三十名,以廩膳名次起貢。
公元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以孔貞幹襲封衍聖公。
按《兗州府志》:二十五年,以六十三世孫貞幹襲封衍聖公。貞幹,字用濟,聞韶子也。
公元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以孔尚賢襲封衍聖公。
按《兗州府志》:三十五年,以六十四世孫尚賢襲封衍聖公。尚賢,字象之,貞幹子也。
公元1558年
嘉靖三十七年,定衍聖公應給勘合例。
按《明會典》:三十七年,定衍聖公赴京進表朝賀,支廩給陸起雙馬車輛人夫水給站船或量撥馬快船,多不過三隻,帶典籍支廩,給廟丁一名,家人二名,俱支口糧應付,驛驢各一頭。水路本船帶去,衍聖公府差掌書帶廟丁一人,獸醫一人。赴京進貢馬匹,掌書支廩給其,餘支口糧,陸路驛驢各一頭,水路站船俱往回應付。又定衍聖公撥夫二十名。
公元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命衍聖公年少者,送監學習。
按《明會典》:三十八年,奏准襲封衍聖公,年少未學,照公侯伯例,送監讀書習禮。
公元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穆宗即位,幸學,優賜衍聖公,並給家長冠帶。
公元1567年
按《闕里志》:穆宗登極之年八月初一日,駕幸太學,遣禮部主事劉繼文,取衍聖公尚賢並三氏子孫孔謑,承讀,承元,承宇,弘立觀禮。欽賞賜宴,俱照前例。又以分奠大臣,特賜衍聖公羊一隻,酒十瓶,鈔三千貫。家長孔謑吏部給與冠帶。
公元1569年
穆宗隆慶三年,敕諭衍聖公,約束宗族。
接《闕里志》:隆慶三年三月初八日,皇帝敕諭襲封衍聖公孔尚賢:惟我祖宗列聖,稽古右文,崇儒重道,於先師孔子,特隆象賢之典。其大宗之裔,錫爵嗣封,承奉祀事。而支庶之眾,亦加優遇。又慮其族屬繁衍,哲愚不一,恐干國憲,有玷聖門。降敕令其統攝宗人,督率訓勵。朕今嗣統,爾復具奏,族屬愈繁,善惡宜別,特允所請,再降敕一道,令爾回府,申飭訓規,嚴明約束。凡爾族人,如有為善出群,無忝先德者,許爾疏聞,特示旌勵。如有輕犯國典,不守家法,及恃強挾長,背違教令者,輕則聽爾查照家範發落,重則指名參奏,依法治罪。爾尤宜正己率人,砥德礪行,以身先之,庶不負朝廷優嘉盛典。爾其欽承之。故諭。
公元1570年
隆慶四年,令衍聖公照例守制。
按《明會典》:凡衍聖公歿後,聽其應襲子孫赴京襲爵。四年,題准照例守制撫按官,代為具奏,令其暫管府事。服滿之日,起送承襲。
公元1579年
神宗萬曆七年,諭衍聖公入賀萬壽,不與朝參。
按《春明夢餘錄》:萬曆七年,諭衍聖公萬壽入賀,朝廷待以賓禮,不在職官文武之列。不必朝參,此又三恪所不及。
萬曆 年,賜衍聖公長子冠服,次子襲博士。
按《闕里志》:衍聖公尚賢長子引椿,萬曆間,題准比照勳衛,欽賜冠服麟袍犀帶。次引桂襲五經博士。
公元1621年
熹宗天啟元年,賜觀禮孔氏生員送監讀書,並敕部優選。
按《闕里志》:天啟改元,駕幸國學,特賜觀禮生員孔聞範、孔聞謨、孔貞祚,送監讀書,下銓部優選。從衍聖公引植之請也。永依此例。
公元1622年
天啟二年,詔以六十五代孫孔引植襲封衍聖公。敕諭約束宗族。
公元1599年
按《闕里志》:孔尚賢生二子,俱早卒,無嗣。先於萬曆二十七年,取嫡次支堂姪孔引植到京,承繼,隨經題授五經博士。至二十八年,繼父尚賢卒,遂於天啟二年五月襲封焉。六月,皇帝敕諭襲封衍聖公孔引植曰:惟我祖宗列聖,稽古右文,崇儒重道,於先師孔子,特隆象賢之典。其大宗之裔,錫爵嗣封,承奉祀事。而支庶之眾,亦加優遇。顧族類繁衍,賢愚不同,干國憲而玷聖門者,往往有之。今特允爾所請,降敕一道,令爾回府,統攝宗人,督率訓勵,申飭教規,嚴明約束。如有輕犯國典,不守家法,恃強陵挾,朋謀為非者,輕則徑自查處發落,重則據實指名參奏,依律正罪。爾尢宜正己率人,謹德修行,以身先之。庶不負朝廷優嘉盛典。爾其欽承之。故諭。
公元1628年
愍帝崇禎元年,加衍聖公孔引植太子太保。
按《闕里志》云云。
公元1630年
崇禎三年,加衍聖公孔引植太子太傅。
按《闕里志》云云。
公元1641年
崇禎十四年,衍聖公至京,特命賜宴。
按《闕里志》: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上重幸太學,遣行人魯近暹,欽取衍聖公孔引植等四氏族人興訓、弘化、貞恆、貞來、貞璘、興誨等,陪祀觀禮,一應恩例,賜衣送監冠帶,俱照崇禎二年幸學事例遵行。外,欽取到京朝見,上諭衍聖公博士,欽取到京,著賜宴優待。於八月十三日,設宴於禮部,著侍郎王錫袞待。本月十四日,傳賜衍聖公等官甜食盒兒,羊酒。幸學事完,復賜宴於禮部,著侍郎王錫袞待。
按《春明夢餘錄》:辛巳七月,行幸學禮,取衍聖公孔引植五經博士孟聞玉等,至京傳令,賜宴。舊無賜宴禮例,亦屬特典。
公元1644年
皇清世祖章皇帝順治元年
《大清會典》:凡聖賢後裔承襲,順治元年,覆准衍聖公
襲封,督撫代為奏請,吏部具題,由長子承襲主子思子祀事。五經博士由衍聖公次子承襲,主聖澤書院祀事。太常寺博士由衍聖公三子承襲,顏曾孟仲五經博士由嫡派子孫承襲,俱照衍聖公咨送題補。程朱五經博士,由禮部具題,咨送嫡派子孫到部題請承襲。國子監學正,亦照衍聖公咨送題請承襲。
衍聖公銀印,直鈕三,臺方三寸二分,厚一寸九,疊篆文。
是年,覆准尼山書院學錄,由衍聖公咨送弟姪題補。曲阜縣知縣,四氏學錄,洙泗書院學錄,由孔氏生員題補。四氏學教授,至聖廟司樂,由各省生員題補。管勾,典籍,掌書,書寫,知印,奏差,由保舉堪用人員題補。俱照衍聖公咨送具題。凡遇
皇上幸學之年,先期,行取衍聖公及五經博士,并孔
氏族人生員五人,孔顏曾孟仲族人生員各二人,到京陪祀,俱本監掌行。先期傳集滿洲蒙古漢軍漢人監生,演習禮儀。至期,各監生服藍鑲青袍,迎送
聖駕。
凡聖裔監生,恭遇
聖駕臨雍,及
躬詣闕里,於陪祀五氏生員內,選擇十五名,送監讀
書。
《闕里志》:吏部
啟為崇聖學,以培人材事,驗封清吏司案,呈奉本
部送。順治元年九月初七日,吏科抄出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方大猷啟前事,內稱臣奉
令旨,隨撫將出
都時,曾具一疏,為恭陳平定山東十二要策。事內
第七款,為崇聖學,請先聖孔子為萬世道統之宗。
本朝開國之初,一代綱常,培植於此。禮應
敕官崇祀復衍聖公,併四氏學博等之封,可卜
國脈靈長,人文蔚起。迄今未見舉行,兗州曲阜一
帶,久已歸順,況
朝廷尊師樂道,與接待臣子不同。古來啟運之主,盡
有崇祀之文,禮宜先施,碑誌可攷,謹詳列歷朝恩例,以備
皇上採倣而行。此天下所仰,以為盛典,後世傳之,以
為美治,萬不可再遲也。伏候
聖裁。緣係崇聖學以培人材事,理未敢擅,便為此具,
本專差官孫英齎捧,謹啟請
旨。計開一公爵孔子嫡孫,則承大爵,自秦始皇始,封
公元1369年
孔鮒為文通君,歷代封爵不一,有加無已,悉載史冊可攷。至宋仁宗,始封為衍聖公,歷金元至明洪武二年,仍封為衍聖公,賜正一品服色,麟袍玉帶,三臺銀印一顆,列文武班首。歷傳至今,自天啟二年,又晉階太子太傅,襲封衍聖公一,衍聖公長子年至十五歲,即准襲授,隨加冠服,准用二品服色。至崇禎年間,各公侯伯長子,俱加玉帶,事例相同。一博士,衍聖公長子,則承大爵,次子至十五歲,則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則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縣聖澤書院祀事。每隨一代公爵,遞為更授。一知縣,天下州縣皆用流官,獨曲阜用孔氏世職,以宰此邑者,蓋以大聖之子孫,不使他人統攝之也。其官先由本爵,保舉賢能孔氏任事。後改考選廩膳生員,德行兼優者,以授此職。五年任滿,照例考選升轉。一學錄,天下學官,皆用教諭,獨四氏學用學錄者,蓋以比隆國學,亦以聖賢之子孫,不與他學同也。其官亦自孔姓生員中,德行兼懋者,由本爵咨部,以授此職。一尼山乃孔子發祥之地,亦設學錄一員,以主其祀。其官係本爵弟姪中,選德行兼異者,咨部授職。一洙泗書院,乃孔子闡教之地,亦設學錄一員,以主其祀。其官於孔氏中,遴舉德行秀異者,由本爵咨部,以授此職。一本爵屬官員役,明洪武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欽設管勾一員,司五屯錢糧,司樂官一員,司樂舞生,典籍一員,司禮生書籍,掌書一名,司文移,書寫一名,司繕寫,知印一名,司印務,奏差一名,司差遣。以上俱由本府保舉堪用人數,咨部銓用。一屯田,孔廟祀田,歷代各有欽賜。至明洪武二年,欽賜祭田二千大頃,坐落兗屬二十七處,其界段數目,載在《闕里志》可攷。近以寇盜擾亂,土地荒蕪,佃丁逃亡,錢糧無備。每至祭期,賣產毀器,心血幾枯。幸際
聖朝,惟冀
新恩。一佃戶,凡孔廟鄆城、鉅野、平陽、東阿、獨山五屯
佃戶,係洪武二年欽撥民間身家,無過俊秀五百戶,湊人二千丁,見丁百畝,佃種五屯祭田,辦納籽粒,以供本廟祭祀等項支用。其民間一應雜派差役,俱行蠲免。至今年荒兵亂,死亡逃移,十存二三,丁逃地蕪,祭祀匱乏,甚為可慮。伏乞
裁酌。一廟戶,孔廟戶丁,歷代欽撥不一。自明洪武二
年,欽撥民間俊秀子弟一百一十五戶,以供本廟灑掃,至今或死於荒,或死於盜,十存一二。至於灑掃,寥寥無人,此又不可不加意者也。一樂舞生,孔廟每年四時祭祀,樂用八佾,額設樂舞生二百四十名,於兗屬二十七州縣,遴選民間俊秀子弟,以授斯役,以供本廟奔走。其本生一應差徭,與廩膳生員事例,一體優免。仍免本戶人二丁,以供本生往返盤費。目今世亂,多致逃亡,故其樂亦廢。伏乞
新旨招採。一禮生,孔廟禮生,每月朔望,及四時祭祀,
在本廟引贊禮儀,額設禮生六十名,於曲阜縣選用民間俊秀子弟,以授斯役。其優免例,與樂舞生同。近因兵亂,死亡逃移,以致禮節多廢。亦乞
公元1644年
新旨招採。因順治元年九月初四日,奉
旨,先聖為萬世道統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尊師重
道之意。這本內所開各款,俱應相沿,期於優渥,以成盛典。著該部查照,一體飭行,敬此敬遵。抄
公元1622年
部送司案查,天啟二年五月,內該本部覆題孔子六十五代孫,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孔引植奏稱,伊繼父尚賢,於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內襲爵,病故,植係嫡次親枝,姪已襲五經博士,乞要承襲祖爵等因。奉明朝旨意,孔引植准襲封衍聖公,在案。除銀印,祭田,佃戶,戶丁,樂舞生,禮生,應聽戶禮二部議覆外,通察案呈到部,看得衍聖公封爵,原階併伊男應,加冠服,四氏學博及保舉知縣等官一節,既經該撫具啟,
請復,奉有這本內所開各款,俱應相沿,期於優渥,
以成盛典。著該部察照,一體飭行之
旨,相應議覆,合無將孔引植仍封衍聖公,照原階太
子太傅,伊長男孔興燮,應加二品冠服,四氏世襲五經博士孔引鈺,顏紹緒,曾聞達,孟聞璽,俱應仍照舊,原襲五經博士世職,曲阜知縣孔貞堪,係衍聖公保舉,堪任,咨部考授,今見任,仍應照舊准用。四氏學錄孔聞然,尼山書院學錄孔興榮,洙泗書院學錄孔尚澄,俱見在,仍應照舊准用。典籍桂存正,書寫田世旺,知印張應登,奏差齊有成,俱見在,仍應照舊留用。世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縣聖澤書院,應該衍聖公第三子承襲,今缺。管勾,司樂,掌書,俱缺,應聽衍聖公咨部補授。謹遵
旨,覆奏合,候
命下行,令臣部遵奉施行。但
恩典出自
朝廷,臣等未敢擅便。伏候
聖裁,謹題請
旨。
公元1644年
順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啟十月初二日,奉
聖旨:是。
又是年十二月十五日,衍聖公保舉廩膳生員孔引淳,咨部題授曲阜知縣。於順治五年,加陞東昌府通判,仍管理曲阜縣事。
又是年十二月十五日,衍聖公孔引植赴
闕朝
賀。本月二十二日,
賜衍聖公宴,設席於禮部,備辦上桌品物,
命禮部左侍郎孫之獬待宴。復
欽賜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十斤,
公元1645年
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燭三十枝。順治二年
《闕里志》:順治二年正月十五日,
欽頒衍聖公三臺銀印一顆。
是年二月初六日,衍聖公孔引植具奏
陛辭回里奉祀。奉
聖旨:覽卿奏,陛辭回里,准照舊例,行禮部知道。兵部
給勘合一道,馳驛旋里。
是年五月十二日,
欽頒衍聖公專敕一道,鈐束族屬員役。
公元1646年
順治三年
《闕里志》:順治三年正月內,衍聖公孔引植赴京
慶賀
萬壽聖節。二月內,
賜衍聖公宴,設席於禮部備辦上桌品物,
命禮部侍郎孫之獬待宴。復
欽賜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十斤,
公元1647年
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燭三十枝。順治四年
公元1622年
《闕里志》:孔引植,明天啟二年五月,襲封衍聖公。於崇禎元年,加太子太保。於崇禎三年,加太子太傅。恭遇
皇清
定鼎盛京,首先趨
朝。又際巡撫山東方大猷,題
請封爵,加銜,一體照舊。因而給印,賜荼,賜宴,恩篤
公元1647年
一時之盛。於順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以疾終於家,年五十六。訃音奏聞,蒙遣山東左布政致祭,工部造墳葬於祖墓之北。子興燮襲封衍聖公。於順治七年,晉階太子少保。又於順治八年,晉階少保兼太子太保。
公元1650年
順治七年
《闕里志》:順治七年六月內,衍聖公孔興燮服闋赴
闕謝
恩。本月內,
賜衍聖公宴,設席於禮部,備辦上桌品物,
命禮部尚書李若琳待宴。復
欽賜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十斤,
公元1651年
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燭三十枝。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凡衍聖公來朝,順治八年,定給羊一隻,鵝
公元1662年
二隻,酒六瓶,麪二十斤,茶醬醋各二斤,黃蠟十枝。康熙元年,議准停給羊酒,餘如舊。
公元1651年
《闕里志》:順治八年正月內,衍聖公孔興燮慶
賀
萬壽聖節。二月內,
賜衍聖公宴設席於禮部,備辦上桌品物,
命禮部尚書李若琳待宴。復
欽賜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十斤,
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三十枝。是年八月內,
皇上遣行人王天眷,
欽取衍聖公孔顏曾孟仲五博士,及老成族人孔尚
燃等十五人,陪祀。
聖駕幸學。九月內,進京,十月內,
賜衍聖公五經博士,及族人滿洲宴,設席於禮部,命禮部尚書陳之麟待宴。准暫回里,俟擇有吉期,行
取到京陪祀。
聖駕幸學。本月十五日,復
賜衍聖公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
十斤,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燭三十枝。
公元1652年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
上幸太學,行釋奠禮。先期,禮部具題行,取衍聖公五
經博士陪祀,并令取五氏子孫赴京觀禮。是年,
上幸國學,禮成。王貝勒貝子公等,
內院禮部大臣,衍聖公四氏子孫,在禮部筵宴一
次。
聖駕臨雍,行釋奠禮。後三日,
賜衍聖公蟒緞朝衣一領,貂冠一頂,五經博士孔氏
生員,顏曾孟仲氏生員,素緞袍各一件。
《闕里志》:順治九年正月內,衍聖公孔興燮赴京慶
賀
萬壽聖節。二月內,
賜衍聖公宴,設席於禮部,備辦上桌品物,
命禮部尚書陳之麟待宴。復
賜衍聖公天字號下程一分,羊一隻,鵝二隻,麥麪四
十斤,酒二十瓶,油鹽醬醋各二斤,白蠟燭三十枝。
公元1653年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凡陪祀恩貢,順治十年,覆准免其撥歷孔
氏,以知縣通判考,用顏曾孟仲四氏以州同州判考用。
公元1669年
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
公元1652年
上幸太學行,釋奠禮,一應禮儀,俱照順治九年例行。
重頒
敕諭一道,其五氏觀禮生員,准十五名送監讀書。本
監鄉試廣額八名。
公元1669年
《闕里志》:康熙八年,
皇上臨雍,
賜衍聖公蟒緞朝衣一領,貂冠一頂,五經博士孔氏
生員,顏曾孟仲氏生員,素緞袍各一件。
公元1670年
康熙九年
公元1652年
《西安縣志》:六十五代孔衍楨,尚朝子,字泗柯。父早世,衍楨方幼時。當鼎革內部,以年久,案牒無徵。衢之襲爵幾廢。衍楨乃援舊制,瀝陳於守道李際期,李際期力請於總制陳錦,具題覆核再四,於順治九年,奉部文承襲,時年十七歲。自衍楨先世輿導,仍明時制,用皂蓋,至是始易為黃。又具呈請,得循三年入覲之例。慶
賀
萬壽聖節,衢襲爵之有覲典,自此始。
公元1684年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
上幸闕里,特授孔氏後二人俱為國子博士,其聖賢
後裔陪祀者,從優議敘。現任及候選官,遇應陞應選之缺,先行錄用。舉人以知縣缺,先用貢生,俟考定職銜後,以應選之缺。先用陪祀聽講執事各官,俱加一級,其異姓執事官員,不在此例。又議准以周公後裔為世襲五經博士。
是年,
皇上東巡臨幸闕里,致祭先師,奉
上諭祀。禮成日,舉行講書大典,應講四書經,由翰林
院擬定題請衍聖公,於五氏子孫內,選擇二人進講應宣。
敕諭令翰林院繕寫進呈,
御覽宣讀。敕諭官,預請
欽點一應行禮儀注,由禮部擬定,前期一日,恭捧敕諭陳設於大成門東詩禮堂內東旁案上,設講案
於堂前簷下西旁,陳所講書於案上,
上致祭先師,禮畢,鴻臚寺堂官導
上御更衣所,少憩,扈從文職大學士以下,京堂科道
等官以上,地方官巡撫以下,道員以上,各於講堂門外左翼排列。衍聖公以下,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俱於講堂門外右翼排列畢,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詣講書堂,導引官導
駕至講堂門外排列,各官跪迎,候過,俱隨
上入於大門內,照前分翼排立。
上陞座畢,鴻臚寺鳴贊官贊,衍聖公五氏職官及講
書人員俱於臺下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退立原班。鳴贊官贊,講書。西班內講四書人員詣講案前,一跪三叩頭,起立,進講。畢,退立原班次。講經人員,照前進講畢。鴻臚寺堂官於東邊向西,跪奏,請宣
敕諭。鳴贊官贊,跪。衍聖公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俱
跪。大學士就東案上,捧舉
敕諭,向西宣讀。
諭曰:至聖之道,與日月並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
咸所師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爾等遠承聖澤,世守家傳,務期型仁講義,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須弗去,以奉先訓,以稱朕懷。爾等其祗遵母替。特諭。衍聖公等跪聽,謝
恩,行禮。禮部堂官奏,禮畢。
上還行宮,衍聖公等及地方文武各官俱於門外跪,
候
駕過,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