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九卷目錄
三恪部彙考一
上古〈黃帝有熊氏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后氏〈帝禹一則 帝少康二則〉
商〈帝湯一則〉
周〈武王一則 成王一則〉
漢〈武帝元鼎一則 元帝初元一則 成帝綏和一則 哀帝建平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世祖建武三則〉
魏〈文帝黃初一則 明帝青龍一則 陳留王景元一則 咸熙一則〉
晉〈武帝泰始五則 明帝太寧一則 成帝咸康一則 穆帝升平二則 哀帝興寧一則 孝武帝太元三則〉
宋〈高祖永初二則 文帝元嘉二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大同一則〉
陳〈高祖永定一則〉
北齊〈孝昭帝皇建一則〉
北周〈孝閔帝一則 明帝二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公元684年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神龍一則 元宗天寶四則〉
後梁〈太祖開平二則〉
後晉〈高祖天福二則〉
後漢〈高祖天福一則〉
宋〈太祖建隆二則 開寶二則 仁宗天聖二則 嘉祐一則 神宗熙寧三則 徵宗重和一則 高宗紹興二則 理宗淳祐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官常典第一百九卷
三恪部彙考一
上古
黃帝有熊氏,封榆罔於路。
按《外紀》:榆罔,帝裏之曾孫也。居於空桑,為政束急,乘人而鬥其捷。於是諸侯㩦貳其臣。蚩尤作亂,帝遜居於涿鹿。有熊國君曰公孫軒轅,實懋聖德,諸侯歸之。帝之立五十五年,諸侯尊軒轅為天子,封帝於路。按《路史》: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黃帝時,為有熊氏,實懋聖德,參盧䄠於熊,黃帝乃封參盧於路,而崇炎帝之祀於陳。
〈注〉元和姓纂云黃帝封榆罔支子於路
有虞氏
帝舜封帝堯子朱于房,待以賓禮。
按《書經》:益稷,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
按《竹書紀年》: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遂封朱於房,為虞賓。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按《通志》:帝舜踐天子位。即位之明年,封丹朱於丹淵,為諸侯,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謂之虞賓。示弗臣也。
按《路史》:帝堯初取富宜氏曰皇,生朱,驁佷媢克,兄弟為鬩嚚訟,嫚游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奕棋,以閑其情。使出就丹。帝崩,虞氏國之於房,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禮樂如之,謂之虞賓。天子弗臣。
〈注〉《竹書》云:放帝丹朱於丹水。今朱虛縣有丹山,東丹西丹二水。水近有長坂,遠峻,謂之破軍坡。記為丹朱弄奕之所。韻云:舜封丹朱為房邑侯,今荊河之吳房。《相圖經》引《孟子》注:舜封丹朱於白水。白水乃今清河,蓋夏封之,在鎮西南三里,有丹朱陵,南八里有帝子夜遊臺,周二百步。《相臺志》云:丹朱嫚遊之地。
夏后氏
帝禹封帝堯子丹朱於唐,帝舜子商均於虞。
按《史記·五帝本紀》: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注〉譙周曰:以唐封堯之子,以虞封舜之子。《索隱》曰:《漢書·律曆志》云:封堯子朱於丹淵為諸侯。商均封虞,在梁國,今虞城縣也。正義曰括地志云:定州唐縣,堯後所封。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按《陳世家》: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
〈注〉索隱曰按:商均所封虞,即今之梁國虞城。夏代猶封虞思、虞遂是也。
按《通鑑前編》注:帝舜有虞氏,妃女罃生義均及季釐。均封商,今商之商洛,有堯女墓。武關西北百二十里,商城是也。禹封其子於虞,季釐封於緡,其後為夏桀所克。
按《路史》:帝禹禘黃帝,而封丹朱、唐商均之子於虞作賓王家。
〈注〉天子弗臣,謂不以臣禮責君臣之義。固定故云作賓者,異於諸臣矣。
公元前1875年
帝少康元歲,諸侯來朝,賓虞公。
按《竹書紀年》云云。
公元前1854年
帝少康二十二歲,帝奔虞,虞君思妻之二女。
按《左傳》:哀公元年伍員曰:少康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按《通鑑前編》:少康二十二歲,自有仍奔虞。虞君思妻之二女。
商湯有天下,封虞之後,于遂夏之後,于夏亭。
公元前630年
按《左傳》:昭公三年晏子曰: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注〉四人皆舜,後陳氏之先。
公元前625年
昭公八年史趙對晉俟曰: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於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
〈注〉遂舜後,蓋殷之興,存舜之後而封,遂言舜德,乃至於遂。〈疏〉三年傳云: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則遂在直柄之後,故云。蓋殷興,存舜之後而封之也。言舜有明聖之德,其德流及於遂。
按《史記·夏本紀》:夏桀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
〈注〉《正義》曰:《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
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

按《路史》:遂,舜裔也。夏之世,有箕伯直、柄伯戲,中衰,成湯寘之於遂,遂世守之。
公元前529年
〈注〉莊公十二年,齊桓滅之。《左氏正義》及《風俗通》云:商封之于遂。袁良碑云:世本陳:遂,舜後。虞,思後。箕伯直柄中衰,湯封遂於陳以後舜。
周
武王克殷有天下,封虞後于陳夏,後于杞,殷紂子武庚于殷。
公元前730年
按《史記·周本紀》:武王十一年伐紂,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罷兵西歸。追思先聖王,乃褒封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注〉《正義》曰《括地志》云:陳州宛丘縣在陳城中,即古陳國也。帝舜後遏父為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封其子媯滿於陳,都宛丘之側。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云: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
按《陳杞世家》: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世,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祀,是為胡公。
〈注〉《索隱》曰按《左傳》:虞遏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武王。杜註遏父,舜之後。陶正,官名。是生滿者也。《左傳》又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
杞東樓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公元前727年
〈注〉《索隱》曰:杞,國名也,東樓公諡號也。不名者,並史先失耳。宋忠曰今陳留雍丘縣。故地理志云雍丘縣,故杞國,周武王封杞後為東樓公是也。蓋周封杞而居雍丘,至春秋時杞已遷東國,故左氏隱四年傳云莒人伐杞,取牟婁。牟婁者,東邑也。僖十四年傳云杞遷緣陵。臣瓚云即春秋緣陵,淳于公所都之邑。又州,國名,杞後改國號曰州而稱淳于公,故春秋桓五年經云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是也。然杞後代又稱子者,以微小又僻居東夷,故襄二十九年經稱杞子來盟,傳曰書曰子,賤之也。
公元前669年
成王三年,周公討武庚誅之,封微子啟於宋,以紹殷後。
按《書經》: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嗚呼。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皇天眷佑,誕受厥命,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後裔,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篤不忘,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于上公,尹茲東夏,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綏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萬邦作式,俾我有周無斁,嗚呼。往哉惟休,無替朕命。按《史記·周本紀》:武王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公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國於宋,作微子之命。
漢
公元前113年
武帝元鼎四年,始封周子南君,以奉周祀。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四年冬十月,幸行雍,祠五畤。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行自夏陽,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禮畢,行幸滎陽。還至洛陽,詔曰:祭地冀州,瞻望河洛,巡省豫州,觀於周室,邈而無祀。詢問耆老,迺得孽子嘉。其封嘉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按外戚恩澤侯表姬嘉以周後元鼎四年十一月,封為周子南君邑三千戶。
公元前44年
元帝初元五年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公元前113年
〈注〉文穎曰:姓姬,名延年。其祖父姬嘉,本周後,武帝元鼎四年封為周子南君,令奉周祀。師古曰:承休國在潁川。
公元前8年
成帝綏和元年,詔封孔吉為殷紹嘉公,並進周承休侯為公。
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詔曰:蓋聞王者必存二王之後,所以通三統也。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後,莫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百里。按《梅福傳》:時成帝久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復上書曰: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故願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塗,當戶牖之法坐,盡平生之愚慮。亡益於時,有遺於世,此臣寢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願陛下深省臣言。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惡之報,各如其事。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隱士不顯,佚民不舉,絕三統,滅天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於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湯不祀,殷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不滅之名,可不勉哉。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武帝時,始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先王而通三統也。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寢。至成帝時,梅福復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跡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公元前5年
哀帝建平二年,益紹嘉公戶九百三十二。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按《外戚恩澤侯表》云云。
公元4年
平帝元始四年春正月,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
後漢
公元26年
世祖建武二年夏四月,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注〉武帝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後。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
公元29年
建武五年春二月壬申,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注〉武帝封孔吉為殷紹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公元37年
建武十三年春二月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為衛公。
公元26年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按《百官志》:衛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改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注〉《五經通義》: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絕。鄭元曰: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郊天用天子禮,以祭其始祖,行其正朔,此謂通三統也。三恪者,敬其先聖,封其後而已,無殊異者也。
魏
公元220年
文帝黃初元年,以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不稱臣,子皆為侯。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黃初元年冬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
公元234年
明帝青龍二年,山陽公薨,治喪。追諡。葬以漢禮。
按《三國志·魏明帝本紀》:青龍二年春三月庚寅,山陽公薨,帝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夏四月,丙寅,詔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廟。追諡山陽公為漢孝獻皇帝。葬以漢禮。
按註《獻帝傳》:明帝變服,率群臣哭之,使使持節行司徒太常和洽弔祭,又使持節行大司空大司農崔林監護喪事。詔曰:蓋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稱堯、舜巍巍蕩蕩之功者,以為禪代乃大聖之懿事也。山陽公深識天祿永終之運,禪位文皇帝以順天命。先帝命公行漢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禮,言事不稱臣,此舜事堯之義也。昔放勳殂落,四海如喪考妣,遏密八音,明喪葬之禮同於王者也。今有司奏喪禮比諸侯王,此豈古之遺制而先帝之至意哉。今諡公漢孝獻皇帝。使太尉具以一太牢告祠文帝廟,曰:叡聞夫禮也者,返本脩古,不忘厥初,是以先代之君,尊尊親親,咸有尚焉。今山陽公寢疾棄國,有司建言喪紀之禮視諸侯王。叡惟山陽公昔知天命永終於已,深觀歷數允在聖躬,傳祚禪位,尊我民主,斯乃陶唐懿德之事也。黃初受終,命公於國行漢正朔,郊天祀祖禮樂制度率仍漢舊,斯亦舜、禹明堂之義也。上考遂初,皇極攸建,允熙克讓,莫朗於茲。蓋子以繼志嗣訓為孝,臣以配命欽述為忠,故《詩》稱匪棘其猶,聿追來孝,《書》曰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叡敢不奉承徽典,以昭皇考之神靈。今追諡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綬。命司徒、司空持節弔祭護喪,光祿、大鴻臚為副,將作大匠、復土將軍營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事;喪葬所供群官之費,皆仰大司農。立其後嗣為山陽公,以通三統,永為魏賓。於是贈冊曰:嗚呼,昔皇天降戾於漢,俾逆臣董卓,播厥凶虐,焚滅京都,劫遷大駕。於是六合雲擾,奸雄熛起。帝自西京,徂唯求定,臻玆洛邑。疇咨聖賢,聿改乘轅,又遷許昌,武皇帝是依。歲在元枵,皇師肇征,迄於鶉尾,十有八載,群寇殲殄,九域咸乂。惟帝念功,祚茲魏國,大啟土宇。爰及文皇帝,齊聖廣淵,仁聲旁流,柔遠能邇,殊俗向義,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曆數,度於軌儀,克厭帝心。乃仰欽七政,俯察五典,弗釆四岳之謀,不俟師錫之舉,幽贊神明,承天禪位。祚建朕躬,統承洪業。蓋聞昔帝堯,元、愷既舉,凶族未流,登舜百揆,然後百揆時序,內平外成,授位明堂,退終天祿,故能冠德百王,表功高岳。自往迄今,彌歷七代,歲暨三千,而大運來復,庸命底績,纂我民主,作建皇極。念重光,紹咸池。繼韶夏,超群后之遐蹤,邈商、周之慚德,可謂高朗令終,昭明洪烈之懿盛者矣。非夫漢、魏與天地合德,與四時合信,動和民神,格於上下,其孰能至於此乎。朕惟孝獻享年不永,欽若顧命,考之典謨,恭述皇考先靈遺意,闡崇弘諡,奉成聖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傳億載不朽之榮。魂而有靈,嘉茲弘休。嗚呼哀哉。八月壬申,葬於山陽國,陵曰禪陵,置園邑。葬之日,帝制錫衰弁絰,哭之慟。適孫桂氏鄉侯康,嗣立為山陽公。按《王肅傳》:青龍中,山陽公薨,漢主也。肅上疏曰:昔唐禪虞,虞禪夏,皆終三年之喪,然後踐天子之尊。是以帝號無虧,君禮猶存。今山陽公承順天命,允答民望,進禪大魏,退處賓位。公之奉魏,不敢不盡節。魏之待公,優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櫬斂之制,輿徒之飾,皆同之於王者,是故遠近歸仁,以為盛美。且漢總帝皇之號,號曰皇帝。有別稱帝,無別稱皇,則皇是其差輕者也。故當高祖之時,土無二王,其父見在而使稱皇,明非二王之嫌也。況今以贈終,可使稱皇以配其諡。明帝不從,使稱皇,乃追諡曰漢孝獻皇帝。
公元260年
陳留王景元元年,故漢獻帝夫人節薨,追諡獻穆皇后。
按《三國志·魏陳留王本紀》:景元元年夏六月己未,故漢獻帝夫人節薨,帝臨於華林園,使使持節追諡夫人為獻穆皇后。及葬,車服制度皆如漢氏故事。
公元264年
咸熙元年,封漢帝禪為安樂公。
公元263年
按《三國志·魏陳留王本紀》:景元四年冬十一月,蜀主劉禪詣鄧艾降,巴蜀皆平。咸熙元年春三月丁亥,封劉禪為安樂公。按《蜀後主傳》:炎興元年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因承制拜後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明年春正月,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於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已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輯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錫茲元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祇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公太始七年薨於洛陽。
〈注〉《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嬉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復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蜀紀》云:諡曰思公,子恂嗣。
公元264年
按《通鑑綱目》:元帝咸熙元年,禪舉家遷洛陽,大臣無從者,惟祕書令郤正及殿中督張通,捨妻子單身從行。正相導宜適,舉動無闕,禪乃慨然嘆息,恨知正之晚。魏封禪為安樂公。
晉
公元265年
武帝泰始元年,封魏帝為陳留王,並賜山陽、安樂二公子弟為駙馬都尉。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元年冬十二月景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升壇畢受禪,禮,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丁卯,封魏帝為陳留王,邑萬戶,居於鄴宮;魏氏諸王皆為縣侯。己巳,詔陳留王載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賜山陽公劉康、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
公元266年
泰始二年,詔:陳留王非有大事王官表上之。有司奏:魏宜用前代正朔服色。罷山陽公國督軍。
按《晉書·武帝本紀》:二年夏五月戊辰,詔曰:陳留王操尚謙沖,每事輒表,非所以優崇之也。主者喻意,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秋九月戊戌,有司奏:大晉繼三王之蹤,蹈舜禹之蹟,應天順時,受禪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奏可。冬十一月,罷山陽公國督軍,除其禁制。
公元267年
泰始三年,山陽公來朝,有司奏:以陳留王、山陽公,衛公備三恪之禮。
按《晉書·武帝本紀》:三年冬十二月,山陽公劉康來朝。按《杜佑·通典》:泰始三年,太常上言:博士祭酒劉憙等議:漢魏為二王後,夏殷周之後為三恪。衛公署於前代,為二王後,於大晉在三恪之數,應降稱侯,祭祀制度宜與五等公侯同。有司奏:陳留王、山陽公為二代之後,衛公備三恪之禮。易稱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此則以三為斷,不及五代也。
公元268年
泰始四年,增置山陽公官屬鼓吹車馬。
按《晉書·武帝本紀》:四年春二月庚子,增置山陽公國相、郎中令、陵令、雜工宰人、鼓吹車馬各有差。
公元271年
泰始七年,安樂公劉禪卒。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通鑑綱目》:七年冬十一月,晉安樂公劉禪卒。
公元325年
明帝太寧三年秋七月,詔詳議三恪應立後者。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秋七月,詔曰:三恪二王,世代之所重;興滅繼絕,政道之所先。禋祀不傳,甚用懷傷。主者其詳議諸應立後者以聞。
公元336年
成帝咸康二年,詔求衛公、山陽公近屬,以承祀。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二年冬十月,詔曰:歷觀先代,莫不褒崇明祀,賓禮三恪。故杞宋啟土,光於周典;宗姬侯衛,垂美漢冊。自頃喪亂,庶邦殄悴,周漢之後,絕而莫繼。其詳求衛公、山陽公近屬,有履行修明,可以繼承其祀者,依舊典施行。
公元357年
穆帝升平元年,陳留王表稱:疾廢積年,求立後廷。議不依。
按《晉書·穆帝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升平元年,陳留王勵表稱:廢疾積年,不可以奉祭祀。請依春秋之義,求以立後。太學博士曹耽議:春秋之義,後立子以貴不以長,蓋以為宗廟主故也。晉公族穆子有廢疾,以讓其弟;衛襄公嗣子縶,足不能行,立其弟。晉衛皆廢嫡立庶者,明臣之義,終無執祭朝見之期,以之居位,違犯情禮故也。禮,有故,使人攝祭,非終身疾者。勵為君王,故事未有諸侯以疾去國成比。胡訥議:孟縶立弟,異於陳留;二王之後,禮不宜廢。太常王彪之奏:臣按訥耽二議,為許其所陳也,各無明文。臣以為經史所記,未有南面稱孤而以疾病退為庶人者也。勵纂封先代,近四十年,位在朝賓,今以疾退,既廢之後,若同庶人,則名賤而役廝;處以朝官,則職替而班下;以舊禮,則制重而無位。量茲三義,莫知其禮。宗廟享祭,禮有假攝,古今依禮行之,有由來矣。
公元358年
升平二年冬十月乙丑,陳留王曹勵薨。
按《晉書·穆帝本紀》云云。
公元363年
哀帝興寧元年冬十月甲申,立陳留王世子恢為王。按《晉書·哀帝本紀》云云。孝武帝太元三年夏五月庚午,陳留王曹恢薨。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383年
太元八年十一月壬子,立陳留王世子靈誕為陳留王。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387年
太元十二年,依廷議皇太子班次,宜在陳留王之下,陳留王朝會應有常次。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太元十二年,博士庾弘之等議:陳留王前代之後,遇以上賓之禮。皇太子雖國之儲副,在人臣之位。今謂班次宜在王下。又按,僕射王彪之以為,禪讓之始王,與繼嗣之末孫,降殺殊矣。是以春秋之會,杞不異列,宋不殊位。今陳留王朝會,自任其來,則無繩墨之準;既以來朝,則應有常次。至於大會升殿,雖在上位,亦無殊別之座,名同朝錄,將事有例,且朝錄蓋是紀官名之簡。制曰可。
〈注〉時陳留嗣王薨,王彪之議:山陽公薨故事,給絹二百疋。山陽公於今稍遠。可特給布絹二百疋,錢三十萬,宜小優於山陽也。
宋
公元420年
高祖永初元年,封晉帝為零陵王。
按《宋書·高祖本紀》: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即皇帝位,封晉帝為零陵王,令食一郡。載天子旌旗,乘五時副車,行晉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用晉典。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
公元421年
永初二年,零陵王薨。喪禮,一依魏明帝服山陽公故事。
按《宋書·高祖本紀》:二年秋九月己丑,零陵王薨。車駕三朝率百僚舉哀於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陽公故事。太尉持節監護,葬以晉禮。按《褚叔度傳》:叔度,長兄秀之,秀之妹,恭帝后也,高祖受命,徙太常。秀之弟淡之,高祖受命,為侍中。兄弟並盡忠事高祖,恭帝每生男,輒令方便殺焉,或誘賂內人,或密加毒害,前後非一。及恭帝遜位,居秣陵宮,常懼見禍,與褚后共止一室,慮有酖毒,自煮食於床前。高祖將殺,不欲遣人入內,令淡之兄弟視褚后,褚后出別室相見,兵人乃踰垣而入,進藥於恭帝。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復得人身。乃以被掩殺之。
文帝元嘉 年,荀伯子表:零陵王位在陳留王上。
公元273年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荀伯子傳》:伯子遷散騎常侍,本邑大中正。又上表曰:伏見百官位次,陳留王在零陵王上,臣愚竊以為疑。昔武王克殷,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夏後於杞,殷後於宋。杞、陳並為列國,而薊、祝、焦無聞焉。斯則褒崇所承,優於遠代之顯驗也。是以《春秋》次序諸侯,宋居杞、陳之上。考之近世,事亦有徵。晉太始九年,詔賜山陽公劉康子弟一人爵關內侯,衛公姬署、宋侯孔紹子一人駙馬都尉。又太始三年,太常上博士劉憙等議,稱衛公署於大晉在三恪之數,應降稱侯。臣以零陵王位宜在陳留王之上。上從之。元嘉十三年,零陵王太妃薨。追崇為皇后,以晉禮葬之。
公元436年
按《宋書·文帝本紀》:元嘉十三年秋七月己未,零陵王太妃薨。追崇為晉皇后,葬以晉禮。
南齊
公元479年
高帝建元元年,封宋帝為汝陰王,汝陰王薨,以劉引嗣,太妃薨,追贈為后。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封宋帝為汝陰王,築宮丹陽縣故治,行宋正朔,車旗服色,一如故事,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庚子,詔宋帝后蕃王諸陵,宜有守衛。有司奏帝陵各置長一人,兵有差,王陵五人,嬪妃三人。五月,己未,汝陰王薨,追諡為宋順帝,終禮依魏元、晉恭帝故事。冬,十月,丙子,立彭城劉引為汝陰王,奉宋帝後。辛巳,汝陰太妃王氏薨,追贈為宋恭皇后。
梁
公元502年
武帝天監元年,封蕭寶義為巴陵王。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即皇帝位,封齊帝為巴陵王,全食一郡。載天子旌旗,乘五時副車。行齊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用齊典。齊宣德皇后為齊文帝妃,齊后王氏為巴陵王妃。巴陵王薨於姑孰,追諡為齊和帝,終禮一依故事。
按《通鑑綱目》:梁主欲以南海郡為巴陵國,徙王居之。沈約曰: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梁主頷之。乃使所親鄭伯禽,詣姑孰,以生金進王。王曰:我死,不須金。醇醪足矣。乃飲沈醉,伯禽就摺殺之。以蕭寶義為巴陵王。寶義幼有廢疾,不能言,故獨得全,使奉齊祀。
公元540年
大同六年,詔補晉、宋、齊三代諸陵守視。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六年夏四月癸未,詔曰:命世興王,嗣賢傳業,聲稱不朽,人代徂遷,二賓以位,三恪義在,時事浸遠,宿草榛蕪,望古興懷,言念愴然。晉、宋、齊三代諸陵,有職司者勤加守護,勿令細民妄相侵毀。作兵有少,補使充足。前無守視,並可量給。
陳
公元557年
高祖永定元年,奉梁王為江陰王。
按《陳書·高祖本紀》: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即皇帝位,詔曰:《禮》陳杞、宋,《詩》詠二客,弗臣之重,歷代斯敦。梁氏欽若人祇,憲章在昔,濟河沈璧,高謝萬邦,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其以江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車旗服色,一依前準,宮館資待,務盡優隆。又詔梁皇太后為江陰國太妃,皇后為江陰國妃。
北齊
公元560年
孝昭帝皇建元年,詔議三恪禮儀體式。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皇建元年秋八月甲午,詔曰:昔武王克殷,先封兩代,漢、魏、二晉,無廢茲典。及元氏統歷,不率舊章。朕纂承大業,思弘古典,但二王三恪,舊說不同,可議定是非,列名條奏。其禮儀體式亦仰議之。
北周
公元555年
孝閔帝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封魏帝為宋公。按《周書·孝閔帝本紀》云云。明帝元年,詔元氏子女坐,入為官口者,悉放免。
公元562年
按《周書·明帝本紀》:元年冬十二月甲午,詔曰:善人之後,猶累世獲宥,況魏氏以德讓代終,豈容不加隱卹。元氏子女自坐趙貴等事以來,所有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
公元563年
明帝二年秋九月甲辰,封少師元羅為韓國公,以紹魏後。並錄用元氏子孫。
按《周書·明帝本紀》云云。按《元偉傳》:太祖天縱寬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屬,並保全之,內外任使,布於列職。孝閔踐祚,無替前緒。明、武纘業,亦遵先志。雖天厭魏德,鼎命已遷,枝葉榮茂,足以逾於前代矣。然簡牘散亡,事多湮落。今錄其名位可知者,附於此云:
柱國大將軍、太傅、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柱國大將軍、特進、尚書令、少師、義陽王元子孝尚書僕射、馮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書、陳郡王元元
大將軍、淮安王元育
大將軍、梁王元儉
大將軍、尚書令、少保、小司徒、廣平郡公元贊
大將軍、納言、小司空、荊州總管、安昌郡公元則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少師、韓國公元羅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魯郡公元正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顏子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鄯州刺史、安樂縣公元壽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武衛將軍、遂州刺史、房陵縣公元審。
隋
公元581年
文帝開皇元年,以周帝為介國公。
按《隋書·高祖本紀》:開皇元年春二月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公元608年
煬帝大業四年,詔訪周漢魏晉之後。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四年冬十月辛亥,詔曰:昔周王下車,首封唐、虞之裔,漢帝承曆,亦命殷、周之後。皆所以褒立先代,憲章在昔。朕嗣膺景業,旁求雅訓,有一弘益,欽若令典。以為周兼夏、殷,文質大備,漢有天下,車書混一,魏、晉沿襲,風流未遠。並宜立後,以存繼絕之義。有司可求其胄緒列聞。
唐
公元618年
高祖武德元年,封隋帝為酅國公,詔選用隋蔡王智積等子孫。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元年六月乙酉,奉隋帝為酅國公,詔曰: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曆數有歸,實惟天命;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前隋蔡王智積等子孫,皆選用之。
按《杜佑·通典》:元年五月,詔曰:革命創制,禮樂變於三王;修廢繼絕,德澤崇於二代。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為酅國公,正朔,服色,一如舊章。
公元628年
太宗貞觀二年,詔立二王後廟,置國官。并給廩餼。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二年八月辛丑,立二王後廟,置國官。
按《杜佑·通典》:二年秋八月,制曰:二王之後,禮數宜崇。寢廟不修,廩餼多闕,非所以追崇先代,式敬國賓。可令所司,量置國官,營立廟宇。
公元642年
中宗嗣聖十六年十一月制,以周漢之後為二王,仍封舜禹成湯之裔為三恪。〈即武后永昌元年〉
按《杜佑·通典》云云。
公元705年
神龍元年夏五月戊子,復周隋二王後。
按《唐書·中宗本紀》云云。
公元748年
元宗天寶七載五月壬午,以魏、周、隋為三恪。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公元749年
天寶八載七月,封後魏孝文十代孫元伯明為韓國公,以備三恪。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云云。
公元750年
天寶九載,以商、周、漢為三恪。廢介、酅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九載九月辛卯,以商、周、漢為三恪。按《王勃傳》:勃謂: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晉、魏以降非真主正統,皆五行沴氣。遂作《唐家千歲曆》。武后時,李嗣真請以周、漢為二王後,而廢周、隋,中宗復用周、隋。天寶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詭異進,有崔昌者采勃舊說,上《五行應運曆》,請承周、漢,廢周、隋為閏,右相李林甫亦贊佑之。集公卿議可否,集賢學士衛包、起居舍人閻伯璵上表曰:都堂集議之夕,四星聚於尾,天意昭然矣。於是元宗下詔以唐承漢,黜隋以前帝王,廢介、酅公,尊周、漢為二王後,以商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漢高祖廟。授崔昌太子贊善大夫,衛包司虞員外郎。
公元753年
天寶十二載,復魏、周、隋為三恪。酅、介二公復舊封。按《唐書·元宗本紀》:十二載五月己酉,復魏、周、隋為三恪。按《王勃傳》:楊國忠為右相,自稱隋宗,建議復用魏為三恪,周、隋為二王後,酅、介二公復舊封,貶崔昌烏雷尉,衛包夜郎尉,閻伯璵涪川尉。
公元907年
梁太祖開平元年春正月戊辰,封唐主為濟陰王。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公元908年
太祖開平二年,以介國公為三恪,酅國公、萊國公為二王後。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二年春二月戊寅,封鴻臚卿李崧介國公,為二王後。冬十二月己亥,以介國公為三恪,酅國公、萊國公為二王後。
公元937年
晉高祖天福二年春正月,封唐宗室子為公,及隋酅公為二王後,以周介公備三恪。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公元939年
天福四年秋九月癸未,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後。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公元947年
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夏五月甲午,以郇國公李從益知南朝軍國事。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云云。
宋
公元960年
太祖建隆元年,詔封周帝為鄭王,正朔服色,一如舊制。
按《宋史·太祖本紀》:顯德七年,太祖即皇帝位。遷恭帝及符后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尊符后為周太后。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建隆。按《禮志》: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詔曰:封二王之後,備三恪之賓,所以示子傳孫,興滅繼絕。夏、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啟介、酅,古先哲王,實用茲道。矧予涼德,歷試前朝,雖周德下衰,勉從於禪讓;而虞賓在位,豈忘於烝嘗。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嗣,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又詔曰: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謳歌訟獄,雖歸新造之邦;廟貌園陵,豈忘舊君之禮。其周朝嵩、慶二陵及六廟,宜令有司以時差官朝拜祭享,永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𤣱行禮。建隆三年冬十二月甲辰,周鄭王出居房州。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公元968年
開寶元年,詔周太祖、世宗陵寢側各設廟宇。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乾德六年八月,詔於周太祖、世宗陵寢側各設廟宇塑像,命右贊善大夫王碩管勾脩蓋。
公元973年
開寶六年,周鄭王殂素服發哀輟朝。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朔,周鄭王殂於房州,上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帝,命還葬慶陵之側,陵曰順陵。按《禮志》:六年三月,周鄭王殂,詔輟朝十日。帝素服發哀於便殿。十月四日,葬周恭帝於順陵,詔特輟四日、五日朝參。
公元1028年
仁宗天聖六年,錄故虢州防禦使柴貴子肅為三班奉職。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公元1029年
天聖七年,錄故太子少傅柴守禮孫詠為三班奉職。並錄柴氏後。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七年,錄故太子少傅柴守禮孫詠為三班奉職。其後,又錄柴氏之後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並為三班奉職,曰餘慶、曰織為州長史、助教,曰貽廓等十一人復其身,仍各賜錢一萬。又錄世宗曾孫揆、柔及貴曾孫日宣、守禮曾孫若訥皆為三班奉職。
公元1059年
嘉祐四年,封柴詠為崇義公,以奉周祀。
按《宋史·仁宗本紀》:四年四月,封柴氏後為崇義公,給田四十頃,以奉周室祀。按《禮志》:嘉祐四年,著作郎何鬲言:昔舜受堯、禹受舜之天下,而封丹朱、商均以為國賓。周、漢以降,以及於唐,莫不崇奉先代,延及苗裔。本朝受周天下,而近代之盛莫如唐,自梁以下,皆不足以崇襲。臣願攷求唐、周之裔,以備二王之後,授以爵命,封縣立廟,世世承襲,永為國賓。事下太常議,曰:古者立二王後,不惟繼絕,兼取其明德可法。五代草創,載祀不永,文章制度,一無所考。上取唐室,世數巳遠,於經不合。惟周則我受禪之所自,義不可廢。宜訪求子孫,如孔子後衍聖公,授一京官,爵以公號,使專奉廟饗,歲時存問,賜之粟帛、牲器、祭服。每遇時祀,並從官給,其廟宇亦加嚴飭。如此,則上不失繼絕之義,度之於今,亦簡而易行。從之。四月,詔曰:先王推紹天之序,尚尊賢之義,褒其後嗣,賓以殊禮,豈非聖人稽古報功之大典哉。國家受命之元,繼周而王,雖民靈欣戴,曆數允集,而虞賓將遜,德美丕顯。頃者推命本始,褒及支庶,每遇南郊,許奏白身一名充班行,恩則厚矣,而義未稱。將上采姚、姒之舊,略循周、漢之典,詳其世嫡,優以公爵,異其仕進之路,伸以土田之錫,俾廟寢有奉,饗祀不輟,庶幾乎《春秋》通三統、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親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與京主簿,如為班行者,即比類換文資,仍封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勾陵廟。應緣祭饗禮料所須,皆從官給。如至知州資序,即別與差遣,卻取以次近親,令襲爵授官,永為定式。八月,太常禮院定到內殿崇班、相州兵馬都監柴詠於柴氏諸族最長,詔換殿中丞,封崇義公,簽書奉寧軍節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廟在西京,而歲時祭饗無器服之數,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當用祭器給之。
公元1070年
神宗熙寧三年春正月癸丑,錄唐李氏、周柴氏後。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71年
熙寧四年,御史臺司馬光請周後封郭氏不果。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熙寧四年,西京留司御史臺司馬光言: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后姪,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帝閱奏,問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於世宗,柴氏也。帝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安石曰:為人後於異姓,非禮也。雖受天下於郭氏,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
公元1072年
熙寧五年,封柴若訥為崇義公。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五年正月,柴詠致仕。詠長子早亡,嫡孫夷簡當襲。太常禮院言夷簡有過,合以次子西頭供奉官若訥承襲。詔以若訥為衛尉寺丞,襲封崇義公,簽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
公元1118年
徽宗重和元年,詔立周恭帝後。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閏月丙子,詔:周柴氏後已封崇義公,復立恭帝後以為宣義郎,監周陵廟,世世為國三恪。按《禮志》: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祐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後,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三恪,永為定制。
公元1135年
高宗紹興五年,以柴叔夏襲封崇義公。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五年夏四月壬子,訪得周後柴叔夏,襲封崇義公。
公元1156年
紹興二十六年,以柴國器襲封崇義公。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資序,別與差遣。以子國器襲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禮,則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補官。
公元1249年
理宗淳祐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孫柴彥穎,封崇義公。詔求隋、唐五代之後皆命官,使守其祀。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九年春正月庚申,詔周世宗八世孫柴彥穎補承務郎,襲封崇義公。按《禮志》: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孫柴彥穎特補承務郎,襲封崇義公。時又求隋、唐及朱氏、李氏、石氏、劉氏、郭氏之後,及吳越、荊南、湖南、蜀漢諸國之子孫,皆命以官,使守其祀。
元
公元1276年
世祖至元十三年,封宋主顯為瀛國公。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德祐二年春正月辛未,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顯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亡。二月辛丑,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大元使者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侍衛軍。壬寅,猶遣賈餘慶、吳堅、謝堂、劉岊、家鉉翁充祈請使。是日,大元軍軍錢塘江沙上,潮三日不至。三月丁丑,入朝。五月丙申,朝於上都。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三年春正月癸酉,宋相陳宜中遣軍器監劉庭瑞賫宋主稱藩表,詣軍前稟議,乙亥,宋復遣監察御史劉岊賫宋主稱藩表至軍前,為宗社生靈請命。甲申,軍次高亭山,宋主遣其保康軍承宣使尹甫、和州防禦使吉甫等,賫傳國玉璽及降表詣軍前。其辭曰:大宋國主顯,謹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嘗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捧表馳詣闕庭,敬伸卑悃,伏計已徹聖聽。臣眇焉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臣不及知,至于興師問罪,宗社阽危,生靈可念。臣與太皇日夕憂懼,非不欲遷辟以求兩全,實以百萬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惟是世傳之鎮寶,不敢愛惜,謹奉太皇命戒,痛自貶損,削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北、二廣、四川見在州郡,謹悉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欲望聖慈垂哀,祖母太后耄及,臥病數載,臣煢煢在疚,情有足矜,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殞絕,曲賜裁處,特與存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臣無任感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伯顏既受降表、玉璽,復遣囊加帶以趙尹甫、賈餘慶等還臨安,召宰相出議降事。乙酉,師次臨安北十五里,遣宣撫程鵬飛,計議孫鼎亨、囊加帶、洪君祥入宮,安諭太皇謝氏。宋主祖母謝氏遣其丞相吳堅、文天祥,樞密謝堂,安撫賈餘慶,中貴鄧惟善來見伯顏於明因寺。伯顏以其降表不稱臣,仍書宋號,遣程鵬飛、洪君祥偕來使賈餘慶復往易之。己丑,軍次湖州巿。遣千戶囊加帶、省掾王祐,齎傳國玉璽赴闕。辛卯,張弘範、孟祺、程鵬飛齎所易宋主稱臣降表至軍前。二月己亥,克臨江軍。庚子,宋主顯率文武百僚詣祥曦殿,望闕上表,乞為藩輔;遣右丞相兼樞密使賈餘慶、樞密使謝堂、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家鉉翁、端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劉岊奉表以聞。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宋主顯遣其右丞相賈餘慶等充祈請使,詣闕請命,右丞相命吳堅、文天祥同行。行中書省右丞相伯顏等,以宋主顯舉國內附,具表稱賀,庚申,召伯顏偕宋君臣入朝。三月乙亥,伯顏等發臨安,丁丑,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詣宋主宮,趣宋主顯同太后入覲。郎中孟祺奉詔宣讀,至免繫頸牽羊之語,太后全氏聞之泣,謂宋主顯曰:荷天子聖慈活汝,當望闕拜謝。宋主顯拜畢,子母皆肩輿出宮,唯太皇太后謝氏以疾留。庚辰,囊加帶以宋玉璽來上。夏五月乙未朔,伯顏以宋主顯至上都,制授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
明
公元1370年
太祖洪武三年,封元順帝孫為崇禮侯。
公元1368年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八年夏四月帝殂於應昌五月癸卯,大明兵襲應昌府,皇孫買的里八剌及后妃并寶玉皆被獲,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從十數騎遁。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而封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
公元1370年
按《明大政紀》:洪武三年六月壬申,左副將軍李文忠遣人送俘獲故元諸王買的里八剌等及其寶冊至京城。省臣楊憲等請以買的里八剌獻俘於廟,寶冊令百官具朝服進。上曰:寶冊貯之庫,不必進也。古者雖有獻俘之禮,武王伐殷,曾用之乎。憲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嘗行之。上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孫,恐不行此禮。元入中國,百年之內,生齒甚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只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就令謝恩。復謂憲曰:故國之妃朝於君者,元有此禮,不必效之,亦令衣本俗衣於中宮朝見。見畢,賜中國之服,亦令謝恩。乙亥,封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七月甲辰,賜崇禮侯買的里八剌母妃以下鍍金銀首飾并紗羅布服十月辛巳遣使致書故元太子愛猷識里達剌十二月癸亥故元主之子失篤兒國舅阿里麻思海牙駙馬忙哥失等來降詔各賜第宅。七年九月丁丑,上謂廷臣曰:草木無心,遇春而茂,遇秋而零落,氣之所感,猶知榮悴,況於人乎。崇禮侯買的里八剌南來已五載,今既長成,豈無父母鄉土之思。宜遣之還。於是厚禮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