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十九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二十一
周四
魯一
官常典第二十九卷
宗藩部彙考二十一
周四
魯一
公元前1048年
周武王十三年,克商,有天下,封周公旦于魯。
公元前1060年
按《史記·周本紀》: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眾庶。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紂發兵距武王。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自燔於火而死。武王至商國,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䍐旗以先驅。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武王已克殷,後二年,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了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公元前1050年
〈注〉徐廣曰:譙周云史記武王十一年東觀兵,十三年克紂。魯天子之命:尚書序云旅天子之命。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正義曰帝王世紀云: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居軒轅之丘,於山海經云此地窮桑之際,西射之南是也。括地志云:兗州曲阜縣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築古魯城也。
公元前1052年
按《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氏。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墟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周公喜,開籥,乃見書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茲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東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訓周公。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匑匑如畏然。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懼不敢荒寧,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勞於外,為與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寧,密靖殷國,至於小大無怨,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久為小人於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鰥寡,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多士稱曰:自湯至於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饗國五十年。作此以誡成王。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白以為躬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匑音窮〉
公元前639年
〈注〉譙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索隱曰異母,《尚書》作畝,並通。〈按《書·泰誓》云: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則武王得天下,在嗣位之十有三年。而《通鑑》亦紀封建諸侯於十三年則封魯。以十三年為正。〉
公元前671年
成王元年,命周公元子伯禽代就封于魯。
公元前611年
按《左傳》:定公四年,衛子魚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按《說苑》: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公元前671年
按《通鑑前編》:成王元年,命周公元子伯禽代就封於魯。
公元前669年
成王三年,魯侯帥師伐淮夷、徐戎。
按《書經》: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善糓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敜乃穽,無敢傷牿,牿之傷,汝則有常刑,馬牛其風,臣妾逋逃,毋敢越逐,祗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楨榦,甲戌,我惟築,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魯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肹,作肹誓,曰:陳爾甲冑,無敢不善。無敢傷牿。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復之。無敢寇攘,踰牆垣。魯人三郊三隧,峙爾芻茭、糗糧、楨榦,無敢不逮。我甲戌築而征徐戎,無敢不及,有大刑。作此肹誓,遂平徐戎,定魯。按《通鑑前編》:成王三年,魯侯伯禽帥師伐淮夷、徐戎。成王八年,命魯侯禽父、齊侯伋遷庶殷于魯。
按《竹書紀年》云云。
公元前992年
康王十六年,魯公伯禽薨,子酋嗣。
公元前998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
公元前992年
〈注〉徐廣曰:皇甫謐云伯禽以成王元年封,四十六年,康王十六年卒。
公元前989年
按《竹書紀年》:康王十九年,魯侯禽父薨。
公元前626年
按《通鑑前編目》、按《世家》:伯禽無年。而徐廣注云:封四十六年。若以四十六年為正,則伯禽之卒當在康王九年;若卒於康王十六年,則當云五十三年。未詳孰是。 南軒,按《世家》云:考公四年卒。《金燫會編》乃書考公立於康王九年,卒於康王二十年,則與《世家》不合矣。今仍依《前編》書子酋嗣於康王十六年,以俟後之君子訂焉。〈按《竹書紀年》書魯公薨於康王十九年。與諸家俱異,宜從《世家》為正。〉康王二十年,魯侯酋薨,弟熙立。
公元前995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為煬公。康王二十一年,魯築茅闕門。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煬公築茅闕門。
〈注〉世本曰煬公徙魯。
公元前987年
按《通鑑前編》:康王二十一年,魯侯築茅闕門。
公元前982年
康王二十六年,魯侯熙薨,子宰立。
公元前989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煬公六年卒,子幽公宰立。
〈注〉索隱曰世本名圉。
公元前982年
按《通鑑前編》:康王二十六年,魯煬公薨,子宰嗣。昭王十四年,魯侯弟㵒弒幽公而自立。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幽公十四年。弟㵒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
〈注〉徐廣曰:世本作微公。
公元前502年
按《通鑑前編》:昭王十四年,魯侯弟㵒弒其君幽公而自立。
公元前919年
穆王四十五年,魯侯㵒薨,子擢立。按《史記·魯周公世家》: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按《竹書紀年》:穆王四十五年,魯侯㵒薨。〈按:昭王在位五十一年,穆
公元前293年
王在位五十五年。《通鑑》魏公立在昭王十四年,《世家》言在位五十年,則薨在穆王十二年。《竹書》疑誤。
〉
懿王 年,魯侯擢薨,弟具立。
公元前888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按《竹書》厲公立在穆王四十五年,在位三十七年則薨。當懿王十五年以下條
二公年代多舛,姑闕,所疑。
〉
夷王 年,魯侯具薨,子濞立。
公元前856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獻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
公元前383年
按:慎公在位三十二年則薨,當夷王七年。以紀元考之,自懿王十五年,歷孝、夷、屬三王,至宣王二年,尚距九十餘年。《世家》言真公在位三十年卒,在宣王二年,通真公三十二年,僅六十二年,姑闕所疑。
}}
公元前826年
宣王二年,魯侯濞卒,弟敖立。
公元前842年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按《史記注》:真音慎。《通鑑前編》宣王三年為武公元年,與《世家》正合。〉宣王十二年,魯侯朝周,王立其少子戲為魯太子。夏,魯侯敖卒,子戲立。
公元前816年
按《史記·周本紀》:宣王十二年,魯武公來朝。按《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公元前807年
宣王二十一年,魯伯御弒其君戲而自立。按《史記·魯周公世家》: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
公元前796年
宣王三十二年,宣王伐魯誅伯御而立,懿公弟稱。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魯後。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不干所問,不犯所知。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是為孝公。
〈注〉徐廣曰:固,一作故。韋昭曰:固實,故事之是者。
公元前769年
平王二年,魯侯稱薨,子弗湟立。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孝公二十七年,卒,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注〉索隱曰系本作弗皇。年表作孝公子弗生。
公元前723年
平王四十八年,魯侯弗湟薨,子息姑攝當國。
按《左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惠公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隱公。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平王四十九年,春,正月,魯侯息姑即位。三月,魯侯邾儀父盟於蔑。夏,四月,魯城郎。秋,七月,王使宰咺歸魯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宋公魯侯盟於宿。冬,十月,魯改葬惠公,衛侯會葬魯公子豫,邾人,鄭人,盟於翼。魯作南門。十二月,祭伯至於魯。魯公子益師卒。
公元前722年
按《春秋》:隱公元年,即位城郎,改葬,會葬。盟邾、鄭。作南門,不書。 按《左傳》: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三月,公及邾儀父盟子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君命也。秋,七月,天王使宰晅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于翼。不書,非公命也。新作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平王五十年,春,魯侯會戎于潛。夏,五月,魯無駭帥師入極。秋,八月,庚辰,魯侯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逆女於魯。冬十月,魯伯姬歸於紀,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二月,乙卯。魯夫人子氏薨。
公元前721年
按《春秋》隱公二年。按《左傳》: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司空無駭入極,費
父勝之。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平王五十一年,夏,四月,辛卯,魯君氏卒。秋,武氏子求賻于魯。

公元前720年
按《春秋》隱公三年。按《左傳》:三年,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秋,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按《公羊傳》: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稱尹氏何,貶,曷為貶,譏世卿,世卿,非禮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諸侯之主也。
〈注〉時天王崩,魯隱往奔喪,尹氏主儐贊,諸侯與隱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則加禮錄之,故為隱恩錄。痛之日者,恩錄之明,當有恩禮。
公元前719年
桓王元年,夏,宋公魯侯遇于清。秋,宋公,陳侯,魯公子翬,蔡人,衛人,伐鄭。
按《春秋》隱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衛州吁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欲納之,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公元前718年
桓王二年,春,魯侯矢魚于棠。秋,九月,魯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鄭以王師伐宋,宋請救于魯。冬十二月,辛巳,魯公子彄卒。
按《春秋》:隱公五年,宋請救。不書。按《左傳》: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皁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於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公元前717年
桓王三年,春,鄭人渝平于魯。夏,五月,辛酉,齊侯魯侯盟于艾。冬,京師如魯告饑。
按《春秋》:隱公六年,如魯告饑。不書。按《左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更,盟于艾,始平於齊也。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
公元前716年
桓王四年春三月,魯叔姬歸于紀。夏,魯城中丘。齊侯使其弟年聘于魯。秋,魯侯伐邾。冬,王使凡伯聘于魯。按《春秋》隱公七年。按《左傳》:七年,夏,城中丘,書不時也。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為宋討也。初,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于楚丘,以歸。
公元前715年
桓王五年,春,三月,鄭伯使宛歸祊于魯。秋,九月,辛卯,魯侯莒人盟于浮來。冬,齊侯使告平宋衛鄭于魯。十二月,魯大夫無駭卒。
按《春秋》:隱公八年,齊告平。不書。按《左傳》:八年,春,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齊人平宋衛於鄭,秋,會于溫,盟于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八月,公及莒人盟于浮來,以成紀好也。冬齊侯使來告成三國,公使眾仲對曰: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祊,必彭反。〉
〈注〉祊,鄭祀泰山之邑,許田魯朝宿之邑。
公元前714年
桓王六年,春,王使南季聘于魯。三月,癸酉,魯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魯大夫挾卒。夏,魯城郎。冬,齊侯,魯侯會于防。
按《春秋》隱公九年。按《左傳》: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夏城郎書不時也。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絕宋使。秋,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冬,公會齊侯于防,謀伐宋也。
公元前713年
桓王七年,春,正月,齊侯,魯侯,鄭伯,會于中丘。夏,魯公子翬,齊人,鄭人,伐宋。六月,壬戌,魯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按《春秋》隱公十年。按《左傳》: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鄧,為師期。夏,五月,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六月,戊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壬戌,公敗宋師于菅,庚午,鄭師入郜,辛未,歸於我,庚辰,鄭師入防,辛巳,歸於我。
公元前712年
桓王八年,春,滕侯,薛侯,朝于魯。夏,魯侯,鄭伯,會于時來。秋,七月,壬午,齊侯,魯侯,鄭伯,入許。冬,十一月,壬辰,魯侯息姑薨。
按《春秋》隱公十一年。按《左傳》: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夏,公會鄭伯于郲,謀伐許也。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乃與鄭人,冬,十月,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太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弒之,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於社圃,館於寪氏,壬辰,羽父使賊殺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
公元前711年
桓王九年,春,正月,魯侯軌即位。三月,魯侯鄭伯會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魯侯鄭伯盟于越。秋,魯大水。
按《春秋》桓公元年。按《左傳》:元年,春,公即位,修好於鄭,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許之,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結祊成也。盟曰:渝盟無享國。
公元前710年
桓王十年,春,正月,滕子朝于魯。三月,齊侯,魯侯,陳侯,鄭伯,會于稷,以成宋亂。夏,四月,魯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秋,七月,杞侯朝于魯。九月,魯入杞。魯侯及戎盟于唐。
公元前680年
按《春秋》桓公二年。按《左傳》: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絃,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九月,入杞,討不敬也。公及戎盟于唐,修舊好也。冬,公至自唐,告於廟也。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特相會,往來稱地,讓事也。自參以上,則往稱地,來稱會,成事也。
公元前709年
桓王十一年,春,正月,齊侯,魯侯,會于嬴。夏,六月,魯侯杞侯會于郕。秋,七月,魯公子翬如齊逆女,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齊侯魯侯會于讙。夫人姜氏歸于魯。冬,齊侯使其弟年聘于魯。魯,有年。
按《春秋》桓公三年。按《左傳》:三年,春,會于嬴,成昏於齊也。公會杞侯于郕,杞求成也。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齊侯送姜氏,非禮也。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天子,則諸侯皆行,公不自送,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冬,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
公元前708年
桓王十二年,春,正月,魯侯狩于郎。夏,王使宰渠伯糾聘于魯。
按《春秋》桓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書時禮也。夏,周宰渠伯糾來聘,父在故名。
公元前707年
桓王十三年,夏,王使仍叔之子聘于魯。魯城祝丘。秋,魯大雩。魯螽。
按《春秋》桓公五年。按《左傳》:五年,仍叔之子,弱也。秋,大雩,書不時也。
公元前706年
桓王十四年,春,正月,州公朝于魯。夏,四月,魯侯,紀侯,會于成。秋,八月,壬午,魯大閱。九月,丁卯,魯子同生。冬,紀侯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六年。按《左傳》:六年,春,淳于公自曹來朝。夏,會于成,紀來諮謀齊難也。秋,大閱,簡車馬也。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於齊,公告不能。
公元前705年
桓王十五年,春,二月,己亥,魯焚咸丘。夏,穀伯綏,鄧侯吾離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七年。按《左傳》:七年,春,榖伯,鄧侯,來朝,名,賤之也。
公元前704年
桓王十六年,春,正月,己卯,魯烝王使家父聘于魯。夏,五月,丁丑,魯烝。秋,魯伐邾。冬,十月,魯雨雪。祭公如魯。按《春秋》桓公八年。按《左傳》:八年,冬,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禮也。
公元前703年
桓王十七年,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九年。按《左傳》:九年,冬,曹太子來朝,賓之以上卿,禮也。享曹太子,初獻樂,奏而歎,施父曰:曹太子其有憂乎,非歎所也。十年,春,曹桓公卒。
公元前702年
桓王十八年,秋,魯侯,衛侯,會于桃丘,弗遇。冬,十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伐魯,戰于郎。
按《春秋》桓公十年。按《左傳》:十年,冬,齊衛鄭來戰于郎,我有辭也。初,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齊人餼諸侯,使魯次之,魯以周班後鄭,鄭人怒,請師於齊,齊人以衛師助之,故不稱侵伐,先書齊,衛王爵也。
公元前701年
桓王十九年,秋,九月,宋公,陳侯,魯大夫柔,蔡叔,盟于折。宋公,魯侯,會于夫鍾,冬,十二月,宋公魯侯會于闞。按《春秋》桓公十一年。
公元前700年
桓王二十年,夏,六月,壬寅,魯侯,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宋公,魯侯,燕人,盟于穀丘。八月,宋公,魯侯,會于虛。冬,十一月,宋公,魯侯,會于龜。丙戌,魯侯,鄭伯,盟于武父。十二月,魯及鄭師伐宋,丁未,戰于宋。按《春秋》桓公十二年。按《左傳》: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會于虛,冬,又會于龜,宋公辭平,故與鄭伯盟于武父,遂帥師而伐宋,戰焉。
公元前699年
桓王二十一年,春,二月,魯侯會紀侯,鄭伯,己巳,魯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按《春秋》桓公十三年。按《左傳》:十三年,春,宋多責賂于鄭,鄭不堪命,故以紀魯,及齊,與宋衛燕戰。
公元前698年
桓王二十二年,春,正月,魯侯,鄭伯,會于曹。夏,鄭伯使其弟語與魯盟。秋,八月,壬申,魯御廩災,乙亥,魯嘗。按《春秋》桓公十四年。按《左傳》:十四年,春,會于曹,曹人致餼,禮也。夏,鄭子人來尋盟,且修曹之會。秋,八月,壬申,御廩災,乙亥,嘗,書不害也。
公元前697年
桓王二十三年,春,二月,王使家父求車于魯。夏,六月,齊侯,魯侯,會于艾。邾人,牟人,葛人,朝于魯。冬,十一月,宋公,魯侯,衛侯,陳侯,會于袲,伐鄭。
公元前730年
按《春秋》桓公十五年。按《左傳》: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夏,六月,公會齊侯于艾,謀定許也。冬,會于袲,謀伐鄭,將納厲公也。弗克而還。
公元前696年
莊王元年,春,正月,宋公,魯侯,蔡侯,衛侯,會于曹。夏,四月,宋公,魯侯,衛侯,陳侯,蔡侯,伐鄭。秋,七月,魯侯自伐鄭歸。冬,魯城向。
按《春秋》桓公十六年。按《左傳》:十六年,春,正月,會于曹,謀伐鄭也。夏,伐鄭,秋,七月,公至自伐鄭,以飲至之禮也。冬,城向,書時也。
公元前695年
莊王二年,春,正月,丙辰,齊侯,魯侯,紀侯,盟于黃。二月,丙午,魯侯邾儀父盟于趡。夏,五月,丙午,魯及齊師戰于奚。秋,八月,宋人,魯人,衛人,伐邾。
按《春秋》桓公十七年。按《左傳》:十七年,春,盟于黃,平齊紀,且謀衛故也。及邾儀父盟于趡,尋蔑之盟也。夏,及齊師戰于奚,疆事也。於是齊人侵魯疆,疆吏來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姑盡所備焉。事至而戰,又何謁焉。秋,伐邾,宋志也。
公元前694年
莊王三年,春,正月,齊侯魯侯會于濼。魯侯與夫人姜氏遂如齊。夏,四月,丙子,魯侯軌薨于齊,丁酉,魯侯之喪自齊歸。冬,十二月,己丑,葬魯桓公。
按《春秋》桓公十八年。按《左傳》: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魯人告於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惡於諸侯,請以彭生除之,齊人殺彭生。按《公羊傳》:夫人譖公於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齊侯怒與之飲酒,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於其乘焉。搚幹而殺之。〈搚,路合反,折聲也。〉
公元前693年
莊王四年,春,正月,魯侯同即位。三月,魯夫人孫于齊。秋,魯築王姬之館于外。冬,王使榮叔錫魯桓公命。按《春秋》莊公元年。按《左傳》:元年,春,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三月。夫人孫于齊,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秋,築王姬之館于外,為外,禮也。
公元前692年
莊王五年,夏,魯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冬,十二月。魯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按《春秋·莊公二年》,按《左傳》:二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書姦也。
公元前691年
莊王六年,春,正月,魯大夫溺會齊師伐衛。冬,魯侯次于滑。
公元前688年
按《春秋》莊公三年。按《左傳》:三年,春,溺會齊師伐衛,疾之也。冬,公次于滑,將會鄭伯,謀紀故也。鄭伯辭以難,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公元前607年
莊王七年,春,二月,魯夫人姜氏享齊侯于祝丘。冬,魯侯齊人狩于禚。
公元前550年
按《春秋》莊公四年。
公元前606年
莊王八年,夏,魯夫人姜氏如齊師。秋郳犁來朝于魯。冬,魯侯,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公元前689年
按《春秋》莊公五年。按《左傳》:五年,秋,郳犁來來朝,名,未王命也。冬伐衛,納惠公也。
公元前688年
莊王九年,冬,齊人歸衛俘于魯。
按《春秋》莊公六年。按《左傳》:六年,冬,齊人來歸衛寶,文姜請之也。
公元前687年
莊王十年,春,魯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防。秋,魯大水。無麥苗。冬,魯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穀。
按《春秋》莊公七年。按《左傳》:七年,春,文姜會齊侯于防,齊志也。秋,無麥苗,不害嘉穀也。
公元前686年
莊王十一年,春,正月,魯師次于郎,以俟陳人,蔡人。甲午,魯治兵。夏,齊師魯師圍郕,郕降于齊師。秋,魯師還。按《春秋》莊公八年。按《左傳》:八年,春,治兵于廟,禮也。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可,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姑務修德以待時乎,秋,師還,君子是以善魯莊公。
公元前685年
莊王十二年,春,魯侯齊大夫盟于蔇。夏,魯侯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秋,八月,庚申,魯及齊師戰于乾時,魯師敗績。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冬,魯浚洙。按《春秋》莊公九年。按《左傳》: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夫人。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門中,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初,公孫無知虐於雍廩,九年,春,雍廩殺無知。公及齊大夫盟于蔇,齊無君也。夏公伐齊,納子糾,桓公自莒先入。秋,師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於下道,是以皆止,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從之。
公元前684年
莊王十三年,春,正月,魯侯敗齊師于長勺。二月,魯侯侵宋。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魯侯敗宋師于乘丘。按《春秋》莊公十年。按《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齊師乃還。
公元前600年
莊王十四年,夏,五月,戊寅,魯侯敗宋師于鄑。秋,宋大水,魯使如宋弔。冬,王姬自魯歸于齊。
公元前700年
按《春秋》:莊公十一年,弔宋。不書。 按《左傳》: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禦之,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秋,宋大水,公使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凶,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御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冬,齊侯來逆共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