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十五
皇清一〈總一則 崇德五則〉
官常典第二十三卷
宗藩部彙考十五
皇清一
《大清會典》
國家稽古定制,授封同姓,初列爵為九等,後為十
等,俱宗人府具題請
旨授封,其遣官往封宣冊諸儀,仍禮部掌之。
凡襲爵嗣封者,俱由宗人府具題請
旨,咨送禮部鑄寶印行冊封諸禮。 凡授封親王世
子及親王妃、世子妃金
冊;郡王、郡王妃鍍金銀
冊。其
冊文及
寶文由翰林院撰定,移送中書科書寫。漢字寶文移取禮部儒士篆寫,其
寶印由禮部鑄造,其
冊由工部製造,製造庫工匠至中書科鐫刻,鐫畢,
呈內閣覆閱,傳禮部儀制司官員給發。 凡授封貝勒貝子及貝勒貝子夫人,郡主、縣主、郡君,紙
冊赭金黃套面銀籤。鎮國公以下,奉恩將軍以上,
鎮國公夫人以下,奉恩將軍恭人及鄉君以上,龍邊,
誥命錦面玉軸,牙籤黃帶。 已上金冊、鍍金銀冊
制俱同,惟頁數之多寡,視冊文之長短,頁片之厚薄,隨金銀之輕重,工部各照禮部開送定式成造。其貝勒及郡主貝勒夫人以下,或用紙冊,或用誥命制詳禮部。親王郡王印池銀質鍍金冊印,箱架用斗牛雲文釘銅質鍍金事件,袱褥袋墊等件以紅緞為之,餘制俱同。 和碩親王金寶龜鈕,方三寸六分,厚一寸,玉柱文。多羅郡王鍍金銀印麒麟鈕,方三寸四分,厚一寸,玉柱文。 凡封諸王、貝勒王妃等冊、寶誥命,由禮、工二部製造,冊誥文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閱定,進呈
御覽後,中書科繕寫,該部鑄剋填青,其應給紙冊誥
命,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 凡親王等封號,俱大學士選擬奏請
欽定。 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
冊誥文由翰林院題定文式,填名咨送中書科。
凡王妃、夫人、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等
冊誥文,由內閣題定文式,填名咨送中書科。 凡冊封親王、世子、郡王及親王、世子、郡王嫡妃,以掌
院學士充副使,長子、貝勒、貝子及長子妃、貝勒貝子夫人,以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等官充正副使,有品筆帖式宣讀。
王朝頒祿,首重懿親,視爵秩之尊卑,定俸給之多寡,
銀米兼支,歲有定額,詳列於後:和碩親王歲支銀一萬兩,米五千石;世子歲支銀六千兩,米三千石;多羅郡王歲支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長子歲支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多羅貝勒歲支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固山貝子歲支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鎮國公歲支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輔國公歲支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鎮國將軍歲支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二等鎮國將軍歲支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鎮國將軍歲支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奉恩將軍歲支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郡主歲支銀二百五十兩,米一百二十五石;縣主歲支銀二百二十兩,米一百一十石;郡君歲支銀一百九十兩,米九十五石;縣君歲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鄉君歲支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親王儀仗旗鎗五對,攢竹樺皮竿長八尺,上安鐵鎗頭,下有銕䂎樺皮,鎗帽飾以紅
纓繫雲緞,旗長三尺,闊二尺三寸,上銷金雲蟒豹尾鎗一對,硃紅攢竹竿長八尺一寸,畫三色金雲蟒,上安鍍金鎗頭,下有鐵䂎紅油鎗帽,畫五色雲蟒,飾以紅纓,下懸豹尾纛二對,以緞為旗,紅緞火焰邊長三尺三寸,闊七尺五寸,上銷金雲蟒硃紅薰竹竿長一丈四尺,間纏以藤下釘鐵箍,上安鍍金頂飾,以紅纓大刀二口,吾杖二對,硃紅攢竹為之長七尺,兩末貼金銅箍瀝粉,貼金雲二段,立瓜二對,硃紅攢竹柄長五尺三寸,貼金銅箍刻木為瓜,立置於上,承以龍頭瓜及龍頭,俱瀝粉貼金;臥瓜二對,刻木為瓜,臥置於上,柄長五尺五寸。餘制同。立瓜骨朵二對,硃紅攢竹柄,貼金銅箍刻木為骨朵,承以龍頭,貼金飾,共長七尺,紅繡曲柄傘一把,頂徑五尺,冒以紅羅垂三簷,繡五龍,風衣二件,帶二條,傘骨三十二根,竹鐵相間,硃紅攢竹柄長九尺五寸,柄曲處用鐵心貼金龍頭承傘頂,安貼金木葫蘆。紅繡花傘二把,紅羅為之,上繡四季花,直柄長九尺,餘制同。曲柄傘、紅瑞草傘二把,紅羅為之,上銷金瑞草,餘制同。紅繡傘、紅繡扇一對,心高二尺三寸,闊二尺三寸五分,面背皆紅羅,面繡四季花,背銷金團花,硃紅,合竹柄長九尺二寸。黑繡扇一對,面背皆皂羅,面繡孔雀,背銷金團花,餘制同。紅繡扇明轎一乘,面闊二尺二寸,進深一尺八寸,高三尺三寸,地平闊二尺二寸,進深二尺九寸,俱施羊肝漆,灑金,上下雕玲瓏花卉,直竿二根,各長一丈五尺,橫竿二根,各長六尺二寸,肩扛四根,各長五尺,撐竿二根,各長一尺八寸,俱紅漆,貼金,飾紅布。幰衣、油綢雨衣各一件。 郡王儀仗,旗鎗四對,硃紅攢竹竿各長八尺,貼金,雲蟒,上安鐵鎗頭,下有鐵䂎紅油鎗帽,畫五色雲蟒,飾以紅纓懸雲緞,銷金雲蟒旗纛一對,吾杖二對,立瓜二對,臥瓜一對,骨朵一對,紅繡曲柄傘一把,紅瑞草傘二把,紅繡扇二把,黑繡扇二把。纛以下諸制俱同。親王儀仗,惟曲柄傘繡龍四。 已上儀仗俱工部造辦。其世子及王妃、郡主等儀仗係自備充用,制見禮部儀制司。 凡撰擬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諡號,由宗人府禮部題准,移文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王府墳塋,親王享堂五間,門三間,描畫五彩
飛金小花,圍牆一百丈,門外房五間,碑亭一座,守塚人十家。世子郡王享堂三間,門三間,畫五彩小花,圍牆八十丈,門外房三間,碑亭一座,守塚人八家。貝勒貝子享堂三間,門三間,紅油圍牆七十丈,門外房三間,守塚人六家。郡主同。鎮國公、輔國公享堂三間,門三間,紅油圍牆六十丈,守塚人四家。縣主、郡君、縣君同。 凡清明歲暮祭。
榮親王墳,上桌用二十七盤,下桌用二十三盤珍
羞,署供糖𦆑果品掌醢署供。 親王府官俱滿缺包衣大四員,阿敦大二員,布大衣大一員,烏林大二員,法克師大四員,衣杭大二員。 郡王府官俱滿缺包衣大三員,阿敦大一員,布大衣大一員,烏林大二員,法克師大四員,衣杭大二員。 邊衛充軍罪名例 一、王府設謀,撥置旗校舍餘人等。 一、郡王、將軍、中尉凡有奏請,啟王參詳後奏,如違,齎奏人員。 一、王府人役假借威勢,侵占民田,攘奪財物,致傷人命,除真犯死罪外徒以上。 一、王府祿米,本府旗校官莊人等干預撥置,折收銀兩,多收米麥,索要財物,及邀截納戶用強兌支,併擅自差人下府州縣催徵騷擾者,杖以上。
國初,於
篤恭殿前列署十為諸王議政之所。
國初,定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綴藍翎;鎮國公、輔
國公戴二眼孔雀翎,根綴藍翎。 凡親王以下,
國初各照爵秩撥賜田園,不支俸祿。
國初,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准於錦州各設莊一
所。蓋州各設莊一所,其額外各莊俱令退出。
國初設六部,各以貝勒總理部務,後俱撤。
國初,定王、貝勒、貝子等除犯謀叛等重罪外,其餘
過犯,或黜奪人丁,或罰贖銀兩,不擬處死監禁。
公元1636年
太宗文皇帝崇德元年。《大清會典》:凡封爵,崇德元年定。
顯祖子孫考論功德,列爵九等。一等為和碩親王;二等
為多羅郡王;三等為多羅貝勒;四等為固山貝子;五等為鎮國公;六等為輔國公;七等為鎮國將軍;八等為輔國將軍;九等為奉國將軍,其餘俱為宗室。又定
皇上庶妃所生子封鎮國將軍,親王側室妾媵所生
子封輔國將軍,郡王側室妾媵所生子封奉國
將軍,有功績者量加封授,出自
上裁。又定親王女為和碩格格,郡王女為多羅格
格,貝勒女為貝勒多羅格格,貝子女為固山格格,公女為公格格。又定王貝勒及王貝勒妃夫人俱給紙冊授封。又定王以下、將軍以上俱由內院官具奏,引至
崇政殿前行,冊封禮王妃等遣官授封。又定諸
王冊印俱於
崇政殿賜授。冊封諸王貝勒禮,是日諸王貝勒
及文武各官俱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內院官捧冊印置
殿內黃案上,請
旨授封。內院官引諸王貝勒依次進跪
殿前,宣冊官及捧冊官於黃案東西向立,次第宣
冊畢,捧冊印授,諸王貝勒王等捧受,轉授從官,從官跪接,王等次第各復原位立。冊封禮畢,捧冊印官前行,王等隨後分翼進至
清寧宮前,捧冊印官分翼東西侍立,鳴贊官贊排
班,贊進,贊跪,叩頭,王等於
皇上前行三跪九叩頭禮,
皇后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捧冊印官前行,王等隨
後由
大清門次第出,即於門前,諸王貝勒相賀,照封號
爵位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各回府第。諸王妃、貝勒夫人等各於王貝勒前行慶賀禮。畢,王府屬員各於王前慶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府屬員各於貝勒前慶賀,行一跪三叩頭禮。 又定宗室內有因功陞授者,自奉國將軍陞輔國將軍,次第論功,加封至和碩親王。親王有功,酌給賞賜。其有罪降封者,自和碩親王遞降一等,至奉國將軍,得罪降為閒散宗室,其或因大功越陞,或因重譴黜革者,不論等級。 冠服 是年定親王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八顆,前舍林嵌東珠四顆,後金花嵌東珠三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東珠四顆,郡王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七顆,前舍林嵌東珠三顆,後金花嵌東珠二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顆。貝勒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六顆,前舍林嵌東珠二顆,後金花嵌東珠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紅寶石四顆。貝子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五顆,前舍林嵌東珠一顆,後金花嵌東珠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藍寶石四顆。鎮國公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四顆,前舍林嵌東珠一顆,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藍寶石四顆。輔國公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三顆,前舍林嵌綠松石一顆,後金花嵌寶石一顆,帶與鎮國公同。鎮國將軍冠頂上御紅寶石,帶用金鑲圓版,嵌紅寶石四顆。輔國將軍冠頂上御藍寶石,帶用圓金版。奉國將軍冠頂上御水晶石,帶用玲瓏鋄金方鐵版。親王嫡妃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八顆;側妃冠頂等項各嵌東珠七顆。郡王嫡妃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七顆;側妃冠頂等項各嵌東珠六顆。貝勒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六顆;側夫人冠頂等項各嵌東珠五顆。貝子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五顆;側夫人冠頂等項各嵌東珠四顆。鎮國公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四顆。輔國公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三顆。郡主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六顆。縣主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五顆。郡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四顆。縣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三顆。鄉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二顆。未入八分公夫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夫人、奉國將軍淑人冠頂服飾,止准正室各照其夫品級用。 凡坐褥,親王、郡王冬用豹皮,夏用蟒緞;貝勒冬用虎皮,夏用閃緞。以上俱襯紅白氈。〈紅上白下〉貝子冬用裁去頭爪虎皮,夏用緞。鎮國公、超品公冬用方虎皮,夏用紅褐。輔國公冬用狼皮,夏用紅褐鑲青褐。鎮國將軍冬用獾皮,夏用青褐。輔國將軍冬用貉皮,夏用青布。以上俱襯紅氈。奉國將軍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藍布,俱襯白氈。 儀仗 是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柄,纛二桿,旗十桿,立瓜一對,骨朵一對,吾杖二對,執事人青衣、紅帶、青帽,銀頂上插紅翎。郡王銷金紅傘一柄,纛一桿,旗八桿,臥瓜一對,吾杖二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貝勒銷金紅傘一柄,纛一桿,旗六桿,骨朵一對,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以上儀仗,赴
御前不許排設。貝子彩畫雲紅傘一柄,豹尾鎗二
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城內止用傘杖,鎮國公紅傘一柄,豹尾鎗二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城內止用紅杖,輔國公紅傘一柄,豹尾鎗一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青衣、紅帶、藍翎、紅氈帽。城內止用紅杖,鎮國將軍金黃傘一柄,旗六桿,城內用夜不收,二名開路,後隨人六名,輔國將軍執事與鎮國將軍同。城內用夜不收,二名開路,後隨人四名,奉國將軍旗四桿,城內用從人四名。親王妃清道旗一對,紅杖一對,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金唾盂一,金水盆一。轎車紅蓋,紅幃,青鑲,蓋角青垂簷,執事人青衣紅帶,青帽銀頂,上豎紅翎。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紅杖、吾杖。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藍鑲,蓋角藍垂簷。郡王妃清道旗一對,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金水盆一,轎車紅蓋,紅幃,藍鑲,蓋角藍垂簷,執事人衣帽同前。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吾杖。側妃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貝勒夫人紅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拂子一對,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執事人衣帽同前。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紅杖。側夫人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貝子夫人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坐車。側夫人車藍蓋,藍幃,紅垂簷。鎮國公夫人車藍蓋,藍幃,紅垂簷。輔國公夫人車藍蓋,藍幃,青鑲紅垂簷。鎮國將軍夫人車青蓋,藍幃,青垂簷。輔國將軍夫人車藍蓋,藍幃,藍垂簷。奉國將軍淑人車藍蓋,白幃,藍垂簷。 郡主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吾杖。縣主紅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拂子一對,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坐車,止用傘紅杖。郡君紅杖一對,銷金青傘一柄,車藍蓋,藍幃,紅垂簷,赴朝坐車,用傘紅杖。縣君紅杖一對,車藍蓋,藍幃,紅鑲,青垂簷,赴朝坐車,用紅杖。鄉君車藍蓋,藍幃,紅鑲青垂簷。 凡過諸王府門 是年定,親王府門,郡王過,併隨從人員俱不下馬。貝勒過,鞠躬趨馬過,隨從人員俱下馬。親王妃郡王妃過,序長幼應下輿者步行過,不應下輿者徑過,隨從婦女各照其主。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縣主過,併隨從婦女俱不下車馬,隨從人員俱下馬。郡君、縣君過,不下輿,隨從男婦俱下車馬。貝子、和碩公主、額駙、民公以下官員及軍民人等過,俱下馬。貝勒夫人以下官員、命婦及軍民人等婦女過,俱下車馬。郡王府門與親王同。貝勒府門,貝子、鎮國公過,不下馬,隨從人員俱下馬。輔國公、和碩公主、額駙、民公以下官員及軍民人等過,俱下馬。貝勒夫人過,序長幼應下輿者步行過,不應下輿者徑過,隨從婦女各照其主。郡君、縣君過,併隨從婦女俱不下車馬,隨從人員俱下馬。貝子夫人以下官員命婦及軍民人等婦女過,俱下車馬。 迴避儀 是年定,親王出行,郡王遇,讓道行;貝勒遇,執事迴避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遇,勒馬鞠躬,側立道旁候過;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以下遇,俱下馬立道旁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相讓尊長在先,分路行;郡主以下,縣君以上遇,停車候過。郡王出行,貝勒公主以下遇,與遇親王迴避儀同。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遇,讓道旁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以下遇,俱下馬立道旁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貝勒,讓道行;郡主、縣主、郡君遇,相讓分路行;縣君遇停車候過。貝子出行,鎮國公、和碩公主、額駙遇,分路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讓道旁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佐領等官以下遇,俱下馬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貝子,勒馬候過;郡主、縣主遇貝子讓道行;郡君、縣君遇相讓分路行。鎮國公出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分路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佐領以下等官遇,俱下馬候過。輔國公出行,鎮國將軍、都統、尚書等官遇,分路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遇,讓道旁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遇,勒馬立於道旁候過;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鎮國將軍出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遇,分路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遇,勒馬立於道旁候過;護軍校、驍騎校
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輔國將軍出行,奉國將軍、參領等官遇,讓道旁行;佐領等官遇,勒馬候過;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奉國將軍出行,佐領等官遇,讓道行;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勒馬候過。 凡閒散宗室遇親王以下,輔國將軍以上,俱下馬;遇民公以下,大臣俱不下馬,分路行。凡覺羅有職者,各照品級迴避。無職者,遇親王以下,輔國將軍以上,俱下馬;遇民公、都統、尚書等官,俱引馬迴避。其餘各官俱不迴避讓道行。凡奉
欽差及齎捧
敕旨或
欽賜恩賞者,遇王等於道,及過王府門,不下馬。 是
年,定每年元旦,
皇上率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及外藩來朝王等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還宮。 每月初一
日,親王以下,貝子以上,每府派一人齋戒一日,往
堂子內供獻。 每年四月初八日,內府並每旗王
貝勒一位,依次
堂子備供。 春秋二季立竿致祭。親王、郡王、貝勒
每家各祭三竿;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每家各祭二竿;鎮國、輔國、奉國將軍每家各祭一竿。不祭者,聽其無爵宗室不祭。 凡致祭日期,初一日
皇上致祭,初二日禮親王府,初三日鄭親王府,初四
日睿親王府,初五日肅親王府,初六日英郡王府,初七日豫郡王府,初八日額爾克楚赫虎兒貝勒府,初九日羅羅渾貝勒府,初十日額勒渾貝勒府,十一日饒餘貝勒府。此定期內,若遇
皇上致祭,則應祭之家停祭。 貝子公等依次致祭。
凡祭三竿之家,於定期內各祭一竿,過十一日後再各祭二竿,或致祭日有兩三家同祀神者,仍依次俟應先祭之家祭畢,次祭之家方祭,如諸王貝勒於定期致祭之日,有事不得祭,預期知會禮部,令次祭之家致祭。其有事者,隨便補祭。凡為馬群致祭者,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許祭;鎮國將軍以下不許祭。有違例多祭,併爭祀神者,議處。 又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廟致祭。又定親王生辰及元旦日,該旗都統以下,佐領以上官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郡王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屬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屬員齊集稱賀,行一跪三叩頭禮。若該屬官員無事不至府行慶賀者,治罪。
公元1637年
崇德二年
《大清會典》:崇德二年,定親王、郡王、貝勒女,不論已嫁
未嫁者,父陞隨陞,父降隨降。
公元1638年
崇德三年
《大清會典》:崇德三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
年及一歲,許將其名並所生年月日時,母氏某,收生婦某開列,送宗人府詳載冊籍。其另室所居妾媵所出者,亦准記籍。如將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並撫養異姓之子謊報者,治以重罪。崇德 年
《大清會典》
國家定鼎燕京,以內城房屋分給八旗諸王,各隨
旗分居住。其營建規制各有定式。崇德間,定親王府臺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之外,綠瓦硃漆,兩層樓一座,並其餘房屋及門俱在平地。蓋造樓房,大門用平常筒瓦,其餘用板瓦。郡王府臺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上,兩層樓一座,正房及內門用綠瓦,兩廂房用平常筒瓦,俱硃漆,餘與親王同。貝勒府臺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上,用平常筒瓦,硃漆,餘與郡王同。貝子府正房廂房俱在平地蓋造,大門用硃漆,板瓦。 又定王府不遵定制,臺基過高,及多蓋房屋者,俱治罪。 又定親王以下,宗室以上者,俱繫金黃帶。 婚禮 崇德間,定親王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九襲,蟒緞緞,衾、褥七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十枚,定婚日設宴五十席,娶日設宴六十席。凡宴日,親王以下及大臣等,固倫公主親王妃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蟒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蟒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二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七九禮,用鞍馬盔甲,緞布銀器等物,以下俱同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禮。納外藩親王女,鞍馬十二匹,盔甲十二副,閑甲二十四副,緞六十疋,布六百疋,銀桶銀
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郡王女,鞍馬十匹,盔甲十副,閑甲二十副,緞五十疋,布五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貝勒女,鞍馬八匹,盔甲八副,閑甲十六副,緞四十疋,布四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台吉女,鞍馬六匹,盔甲六副,閑甲十二副,緞三十疋,布三百疋,銀盆銀茶桶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王、貝勒、台吉及妃夫人等送女來者,給夏衣各一襲,冬衣各一襲,貂裘各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盔甲一副,鞍馬二匹,蟒緞緞三十疋,布二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三十人衣服有差。凡女之兄弟來送,給時衣各一襲。 郡王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八襲,蟒緞緞,衾褥六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八枚。定婚日設宴四十席,娶日設宴五十席。凡宴日,諸王大臣及公主王妃等會宴。如親王例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如親王例。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禮、筵宴與親王同。次行聘禮。納外藩親王、郡王女與親王納外藩郡王女例同。納外藩貝勒、台吉女與親王納外藩貝勒、台吉女同。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並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時衣、貂裘、綎帶、撒袋、鞍馬如親王例。蟒緞緞二十五疋,布一百五十疋,銀桶銀茶筒各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二十五人衣服有差。 貝勒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七襲,蟒緞緞,衾褥五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六枚,定婚日設宴三十席,娶日設宴四十席。凡宴日,郡王以下諸大臣,及郡王妃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蟒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緞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一匹,馬一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五九禮,筵宴宰牲三九,次行聘禮,用鞍馬八匹,盔甲八副,閑甲十六副,緞四十疋,布四百疋,銀桶銀盆銀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五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人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時衣各一襲,貂裘一領,猞狸猻裘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鞍馬一匹,蟒緞緞二十疋,布一百疋,銀茶筒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二十人衣服有差。貝子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六襲,蟒緞緞,衾褥四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二十席,娶日設宴三十席,凡宴日,貝勒以下大臣等及貝勒夫人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緞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一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三九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六匹,盔甲六副,閑甲十二副,緞三十疋,布三百疋,銀盆銀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時衣各一襲,貂裘一領,狐裘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鞍馬一匹,蟒緞緞十五疋,布七十疋,銀茶筩一具,隨從男婦給賞十五人衣服有差。 鎮國公行納幣禮。繡花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五襲,蟒緞緞,衾褥四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十八席,娶日設宴二十八席,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與貝子同,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二九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五匹,盔甲五副,閑甲十副,緞二十五疋,布二百五十疋,銀盆銀茶筩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貝子例。 輔國公行納幣禮。繡花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四襲,蟒緞緞,衾褥三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十六席,娶日設宴二十六席。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與鎮國公同。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一九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四匹,盔甲四副,閑甲八副,緞二十疋,布二百疋,銀盆銀筩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
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鎮國公例。 鎮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三襲,緞衾褥二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項圈一具,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六,娶日設宴十五席。 輔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項圈一具,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四,娶日設宴十席。 奉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三,娶日設宴八席。 郡主婚禮,親王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五匹,鞍十五副,盔甲十五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親王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七九禮,〈用駱駝馬羊〉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禮,馬六十匹,牛六十頭,羊六百隻,娶日筵宴宰牲七九,媵送侍婢八名,男婦五戶。 縣主婚禮,郡王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三匹,鞍十三副,盔甲十三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郡王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筵宴如親王女例。次行聘禮,馬五十匹,牛五十頭,羊五百隻,娶日宴宰牲七九,媵送侍婢七名,男婦四戶。 郡君婚禮,貝勒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一匹,鞍十一副,盔甲十一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貝勒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三九,次行聘禮,馬四十匹,牛四十頭,羊四百隻,娶日宴宰牲五九,媵送侍婢六名,男婦三戶。 縣君婚禮,貝子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九匹,鞍九副,盔甲九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貝子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馬三十匹,牛三十頭,羊三百隻,娶日宴宰牲三九,媵送侍婢五名,男婦二戶。 鄉君婚禮,鎮國公女、輔國公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七匹,鞍七副,盔甲七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鎮國公、輔國公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馬二十五匹,牛二十五頭,羊二百五十隻,娶日宴宰牲三九,其鎮國公女媵送侍婢四名,男婦二戶;輔國公女媵送侍婢三名,男婦二戶。 喪儀 崇德間定。和碩親王喪聞,
上輟朝三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多羅郡王喪
聞,
上輟朝二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多羅貝勒喪
聞,
上輟朝一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固山貝子喪
聞,
上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喪聞,
上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王、貝勒、貝子婚娶之子卒,親王妃、郡
王妃、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喪聞,
遣禮部官致祭。 內外王公相見儀 崇德間定。
外藩親王見內親王,內親王出殿降階迎,內親王居左,外親王居右,俱由中門入,內親王在東向西立,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外親王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答禮。禮畢,內親王坐於東,外親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親王答禮。外親王起行,內親王送至階下回府,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親王,內親王出殿迎,不降階,內親王由中門先入,外郡王隨後入,內親王在東向西立,外郡王在西向東立,外郡王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跪受半禮,答半禮。畢,內親王坐於東,外郡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郡王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親王答跪,拱手不叩。外郡王起行,內親王惟送出殿,不降階,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勒見內親王,內親王離坐迎,不出殿外,貝勒由西旁門入,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躬身拱手。禮畢,內親王坐於中,外貝勒坐於西,旁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貝勒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親王躬身拱
手。外貝勒起行,內親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子見內親王,部堂官引進殿,外貝子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躬身拱手坐受。禮畢,外貝子在西側坐,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貝子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親王躬身拱手坐受,隨從官員在殿外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貝子起行,內親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公見內親王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親王禮同。 外藩親王見內郡王,內郡王迎至大門,內郡王居東,外親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內郡王在東向西立,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內郡王坐於東,外親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行二跪六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內郡王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親王起行,內郡王送至大門內回,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親王見內親王禮同。外藩貝勒見內郡王禮與外藩郡王見內親王禮同。外藩貝子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貝勒見內親王禮同。外藩公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親王禮同。 外藩親王見內貝勒,內貝勒出府門外迎,內貝勒居東,外親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外親王先行,內貝勒稍後,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內貝勒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三叩頭禮畢,外親王坐於西,內貝勒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三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內貝勒各就坐,行一叩頭禮。起行時,讓外親王先行,內貝勒稍後,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貝勒,內貝勒迎至大門,內貝勒居東,外郡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外郡王在西向東立,內貝勒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三叩頭禮畢,外郡王坐於西,內貝勒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三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郡王內貝勒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郡王起行,內貝勒送至大門內回,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勒見內貝勒禮與外藩郡王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內外貝勒各行一跪三叩頭禮,隨從官員亦行一跪三叩頭禮。 外藩貝子見內貝勒禮與外藩貝勒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外貝子行一跪三叩頭禮,內貝勒跪而拱手,隨從官員亦行一跪三叩頭禮。 外藩公見內貝勒禮,與外藩貝子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外藩公及隨從官員俱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外藩親王、郡王、貝勒見內貝子公,內貝子公出大門外迎,外親王等居西先入,內貝子公居東後入,外親王等在西向東立,內貝子公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一叩頭禮畢,外親王等坐於西,內貝子公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公於座拱手,隨從官員各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公仍於座拱手,外親王等內貝子公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親王等起行,內貝子公送出大門外,候乘馬方回。 外藩貝子見內貝子,內貝子出堂迎,內貝子居東,外貝子居西,俱由中門入,內貝子在東向西立,外貝子在西向東立,外貝子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答禮畢,內貝子坐於東,外貝子坐於西,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貝子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答禮。外貝子起行,內貝子送出堂,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公見內貝子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貝勒禮同。惟初見時,外藩公及隨從官員俱行一跪一叩頭禮。 外藩貝子見內公,內公出大門迎,外貝子居西,內公居東,俱由中門入,內公在東向西立,外貝子在西向東立,對行一跪一叩頭禮畢,外貝子坐於西,內公坐於東,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貝子與內公各就坐對行一叩頭禮。外貝子起行,內公送至大門,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公見內公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貝子禮同。
公元1644年
崇德九年
《大清會典》:凡歲滿,崇德九年定,和碩親王之子以下,
奉國將軍之子以上,男至二十歲,女至十五歲,列名具題,請
旨授封。 又定親王以下,奉國將軍以上,有薨故者,
其子弟即准承襲,不必俟其歲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