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十七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九
明一〈太祖洪武二十四則〉
官常典第十七卷
宗藩部彙考九
明一
公元1368年
太祖洪武元年,封皇族其同祖之親十有五王。
按《明大政紀》:洪武元年正月丙子,封皇族。十二月己巳,上退朝還宮,皇太子諸王侍,上指宮中隙地謂之曰: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游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商紂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欲作露臺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絕爾。等當記吾言,常存儆戒。
按《續文獻通考》:太祖定天下首,追封同祖之親凡十五王。壽春王,熙祖之子。安豐王、霍丘王、下蔡王、蒙城王,俱壽春王之子。都梁王、六安王、來安王、英山王,俱安豐王之子。寶應王、霍丘王之子。臨淮王、南昌王、盱眙王,皆太祖之兄。山陽王改靖江王,南昌王之子。招信王,盱眙王之子。
公元1369年
洪武二年,定封建諸王之制,設宮相府以教諸子。按《明大政紀》:二年四月乙亥,詔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之制。
按《續文獻通考》:二年,設宮相府。是年,令博士孔克仁授諸子經。
公元1370年
洪武三年,詔封諸子為王,始定冊封等禮。
按《洪武寶訓》:三年四月辛酉,以封建諸王告太廟。禮成,宴群臣於奉天門及文華殿。太祖諭廷臣曰: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長久治安之計。群臣稽首對曰: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太祖曰: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耳。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
按《明大政紀》:三年四月辛酉,以封建諸王告太廟。禮成,宴群臣於奉天門及文華殿。乙丑,冊封第二子樉為秦王,第三子棡為晉王,第四子棣為燕王,第五子橚為吳王,第六子楨為楚王,第七子榑為齊王,第八子梓為潭王,第九子杞為趙王,第十子檀為魯王,從孫守謙為靖江王。丙寅,諭東宮官屬及王府官屬,曰:輔導之臣,猶法度之器,必先正己而後正人。蓋德義者,正人之法度,善惡者,修身之衡鑑。汝等輔導諸子,必申其德義,明其善惡,使之趨正而不流於邪,如此,則能盡輔導之職。觀之梓匠,雖有材木,必加繩削,乃能成器。太子諸王,必得賢輔導因質贊助,乃能成德。朕擇汝等為宮寮,各宜盡心。又即經史中古人已行之事可為鑒戒者,采摭其事,編次成集,朝夕覽觀,以廣智識,亦有助於輔導。群臣受命頓首而退。復顧劉基曰:朕觀古賢聖之君,雖治平之世而不忘修省,誠以富貴易至於驕奢,驕奢必至於荒縱,未有不顛覆者。故嘗戒太子、諸王,以為士不能正身修德,則殃及身。為士且然,況於為君為王者乎。基頓首對曰:陛下此言,萬世之福也。七月丁亥,禮部尚書崔亮奏定皇太子以下,及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上殿者坐墩之制。其制:皇太子及親王以青為質,繡蟠螭雲花為飾。辛卯,詔建諸王府。工部尚書張允奏:諸王宮城宜各因其國擇地。請秦用陝西臺治,晉用太原新城,燕用元舊內殿,楚用武昌箬竹寺基,齊用青州益都縣治,潭用潭州元妙觀基,靖江用獨秀峰前。上可其奏,命明年以次營之。入月癸未,定親王從享儀。按《明會典》:凡親王冊立,洪武初,皇帝預告太廟,及期,臨軒拜冊,年幼者則遣官保抱以從事。前期擇日,奏告太廟,至日設寶冊案五座於殿中,寶冊亭十座於丹陛。上之東皇太子侍立位於御座之東,諸王拜位於丹陛上。及御座前,俱北面,其餘陳設,侍衛、執事俱與冊東宮儀同。是日早,百執事各就位鼓,三嚴,侍儀奏中嚴皇帝於謹身殿,具袞冕,皇太子於奉天門具冕服,親王各具九章冕服,引班分引文武百官入侍立位,侍儀版奏外辦,皇帝出,御奉天殿,尚寶卿捧寶及導從奏樂如常儀,鳴鞭,司晨報時訖,引進四人,引皇太子,引禮四人,引親王,俱由奉天門東入,樂作,陞自東陛,皇太子由殿東門入,引進,立候於門外,內贊接引至侍立位,親王入至丹墀,拜位,引禮,分立於左右。樂止,捧授,冊寶內使由西陛陞,俱入就丹陛立位,知班於丹墀中唱,班齊。贊禮於丹陛上贊鞠躬,樂作。再拜,樂止。內贊贊,承制官跪。承制訖,由殿中門出,立於中門外,稱有制。贊禮贊,親王皆跪,宣制云:封皇子某為某王,某為某王,皇從孫某為某王畢。贊,諸王皆俯伏,興。承制官由殿西門入,跪於殿中,奏傳制畢,復位。贊禮贊,諸王鞠躬。樂作,再拜。樂止,贊禮贊,行禮。引禮引秦王由殿東門入,樂作。引禮立於門外,內贊接引秦王入,至御座前拜位,樂止。內贊贊跪,贊受冊寶,捧冊寶官於案前,跪捧冊授讀冊官,內贊贊讀冊,讀冊官跪,讀冊訖,以冊授丞相,丞相搢笏受冊,內贊贊搢圭贊受冊,丞相以冊跪授,秦王捧受冊寶,內使跪於王西,捧冊,興,立於王西。捧冊寶官又於案前跪,捧寶授讀寶官,內贊贊讀寶,讀寶官跪,讀寶訖,以寶授丞相,丞相捧寶跪授,秦王捧受冊寶,內使跪於王西,捧寶,興,立於捧冊內使之下。內贊贊出圭,俯伏,興。贊復位,引禮引秦王出,樂作。內使捧冊寶前導出,至殿東門,引禮引秦王復位,樂止。內使以冊寶置於冊寶亭盝匣中,退,立於丹陛之東,引禮引以次諸王俱入殿。受冊寶并內使捧受,皆如上儀。畢,贊禮贊,秦王以下皆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內使舁親王五位冊寶亭前行,引禮導王俱由東階降,樂作。奉迎冊寶官奉迎出奉天門東,樂止。時齊、潭、趙、魯四王年幼,遣官齎冊寶授之。其儀:內贊贊,承制官稍前,丞相前立於殿西,內贊贊,丞相跪,承制訖。讀冊寶官捧四王冊寶,俱由中門出。內使舁冊寶亭至丹陛中讀冊,讀寶官以冊寶置於盝匣中,執事舁冊寶亭前行授冊寶官,丞相一同由中陛降,讀冊寶官由西門入殿,復位,捧受冊寶。內使四人由西陛降從,丞相由丹陛轉謹身殿之東,進至王宮門外,冊寶亭暫駐於門外正中,內使監官出迎,於冊寶亭西南跪,東北向,授冊寶官,丞相東北立,西南向,稱有制。宣制曰:封皇子某為某王,某為某王。畢,授冊寶官,丞相出,內使監官迎冊寶入宮中,授冊寶官。丞相由王宮門出,至奉天殿前丹墀西轉,由西陛陞自西門,入殿,跪云:宣制訖。俯伏,興,引禮引靖江王至御座前,跪受冊寶。出,復位,四拜,由東陛降。奉迎冊寶出奉天東門,並如秦、晉等儀。禮部尚書跪奏詔書,用寶詣案,捧詔書,尚寶卿用寶,以詔書置於案,禮部尚書跪奏,捧詔赴午門,開讀。興,捧詔由中門出,樂作。降自中陛,授冊寶。丞相等官由西門出,降自西階,文武百官迎詔書,開讀於午門外,頒行俱如常儀。侍儀奏禮畢,鳴鞭,皇帝興,樂作。還宮,引進入東門至殿上,導皇太子出,樂止。是日,所司備鼓樂,儀衛司備儀仗於奉天門西,右順門東,伺候親王受冊寶畢,出至奉天門,引禮引親王詣東耳房伺候,於中宮,行禮內使舁冊寶亭東門出,由西道,儀仗鼓吹前行,送至親王殿,各以序奉安於殿內。 親王年幼受冊寶儀:受冊之日,內使監官陳設香案於內殿正中,設保抱抱王受冊位。於香案之南設授冊寶,內使監官位於香案之東,捧受冊。內使位於保抱抱王受冊位之西,捧受寶。內使位於捧受冊內使之南,司、贊二人位於保抱抱王受寶之東西。丞相奉迎冊寶至王宮門,外內使監官跪聽制訖,丞相出,內使監官迎冊寶亭入宮中,置於香案之北。保抱抱王由東門入,樂作。至香案前,受冊位,北面立,樂止。司贊贊行冊禮,內使監官前立,稱有制。內贊贊,保抱抱王皆跪。內使監官宣制曰:今封皇子某為某王,某為某王。畢,內贊贊,保抱抱王興。繼贊,授冊寶。司賓引保抱一人,抱王前立授冊寶。監官詣案取冊,捧授於保抱,保抱受冊以授,於捧受冊內使。內使跪於保抱之左受冊,興,退,立於西。授冊寶監官又詣案取寶,捧授於保抱,保抱受寶以授於捧受寶內使,內使跪於保抱之左,受寶,興,退,立於西。以次受冊寶皆如上儀。內贊贊,禮畢,樂作。司賓引保抱抱王退,樂止。執事各以冊寶捧置亭中。 朝謝中宮與皇太子受冊朝謝儀同。 謝:東宮親王受冊之日,內使監官陳設皇太子座於東宮,侍儀司設親王拜位於殿庭階上及殿上正中,贊禮二人位於殿庭王拜位之東西,內贊二人位於殿內王拜位之東西,文武官侍立位於殿庭東西,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左右,拱衛司設儀仗於殿庭之左右,樂工設樂於宮門之外,親王於中宮行禮畢,引禮引親王便服至東宮門外,西向立。引進引皇太子便服出宮,樂作。陞殿,樂止。引禮引諸王由東階陞,樂作。至殿庭階上拜位,樂止。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樂止。引禮引秦王由殿東門入,樂作。引禮立於門外,內贊接引秦王至殿內拜位,樂止。內贊、贊禮同唱,跪,秦王以下皆跪,秦王恭謝曰:小弟某等茲受封冊,謹詣皇太子長兄殿下恭謝。謝畢,內贊、贊禮同唱,俯伏,興,平身。引禮引秦王由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樂止。贊禮唱禮畢,引進啟禮畢,皇太子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禮引親王以次出。 親王自行賀及百官賀諸王、親王受冊之日,儀衛司於西宮親王殿,依親王長幼陳設座位,侍儀設文武官陪立,位於殿庭之東西,拜位於庭中,文東武西。內贊二人位於殿內東西相向,拱衛司陳設親王儀仗於殿前之東西,樂工陳樂於殿庭之南,贊禮贊,各就位,親王於東宮行禮畢,引禮引親王便服入殿門,樂作。陞座,樂止。文武官入,立於殿庭之東西,引禮引晉王以下詣秦王前行禮,贊禮唱鞠躬,晉王以下皆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引禮引以次親王行禮皆如賀秦王儀。贊禮唱,禮畢,引禮引文武官入,就拜位,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引禮引丞相由西門入,引禮立於門外,丞相至殿,上拜位,內贊、贊禮同唱,跪,丞相及庭中文武官皆跪。丞相稱賀曰:某官某等玆遇親王殿下榮膺冊寶,封建禮成,無任忻忭之至。賀畢,內贊、贊禮同唱,俯伏,丞相及庭中文武官皆俯伏,興,平身。丞相出,引禮引復位。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贊禮唱,禮畢,內贊啟,禮畢,親王興,樂作。出殿門,樂止。引禮引文武官以次出。 東宮及百官稱賀,上表箋,親王受冊寶禮既畢,至晚,內使監於奉天殿陳設御座香案,尚寶司設寶案於香案之北,侍儀司設表案位於香案之南,又設表箋案位於丹墀北之正中,設皇太子拜位於丹陛上,御前正中親王,陪拜位各以長幼序,於皇太子拜位之南。其餘陳設,侍衛、執事與賀冊立中宮,儀同是日。侍儀、侍從入迎車駕上位,陞謹身殿,侍儀版奏中嚴,御用監官奏請上位,服袞冕,皇太子親王於奉天門東耳房具冕服,文武官迎表至午門前,置龍亭於御道中。禮部官取表函置於案,舍人舉案,宣表官展,表官押表案,引丞相前行,文武官分班俱由西門入,至丹墀中,禮部官押表案於丹墀正中,各就位,文武官各就起居位,侍儀奏外辦,導引上位御輿以出,仗動,鼓吹振作。尚寶卿捧寶前導,侍衛如常儀,上位陞御座,樂止。尚寶卿捧寶置於案,將軍捲簾,拱衛司鳴鞭,司晨報時。雞唱訖,諸侍從官、殿前班、拱衛司官由西階降,引班引同宣表官、受表官、受箋內官俱入,起居位,東西相向立定,通班唱,某衛指揮使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指揮以下鞠躬,平身。引班東西分,引至丹墀中拜位,北面立,贊禮唱鞠躬,樂作。兩拜,樂止。贊禮唱,指揮使稍前,指揮使前立,贊禮唱鞠躬,指揮使以下皆鞠躬,贊禮唱聖躬萬福,唱平身,指揮使以下皆平身。唱復位,指揮使以下復位。唱鞠躬,樂作。兩拜,樂止。通班唱,各供事引班引指揮使以下官各就位。引進四人,導皇太子親王由東門入,樂作。由東陛陞至拜位,樂止。引進分立於其前,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引進引皇太子由殿東門入,樂作。引進立俟於門外,內贊接引皇太子至御座前拜位,樂止。內贊引進同唱跪,皇太子親王皆跪。皇太子稱賀云:長子某茲遇諸弟某等受封建國,謹詣父皇陛下稱賀。賀畢,內贊、引進同唱俯伏,興,平身。皇太子親王俯伏,興,平身。內贊引皇太子出殿東門,樂作。內贊唱復位,引進引皇太子復位,樂止。引進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引進引皇太子親王東陛降,樂作。至文樓,樂止。司晨再報時訖,通班唱具官臣某以下起居,以下百官稱賀。儀與賀冊中宮儀同。 東宮賀中宮親王受冊。次日,內使監官陳設皇后御座於中宮殿上,皇太子拜位於露臺上,正中親王,陪拜位序於其後,設皇太子行禮位於御座前,內贊二人,位於殿上拜位之東西,陳設儀仗於殿庭之東西,擎執於殿內之左右,樂工陳樂於宮門之外,皇太子於上位前行賀禮畢,司賓引皇太子親王各具冕服,至中宮門外,東向立。內使監官啟,聞皇后首飾褘衣出殿,樂作。陞御座,樂止。司賓引皇太子親王由東階陞,樂作。入,就露臺上拜位,樂止。司賓分立於其前,司贊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皇太子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內拜位,樂止。司賓分立於其前,內贊唱,跪,皇太子跪,稱賀曰:長子某茲遇諸弟某等受封建國,謹詣母后殿下。稱賀畢,內贊唱,俯伏,興。平身。皇太子俯伏,興,平身。司賓引皇太子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司賓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唱禮畢,內使監官啟禮畢,皇后興,樂作。還宮,樂止。內官引皇太子親王以次出。 中宮受內外命婦賀。至日,司賓引內外命婦各服其服,各俟於中宮門外之左右,俟皇太子入,行賀禮畢,內使、監官、啟聞司賓二人先引外命婦由西門入,序立於庭中左右;二人引內命婦入,就拜位,司贊唱,班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班首由西階陞西門入,樂作。至御座前,樂止。內贊司贊唱,跪,班首及眾內命婦皆跪。班首稱:某封某妾某等玆遇親王受封建國,恭詣皇后殿下。稱賀畢,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及眾內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西階降,復位,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內命婦出。司賓二人引外命婦入,就拜位,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入,樂作。至御座前,樂止。內贊、司贊同唱,跪,班首以下皆跪。班首稱賀曰:妾某氏等茲遇親王受封建國,恭詣皇后殿下。稱賀畢,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以下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西階降,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外命婦以次出。 凡各王府差來人員常例:下程一次鵝,二隻雞,二隻酒,五瓶米,五斗蔬菜廚料。 凡封爵典制:洪武初,定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王世子承襲親王,朝廷遣人行冊命之禮。如無嫡長子,以庶長子承襲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至十歲,皆封郡王。子孫未封者稱王子王孫。言語皆稱裔旨。 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郡王受封并郡王嫡長子襲封者,亦行冊命之禮。如無嫡長子,以庶長子承襲,次嫡、庶子俱授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授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子授鎮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授輔國中尉,輔國中尉以下俱授奉國中尉。 凡冊寶冠服:洪武間定。凡親王王世子,俱授金冊金寶。寶行印綬監鑄給冊行,銀作局造辦冊文行,翰林院撰作,中書科書寫。冠服、儀仗行內官監造。如係舊府,先年曾請封世子者,金寶儀仗傳用,俱不另給。世子承襲,止授金冊,傳用金寶。郡王鍍金銀印,鍍金銀冊,儀仗冠服,冊文俱照世子例行。親王妃用金冊,九翟,冠服冊文照親王例行,餘俱傳用。世子妃用金冊,七翟,冠服餘照親王妃行。郡王妃用鍍金銀冊,七翟,冠服。如初封者用儀仗,襲封者不用。世子并妃,郡王并妃,係初封,該給銀造大器一分,於銀作局關領;襲封者,傳用不領。祖制:皇嫡子正儲位眾子封王爵,必十五歲選婚出居京邸。至長,始之國。累朝以來,財、賦、地不封,畿輔地不封。之國,不拘年歲,具於後。 洪武初,定王之國之日,百官送至龍江關。後定是日,上御奉天門,早朝畢,文武百官稍退侍立,上降寶座後坐,王冕服,由左順門內引,二人朝服前導,由東第二橋上奉天門,至御前行五拜禮,上賜王酒飲訖。叩頭禮畢。上起,送王至東階上,王叩頭下,上目送出午門,王復叩頭,闔門。上還宮。百官不送,惟先一日早赴王府行辭禮。 又定:凡王之國祭祀,禮用豕一,羊一,葷素各一,壇祭於端門,不用制帛。後罷端門祭。用葷、素二壇,祭於承天門外。 凡王之國,所過州縣文武官迎接,便服行四拜禮。 凡沿途合祀神祗。近者,大小皆親祭;遠者,望祭。仍先遣奉祀官灑掃社稷、山川壇及旗纛廟,豫備祭物。王將到國前三日,致齋,至城外本處,文武官率耆老出城迎接,不行禮。導王詣社稷、山川壇祭祀,各官及耆老隨班陪祭。禮畢,送王至宮陞殿,行賀禮。 凡王在途遇詔赦,迎接行禮畢,先退,不聽開讀。遇進賀表箋,一體具服行禮。 凡王於妃父母前行禮。洪武年定。王立於東西向,妃父母立於西東向,王行四拜禮,妃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其餘親屬見王行四拜禮,王皆坐受。妃於父母前行四拜禮,父母正面立受,其餘親屬見妃各敘家人禮。 明初,親王間以慶賀入朝。其後至有出城之禁。凡遇三大節,止於府中行遙祝禮。有進賀表、有進貢禮物、中宮、東宮壽日、有賀箋,各有定式。郡王、將軍行禮各有序次。 舊制:王國設宗廟樂生,及樂工樂器甚備。迨後有因而廣置女樂,淫佚無度者,遂行裁革。今許復樂工。舊額以存王國之體云。 凡樂工樂器。洪武初定。王國宗廟樂生三十六人,鐘、磬各一,瑟二琴八,塤、箎、簫、笛各二,笙四,柷、敔各一,搏、拊二,歌工八,舞生七十二人,文舞三十六人,各執羽籥。武舞如文舞之數。各執干戚,中各以二人為引舞。 又定王府樂工,例設二十七戶於各王境內,撥與供用。 凡內官內使,洪武間定親王府內官十員,承奉司承奉正正六品,副從六品,典寶所典寶正正六品,副從六品,典膳所典膳正正六品,副從六品,典服所典服正正六品,副從六品,各門官門正正六品,副從六品。內使十名。司冠、司衣、司佩、司履、各一名,司樂、司弓矢各二名。 凡王府求討書籍藥材等物,及書院、樓堂等名,皆請自上裁。大臣亦間有賜者,俱屬祠祭司掌行。 凡親王為本府承奉請給服色,查其年久,勤勞有功,請自上裁。年勞不及者不與。 凡各王府回還校尉祖,係民僉,并將軍改充故絕者不准請補。 國初定制,凡進賀表箋,親王於天子前自稱曰第幾子某王,某稱天子曰父皇陛下,稱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孫,則自稱曰第幾孫某封,某稱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稱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弟,則自稱曰第幾弟某封,某稱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稱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姪,則自稱曰第幾姪某封,某稱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封王者其分居伯叔,及伯叔祖之尊,則自稱曰某封臣,某稱天子曰皇帝陛下,稱皇后曰皇后殿下。若從孫、再從孫、三從孫,自稱曰從孫某封、某再從孫某封、某三從孫某封,某稱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至嘉靖間,始令各王府進賀表箋,但用聖號,不許用家人禮,至今遵行。 聖節、正旦、冬至,親王上表,洪武間定第某子某王臣某,誠懽誠忭,稽首頓首上言:伏以皇天眷命,統馭萬方,聖治神功,臣民懽戴,恭惟皇帝陛下,纘承列聖,奉天勤民,是以本支繁盛而宗社永安也。臣某恪守藩邦,忻逢聖誕,〈正旦長至〉心馳遙賀,敬仰紫宸,祝聖壽於萬年,同天長而地久,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按《續文獻通考》:太祖既正大位,大詔天下云:昔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眾子當封王爵,分茅胙土,錫以其國。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某為皇太子,諸子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於是卜吉日廷冊,命王置相,傅設官屬,定禮儀,列爵而不臨民,分土而不任事,外鎮邊圉,內控雄域。 三年庚戌夏四月,封子樉等凡十人為王,及其姪孫守謙為靖江王。禮成,遂告太廟,宴群臣於奉天門文華殿。因諭廷臣曰: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道。廷臣對曰:陛下封建諸王以衛社稷,天下萬世之公議。太祖曰: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按《春明夢餘錄》:元年,既立長子標為皇太子,三年四月,詔封諸子為王,分鎮各省。第二子樉秦王,國西安;第三子棡晉王,國太原;第四子即成祖,燕王,國北平;第五子橚周王,國汴梁;第六子楨楚王,國武昌;第七子榑齊王,國青州;第八子梓潭王,國長沙;第九子杞魯王,國兗州;第十子檀蜀王,國成都;第十二子柏湘王,國荊州。絕後,又封子代王。大同肅王甘肅,後移蘭州,遼王廣寧後移荊州,慶王寧夏寧王大寧後移南昌國,除岷王。雲南後移武岡,谷王宣府絕,韓王平涼,瀋王潞安,安王某處絕,唐王南陽,郢王安陸絕,伊王洛陽。又封兄子為靖江王,國廣西。上親製祖訓,頒賜太子諸王親王,歲祿五萬石,後定為萬石。慶、肅諸王亦有二千石者,親王嫡長子襲封,餘封郡王。郡王嫡長子襲封鎮國將軍,鎮國子俱輔國將軍,輔國子俱奉國將軍,奉國子俱鎮國中尉,輔國子俱奉國中尉。郡王初封,祿二千石,嗣封一千石。其將軍、中尉以次遞減至二百石。皇女為公主,祿二千石,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元孫女為鄉君,祿亦遞減至二百石。其配駙馬,儀賓宮室服色儀仗各有差。〈按:《春明夢餘錄》太祖諸子封地與《大政紀》所載多有互異。〉洪武五年,置親王、護衛等官禮部奏親王侍從親祀,一體齋戒。
公元1372年
按《明大政紀》:五年正月壬子,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設左右中前後五所,所設千戶二人,百戶十人,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八月丙子,禮部尚書奏擬:上親祀皇太子留居守,親王戎服,侍從、皇太子、親王雖不陪祀,宜一體齋戒,請著為令。從之。
公元1373年
洪武六年,定宗藩慶祝祭祀入朝,典儀歲支俸祿糧儲之制。禁不得延攬接受上書陳言者。
按《明會典》:凡慶祝禮儀。六年,定凡遇天子壽日,王於殿前臺上設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禮。若遇正旦,拜天地後即詣祖廟,行禮畢,陞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禮,文武官具朝服,行八拜禮。凡迎接詔赦。六年,定凡詔赦至,王國武官、隨王侍衛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外奉迎,安奉詔赦於龍亭,乘馬前導,王具冕服,於王城門外五丈餘地奉迎至王宮,置龍亭於正殿中,王於殿前臺上先行五拜,禮畢,陞殿,侍立於龍亭東側。武官、護衛、文官於臺下自行十二拜禮,跪聽開讀。 又定凡使者欽齎詔書至王府,至王城門外一里遠下馬,隨龍亭由中門靠東邊入龍亭,至殿中,使者立於殿外東序,西向,候行禮畢。使者見王行四拜禮。 凡親王來朝,六年定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週而復始,毋得失序。諸王居邊者,無警則依期來朝,有警則從便,不拘朝期。 凡天子與親王,雖有長幼之分,在朝廷必講君臣之禮。蓋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宜以祖宗所執大圭,於上鏤字,題曰:奉天法祖,世世相傳。凡遇親王來朝,雖長於天子者,天子執相傳之圭以受禮,蓋見此圭如見祖考也。 凡諸王來朝祭祀,辦與未辦,先常服,見天子三叩頭,不拜。奉先殿見畢,不拘何殿樓閣門下,天子執大圭,王具冕服,敘君臣禮,行五拜三叩頭。見畢,諸王係尊長,天子係姪孫,引王至後便殿,王坐東面西,天子衣常服,敘家人禮,行四拜不叩頭。王坐受。然雖行家人禮,君臣之分不可不謹。天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待,尊長次見東宮,行四拜禮,如王係尊長,東宮答拜。 凡親王係天子伯叔之類,年踰五十,則不朝;孫姪之類,年踰六十,則不朝。俱世子代之。 凡親王來朝,若遇大宴會,諸王不入筵宴中。若欲筵宴,於便殿去處精潔茶飯,敘家人禮。群臣大會宴中,王並不入席。 凡親王每歲來朝,自備飲膳,其隨從官員軍士、盤費、馬匹、草料,俱各自備。毋得干預有司,恐惹事端。 凡親王入朝以王子監國,其隨侍文武官員,馬步旗軍,不拘數目。若王恐供給繁重,斟酌從行者,聽其軍士、儀衛、旗幟、甲仗,務要鮮明整肅,以壯臣民之觀。 凡親王及嗣子或出遠方,或守其國,或在京城,朝廷或有宣召,或差儀賓,或駙馬,或內官,齎持御寶文書并金符前去,方許起程詣闕。 凡王府奏事,六年定王遣使至朝廷,不須經由各衙門,直詣御前,敢有阻當,即是姦臣。其王使至午門,直門軍官火者火速奏聞,若不奏聞,即係姦臣同黨。 凡王國祀典,六年定王國宮城外立宗廟、社稷等壇。宗廟立於王宮門左,與朝廷太廟位置同。社稷立於王宮門右,與朝廷太社稷位置同。風雲、雷雨、山川神壇,立於社稷壇西,旗纛廟立於風雲、雷雨、山川壇西,司旗者致祭。又定凡祭五祀,用豕一,祝帛香燭酒果司戶之神,於宮門左設香案。正月初四日,門官致祭司竈之神,於廚舍設香案。四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中霤之神,於宮前丹墀內近東設香案。六月上旺戊日,承奉司官致祭司門之神,於承運門稍東設香案。七月初一日,門官致祭司井之神,於井邊設香案。十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凡宗室過犯,六年定,親王有過重者,遣皇親或內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內官召之,至京,天子親諭以所作之非,果有實跡,以在京諸皇親及內官陪留。十日之間,五見天子,然後發放,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因來朝面諭其非,或遣官諭以禍福,使之自新。 六年,令凡王國內除額設諸職事外,並不許延攬交結奔競佞巧智謀之士,亦不許接受上書陳言,如有此等之人,王雖容之,朝廷必正之以法,然不可使王驚疑。或有智謀之士獻於朝廷,勿留。 凡支給,六年定,凡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盡數支撥。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祿,及軍士糧儲,皆係按月支給,每月不過初五。其甲仗按缺撥付。所在有司照依原定數目,不須每次奏聞。敢有破調稽違者處斬。 又令親王錢糧就於王所封國,內府分照所定則例期限放支,毋得移文當該衙門,亦不得頻奏。若朝廷別有賞賜,不在已定則例之限。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定王國諸殿城門名。
按《明大政紀》:七年正月己巳,定親王國中所居殿及城門名。以前殿曰承運,中曰圓殿,後曰存心。四城門,正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
公元1375年
洪武八年,命皇太子秦、晉、楚、靖江四王遊中都,講武事,定諸王宗人祿米。
按《明大政紀》:八年九月壬子,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遊中都,以講武事。詔贊善宋濂、長史趙壎等從行。
按《續文獻通考》:八年,定諸王及宗人祿米。每歲親王米五萬石,鈔、錦、紵、絲、紗、羅、絹、布、綿、鹽、茶、粟又萬計。靖江王二萬石,郡王六千石,鈔等減。十九郡王諸子,年十五,人賜田十六頃,為永業,除其租。是年,定王邸殿門名。〈按:《大政紀》定殿門名在七年。〉
公元1376年
洪武九年,以修德進賢之道,諭諸王定宗王歲祿。命中書省作親王宮室,務從儉樸。並更定王府官制。按《明大政紀》:九年正月丁巳,上以修德進賢之道,諭太子諸王曰:古之君,趨蹌有節,陟降有數,周旋跬步而不違於規矩者,由其德充於內而著乎外也。所以器識高明,而善道日臻,惡行不見,而邪辟日遠。己德既修,自然足以服人,賢者彙進而不肖者自去。能修德進賢,則天下國家未有不治。不務此者,鮮不取敗。夫貨財聲色戕德之斧斤,讒佞姦諛杜賢之荊棘,當拒之如虎狼,畏之如蛇虺。苟溺於嗜好,則必為其所陷矣。汝等其慎之。二月,定宗王歲祿。五月丁亥,命中書省臣作親王宮室,無得過侈。省臣言:王宮飾朱紅,室飾大青綠,亦若不為過度。上曰:惟儉養德,惟侈蕩心。獨不見茅茨卑宮,堯禹以興;阿房西苑,秦、隋以亡。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豈可使靡麗蕩心。九月,更定王府官制。
按《明會典》:凡府第,九年,命中書省臣作親王宮室,務從儉樸,不得宮飾朱紅,室飾大青綠。
公元1378年
洪武十一年,改封吳王為周王。罷杭州護衛,定王國社稷之制。
按《明大政紀》:十一年正月甲戌朔,改封吳王為周王,罷杭州護衛。
按《明會典》:十一年,定王府社稷,無配位。社稱國社之神,稷稱國稷之神。
公元1379年
洪武十二年,定皇太子與諸王往復書簡之式。建周、齊二王宮殿。
按《明大政紀》:十二年六月壬申,命翰林定皇太子與諸王往復書簡之式。上據翰林,議改皇太子與諸王書曰記諭,諸王奉書皇太子曰謹啟。詔禮部會官議親王來朝見,東宮禮儀。八月,宋國公馮勝督建周、王宮殿。議九月興役,上以其妨民種麥,敕放還,俟農隙建之。十一月丙午,敕江陰侯吳良督造齊王宮殿。洪武十三年,燕王之國。六月,諭停罷齊、潭各王府役作。
公元1380年
按《明大政紀》:十三年三月壬寅,成祖之國。北平以葛誠為燕府長史。六月丁丑,遣使諭江陰侯吳良、臨川侯吳廷美停罷齊、潭各王府役作。
公元1382年
洪武十五年,定王府樂工、樂器、冠服之制。
按《明會典》:十五年,定王府樂工、樂器、冠服制。凡朝賀大樂,樂工二十七人,樂器用戲竹二,頭管四,笛四,杖鼓十二,大鼓一,花梨木拍板一。冠服用紅絹彩畫胸背,方花小袖單袍,有花鼓吹冠,錦臂鞲皂靴,抹額用紅羅彩畫,束腰用紅絹,宴禮大奏樂,樂工八人,樂器用紫竹簫二,紫竹笙二,箏二,花梨木拍板一,冠服同前。迎膳大樂,樂工八人,樂器用戲竹二,笛二,杖鼓二,小鼓一,花梨木拍板一,冠服亦同前。其餘樂工冠服用綠絹彩畫胸背,方花小袖單袍,無花鼓吹冠,抹額以紅絹彩畫,束腰以紅絹。
公元1385年
洪武十八年,定王府慶祝、祭祀、宴享及諸臣朝見之儀。
按《明會典》:凡慶賀親王之國,十八年,定其日設儀仗於露臺上下之東西,設大樂於露臺上東,西北向,陳金鼓旗於承運門外,軍職官員各守殿及王城門。設文武官拜位於丹墀,文東武西,設贊禮官二員,於文武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護從、執事等官先詣圓殿,後候典服官啟請,王具冕服訖,典儀啟,執事者先行,四拜。禮畢,各就位。典儀啟請王陞殿,導引官前導,大樂作。陞座訖,樂止。贊排班,引禮引文武官就拜位,贊班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引禮引班首陞自東階,由殿東門入至殿中,贊跪,外贊同贊跪,班首眾官皆跪,班首致詞云:某官某等敬惟殿下,欽承上命,至國之初,禮當慶賀。如係王府官,則稱臣某等。後同。內外贊俯伏,興。引禮引班首復位,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典儀詣殿中,跪啟,禮畢,樂作。導引王還宮,樂止。各官以次出。 凡慶賀正旦禮,王冕服,文武官朝服,四拜。班首由東階陞殿,致詞云:某官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咸新,敬惟殿下茂膺多福。賀畢,俯伏,興,復位,又四拜,禮畢。 凡冬至及王壽誕日,禮同。惟改致詞。冬至云:茲遇節應黃鐘,日當長至,敬惟殿下茂膺多福。壽日云:茲遇殿下壽誕之辰,某等敬祝千歲壽。 凡慶賀正旦、冬至、王壽日,惟王府官屬及附郭衙門文武官員稱賀,在外各衛所、府、州、縣衙門,豫期摘撥佐貳官或首領官一員,至日隨班行禮。其有出使官員,一體隨班。 凡王妃到國,十八年,定五品以上命婦出城五里迎接,送到宮,行八拜禮。 凡遇冬至正旦,五品以上命婦具服詣宮,行賀禮,贊四拜。班首由東陛陞殿跪外,命婦皆跪,班首致詞云:某封某氏等,茲遇〈正旦云履端,冬至云履長〉之節,敬詣王妃殿下稱賀。如王府官命婦為班首,則稱妾某封某氏等。後同。興。復位。四拜,禮畢。其遇王妃壽誕,禮同。惟詣王妃前致詞云:某封某氏等,敬惟王妃殿下壽誕之辰,祝千歲壽。其命婦班次照夫品級。 凡世子千秋、正旦、冬至,本國官員行賀禮,便服,四拜,不稱贊致詞。出入經過官員,迎接及到國各衙門官員行賀禮,俱便服,四拜。凡王府朝儀,十八年定,每日王府官屬常朝,依文武左右班立。遇朔朢,本處守禦衛分及府州縣等官朝見,各照品級,依文武東西列班行叩頭禮畢。四品以上及長史紀善入殿,五品以下於丹墀東西序立,北向。若有事召見者,不在朔朢之限。又王府凡有辭見官員人等,每日早晚俱引見。 又令王所居城內布政使、都指揮司并衛、府、州、縣、雜職官,皆於朔朢日至王府門候見。若有事召見者不在此限。 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事經過見王,並行四拜禮。 又定凡遇聖節及正旦、冬至節日,行告祝天地禮。其日設香案於露臺上,設王拜位於案前,文武官拜位於丹墀之東西。王冕服就位,各官具朝服,隨班四拜。王詣香案前跪,眾官皆跪。王致詞訖〈隨意致詞〉,俯伏,興,復位。眾官皆俯伏,興,又四拜,禮畢。 凡遇中宮壽日,王冕服,妃具禮服,設香案於內宮門露臺上,行告祝天地禮。先四拜,興。王詣香案前跪,告祝訖,俯伏,興,復位。又四拜,禮畢。不用樂。百官不隨班。 凡遇東宮壽日,行告祝禮,王皮弁服,百官具朝服,隨班行禮儀同前。 凡進賀表箋,十八年定,凡遇正旦冬至,預期進賀表箋,萬壽聖節,豫期進賀表文,俱行十二拜禮。其日清晨,設龍亭於正殿中,設儀仗大樂於露臺西,設表箋案於龍亭前,設香案於表箋案前,進表箋使者立於香案東,捧表箋官立於香案西,設香案亭於承運門中道,設王拜位於露臺上,百官拜位於丹墀。王冕服,就位,百官朝服隨班,班齊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引禮啟請王詣香案前跪贊,百官皆跪,執事者以表箋跪授王,王受以授使者,使者跪受,置龍亭訖,俯伏,樂作。興,樂止。復位。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啟請王搢圭贊百官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者三,啟出圭贊百官出笏,俯伏,樂作。興,又四拜,樂止。禮畢,儀仗鼓樂前導,百官朝服送至郊外,王送至宮城門就回。護衛官從王還宮。 凡遇特進中宮箋文,王冕服,百官朝服隨班,行十二拜禮,陳設如前儀。班齊四拜,啟請王詣香案前跪,百官皆跪。執事者以箋跪授王,王受以授使者,使者跪受,置龍亭訖。俯伏,興,復位。再行八拜禮畢,不必舞蹈山呼。 凡遇特進東宮箋文,陳設如前儀。王具皮弁服,百官具朝服隨班,行四拜禮,啟請王詣香案前跪,百官皆跪,執事者以箋跪授王,王受以授使者,使者跪受,置龍亭訖,俯伏,興,復位。又四拜禮畢。 又定凡有特旨御筆至王所,則遣官於郊外迎接,設香案於殿中,候使者至王宮門外,出迎使者,以聖旨置殿上香案,導引啟王四拜,興。詣香案前,使者以聖旨授王,王跪看畢,仍置於案俯伏,興,復位。又四拜禮畢,各官不必陪班。 凡受曆,十八年,定每歲九月初一日,欽天監進次年曆日。頒訖,即遣使者齎曆至王國,長史司官先啟聞,設香案於殿上,王常服出殿門迎接,使者捧曆詣殿上置於案,退立於案東,引禮引王詣前,贊四拜,贊跪。使者取曆立授王,王受訖,以授執事者,復置於案。贊王俯伏,興,再四拜。禮畢。後頒曆以十月初一日,其王府曆日亦不遣使,但附於各府齎捧進賀。冬至人員順齎頒授。 又定王府祭社稷儀。一齋戒:正祭前四日,奉祀所具本,啟聞於午後,沐浴更衣,於齋宮。次日為始,齋三日。凡齋戒之日不飲酒,不茹葷,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 一省牲:正祭前一日清晨,設香案於宰牲房外,導引官四員導王常服詣牲位,啟省牲,執事者牽牲過香案前訖,啟省牲畢,遂宰牲,以盤盛毛血伺祭瘞之。 一陳設:前期掃除壇場幕次。至期,掌祭官率執事陳設籩豆、簠簋、酒尊等物。 一正祭:其日昧爽,王具皮弁服,文武官祭服,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四員導王詣拜位,內贊啟就位,典儀唱瘞毛血,執事者以毛血瘞於坎內,典儀唱迎神,典樂舉麾唱迎神,樂奏《廣清之曲》。候樂作,內贊啟,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典樂舉麾唱初獻,樂奏《壽清之曲》。武生舞武功之舞,執事者捧帛爵獻於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於神位之左,內贊啟,跪典儀唱,讀祝讀訖,內贊啟,俯伏,興,平身。樂作。通贊同唱,百官俯伏,興,平身。樂止。典儀唱亞獻禮,典樂舉麾唱亞獻,樂奏《豫清之曲》。文生舞文德之舞,執事者舉爵進獻如前儀訖,樂作。典儀唱終獻禮,典樂舉麾唱終獻,樂奏《熙清之曲》。文生舞文德之舞,執事官進爵如亞獻儀訖,樂止。典儀唱飲福受胙,典膳以福酒及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捧出,內贊啟跪搢圭,典膳以福酒跪進,內贊啟飲福酒訖,典膳以胙跪進,內贊啟受胙訖,啟出圭,俯伏,興,平身。內贊啟,鞠躬,四拜,興,平身。通贊同唱,百官四拜,典儀唱徹饌,典樂舉麾唱徹饌,樂奏《雍清之曲》。執事官各詣神位前徹饌訖,樂作。典儀唱送神典樂,舉麾唱送神,樂奏《安清之曲》。內贊啟,四拜,通贊同唱,四拜,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各詣瘞位,典樂舉麾唱望瘞,樂奏《時清之曲》。內贊啟禮畢。一祭山川儀與社稷同,但不瘞毛血,改詣瘞位為燎位及樂、歌不同。 一祭旗纛,遣武官戎服行禮,儀與山川同,但樂用大樂。 一五祀,遣官致祭,用大樂,行三獻禮,不用飲福受胙。 又定王祭宗廟用冕服,文武百官祭服陪祭。祭器籩豆八,簠簋各二。牲用少牢。其廟制許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始祖之廟為五,以始封之王為始祖。靖江王國則以南昌王為始祖,四時之祭皆用王者禮樂。 凡大宴禮儀,是年定其日設王座於存心殿,設酒亭於座西南,膳亭於東南,設文武官四品以上座次於殿內東西相向,酒尊食桌於殿外;五品以下座次於兩廊,設細樂於殿內,大樂於殿外,典儀啟請陞座,王服常服出,樂作。陞座,樂止。引禮引文武四品以上官及長史詣殿內,五品以下詣殿外,列班北向,贊鞠躬,樂作。四拜,樂止。進筵,樂作。有花則進花,進訖,樂止。色長跪啟,一奏《喜千春之曲》,次唱,樂作,進第一爵酒,贊,各官跪,色長跪唱進酒,飲訖,樂止,贊,眾官俯伏,興,就座。執事者進各官桌,樂作。有花則散花,樂止。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二爵酒。色長跪啟,二奏《永南山之曲》,各官起立斟酒畢,復坐。執事者隨斟各官酒,色長跪唱,進酒飲畢,樂止,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大樂作。各官起立進畢,復坐。執事者即供各官湯,色長跪唱進湯,樂作。食畢,樂止。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三爵酒。色長跪啟,三奏《桂枝香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四爵酒。色長跪啟,四奏《初春曉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五爵酒。色長跪啟,五奏《乾坤泰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六爵酒。色長跪啟,六奏《昌運頌之典》,進酒、進湯如前儀,色長跪啟承應畢,進第七爵酒。色長跪啟,七奏《泰道開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畢,收爵進湯。及大膳,如前儀畢收膳,色長跪啟承應畢,贊徹案,自下而上贊,起文武官如前列班,樂作。四拜,樂止。分東西序立,典儀跪啟禮畢,樂作。引王還宮,樂止。各官以次出。常宴五爵禮儀同。凡遇正旦聖節王壽日設宴用花,餘宴不用。洪武十九年,親王之國外官免其慶賀,有事具啟。按《明會典》:十九年,定親王之國在外,府州縣衛所及守邊衙門不必慶賀,遇有事務,許首領官承差人等具本啟聞,並不許差遣將官,有妨公務。
公元1387年
洪武二十年秋,詔給親王歲祿五萬石,停茶、鹽、布、絮勿給。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公元1390年
洪武二十三年,命考定王國,合祀山川諸神。
按《明大政紀》:二十三年二月庚子,命禮部翰林院考定王國,合祀山川諸神。上曰:王國有嶽鎮即以嶽為主。次海,次鎮,次瀆,風雲雷雨之神又次之。於是李原名為圖以進使頒,諸王復命。東海,則燕、齊皆祭;東嶽、東鎮,齊、魯皆祭;西海,秦、蜀皆祭;晉祭北海。
公元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改封豫、漢、衛三王為代、肅、𨖚。命齊王於開平近里圍獵。詔漢、衛等六王練兵臨清。印《通鑑》《史記》《元史》賜諸王。
按《明大政紀》:二十四年二月,改封豫王為代王,漢王為肅王,衛王為遼王。三月丙辰,命齊王榑率護衛騎兵於開平近里圍獵。五月,詔漢、衛、谷、慶、寧、岷六王練兵臨清。六月甲戊,命禮部印《通鑑》《史記》《元史》以賜諸王。
公元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令翰林院擬奏親王諡上將。立燕王為皇太子,以劉三吾奏不果。議准王妃以下有所出者稱夫人。令僉事官坐長史上,敕諸王以訓練兵將。按《明大政紀》:二十五年二月,詔親王及功臣賜諡,令禮部行,翰林院擬奏請旨。四月戊寅,上御東閣門,諭廷臣,欲立燕王。上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上不及對,因大哭而罷。
按《明會典》:凡請封生母,二十五年議准,王妃以下有所出者稱夫人。 是年,令僉事係方面官許入殿,坐於長史之上。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五年春正月,太祖御奉天門,手敕以賜諸王,有云:常歲訓將練兵,驗視周迴險易,造軍器務要精堅堪用,庶使姦邪難以口舌惑聽。遂召修撰許觀、練子寧、編修吳言信等執筆聽書畢,太祖顧皇長孫曰:汝諦閱之,當使邊塵不動,貽汝以安也。自是諸王得專制國中,提兵防禦,地大權重,易生驕僭。時葉居升應詔陳言,極論分封太侈,太祖怒曰:小子敢間吾骨肉,吾見且切齒,可使吾兒見乎。速取來,吾將手射之且啖其肉。逮至,瘐死刑部獄。後無復敢言者。
公元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給齊、秦二王護衛,賜諸王《永鑑錄》,定諸王朝見儀及儀仗之制。
按《明大政紀》:二十六年正月己巳,命永定侯張詮調山東沂州衛將士以充齊府護衛。三月辛酉,詔併西安右衛為秦王護衛。十二月壬申朔,《永鑑錄》成,頒賜諸王。其書輯歷代宗室諸王為虐悖逆者,以類為編,直敘其事。
按《明會典》:諸王朝見儀,二十六年定,凡各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行一拜叩頭禮。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於便殿內行家人禮。伯叔兄坐東面西坐,受天子四拜,伯叔兄就於受禮位坐,天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 親王儀仗,二十六年定,金交椅一把,腳踏全間,抹金盆罐一副,金香爐一箇,抹金銀香合一箇,班劍一對,儀刀四對,吾杖一對,響節四對,羽葆幢一對,絳引旛一對,骨朵一對,臥瓜一對,立瓜一對,金鉞一對,金鐙一對,儀鍠氅一對,殳叉一對,傳教旛一對,信旛一對,告止旛一對,金節一對,挑心節一對,麾幢一對,戟十對,夾槊一對,槊十對,盾十對,戈氅十對,戟氅一對,紅羅銷金圓傘一把,紅羅曲蓋繡傘二把,紅羅繡圓傘二把,紅羅繡方傘四把,紅羅素圓傘二把,紅羅素方傘二把,紅絹銷金雨傘一把,紅羅繡方扇四把,紅羅繡圓扇四把,青羅繡孔雀圓扇六把,紅紗燈籠一對。
公元1394年
洪武二十七年,命韓、瀋二王省視諸王國。詔停岷王宮殿工。按《明大政紀》:二十七年三月甲寅,命韓王、瀋王分道省視秦、晉、燕、周、齊王。上以二王年少,欲其遊覽諸王國,以敦孝友之情。十月己丑,詔停岷王宮殿工。諭工部曰:邊境土木之工,必度時量力,順民情而後為之。時可為而財力不足,不為也;財有餘而民不欲,不為也;必有其時有其財,而民樂於趨事,然後為之,則事易舉。今雲南土曠民稀,軍餉轉輸,民力甚勞苦,若復加興造之役,非惟時力未可,於民亦有所不欲。岷府姑為棕亭以居,俟十五年後,民富力紓,作之未晚爾。工部遣人馳驛往諭。雲南守臣罷其役。
公元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詔停造遼王宮室,襲封秦王世子,更定諸王以下封爵冊寶及歲支祿米之制,賜以祖訓。又擬各王世系為二十字,定靖江王庶子稱謂及官員入見之禮。
按《明大政紀》:二十八年四月,詔停造遼王宮室,敕武定侯郭英遼東軍務物情,來者多言其艱苦,況邊境營繕,不宜盡力以困之。今役作軍士,皆強悍勇力,善戰之人勞苦過多,心必懷叛,故往往逃伏草野山澤間,乘間劫掠。近者高麗表奏,言多不實,朕已命有司究之。聞彼自國中至鴨綠江,衝要處所儲軍糧,每驛有一萬、二萬石,或七、八萬十數萬石,東寧等國皆使人誘之入境,此其意必有深謀。朕觀高麗自古常與中國爭戰。昔漢、唐時,遼東地方皆為其所有,直抵永平之境,恃遠不臣,時時弄兵,自古無狀。今遼東乏糧,軍士饑困,倘不即發沙嶺倉廩賑之,必啟高麗,招誘逋逃之心,非至計也。使高麗出二十萬人以相警,諸軍何以應之。今營繕造作,暫宜停止,且令立營屋以居,十年之後再為之。古人有言:人勞乃易亂之源。深可念也。辛未,諭禮部尚書任亨泰,議秦王世子襲爵禮。上曰:秦王既沒,國事無統,世子長成,宜命襲爵,爾其集議以聞。亨泰同翰林諸臣議:漢諸王薨,遣使者立嗣子為王,則元冠衰絰素服以承詔事反喪服。又諸侯受天子之命,亦宜服其命服,使者出反喪,即位而哭,既合於禮,且協人情,詔依服命服禮行之。六月丙寅,遣前軍都督府謝彥、通政使來徵奉金冊冕服特節往陝西,冊秦世子尚炳為秦王。八月戊子,詔更定皇太子親王封爵冊寶之制。閏九月,詔更定親王歲支祿米量減以資軍國之用。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及儀賓六百石,郡君及儀賓四百石,縣君及儀賓三百石,鄉君及儀賓二百石。重定《皇明祖訓》。成其目,仍舊更箴戒章為首章,命大書揭於右順門內西南廊下。既而遣使詔諸王至京,諭以減祿米之故,以《祖訓》賜之。十月,上定東宮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為一世,以其字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則臨時所議,以為二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復擬續增。
按《明會典》:靖江王府二十八年,令靖江王庶子稱王子,發放、言語稱裔旨,一應官員人等參見并時節慶賀常服,行四拜禮,常見行一拜禮,不叩頭。 令晉、燕、楚、蜀、湘府給祿米如數。代、肅、慶、遼各府遠在邊,民少賦薄,歲且給五百石。齊府一千石。嗣秦王幼,其應用米石有司月進。 凡親王位下各擬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孫,即以上聞,付宗人府,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下字俱用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府不拘。
秦王位下 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
晉王位下 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王位下〈今為帝系〉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
楚王位下 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齊王位下 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魯王位下 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蜀王位下 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湘王位下 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 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
肅王位下 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富、運、凱、諫、處、恆、隆。
遼王位下 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慶王位下 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适、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寧王位下 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岷王位下 徽、音、膺、彥、譽、定、榦、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谷王位下 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韓王位下 沖、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顥、慥、令、緒、价、蕃、維。
瀋王位下 佶、幼、詮、勛、引、恬、珵、效、迴、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位下 斐、序、斌、延、賞、凝、覃、濬、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唐王位下 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曆、協、銘、圖。
郢王位下 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璿、璣。伊王位下 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以下六十字原無國號。〉毖、初、斯、建、節、勗、好、必、貞、銓、執、準、符、鈞、正、詢、旼、汝、勵、虔。
薦、諝、演、還、暢、先、施、遂、省、稽、諏、懽、爰、造、就、
適、藝、冀、塤、篪。
慧、堅、忻、愿、確、鑒、潔、綽、侁、孜、習、獻、增、盈、謐、
臨、饒、軼、績、撝。
靖江王位下 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舊有〉潭王位下 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貴、中。〈以國除。《祖訓》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八年乙亥秋八月,更定宗人封爵冊寶之制。皇太子及親王,金冊金寶。皇太子妃及妃,止授金冊。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五,皆封郡王,授以塗金銀冊銀印。親王嫡長子,年十歲封王世子,授以金冊金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凡王世子必以嫡長,以庶奪嫡降庶人,重則遠竄。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子,庶子止封郡王,俟王與妃年五十無子,始封庶長子為王世子。凡嗣封受封納妃,朝廷遣使行冊命禮。郡王次子授鎮國將軍,職三品;次孫輔國將軍,職四品;次曾孫奉國將軍,職五品,凡三等。次元孫鎮國中尉,職六品;次五世孫輔國中尉,職七品;次六世孫以下奉國中尉,職八品。凡三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郡王孫女曰郡君,郡王曾孫女曰縣君,郡王元孫女曰鄉君,凡五等。靖江王府視郡王降一等,宗人有文武才能堪任用者,宗人府以名聞考驗,陞轉如常。選法有犯,宗人訊問量罪降等重,則斥為庶人,罰而不刑。是年秋九月壬寅,更定親王祿米。先是太祖謂戶部尚書郁新等曰:朕今子孫眾盛,原定親王歲用祿米各五萬石,天下官吏軍士亦多俸給彌廣,其斟酌古制,量減各王歲給以資軍國之用。至是戶部議更定親王等歲給米石。
公元1396年
洪武二十九年,定親王入覲禮儀及見皇后父母之禮。
按《明會典》:二十九年,定親王見天子畢,次見東宮,引禮官導王由文華門東門入至文華殿前,西向立,東宮冕服,執大圭,詹事府等官六員導駕出,陞座東宮,官左右侍從,引禮官引王就拜位,贊禮官贊,四拜禮,東宮坐受畢,東宮及王俱衣常服,敘家人禮。引禮官請王由殿東門入至後殿,各王東坐向西,東宮面東,贊禮官贊,四拜禮,王坐受。時諸王皆東宮叔,如東宮與王敘坐,東宮正中南面坐,各王東西敘坐。 凡諸王見皇后父母,亦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
公元1397年
洪武三十年,詔燕、晉二王練兵備邊,各王府宜守定制,不許勞民興造。
按《明大政紀》:三十年四月,詔晉王、燕王各練兵備邊。八月,詔工部移文各王府,宜各守定制,不許私有興造勞吾民匠。若有不可已者,必奏請方許。
公元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敕燕王率諸王防邊。夏,太祖崩,建文帝詔諸王臨邸中,毋奔喪。秋,逮周王橚,廢為庶人。時高巍應詔,請分王諸王子弟。敕遼王毋以孳牧侵民田,命王官不得三六九載考覈。
按《明大政紀》:三十一年五月乙亥,敕燕王總率諸王用防邊患。敕曰: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猶告成王曰:詰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雖海內無事,然天象示戒,邊圉之患,豈可不防。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已命楊文總北平都司行都司等軍,郭英總遼東都司并遼府護衛,悉聽汝節制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奠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其敬慎之毋怠。閏五月乙酉,上崩。時諸王皆尊屬,擁重兵專制,地嫌勢逼,詔諸王臨邸中,毋奔喪。王國所在吏民,悉聽朝廷節制。詔下,諸王不悅,謂此齊尚書疏間我也。辛卯,皇太孫即皇帝位。六月,文皇自燕邸入臨,至淮安出,敕令歸國。七月,命曹國公李景隆訊周王橚,逮至京,廢為庶人。十二月癸丑,遼州人高巍應詔辟上書,請行主父偃推恩之令分王,諸王子弟不當聽晁錯削奪之策。帝奇之。巍書略曰:高皇帝有文王純一之德,大行皇后有后妃不妒之行,則百斯男無不穆穆皇皇,宜君宜王者也。故本宗百世為天子,支庶百世為諸侯,體三代之封建,分茅胙土先封形勢之地。陝西百二山河,其人勇悍,西鄰土番,以秦府王之。山西表裡河山,其人剛壯,北近蒙古,以晉府王之。北平雖無名山大川之限,而桑土沃饒,廣畜羊馬,其人衣皮食肉,弓馬是務,遼、金、元藉之各興一代之業,故以燕府王之。四川雖曰西南一隅,山河阻深,劉備、諸葛亮據之而虎視吳、魏者也,故以蜀府王之。其餘楚、湘、齊、兗、寧、遼、谷、代、慶、肅星羅碁布,比之前代雖皆分封過制,而高皇帝之聖模神慮,莫非欲護中國而屏四裔也。今各處親王固多驕逸,不削則朝廷紀綱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此我皇上之所難處者也。以臣愚見,不當聽晁錯削奪之策,當行主父偃推恩之令,使秦、晉、燕、蜀四府子弟分王於齊兗、楚、湘。齊、兗、楚、湘子弟分王於秦、晉、燕、蜀。其餘寧、遼、谷、代、慶、肅等府類比而分其地,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弱矣。臣又願皇上待遇親王,薄其貢而厚其恩,常盡親親之禮,其賢如漢之河間獻王與東平王蒼者,下詔褒賞之。其驕逸不法,如漢之淮南濟北者,初犯則容之,再犯則赦之,三犯而不改者當合親王告太廟,削其地而廢處之。豈有不順服哉。
按《續文獻通考》:三十一年,敕遼、寧諸王據邊場孳牧勿侵民田。是年冬,命王府官不得三六九載考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