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十六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八
金〈總一則 太宗天會一則 熙宗天會一則 天眷二則 皇統四則 廢帝天德一則 正隆二則 世宗大定十一則 章宗明昌五則 承安三則 泰和二則 衛紹王大安一則 宣宗貞祐三則 興定三則 哀宗天興一則〉
元〈總一則 世祖中統三則 至元二十六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九則 武宗至大四則 仁宗皇慶二則 延祐六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四則 文宗天曆二則 至順三則 順帝元統一則 至元四則 至正九則〉
官常典第十六卷
宗藩部彙考八
金
金制,封爵掌於吏部,自王公以下列為七等,其封王則分國三等,備置府僚又郡號,有十分封白黑庶姓,而金源廣平亦間封宗室諸王。〈以金源廣平封宗室見後編年〉按《金史·百官志》:吏部尚書掌授、勳封,侍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郎中掌封爵。一員掌勳級酬賞、承襲用廕之事。員外郎分判曹務及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封爵:正從一品曰郡王,曰國公。正從二品曰郡公。正從三品曰郡侯。正從四品曰郡伯。
公元1197年
〈注〉舊曰縣伯,承安二年更。
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凡食邑:封王者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自天眷定制,凡食邑,同散官入銜。凡封王:大國號二十,曰:恆
公元1191年
〈注〉舊為遼,明昌二年以漢、遼、唐、宋、梁、秦、殷、楚之類,皆昔有天下者之號,不宜封臣下,遂皆改之。
邵
〈注〉舊為梁。
汴
〈注〉舊為宋。
鎬
〈注〉舊為秦。
并
〈注〉舊為漢。〈按《本紀》:明昌二年,以晉為并,此注曰舊為漢,疑誤。〉
益
〈注〉舊為漢。
彭
〈注〉舊為齊。
趙越譙
〈注〉舊為殷。
郢
〈注〉舊為楚。
魯、冀、豫、絳
〈注〉舊為唐。
兗、鄂
〈注〉舊為吳。
夔
〈注〉舊為蜀。
宛
〈注〉舊為陳。
曹。次國三十,曰:涇
〈注〉舊為隋。
鄭、衛、韓、潞、豳、瀋、岐、代、澤、徐、滕、薛、紀、昇
〈注〉舊為原。
邢、翼、豐、畢、鄧、鄆、霍、蔡、瀛
〈注〉按金格,葛當在此、
沂、荊、榮、英、壽、溫。小國三十:濮、遂
〈注〉舊曰濟。
道、定、景
〈注〉後改為鄒。
申、崇、宿、昔、莒、鄴、郜、舒、淄、郕、萊
〈注〉舊為宋,以避諱改。
鄖、郯、杞、向、管
公元1217年
〈注〉舊曰郇,興定元年改。
密、胙、任、載、鞏、蔣
〈注〉《士民須知》云舊為葛。
蕭、莘、芮。封王之郡號十:金源、廣平、平原、南陽、常山、太原、平陽、東平、安定、延安。凡白號之姓,完顏、溫迪罕、夾谷、陁滿、僕散、朮虎、移剌答、斡勒、斡準、把、阿不罕、卓魯、回特、黑罕、會蘭、沈谷、塞蒲里、吾古孫、石敦、卓陀、阿廝準、匹獨思、潘朮古、諳石剌、石古若、綴罕、光吉剌,皆封金源郡。裴滿、徒單、溫敦、兀林荅、阿典、紇石烈、納闌、孛朮魯、阿勒根、納合、石盞、蒲鮮、古里甲、阿迭、聶摸欒、抹撚、納坦、兀撒惹、阿鮮、把古、溫古孫、耨盌、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偃、阿里班、兀里坦、聶散、蒲速烈,皆封廣平郡。吾古論、兀顏、女奚烈、獨吉、黃摑、顏盞、蒲古里,必蘭、斡雷、獨鼎、尼龐窟。
〈注〉窟亦作占。
拓特、盍散、散答牙、阿速、撒划、準土谷、納謀魯、業速布、
安煦烈、愛申、拿可、貴益昆、溫撒、梭罕、霍域,皆封隴西郡。黑號之姓,唐括。
〈注〉舊作同古。
蒲察、朮甲、蒙古、蒲速、粘割、奧屯、斜卯、準葛、諳蠻、獨虎、朮魯、磨輦、益輦、帖暖、蘇孛輦,皆封彭城郡。親王母妻,封一字王者舊封王妃,為正從一品。次室封王夫人。
公元1197年
承安二年,敕王妃止封王夫人,次室封孺人。郡王母妻封郡王夫人,國公母妻封國公夫人,郡公母妻封郡公夫人,郡侯母妻封郡君〈注〉承安二年更為郡侯夫人。
公元1192年
主事四員,分掌封勳之事。親王府屬官傅,正四品。掌師範輔導、參議可否,若親王在外,亦兼本京節鎮同知。府尉,從四品。本府長史,從五品。明昌三年改,掌警嚴侍從、兼總統本府之事。司馬,從六品。同檢校門禁、總統府事。文學二人,從七品。掌贊導禮儀、資廣學問。記室參軍,正八品。掌表牋書啟之事。大定七年八月始置。二十年,不專除,令文學兼之。提舉衛紹王家屬。提舉,從六品。同提舉,從七品。舊為東海郡侯邑令,丞。提舉鎬厲王家屬。提舉,同提舉。提控鞏國公家屬。提控。同提控。正隆元年,定制親王金印,方二寸,重八十兩,駝鈕。一字王印,方一寸七分半,金鍍銀,重四十兩,鍍金二字。諸郡王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鍍銀,重三十兩,鍍金三字。國公無印。
公元1135年
太宗天會十三年,熙宗即位,封宗翰、宗磐皆為王。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三年正月庚午,即皇帝位。三月甲午,以國論右勃極烈、都元帥宗翰為太保,領三省事,封晉國王。十一月,以尚書令宋國王宗磐為太師。
按《續文獻通考》:宗翰本名粘沒喝,撒改子。天會初,封晉國王。宗磐,太宗子。熙宗時,封宋國王。
公元1137年
熙宗天會十五年,封宗雋等五人皆為王。
按《金史·熙宗本紀》:十五年七月丙戌,封皇叔宗雋、宗固,叔祖暈皆為王。丁亥,汰兵興濫爵。十月乙卯,以元帥左監軍撻懶為左副元帥,封魯國王。宗弼右副元帥,封瀋王。
公元1138年
天眷元年,封宗強、宗敏及太宗子斛魯補等十五人皆為王,進宗雋陳王始定封國制。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眷元年十月丙寅,封叔宗強為紀王,宗敏邢王,太宗子斛魯補等十三人為王。己巳,始禁親王以下佩刀入宮。辛未,定封國制。癸酉,以東京留守宗雋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封陳王。
公元1139年
天眷二年,進封宗雋、宗弼、宗幹王爵,降封太宗諸子。按《金史·熙宗本紀》:二年正月戊戌,以左丞相宗雋為太保領三省事,進封兗國王。七月辛巳,宋國王宗磐、兗國王宗雋謀反,伏誅。丙戌,以右副元帥宗弼為都元帥,進封越國王。丁亥,以誅宗磐等詔中外。甲午,咸州詳穩沂王暈坐與宗磐謀反伏誅。辛丑,以太傅領三省事,宗幹為太師,領三省如故,進封梁宋國王。八月辛亥,行臺左丞相撻懶翼王,鶻懶及活离胡土撻懶子幹帶烏達捕謀反伏誅。九月戊寅朔,降封太宗諸子。
公元1141年
皇統元年正月己巳,封平章政事昂為漆水郡王。
按《金史·熙宗本紀》云云。
公元1142年
皇統二年七月丁酉,賜宗弼金券。八月,復太宗子胡盧為王。十一月甲寅,平章政事漆水郡王昂薨,追封鄆王。
按《金史·熙宗本紀》云云。
公元1146年
皇統六年春正月壬申,封太祖諸孫為王。乙未,封偎喝為王。
公元1150年
按《金史·熙宗本紀》云云。按《廢帝本紀》:天德二年十月辛未,殺太皇太妃蕭氏及其子任王偎喝。按《世宗本紀》:帝,諱雍,本諱烏祿,太祖孫,睿宗子。天輔七年癸卯歲生。皇統間,以宗室子例授光祿大夫,封葛王。貞元三年,進封趙王。正隆二年,例降封鄭國公,進封衛國。三年,徙封曹國。六年,海陵南伐,天下騷動。十月丙午,帝即皇帝位。
公元1149年
皇統九年,海陵即位,勗等二十人各進爵增秩。按《金史·海陵本紀》:皇統九年十二月丁巳,海陵弒熙宗,自太師領三省事,勗以下二十人,進爵增秩各有差。己未,改皇統九年為天德元年。
公元1150年
廢帝天德二年二月戊申朔,封子元壽為崇王。三年,子崇王元壽薨。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公元1157年
正隆二年,改定親王以下封爵等第,追降景宣皇帝為遼王。
按《金史·海陵本紀》:正隆二年二月癸卯,改定親王以下封爵等第,命置局追取存亡誥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參酌削降。公私文書,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毀抹,雖墳墓碑志並發而毀之。四月戊戌,追降景宣皇帝為遼王。按《世紀》:景宣皇帝諱宗峻,本諱繩果,太祖第二子。宗峻在諸子中最嫡。太祖崩,與兄宗幹率宗室群臣立太宗。天會二年薨。熙宗即位,追上尊諡曰景宣皇帝,廟號徽宗。改葬興陵。海陵弒立,降熙宗為東昏王,降帝為豐王。世宗復尊熙宗廟諡,尊帝為景宣皇帝。子合剌、常勝、查剌。合剌是為熙宗。〈按《本
紀》言追降遼王,《世紀》言降豐王。存疑。
〉
公元1158年
正隆三年七月庚申,封子廣陽為滕王。九月甲子,滕王廣陽薨。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公元1161年
世宗大定元年十一月乙酉,封子實魯剌為許王,胡土瓦為楚王。
公元1146年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按《世紀》:顯宗光孝皇帝,諱允恭,本諱胡土瓦,世宗第二子。皇統六年丙寅歲生。大定元年十一月,世宗即位。乙酉,封楚王,置官屬。二年四月己卯,賜名允迪。五月壬寅,立為皇太子。八年正月甲戌,改賜名允恭。二十五年六月庚申崩。二十六年,立子璟為皇太孫。二十九年,世宗崩。太孫即位,是為章宗。五月甲午,追諡體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廟號顯宗。
公元1162年
大定二年四月辛未,降廢帝亮為海陵郡王。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公元1164年
大定四年十一月己丑,封子永功為鄭王。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公元1167年
大定七年閏月戊辰,越王永中進封許王,鄭王永功封隋王,永成封瀋王。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是年,閏七月。〉
公元1169年
大定九年,以越王、隋王二府興造,命毋得更役百姓。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九年五月戊辰,尚書省奏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所興造,發役夫。上曰:朕見宮中竹有枯瘁者,欲令更植,恐勞人而止。二王府各有引從人力,又奴婢甚多,何得更役百姓。爾等但以例為請,海陵橫役無度,可盡為例耶。自今在都浮役,久為例者仍舊,餘並官給傭直,重者奏聞。
公元1171年
大定十一年,封子永升、永蹈、永濟皆為王,又進封永中等六人王爵。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一年正月丁丑,封子永升為徐王,永蹈為滕王,永濟為薛王。十二月辛酉,進封越王永中趙王,隋王永功曹王,瀋王永成豳王,徐王永升虞王,滕王永蹈徐王,薛王永濟滕王。乙丑,趙王永中、曹王永功俱授猛安,仍命永功親治事,以習為政。按《衛紹王本紀》:王諱永濟,小字興勝,更諱允濟,章宗時避顯宗諱,詔改允為永。世宗第七子,母曰元妃李氏。大定十一年,封薛王。是歲,進封滕王。十七年,授世襲猛安。二十九年,世宗崩,章宗即位,進封潞王。明昌二年,進封韓王。承安二年,改封衛王。初,章宗誅鄭王永蹈、趙王允中,久,頗悔之。七年,下詔追復舊封,仍賜諡。而永蹈無後,乃以衛王子按陳為鄭王後,賜衛王詔曰:朕念鄭王自棄天常,以干國憲,槁瘞曠野,忽諸不祀。歷歲既久,深用愴然。親親之情。有懷難置。已詔追復舊爵,改葬如儀。稽考古禮,以卿之子按陳為鄭王後,謹其祭祀,卿其悉之。八年十一月,自武定軍入朝。時章,宗已感嗽疾,衛王且辭行,而章宗意留之。章宗初年,雅愛諸王,置王傅府尉官以傅導德義。及永中、永蹈之誅,由是疏忌宗室,遂以王傅府尉檢制王家,苛問嚴密,門戶出入皆有籍。而衛王乃永蹈母弟,柔弱鮮智能,故章宗愛之。既無繼嗣,而諸叔兄弟多在,章宗皆不肯立,惟欲立衛王,故於辭行留之。無何,章宗崩,匡等傳遺詔,立衛王。衛王固讓,乃承詔,即皇帝位。至寧元年八月壬辰,胡沙虎自稱監國都元帥。癸巳,逼上出宮。以素車載至故邸,以武衛軍二百人錮守之。使宦者李思中害上於邸。九月甲辰,宣宗即位。丁未,詣邸臨奠,伏哭盡哀。敕以禮改葬。胡沙虎請廢為庶人,詔百官議於朝堂,議者二百餘人。太子少傅奧屯忠孝、侍讀學士蒲察思忠請從廢黜,戶部尚書武都、拾遺田庭芳等三十人請降為王侯。太子太保張行簡請用漢昌邑王、晉海西公故事,侍御史完顏訛出等十人請降復王封。胡沙虎固執前議,宣宗不得已,乃降封東海郡侯。貞祐四年,詔追復衛王諡曰紹。
公元1172年
大定十二年,諭諸王府長史勸導諸王為善荊王,文以贓罪奪爵。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二年二月壬寅,上召諸王府長史諭之曰:朕選汝等,正欲勸導諸王,使之為善。如諸王所為有所未善,當力陳之,尚或不從,則具某日行某事以奏。若阿意不言,朕惟罪汝。四月乙丑,大名尹荊王文以贓罪奪王爵,降德州防禦使。十月丙辰,以德州防禦使文貲產賜其兄之子咬住,且諭其母:文之罪,汝等皆當連坐。念宋王有大功於國,故置不問,仍以家產賜汝子。
公元1177年
大定十七年九月辛丑,封子永德為薛王。
公元1178年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大定十八年十二月庚戌,封孫吾都補溫國公,麻達葛金源郡王,承慶道國公。〈按:吾都補《宣宗本紀》作吾睹補,各從音所近,後倣此。〉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按《章宗本紀》:帝,諱璟,小字麻達葛,顯宗嫡子也。大定八年秋七月,生於麻達葛山,以其山名之。十八年,封金源郡王。二十五年十二月,進封原王。二十六年四月,詔賜名璟。五月,謂宰臣曰:朕所以置原王於近輔者,欲令親見朝廷議論,習知政事之體故也。十一月,詔立為皇太孫。二十八年十二月乙亥,世宗不豫,詔攝政。丁亥,受攝政之寶。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世宗崩,即皇帝位。按《宣宗本紀》:帝諱珣,本名吾睹補,顯宗長子。大定三年癸未歲生,世宗養於宮中。十八年,封溫國公。二十六年,賜今名。二十九年,進封豐王。承安元年,進封翼王。泰和五年,改賜名從嘉。八年,進封邢王,又封昇王。至寧元年八月,衛紹王被弒,即皇帝位。
公元1185年
大定二十五年十二月戊午,以皇孫金源郡王麻達葛判大興尹,進封原王。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公元1189年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封兄珣等四人、弟從憲與玠二人為王,進封永中等七人王爵,又詔給親王到任錢。
按《金史·章宗本紀》: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帝位。閏月庚申朔,封兄珣為豐王,琮鄆王,瓌瀛王,從彝沂王,弟從憲壽王,玠溫王。丙子,進封趙王永中漢王,曹王永功冀王,豳王永成吳王,虞王永升隋王,徐王永蹈衛王,滕王永濟潞王,薛王永德瀋王。六月己丑朔,詔有司,請親王到任各給錢二十萬。〈是年,閏七月。〉
公元1190年
章宗明昌元年,定諸王出獵之禁。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元年春正月丁巳,制諸王任外路者許游獵五日,過此禁之,仍令戒約人從,毋擾民。二月丙申,遣諸王,凡出獵毋越本境。
公元1191年
明昌二年,敕親王家,毋許僧尼道士出入。設王傅府尉官。敕改國號,同代名者,因改封諸王,又令親王所領有軍者,令佐貳總押之。
按《金史·章宗本紀》:二年春二月壬辰,敕親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許僧尼道士出入。丙午,初設王傅府尉官。三月癸亥,敕有司,國號犯漢、遼、唐、宋等名不得封臣下。有司議:以遼為恒,宋為汴,秦為鎬,晉為并,漢為益,梁為邵,齊為彭,殷為譙,唐為絳,吳為鄂,蜀為夔,陳為宛,隋為涇,虞為澤。制可。四月甲午,改封永中為并王,永功為魯王,永成兗王,永升曹王,永蹈鄭王,永濟韓王,永德豳王。八月己亥,諭有司:自今親王所領,如有軍處,令佐貳總押軍事。
公元1192年
明昌三年,諭諸王傅尉、輔導、贊助貴得中正毋務苛細。
按《金史·章宗本紀》:三年秋七月己亥,上謂宰臣曰:聞諸王傅尉多苛細,舉動拘防,亦非朕意。是職之設,本欲輔導諸王,使歸之正,得其大體而已。平章政事清臣曰:請以聖意遍行之。曰:已諭之矣。冬十月癸亥,遣諭諸王府傅尉曰:朕分命諸王出鎮,蓋欲政事之暇,安便優逸,有以自適耳。然慮其舉措之間或違於理,所以分置傅尉,使勸導彌縫,不入於過失而已。若公餘遊宴不至過度,亦復何害。今聞爾等或用意太過,凡王門細碎之事無妨公道者,一一干與,贊助之道,豈當如是。宜各思職分,事舉其中,無失禮體。仍就諭諸王,使知朕意。
公元1193年
明昌四年,誅鄭王永蹈以財產分賜諸王,增置王府司馬。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十二月戊戌,定武軍節度使鄭王永蹈以謀反,伏誅。己亥,諭有司,以鄭王財產分賜諸王。甲辰,諸王府增置司馬一人。
公元1195年
明昌六年,封襄為任國公,鎬王永中有罪賜死。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夏四月庚辰,以樞密使襄為尚書右丞相,封任國公。五月乙未,判平陽府事鎬王永中以罪賜死,并及二子。六月丙辰,右諫議大夫賈守謙、右拾遺僕散訛可坐鎬王永中事奏對不實,削官二階,罷之。
公元1196年
承安元年九月辛巳,以右丞相襄為左丞相監修國史,封常山郡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公元1197年
承安二年,親王宣敕始用女直字,封皇子為壽王,詔獎諭,豫王稱皇叔不名。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夏四月癸酉,親王宣敕始用女直字。五月己丑,皇子生。六月乙卯,封皇子為壽王。冬十月丁亥,皇子壽王薨。十二月庚寅,豫王永成進馬八十匹,賜詔獎諭,稱皇叔豫王而不名。承安四年,封宗浩崇國公,從憲進封瀛王。
公元1199年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春三月丁酉,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為樞密使,封崇國公。夏四月壬午,英王從憲進封瀛王。
公元1202年
泰和二年,封皇子為葛王。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二年八月丁酉,皇子生。九月癸亥,以皇子生,親謝南北郊。庚午,封皇子為葛王。十二月癸酉,以皇子晬日,放僧道戒牒三千。三年五月辛卯,皇子葛王薨。
公元1207年
泰和七年,詔追復永中、永蹈王爵,封完顏匡為定國公。
按《金史·章宗本紀》:七年春二月丁巳,詔追復永中、永蹈王爵。秋九月甲申,以左副元帥完顏匡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定國公。
按《續文獻通考》:匡,世祖九世孫。章宗時,以拒宋功封定國公。衛紹王時,封申王。
公元1209年
衛紹王大安元年二月壬辰,封皇子六人為王。十二月,進封兄永功為譙王。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云云。
公元1213年
宣宗貞祐元年,封皇子守禮、守純為王,降故衛王為東海郡侯。
按《金史·宣宗本紀》:至寧元年八月,衛紹王被弒。甲辰,即皇帝位。九月丁未,臨奠於衛紹王第。辛亥,封皇子守禮為遂王,守純為濮王。壬子,改元貞祐。庚申,澤王胡沙虎議廢故衛王為庶人,上曰:朕徐思之,以諭卿等。閏月丙戌,詔降故衛王為東海郡侯。〈是年,閏九月。〉按《哀宗本紀》:哀宗諱守緒,初諱守禮,又諱寧甲速,宣宗第三子。承安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生於翼邸。泰和中,授金紫光祿大夫。宣宗登極,進封遂王。貞祐初,莊獻太子守忠薨,立皇孫鏗為皇太孫,尋又薨。四年正月己卯,立守禮為皇太子。四月甲午,用太子少保張行信言,更賜名守緒。元光二年十二月辛卯,即皇帝位。貞祐二年,封承暉定國公,遷衛紹、鎬厲王家屬於鄭州。賜衛紹王家屬既稟。
公元1214年
按《金史·宣宗本紀》:二年夏五月癸酉,承暉加金紫光祿大夫,封定國公。辛巳,詔遷衛紹、鎬厲王家屬於鄭州。冬十一月辛未,詔賜衛紹王家屬既稟。
按《續文獻通考》:承暉,昂之孫,本名福興。宣宗時,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遷汴,後封定國公,守中都。盡節死。追封廣平郡王。
公元1215年
貞祐三年,令司屬護治鞏國公,按春第,詔求廣平郡王承暉之後。
按《金史·宣宗本紀》:三年秋九月辛未,命司屬令和尚等護治鞏國公按春第。上謂宰臣曰:按春所為不慎,或至犯法。舍之則理所不容,治之則失親親之道,但當設官以防之耳。按春尋以不法,謫博州防禦使。冬十月甲辰,詔求廣平郡王承暉之後,得其猶子歷亭縣丞永懷,以為器物直長。
公元1217年
興定元年春正月丙申,皇子平章政事濮王守純授世襲東平府路三屯猛安。
按《金史·宣宗本紀》云云。
公元1219年
興定三年春閏月庚子,皇子平章政事濮王守純進封英王。
按《金史·宣宗本紀》云云。〈是年,閏三月。〉
公元1220年
興定四年冬十一月戊戌,詔復衛紹王王爵。
按《金史·宣宗本紀》云云。
公元1232年
哀宗天興元年,封訛可為曹王,以鐵券虎符、信牌、御衣賜越王。
按《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春三月丁亥,大元軍平中京。甲午,大元遣使自鄭州來諭降。庚子,封荊王子訛可為曹王,議以為質。密國公璹以曹王幼,請代行,上慰遣之,不聽其代。秋閏月戊申朔,遣使以鐵券一、虎符六、大信牌十、織金龍文御衣賜越王。〈是年,閏九月。〉
元
元制,班爵八等,封王以印章為輕重,又為備置僚屬而分地,歲賜恩禮最渥。
公元1292年
按《元史·百官志》:爵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諸王傅官,寬徹不花太子至齊王位下,凡四十五王,每位下各設王傅、傅尉、司馬三員。傅尉,惟寬徹不花、也不干、斡羅溫三王有之。自此以下,皆稱府尉,別於王傅之下,司馬之上。而三員並設,又多寡不同,或少至一員,或多至三員者。齊王則又獨設王傅一員。內史府,秩正二品。內史九員,正二品;中尉六員,正三品;司馬四員,正四品;諮議二員,從五品;記室二員,從六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從八品;掾史八人,譯史四人,知印、通事各二人,宣使五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九年,封晉王於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改王傅為內史,秩從二,置官十四員。延祐五年,陞正二品,給印,分司京師,并分置官屬。延慶司,秩正三品,掌王府祈禳之事。使三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典簿一員,從七品;令史二人,譯史、知印、通事各一人,奏差二人。至元二十七年置。斷事官,秩正三品,理王府詞訟之事。斷事官一十六員,正三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三人。典軍司,秩從七品,掌控鶴百二十有六人,典軍二員,副使二員。大德四年置。按《宗室世系表》:自昔帝王之興,莫不眾建子弟以蕃王室,所以崇本支,隆國勢也。觀其屬籍,有圖玉牒,有紀大統小宗,秩乎不紊,蓋亦慎矣。然以唐室之盛,自元宗後諸王不出閣,而史已失其世次,況後世乎。元之宗系,藏之金匱石室者甚祕,外廷莫能知也。其在史官固特其概而考諸簡牘,又未必盡得其詳。則因其所可知,而闕其所不知,亦史氏法也。按《諸王表》:昔周封列國,七十而同姓者五十三人,漢申丹書之信,而外戚侯者恩寖廣矣。《詩》曰: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其此之謂乎。元興宗室,駙馬通稱諸王,歲賜之頒,分地之入所以盡,夫展親之義者,亦優且渥。然初制簡朴,位號無稱,惟視印章為輕重,厥後遂有國邑之名。而賜印之等猶前日也。按《食貨志》:自昔帝王於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親親之義也。元之為制,其又厚之至者歟。凡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縣得薦其私人以為監,秩祿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歲月通選調。其賦則五戶出絲一斤,不得私徵之,皆輸諸有司之府,視所當得之數而給與之。其歲賜則銀幣各有差,始定於太宗之時,而增於憲宗之日。及世祖平江南,又各益以民戶。時科差未定,每戶折支中統鈔五錢,至成宗復加至二貫。其親親之義若此,誠可謂厚之至矣。至於勳臣亦然,又所以大報功也。按《續文獻通考》:元制:封一字王者金印,獸鈕兩字;王者金印,螭鈕;次有金印,駝鈕;金鍍銀印,駝鈕;金鍍銀印,龜鈕。有止用銀印龜鈕,等級不同如此,又同姓有無國邑而稱王者,但曰宗、王。不詳錄。
公元1260年
世祖中統元年,給塔察兒封邑歲賦。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秋七月丙子,詔中書省給諸王塔察兒益都、平州封邑歲賦、金帛,并以諸王白虎、襲剌門所屬民戶、人匠、歲賦給之。
公元1261年
中統二年夏六月丙申,禁諸王擅遣使招民及徵私錢。冬十二月庚寅,詔封皇子真金為燕王。
公元1262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裕宗傳》:帝,諱真金,世祖嫡子也。母昭睿順聖皇后,弘吉烈氏。中統三年,封燕王,守中書令。十年二月,立為皇太子,仍兼中書令,判樞密院事。太子在中書日久,中外歸心。於是世祖春秋高,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言事者請禪位於太子,太子聞之,懼。臺臣寢其奏,不敢遽聞,而小人以臺臣隱匿,乘間發之。世祖怒甚,太子益懼,未幾,遂薨,壽四十有三。成宗即位,追諡曰文惠明孝皇帝,廟號裕宗,祔於太廟。
中統三年,賜廣寧王等印,禁諸王恃勢擾民,以燕王守中書令。
按《元史·世祖本紀》:三年春正月癸未,賜廣寧王瓜都駝鈕金鍍銀印,及諸王合必赤行軍印。二月丙午,命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軍。四月戊申,賜諸王也相哥金印。庚戌,賜諸王合必赤金銀海青符各二。冬十月庚申,禁諸王、使臣、師旅敢有恃勢擾民者,所在執以聞。十二月甲寅,封皇子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按《諸王表》:瓜都中統三年,封廣寧王移相哥無國邑名,俱金印螭鈕。
公元1264年
至元元年,給賜也速不花及玉龍荅失印,釋阿里不哥等罪,命燕王署敕設諸王僚屬及說書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秋七月庚寅,給諸王也速不花印。壬辰,賜諸王玉龍荅失印,仍以先朝獵戶賜之。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荅失、阿速帶、昔里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秋八月庚戌,命燕王署敕、諸王設僚屬及說書官。按《宗室世系表》:睿宗皇帝十一子七阿里不哥大王,憲宗皇帝五子二阿速互大王,三玉龍荅失大王,四河平王昔里吉。按《諸王表》:也速不花玉龍荅失金印駝鈕。
公元1265年
至元二年,賜河間王印。詔併只必帖木兒所設管民官屬,分四親王南京屬州。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年春二月戊申,賜親王兀魯帶河間王印,給所部米千石。甲子,詔併諸王只必帖木兒所設管民官屬。閏月丁卯,分四親王南京屬州,鄭州隸合丹,鈞州隸明里,睢州隸孛羅赤,蔡州隸海都,他屬縣復還朝廷。按《諸王表》:兀古帶至元二年,封河間王賜金印駝鈕。〈是年,閏五月。〉
公元1266年
至元三年夏六月丁卯,封皇子南木合為北平王,以印給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南木罕至元三年,封北平王金印螭鈕。
公元1267年
至元四年,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鎮大理等處。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秋八月丁丑,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賜駝鈕金鍍銀印。九月庚戌,遣雲南王忽哥赤鎮大理、鄯闡、茶罕章、赤禿哥兒、金齒等處,詔撫諭吏民。至元五年,誅濟南王保和封習怯吉為河平王。按《元史·世祖本紀》:五年夏六月辛巳朔,濟南王保和以妖言惑眾,謀作亂,敕誅首惡五人,餘勿論。己酉,封諸王習怯吉為河平王,賜駝鈕金印。按《宗室世系表》:憲宗皇帝五子,四河平王昔里吉。
公元1269年
至元六年冬十月庚子,賜諸王奧魯赤駝鈕金鍍銀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奧魯赤封西平王。
公元1270年
至元七年,定諸王遣使取索須以文移賜拜答寒符印,以伯忽兒為札魯忽赤之長。
按《元史·世祖本紀》:七年夏五月丙辰,尚書省臣言:諸王遣使取索諸物及鋪馬等事,自今並以文移,毋得口傳教令。從之。秋七月乙卯,賜諸王拜答寒印及海青、金符二。冬十二月辛酉,以諸王伯忽兒為札魯忽赤之長。按《諸王表》:拜答寒大王至元七年,賜金鍍銀印駝鈕。
公元1271年
至元八年,北平王建幕庭於和林北野。
公元1284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一年春三月丁巳,皇子北平王南木合至自北邊。王以至元八年建幕庭於和林北野里麻里之地,留七年,至是始歸。
公元1272年
至元九年,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禿魯符印及只必帖木兒新城,名永昌府,允闊闊出以分地三州自為一路之請。
按《元史·世祖本紀》:九年春正月庚辰,賜南平王禿魯銀印及金銀符各五。秋八月己亥,諸王闊闊出請以分地寧海、登、萊三州自為一路,與他王比,歲賦惟入寧海,無輸益都,詔從之。冬十月丙戌朔,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京兆為分地,駐兵六盤山。遣使持詔諭扮卜、忻都國。十一月壬戌,諸王只必帖木兒築新城成,賜名永昌府。按《諸王表》:南平王銀印龜鈕。至元十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印。
公元1273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諸王表》:忙哥剌至元十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印。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成,皆聽為宮邸。 秦王金印獸鈕。
公元1275年
至元十二年春正月己亥,敕追諸王海都八剌金銀符三十四。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76年
至元十三年,賜瓜都都魯孛羅三王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春三月庚寅,賜郡王瓜都銀印。夏四月丁卯,賜諸王都魯金印。秋七月甲寅,賜諸王孛羅印。按《諸王表》:瓜都中統二年,封廣寧王。至元十三年,賜金印螭鈕。
公元1280年
至元十七年,賜別乞帖木兒及忽哥赤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七年夏五月庚申,賜諸王別乞帖木兒銀印。冬十月丙子,賜雲南王忽哥赤印。按《諸王表》:別乞帖木兒銀印龜鈕,忽哥赤金印駝鈕。至元十九年,改封北平王為北安王。
公元1266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諸王表》:那木罕至元三年,封北平王。十九年,改封北安王。
公元1283年
至元二十年春正月辛酉,賜諸王出伯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出伯大王銀印龜鈕。
公元1284年
至元二十一年,封牙忽都為鎮遠王,賜印並賜北安、鎮南二王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一年夏閏五月癸巳,賜北安王螭鈕金印。六月,封皇子脫歡為鎮南王,賜塗金銀印,駐鄂州。秋七月己卯,賜皇子北安王印。按《諸王表》:脫歡至元二十一年,封鎮南王金印螭鈕,牙忽都至元二十一年封鎮遠王金鍍銀印龜鈕。
公元1285年
至元二十二年,令汴梁以南至江,以親王鎮之。賜皇子愛牙赤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二年夏五月甲申,立汴梁宣慰司,依安西王故事,汴梁以南至江,以親王鎮之。冬十一月庚午,賜皇子愛牙赤銀印。
公元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春三月癸巳,以臨江路為北安王分邑。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87年
至元二十四年,設北安安西總管相傅僚屬,收安西王相印及秦王印,易勝納合兒王寶為濟南王印。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設都總管府以總皇子北安王民匠、斡端大小財賦。冬十月戊寅,桑哥言:北安王王相府無印,而安西王相獨有印,實非事例,乞收之。諸王勝納合兒印文曰皇姪貴宗之寶,寶非人臣所宜用,因其分地改為濟南王印為宜。皆從之。十一月丁酉,桑哥言:先是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統河西、土番、四川諸處,置王相府,後封秦王,綰二金印。今嗣王阿難荅仍襲安西王印,弟按攤不花別用秦王印,其下復以王傅印行,一藩而二王,恐於制非宜。詔以阿難荅嗣為安西王,仍置王傅,而上秦王印,按攤不花所署王傅罷之。十二月甲子,皇子北安王置王傅,凡軍需及本位諸事並以王傅領之。丁卯,從安西王阿難荅請,設本位諸匠都總管府。按《諸王表》:也只里至元二十四年,封濟南王金印駝鈕。
按《續文獻通考》:按只吉互烈祖第三子,哈赤溫之子。至元二十四年,封濟南王。〈按:濟南王三名互見,而封年皆同,存之以備參考。〉至元二十五年春二月丙寅,賜雲南王塗金駝印。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89年
至元二十六年冬十二月丁亥,封皇子闊闊出為寧遠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諸王表》:闊闊出封寧遠王金鍍銀印龜鈕。
公元1290年
至元二十七年,賜鎮遠、靖遠二王塗金銀印,敕王傅得聽治諸王、分地之民置也,只里王傅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賜金印,出鎮雲南。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七年春正月己未,賜鎮遠王牙忽都、靖遠王合帶塗金銀印各一。夏五月癸亥,敕:諸王分地之民有訟,王傅與所置監郡同治,無監郡者,王傅聽之。庚午,復置諸王也只里王傅,秩正四品。冬十月壬申,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賜金印,出鎮雲南。按《諸王表》:甘麻剌至元二十七年,封梁王金印獸鈕。
公元1291年
至元二十八年春正月癸卯,給諸王愛牙赤印。二月辛卯,封諸王鐵木兒不花為肅遠王,賜之印。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帖木兒不花至元二十八年,封肅遠王金鍍銀印龜鈕。
公元1292年
至元二十九年,皇孫甘麻剌進封晉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冬十二月庚寅,中書省臣言:皇孫晉王甘麻剌昔鎮雲南,給梁王印,今進封晉王,請給晉王印。北安王府尉也里古帶、司馬荒兀,並為晉王中尉,仍命不只答魯帶、狄琮並為司馬。按《諸王表》:甘麻剌至元二十九年,由梁王改封晉王,出鎮大斡耳朵金印獸鈕。
公元1293年
至元三十年,晉王立內史府,以梁王印賜松山出鎮雲南,給安西王斷事官印,並置王傅四人。
按《元史·世祖本紀》:三十年夏四月己亥,皇孫晉王位立內史府。秋七月己未,詔皇曾孫松山出鎮雲南,以皇孫梁王印賜之。八月戊戌,給安西王斷事官印。冬十二月丙午,以鐵赤、脫脫木兒、咬住、拜延四人,並安西王傅。
公元1294年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立晉王內史府,詔諸王有有罪者不得輒自決遣。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夏四月,帝即皇帝位。六月壬辰,立晉王內史府。秋七月甲戌,札魯花赤言:諸王之下有罪者,不聞於朝,輒自決遣。詔禁治之。
公元1295年
成宗元貞元年冬十二月丁卯,禁諸上輒召有司官吏。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公元1296年
元貞二年,立安西王相府,詔諸王毋擅罪官吏,招民戶,戶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賜完澤印定諸王,明會賜與額數。
公元1295年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春二月丙子朔,安西王相鐵赤等請復立王相府,不許。令陝西省臣給其所需,仍以廉訪司沒入贓罰鈔與之。二年春正月丙戌,安西王傅鐵赤、脫鐵木而等復請立王相府,帝曰:去歲阿難荅已嘗面陳,朕以世祖定制諭之,今復奏請,豈欲以四川、京兆悉為彼有耶。賦稅、軍站,皆朝廷所司,今始從汝請,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乙未,詔諸王非奉旨毋罪官吏。夏五月甲申,禁諸王招戶。庚寅,詔諸王戶。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秋七月辛未,賜諸王完澤印。冬十二月癸卯,定諸王朝會賜與:太祖位,金千兩、銀七萬五千兩;世祖位,金各五百兩、銀二萬五千兩;餘各有差。
公元1297年
大德元年,封鐵木而不花為鎮西武靖王,增晉王屯田戶,內史尚乘卿各一員,禁諸王奪民田。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春三月丁丑,封諸王鐵木而不花為鎮西武靖王,賜駝鈕印。秋七月癸未,增晉王所部屯田戶。冬十一月戊子,增晉王內史一員,尚乘寺卿一員。十二月戊戌,諸王也只里部忽剌帶於濟南商河縣侵擾居民,蹂踐禾稼,帝命詰之,走歸其部。帝曰:彼宗戚也,有是理耶。其令也只里罪之。禁諸王、駙馬并權豪毋奪民田,其獻田者有刑。
公元1298年
大德二年,禁諸王受人呈獻田地擅招民戶及從者假控鶴佩帶擾民。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壬辰,禁諸王、公主、駙馬受諸人呈獻公私田地及擅招民戶者。二月乙酉,禁諸王從者假控鶴佩帶擾民。
公元1299年
大德三年,封藥木忽而為定遠王,命中書省諸王所需非奉旨勿給,并戒飭諸王擅置官府。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年春正月庚寅,封藥木忽而為定遠王,賜金印。命中書省:自今后妃、諸王所需,非奉旨勿給;各位擅置官府,紊亂選法者,戒飭之。按《諸王表》:藥木忽兒大德三年,封定遠王金鍍銀印龜鈕。大德六年,以也孫鐵木兒嗣晉王增諸王出伯軍。按《元史·成宗本紀》:六年春正月乙巳,晉王甘麻剌薨,命封其王印及內史府印。二月癸酉,增諸王出伯軍三千人,人備馬三匹,官給其直。按《泰定帝本紀》:帝,諱也孫鐵木兒,顯宗甘麻剌之長子,裕宗之嫡孫也。初,世祖以第四子那木罕為北安王,鎮北邊。北安王薨,顯宗以長孫封晉王代之。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於晉邸。大德六年,晉王薨,帝襲封,晉王仍鎮北邊。至治三年八月癸亥,英宗南還,駐蹕南坡。是夕,遇弒於幄殿。諸王按梯不花及也先鐵木兒奉皇帝
綬,北迎帝於鎮所。癸巳,即皇帝位於龍居河。大德七年夏五月乙卯,以昌童王五戶絲分給諸王禁諸王。毋輒杖州縣官吏,違者罪王府官。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公元1304年
大德八年,詔諸王所分郡邑達魯花赤惟用蒙古人,封海山為懷寧王,出伯為威武西寧王。
按《元史·成宗本紀》:八年春三月戊辰,詔:諸王、駙馬所分郡邑,達魯花赤惟用蒙古人,三年依例遷代,其漢人、女直、契丹名為蒙古者皆罷之。給諸王出伯所部馬萬三千五百匹。冬十月庚寅,封皇姪海山為懷寧王,賜金印,仍割瑞州戶六萬五千隸之,歲給五戶絲直鈔二千六百錠、幣帛各千匹。十二月辛丑,封諸王出伯為威武西寧王,賜金印。按《武宗本紀》:帝,諱海山,順宗荅剌麻八剌之長子也。成宗大德八年十月,封帝懷寧王,賜金印,置王傅官,食瑞州六萬五千戶。十一年春,成宗崩。五月甲申,皇帝即位於上都。按《諸王表》:海山大德八年,封懷寧王金印螭鈕,出伯。大德八年,封威武西寧王金印駝鈕。
公元1305年
大德九年春二月丁酉,封諸王完澤為衛安王,定遠王岳木忽兒為威定王,並賜金印。秋七月壬戌,復置懷寧王王府官。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完澤大德九年,封衛安王岳木忽兒。大德九年,由定遠王徙封威定王金印駝鈕。
公元1306年
大德十年春二月丙辰,封孛羅為鎮寧王,錫以金印。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按《諸王表》:孛羅大德九年,封鎮寧王金印駝鈕。
公元1307年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封寧、越、齊、濟、楚、北寧六王治晉王邸舍,以孛羅鐵木兒領諸王事務。
按《元史·武宗本紀》:十一年五月甲申,皇帝即位於上都。六月己未,封寧遠王闊闊出為寧王,賜金印。秋七月癸亥朔,封諸王禿剌為越王。壬申,以越州路為越王禿剌分地。丁丑,封諸王八不沙為齊王,朵列納為濟王,迭里哥兒不花為北寧王。辛卯,為晉王也孫鐵木兒治邸舍。冬十月癸卯,以舊制諸王、駙馬事務皆內侍宰臣所領,命中書右丞孛羅鐵木兒領之。十一月癸亥,封諸王牙忽都為楚王,賜金印,置王傅。按《諸王表》:大德十一年,闊闊出由寧遠王進封寧王,牙忽都由鎮遠王進封楚王金印獸鈕。
公元1308年
武宗至大元年,封營、定、隴三王,賜南木忽里及定隴二王金印。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春正月己酉,封諸王也先鐵木兒為營王。夏六月戊戌,封藥木忽兒為定王,賜金印。冬十一月乙丑,賜諸王南木忽里金印。十二月庚申,封和郎撒為隴王賜金印。按《諸王表》:藥木忽爾至大元年由定遠王進封定王,和郎撒至大元年封隴王,金印獸鈕。南木忽里無國邑名,金印駝鈕。至大二年封也不干為襄寧王,以老的鎮雲南,賜雲南王及寧肅王金印,流孛蘭奚於北鄙從軍。
公元1309年
按《元史·武宗本紀》:二年春三月己丑,梁王在雲南有風疾,以諸王老的代梁王鎮雲南,賜金二百五十兩、銀七百五十兩,從者幣帛有差。庚寅,封諸王也不干為襄寧王。丙寅,賜雲南王老的金印。冬十一月甲申,賜寧肅王脫脫金印。丙午,諸王孛蘭奚以私怨殺人,罪當死,大宗正也可札魯忽赤議,孛蘭奚貴為國族,乞杖之,流北鄙從軍,從之。按《諸王表》:老的至大二年,封雲南王。也速不干至大二年,封襄寧王金印駝鈕。
公元1310年
至大三年,封衛、兗二王,叛王海都子察八兒來朝,仍以分地五戶絲為幣帛賜之。定王乞設王府官還。世祖原賜晉王地、土、金、銀、銅冶,召鎮南王赴闕。
按《元史·武宗本紀》:三年春三月庚寅,尚書省臣言:昔世祖有旨,以叛王海都分地五戶絲為幣帛,俟彼來降賜之,藏二十餘年。今其子察八兒向慕德化,歸覲闕廷,請以賜之。帝曰:世祖謀慮深遠若是,待諸王朝會,頒賞既畢,卿等備述其故,然後與之,使彼知愧。夏五月甲申,封諸王完者為衛王。六月壬申,以西北諸王察八兒等來朝,告祀太廟。秋七月庚寅,定王藥木忽兒乞如例設王府官六員,從之。冬十月丁卯,封諸王木八剌子買住韓為兗王。壬申,晉王也孫鐵木兒言:世祖以張鐵木兒所獻地土、金銀、銅冶賜臣,後以成宗拘收諸王所占地土民戶,例輸縣官,乞回賜。從之,仍賜鈔三千錠賑其部貧民。十一月戊子,尚書省臣言:昔世祖命皇子脫歡為鎮南王居揚州,今其子老章,出入導衛,僭竊上儀。敕遣官詰問,仍以所僭儀物來上。從之。十二月己未,鎮南王老章僭擬儀衛,究問有驗,召老章赴闕。
公元1311年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封湘寧王,賜湘寧王及濟王印。戒敕諸王,恪恭乃職。置湘寧王傅,罷諸王斷事官。按《元史·仁宗本紀》:四年春三月庚寅,即皇帝位於大明殿。夏四月丁卯,改封親王迭里哥兒不花為湘寧王,賜金印,食湘鄉州、寧鄉縣六萬五千戶。夏六月乙巳,戒敕諸王,恪恭乃職。丙午,置湘寧王迭里哥兒不花王傅。冬十月辛卯,罷諸王斷事官。十二月乙未,賜濟王朵列納印。按《諸王表》:朵列納大德十一年封濟王,金印獸鈕。迭里哥兒不花至大二年徙封湘寧王,金印螭鈕。
公元1312年
仁宗皇慶元年,改封濟王為吳王,制諸王設王傅官,賜衛王、晉王及世祖諸皇子封戶,罷諸王私第營繕,並禁其宣旨各路。
按《元史·仁宗本紀》:皇慶元年春正月戊午,制諸王設王傅六員,銀印,其次設官四員。改封濟王朵列納為吳王,賜衛王阿木哥慶元路定海縣六萬五千戶。二月丙子,賜晉王也孫鐵木兒南康路戶六萬五千,世祖諸皇子也先鐵木兒福州路福安縣、脫歡之子不荅失里福州路寧德縣、忽都魯鐵木兒之子泉州路南安縣、愛牙赤之子邵武路光澤縣,戶並一萬三千六百有四,食其歲賦。三月丁酉,罷諸王、大臣私第營繕。秋七月辛丑,禁諸王徑宣旨於各路。
公元1313年
皇慶二年秋九月戊申,封脫歡為安定王,賜金印。冬十月己卯,封不答滅里為安德王。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諸王表》:脫歡皇慶二年,封安定王金印駝鈕。
公元1315年
延祐二年,封汝寧王及周王、安王,置汝寧王傅及斡羅溫孫王傅。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二年夏四月辛丑,敕諸王分地仍以流官為達魯花赤,各位所辟為副達魯花赤。丙午,封諸王察八兒為汝寧王。六月己亥,置汝寧王察八兒王傅官。秋七月甲寅,置諸王斡羅溫孫王傅官四員。冬十一月甲戌,封和世
為周王,賜金印。按《明宗本紀》:帝,諱和世
,武宗長子也。母曰仁獻章聖皇后,亦乞烈氏。成宗大德三年,命武宗撫軍北邊,帝以四年十一月壬子生。成宗崩,十一年,武宗入繼大統,立仁宗為皇太子,命以次傳於帝。武宗崩,仁宗立,延祐三年春,議建東宮,時丞相鐵木迭兒欲固位取寵,乃議立英宗為皇太子,又與太后幸臣識烈門譖帝於兩宮,浸潤久之,其計遂行。於是封帝為周王,出鎮雲南。置常侍府官屬,以遙授中書左丞相禿忽魯、大司徒斡耳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孛羅、翰林侍講學士教化等並為常侍,中衛親軍都指揮使唐兀、兵部尚書賽罕八都魯為中尉,仍置諮議、記室各二員,遣就鎮。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嗣立。至治三年八月癸亥,御史大夫鐵失等弒英宗,晉王也孫鐵木兒自立為皇帝,改元泰定。二年,帝弟圖帖睦爾以懷王出居於建康。歲戊辰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於上都,倒剌沙專權自用,踰月不立君,朝野疑懼。時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留守京師,遂謀舉義。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興聖宮,兵皆露刃,號於眾曰:武皇有聖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歸心,大統所在,當迎立之。於是帝方遠在沙漠,猝未能至,慮生他變,乃迎帝弟懷王於江陵。丁巳,懷王入京師,群臣請正大統,固讓曰:大兄在北,以長以德,當有天下。必不得已,當明以朕志播告中外。九月壬申,懷王即位,是為文宗,改元天曆,詔天下曰: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時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為皇帝,遣兵犯大都,梁王王禪等兵次榆林,燕帖木兒等,帥師與戰,屢敗之。上都兵皆潰。十月辛丑,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以兵圍上都,倒剌沙乃奉皇帝寶出降,兩京道路始通。於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繼來迎,朔漠諸王皆勸帝南還京師,遂發北邊。二年正月乙丑,文宗復遣中書左丞躍里帖木兒來迎。乙酉,撒迪等至,入見帝於行幄,以文宗命勸進。丙戌,即位於和寧之北。按《宗室世系表》:仁宗皇帝二子,長英宗皇帝,次安王兀都思不花,早隕無後。按《諸王表》:和世
延祐二年,封周王兀都思不花。延祐二年,封安王金印獸鈕。



公元1316年
延祐三年,置晉、周二王官屬,並改增諸王分地,郡邑佐貳官,封玉龍鐵木兒為保恩王。
按《元史·仁宗本紀》:三年春正月丙午,增置晉王部斷事官四員。三月甲寅,敕蕭拜住及陝西、四川省臣各一員護送周王之雲南,置周王常侍府,秩正二品,設常侍七員,中尉四員,諮議、記室各二員。置打捕鷹坊民匠總管府,設官六員,斷事官八員;延福司、飲膳署官各六員;並隸周王常侍府。夏四月己亥,增置周王斷事官二員。六月乙亥,改諸王功臣分地郡邑同知、縣丞為副達魯花赤,中、下縣及錄事司增副達魯花赤一員。秋七月乙卯,封玉龍鐵木兒為保恩王,賜金印。按《諸王表》:玉龍帖木兒延祐三年,封保恩王金印螭鈕。
公元1317年
延祐四年,封孛羅為冀王,置王傅等官,封別鐵木兒為汾陽王,敕諸王分地仍舊,自辟達魯花赤,置安王王傅。
按《元史·仁宗本紀》:四年春閏月庚辰,封諸王孛羅為冀王。辛卯,封別鐵木兒為汾陽王。夏六月丙辰,敕:諸王分地,仍舊制自辟達魯花赤。戊午,置冀王孛羅王傅二員,中尉、司馬各一員,都總管府秩正三品。冬十二月壬子,置安王王傅。〈是年,閏正月。〉
公元1318年
延祐五年,封嘉王及武平王,置汾陽王王傅官。按《元史·仁宗本紀》:五年春二月丁酉,封諸王晃火鐵木兒為嘉王,禿滿鐵木兒為武平王,並賜印。三月己丑,置汾陽王別鐵木兒王傅四員。按《諸王表》:晃火鐵木兒延祐四年,封嘉王金印獸鈕。禿滿鐵木兒延祐五年,封武平王金印駝鈕。
公元1319年
延祐六年春三月己巳,封諸王月魯鐵木兒為恩王,給印,置王傅官。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按《諸王表》:玉龍鐵木兒由保恩王進封恩王,金印獸鈕。
公元1320年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封寧遠、雲南二王,降封安王為順陽王。
按《元史·英宗本紀》:七年春三月庚寅,帝即位。夏四月乙卯,封諸王徹徹禿為寧遠王。五月丁未,封王禪為雲南王,往鎮其地。秋七月丙申,降封安王兀都不花為順陽王。
公元1321年
英宗至治元年春三月甲午,置雲南王府。
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公元1322年
至治二年春正月癸未,封塔察兒為蘭國公。冬十二月癸未,封闍闍禿為武寧王。
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公元1323年
至治三年,遣忽剌出鎮雲南,置鎮遠王,官屬封威遠、泰寧二王,月魯鐵木兒襲安西王,授薛徹干父,故金印。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春正月甲辰,遣諸王忽剌出往鎮雲南。二月癸酉,置鎮遠王也不干王傅官屬。秋七月己酉,封諸王忽都鐵木兒為威遠王,授金印。按《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癸亥,英宗遇弒。癸巳,即皇帝位。是日,以諸王月魯鐵木兒襲封安西王。冬十二月己未,授諸王薛徹干以其父故金印。丙戌,旭邁傑言:近也先鐵木兒之變,諸王買奴逃赴潛邸,願效死力,且言不除元兇,則陛下美名不著,天下後世何從而知。上契聖衷,嘗蒙獎諭。今臣等議,宗戚之中,能自拔逆黨,盡忠朝廷者,惟有買奴,請封賞,以示激勸。遂以泰寧縣五千戶封買奴為泰寧王。按《諸王表》:忽都帖木兒至治三年,封威遠王金印駝鈕。薛徹干至治三年,封定王金印獸鈕。
公元1324年
泰定帝泰定元年,命諸王遠徙者還部,封荊、懷二王,徙封王禪為梁王,其餘襲封賜戶邑印幣,置僚屬者不一。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春正月己酉,命諸王遠徙者悉還其部。召親王圖帖睦爾於瓊州,阿木哥於大同。甲寅,賜諸王太平、忽剌台、別失鐵木兒等金印。三月乙未,置定王薛徹干總管府,賜諸王徹徹禿永福縣戶萬三千六百為食邑,仍置王傅。己酉,以皇子八的麻亦兒間卜嗣封晉王。泰寧王買奴卒,以其子亦憐真朵兒赤嗣。遣湘寧王八剌失里出鎮察罕腦兒,罷宣慰司,立王傅府。秋七月丙申,以諸王薛徹禿襲統其父完者所部,仍給故印。九月乙酉,封也速不堅為荊王,賜金印。冬十月丁丑,徙封雲南王王禪為梁王,食邑益陽州六萬五千戶,仍以其子帖木兒襲封雲南王。封親王圖帖睦爾為懷王,食邑端州六萬五千戶,增歲賜幣帛千匹,並賜金印。按《文宗本紀》:帝,諱圖帖睦爾,武宗之次子,明宗之弟也。母曰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大德三年,武宗總兵北邊,帝以八年春正月癸亥生。十一年,武宗入繼大統。至大四年,武宗崩,傳位於弟仁宗。延祐三年,丞相鐵木迭兒等議立英宗為皇太子,明宗以武宗長子,乃出之,居於朔漠。及英宗即位,鐵木迭兒復為丞相,懷私固寵,搆釁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至治元年五月,中政使咬住告脫歡察兒等交通親王,於是出帝居於海南。三年六月,英宗在上都,謂丞相拜住曰:朕兄弟實相友愛,曩以小人譖愬,俾居遠方,當亟召還,明正小人離間之罪。未幾,鐵失、也先鐵木兒等為逆,而晉王遂立為皇帝,改元泰定。召帝於海南之瓊州,還至潭州,復命止之。居數月,乃還京師。十月,封懷王,賜黃金印。二年正月,又命出居於建康,以殊祥院使也先捏掌其衛士。初,晉王既為皇帝,以內史倒剌沙為中書平章政事,遂為丞相,狡愎自用,災異數見,而帝兄弟播越南北,人心思之。致和元年春,大駕出畋柳林,以疾還宮。諸王滿禿、阿馬剌台,太常禮儀使哈海,宗正扎魯忽赤闊闊出等,與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謀曰:今主上之疾日臻,將往上都。如有不諱,吾黨扈從者執諸王、大臣殺之。居大都者,即縛大都省、臺官,宣言太子已至,正位宸極,傳檄守禦諸關,則大事濟矣。三月,大駕至上都,滿禿、闊闊出等扈從。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居守,燕鐵木兒亦留大都。時也先捏私至上都,與倒剌沙等圖弗利於帝,乃遣宗正扎魯忽赤雍古台遷帝居江陵。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於上都。倒剌沙及梁王王禪、遼王脫脫,因結黨害政,人皆不平。時燕鐵木兒實掌大都樞密符印,謀於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陰結勇士,以圖舉義。八月甲午,黎明,百官集興聖宮,燕鐵木兒率阿剌鐵木兒、孛倫赤等十七人,兵皆露刃,號於眾曰:武宗皇帝有聖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正統當歸之。今爾一二臣,敢紊邦紀,有不順者斬。乃手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顏察兒,分命勇士執中書左丞朵朵等,皆下獄。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共守內廷,籍府庫,錄符印,召百官入內聽命。即遣前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使荅里麻失里,馳驛迎帝於江陵。甲辰,帝發江陵。丁巳,帝至京師,入居大內。九月丁卯,燕鐵木兒率諸王、大臣伏闕請早正大位,以安天下,帝固辭曰:大兄在朔方,朕敢紊天序乎。燕鐵木兒曰:人心向背之機,間不容髮,一或失之,噬臍無及。帝曰:必不得已,必明著朕意以示天下而後可。壬申,帝即位於大明殿以致和元年為天曆元年。冬十一月庚辰,遣使奉迎皇兄明宗皇帝於漠北。二年春正月丙戌,皇兄明宗即皇帝位於和寧之北。三月辛酉,遣燕鐵木兒奉皇帝寶於明宗行在所。夏四月癸卯,明宗遣武寧王徹徹禿、中書平章政事哈八兒禿來錫命,立帝為皇太子。五月丁丑,帝發京師,北迎明宗皇帝。秋七月丙子,帝受皇太子寶。八月乙酉朔,明宗次於王忽察都。丙戌,帝入見,明宗宴帝及諸王、大臣於行殿。庚寅,明宗崩,帝入臨哭盡哀。燕鐵木兒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寶授於帝,遂還。癸巳,帝至上都。己亥,帝復即位於上都大安閣。按《諸王表》:至大三年,完澤由衛安王進封衛王。泰定元年,王禪由雲南王進封梁王,也速不堅封荊王,圖帖睦爾封懷王,俱金印獸鈕。帖木兒不花襲封雲南王,金鍍銀印駝鈕;太平襲封陽翟王,忽剌台襲封汝寧王,金印螭鈕;宗王別失帖木兒無國邑名,金印駝鈕。
公元1325年
泰定二年春正月辛丑,懷王圖帖睦爾出居於建康。夏六月甲申,改封嘉王晃火帖木兒為并王。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公元1326年
泰定三年,封威順、宣靖、綏寧、鎮南四王及嗣齊王,並命諸王出鎮撫邊。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三年春正月壬子,封諸王寬徹不花為威順王,鎮湖廣;買奴為宣靖王,鎮益都;各賜鈔三千錠。己未,以湘寧王八剌失里鎮兀魯思部。夏六月丁亥,命湘寧王八剌失里出鎮阿難荅的之地。乙未,命梁王王禪及諸王徹徹禿鎮撫北軍,賜王禪鈔五千錠、幣帛各二百匹。秋七月辛亥,封阿都赤為綏寧王,賜鈔四千錠,給金印。己未,以月魯帖木兒嗣齊王,給金印。八月丁亥,遣梁王王禪整飭斡耳朵思邊事。冬十一月戊午,封諸王鐵木兒不花為鎮南王,鎮揚州。按《諸王表》:泰定二年,月魯鐵木兒封齊王金印獸鈕,阿都赤封綏寧王金鍍銀印駝鈕。
公元1327年
泰定四年,命靖安王等出鎮,封寬徹為國公,給齊王印。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四年春正月壬子,靖安王闊不花出鎮陝西。二月乙亥,親王也先鐵木兒出鎮北邊,賜金一錠、銀五錠、鈔五百錠、幣帛各十匹。三月壬戌,命親王八剌失里出鎮察罕腦兒。封寬徹為國公。秋七月丁巳,給齊王月魯帖木兒印。
公元1328年
文宗天曆元年,文宗命威順王還鎮湖廣,詔議削遼王王號等事,進封西安王為豫王。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曆元年冬十一月甲申,命威順王寬徹不花還鎮湖廣。十二月辛丑,江南行臺御史言:遼王脫脫,自其祖父以來,屢為叛逆,蓋因所封地大物眾,宜削王號,處其子孫遠方,而析其元封分地。詔中書與勳舊大臣議其事。丁巳,封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為豫王,賜南康路為食邑。
公元1329年
天曆二年,明宗封帖木兒為保德郡王,文宗封楚、遼、肅、鎮南、宣讓五王,其餘各有給賜,徵召等事。按《元史·明宗本紀》:二年正月丙戌,帝即位於和寧之北。三月戊午朔,次潔監察罕之地。辛酉,文宗遣右丞相燕鐵木兒奉皇帝寶來上。四月癸巳,燕鐵木兒見帝於行在,率百官上皇帝寶。癸卯,遣使如京師,卜日命中書左丞相鐵木兒補化攝告即位於郊廟、社稷。遣武寧王徹徹禿及哈八兒禿立文宗為皇太子。五月丁巳朔,次朵里伯真之地。戊午,封帖木兒為保德郡王。按《文宗本紀》:二年春正月辛酉,封朵列帖木兒復為楚王。辛未,賜豫王黃金印。夏四月丙午,封孛羅不花為鎮南王。戒諸王分邑達魯花赤受代,不得仍留官所。秋八月庚子,封牙納失里為遼王,以故遼王脫脫印賜之。戊申,封諸王寬徹為肅王。癸丑,徵吳王潑皮及其諸父木楠子赴京師。九月戊辰,召威順王寬徹不花赴闕。辛未,以控鶴士二十人賜宣靖王買奴。冬十月丙戌,遣鎮南王孛羅不花還鎮揚州。十一月庚午,諸王闊不花至自陝西,收其印,遣還。壬申,毀廣平王木剌忽印,命哈班代之,更鑄印以賜。丙子,諸王阿剌忒納失里翊戴有勞,以其父越王禿剌印與之。壬午,詔豫王阿剌忒納失里鎮雲南,賜其衛士鈔萬錠,仍每歲豫給其衣廩。十二月甲申,給豳王忽塔忒迷失王傅印。乙未,改封前鎮南王帖木兒不花為宣讓王。初,鎮南王脫不花薨,子孛羅不花幼,命帖木兒不花襲其爵。孛羅不花既長,帖木兒不花請以王爵歸之,乃特封宣讓王,以示褒寵。按《諸王表》:阿剌忒納失里天曆元年,封豫王金印獸鈕哈班。天曆二年,封廣平王金鍍銀印駝鈕。
公元1330年
至順元年,封鄜、燕、西寧、廣寧、西靖五王,互徙濟陽王,吳王封國,其餘置僚屬徵,召給賜者不一。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春正月丁丑,召荊王之子脫脫木兒赴闕。二月庚子,以兵興所收諸王也先帖木兒、搠思監等印還給之。乙巳,封明宗皇子亦璘真班為鄜王。丁未,賜豫王王傅官金虎符。三月丁巳,徙封濟陽王木楠子為吳王,吳王潑皮為濟陽王。戊午,封皇子阿剌忒納荅剌為燕王,立宮相府總其府事,秩正二品,燕鐵木兒領之。甲戌,封諸王速來蠻為西寧王。夏四月癸巳,置豫王王傅、副尉、司馬各二員。五月戊辰,遣豫王阿剌忒納失里鎮西番,授以金印。賜諸王脫歡金印。己巳,置肅王寬徹傅、尉、司馬各一員。秋七月辛亥,封諸王按渾察為廣寧王,授以金印。九月甲午,封魏王阿木哥子阿魯為西靖王。按《寧宗本紀》:帝,諱懿璘質班,明宗第二子也。母曰皇后,乃蠻真氏。初,武宗有子二人,長明宗,次文宗。延祐中,明宗封周王,出居朔漠。泰定之際,正統遂偏。天曆元年,文宗入紹大統,內難既平,即遣使奉皇帝璽綬,北迎明宗。明宗崩,文宗復即皇帝位。明宗有子二人,長妥懽帖木耳,次即帝也。天曆二年二月乙巳,封帝為鄜王。至順三年八月己酉,文宗崩於上都,皇后導揚末命,申固讓初志,傳位於明宗之子。時妥懽帖木耳出居靜江,帝以眷愛之篤,留京師。太師、太平王、右丞相燕鐵木兒,請立帝以繼大統。十月庚子,即位於大明殿。按《諸王表》:亦璘真班至順元年,封鄜王金印獸鈕。脫歡皇慶元年,封安定王金印駝鈕。按渾察至順元年,封廣寧王金印螭鈕。
公元1331年
至順二年,改封武寧王為郯王,並命諸王出鎮置僚屬及增減食邑銀鈔之數。
按《元史·文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己亥,賜武寧王徹徹禿金百兩、銀五百兩,以淮安路之海寧州為其食邑。二月壬戌,改封武寧王徹徹禿為郯王,賜以金印。庚午,諸王徹徹禿、沙哥坐妄言不道,詔安置徹徹禿廣州,沙哥雷州。甲戌,給宣讓王王傅印。三月戊子,命諸王阿魯出鎮陝西。庚寅,命威順王寬徹不花還鎮湖廣。癸卯,命宣靖王買奴置王傅等官。夏四月甲寅,中書省臣言:越王禿剌,在武宗時,以紹興路為食邑,歲割賜本路租賦鈔四萬錠。今其子阿剌忒納失里襲王號,宜歲給其半。從之。冬十二月壬子,復命諸王忽剌出還鎮雲南。按《諸王表》:徹徹禿至順二年,由武寧王進封郯王金印獸鈕。
公元1332年
至順三年,建豳王居第,給王及王傅祿,詔置西寧王傅以安陸府為并王食邑。
按《元史·文宗本紀》:三年春正月壬午,命甘肅行省為豳王不顏帖木兒建居第。二月乙巳,給豳王及其王傅祿。三月己卯,詔:以西寧王速來蠻鎮禦有勞,其如安定王朵兒只班例,置王傅官四人,鑄印給之。庚辰,以安陸府賜并王晃火兒不花為食邑。按《諸王表》:速來蠻封西寧王金印螭鈕。
公元1334年
順帝元統二年夏四月庚申,封宗室蠻子為文濟王。五月戊申,詔文濟王蠻子鎮大名,雲南王阿魯鎮雲南,給銀字團牌。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35年
至元元年,以亦思干兒弟撒昔襲其兄封,脫脫木兒襲荊王,賜宣讓王牧地制省諸王飲膳之費。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元年冬十月戊辰,以宗王亦思干兒弟撒昔襲其兄封。十二月丙辰,制省諸王、公主、駙馬飲膳之費。壬戌,撥廬州、饒州牧地一百頃,賜宣讓王。壬辰,詔宗室脫脫木兒襲封荊王,賜金印,命掌忙來諸軍,設立王府官屬。按《諸王表》:荊王脫脫木兒金印獸鈕。
公元1336年
至元二年,進封買奴為益王,賜郯、衛二王食邑及文濟王印,命不蘭奚出鎮寬徹不花還鎮,贈宗王忽都答兒及羅羅歹王號。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年春二月庚子,進封宣靖王買奴為益王。夏四月甲午,詔以太平路為郯王徹徹禿食邑。六月丁丑,贈宗王忽都答兒為雲安王,諡忠武;羅羅歹為保寧王,諡昭勇。秋七月丙午,以衛輝路賜衛王寬徹哥為食邑。癸酉,命宗王不蘭奚,駙馬月魯不花、帖古思、教化鎮薛連可、怯魯連之地,各賜鈔六百錠及銀牌遣之。八月甲戌朔,命威順王寬徹不花還鎮湖廣。先是,伯顏矯制召之至京,至是帝遣歸藩。冬十二月丙子,賜文濟王蠻子金印、驛券及從衛者衣并糧五千石。按《諸王表》:文濟王蠻子金印螭鈕,至元三年秋七月己亥,賜鞏卜班西平王印。冬十二月庚辰,命阿魯圖襲廣平王爵。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按《諸王表》:西平王金鍍銀印駝鈕。
公元1340年
至元六年夏五月己未,詔以党兀巴太子擒賊阿荅理胡,歿於王事,追封涼王,諡忠烈。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41年
至正元年春三月甲寅,給還帖木兒不花宣讓王印,鎮淮西。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42年
至正二年冬十二月辛亥,封晃火帖木兒之子徹里帖木兒為撫寧王。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52年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癸未,命寧王牙安沙鎮四川。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53年
至正十三年,命不花帖木兒襲封文濟王,進西安王為豫王,而以西安王印與其弟答兒麻。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三年秋八月庚申,命不花帖木兒襲封文濟王。冬十二月癸丑,以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為豫王;弟答兒麻討南陽賊有功,以西安王印與之,命鎮寵吉兒之地。
公元1354年
至正十四年,以帖木兒不花襲廣寧王,賜喃荅失印,詔威順王還鎮,仍還其王印。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四年春正月壬申,命帖木兒不花襲封廣寧王,賜鈔一千錠。冬十一月癸未,賜親王喃荅失金鍍銀印。十二月,詔威順王寬徹普化還鎮湖廣。先是以賊據湖廣,命奪其王印,至是寬徹普化討賊累立功,故詔還其印,仍守舊鎮。
公元1355年
至正十五年夏六月己巳,靖安王闊不花薨,無後,命其姪襲封靖安王。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56年
至正十六年,賜靖安王印,置王傅等官,命宣讓、威順二王出鎮。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六年春二月甲戌,命蠻蠻為靖安王,賜金印,置王傅等官。三月戊子,命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以兵鎮遏懷慶路,各賜金一錠、銀五錠、幣帛九疋、鈔二千錠。
公元1361年
至正二十一年,以忽都帖木兒襲封陽翟王,並議加封宗王囊加、玉樞虎兒吐華等爵。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一年秋九月戊午,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伏誅。阿魯輝帖木兒以宗親,見天下盜賊並起,遂乘間隙,肆為異圖,詔少保、知樞密院事老章率諸軍討之。老章遂敗其眾,尋為部將同知太常禮儀院事脫驩所擒,送闕下,詔誅之。於是詔加老章太傅、和寧王,以阿魯輝帖木兒之弟忽都帖木兒襲封陽翟王。宗王囊加、玉樞虎兒吐華與脫驩悉議加封。
公元1367年
至正二十七年秋八月辛亥,帖木兒不花進封淮王,賜金印,設王傅等官。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