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妃嬪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漢〈總一則〉
後漢〈光武一則 安帝建光一則〉
魏〈文帝初二則 明帝太和一則〉
晉〈總一則 武帝泰始一則〉
宋〈武帝一則 孝武帝孝建一則 大明一則 廢帝景和一則 明帝泰始二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二則〉
梁〈武帝一則〉
陳〈文帝矢嘉一則 宣帝大建一則〉
北魏〈道武帝一則 太武帝一則 孝文帝一則 太和一則 孝靜帝武定一則〉
北齊〈後主武平一則〉
北周〈武帝建德二則 宣政一則〉
隋〈總一則〉
公元805年
唐〈總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二則 肅宗乾元一則 德宗貞元二則 順宗永貞一則 憲宗元和一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開成一則〉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遼〈聖宗開泰一則〉
公元1101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明道一則 景祐一則 慶曆二則 嘉祐二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三則 元豐四則 哲宗紹聖一則 元符二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四則 大觀四則 政和五則 重和一則 宣和二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二則 寧宗慶元一則 理宗紹定三則 嘉熙一則 淳祐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金〈總一則 太宗天會一則 熙宗天眷一則 海陵天德一則 貞元一則 正隆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二則 承安一則〉
元〈文宗至順一則〉
宮闈典第四十五卷
妃嬪部彙考一
周
周制:天子立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佐后修內治之政。
按《禮記·曲禮》: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陳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自后而下皆三因而增其數,妾之數未聞。〈《大全》〉馬氏曰:《昏義》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此曰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蓋《昏義》言:後宮之治,故兼天子后言之,而備六宮之數,而妾不與焉。《曲禮》言:後宮之位,故止言天子,而備六宮之名。則雖后之尊,亦曰有后,而妾之賤亦與焉。
按《昏義》: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按《周禮·天官》:九嬪
〈《訂義》〉鄭康成曰:嬪婦,《昏義》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故天下內和而家理。不列夫人於此官者,夫人之於后,猶三公之於王,坐而論婦禮,無官職。薛平仲曰:《周官》言夫人,多矣。而夫人曾不列於官。九嬪、世婦、女御又不言其數,三公固無官也。嬪婦女御之以德進者,不徒求以充位也。內宰自內豎以上,皆所以紀綱王宮之治,而九嬪以下,所以輔成王內之治者,非法不立,非人不行,內外蓋一道,所以敘次之別如此。 陳君舉曰:婦人女子,常與至尊,幽居九重,人弗得見。驕蹇自恣,無所不至。故使之分職於六宮,附屬於冢宰,而天官內宰,春官世婦,又得以參檢其事,與夫婦妾賤人自相使令,而無畏忌者,不同矣。漢高之戚夫人,留侯曰: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袁盎卻謹夫人,坐文帝怒,說以人彘,乃從使大臣得與內事。其如是乎。後世一女專恣,而公卿附離之不暇,尚何冢宰之能率。
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於王所。
〈《訂義》〉劉執中曰:一曰婦德,婦以柔順貞潔為本,皆本於德。二曰婦言者,言其心之聲,心懷溫柔,則言溫柔。心懷正順,則言正順。三曰婦容者,謂用禮以正其容也。容見於身,則動根於德。德以正其心,而禮以正其容。故能步武成於宮商,動靜中於禮樂。《詩》不云乎: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四曰婦功,功者,德行之實。有德行以飭其身,而無
功實以事。其上雖有寵祿,不足以自固矣。故有宗廟之祭祀,籩豆之濯溉,不可以不致其潔。有王后之奉養,膳羞之精雋,不可以不盡其心。有祭服之元黃,歲功之所施,不可以不致其力。有粢盛之饋食,薦徹之贊佐,不可以不盡其禮。驕侈之習與性俱成,安知四事為不可忽,所以有賴於九嬪之教。
鄭康成曰:教各帥其屬者,亦使九九相與,從於
王所息之燕寢。御猶進也,勸也,進勸王息,亦相次敘。凡群妃御見之法,月與后妃,其象也,卑者宜先,尊者宜後。女御八十一人,當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當三夕。九嬪九人,當一夕。三夫人當一夕,后當一夕,亦十五日而遍云。自望後反之。
凡祭祀,贊玉齍,贊后薦,徹豆籩。
〈《訂義》〉鄭康成曰:玉齍,玉敦,受黍稷器。
若有賓客,則從后。大喪,帥敘哭者亦如之。
世婦掌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帥女宮而濯摡,為齍盛。及祭之日,涖陳女宮之具,凡內羞之物。
〈《訂義》〉王昭禹曰:執箕箒以事人者,謂之婦。記曰:納女于天子,備洒埽。婦之事人,有廣嗣之義。故謂之世婦。 鄭節卿曰:《天官》世婦以廣嗣為義,《春官》世婦卿以掌女宮之宿戒。名同而官異,不得不分內外。
鄭康成曰:不言數者,君子不苟于色。有婦德者
充之,無則闕。
掌弔臨于卿大夫之喪。
〈《訂義》〉鄭康成曰:王使往弔。 賈氏曰:案司服公卿大夫,皆王親弔之。此又使世婦者,蓋使世婦致禮物。但弔是大名,雖致禮,亦名為弔。 王氏曰:世婦視大夫,故使弔臨於卿大夫之喪。
女御,
〈《訂義》〉鄭康成曰:《昏義》所謂御妻,御猶進也,侍也。
掌御敘于王之燕寢。
〈《訂義》〉劉執中曰:九嬪云以時御敘者,朔望尊卑之敘。此言御敘於王之燕寢者,以九人,長少為敘。 林氏曰:小星詩曰:進御於君,知其命有貴賤。所謂御敘,則有貴賤別下之名故也。 鄭康成曰:于王之燕寢,則王不就后宮息。 王昭禹曰:王有六寢,一為路寢,五為燕寢。女御御敘之所,九嬪言王所,此言燕寢,實一也。 李氏曰:女御掌敘于王之燕寢,不使九嬪世婦掌之,防上之專妒。蓋女御官卑,不敢嫉妒自專。則內無怨女,子孫眾多。
以歲時獻功事。
〈《訂義》〉王昭禹曰:歲時者,歲終之時。典婦功所謂秋獻功是也。 鄭康成曰:絲枲成功之時。 史氏曰:嬪婦化治絲枲,女功之常,女御掌獻其事,則其勤惰,又有勸懲矣。
凡祭祀贊世婦。
〈《訂義》〉王昭禹曰:祭祀之事,世婦所掌。女御預贊之事。
鄭康成曰:助其帥,涖女宮也。
大喪掌沐浴。
〈《訂義》〉鄭康成曰:王及后之喪。
后之喪持翣。
〈《訂義》〉鄭康成曰:翣棺飾持而從柩車。 黃氏曰:案《禮器》云:天子八翣。又漢制度,皆戴璧,后喪亦同。將葬,向壙之時,使此女御持之,左右各四人。故鄭云持而從柩車。 王氏曰:后之喪,持翣者,女御,以蔽飾后為事。
從世婦而弔于卿大夫之喪。
〈《訂義》〉鄭康成曰:從之數,蓋如使者之介云。
漢
漢興,因秦之稱號,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稱。武帝制倢伃、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
按《漢書·外戚傳》:漢興,因秦之稱號,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注〉師古曰:良,善也。八、七,祿秩之差也。長使、少使,主供使者。
至武帝制倢伃、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
師古曰: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娙娥,皆美貌也。傛傛猶言奕奕也,便習之意也。充依,言充後庭而依秩序也。
而元帝加昭儀之號,
師古曰:昭顯其儀,示隆重也。
凡十四等云。
師古曰:除皇后,自昭儀以下至秩百石,十四等。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倢伃視上卿,比列侯。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師古曰:中二千石,實得二千石也。中之言滿也。月得百八十斛,是為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言二千者,舉成數耳。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師古曰: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歲得千八百
石耳。大上造,第十六爵。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師古曰: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師古曰:中更,第十三爵也。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師古曰:左更,第十二爵。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師古曰:右庶長,第十一爵。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師古曰:左庶長,第十爵。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師古曰:五大夫,第九爵。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師古曰:公乘,第八爵。
五官視三百石。
師古曰:五官,所掌亦象外之五官也。
順常視二百石。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師古曰:涓,潔也。無涓,言無所不潔也。共讀曰恭,言恭順而和柔也。娛靈,可以娛樂情靈也。保,安也。保林,言其可安樂如林也。良使,使令之善者也。夜者,主職夜事。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云。
師古曰:家人子者,言采擇良家子以入宮,未有職號,但稱家人子也。斗食謂佐史也。謂之斗食者,言一歲不滿百石,日食一斗二升。
後漢
後漢光武帝惟設貴人之制。
按《後漢書·后妃傳敘》:光武中興,斲雕為朴,六宮稱號,唯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
公元121年
安帝建光元年夏四月丁巳,尊孝德皇元妃耿氏為甘陵大貴人。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魏
文帝黃初 年,後宮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之號。
按《魏志·后妃傳敘》:魏因漢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公元226年
黃初七年,遣後宮淑媛、昭儀以下歸其家。
按《魏志·文帝本紀》:黃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遣後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
明帝太和 年,增置宮官位號,列爵十二等,班秩一視外朝。
按《魏志·后妃傳敘》: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除順成官。太和中始復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二千石。
晉
晉定妃嬪車輿、章綬、簪珥之制。
按《晉書·輿服志》:三夫人油軿車,駕兩馬,左騑。其貴人駕節畫輈。三夫人助蠶,乘青交路,安車,駕三,皆以紫絳罽軿車,九嬪世婦乘軿車,駕三。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章文曰貴人、夫人、貴嬪之章。佩于窴玉。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銀印青綬,佩采
玉。貴人、貴嬪、夫人助蠶,服純縹為上輿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
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
,世婦三
。助蠶之義,自古而然矣。




公元274年
武帝泰始十年,詔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拜夫人、九嬪,一依魏氏故事。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十年春正月丁亥,詔曰:嫡庶之別,所以辨上下,明貴賤。而近世以來,多皆內寵,登妃后之職,亂尊卑之序。自今以後,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
按《宋書·禮志》:晉武帝泰始十年,將聘拜三夫人、九嬪。有司奏:禮,皇后聘以穀珪,無妾媵禮贄之制。詔曰:拜授可依魏氏故事。於是臨軒,使使持節兼太常拜夫人,兼御史中丞拜九嬪。
宋
宋初,嬪御一依晉制,而省二才人。又定妃嬪章綬、佩玉之制。
按《宋書·后妃傳敘》: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位視九卿。其餘有美人、才人、才人,爵視千石以下。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按《禮志》:貴嬪、夫人、貴人、金章,文曰貴嬪、夫人、貴人之章。紫綬,佩于窴玉。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銀印,文曰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之印。青綬。佩五采瓊玉。
公元456年
孝武帝孝建三年,更定六宮位號。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貴嬪,魏文帝所制。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貴人,漢光武所制。淑妃,魏明帝所制。淑媛,魏文帝所制。淑儀、修華,晉武帝所制。修容,魏文帝所制。修儀,魏明帝所制。婕妤、容華,前漢舊號。充華,晉武帝所制。美人,漢光武所制。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修儀、修容。又中才人、充依,以為散位。
公元459年
大明三年,詔六宮妃嬪修親桑之禮。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三年冬十月丁酉,詔曰:古者薦鞠青壇,聿祈多慶,分繭元郊,以供純服。來歲,可使六宮妃嬪修親桑之禮。
公元465年
廢帝景和元年冬十月己卯,以宮人謝貴嬪為夫人,加虎賁靸戟,鸞輅龍旂,出警入蹕。
按《宋書·廢帝本紀》云云。
明帝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依,復置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云云。
公元467年
泰始三年,更六宮位號,詳置內職,擬同百官備位。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泰始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妃,以備三夫人之數。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為散役。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
南齊
公元479年
高帝建元元年,增定六宮位號。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貴人、夫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公元483年
武帝永明元年,加貴妃、淑妃金章紫綬,進淑妃位同貴妃。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永明元年,有司奏貴妃、淑妃並加金章紫綬,佩于窴玉。淑妃舊擬九棘,以淑為溫恭之稱,妃為亞后之名,進同貴妃,以比三司。夫人之號,不殊蕃國。降淑媛以比九卿。永明七年,復置昭容,位在九嬪。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后妃傳序》云云。
梁
梁武帝承舊制,嬪嬙之數,無所改作。
按《梁書·后妃傳序》:高祖撥亂反正,深鑒奢逸,惡衣菲食,務先節儉。配德早終,長秋曠位,嬪嬙之數,無所改作。
陳
文帝天嘉 年,詔立後宮,擬古三夫人、九嬪,更置五職、三職號為散位,無員數。
按《陳書·后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又置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五人,謂之五職,亞於九嬪。又置美人、才人、良人三職,其職無員數,號為散位。
宣帝大建十一年,敕主衣、尚方諸堂署,不得繕造眾物。後宮僚列,時加量遣。
公元578年
按《陳書·宣帝本紀》:大建十一年十二月己巳,詔曰:昔堯、舜在上,茅屋土階,湯、禹為君,藜杖韋帶。至如甲帳珠絡,華榱璧璫,未能雍熙,徒聞侈欲。朕企仰前聖,思弘王道,安拯民蠹。今可宣敕主衣、尚方諸堂署等,自非軍國資須,不得繕造眾物。後宮僚列,若有游長,掖庭啟奏,即皆量遣。
北魏
道武帝始設夫人,皆有品次。
按《魏書·后妃傳序》:魏氏王業之兆雖始於神元,至於昭成之前,世崇儉質,妃嬙嬪御,率多缺焉,惟以次第為稱。而章、平、思、昭、穆、惠、煬、烈八帝,妃后無聞。太祖始立中宮,餘妾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
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
按《魏書·后妃傳序》:世祖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已多矣。
孝文帝改定內官位視列卿。
按《魏書·后妃傳序》:高祖改定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
公元498年
太和二十二年,以始平南夏,詔減六宮嬪御之半。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二十有二年秋七月壬午,詔曰:朕以寡德,屬茲靖亂,實賴群英,凱清南夏,宜約躬賞效,以勸茂績。后之私府,便可損半;六宮嬪御,五服男女,常恤恆供,亦令減半。
公元545年
孝靜帝武定三年二月庚申,吐谷渾國奉其從妹以備後庭,納為容華嬪。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云云。
北齊
公元574年
後主武平五年春正月乙丑,置左右娥英各一人。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云云。
北周
公元573年
武帝建德二年八月丙午,改三夫人為三妃。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577年
建德六年,詔置妃二人,世婦三人,御妻三人,餘悉從減省。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六年十一月癸酉,詔曰:正位於中,有聖通典。質文相革,損益不同。五帝則四星之象,三王制六宮之數。劉、曹已降,等列彌繁,選擇遍於生民,命秩方於庶職。椒房丹地,有眾如雲。本由嗜欲之情,非關風化之義。朕運當澆季,思復古始,無容廣集子女,屯聚宮掖。弘贊後庭,事從約簡。可置妃二人,世婦三人,御妻三人,自茲以外,悉宜減省。
公元578年
宣政元年,武帝遺詔,妃嬪以下無子者,悉放還家。
按《周書·武帝本紀》:宣政元年六月丁酉,帝崩。遺詔曰:朕平生居處,每存菲薄,非直以訓子孫,亦乃本心所好。喪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自古通典。隨吉即葬,葬訖公除。四方士庶,各三日哭。妃嬪以下無子者,悉放還家。
隋
隋定三妃、九嬪車輿之制。
按《隋書·禮儀志》:三妃乘翟車,以赤為質,駕二馬。九嬪以下,並乘犢車,青幰,朱絡網。
唐
唐定內命婦、夫人鹵簿及車乘之制。
《唐書·儀衛志》內命婦、夫人鹵簿:青衣六人,偏扇、團扇皆十六,執者閒綵裙襦、綵衣、革帶,行障三,坐障二,厭翟車,駕二馬,馭人十,內給使十六人夾車,從車六乘,繖、雉尾扇皆一,團扇二,內給使執之,戟六十。嬪,青衣四人,偏扇、團扇、方扇十四,行障二,坐障一,翟車,馭人八,內給使十四人,夾車四乘,戟四十。婕妤、美人、才人,青衣二人,偏扇、團扇、方扇十,行障二,坐障一,安車,駕二馬,馭人八,內給使十人,從車二乘,戟二十。按車服志夫人厭翟車,九嬪乘翟車,婕妤以下乘安車。
公元732年
元宗開元二十年,中書令蕭嵩奏上《新禮》,定冊內命婦及內命婦以下嬪御鹵簿制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書令蕭嵩奏上《開元新禮》一百五十卷,制所司行用之。
按《開元禮》:冊內命婦三品以上,前一日,守宮設使者及冊案使次於肅章門外及永安門外,皆道右東向。司設設受冊者位於其寢庭近南,當階間,北向。其日,典儀設冊使位於肅章門外之西,東向北上,舉冊案者位在南,差退,俱東向。內謁者監先置案於肅章門外,近限。使者公服發朝堂,乘輅,鹵簿、鼓吹、持節如式,其冊以油絡網犢車載而行。至永安門,降輅,謁者引入,其冊下置於冊案,則隨使而入。掌次者俱引入次。受冊者花釵衣,司就引就受冊位,侍從如常。謁者引冊使出就位,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持冊案者立於使副西南,俱東面。持節者脫節衣,持冊案者以案進使副前,使副取冊於案,持案者退復位。使副以冊進授使者,退復位。內給事進使者前,西面受冊,進立於肅章門外,跪置冊於案,俛伏,興,退。司言詣閤,跪取冊,興,進立功受冊者之北,南面,稱:有制。受冊者之北,南面,稱:有制。受冊者再拜。宣冊訖,又再拜。受冊者進受冊以退。初冊入閤,少頃,謁者引使者出就永安門外次,更衣,乘馬各還其第。鹵簿幡節俱還本司。內命婦四妃九嬪婕妤美人才人鹵簿
清道二人,青衣二人,
青衣,九嬪四人,餘並二人。
偏扇、團扇、方扇各十六,
九嬪十四,餘並十。
行障三具,
九嬪已下二具。
坐障二具,
九嬪已下二具。並婦人執。
厭翟車,
九嬪翟車,婕妤已下安車,並駕二馬。馭人十,九嬪
已下八。
內給使十六人
九嬪十四,餘並十人。
從車六乘,
九嬪四,餘並三乘。
繖一,大扇二,
九嬪已下無大扇。
團扇二,內給使執戟六十。
九嬪四十,餘並二十。
公元745年
元宗天寶四載八月壬寅,立太真為貴妃。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公元748年
天寶七載冬十月庚午,幸華清宮,封貴妃姊二人為韓國、虢國夫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公元758年
肅宗乾元元年正月庚子,冊良娣張氏為淑妃。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云云。
公元790年
德宗貞元六年秋七月癸酉,復呼公主母曰太儀。
公元805年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云云。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冊立諸妃。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順宗本紀》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皇帝位,五月甲辰,以承徽王氏、趙氏可昭儀,崔氏、楊氏可充儀,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儀,張氏可美人。
順宗永貞元年八月,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順宗本紀》云云。
公元806年
憲宗元和元年,冊德宗妃為德妃,又冊諸王公主母為太妃。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元年六月丙子,冊德宗充容武氏為崇陵德妃。八月甲子,郇王母王昭儀、宋王母趙昭儀、郯王母張昭訓、衡王母閻昭訓等,各以其王並為太妃。以許氏為美人,尹氏、段氏為才人。潯陽公主母崔昭訓為太妃。乙亥,冊妃郭氏為貴妃。
公元826年
敬宗寶曆二年三月丁亥,敕冊才人郭氏為貴妃。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敬宗本紀》云云。
公元830年
文宗太和四年正月壬辰,封魯王母王氏為昭儀。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公元837年
開成二年八月庚戌,詔昭儀王氏冊為德妃,昭容楊氏冊為賢妃。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後唐
公元933年
明宗長興四年十二月癸卯,愍帝即位。辛亥,殺司衣王氏。乙卯,殺司儀康氏。
按《五代史·唐愍帝本紀》云云。
後周
公元951年
太祖廣順元年夏四月甲午,立夫人董氏為德妃。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云云。
遼
公元1013年
聖宗開泰二年,封諸妃位號。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二年春正月丁未,以馬氏為麗儀,耿氏淑儀,尚寢白氏昭儀,尚服李氏順儀,尚功艾氏芳儀,尚儀孫氏和儀。
宋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定六宮位號。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春正月庚申,置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在昭儀上。置司宮令,在尚書上。以婕妤楊氏為婉儀,貴人戴氏為修儀,美人曹氏為婕妤。
公元1032年
仁宗明道元年二月丁卯,以真宗順容李氏為宸妃。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景祐元年,詔有司宮中傳命,毋得輒受。
公元1034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景祐元年夏四月丁酉,開封府判官,龐籍言尚美人遣內侍稱教旨免工人市租。帝為杖內侍。仍詔有司: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八月壬辰,詔淨妃郭氏出居於外,美人尚氏入道,楊氏別宅安置。
公元1044年
慶曆四年九月癸亥,以真宗賢妃沈氏為德妃,婉儀杜氏為賢妃。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048年
慶曆八年十二月丁卯,冊美人張氏為貴妃。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057年
嘉祐二年六月戊辰,以淑妃苗氏為賢妃。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062年
嘉祐七年十二月甲午,德妃沈氏為貴妃,賢妃苗氏為德妃。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067年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秋七月庚辰,詔察富民與妃嬪家婚姻夤緣得官者。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68年
神宗熙寧元年九月丁亥,減后妃臣僚薦奏推恩。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69年
熙寧二年十二月癸亥朔,復減后妃公主及臣僚推恩。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76年
熙寧九年三月丙辰朔,進仁宗婉容周氏為妃。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78年
元豐元年十二月甲子,以婉容邢氏為賢妃。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79年
元豐二年九月己丑,進婕妤朱氏為昭容。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82年
元豐五年八月庚戌朔,封御侍武氏為才人。壬子,以昭容朱氏為賢妃。十二月丁巳,以賢妃周氏為德妃。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84年
元豐七年春正月甲寅,以賢妃朱氏為德妃。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97年
哲宗紹聖四年二月丙子,進神宗婉儀宋氏為賢妃。九月己卯,封婉儀劉氏為賢妃。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公元1099年
元符二年五月辛未,詔莘王俁、睦王偲母進封婕妤。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0年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丁亥,進仁宗淑妃周氏、神宗淑妃邢氏並為貴妃,賢妃宋氏為德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1年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進昭儀武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2年
崇寧元年十一月戊子,以婉儀鄭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3年
崇寧二年三月壬午,進仁宗充儀張氏為賢妃。五月辛巳,以賢妃鄭氏為淑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4年
崇寧三年二月丙午,以淑妃鄭氏為貴妃。七月癸酉,以婉儀王氏為德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5年
崇寧四年八月戊辰,以德妃王氏為淑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7年
大觀元年二月丙戌,以平昌郡君韋氏為才人。夏四月乙丑,以淑妃王氏為貴妃。六月甲申,以才人韋氏為婕妤。十二月己亥,以婉容喬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8年
大觀二年春正月乙卯,以婉儀劉氏為德妃。甲子,以神宗德妃宋氏、劉氏為淑妃,賢妃喬氏為德妃。二月庚戌,以婕妤韋氏為修容。七月乙卯,以婉容王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09年
大觀三年夏四月戊子,以淑妃劉氏為貴妃。五月辛未,以德妃喬氏為貴妃。冬十月癸丑,減六尚局供奉物。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0年
大觀四年冬十月丁酉,立貴妃鄭氏為皇后。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1年
政和元年春正月己巳,以賢妃王氏為德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2年
政和二年二月庚子,以婉容崔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3年
政和三年二月甲申,以德妃王氏為淑妃。三月戊辰,進神宗淑妃宋氏為貴妃。十一月己丑,以賢妃崔氏為德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4年
政和四年三月丙子朔,以淑妃王氏為貴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6年
政和六年秋七月甲午,以德妃崔氏為貴妃。十二月己巳,以婉儀劉氏為賢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18年
重和元年六月乙卯,以賢妃劉氏為淑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20年
宣和二年五月庚子朔,以淑妃劉氏為貴妃。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22年
宣和四年秋七月己未,廢貴妃崔氏為庶人。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公元1127年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壬寅,封後宮潘氏為賢妃。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公元1154年
紹興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子,封婉容劉氏為貴妃。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公元1161年
紹興三十一年廢婉容劉氏。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八月丁未,以婉容劉氏妄預國政,廢於家。辛亥,以劉婉容事連坐,昭慶軍承宣使王繼先福州居住,停子孫官,籍其貲。
公元1200年
寧宗慶元六年二月甲申,封婕妤楊氏為貴妃。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公元1229年
理宗紹定二年六月丁巳,詔通義郡夫人謝氏進封美人。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公元1230年
紹定三年秋七月丙午,美人謝氏進封貴妃。十二月丁卯,冊命貴妃謝氏為皇后。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公元1231年
紹定四年七月丁酉,賈涉女侍後宮,詔封文安郡夫人。八月辛未,文安郡夫人賈氏封才人。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公元1238年
嘉熙二年八月甲申,封宮人謝氏為永寧郡夫人。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公元1249年
淳祐九年九月乙未,冊命婉容閻氏為貴妃。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公元1267年
度宗咸淳三年六月癸酉,美人楊氏進封淑妃。
按《宋史·度宗本紀》云云。
金
金代,妃嬪位號之制及導從之儀。
按《金史·后妃傳序》:金代,諸妃皆無位號,熙宗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號。海陵淫嬖,後宮寖多,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凡十二位。明昌以後大備。內官制度:諸妃視正一品,比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視正二品,比九嬪。婕妤九人視正三品。美人九人視正四品,才人九人視正五品,比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視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視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視正八品,比八十一御妻。又有尚恭、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皆內官也。按《儀衛志》:諸妃嬪導從四十人,愨頭、繡盤蕉紫衫、塗金束帶。妃用偏扇、方扇、團扇各十六,諸嬪各十四,皆宮人執,服雲腳紗帽、紫四䙆衫、束帶、綠靴。大傘各一,傘子二人,就用本服錦襖愨帶。
公元1135年
太宗天會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二月乙巳,追冊太祖妃僕散氏曰德妃,烏古論氏曰賢妃。
按《金史·熙宗本紀》云云。
公元1138年
熙宗天眷元年四月壬午,立裴滿氏為貴妃。
按《金史·熙宗本紀》云云。
公元1140年
海陵天德三年,宰臣請益嬪御以廣嗣續。
公元1151年
按《金史·海陵本紀》:天德三年五月戊辰,宰臣請益嬪御以廣嗣續。上命徒單貞語宰臣,前所誅黨人諸婦人中多朕中表親,欲納之宮中。平章政事蕭裕不可,上不從。遂納宗本子莎魯啜,宗固子胡里刺、胡失打,秉德弟糾里罕妻宮中。
公元1153年
貞元元年四月辛未,特封唐括定哥為貴妃。十二月辛未,封所納皇叔曹國王宗敏妃阿懶為昭妃。丙子,貴妃唐括定哥生與舊奴姦,賜死。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公元1161年
正隆六年八月甲子,封所幸太后侍婢高福娘為鄖國夫人。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公元1181年
世宗大定二十一年,以元妃喪致祭不聞樂。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乙巳,以元妃李氏之喪,致祭興德宮,過市肆不聞樂聲,謂宰臣曰:豈以妃故禁之耶。細民日作而食,若禁之是廢其生計也,其勿禁。
公元1190年
章宗明昌元年三月,定妃嬪車輦同於皇后鍍金鳳頭、黃結。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按《輿服志》:明昌元年三月,定妃嬪車輦同鍍金鳳頭、黃結。御妻、世婦用閒金鳳頭、梅紅結子。
公元1194年
明昌五年春正月乙丑,昭容李氏進位淑妃。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公元1199年
承安四年十二月,淑妃李氏進封元妃。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元
公元1332年
文宗至順三年秋七月庚寅,給鈔萬錠,命燕鐵木兒分賜累朝宮分嬪御之貧乏者。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