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三十七卷目錄
 順天府紀事
職方典第三十七卷
順天府紀事
公元1368年
通州志》明洪武元年七月癸酉紅光滿空,自丑至
乙亥黑氣起,從寅至巳,乃消。
《餘冬序錄》洪武元年八月天兵燕都危學士素報恩寺俯身入井寺僧大梓挽出之,謂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之史也。
由是不死。
翰林待制黃殷士哻投居賢坊井中,從人張午負以出,曰:君小臣而死社稷耶。
黃曰:齊太史兄弟皆死,小官,彼何人哉。
使家環守,至日昃,會大將軍徐達下令勝國之臣俱輸告身,黃紿取告身,出,還求勿得。
往視井,則黃已死。
買棺以斂,且營葬焉。
元年十一月大將軍徐達帥師伐北平,所過擇人守要害。
實錄:改湖廣行省參政趙耀,為北平行省參政
耀常從徐達元都習知風土民情邊事緩急
上命改授北平,且俾守護王府宮室耀因奏進工部尚書張允所取北平宮室圖,上覽之,令依元舊皇城改造王府
公元1370年
三年七月,詔建諸王府,工部尚書張允言燕國用元舊內殿,上可其奏。
公元1371年
洪武四年魏國公徐達駐師北平,以沙漠遺民屯田
長安客話》國初高麗遣金濤等四人,來入太學
洪武四年,濤登進士歸國其後各國及土官亦皆遣子入監,監前別造房百間,居之名王子書房,有奏歸省者,命禮部厚賜,以榮其歸。
太學前,有交趾號房,蓋成祖北監以來所以交趾官生者。
公元1379年
實錄十二年十一月,燕府營造訖工繪圖以進其制,社稷山川二壇,在王城門之右,王城四門,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
門樓廊廡二百七十二間,中曰承運殿,十一間後為圓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間承運殿之兩廡左右二殿,自存承運周圍兩廡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之後,為前、中、後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王城之外,周垣四門,其南曰靈星,餘三門王城門名周垣內堂庫等室一百三十八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間。
公元1380年
實錄十三年三月燕王之國
公元1385年
大城縣志》洪武十八年,旱。
文安縣志》洪武十八年,旱。
詔免今年租賦
保定縣志》洪武十八年,旱。
詔免本年全稅。
公元1388年
逃虛子集》石經貯于巖洞者,七地穴者,二洞石門閉之,穴以浮圖鎮之,自隋唐迄元,碑碣森列洪武二十一年正月道衍奉命往,觀賦詩鐫于華嚴堂之壁。
實錄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出師古北口,襲乃兒不花于迤都,降下之。
公元1391年
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四年春正月北平布政使司左參政周偉,言通州河北,接大山諸河,水道東南直沽海口,每霖雨時降水,澇泛漲橋梁頹圮修築勞民
通州舊有糧船六十餘艘,罷運已久,宜改為浮梁白河之上,以便經行
書奏,命廷臣議行之。
文安縣志》三十三年大雨平地三尺
《九朝野記》太宗藩邸有風李秀者,啟上某地貴不可言
殿下寧有可葬者乎。
上怪其不祥,曰:無之
曰:固也。
第不知殿下乳母誰與。
上曰:死矣。
槁葬于其原。
更葬上從之,其地去西山四十里,平壤間即聖夫人墓,人呼妳母墳是已。
明初,有玉鴿十二,從南方來,飛集燕山識者北平必當王。
蓋兆燕山十二陵也。
公元1398年
明通紀》建文皇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允炆即位
十一月,以工部右侍郎張昺北平布政使,以謝貴都指揮使
燕齊皆有告變者,帝以問黃子澄曰:孰當先討。
子澄曰:燕王稱病,而日操練軍馬,且招異人術士使在左右,此其機已彰露,討之,不可不亟。
帝召齊泰問曰:燕王素善用兵,討之計將安出
對曰:今邊報北邊警急,惟以防邊為名,發軍戍開平其燕府護衛精銳,悉調出塞,去其羽翼無能為矣。
不乘此時圖之,噬臍無及也。
帝善之。
選用,俾察燕府動靜,徐為之計。
公元1399年
三十二年六月燕山左護衛百戶倪諒上變告燕府,官旗于諒周鐸等,陰謀逮赴京,皆沒產伏誅燕王被詔讓,乃稱疾佯狂走市,語言蹇亂,或暈仆彌日
中官往,逮燕府官屬
張昺謝貴以兵圍燕府王城,時燕山護衛百戶鄧庸奏事下獄訊之,言燕王起兵狀,遣中官逮燕府官屬
七月壬申,燕府靖難,兵起掌北平布政司工部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彭二,燕府長史葛誠伴讀余逢辰,死之先,是文皇稱疾不出,每問僧道衍起義期,對未可,至是遣逮官屬,又密敕張信手致,文皇驚,告母,母曰:不可,若父嘗言,王氣在燕,分王者不死,非女所能執也。
不如轉禍為福
信因請見文皇,陽為感風不能言。
曰:殿下有事,當告臣。
文皇稱疾益堅,曰:王果無意乎。
臣奉密敕在此,當就執。
文皇,告之且曰:生吾一家命者,子也。
疾召道衍謀事,忽簷瓦墮地碎,文皇不懌
道衍曰:天欲殿下易黃瓦耳。
乃喜,遂定謀,時謝貴等集兵布定圍王城,又以木柵斷端禮門張昺盧振內應一面飛章奏聞所親吏,李友直竊其草獻府中文皇急呼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率勇士入守。
曰:先擒,餘無能為矣。
文皇曰:不如以計取之。
內官來逮所坐名收下,就令內官付之,將必入,入則縛耳。
初四日壬申文皇稱疾愈,御東殿官僚伏兵左右深虞入,為壯士縛。
文皇扶杖坐,方進西瓜,令校尉拳碎之,已而曰:水出不堪,取刀剖之。
於是兩廡伏兵盡出,捽葛誠下殿,文皇擲杖起,曰:我何病。
為爾奸臣逼耳
不屈,皆斬之。
圍者驚相告,稍稍散去,王遂命張玉帥諸將夜攻九門,克而入西直門不下燕將紿守者,曰:毋自苦朝廷已聽吾王自制一方矣。
亦下王親詰問不服,皆斬之。
都指揮使馬宣巷戰不勝,走薊州俞瑱,走居庸關都督宋忠帥師次居庸退保懷來留瑱守關
公元1402年
燕王既殺,謝貴張昺等於是去建文年號,止稱元年,以首誅奸臣齊泰黃子澄
三司官不同心者,既被擒。
布政司參政郭資按察司副使墨麟都指揮同知李濬陳恭等,皆從之。
三日而省,城定矣。
靖難兵次通州指揮房,勝以兵降,進取薊州都指揮,馬宣死之。
靖難兵破居庸關,遂克懷來,執都督宋忠都指揮俞瑱以歸時,宋忠懷來,俞瑱守居庸關相為聲援,將謀攻北平城燕王謂諸將曰居庸關路隘而險北平襟喉也。
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可北顧之憂。
今聞瑱不量力,欲來攻我城,莫若乘其初至,眾心未定,易以取也。
若稍緩之,彼增兵堅守,則難取也。
諸將皆曰:善。
於是指揮徐安率兵往攻瑱,方部未定燕前鋒將千戶徐祥騎兵徑抵關門大呼:殺。
入瑱軍敗走,遂拔其城,於是瑱走。
宋忠、王謂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有必爭之,理因其未至,可先擊之。
諸將皆曰:彼眾我寡,難以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王曰:當以智勝難以力論,彼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矣。
遂帥馬步精銳八千,捲甲倍道而進。
王據指揮有喜色,先是諜者言:宋忠誑其將士云爾等家在北平城中,皆為燕府所殺,委屍積滿道路,宜為報仇。
將士聞之,或信,或否。
王乃命其家人張其舊用旗幟先鋒,眾遙識旗幟,又識其父子兄弟無恙,相呼輒應,皆喜曰:我家固安
遂多降者。
帥餘眾倉皇列陣,未成,王麾師渡河鼓噪直衝其陣,大敗,奔入城,燕師乘之而入,忠隱匿於廁,搜獲之,并擒俞瑱,斬首級。
并斬都指揮彭聚孫泰于陣,獲馬八千餘匹,餘眾悉降
靖難兵既克,懷來山後諸州皆不守,而開平龍門上谷雲中守往往降附矣。
長興侯耿炳文征虜大將軍印,帥師三十萬北伐
開設平燕布政使司於真定府北平布政司為燕所據故也。
公元1399年
耿炳文帥師三十萬駐真定分遣都督徐凱領兵十萬駐河間,潘忠屯莫州,楊帥先驍勇九千人進據雄縣,約忠為應,燕王聞之,躬擐甲胄,帥師至涿州壬子,屯於樓桑,令軍士秣馬蓐食晡時白溝河,謂諸將曰:今夕中秋,彼必不備飲酒為樂,此可破也。
夜半,至雄縣,破其城而入,麾下九千人皆戰死,獲馬八千餘匹,燕王度潘忠在莫州,未知城破,必引眾來援,諭諸將曰:吾必生擒潘忠。
諸將未喻,遂命譚淵領兵千餘,渡月樣伏水中,領軍士數人伏路側,望忠等按戰即舉砲
既而忠等果至王進逆擊之,路旁砲舉,水中伏兵亦起據橋,忠戰敗,急趨橋,不得北兵腹背夾擊遂生擒忠,餘眾多溺水
癸亥耿炳文等及靖難兵戰真定敗績
炳文敗衂報聞,帝大怒,召群臣問計,黃子澄對曰:勝負兵家常事無足慮。
今天全盛士馬精強,兵甲堅利糧餉充足,取之有餘。
區區一隅之地,豈足以當天下之力。
調兵五十萬,四面攻之,眾寡不敵,必成擒矣。
曰:孰堪為將。
子澄曰:曹國公文武全才也,向者不遣長興侯而用曹國公,必無此矣。
以為然。
朝廷寧王與燕合謀,削其三護衛
燕王喜曰:此天贊我也,取大寧必矣。
乃以書告寧王,以窮蹙求,為和解,陽為不知詔削護衛之事。
寧王得書大喜,燕師兼程遂趨大寧
李景隆帥師次於德州,時景隆乘傳德州收集耿炳文敗亡將卒,并調各道軍馬五十萬,進營河間
燕王聞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豎子耳。
寡謀驕矜,色厲而中餒忮刻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怯,以十萬眾付之,是自坑之也。
趙括復見於今矣。
然吾在此,必不敢至,今雖援永平,彼知我出,必來攻城,回師擊之,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成擒矣。
諸將曰:北平兵少。
王曰: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餘。
世子推誠任人足辦禦敵,若全軍在城,祇自示弱,彼得專攻,非策之善,兵出在外,奇變隨用,內外犄角破敵必矣。
吾出,非專為永平,直欲誘九江來,就擒耳。
吳高怯,不能戰,聞我來,必走,是我一舉永平圍,且破九江也。
遂行世子嚴為守備,戒勿出戰。
靖難兵至永平吳高遁走靖難兵追,敗之。
遂進大寧,時燕王議援,永平諸將請守蘆溝橋
王曰:李九江方圖深入,舍此不守,使彼肆志將受困於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者也。
既而吳高燕王將至,引師遁還山海,燕兵追之,斬首千級
王遂議攻大寧,諸將咸請曰:大寧,必道松亭關,今劉士亨守之,破之,然後可入,關門險塞,猝恐難下。
遲留日久李景隆來攻北平,恐城中驚疑不安,莫若回師景隆,徐取大寧萬全之計也。
王曰:今劉家口徑取大寧不數日可達。
大寧兵悉聚松亭關,其家屬在城,老弱者俱守師至,不日可拔,城破之日,撫綏將士家屬,則松亭關之眾不降,則潰北平深溝高壘守備完固縱有百萬之眾,未易以窺,正欲使其頓兵堅城之下,歸師擊之,勢如拉朽耳。
第從予行,無憂也。
鎮守大寧都督劉真,執都指揮卜萬于獄,大寧之為鎮也,居遼東宣府之中,在喜峰口外,俯視北平之背。
寧王藩封在焉,大寧都司統軍士,華戎錯雜,故用都督劉真陳亨都指揮卜萬朱鑑四人統之,真性巽,懦不斷而亨二心,陰與靖難私通,惟智勇超眾,一心朝廷燕王忌之,乃設奇反間計作書盛稱極詆,緘識牢密,召一卒,飲之酒且厚賚之,而置書其衣中,俾歸與,其同獲之,卒竊窺之,問守者曰:彼何為者。
守者曰:遣歸通意,故得厚賚。
卒跪告守者曰:能為吾請得偕,行不敢望賚。
守者如言,為請,遂俱遣,而不與賚。
不得賚者,終不平,至即發其事,劉真陳亨搜卒衣,得與書,遂疑,執下獄,籍其家,力辨,卒不能自明
十月靖難襲破大寧都指揮朱鑑戰死,卜萬亦為北軍所殺,松亭關師潰,都督陳友都指揮房寬指揮徐理、陳文景、福千戶朱榮悉降,皆驍將也。
劉真單騎敕印,走遼東浮海歸京師
靖難兵以寧王北平大寧既拔,燕王駐師城外,遂單騎入城,會寧王執手大慟,惟訴窮蹙,祈請甚切,寧王為之草表陳謝,居數日,情好甚篤,從官稍稍入城,陰結諸胡,并思歸之士,皆許之。
既行,寧王餞送郊外伏兵寧王偕行,招諸胡及護衛官校戍卒皆從,大寧城為之一空靖難兵自此愈盛矣。
景隆燕王大寧,遂帥師渡蘆溝橋,喜曰:不守此橋,吾知其無能矣。
遂薄城下築壘九門,遣別將通州,又結九營於鄭壩村,親督之,以待燕王號令,壘營人合為戰,非不得輕動,遂攻燒順城門,燕府儀賓李讓與燕將梁銘拒守甚力,世子嚴肅部署勇士時,時夜縋砍營南軍擾亂,退營十里,惟都督瞿能勇奮與其二子帥精騎千餘殺入彰義門銳不可當顧後軍不繼,乃勒兵以待,景隆成功使人止之,候大軍同進城中
於是連夜汲水灌城,天寒冰結,明日南軍雖欲登城,不可得矣。
燕王會州簡閱將士,立五軍,命都指揮張玉中軍朱能將左軍,李彬右軍徐忠前軍房寬後軍,軍各置左右副將,以大寧歸附之眾,分隸各軍。
十一月庚午靖難李景隆戰於北平景隆敗走,還德州時,景隆日夜戒嚴
士卒植戟立雪中,苦不得休息凍死墮指甚眾。
燕王諜知之,謂諸將曰:違犯天時自斃其眾,吾不勞而勝矣。
景隆都督陳暉哨騎白河燕王精騎薛祿逆擊之,敗,僅以身免,乃悉精銳一營,盡殲之,莫有救者。
連破七營,遂逼景隆營,張玉等列陣而進,至城下城中出兵內外交攻景隆不能支,宵遁
翌日九壘固守北兵次第破其四壘諸軍始聞景隆走,乃棄兵糧,晨夜南奔景隆遂還德州,燕諸將頓首賀王曰:前臣等請破景隆然後大寧,而殿下不從睿筭神謀制勝料敵無一不酬,何其神也。
王曰:此適中耳,向卿等所言,皆萬全之策我所未用者,度有可乘之機耳。
不可常法,但後有商略,無難於言。
十二月靖難兵趨大同燕王諭諸將曰:李九江集眾德州,將謀以來大舉,我欲誘之,以敵其眾。
今帥師征大同李景隆出接大同苦寒之地,南卒脆弱不堪,使敵疲於奔命,則凍餒逃散者必多,此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也。
諸將曰:善。
遂帥師出紫荊關,攻廣昌,克之,靈丘降。
三十三年正月李景隆帥師救大同,出紫荊關燕王帥師由居庸關而回,景隆凍餒死者甚眾,墮指者十二、三,委棄鎧甲器仗於道,不可勝計
公元1400年
三十三年李景隆德州進兵北伐,命魏國公徐輝祖帥師繼之,時景隆軍過河間前鋒已至白溝河郭英等過保定,期於白溝河合,勢同進。
燕王聞之,率諸將進駐固安,王謂丘福等曰:李九江志大而無謀,喜專而違眾
郭英老邁退縮平安,愎而自用,胡觀驕縱不治吳傑懦而無斷,數子皆匹夫,其來無能為也
惟恃其眾耳。
然眾豈可恃也。
人眾易亂,擊前則後不知,擊左則右不應前後相救左右相聞,徒多無益也。
況彼將帥不專,而政令不一紀律縱弛,而分數不明
往者,鄭村壩之戰,眾非不多,兵甲非不堅利,逐之即敗,而風行草偃,其摧敗披靡失志喪氣至今褫魄奪。
夫將者,三軍司命也。
衰,則三軍之勇不奮,而敗跡形矣。
甲兵雖多,糧餉雖富,適足為吾之資耳。
爾等秣馬礪兵,聽吾指揮,舉之如拾地芥所謂敵雖眾可使無𩰚。
又曰:識眾寡之用者,勝吾之策審矣。
第患爾等過殺,當謹以為戒。
是日,燕軍渡王馬河,駐營蘇家橋
夜大雨,平地水深三尺,王坐高床,以待旦
忽見兵刃,有火光如毬擊,煜然上下
鐵錚錚作聲弓弦皆鳴。
王喜曰:此必勝之兆也。
帝慮景隆輕敵,乃遣輝祖京軍三萬為殿,星馳會之,己未李景隆諸軍次於白溝河靖難迎戰不利,時景隆郭英吳傑合軍六十萬,號百萬列陣以待,惟都督平安瞿能奮勇先登燕兵迎戰鋒。
初交奮矛帥眾而前,能父子亦奮躍所向披靡殺傷燕兵甚眾,燕兵遂卻。
燕有內官狗兒者,亦敢勇相,當率千戶華聚等自河北力戰,王自率軍數萬夾擊,亦破之,殺數千人
都指揮何清被執,時日已暝,人猶戰未已至夜深,始各收軍還營。
是日兩軍互相殺,傷安軍哨馬失百餘匹而已
庚辰瞿能平安諸軍靖難兵戰白溝河,敗之,斬其將陳亨燕王與高煦來戰諸軍大敗瞿能,死之。
李景隆德州先是燕王既,收軍還營,其夜秣馬待旦渡河索戰
於是張玉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右軍先鋒丘福騎兵繼之,馬步十餘萬。
黎明,燕軍畢渡,瞿能及其子先與燕將房寬交戰平安大軍兩翼披靡,擒斬數百人
張玉等見敗,有懼色,王曰:勝負常事耳。
彼兵雖眾,不過日中,保為破之。
即麾精銳數千突入左掖,高煦率張玉等軍齊進,王先以七騎馳擊之,且進且退,如是者百餘合,殺傷甚眾,南軍飛矢如注,射其馬,凡三被創,而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劍左右奮擊劍鋒折缺不堪擊,乃稍卻,馬每阻於堤,幾為瞿能所及,斬其騎數人,平安善用鎗刀,所向無敵,北將陳亨徐忠被創已而於陣,兩指被砍未斷,自斷而擲之,裂衣裹瘡而戰,高煦見事急,帥精騎數千前與王合,高煦接戰彼此相持,而王亦疲矣。
日薄午,瞿能復引眾躍,而前大呼:滅燕。
斬其騎百餘人
越巂侯俞、通淵陸涼衛指揮滕聚,復引眾赴之,會旋風起,王見其陣少,動乃以勁騎繞出其後,突入馳擊,與高煦騎兵合,遂斬能父子於陣,平安朱能戰亦敗,列陣大崩奔北之聲如雷,通淵與聚等皆死,北兵追至其營,乘風縱火,燔其營壘郭英等潰而西,李景隆潰而南,委棄器械輜重不可勝計
斬首溺死者,十餘萬。
燕兵追至月樣橋,殺溺蹂躪死者復數萬,橫屍百餘里。
景隆單騎德州其後白溝暴骨如莽過者,莫不悲焉。
是戰也,魏國公徐輝祖帥軍為殿,獨全而還
三十四年平安真定兵攻北平,燕世子遣人如靖難兵,告急靖難兵還次定州,遣都指揮劉江救北平,江與王約北平,以砲響為號,二次砲響則決圍三次響則進城城中聞救至,則守城軍士勇氣自倍,令軍士人帶十砲,俟三次砲響之後,為殿下放砲,不絕聲,則遠近皆謂大軍繼來,平保兒必駭散矣。
至與戰,果如其策,大敗之。
公元1403年
大城縣永樂元年四月太白出昴,閏十一月地震
方輿紀要靖難兵起,燕王曰: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襟喉也。
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無北顧憂。
永樂二年,置衛領千戶所,五以固京師北面
公元1404年
成祖實錄永樂二年十月,修順天府固安縣渾河決岸。
公元1406年
《明典彙》四年閏七月淇國公丘福等請建北京宮殿巡幸
公元1407年
成祖實錄永樂五年五月工部北京文明河至通州五閘,每閘合設船二十艘,從之。
公元1408年
六年四月,設北京通州惠河,慶豐、平津澄清通流普濟六閘,每閘置官一員
名勝志》文丞相國初北平按察司副使劉崧立按。
夢餘錄》永樂六年太常博士履節奉命正祀。
典謂:天祥忠於宋室,而燕京乃其死節之所,請祠祀,從之。
祠堂三楹,前為門,又前為大門
祠之西為懷忠會館江右士夫歲時集會於此,以祭公者也。
公元1409年
成祖實錄七年六月固安縣渾河決。
賀家口,傷禾稼,命工部遣官修築
《獻徵錄》永樂七年仁孝皇后尚未葬,成祖壽陵,久未得吉壤
禮部尚書趙羾江西術士廖均卿至昌平縣,遍閱諸山,得縣東黃土山成祖即日臨視封天壽山,命武義伯、王通、董役授,均卿官。
《水東日記》寧陽王賢,少遇異人,相之當官三品,乃授以青囊書,遂精其術。
永樂七年成祖壽陵有司以賢應命於昌平東北十八里,選得吉壤,舊名東榨子山
陵成,封曰:天壽
後累官至順天府
成祖實錄永樂七年七月,修通州衛倉。
公元1410年
永樂八年正月,塞古北口小關及大關外門,僅通一人一騎
永樂八年二月車駕龍虎臺遣行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居庸山川
公元1412年
十年五月,浚北京通流四閘河道共一萬七百三十丈。
公元1413年
保定縣志》十一年大水為災。
公元1415年
十三年二月,設北京通州左右衛神武中衛定邊武清五衛倉。
成祖實錄永樂十三年十月,上獵近郊,經白河之上,顧侍臣曰:朕昔靖難時,嘗冬月欲渡此河,甫至河而冰合,遂濟師
當時亦豈計有今日神明之相,未嘗忘也。
遂親為文,遣都督譚廣特牲祭河。
公元1417年
保定縣志》十五年各處有年
文安縣志》十五年秋大有年
成祖實錄永樂十五年閏五月,修固安縣家口隄。
十月,修通州城白河富河。
公元1420年
十八年夏六月大水
公元1425年
仁宗實錄洪熙元年三月,命諸司北京者,仍加行二字
昌平山水記》十三陵獻陵,最樸景陵
次之洪熙元年五月,上疾大漸
遺詔有曰:朕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是日,上崩,皇太子皇帝位,及營仁宗皇帝山陵上諭尚書蹇義
夏原吉等曰:國家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帝王皆從儉制,孝子思保其親之體魄久遠者,亦不欲厚葬
秦漢之事足為明鑒,況皇考遺詔天下所共知,今建山陵,宜遵先志等。
對曰:聖見高遠發於孝思,誠萬世之利。
於是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其事,其制度皆上所規畫也。
仁宗實錄洪熙元年七月水決蘆溝橋東狼口岸一百餘丈,命行後軍都督府行部,發軍民修築
宣宗實錄宣德元年五月,立故少師榮國公姚廣孝神道碑
初,廣孝卒,太宗皇帝製碑文,命有司營葬,并樹碑神道,碑已具,而文未刻,至是其養子繼以請。
上出永樂中御製文,付之曰:其即刻碑,以成皇祖嘉念功臣之志。
〈今在房山縣東北四十里〉
公元1426年
大城縣志》宣德元年地震
公元1427年
明朝典彙》宣德二年二月,遣順天府官祭宋丞相文天祥歲為例仲春仲秋有司設爵三果五帛一羊一豕一祝
文曰:皇帝順天府致祭宋丞相信國公
曰:卿昔宋臣,以身殉國,忠義大節炳若日星
時維春秋庸伸常祀卿,其有知尚享之。
公元1428年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六月渾河水溢衝決蘆溝河隄百餘丈,行在工部奏聞上命併力用工二月蘆溝橋凌水所決河口
文安縣志》宣德三年夏六月大水
大城縣志》三年大水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七月順天府三河縣奏本縣錯橋東通遼海,西達京師
今年五月霖雨山水暴漲,壞橋,甃石皆缺,驛使往來不便,乞撥軍夫工匠華山石廠取石,修砌庶幾可成。
從之。
宣德三年七月,命通州白河、富河橋梁。
八月車駕京師潞河駐蹕虹橋
三年八月丁未車駕京師戊申駐蹕三河縣東之草橋,命行在工部侍郎許廓居庸關城,及水門
九月,上駐蹕薊州,西五里橋,進州官諭之曰:此漁陽郡也。
張堪為政民有樂不可支之歌流傳至今
古今人才相遠爾曹勉之
十一月,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撥軍,修治南海子周垣橋道
燕都游覽志》永樂間有周得以王元帥法顯京師
元帥世稱靈官天將三十六,居第一位
文皇禱輒應,乃命祀於宮城西
宣德初,拓其祠宇署額曰:大德顯靈宮。
後有東西二閣
公元1429年
保定縣志》宣德四年,饑,頒賑。
宣宗實錄四年六月水決渾河東岸,自狼窩口至小屯廠,行在工部,請修治,從之。
都督鄭銘董其役。
《明典彙》文信國祠宣德四年保定李庸府尹,重拓其祠,信國所著,有日吟嘯集、杜詩,並刊板祠中。
宣宗實錄四年九月,上謂行在工部尚書中等曰:天氣向寒,白河處人徒涉,當治橋梁
中奏惟白河水沙溜橋梁難成,宜用官船為梁以濟,餘皆用民修治,從之。
公元1430年
宣德五年三月,上駐蹕陵,下謂侍臣曰:皇祖嘗言,古帝王陵寢有崇奢麗及藏寶玉者,皆無遠慮
吾子孫宜戒之,不可蹈也。
今所建陵寢,皆皇祖當時規,畫不敢有所增益
六月,命行在工部修城隍祠。
十月車駕龍虎臺,召英國公張輔等至幄中,問郊外民事賜酒饌。
昌平舊志宣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夜含譽星見,十九斿,大如彈丸,色黃白光耀,有彗。
公元1431年
宣宗實錄宣德六年二月順天府李庸奏,永樂中決新城縣之高,從周口衝激泥沙,遂已淤塞霸州園里朱家莊長貴莊約四里餘。
每年水漲無所通泄,湧漫倒流,北灌海子凹牛闌佃等處,其地不得耕種
請量役民修理
從之。
五月,修宛平縣澄清閘。
七年正月重建大興縣平津閘。
八月,修通州通流河。
行在戶部侍郎王佐通州河西務河道淺狹漕船動以千計,兼四方商旅舟楫往來,無港汊可泊。
張家灣之西,舊有渾河,若疏濬,近京師一、二十里,更加充廣,瀦為巨浸,令可泊船,公私俱便。
上命都督馮斌、尚書李友直審視
宣德七年冬十月,斌等以圖進,上以其役重大,命姑止。
公元1433年
昌平舊志八年春正月景星見。
宣宗實錄八年,閏八月,命都指揮劉斌董修通州城樓。
公元1435年
宣德十年四月修葺長陵獻陵,始置石人石馬御道東西
宣德十年五月,天久不雨,房山民言縣北七十餘里,有龍潭,歷宋元以來禱雨輒應。
上命遣官祭之。
初,永樂間,欲通漕直至京城自文明門至通州置六閘,俱設官吏,徵取江西湖廣河南二千三百餘人閘夫
其後漕舟竟不能至,而閘夫逃亡過半
宣德十年吏部侍郎趙新閘夫逃,避所逮捕累及無辜
事下,工部覆奏止,將在役者存,留其老疾者,放還逃亡者。
勿追,文明惠河二閘既展入城,中宜罷。
官吏從之。
宣德十年九月,以齊化門外木廠曠地置花園草場,隸後軍都督府
宣德十年十月己酉,建長陵神功聖德碑。
公元1436年
霸州志》英宗正統元年大蝗
其來蔽天溝塍皆滿,有司不能治,遣侍郎魏驥捕之。
文安縣志》正統元年,蝗。
工部侍郎邵旻分道督捕之。
大城縣志》正統元年四月,蝗,旱。
英宗實錄正統元年七月,命行在工部左侍郎李庸狼窩口等處隄。
正統元年十月,造通州白河浮橋,以馬快船及預備運甎船為之。
正統元年十一月,修張家灣通濟倉。
先是管糧通政使李暹奏,欲移置張家灣通濟倉於通州
行在戶部工部議,如所請。
漕運總兵官都督僉事王瑜量遣運糧三千人興役至。
奏臣所領運糧船二萬有奇,今兩處交納河道稍得疏通,若并於一處不免阻塞,況通濟倉雖有損敝,易為修葺
若欲移之,則所費數倍,三千人必不能辦,請仍舊修葺為便。
從之復。
遵化縣鐵冶,冶自永樂間開設
即位詔書停罷
至是行在工部奏復之。
公元1276年
《暇老齋雜記正統初上諭工部軍器之鐵,止取足遵化不必江南收買
復命虞衡司官主之,則國初諸官冶雖廢,而遵化鐵礦尚足供工部之用也。
昌平山水記》檀州大峪錐,山有鐵礦至元十三年四冶,三十五年罷。
檀州淘金戶,明時亦嘗開採,後封閉焉。
公元1437年
英宗實錄正統二年二月李庸請建龍神廟於隄上
且令宛平縣復民二十戶,自石徑山蘆溝橋往來巡視,從之。
公元1438年
三年十二月工部通州白河正統元年水決孩兒等口,傷田稼,請令把總都指揮同知劉斌,及通州發夫築塞之。
上從其請,且曰:河決非細事。
再踰年,乃言之:何緩也。
工部言:今年二月始得順天府實報。
上命順天府姜濤通州掌州事治中楊衡於獄。
正統三年五月,造大通橋
閘成,行在工部請撥丁夫監守,且以隸附近慶豐閘,官從之。
公元1439年
四年六月,小屯廠西隄決,詔發附近丁夫修築
十月,修大興縣平津閘。
昌平舊志正統四年大水
大城縣志》四月,蝗。
六月大水
保定縣志》四年水漂民屋
賑卹
文安縣志》四年夏六月大水
戶部侍郎吳璽順天府尹姜濤存問被水之家,具奏賑卹
公元1440年
文安縣志》五年春,饑。
英宗實錄正統五年六月行在翰林院侍講劉球天雨連綿宣武西河決,漫流與街東河會合。
二水汎溢,淹沒民居,請修築以消其患。
仍會官計議,於城外宣武橋西量作減水河,以洩城中諸水
上命工部右侍郎邵旻成國公朱勇勘視,等稱言實。
具修事宜,以聞復命
欽天監皇甫仲和審視減水河利否,仲和宣武門西舊有涼水河,其東城河南岸亦有舊溝,皆可疏通,以泄水勢。
上是之。
公元1441年
大城縣志》六年,饑。
保定縣志》六年春地震
一夜十餘次,金吾衛劉六劉七大掠畿內
公元1442年
英宗實錄七年十一月,築渾河口
公元1443年
八年六月,修南海子紅橋
九月通州普濟閘。
九年三月,修蘆溝橋
通州河白河橋
公元1445年
十年正月,修南海子北門紅橋
五月,以在京居賢崇教二坊草場築倉收糧。
公元1446年
十一年六月渾河固安縣賈家口張家口等隄。
鄰近州縣協力修築
八月,建通州八里莊橋,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
公元1447年
十二年六月,修南海子北門紅橋
十一月重建城隍廟成。
文安縣志》十二年,蝗。
大城縣志》十二年,蝗。
公元1448年
英宗實錄十三年三月,修大興縣平津大、中、小三閘
十三年十二月順天府尹王賢宋丞相文天祥,故元時塑以儒士像,今宜考究宋時丞相冠服改塑,從之。
鬟剔奇:正統戊辰寶坻縣民周本家馬生角,長二寸
公元1449年
文安縣志》十四年春正月地震
大城縣志》十四年正月地震
馬氏日鈔》正統己巳春打磨西軍王勝井中五色氣
《古穰雜錄正統己巳秋七月王振天子率師親征,至龍虎臺安營,方一鼓,眾皆虛驚,知為不祥也。
昌平舊志十四年熒惑南斗
七月,帝帥師親征
文武大臣官軍私屬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
師潰,車駕北狩太后石亨等軍於沙河于謙督其軍。
時大臣有奏,留邊將京師者,兵科給事中上言今日之事,邊關為急。
往者,獨石馬營,不棄,則六軍何以土木
紫荊白羊不破,則北騎何以都城
即此而觀,宜急遣固守,宣府居庸為便。
從之。
《九朝野記》正統末京師旱。
街巷小兒土龍禱雨,拜而歌曰: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
成群譟呼,不知所起。
未幾,有監國即位之事,繼又有復辟之舉。
者謂:雨帝者,與弟;城隍者,郕王再來還土地,復辟也。
以謠為有徵也。
公元1450年
長水日抄通州京城東四十餘里,城中積糧數百萬石。
己巳之變,也先南犯,諜報欲據通州朝議先焚倉廩,會周文襄忱,帥都御史陳僖敏鎰問計於,周曰:若如此,寇未至,而棄軍,實非計也。
盍若檄示在京官軍旗校,預給一歲之糧,各令自支,則糧歸京師,又免輦運之費。
不數日,寇至通州無所獲,而去。
實錄景泰元年正月,命於天壽山之南築城周圍十二里,以居長陵獻陵景陵三衛官軍。
閏正月烈風
七月,築東直門外望京村墩臺
十二月,築良鄉縣城
二年十月,徙昌平縣治并儒學倉庫,於築土城之內。
三年二月,造駝房三十間於鄭村壩。
公元1451年
夢餘錄》景泰四年,大隆福寺成帝擇日臨幸,已夙駕除道
禮部儀制司郎中章綸國子監監生楊浩疏言:不可非禮之地。
帝覽疏罷幸,敕都民觀緇素
集次,忽一西回回蹣跚上殿,斧二僧,傷旁四人,執得,下法司所由,曰:輪藏殿中,三四纏頭像,眉稜鼻梁是我國人,嗟同類苦辛,恨僧匠譏誚,因讎殺之。
上回回扺罪,考西竺轉輪藏法人誦經檀施德福,滿一藏為轉一輪
一貧不能誦經,又不能施,內愧自悲,因置一錢輪上,輪為轉,轉不休,今寺眾譁而推輪,輪轉呀呀,如鼓吹初作。
公元1453年
大城縣志》四年夏,旱。
大水
文安縣志》景泰四年夏大旱
公元1454年
大城縣志》五年正月積雪連陰饑。
實錄景泰五年四月,修霸州土城
文安縣志》五年,饑。
名勝志》通州新城景泰,築周七里有奇中有西南二倉,蓋國家歲入東南漕運四百萬石,拆十之三,貯於通倉,故為城,以屏蔽之。
公元1455年
實錄景泰六年二月增置通州倉。
六月,修居庸關城
畢工命工部造碑,翰林院撰文,刻置關上
文安縣志》六年大水
公元1456年
實錄景泰七年七月太常寺言天壽山祖宗三陵所在今又益以壽陵,猶未列諸祀典,請於每歲春祈,秋報,附祭天壽山神主北嶽之壇,牲牢不加,而事體實宜
從之。
文安縣志》七年,饑。
刑部右侍郎周瑄往賑。
公元1455年
保定縣志》景泰六年大水
大臣賑濟
公元1457年
明通紀》景泰八年,上之有疾也。
武靖侯石亨知上疾必有不起,若請復立東宮不如就請太上皇復立,可得功賞
遂與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南城復辟,謀扣太常許彬,曰:此社稷功也,雖然老矣,無能為也,盍圖之。
軏等皆從其言。
徐有貞亦常往返石亨之家,外人皆莫知其故,是月十七日夜等會有貞有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遊畋赤子故耳。
今天無離,心謀必在,此時不知南城知此意否。
軏等曰:兩日前,有陰達者
軏等去兩日夜,再會有貞,言:南城審報矣,將安施
有貞升屋覽步乾象,亟下言:時在今夕不可失。
遂相造飛語,軏遽佯言:聞虜騎且薄都城奈何
有貞言:當以兵入內備。
石亨駕說王文于謙,已矯取金牌敕符迎襄王世子去矣。
又曰:上命內官張永等,捕數人,掌兵者矣。
吉祥遂以入白,皇太后即下懿旨,言:天子大漸殆,弗興天位最重,上皇居南,內於今八年聖德無虧天意有,在以奸臣擅謀,閟而不聞,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統,將不利國家
等具率兵以迎吉祥,即收諸門鑰
四鼓開長安門軏輗有貞楊善等納兵近千人宿衛官驚愕不知所為有出入者,兵軏叱止之。
天色晦冥,軏等惶惑有貞趣行大言時至矣,勿退。
南宮城門鐵錮牢密不應有貞命取其木架懸之,數十人撞城門。
又令勇士踰垣入,與外兵合毀垣,垣壞啟,軏等入見太上皇燭下獨出,問曰:爾等何為
眾俯伏合聲:請陛下登位
乃呼兵士舉輦來,兵士驚懼不能舉,有貞等助挽前,掖上皇登輦。
有貞等又自挽以行,忽天色照朗,星月輝光,有貞前導密邇屬車,至奉天殿,侍衛都督范廣禦之戰于闕下時大小群臣,以景帝有十七,早朝之旨,方各趨朝,謹待上出朝進會本,忽聞傳呼震地,群臣失色
須臾鐘鼓鳴,上皇御極矣。
於是百官入賀朝野歡騰以為復見太平,會本遂不進。
天順元年正月,以登極天下大赦,改景泰八年天順元年
六科十三道劾:司禮監太監興安竊弄威權紊亂朝政,鎖南內之門,易東宮之位,與王誠、舒良等為黨明。
逆謀不能諫阻而伺,釁乘機心,持兩端坐觀成敗以為向背
乞梟其首,以戒權奸
上謂:安罪本當死,姑從寬貸之,勿令視事
是日,有旨逮少保于謙、王文及都督范廣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下詔獄。
二十二日斬于謙、王文、范廣,及太監王誠等于市。
英宗實錄天順元年五月,敕戶部順天府於興宛二縣,各設養濟院一所,令民間開墾三年起科
大城縣志》天順元年六月己亥酉刻大風雷雨驟起,拔樹壞屋雨雹大如雞卵經時不化
公元1458年
漕河圖志國朝海運,一十三衛管駕遮洋船於大名府衛河兌糧,由直沽海口開洋涉,歷海道運至薊州,以給軍
歲有疏,虞天順二年,以大河衛百戶閔恭言,命都督僉事宗勝,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尚發軍夫萬餘,開河自新開沽起,至薊州,長四十里,舟行無虞
定例三年疏浚一次
水部備考薊州官軍餉,國初歲用遮洋船由直沽出海轉運而至,風濤甚險。
天順二年,發薊州等衛軍萬人,鑿河四十里,自新開沽直達薊州
三年三月始,事僅一十三日而工成。
公元1460年
英宗實錄天順四年閏月駕幸鄭村壩,閱仗馬
大城縣志》四年大蝗
六月大水
公元1462年
玉田縣志》天順六年春大水
年大饑。
遵化州志》天順六年春大雨,饑。
公元1463年
英宗實錄天順七年四月,新建弘仁橋,成橋在南海子東牆外,舊名馬駒橋,水自城西南經南海子出。
歲以木為橋,水漲即衝去,往來病涉
上憫之,發帑金數萬,改建石橋,因命閣臣李賢陳文彭時往觀焉。
賢言工役浩大,莫若用軍士,一月人給銀一兩,則力齊而工易完。
從之。
橋成改名弘仁,命為碑記。
玉田縣志》七年二月,晦
夜空鼓鳴有聲
公元1464年
英宗實錄天順八年三月,會昌侯孫繼宗兵部尚書馬昂,議將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原選馬步官軍一一萬九百餘,選足十二萬,分十二營。
上然之。
遂立奮武耀武練武顯武敢勇果勇鼓勇、效勇,立威、伸威、揚威振威十二營名,以內臣十二員監鎗。
天順八年六月裕陵成其制,金井寶山城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硃紅油石碑,一祭臺石,一燒紙爐,二神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并廚房八十六間,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歇房九,馬樁三十二,大小牆門六,白石橋三,甎石橋二,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名山藏孝》:肅周太后有弟吉祥兒時好游,去家。
此時太后尚未入宮也。
久之祝髮大覺寺好游如故,夜即來報國寺伽藍殿中宿。
報國寺者,京城宣武門外小寺也。
太后夜忽夢伽藍來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其夜。
英宗夢亦如之,覺而相怪,遣小黃門物色之至,則小黃門吉祥伽藍殿中,遂擁以行,入白,帝、后皆喜,具平生后,為泣下曰:吾弟出家何如皇親寵耶。
吉祥曰:即皇親寵,何如出家樂。
復還寺,后厚賜之,英宗晏駕
憲宗即位,為建大慈仁寺居之,賜莊田亡慮百頃
大城縣志》成化元年八月大水
公元1465年
可齋筆記成化元年五月京師大風,皇牆以西有聲
如雨雹,視之,皆黃泥丸子,堅淨如櫻桃大,破之中,有硫黃氣。
公元1467年
憲宗實錄成化三年四月,設十二營,坐營官平江伯陳銳等為之。
公元1469年
菽園雜記京營之制,國初,止有五軍營。
五軍者,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也。
此外有曰大營,曰圍子手,曰幼官舍人營,曰十二營,皆五軍營之支分
每營各有坐營把總,官多寡不等永樂初,始以龍旗寶纛下三千小達子,立三十營,內有坐營管操正直披明甲等,官又有隨侍營則十二營之支分也亦有坐營官以統之神機營
永樂中,征交阯,得其神機火箭之法,因立是營,亦有中軍左右掖、左右哨各有坐營把司、把牌官,又有曰:五千下者
永樂中,得都督譚廣馬五千匹,今所謂家馬者,即此別有坐營司官統之。
此則神機營支分也。
已上舊名三大營成化初年,以言者議,選取三大營精兵設立團營十二,曰:奮武
曰:耀武,曰:練武,曰:顯武,曰:敢勇,曰:果勇,曰:效勇,曰:鼓勇,曰:立威,曰:伸威,曰:揚威,曰:振威,每營各有坐營把總官統之。
每遇出軍,即量調而行。
三大營所存無幾,名曰:老家兒
專備營造差撥等,用十二團營,并在外都司所屬共二十五萬,分為春秋二班,團操聽調
大城縣志》五年,閏二月,風霾
公元1470年
三河縣志》成化六年夏,潦。
,旱。
霸州志》成化六年夏連月霪雨田禾多沒。
至秋,晴,又復大旱
昌平舊志成化六年大水
文安縣志》成化六年夏,水。
右都御史項忠發官廩賑之。
大城縣志》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大風,雨沙色黃,染人手目。
天地晦冥,色映窗牖間如血。
已而暗黑不辨
三月三日微雨,後忽黃氣四塞日色青銅無風,雨土。
塵積地皆黃,次日大雨時,天或紅或黑。
七月水災民饑
保定縣志》成化六年夏,潦。
,旱。
公元1471年
憲宗實錄成化七年二月發官軍五千,以少監高通都督鮑政,工部侍郎李顒修築蘆溝橋隄岸
七年三月兵科給事中秦崇上言居庸等關,朝廷北門東抵山海西抵鴈門山勢雖曰斗峻,而可通行之路亦多。
所司因循怠惰,礧木砲石軍器類不具備
富家高築牆垣,以防寇盜,況國都藩籬而可廢弛乎。
上敕巡關御史修治
昌平舊志七年春,饑。
戶部太倉一萬斛,減價糶以利民
保定縣志》七年,發太倉減價利民
薊州志》七年,龍與蜘蛛𩰚於盤山斃之野,人獻其皮,如車輪
憲宗實錄成化七年,冬十月戶部尚書楊鼎工部侍郎喬毅上浚通惠河舊道事宜
先是漕運總兵官都督楊茂奏:每歲漕運,自張家灣舍舟陸運看得通州京城四十餘里,古有通惠河故道石閘尚存永樂間於此般運大木
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於此積水,船運又有議,欲於三里河張家灣煙墩橋以西,疏挑二十里灣泊糧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
今此河道通流,其水約深二尺不勞疏挑,惟用閘蓄水,令運糧衛所每船二十五隻,造一剝船自備米袋,挨次剝運如此則運士得省腳惠矣。
事下,工部尚書王復等議謂:通惠河道,若得開通,誠有益國計
地形水勢高下,并軍夫物料俱難約度請命戶、工二部堂上官一員,會漕運參將袁佑,率識達水利官匠前往相度
上以命遂同參將袁佑等,親詣昌平縣元人引水去處,及宛平大興通州地三里河道,將行故跡逐一踏勘及,元史并各閘見樹碑文所載事跡稽考,回奏云:閘河原有舊閘三十四座,以通水道。
宮牆,外船得進入城內海子灣泊。
今水從皇城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
行船須用從宜改圖,除元人舊,引昌平東南山白泉水,往西逆流經過祖宗山陵,恐於地理不宜及。
一畝泉水經過白羊山溝雨水衝截,俱難導引
城南三里河張家灣河口袤延六十餘里,舊無河源
正統年間,因修城濠,作壩蓄水慮,恐雨多水溢,故於陽橋東南低窪處,開正通濠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
自濠口三里八里莊,始接渾河
舊渠兩岸,多人家廬舍墳墓,流自十里迤南全接,舊河流張家灣白河,其水深處,止有二三尺,淺處一尺餘,闊處僅丈餘,窄處未及一丈
今若用此河行船河身窄狹淤淺,必用開濬
人家房垣墳墓必須拆毀,且以今寬處一丈計之,水深二尺,若散於五丈之寬,止深四寸
春夏天旱泉脈易乾,流水更少,糧船、剝船難行使,兼且沿河隄岸高者,必須剷削;低者缺者,必須增築,填塞又有走沙急湍,俱要創閘,倘水淺少,又須增引別處水來相濟,若引西湖之水,則自河口迤西直至西湖隄岸未免添置閘座。
若引草橋之水,必須大祀壇邊一路剷鑿溝渠,亦恐有礙,況其源又止出彰義門玉匠局等處。
馬跑等地,泉亦不深,大抵此河天旱,則淤壅淺,澀雨澇,則漫散衝突徒勞人力,卒難成功決不可開。
況元人開此河,曾用金口之水,其勢洶湧,衝沒民舍,船不能行。
卒為廢河,此乃不可行之明驗也。
今曾勘得玉泉龍泉月兒沙等泉,諸水其源皆出於西北一帶山麓,堪以導引,匯於西湖
見今大半流出清河,若從西湖源頭分水青龍閘閉住,引至玉泉諸水從高梁河,量其分,數一半仍從皇城金水河流出,其餘從都城外壕流轉
通會流於正陽門東城壕,再將泄入三里河水閘併流大通橋閘。
隨時開閉
天旱水小,則閉閘;瀦水,短運剝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放行大舟
河道閘座見成不用增造。
官吏閘夫見有,不須添設
臣等勘時,曾將慶豐、平津通流等閘,下板七葉剝船,日驗可行
若板下至定水,則大船亦可通行止是閘座河渠間,有決壞淤淺處,須加修濬,較之三里河工程甚省,況前元開創此河。
漕運,七八十年公私交便,今若復興,則舟楫得以環城灣泊糧儲得以近倉上納在內食糧官軍得以就近關給通州該上糧儲又得運來,都城與夫天下百官朝覲四方貢獻,皆得直抵都城下,足以京師萬年太平氣象矣。
疏入,命下於所司
憲宗實錄成化七年十一月霸州知州蔣愷固安知縣賈貴奏:霸州城北古有草橋界河一道上接渾河下至直沽順流東注於海。
永樂間渾河改西南流,道經固安新城雄縣,沿至霸州新河一帶水勢不順,漸已淤塞,累衝決,為居民患,近日決孫家口東流,又東抵三角淀。
直沽入海,乃其故道,請因其就下之勢,修築隄岸,使順流注海。
上從之。
公元1472年
大城縣志》八年春夏大風不雨。
河水涸。
六月,蝗。
九年,蝗。
公元1473年
霸州志》九年災荒相繼,歲以不登,民多不能自存
詔免田租
文安縣志》九年,旱。
田租之半。
公元1474年
實錄十年八月英國公張懋上言五軍舊教場在德勝門外,初以狹,不容眾,而三千營兵少教場,廣因而易之,復立十二營,又以大教場,移與團營,而五軍營暫就錦衣衛教場愈狹,不能容。
今觀三千營兵終少,宜就錦衣衛教場,仍以舊教場還五軍營為宜。
允之
公元1476年
大城縣志》十二年七月黑眚夜間,有物負黑氣戶牖來,雖密室不免著人昏迷不醒,或手足頭腦腹背被傷處,出黃水,亦不甚痛。
數日,遍城驚擾,夜各張燈持刀自防。
黑氣來,輒鳴金擊鼓逐之,多有見者,其物黑而小,金睛修尾
兼旬,始息。
十月地震
文安縣志》同上
憲宗實錄十二年八月,浚通惠河。
都城大通張家灣河口六十里,興卒七千人費城磚二十萬,石灰一百五十萬觔,閘板樁木四萬餘,麻鐵桐油炭各數萬計
浚泉三,增閘四,凡十月而畢,漕舟稍通,都人聚觀
是河之源,在元時昌平縣三泉,俱不深廣
三泉俱有,故難引,獨引西湖一泉,又僅分其半河,制窄狹漕舟首尾相銜,僅數十而已
舟無停泊處,河多沙,水易淤。
不踰二載,而淺澀如舊,舟不復通。
燕山叢錄》:任風子成化中雲遊東安,自謂得養生術
衣服垢敝,又無容
止人多不信,頗以善奕,為士大夫所邀。
一日,在廣嚴寺看奕,又有人城外見其西行未幾,人傳其尸解
西山巖中究其日,則分身之日也。
平日無他異,獨冬月單衣體常沾汗而已
實錄成化十二年十一月鎮守通州都督同知陳逵監察御史徐鏞奏:通州密邇京師南北糧運積貯於此城池不可不謹
正統十四年,也先侵境,倉厫在西城外,乃築新城障之。
倉卒經營未如制度
城高三丈五尺垛口五尺,臺廣三丈五尺,而新城不及其半。
請拆舊城西面,而展新城北角與相連接,增其丈尺,使上下齊一,仍建甕城敵臺于城北,開一門通河道。
上命巡撫汪霖覆勘以聞。
公元1477年
稗史彙編成化丁酉六月九日京師大雨雨中往往得錢
馬氏日鈔》:成化間,武清縣民家石臼鄰家碌碡皆自滾至地上跳躍相𩰚,鄉人聚觀,以木隔之,木皆損折
𩰚不可解,至晚方息。
鄉人恠之,以臼沈于污池中,以碌碡墜深坎,相去各百餘步。
其夜碌碡與臼復𩰚于池邊池上麥苗俱壞,𩰚猶不輟,乍前乍卻,或磕或觸,硜然有聲火星炸落,三日乃止。
公元1479年
文安縣志》十五年秋大水
公元1483年
昌平舊志十九年,旱。
無雪。
公元1484年
文安縣志》二十年春正月地震
畿內旱。
禮部右侍郎徐溥等,代祀岳鎮河瀆諸神。
公元1485年
昌平舊志二十一年春正月朔星隕有聲
文安縣志》二十一年秋大有年
公元1486年
憲宗實錄成化二十二年,冬十月,復建大永昌寺。
先是寺建于西市,已有成緒國師繼曉星變,被譴寺亦隨廢。
至是太監梁芳請更擇地建之
乃令工部左侍郎杜謙等,相度地基,得故廣平侯袁瑄宅。
時瑄家已失,侯瑄妻固請以宅獻,而託襲侯言於上,而許之。
既又市其旁民數十家,大興工役
玉田縣志》二十二年地震四十餘日。
遵化州志》二十二年地震四十餘日。
公元1487年
昌平舊志二十三年,有飛星流,光芒燭地
固安縣志》二十三年大水河溢。
東安縣志》二十三年大水
是年兒童多為獨腳𩰚跳,謂之:撞拐。
即古商羊讖,近果大水
文安縣志》:同。
良鄉縣志》二十三年大水
公元1488年
《通紀》國子監生虎臣,聞萬歲山棕棚以備登眺上疏極諫祭酒費誾,會六堂鐵索,鎖項以待。
中官傳旨:爾言是也棕棚拆卸矣。
吏部七品正官百川書志。
弘治改元駕臨太學,有聖駕臨,雍錄一卷具載敕旨奏章
儀文講議官等事
公元1489年
通志弘治二年六月大雨水溢
房屋傾倒,人畜多溺。
香河保定大城諸縣志皆同。
公元1490年
孝宗實錄弘治三年五月修築蘆溝橋成,內官監太監李興,乞陞文思院副使潘俊等官吏部
尚書王恕謂:官匠營造,乃其職分,自成化初年以前修河築隄,並無陞官事例,比者先帝山陵,所役軍匠四萬人,亦未有陞職者。
此役較之山陵不及三之一顧,欲妄濫陞官,甚失輕重之序。
上從其言,命給賞有差
四友齋叢》:說孝宗皇帝問一內侍云在京各衙門官每日早起朝,參日間坐衙,其同年同僚故鄉親舊亦須讌會,那得工夫內侍
答云:惟是夜間飲酒
孝宗曰:各衙門差使缺人,若是夜間飲酒騎馬醉歸,何處燈燭
今後各官飲酒回家,逐鋪皆要籠燈傳送
自是兩京風雪寒凜之夕,夜半呼燈未嘗缺乏
孝宗實錄弘治六年二月兵部主事鉦上言:良鄉涿州,在京師肘腋,止有土城,而無石郭
正統末年,也先深入,如蹈無人之境
方今無事,宜豫為之計。
上命所司知之兵部,奏鉦所言,守土大要,宜如奏行。
從之。
治世餘聞錄》弘治癸丑薊州守臣奏:閏五月既朢辰巳之際,本州忽然晝晦天雷迅烈室廬撼動風勢狂猛,瓦石皆飛,電光交掣,紅紫奪目,見空中雷神無數形狀不一顏色難辨,皆披甲冑,各執兵械,或劎斧鎚鑿,或槍刀旗戟,或縲絏枷鎖,攝人起空中移時擲下,其震死者身體手足分裂異處凡九人,又震牛十九頭,亦皆身足分裂,復拔去舌,又在地死者人牛復有十數,攝上而復擲下八九十人,皆無恙
菽園雜記弘治癸丑五月明時白晝二人巡警鋪,久不出。
管鋪者疑之,推戶入視,但見衣二領壁下,衣旁各有積血,而不見其人。
公元1493年
大城縣志》六年大旱
公元1494年
孝宗實錄弘治七年八月整飭薊州邊備都御史屠勳奏:故豬圈頭關平漫難守,關之北三里北水谷,南八里曰南水谷。
成化中因山增設二關險要可守。
區畫未備,請於二關內加修城垛,增立墩堡
從之。
大城縣志》七年大雨雹。
公元1495年
孝宗實錄弘治八年十月,命兵部右侍郎王宗彝,同工部左侍郎徐貫都御史屠勳黃花鎮,抵居庸一帶邊關看驗地形平坡隘口修治處所奏聞
十二月宗彝等奏:按視潮河形勢河口東西闊百七十餘丈,地皆流沙土脈不堅,城之不便,惟宜增兵戍守
響水谷以東直古北口一帶墩座希少,請于內各添設大墩,一每墩闊十二丈,高三丈,上置草屋,下挑壕塹遣諜者分班瞭望
從之。
方輿紀要巡撫洪鐘,議以古北口三里許二砦、三砦間,其山外高,內低,約餘二丈,鑿為兩渠,以殺水勢
復于口外砌石堰,使水由川中行,仍於堰內築外關一座,以防寇衝。
詔從之。
議者謂:於楂山築牆,則川在牆內,鑿之無益,或又言潮河古道門外蜂窩嶺,增墩濬川,設橋其間,可防衝突
許論,則謂潮河川係殘元避暑故道,設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川中錯綜宛轉,令不礙水路,亦備禦一法也。
公元1498年
《餘冬序錄》弘治戊午夏京師西直門熊入城守衛者,不知覺有被傷者鈞,陽馬公謂:野獸入城,非宜乞嚴武事,備盜賊何。
孟春同列曰:熊之為兆,既當備盜,亦須慎火
未幾城內在處火災禮部燬焉。
或問孟春此占出何。
書曰:宋紹興己酉永嘉,災前數日,有熊南渡,至城下高世則謂其倅趙允縚曰:熊于字,能火,郡中宜慎火
延燒官民舍十七八,偶憶此事云,然不意其驗也。
公元1499年
孝宗實錄弘治十二年八月整飭薊州邊備都御史洪鐘奏:洪山口關原設於松棚谷境,與營相去不遠。
成化間關移今所,而營堡仍舊,營去關三十餘里,且山嶺道隘,人馬不得並行,遇警,卒難策應,請移營附近李家谷口
從之。
公元1500年
金蘭紀聞》平江伯睿好飲涼酒,京師謠曰:平江不飲熱酒,怕火篩。
弘治庚申,火篩兵勢頗張孝廟遣平江禦之,臨軒挂印平江畏怯失措跌而失印。
孝廟不樂。
尋,竟以逗留削爵
公元1501年
孝宗實錄弘治十四年五月內官監太監李興請建僧寺一所大興縣東皋村,以僧錄司左覺義定錡住持,仍乞賜寺額護敕。
又以寺西有官路不便,乞以其私地易路東苜蓿官地得旨陞定錡為右講經兼本寺住持,賜寺額曰:隆禧。
禮科都給事中舉劾之,謂:陛下即位以來,未聞修建寺院,亦未聞輕賜寺額,濫陞僧官
乃恃恩陳請作俑建寺,罪一
自知私創。
非宜,奏乞寺額,又請護敕,使天下後世譏議陛下,罪二。
又恐朝廷不信,以祝延聖壽為辭,夫內官修建寺觀不過自為身後香火之供,其於聖壽何預
詞屬欺誑,罪三。
無故乞陞僧官,致姦僧得志,有濫恩典,罪四。
苜蓿之地,乃祖宗用以牧馬之所,今以其私,便輒欲易之,恐自今貴戚之臣,但其莊所接壤官地,皆援此例,兌易變亂成法,罪五。
伏望斷自宸衷,毀所建寺,罷寺額護敕,不許兌易苜蓿地,仍褫定錡職,治以死,以為姦僧交通內臣壞法者戒。
奏入,命所司看,詳以聞禮部覆奏,請如舉言
上置勿論
既而戶部又奏苜蓿地宜改正還官,從之。
弘治十四年七月都御史洪鐘奏:潮河功成,上敕司禮監太監李璋工部右侍郎張達閱視
八月等勘事,回言洪鐘所鑿石洞,上寬下狹,僅泄小水
夏秋水溢,石墮,仍循古道,其稱得地百頃,亦近邊牆地,多沙石,耕種匪宜,若其修築川內大小石城邊牆墩堡具有成績,其用心亦可嘉也
上命兵部看詳以聞,於是兵科都給事中屈伸洪鐘欺罔之罪,而六科十三道齊劾奏洪鐘并及張達,罰三月,宥匆問。
公元1504年
弘治十七年二月,有旨朝陽門外修延壽塔,并殿宇廊廡牆垣,命內閣敕令司禮監太監李營,內官監太監李興提督監造大學士劉健等言佛老之事,無益於世,有損於民,祖宗朝僧道,有定員寺觀定額
所以治天下者堯舜周孔之道而已
寺觀相望僧道成群,齋醮不時賞賚無算,謂其能祈福消災庇民護國,近年以來災異迭見,不知其所,祈者何福
所消者何災。
護國庇民其功何在
造為延壽之名,上惑聖聽。
嘗聞堯舜之壽,皆過百歲當時未有僧道塔寺不知誰與延之,況塔寺之費,動以數萬,若省修建之財為賑濟之用,即可以活百萬生靈之命,豈非延壽大功德哉。
伏望陛下收回成命,將前項塔寺即為停止,其敕書免,令臣等撰擬
上曰:卿等言是。
其即停止之。
公元1505年
武宗實錄弘治十八年六月,設潮河川新營於古北口外關,調古北潮河二營戍守
弘治十八年六月,營泰陵於天壽山,敕太監李興新寧譚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五軍三營官軍萬人供役
《九朝野記》:初建泰陵都下盛傳其地有水。
吏部主事楊子器直言其事,時督工太盬李興有殊寵,勢焰熏灼,遂下楊錦衣獄,莫敢救者。
起復知縣丘泰莆田人,到京上疏言:子器此奏,甚有益
泰陵有水,通國皆云,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洩氣不開,則抱恨終天
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尋遣。
司禮監太監蕭敬押楊往,眾謂:必遭毒手
及至奴客詈罵楊,欲箠之,蕭敬曰: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爾。
又顧曰: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
遂得免。
既回,奏無水。
眾又謂:楊必死。
事傳禁中太皇太后聞之,曰:無水則已,何必罪之。
遂得還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