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昙霍
释昙霍 第 318b 页
品高僧摘要卷三
武原居士 徐昌治觐周父 编辑

* 释昙霍

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
河西鲜卑利鹿孤。僣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二
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云此是
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
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
言人死生贵贱。毫𨤲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
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
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
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巳
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
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
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
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而欺国王耶。檀深奇
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
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迎礼。至晋义熙三年。傉檀
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
宾国。跋摩年十四。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爱务善。其
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
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
汝。跋摩他口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
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释昙霍 第 318c 页 X87-0318.png
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至年十八。相工见而
谓曰。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
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人号曰。三藏
法师。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
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
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见者发
心。后至阇婆国。至前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
飞舶入国。明旦果跋摩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巳受戒而汝不
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
顷之邻兵犯境。王谓跋摩曰。外贼恃力。欲见侵侮。若
与斗战。伤杀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将至。今唯归命师
尊。不知何计。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须禦捍。但当起慈
悲心。勿兴害念耳。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
散王遇流矢伤脚。跋摩为咒水洗之。信宿平复。王恭
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便择明主。群臣皆拜伏劝请曰。王若舍国。则
子民无依。且敌国凶强。恃崄相对。大王天慈。宁不悯
命。敢以死请。王不忍固违。乃就群臣请三愿。若许者
当留治国。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尚。二愿尽所治内。
一切断杀。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群臣欢喜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王后为跋摩立精舍。躬自琢材。
释昙霍 第 319a 页 X87-0319.png
伤王脚指。跋摩又为咒治。有顷平复。道化之声。播于
遐迩。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时京师名德。慧观慧聪
等。远挹风猷。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求迎跋摩。
帝即赐交州剌史。令泛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
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希
临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路由
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峙。峰岭高绝。
跋摩谓髣髴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
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椎。跋摩巳至。或冒雨
不沾。或履泥不污。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
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
布发之形。像成之后。每夕放光。此山本多虎灾。自跋
摩居之。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于
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文帝重敕观等复更敦请。乃
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
问慇勤。因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不获从志。法师
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
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已苦躬。将何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使风雨
适时。寒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亦大
矣。不杀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方为
弘济耶。帝乃抚几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
释昙霍 第 319b 页 X87-0319.png
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
至如法师所言。真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乃
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王公英彦。莫不宗奉。俄而于
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法席之日。轩盖盈衢。观瞩往还。
肩随踵接。其年九月二十八日。食未毕。奄然巳终。春
秋六十有五。

* 释道进

一名法进。姓唐。凉州张掖人。幼而精苦习诵。
有超迈之德。为沮渠蒙逊所重。逊卒。子景环为边寇
所破。问进曰。今欲转略高昌。为可尅不。进曰必捷。但
忧灾饿耳。回军即定。后三年。景环卒。弟安周续立。是
岁饥荒。死者无限。周既事进。进屡求赈贫。国蓄稍竭。
进不复求。乃净洗浴。取刀盐。至深穷窟。饿人所聚之
处。次第受以三归。便挂衣钵著树。投身饿者前。施汝
共食。众虽饥困。犹义不忍受。进即自割肉。拄盐以啖
之。两股肉尽。心闷不能自割。因语饿人云。汝取我皮
肉。犹足数日。若王使来。必当将去。饿者悲悼。无能取
者。须臾弟子至。王人复至。举国奔赴。号叫相属。因舆
之还宫。周敕以三百斛麦。以施饥者。别发仓廪。以赈
贫民。至明晨乃绝。出城北阇维之。烟焰冲天。七日乃
歇。尸骸都尽。唯舌不烂。即于其处。起塔三层。树碑于
右。

* 释昙鸾

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
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读大乘经。恨
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
释昙霍 第 319c 页 X87-0319.png
疾。停笔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
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
斯疾愈。前作尅眼。万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
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
通中。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
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
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
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
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巳标叙。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
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
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
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
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
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告鸾曰。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
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
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
释昙霍 第 320a 页 X87-0320.png
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
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
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
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神鸾。兴和四
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 释法进

蜀中新繁人。在俗。精进。不啖辛腥。在田农作。
以[锚-田+(巫/十)]刃为钟磬。步影而斋。有送食晚。便饮水而巳。所
犁田地。不损虫蚁。一时空中声曰。进阇梨。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合家同闻。进因诣洛口山出家。行头陀。
不居寺舍。时隋蜀王秀。闻名。知难邀请。遣参军郁九
闾长卿往。便将左右十人。辞王曰。承有道德。如请不
来。当申俗法。王曰。不须威逼。伹以理延。明当达此。长
卿出郭门。顾曰。今日将你辈。往兜率天。请弥勒佛亦
望得。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初至吉阳山下。日暮
见虎道蹲。命人射之。马皆退走。欲投村。恐违王命。俄
见一僧。负襆上山。长卿命住为伴。馀从并留。步至寺
所。召入至床。又见虎在床下。怖不自安。进遣虎出。具
述王意。虽有答对。而怖形于相状。进曰。檀越初出郭
门。一何雄勇。今来至此。一何怯惮。长卿顶礼默然。因
宿至旦。令先往。贫道后来。行至望乡台。顾视进行巳
及。即与同见王。入内受戒。即日辞出。所获䞋施。一无
所受。令往法聚寺停。王顾诸佐曰。见此僧令寡人毛
竖。戒神所护也。后更召入城。王遥见即礼。进曰。王自
释昙霍 第 320b 页 X87-0320.png
安乐。进自安乐。何为苦相恼乱。作无益之事耶。诸僧
谏曰。王为地主。应善问讯。何为诃责。进曰。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眼见恶事。都不谏勉。何为弘教。进不畏死。
责过何嫌乎。虽盛饰床筵。厚味重结。而但坐绳床。食
粗饼而巳。至妃姬受戒后。又辞入山。重延三日。限满
便返。诸清信等。咸设食而邀之。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乃分身数十处焉。有时与僧出山赴食。欻
尔而笑。人问其故。曰山寺净人。穿壁盗蜜耳。及还果
如所说。初王门师慈藏者。为州僧官。立政严猛。瓶衣
香花。少阙加捶。僧众苦之。而为王所重。无敢谏者。以
事白进。请为救济。答曰。其威力如此。岂能受语耶。苦
请不巳。进造藏房门。藏走出。谓曰。法门未可如是。尔
亦大力也。(蜀人以大甚为大力)还返入房。自此藏便息言。僧由
此安。以开皇中卒山。年九十有六。

* 富上者

莫测何人。恒依净德寺宿。埋一大笠在路。昼
日坐下读经。人虽去来。不唤令施。有掷钱者。亦不咒
愿。每手静路。不入闹中。状如五十。虽在多年。过无所
获。有信心者曰。城西城北。人稠施多。在此何为。答曰。
一钱两钱。足养身命。复用多为。陵州剌史赵仲舒者。
三代之酷史也。甚无信敬。闻故往试。骑马直过。佯堕
贯钱。富但读经。目未曾顾。去远。舒令取钱。富亦不顾。
舒乃返来曰。你见我钱堕地不。曰见。问曰。钱今何在。
曰见一人拾将去。舒曰。你终日在路。惟乞一钱。岂有
贯钱在地而不取者。见人将去。何不止之。答曰。非贫
释昙霍 第 320c 页 X87-0320.png
道物。何为浪认。仲舒曰。我欲须你身上袈裟。富曰。欲
相试耳。公能将去。复有与者。可谓得失一种。即叠授
与。仲舒下马礼谢曰。弟子周朝人。官历三代。与众僧
往还。少不贪者。闻名故谒。本非恶意。请往陵州。富曰。
大善。然贫道广欲结缘。愿公助国安抚。即是长相见
受供养也。舒辞叹曰。此人不可轻慢。尔后不见。益州
人蓟相者。从杨州还见之。亦埋笠路侧。颜状如常。

* 释法藏

姓笋。颍川颍阴人。三岁丧父。共母偏居。十岁
母亡。只身而立。因斯祸酷。深悟无常。年二十二。周天
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从便出俗。天和四年。诞
育皇子。诏选明德。至醴泉宫。武帝躬趋殿下。口号鲜
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藏在末行。出众独立。作
鲜卑语答。殿庭僚众。咸喜斯酬。敕语百官。道人身小
心大。独超群友。报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钱
二百一十贯。由是面洽。每蒙慰问。虽身居寺内。心念
幽林。建德二年二月。挟钵擎函。投于紫盖山。山即终
南之一峰也。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衣以百衲。餐以
木松。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忽遇甘杏十枚。即而
啖之。既荷冥资。但勤励业。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毁像
焚经。僧令还俗。惟藏山居。依道自隐。绵历八载。常思
开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谒帝。意崇三宝。到
城南门。对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建德二年。弃寺
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侣。惟藏在山。馀并还俗。藏一
身在山。林谷为家居。鸟兽为徒侣。草木为粮粒。然自
释昙霍 第 321a 页 X87-0321.png
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盖。啖食山粮。准此
供给。则至尊所施。猛等执奏。下敕曰。朕欲为菩萨治
化。此僧既从紫盖山来。正合朕意。宜令长发。著菩萨
衣冠。为陟岵寺主。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天下
众僧。普令还俗。独度一人。违先帝诏。至十月。于城东
面。别见宣帝。问三教名。朕欲菩萨治化。或现天身。或
从地出。或作鹿马。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藏引妙
庄王二子谏父之事。又曰。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据斯逆害。与秦始何
异。帝怒曰。违朕先皇明诏。可令遽尽。藏曰。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幽显同见。诚其本心。尔时命若悬藤。而词
气无骇。频经九奏。安词弥厉。十奏既达。帝曰。道人怖
不。内史沛公曰。人生所重。无过于命。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帝闻愀然改色。乃曰。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朕不杀无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须
问。赐菩萨衣冠。依前为陟岵寺主。频降宠命。得继释
门。既获再生。便辞帝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御史鲍
宏奏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任藏游行。朕
须见日。不可沉隐。虽蒙恩敕。终未开弘。怏结心灵。思
怀圣道。周德云谢。隋祚将兴。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
日。隋祖作相于虎门。六月藏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
三宝。经宿即蒙剃发。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
枣一石。寻又还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详开化。至
十五日。令藏共景陵公检校度僧。百二十八。并赐法
释昙霍 第 321b 页 X87-0321.png
服。各还所止。藏独宿相第。夜论教始。大定元年二月
十二日。承相龙飞。即改为开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自此渐开。方流海
内。藏戒行贞明。禅心郁茂。数入朱门。频登御榻。开皇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宣敕。月给茯苓枣杏。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十四年。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武侯将军素和业者。清信在怀。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藏率俗课
励。设万僧斋。右仆射苏威。每来参谒。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藏禅师落发。僧首又设大斋。弘法之
盛。不可等伦。以贞观二年。终于鄠县观台。因殓于阜
南。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贞石于龛侧。

* 释圆光

姓朴。本住三韩。秦韩辰韩马韩。光即辰韩新
罗人也。家世海东。而神器恢廓。校猎玄儒。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及闻释宗。乃上启陈主。请
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落䰂。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得
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数论。遍所披寻。末又投吴
之虎丘山。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综涉四含。功流八
定。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槃游圣
踪。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创通成论。未讲般
若。皆思解俊彻。听者欣欣会其心府。名望横流。播于
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宸。威加
南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伹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
释昙霍 第 321c 页 X87-0321.png
其异。即解而放之。光学通吴越。使欲观化周秦。开皇
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大言。振
续徽绪。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
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
若圣人。光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后自
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
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
年。少觉不愈。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
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

* 释明瞻

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异操。住龙贵村。二千
馀家。同共高之。十四通经。十七明史。州县乃举为进
士。性慕超方。不从辟命。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
依摄。专学大论。寻值法灭。藏形东郡。隋初出法。追住
相州法藏寺。内通大小。外综丘坟。将事观国。移步上
京。开皇三年。敕召翻译。住大兴善。众睹德望可宗。举
知寺任。大业二年。帝还京室。在于南郊。盛陈军旅。时
有滥僧染朝宪者。事以闻上。帝大怒。召诸僧徒。并列
御前。峙然抗礼。下敕责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于时
黄老士女。初闻即拜。唯释一门。俨然莫屈。时以瞻为
道望。众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宗佛教。僧等义
无设敬。若准制返道。则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
服不合。宋武为何致拜。瞻曰。宋氏无道之君。不拜交
招显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无罪。故不敢拜。帝不屈
释昙霍 第 322a 页 X87-0322.png
其言。直遣舍人语僧。何为不拜。如此者五。黄中之族。
连拜不巳。唯瞻及僧。长揖如故。兼抗声对叙。曾无惮
慑。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录名奏闻。便即视拟戮。明
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瞻又先登。虽达申逊之
词。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再
遗束帛。特隆常准。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我
谓国内无僧。今验一人可矣。自尔下敕令住禅定。众以
瞻正色执断。不避强禦。又举为知事上座。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贞观之初。以瞻善识治方。有闻
朝府。召入内殿。躬升御床。食讫对诏。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以慈救为宗。帝大悦。
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断屠杀。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如豳州昭仁。晋州慈云。吕州普济。汾
州弘济。洺州昭福。郑州等慈。洛州昭觉。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皆因瞻之开发也。暮齿将临。山栖是造。遂
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京辇归信。远趣于林。少时
遇疾。乃曰吾命极矣。可悬一月。枯骸累人。乃延诸大
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房杜仆射。举朝毕集。具赍助
供。䞋锡山积。瞻通大舍。忏辞告别。即日力杖出京。返
于智炬。竭诚勤住。想观西方。心道明利。告侍者曰。阿
弥陀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颜貌奄然。奄
尔逝。春秋七十。

* 释慧安

姓卫。荆州支江人。安性宽裕。不染俗尘。修学
法门。无不该贯。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饥殍相
释昙霍 第 322b 页 X87-0322.png
望。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存济者众。炀帝闻之。诏
安遂潜入太和山。至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
衡岳寺。行头陀法。贞观中。至蕲州。礼忍大师。游终南
山石壁而止。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安居处
独无。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安不奉诏。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中坐绳床。四
方坦露。敕造寺以处之。号招提。却还家乡玉泉寺。时
神秀禅师新归寂。咸请住持。安弗从命。天后圣历二
年四月。告门人学众。各归闭户。至三更。有禅人至。扈
卫森森。和铃鉠鉠。风雨偕至。其神旋绕其院数遭。安
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或问其故。曰吾为嵩山
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对曰不记。曰何不
记耶。曰生死之身。如循环。无起尽。何用记为。又此心
流注。中间无閒。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从初识至动
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记耶。天后稽颡焉。中宗
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赐号安并
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三年赐摩纳一副。便辞归少
林寺。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
百三十岁。火焚。收舍利八十粒。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随力造塔。

* 释志宽

姓姚。蒲州河东人。父任隋青州剌史。宽自幼
及长。以清约知名。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东
西访道。无释寸阴。生常履信。言行不乖。尝以游学长
安。诣市买绢。有人曰。可见付直。明当送绢。于此便付
释昙霍 第 322c 页 X87-0322.png
直还寺。为诸僧所笑。宽曰。自忆不负于人。岂有人而
乖信。至期果获。宽常诵维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夜
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
而行。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同学宝通闻
之。惊迷不安其席。宽就而尉之。犹打物如故。至旦看
之。乃舍梁将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性好瞻病。无惮
远近。又以道俗知无人治者。皆舆迎房中。躬运经理。
后于中夜室内大明。及观房外。与昼无异。此相数现。
猛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属炀帝弘道。海内搜扬。以
宽行解同推。应斯荣命。会枭感作逆。齐事拘缠。宽便
下狱待罪。有来饷遗。一不自资。通给囚僧。欢笑如昔。
后并配徒𨽻。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尽力辇
送。初不懈息。同役僧曰。此无监检。当可小停。宽曰。业
报如此。何能自欺。违心行事。诚未安耳。末又配流西
蜀。行达陜州。有送财帛祖饯之者。并即散遗。唯留一
驴负经而巳。路次潼关。流僧宝暹者。高解硕德。足破
不进。宽见卧于道侧。泣而哀焉。即舍驴与乘。自担经
论。徒行至蜀。大发物情。咸兴敬悦。时川邑虎暴。行人
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王兽。其
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兽。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
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齐行道。各受八戒。当夕
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礼䞋相仍。
或至十万二十万者。皆即散尽。了无资已。告施者曰。
财犹种子。聚则难繁。故为散之。令从用有在耳。兼又
释昙霍 第 323a 页 X87-0323.png
轻生。疏素毙服。一经履御。爱护之甚。有过身肉。时逢
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衔泣说化。令诵佛名。又以
所服衣之与毡。或割或减。用充贫乏。贞观之初。还返
蒲晋。缁素庆幸。欢咏如云。屡建法筵。重扬利涉。时州
部遇旱。诸祈不遂。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
不处堂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巳后。合境滂流。
民赖来苏。号为一代佛日。以贞观十七年夏五月十
六日。卒于仁寿寺。春秋七十有八。

* 释慈藏

姓金。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东方辰韩国
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北唐一品)享高位。而无后嗣。
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
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
诞。年过小学。神睿澄简。世数史籍。略皆周览。会二亲
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
宅田园。随须便给。孑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独
静行禅。时或毙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剌。露身直坐。动
便剌肉。悬发在梁。用袪昏漠。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
徵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
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惧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
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
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
释昙霍 第 323b 页 X87-0323.png
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益众
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藏于是
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
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
大化。以贞观十二年。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
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
既积。贼者将取。心颤自惊。反来露过。便受其戒。有患
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
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
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
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
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疋。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
蒙许。引藏入宫。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
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
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凋落未全。遂得藏
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
既达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
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
国统。住王芬寺。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请
入宫一夏。讲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
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𩃗霭。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
望弥远。藏属斯嘉运。所有衣资。并充檀舍。唯事头陀。
释昙霍 第 323c 页 X87-0323.png
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乃与诸宰。详评
纪正。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诚厉说法。
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又别造寺塔。十有馀
所。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
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
以习俗服章。华中外革。藏唯归崇正朔。举国咸遂。通
改边服。一准唐仪。

* 释明导

姓姚。吴兴人。幼叶雅调。与众不群。隋末丧乱。
二亲崩殁。发心出家。意存护法。所在寻逐。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行达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一导。以德声久
被。遂应斯举。虽蒙荣闻。意所遗之。乃叹曰。出家弘济。
岂滞一方。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未盈凉暑。声闻超挺。因令覆述。纵达无遗。
学门义侣。莫不推挹。龙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别住
东都天宫寺。磷德元年。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
洛下文物备列。时长吏韩孝威。妄托天威。黄巾扇惑。
私嘱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
集洛州。各事幢幡。尅日齐举。导出众对曰。佛道二门。
由来天绝。邪正位殊。本自硕异。如何合杂雷同。将引
既无别敕。不敢闻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将行禁劾。导曰。袈裟敕度所著。非
敕不可妄除。无敕令僧送道。所以不违国命。威怒曰。
释昙霍 第 324a 页 X87-0324.png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导即挺身独立。预是僧尼同
时总往导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导应声语六曹官人
曰。长吏总召僧尼。唱反此则。长吏自反。众僧不反。须
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威大忙惧。降阶屈节。惭谢而
止。因僧大集。检试度人。天宫饷食。过中乃至。僧有不
量时景者。取而进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
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法律。现法灭缘。冒妄
圣凡。一至于此。众并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悲
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年六十馀。东
夏英髦。一期咸集。

* 释道兴

姓刘。本住秦州。八九岁时。常念出家。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僧众悯之。二亲苦求。众为解喻。便许
剃落。时天下大乱。贼寇交横。死者山积。兴为沙弥。语
诸徒曰。人身难得。持戒第一。母为贼掠将去。离城六
十里。兴没命寻逐。至巳被伤未绝。贼见曰。此僧诚为
至孝。逐母至此。便不尽命。乃背负母还城。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避难投蜀。至河池县。逢赞皇公。
蒙被安慰。送至梁州。年满进具。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依听五遍。便能覆述。每有异见。
舜深奇之。后还蜀川。广听经论。不爽光阴。又于江禅
师下。禀受禅道。以为徵心要术。自舜没后。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及发菩提心。以此励众。听者垂泣。四远来
投。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诸寺无停者。咸来即安
抚。寺主曰。依官制不许。何得停之。兴曰。官不许容针。
释昙霍 第 324b 页 X87-0324.png
私容车马。寺主岂不闻耶。寺主大怒曰。年少不用我
语。兴曰。此三宝也。敬则见善。嫌则感恶。寺主愤恚还
房。眼看袈裟不见。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谓言是血
食。人喻之竟不食返寺。向兴忏悔。寻终行兰若。时鬼
来恼乱。兴出绳床。鬼退。为受三归巳。为礼佛名。鬼亦
随礼。贞观中。青城戴令来暮。欲与兴同房宿。夜中眠
惊。走出房外。云见一赤衣僧。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
宿。以火照背。如三指大。隐轸赤色。因求悔过。兴遇疾
甚。闻室中音乐声。自此便差。常礼千佛。日别一遍。永
徽三年。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兴获巳。于房内立
道场。发正愿曰。若一生传法。并礼贤劫千佛。如契圣
心。请放光明。如语一室并为金色。以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春秋六十有七。

* 释光仪

姓李。本唐宗室。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欲复
本朝。中兴帝道。不克。天后族诛之。仪方在襁褓中。乳
母负之而逃。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购
之逾急。乳母将至扶风界中。鬻女工以自给。仪年八
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乳母疑遭貌取而败。且极忧
疑。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于桑林下。告之令去。敕
搜不慢。吾虑俱死。无益于事。汝聪颖必可自立。或一
旦富贵。无忘老姥。言迄对泣。仪恸不自胜。乳母从此
而逝矣。仪茫然。行至逆旅。日暮寻径。拟投村墅。遇一
老僧呼曰。尔小子。汝今一身。家巳破灭。将奚所适。仪
敬愕伫立。老僧又曰。出家闲旷。且无忧畏。小子欲之
释昙霍 第 324c 页 X87-0324.png
乎。仪曰。素所愿也。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令礼十
方佛。归依常住佛法僧巳。因削其䰂。又出袈裟。以披
服之。小大称其体。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老僧
喜曰。此习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东北曰。去此数里
有伽蓝。汝直诣彼。谒寺主云。我使汝为其弟子也。言
毕。老僧欻然亡矣。方知圣僧也。仪如言趋彼。寺主骇
其言。因留之。经十年。仪巳洞明经律。善其禅观。属中
宗即位。唐室复兴。敕求琅琊王后。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因出诣扶风李使君。即仪之诸父也。见之
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状闻。固请不可。使君有女。年
齿相侔。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仪恐慑而避焉。他
日会使君夫人。出其女靓妆丽服。从者越多。来而逼
之。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绐之曰。身不洁。请沐浴待
命。女许诺。方令具汤沐。女出。因闭关。女还排户。既不
得入。自牖窥之。方持削发刀。顾而言曰。有于此根。故
为欲逼。今若除此。何逼之为。女惧止之不可。遂断其
势。投之于地。仪亦闷绝。户既不开。俄而使君夫人俱
到。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苦酒沃之。坐之于上。以膏传之。月馀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有敕命驿置至京。引见慰问。
优赉丰洽。诏袭父爵。仪恳让。誓愿为僧。确乎不拔。中
宗敕令领徒。任置兰若。自恣化方。仪性好终南山。因
居法兴寺。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道声驰
远。谈说动人。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
释昙霍 第 325a 页 X87-0325.png
迎候瞻待。仪恒居寂定。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必无
差忒。人益归之。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嘱累
弟子。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祖师意无别事。静则真
法现前。此外提唱。皆不获巳。言极激切。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 释志贤

姓江。建阳人。夙心刚整。幼且成规。既出家。寻
加戒品。抗节修心。不违律范。大宝元年。于本州佛迹
岩。承事道一禅师。汲水拾薪。惟务勤苦。游方。见金华
山赤松洞。是黄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岭。泉湖百
步许。意乐幽奇。既栖巅顶。野老负香粇蔬茹以供之。
时天大旱。贤望空击石。曼骂诸龙曰。若业龙无能为
也。其菩萨龙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毕。霈
然而作。婺人咸悦。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列请为大寺
功德之师。贤悚然不顾。明日遂行。登五台。寻止太原
甘泉寺。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

* 释圆观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
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
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
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
器。随僧众饮食而巳。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
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
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巳不事王侯。不愿历
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
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
释昙霍 第 325b 页 X87-0325.png
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
之所也。巳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
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
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
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
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
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
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伹且勤修不堕。即
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
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
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
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 释玄素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
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
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
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
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
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
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
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
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
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
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
释昙霍 第 325c 页 X87-0325.png
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
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
田之费。

* 释无著

永嘉人。识度宽明。秉操贞确。留神大道。约志
游方。抵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大
历二年。入五台山。欲观圣人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
锡。于堂中啜茶。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
来。还赍数珠请看。著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
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我愿止此。其为快乎。次由
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望东北
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少顷。同房僧
法等。见而惊怪。言曰。此何祥也。愿再现。断众生疑。寻
睹光如前。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方坐假𥧌。闻叱牛
三声云饮水。一翁古貌瑰形。服粗短褐。曳麻履。巾裹
甚异。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翁曰。山外求粮。问在
何地。云求粮用在台山。翻质著云。师何戾止。答曰。闻
此有金刚窟。故来随喜。翁曰。师困耶。答曰否。曰既不
困惫。何辄睡乎。著曰。凡夫昏沉。胡可怪哉。曰师若昏
沉。可去啜煮[荈-夕+歹]。翁指东北见精舍。相距数步馀。翁牵
牛前行。著蹑躅而随。至寺门唤均提三声。童子应唯
开阖。年可十四五。垂发齐眉。衣褐襦。牵牛入寺。见其
地尽是琉璃。堂舍廊庑。皆耀金色。其间华靡。非人间
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瓯茶。
释昙霍 第 326a 页 X87-0326.png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各赋一匙。著咽之。如有
所證。豁然悟宿事焉。翁曰。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答
曰。有修无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巳。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师以初心修即得。又
问。齿﨟几何。云三十一。翁云。师年三十八。其福根荄
植此地而荣茂。且徐徐下山。好寻道路。勿伤厥足。吾
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欲偃息也。著曰。请寓一宵可
乎。曰不可。缘师有两伴相随。今夜不见师归。忧愁曷
巳。此乃师。有执情在。著曰。瞿昙弟子。有何执处。虽然
有伴。不顾恋他。又问。持三衣否。曰受戒巳来持之。曰
此是封执处。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宜
从急护。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趋行。翁曰。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
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著俯听凝神。谓曰。蒙宣密偈。若
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翁唤均提。可送师去。临
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
窟。反问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童子
曰。金刚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选曰。金刚下有般若。童
子唍尔。适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童
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
玉玦乎。童子送宣偈授云。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
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偈终。
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唯见山林土石。怅怅盈
释昙霍 第 326b 页 X87-0326.png
怀。[歑-乎+丘]欷不巳。

* 释丰干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人或问止。对曰。随时二
字而巳。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
道歌。众皆宗重。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相类风
狂。言则多中。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
子。曰拾得。多于僧厨执爨。爨讫。二人晤语。潜听者多
不体解。时闾丘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苦头疼。医工
寡效。干造云。某自天台来。谒使君。丘告之患。干曰。君
何虑乎。便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觉体中颇佳。闾丘
异之。乃请干一言。定此行吉凶干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此菩萨何在。曰国清寺厨。执㸑洗器者是。及
入山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曰有。院在何所。寒
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
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见
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
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
不辍。如是再三叹嗟。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
之状。闾丘拜之。二人连声咄吒。后执闾丘手亵之。若
嘤孺呵呵不巳。行曰。丰干饶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
松门。更不复入寺焉。

* 寒山子者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
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
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
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
释昙霍 第 326c 页 X87-0326.png
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
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
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
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
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
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
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
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
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 拾得者
丰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
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巳来。初谓牧牛之竖。委
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
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
食堂香灯。忽于一旦。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
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
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
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来负去。又护
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
以杖朴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
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
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中州县
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
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
释昙霍 第 327a 页 X87-0327.png
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
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
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
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
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
中。

* 释遗则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
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
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
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
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
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
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
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
和巳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

* 释天然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
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
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
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
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
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
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
释昙霍 第 327b 页 X87-0327.png
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
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 释齐安

姓李。实唐帝系。深避世荣。终秘氏族。安在胎。
母梦日兆祥。既诞而神光下烛。数岁。有异僧款门。召
见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丱角。亟请出家。父母顺从。遂依本郡云琮禅师。年
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外检律仪。内照实相。后
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裹足振锡。一日
造焉。大寂欣其相依。持论不倦。及其蜕去。安尽力送
终。元和末。安春秋巳逾七十。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时海昌有法昕者。缁林翘楚。于放生池壖废地。肇葺
禅居。请安主之。四海参学者麇至。道化之盛。翕然推
伏。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诚知事
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
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
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
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
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获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
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
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沉之于
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
释昙霍 第 327c 页 X87-0327.png
宰臣百官迎立。闻安巳终。怆悼久之。敕谥悟空。以御
诗追悼。建塔焉。

* 释唯俨

姓韩绛县人。童龀慷慨。敏俊逸群。年十七。薙
染慧照禅师。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希澡律师所。乃
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耶。
遂谒石头禅师。密證心法。住药山焉。一夜明月陟山
巅大笑一声。声应澧阳东九十许里。其夜澧阳人。皆
闻其声。尽云是东家。明辰展转寻问。直至药山。徒众
云。昨夜和尚山顶大笑是欤。自兹振誉。遐迩喧传。元
和中。李翱为考功员外郎。坐李景俭谪。出为朗州剌
史。翱闲来谒俨。遂成警悟。又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
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
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
问曰。何谓道耶。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翱于时。暗室巳明。疑冰顿泮。寻有偈云。鍊得身形似
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馀说。云在青天
水在瓶。又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
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俨于大和二年。合
掌而寂。

* 释恒政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乡校。见佛经。耽
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受诵经法。既登戒
巳。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
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蚁慕。太和中。文宗皇帝
酷嗜蜃蛤。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
释昙霍 第 328a 页 X87-0328.png
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
爱。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致
礼。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裕奏曰。臣不
足知惟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
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
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
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巳见。未闻
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
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巳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
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
内道场中。累辞入山。宣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忽入
终南。或问其故。曰吾避仇。乌可巳乎哉。后终山舍。年
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
日入塔。

* 船子德成

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
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同志曰。公等应各
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尔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
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
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
遂分。至秀州华亭。泛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
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道吾后到京口。遇夹
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
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
适来祗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
释昙霍 第 328b 页 X87-0328.png
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甚处不是。
望为说破。吾曰。不须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和尚
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
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
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日前法师曰。甚处
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
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
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才上船师又曰
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
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
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
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
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乃嘱曰。汝向去。直须
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
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
半个接续。毋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
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
水而逝。

* 九峰道旻禅师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
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
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
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
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
释昙霍 第 328c 页 X87-0328.png
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
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巳
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
在。

* 释鉴空

姓齐。吴郡人。少小贫苦。惟勤于学。元和初。游
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
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
则巳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
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
生身巳四十五岁。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
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
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
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
饮之。忽欠呻。枕石而𥨊。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
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
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
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
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赴赳贵臣。昨闻巳得大
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
事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
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饥冻。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
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个影曲。报应
释昙霍 第 329a 页 X87-0329.png
宜然。空曰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
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
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
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名山。愈高苦
节。

* 释恒超

姓冯。范阳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万。超生而
聪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犹善风骚。忽一日因。阅佛经。
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
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昼夜进修。而属师亡。遵释
氏丧仪。守礼无怠。梁乾化三年。住五台山。受木叉戒。
由是远求名匠。阻两河间。乃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
间。学大小乘经律论。计七本。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
超曰。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遂止开元枷蓝东北
隅。置院讲诸经论。二十馀年。宣导各三十馀遍。齐鲁
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造其门以哲难。诸公一睹超
容。傍听议论。参乎子史。證以教宗。或问因明。超答以
诗一首。辞新理妙。皆悉叹降。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
欲飞章举赐紫衣。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虚著褐
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厌树遮
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复
令人劝勉。愿结因缘。超确乎不拔。

* 释法聪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
释昙霍 第 329b 页 X87-0329.png
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
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
穷记论。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
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
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
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
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
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
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
弟子。以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巳。当来于此。王至期
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
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
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
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
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
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遂表
奏闻。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聪住禅堂。有白鹿
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
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
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释昙霍 第 329c 页 X87-0329.png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
心。空网而返。又荆川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重请下都。确乎
不许。后至庐阜。骠骑威王。因从受戒。劝请还台。聪志
存虚静。潜溯西上。遁隐荆部神山。湘东王承闻。驰驾
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武陵上蜀。从
受归戒。及宣帝末临。亦同前敬。聪每入道场。必涕泗
翘。仰普贤授记。天花异香。音乐冥发。以梁大定五年
九月。无疾而化。

* 释贞辩

中山人。少知出尘。长誓修学。暇则剌血书经。
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
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以神咒却之。
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
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
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
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
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
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
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
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

* 释妙普

号性空。汉州人。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品
格高古。气宇宏迈。因慕船子遗风。抵秀水。结庵于青
龙之野。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好吟咏。尝赋山
居诗云。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百鸟不
释昙霍 第 330a 页 X87-0330.png
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示众偈曰。学道犹如守
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
治太平。宋建炎初。贼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
惧逃亡。普闻叹曰。众生涂炭。吾盍救之。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贼见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贼怒欲斩。普曰。大丈夫要
头便取。奚以怒为。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贼
奉肉。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孰当为我文以祭。贼笑
不答。普索纸笔大书曰。呜呼唯灵。劳我以生。则大块
之过。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吁哉至哉。赖有出尘之道。悟
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其妙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
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
妙矣哉。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磊磊落
落。无挂无碍。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腊。逍遥自
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尚
飨。遂举箸饫肉。贼徒大笑。食罢曰。劫数既遭离乱。我
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乃大呼
斩斩。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于是民之庐舍少
长无恙。僧问既见佛。为甚不拜。普掌之曰会么。曰不
会。又掌曰。家无二。主绍兴冬。自造大盆。凿穴塞之。修
其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壬戌持至。普尚
存。乃作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刚要馁鱼鳖。胡不索性
释昙霍 第 330b 页 X87-0330.png
去。只管向人说。普笑曰。迟兄證明耳。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
免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是谁知音。船子和尚。高
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趺坐盆中。口吹
铁笛。顺潮而下。众皆随至海滨。普去塞。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涓滴不入。乃乘流而住。歌曰。六十馀年返
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
作散场。人望目断。尚闻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遥见
以笛掷空而没。众号泣。竞图像事之。后三日。见于沙
上趺坐如生。道俗迎归。留五日。阇维。舍利大如菽。有
二鹤徘。徊空际。火尽始去。塔于青龙庵。

* 释了性

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
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
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
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
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门领旨。及归。复
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
阙之下。优游江海之土。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
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
居为第一代。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
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
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藏仓
毁沮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
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
释昙霍 第 330c 页 X87-0330.png
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师惟长揖而巳。顾谓众曰。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
之墟。谥曰弘教。

* 释大同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
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
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
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母叹曰。是子般若
种也。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
旨。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
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
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
而涤之。于是命出钱塘。谒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
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
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
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
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
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
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官
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
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
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
释昙霍 第 331a 页 X87-0331.png
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
我。使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
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
迁景德。元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乃放终南草
堂故事。辟幽舍。招来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
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
僧伽衣。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
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
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
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
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
编。各若干卷。

* 释慧日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
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
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
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
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
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
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
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
释昙霍 第 331b 页 X87-0331.png
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
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
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
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
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
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
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
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
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
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
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
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
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
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
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
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
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脑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
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 释应能

伪姓杨。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
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
释昙霍 第 331c 页 X87-0331.png
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
祖命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
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
云。谁将玉指甲。搯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
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小箧。封钥甚密。戒
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
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
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
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
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
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
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
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
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
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
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
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
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
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
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
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
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
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
释昙霍 第 332a 页 X87-0332.png
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
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巳而取入西内供养。卒于宫
中。

* 释达观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至
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
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
何若何。游京师因神宗皇帝。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
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师进偈曰。御汗一滴。万世
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帝大悦。癸卯秋。忽妖书发。
帝见章奏甚怜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讯。时神色自
如。抵死不屈。腊月五日入狱。法司定罪论死。师说偈
曰。一笑繇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后兹收拾娘
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幸
谢江南诸护法。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累载藏经板至径山重刻书
本。转发楞严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 释憨山德清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异梦而生。年十
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十九受具。听讲华严十
玄门。至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遂游方。与妙峰为友。
初参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视以接之。寻阅肇论。至
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
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
时妙峰见之喜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铁牛斗
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
释昙霍 第 332b 页 X87-0332.png
又参笑岩。岩问。你从何处来。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
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住
东海牢山。闻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礼殷重焉。后遭无
妄之谤。假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辅。多深惜。
师遂蒙圣旨衿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
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
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
长孙生。恩赦免戌。复留曹溪。往来端州。九载始还僧
服。丙辰冬。过江右之双径。为达大师秉炬。缁索骈集。
山谷为之喧动。后抵匡山。韶阳郡守。力请居曹溪。师
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遂杖锡遄行。度岭。吟
曰。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叠千洄六六滩。行到水穷山
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越明年癸亥。忽告众曰。缘与
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
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华寺。南二里天子岗。迎归匡
山。历二十馀载。地湿虫蚁。半蚀其龛。请归曹溪。途中
弟子辈。因龛缝睹师。状貌如生。发爪俱长。以金漆其
身。造寺供养。称肉祖云。

* 释雪峤圆信

鄞县朱氏子。二十九岁出家。行脚无有
人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
参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他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
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曳杖至
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返
天台。抬头见古云门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
释昙霍 第 332c 页 X87-0332.png
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
他时打断筋。因入双髻。诛茅。次参云栖龙池。出世日。
拈香供云门匡真偃禅师。后东塔开堂。又供龙池。示
疾书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
杯茶。坐脱去了。塔全身于云门。

* 万如禅师语云

身心一如。身外无馀。人间天上。本无
所拘。即此物。非他物。南北东西毫不差。千圣从来同
一脉。若也向外苦驰求。奔到驴年恐未歇。回光反照
无多子。黄檗棒头曾漏泄。知音须是个中人。不是知
音莫饶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截断诸方
烂葛藤。指出当人活泼泼。贵乎直下便承当。佛祖直
教眼里屑。祇如直指本分一句。作么生道。夜半碧云
笼古殿。天明海岸迸金乌。

* 释林野

姓蔡。长乐人。生即绝腥。依本里金钟寺。道然
本然两叔出家。志存释典。离蜀之江南。入讲肆。大明
天启丁卯。息肩当湖。会毛俞诸公。于德藏斋头。谈楞
严。即留掩关阅藏。适反送密云师语录。展卷。至参禅
偈曰。一念未生前。试看底模样。顿觉疑情猛发。𥨊食
俱亡。至庚午春。密老人过当湖。因遣护关子传话。嘱
云。教他关中莫妄想。此心益疑。不觉失足堕楼。如梦
忽觉。便会一念未生前的道理。遂破关。走姑苏。见密
师于清凉庵。力为参究。时老人举世尊初生。便解指
天指地。汝诸人。犹向老僧拟讨甚么碗。拽拄杖一时
打散。自此全身脱落。深彻棒喝之旨。乙亥冬。于素履
释昙霍 第 333a 页 X87-0333.png
黄公园中付拂。

* 释通乘

号石车。金华朱氏子。二十六岁。依天真为僧。
云门禀具。阅六祖不思善公案。有省。遍参知识。后谒
天童于金粟。童问。那里来。师曰云门。童曰。几时起身。
师打圆相。童曰。莫乱统。师曰。千里同风。今日特来。亲
领痛棒。童曰。既千里同风。又来作么。师翘左足。童曰
未在。师翘右足。童曰错也。师曰。风吹别调中。童休去。
入室次。童举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拂袖便出。次继
席金粟。上堂。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达磨西来。指
人见性成佛。金粟不谙老婆禅。祇要诸人棒下见血。
若也恁么会得。触处逢渠。纤毫不立。垂手人间。和光
化物。既然触处逢渠。且道渠是阿谁。毫釐有差。天地
悬隔。喝一喝。

* 释通忍

号朝宗。常州陈氏子。弱冠出家。谒天童于金
粟。茫无所入。遍礼诸方。后随童赴育王请。寺碑有刻
大千禅师垂语云。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
子。被童逼拶。坐卧不安。经两旦。蓦然除去鲠胸之物。
趋见童下。语曰。惟人自肯乃方亲。童曰。亦未在。师笑
曰。和尚只做得大千儿孙。便出。巳而闻童自答曰。自
肉食不尽。方省悟未在之旨。住后上堂。僧问狗子佛
性。赵州因甚道无。师曰。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居
士问。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师曰。上大人丘乙巳。
士不觉失笑。师乃大笑曰。元来是你家常茶饭。士无
语。又居士阅语录。至敛手哭苍天处。笑问曰。他当时
释昙霍 第 333b 页 X87-0333.png
为甚么哭。师曰。你今为甚么笑。曰弟子解他这一哭
不得。师曰。你今还解得你这一笑么。曰我笑他这一
哭。师曰。他正哭你这一笑。

* 释通琇

号玉林。蓉城杨氏子。澄江请磬山不赴。师破
关来见。叉手曰。狂儿国土。父不容过。者个峰头。还是
老汉住处么。山曰。你且站下脚。我与汝道。师掀倒香
案便出。山高声曰。将拄杖来。师遥应曰。剑去久矣。住
后上堂。有一句子。河沙刹土。三世诸佛不能说。西乾
东震。历代祖师不能说。天下善知识不能说。先师亦
未曾说。琇上座今日既居此位。为众分明举似去也。
良久曰。元正启祚。万象咸亨。僧问。如何是定。师曰。颠
颠倒倒。曰如何是慧。师曰。愚愚痴痴。曰如何是定慧
总持。师曰。又颠倒又愚痴。上堂。众竞出问话毕。师曰。
欲钓鲸鲵澄巨浸。却嗟蛙步滞泥沙。掷拄杖下座。

* 释通云

号石奇。雪窦结制云。祇如诸方结制。厨库丰
足。事事次第。物物有馀。九十日内一期安坐。始成个
模样。雪窦者里。上无片瓦。下无卓锥。直得一物也无。
蓦竖拂子云。向这里。急须荐取。不得无绳自缚。所谓
本自无疮。勿伤之也。不然。倚他门户傍他墙。刚被时
人唤作郎。元旦召众云。一年三百六十日。今朝是最
初一日。若有道得最初句。便乃年新。月新。日新。日日
新。时时新。刻刻新。新新无住。于无住中。不妨天是天。
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未尝移易一
丝毫。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小参云。今日
释昙霍 第 333c 页 X87-0333.png
腊月三十夜。年穷岁尽之际。幸然无些子事。今于无
事中。山僧为汝商量。大众。既然无事。且道又商量个
甚么。若明得办得。便春夏秋冬。生住异灭。人事消长。
时节迁流。物我道同。古今不二。不见僧问古德。年穷
岁尽时如何。德云。东村王老夜烧钱。看他古人明得
办得的。向结角罗纹处。恁么答话。岂不绰绰有馀裕
哉。又示众云。当阳一著。独露无遮。八面玲珑。十方轩
豁。明眼作證。岂敢囊藏。直得琼楼玉殿。百草头上全
彰。千丈报身。瓦砾堆边顿现。尘尘尔。刹刹尔。突出无
位真人。发明现成公案。直饶三世诸佛。历代老古锥
到来。个个退身有分。正当恁么时如何。水归大海波
涛静。云到苍梧气象閒。

* 释通贤

号浮石。平湖赵氏子。受密老人付嘱。住报恩。
腊八示云。自舍皇宫入雪山。六年冷坐绝追攀。谁知
今夜蒲团上。绀目无端发眚斑。山僧恁么告报。祇要
诸人拈却炙脂帽子。脱下鹘臭布衫。便见古释迦不
先。今弥勒非后。一切时中。不倚一物。净裸裸上无攀
仰。赤洒洒下绝已躬。千圣不能知。万灵安可测。一切
坐断。不漏丝毫。又新正解制示云。才拴意马不多时。
顷刻隆冬又过之。耳畔只闻锣鼓闹。声声敲入󱢴成
丝。大众。还有不随声色转变者么。等閒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到恁么地。可谓知归。若有人问从
甚处来。切莫道报恩来。因甚如此。不将平实对。正要
使他疑。故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复举
释昙霍 第 334a 页 X87-0334.png
世尊一日。与阿难行次。路见古塔。世尊便作礼。阿难
云。此何人塔。世尊云。过去诸佛塔。阿难云。是谁弟子。
世尊云。是我弟子。阿难云。应当如是。大众。既是过去
诸佛。为何又是现在世尊弟子。既是世尊弟子。为何
又作礼。如是推求。一一相反。阿难为何又言。应当如
是。能向这里。明得透得。一切有为法当体即无为。

* 释行元

号百痴。闽漳浦蔡氏子。幼习儒。怙恃继失。依
兄居住。年二十。功名不就。因憩同安邑邸。夜梦有人
呼曰。时至矣。速前去。明晨行。遇真戒师。偕入长泰石
狮岩。礼求薙发。大明崇祯甲戌春。往黄檗。参费隐和
尚。凡有所问。被痛棒打出。未几證入玄奥。命掌记室。
戊寅。费老人主金粟。师为西堂。付衣拂。回建宁莲峰
住静。辛巳冬出世。随移宝峰百山二刹。及浙之太平
长庆。戊子夏初。海盐护法徐觐周等。以金粟虚席。集
众卜请。师恬然自若。继席六载。竭力劳心。衣钵微赀。
悉以供众。癸巳八月。觐周送藏经入寺。即于明晨退
院。上堂云。六载住持。全没滋味。简点将来。讨甚閒气。
何如长松下。片石间。洒洒潇潇。科头箕踞。任他法道
迁更。蠓蝇口沸。且临行一曲。如何演唱。击拂子云。啰
啰哩。啰啰嗹。白发催人容易老。宽怀无事是神仙。便
行。觐周同诸檀护。迎入梵胜。今迁明发。师有语录十
六卷。行世。如金粟岁旦示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
了。况复值年朝。如何静悄悄。擂鼓出升堂。香云四处
绕。柱杖倒头拖。袈裟忘里表。问著口莫酬。遥空指白
释昙霍 第 334b 页 X87-0334.png
鸟。大众且道。金粟与么。是欢喜耶。著忙耶。若道是欢
喜。年年好年。有什么欢喜处。若道是著忙。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著忙个什么。于此泾渭得出。正好山门摆
手。宝殿鞠躬。见僧贺僧。见俗贺俗。见白牯狸那。贺白
牯狸那。如弗然者。岁君所司时令。又向闪电光中。打
辊去也。如梵胜示云。懒骨锻成。一榻閒眠消白昼。枯
肠浣出。半联仄韵动寒潮。不管佛来祖来。说甚呼牛
呼马。头头具足生涯。处处彰吾宝所。是汝诸人。果能
如是见。如是信解。便可休心息念。高挂钵囊。与山僧
同处同行。同餐同饮。耕云钧月唱没腔歌。自然道泰
时清。其或随情变换。逐物升沉。敢保终年未有歇手
在。如明发示云。衲僧行止没多般。随处安身随处閒。
满沼白荷观不足。又𢹂竹杖到云间。云间既到。是非
杳忘。地阔天高。声和响顺。翻爱当年船子。一丝独钓
寒江。更冀此日维摩。出手共扶祖道。且时节相应底
句。如何话会。阵阵薰风来殿阁。炎威虽逼也清凉。

品高僧摘要卷三
释昙霍 第 334c 页 X87-03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