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a 页




北山录卷第二


*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道树降魔穆清天下(佛初成道于伽耶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以智慧力降魔之
后法界肃静也)。垂世立教四十九年(以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说法度人。七十九岁入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b 页 T52-0580.png
灭也)以经律论为三藏也(经为修多罗藏。律为毗奈耶藏。论为摩得勒迦藏也)。
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缘六度为五乘也(五戒为人
乘。十善为天乘。四谛为声闻乘。十二缘生为缘觉乘。六波罗蜜为菩萨乘)统之以十二分
(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重说。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有法。十二论义。亦
呼十二部教也)开之为四宗(经律论咒)教始兴乎一音。而大
协于群心。目之曰甘露。亦谓之毒鼓(应其病者除其热恼
故曰甘露。不应其病起烦恼故谓之毒鼓)至圣既没而微言殆绝(至圣即如
来也)大迦叶遽命应真之侣千人。撰定诠序俾
罔坠厥旨。王城始会造于石室(撰音选。自佛灭度荼毗之
后。大迦叶命罗汉千人。往毕钵罗窟结集法藏。请无忧王为檀护主也)
龟氏尸其位(尸主也龟
氏迦叶也)
首唱优波离令诵律部(优波离者是诸释子剃发师。诸释子出家。遂
以璎珞环钏奉之。波离得巳内自思惟。此人性高体贵尚能舍去。况我贫贱守宝受苦。乃悬树上。谁有须者任意。
因求出家。常弘律部)
波离避席将就座(大迦叶初于毕钵罗置三法座。一令集律藏。
一令集经藏。一令集论藏。故优波离起就座也)礼僧足而升。执象牙扇。
如先佛所说不愆于文字(一依佛在而说。并不愆少一文一字也)一千
漏尽迭察迭书。再覆其言然后乃定。满八十
反号八十诵(波离旋记而说。大众旋书而集之也)次命阿难(阿难本以身居
有学不得预众。被逐在堀外。乃以三界九地惑束为九类。起九无间道断九解脱道證。然后获得三明六通。以神境
通从户钥孔入。故得在会。迦叶乃令集经藏。迦旃延集论藏)阿难曰诺。如波离。
过三月饮光虞逸亡。以愿智力观之无褊慢
(饮光即迦叶也。虞虑也。逸亡散失也。恐经日久散失。遂常以智愿观之无于怠慢也)凡百年
夷路既广人用知训(自佛灭后。迦叶弘持法藏二十年付阿难。亦二十年又付与末
田地。二十年末田地又付商那和脩。二十年商那和脩又付与优波鞠多。五人共一百年弘持法藏也)百年
后鞠多违世法骖𤘚轴(违世迁化也。服外谓之骖。𤘚残也。喻鞠多灭后而法乘
摧毁也)虽跋阇干纪擅兴十过。而离波多等七
百无著人殄之。如金仆姑而穿鲁缟矣(佛灭后百年。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c 页 T52-0580.png
毗舍离国有跋阇子比丘。说十事为清净。谓指抄食饮酒受畜金银等十事皆佛制不许。长老离波多与一切去上座
三浮那及搜婆村长老等七百罗汉。作羯磨而殄其罪也。出四分律五十四卷。缟素帛也。金仆姑箭名。鲁庄公以之
射南宫长万也)暨大长老摩诃提婆(即大天也。本土火罗国商主之子。因父他往染
其母。父归杀之。后杀其母及阿罗汉。惧罪而求出家。聪明博达三藏)窃圣人之誉怙王
者之力(自云。我得罗汉入。无忧王宫常为王者之师。怙恃也)鄙争为心离析
是谋。增损佛语黩乱圣典(因僧十五日说戒而妄有称说。黩乱圣言与僧不
和也)
群圣叱其庸违僣而不经(上座圣众责其违乱佛语遂成争竞。王不能
和也)其徒猬张剪为冠雠(大天之徒如猬毛而张炽。与圣众共为寇雠也)群圣
不克禦侮(克能也。大天部强盛。圣众部不能制止也)遂破为二部(大天为大
众部。圣众部为上座部)二部派流有荡不返。迨数百年浸
为二十部(大众内分出成九部。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四多闻部。五说假部。六制多山
部。七西山住部。八北山住部。并本部成九也。上座部分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犊子部。四法
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雪山部。则本部也成二十
部)
哀哉化醇为醨。大义于是乖矣(醇浓醨薄也。佛灭度自百年之后
分为二十部。法味浇薄也)
㭊金争氎分河于是饮矣(譬如一金杖分为五
段段段皆金。如佛法分为五部也。迦叶佛父吉利枳王曾作十梦。皆表释迦遗教弟子内一梦见一张白氎二十人争
此氎氎终不破。表此二十部大小乘争后遂分河而饮水也)故诸部云如是契经
我部不诵。而于自部皆至于解脱者也(各以自部教是
佛语。他部则非也)其大乘宗智论。谓文殊师利与诸徒
大会于铁围。召阿难诵之。非诸声闻所预闻
(智论亦云。智度论说。大乘结集乃是文殊菩萨与阿难等在铁围山结集。时皆大乘声闻小智不预其众也)
声闻闻之迷乱倒错。斯或别乘之谓也(谓二乘实声闻
也)或不回心之人也(谓定性声闻定不回心灰身灭智者一类。闻说大乘迷错不信也)
馀经馀圣贬不由论。岂行之艰而亦不能知
者乎(或有馀部经教及诸部圣人。贬论而不取者。盖以论是慧学义理深玄学之实难。而知之亦不得易也)
弥勒造瑜伽凡一十七地(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a 页 T52-0581.png
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
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缘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馀依地。十七无馀依地也)备举三乘
开张演布(梵云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也。即十七地称之为师)
后诸学者以文殊为法性。以慈氏为法相(法性以真
理融观为门。法相以识相行布为旨)各封涯域互驰章句自伐其美
(后人所宗性相有殊。宗性者以融观为美。宗相者以区别为善。各党其宗者也)致使西极东
华人到于今有南北两宗之异也。故南宗焉
以空假中为三观(观遍计烦恼空处能显真理为真谛观。观依他假有为俗谛观。观真俗
混同为第一义谛观也)北宗焉遍计依他圆成为三性也(遍计
依妄情而生。依他假众缘而起。圆成即真理者也)而华严以体性德相业用
范围法界(即能所證体用而论范围笼罗也)得其门统于南北。
其犹指乎诸掌矣(学华严者尽达性相之原俱尽南北之旨)印土传法。
自大龟氏至师子比丘有二十四人。雅绍真
诰流演溥畅(自佛灭后。大迦叶弘持法藏。以至师子比丘共二十四人。雅继能仁之轨躅。妙弘祖
圣之玄风也)暨师子遇害于罽宾。自是相承相付泯
(师子比丘传法至罽宾国。为罽宾王害之自后。法藏虽传其道浇也)然戒法防患独
为大圣所制(戒者。梵云毗奈耶。此云调伏藏。以防非止恶调伏有情三业。如来亲制最为付嘱)
以戒即七支之业业性甚深。获业智力乃穷
其数(七支。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共为七支也。获智力者了业之数)故开遮
持破关乎损益。而前佛后佛皆不寄口而言
之(或法之中。有开则许其通容。有遮则绝其为作。持为坚守不犯。破为误犯不持也。律藏是佛亲制。不因寄
口而传说也)又峻设其防言不浮行。心资定慧以至
悬解(如来明立禁戒。峻设遮防浮泛也。心习定慧以至悬解。悬解者若以绳系物。而悬慧解了达若解之也)
故亦谓之波罗提木叉也(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戒。谓七众所持各别而
解脱。又持一戒得一解脱)
经通五人说(智度论云。五人者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天五变
化也)以彰善瘅恶导物起信刊定邪正。皆得谓
之绳墨义也(彰明也。瘅病也。病于恶而明于善导引起生也。有不信者引之令信。不定者刊削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b 页 T52-0581.png
之。邪曲者则正之。如世绳墨能正材之斜曲也)穷括性相不令散失。贯
于人心皆得谓之结鬘义也(经内性相无不穷括义聚前后联贯。犹若西
国之人以线穿贯花鬘而为严饰也)至言有准规矩合度。而民是则
之皆得。谓之法义也(犹若王言出则天下准承。规者圆也。矩者方也。方圆皆合其
制度为人之准故名为法。法者则也)其言如兰其信乃恒。天下酌
之而不知其竭皆得。谓之常义也(兰香草也。恒常也。若涌泉
而不竭。故谓之常也)论通弟子造。以能合离真俗舒蓄名
理。壸奥在彀风味渊派。法义之所由生故皆
得。谓之摩怛哩迦也(论者循环研覈究畅真宗为义。本唯佛说散在众经。后乃大小
圣弟子通亦造之。而能离合真俗区擘色心。定有无之指归。尽名义之壶奥。其唯论藏乎。梵云摩怛哩迦。此云本
母。能生智慧如母生子也)矫伏擒纵启塞关徼(矫诈也。伏顺也。擒夺。纵放也。论
义之道。或诈现纵伏而后夺取其义也。启开也。塞闭也。关门钥也。徼小路也。论宗有开有闭有遮防塞其关要也)
发期尔的弛有馀勇(发言之道。须有准当。若箭发机须期中的。弛放也。放其义题须
令勇气有馀也。苦理门四宗中不顾论宗等也)
外道异党莫余敢侮(论乃摧邪
显正。故外道之徒莫敢侮慢也)
故皆谓之优波提舍也(梵云优波提舍此云
论义也)。法谓所对(属于所照之境)。慧则向观(谓能照之心)。向则克灭
(谓能證智起则诸惑皆灭也)。观则克圣(谓慧照理若灯之照物则能显于圣道)。故皆谓
之阿毗达磨也(梵云阿毗达磨此云无对法)。佛昔一时有言曰
彼此中间而入于定(佛一日言彼此中间三件未指而入定也)。诸大弟子
各以己解竞宣圣意。或以生死为此。涅槃为
彼。道为中间(生死谓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为此也。涅槃谓四种涅槃所證之理为彼。道则能證之
智为中间也)或为眼根为此。色境为彼。识是中间
(根为能照。境为所照。识在中间为能了别)如是乃有五百言不相与志
不相夺(虽各不同亦各言其志也)暨大圣起定。舍利弗等腾
情稽疑。佛言。我说触为此。集为彼。受为中间
(触为对境。集为能染。心受于中间领纳也)尔曹虽非我意。然皆为灭
苦之因。并应受持不宜忘失也(曹辈也。弟子所说虽非佛之本意。然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c 页 T52-0581.png
亦无爽道理也)故佛日未亡。舍利弗造集异门足论
(二十卷一百八十九纸。玄奘译)目连造法蕴足论(二十卷一百七十八纸。玄奘译)
迦多演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此未见行。上三论皆是如来在日诸弟子
造也)玉毫既晦。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十六卷。佛灭后一百年
造。玄奘三藏译)世友造品类足论(十八卷二百九十纸。佛灭后三百年造)戒
身足论(三卷四十九纸。世友造。已上谓六足也)迦多演尼造发智论
(十六卷三百六十五纸。大义具足故。号此论为身。以六足为足也。佛灭后造)凡七论奋扬
才藻控越风猷。傍求圣意式弼神化。其大穷
天地。其细考邻虚(七论并小乘之文。辞藻宏旷风规超弈。至于性相心色无不具论也。
邻虚极微之尘也)方诸儒门。三传四诗各金玉其音也
(三传。一左丘明传。二公羊高传。三谷梁赤传。四诗。鲁诗。鲁人申培公汉武以浦轮徵之已八十馀以诗经为训口
传无传也。二齐诗齐人袁固生所传。三韩诗燕人韩婴所学。四毛诗河间毛公字文操所传于子夏也)由是
四百年初。迦湿弥罗国五百六通依发智论
撰大毗婆沙(佛灭后四百年初。有罗汉名迦旃延子。击乾稚普告十方诸天及贤圣。不得入灭有
于佛所闻一曷一句皆会迦湿弥罗国。诸圣既至。遂集所闻。是者取。非者去。乃成大毗婆沙。此云广解。禁
之不令出国。谓婆娑头拔尊者潜入彼国诵之出国归。罽宾传之后方流于诸国也)备释三藏
(谓经律论)以品有八。译者谓之八蕴。亦日八藏是
(蕴藏皆聚义也即八揵度)至五百年。龙树学穷域内。自谓
一切智人。方立为大师。阿耨达龙引入于宫。
示以尘沙秘藏。愧所负罪九旬假诵于龙宫。
而特悔其所称者也(龙树本南天竺国梵志也。诵四韦陀因入王宫。厌欲出家。经论
诵尽嫌佛所说经不多。后龙王请入宫经九十日。点经题不尽。深悔言失。通解造智度论十万偈。天竺立庙敬奉
如佛)其所诵习人间或得之。由是广制诸论丕
守先教(丕大也。谓大能弘守先圣之教也)洎千年。世亲初学小
乘。常欲不利于大乘。其兄无著悯之。假疾
召使至。具以微言诲。天亲退而省其咎矍然。
将自援刀断舌。无著聿来其前止之曰。罪自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a 页 T52-0582.png
汝心匪舌之咎。昔既以毁。今盍以赞(盍何不也)
之何补焉。遂乃制论千部。或宗或释翊赞于
五乘也(天亲菩萨北天竺留娄沙富罗国人。兄弟三人俱在有部出家。兄无著先悟大乘。常往兜率请
弥勒说瑜伽。天亲在有部日。先造小乘论五百部广非大乘。后因无著化之既悟大乘。乃却造五百本大乘论广赞
大乘。故号千部论主也)秦正世(秦始皇。姓嬴。名正。字祖龙。秦襄王之子。收六国筑万里长城。令方
士入海往蓬莱求仙药也)有十八沙门自西域至(谓室利房等十八人也)彼
暴嬴方有事于天下。不遑大道(遑及也不及行于大道)丑我
有德狱沙门于重垣。为力士神奋威击垣(始皇惟降
服礼谢。道人却反西国)夫秦之于吾道也如石不濡于水
焉。膏肓之门不足以发药其在此也(秦方无道。以善化之故
不相投也。晋景公有疾求医于秦。梦疾化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
曰疾不可为也。今秦暴恶不足以善化。若疾之膏肓也)虽当时沙门不见申于
秦而鞠之亦颇得其由矣(室利房等虽不蒙秦之见遇而又禁之。盖以秦暴
而不纳于善。亦为腾兰之因也)夫人心险易间于山川。尔后
所来实幸。失利房等先尝之。不求之不至也
(尝试也。以失利房等先试来。秦虽不纳。后来三藏幸此事而知之。故若无蔡愔使人求请即不至于此也)
永平七年辛卯(以年历推之。合是甲子。今作辛卯误)显宗梦金人
(显宗。谓后汉第二主明帝。名庄。光武之子。阴皇后所生)项佩日光。在殿庭而
飞。乃宵衣俟旦(俟待也。夜梦金人。身有光明。遂坐以待明)召群臣以
问。傅毅对曰。是佛神也(时王遵傅毅等奏。周昭王二十四年。大史苏由云。
西国佛生。一千年后声教流此。今千载馀合是佛神来至也)俾蔡愔秦景将命求
诸梦(遂使蔡愔等一十八人往西国求之也)及大月氏。与摄摩腾竺
法兰遇焉(至月氏国。见二三藏。一姓迦摄名摩腾。一姓竺名法兰也)彼二士宿
蕴遐游济俗之志获秦蔡而合矣(秦景等见二三藏于月氏求请。
以归汉国)十年甲午(本作丁卯甲午误)汉使至自西域。二沙
门入于洛(时后汉都洛阳)献释迦图像并诸经。于是肇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b 页 T52-0582.png
有寺于洛城(三藏初至馆于鸿胪寺。以白马驮经而来。遂呼为白马寺。若就梵语为僧伽蓝。此为
众园。谓行道处也)为像于南宫清凉台及关阳门显节陵
上也(皆于此等处图像也)其经始命翻译以四十二章载其
(摩腾二三藏最初译经一卷。号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俟可闻
者闻焉于穆哉(兰台石室汉藏书閟阁也。于嗟叹之辞。穆敬也)夫圣教之
于时。其可顺也不可强也。顺则渥物(渥沾也。谓若汉明
之代而来)强则疵物(若秦代而来痹病也)故推引之道非至智不
能见之矣。人亦有言曰。夫永平何世汉明何
德。盖元淳渐浇仁义渐废。道德与五经将坠
于地(自永平时。道德既薄。文籍将坠。言世浇漓之甚也)而慈运远构。释教
弥布。使此方黩先所习者。忻新所闻(佛法于浇薄之代而
来。使厌仁义礼乐者忻其新教。改往习新而行之也)革违从劝三训萃举以光
被天下也(训教也。萃集也。以三教集举而化世也)故吾道焉将不可
举。虽千年参辰背焉(吾教为化导之本。若与世未合。纵历千载之期。若参星与
辰星必不相合也)将可举虽万里风马通焉(其或教可举。行途虽万里亦可
通也。风马谓牝牡相逐也。齐桓伐楚。楚子云。至于风马牛不相及也)是以汉诏降于天
陲。圣日出于东方(陲边也。谓秦景等至月氏。圣日谓摩腾东来也)烛生灵
于重垠示大觉于昭回(垠边也佛日照烛群品。光华天地也)夫假一
宵之梦。树风声于万古。如帝庄者天下实有
君矣(汉明一梦金人。西求教法。始立风范。声教终为万古之规)宣心茂猷光启
有汉。如王傅秦蔡。汉室实有臣矣(茂盛猷图也。宣心盛
图开明汉祚。谓王遵傅毅秦景蔡愔等也)为法王之遗徒(遗苗徒弟)弘嗣德
音如腾兰者。天竺实有僧矣(能嗣声教)眇观前古。丰
德厚利实勤于生民者。民荷其赐。播其休烈。
盛于祠秩(眇细也。观前代有利于民。感其恩。必扬其美。业大陈于享祀也)故礼曰。
法施于生民死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
能禦大灾则祀之。能捍大难则祀之。而炎氏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c 页 T52-0582.png
与二三臣。畅金仙之教。适未闻之俗。使人以
悃悃之诚(悃悃切也)知罪福所归。厌有涯之形。尚
灭心之理(汉明与二三臣。初道开佛教。使迷倒之俗悟解罪福厌有尽之身。达證无生之理)
恢焉玄化之功冠乎仁祠。而世不崇其寝昭
其奠礼。虽古之云阙而今亦未得也(恢恢廓也。以其功虽恢
廓造化于祠典合冠其首。而世不崇其寝庙明其亨奠于古之云阙今亦未得不阙也)自汉中兴之
始。涓涓乎滥觞(滥溢也。汉水初出只可溢于一觞。佛法自后汉之初涓涓细流。如汉水之初
出也)魏流束薪(至曹魏之代渐如流于束薪)迄今我唐。其风寖
广(自汉佛法初至到今巨唐其法渐广矣)鞠搜众部(鞠穷也)八千馀卷。
今来梵僧翻译未已。其间齐梁之世。二萧之
(南齐萧道成。梁武萧衍。两朝二萧并都金陵也)学优词洽多乎制撰。
如竟陵王子良。钞集众经。别为七十部二百
五十九卷(齐竟陵王以部类抄集之也)虽当时自意不欲外
传。而后世写之编诸正录。梁太子纲(即简文帝)
法宝联璧二百卷。沙门僧祐(撰弘明集十六卷)僧旻(住虎丘山
萧昂往礼之高卧不起人号为梁代素王)宝唱(杨都庄严寺僧。博识洽闻。梁武令撰经律异相五十卷)智
(梁高僧聪明博识)咸皆缵述颇多条目。后叶或有废。
通庄而遵岐路者也(通庄大路谓正经也岐小路群集也)时太学江
泌女(梁朝学士)年始八岁自永元元年至天监四年
(永元南齐年号。天监梁武年号自己卯至乙酉。计七年)静坐闭目自然诵出
三十卷(今藏内有题目而无经文。既非佛语今在伪录也)议者以为天授之
也。夫何区别其真伪哉。大乘以一法谓实相
(实相谓真如也)小乘三焉。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然有乖乎此者。则不为吾教也。
其有芜累凡浅。如七佛神咒.普贤證明.法华
度量.天地八阳.延寿命等经。乖于众典。失圣
言之体。存乎疑伪。非所论也(并存疑伪录)其或质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a 页 T52-0583.png
浊繁细(如阴持入道地等经)如汉魏失译并药师等经(尸利蜜多
罗。及与鹿野寺惠简译。今在正录)虽不雅奥且非亏谬。验之重
译不可废也。然得禽虽一目之网。而藉万目
资乎一目。出苦虽一门之法。而兼万法资乎
一门(虽以一目获禽不可唯开于一目。虽以一法契机不可唯演于一法)故演而伸之。
为八万四千之法藏也。牟子云(牟子苍梧太守也。著书曰牟子)
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
兆。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
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表。剖析其窈眇之
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
(故龙树九十日龙宫不能尽其签题)譬如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
其馀哉。函夏二圣之经(谓孝子宣父)居百氏。如北
辰之于悬象矣(孔孝为北辰。诸子为众星)而孔老之外。犹有
象圣之格言。杨朱惠施虚无之流也(出庄子)墨翟
韩非济世之流也(出史记)其间马迁修史(司马迁。字子长。汉武
时人。为太史继父脩史记一百三十卷)先黄老而后六经(六经春秋.礼记.毛诗.尚
书.周易.乐记为云也)班固艺文(班固。字孟坚。修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始儒家而
次道德三于吾宗为三教(所谓儒道释)扬日月于不
朽。至于废兴取舍。皆系于时也(或取或舍。或废或兴。皆系于时
数也)其有后世作者。或词胜于理。或才不及事
(或词虽富赡其理疏旷。或事虽备引而才力不足也)务华去实(漏失也。好史笔者于实事多失)
尚玄否黄知之者患居浮促。孰能与死者交
(既知偏执之非。而所患浮世短促。谁能与前代之人交论是非者矣)不知者诚诵在
心。播流无极(不了之徒。但知持诵在心。布流无尽而已)然儒教以朝祀
丧戎为国之纲纪(朝谓殷眺会觐之礼。祀谓宗庙六禋之事。丧谓吊赠葬临之仪。戎谓
讲武征伐之事)统行其道鲜克攸紊(攸所也紊乱也能总其事而行之则于礼少有紊乱)
释老之教理在虚玄迹参权实(理既虚无幽玄。其道或权或实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b 页 T52-0583.png
致令中人已下(上士闻而行之。中士如存。若亡下士侮而笑之)阿附曲演
非妖则妄。郑声乱雅鱼目欺珠。是以道则有
化胡经(晋时王浮道士所撰。一卷。后渐添成十一卷)夷夏三破十异九
(皆道门非释之文)释则有灭惑驳夷夏(甄銮笑道论等并在弘明集)
邪辩正(唐沙门法琳撰)纷然陵驾。既悖而往。亦悖而
(互相矛楯)情意忌慕(忌者恶之慕者好之)义不由直相附如糺
(以曲为直也)相酬如响答。糅以编简(糅杂也)閟以绲縢
(绲縢缄也)岂关十二分五千文之本欤(圣人之旨元无是非之文)西
域统一世之教以为三时。谓有教(即阿含等是)空教
(即八部般若等是)不空不有教(即解深密经是)此方以五时辩
例。一则四谛(谓苦集灭道四事。小乘教也)二则般若(谓八部般若空教)
则净名思益等(谓维摩等论不思议教)四法华(会二归一中道教)五涅
(圆寂教)或有谓之不然。今存乎古也(谓三时教)

* 真俗符第四(冥契无为之为真。有相动用之为俗。俗非真而莫兴真非俗而莫显
真俗。互依有无相显故曰符符契也)

昭机之士是有也(昭显也。依言论之教历修證之门也)冥机之士是
其无也(冥默也。超言论之相离作为之境也)相反为道(说真者于俗犹迷。存俗者于
真未了。各执为道)如只轮骋衢奇翰戾天偕何得也(奇单也。
翰翼也。车本双轮方转。鸟以两翼而飞。今于真俗若不圆通。如只输之车。单翼之鸟也。偕齐也)但道
之不弘为物所宗篾其攸济(篾无也。攸所也。若不弘真俗之道。欲为物
之宗匠。必无所成也。济成也)故以真俗两门为道之枢总。吹
万有于一指。静群动于绝眹。荡荡焉真可入
不二法门之夷路也(摄万有而入于一指趣。寂众虑而泯其形兆。于所对则了然无
滞。内外不取中间本无。此则入不二之门也)何则会极捐情之谓真。
起微涉动之谓俗(未必以造至极之境。便为之真。涉有作之相。便谓之俗。岂期然乎)
真也者性空也(谓真性之空圆成之理)俗也者假有也(谓依他幻有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c 页 T52-0583.png
假有之有谓之似有(其法本无。仗缘而有缘离却无。似其幻化之有)性空
之空谓之真空(真性之上百非四相了然无得故也)故悟士立真于
俗相违(真即无为。俗即有为。二法不同故也)合真俗于不二(真者理也。俗
者事也。事无理而不兴。理无事而不显。无俗不可言真。无理不可谈事。不即不离故为不二也)中道洞
照赫然玄会。未尝有一事当情者也。夫如是
简易之理于何不著。久大之业于何不备(系辞云。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顺万物之情。通天下之志。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虽僧
祇云远法身无外于焉悟哉(阿僧祇此云无量也。自十信初发心至世第
一末名初僧祇。从见道至第七地末名第二僧祇从第八地至解脱道名第三僧祇。此三祇外方得成佛不亦远乎。
然法身之理。本来混融。迷悟虽殊。而非外得者也)故万象语其真。以空为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辩其假以有为相(依 假即真空之相)
既空假一质。二际无得。非中道如何(空是性。假是相。相不
离性。性不离相。故云一质。二际者二边也。二边无得故契中道也)是以观象之生也不
有自体。待彼众缘生。既待缘则象本无矣(万象之法
本无自体。缘合而生。缘离而灭。若心法四缘。色法二缘。自不能生。则为无体也)根于空矣(假有
之象以空为本)空含于象。待象以显。显既在象则空
为象矣。象外无空矣(无为之空含有为之象。将显无为必仗有为。有为则
能显无为则所显也)譬诸水月缘会则见。孰得谓之空
也。形虚无在。孰得谓之有也(月本在天。影流于水。谁言其空
水本无月 假影所流谁得言有也)故圣人妙体有无之间。能成有
无之用。是谓至矣(是以圣人方了其体用)清辩云。有为如
幻化。无为如空花也(掌珍论云 有为之法犹如幻化。本非有故。无为之法犹若
空花。定不起故也)
夫幻法假有。盖以有而适无(兔角本无。幻师以手
巾而假有。离手巾外都无兔角。犹有为之法仗众缘而假有。离众缘外假法元无。则是以有而适无也)空花
本无。盖以无而似有。无而似有。湛乎真际
(真性本无不起犹若空花。为焉有为作依 所以似有了此似有本无。即是湛然真际也)有而适无。
复归无物(若以有为假有之法缘散归元即本无物也)叩两喻以表法则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a 页 T52-0584.png
法无所在矣(两喻。幻法以喻真性有为也。以空花喻真性无为也)但善文字
者。得其徼而不得其数。善心学者。知其极
而不知其象(物生有象象。然后有数。徼者边也。极者终也。寻文之徒。虽得边徼之小径。而不
得其指归之总数。传心印者。虽得终极之妙门。复不知原始之兆象也)守两厓而不泯。
患在此焉(一则缘文字而著有。一则斥众相而著空。各守一岸之边。岂达中道之径也)故滞
有者滥于常。沈空者涉于断(计有者执诸法是常。若外道计四遍常等。
又小乘计一切有等。执空者如外道计七断灭论等。又吾宗亦有拨诸法全空等)与其涉断宁
与滥常。常则有法可修。断则无善不弃。弃
则当乎邪见。修则渐乎真道矣(如以菩提涅槃皆拨为空等故云宁
可著有。如须弥不可拨空如芥子)今有封于丧有取空为至极之
门者(如近代说禅滞于丧有之道者。便全执空为至极之道)试问。此空为可取
乎为不可取乎(设尔何失)若有空可取则空便是有
(空既可取岂不是有)盖是以封执之心取混茫之空(此但灭荡然之空也)
何关修行见性之理欤。若空不可取则与有
俱遣(有亦不可取与空何别)既与有俱遣则亦与有俱存(有既
不可取存空。遣于有空亦不可取。何妨亦存有)何独存空道欤。夫能双
遣双存。荡然无累(居相则空有不无。混真则有无俱泯)始曰大士之
正观道场之玄照矣(离二取相故名实住唯识)龙树云。譬有
适异国者。馆于逆旅(逆旅客舍也)逆旅主人享之。
以肴饭方撤(撤去也谓收饭)宾作而辞曰。何有哉(见食美而
起致问也)主人曰。吾国有酱故也。彼退而私曰。酱
与味合而犹至。是矧若独为味乎。乃宣主人
之惠也(宣明也。谓明忆主人之言也)由是。阴于鬻酱家(阴暗也鬻卖也)
贪恣己求。处无人之室。属餍而食(属餍饱纵也)
过渴而死。夫以偏空为道者。亦卒以空为害
(滞而不通故为害也)中观云。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畏其著断之诫也。经云。胜意比丘闻喜根说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b 页 T52-0584.png
淫怒痴是道(喜根菩萨说淫怒痴为道者。如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等)不平其
理。忿慢是生。喜根观乎他世有益。强授不忌
(今虽未达。终为他世之善因也。忌怨也)但今邪见者误执其文以为
名相。皆空为恶不怍(怍惭也。闻说空言不得。其意便拨名相皆空而不惭也)
得经之意。然而书曰。皇建有极会其有极。归
其有极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此与尚书文小异尔)大中
之道。非圣人莫能庶几行之(大中之道。谓九畴也。一曰五行。二曰敬用
五事。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五曰建用皇极。六曰乂用三德。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九曰飨用五
福威用六极。此九也圣人君子帝王也)礼曰。中庸其至矣乎(礼记第十六有中庸
篇)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故皇极者万化之
中中也。中庸者亦万化之中中也(所谓万物者各有道在其中)
为至德之性也。为万物之形容也(为万化之主张阴阳之真宰也)
老圣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道经第十一章文也。三十辐者众也。一毂者少也。以少总众也。此举辕厢有体之法。而资无体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为瓦器。是有
以内空处有盛物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器(如有为事法也)无之以为用(如无
为假有为事法而显也)无则中也(以中喻至道)中示一也。故曰。天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老子第三十九章文。物得道用故天清而地宁。用失
则实丧也)
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文。神乃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之不可
以一方一体而明之也)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寂然无体之称。阴阳虽
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以无阴阴以生之。在阳为无阳阳以成之。故曰一阴一阳也)但揭厉有深
浅。而三门之说异矣(论语云。深则厉。浅则揭。尔雅云。以衣涉水为厉。若浅则和
衣而入也。浅则揭揭衣也。浅揭喻行道观之有浅深也)夫秉大中于内。行德
教于外。天地和平。鬼神不灵。故大庭赫胥
(皆□□之前治之君也)得环中之术。总万化于无为也(不亲
其亲。不子其子。无为而自化也)昔鲁桓之庙(桓公则鲁惠公之子隐公弟仲子所生者)有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c 页 T52-0584.png
欹器焉(形如小瓦瓮。以之盛水。虚则欹。欹倾也。中则正。满则覆。喻守中正也)示人以中
正之表。夫中则正。正则虚满合度。超然特植。
始在于目。而毕应乎心。渊而谅矣(特树之者。令初视之于
目。而终悟之于心。玄而可信也)书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典文也。
刚失入虐。简失入傲)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文。温和也。又严厉也。虽严而
又不猛烈也)皆圣人君子。权衡物理。心融事会。而不
失其中也(已上虽外典所明。皆取其中庸之义也。北山和尚意。指学空学有者宜得其中)
论以大士观于色空。如屠牛师弟子(大智度论文。与庄
子文意全同也)
庄氏以为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主/石]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柔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以一刀十九年解数千牛。刀刃若新。发于硎者。彼节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
刃必有馀也。此乃庄生寓言况道也。取其利用不滞之意)夫何故耶。牛之质
戴角垂胡(胡项肉也)有也。骨节间无也。无厚之刃
入有间之躯。安得不恢恢焉。何牛之有也。
屠牛师昭其易也(未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者也)
牛师弟子昭其难也。其犹良庖族庖更刀有
近久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析也。与十九年刀异也)故体中者不以
实物为碍(得其道者物不能碍也)而妙高纳于芥。实委瀚
注于豪隙(委瀚海也)诚可得而易矣(净名经意)老圣云。兕
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此不求害物无害心也。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庄氏云。大浸稽天而不
溺(大浸海也。稽同也。逍遥篇文)大旱金石流土山燋而不热(不为
寒暑而迁其相。不为世物而夺其操也)仲尼见吕梁丈人悬流三十
仞。恃忠信而游泳(七尺为仞。恃忠信之道。而不惧险阻也)岂不皆以
含大中之理。和品物之性。而能至于此耶。
故蹈水赴火。触刃履危。身能轻举。耳可洞
听。目可彻视。正由心虚而已(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a 页 T52-0585.png
心虚故不逆于万物(无彼我而接之也)万物亦与我玄
顺。浩然之性无往不合(虚心求物。所遇玄会也)且夫水火物
之害也(水能漂溺。火能焚爇。皆是物之害也)而鳞育于泉(鱼龙得水以生)
生于火(如有火鼠火龟皆生于火中)彼岂假禦水火之术乎。
但性合于燥湿。气同于寒燠。故相容而不相
违。相生而不相害。诚则全也(既不相伤则信水火能全于物)
有道者而德全于万类乎。故大士以此心学。
目之曰禅。禅者静虑也(梵语三摩呬多。此云静虑。此定能止寂心虑也)
境不足以迁情目之曰定(梵云三昧。此云正定)定者专一
也。其有以身即佛屏除像设居大圣之位者。
诚愚悖虐己者也(如金刚禅之徒)苟诚之以水火。宁
得多其幸而免哉(若投之于水火。又岂能逃于害乎)下识惑其游
言不理其实行。附瞽而求直路难已矣(如盲引盲之类
也)夫为道之人。知心行心使心三者。审诸已
然后语其所至。知心谓了其真妄。行心谓灭
其爱憎。使心谓变其垢净(心净则世界净等也)今始学之
流。方欲似知。于馀则阙。何求自誷焉(今之禅师。往
往有自谓得。而诬誷于人者。如山果金刚禅等妖妄者多矣)故大悲无穷。香饭无
穷也。大智不碍。方丈不碍也(如维摩诘大悲无穷。所取香饭不
尽。所脩智行不障碍。今方丈所感亦不障碍也)经云。若得作佛时。具三
十二相等(法华经文)始可谓永尽矣。衡岳天台(即思大和尚居
南岳也。智者大师居天台也)一心三观(谓摩诃般若。摩诃法身。摩诃涅槃也。一从假入空。观色即
空故显法身二从空入假。观空即色故显般若。三空假平等。谓色空无异故是涅槃也)成乎圆伊
三德(已上三法相须而成。谓之三德。亦曰圆伊。梵书伊字三点。若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也)盖得
之龙树也。嘉祥权实双行成乎悲智两足(慧皎会稽
嘉祥寺僧。学通内外。善经律论。著梵网涅槃等迹。以大悲故乐度生。大智故乐断證也。相依如人两足也)盖
得之于华严也(此乃得实性之旨也)菩提达磨致思无为无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b 页 T52-0585.png
思无虑。得之于性空(以梁天监中至此也)而近世不知空
不离假。废有求空。异端于是作矣(以真空不离于假有)
何然履俗者知假不离空(履事法须知事法以空为依)则达我
之所为不谓俗也(虽俗而能达其身。岂得谓俗耶)居真者知真
不离假。则照我之不为不谓之真也(居真能知真以俗显则不
执真而自滞也)故大圣存三界为无生。二乘灭三界为
无生(大乘乃即俗谈真。小乘乃灭俗而谈真)偏圆于此优劣矣(大乘以圆通解
脱。小乘以偏执自滞)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
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虽知有相是空。而不废度生)是谓行
中道也。如是镕金缮素孰谓之有。累趺冥目
孰谓之空(于有作而了。有作之相谁言其堕于有耶。于无作而达。无作谁言其堕于无作之空耶)
其能体达行于非道通会佛道者。始可与言
其极(能体达其非道。而能通会佛道。方可论其至极之理也)彼孤陋者谓之何
(迷空著有之徒岂识此道也)有智保者谨于名节挺然孤
介。而能以持律著誉。而不能虚心合道(但坚小节
之心有昧圆通之道)寒则入水。热则就火。渴则食盐。其死
悽然。哀为寺神。虽励操笃诚。而不知道之所
由矣。夫寒暑天地之恒纪。彼尚愎而违之
(愎戾也)况能冥情于物我乎(第二十祖名阇夜多。至罗阅城。见一头陀。六时礼
念。少欲知足。长坐不卧。一食而已。尊者告大众曰。此头陀者汝见如何。众曰。不可思议常修梵行。此是道耶诚如
尊者。说曰。今此头陀不久堕落。与道悬远。心有所得不名道故。众曰。何知。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不六时礼。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头陀闻说。即生敬重。天竺
呼为遍行头陀。即婆脩槃头也)故生劳其形死沦无状也。而小
乘于大乘持律为破戒(如瑜伽说。菩萨若见有情受恶业。则断其命自受杀
业。令其得脱苦身等也)精勤为懈怠(耽玩小法是懈怠也)信为智障(信小果而
不起大智)义可见矣。有执忘言为道者。固亦颇类
此焉。夫不知言而言妄言者也。不知言而不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c 页 T52-0585.png
言慎言者也。承言而言学言者也(承人之言也)知言
不言静言者也。其欲亡于言而不果于亡言
之心。则虽响息于外。情躁于内。盖不亡者也
(口虽泯言而心逐名利。则是不果亡言之心也)夫能体言生于物物物皆
自化言者亦自化。终日言而常默。是谓真亡
言者也(虽言而心不著者也)而经中净名不言。由前诸大
士言已至尽言(不言为真入不二法门也)复何谓也。庄氏无
为谓不告知北游。以其人不能体言而即道
乃不告也(告请也。自印證不请告也)如经云。是法不可示
言词相寂灭(法华经文。此谈真理之相也)岂则不说乎。是以。
般若沤和为圆宗之两备。去方便则般若孤
照矣(梵云般若。此云智。梵云沤和俱舍啰。此云方便。方便与智体用相依。若去方便之用。即般若之体为孤
照矣)故至道焉。统天地。含万物。动变化。得之入
一尘而旷乎法界(一尘不窄法界不宽也)失之行法界而隘
乎一尘(不得其道者虽法界而窄于微尘)大山之与秋毫。迷悟
何相远矣(太山秋毫小大不齐。迷悟之情通滞亦别也)
北山录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