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明河撰
*義解篇
***宋四明知禮法師傳(附尚賢)
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雲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
公元988年
雲相結。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遂繼席弘化。
學眾雲委。咸平中。郡大旱。與慈雲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供佛。懺未竟。雨巳大浹。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
師室。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製
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
觀心。廣書有之者。後人擅加耳。師於是。作扶宗記。大
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
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辯訛。以助
公元1004年
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前後。為書二
卷。凡十章。因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時。孤
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巳。遽白郡守。以來無公
據發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巳。祥符六年。建念佛施
戒會。歲視為甞。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
公元1017年
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人
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十
公元1019年
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祕書楊
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之。乃復結
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酧素願。是年。述消復三用
公元1020年
章。對孤山闡義鈔。四年駙馬李遵勗。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歎。賜號法智。且遣內侍。至延慶寺。命修法華懺
公元1019年
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
公元1023年
天聖改元。天童凝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
公元1025年
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
公元1027年
之業。五年。製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
元旦。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髮俱長。塔於南城崇法院
之左。師著述數十種。發明天台一家之旨。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之功臣。後學之模範。獨於起信。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後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
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智。主延慶。道化大行。甞晨
入懺堂。見一虎伏几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
之。寂無所覩。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
***慈雲懺主遵式傳
遵式。字知白。天台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於觀音。
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
出家。受具戒。研律學。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
公元984年
弘教觀。雍熙元年。見寶雲北面受業。未幾智解秀出。
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雲入寂。師乃返天台。
以苦學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餘。
手垂過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雲。講
公元996年
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至道二年。結緇素。專修淨業。
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台。主東掖。以徒屬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
公元1001年
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年。講止觀於
景德寺。道經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於屠
肆者。償其直而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
異光。中現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人之[竺-二+(一(尸@邑))]
梁。或以語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於是居人感
化。不復為漁。時東山結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
公元1004年
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
公元1030年
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畢
集。不葷飲者。傾帀邑。屠酤不售。官監有失課之言。師
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
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
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
公元1019年
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
舊名。復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
公元1022年
雲。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遣使齎白金。
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聖四
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
公元1031年
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淨名經。忽謂其徒曰。昔在
東掖講此經。夢荊溪授我卷。及出室視日巳沒。今吾
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
公元1032年
友。焚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六十九。臘五十。
公元1033年
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於靈鷲峯。越明年仲春四
日。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峯下。師始出家。郡挍諸生。
慕師才俊。勉回業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
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
期。於行道。四隅置𨫼熾炭。遇困倦。則漬手於𨫼。十指
公元1104年
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中。又諡懺
主禪慧云。
***長水法師傳
子璿。秀州人。自落髮。誦楞嚴經不輟。從洪敏法師講。
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謂敏曰。敲空擊木。尚落
筌蹄。舉目揚眉。巳成儗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
而證之。然欲探禪源。罔知攸往。聞瑯琊覺禪師。道重
當世。即趨其席。值上堂。遂問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覺憑陵答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師領悟禮謝曰。願侍巾瓶。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
矣。宜厲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也。師如教。
後住長水。眾幾一千。弘賢首教。疏楞嚴經十卷。御史
中丞王隨。序而行之。紙為之貴。賜號楞嚴大師。甞示
眾曰。道非言象得。禪非儗議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
由是二宗仰之。後跏趺示疾。以兩甕合之。葬於真如
院。兀朮入𡨥。發視指爪繞身。復而去。
***從雅少康傳
從雅。錢塘人。賜號法寶。始從海月。學通止觀。乃自謂
曰。言青行濁。賢聖所訶。遂入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
至五藏。金剛般若四藏。彌陀經十藏(合五千四十八數。為一藏)。禮
舍利塔十遍(合八萬四千拜。為一遍)。禮釋迦三十萬。拜。彌陀百
萬拜。佛號五千萬聲。禮法華。一字三拜者三過。心期
淨土一生。坐不背西。憲使無為楊傑。為製安樂國讚
三十章。以美之。其一云。淨土周沙界。何勞獨指西。但
能從一入。處處是菩提。師欲廣化世俗。遂於受業淨
住寺。圖九品三輩。刻其讚于石。觀者皆知感化。一日
無病。趺坐而逝。有天樂鳴空。異香入室之瑞。
少康。不知何許人。姓周。賜號廣道禪師。行化至江陵。
遇一僧曰。汝緣在睦州。言訖不見。遂至睦州。日乞食
城中。得錢誘小兒。誦阿彌陀佛。一聲與一錢。多念多
與。未見乏少。後于山顛建道場。念響佛聲聞數里。每
念佛一聲。眾見佛從口出。坐逝之夕。有光燭烏龍山。
山色為變白。
***本如.子琳二公傳
本如。四明句章人。初依學法智。於千眾中。有少俊聲。
公元1133年
甞請益經義。法智曰。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
事畢。復以為請。法智。厲聲一喝。復呼云。本如。師豁然
有悟。為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復故鄉。本來成現事。
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來若為汝說。豈有今日。
祥符中。慈雲遷靈山。向法智。求可為繼。法智曰。當於
眾中自擇之。慈雲。閱視至師。乃云。斯人可也。師至承
公元1160年
天。大弘法道。歷三十年。眾甞五六百人。離言顯法。法
智用掣電之機。繼闡求人。慈雲具擇法之眼。教未甞
不為禪也。更有禪而為教。如永明長水者。後如公。百
年則有子琳。琳。陞佛智裕公之堂。得言外之旨。故于
講演。惟提大意。揭綱宗。不沾泥于名相。使聞者恍然
自得。皆知道之在巳。不關文字。而又不外文字也。雖
老禪宿德。無不趨下風。聆謦欬。皆服其辯。而厭其心。
大慧杲公醉心焉。甞謂師曰。時人秪知老姪有教。徑
山却許老姪有禪。杲於裕同嗣佛果。故稱師為姪云。
仍為師。題其真曰。悟得旋陀羅尼三昧。于一切法得
大自在。舌端之上海波翻。第一義諦無違背。孝宗乾
公元1131年
道元年春。召師問道。上曰。朕欲讀經。以何為要。師曰。
金剛圓覺最為要道。曰。參禪如何。師曰。禪須自悟。曰
以何為功。師曰。澄寂身心。久當自契。上說。一日謂門
公元1148年
人曰。吾為首座十八年。日課蓮經一部。夢間甞見普
賢。住持以來。無復夢見。信知領徒損巳。其言有徵。又
半載。書偈而化。
***思悟.慧舟傳
思悟。錢塘人。侍慈雲最久。深達觀道。甞以呪水愈人
疾。求者如市。當課誦時。身及奉像。俱出舍利。天聖三
年。慈雲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文穆王公。將聞之朝。
悟曰。此非甞事也。小子將助之。乃繪千手大悲像。課
呪以誓曰。事果遂當焚軀為報。會公薨。悟呪益精。明
年得旨。師喜甚。積薪為樓。白慈雲求火種。雲于鑪中
舉紅炭與之。引手以承。了無難色。即入薪樓。火滅後。
袈裟覆體。儼然如生。雲乃加香木。行呪願以焚之。隨
𦦨而化。五色舍利無數。慈雲為讚。以刻石曰悟也吾
徒。荷法捐軀。其𦦨赫赫。其樂愉愉。逮火將滅。儼如加
趺。逮骨後碎。粲如圓珠。信古應有。今也則無。芳年三
十真哉丈夫。
慧舟。丹丘人。棄家入道。勤行四三昧。天聖初。結同學
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結十四人。行普賢行法者
又三年。初入期。誓於像前曰。倘此三昧有成。當焚軀
以效供養。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證于神炤。炤欲全其
重願。諭道俗。輸香木成大𧂐。仲夏晦日。炤囑之曰。法
華尊施。爾克修之。梵網明晦。爾克遵之。惟繫心法界。
身如火如。則一聚之燼。乃三昧之蘊。喜見精進。以奉
淨明真供。唯子行焉。舟。奉教致謝。端坐薪塔。火光屬
天。了無傾側。舍利晶耀。求者皆如其願。火後收餘骨
之。
***仁岳傳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號潛夫。聞法智南湖之化。往依
為學。至水月橋。擲笠水中曰。吾所學不成。不復過此
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白晝焚膏。專事細繹。鄉書至
悉投帳閣。未甞啟視。因出境分衛。乘舟水行。偃臥舒
足。豁然自得。若拓虗空。檣為之折。每請益函丈。擷大
屧關大鑰。眾望風畏之。甞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
因疾有間。宴坐靜室。恍如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
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道既不合。遂還浙陽靈
山。慈雲攝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斥之。師復
上十諫雪謗。往復不巳。會昭慶有請。慈雲為詩以送
之。學徒從往者半。雲弗之止。既遷石壁。復徙靈芝。時
法智巳歸寂。師臨眾自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
靈芝敢開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請居淨社。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以年老還鄉。霅守請主祥符。觀察使劉崇
廣。為奏命服。樞密使胡宿。為請淨覺之號。晚年專修
淨業。然三指供佛。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創隱淪堂
公元1064年
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春。謂門人曰。我翌日午刻
當行。至其時。說偈。安坐而化。塔全身於何山之西。師
著述甚富。尤精於楞嚴。故注筆甚勤。有會解十卷。熏
聞記五卷。文句三卷。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世師家
者。可久靈炤別具。
***惟巳傳
惟巳。字亞休。邛州蒲頓人。姓仇氏。自童時。趨尚高遠。
無所嗜好。惟喜佛事。不敕之而自率。父母知其異根
也。俾𨽻大邑靜林僧籍。事仁普為師。落髮受具。入成
都講。庠習經論。通曉奧義。七年而還舊居。其所止悉
荒落不治。陳屋數間。腐椽破壁。欹斜罅漏。巳恬然處
其中。無厭色。鄉人胡惟岳者。高世之士。與巳遊處甚
厚。以詩相往來。巳甞以詩見邑宰祕書丞勝喬。喬來
謝。見庭廡壞裂。殆不可坐。起倡邑人為修之。巳德業
日遠巳。事外遇物感興時亦作詩。其句度夷澹精粹。
與人語和軟。未甞輒迕人。出入縣中六十年。亦未甞
以愛惡置利害于其間。素堅強少疾。狀貌修偉。慈恕
溫裕。人無少長。咸願見之。見必拜伏欣喜。丁寧留連。
為誨諭。慰滿而後去。一日戒弟子。惡不宜為。善不宜
失。語巳攝足趺坐而逝。搖挽莫動。嶷如塑刻。年八十
六。治平元年十月也。四眾。以真身建蘇塗。而扄藏之。
使來者觀相起善焉。文與可。弔之曰。余往年甞居郡
幕。識師甚熟。後復來權州事。師則巳化矣。歸日枉道
過邑。詣師塔下。旋繞瞻禮。悲悼歎息。雖師之面目如
生。而師之語言巳不聞矣。為銘其塔。
***元淨傳
元淨。字無象。杭州於潛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
裟絛。八十一日乃沒。十歲出家。十八就學於慈雲。不
數年而齒高第。嗣謁明智。甞於講次。聞法感悟。泣下
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呂溱。請住大悲閣。奏賜紫衣
辨才之號。嘉祐中。中翰沈遘撫杭。以上竺宜講宣奉
公元1070年
師居之。學徒大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熈寧三年。杭
守祖無擇。坐獄於[橘-矛+隹]李。師以鑄鐘例被追辯。既而得
釋還山。又有利山門。施資之厚者。倚權以奪之。眾亦
隨散。逾年其人以敗。聞朝廷復𢌿師。眾復集。趙清獻
公。與師為方外友。為之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
竺師歸。道場重輝。未幾。謝居南山之龍井。其後間一
出。應南屏與靈山祖場。俯就眾誠耳。皆坐席未暖而
公元1089年
還。元祐四年。東坡治杭。甞問師曰。北山如師道行者
幾人。師曰。沙門多密行。非可盡識。坡子迨生四歲。不
能行。請師落髮。摩頂數日即善步。嘉興令陶彖有子。
得魅疾。師適至秀。彖袖香䖍請。因杖策隨至其家。兒
病方劇。師趺坐。引而問曰。汝居何地。而來至此。答曰。
會稽之東。卞山之陽。是吾之宅。古木蒼蒼。曰。汝姓誰
氏。答曰。吳王山上無人處。幾度臨風學舞腰。曰。汝柳
姓乎。乃囅然而笑。師良久呵曰。汝無始以來。迷巳逐
物。為物所轉。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脫。入魔趣
中。橫生災害。延及無辜。汝今當知魔即非魔。魔即法
界。我今為汝。宣說首楞嚴祕密神呪。汝當諦聽。痛自
悔恨。訟既往過愆。返本來清淨。示訖。遂號泣不復有
云。自是兒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師呪水灑之。無不立
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將示寂。乃入方圓庵宴坐。
謝賓客止言語飲食。至七日。出偈告眾。即右脇吉祥
公元1091年
臥。奄然而逝。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壽八十一。適
符絛沒之數。塔于本山。東坡。命子由為之銘。師講說
不間晝夜。甞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晝不得至。夜中人
靜。庶幾能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師止
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淨業。未甞須臾廢。或禱大士
求放光。光隨現。沙門熙仲對食。視師眉間有光。遽起
攬之。得舍利數粒。後人常於師臥處得之。有李生辯
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為之請。未言其名。力拒不
許。若先知然。秀州狂僧號回頭。以左道惑眾。宣言欲
建大塔。為吳人植福。施者雲委。以師不可欺。憚於入
杭。先遣使願以錢十萬供僧。師答曰。承以建塔淨財
欲飯僧。教有明文。不許互用。狂人大慙。而止。
***繼忠.左伸傳
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
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養之。母娠。即厭葷血。幼
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勞苦
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
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之。時令代講。雪竇顯
禪師。見而歎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
開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
明。學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
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於郡中授菩薩戒。行放
生事。士庶甞至數萬人。每誓於眾曰。入吾道場。而皈
命三寶者。縱未得道願。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
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虗過。
誦呪救疾。神應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
公元1082年
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
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左伸。臨海人。從東掖神炤。授菩薩戒。及大乘法要。深
有契悟。神炤對眾。摩頂與記。自是嚴奉戒律。遇事不
易其節。刻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三千四百
公元1095年
部。金剛經二萬過。紹聖二年秋。臥疾。命僧唱法華題。
增授菩薩戒。尋夢三偉人。立於江皐。召巳登舟。瞥然
西邁。師知往生有期。乃命僧誦阿彌陀經。未徹即云。
我巳見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
稱佛結印而化。
***從諫.希最二師傳
從諫。生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輒能自誦。父曰。再
來人也。十九試法華得度。謁辯才。夙夜聽習。復依南
屏於金山。問辯如流。南屏歎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
寧中。講於明慶。徒眾日蕃。乃遷淨住。元豐初。處人建
公元1096年
壽聖迎居之。越三年。辯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師首
公元1090年
眾。遂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虗席。囑郡守。蒲宗孟
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可。郡用其說。復為奏賜慈辯
公元1108年
之號。大觀二年。辭歸壽聖。門學車溪普明等十人。詣
師省候。師曰。諸子遠至。後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
行。遂升座說法。書偈而逝。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十五傳教觀於廣慈。同
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始敷講於嘉禾隆平。繼徙
居勝果。有空室祟所棲。師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
法遣。法力沒。當復來。數日擊物颺火。變怪百出。師訶
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乎。乃為廣說輪轉
因緣。眾僧聲呪為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
朝烈士沈光。今知悔過謝罪。且云。蒙師法力。當往生
它化天矣。自此遂絕。師因淨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
作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淨覺在
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
師不甘。乃作評謗。以極辯之。其略有云。近覩雪謗盛
製。所謂救生法二身。雪增減二謗者也。然此書一往
可觀。再言有失。解謗雖巳煥然。雪謗猶自冰執。今據
吾祖之格。以評闍黎之謬解。淨覺見之曰。四明之說。
公元1090年
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坐化。闍維得舍利數百。
系曰。慈辯雖教人。每與禪衲遊。甞問道於大通。通寄
以書。發緘睹黑白二圓相。恍然有悟。答偈曰。黑相白
相。擔枷過狀。了不了兮。無風起浪。若問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在太湖上。慈辯眼光。出涯涘矣。由是。而知得
台宗之真者。不在言說間也。
***靈炤傳
靈炤。生蘭溪盧氏。幼失恃怙。向兄求出家。兄難之曰。
使藤繫汝俱碎。可從汝意。師忻然入林。取藤成束。置
兄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繫我。俱碎無恨。兄不能奪。遂
入寶慧寺。誓去枕席。香燈禮誦。未期月。誦通法華光
明。具戒後。往依淨覺於吳興。一家戶牖。無不通達。初
主吳山解空。繼遷景德。熙寧中。徙雲間超果。自元豐
以來。於每歲春首。結淨業社七日期。預者二萬人。念
佛獲驗。不可紀錄。甞夢三聖儀相。前跪作禮曰。靈炤
一生。誦大乘經。期生安養。為果願否。觀音指曰。淨土
不遠。有願即生。又誦經。深夜忽夢普賢示身。遂造其
公元1082年
像。誦經萬部。以嚴淨報。元豐五年冬。臥疾。謂侍者曰。
吾安養之期巳至。遂面西累足而化。闍維異香襲人。
舍利流迸。結塔院東南隅。
***介然.能師二公傳
介然。四明鄞人也。受業於福泉山之延壽明智。居南
湖。從其學悟教觀之旨。元豐初。專志淨業。謂同行曰。
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建十六觀堂。中設
西方三聖。環以池蓮。功成。復然三指。於是修觀之士。
公元1130年
有所依賴焉。建炎四年。金虜犯明州。寺眾奔散。師獨
不去。虜奄至訶之曰。不畏死邪。師曰。貧道一生願力。
建此觀堂。今老矣。不忍捨去以求生也。虜酋義之。謂
曰。為我歸北地作觀堂。似此規制。遂逼師以行。後人
悲思。乃以去日為之忌。遙尊之曰。定慧尊者。未詳所
終。
能師。嘉禾人。少學能仁。入懺室四十載。六時行道。雖
病不廢。唯不食數日。其病自愈。行人之名。遂聞江浙。
年既老。讀文如初學。草庵戲之曰。未忘筌耶。師曰。筌
何所忘。庵大慚。甞暑曬衣歎曰。慷慨丈夫。反同臧獲。
於是散去餘長。惟留一弊絮袍。夏則束梁梠間。袒膊
入林施蚊。一日逢二虎。以身就之。虎俛首而去。山神
興供一方甞與交接。適香積有乏。知事來告。師力拒
之。明旦施自至。皆曰。昨夜行人巡門相報。始知山神
荷師。以往圓覺。慈公有能仁之命。師與文首座。然指
以請。及其至。晝夜請益。大有開發。未詳所終。
***處咸.處謙二師傳
處咸。生天台王氏。七歲入國清。十四受具戒。力學無
對入。天封三年。畢閱藏典。謁神炤。深契教旨。為人恭
默自遜。神炤託疾。命代宣。眾一聆而心服。初住赤城
崇善。李庭芝守台。夢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臺下。有
龍頭九九和上。宜就見之。諮詢莫喻。有識者謂李曰。
公元1616年
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師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
日。其龍頭九九之謂乎。李大愕。即命駕造訪師。為談
出世道。深有契會。以寺宇隘陋。謀遷之。李捐金十。就
東南地開址。獲銅磬於土中。繼主白蓮。師居山五十
公元1086年
年。登門受道者。以萬計。元祐元年正月。法鼓擊之不
嗚。師曰。吾將行矣。期以晨鐘時。寂然而化。
公元1088年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
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
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
後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
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郡大旱。師至龍湫。
為龍語。忽大風黑雲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
公元1075年
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
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
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淨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
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
一身云。
***慧辯.思義傳
慧辯。字訥翁。號海月。華亭傅氏子。生而頴異。父母令
入普炤出家。初遊學天竺。扣明智之室。盡心於教觀。
智將老。命代述八年。遂繼其席。適翰林沈時卿。以威
猛治杭。見者。無不惶慄失據。師與相對。從容如平生。
沈異之。任以都僧正。時東坡倅杭。為序以送之。師容
止端靖。不蓄長物。盜夜入其棲。脫衣與之。使從支徑
公元1186年
去。講授二十五年。學者甞及千人。晚年倦煩。以六事
公元1075年
隨身。歸隱草堂。將順寂。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
東坡至。見其端坐如生。頂尚溫。乃作三偈。以哭之曰。
欲尋遺蹟強沾裳。本自無生可得忘。今夜生公講堂
月。滿庭依舊冷如霜。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
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欲訪浮雲
起滅因。無緣却見夢中身。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
須更問人。
思義。字和甫。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難兄弟也。智甞
開幃出十問。師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眾送入
室。既散。師猶侍立。智曰。爾適何見。答曰。見大眾拜而
退。智曰。來吾語汝。汝行當住此山。紹隆大教。後亦來
居此室也。未幾。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弘道二十
公元1071年
三年。退閑草堂。皆如智記。熙寧四年。賜紫服。號淨慧。
公元1088年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別眾。安坐而逝。大眾誦念久
之。忽復語云。侍觀音大士行。見一沙門。金色長身垂
臂。謂我曰。報緣未盡。過七日當遣迎。至二十五日。復
跏趺而化。
***淨梵.齊玉二師傳
淨梵。嘉禾人。姓䉡。母龔氏。夢佛光滿室。遂有娠。及生
因名佛護。十歲出家。甞念阿彌陀佛。或問。年少何遽
爾。師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掛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
超果湛公。復謁神悟。屢親講說。大契宿心。元祐初。主
姑蘇大慈。講三大部十餘過。餘文稱是。稟師戒法者。
幾滿城邑。甞率二十七人。修法華三昧。以二十八日
為期。如此三會。感普賢大士授戒羯磨。至稱淨梵比
丘。則洪聲震響。如撞巨鐘。師禪觀之處。眾甞見金甲
神。跪於座前。有時一處行懺。見韋天按視懺堂。行人
有遭其點察者。輒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應公。婢為
祟所嬈。歌笑不休。請師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請
為亡夫施戒。即見夫旋繞師座。稱得解脫。甞夜居西
院。君酷暑。眾不安臥。師方披三衣。坐水閣上。忽風雪
飛集。凉氣逼人。旦謂眾曰。夏行冬令。眾皆嘆仰。知為
神龍翊衛。變熱為凉也。宣和初。郡守賈公。敬師高行。
補為管內法主。
齊玉者。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早親釋學。日記數
千言。屢參明師。一日赴僧次遜辭之。或問其故。答曰。
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居苕溪寶藏。每于
歲終。大興淨業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
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
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一劫生死之罪。況又
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
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
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甞中夜。頂像行道。偶一僧失
規。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巳而悔曰。彼雖不肖。罵
為畜生。有玷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
師運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
公元1127年
二師同。建炎元年遷化。
***從義傳了(睿附)
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經。得度學扶宗。深
得教旨。出世屢遷鉅剎。晚主秀之壽聖。大闡宗風。師
雖以圓頓為門。而于戒科。猶事謹篤。六時三業之間
必使纖悉如法。憲使劉燾。記師行業云。端戒清白。不
妄遊從。寤寐三觀。躭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
右脇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甞。坐立如植。未甞求
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巳矣。秀有士族。請師禱疾。師命
其徒了睿侍往。及歸。師正色責之曰。汝為純厚。吾故
𢹂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睿謝過而巳。其處身律
公元1091年
物。嚴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舍利于錢唐寶藏。
諡曰神智。師著作十餘種數萬言。皆詮釋教義耳。
了睿。秀人。亦有道士思溪王氏。屈睿為亡女呪食。適
河冰船不可渡。乃遣人報。令設座於斛前。即船上遙
為呪願。事巳。忽一女至船。禮足為謝云。巳得超往。因
留物為記。忽不見。次日王君至船。見物驚曰。此亡女
入斂時。所御也。
***圓明大師演公傳
無演。天彭張氏子。幼英烈。不甘處俗。十五棄家。事承
天院寶梵大師昭符。符記之曰。此子。他日法中龍象
也。二十以誦經。落髮。受首楞嚴於繼靜。靜歿。卒業于
惟鳳文昭。受圓覺肇論于省身。受華嚴法界觀起信
論于曉顏。受唯識百法論于延慶。凡此諸師。皆聲名
藉藉。師。必妙得其家風。然後巳。又從諸儒講學。於書
無所不觀。於文無所不能。趙清獻公。挽師登法席。於
楞嚴了義。指掌極談。聞者。如飲醇酒。無不必醉。既於
此經。心融形釋。復出入內外篇籍。如風行電激。所向
如志。又甞問道於禪師惟廸惟勝。師嘿然心許曰。此
自在吾術內矣。又作大悲觀音化相。宇以崇閣。極天
下之竘工珍材。二十餘年乃成。人以為莊嚴之冠。不
知師之遊戲也。中年。喜葛洪內篇。延異譎士。將以丹
石伏物。皆為黃金。或取其金而畔去。師不悔不怒。他
日遇之。視之如初。此可以觀其德性也。寶梵既歿。二
親又耄。期去世。乃南遊曰。吾聞南方大士。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有若善本。皆命世亞聖大人也。不可不行
公元1100年
觀道焉。元符三年三月。道出戎州。憩渝州覺林禪院。
不疾而化。僧臘三十有七。其法子。奉師遺骨。藏於寶
梵塔之西。有志不果。遽厄於數。惜哉。
***令觀
令觀。莆田黃氏子。十三出家廣化寺。十八受具。通易
孟子莊老諸書。巳而撥去。聽講大乘經論。他日讀楞
嚴經。駭然大悟曰。世徒傳當年圓覺之圭峰。何知不
有今日楞嚴之我耶。未幾。得寺之安養院。折笻坏戶
而居之。標尚質素。語終日不妄出身。非有迫致。或竟
歲未甞倚閭。閱大藏經。更數返。雖老益力。又天性慈
甚。哀病者而急阨窮。呪食放生。無不為者。貲不逮必
解衣就質。無難色。事佛朝香夕燈者五十年。不驅蚊。
不搔餒蝨。不以匡眾。為巳任人。或戲之曰。憊乎。觀公
奚事爾為。師曰。吾非憊者。正恐坐此得憊耳。其密意
警人類如此。忽一日示疾。語其徒曰。有六上人。當過
我。亟具茗果。眾疑師屬疾語迷謬。既而人有賷像自
遠至者。物色之正六。則傅金羅漢也。是夜沐浴。黎明
更衣。敷座。與眾別。勉以無負佛祖。語巳抵掌就寂。實
公元1088年
元祐三年八月也。住壽九十一。僧臘七十三。居三日
頂猶溫。茶毗于寺之北岡。火行異香。收燼得舌根不
壞。其徒塔之。夜有光炯然。自茶毗所。屬塔中。如往還
狀。又三日。現金銀色舍利。環五里餘。尺草寸木。悉發
光曜。蹶石相土。無不得者。而不窮也。旁近居民。至取
以售用。奇矣。盛哉。則師生平功行存養之實。可知矣。
***成覺.慧悟傳
成覺。代州張氏子。方學語。能誦金剛般若。父母異之。
𢹂送善住院。希公為童子。希公道望赫然。賜號慈懿
大師。移住清涼寺。慈懿以師親侍。日久心知為法器。
一日謂之曰。古人謂出家為大丈夫。所以為大丈夫
有四事。近知識。問正法。思義理。如說修行。是也。後生
可畏。無以吾老滯守一隅。爾其行乎。由是徧訪師匠。
依明教大師最久。故於惟識一宗。洞明底蘊。後大弘
其道。時人謂。慈懿以知人有子。明教以傳法得人。師
甞示學者曰。學道人。持心有三要。曰大。曰專。曰遠。大。
則佛祖得處。我必得之。不為人天小利所牽。專。則惟
究一事。不為名相所引。遠。則以證為期。死而後巳。具
此之心。必能至道。務實去華。其言大率如此。年八十
而終。
慧悟者。生行唐李氏。其伯每。日誦妙蓮華偈。洎終火
化。舌根不壞。悟母。甞夢其伯母執蓮華一莖授之。遂
有娠。師生。容面端整。舌長覆鼻。音聲宏朗。為五臺真
容院僧。戒慧精明。時無有兩。元祐初。詔入內庭。宣闡
公元1102年
稱旨。賜紫衣僧正之職。師力辭獲免。崇寧改元。復被
詔赴京。固以老病辭。至使者往返。乃行。次佛道店。謂
使者曰。既逢佛道。吾將歸矣。為吾謝天子。言訖仡然
而化。
***晉水法師傳(附誠法師.義天僧統)
淨源。字伯長。楊氏子。生而敏慧。依東京報慈寺海達
大師得度。奮志參尋。初受華嚴于五臺承遷。次見橫
海明覃。後謁長水璿法師。盡得華嚴奧旨。四方宿學。
推為義龍。聲譽籍甚。開法泉之清凉。蘇之觀音。杭之
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屢坐大道場。闡揚圓頓極
旨。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禪為教。請師
居之。道風大振。師筆力遒勁。合華嚴證聖正元二疏
為一。以便觀覧。製華嚴楞嚴圓覺三懺法。及作法華
集義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經。
義天者。高麗國王第四子。辭榮出家。封祐世僧統。元
祐初。入中國上表。乞傳賢首教。歸朝弘揚。敕有司。舉
可授法者。以誠法師對。
誠法師者。住東京覺嚴寺。講華嚴經。歷席既久。學者
依以揚聲。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識。近世講人。
莫有居其右者。上表舉師自代。曰。臣雖刻意講學。識
趣淺漏。特以年運巳往。妄為學者所推。今異國名僧。
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者。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
院僧淨源。精練教乘。旁通外學。舉以自代。實允公議。
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楊億館。伴至慧因。受法諸剎。迎
餞如行人禮。初華嚴疏鈔。久巳散墜。義天持至咨決。
遂得復全。義天。業就還國。留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
八十卷。于慧因。師乃建閣。奉安之。時稱師為華嚴中
公元1088年
興之祖。師。之道遂大行海外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
毗獲舍利無數。塔於院西北。壽七十有八。義天念法
乳。遣侍僧壽介等。過海致祭焉。師先世。泉之晉水人。
故學者。稱晉水法師。
***有嚴傳
有嚴。台之臨海胡氏子。母將孕。號痛頓什。其兄沙門
宗本曰。是必有異。若生男當出家。母聞合掌以許。既
而痛止。果生男。六歲從師。十四受具戒閱壽禪師。心
賦若有所悟。即往東山。謁神炤。於一心三觀之道。法
華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甞讀止觀。至不思
議境。曰。萬法惟一心。心外無一法。心法不可得。是名
妙三千。初主無相。慧因法真。自赤城遷東掖。舉師以
代。甞謂。去佛久遠。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際。必近指一
心。使之易領。聞者皆能有入。紹聖中。郡請主東掖。師
曰。智者年未五十。巳散徒眾。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
赴。隱居故山東峰。廬于樝木之傍。因自號樝菴。一鉢
公元1181年
無長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二十年中。專事淨業。
以安養為故鄉。作懷淨土詩八章。辭情凄切。人多樂
誦。母病目。師對觀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夢神擎日
當前。覺而目明。師於三昧中。多獲瑞應。不可枚舉。建
中靖國元年。定中見天神。告曰。師淨業成矣。又夢池
公元1088年
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之詩。越七日。
趺坐而化。以陶器。塔於菴北。有光在塔。如月形。三夕
乃沒。
***智圓
智圓。字無外。錢塘徐氏子。學語即知孝悌。稍長。甞析
木濡水。就石書字。列花卉若綿蕝。戲為講訓之狀。父
母異之。令入空門受具戒。二十一。聞奉先清公傳天
台三觀之道。負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
孤山。杜門樂道。自號潛夫。與林處士逋。為鄰友。雅善
病。又號病夫。師甞嘆荊溪歿後。微言墜地。曰。吾何人
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經。述諸鈔以釋疏。翼贊弘宣。其
功偉矣。師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視人間之世。如纖塵。
過目了不關懷。時王欽若。撫錢唐。慈雲遣使邀師。同
往迓之。師笑語使人曰。為我致意。慈雲錢唐。且駐却
一僧。聞者嘆服。於講道之外。以詩文自娛。有襍述五
公元1022年
十卷。題曰閒居編。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
文挽詞。越二日。示寂。年僅四十有七也。預戒門人曰。
吾歿後。無厚葬以罪我。無建塔以誣我。無謁有位求
銘以虗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立石志名字年月
而巳。及亡。門人如所戒。斂以陶器。斸所居巖以藏之。
公元1037年
不屋而壇。後十五年。積兩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
不壞。爪髮俱長。脣微開露。齒若珂玉。乃更襲新衣。屑
公元1104年
眾香散其上。而重之。崇寧三年。賜諡法慧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