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淛東沙門曇噩述
忍辱學
**持志科
****晉支孝龍
淮陽人。美風姿。少喜清言。常以小品為心
要。陳留阮瞻頴川庾凱從之遊。或嘲之曰。大晉龍興。
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膚髮。去袈裟。釋梵服。被綾羅。
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唯寞。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
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
於安而愈安耳。初得放光。便能講解。學者追崇之。後
不知所終。
****晉康僧淵
西域人。生關中。梵相而漢語。有志操。誦放
光道行。為心要。成帝時。與康法暢支敏度俱渡江。有
才思。名譽甚遠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捉麈尾行。每
遇名賓。輒清談盡日。庚元規曰。此麈尾乃常在乎。暢
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常在也。敏度亦有風韵。
著傳譯經錄行世。
淵以清約自將。每行乞食。人初不
知其賢。偶逢陳郡殷浩。浩與語。終日不能屈。為改觀。
結友。琅邪王茂弘。以鼻隆眼深戲之。淵曰。鼻眼人面
之山淵也。山不高不靈。淵不深不清。聞者以為名對。
建寺豫章山。帶江近邑。有茂林脩竹之勝奇。比丘多
過之。歿於此山。
****晉竺法乘
不知何許人。敏悟絕倫。依竺法護為沙彌。
護愛其清真有氣節。護住持殷富。長安有男子。世奉
佛。一夕蒼黃入寺。從護借錢二十萬。護未答。乘年十
三。從旁對曰。和尚意巳許矣。客退。乘曰。觀其人情色。
非實借錢者。特欲相試耳。護曰。吾意亦以為然。明日
男子領其宗人百餘輩。來請戒法。且謝借錢之過。曰
妄以世俗。仰測道德。為愧。自是乘名聞關右。後遊燉
煌建寺。從之者如雲。至武夫悍卒。戎狄頑很。向化革
心。既歿葬其處同學竺法行。竺法存。並以高潔致
名。
****晉竺僧度
姓王氏。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少孤。天
姿秀發。獨事母。以孝聞。年十六。求同郡楊德慎女茗
華為妻。既納釆矣。而苕華母亡。俄其父又亡。繼而晞
母亦亡。由是感悟。易名出家。妻移書以承宗奉祀之
義勸焉。係之以詩。辭尤悽惋。度不為動。答書與詩。以
見其志。而絕之。卒究羣經。著毗曇旨歸。行世。
****晉慧持
慧遠之弟也。冲默有遠量。長八尺。風神俊爽。
年十四。讀書日倍同學。年十八出家。與遠俱師事安
公。精究經論。在廬山三千僧。推以為冠。其姑為尼。名
道儀。自江夏觀化都下。持送之。止東安寺。衛軍王珣
因賞識。珣既請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出中阿含經。持
為詳定。後還山。豫章太守范寗。請講法華毗曇。於是
珣以書問寗。遠持兄弟孰愈。寗答曰。誠今日之二難
也。王曰。然觀其兄。則足以見其弟矣。又惡得而優劣
哉。羅什致書。願結為友。持欲遊蛾眉。遠留之不可。曰
人生愛聚。若獨喜離何如。持曰。出家當以西方為期
耳。徑去不顧。時桓玄殷仲堪在荊州。持無停意。止蜀
之龍淵精舍。大弘佛法。剌史毛璩。雅相傾挹。道俗爭
追崇之。有譙縱者。攻殺毛璩。據蜀自王。縱有從子道
福。㐫悖尤甚。將兵入持所居。眾驚潰。持方盥潄。神色
無忤。道福至旁。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
公元412年
謂人曰。大人故與眾異也。以義熈八年卒。將終謂弟
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若行住坐臥。宜自謹。
經籍在東間者。以付道泓。在西間者。付曇蘭。遂歿。壽
七十六。
****晉慧永
生潘氏。河內人。年十二。師事沙門曇現。學於
安公。而與慧遠善。同遊匡山。依止西林。有一虎。隨永
常臥室中。客多不敢造門。永每叱去之。以進客。甞出
邑暮歸。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過。
永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墮地。因致疾。且就永寺悔
罪。永曰。非貧道本意。必戒神所為耳。
填南將軍何無
忌填潯陽。駐虎溪。請永及慧遠相見。遠擁徒百餘。皆
端整有風敘。高言華論。舉動可觀。永獨執杖持缽。翛
然而往。當時之人。莫不高永公之標致。而偉遠公之
公元414年
模範也。義熈十年歿。壽八十三又沙門僧融。亦有
高行苦節。通靈。能伏鬼物云。
****宋道淵
生寇氏。不知何許人。出家。止京師東安寺。善
經論。潛光隱德。世莫知之。後開講。使學者積滯冰釋。
移止彭城寺。宋文帝特師敬焉。沒壽七十有八弟
子慧琳。通內外典。誹諧好談笑。長於製作。然誕傲矜
伐。頗為清議所黜。宋世祖雅重之。家見常昇獨榻。一
日淵詣傅亮。而琳先在座。不為淵禮。坐自如。淵怒見
於色。亮杖琳二十乃巳。後琳著黑白論達性論。皆詆
訶釋教。顏延之宗炳駮之。各萬餘言。
****宋道溫
生皇甫氏。玄晏先生之後也。事廬山遠公長
安什公。住襄陽檀溪寺。善大乘諸經。樊沔間。師宗之。
吳國張邵填襄陽。子敷甞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
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莫之能測。邵躬往候之。後從
容謂曰。法師如不棄。當處以別駕。溫即日引去。曰彼
且桎桔我矣。邵嘆恨。孝武建初中。自江陵詔至京師。
止中興寺。大明中。詔為都邑僧主。四年皇太后。造普
賢像成。就寺齋房慶讚。感應真之瑞。賜錢五十萬。詔
闢齋房。為天安寺。太始中歿。壽六十五有沙門僧
慶。善三論。惠定善涅槃毗曇。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
但莫年邪執。死時舌本先爛云。
****宋道亮
不知何許人。住京此北多寶寺。悟解絕倫。神
觀英特。然性剛忤物。元嘉末。被徙南越。時人譏其不
能保身。亮曰。業景可逃乎。與弟子智琳等十二人。留
廣州。六年講授眾經。化行嶺外。大明中。還止京師。法
席復盛。著成實義疏八卷。太始中歿。壽九十九。
同時
有沙門靜林慧隆。俱有道行。林善涅槃經。隆甞臥疾。
有送和劑。至者云。秣陵令所送。授巳忽不見。隆服之
即愈。蓋神授也。
****宋智一
居靈隱山中。標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韵。望之
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窅眇入雲。抑
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飀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
養一白猿。遠放林壑。竚立呼之。調極清婉。猿則隨至。
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讚詠。塔下
歌謠。或唄起經筵。或頌流齋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
之虗靈。進於善矣。
****齊曇遷
生建康支氏。少出家。遊心竺義。兼通孔老。善
辭章。研究十地。甞註之。以行世。巧於轉讀。梵聲清婉。
特拔終古。與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遊。初居祗洹
寺。後徙烏衣寺。終始一節。不為世俗變也。范曄既被
誅。合門十二。喪莫敢舉。遷貨衣缽。營葬焉。孝武聞而
公元482年
義之。謂徐爰曰。卿著宋書。慎勿遺此士也。建元四年
卒。壽九十九。
****齊法慧
生夏侯氏。不知何許人。持律甚嚴。隱禹穴天
柱峯。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者三十年。為汝南周顒
所師禮。王公貴人。得一識面。為一時美談。終於所居
云。
****梁僧喬
生吳興之華氏。少隷龍光寺出家。甞聞前脩
立義同異於僧旻。且慕其論議英敏。撫掌屢歎。願師
公元494年
事之。隆昌間。拉同寺僧整。寶淵。慧濟。慧紹。請旻移住。
以遂研究。疎衣糲食。貧寒不小變。閱三四年。優習經
論。於是旻還莊嚴。時沙門慧生。問旻曰。諸子優劣。可
得聞乎。旻曰。喬之儒雅清虗。履今用古。固遺法之所
寄也。整之精勤博綜。情懷可重。亦同業之所推也。淵
之心性偏激。濟之尫羸。紹之資費蕭條。雖不免於累。
而皆有所成。則其志之同如此。天監初卒。年三十六。
****梁慧韶
生丹陽之田里。其先頴川陳氏也。幼養於兄。
以友悌稱。年十二。出家稟戒。遊京揚。聽莊嚴旻公釋
成論。僅再講。即盡記憶通暢。因謂同學慧峯曰。吾如
是。將非其所開之義淺歟。抑其善教然歟。遂更依藏
法師於開善。鑽仰日至。後依龍光綽法師。貧無以得
論本。眾共斥不許住。時方嚴寒。獨一帔。因鬻之以資
寫論。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與俱。訓徒龍淵寺。甞講
罷。坐房中。見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師幸常此弘道。
當相擁衛也。先苦氣疾。每思慮輒發。至是頓愈。法席
推為成都盛。凡學者有失。皆自罰。性不騎乘。間赴貴
公元508年
家請。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監七年。忽染微
恙。醫者以猪脂藥進。拒不服。而禮佛誦經。顏色怡悅
如常時。候問者以為喜。乃告曰。吾茲無處不痛。政若
敗車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強耳。頃之卒于寺之摩訶
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應始豐
者。夢被攝。至閻王所。聞趣迎韶法師。及至。王降階。合
掌頂禮。還坐殿上。畫文書。作大政字。俄法師飛騰去。
安浦寺尼夢。送法師等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
****梁慧皎
未詳姓氏。會稽上虞人。住嘉祥寺。好學。春夏
講演。秋冬著述。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于
世。又甞以唱公所撰名僧傳。黜隱遁。而取榮顯。誠非
吾釋割親逃祿。薙染本指。於是作高僧傳十四卷。且
曰。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
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後不知所
終。
****梁曇准
弘姓。魏郡湯陰人。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善
涅槃法華。住昌樂王寺。既承齊之竟陵王講說。遂南
渡。止湘宮寺。隨席談論。不憚涂沮。次公嘆曰。此北道
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觀。至於烈亮恢廓。揚搉理妙。
殊有標致。臨川王映。長沙王晃。尤加欽禮。廬江何默。
彭城劉繪。造房接足。請誥戒。北面而成業者。二百餘
公元515年
人。天監十四年終。壽七十七寺復有智深比丘。亦
魏人也。博綜經論。天子王侯。莫不賓禮。性好直言。無
所推屑。每語及北方僭叛事。輒慍見於色。由是自致
廢棄。不甚顯。
****梁道宗
荊州江陵人。氏族則未聞也。蚤歲薙染。居瓦
棺寺。性脩潔。動靜有常度。力學甘貧苦。齊末大饑。分
衛不給。南遊嶺表。其道大行。且誓以死化誘。巳而卒。
壽五十餘。
法敝居延賢寺。其進業固窮。視宗殊未讓。
天監初。西遊陸海。東歸全楚。弘宣有功焉。
****梁慧簡
有道業戒行。素以膽勇。為建武王公門。師及
王公出填。荊州。邀與之偕。州治之東偏。有別齋三間。
尤便近。然空無人居久矣。蓋以數見怪異。而易致㐫
惡也。至是而簡得之中一間。以奉佛像。旁二間以安
經書。以接賓客。簡當臥未起。俄見一黑衣無目人。從
壁間出。倚門立。簡時心目了了。即欲語不可得。然意
念觀世音。不小輟。其人曰。知君精進。故爾相試。今能
操守不亂如此。吾又安敢逼哉。忽入壁間。不復出。簡
徐起澡盥。禮誦訖。以倦復就寢。夢向所見人曰。僕自
漢末居此數百年。為性剛直。多不能容。君既淨行自
脩。故以相讓。毋恐也。自此絕無他。雖歷積載如一日。
去後終無有繼簡者。
****魏道登
生東莞芮氏。聰警有信力。聞徐州僧藥明經
論。挾䇿從之。悉究涅槃法華勝鬘。後從僧淵究成論。
譽動魏都。屢見徵聘。同學法度曰。盍行乎隨方適化。
為物津梁。彼慧遠拂衣廬阜。曇諦滅迹昆山。亦秪一
時耳。豈可以今日比哉。及到洛陽。寵逮族屬。以其本
姓不華。詔易耐氏。玄侶追隨。講說斯盛。晚年居恒岳。
遂終於報德寺。壽八十五。時景明間也。
****魏法貞
未詳氏族。渤海東莞人。九歲出家。居洛下廣
德寺。年十一。師事道記。誦法華經。意所不解。隨以造
問。遂通曉其義。記尤加獎。稍長善成實論。與僧建齊
名。時人以建文句無雙。以貞為入微獨步。且相友愛。
每講。聽者千數。得襯施。造像供養。清河王懌。汝南王
悅。並頂禮奉訓戒。會魏德衰陵。以圖南邁。以梁普通
公元501年
二年。貞為進騎所及而死。春秋六十一矣建清河
人。又有慧聦道寂。皆記公弟子。學亦可尚。建南達江
陰。止何園寺。武帝詔集僧於樂受殿立義。而建之業
頓進。聦寂不知所終。
****魏僧意者
每聚徒於太山之谷山寺。寺有高麗像。相
國像。女國像。吳國像。崑岡像。岱京像。凡七像。皆金銅
範模。相好姝麗。列之殿堂。不置關鑰。以縱瞻仰。而鳥
獸無敢入者。故靈裕讚云。應感而來。誠無指屬。謂其
神通冥著。不知何所從來也。意束躬供養。迄於暮齒。
將終之前一夕。見巳亡沙彌。禮拜云。違奉巳來。常為
天帝驅役。廢脩道業。竊聞天帝。不久請師講經。願因
一言。獲免形苦。意即澡浴更衣。焚香端坐以俟。未幾。
果有冠服羽儀。如世之貴顯者。入寺。而意竟逝。且其
都講維那職事之人。各在異邑。驗其逝去。皆同日也。
****齊曇遵
河北程氏子。少厭欲塵。而容色美盛。甞投法
光出家。光公恐其或染或淨。遣令返俗。資學既明。允
當時寄。有魏擢為員外郎。非其志也。復請光公。而光
公猶以前患不許。遵跪啟曰。今畢命歸依。永崇至道。
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及三寶。光審其識至。即為授
具。而就勗督之學。功踰一紀。一乘頓義。法界心源。並
披析義理。挺超時匠。初化行洛下。流衍齊楚晉魏。乃
至燕趙。通以言教。攝治相襲。而無著述。丞相淮陰王
肱深器禮之。年踰七十。舉為國都。尋陞統。俄而小疾。
坐誦維摩勝鬘。終卷而逝。年八十有五。遵賦性清高。
舉止有法。開戶褰帷。形無妄涉。口靡俗談。目罔邪睹。
然而敬愛前脩。撫循後進。世罕其比。光公終日。遵方
居齊州。聞訃號慟。悶絕從牀墜地。熱血涌口。其孝如
此。
****齊曇衍
南兖州夏侯氏也。生而齒牙具。人以為異。七
歲入鄉塾。十五本州推擇充都。公事暇則聽講僧寺
中。十八舉秀才。至鄴都。過光公法席。即稟歸戒。究心
佛乘。年二十三。遂依光祝髮受具。愈益進學。至忘食
息。或有所疑。咨之碩宿。皆辭讓不能對。甞顧謂其徒
曰。吾從師以來。心有未悟。每思之而得。譬猶低目面
墻。冥無所睹。稍延頸出戶。則近遠斯見。由是玄化所
被。自齊鄭燕趙。靡弗輻輳。雖遭緣沮。安苦莫變。故趙
郡王叡上洛王元海膠州剌史杜弼。懿戚重臣。深加
公元581年
敬奉。僕射祖孝徵奏為國都。隋開皇元年三月十八
日。合掌稱彌勒尊號。顏色怡悅。日正中。乃逝於洺州。
盧氏。先是有夢。衍服朱衣。髻垂肩上。二童侍後。於空
中向西北行者。世以為生天云。
****齊僧遠
性踈誕流宕。不脩細行。住梁州薛寺。武平三
年夢。一大人切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猶
自縱造惡。何不取鏡照之。覺而驚悸流汗。日映盆水
見。目旁色黯然。初以為垢膩也。遽捫滌之。忽眉毛隨
手墮盡。大創艾。每事必循律法。罔敢戾。月餘復夢。前
人喜曰。知過而改。是之謂智。勉之。毋蹈往轍也。明日
面目津潤。眉毛稍出。由是脩練。為鄉里所歸。
****齊曇隱
河內史氏子。少厭塵俗。尤遵戒檢。誦經凡三
十萬言。日夜憶持。以為常。年滿。從道覆律師受具。又
依之聽稟。精勵匪流輩比。後賴光公陶染。而變通之。
遂卒宗於光公云。定州剌史侯景欽慕。延奉供給。僕
射高隆之。亦加禮榮異。於是漳濵被其玄化。及景為
行臺。鄴東造大衍寺。隱弘播軌範。五眾師仰。隨問決
判。文義雅正。時有沙門道樂。行解相兼。物望同美。故
鄴中諺曰。律宗明略。惟有隱樂。其名之重如此。然隱
性不畜弟子。祖臂獨遊。衣鉢常隨。如鳥之翼。印土以
東。善於持律者。其惟隱而巳。年六十有三。終於鄴之
大覺寺。著鈔四卷。行于世。弟子十餘人。皆成器。可嘉
尚。有洪理者。著鈔兩卷。後為智首。開散辭義。更張綱
目。釐成四卷。所在咸誦云。
****齊法上
姓劉氏。朝歌入也。五歲入鄉塾。通所習誦。六
歲。甞隨其季父入佛寺。輒禮拜讚歎。九歲。偶閱涅槃。
即厭世求出家。年十二。投道藥禪師薙落。往來相土。
東都識者。謂之聖沙彌。後潛林慮山。誦法華維摩經。
甫浹旬。二部俱習。兼通其義。俄又入洛。名聲藉甚。秊
十五。講法華。酬抗疑難。莫不歎伏。善詰問。好徵覈。而
容貌黎瘠。故時人為之語曰。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
會歲歉。茹蔬紉草。以免飢凍。而專意涅槃。精神日進。
遂從光公。稟具戒。尋候父疾。至則殂矣。因手度母氏
女兄。携入鄴都。夏於少林。秋還省覲。荐荒之際。未諧
寧謐。眾請弘演。於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輪
貫不巳。並著文疏。且機筭無撓。紀綱有截。故時人復
為之語曰。京師極望道場法上。年垂四十。遊化懷衛。
頃之大將軍高澄。奏為昭玄統掌錄僧事。及齊革命。
職仍舊。文宣御㝢。詔授菩薩戒。帝躬布髮於地。使上
公元563年
踐焉。天保二年。詔廢鷹師曹地。為報德寺。且樹寶塔。
為太皇太后。祈冥福。未幾。升大統。初朝廷議置十統。
而病其稱號不異。以奏。帝手注其狀曰。上法師可為
大統。餘為上統。
高句麗國丞相王高德。致書問教門
端緒。具書答之。不錄。詔住相州定國寺。又以施利。營
脩定寺於鄴之西山。山本名合水。於山之巔。造彌勒
堂。供百五十僧。
齊亡。周氏廢教。上自爾俗服隱居。祈
生彌勒內院。不復至脩定寺矣。大象初。隋文相周。漸
隆大法。上聞之。喜形於色。體雖羸弱。遽以袈裟覆頂。
使弟子舁之。至脩定寺。合掌三禮。右遶而出。即合水
山舍。誦維摩勝鬘經等而卒。二年七月十八日也。壽
八十六。撰增一數法四十卷。佛性論二卷。大乘義章
六卷。眾經錄一卷。行世。弟子靈裕有傳。
****陳洪偃
生會稽山陰謝氏。祖茂恭。隱居弗仕。父藏。梁
衡陽王僚友。偃弱齡出家。風神頴秀。習內外典籍。有
譽州里。及長。遊京邑。徧聽數論。卒受業於龍光寺綽
法師。閱三四載。能盡造其幽奧。眾歸之。盛弘成實。爰
及諸部。披解無前。時宿齒方底滯。舊章莫之疏發。偃
獨掦清激濁。靡所挹讓。由是來學以其矯訐而踈焉。
遂養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俊秀。
欲致其還俗。為學士。偃固恬退自守。會武帝悉徵大
德於重雲殿講演。偃年臘最少。坐席尤遠。然抗論入
神。帝加賞識。俄以戎羯之難。飢饉相仍。因徙縉雲。樂
其泉石。未幾。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長沙王韶填。郢。
邀之渚宮施。而渚宮傾覆。上流阻亂。便爾東歸。若耶
雲門乃遍遊歷。甞登吳昇平亭。賦詩以紀其興。語見
別集。陳天嘉初。聚徒設筵于武宣寺。每講隙。必遊鍾
山之開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賦詩不錄。詔舘伴北
公元566年
齊聘使崔子武。稱指。凡賜賚皆固辭。五年九月二十
一日。以疾終於宣武寺。壽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
日。奉全身。尸陀于開善之東岡。從治命也。文集二十
卷。行世。
****陳慧明
不知何許人。以其狀貌類胡。世以胡明目之。
汎釆經論。博覽書史。然其奇辨宏論。捷出曲引。儕輩
莫之抗。天嘉中。朝廷每營齋福。民俗風靡。明獨騁其
利口。多致迎聘。眾亦推讓。弗與較。於是明牽引古今。
包括孔老。務使聽者忻愜而巳。大建五年。將事北伐。
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領兵淮浦。氣加齊壘。而勝負未
分。上甚憂之。乃於大極殿。命龜以卜。忽腹紋長裂。君
臣相顧。有懼色。率以為不祥之兆也。即齋百僧。既行
香訖。始陳齋意。明遽應聲敷敘。又述其緣起曰。卜征
龜破。可謂千里路通。蓋龜腹之紋。俗所謂千里也。當
時以為一期浮飾爾。及軍次大小峴。所戰輒克。取秦
涇和合四州以歸。下詔獎諭。故明承此為業益隆。其
於宗猷。尤號達悟。後莫知其終。
****陳法朗
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祖奉叔。齊給事黃門
侍郎青州剌史。父神歸染。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母劉氏夢。神人乘宮殿入懷。而身等虗空。覺則四體
輕安。因以有娠。五辛雜味。斥遠不御。及朗生。孝敬純
備。有志操。稍長。詔隷假節寧違將軍徐子彥北伐。獨
念以為。兵凶器也。身苦因也。殺人以貴巳。雖戰勝而
獲封侯之賞。然且不為。而況於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
年二月二日。遂薙落於青州。遊學揚都。從大明寺寶
誌禪師。受禪法。聽彖律師講律。究成實於南㵎仙師。
研毗曇於竹㵎靖師。譽動京邑。伹以鷲山絕唱。龍樹
遺風。嗣續猶存。固當探討。於是攝山止觀寺僧詮法
師。方以先德朗公之道。行于世。乃復餐稟智度中百
公元558年
十二門論。華嚴大品等經。永定二年十一月。詔住興
皇寺。學徒雲會。揮汙屈膝。闡經論各二十餘徧。大建
公元574年
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遷神寺房。壽七十五。即以其
月之二十八日。窆于江嵊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初
朗公。既以中觀玄旨。默授僧詮。而詮以授朗及辨布
勇等。且謂此法精妙。識者能行。故經云計我見者莫
說此經。深樂法者不為多說。良由藥病有以也。于後
展化。皆莫高於朗焉。
昔神僧寶誌甞記。寺有青衣開
士。廣弘大乘。又南陌居士杜法粲。秊踰八十。畢命歸
心。甞夢。寺內幡華伎樂。畐塞堂殿。緇素充牣筵席。至
是尤驗。
淨人解齋擊鍾失候。朗侵曉叩戶催之。而䲔
虡自響。斯亦感應之道歟。
東宮叔寶義集春殿。躬述
朗所竪假名義。卒復著銘。以見志。
太子詹事濟陽江
總誌墓。
****隋法願
生河西之任氏。性警達。頗高尚。不偶儕侶。夙
以白衣。東遊鄴都。齊昭玄大統法上。與語奇之。因攝
受而薙落焉。於是周行講席。求法無怠。而仰蹤波離。
專工律部。凡東夏所傳。皆制義疏。妙會異同。立破諸
家百有餘計。時號之為律虎焉。至於斷處事途。多從
文相。商度結正。僉議攸歸。詔充大莊嚴石窟二寺上
座。及隋受禪。又詔主并州大興國寺。頻登綱管。御眾
公元587年
有方。論者美之。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唱滅於所
居寺。壽六十有四。建塔葬於城之隅。所著唯四分是
非鈔。僅存兩卷。餘並散失。弟子道行龕等。足以承統
亢宗。名重當世。
****隋法安
生枝江田氏。幼出家。年十八。遊金陵。初聽成
實。後依興皇朗公。究中論。於學侶中。標名三絕。蓋謂
其風儀頎秀。義解優深。精進潔巳也。每以涅槃異指。
令眾攻擊。雖雄辨莫之屈。其於朗公問領如響。既而
朗曰義窮乎。對曰。義若恒沙。何可窮也。時學者多以
安自名。於是獨以沙安別異焉。三論四經。皆唱演不
替。且製廣初鹿角等章。流播江漢。俄而從成禪師習
定。不噉僧食。不飲濁漿。琢磨心性。有如此者。春秋六
十七。終於等界寺。寺西望沙州。即處士劉虬注法華
經之地。今經臺餘址尚存。
****隋僧淵
李氏。蜀之廣漢郪人也。家饒財。及淵之生。天
雨錢而稟涌粟。蓋其福報然歟。年十八。投鄉之康興
寺薙落。俄入京。依陟岵寺沙門僧寶習定。少與同寺
毅法師善。至是復同遊學。毅尤通外典。工草隷。及周
氏廢教。即還毀所居故寺。隋興更新締構。領匠伐木。
偶久雨。禱之輒霽。造塔相輪。必欲以金為之。復掘地
獲金。以充其用。後架橋錦江上。或傳。諸葛武侯甞沈
鐵錞水中。長八九尺。徑三尺計。世亦未之見也。橋成。
公元602年
錞自浮至。既又失所在。人以為神。毅以仁壽二年。十
公元587年
二月十二日終。春秋六十九。淵曰。我顧可以獨留哉。
再閱日乃終。春秋八十四。遺言同葬。故弟子不敢違。
****隋僧世
青州人也。負帙問道。迹遍齊魯。氣雄而志壯。
談論之際。人莫能當其鋒。開皇入京。住興善寺。仁壽
初。奉詔。送舍利于萊州弘藏寺。四年又送于密州茂
勝寺。皆置塔。
****隋富上
莫知其何人。每見之於益州。夜宿淨德寺。晝
則懸笠路旁。坐其下看經。人之往來者。未甞要呼使
之施。或擲錢笠中。亦不為祝願。然所處靜僻。雖日有
所獲。復幾何。敬信者。過而謂之曰。城西固城地之闤
闠者。舍彼而就此何哉。富即答曰。得一錢兩錢足矣。
何以多為。
陵州剌史趙仲舒。素酷吏。聞而往試之。騎
過其前。佯墜錢一貫於地。不顧竟去。富看經自若。去
稍遠。仲舒令人返求其所墜錢。富亦略不問。仲舒遽
自返。而扣富曰。汝見我墜錢地上乎。曰見。曰錢今何
在。曰見一人取去。曰汝終日此坐。莫能得一錢。偶有
貫錢。可取。不取而聽他人取之。則汝用心何如。曰我
無是物。又惡敢妄認哉。仲舒曰。汝身上袈裟。予我。得
否。富隨疊而與之。且曰。公能持去。將復有施者。可謂
得失一致。仲舒下馬。禮謝曰。弟子家世仕周。逮茲三
代矣。而所見僧。不啻千萬。然少不貪者。聞名故謁。非
有他也。請往陵州供養。富曰。甚善。願公慈恕政治。以
安百姓。則所以施貧道者多矣。尚奚待夫四事哉。仲
舒歎息辭去。富亦尋遁。後益州人蘇相者。遇之揚州。
其顏貌常如秊五十者。
****隋明芬
相人也。當齊時。西竺耶舍三藏。以傳譯之學。
名天下。芬志慕之。於是請教。而師事焉。開皇之初。四
海混一。詔與梵僧。對翻法本。而職專檢失。仁壽置塔
於慈州之石窟山。詔送舍利以往。不敢忽□。
****隋法韵
蘇之陳氏子。博學有操守。既窮孔老諸書。下
逮子集。若王僧孺等所撰碑誌。莫不憶持之。尤工席
上經唄。齋導待之。而備古導文百餘卷。經聲哀囀七
百餘契。尤所通暢。以故邀延者疊至。奔走赴應。日不
暇給。年三十。乃於正旦。悉痛斷。不復事。即覽華嚴。能
覆誦。無脫謬。俄依栖霞。受禪法。又往參泰岳靈巗。行
般舟三昧。暇則汲水破薪。掃除廊廡。晚歸鄉里。會浮
石名像燒燼。無復存。韵欲再圖。不委相量。遂於置像
故基。禮八萬四千塔。以求感應。忽遇野姥。得書一卷。
偶視之。則像之因緣度樣也。因一依而造之。大獲徵
驗。又甞居海中陽虎島。颶風鬼物。燕寂自若。日中麻
公元604年
麥。寒署布艾。死不變。仁壽四年也。春秋三十五。
****隋法順
京師之延興寺僧也。後住江州廬山東林寺。
仁壽中。詔即其地置塔。葬舍利。
****隋明馭
公元588年
瀛人也。學精涅槃攝論。開皇八年。益從遷師
咨扣。其所造詣。未易量也。性弘恕。或怒詬之。無忤容。
住無漏寺。負笈之徒。肩駢迹累。仁壽詔。送舍利於濟
州崇梵寺。施者山積雲委。用以搆塔。無所欠。
****隋智果
會稽剡人。材美有志節。誦法華經。知大義。尤
玩文筆。時人頗推重焉。字畫逼右軍。煬帝在晉邸。或
以其書上。召令揮灑。果難之。歎曰。吾出家人。乃為王
門役耶。詭以目昏辭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寶臺經
藏。及入正東宮。出巡江都。因上太子東巡頌。其序略
曰。智果振衣出俗。慕義遊梁。感昔日之提獎。喜今晨
之嘉慶。遂下令釋之。賜錢一萬。金鍾二。召入京師。居
慧日寺。終東都。
****隋靖嵩
生涿郡固安之張氏。十五歲出家。有沙門靖
融。秦究雜心。兼通大小經論。嵩始依之。每以奧義問
融。融莫知所答。因勸使往京鄴受學。曰必成大器。既
登具。從太學寺融智律師。究涅槃十地論。尋詣暉雲
二律師所求誨。唯未遑詳閱小乘為恨。復就道猷法
誕二論主。探討成雜。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皆旁通
博攬。聲名藉甚。齊琅邪王深加器重。每春聚徒設席。
奉為法主。以勵後學。屬周氏之變。遂偕玄侶法貴法
偘等。三百餘僧。渡江。時宣帝遣侍中袁憲。至京口禮
接。繼遣駙馬蔡凝。宣旨云。至人以身許道。法師等。義
明治亂。歸寄有敘。深可嘉尚。宜於都郭大寺安置。所
司供給。務令周洽。於是僧正使嵩貴對弘。聽眾餘五
百。會天竺真諦三藏。既譯攝舍二論。而未之講授。法
門法泰。獨得其傳。嵩咨決數年。遂臻壺奧。自佛性中
邊無相唯識異執等。四十餘部。其實則二部所區分
公元590年
也。隋開皇十年北還。詔改前京兆王寺。為崇聖。以居
之。專開攝論。撰攝論疏六卷。雜心疏五卷。九識三藏
三聚戒。二生死等玄義。行世。煬帝在蕃邸。出填揚越。
立四道場。甞召嵩。嵩不起。及御宸極召之。亦固辭。門
人問其故。曰沙門名解脫。何返自累如此。吾昔遊兩
都。屢加勞役。雖內道場。不如物外。故其誦脩。垂三十
載。精苦猶一日。其手按膝跪。扣頭之迹。久而宛爾不
公元614年
滅。性愛文藻。樂泉石。大業十年卒。壽七十有八。
****隋慧瓚
滄州王氏子也。壯年出家。志慕高遠。受具後。
聽毗尼于定州黌宇。每講至財利。則法師欲以為難
即制斷。瓚聞而薄之。時襆中有錢三百。輒棄去。自爾
終身不言財利。周氏之虐。避地江南。開皇間北歸。居
趙州西封之龍山。引攝學徒。以離著御心。身服頭陀。
行蘭若法。方來之士。盈二千指。而譽藹河朔。秦王俊
填并部。搆開化寺。召瓚主寺任。而治眾一崇定業。尤
嚴於布薩。弟子明胤禪師遵守罔或怠。晚還鄴受徒。
殊克自振。及京師建禪定寺。以追度獻后。詔與名德
數久之。或邀居終南山之龍池寺。請益者駢集。俄卒
公元607年
于山舍。春秋九十有二。大業三年九月也。弟子志超。
見別傳。
****隋慧常
京兆人。住日嚴寺。其為梵唄。能却嚩弄響。使
聲發喉中而唇舌不動。與人並立。非素所識者。誠莫
之推撿也。自文皇逮煬帝。雖法事之隆一致。而唄學
則有家風之異。不相推許。至於常。則推心喪膽。稱善
而巳。眾有欲効之者。率莫能及。晚入東都。玄感之叛。
強常為主齊。會玄感敗走。匿關陜間。或謂其甞非斥
國家。詔捕得械送東都。至莎柵。客止之曰。毋往且見
戮。常謝曰。宿債可逃邪。竟就死。年四十餘又有道
英神爽者。道英喉顙偉壯。詞氣雄遠。若夫數萬眾中。
猶能以音吐高出。興善殿基闊十畆。窻櫺門扇。高大
厚重。不易動搖。英引眾繞旋。餘響所至。皆為震撼。
爽
工遊嚩。聯綿曲折。奢促愜心。並居興善寺貞觀中。
豫州照機寺曇寶禪師者。辟穀練形。戒行無玷。年六
十許。帝講觀音經開導士俗。而韵調讙亮。特異凡倫。
每靜夜。於寺塔基上讚禮。其語言文字周三十里。聞
者歷歷可辨。
****隋慧辨
齊人。住泰山靈巖寺。大業中。年踰七十矣。與
同里神辨。來遊襄部。其學研究天文地理。預陳休咎。
其驗如神。甞謂。禪居寺。固盡山勢。奈何於前起閣。招
致諠諍。後果不誣。有俗士。請視墳塋。周歷原阜。指一
所曰。此可以足食豐財。入土三尺。當獲粟一升。又一
丈。則當獲五色文石二片。皆如其言。遂以葬。故其家
殷盛至今。且未甞一夕廢觀宿度云。昔裕法師。每謂
予以晉之道安。亦妙斯術。其注素女經。最為切要。獨
恨失其本耳。時一僧偶獲以獻。日披攬不小置。歎曰。
世以彌天目安。吾始凝之。今而後斯信。此雖四紙。綜
括無遺。時方太陰犯井。遽曰。井楚分野。太陰水徵。楚
其被水乎。未幾漢江大漲。襄城之不沒者僅一板。
儒
者袁山松。聞其該博。造之以論子雲太玄輔嗣易。辨
曰。揚王之道。似未甚淵奧。松山勃然變色。以辨為嫉
賢。辨曰。公何信古之過。然未覩其謬耳。因為舉太玄
而貶駮焉。
性好鑪火。得錢則市丹砂鈆汞物。或語以
當慎出入。宜防盜。辨曰。無畏也。推盜之法。必以遁甲
六丁。月朔加氣。今如此。無畏也。
義寧中。南游嶺表。不
知所終。
****隋洪林
太原人。氏族則未詳也。少入道。住并州大興
國寺。一室獨處。積五十年。除飲食便利外。其餘將迎
足未甞踰閾。然氣貌都雅。操履靜退。見者嚴憚之。故
其寺僧雖多。莫不仰以為模揩焉。武德間卒。壽八十。
****唐智周
字圓朗。姓趙氏。其先徐州下邳人。晉渡江。徙
婁縣之曲阜。性姿超邈。小學之歲。事流水寺滔法師
出家。服勤左右。無怠寸陰。未幾。負笈趨大莊嚴爝法
師。以理前業。為留一紀。未愜所懷。逮金陵失守。海㝢
混一。自爾東歸。開弘大法。久之徙居馬鞍山慧聚寺。
而晦跡焉。俄復出山。利濟羣眾。既而江都發難。天下
公元622年
土崩。乃泛然無繫。而與道俱。武德五年七月五日。以
疾終於天䇿城南。武州剌史薛士通舍。春秋六十有
七。是年十一月二十日。途路夷靜。弟子法度等。始克
公元630年
奉柩。歸于山中。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弟子慧滿等。
設圓墳於西嶺以葬。惟周靜研心性。遠謝識情。提獎
後昆。崇尚先達。兼善圖史篇什。篆隷草楷。與兄寶愛。
並著名南北。而事功之偉。則周莫之讓焉。時有回向
寺沙門道恭。為之贊文。多不載。
****唐智命
姓鄭氏。名頲。榮陽望族。世以文章顯命。始仕
為羽林騎都尉。旋棄去。聽吉藏法師講三論。及法華
等經。歸誠空寂。大業初。僕射楊素見而器之。薦為中
書舍人。越王皇泰間。遷御史大夫。王世充既弑越王。
公元619年
僭即尊位。國號鄭。改元開明命。仍以舊官輔政。時唐
巳受禪。太宗以天䇿兵逼西苑。世充殊窘。於是命與
其妻。互相鬀髮為僧尼曰。吾願滿矣。即著伽黎。持錫
杖。詣世充曰。鄭頲今出家矣。世充大怒。遣左右斬命。
命喜曰。吾願又滿矣。因徧禮十方佛。口稱般若。索筆
書偈。辭世曰。幻生還幻滅。大幻莫過身。安心自有處。
求人無有人。遂挹別親故。合目俄頃曰。可下刀矣。逮
終顏貌不變。
先是有僧善相。謂命曰。卿頭顱額𩓱。法
當富貴。然狼顧。寧能得死於牖下乎。答曰。必如所指
則誠獲我心。每見諸人以臥疾死者。精神瞀亂。倐就
後世。正亦不如發弘誓願。境觀堅明。刀落氣斷者也。
其妻比丘尼。後住洛州寺。
****唐玄鑑
澤州高平焦氏子也。年十九。即辭俗。住清化
寺。從遠公學經論。靡不採涉。然於涅槃尤淹貫。隋季
之亂。所在塔廟皆煨燼。僧侶餒瘠。填溝壑。鑑縕麻蔬
糲。持守彌厲。歲至登稔。乃歸鄉里。鳩聚營建。以復其
故。於是緇素信向。土風為變。且嚴於飲啖。見嗜酒者。
輒面諫極言過狀。稍不改。則求其器具碎之。豪族方
燕集。聞鑑至。率趨避。每工役。或遺酒肉。使犒勞。則曰。
吾寧不起。蓋必不敢以地獄業累人。悉揮去。有長孫
義者。甞致物兩輿。鑑辭之如前說。義怒。思以他事中
傷之。夜夢。神人以刀逼。即投懺悔。時疫癘熾甚。死者
相枕籍。苟從受戒斷酒肉則免。雖巳病。亦尋差。
始李
遷日沈酗。後涓滴不入口。謂人曰。吾昔臥病牗下。莫
知所濟。幸鑑師偶過。我病因巳。自爾畏之如毒蠚。又
濩澤縣李錄事死而葬之。且七日。其妻聞有聲曰。計
吾世壽。猶可六年。而司命誤。置我鬼錄中。閻王縱令
浮游人間。吉凶事無不知。念卿貧窘。茲欲以賣卜為
卿利。久之復曰。吾欲往鑑師所聽法。妻乃往張幕帟
障蔽屋角。問之應答良酬。鑑開涅槃十地維摩。四時
不輟。老而強徤。今年八十三。
****唐智保
河東人。弱齡入道。不軌流俗。既受具。尤擁節
自厲。略涉墳索。詶應玄儒。辭彩爛然。時所嘉尚。律部
遐被。寔賴斯人。初住勝光寺。晚住禪定道場。供施豐
積。未甞妄以受用。僧眾四百。同一堂食。瓜菜諸物。人
必多取香美者。保隨得即啖。且留其子。恐傷種相。其
知法之詳如此。及投老勝光。行業彌峻。雖直歲灌溉
園蔬。亦躬持漉具以往。藁秸之微。必每掇拾。聚斂送
竉下。武德之季疾篤。而神氣益明爽。謂其友慧滿曰。
吾茲死矣。而識猶不能超勝柰何。滿詰之。答曰。來陰
似作守寺神耳。然止在西院佛殿中。吾頻以善法欲
離去之。終不可得。言訖而絕。自爾人莫敢輒至其所
指之地者。蓋其風威有在也。
****唐慧頵
姓李氏。族出隴西。因十一世祖重。以晉都亭
侯。南渡為江夏人。頵十歲。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
師出家。于時陳帝雅重仁王。每歲必選名德。盛開法
席。而頵以弱冠。獲預斯倫。其聲光之被可知矣。及天
厭陳德。隋運克昌。從蘇州剌史劉權之請。爰處通玄
依瑞像。而弘唱焉。隋之季世。避地毗陵之顯靈瑞相
二寺。寺有沙門智[((素-糸)*力)石]智猛。相繼敷闡。方杜威僭號。高
祖既定天下。遂徵之入朝。始威猶懷進退。頵為說宿
因。威接足嗚咽以別。餘杭沙門道顯法濟等。素稟成
實。至是益進所造詣。意有施奉。頵一麾去。無所取。於
是就遠行龍泉二寺。飾金銅彌勒像各一軀。坐高一
丈五尺。用結再生之緣。貞觀初。又助大德慧儀法師
構瑞像殿。未幾。吳縣令陳士。綽邀開法華涅槃。文軸
將竟。遽以麈尾。付門人智奘曰。強學待問。無替慧風。
公元622年
怡然瞑目。其四年十一月也。壽六十七。窆於白虎之
南嶺。弟子等千餘人。植碑紀德。江王學士諸麟製文
後復建磚塔五層。常州沙門法宣制銘。茲不錄。
****唐慧頵
俗姓張。清河人也。晉渡江居建鄴。世業儒。蚤
歲進藝庠塾。父正見。以文章檀名陳代。自有集。頵志
必離謝塵累。二親以其不可奪。而姑聽其為道士。未
即薙落。陳大業中。因得以北校法華經。入選恩獲度。
住同泰寺。二親聞而喜之。閭里眷屬皆賀。蓋其初不
知也。陳亡。止江都華林寺。從解法師。究成實論。隋開
皇末。煬帝居晉邸。就京師。構日嚴寺。盛延海內碩德
弘演。頵與其間。且得縱觀異部。博採新聞。乃歸宗龍
樹。研中百般若惟識等論。沙門智首道岳時相往來。
公元637年
而律師玄琬。尤加欽挹。貞觀十一年夏。風疾屢作。謂
門人曰。吾形勢不久矣。宜加敦勉。無貽後悔。又曰。脫
識神昏昧。非時索食。汝輩不可妄從。以成末後之罪。
及瞑果索粥。或告以齋時既過。即嘿然而逝。其年七
月二十六日也。春秋七十有四。始鑿穴于高陽原西。
以葬。後徙南山豐德寺之東巖。且勒銘于石龕云。然
其文無作者之名。則澄照所作可知矣。且其自敘以
為。予學年奉侍。歲盈二紀。專事持犯。及遊歷四方。以
廣聞見。寔亦稟承於和尚爾。
****唐寶巖
住京師法海寺。氣象間放。情存道俗。時人共
以說法師目之。蓋其講經論。與諸德異。故章句辭義。
一切略去。直以福門善道。幽途惡趣之事。生其欣厭
又引觀公導文王孺懺法。梁高沈約數十家證成之。
能使聽者。脫佩解衣。抽簪投釧。而塔寺之雄。供養之
贍。資以有濟。或詰之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若陰界
空。則未之說。而但本生本事。何如也。巖曰陰。入生死
輪回之主。濁世情鈍。指為睡眠。吾故以本生本事張
之。苟因而寤。則本生本事亦空矣。其隨機化物類此。
貞觀卒所住。壽七十餘。
****唐慧持
俗姓周。汝南人也。隋開皇初父守豫章。而生。
機警頴寤。少遊歷。以達其志。至丹陽以息慈。事開善
滿法師。誦大品日五紙。甫弱冠。身長八尺。貌雄偉。威
儀整雅。目不回視。故時稱為象王。持既而聽東安莊
法師高麗實法師三論。兼善莊老易史。隋初越公楊
素。治兵淮海。聞其風而造謁焉。季年天下擾攘。因避
難禹穴。住弘道寺。盛闡三論大品涅槃華嚴。頗復發
明莊老。如是閱三十載。常坐不臥勤苦無怠。貞觀十
公元632年
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且謂弟子曰。急作食。吾欲往他
方教化。時至食巳。還房跏趺繩牀而逝。始見者。以其
入定。三日不敢動。會稽丞杜伏護。蔬素士也。每參禮
不間內外。至是忽聞異香。就視之。化矣。葬大禹山。壽
六十八。
****唐道宗
生馮翊衛氏。弱年從釋。專志大論。周廢二教。
遁返俗服。隋有天下。即剃落。住同州大興國寺。蓋其
先所居地也。敷弘連席。徒侶鼎臻。檀施填委。共給豐
裕。隋大業末。歲荐饑。羸氓餒士。莫不襁負就食。其名
與蒲之道遜。並稱關河之間。眾舉知本寺任。宗以喪
亂來。僧無律儀。乃躬抵京輦。迎至沙門智首。中夏講
說。率其屬三百餘人。橫經以聽。無倦色。釋文至結界
篇。乃至寺無淨地。不可以護法受夏。因停講翻穢。又
每布薩。未甞說欲至訓涉。必對之流涕沾巾。歔欷不
公元638年
巳。貞觀十二年。以疾終。春秋八十有五窆于城東。
****唐智正
姓白氏。定州安喜人。年十一。落䰂父母親戚。
對之涕泣。而正顏色不少變。其師識其宿習。而勤教
育之。則業日加進。奉戒精嚴。儔類歎異。齒方弱冠。而
公元590年
慧聲被遐壤。隋開皇十年。朝廷廣延英哲。遂偕曇遷
公元601年
禪師入京。詔慰勞。住勝光寺。仁壽元年。左僕射虞慶。
則造仁覺寺奏請居之。俄依終南至相寺淵法師。二
公元598年
十八年。外弘法化。內明定業。自課六時。不涉塵世。貞
公元593年
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於所住寺。春秋八十有
一。弟子智現等。龕其遺質。鑿寺之西北巖而藏焉。有
銘記可見。現少咨承。略無乖忤。凡所著述。並現筆受。
當其端坐思惟隨語隨書立侍其旁雖久歷歲月終
未甞使坐。或夜深困倦顛仆。正輒呵曰。昔人翹足七
日。其誠敬如何哉。今爾輕慢致然。象未可悼也。講華
嚴楞伽勝鬘惟識等。莫紀其徧數。並為鈔記。獨華嚴
為疏。
****唐智拔
姓張。襄陽人。六歲出家。為潤師弟子。潤命受
教於哲法師。哲於襄陽。固僧望。自有傳。初誦法華。日
五紙。亦粗通大義。既而依吉藏法師於京邑。聽纔兩
徧。命之覆述。拔問曰。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
為雨。分為三否。眾莫敢對。藏曰此問良善。竟以大法
囑累。於是還鄉里。會羣盜擾攘。晝伏夜逃。靡遑寧處。
賊平。住耆闍寺。講不輟。歲必五徧。門人法長。見住梵
雲寺。領徒承業。
公元640年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信士張英
邀於其家宿集。竪義開題。或問今昔三一之指。拔未
及對。即告稜法師曰。智拔茲與鄉里大德檀越等相
別矣。遂遷化。而顏貌如生。趺坐堅正。玄素合境歎惋。
州牧蔣邸躬臨燒香。贈帛百疋。墓所設齋。壽六十六。
****唐玄續
姓桑。蜀郡成都人。既久辭俗。涅槃成實。學有
宗趣。而法華則常所講演者也。然風致高雅。習外典。
工草隷。著述美贍。且折節傾下寒士。而富貴名勝。輒
不為屈。反凌辱之。梓州東曹掾蕭平仲。梁室之裔也。
偶與談論。篇什深加揖讓。平仲曰。每聞師居常蔑略。
今蒙禮遇如是。深媿非人。續曰。蔑略其所當茂略者
耳。今明公其可蔑略哉。仲曰。師從來不爾。茲豈實意。
特虗貌耶。曰貧道待公之虗實。亦猶公待續之虗實。
相視一笑。
甞制寶園寺碑。其銘曰。老稱聖者。莊號哲
人。持螢比日。用岳方塵。屬有道士馮善英奉旨祭江。
過之見以為彈斥。謂續曰。為文以美其教。此理之常
也。何至誹毀他教如此。即除改之。不然我且聞上。續
曰。製作體勢。若安能知。若欲以威脇。而使有所改。我
寺莊近迫京師。每歲收斂之人。皆與朝廷諸貴往來。
君所為不法。其不可以聞於上乎。英獨大恨而巳。每
歎。莊子以鵬鷃為極小大之喻。曰彼惡知須彌不容
金翅。世界入於隣虗。及疾。因集僧罄捨曰。死生常耳。
願各早自津濟。是夕卒。寔貞觀間也。
****唐行等
馮翊吉氏子也。年十二出家。有玄會者。偕事
總公。又偕聽涅槃於淨影遠公所。及居慈悲寺又偕
焉。每升座。等先而會隨之。其相與開闡者。凡一百一
十徧。則贊成之道如此。苟有阻難。等必預知。乃請眾
念摩訶般若魔事輒息。故今於散席之際。必各禮佛
讀經蓋本。此人有從等受戒者。死而復甦曰。冥曹以
為等之弟子。故獲放還。所畜鷄。每候鍾鼓聲。伏座下。
公元642年
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以疾終。壽七十三。遺言施身
禽獸。諸弟子不忍。則盛營威儀。卜訪宅兆。明日欲舉
喪就壙。忽夜雨連朝。送者竟阻。請如遺言而霽。舍利
葬于京之南郊神和原。
****唐慧思
出汾州介休郭氏。世習儒。少通經史。尤尚虗
玄。善辭章。工篆隷。馳譽鄉社。年二十五。教授并部。然
猶未識所謂佛法也。會沙門道曄。講攝大乘論。間往
聽焉。若有所省。因求出家。且知要業莫如禪定。而師
範罕遇。乃周尋竺典。三十許載。備研奧旨。疎衣糲食。
見者發心。志士屯赴。遂法集於箕山之陰。六時篤課。
罔墜徽猷。甞與朋儕言志。而思則曰。學佛之徒。生死
從緣安用爾。喪葬多事哉。當時人以其戲言耳。逮乎
屬疾。纔經兩月。忽告眾曰。余其死矣。即按行空窟。屏
除殘屍。盡謝徒侶。伽坐其中。時寒林森竦。眾不忍離。
夜守其旁。且而觀之。則端拱而逝矣。壽五十五。貞觀
十六年之五月也。
****唐慧熈
出益州[郫-卑+((白-日+田)廾)]縣之趙氏童稚入道。務讀書。能辭
章。與綿之震響寺榮智齊名。蓋皆沙彌之翹楚者也。
後因偕成都大石寺沙彌聯詩。有言隙。遂迷屏絕人
事。而栖心禪學。既受具。周稟經律。善三論。尤明攝論
雜心。甞難基法師小乘塵識義。基以大乘通之。笑曰。
大無不攝。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掩關不食而
坐。餘二十日。眾懼其以餓斃。紿曰。國家方搜訪道德。
苟不食則世以為聖。可時赴眾弭外議。母自矯飾。以
累常住也。熈遽從之。然一室徒壁立。苔莓被地。而人
絕來往跡。牀餘弊席皆塵坌。獨其中有跏趺痕處。或
慕而往候。則累日纔獲識面。時吐清談。高出世表。如
此且三十載儕類憚之。卒年九十矣。
****唐三慧
樓煩人。早年業涅槃晚入慧日道場大業初。
詔往巴蜀𢯱舉藝能。至卭僰。而隋歷斯盡。遂屏居弘
唱。以諧暮齒。國朝以酇國公竇軌作填。尤所崇禮。武
德九年。朝京師。勞問勤渥。工部尚書段綸奏。住所造
靈化寺。貞觀間。詔入翻經舘。綴文證義。且著舘之序
引。以其年卒。春秋七十。
慧在絳甞處別院。忽見神人。
形質奇詭。致敬於前曰。乞戒勗知事。使勿耕墓。慧猶
未及言。後復見。理前事。且謂苟終不語。必殺此僧。即
問之。方將畊故冢。於是遽止之。無他。
****唐神素
姓王氏。其先太原人。自遠祖勇。從宦虞州。遂
徙居安邑。鳴條之野。幼業儒。尤長於易。下筆文章粲
然。偏善道傑法師其出遊入處。靡弗同焉。及傑習定
業。且為出諸部安般法。又繼其席弘導。講毗曇四十
公元628年
餘徧。成實將二十徧。貞觀二年。栖巖大眾。請知寺任。
辭以法事僧綱不可得兼。固弗許請。以傑公典故許
公元643年
之。上下和睦。久而不變。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
栖巗。春秋七十二。
素平生屬想淨土。是日悉召門人
大眾。逮于斯役。相決。整容跏趺。令念觀音經者再。自
稱南無阿彌陀佛。且令唱和。中夜而逝。端坐不移。即
遷而殯之。雖肌肉澌盡。猶骨坐如初。仁壽寺志寬法
師。夢素同牀宿別去。謂曰。如來大悲。為諸眾生。曠劫
勤求大法。流布人天。欲使不絕。我輩受佛遺寄。當此
季位。未能發輝。深懷孤負。每欲推命竭誠。上于天聽。
今大運莫留。顧當長辭。好住努力。噫異矣。
****唐志寬
姓姚氏。河東蒲州人。父青州剌史少知。名歷
聽經論。尤以涅槃十地為心要。東西尋訪。殊惜寸陰。
且履信無矯妄。甞買衣帛長安市中。其人云。可先付
直。明當如數。求所在送至。從之。歸為諸僧言。諸僧笑
其為所紿。寬曰。自念平生未甞誑物。物豈復肯誑我
哉。其人果如約。尤不怠於瞻視病患。近遠使輿致房
中治。理無小廢。或腹癕不易出膿。輒為口𠲿之。煬帝
聞其行解。詔居慧日。會楊玄感叛。類下獄待罪。有遣
餉。悉分散。無所私。後配役。負土築御道。同役者。告以
既無監檢。可稍縱。寬曰業報如此。能自欺乎。頃之並
流西蜀。行達陜州。適諸檀越醵以贐。即分散。獨遺一
驢。以負經卷。次潼關。碩德寶暹。足破莫能進。宛轉臥
道側。寬哀之。又捨以載。而身負經卷。達蜀。禱雨弭虎。
化風遐播。每闡導散席。襯施隨盡。然素所服用。至儉
陋孅嗇。貞觀初。還鄉里。旱甚。寬為置壇場。禱雨。如蜀
時。曰不得雨者。不處堂房。曝其身三日。而雨大洽。寬
所在。有介冑聲。夜窺之。則見神人繞行其旁。議者以
其常誦維摩經。及戒本。故然。有神素法師者。平生友
也。然能交接。於既死之後。復慰以書。茲不錄。十七年
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壽寺。壽七十八。蓋寬口不及
利。手不執寶。筐篋之藏。由來絕心。騎乘勞具。終身無
涉。垂死。遺命其徒。以篨籧裏屍。用雨椽舁之。林野。無
爾紛紜。為無益事。嗚呼達哉。
****唐靈潤
俗姓。梁河東虞鄉人也。家十兄弟。皆同產。其
間三者願入道。父曰。但習誦觀音經。苟先憶持則聽。
潤執卷從旦至午。即憶持。不少忘。遂獲落髮。依靈粲
法師住興善寺。年十三稟涅槃。年十五。登座。如宿齒。
仁壽間。詔其師粲。送舍利於懷州造塔。而潤徒行相
隨。乞食自給。悉辭去官費。議者韙其持守。過泰山。從
靈巖寺副師。習般舟定。于時同志五百人。獨潤於行
坐無替。頃之受攝論於道奘法師。仍事奘師。為和尚。
而登具焉。年二十三。反錫京邑。會智念法師。方弘小
論。又摳衣輪下。有辨相法師者。學兼小大。於淨影寺
造攝論疏五卷。門人五百。其能竪義者二百。相與徵
詰。而潤始造之。奮發奇論。一座歎伏。辨行法師尤欽
挹。大業初忽屬風疾。後雖勿藥而虗幻之相愈益厭。
卜終南之北。澧鄠之間。玉山之下逝。將與沙門空藏
慧璡智信智光等。遊於叢祠野冢。鬼魅羣號族嘯之
公元614年
地。以終其身。大業十年。詔入鴻臚舘。教授三韓僧。并
於所居寺。翻譯經本。季年。四海橫潰。有司禁僧。毋外
出。於是歸隱興善寺之西院。自課迄三年。遷藍田之
感化寺。偕慧定禪師。沙門志超等。一食燕嘿。終十五
載。時歲荐飢。賓侶過從。菽麥共餐。法會之盛。雖靈粲
師亦歆羨焉。唐興詔任興善住持事。潤以素所託迹。
公元634年
不敢辭。貞觀八年。詔遷弘福寺。就翻譯。仍職證義。此
其大略也。若其間患難困苦。皆適有天幸。不至狼狽。
豈非其善緣所感。陰相之力耶。甞以護法罪流讙州。
詔安置洛東。道俗趨嚮如初。疏報京邑。門人云云僕
射房玄齡見之歎曰。詞理懇[款-士+止]。有其名者。必有其實。
信哉。講涅槃七十餘遍。攝大乘論三十餘遍。維摩勝
鬘起信等論。不筭。皆有義疏行世。其義疏如攝論之
黎耶。真俗無相無生觀等。特異諸說。弟子淨元嗣。沙
門智衍。其族姪也。幼承教勗。善涅槃攝論住藍田之
法池寺。
****唐元康
性敏銳。形模擁腫而短。先居林野。常持誦觀
音號。忽一鹿。角有八岐。訓擾庭堦。如素所豢。每乘之。
至遠無憚也。因以三論。置其背。挂疏鈔角上。其他小
軸。繫之尾。康則衣大布。曳衲播(梵言立播。華言裹腹衣。亦云。抱腹制如偏
祖)。戴大竹笠。見者以為異。入京遇開講。即造其筵。就
所申義致問。往反數百言未巳。且戲之曰。甘桃不結
實。苦李壓枝低。答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蓋譏
康之無生徒也。康曰。近丹者赤。近漆者黑。若汝之丹
不可以為纁絳。若汝之黑。不可以為鉛墨。眾莫測其
所詣也。語聞。詔於安國寺弘闡。遂著中觀論疏中百
門論玄樞二卷。行世。
****唐無礙
其先中州陳氏。晉永嘉南渡。寓建鄴。父曠。為
公元552年
梁元帝學士。承聖元年。遂生礙於成都。神姿特異。見
者知為今器。九歲能應對。十歲入家塾。輙強記不廢
忘。甞至長安。道安法師。與語。奇之。勸使出家。始習太
公元568年
子應瑞經。追慕不自勝。至於涕泣。天和三年。以周武
公元574年
納后。恩獲薙落。建德三年。詔廢教。因陸沈塵埃中。然
戒操愈益謹。隋開皇初。遂與興復。詔住永寧寺。即趨
齊。依超法師。聽智度論。未幾。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曇
等。時興善體法師。方開大論。命攝講義無擁滯。而文
句或稍遺失。於是極晝夜。熟誦本文六十卷。而心疾
公元636年
作矣。尋歸永寧以醫。十年總管河間王俾知寺任。大
業二年。詔刊定佛法於洛陽四方舘。五年煬帝西征。
公元639年
過之召見。勞問賜予有加。十三年。唐受隋禪。至京師
住莊嚴寺。眾以其識達。請知寺任。如永寧。非其好也。
公元625年
武德八年。反永寧以無相理觀。調伏心疾。貞觀十九
年二月二十八日。無所痛是而終。春秋八十四。
****唐法琰
姓嚴氏。江表金陵人。始名法藏。住願力寺。聽
莊嚴爝公成實論。每聞餘經如舊所習。試密尋擬言
意無不通諧。即以咨諸先達。咸曰。此卿宿昔所甞緣
述。故未忘爾。晚入京師。住日嚴寺。終于武德之季。
****又居玄者
年迫耆頤。然知足不蓄貲幣。所得隨以散
公元636年
盡。貞觀十年。卒於寺。年九十餘。
****唐智凱
姓馮氏。丹陽人。幼孤。昉六歲。偶從吉藏法師
聽法華火宅品。歸謂其母曰。經明火宅者。我身也。若
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不能燒。則無我可知矣。是夕
達旦無𥧌。遽辭母。詣藏求出家。貌黑甚。故時稱之。烏
凱云。年十三。藏使覆述。並不拘經論。依藏會稽住嘉
公元624年
祥等寺。逮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武德七年。或復請
公元627年
於剡縣弘導。眾至五百。貞觀元年。常於餘姚縣小龍
泉寺開三論大品等經。誓不他往。離睡眠。却供施牀
坐水飲而巳。佛殿之後。忽漲一池。曰吾可以卒歲矣。
俗惡狗子。生輒棄置。使飢凍死。凱聞而憐之。悉為收
公元645年
聚養畜。雖踐污被褥弗恨。十九年都督齊公迎致於
嘉祥寺。敷暢三論義學集者。八百餘人。僚庶畢序。教
公元646年
門為之光顯。時龍泉池竭。凱歎曰。吾不反矣。二十年。
七月二十八日。方升座。手執如意。嘿然加坐而卒。葬
全身於大禹山。起塔七層。以旌其德。
****唐慧旻
字玄素。其先河東人。九歲出家。誦法華經期
月。即能覆習。年十五。依新羅光法師。聽成論於回向
寺。年十七。講法華於海鹽之光興寺。香氣充庭。或聞
空中。彈指聲席賓咸歎異。既登具。稟承十誦於竹園
寺之志律師。文理精詣傍通諸部志公悉以學徒委
之而逝。俄遊會稽天台。禮石佛於剡。歷數年乃還吳。
結友厲業於通玄寺。布衣蔬食。訖十七年。足未甞出
戶。隋季之亂。禪誦不輟。蘇州總管聞嗣安迎請至再。
而後一赴。剌史李廉薛通王榮等。尤相尊敬。欲固留
為生民福。聞公度終不可。因為作寺華亭谷幹山中。
俾以行道。然地下濕。多蚊蚋。恐致疾沴。唐初徒居海
虞山。殖梓數十萬本。遠方來學。常百餘人。晚年住南
㵎草菴。兩兔一彪。出處常與俱。禽獸神祇受歸戒。事
跡巨述。都督陽武公李世嘉遣使以書幣騁。不應命。
公元645年
貞觀十九年。江王以剌史欲從受戒法。亦固辭不出
山。古律舊疏。有陋失者。刊正焉。著十誦私記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尼眾羯磨二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
公元646年
卷。得法弟子二十餘人。二十年八月十一日。終於所
隱。春秋七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