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义解篇十 本纪十四 附见五¶ (自动笺注)
高僧卷第十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義解篇十本紀十四附見
蘇州丘山釋智琰傳一
益州福成釋道基傳二(慧景寶暹)
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京師靈化釋三慧傳六
蘇州通玄釋慧頵傳七
蘇州丘山釋法恭傳八
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智現)
襄州紫金釋慧稜傳十
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法長)
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十三【三】【宮】十二=十三【】【元】【明】【宮】十二十二
越州弘道釋慧持傳十三=十二【三】【宮】十三=十二【】【元】【明】【宮】十三十三
越州嘉祥釋智凱傳十四
釋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吳郡吳人祖獻梁
員外散騎侍郎
父珉陳奉朝請
託質華宗
應生觀德
母氏張夫人
懷孕日。
夢升通
玄寺塔。
登相輪而坐。
遠視臨虛曾無懼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勝兆。
人師無上之奇徵。
二曜入懷
雙龍枕膝
弗能及也。
誕育
後取異儕童。
秀氣貞心早形瞻視
八歲
家。
通玄璩法師弟子
提屨持衣恭
侍弗怠。
瀉瓶執杓受道彌勤。
年十二。
妙法
華經通誦一部
明悟聽察咸謂神童
乃自
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則
何得久拘坎井
乎。
時年十六。
日出都。
報恩持法師
成實論。
聰慧夙成深智開發
故得條振穎
後來莫二
持公南上法筵用輟。
因還
故里覲省二親
仍於本寺開弘經法。
峯堞
峻峙辯對如流。
時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延法師進具
德瓶儀
鉢深護戒根。
莊嚴寺法師
慧重
原名日下
乃依而請道研新實。
意得
情欵功倍由來
驥足之逢善馭也。
陳至
三年
仁王齊集
百師百坐。
流天
之辯。
千燈七夜
爭折動神之微。
時年二十
有二。
英少質參耆德
通情則高衝
折機。
縱難亦大車柅軸。
皇上欣賞百辟
稱。
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
雜。
幽栖清曠
屬陳氏喪鼎。
便事東歸削迹
武丘。
將三十載。
憑巖面壑。
三業而閑
安。
酌㵎披
四儀宴處
雖形隱而名
揚。
亦道潛而化洽於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
經文緯武
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
未嘗許物。
行軍淮海
聞琰道
栖山
鳴鐃赴隴傾蓋承顏
五體投誠
接足之晚。
左僕射邳國公蘇威
道愛仁彌
閑放
奉使吳越躬造山楹
覩貌餐音
虔拜欣躍
煬帝居蕃。
惟揚作鎮
大招
遠集賢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書爰及。
使乎負罪
嗟以已之累人
於是披衣
出谷敬厚禮。
因以辭疾得返舊山
隋文
遠欽爰降書問
炎曆有終鋒鏑騰沸
海同弊三吳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毘壇
首尾
公元613年
十載化行帝部。
大唐統宇咸返舊居
武德
七年
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
內外公私
同共奉迎
還歸山寺
於是禪賓慧侶更復
曩時
龍沼鳳林信為懷喜
然琰自他兩化得
離俱修。
講念之餘。
常行法華金光普賢
等懺又誦法華三千餘遍。
感應冥祥神瑞
非一。
宵爐未爇自起煙芬
夕鑵纔空潛加
溢水。
又願生淨土
彌陀像。
行三淨業
修十六妙觀
與州內檀越五百餘人
每月一
集建齋講觀。
輪相踵將逾十載。
與夫般
臺內匡俗山陰共誓同期
何以異也。
後見
浹旬大漸
斯及誡訓慈切。
眾侶哀涼。
公元634年
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
花香亂空野哀慟若雲
雷。
自有送終
奚復過也。
惟琰幼小矜莊
端儼
精誠在操苦節彌勤。
口辭雜味日
無再飯。
非義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眾表。
牆岸整肅氷雪凜懷。
臨海王道安法師
厭世出家內外通博
遍知學優業淨。
交遊二子。
時號三英
屏志林泉永絕人世
芳風令德蹊逕成規
莫不迴旟造山親傳香法。
法海朝宗
釋門棟幹矣。
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業沙門法宣
曰。
余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
今接善
隣敦交暮齒
攀桂之歡或舛。
折麻
贈不遺。
清顏之如在。
德音之已寂。
披文色絲
寄言貞石
乃與寺主
智峯等。
樹高碑。
在于寺宇
釋道基
俗姓呂氏
河南東平人也。
挺生
知譽標岐嶷
年甫十四。
負帙遊于彭城
聽眾師隨聞成德
討論奧旨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則思超文外。
故徐許騰其明
略。
河海重其義方
致使儕等高推前修
止。
太尉尚書令楊素
負材經國任總權
衡。
嘗奉清猷申禮敬。
敘言命理噎歎而
旋。
顧諸宰伯曰。
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
見名罕儔其匹。
即請於東都講揚
論。
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
遊刃眾部玄機
秀舉
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
于時大業
初歲
隋運會昌
義學高於風雲
搢紳峙於
山岳
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
踵武相趨
鱗萃
乃纘雜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兩帙
由來共傳
成得諸門自昔相導
經緯
裂詞飛戾天。
控敘抑揚超前古。
自爾
四海標領盛結慧日道場
望氣相師指途
公元609年
知返。
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
大業五年
勅召來止。
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
隋后
解統玄儒將觀釋府。
總集義學躬臨論
場。
鑾駕徐移。
鳴笳滿於馳道
御筵暫止。
驆清于教門
自大東流
斯席為壯觀也。
時仗辯之徒。
俱開令譽
及將登法座
英雄
而解有所歸
並揖基而為玄宰。
眾望經綸乃心
便創舉宏綱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咸異嚮而共嗟焉。
有隋墜曆
中原
求禮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錫南鄭
張教西岷
於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
莫不
廓清遊霧
邪正分焉。
敦閱大乘弘揚
論。
釐改先轍緝纘亡遺。
邁往初名高
宇內
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
乃又綴大乘
章抄八卷
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
履軾若登龍門焉。
信鴻漸之有日矣。
貞觀帝里
㝢內知名之僧。
傳寫流輝實為
符契
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
將修論疏
公元637年
溘爾而終。
貞觀十一年二月
於益部福
成寺。
春秋六十有餘矣。
彭門蜀壘復有
慧景寶暹者。
並明攝論譽騰京國
景清
獨舉詮暢玄津
文疏抽引發英采。
暹神
志包總高岸倫儔。
談論倚伏出新異。
數術
方藝無學不長。
自預比肩莫有淪溺
末年
耽滯偏駮遂掩徽猷
不為時匠之所班
列。
釋道愻
姓張氏
河東虞鄉人也。
神氣高邈
虛簡
善通機會鑒達治方
子史流略
遊處
護法御眾誠其本據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
栖神之宅也。
弟道
發蒙相化。
俱趣曇延法師
正法城塹
宗歸
觀屬天倫可為法嗣
乃度為弟
子。
荷擔陪隨
遊栖宮闕講悟談述
皆簉下
筵欣敘玄奧
每思擊節
故聽涉乃多而特
覽其綱要
預講釋屢結炎涼
三晉英髦
望風騰集。
晚住蒲州仁壽寺
聚徒御化
樹業當衢
然以地居方會。
賓旅湊從季
俗情多縱凡度。
既行向背憎愛由生。
愻道
晉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資給法財。
委僧儲通濟成軌
或有所匱者。
便課力
經。
始周告有緣
德洽民庶
無不遂。
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
蕃王府宰臺省
群僚
紆駕造展。
諮謁餘訓或怱遽不過
者。
心愧悚戰
如謂有所失矣。
斯固德動
物情
若此也。
愻癊道自資坐鎮時俗
貴賤參請
曾無迎送
加以言笑溫雅談謔
任時。
接晤緣機並稱詞令
而奉禁守節
不妄虧盈
頻致祥感時重敬
大業末
妖氣雲奔
因事返京夜停關首。
所投主人
家有五男
又勾外盜。
見愻馬壯。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見十人圍遶馬形並雄怒
擐甲執兵。
眾盜同怖。
因之退縮
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
無敢近者。
進退至五
遂達天明
既不見人
知是神感合面
懺焉。
冥通顯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讓之性
出自天心
預見危苦
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愻與寺僧
被擁城內
時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類
謗乃形言色。
愻雖聞此曾不輟慮。
既規
不遂乃欲翻城
事發將戮並無救者。
愻涕
辭謝執事曰。
此僧為過事屬愻身。
導未通故為罪釁
此則過由愻起。
宜當
戮。
苦復設諫。
執事知是其敵。
不忍見愻
云云
遂即釋放
自此已後更發仁風
事引之。
達量之弘者矣。
貞觀中年冬
請講涅槃者。
預知將終苦不受請。
前人
不測意故鄭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
不免來意後相煩。
遂往
王城谷中
道俗齊集
登座主題已告四
眾曰。
世界法爾不久當終。
敢辭大眾
云何
偈後請寄來生
遂依文敘釋。
恰至偈初即
覺失念。
經纔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
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闔境同號
考妣
當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
經夕忽有異花遶周匝披地
踊出。
莖長一二尺許。
發鮮榮。
欵冬
形相全異。
七眾驚奉悲慶諠山。
有折將入
公元638年
城示諸耆宿
內水瓶中者。
至明年
月猶不萎悴
後拔之於地。
方始枯矣。
其冥
祥所感希世如此
晉州有人性愛遊獵
不奉信。
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
乃造
山覓之。
花滅屍亡唯覩空處。
仍大哭曰。
不蒙開信
不蒙花瑞
一何無感
必神
有徵
願重靈相
言訖地踊奇花還長
尺許。
欣慰嘉應
遂折取而歸通告鄉川。
起信
近年目信可妄傳乎。
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於兄。
講解十地有聞關
表。
仁壽住寺既濱關路
每因此囂塵
京都勞人事。
顧言幽遁曆觀
水。
谷號王城
因而栖處
時復登高臨遠。
風雲具引名篇
高調清逸道俗賓會
公元627年
山門談謔引心未曾虛老
貞觀元年
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愻撫之洒淚
與弟
道基闍毘遺陰
收其餘塵散風府
追惟恩悌。
為造釋迦塼塔一軀
勒碑樹
沙門行友為文
和上諱慧頵
俗姓張氏
清河人也。
有晉
嘉。
避地居于建業焉。
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礪後賢
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
正見陳文英彥
所高。
自有別集
嘉其欣奉釋門
悟其神宇
將欲繼世其業。
故有所志請。
抑奪
和上識真日積情陳切至
若不出家
去世
乃恐其畢命
且隷李宗。
處靜
觀權持巾褐
遂授三五祕要符籙真文并算
數式易禁劾等法。
慧開指掌通曉
又旁
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生內訣。
莫不
鏡識根源究尋支派
末乃思其真際崇尚
自然
駐采練形
終期羽化
討尋至理
響難追。
即密誦法意歸佛種
經時
序文言並竟。
會陳帝度僧。
便預比挍。
太建
年中便蒙勅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後親親
知。
既是官許即便稱慶
由附緇侶聽眾
經。
後至前達日增榮唱。
隋降陳國北度
都。
又止華林栖遑問法
解法師
成論
匠。
因從累載談玄義。
稽洽先聞更弘神
略。
道行成著緇素攸歸。
開皇末年被召
京寺。
于時晉王開信盛延大德至日嚴。
海內𣏌梓遞互相師
每日講乘五輪方駕
得通異部遍覽眾傳讎討舊聞考定
新軌。
陶津玄奧慧悟彌新。
深鑒訶黎漏文
小道
歸宗龍樹弘揚大乘
得中百般
唯識等論。
皆飲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
相仍用為己任
時閑屏退成慮研思
所誦
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以為來習。
貞慤
守正不妄參迎。
沙門智首道岳等。
並學窮
稽古業重霄。
飲德欽風留連信宿
議法刪定憲章
歡笑而旋尋復造展。
武德
之始。
皇姊桂陽長公主
崇義寺。
久崇戒
範。
義而居之。
世屬休明物情望重
律師
琓道張朝市。
行感紫宸氣結風雲
從龍
每事邀延
敘言友敬謙虛成治。
時復
栖焉。
琓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
有出
公元637年
受戒
常居元席矣。
貞觀十一年夏末
風疾
屢增。
門人曰。
形勢不久將畢大辭
各敦自愛
不宜後悔
福業未就。
以為
耳。
乃割其冬服並用成之。
又曰。
識神
課可有常規
恐脫昏昧
非時索食一無
法後將大漸
時過索粥。
答曰。
齋時過矣。
便
默然不言
臨終奉正為如此也。
至其年
七月二十六日卒於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
鑿穴處之。
後又遷南山
豐德寺東巖
斲石為龕就銘表德學年
奉侍歲盈二紀慈誥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
綱曲示纖密
蒸嘗御涉炎涼不倦
受具
後。
性愛定門啟陳所請。
乃曰。
戒淨定明。
之次矣。
宜先學律。
持犯照融然後可也。
聽律筵。
十有餘載。
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
拔思關表廣流聞見。
乃跪陳行
意。
便累余曰。
出家為道
任從觀化
必事世
善。
不可離吾。
因而流涕
余勇聞道
往便歸。
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
往還
遂隱終天
悲哉。
釋道宗
姓衛氏
憑翊人也。
行性虛融仁篤
愛。
優洽成濟有名當世
弱年遺俗敦務釋
門。
專志大論講散文旨
周武道隱形俗
壤。
內薀禁外世塵
隋朝開教便預剃
落。
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祖生地也。
房宇塔前增榮
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
宗於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廣開洗塵心。
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方賓客日別經過
周給供擬著名道俗
季曆荐餒相尋
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隷
施物所及並充
供。
蒲州道愻
同州道宗
住隔關河途經
即日
情同拯濟騰實廣焉。
眾以德望
歸。
知寺任。
統收僧侶
慈旨弘被。
以法
寄人弘成濟律僧眾餘學彛倫斯亂。
京室
延請沙門智首
中夏講說
宗率其
部屬三百餘人
橫經承旨不覺倦。
立寺
極久淨地全無。
雖未執觸終染宿煮。
釋文
至此宗乃知非
銜慨晚學未成護法
乃停
講翻穢方進後文
常徒布薩貴新聞。
眾多說欲不赴斯集。
及聞欲之為教。
為悕求。
本是厭怠不成聖法
自爾盡報躬
說戒
諸有不來量事方許。
每至累約。
言涉勤繁者。
皆為之流沾巾歔欷
已。
欽敬正法若此也以貞觀十二
年遘疾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五。
門徒弟子
五百餘人
奉佩法訓無因景仰
乃竭情厚
葬。
故𨎪駕連陰幢蓋相接
數里之間皂白
滿。
墳於城東立碑表德
釋三慧
婁煩人
崇履涅槃以為正業
河朔名振伊瀍
大業初年
以學功成采。
下勅徵入慧日道場
東都晚進玄津通涉
有功矣。
神氣清嚴顧盻成則。
言動
眾所憚焉。
帝以通道機務須揚選。
乃勅
巴蜀搜舉藝能
屬隋運告終寓居
𤏡。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
而性絕煩囂屏居
弘業
酇國公竇軌作鎮庸蜀
偏所諮崇。
處靜自虛。
致斯隆敬異等
慧觀時制用。
公元626年
故無虛影
武德九年朝京闕。
勅見勞問
任處黃圖
工部尚書段綸
宿樹善因造靈
化寺。
欽慧道素上奏任之。
時復闡弘重移
滎采。
頗傳筆記
後學稱尋。
貞觀年中
入參譯。
文證義倫次可崇。
翻經館序。
公元637年
控情置列贍勇豐矣。
以其年卒於本寺。
七十矣。
慧昔在絳州
獨處別院感見神
童。
形質希世
致敬慧云
屈法師誡勗
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隱。
初未之為述。
復重來還前事
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
必至死也。
為問之。
乃正耕田故塚
令止之。
由是僧侶清晏無後患。
自非
正處懷。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訓
不許
觸犯幽顯
如所引云。
釋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隴西
世戴蟬
冕。
派合天潢
遠條於若木。
十一世
西晉都亭侯
避難南亭夏汭
遂家焉。
十歲出家
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
師。
智即建初入室
蒙命說以開筵
乃竭
志依承。
義門斯啟。
于斯時也。
南國令主
仁王
每歲肆筵高選名德
年纔弱冠
擬斯倫。
高第既臨聲唱逾遠
天子目覩天人
仰贊
光寵國恩先是立。
天厭陳德
克昌
金陵講席掃土俱盡。
杖策遊吳。
大乘頓轡爰整其旅。
廣開學市
遠招八埏
之士。
以扇一極之風。
蘇州刺史劉權
果達
三德才著九能
於簡時務依影法筵
飲河之滿腹。
負山無倦
自有陳
淪沒物我分崩
漏網東歸
或入籠而
北上
谷風恩相棄。
伐木以德相高。
積佇
朋從咸來謁敬
大業之始曲降皇華
竟以疾
逸情山水
吳之高人為之胥附
咸請處
通玄瑞象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
氛。
避地毘陵沈默宴處
顯靈瑞相二寺
僧徒翹請弘法
寺有沙門智[(丰*力)石]智猛
風猷
警邁不乏精神
既遇通人傾心北面
勤則
不匱敏而有功
並繼敷揚俱馳東箭
時刑新輕典世涉屯蒙
長淮已南猶稱吳
國。
杜威專制端委君臨
崇尚佛理
欽茲
歸戒。
大唐高祖掃舊布新
起師臨洛徵威
謁帝。
俛首應詔不悅于躬。
頵為說宿因
釋威憂憤
達頂生之非固。
曉吳[渰-合+皛]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別。
有餘杭沙門
願法濟等。
先稟成論義同門戶
不遠千里
請道金陵
乃欝相然諾。
既而敷暢至理
木滋繁。
爰逮施奉並無輕費。
遠行龍泉
二寺
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
公元627年
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貞觀元年通玄上德
儀法師
道心精粹包山海。
修己安人
非幾不踐。
東晉之日吳有白尼。
至誠感神
無遠弗屆
天竺石像雙濟滄波
照燭神光
融曜滬瀆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晉距陳
顯靈瑞。
隋末軍飈玉石俱盡。
二像尊儀
犯霜露
儀師獨苦心切情昏曉
以佛
無殿僧何得安。
跋涉山谷升景[揙-戶+(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險還到
廣開月殿指畫斯立
頵以風雨相感
而還
無替兩時兼二事。
吳縣
士綽者。
排繁從義傾仰法音
講法華涅
槃。
文軸纔竟疲役增勞
即以麈尾付囑
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無憚惠風
師逸功
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貞觀
公元630年
四年十月終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
一月墳于白虎南嶺
學士弟子千餘人
哀泗傷心
芳儀之有絕。
樹高碑。
江王
公元631年
學士諸麟為文
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
殷至攀號靡及
謹於墳前建塼塔五層。
師慧儀鄉拜勝德。
香火情軫兼事經綸。
使瞰逈憑高當衢向術。
生平子弟
仰瓊
級而霑襟
宿昔德朋。
玉輪屑涕
沙門法宣曰。
余與上人情均道勰。
君終我
疾。
枕淚眠號素車不馳
玄壤長隔欲伸悲
緒。
聊書短銘。
方墳在列
靈塔斯布。
爰屬
勝人允茲崇樹
於惟法主人勝德全
愛河
早越心燈幼傳。
巖嶽一簣哮吼三年
青蒲
紫極聞天
名邦佇化利物攸往。
衢罇
懸鏡常朗。
義海傍溢談峯直上
誰謂明珠
忽潛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標墳。
瓊龕宿霧
玉掌排雲
㵎松送響巖桂呈芬。
山飛海運
遷貿相踵
火入秦陵書開汲冢
惟茲道力
巍巍長竦。
釋法恭
姓顧氏
吳郡吳人也。
正信天發
自然
妙識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道者
貴其精力
通方者歸其至當
立朝者宗其
篤誠
招隱者味其閑放
詳之於恭。
法侶
羽儀
人倫准的矣。
初生夕室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捨俗。
事武丘聚法師為弟
子也。
受具之後
餘杭寵公成實屺公毘
曇。
逮寵將亡。
乃以麈尾付囑
凡斯先達
人傑也。
恭既受法相續弘持。
三吳九派
流。
爭趨問道
勞謙終日應對不疲。
行高
而挾如愚。
學廣而陳面壁
後言建業
宗匠
深疑碩難每袪懷抱
固有得之
大弘
遺名之情斯著。
旋軫舊壤。
幽居
於武丘山焉。
燒指供心。
痛惱之情頓遣。
庭獸
長往之志彌存。
開皇中年
州將劉權
政成吳土心遊釋教
嚴駕山庭屈還
城邑
迴向寺。
既迫茲固請翻然迴慮
體道由心
道存則喪於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公元637年
貞觀十一年下勅赴洛。
常州法宣同時被召
亦既來儀
降恩對揚帷扆
辯說紛綸
像教興滅
遺法囑付
入侍讌筵
既摛雅什
田衣作詠仍即賜縑
有感聖衷
深見顏色
特詔留住傳送京師
四事資給
優厚
雍州魏王
遙加欽請以為
師。
親降疏曰。
道安晦迹襄陽
馳秦闕。
慧遠栖心廬岳
名振晉京
故知善言之應
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師笠澤
上仁震維高德
律行淨於青眼
威儀整於赤
髭。
傳燈之智不窮
法施之財無盡
弟子
此心馬。
渴仰調御
墾此身田常載懷
法雨
得師資有託。
冀以祛此六塵
啟行
庶無迷於八正
謹遣諮祈佇承
慈誘
既膺斯請供施特隆。
自爾朝野明達
緇素清高
聞風延佇望室奔湊者。
厥罕書
矣。
然其廣植德遐舉勝幢
寶殿臨雲金
照日
講筵初闢負笈相趨
談疏纔成名
紙貴
加以博通內外
學海截其波濤
鴻筆
公元640年
彫章。
文囿開其林藪
貞觀十四年十月
六日
遷神西京莊嚴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勅加以賻贈
并造
靈輿
給傳乘。
弟子慧襲送柩還鄉
公元641年
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於武丘之南嶺
奔赴望途悼泣。
門人師資增感歲序
馳。
非夫琓琰孰陳不朽
乃共竪豐碑
偈頌
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
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
兩敘風聲各其
志矣。
釋智正
姓白氏
定州安喜人也。
家傳信奉
夙著弘通
纔預有知便辭世網
識見弘舉
不群蒙稚
年十一將欲落采。
父母諸戚對
泣淚
顏色無改。
師知其遠度也。
日授
未聞。
隨得緣記錄譜諜
所遺忘尋
相續
無戲掉口不妄傳。
奉戒精勤
曉自策。
和上同師私共歎異
年雖弱冠曾無
驅役
供贍所須恣其學問
不盈數載慧聲
公元590年
遂遠。
開皇十年
文皇訪英賢。
遂與曇遷
禪師入魏闕。
奉勅慰問令住勝光
仁壽
公元428年
元年
左僕射虞慶則
欽正高行為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
厚禮設御。
正乃深惟
苦本
將捐此務歸靜幽林
終南至相有
淵法師者。
行相京城推仰
遂往從焉。
味江不期而會
因留同住二十八年。
靜恭
無事涉人世。
有請便講詳論正理
無請
便止安心止觀
世情言晤不附其口。
貞梗自
公元639年
六時無憩。
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卒於本住。
春秋八十有一。
弟子智現等。
惟永往感息難顧。
鳩拾餘身。
於寺之西
北鑿巖龕之。
銘記如在
現少出家諮承
教。
正之箴誡略無乖緒。
致所著諸疏並現
筆受
故正之製作也。
端坐思微。
現執紙筆
承顏立侍
隨出隨書終于畢部。
乃經累載
初不賜坐也。
或足疼心悶不覺倒仆。
正呵
責曰。
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
今爾纔立
顛墜
心輕致也。
其翹仰之極。
復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不紀其
遍。
華嚴十卷
餘並為抄記。
具行於
世。
釋慧稜
姓申屠氏
西隆人
中父亡。
惟母
鞠育
三藏懁慧。
思願聞法。
母氏憐其孤
苦。
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
文義之間
深有領覽
年至八歲其母又終。
無師自發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出家
十六乃往
荊州茅山明法師下。
依位伏聽
問經大意
有奇理。
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陳不有
有也稜於此義深會其旨。
隋末還襄。
安州暠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
質樸談理入微
時人同號得意稜也。
下獄
亦同繩。
身被桎梏成都縣
獄囚徒請講三論
周於五遍
勅遂釋放
便
逐暠還。
既達安州糧粒勇貴。
旦往隨州
里告索。
暮達暠所如採聽
往還三百深
有足功。
然其報力雄猛
生無一患。
門學所
推。
及暠力微四大退貶。
令代講涅槃
咸怪
其言謂違暠義。
席端俊異三十餘人
往副水百有餘日。
惟講三論
後暠患愈還
安州
常於暠房敘經大意
外有側聽
漫語白暠曰。
稜於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講。
請為定之
及時告曰。
欲定初章者
出來
時問侶蓋眾者二十五人
一一誦呈。
皆云不是
最後述句。
句雖異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
暠之將終告曰。
稜公
來。
吾今付囑最後續種。
自吾講來惟汝一
人得經旨趣
乃握稜手曰。
講說者應如
履劍。
貪利不憚劬勞
欲得燈傳多
山寺
讀經法事並為物軌
如為一人
亦然
如此可名報佛恩也。
又曰。
共公
苦辛
年載不少
惟以無相為本。
然後
言矣。
已而終。
初未囑前。
稜夢神人失兩
眼。
又見一人青衣寶鏡放光來印。
稜心既受訣已。
百日懷戀
後還襄州紫金
公元634年
寺。
講論五年
眾有三百。
貞觀八年又還須彌。
涅槃大品惟度等經。
至十二年三月
夢鷹入寺群鳥飛去。
因即散眾
司功
訪。
一無所獲蔣王臨襄。
佛法昌顯。
請於梵
相續齋講
道俗翕習又復騰涌
至十四
公元638年
正月半
感通寺法師
曰夢見閻王
稜公三論
拔公講法如何
稜曰。
善哉
慧稜發願
常處地獄教化眾生講大
乘經。
既有此徵。
斯願畢矣。
至九月末。
蔣王
見稜氣弱。
韶州二兩
逼令服之。
其夕
夢見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閻羅王莊嚴
道場已竟大有乳藥
至十月半黃昏時。
不悆
弟子曰。
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寺主寶度曰。
憶年八歲龍泉
借觀音。
未至耆闍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
外有大聲告曰。
法師早起燒香
使
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閻羅王使迎。
稜即起
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
房中與度別。
未了
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
私記
他讀之。
不得其致矣。
小食時異香忽
公元640年
來。
斂容便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六十有五。
合境僧眾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蔣王贈絹五十疋。
送於鳳林山。
玄素同集五
千餘人
開講設齋
終日方退云。
釋智拔
姓張襄陽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歲出家
初為師弟子。
顧有濟器。
携付哲法師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別傳
誦法華。
日通五紙
中理略有規度
曰。
斯經諸佛出世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
不通
誓畢依持開悟蒙俗
周聽乃洽。
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海標領三乘明匠。
奉旨欣擊素心
首尾兩遍命令覆述。
俊鼓言無非亂轍。
親臨坐。
拔問眾曰。
一乘為兩。
分為三。
亦可一乘為兩。
三兩
無敢答。
藏曰。
拔公此問深得旨
矣乃囑累。
大法必在機緣
於是還襄。
會賊
擾攘無由講悟
晝藏夜伏私薀文義
後值清平耆闍寺
恒在常濟。
講法華經
年別五遍
門人法長後生穎萃。
見住梵雲
承業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清信
張英家。
宿集竪義開法華題。
或問今昔
開覆三一之旨者。
答對風響
解悟啟時
心。
便告稜法師曰。
智拔答畢須彌來難。
神俊
八方鄉里大德檀越相別
不測其言也。
遂即潛然
迫而察之。
遷化
矣。
合境玄素嗟惋驚慟
顏狀如生
加坐堅
蔣王躬臨燒香供養
贈物百餘段。
墓所
設五千僧齋
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瑜
姓岑氏
少孤窘。
三歲二親俱喪。
舅氏
五歲外祖長沙寺聽。
見佛
啼泣戀慕不肯還家
遂住之為寺救苦
師弟子。
令誦大品
五十日中一部通利
三論大品
鏡其宗領。
有行文。
觀用明
的。
逢難入玉泉山
寺側有泉旁草庵
公元649年
於中宴坐二十三年
初無暫離。
觀心純淨
可言覩。
泉神供奉時或見聞
黑蛇一頭長二
丈許。
隱顯現身守護相。
群賊雖來無敢
近者。
老賊張赫伽者。
勇悍無前携引十
賊。
身挾兩刀欲殺此蛇。
去二百步。
蛇乃張
目出光。
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
人已死。
蛇隨瑜行。
為誦大品大明呪訖。
人方活。
於是四遠聞風往造供施委積
貞觀
十年
荊州道俗請出勝覺寺講三論大品
公元640年
開化未聞佛法由盛。
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見群星入井
不測其故。
至八月十
七日
大品往生文未訖。
手執如意
於座而卒。
春秋七十有九。
釋慧持
姓周
汝南人也。
開皇初年
任豫
章太守
因而生焉。
機警美姿制。
栖遊
方欣其言晤
履歷名邦將挹道化
初達丹
開善寺
滿法師而為息慈。
令誦大品
日通五紙
斯經易誦難持。
能文句無爽。
共美之。
年登冠具
身長七尺色相光偉。
執持威容不妄迴視
故俗又目曰象王
也。
乃聽東安莊法師
又聽高麗實法師
論。
鉤探幽極門學所高。
兼善老莊易史。
玄之次寄言洗理。
越公楊素治兵淮海
風造展。
歎其清悟曰。
斯寔絕倫之僧也。
避難越州弘道寺。
常講三論大品
涅槃華嚴莊老
累年不絕。
立志堅白
書翰
聞。
不出寺門將三十載。
加坐不臥勤苦
公元642年
至終。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
弟子曰。
吾欲往他方教化
急作食。
及時
至三下。
前食還房。
加坐繩床斂容而逝。
弟子謂言入定
三日任之。
會稽丞杜伏護
者蔬素長齋
依常參拜聞有異香方知久
化。
跏結鏗然伸而不得
乃坐送大禹山。
督已下玄素萬餘人
悲歎相嗟至於殮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釋智凱
姓馮氏
丹陽人
父早亡。
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
夜告母曰。
經明火宅
者。
我身耳。
若我是火宅
我應燒人。
既其
不燒明知無我
終夜朝詣出家
身相
黑色
號烏凱
年十三。
覆藏經論縱達。
不拘檢約
隨藏會稽嘉祥等寺。
門人
無敢右之
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
公元624年
常講。
武德七年
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
年。
餘姚縣龍泉寺
常講三論大品
經。
誓不出寺脇不親席。
不受供施自僧
而已
佛殿之後生一池。
便曰。
只飲此池
可以卒耳。
為性慈仁言極獚厲。
越常
俗多棄狗子
凱聞憐之乃令拾聚。
三十五
常事養育
被臥不辭污染
至十九
年。
齊都督請出嘉祥令三論
四方義學
八百餘人
上下僚庶依時翔集
用為興顯
也。
百有餘日日十人
答對冷然消散
滯。
初發龍泉小池即竭。
凱聞歎曰。
池竭
公元646年
亡吾無返矣。
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
登座
手執如意默然不言
就撿已終。
乃加坐送大禹七日供養
常有異香
宰自撿深發堅信
起塔七層以旌厥德
云。
高僧卷第十四=十六【明】十四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