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No.2050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門人灌頂
大師諱智顗
字德安
俗姓陳氏
川人也。
茂績盛傳於譜史矣。
暨晉世遷都
家隨南
寓居江漢
因止荊州華容縣
父起祖學
通經談吐絕倫
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
湘東王蕭繹荊州
列為賓客
奉教入朝
軍。
朱异見而歎曰。
若非經國之才
孰為英
公元前48年
王之所重乎。
孝元即位使持節散騎常侍
益陽縣開國侯
徐氏溫良恭儉
偏勤齋戒
香煙五彩輕浮
若霧縈迴在懷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託王道
福德自至何
以去之。
又夢吞白鼠因覺體重
至於載誕夜
神光揀宇。
煥然兼輝隣室。
隣里先靈
呼為王道
兼用後相復名光道
小立二字
眼有重瞳父母藏護不欲人知。
而人自知
矣。
至年七歲喜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
初啟一遍即得。
父母遏絕不聽數往。
每存
理所誦而惆悵未聞奄忽自然通餘文句
經驗無所遺失
鄉閭嗟異溫故知新其若
此乎。
年十五值孝元敗家國殄喪親屬。
徙歎榮會之難久。
痛凋離之易及。
長沙
前發弘大願。
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
精誠感通夢彼瑞像飛臨宅庭。
金色
從窓隟入三遍摩頂
由是深厭家獄思滅苦
本。
二親恩愛不時聽許
雖惟將順而寢哺
不安
乃刻檀寫像披藏尋經。
曉夜禮誦念念
相續
拜佛時舉投地
怳焉如夢見極高
山。
臨於大海澄渟蓊欝更相顯映。
山頂有僧
招手喚上。
須臾申臂至于山麓
接引令登入
伽藍
見所造像在彼殿內。
夢裏悲泣而陳
所願
學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
之無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
申臂僧舉手指像。
而復
語云
汝當居此。
汝當終此。
既從寤已方見己。
身對佛而伏夢中之淚委地成流。
悲喜交懷
精勤逾至。
後遭二親殄喪丁艱荼毒
逮于服
從兄求去。
兄曰。
天已喪我親汝重割我心。
既孤更離安可忍乎。
跪而對曰。
梁荊百萬
一朝僕妾
于時久役江。
湖之心不能復處。
磊之內欲報恩酧德
謀道為先唐聚何益。
銘肌刻骨不可移。
王琳據湘。
求去。
陳侯故舊
又嘉此志節資給法具。
深助
隨喜年十有八。
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
出家焉。
授以十戒導以律儀
仍攝以北度
慧曠律師
兼通方等北面事焉。
後詣大
賢山。
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
歷涉
三部究竟
進修方等心淨行勤勝相
前。
見道廣博妙飾莊嚴
而諸經像縱橫
雜。
身在高座足躡繩床
口誦法華正經像。
是後心神融淨爽利
常日受具律藏
先世萠動而常樂禪悅怏怏
江東無足
問。
時有慧思禪師
武津人也。
名高嵩嶺行深
伊洛
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
證。
希有能有彰別傳。
昔在周室預知佛法
當禍故背北游南。
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
光州蘇山
先師飡風德如飢渴矣。
其地
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
而能輕於生重於
法。
夕死貴朝涉險而去。
初獲頂拜
曰。
昔日靈山聽法華。
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於是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于時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
香栢盡則繼之以栗
卷簾月月沒則
燎之以
息不虛黈言不妄出
經二七日誦
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
養。
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
持因靜發
照了法華
高輝之臨幽谷
達諸法相似
長風之游太虛
將證白師。
師更開演
大張教
網法目圓備
落景諮詳連環達旦
心所
從師受。
四夜進功功逾百年
問一知十何
能為喻。
觀慧無礙禪門不壅。
宿習開發煥若
華敷矣。
思師歎曰。
非爾弗證非我莫識。
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初旋
陀羅尼也。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
尋汝
之辯不可窮矣。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時有
慧邈禪師
矯常倫辯迷時聽
自謂門人曰。
我所敷弘師子吼
他之所說野干鳴。
心眼未開誰不惑者。
先師引經文傍宗擊
研覈考問
邈則失徵揚簸慧風糠粃
識。
淘汰定水砂礫易明。
於是迷徒反問
津識濟。
於是夜夢三層樓閣
邈立其下
己坐其上。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
何忽邈耶。
疑法耶。
宜當問我。
先師設難數關賓主
復。
怒人辭窮理喪結舌亡言
因誡之曰。
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已不復見邈及與怒
人。
夕有聞者。
謂為[譋-月+曶]寱。
旦詣思所具陳
相。
師曰。
汝觀般若不退品。
凡幾種行類相貌
九十六道。
經云人若說法神助怖之。
汝既晝
折慢幢
夜驅惡黨邪不干正法應爾也。
思師
金字大品經竟。
自開玄義命令代講。
智方日月
辯類懸河
卷舒稱會有理存焉。
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
用以諮審餘悉自裁
思師手持如意臨席。
讚曰。
可謂付法臣。
法王無事者也。
慧曠律師來會坐。
思謂曰。
老僧嘗聽賢子法耳。
答云。
禪師所生
子。
又曰。
思亦無功法華力耳代講竟。
思師
誡曰。
吾久羨南衡
恨法無所委。
汝粗得其門
甚適我願。
吾解不謝汝緣當相揖
今以付屬
汝。
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
莫作最後斷種
人也。
既奉嚴訓不得扈從衡嶽
素聞金陵
義淵藪試往觀之。
若法弘其地則不孤付囑
仍共法喜二十七人同至陳都。
上德
德又知音者。
寡有一老僧
名法濟。
即何
凱之從叔也。
自矜禪學倚臥。
問言。
有人入定
攝山地動
僧詮無常此何禪也。
答曰。
邊定不深邪乘闇入。
若取若說定壞無疑
驚起謝曰。
老僧身嘗得此定。
靈耀則公說
之則所不解說已永失。
聞所未聞
非直
知法相。
亦乃懸見他心
濟以告凱。
凱告朝野
由是馳道請益成蹊
忍法師梁陳擅
養道
開善交當世。
時有義集來會蔣山
雖有折角重席無所容。
先師觀慧縱橫
聽者傾耳
眾咸彈指合掌皆言聞所未聞
歎曰。
此非文疏所出
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
鈍非利。
利鈍由緣豐富適時
是其利相。
華大可意得慶餘暉之。
有幸使老疾
忘疲
先達稱詠頌聲溢道
于時長干慧辯。
延入熙天僧晃請居佛窟
皆欲捨講習
禪緣差永恨。
面而誓曰。
今身障隔不遂
後世弘通
必希汲引僕射徐陵德優名重
其先門曰。
禪師是吾宿世宗範。
汝宜一心
事之。
既奉冥訓資敬盡節不失時序
拜不
泥水
若蒙書疏洗手燒香冠帶三禮
開封對文伏讀句句稱諾。
若非微妙至德
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儀同沈君理
請住瓦官開法華經題。
一日停朝。
群公
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
正等朱輪動於路。
玉珮喧於席俱服戒香
同飡法味
莊嚴寺慧榮負水輕誕。
其日揚
舞扇
扇便墮地
雙構巨難難不稱捷。
掌歎曰。
非禪不智今之法座乎。
法歲法師
日並坐撫榮背而嘲曰。
從來義龍今成伏鹿。
扇既墮地以何遮羞
榮答云。
輕敵失勢
未可欺也。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
更遣高足
累旬
磨鏡轉明揩金足色
虛往既實而忘
反也。
好勝懷愧不議而革新斯之謂歟。
寶瓊相逢讓路曰。
少欲學禪不值名匠
長雖有信阻以講說秋遇賢年又老矣。
渴仰累世提携白馬驚韶定林法歲眾智
奉誠法安等。
金陵上匠德居僧首
捨指
南之位遵北面之禮。
四方衿袖萬里來者
不惜無貲之軀。
以希一句之益。
伏膺至教
妙道
唯禪唯慧忘寢忘飡
先師善於將眾
調御得所
瓦官八載大智度論。
次第
禪門
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動靜合道
而能露疵藏寶恩被一切
知我誰昔浮頭
玄高雙弘定慧
厥後沈喪單輪隻翼而已
南嶽挺振至斯為盛者也。
陳始興王出鎮
洞庭
公卿餞送迴車瓦官
傾捨山積
殷重因而歎曰。
昨夜夢逢強盜
今乃表
諸軟賊。
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
謝遣
人曰。
吾聞闇射則應於絃。
無明是闇也。
舌是弓也。
心慮弦音聲如箭。
長夜虛發
覺知
若益一人心弦則應。
法門如鏡
方圓如像
若緣牽心轆轤無盡
若緣杜心
蹇澁
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
心絃
數應初瓦官
四十人共坐
二十人
公元前47年
法。
次年百餘人共坐
二十人得法
次年二百
共坐
十人得法
其後徒眾多得法轉
少。
我自行化可知群賢各隨所安。
吾欲
從吾志。
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
天台地
稱有仙宮
道猷所見者信矣。
山賦用比蓬
萊。
孫興公之言得矣。
若息緣茲嶺啄峯飲澗
展平生之願也。
陳宣帝有勅留連徐僕射
公元575年
涕請住匪從物直指東川
陳太建七年
秋九月初入天台
歷游山水弔道林之栱木。
曇光石龕
訪高察之山路
漱僧順之
雲潭數度石梁
屢降南門荏苒淹流未議卜
居。
常宿石橋見有三人皁幘絳衣
一老
僧引之而進曰。
禪師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
子寺基。
捨以仰給
因而問曰。
如今日草
舍尚難。
於何能辦此寺。
老僧答云。
其時三國一有大勢力人能起此寺。
成國則清。
當呼為國清寺
于時三方鼎峙
車書未同。
雖獲冥期悠悠
何曰且旋塗出谷
佛隴南峯左右
映帶最為兼美
徘徊
意。
有定光禪師
居山三十載迹晦。
道明
狎難識。
有所懸記多皆顯驗其夕。
乃宿定光
草庵
咸聞鐘磬寥亮山谷微至起盡
成韻。
問光此聲疎數
舞手長吟曰。
但聞
鳴槌集僧。
是得住之相臆覩招手相引時不。
餘人莫解其言。
仍於光所住之北峯創立
藍。
樹植松巢引流遶砌
瞻望寺所全如昔夢
無毫差也。
北別峯呼為華頂
登眺不見
山。
暄涼永異餘處。
先師捨眾獨往頭陀
忽於
後夜大風拔木
雷震山魑千群一形
狀。
或頭戴龍虺。
或口出星。
火形黑雲聲如
霹靂
倏忽轉變不可稱計
圖畫所寫降魔
等。
少小可畏之相復過於是。
而能安心
湛然空寂
逼迫之境自然散失
又作父母
僧之形。
乍枕乍抱悲咽流涕
深念實相
達本無。
憂苦相尋消滅強軟二緣所不能
動。
明星出時神僧現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能過斯難無如汝者。
安慰已復為說法
法之辭可以意得
不可文載
當於語下隨
明了
披雲飲泉水日非喻。
即便問曰。
聖是何。
法門云何云何弘宣。
答此名一
實諦。
學之以般若
宣之以大悲
從今已後
兼人
吾皆影響頭陀既竟。
旋歸佛隴風煙
山水外足忘憂
妙慧深禪內充愉樂
佛隴
艱阻舟車不至
年既失稔僧眾隨緣
師共慧
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慼。
俄而陳宣帝詔云。
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給薪
水。
眾因更聚亦不為欣。
陳郡袁子雄奔林
百里
新野庾崇斂民三課。
兩人登山值講
淨名齋戒連辰。
專心法雄堂前有山
瑠璃映徹
山陰曲澗琳瑯布底。
跨以虹橋
寶飾
梵僧數十皆手擎香爐從山而出。
入堂威儀溢目
香煙徹鼻雄以告崇。
不見並席天乖其在此矣。
雄因發心改造
講堂
此事非遠堂今尚在
天台基壓巨海
黎民漁捕為業。
為梁者斷谿為[竺-二+(一(尸@邑))]者。
海秋
一漲巨細填梁。
晝夜二潮嗷𠲺滿[竺-二+(一(尸@邑))]髗骨
成岳蠅蛆若雷。
非但水陸可悲
亦痛舟人
殞。
先師為此而運普悲乘捨身衣。
並諸勸助
贖[竺-二+(一(尸@邑))]一所永為放生之池。
子時計詡臨郡請
金光明經
濟物無偏寶冥出窟。
以慈修身
見者歡喜
以慈修口聞聲發心
善誘殷勤
達因果。
合境漁人改惡從善好生去殺
湍潮
綿亘三百餘里。
江谿[竺-二+(一(尸@邑))]梁合六十三所。
同時
永捨俱成法池。
一日所濟巨億萬數
何止
而已哉。
方舟江上流水品。
又散粳糧
財法二施
船出海口芙蓉山
聳峭叢起若
紅蓮之始開。
橫石孤垂似萎華之將落。
師云
夢游海畔正似於此
沙門慧承。
群守錢玄
智皆著。
嗟詠文繁不載詡後還都
別坐餘
事因廷尉
臨當伏法遙想先師
申一救。
夜夢群魚巨億不可稱計
吐沫濡詡。
降勅特原詡罪。
當於午時忽起瑞雲
黃紫
赤白如月暈。
凝於虛空遙蓋寺頂。
黃雀
群飛翾動嘈噆。
棲集簷宇半日方去。
師云。
魚化黃雀來此謝恩耳。
師遣門人慧拔金
陵表聞。
陳宣帝勅云。
嚴禁釆捕永為放生
之池。
陳東宮徐陵曰。
天台功德誰為製碑
答云願神筆玉著。
宣帝崩不復得就勅國
祭酒徐孝克樹高碑。
碑今在山。
覽者墮
淚。
陳文皇太子永陽王出撫甌越
累信殷勤
仍赴禹穴躬行方等
眷屬同稟淨戒
晝飡
說夜習坐禪
先師門人智越云。
吾欲勸
王修福禳禍可乎。
對云。
府僚無舊必稱寒
熱。
師云。
息世譏嫌亦復為善
王後出游墜馬
將絕。
越乃感悔憂愧
若傷先師躬自眾作
觀音懺法
整心專志王覺小醒凭機而坐。
見一梵僧香爐直進
問王曰。
疾勢何如
王汗流無答。
僧乃遶王一匝香氣徘徊右旋
即覺搭然痛惱都釋。
戒慧先染其心靈驗次
悅其目。
不欲生信詎可得乎。
其願文云
天台闍黎德侔安遠
道邁光猷遐邇傾心
振錫雲聚像法之將墜以救昏蒙
慧日
重光用拯澆俗
加以游浪法門貫通禪苑。
有為之結已離。
無生之忍現前
弟子飄颺
風沈愛水
雖飡法喜弗袪蒙蔽之心。
徒仰
禪悅終懷散動之慮。
日輪馳騖羲和之轡不
停。
月鏡迴軒
嫦娥之影難駐。
有離有會歎
息奚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
生生世世
天台闍黎修供養。
如智積奉智勝如來
藥王雷音正覺
安養兜率俱蕩一乘
雖復懷寶窮岫
聲振都邑藏形幽壑德慧
昭彰
陳少主顧問群臣。
釋門誰為名勝
徐陵
對曰。
瓦官禪師
德邁風霜禪鑑淵海
昔遠
京邑群賢所宗。
高步天台法雲東靄。
陽王北面親承。
陛下詔之還都弘法使道
俗咸
陳主。
初遣傳宣左右趙君卿
再遣
主書朱雷。
三傳遣詔。
四遣道人法昇。
皆帝自
手書
稱疾不當陳主。
遂仗三使更勅州敦
請。
永陽王諫曰。
主上虛己朝廷思敬一言
益。
四生有賴
高讓深山慈悲有隔。
弟子微弱尚賜迂屈不赴臺旨何自安。
自省無德出處
又幽過則身當豈令枉濫
業緣
如水隆去窳留志不可滿任之而已。
金陵
路逢兩使
初遣應勅左右黃吉寶。
主書
陳建宗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
勤。
禪眾靈耀開釋論於太極
又講仁王
般若百座。
居左五等
在右陳主親聽法
僧正慧𠷐僧都慧曠長干慧辯。
奉勅激揚
難。
冬氷峨峨結解
夏日赫赫能消。
天子欣然百僚盡敬
講竟慧𠷐擎香爐賀席
曰。
國十餘。
齋身當四講。
分文析理謂得其門。
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
由來諍競不止
即座
肅穆有餘。
七夜恬靜千枝華耀法王之力
也。
陳主於廣德殿謝云。
非但佛法仰委。
願示諸不建。
陳世所檢僧尼無貫者。
萬人
議策不合者休道。
先師諫曰。
調達日誦
不免地獄
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
篤論
唯道豈關多誦。
陳主大悅
即停搜揀。
然居
靈耀過為褊隘
更求閑靜立眾安禪
忽夢一
翼從嚴整
稱名冠達請住三橋
云冠
梁武法名
三橋豈非光宅移居之。
其年
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
又講仁王般若
經纔訖。
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
俯仰殷勤
以彰敬重
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
崇津導先師。
虛己亡受能安寵辱故澹無驚
喜。
皇太子請戒文云
和南
仰惟化導
隨機濟物
衛護國土汲引人天
照燭光耀
託迹師友
比丘入夢符契之像。
久彰和尚
高座之德。
斯秉是以翹心
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
二乘內外兩教尊師
重道由來尚矣。
伏希俯提從其所世世結緣
遂其本願
夜增長。
今二月五日崇正殿設千僧法會
奉請菩薩戒師
謹遣主書劉璿奉迎(云云)
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
既字為善萠反
言成晚後。
大隋吞陳方悟前旨。
金陵既敗策
荊湘
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
陶侃瑞像
守護
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
雁門
法師之靈也。
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
獨有
茲山全無侵擾
護像之功其在此矣。
秦孝王
聞風延屈。
先師對使而言。
雖欲相見終恐緣
差。
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
將欲解纜忽值
大風累旬之間。
妖賊起水壅隔不成
行。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
廓清慕義崇賢歸身
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
我與大王
有因順水背風不日而至。
菩薩律儀即從
稟受
先師初陳寡德
讓名後舉同學
不免
仍求四願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
西夕遠守繩床
撫臆論心假名而已
吹噓
在彼惡聞過實
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
表。
長逢離亂
身闇庠序
口拙暄涼方外虛玄
久非其分域間。
撙節一無可取
雖欲自慎終
樸直忤人。
不責規矩
三微傳燈
報法恩。
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
若重傳
燈則闕去就
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
法願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
之間因以成性
今王塗既一佛再興
謬承
人汎沐此恩化
內竭朽力仰酧外護。
丘壑
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
許此四心乃赴
優旨
王方淨戒故妙願唯諾
請戒文曰。
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
庭訓早趨彛教
漸。
福履攸臻妙機須悟。
崎嶇小徑
優游大乘
止息化城
舟航彼岸
開士萬行戒善為先。
菩薩十受專持最上。
宮室必先基址
架虛空終不能成。
孔老
釋門咸資鎔鑄
不有軌儀孰將安仰。
誠復能
仁本為和尚
文殊冥作闍黎
而必藉人師
傳聖授自近之。
遠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於無
竭。
善財忘身法界
有明文非從臆說
深信佛語。
幸遵明導禪師
佛法龍象珠圓
淨。
定水淵澄因靜發慧。
無礙辯先物後己
謙挹成風
名稱遠聞所知識。
弟子所以
誠遙注。
命楫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
亦既
至止心路豁然
披雲霧即消煩惱
以今開
公元579年
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總管金城殿
設千僧會
敬屈授菩薩戒。
戒名為孝。
亦名制
止。
方便智度歸宗奉極。
以此勝福奉資至尊
皇后作大莊嚴
如來慈普諸佛愛等。
視四
猶如一子
師云。
大王紆遵聖禁。
名曰。
持。
王曰大師佛法稱為智者
所獲檀嚫
各六十種。
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
以資家國香火事訖汎舸衡峽。
大王麾駕貴
臨江
奉送供給隆重轉倍於前。
既值便風
朝發夕還
渚宮道俗延頸候望
扶老携幼
相趨戒場。
垂黑戴白雲屯
講座聽眾五十餘
人旋鄉答地荊襄未聞。
慧日已明福庭
建。
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
勅賜額號
一音
改為玉泉
地本來荒險神獸
蛇暴
諺云。
三毒之藪踐者寒心
創寺其間
無憂慮。
春夏旱。
百姓咸謂神怒
智者
躬至泉源滅此邪見
口自呪願
手又撝略隨
所指處。
重雲靉靆籠山而來
長虹煥爛從泉
而起。
風雨衝溢歌詠滿路。
荊州總管上柱國
宜陽公王積。
到山禮拜戰汗不安
出而言曰。
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
未嘗怖懼如今日。
其年王使奉迎荊。
人違向方遙禮臨岐
絕。
既而重履。
江淮道俗再馳欣戴
大王尸波
羅密先到彼岸
波羅密今從稟受文云
弟子多幸謬稟師資
無量劫來悉憑開悟
無作昔年虔受。
身雖疎漏心護明珠
定品
禪枝併散歸
荷國鎮藩為臣為子。
豈藉四
緣能入三昧
電光斷結其類實多。
慧解脫人
厥朋不少
即日伏膺智斷率先名教
永汎
法流兼用治國
未知底滯開化不。
師嚴道
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淺可發萌不。
菩薩應機
可逗時不。
書云
人生在三之如一。
況譚釋
典而不從師
今之慊言備歷素欵。
成就事重
請棄飾辭
答曰。
謬承人汎擬迹師資
顧此
膚疎以非時許。
隆高命彌匪克當
徒欲沈
吟必乖深寄。
重請云。
學貴承師事物論
歷求法界措心有在。
仰惟宿植善根一生
得。
初乃由學俄逢聖境
南嶽記莂說法第一
無以仰過照禪師具述斯事。
于時心喜以
寸誠
智者昔入陳朝
國明瓦官大集
眾論鋒起
榮公強口先被折角
兩瓊繼軌
交綏
忍師讚歎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
始屈登無畏釋難如流。
所聞見眾咸瞻仰
承前荊楚莫不歸伏
非禪不智驗乎金口
聞名所說
智者融會甚有階差。
譬若群流
歸乎大海
此之包舉得佛意。
唯願未得令
得未度令度。
樂說不窮法施無盡
復使
言。
稽首虔拜(云云)。
智者頻辭不免
乃著淨名
經疏。
河東柳顧言
東海徐陵才華族胄。
應奉文義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今王入朝
歸東嶺。
吳民越俗掃巷。
溝沿旛華
公元580年
交候寺舊所荒廢
一十二載人蹤久斷
成林
還屆半山忽見沙門
眉髮皓然秉錫
當路
眾共咸覩行次漸近。
逡巡韜祕猶尚
候況人情乎。
智者雅好泉石負杖閑游
若吟
歎曰。
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
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
後時一夜皎月映床。
獨坐說法連綿良久
如人問難
侍者智晞
旦啟曰。
未審昨夜何因緣。
答曰。
吾初夢大
風忽起吹壞寶塔
梵僧謂我云。
機緣如薪
照用如火。
傍助如風三種備矣
化道即行
頂之夜許相。
影響機用將盡。
傍助亦息。
故來
相告耳。
又見南嶽師共喜禪師令吾說法
自念言。
法名義皆曉自裁三觀三智。
面受而便說。
說竟謂我云。
他方華整相望
甚久。
緣必應往吾等相送。
吾拜稱諾。
死相
現也。
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
所以每欣歸
山今奉冥告。
勢當不久死。
安厝西南峯
指之地。
累石周屍植松覆坎。
立二白塔使人
見者發菩提心。
又經少時弟子云。
商行
寄金。
去留藥。
吾雖不敏狂子可悲
仍口
觀心論。
隨語疏成不加點潤。
論在別本
公元579年
其冬十月皇上歸蕃
遣行參高孝信入山
迎。
因散什物用施貧。
無標杙山下處擬殿
堂。
畫作寺圖以為式樣誡囑僧眾
如此
陛儼我目前棟宇成就
在我死後我必不覩。
汝等見之後
造寺一依此法。
弟子疑曰。
此處山澗險峙
有何緣力能得成寺。
答云。
非小緣乃是王家所辦。
合眾同聞互相推測
或言。
姓王之王。
或言是天王之王。
或言是
國王之王。
喧喧成論竟不能決。
今事已驗方
知先旨。
乃說帝王之王。
標寺基已隨信出山
行至石城乃云。
有疾智越云。
大王欲使吾
來。
吾不負言而來也。
知命在此。
不須
前也
石城天台西門
天佛是當靈像
所。
既好宜最後用心
衣鉢道具分滿兩分
一分彌勒
一分羯磨
語已右脇西向
臥。
專稱彌陀般若觀音
奉請進藥。
即云藥能
遣病留殘年乎。
不與合藥何能遣。
年不
與心合藥何所留。
智晞往日復何所聞
觀心
論中復何所道紛紜
醫藥擾累於他。
又請進
齋飯
報云。
非但步影為齋。
能無緣無觀即真
齋也。
吾生勞毒器。
死悅休歸世相如是
不足
多歎即口授遺書并手書。
四十六字蓮華
犀角如意留別
大王芳香不窮永保如
書具別本
封竟。
三衣鉢命淨掃灑。
唱二
部經為最後聞思聽法華竟。
讚云。
法門父母
慧解由生。
本迹曠大微妙難測。
四十餘年蘊
之知誰可與唯獨明了餘人所不輟斤絕絃
於今日矣。
無量壽竟。
讚曰。
四十八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能改悔
者。
尚復往生況戒慧熏修
行道故實不唐
捐。
梵音聲相實不誑人。
唱經時。
吳州侍官
張達等。
五人自見大佛
大石尊光明滿
山。
入房諸僧
或得瑞夢或見奇相
雖復
異處而同是。
此時唱經竟。
香湯漱口
說十
如四不生十法三觀四無量心悉檀四諦
十二因緣波羅蜜
一一法門一切法
通心清涼池。
若能於病患
境達諸法門
者。
二十五人百金可寄。
今我最後策觀談
玄。
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智朗請云。
伏願慈留
賜釋餘疑不審
何位歿此。
何生誰可宗仰
曰。
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
訪路。
告實何益。
由諸𢤱悷故喜怒呵讚。
既不
自省倒見譏嫌
吾今不久當為此輩
破除
觀心論已解。
今更報汝。
吾不領眾必淨六
根。
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
汝問何生者。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
問誰可宗仰
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
吾常說四
三昧是汝明導
教汝重擔
教汝三毒
教汝四大
教汝解業縛。
教汝魔軍
汝調禪味
教汝折慢幢
教汝遠邪濟。
教汝
無為坑。
教汝大悲難。
唯此大師能作依止
我與汝等因法相遇。
以法為親。
傳習佛燈
眷屬
若不能者傳習魔燈非吾徒也。
誡維
那曰。
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
氣盡為期
云何身冷方復響磬。
世間哭泣
著服皆不應為。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
如入三
公元597年
昧。
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
十四日未時入滅
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至于
子時頂上猶煖。
雖復不許哀號門人哽戀心
沒憂海不能自喻
日隱舟沈永無憑仰。
加趺
安坐在外十日
道俗奔赴燒香散華
號繞泣
過十日
已殮入禪龕之內。
流汗遍身綿
帛掩拭沾濡若浣。
既而歸佛隴而連雨不休
弟子呪願
願賜威神纔動泥洹之輿應手
開風悲泉奔水咽。
道俗弟子侍從靈儀
遺囑之地。
龕墳雖掩妙迹常通
謹書十條
繼于狀末。
(其一)勅昔在蕃寅覽別書感對澘塞。
淨名
呪願曰。
昔親奉師顏未敢咨決
今承遺旨
何由可悟。
若尋文生解。
願示神通夜仍感夢
群僧集閣王自說義釋難如流。
智者飛空
而至。
七寶珊瑚閣內還更飛去。
王後
遺旨并功德疏。
山眾文並在別本
送經
一藏
銅鐘二口
香旛委積衣物
豐華王人
歲月相望
每至忌辰結齋不絕。
司馬王弘
依圖造寺
山寺秀麗方之釋宮。
創寺已後
春坊
故知皇太子寺基此瑞驗矣。
王家
寺斯又驗矣。
三國成一斯又驗矣。
寺名國清
此又驗矣。
靈瑞殷勤聯翩四驗古今以為
例焉。
(其二)朱方天香沙門慧延。
彼土名達昔游光
宅。
早沾法潤忽聞遷化
感咽彌辰奉慕尊靈
為生
何處寫法華經以期
冥示潛思累旬
夢見觀音
七層光焰赫奕過經所稱。
者身從觀音西來至。
延夢裏作禮
乃謂延
曰。
疑心遣否。
延密懷此相口未曾言。
後見
灌頂始知臨終觀音引導
事驗懸契欣嗟無
已。
(其三)土人馬紹宗居貧。
好施刈稻百束以供寺
僧。
執役疲勞身如有疾。
心作是念。
我由施故
而感斯患。
未測幽冥當有報否。
因極寢臥夢。
智者趺坐一床
燒香如霧安慰紹宗。
家貧好施何疑無福。
種種勸喻辭繁不載。
宗兄及宗妻母三人共夢。
晨朝各說異口
同言。
香氣盈家經日不歇
宗親感歎冥聖
不遙。
公元598年
(其四)開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
佛隴僧眾方就
坐禪
師現常形堂按行。
上座道修良久
奉。
其年十月十八日
海州水縣人丘彪。
發誓於龕。
夜見排戶彪即起禮拜云。
安隱無慮也。
遶寺一匝隨後
奉尋出門
數步奄然便失。
其月十二日
海州沐陽
縣人伯奴衛伯玉
智者舊室而見其形
床事相如在。
公元599年
(其五)開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
土人張造年邁
脚蹶。
曳疾登龕拜曰。
早蒙香火來世度脫
仍聞龕內應聲。
聞彈指造再請云。
若是
重賜神異
即復如初
造泣而拜戀慕
返。
公元601年
(其六)仁壽元年正月十九日
永嘉縣僧法曉。
聞勝德。
歿傳妙瑞。
不早追恨疚心
故來
墳所旋千匝禮千拜。
昏夕間龕戶自開。
明流出照諸樹木枝葉炳然
合寺奔馳所共
瞻禮
公元602年
(其七)仁壽二年八月十三日
沂州臨沂縣人孫
抱長。
午前於龕所奉見信心殷重
後限滿被
獨到龕所。
辭別洒淚向僧說如此
公元605年
(其八)大業元年二月二十日
土人張子達母俞
氏。
年登九十患一脚短。
凡十八年自悲己老。
到墳奉別設齋專至
即覺短脚還申。
行步
宛如少時
此嫗悲喜見人即述。
遙禮天台
以為常則
(其九)荊州弟子法偃。
江都智者影像
還至
江津像身流汗
拭已更出。
道俗瞻禮
平生
汗痕尚在
(其十)荊州玉泉寺石碑
未得鐫刻智者像。
而碑上自然生脈成文曰。
天地玄用出生
磨刮
其辭彌亮一境觀讀三日方失。
智者弘法三十餘年。
不畜章疏無礙辯契
符文
挺生天智世間所伏。
大機感乃為
著文。
奉勅淨名經疏。
佛道品為二十八
卷。
覺意三昧一卷
妙門一卷
法界次第
門三百科。
始著六十科為三卷
止觀一卷
法華三昧行法一卷
常在高座云。
若說次
禪門一年一遍
若著章疏五十卷
若說
法華玄義并圓頓止半年一遍
若著章
疏各三十卷
三法門皆無文疏。
講授而已
莊嚴寺法慎私記禪門
初分得三十卷
刪定而法慎終國清寺
灌頂私記法華玄初
分得十卷
止觀初分得十卷
方希再聽畢。
首尾會。
智者涅槃
鑽仰無所髣髴
龍章未經
要妙
深識自尋得其門也。
學士法喜凡事
十七禪師
年登耳順方逢智者
陳尚書毛喜
嘲之曰尊師猶少。
弟子何老。
答云。
所事者德
在於年。
又問曰。
何者為德。
答云。
善巧說法
後代富樓那。
破魔除障即是優波毱多。
自善其辭。
談之朝野常為口實
常行
等懺。
來索神王遮曰。
法喜當往西方
生得道豈償汝命耶。
仍於瓦官寺端坐入滅
建業咸覩天地共知。
又有慧瑫因聽法而發
定。
道勢因領語。
而觀開淨辯強記瀉瓶
德。
佛隴燒身慧普修懺象王便現。
法慎學
禪微發持力。
二三子不幸早亡。
門人行解
兼善堪為後進師者多矣。
皆內祕珍不令
人識。
今略書見聞如上
晉安王中兵參軍
陳鍼即智者長兄也。
年在知命張果相之
死在晦朔
師令行方等懺。
見天堂牌門。
公元619年
是陳鍼之堂。
十五年當生此地
遂延十五
年壽
果後見鍼驚問君服何藥。
答但修懺耳。
云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
梁方茂從師
坐。
發身通微輕舉
智者呵云。
汝帶妻
何須學。
此宜急去之。
大中大夫蔣添玫儀
同公吳明徹
皆稟息法脚氣除法遠覃
例皆如此
灌頂多幸謬逢嘉運
齒輪下十
三年
戴天履地不測高深
開皇二十一
遇見
開府柳顧言賜訪智者
俗家桑梓
道緣由皆不能識。
克心自責微知醒悟
仍問
遠祖故老
即詢受業先達瓦官前事
親承音旨
天台後瑞隨分憶持。
然深禪博慧
妙本靈迹
皆非淺短能知。
戀慕玄風無所
宗仰
輒編聞見若奉慈顏
披尋首軸涕泗
謹狀
法師云。
大師所造有為功德
造寺三十六
所。
大藏經十五藏。
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
栴檀金銅畫像八十萬軀。
弟子三十
二人
得法自行不可稱數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