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九
宋括山一菴釋本覺編集
明六觀居士畢延玠較訂
唐
**元宗
公元713年
癸丑(開元元年)
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
是功畢。流志自是更不譯經。唯專持誦。時修禪觀○
七月義淨法師示寂。壽七十九。勑給葬事。淨譯經論
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儀傳等九卷。淨雖
遍番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學徒○七月。六祖辭徒
眾。歸新州故宅國恩寺。其徒泣曰。師歸當復來否。祖
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
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至國恩寺。以八月三日。示眾
曰。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汝等
信根巳熟。堪任大事。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巳。菩提果自成。即跏趺而逝。壽七十六。廣
州都督韋據。率新韶二郡官吏。迎奉全身。歸曹溪寶
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甲寅(二)
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
致捨君親妻子。而師事之。說若有理。朕當建立。說若
無理。朕當削除。奏曰。佛於眾生。恩過天地。明踰日月。
德重父母。義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
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竝過此乎。光曰。天能
盖不能載。地能載不能盖。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照
夜不照晝。父只能生不能養。母只能養不能生。君有
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侫。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佛於
眾生恩則不爾。言盖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明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
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
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携。唯願陛下回心敬仰。
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願回心。生生敬仰。
乙卯(三)
八月。帝遣禮部郎中張洽。賷詔詣當陽山。起沙門一
行赴闕。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數訪以安國撫民之要。
或謂一行優於憶誦。帝一日命出宮籍示之。行閱畢。
令內侍執本。對帝復之。不差一字。帝驚異。顧謂左右
曰。聖人也。自是頻召咨質佛心之要。行雍容敬沃。聖
眷日隆。天下以帝從之問道。呼為天師(舊唐史)。
丙辰(四)
天竺三藏法師輪波迦羅(此云善無畏)。至京。帝初夢梵僧
風度[王*(十(罩-卓+衣))]異。因追𦘕工。授以形段。圖于殿壁。及畏至入
對。帝熟視。乃夢中所見僧也。悚然異之。舘于西明寺。
寧薛諸王。皆降禮欽重(舊唐史)○嵩岳元珪禪師示寂。
師得法于安國師。壽七十一○宋璟為廣州節度。入
曹溪禮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祈一祥瑞
表信。言訖。微香襲人。甘雨傾注。璟忻躍賦詩而去。未
幾召入。與姚崇相繼執政。世稱姚宋。為中興賢相云
(通論)。
丁巳(五)
善無畏。譯求聞持法○八月。律師道岸卒。帝制圖形
林光宮○房琯宰桐廬縣。與道士刑和璞出遊。過夏
口村。入佛寺坐古松下。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
師德與永禪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耶。琯因悵然。悟
前生為永禪師也。
戊午(六)
天竺沙門勒佉。緬承廬山東林鴈門風範。乃涉遠而
至。一入山。首末六年。常坐不臥。手引禽食。其北嶺佛
駄舍利塔院。置四百餘載。前後居僧皆患水遠。師至
止一年。乃精誠幽感。遂致靈泉泌涌。色白輕美。冬夏
無竭(廬山記)。
己未(七)
庚申(八)
天竺三藏跋日羅菩提(此云金剛智)至京。有旨迎入大慈
恩寺。廣弘秘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一行
禪師。每諮稟之。五月值旱。詔智禱雨。智結壇圖七俱
胝像。約以像開眸即雨。至三日像果開眸。有物自壇
布雲彌空。斯須而雨。帝降詔褒美。
辛酉(九)
釋智嚴。譯修行等經六卷○天竺寶思惟遷寂。壽百
餘歲○四月朝廷以麟德曆不驗。詔禪師一行。改撰
新曆。行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道士刑和璞。謂太史
令尹愔曰。一行其聖人乎。昔洛下閎造太初曆。嘗記
曰。八百年後。當差一日。必有聖人紏正之。今年期差
滿。而一行推數以紏數家之繆。閎言不誣矣。愔亦以
為然。
壬戌(十)
七月旱。帝遣使詔三藏無畏請雨。畏持滿鉢水。以小
刀攪之。誦呪數番。即有物如蚪龍。從鉢矯首水面。畏
呪遣之。白氣自鉢騰涌。語詔使曰。速歸。雨即至矣。詔
使馳出。頃刻風雷震電。詔使趨入奏。御衣巾巳透濕
霖雨。彌日而息。又嘗霖霪逾時。詔畏止之。畏揑泥媼
五軀。向之作梵語。若斥罵者。即刻而霽。其神驗類如
此。帝敬之若神。
癸亥(十一)
金剛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今在藏)○十
月。禪師一行。製黃道儀成。帝自為之銘。詔安武成殿。
以示百官。其儀準圓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數。注水
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綴以日
月。令得運行。每天東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
度。以木匱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準。立
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
之。其一前置鍾以候辰。至辰則自撞之。皆略施輪軸。
交錯相持。稱其為神功(竝舊唐史)。
甲子(十二)
菩提流志。隨駕入洛。勑安置長壽寺○善無畏。隨駕
入洛。於大福先寺。譯毗盧遮那蘇息地。羯羅等經。三
部十三卷。竝總持妙門。禪師一行三藏寶月等。參預
其事。畏好禪觀。每勸學者習之○沙門牛雲不慧。詣
五臺山禮文殊。殊現老人身。為钁胸中淤肉。自是卞
悟。為時導師(通論)○溫州淨居寺尼玄機。景雲中得度。
常習定於平陽大日山石窟中。或者云。嘗與兄宿覺
同參六祖。因著圓明歌。與證道歌。相表裏。後倒立而
化。法屬以生死顛倒語呵之。應聲而仆。將葬之夕。風
雷陰黯。若有神物移之。越二日。有自大日來者云。是
夕空中有蕭罄聲。機之柩巳厝是峯上。其徒迎舍利
歸葬于寺。建浮屠。號圓明塔。趙清獻公。立碑載其事
(永寧編)。
乙丑(十三)
嵩岳破竈墮和尚。隱居嵩山。山有廟甚靈。廟唯安一
竈。祭無虗日。師入廟以杖擊竈云。此泥瓦合成。聖從
何來。靈從何起。又擊三下。竈乃傾破墮落。須臾一青
衣人。設拜師前曰。我本此竈神。久受業報。蒙師說無
生法。得脫此生天。特來禮謝。神再拜而去。少頃徒眾
問師。竈神得何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
泥瓦合成。別無道理為伊。眾無語。師良久云會麼。眾
云不會。師曰。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眾僧乃禮拜。師
曰。破也墮也。於是其眾皆悟玄旨。
丙寅(十四)
日本國沙門榮叡等。至楊州。奉僧伽梨十領。其上綴
以山川異物之狀。盖其國主附之。以施中國沙門。時
律師鑒真。受其衣。歎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會
叡等勸請。遂附舶而東至日本。彼王枉駕迎勞。舘于
毗盧殿。未幾請真授歸戒。夫人羣臣。皆以次稟授。日
本自是始有律教。
丁卯(十五)
十一月。三藏菩提流志示寂。春秋一百五十六。前後
總譯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卷。自天后長壽中。至京
三十餘年。華嚴寶積等經。皆出其手。帝及公卿。敬之
如生佛。葬日特給鹵簿羽儀。塔于龍門西原。追贈鴻
臚大卿。謚賜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
有焉○十一月。禪師一行。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
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行容貌如生。
帝親製碑。書之于石。出內庫五十萬。建塔銅人原。謚
曰大慧禪師。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行曰。鑾輿
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帝驚問其故。不答。退以小金
合進之曰。至萬里即開。帝一日發合視之。盖當歸少
許。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里橋忽悟。末幾果歸。昭
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滅。故云終吉。有里媼素
供行。而媼子坐罪將之刑。媼悲泣請救。行憐之。令弟
子捕生物。得雉豕七。行日藏其一於甕中。為梵語呪
之七日。北斗盡沒。朝廷震驚。太史奏。將有變請禳之。
帝以問行。對曰。此無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則妖不能為。帝然之。遂
大赦。媼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則一星現。至七日
而斗復如故。其秘術多此類(舊唐史)。
戊辰(十六)
詔張說等。編次一行大衍曆施用。三月駕幸溫湯。道
由一行塔所。帝為駐蹕徘徊。令品官詣塔。告以出豫
之意。賜帛五十疋。令蒔塔前松栢。其為聖眷如此(本傳)。
已巳(十七)
燕國公張說薨。說為唐宗臣。為文精壯。尤善釋典。著
般若心經序曰。萬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歸於
一。一者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
玄通(云云)。又製法池院法堂贊曰。是佛虗空相。是法
微妙光。定慧不相離。是僧和合義。人空法亦空。二空
亦復空。住心三空寶。是名三歸處。見若不染色。知若
不取識。是名真實見。亦名解脫知。佛觀離生滅。諸法
等如是。
庚午(十八)
金剛智。又出曼殊五字心。及觀音瑜伽要○唐朝傳
譯緇素。至是巳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等。
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沙門智昇。撰開元
釋教錄二十卷。銓次大藏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
(自天地玄黃字號。止笙字函。后數十函係傳錄。及唐宋新譯經)昇又撰續內典錄一
卷。續譯經圖紀一卷。又續佛道論衡一卷○帝御花
萼樓。召二教偉匠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辨
四十往反。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題曰開元佛道
論衡。
辛未(十九)
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壬申(二十)
八月。金剛智法師。跏趺而逝。賜謚灌頂國師。救中書
杜鴻漸。撰紀德俾。智初從龍智阿闍梨。傳密教。及來
東土。弟子不空。傳其教。智授以瑜伽五部。及毗盧遮
那經。蘇息軌範(通論)○是歲禪師義福示寂。福得法於
神秀。帝欽重之。在京城傳教二十年。人皆宗仰。有旨
賜號大智禪師。
癸酉(二十一)
方士張果。有長年秘術。自言數百歲矣。帝召至闕。變
化不測。後懇辭還山。下制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
先生。果入常山。後不知所終。
甲戌(二十二)
公元719年
長者李通玄。在神福山。造華嚴論。初開元七年。至太
原孟縣高仙奴舘之。齋中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閱
公元722年
十年。負經書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當塗。長者撫之
曰。吾將著華嚴論。能為擇棲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
背。隨至神福山原下土龕之前蹲駐。長者乃於龕著
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有二女子。日長為者汲
泉炷香奉紙墨。每食時輙具淨饌。置長者前。齋畢撒
器而去。如是五載。至長者著論畢。遂滅迹不見(本傳)。
乙亥(二十三)
三藏無畏示寂。春秋九十九。詔鴻臚丞李現。監護喪
事。全身塔于龍門西山廣化寺。畏本讓國出家。道德
名稱。為天竺之冠。所至講法。必有異相。甞過龍河。一
托駞負經沒水。畏懼失經。遽隨之入水。於是龍王邀
之。入宮講法。為留三宿而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其
神異多此類。
丙子(二十四)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師匠。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
普賢闍梨。求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其王
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舉國神
敬之(本傳)。
丁丑(二十五)
藥王姓韋名古字老師。疎勒國人。身衣毳袍。腰懸數
百葫蘆。頂戴紗巾。手持蔾杖。常以一黑犬同行。時人
疾患。稍多疼因。師遂發願。普施藥餌。無不痊平。覩之
者便愈。后乃圖形供養。皇帝敬禮。為藥王菩薩。自
昔曾五度化身。來救貧病。其犬化為黑龍背之。冲天
而去(出本草序又神仙傳)○丞相宋璟薨。璟素奉佛法。每師曇
一法師。求詢法要。
戊寅(二十六)
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號。曰開元寺。
已卯(二十七)
沙門法秀。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入終南山。施回向
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訪。無所謂回向寺者。忽道逢一
僧曰。吾導汝入回向寺。秀隨之入山。二日至深絕處。
唯見雲掩巖洞。乃鑽燧出火。焚香拜之。忽雲開見崖
半有朱門高聳。秀與之而入見。諸僧皆奇偉。出袈裟
遍寺施之。其寺僧擕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舊居
也。向在此好聲樂。故降為人主。久當復歸。乃授以玉
簫。并袈裟一條。囑曰。持歸獻唐天子。秀還詣闕。表上
所寄袈裟玉簫。帝覽之。因取玉簫調弄。宛如夙御焉
(通論)。
庚辰(二十八)
三月。華嚴李長者。坐化于神福山龕中。先一日出山
辭里人。里人至巳示寂矣。壽九十五。著華嚴論四十
卷。及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
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等。竝傳於世(本傳)○十二月。青
原行思禪師示寂。師初見六祖。問當何所務。即不落
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
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
弟子頗眾。得法深者石頭遷(傳燈)○是歲。京都普寂禪
師示寂。寂事秀禪師。秀薦於則天。得度為沙門。秀歿。
天下奉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行。制令代秀
統其法眾。開元中。有旨。移寂於都城居止。王公士庶
爭來禮謁。及卒。凡士庶曾謁見者。皆制弟子之服。敕
賜號大照禪師。葬日河南尹裴寬及妻子。竝衰麻列
于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舊唐史)○是年
法師道氤卒。帝降詔傷悼(本紀)。
辛巳(二十九)
壬午(天寶元)
九月。太子詹事嚴挺之卒。挺之自預為墓誌。有曰。以
某月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西禮也。初挺之師事
大照禪師慧義。深明釋典。及遺命葬大照塔次。示不
忘其德(舊唐史)。
癸未(天寶二)
帝遣中使楊庭光。入司空山。採常春藤。光因詣無相
寺。問本淨禪師佛道之義。師云。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會道。無心是道。光迴闕以師聞奏。即敕光賷詔
起師。是冬赴京。
甲申(三載)
正月上元日。召二街名僧。赴內道場。共司空本淨禪
師。闡揚佛理。有遠禪師。問以何為道。師曰。無心是道。
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
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
俱虗妄。總是假名。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道否。曰山
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言身心本
是。豈不相違。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
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
是空。道亦窮原無有。如遠者又七人。往復論道。師詞
辨傾注。帝及四眾。莫不稱善而罷(五燈)○制天下開元
寺。觀鑄金銅御容。冠道冠。衣僧衣。躡儒履。帝自為贊
(統紀)○南嶽讓禪師示寂。師自曹溪得法。初棲武當。次
來南嶽。居觀音道場。因號觀音大師。參徒雲集。得法
上首馬祖也。元和中。張正甫制碑(五燈)○徑山國一法
欽禪師。初開元十年。依鶴林素禪師出家。因有省。自
此日用妙密。超放無拘。辦道既久。請遊南方。素曰。乘
流而行。遇徑即止。師禮辭之。至是南至餘杭。東北徑
山。默省素語。乃登崗阜。尋駐錫之地。西過危峰之北
石巖之隈。趺坐石床。有老人。前致敬曰。願捨此居之
地。為師駐錫之所。即請師南進。登山絕頂。入五峰之
間。有一大湫。指謂師曰。吾家若去。此湫當漲。留一穴
之水。幸勿堙之。我時來相助。言訖乃隱。於是雲霧晦
冥。風雨驟作。連夜不息。及逗曉雨霽。湫水盡涸。漲沙
遂平。惟一穴尚存。謂之龍井。北峰之陽。復有草庵可
居。師遂安禪於此。四方雲衲。欽慕高道。撥草瞻風。營
巢聚枝。未逾數載。庵居遍於巖谷。名走叢林。道滿天
下。今庵基見在。諸草不生(本傳)。
乙酉(四載)
召道士吳筠。見大同殿。帝問道要甚重之。而高力士。
素事佛因。短筠於帝。筠乃辭還居茅山。及為文章。深
詆釋氏。議者譏其背向。時浙西觀察陳少游。惡筠所
為。因命法師神邕。著論折之。邕著飜迷論。以訂其妄。
筠論遂廢。給事中竇紹。見邕論歎曰。邕可謂塵外摩
尼論中師子(舊史)○荷澤神會禪師至京。獨斷祖道。為
南北宗。述頓漸門。著書曰顯宗論。大鑒所傳。自是遂
尊於天下(正宗記)。
丙戌(五載)
不空三藏。自西域還○五月。制天下度僧尼。竝令祠
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丁亥(六載)
詔不空三藏入內。結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時
方士羅思遠。以術得幸。有旨。令與不空驗優劣。他日
會于便殿。思遠持如意。向之言論。次不空就取如意
投諸地。命遠舉之。遠饒力不能動。帝擬自取。不空笑
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舉手中如意示之。思遠欽服
而罷。不空凡祈禱。必張綉座。手持木神。誦呪擲之。神
自立于座。四眾環視。必見其神目吻瞬動。所禱雖造
化之功可奪也。朝野奉之如佛。
戊子(七載)
大將軍高力士。於西京作寶壽寺。寺鐘成。力士作齋
以慶之。舉朝畢集。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樂施者。至
二十杵。少者不減十杵(唐史)。
已丑(八載)
福州南㵎天王寺上有巨石。是年五月。忽大雷雨。頂
劈輪囷。斬焉中闢。南委地以柹落。北干霄而碣樹。亭
亭厥心。隱出真像。列侍環衛。品覺有序。莊嚴供養。文
物咸秩。異矣哉。盖諸佛。因其不朽之物。憑乎不動之
基。形既長存。法可隨永云(歐陽詹記)。
庚寅(九載)
公元742年
給事王維字摩詰。奉佛持戒。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喪。表請以輞川第。施為佛祠(唐史)○洛陽有巨蛇。出
芒山下。長百餘丈。人觸氣即死。有詔。命不空三藏呪
之。不空驚曰。是將混洛陽為瀦者也。呪之三日而斃
(舊唐史五行志)。
辛卯(十載)
石頭希遷禪師。參青原得法。自天寶初。來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南嶽鬼
神。多顯迹聽法。而師皆與受戒(五燈)○西域犍那至。
公元752年
壬辰(十一載)
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元素示寂。左補闕李華製碑。
略曰。師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
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
雨。四天香雲。幡幢盖網。光蔽日月。奉全身建塔于黃
鶴山西原。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故齊翰張均梁昇
徐嶠等。皆菩薩戒弟子。道流人望。莫盛於此。弟子甞
聞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
公元753年
癸巳(十二載)
西蕃寇。圍涼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空誦仁
王密語數番。有神介冑而至。帝親見之。問曰。此何神
也。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空誦密語遣之。數
日涼州捷報。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賊畏懼卷甲而去。
帝大悅。詔天下軍壘。皆立毗沙門天王祠。
公元754年
甲午(十三載)
左溪元朗禪師示寂。初南岳惠聞。悟法華宗旨。以授
惠思。思授智者。智者授灌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
公元742年
威。朗事東陽。盡傳其道。獨處巖穴三十年。晏坐左溪。
因以為號。春秋八十二。弟子神邕。玄淨。法燈。清辨。湛
然等。數十人。傳其教。補闕李華誌其碑陰。有曰。師一
鬱多羅四十餘載。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遠近學者。擁
室填門云(本傳)○元德秀卒。秀字紫芝。少事母孝。母亡
廬墓側。刺血寫佛經。絕筆感異香芬馥。彌日而息。初
兄子襁褓喪母。無資得乳媼。秀自乳之。數日涌流。能
食乃止。及為魯山令。卓然廉潔。房琯每曰。見紫芝眉
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及卒。家唯枕履簟瓢而巳。族
弟元結哭之曰。大夫生六十年。未甞識女色。未甞有
十畆之地。十尺之舍。十歲之童。未甞完布帛而衣。具
五味而飡。吾哀之。以誡荒婬貪侫綺紈梁肉之徒耳(舊唐史)。
公元726年
乙未(十四載十一月祿山反陷東京)
**肅宗
公元756年
丙申(至德元載)
公元742年
六月。祿山陷長安。明皇幸蜀。時有守臣。與祿山偕反
者。曾為閬守。有𦘕像在路次。明皇以劒斬像首。其人
在陜西。其首忽墮于地○明皇甞問一行。國祚何難。
行進金合祝。至萬里即開。常曾發視。乃當歸少許。及
是車駕至成都。渡萬里橋。忽悟當歸之讖。於是洗然
公元756年
忘憂云○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旬日諸鎮兵至。乃以
房琯為相兼元帥。時寇難方剡。或言。宜憑福祐。帝納
之。引沙門百餘入行宮。結道場。朝夕諷唄。帝一夕夢
沙門身金色。誦寶勝如來名。以問左右。或對。賀闌谷
有僧名無漏。常誦此佛。頗有神異。帝召無漏。固辭不
赴。尋救郭子儀諭旨。無漏乃見于行在。帝悅曰。真夢
中所見僧也。而三藏不空。亦見于行宮。帝併留之。託
以祈讓(通論)○溫州龍泉山。無著大師。居山南。一日卜
遷。忽電電晦冥。有龍見山下張白家。無著因請捨田
建寺。而白欲輸其直。逮夜天雨錢二十萬以市之。遂
建院郡上其事。賜名龍泉院(永寧編)。
丁酉(二載)
正月。祿山子慶緒。弑祿山自立。九月破慶緒復京師。
十月帝歸京師。十二月太上皇至自西蜀○是歲
華嚴疏主澄觀法師。得度具戒。即以十事自勵曰。體
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
榻。目不析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
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從牛頭忠禪師。徑山欽禪師。
問西來宗旨。授華嚴圓教於詵禪師。
戊戌(乾元元年)
僧無漏。立化于禁中。足去地尺許。左右以聞。帝驚異。
降蹕臨視。得遺表□歸葬臼谷。有旨護迭臼居建塔。
至懷遠縣。輒舉不□□□□泥塑全身留之下院○
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贊唄甚嚴。宰相張鎬諫曰。
願陛下以無為為心。不以小乘擾聖慮。帝不納。尋
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聽白衣能誦經五
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亦賜明經出
身。及兩京平。又於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進
納自此而始。
已亥(二年)
三月。詔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昇州剌史顏真
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其序有云。我皇舉天下
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
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倣髴云云(本傳)。
庚子(上元元年)
公元758年
上遣使詣曹溪。迎六祖衣鉢。入內供養(一云乾元元年)○荷
澤神會禪師示寂。敕建塔院。賜號真宗般若。
公元756年
辛丑(二年)
正月。帝不豫。皇后張氏。剌血寫佛經。百僚於諸寺齋
僧(唐史)○詔南陽慧忠禪師赴闕。詔書略云。朕聞。調御
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囑。實在朕躬。思與道安。弘宣
祕典。廣資福潤。以及大千。傳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
毒箭。良緣斯在。勿以為勞。杖錫而來。京師非遠。齋心
巳久。速副朕懷。春寒師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初忠
自受曹溪心印。居南陽四十年。不下山門。及是赴詔。
初安置千福寺。帝每召入禁中問道。帝一日齋沐。致
十問於師。一曰見性後用布施作福否。忠對無相而
施。合見性。二曰作何行業合此道。忠答無功而□合
此道。三曰或有病難。將何修行抵擬。忠對了業本空。
得不動轉。四曰臨終時何得自在。忠以努力自信道
為對。五曰煩惱起時。將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煩惱
回歸妙用為對。六曰見性後用念佛。求生淨土否。忠
對性即是佛。性即淨土。七曰捨此陰了。當生何處。忠
以無捨無生自在生為對。八曰臨終時有花臺寶座
來迎。可赴否。忠以不取相為對。九曰作麼生得神通
似佛國。忠以見性如貧得寶。如民得王為對。十曰只
依此本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對定得作佛。佛亦無相
無得。乃為真得。此十對皆廣有其辭。今約科目為對
耳。帝由是凝心玄旨(帝有問十身調御。及無諍三昧等。緣見五燈)。
壬寅(寶應元年)
四月。楚州龍興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昇天。見天
帝授以十三寶。謂真如曰。中國有灾。宜以第二寶鎮
之。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獻于朝。一曰玄黃天符。二玉
雞。三穀璧。四王母環。五碧色寶。六如意珠。七紅靺鞨
八琅玕珠。九玉玦。十玉印。十一桑鈎。十二雷斧。十三
(失名。)帝覽之大悅。名曰定國寶。帝以獻自楚州。即太
子所封之國。又聞中原宜以第二寶鎮之。遂詔太子
攝政事。大赦改元(舊史)○五月。太上皇崩。帝衷慟致疾。
公元762年
相距十四日而崩。代宗即位。
**代宗
公元756年
癸卯(廣德元年)
十一月。吐蕃陷京師。帝奔陜。郭子儀兵至。敗吐蕃復
京師。帝在華陰。五臺文殊菩薩見帝。納以秘語。十二
月。帝歸京。詔修五臺文殊殿。鑄銅為瓦。塗以黃金。費
億萬計。
甲辰(二年)
詔內道場。選三百僧。百人為番。出入乘馬。常講誦仁
王般若經○帝迎忠國師。住光宅精藍。
乙巳(永泰元)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載王縉杜鴻漸為相。三人
皆好佛。縉尤甚。不食葷血。與鴻漸造寺無窮。上甞問
以佛言報應。果為有無。王縉奏曰。國家運祚靈長。非
宿植福業。何以致之。福業巳定。雖時有小災。終不能
為害。所以祿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禍。僕固懷
恩稱兵。內侮出門。病死回紇。吐蕃大舉深入。不戰而
退。此皆非人力所及。豈得言無報應也。上由是深信
之。載等每侍。上從容多談佛事。由是宮中祀佛。梵唄
齋熏無少懈。群臣承風旨。四方之民。皆相化矣○詔
天下官司。無得箠辱僧尼○禁中講誦仁王經○詔
命不空三藏。重譯仁王經舊本○五月。帝夢六祖請
衣鉢歸曹溪。遣中使送還○九月。鑄金銅佛像於光
順門。率百僚拜祀○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內出仁王
經二輦。送西明諸寺講之。寇平○十一月。詔法師良
賁。造新仁王經疏。疏成。賁以表進呈。帝稱善。
丙午(大曆元)
七月壬午。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巳下七
聖位。建巨幡。各以帝號標其上。自大廟迎入內道場。
鐃吹鼓舞。旌𣄢燭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門。迎拜
導從。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帝賦詩
美之百僚皆。和。
丁未(二年)
七月。魚朝恩奏以先所賜庄。為章敬寺。以資章敬太
后冥福。窮壯極麗。費逾萬億。進士高郢兩上書。皆寢
不報○是月。宰相杜鴻漸。出撫巴蜀。至益州。遣使詣
白崖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曰。弟子聞金和尚說。
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
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
慧。非一非三也。時聞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與不
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
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
免聲塵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復如之。公與僚屬。喜
躍稱善。公又問。何謂識心見性。答曰。一切人隨念流
浪。盖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不定不亂。平常自在。觸目皆如。無非
見性也。鴻漸由是棲心禪悅(五燈)。
戊申(三年)
詔不空三藏。於興善寺立道場。命近侍大臣及諸鎮
將帥。悉授灌頂。帝親為不空敘官。特進鴻臚卿○
帝召忠國師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帝曰。此人頗有
見解。請師驗之。忠曰。汝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
識字善筭。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雌山。山人茫然
不能對。忠指殿上地問。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筭方知。
忠於地上畫一畫云此甚字。曰一字。忠云。土上一畫
是王字。何謂一字耶。忠又云。筭三七是多少。曰國師
玩弟子。三七豈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貧道。三
七是十。何謂二十一。復問更有何能。曰弟子縱有能。
亦不敢向國師開口。忠曰。縱汝有能。亦俱未是。忠乃
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筭
不解筭。陛下何處得此幪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國
位。不足為寶。師乃國寶也。山人曰。陛下真識寶者矣
○是歲。詔徑山道欽禪師。詔書云。朕聞。江左有蘊道
禪人。德性氷霜。淨行林野。朕虗心瞻企。渴仰懸懸。有
感必通。國亦大慶。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
願力。應物現形。今特詔迎。速副朕懷。春寒師得安否。
遣此旨不多及。師赴詔至闕。帝親加瞻禮慰問。從容
因曰。朕聞。徑山神龍。獻湫為寶坊。非師道德。莫能如
此。師一日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必見朕起身。
師曰。陛下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
禪師(本錄)。
已酉(四年)
帝甞在便殿。指魚朝恩。謂忠國師曰。朝恩亦解些子
佛法。朝恩即問國師曰。何是無明。無明從何起。師曰。
佛法衰相今現。帝曰何也。師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
衰相現。朝恩色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朝
恩復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師曰。有人言。汝是天
子。果否。恩伏地曰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師曰。我不是
佛。恩曰。師應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師曰。我向後必
當作佛。我若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却
姓莫不姓魚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朝恩此去。實不
敢向師論佛法。忠謂帝曰。幾怕殺此奴(通論)○徑山欽
禪師。力請歸山○江西道一禪師。說法于豫章開元
寺。時號馬祖○牛頭慧忠禪師示寂。師平生一衲不
易。器用唯一鐺。甞有供僧穀二廩。盜者窺伺。虎為守
之。縣令張遜入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
師敲床三下。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及移居
莊嚴寺。將建法堂築墓。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潛資夜
役。不日而成。由是學徒雲集。至是將終。石室前掛鐺
樹。掛衣藤。無故枯死。師集眾布薩訖。淨髮浴身。怡然
坐化(五燈)。
庚戌(五年)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自云得他心通。帝請忠國師試
驗。忠曰。汝道老僧今在甚處。耳云。和尚是國師。何得
往天津橋。看弄猢猻。忠又問。今在甚處。耳云。國師何
得去西川看競渡。忠又問。今在何處。耳良久罔知去
處。忠叱云。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不空
示疾。以表辭帝。詔遣內使勞問。就加開府儀同三司
蕭國公。空辭讓數四。帝不允。六月癸未。沐浴更衣。吉
祥安臥而寂。帝輟朝三日。贈司空。追謚大辨正廣智
三藏和尚。荼毗日。詔遣中謁者。賷祝文祖祭。睿詞深
切。禮冠群倫(此出碑傳。而通鑑載師卒於九年)。
辛亥(六年)
淮南節度使張廷賞。狀舒州三祖僧粲大師行實。請
謚于朝。四月。賜謚鏡智禪師。塔曰覺寂○九月。詔以
不空三藏舍利。起塔于舊居寺。御史嚴郢。撰紀德碑。
略曰。和尚西域人也。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
國師。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譯經一百三十六卷。自金
剛薩埵。於毗盧佛前。受瑜伽上乘義。傳於龍猛。猛傳
於龍智闍黎。智傳金剛智闍黎。金剛智。東來傳於不
空。凡六葉矣。不空傳於惠朗等。天下謂之密教○十
二月。越州律師曇一示滅。師慧辨該愽。大弘律教。陸
象先李邕等名士。皆為莫逆之友。
壬子(七年)
顏魯公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略曰。州
有謝靈運番經臺。尚書魏公。奏為寶應寺。請惠欽律
師登壇。董木鐸焉。遠近駿奔道場側塞。像法於變。皆
欽化道之力焉。
癸丑(八年)
西域沙門純陀至京。時年六百餘歲。帝召見。問以養
生之術。甚蒙咨挹○杜鴻漸以疾辭宰相。釋位三日
而薨。臨終儼朝服。加僧伽棃。剃鬚髮而逝。遺命依沙
門法葬(舊史)。
甲寅(九年)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有旨。
兩街選僧。克日較勝負。沙門崇惠。常誦楞嚴呪。表請
挫之。帝率百僚臨觀。史華履刃梯而上。命惠登之。惠
躡刃而昇。往復無傷。惠乘勝。命聚薪於庭舉烈焰。惠
入火聚。呼華入。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
惠。號護國三藏(佛道論衡)○沙門圓澤。與隱士李源厚善。
相率游峨嵋。澤欲由長安往。源欲自荊州往。遂自荊
州。舟次南浦。見錦襠婦汲水。澤泣曰。所不欲由此者
為是。源驚問故。澤曰。婦人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
逢則巳。今逢無可逃者。我生三日。願公臨顧。以一笑
公元769年
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吾以
三生為比丘。居湘西之嶽麓寺。有巨石林間。當習禪
為上。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果笑。後如期至吳
赴。約於葛洪井畔。聞牧童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
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且勿
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
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巳遍。却回煙棹上
瞿塘。遂隱不見。
乙卯(十年)
忠國師將去世。入辭代宗。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
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
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吾有侍者應真(真后住耽
源也)。却知此事。以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弟子奉全身
建塔。賜謚大證禪師。帝尋召應真入內。舉前語問之。
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
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舡。琉璃殿上
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衛州別駕周伯玉。常持金剛經。忽見梵僧。玉問是誰。
曰我是須菩提。為汝誦經數年。不斷肉食。汝若志心
求佛。必須斷肉。伯玉自此斷肉蔬食。轉加誦持(證驗賦)。
丁巳(十二年)
公元768年
華嚴疏主澄觀。字大休。初大曆三年。詔入內。與三藏
不空。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山大華嚴寺。
覃思華嚴。博覽異學。
公元769年
戊午(十三年)
詔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列持犯。頒行天下○時
禪化大行。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竝湊
二大士之門。
己未(十四年)
天柱山崇慧禪師。初得法初牛頭威。僧問達磨未來
此土。有佛法否。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又曰他
家來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
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是年示寂。肉身不壞。數
公元779年
百年猶在○五月帝崩。德宗即位。
**德宗
公元769年
庚申(建中元)
鄧隱峰禪師。因燒浴燒殺一僧。一日揭天窻呼曰。還
我命來。師云。爾生耶死耶。僧曰死也。師云。爾既死巳。
覔命者誰。僧謝曰。我巳得無生忍。乃不見。
辛酉(二年)
大梅常禪師。自見馬祖後。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
聞令一僧去問。見馬師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馬
師道即心是佛。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
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人未有了日。任爾
非心非佛。我只即心是佛。僧回舉似祖。祖云梅子熟
也。
壬戌(三年)
(德宗。遣使召懶瓚。瓚方撥牛糞火。尋煨芋食之。寒涕垂膺未甞答。使者且勸拭涕。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
涕耶。竟不能致而去○自咏云。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又題其像曰。糞火伹知黃
美。銀鈎那識紫泥新。尚無心緒收寒涕。豈有工夫問俗人)。
癸亥(四年)
十月。朱泚兵反。僣國號秦。帝幸奉天○澄觀法師。著
華嚴疏。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大科。凡歷四年而
文成。
甲子(興元元)
五月復京師。七月帝還京○南岳明瓚禪師。初隱居
上封。宰相李泌。乾元中入衡岳謁之。瓚誦經。泌曰。將
非避隱者。有雲霄意乎。瓚唾之曰。莫相賊。泌色不為
動。瓚久之見泌。立候不懈。乃曰飯未。泌曰未也。瓚撥
火出芋食。泌與語久之辭去。瓚撫其背曰。好做十年
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有詔徵之。使者至
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謝恩。瓚閉目盤足凝坐。略不
以介意。使者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數四不巳。
瓚甞著歌。略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
枕頭。生死無慮。更復何憂(五燈)○荊溪湛然禪師示寂。
翰林梁肅。題其碑陰曰。聖人不興。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付灌頂。再世而至左溪。明道若昧。待公
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其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
人。而縉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受教者數十。師嚴道
尊。遐邇歸仁。自非命世亞聖。曷以臻此。
乙丑(正元元)
居士龐蘊字道玄。世習儒業。父為衡陽刺史。卒于任
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節槩高潔。每混俗和光。甞以
舡載家珍數萬。沉于洞庭之淵。人問居士何不布施
不造寺。士曰。自無始來。由為因果相牽。不得解脫。自
是生涯澹如也。有男名耕穫。女名靈照。日鬻笊籬於
市以自活。居士是年始謁石頭和尚。忘言妙契。一日
石頭問。日用事作麼生。士呈頌曰。日用事無別。唯吾
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溪山
絕點埃。神通兼妙用。運水與搬柴。石頭然之。後之江
西。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曰。待汝
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大悟。自是機辨諸
方莫能禦矣。
丙寅(二年)
五月。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戒。賜號大圓
律師。制諸寺宣講。復作蘭盆會○翰林梁肅。修天台
止觀論成。著止觀統例。略曰。止觀者。導萬化之理。而
復於實際者也。物之不能復者。昏與動也。照昏謂之
明。駐動謂之靜。明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
果謂之智定。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
法。即絕待以照本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非
聖智超絕。其孰能知乎。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
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說大鵬。夏虫
之議層氷。其不可見明矣。
丁卯(三年)
法師澄觀。華嚴疏成。初為眾講之。感景雲凝停講堂
前之空中。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十卷。隨文手
鏡百卷。
戊辰(四年京師地震三十六番)
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三月。江
西馬祖道一大師示寂。臨終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
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門弟子奉靈骨舍
利。建道場于石門。相國權德輿為之碑。宣宗賜謚大
寂禪師。得法弟子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
無窮。禪宗至此大盛于世。
己巳(五年)
十月。遣中使賷詔迎澄觀法師赴闕○徑山國一欽
禪師。居龍興寺。是年帝遣中使勞問○五洩靈默禪
師。初參石頭。遷出門還曰。從生至老。只是這个。師大
悟。棲止久之。自貞元初。入天台。住白沙道場。復居五
洩。
庚午(六年)
十二月。石頭希遷禪師示寂。壽九十一。謚無際大師。
師初閱肇論云。會萬物為巳者。其唯聖人乎。遂豁然
曰。聖人無巳。靡所不巳。因著參同契。其辭略曰。竺土
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事存凾蓋合。理應箭鋒拄。承言
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
非遠近。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虗度(五燈)○
惟惲禪師。初參馬祖得心要。至是行化於吳越。
辛未(七年)
六月。帝幸章敬寺觀譯經。帝賦詩。太子群臣皆和○
處州西堂藏禪師。參馬祖得法。祖有藏頭白之語。至
是眾請開堂。
壬申(八年)
十二月。徑山國一欽禪師示寂。賜謚大覺禪師。壽九
公元815年
十二。憲宗元和十年。敕賜石碑行狀。比部崔元翰撰
○惟惲禪師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
癸酉(九年)
龐居士。自見馬祖諸師之後。放曠自如。游止襄漢。山
林城市不定所居。女靈照常隨之。士有偈曰。心如境
亦如。無實亦無虗。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
事凡夫。
甲戌(十年)
釋皎然(名晝一作字)。有逸才。為顏魯公于頔吳季德諸公
所敬。陸羽至。則清談終日。天下士夫服其標致。然恥
以文章名世。甞嘆曰。使有宣尼之愽識。胥臣之多聞。
終日目前矜道修義。適足以擾真性。豈若松巖雲月
禪坐相偶。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吾將入杼山矣。
於是裒所著詩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剌湖州。枉駕訪
晝。請及詩文。曰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一無所得。冥
搜物累。徒起我人。今棄之久矣。洪搜之民間。僅得十
卷。晝沒。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德宗詔藏祕閣。
公元816年
乙亥(十一年)
律師靈徹字源澄。居越州雲門寺。一時公卿負才望。
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剌結友。澈詩與皎然僧
標齊名。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澈游京師。名聞輦
轂。緇流嫉其盛。造飛語浸誣。得罪徒汀州。入會稽。遂
終老於吳越。相國權德輿。曾作序餞之。有觀其容鑒
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語○陸德輿。又與玄
禪師厚善。玄歸天竺。德輿以序餞之。略曰。桑門患為
外見所雜。既得之患。為內見所縛。今玄公翛然二見
之間。不外不內。冥夫至妙。且以勾吳山水之絕境。天
竺又經行之淨界。振錫而往。其心浩然。蓋隨緣生興。
觸物成化。而不為外塵所引也。
公元817年
丙子(十二年)
西嶺。吳中士夫。雅與之游。如李吉甫韓皇孟簡輩。皆
與結西外交。吳人語曰。杭之標摩雲霄。越之澈洞氷
雪。霅川書記清秀。景陵陸羽見標。稱之曰。日月雲霞。
吾知為天標。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推能歸美。吾知
為德標。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
名。呼西嶺和尚○時天皇道悟禪師。初居荊州當陽
柴紫山。學徒依附。駕肩接迹。都人士女。嚮風而至。連
師迎入城郡。遂居天皇。時江陵尹僕射裴公。問法勤
至。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歸
向。由是石頭法道。盛于此席。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