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隋
○隋 第 58c 页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之六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十林居士 周之训 较订

南北朝


* 北

* 周宇文姓(都长安。五主。二十六年。禅于隋)
* 齐高姓(都邺。六主。二十八年。国入周)
* 南

* 后梁萧姓(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国入隋)
* 陈陈姓(都建康。五主。三十三年。国入隋)
○隋 第 59a 页 X76-0059.png
| 丁丑(周)(孝悯帝)(元) |(后梁)(中宗)(大定三) |(陈)(高祖)(永定元) |(北齐显祖)(天保八) |

周孝悯帝(觉)自丙子十二月受魏禅。帝明裕研机。疏
通弘远。天纵神武。民归狱讼。握金镜以居尊。齐玉衡
而建极。大弘像化。广辟慈门。海内名德。咸慕义归仁
(辨正论)○九月悯帝崩。世宗孝明帝(毓)即位○是月
陈高祖武帝羁先。受梁禅。膺宝历以君临。起会昌而
司牧。身长九尺。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放。戡剪
多难。复梁旧政。崇重释氏。金陵旧来七百馀寺。侯景
焚荡几尽。帝既登极。悉皆脩复。翻经讲道。不替前朝
○天竺那罗提黎耶舍(此云尊称)至齐邺都。文宣礼请。于
天平寺译经。舍大兴正法。弘畅群心。于宣译之暇。时
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矣(本传)
| 戊寅(明帝二) |(四) |(二) | |

周孝明帝。上奉三乘。内亲九族。乃至本枝维翰列辟
庶官。五向十行。俱识归依之道。外观内觉。同登解脱
之门。是年为先皇。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并二菩萨。
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各二菩萨。及金刚
师子等。丽极天成。妙同神制(卞正)○陈高祖。时设无遮
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十善。汲引四民。于杨
州。造东安寺。复为国家。爰逮群生。于杨都治下。造兴
(一云兴圣)天居等四寺。皆宏丽莫比(卞正)○五月陈高祖。
幸庄严寺舍身。群臣表请还宫(通鉴)○陈真谛。还豫章
译经○周三藏攘那跋陀罗(此云智贤)。于长安。译五明论
(一声论。二医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
○隋 第 59b 页 X76-0059.png
| 己卯(武成元) |(五) |(三)(五月帝崩。世祖文帝茜立) |(十)(十月帝崩废帝茵立) |

五月陈高祖崩。帝亲写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百万
躯。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卞正)○高祖崩后。
将欲修葬。造温凉车。文帝欲取梁武重云殿中。佛帐
珠佩。以饰送终。人力既足。忽见云气拥结。大雨洪注。
雷震电烨。烟张殿表。火烈云中。歘见重云殿影金银
二像。八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举。烟火挟之。忽然
远逝。观者倾国。及晴之后。覆看故所。唯础存焉。是日
人见殿像。乘空飞于海。上云(感通录)○十月齐显祖崩。
帝在位十年。佛法大盛。所度僧尼。八千馀人。先是帝
至谷口木井佛寺。有痴人不解语。忽谓帝曰。我去尔
后来。是夜痴人死。帝寻崩焉(论衡及卞正论)
| 庚辰(二)(世宗崩武帝立) |(六) |(文帝)(天嘉元) |(废帝乾明元年十一月肃宗演改皇建元) |

周世宗崩。高祖武帝(邕)即位。为文皇帝。造锦释迦像
一丈六尺。并菩萨圣僧。金刚师子。周回宝塔。二百二
十躯。仍于京下。造宁国会昌永宁等三寺(卞正)○四月
齐稠禅师。无疾端坐而逝。寿八十一。敕遣襄乐王宣慰。
施物五百段。送千僧供。以崇追福。仍诏起塔立碑。初
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尝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
釜然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见一男子。拜云。
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
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力故。得免斯难。又齐帝。
每年元日。常问师一岁吉凶。至天保十年。师云。今年
○隋 第 59c 页 X76-0059.png
不好。帝不悦。复问师何如。答云。贫道亦不久。至冬帝
崩。是夏师亦灭云。帝暇日常欲睹佛之灵异。稠曰。非
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
不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难焉。因尔笃信。兼常寺宇
僧供。劳赐优渥。齐灭周废。以寺赐大夫柳务文。及入
住时。有神怒曰。何敢凌犯须陀洹寺。后隋初兴复。奄
同初建云(本传)○二祖慧可大师。以衣法付僧璨。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复云。汝且处深山。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夙累。今要偿
之。祖遂留邺都。随宜行化(普灯云。天平二年。接僧璨)。○陈法师洪
偃。初梁武及太宗诸王。皆礼敬之。至是讲于宣武寺。
学徒肃服。会齐使崔子武来朝。而子武擅其专对之
才。帝以偃内外优敏。敕令馆伴。子武加叹而归。帝益
敬之(本传)
| 辛巳(武帝)(保定元) |(七) |(二) |(齐太宁元)(十一月肃宗孝昭帝崩世祖武成帝湛立) |

齐肃宗孝昭帝。即位以来。奉为先皇。写一切经一十
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僧尼三千人(辨正论)
傅大士。于婺州双林山行道。感七佛随之(本录)○周初
正光元年。凉州御谷山。雷雨震岩。挺出石像。高丈八
尺。唯无其首。至周元年。凉州城东涧忽出光。视之乃
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四十馀年。灵像方足。是
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教。首又自落。帝令安之。次
早如故。遂有废法灭国之谶。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后
开皇通法。依前置寺。灵异非一(感通录)
○隋 第 60a 页 X76-0060.png
| 壬午(二) |(后梁世宗)(归天保元) |(三) |(河清元) |

齐世祖武成帝。笃敬佛乘。创营宝塔。脱珍御服。并入
檀财。转大品经。月盈数遍。层台别观。皆建伽蓝。璧玉
珠玑。咸充供具。躬自顶礼。每事经行(辨正)
| 癸未(三) |(二) |(四) |(二) |

陈文帝。设无碍大会。会毕。于太极殿前。舍身七日。始
复于位○三藏真谛。初欲泛舶西归。值风飘还广州。
剌史欧阳頠。延之制止寺。译俱舍摄大乘等论。谛曾
以坐具。铺江水而过。如乘大舟。而坐具不湿。或折荷
叶而济。神异甚众。时人多𦘕。而奉祀之(本传)○齐世祖
筑坛于内。具问道礼仪。请上法师。授归戒。帝布发于
地。令上践其发而升座。帝授大戒毕。次命八座重臣
及妃后戚属。皆授菩萨戒。创报德寺。移上法师主之。
上性俭素。虽当大统位国师。而坏衣布褐。未尝乘肩
舆。世益以此重之。谚曰。四海俗望道场法上(本传)○周
禅师僧实。王臣礼敬。一日告僧曰。急脩法事。诵观世
音。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尔时扬都讲堂。正论法集。
道俗充满。忽闻西北异香。空中伎乐。合堂惊出。而堂
欻摧倒。大众无损。奏闻梁主。乃移以问。方知实之所
祐。由是名振二国。事参至圣。是年七月十八日示寂。
寿八十八。帝泣之恸。敕图其像于大福田寺(本传)
| 甲申(四) |(三) |(五) |(三) |

天竺阇那耶舍(此云藏称亦云胜名)。共二弟子耶舍崛多(此云称藏)
阇那崛多(此云志德)。结志游方弘法。武成之岁。初届长安。
○隋 第 60b 页 X76-0060.png
诏入后园。殊礼别供。启欲通法。即别敕为造四天王
寺。是年乃共翻经○九月陈法师洪偃。谓其徒曰。世
人为贪心之所暗。贪巳则惜落一毫。贪他则永无厌
足。身死复高坟重椁。一何可叹。吾今瞑目之后。以此
晡腊鄙形。布施飞走。言毕。合掌而逝。次日弟子。如其
诫。尸陀于钟山东冈焉。偃咨容德行。草隶文草。皆为
众冠。时称四绝(本传)○齐署沙门法常。为国师(统纪)○居
士万天懿。善梵书。兼工咒术。于齐译尊胜问经○陈
慧勇法师。文帝闻其名。请讲于大极殿。百辟具陈。七
众咸萃。因敕住大禅众寺○警韶法师。初在豫章。请
真谛译光明等经。谛深叹美之。后文帝敕请还都。至
是众请长讲于白马寺。弘化十有馀年。后入幽岩宴
坐。十有馀载。至德元年十月。澄然而逝。
| 乙酉(五) |(四) |(六) |(齐后主)(天统元) |

四月齐武成帝。以法为乐。乃传位于太子(纬)。是为后
主温公○陈月婆首那。出胜天王般若经七卷。那自
太清三年。遇得梵本。属侯景之乱。携负东西。至是方
果译出。那备历魏齐梁陈四朝译经○法师宝琼。身
长七尺五寸。背脾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梁武
帝。尝召讲法。复还乡。开讲于建安寺。有白龙出现之
异。后复出都。道俗钦慕。陈武帝。尤加尊敬。永定三年
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催其疾讲。讲竟
而雷震。陈祖寻即升遐。方知前告。文帝即位。敕为京
邑大僧正。师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
○隋 第 60c 页 X76-0060.png
罚每省。僧尼肃服。自梁僧之于此任薰灼。威仪翼卫。
亚于王公。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巳来。顿袪前政。朝野
嘉其真素。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本传)
| 丙戌(天和元) |(五) |(天康元)(四月帝崩临海王伯宗立) |(二) |

四月陈文帝崩。帝在位八年。绍隆三宝。弘化五乘。脩
治故寺六十所。写经五十藏。度僧尼二万人(六帖)○齐
署摩诃衍匠僧璨。为三国论师(统纪)
| 丁亥(二) |(六) |(临海王)(光大元) |(三) |

释亡名。初周帝敕为夏州三藏。寻欲官之。是年五月。
冢宰宇文护。以书勉之。名答以收迹岩中。摄心尘外。
此本志也。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因著宝人铭云。
余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势位。乃喟然叹曰。夫以回
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盘石之固。忽焉烬灭。定
知世相无常。浮生虚伪。富贵名誉。徒劳人耳。乃弃簪
弁。剃须发。衣纳杖锡听。讲谈玄誓。欲枯木其形。死灰
其虑。降此患累。求以虚寂。乃作绝学息心箴铭曰。法
界中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身。铭其膺曰。多知多事。
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志散妨道。英贤才艺。是为愚弊(其文有数十句甚切
至。见僧传及禅宗偈颂)。○南岳思大禅师。自止大苏山。凡涉十
稔。师示众有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伹向巳求。莫从
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其他随扣而应。以道俗所
施。造金字般若法华经。时众请师讲二经。随文发解。
复命门人智顗代讲。至一心具万行。有疑请决。顗即
○隋 第 61a 页 X76-0061.png
咨受法华行。三七日得悟。是年自大苏山。将四十馀
僧。径趋南岳。既至。谓其徒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载。巳
后必事远游。师曰。吾前生曾居此处。领徒陟岭。见一
所林泉胜异。曰古寺也。吾昔居之。掘地果得僧用器
皿。殿宇基址。又指两石。下得遗骸。乃建塔。今三生塔
是也。又于东畔灵岩之傍建台。为众讲般若法。正当
大岳之心。今般若寺是也。南北学徒。慕义而来。师患
无水。忽见岩下润。以锡杖卓之。果得一泉。犹未周果。
续有二虎。引师登岭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
是也。或问。何不下山教化众生。一向目视云汉作么。
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么众生可度。
昔江左佛学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为时之
(行状)
| 戊子(三) |(七) |(二) |(四) |

齐那罗提黎耶舍。至是译经七部五十一卷。齐主授
以昭玄统。所获供禄。每兴福业。饭僧施贫。济给狱囚。
多造义井。亲自漉水津给众生。收养疠疾。四事周给。
于汲郡酉山。建立三寺。广劝持斋(德业具如本传)○冬 嵩
头陀入灭。傅大士谓弟子曰。嵩公巳还兜率天宫。我
同度众生之人去巳尽矣。我决不久住世。作还源诗
十二章(本录)○十一月周河阳仙城寺。慧命禅师。趺坐
面西。佛来而逝。师与思大禅师齐名。有济北名士戴
逵。尝咨于师。有问答书(见传)
| 己丑(四) |(八) |(高宗皇帝)(瑱)(太建元) |(五) |
○隋 第 61b 页 X76-0061.png

正月十一日。陈三藏真谛迁寂。寿七十一。真谛至此
共二十一年。译经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本传)
陈高宗孝宣帝即位。值岁丰民康。域中无事。于扬州
禁中里。造太皇寺。又以追远情切。为昭烈王孝大妃。
于太皇寺造七级浮图。金珠交映。又造崇皇寺(办正)
周法师道安。善弘法。武帝礼敬之。敕住大中兴寺。是
年三月。召名儒僧百道官。于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
优劣。至四月初。敕又广召道俗。令极言陈理。又敕大
夫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浅深。鸾乃上笑道论
三卷(今在藏)。五月帝又集群臣。详鸾之论。以为伤其道。
九月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论十二篇。以救形之教。教
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若通论内外。则该彼华
夷。若局命此方。则可云儒释。以儒道九流。同属儒宗。
为外教。以释之穷理尽性为内教。详阐正义。奏之于
(文今在藏)帝为张宾搆赞。意在排斥佛教。及览安论。其
议遂𥨊(僧传)○四月傅大士。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师
等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汝等慎护三业。精勤
六度。行悔忏法。免堕三涂。至二十四日入涅槃。寿七
十三。至七日有法猛上人。将织弥勒像。并钟安大士。
床上。猛泣礼忽不见。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
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
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
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
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
○隋 第 61c 页 X76-0061.png
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间。愿
度众生。以斧为誓。至今松木斧痕犹在。其饲虎之馀。
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错杂。可作数珠。谓之饭
石。至今长存。灵异之迹岂容思议耶(本录)○陈三祖僧
璨大师。奉传法衣来。自北齐遁于司空山○泉州严
恭。因感放[元/?]之报。舍田为湖。今曰严湖。复舍宅为寺。
今光严寺也(长乐集)。周达磨流支。出天文二十卷。
| 庚寅(五) |(九) |(二) |(武平元) |

法师昙延才望与慧远相埒。初齐太祖从之问道。给
月俸会陈使周弘正来。聘大臣举延接伴。弘正恃才
气。见延悠然气消。及还求延画像并疏论而归。帝益
重之。进位昭玄上统(本传)○周释僧玮禅栖山薮。帝召至
京。亲奉清诲。敕妃后公卿。咸受十善。是年东归。敕为
安州三藏。又敕居京城天宝寺。建德二年九月卒○
帝制大周二教钟铭。有云。五月丙寅。造钟一口弘宣
两教。同归一揆。九宫九地。遥彻洞玄。三千大千远闻
边际。延法侣而银阁应供。候仙冠而金阙降真云(弘明)
○陈宣帝重为孝太妃建灵刹。高一十五丈。下安佛
爪长二寸阔一寸。藏诸宝箧。或光飞五色。焰起一寻。
神变不穷。睹者生信。
| 辛卯(六) |(十) |(三) |(二) |

陈诏国内。初受戒者。未满五夏。皆参律部。可于都邑
大寺。广置听场。仍敕瑗律师。总知监检明示科。举有
司给衣食。不踰数载。律学更新。帝又敕瑗。为国僧正。
○隋 第 62a 页 X76-0062.png
瑗以太建中戒徒端坐而逝○安廪法师。初在魏十
二年。讲四分律及大乘经论。梁太清中还都。敕住天
安。讲华严。陈高祖。请入内殿。接足尽敬。长承戒范。敕
住耆阇讲法。世祖文帝。请入昭德殿开讲。至是宣帝。
于华林园北面受道。大阐法化。以至德元年迁化(僧传)
| 壬辰(建德元) |(十一) |(四) |(三) |

九月陈宣帝。诏仆射徐陵。为傅大士碑。仆射周弘正。
为慧和阇梨碑○周释僧勐。以邪正相参。乃著难道
论十八章。以三科释之。贤圣既序。凡位皎然。其序略
云。勐以老子与尹喜化胡出家。又称鬼谷先生。撰南
山四皓注。乃无识异道所作也。然教有内外用生疑
似人有圣贤。多述本迹故。班固汉书。品人九等。以孔
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圣。以李老之俦。为中上类
例。皆是贤。何晏王弼云。老子未及于圣。魏文帝敕云。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此贤圣。天分优劣自显。今依
内经外典。区别真假。使一览便见也(僧传)○周阇那耶
舍。至是共出同性等经六部十五卷。耶舍崛多出光
明等经三部八卷。阇那崛多。后随宇文俭入蜀。译普
门偈等三卷(释教)
| 癸巳(二) |(十二) |(五) |(四) |

周帝集群臣僧道。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后。以儒为
先。道为次。释为后(通鉴)○帝自是年以前。颇奉佛法。造
寺建塔。度僧二千。写经千馀部。后为张宾所佞。始为
不善之首(方志)○释僧安。住王屋山。讲涅槃。有雌雉伏
○隋 第 62b 页 X76-0062.png
听。三卷未了。遂绝不至。安曰。雉生人道矣。是年安至
越州。至一家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礼拜欢喜。
父母异之。引安设食。其父言。见此女生时。发如雉毛。
因以为名。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涕泣。苦求出家。二
亲从之。为讲涅槃。闻便领解。至后三卷。茫然不了。时
年十四。便就讲说。远近叹服。因斯躬劝。从学者众矣
(僧传)○后梁僧迁。为荆州大僧正。恂恂七众。不齐而成。
自晋置僧司。迄兹四代。求之备业。罕有斯焉。四年四
月迁逝。寿七十九。师初年弱冠。便诵法华。数溢六千。
定中亲见普贤。香光照烛。仍降摩顶云(本传)
| 甲午(三) |(十三) |(六) |(五) |

五月周武帝。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乃
欲偏废释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门道士辨优劣。且云。
长留短废。预令道士张宾饰诡辞。以挫释子冀。即其
义负而挤之。时法师智炫对帝抗酬辞吐精壮。帝意
宾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难辞。左右叱炫。听制旨。炫安
详应对。陈义益高。帝有难曰。佛法有三恶。一纳耶轮
生罗睺。主不净。二食三净肉。法不净。三比丘犯重。众
不净。道无此也。炫曰。陛下所引盖权教。尔道门三恶。
又甚于此。一天尊紫微宫。常侍有五百童女。主不净。
二章醮请福。鹿脯百斤。清酒百斛。教不净。三道士于
吉乱。常姜斌犯法。代代有之。众不净也。僧众造罪。乃
欲除法。岂以臣叛子逆。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大宝
之位。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正真。岂得以众
○隋 第 62c 页 X76-0062.png
僧犯罪而废。今欲废佛存道。犹如以庶代嫡也。帝动
色。下座群臣。莫不钦叹。帝既不能屈。至十七日诏下。
遂兼道教废之(僧传)○帝置通道。观凡僧道有学业者。
皆召为学士○帝以释道安。宿望欲官之。安竟不就。
寻卒于周。世有遗诫九章。在本传。甚有激励之文。辞
多不载○法师静霭。初开讲终南山。山本无水。忽有
虎跑飞泉。供其用。至是闻诏下。慨然曰。食周之粟。而
忘其事。谓之忠乎。即诣阙求见。帝引对极陈毁教祸
福报。应帝为改容。顾业巳成。既行之诏不可返。因谢
遣之。蔼退而泣曰。大教阨塞。吾何忍见之。遂遁入终
南山。帝寻欲官之。遣卫士求蔼。蔼闻徙入太乙山。卫
士不获而返。蔼以法灭。号泣七日。夜声不绝。撰三宝
录二十卷。自蔼入法缯纩皮革。一无践服。唯履毳布。
终于报尽。至宣政元年七月。告弟子曰。吾生无补于
世。将事舍身。因自条其肉。布于石上。引肠胃挂于松
枝。五脏皆外见。馀箸骨手足头面呙折都尽。以刀割
心。捧之端坐而逝。馀骸并无遗血。但白乳傍流疑于
石次○襄州副将孙哲。毁檀溪寺金佛像。融毁未毕。
哲即堛然仆地失瘖。直视四肢不举。至夜便死(感通)
是年六月。有民部侍郎任君者。与府属宴次。仰见云
间。有物五六段。隐隐而没。一最小者。翔空如幡。俄坠
其所。任君取视之。乃般若经第十九卷。自火焰间出。
而不烬者。因秘之。后宣帝复教。任乃奏上。盖帝年十
九云○齐释圆通在邺寺。以涅槃为业。武平四年。夏
○隋 第 63a 页 X76-0063.png
讲有客僧。因疾投寺。通延之房中。经理汤药。仍持酒
饮之。夏满病愈。辞曰。前以酒见。及非正理也。从今宜
断。曾往鼓山石窟竹林寺否。当相访也。是夏通升山。
初见老公。逐其同侣。唯通独往见林木深茂间。南岭
上。有吟诵声。其客僧乃披林出。引入其寺。金碧迥异。
又引见大和尚及诸僧。通欲求住。和尚未许。通怏快
而别。行一二里。返顾惟峰崿耳(僧传)
| 乙未(四) |(十四) |(七) |(六) |

后梁孝明帝。文明在政中兴大宝。复梁社稷。光被生
民。于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宝光。四望等寺(辨正)○陈
宣帝。造七级大塔○陈沙门智周等十一人。往西域
求经(三宝经)○天台智者大师智顗。字德安。姓陈。荆州
人。眼有重瞳。七岁闻诵法华。便能忆记。十八出家。及
谒大苏山思禅师。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师
入观三夕。便悟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及学成往辞。思
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顗便诣金
陵。在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
贵望。并禀禅旨。自是随处阐化。道俗归敬。尝梦登高
山。见一僧以手招之。门人曰。此天台山也。是年九月。
领徒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忆昨相招否。师惊异而
礼之。光曰。此处金地。吾既有之。佛陇北峰。螺溪银地。
宜居行道。于是师开山创庵。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
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师立寺矣。北峰螭魅百
端惊恼。师定忍不动。所感即灭。陈宣帝。以师为国之
○隋 第 63b 页 X76-0063.png
望。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师之
夏讲。众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绕师三匝。久之乃去。永阳王百智。出抚吴
兴。请戒习观。愿世世归依。陈帝七使诏师还都。师乃
出焉。陈主礼迎讲法。百僚尽敬。又移居光宅。陈主幸
寺。脩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巳
下。并崇戒范。请为国师。师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
罾网相连四百馀里。师以施金。买斯海曲。为放生池。
表闻。宣帝敕严禁不得采捕。仍为立碑(本传)
| 丙申(五) |(十五) |(八) |(隆化元) |

齐法师昙迁。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赜。尝讲唯识论。遂感心热病。专凭三宝。夜梦
月堕其怀。乃擘而食之。脆如冰片。既寤所苦顿除。以
食月成德。遂私名月德。后授八戒常云。于我月德前。
三说受菩萨戒。
| 丁酉(六) |(十六) |(九) |(齐初主)(恒)(承光元)(为周灭) |

南岳思大禅师。道风既盛。名称普闻。俄有道士。生妒
害心。密告陈主诬师。乃北僧受齐国券。𣃁断岳心。钉
石兴妖。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忽见二虎跑愤。大
蛇当路。使惊乃誓曰。我见思禅师。当如佛想。若起恶
心。任汝所伤。蛇虎乃退。使见师再拜。以事白师。使未
至之前。师见一小蜂。来螫其面。即为大蜂咬杀。衔至
师前。师入定观之。知是宿冤。欲相娆害。师谓使曰。使
者先去。贫道续来。七日后飞锡而往。四门关吏。齐奏
○隋 第 63c 页 X76-0063.png
师入。帝巳惊异。及师朝见。帝遂下迎。复问左右卿等。
见此僧何如。人对云常僧。帝曰。朕见其踏。宝花乘空
而至。乃迎师入殿供养。其道士罪以欺罔。欲尽诛之。
师恳帝曰。此宿冤。愿陛下赦之。乃可其奏敕彼道士。
以供师役。师奏辞还山。帝饯以殊礼。师还未几。道士
诬师者。一人暴死。一人为犬所啮而毙。应蜂兆矣。自
是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而神异
难测。遇雨不湿。履泥不污。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
是年六月。临将终时。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小师灵辨号恸。乃开目
曰。何惊动吾耶。痴人出去。言讫长往。寿六十四。师有
著述行。五部及偈颂。见行于世(行状)○高齐六主二十
八年中。译经六人。所出经论五十二卷。僧二百馀万。
寺院四万馀所○周武既灭。齐据邺都。集僧道。宣废
教之旨。略曰。世弘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愆陶
化。六经儒教。文通治道。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真佛
无像。遥敬表诚。而崇饰塔庙。无能恩惠。既虚縻费。不
足以留。凡是经像。皆从毁灭。父母恩重。僧道不敬。并
宜反服。以崇孝养。朕意如此。卿等若别有理。可对无
退。有谤言。法师惠远。出对曰。陛下统临大域。宪章三
教。而明诏曰。真佛无像。诚如纶旨。然耳目苍生。赖经
闻佛。藉像表真。若将废之。无以兴善。帝曰。虚空真佛。
咸自有之。何假经像。远曰。汉明以前。经像未至。何故。
不知真佛。帝无答。又曰。若不籍经。三皇以前。未有文
○隋 第 64a 页 X76-0064.png
字。人何不知五常。常无答。远又曰。若以泥像无情事
之无益。国家七庙亦是敬顺之道。讵可废耶。又诏旨
遣僧反服。以崇孝养。孔曰。立身行名。以显父母。即是
孝行。何必还家。帝以远抗旨。怒见词色。远坦然无惧。
复曰。陛下纵势力毁大教。佛言幽冥之报不拣贵贱。
贫道切为陛下惜之。帝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
地狱之苦。达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
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帝理屈但云。僧等且还。乃敕
左右引退。不怿而罢。时齐境僧尼。并令反服(僧传)○初
晋州灵石寺僧护愿。造丈八石像。于北谷见一卧石。
乃雇匠营造。面腹粗了。而背著地。举之不动。至夜自
番。旦即就营。移置佛堂。至是晋州陷日。像汗流地。周
兵入境。烧诸寺塔。此像独不变色。又欲倒之。人牛六
十挽不可动。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堑围之。须臾失僧
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视之。乃木
伤二指。遂即补之。隋代屡显灵迹。
| 戊戌(宣政元)(六月帝崩高祖宣帝赟立改元大成) |(十七) |(十) |

不疾而逝○周五主二十五年中。初宇文泰。及大冢
宰宇文护。并崇佛法。与西域三藏十馀人。译经百馀
卷。

* ○隋
杨氏。都长安。三主。共三十八年。
| 辛丑(隋高祖开皇元)(大定元年二月。周静帝。禅位于高祖。改元) |(梁世宗)(天保二十) |(陈)(太建十三) |

二月。隋高祖文帝(坚)。受周禅。即帝位。帝君临亿兆。庶
政咸新。薄赋轻刑。省徭减役。含齿戴发。俱喜太平。既
○隋 第 64b 页 X76-0064.png
清廓两仪。即兴复三宝。由是佛日还曜。法水通流。三
月诏于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宝纪)○初帝以魏
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时赤光
照室。紫气满庭。有神尼曰。智仙谓太祖曰。此儿佛天
所祐。身如舍利。不可坏也。遂名帝曰那罗延。又曰。儿
来处异伦。俗家秽污。可就寺养之大祖乃割宅为寺。
以儿委尼。后皇妣来抱。忽化为龙。惊惶堕地。尼曰。何
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尼告帝曰。儿
后大贵。当自东方来。佛法时灭。赖汝而兴。尼沉静寡
言。时言吉凶。莫不符验。帝年至十三。方始还家。及周
武灭。教尼隐于帝之家。未几而逝。至是帝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大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臣。
道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朕兴由佛法。而好食麻
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少时在寺。至今乐闻钟磬
之声。后于寺塔。立神尼之像。仍命史官。为厄作传(论衡)
○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间关三代。造我帝
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广崇宝刹。经始伽蓝。增
长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
所。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刹。比虚空而不坏。导扬茂
实。同天地而长久。自是每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
像行道。八关忏悔。举资神灵○八月制曰。昔岁周道
既衰。群凶鼎沸。朕出车练卒。荡涤妖丑。节义之徒。轻
生忘死。干戈之下。每闻徂落。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
有怀至道。兴度脱之业。思建福田。法力冥助。庶死事
○隋 第 64c 页 X76-0064.png
之。臣菩提增长。悖逆之侣从暗入明。并究苦空。咸拔
生死。鲸鲵之观化为微妙之台。龙蛇之野永作玻瓈
之境。可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又民犯法处尽之。
人率为营斋○帝志思弘法。是冬有沙门智周等。赍
梵经二百六十部。膺期自西域而还。敕付有司。召人
番译(开皇录)○释道舜。广行法化。独不为一女受戒。以
当生牛中。其相巳现。众疑其言。舜乃踏其裙后空地
云。是尾影。女即不能起。众惊信求救。其女尽舍家资。
舜为营福忏悔。恶业即灭。方为受戒○僧统昙衍卒
(衍初生而四十齿巳具)
| 壬寅(二) |(二十) |(十四) |

正月陈宣帝殂。帝在位十四年。脩寺五十所。造七级
大塔灵刹十五丈。造金铜佛二万躯。脩故像百三十
万躯。写经十二藏。度僧尼万人(三宝)○初达摩般若(此云
法智)齐末为昭玄都周灭齐授智。以洋川郡守至是。隋
帝即召智还译经。又天竺毗尼多流支(此云灭喜)。适至帝
亦召番译○二月灭喜出象头经。三月智出业报差
别经○六月隋诏以龙首山。宜建都邑。因即域。城曰
大兴城。殿曰大兴殿。县及门园皆曰大兴。寺曰大兴
善寺。三宝慈化。自是大兴。万国仁风。缘兹重阐。伽蓝
郁峙。绮错城隍。幡盖腾飞。庄严国界。法堂佛殿。既等
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沙门济济。习六度以熏心。
信士诜诜。脩十善以为行。于是鼓腹黄齿。争买祇陀
之园。击坏青衿。竞聚育王之土。浮图于焉。间发宝刹。
○隋 第 65a 页 X76-0065.png
翕尔星罗矣(三宝纪)○帝诏境内之民。任听出家。仍计
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时俗从风而靡。民间佛书多。
于六经数千百倍(通鉴)○法师昙延。初值废教。遁入太
行山。隋文受禅。即日削发。以沙门谒见。帝大悦。至是
以延为昭玄统。其冬敕对译(本传)○法师僧猛。年俱德
重。敕住大兴善寺。即前陟岵寺也。寻进为隋国大统
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弘护。开皇八年二月。奄然
而化○七月灭喜。又出总持经○是月召那连提耶
舍到京。敕止大兴善寺。给以上供。至十二月。就手番
译。给事李道宝等四人。度语兴善寺主灵藏等。二十
馀僧。监掌(三宝)○帝昔龙潜所经四十五州。至是同时
起大兴国寺(论衡)。九月陈帝设无碍会。于大极殿舍身
及乘舆御服。大赦。
| 癸卯(三) |(二十二) |(长城公至德元) |

法师彦琮。十岁出家。即有慧声。十二究法华。十四齐
主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二十一周敕预通道观学
士。大象二年。佛法稍兴。便为诸贤。讲释般若。大定元
年正月。再落发。自是每预讲筵。是年帝见老子化胡
像怪之。因集僧道论议。琮乃作辨教论。明道教妖妄
二十五条。是年敕预番译○隋下诏曰。朕钦崇圣教。
念存宇。其周朝神所废之寺。咸可脩复。京兆太守苏感。
奉敕于京城之内。选形胜之地。安置伽蓝。于是合京
城内。无问宽狭。有僧行处。皆许立寺(辨正)○帝降敕云。
好生恶杀。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业可凭。禀气含灵。
○隋 第 65b 页 X76-0065.png
唯命为重。宜劝励天下。同心救护。其京城及诸州官
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日。常起八日。至十五日。
当寺行道。其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悉不得杀
(开皇纪)○敕召法师明赡番译。住大兴善寺(本传)○高僧
敬脱。为帝所重。帝欲试沙门器度。敕禁甲奋剑逐僧。
唯脱步武。若暇帝美其弘远。命升殿锡法服旌异。帝
常曰。真僧杰也(北山录)○慧勇法师。讲法于大禅众寺。
十八载。是年五月迁逝○僧法庆。塑造释迦像。未了
而死。经三日苏说至冥王殿。忽见大像。谓殿上人曰。
庆造我未了。何为令死。其人遽拜。呼阶下人曰。庆合
死未答。命未尽而食尽曰。可给荷叶而终其寿。言巳
失像所在。庆苏后日。以汤进荷叶十馀枚。率诸士女。
以成其像。大业初卒。寿七十六○释慧远。仍落发。帝
敕授洛州门都。
| 甲辰(四) |(二十三) |(二) |

关辅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师灵藏。与帝为布
衣交。至是命藏陪驾。既而趍向藏者极盛。帝闻之手
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有乐离俗
者。任师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后数万。晚以事闻。帝大
悦曰。律师化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
无殊。师多处内禁。与帝等伦。坐必同榻。行必同舆。荣
莫加矣(本传)○帝以初生同州寺。乃为太祖武元皇帝。
元明皇太后。以般若故。基造大兴国寺(辨正)○敕以周
武之时。毁灭佛法。凡诸形像。悉遣除之。其金铜等。或
○隋 第 65c 页 X76-0065.png
为官物。如有现在。并可安置寺。观其木石之像。有司
亦存意。知则遣迎供养。所以兴心厝意。皆崇福基布
令吐言。必怀善诱(开皇纪)○河东昙延法师。初造涅槃
疏。恐不合圣心。乃陈于舍利塔前。启以若合圣理。愿
垂神应。言讫其经即放光明。舍利塔亦放光明。三日
腾耀(感通录)○陈三月僧统宝琼示寂。寿八十一。敕有
司给葬具。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本传)
| 乙巳(开皇五)(自太极上元庚戌之岁至是年积有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年辨正) |(二十四) |(三) |

隋帝请经法师。受菩萨戒。因放狱囚。仍下诏曰朕夙
膺多祉。嗣恭宝命。方欲归依正觉。钦崇胜果。今请经
法师。于大兴善殿。受菩萨戒。然菩萨之教以解脱为
先。戒行之本以慈悲为始。今囹圄幽闇。有恸于怀。自
流罪以下。悉可原放。计天下轻囚。预得放者。二万四
千九百馀人。其死罪降等者。三千七百馀人。有生之
类。同知迁善也。其年敕云。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
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
僧。随番上下诵经。经师四人。大德三人。于大兴善殿
读一切经(辨正)○十月那连提耶舍。自至隋。又译经八
部二十八卷。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
| 丙午(六) |(梁公)(琮)(广运元) |(四) |

释智璪。初染疾。专念月光菩萨。梦人吸[口*(专-寸+(犮-、))*ㄆ]三夜即愈。
及从智者受道。定中见九头龙涌升虚空。是年住宝
林寺。行法华三昧。有恶鬼。于三七日中。夜夜恼之。璪
坦然无惧。鬼乃不现○释法进。有德业。为蜀王秀及
○隋 第 66a 页 X76-0066.png
妃姬受戒。能分身赴数十家之食。异迹非一(本传)○释
僧就。以大集旧译多本。合成一部六十卷○大兴善
寺律师灵藏示寂。寿六十八(一云十八年终)○释昙询。尝山
行过虎斗。询执锡分之。虎妥尾而散。屡逢熊虎交诤。
皆解之。而入马不乱。兽见如偶。每入禅定。七日方起。
化流河朔。盛阐禅门。隋帝重其德。敕仪同三司元寿。
亲奉香供。询开皇末卒。
| 丁未(七) |(二)(为隋灭) |(祯明元) |

律师法愿。自齐朝号为律虎。皇隋受命。敕任并州大
兴国寺主。频登纲管。善御大众。化移前政。实济济焉。
是年六月示寂○隋徵梁主入朝。梁国除○后梁三
主三十三年。并崇信佛法。广造塔寺。寺有二百八所。
僧尼三千二百人(辨正)。陈法师慧布。初从摄山僧诠法
师。妙知论旨。语诠公四友曰。四句朗领语辨文章勇
得意。布尝谒思禅师。思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至德
中。建摄山栖霞寺。名闻光远。请谒如市。陈主诸王。并
受其戒。奉之如佛。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示寂。地动
七日。太史奏云。得道人星灭矣。人见菩萨迎之(本传)
陈傅大士长男。普建法师。是年烧身灭度(大士录)○昙
迁法师。以齐灭入陈。获究摄大乘论。时北土未闻也。
隋既兴法。迁乃携论渡江。忽风浪腾涌。迁捧论告江
神曰。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北土必应闻大教。请停
风浪。须臾恬静。安流达岸。及迁广弘摄论。道俗钦承
者众矣。是年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勤精
○隋 第 66b 页 X76-0066.png
道教。利益无边。承风餐德。实怀虚想。愿即来仪。以沃
劳望。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且道法初兴。触途
草创。弘奖建立。终藉通人云。迁乃至京。大弘法化焉
(本传)○敕慧远。住兴善寺(远形长九尺眼长三寸腰有九围声如雷吼)
| 戊申(八) |(祯明)(三) |

李士谦卒。谦少事母孝。施药散谷。积三十年。雅好佛。
举止约以戒定。客有疑佛报应之说。士谦喻之曰。积
善馀庆。积恶馀殃。岂非休咎之徵耶。佛曰轮转五道。
无复穷巳。而贾諠亦云。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至若鲧
为黄龙。杜宇为鶗鴂。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
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大。黄母为[元/?]。宣武为鳖。
邓文为牛。徐伯为鱼。羊祐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变
异形报之验也。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
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而去(北史)○京兆杜祈死。三日
苏云。见阎王。问曰。卿父作何官。曰臣父作周司命上
士。王曰。若然错追可速放去。卿识周武帝否。遂引至
一处。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著铁枷锁。祈
见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尔。答曰。我以信卫元嵩。毁
废佛法。故受此苦。祈苏每思冥事。勤脩善业云(僧传)
释普安。以华严为业。周氏灭法。隐终南山谷。屡遭擒
执。皆得解免。隋文兴教。他僧皆应诏。唯安守素林壑。
既多异迹。是年敕入京。为皇储门师。长公主建静法
寺。延安住之。而常栖岩谷(本传)
| 己酉(九) |(三)(为隋灭) |
○隋 第 66c 页 X76-0066.png

五月灭陈。天下混一。陈五主三四年中。译经三人。所
出经论。二百馀卷。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国家新
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馀
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辨正)○八月那连提耶舍。忽告众
曰。佛法难逢。宜勤脩学。人身难获。谨勿空过。言讫奄
尔而化。寿满百岁。师形貌瑰奇。顶如肉髻。耳长而耸。
目正处中。真传法硕德之相也。师四十许年。游五十
馀国涉十五万里。山神海兽。无非奉敬。异迹颇多。具
见本传○阇那崛多。初在周译经。以灭法还西。敕遣
使召之。开皇四年复来。五年敕多。于内史省。番梵古
书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
兼译。两头来往。及耶者卒。乃敕多专主番译。移法席。
就大兴善寺。更召达摩笈多等同番。

庚戌(十)

春帝幸晋阳。敕迁法师随驾。既达并部。又诏令僧御
殿行道至夜。追迁入内。与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
此承大有私度之僧。意欲度之。迁曰。昔周武灭法。众
僧遁迹。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门。无不歌咏有归。来
投圣德。虽屡蒙引度。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旦天地
覆载。莫匪王民。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帝沉
虑少时。方乃允焉。因下敕曰。自十年四月巳前。诸有
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故率土蒙度。数十万人。迁之
力矣。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置胜光寺。敕
请迁之徒众。住此寺中。受王供养。仆射公卿。朝务之
○隋 第 67a 页 X76-0067.png
暇。皆执卷承旨(本传)○天竺达磨笈多(此云法密)。十月至京。
帝延入兴善寺。同番译○是岁旱。有旨命法师昙延
祈雨。雨不降。帝问其故。对曰。陛下君臣虽通治体。然
尚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
择日。于正殿设仪。命延授以八戒。群臣以次授讫。方
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帝悦。自是每入朝。必亲手奉
御膳供之○召智正法师。住胜光寺。颇有声誉(本传)
智舜禅师。初事稠公。居白鹿十载。专习定观。或妄念
卒起。即剌腹流血。由是尘虑不入。其操益励。稠奇之
曰。汝于人事。殆无心哉。今而后可与言道矣。后北入
赞皇山。道声远播。是年诏曰。皇帝敬问赵州章洪山
智舜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
朕弘护正法。夙夜无怠。今遣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本传)

辛亥(十一)

帝制曰。如来设教。义存平等。菩萨用心。本无差别。故
能津梁庶品。济度群生。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言
至理。弘阐大乘。诸法豁然。体无彼我。况于福业乃有
公私。自今凡是营建功德。普天之内。混同施造随其
意愿。勿生分别。庶一切法门。同归不二。十方世界。俱
至菩提(开皇纪)○天台智者大师。金陵败覆。乃憩庐山。
刬迹云峰。炀帝在藩为晋王。任总淮海。请师求戒。是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杨州总管金城。设僧会。敬屈
授菩萨戒。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乃奉名为
○隋 第 67b 页 X76-0067.png
智者。久之重返庐山。晋王再请出城。乃著净名疏。偶
萧妃疾苦。王致书请救。师建斋七日。行光明忏。忽鸟
飞入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师知妃当愈。翌日果瘳。
王大喜庆。师后归天台焉○法师僧裕。学通内外。撰
陶神因果等论三十卷。开皇十年召见。帝甚敬之。未
几请还。是春厚礼送之还山(本传)○法师昙延示寂。延
为三朝帝师。临终以表辞帝。托以外护。帝哭之哀甚。
葬日百僚缟素送之。内史薛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
丧。玄纲落纽。栖心幽岩。确乎不拔。高位厚禄。不能回
其虑。严威峻法。不足惧其心。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卓
尔缁衣。郁为称首。屈宸极之重。申师资之义。三宝由
之弘护。二谛藉以宣扬。信足以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矣○律师洪遵。自开皇七年。敕住兴善。是年敕与天
竺僧。共译经○大府寺丞赵昌。因患致死。久而复苏
云。冥王以诵金刚经。更合延牟。即令放还。见周武帝。
锁械杻身。语昌曰。汝似我国人。烦致意大隋天子。我
不合信。任卫元嵩谗佞。除灭佛法。冥司追之对證。而
元嵩巳释罪矣。我今久处幽系。极受大苦。可为造功
德济拔。昌奏。帝敕天下。每人出一文。为周武帝。作功
德忏罪焉(金刚證验)○释灌顶。字法云。初受业天台。至德
元年。从智者出居光宅。研绎观门。又随师。上江之庐
阜及衡蜂。后届荆部。停玉泉寺。传法转化。是年从智
者。止扬之禅众寺。为上将。复随智者。东旋台山。晚出
称心精舍开讲焉。
○隋 第 67c 页 X76-0067.png

壬子(十二)

敕搜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释昙崇。于禅府。选得二
十五人。法应为长。敕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
教习。四事并出有司(本传)○敕召琮法师掌译。帝盛弘
三宝。每设大斋。皆陈忏悔。琮为宣导。曲尽帝情(本传)
信行禅师。自开皇初。被召至京。法化大行。置寺五所。
十四春卒○蒋州严恭。顾人写法华经。务在清净。尝
有人从贷经钱一万。恭不获巳与之。贷者船翻。钱失
人活。恭入库见钱。湿如水洗。后闻其事。方知灵异。又
宫亭湖神。令人送物。为经之用。及大业末。子孙犹传
经业。盗不入里。里人赖之(感通录)○释慧越。住罗浮山。
聚众业禅。性多慈爱。曾有群兽来前。因为说法。虎以
头枕师之膝。师乃将其须。后晋王召。入府宣化(本传)

癸丑(十三)

帝幸岐州。迁师随从。敕蜀王。行春蒐之事。王逐一兽。
入一故窑。见满窑故像。王遂罢猎。具以事闻。迁奏曰。
周武毁道。圣仪散落。陛下兴建。巳得脩营。至碎身遗
影。尚遍原野也。帝怅然。乃下诏。诸故像。仰所在官司。
精加捡括。运送近寺。率土苍生。口施一文。委官庄饰
(本传)○二祖慧可大师。晦迹混俗。三十馀年。随宜行化。
是年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说法。听者云集。有辨
和法师。于寺中。讲涅槃经。学徒闻可师说法。稍稍引
去。和忿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侃惑其说。加师以非法。
遂怡然委顺。时三月十六日也。师寿一百有七岁。唐
○隋 第 68a 页 X76-0068.png
德宗。谥太祖禅师(本传)○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
杨坚。敬白十方三宝。仰惟如来慈悲弘道。济度含生。
断邪恶之源。开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凭。属周
代乱常。侮懱圣迹。塔寺毁废。经像沦亡。致愚者无以导
昏迷。智者无以寻灵圣。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昌
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显尊容。再崇神化。颓基毁
迹。更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虽诚心恳利。犹恐
未周。故重勤求。今得显出。而沉顿积年。污毁非处。如
此之事。事由弟子。今于三宝前。志心忏悔。周室除灭
之时。公私上下。毁像残经。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为
忏悔。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疋。皇后又敬施
绢十二万疋。王公巳下。爰至黔黎。又敬施钱百万。愿
三宝證明。受弟子忏悔。时台宫主将省府官僚。州县
佐史。诸寺僧尼。京城宿老等。并相劝率。再日设斋奉
庆经像。日十万人。寺别敕使香汤浴像(开皇纪)○帝虽
日览万机。而耳喰法味。每夜行道。皇后宫人。亲听读
经。若有疑处。问三大德。又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
僧寺一所。并赐用庄。

甲寅(十四)

柴燎岱宗迁法师奏。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请帝安
之。因敕率土之内。但有山寺一僧巳上。皆听给额。私
度附贯(僧传)○敕法门法经二十大德。撰众经目录七
卷。总标九录。区别品类(今在藏)○昙崇法师。道重当世。
时入大内。为宣净业。帝每礼接。自称师儿。皇后延德。
○隋 第 68b 页 X76-0068.png
又称师女。师所获外利。尽施伽蓝。缘身资蓄衣钵而
巳。是年十月三十日。无疾而化。皇情哀惨。下敕葬终
南山。皂白弟子。五千馀人。送于山所。为建白塔。师初
以禅学盛化。周武敕为周国三藏。并任陟岵寺主。后
法沦返俗。授金紫光禄等官。并不就。皇隋肇命。敕住
兴善。因奏欲造寺。帝为立九寺。高祖唐公。舍宅为寺。
以居之。晋王钦敬。定林降威为寺檀越。开皇初。敕送
绢万四千疋。及绫锦绵布。又皇后送钱五千贯及毡
等。师乃建塔一区。帝闻之。内送舍利五粒。帝及后。又
送千馀衣服以助。是年方成。高十一级。竦耀大虚(本传)

乙卯(十五)

帝以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许俗看。敕有司。依
大小乘经。有禁约沙门语处。悉令录出。为众经法式
十卷。奖导出家。遏恶弘善(开皇纪)○二月帝作书。与婺
州双林寺惠则等。略曰。朕君临天下。重兴法教。欲使
三宝永崇。四生蒙福。想师等宣扬圣道。殊应劳德云
(大士录)○帝及皇后。于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
其下安置舍利。是年七月有神光。自基而下右绕露
槃。赫若冶炉之𦦨云○襄州禅居寺岑阇梨。禅念为
业。常就厨请粥。入房养一犬。并寺内鼠数十。每旦来
集。犬鼠同食。偶失一鼠。意必犬杀之。即责犬。犬便衔
来。乃以杖捶犬。又寺僧被鼠啮衣。以告岑。岑召诸鼠。
各令相保。一鼠无保。岑曰。汝何啮人衣。杖捶之。鼠不
敢动。岑为寺贫。指泉下某处为厨。某处为仓。人笑之。
○隋 第 68c 页 X76-0068.png
经宿水缩地出。如语便作。遂令丰渥○帝请法纯禅
师入内。为皇后受戒(本传)

丙辰(十六年)

敕请洪遵律师。为讲律众主。时唯尚僧祇。师乃弘四
分。渐皆附宗焉○释法藏。敕为落发僧首。其所住为
济法寺。晋王施藏灵寿杖。是年王公造观音。并敕安
济法供养。

丁巳(十七年)

正月沙门宝贵。以开皇巳来。新所制经奏上。帝亲制
序○宝贵。以金光明三部又二品。合为新本八卷(内典
录)○五月群鹿来驯仁寿宫门。百宫表贺。至六月制
曰。往经离乱。圣法不行。习俗生常。专事杀害。朕遵行
圣教。务存爱育。由王公所助。野鹿来驯。官人等但以
至诚。化导民俗。自可编户之人。皆为君子。宜存心仁
善。副此休祥(开皇纪)○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丈六金
铜大像。全不变色。大众骇叹。后移白马寺。鸟雀无践。
灵异非一(感通录)○天台智者大师。自归台山。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至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石城寺。
施床面西称弥陀佛。又与晋王别。遗书七纸。嘱以大
法。便令唱法华经题。又听无量寿竟。索汤𠻳口。说十
如三观六度四教等法。有问其位者。曰吾不领众。必
净六根。损巳利他。只五品内位耳。观音势至。皆来迎
我。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且各
默然。吾将去矣。言巳端坐。如定而逝。寿六十七。腊四
○隋 第 69a 页 X76-0069.png
十。仁寿末年。凡七现身。重降山寺。师身过七尺。目佩
异光。东西垂范。化通万里。屡感幽祥。殆非可测。所造
大寺。三十六所。写经一十五藏。著疏百馀卷。造金铜
土木等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五千人。五十馀州道
俗受菩萨戒者。不可胜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
学士。散流江汉。天下后世宗之。目为四教法性观行
宗。谓之天台教(本传)○释灌顶。奉智者遗书。授晋王。王
乃遣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
寺。又于前峰佛陇丹丘。智者初曾标基处营寺焉○
翻经学士费长房。成都人。初为僧。周废教返俗。隋兴
仍习白衣。时预参译笔受词义。是年十二月二十三
日。奏其所撰历代三宝纪一部十五卷。下敕行之。其
纪备载历代翻译之经法。与传译之道俗首末云(译教
录)。

戊午(十八)

释法充。住庐山化成寺脩定。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
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世以基业事重。有不从者。
充以教不行。乃投身于香炉峰下千有馀仞。不损一
毛。僧迎还寺。即断女人矣○帝与双林寺沙门惠则
等。书曰。朕受天命。抚育黎元。尊崇三宝。情深救护。望
十方含灵。蒙兹福业。俱登仁寿。汝等普为群生。宣扬
圣教。精诚苦行。深慰朕怀。既利益处多。勿辞劳也(大士
录)。

己末(十九)
○隋 第 69b 页 X76-0069.png

二月智文律师卒。寿九十一。师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历梁陈隋。广弘律教○释法通。少出家。极尪弱。通唯
礼观音。乞赐圣力。后梦人遗三驴驮筋。通啖始一驴。
忽母呼之而觉。自是身力雄勇。尝以僧袈裟。安于柱
下。僧谓神所为。通笑为举柱抽取。有大石臼。可五百
斤。通于南山。负来供僧。隋高祖重之。有西蕃贡一人
云。大壮能相扑。国无对者。帝召通扑之。通曰。出家人
何为此事。虽然亦可试气力。便唤彼来。通任其把捉。
通后搦其两手。彼即血出。蟠卧在地乞命。通放之曰。
我不敢重捉。恐尔手碎去。于是大伏。举朝称庆。时壮
士称之曰天力士。后炀帝末。避乱隐山。负一具硙。并
犊子大神通也。虽力兼百夫。未曾忤物。精诚节约。以
武德初卒(本传)

庚申(二十)

帝晚年。深信佛法。诏有毁佛道像者。以恶逆论(通鉴)
诏法师昙迁。灵裕。惠藏。僧休。洪遵五人。见太兴殿。帝
执弟子礼。咨询法要(统纪)○释智旷。初值道流。诱以神
仙符箓。旷谓非道。又请度世法。乃示断粒。必到玉清。
七日便飞。至期不应。道曰。尔犹饮水也。次七日绝水
又无应。道曰。尔夜尚眠。致无感耳。又七日常坐不卧。
三期既满。靡克升天。后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德行
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冢内
棺枕古井。移坟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
请求剃落。众咸惮焉。年将不惑。始获为僧。又于成阳。
○隋 第 69c 页 X76-0069.png
造佛迹寺。有牛产犊。出首还隐。其母将亡。旷曰。此犊
是寺居士。侵用佛物。今来偿倩。其羞不出。因呵戒之。
应言便出。其神异甚多。是年九月。克期而逝。所造八
寺。咸有灵奇(本传)

辛酉(仁寿元)

初帝潜龙时。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佗日
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帝登极后。尝
与法师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或少或多。竟不能
定。迁曰。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取测。帝始作七
宝箱贮之。至是海内大定。帝忆其事。于是以岐雍泰
华嵩衡州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六月诏曰。仰惟
正觉大慈大悲。救护众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
兴圣教。思与四海共脩福业。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
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
散官一人。薰陆香百二十斤。分道送舍利。往三十州
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为朕及内外臣民。七日行
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止。所施之钱。以供营塔。别外
州郡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
石函。总管剌史以下。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
行道。务尽诚敬。是月十三日。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
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
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众生。乃取金瓶琉璃瓶。
各三十。琉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诸沙门。各奉舍
利而行。初入州境。总管剌史诸官夹道步引。四部大
○隋 第 70a 页 X76-0070.png
众。威仪齐肃。共以幢盖台辇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围
绕赞呗。于是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至尊以菩
萨大慈。哀悯众生。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经文。种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乃读忏悔文曰。
菩萨戒弟子皇帝(某)。敬白三宝。弟子蒙三宝力。为苍
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塔。愿为众生。忏悔众罪。时
大众闻言。舍施财贿衣物。不可胜计。咸发誓言。从今
巳往。脩善断恶。虽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至舍利
将入函。沙门高奉宝瓶。巡示大众。共睹光明。哀恋号
泣。声响震地。凡安置处。悉皆如之。帝于十月十五日
午时。在大兴殿西南。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
百六十人。幡盖香华。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
堂。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斋戒。及
舍利入塔毕。帝曰。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表
奏。皆有瑞应(弘明集王邵记)○十月内帝及后。每因食。于齿
下得舍利。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
两。凡得十九粒。多放光明○王公百官。以舍利应感
非一。拜表奉贺。复下诏曰。仰惟正觉。覆护众生。朕所
以志心回向。思崇胜业。普及率土。共为善因。故分布
舍利。营建神塔。而大圣垂慈。频示光相。宫殿之内。舍
利降灵。斯实群生多幸。延此嘉福。朕与王公等。及一
切民庶。宜更加勉励。兴隆三宝。今真身舍利。犹有五
十馀。有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庶三涂六道。俱免盖
缠。禀识含灵。同登妙果○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
○隋 第 70b 页 X76-0070.png
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
十二月二日。敕送舍利。于京师太兴善寺起塔。道俗
万亿。迎引至寺。设无遮大会。而礼忏焉(弘明)○释道仙。
初作商。有宝货两船。贪心未巳。值僧说法。豁然勇悟
曰。吾当沉宝江中。出家离著。索然无扰。岂不乐哉。即
沉一船。众止其次。令脩福业。仙曰。终为纷扰。劳苦自
他。即又沉之。投灌口山寺落发。誓不得道不出。由是
迥绝人踪。结宇岩曲。入定常四五日。禅学之侣。皆造
问焉。因旱乃至龙穴叱其龙。即雨至。民皆敬之。蜀王
秀。召之不出。欲躬往加刃。及至山足。雨雹水涌。王乃
遥归忏礼。天即明霁。至山尽敬。邀出城都。厚礼崇仰。
举城恭敬。号仙阇梨。至是返山。寻即示寂(本传)○是年
帝造等身释迦六躯。敕置法藏师住寺○晋王入嗣。
巡至台城。灌顶出山参贺。王又遣侍郎张乾威。送还
山寺。设千僧斋。塔寺台殿。更加脩饰焉。

壬戌(二年)

正月帝复分布舍利。于秦陜恒杭等五十三州。建立
灵塔。令总管剌史巳下。县尉巳上。停常务七日。请僧
行道。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同下
石函。每州各有所感瑞应(弘明集)○陜州四度放光。内
见华树。佛菩萨等。灵瑞二十一事○五月雍州京城
内。天雨银屑天华○六月诸州送舍利。使还宫慰劳
讫。令九日起慈善寺。为庆光斋。复雨银屑天华○陜
州所现像树光瑞。模得形像。献胜光寺。自五月末日
○隋 第 70c 页 X76-0070.png
日放光。礼者塞路。皆发道意。其内外诸州。以绢模将
去者。亦皆放光○七月十五日。京城延兴寺。铸丈六
金铜佛像。其日雨宝屑银华。香气甚异(弘明)○阇那崛
多自开皇五年。至是出护国等经。总三十九部。合一
百。九十二卷。并理教圆通。文义俱畅。现行于世(释教录)
○时译经馆。崛多控权。至于深义。每启于达摩笈多。
而笈多。容范滔然。惟事谦抑。至是崛多。因事东适。笈
多。乃专掌翻译○敕请兴善寺番经沙门学士。撰众
经目录五卷。总为五录。随类区辨(释教录)○法师元琬。
造丈六释迦金像。像成。感天雨华。状如云母。是夕天
乐弥空。凌晨乃息。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释道幽。
忽梦天人称。天帝请讲经。幽未诺。久之又梦。乃依天
请。天以少香。注幽手中。克时来迎。及觉见掌中。有香
气熏一寺。后讲法次。诸僧遥见香烟。充满床侧。幽奄
尔而逝。众见云气从寺而出。腾空直上。飘飘而没(本传)
○天竺阇提斯那至京。帝礼敬之。及献后崩。空发乐
音。因问那。那曰。皇后生弥陀净土。诸天奉迎也(僧传)

癸亥(三年)

帝以献后崩。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架塔七层。骇临
云际。堂宇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召海内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并委迁禅师搜扬。有
司具礼。即以迁为寺主(僧传)○释法纯。四十五年。常处
净场。宗经检失。除食便利。馀无阙废。尝于道场然灯
灯。油七日不竭。又忽失油瓫。经宿还来。而油巳满。不
○隋 第 71a 页 X76-0071.png
间僧俗。皆为苦役。是年五月临终。有童子。手捧光明。
立于座右。弟子问之。纯曰。第六天频来命我。以诸天
著乐。有妨脩道。竟不许之。愿生无佛处。化众生耳。至
十二日乃逝(本传)

甲子(四年) 七月帝崩太子炀帝(广)即位。

正月二十日。智舜禅师迁寂。师性少贪恼。手不执财。
每见贫馁。或解衣以给。或割口以施。处山积岁。剪剃
无人。便以火净发。有奉其米面者。师避去一无所受。
或问其故。曰山居櫲栗。足以禦饥。何烦于人。其简易
如此。有猎者逐雉。飞入师房。苦劝而不止。师乃割耳
遗之。彼即投弓解鹰。从师学道。于是谏笃数村。舍其
猎业。或见啖肉者。必惨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无不
经。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曩形。而食其
肉者。是食汝父母。汝心安忍哉。闻者莫不悛革(本传)
帝又诏曰。朕祗受肇命。抚育生民。遵奉圣教。重兴善
法。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感见舍利。开寻含生。朕巳
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今更请大
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当与苍生。同斯福
业。乃敕法遵律师等。送舍利。往博绛等三十馀州。于
四月八日。同时下塔。而诸州皆有瑞应(高僧传)○七月
帝崩。帝在位二十四年。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脩
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铜檀像。六千馀万躯。脩治故像。
一百五十万九千馀躯。宫内常造剌绣织成像。及画
像。五彩珠幡。不可称计。崇缉寺宇。五千馀所。于斯时
○隋 第 71b 页 X76-0071.png
也。四海静浪。九州无尘。番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
论。垂五百卷(方志等)○八月释慧实卒。实一生习禅。胁
不亲物。精节之志。老而弥厉。衣钵随身。外无一累。真
轻清之丈夫也。寿九十六(本传)

乙丑(炀帝 大业元)

通幽律师。正月十五日。端坐而逝。师戒约内结。仁洽
外弘。立四大井。各施漉具。生常不用巾幞。手湿则任
其自乾。涕唾返咽。不弃寺中。每欲开经。必盥手及腕。
举经对目。臂不下垂。临终诫以残身。遗诸禽兽○释
僧善。住马头山。禅道盛化。三月十一日。将终告弟子。
以不须焚燎。外损物命。可坐于瓮中埋之。即趺坐而
化。道俗依言。而殡于岩。有弟子僧袭。时适他行。及回
到岩。莫知葬所。设会悲恸。忽爆声震谷。瓮涌于地。骸
骨如雪。唯舌存焉。红赤鲜映。因取骨舌。两为塔焉(本传)
○帝为文皇帝。造西禅定寺。又于高阳。造隆圣寺○
帝与婺州双林寺书。略曰。朕钦承宝命。抚育万方。思
弘德化。覃被遐迩云云(大士录)○十月克新罗林邑。获
梵书五百六十夹。并贝叶昆崙写之。寻侍译经馆○
释慧侃。少受学于和阇梨。和以慈救为业。每多灵异。
见猪被缚。和曰。解脱首楞严。猪寻解脱。主因放之。侃
奉和多载。后事真谛。深悟善法。末住栖霞。时往扬都
偲法师所。将还山寺。请现神力。侃即从窗中出臂。长
数十丈。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将还房中云。恐世人惊
异故。吾不为耳。是年以三衣。抛堂中云。衣还众僧。吾
○隋 第 71c 页 X76-0071.png
今去也。便还房内。大众惊来。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
上。就而撼之。铿然不散○驾幸江都。台山智璪。出参
引见。命坐顾问。乃遣舍人卢正方。送璪还山。为智者
设千僧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
石。香酥等○释慧藏。善华严。帝每召之讲法(即六大德之一
也)。

丙寅(二)

帝于道场。设无遮大会。度清信士女百二十人。奉为
文帝。造金铜释迦坐像一躯。又于并州。造弘善寺。傍
龙山。作弥陀坐像。高百三十尺。扬州造慧日道场。京
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又舍九宫。为九寺。于泰
陵庄陵二所。并各造寺(辨正)○六月元景法师卒。师自
生常立。嘱以沉骸水中。众乃葬于紫陌河。深滢之内。
三日后。所沉之处。返成沙坟。极高峻。而分水两派。道
俗异其雅瑞(本传)○三祖僧璨大师。初周武废教。师往
来司空山。十馀年。人无识之者。开皇十二年壬子。遇
沙弥道信。礼师曰。乞和尚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曰何更求解脱乎。信大悟。久之与授具戒。
后知其缘熟。乃付以法衣。而说偈曰。花种元因地。从
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亦无生。师即优游江国。
历罗浮诸山。复还旧止。十月十五日。当说法次。即于
众会中。俨立合掌而逝。唐代宗(一云元宗)。谥镜智禅师(一云
鉴智)。师尝著信心铭。言约义丰。妙尽宗极。世传诵之。

丁卯(三)
○隋 第 72a 页 X76-0072.png

正月二十八日。皇帝菩萨戒弟子。白三宝。谨于率土
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总度一千人
出家。以此功德。普为众生。清净罪垢。同至菩提(弘明)
帝既定鼎东都。复于上林园。置番译馆。延达摩笈多
译经○帝又为文皇献后。于长安。造二寺二塔。立别
寺十所。脩治故经。六百十二藏。计九十万三千五百
八十卷。脩治故像。十万一千躯。铸造新像。三千八百
五十六躯。度僧一万六千二百人。

戊辰(四)

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人智藏寺。启会义法筵。命
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净问。老子云。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体一故混
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正混之时。巳自成一。
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未混之时。巳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矣。通茫然不知所对。无言而罢(僧传)○五
月兴善寺。洪遵律师示寂。寿七十九○释法济。通微
知异。发迹陈世。及隋二主。皆宿禁中。咒水治病。无不
治者。是年辞帝而化(高僧传)

己巳(五)

初大业三年。帝下令云。僧道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
敬。然后陈理。虽有此令。僧正不行。时番经学士。释彦
琮。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论。以抗之。总有七条。一无德
不报。二无善不摄。三方便无碍。四寂灭无荣。五仪不
可越。六服不可乱。七因不可忘。意在讽剌。言之者无
○隋 第 72b 页 X76-0072.png
罪。闻之者自诫也(其论高竖三宝之仪。崇尚归敬之本。文极该赡。今在藏弘明集)。帝
后朝见诸沙门。并无致敬者。是年至京南郊。大张文
物。两宗朝见。仍令致拜。道流闻命。连拜不巳。诸僧依
旧不拜。帝诘之曰。诏条久颁。僧等固不奉命何也。法
师明赡对曰。陛下弘护三宝。当顺佛言。经中不令拜
俗。所以不敢违教。敕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数四令
拜。僧曰。陛下若使准制罢道。则敢不奉命。如知大法
可崇。则法服之下。僧无敬俗之礼。帝夷然无何而止。
后语群臣曰。朕谓僧中无人。昨南郊对答。亦有人矣。
仍下敕于西禅定寺。设尽京僧斋。凡敬字之议。由此
而绝焉(弘明集)○释大志。上表。愿帝兴显三宝。乃然一
臂以报○十一月普安法师示寂。师多异迹。有贼索
陀欲射师。而手张不息。舌噤经宿。众令忏悔方解。又
张晖盗油瓮。而若有所缚。不能动转。众为忏谢方脱。
又程晖和信法。身死两宿将殓。而唤之数声。即能起
坐。更寿二十许岁。又白村老母。失瘖一百日。而见安
来迎。便解言说。又龛侧村中。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
赎之不得。而合社失明。安即自割䏶肉曰。彼此肉耳。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脱而绕安伏拜。故使郊之
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本传)
○是月释智兴。鸣钟感通。有亡者。托梦于其妻云。正
受地狱苦。今赖僧智兴鸣钟。响震地狱。得解脱矣。

庚午(六)

帝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随。谓之四道场(通鉴)○敕僧
○隋 第 72c 页 X76-0072.png
慧乘。为大讲主○七月番经馆彦琮迁寂。寿五十四
○八月诏法师灵润入京。署鸿胪教授○是月释惠
达迁逝。达初于陈国。脩故寺三百馀所。又疠疫大行
于扬都。脩大药藏以济之。仁寿中。于白塔寺。建七层
木塔。又于鄱阳豫章诸郡。见有寺塔仪像。并率化成
造。又上庐山西林。造七间重阁。誓用黄楠。果感得一
谷。并是楠木。筏经滩澓。不失一根。阁后倾斜。风吹还
正。又往长沙铸钟造像。施金者唯恐其不受。

辛未(七)

释僧照。初立鄠县神田寺。后隐岐山。文帝令仆射杨
素赍敕召之。照不出。帝乃重敕。素赍香油再伸景仰。
素乃舍其金帛。开广寺塔。照不受。是年示寂。寿八十
三。师自受具六十馀夏。三衣不改。虽重补缉。而受持
无离(本传)○释僧朗(一名法朗)。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常
诵法华。常养一猴一犬。出必随行。或作龟藏。其头手
足俱缩不见。又尝坐舟。猴狗驯侧。舟自溯流。而上有
尼。为鬼所著。能讲经。朗呵小婢。其尼走至朗前。立不
移处。百日巳后。方复本性。其通感非一。大业末终(本传)
○台山释智璪。往𣵠郡参帝。帝施物还山。凡经八回
参见天子。并供给丰厚○七月。杭州天竺寺。释真观。
端坐而逝。初洪偃相之曰。颧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
四绝。尔具八能。谓义导书诗辨貌声棋也。

壬申(八年)

帝于西京。为二皇。建两塔。敕慧乘。送舍利。󰢍于塔所
○隋 第 73a 页 X76-0073.png
○摩诃衍匠三国论师僧璨示寂○时释智显。能知
远事。每有苦处。辄往救拔○释转明。是年来洛邑。告
有贼起。帝令收禁。明年凶丑充斥。方验其言。敕放之。
后伪郑世充。倍嘉信奉。武德三年。知郑将败。西止京
师。唐高祖。隆礼敬之。不测其终○时法师道积。法化
大行。先是沙门宝證。于普救寺。创营弥勒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而證逝。众请积继之。梦二师子。连吐
明珠。有财施不穷之谶。积乃脩建十年。雕妆并毕。道
俗欣庆。及隋末。河东守尧素。议以沙门登城守固。敢
谏者斩。积乃引道逊历阶。谏曰。城之存亡。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在三五虚怯。而能济乎。昔汉
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举国大治。今拘梵徒。而
从军役。反天常以会灵祇。恐纳不祥之兆耳。愿深图
之。无空肆一朝自倾。于后为天下笑也。素张目直视
曰。异哉斯人。心气若是壮耶。因舍而不问。复诣积陈
忏。而素卒为城人所害。后积于正观十年卒。临终三
日。钟不发声(本传)

癸酉(九年)

释道辨。经史洞达。偏解数术。观寺山势。备知盛哀。又
至诸墓。亦陈休咎。有俗士。请为图坟。辨巡山示一所
曰。此中安墓。足食丰财。入地三尺。获粟一升。又深一
丈。获五彩石。掘之果获。遂行卜葬。久犹殷有。又能推
星度。时月临井宿。告人宜为水备。果汉江大涨。襄邑
将没。预见之明。类若此云○释惠恭。与同寺惠远。相
○隋 第 73b 页 X76-0073.png
别三十年。远因问曰。仁者无所得耶。恭曰。性暗无解。
远曰。可不诵一部经乎。恭曰。唯诵观音普门经一卷。
远曰。皆能诵之。恭曰。无生轻慢。当为诵一遍。远笑曰。
吾数讲之矣。始欲闹人耳乎。恭曰。但至心听。乃结坛
升高座。始发声。异香满房。及入文乐声振空。雨华满
地。经讫华乐方歇。远泣礼谢之(本传)

甲戌(十年)

神僧法喜。语默不常。然皆为吉凶之兆。炀帝幸维杨。
闻其异召之。一日绕宫索羊头。帝恶之。以付廷尉。禁
卫严甚。喜日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以闻。帝命启户
视之。唯见袈裟覆黄金骨。骨皆连锁。遽以白帝。诏以
香泥。树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释
其禁。及炀帝于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后
喜忽示疾。因置身箦上。下以炽炭炙之。数日半身红
烂乃示寂。葬之香山寺。后数岁有自海南归者。见喜
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空棺焉。计是时喜巳寿三百
馀岁。

乙亥(十一)

释真惠。初于蒲坂麻谷。创宇脩禅。仁寿末。召住栖岩
寺。大业初。绝粒饵黄菁。是年十月迁寂。临终有异香
莲华来迎。曰吾生净土矣(本传)○释法安。开皇中见晋
王。便住慧日。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幸泰山。四顾无
水。安以刀刺石。出泉供用。或当遭变。皆预避之。得无
损败。大业之始。帝弥重之。威轹王公。见皆屈膝。常侍
○隋 第 73c 页 X76-0073.png
三卫。奉之若神。是年春。无疾而化。寿九十八(本传)○释
道逊。法道大行。王臣归敬。因夜宿关首。其家有五男。
见逊马壮。欲私盗之。见数十雄人围绕。众乃退。又往
还见。进退至五更天明。全不见人。知是神感。乃合面
归忏焉。

丙子(十二)

释慧乘。于东都。图画龟兹国檀像一丈六尺。屡感祯
瑞○释慧祥。禅讲精脩。因食际口得舍利。不辨弃地。
辄还在口。疑是真身。砧槌不碎。遂声钟告众。放五色
光。远近叹异。屠猎改业。市无肉肆。然祥日止一食。身
长八尺。人皆怪仰云(本传)○智越法师。初事智者。深达
禅法。尝诵法华。瓶水自盈。智者晦迹。台山之众。一嘱
于越。二十年间。恂恂善诱。四部归崇。每于师忌。敕设
千僧斋。越以衣资。充于大施。是年十一月。右胁而逝。

丁丑(十三年)(十一月恭帝改义宁元)

是年文中子王通卒。通尝为中说其周公篇曰。诗书
盛而秦世灭。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
庄之罪也。斋戒脩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
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或问。佛子曰圣人也。又曰。观
皇极谠议。三教于是乎一矣○四祖道信大师。抵吉
州。值群盗围城。祖教合城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时
贼众望城。有神兵。乃俱引去(五灯)○释法进。初在益州。
脩水观。家人见绳床有清水。以二石投之。是晚进觉
背痛。家人云。曾投石于水。进令明日除之。及旦进入
○隋 第 74a 页 X76-0074.png
禅。家人还见清水。乃除其石。所苦即愈。自是习定。不
出此山。八十年。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州。妃患心腹。诸
治不损。使人两度入山诸师。师坚不往。王大怒。自入
山。将手加罪。既见进。不觉战汗。王乃殷勤请行。进令
王先行两日。进一旦便至。径入妃堂。见进流汗。自此
即安。进即辞还山。王与妃见进足离地四五寸。是年
正月示寂。
| 戊寅(太业十四) |(恭帝)(义宁二)(越王)(同改皇泰元) |(五月唐)(改武德元) |

达摩笈多。自初译经。至是共出九部四十六卷。并文
义显畅。见行于世(释教录)○释明恭。住郑州会善寺。其
力若神。曾山行见虎猪交斗。猪渐不如。恭语虎曰。可
放令去。虎不肯。恭以一手捉头。一手撮尾。掷之山下。
又以僧衣置磉下。僧怪之。恭笑为捧柱取衣。至是贼
起抄掠。令其寺。办数十人大猪食具。恭延贼食。贼让
恭先。恭乃餔饼数十。安猪啖之。须臾食尽。贼众惊伏。
恭召为护寺檀越。群贼许之。故隋唐交军。其境绝贼
往来。恭之力也(本传)○五月。隋恭帝。逊位于唐王○隋
二主三十七年。译经道俗二十馀人。所出经论六百
三十六卷。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之六
○隋 第 74b 页 X76-007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