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自动笺注)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四
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
公元668年
總章元年
僧道會于百福殿定奪化胡經真偽
官臨證。
僧法明預選入。
三教首座議論紛紜
察其非是
即排眾出曰。
老子化胡成佛之際。
為作
言化之耶。
為作胡語誘之。
若作華言胡人未善。
胡語
既傳此土須假翻譯
未審道流所謂化胡經
者。
於何朝代翻譯
筆授.證義當復為誰。
於是舉眾
無能應者。
公卿列辟咸服其切當
忻躍而罷。
有敕
搜聚天下化胡經焚弃
不在道經之數。
既而洛京
公元1451年
道觀彥道奉表乞留。
詔曰。
三聖重光玄元統敘。
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朕志欵還淳情存去偽。
理乖事
升者雖在親而亦除。
義符名當者雖有冤而必錄。
道經諸部有記及化胡事者並宜削除
有司條為
罪制。」
公元668年
【論曰。
初元魏道士姜斌等撰造所謂太上開天經。
盛言老子化胡事。
及與曇謨最對辯。
斌眼其妄而
名臣瓶鸞者乃著笑道論三十有六篇
掊擊化胡
成佛之謬。
今載藏中。
僕射楊素曰。
道經稱老
子化胡。
胡人不受化。
乃令尹喜變佛形而化之。
人乃始受化。
審爾老子不能化胡。
胡人奉佛有
素明矣。
又甞入道指化胡像問道流曰。
老子
用化胡為
何不胡為道。
道流無對
此言尤足
以盡揭其謬矣。
今觀法明之辨精切允當
則又過
素遠甚。
妖妄消落不復存矣。
會昌以來
說尚衒惑于世。
何哉。】
公元761年
上元二年
五祖弘忍大師示寂
蘄州黃梅周氏子。
生而岐嶷
兒時異僧歎曰。
是子闕七種不逮
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
成亨中有盧居
士者名慧能
自遠來參。
師問汝自何來。
答曰嶺南
欲求何事
曰唯求作佛。
師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
得佛
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其異人
乃訶之
曰著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
便入碓坊服勞
杵臼
間經旬月
師知付法時至
遂告眾曰。
正法難解
不可
徒記吾言將為巳任。
汝等各自隨意一偈
語意
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七百餘眾神秀居第一座
內外眾所推仰
秀亦自負無出其右者。
不復思惟
乃於廊壁間書一偈云。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勤拭拂
莫遣有塵埃
師因經行次見偈。
心知秀之
所為
因紿曰。
後代依此修行得道果。
眾聆此語各
諷誦
他日能在碓坊聞偈。
乃問同列此誰為之。
同侶
告以和尚將欲付法各令述偈。
此乃秀上所為
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同侶共訶其謬妄
能至莫夜
童子引至廊間。
自執燭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
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一物
何假拂
塵埃
師復見此。
默念必能之所為
故為之辭曰。
誰作。
亦未見性。
眾以師弗許。
皆莫之[(厂@((既-旡)-日+口))*頁]。
於是夕潛
使人碓坊呼能至。
告之曰。
佛出世為一大事
緣。
隨機小大而引化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法以
教門
然以微妙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
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大師
于此土。
得可祖承襲
以至于吾。
吾今授汝。
并所傳
袈裟用以表信。
汝善護持勿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
來下種。
因地還生
無情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跪
受畢乃曰。
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師曰。
達磨初至。
未之信。
故傳此衣以明得法
信心巳熟。
衣乃爭端
止於汝身勿復傳也。
且當遠引
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
人命懸絲
能曰當隱何所
師云。
逢懷且止。
遇會
即藏。
能禮足捧衣而出。
通夕南邁
眾皆未知。
由是
三日上堂
眾疑之因致問。
師曰吾道行矣。
又問衣
法誰傳。
師曰能者傳之。
眾意盧居士名能
必此人也。
共力推尋
能巳不在
有相率而物色之者
師既
付法巳。
復經四載而寂。
塔于東山
代宗帝謚大滿禪
師。
舊唐史云
後魏末有僧達磨者。
天竺王子
讓國
出家
南海得禪妙法
云自釋迦相傳
衣鉢
記。
世相傳受
達磨衣鉢航海而來
初至梁國見武
帝。
問以有為之事。
達磨不悅乃之魏。
隱于嵩山少林
寺。
遇毒而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
門徒
其墓。
但有衣履而巳。
達磨慧可
斷臂以求其
法。
可傳僧璨
道信
弘忍
姓周氏
黃梅人
並住東山寺
世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論曰。
舊史敘諸祖雖簡略
大要寶林傳燈
說皆合。
至謂達磨遇毒而卒。
及魏使復於葱嶺
之。
則毒與卒果有之乎。
世稱五祖前身栽松
者。
往見四祖將付以衣法。
俄惜之曰。
汝耄矣。
雖嗣
化能幾何
再來可也。
五祖託質周氏女。
父而生。
母幾受禍僅死而免。
四祖忍死以遲其
來。
果以大法
吾祖出入死生游戲耳。
自非
上聖
孰能與於此哉。】
公元676年
儀鳳元年
印度尊者佛陀波利五臺清涼山
一叟問曰爾來何為
波利曰求禮覲文殊也。
曰持佛
尊勝呪來未。
曰未也。
叟曰。
此土眾生滋惡而出家
者犯四棄尤多
不持此呪隨行遠來奚益。
能回取之
公元680年
以流此土可乎。
波利作禮而返。
以開耀五年取其呪
至於長安
有旨命日照三藏翻譯
帝聞此呪靈驗
異秘之禁掖
波利頻奏請中外
高宗不得巳從之。
波利即辭入五臺
後不知終。
南天竺菩提流志
頭陀行
從耶舍瞿沙受道。
西域宗師
名震中夏
聞風而悅之。
因使西域有詔敦請
公元682年
永淳元年
恩法師窺基卒。
年五十有一。
有詔傷悼
御製𥁞像贊
敕葬樊川北渠
近弉公之瑩。
豐碩
八尺
氣槩萬夫
項有玉枕
十指紋皆盤折如印。
讋伏
心慈善誨人。
晚節生內院。
循戒彌篤。
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
皆獲瑞應
南山
律師以弘律名震五天
天厨供饌
每薄基三車
玩。
不甚為禮。
基甞訪宣。
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
及基
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曰。
適見大乘菩薩
此。
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
敬焉。
先是弉公親授西域賢師伽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
恢廓源流天下後世尊之。
目為三乘
法相理宗
謂之慈恩教。
是歲隱士孫思邈卒。
年百
餘。
思邈莊老陰陽推步醫藥之術。
尤重釋典
稱孫真人焉。
公元683年
二年
法師玄暉卒。
暉字道世
云名道世
以避太宗
偏諱
故以字行。
三學洞貫
甞慨教藏及古今圖史
愽而學者難以備究
因撰法苑珠林凡一百卷
各開
門類
識者重其精愽云。
弘道元年
帝崩。
中宗即位數月。
后廢盧陵
公元684年
房州
天后臨朝稱制
是為則天
明年七月沙門
詣闕上大雲經
盛稱則天當即宸極
則天大悅
沙門方袍銀龜袋。
頒經于天下郡國
各建大雲
寺。
九月則天革唐命。
國號周。
自稱聖神皇帝。」
【論曰。
新唐史極惡大雲之妄。
其後菩提流志.不
三藏清涼國師諸公未有其所以來而黜
絕之。
今是經猶列於藏中。
迹其真妄固未易詳也。
則天革命
太宗時巳著秘讖
安在臨朝稱制
大雲經哉。
是十沙門者。
以律按之。
顯異之罪
自當擯斥
不得列于僧數。
則天欲遂巳之私而寵
貴之
不獨革唐命。
抑亦兼壞釋氏法矣。
悲夫。】
公元694年
延載元年
則天加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七寶
于闐國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奉玉帛往求之。
請彼國善梵學一人隨經以來
於是于闐主以實
叉難提妙華嚴宗旨遣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詔入大
遍空寺。
三藏菩提流志法師.神惻.玄景復禮等翻
華嚴
則天時幸其寺。
親施供饌焉。
公元696年
萬歲通天元年
沙彌法藏太原寺。
開示華嚴
宗旨
方緒經題。
白光昱然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久之
萬眾懽呼嘆異
講僧恒奏其事。
則天悅。
旨命京城大德為藏授滿分戒。
賜號賢首
詔入大
遍空寺參譯經
是歲詔嵩嶽慧安禪師入禁問道
神秀禪師
欽重
則天問安甲子幾何
對曰不記。
何以
記。
曰。
生死之身有若循環
無起盡焉用記為。
識心流注無有間斷
見漚起者乃妄想耳。
從初識至
動相滅時亦只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乎。
則天嘆美
之。
時安春秋百餘而天下之人慕之稱為安國師
公元698年
聖曆元年五月戊辰
三藏法師義淨西域還。
獲梵
本經論四百餘部及金剛座真容舍利三百餘粒。
天降蹕上東門迎勞
安置授記寺。
未幾詔入大遍
公元699年
空寺。
同實叉難提等譯經證義
明年十月譯新華嚴
經成。
實叉難提等奉表奏上
則天親製序。
太極殿
宣示百官
公元700年
久視元年
詔斂天下僧錢日一文
作大像於白馬
阪。
宰相狄仁傑上疏諫曰。
為政之本必先人事
陛下
矜念群生迷謬弱喪無歸
欲令像法兼行相生善。
然今之伽藍制過宮室
窮奢極壯刻繪盡功。
寶度殫
於綴嚴。
瓌材極於輪奐
工不役鬼
不天來。
既皆出
於民。
何以堪之。
且生之有時
之無度。
編戶所奉
若不充。
痛切肌膚不辭捶楚
游僧一說矯陳禍福
剪髮解衣仍慚其少。
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
身自
納妻謂無彼我
皆託佛法[詿*〡]誤愚人
里陌動有經坊。
闤闠尤多精舍
化誘諄切倍於官徵
法事供需嚴逾
制勑
膏腴物業水磑㽵園。
富有其多不知厭斁
逃丁
避罪駢集法門
一夫不耕猶受其弊。
浮食者眾又
劫人財。
臣每念之實切悲痛
梁武.簡文捨施無筭
及三淮浪五嶺煙騰
列剎盈衢莫救危亡之禍。
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功。
況比風塵屢擾征役稍繁。
興此務力所未堪
伏惟功德無量
何必興建大像以
勞費為名乎。
雖斂僧錢百未及一。
尊容既廣不可
居。
覆以百層尚憂未遍。
臣今兼採眾議
以為如來
設教慈悲為主
普濟群品是其用心
豈以勞人
虗飾哉。
疏奏
則天不納。」
【論曰。
法師支遁曰。
沙門之於世也。
虗舟之寄大
壑耳。
其來不以事。
退亦乘閑
四海之內竟自無宅。
邦亂則振錫孤游
道洽忻然共萃。
蓋謂吾徒
天下無事人也。
末法敗道之徒。
苟安衣食者。
狄梁公之論殆不可得而諱焉。
嗚呼
是豈真沙
門者所為哉。
謂如設教普濟群品為心。
勞人而存虗飾
不獨則天之失。
有以
吾佛之正教也。
與夫後世泛然佛老以苟名者
雲泥矣。】
公元701年
長安元年
則天將建大像。
御史張廷珪上疏諫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
因心而成。
不可諸相見也。
云。
若以色見我
音聲求我。
是人邪道
不能見如
來。
真如之果不可以外求也。
陛下信心歸依
發弘
誓願
壯其塔廟
廣其尊容
巳遍於天下久矣。
有為
住相布施非最上第希有之法。
何以知之。
經云。
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其福甚多
不如
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等為演說
其福勝彼。
佛所說
陛下四海之財。
萬夫之力。
窮山
以為塔寺
極冶之金以為尊像
勞則多矣。
則甚
矣。
其所獲福乃不若禪房匹夫
菩薩作福德不
應貪著。
有為之法不足高也。
況此營建事因土木
開發盤礡峻築基階
塞穴通轉採斫
碾壓
螘動巨億
豈佛標坐夏之義。
蠢動不忍害其
生乎。
役鬼不可惟人是營。
通計工匠率多貧窶
歐暮役勞筋苦骨
簞食瓢飲晨炊星飯
飢渴所致
交集
豈佛標徒行之義。
畜產不忍苦其力乎。
營築之役僧尼是稅。
展轉乞丐窮乏尤多
州縣
徵輸星火逼迫
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
怨聲載路
和氣不洽
豈佛標喜捨之義。
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
乎。
邊朔未寧軍裝日急
天下虗竭海內勞弊
伏惟
陛下慎之重之。
菩薩行為利益一切眾生
應如
布施
則其福德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虗空不可
思量矣。
何必勤於住相
蒼生之業。
不急之務哉。
以時政言之。
則宜先邊境
府庫
養人力。
佛教
論之則宜救危苦
諸相
無為
伏惟察臣之言。
佛之行。
務以理為尚。
以人廢言
疏奏
則天大悅
長生殿召見廷珪
賜以金帛
是歲。
賢首法師法藏東都授記寺講新華嚴
經。
華藏世界品。
大地震動逾時乃息。
即日召對
長生殿
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別
同異成壞之義.藏敷宣有緒。
玄旨通貫
則天驟聞
驚異
伸請再三
藏就指殿隅金獅子為曉譬之。
所謂一毛獅子百億毛頭獅子
則天豁然領解
是集其語。
目為金獅子章
靈華寺儼尊者杜順
華嚴宗旨。
藏執侍儼。
盡傳其教。
及儼去世
藏以巾情
說法
於是京城耆德連名抗表乞度為僧。
凡藏落髮
受具則天特旨
又甞為則天以十圓鏡八隅
下。
使相向。
中安佛像
燭照之。
鏡鏡現像㸦相
攝入。
及觀之者交羅齊現。
以表剎海十界普容無盡
之旨。
藏沒。
清涼國師澄觀宗其教。
天下學者宗之。
一念圓融具德宗。
謂之賢首教。
公元703年
三年
則天鑄像之費將具
納言季嶠上疏諫曰。
臣聞
法慈菩薩護持
唯志利益群生
非假修崇土木
造像
稅非戶口錢出僧尼
非假州縣祇承不能
辨。
天下編戶貧弱者眾。
傭力客作以濟糇粮
賣田敗舍以供王役。
造像錢數巳有一十七萬緡。
若以散施廣濟貧窮
人與一千尚濟一十七萬戶。
饑寒之弊。
勞役之勤。
順諸佛慈悲之心。
人主
毒之意。
人神胥悅功德無量
則天不納。
是冬像成。
百僚禮祀
公元705年
神龍元年正月
大臣張柬之桓彥範五王兵誅
姦臣
皇太子于位。
是為中宗皇帝
則天上陽
宮。
宰相房融高州
夏四月
廣州梵僧
剌蜜諦賷楞嚴梵夾至。
剌史請就制上道宣譯
筆授。
譯經十卷畢。
般剌復擕梵本歸于天竺
是月
中宗御札
曹溪六祖慧能
其辭曰。
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
推讓云。
南方能禪師
密授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令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以
辭疾
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
當須坐禪習定
若不禪定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所說如何
師曰。
由心悟。
在坐耶。
經云。
若見如來若坐若臥。
是行邪道
何則
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
若無生滅
如來清淨禪。
法空寂。
如來
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朝。
主上必問。
願師慈悲指示心要
今得見性明道
祖曰。
無明暗。
明暗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是有盡。
日明喻智
慧。
暗況煩惱
學道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
出離
師曰。
若以智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兒
車等機。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何謂大乘見解
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
凡愚不減
聖賢而不增。
煩惱而不亂。
居神
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
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
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師曰。
外道將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說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所以
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要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
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闕。
上師語。
咨美久之
遣使袈裟瓶鉢等。
天子
嚮慕之意。
公元706年
二年三月
大通禪師神秀卒。
中書令張說製碑曰。
夫總四大者成乎身矣。
萬始者主乎心矣。
身是虗
哉。
即身見空始同妙用
非實也。
觀心若幻乃等真
如。
名數入焉妙本乖。
言說出焉真宗隱
如來有意
要道力持至德
萬劫而逢付法印。
一念而頓授佛
身。
誰其弘之
大通禪師其人也。
禪師尊稱大通
神秀
本姓李
陳留尉氏人也。
心洞九流
懸解先覺
八尺
秀眉大耳
應王覇之像。
聖賢之度。
為書
生。
游問江表
老莊玄旨
書易大義
三乘經論
四分
儀。
說通訓詁
音參吳晉
爛乎如襲孔翠
然如振金
玉。
既獨鑒潛發
多聞旁施
知天命之年。
自拔人間
之世。
企聞蘄州忍禪師
禪門之法胤也。
菩提
天竺東來
以法傳慧可
可傳僧璨
道信
弘忍
繼明重迹相承五世
乃不遠遐阻飜飛謁詣。
受與沃心懸會。
高悟真乘同轍
縷指忘識。
湛見本
心。
寂滅境。
無是處
有師而成。
燃燈佛無依
公元767年
說是空王法門
服勤六年不捨晝夜
大師歎曰。
山之法盡在秀矣。
命之洗足。
引之並座。
於見涕辭而
退藏於密
儀鳳中始𨽻玉泉
名在僧錄寺東七里
地坥山雄。
目之曰。
此正楞伽孤峰度門蘭若
草。
吾將老焉。
雲從龍
風從虎。
大道出。
賢人覩。
岐陽
地就去成都華陰之山。
學來如市。
云多也。
後進
以拂三有
四禪
升堂七十。
味道三千。
不是過也。
開法
大略忘念以息想。
極力攝心
其入也品
凡聖
其到也行無前後。
定之萬緣盡閉。
發慧
之後一切皆如。
特奉楞伽遞為心要
過此以往未之
或知。
久視年中
禪師春秋高矣
詔請而來
趺坐覲君。
肩輿上殿
萬乘稽首
九重宴居
傳聖道者
北面
盛德者無臣禮
遂推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佛日再中
優曇之一現。
然處都邑婉其秘旨
帝王分座
后妃臨席。
鴛鷺四匝
龍象三繞
時熾炭
待礦。
故對默而心降
時診飢投味。
故告約而義領。
雨普霑於眾緣。
萬籟各吹於本分
非夫安住無畏
無方者。
孰能至爾乎。
聖敬日崇。
朝恩代積。
當陽
會之所。
置寺曰度門。
尉氏先人之宅。
置寺曰報恩
閭名鄉表德非擬局厭諠輦。
長懷虗壑
乞還山。
中駐久矣。
衰憊無他患苦
魄散神全形遺力謝。
公元706年
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厂@((既-旡)-日+口))*頁]命趺坐泊如化滅。
公元769年
師武德八年乙酉受具天宮寺
至是年丙午復終
公元706年
于此寺。
蓋僧臘八十矣。
生於隋末百有餘歲。
未甞
言。
故人莫審其數也。
三界火心。
四部水背。
榱崩梁壞
雷動雨泣
凡諸寶身生是金口
故其喪也如執親焉。
詔使吊哀。
王侯歸[賜-勿+月]。
三月二日𠕋謚大通
飾終
義禮也。
時厥五日假安闕塞
及葬之期懷也。
宸駕
臨訣午橋
王公悲送至伊水
羽儀陳設山龕
既望
還詔乃下。
帝諾先許。
冥遂夙心
太常卿鼓吹
導引
城門郎監護喪葬
日天子龍門
泫金襯。
駐蹕
目盡迴輿
自伊及江扶道哀候。
幡華百輦香
千里
十月哉生魄明。
舊居後岡安神起塔
嚴飾賜逾百萬。
巨鍾蓋先帝所鑄。
群經後皇
錫。
金榜御題華幡內造。
塔寺尊重遠稱標絕。
初禪師
形解東洛
相見南荊
白霧積晦於禪山。
素蓮寄生
坐樹
雙林變色泗水逆流
至人違代同符異感。
日卒哭也。
龍華寺大會八千人二十七人
祥練縞也。
咸就西明道場數如前會
萬回菩薩乞施
後宮
寶衣盈箱珍價敵國
親舉寵貴侑供巡香。
其廣
福愽因存沒如此
日月逾邁榮落相推
於戲
法子
宗極
痛慈舟之遽失。
恨涌塔之遲開。
石城之歎也
不孤
廬山之碑焉可作
竊比子貢之論夫子也。
天地不知天地高厚
飲於河海不知河海之廣
深。
強名其迹以慰其心。
銘曰。
額珠內隱
匪指莫効。
心鏡外塵
匪磨莫照。
海藏安靜
風識牽樂。
不入度門。
孰探法要
倬哉禪伯
獨立天下
功收密詣。
解却名假。
無所得。
解亦都捨。
月影空如。
現於悟者。
無量善眾。
為父為師。
露清熱惱
光射昏疑。
冀將住世
萬壽無期
奈何過隙
一朝去之。
嗟我門人
憂心斷續
進憶瞻仰
退思付囑
不離定。
空非滅覺。
念茲在茲
敢告無學
岐王範徵君盧鴻皆勒碑
製碣。
舊唐史有傳。
沙門王者禮敬
古未之有。
公元762年
元年三月
國師慧安誡其徒曰。
氣盡
將尸置林
中恣野火焚之。
偶神僧萬回至。
與安握手言論
其徒
公元706年
側聆俱莫之省。
至八日合戶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
十八。
其徒奉命舁尸林中。
野火闍維之。
舍利
八十粒。
五粒最巨而紫紅色光焰奪目
詔入留禁中
云。
是歲再詔于闐國三藏實叉難提至。
帝降蹕迎勞
兩街法儀旌幢鼓吹迓之。
載以青象
安置薦福寺
風神宏曠儀韻秀整
大小乘。
華梵兩音。」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