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四
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
唐
公元668年
「總章元年。追僧道會于百福殿定奪化胡經真偽。百
官臨證。僧法明者預選入。方三教首座議論紛紜。明
察其非是。即排眾出曰。老子化胡成佛之際。為作華
言化之耶。為作胡語誘之。若作華言則胡人未善。必
作胡語。既傳此土須假翻譯。未審道流所謂化胡經
者。於何朝代翻譯。筆授.證義當復為誰。於是舉眾愕
然無能應者。公卿列辟咸服其切當。忻躍而罷。有敕
搜聚天下化胡經焚弃。不在道經之數。既而洛京恒
公元1451年
道觀桓彥道等奉表乞留。詔曰。三聖重光玄元統敘。
豈忘老教偏意釋宗。朕志欵還淳情存去偽。理乖事
升者雖在親而亦除。義符名當者雖有冤而必錄。自
今道經諸部有記及化胡事者並宜削除。有司條為
罪制。」
【論曰。初元魏道士姜斌等撰造所謂太上開天經。
盛言老子化胡事。及與曇謨最對辯。斌眼其妄而
名臣瓶鸞者乃著笑道論三十有六篇。掊擊化胡
成佛之謬。今載藏中。至隋僕射楊素曰。道經稱老
子化胡。胡人不受化。乃令尹喜變佛形而化之。胡
人乃始受化。審爾則老子不能化胡。胡人奉佛有
素明矣。又甞入道宮指化胡像問道流曰。老子安
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流無對。此言尤足
以盡揭其謬矣。今觀法明之辨精切允當。則又過
素遠甚。其妖妄宜消落不復存矣。至會昌以來。此
說尚衒惑于世。何哉。】
公元675年
「上元二年。五祖弘忍大師示寂。師蘄州黃梅周氏子。
生而岐嶷。兒時有異僧歎曰。是子闕七種相不逮如
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成亨中有盧居
士者名慧能。自遠來參。師問汝自何來。答曰嶺南。師
曰欲求何事。曰唯求作佛。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
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師知其異人。乃訶之
曰著槽廠去。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之
間經旬月。師知付法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
徒記吾言將為巳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
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七百餘眾神秀居第一座。學
通內外眾所推仰。秀亦自負無出其右者。不復思惟
乃於廊壁間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
時勤拭拂。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次見偈。心知秀之
所為。因紿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道果。眾聆此語各
諷誦。他日能在碓坊聞偈。乃問同列此誰為之。同侶
告以和尚將欲付法各令述偈。此乃秀上座所為。能
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侶共訶其謬妄。能至莫夜
命童子引至廊間。能自執燭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
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
塵埃。師復見此。默念必能之所為。因故為之辭曰。此
誰作。亦未見性。眾以師弗許。皆莫之[(厂@((既-旡)-日+口))*頁]。即於是夕潛
使人自碓坊呼能至。告之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
緣。隨機小大而引化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法以
為教門。然以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
首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大師。
屆于此土。得可祖承襲。以至于吾。吾今授汝。并所傳
袈裟用以表信。汝善護持勿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
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能跪
受畢乃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師曰。昔達磨初至。人
未之信。故傳此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爭端。
止於汝身勿復傳也。且當遠引。俟時行化。所謂受衣
之人命如懸絲。能曰當隱何所。師云。逢懷且止。遇會
即藏。能禮足捧衣而出。通夕南邁。眾皆未知。師由是
三日不上堂。眾疑之因致問。師曰吾道行矣。又問衣
法誰傳。師曰能者傳之。眾意盧居士名能。必此人也。
共力推尋。能巳不在。至有相率而物色追之者。師既
付法巳。復經四載而寂。塔于東山。代宗帝謚大滿禪
師。
舊唐史云。後魏末有僧達磨者。本天竺王子。以讓國
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鉢為
記。世相傳受。達磨將衣鉢航海而來。初至梁國見武
帝。問以有為之事。達磨不悅乃之魏。隱于嵩山少林
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門徒發
其墓。但有衣履而巳。達磨傳慧可。可甞斷臂以求其
法。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姓周氏。黃梅人。
與信並住東山寺。世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論曰。舊史敘諸祖雖簡略。然大要與寶林.傳燈之
說皆合。至謂達磨遇毒而卒。及魏使復於葱嶺見
之。則毒與卒果有之乎。世稱五祖前身蓋栽松道
者。往見四祖將付以衣法。俄惜之曰。汝耄矣。雖嗣
化能復幾何。儻再來可也。五祖因託質周氏女。無
父而生。母幾受禍僅死而免。四祖果忍死以遲其
來。果以大法。噫吾祖出入死生正游戲耳。自非果
位上聖。孰能與於此哉。】
公元676年
「儀鳳元年。北印度尊者佛陀波利至五臺清涼山。逢
一叟問曰爾來何為。波利曰求禮覲文殊也。曰持佛
頂尊勝呪來未。曰未也。叟曰。此土眾生滋惡而出家
者犯四棄尤多。不持此呪隨行遠來奚益。能回取之
公元680年
以流此土可乎。波利作禮而返。以開耀五年取其呪
至於長安。有旨命日照三藏翻譯。帝聞此呪靈驗。特
異秘之禁掖。波利頻奏請布中外。高宗不得巳從之。
波利即辭入五臺。後不知終。
時南天竺有菩提流志。
習頭陀行。從耶舍瞿沙受道。為西域宗師。名震中夏。
帝聞風而悅之。因使西域有詔敦請。
公元682年
永淳元年。慈恩法師窺基卒。年五十有一。有詔傷悼。
御製𥁞像贊。敕葬樊川北渠。近弉公之瑩。基皃豐碩
長八尺。氣槩萬夫。項有玉枕。十指紋皆盤折如印。見
者讋伏。然心慈善誨人。晚節祈生內院。循戒彌篤。甞
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皆獲瑞應。初南山宣
律師以弘律名震五天。感天厨供饌。每薄基三車之
玩。不甚為禮。基甞訪宣。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及基
辭去天神乃降。宣責以後時。天曰。適見大乘菩薩在
此。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宣聞之大驚。於是遐邇增
敬焉。先是弉公親授西域戒賢師瑜伽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恢廓源流天下後世尊之。目為三乘
法相顯理宗。謂之慈恩教。是歲隱士孫思邈卒。年百
餘。思邈善莊老及陰陽推步醫藥之術。尤重釋典。世
稱孫真人焉。
公元683年
二年。法師玄暉卒。暉字道世。或云名道世。以避太宗
偏諱。故以字行。三學洞貫。甞慨教藏及古今圖史之
愽而學者難以備究。因撰法苑珠林凡一百卷。各開
門類。識者重其精愽云。
弘道元年。帝崩。中宗即位數月。天后廢為盧陵王。幽
公元684年
于房州。天后臨朝稱制。是為則天。明年七月沙門十
輩詣闕上大雲經。盛稱則天當即宸極。則天大悅。賜
十沙門紫方袍銀龜袋。頒經于天下郡國。各建大雲
寺。九月則天革唐命。改國號周。自稱聖神皇帝。」
【論曰。新唐史極惡大雲之妄。然其後菩提流志.不
空三藏.清涼國師諸公皆未有考其所以來而黜
絕之。今是經猶列於藏中。迹其真妄固未易詳也。
則天革命。當太宗時巳著秘讖。安在臨朝稱制而
獻大雲經哉。是十沙門者。以律按之。其顯異之罪
自當擯斥。不得列于僧數。則天欲遂巳之私而寵
貴之。是不獨革唐命。抑亦兼壞釋氏法矣。悲夫。】
公元694年
「延載元年。則天加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作七寶。復
聞于闐國梵本華嚴大經。即遣使奉玉帛往求之。并
請彼國善梵學者一人隨經以來。於是于闐主以實
叉難提妙華嚴宗旨遣赴命。則天見之大悅。詔入大
遍空寺。同三藏菩提流志法師.神惻.玄景.復禮等翻
譯華嚴。則天時幸其寺。親施供饌焉。
公元696年
萬歲通天元年。詔沙彌康法藏於太原寺。開示華嚴
宗旨。方緒經題。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停
空久之。萬眾懽呼嘆異。都講僧恒奏其事。則天悅。有
旨命京城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入大
遍空寺參譯經。
是歲詔嵩嶽慧安禪師入禁中問道。與神秀禪師同
被欽重。則天甞問安甲子幾何。對曰不記。曰何以不
記。安曰。生死之身有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
識心流注無有間斷。見漚起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
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則天嘆美久
之。時安春秋百餘而天下之人慕之稱為老安國師。
公元698年
聖曆元年五月戊辰。三藏法師義淨自西域還。獲梵
本經論四百餘部及金剛座真容舍利三百餘粒。則
天降蹕上東門迎勞。安置佛授記寺。未幾詔入大遍
公元699年
空寺。同實叉難提等譯經證義。明年十月譯新華嚴
經成。實叉難提等奉表奏上。則天親製序。御太極殿
宣示百官。
公元700年
久視元年。詔斂天下僧錢日一文。聚作大像於白馬
阪。宰相狄仁傑上疏諫曰。為政之本必先人事。陛下
矜念群生迷謬弱喪無歸。欲令像法兼行覩相生善。
然今之伽藍制過宮室。窮奢極壯刻繪盡功。寶度殫
於綴嚴。瓌材極於輪奐。工不役鬼。物不天來。既皆出
於民。將何以堪之。且生之有時。用之無度。編戶所奉
常若不充。痛切肌膚不辭捶楚。游僧一說矯陳禍福。
剪髮解衣仍慚其少。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身自
納妻謂無彼我。皆託佛法[詿*〡]誤愚人。里陌動有經坊。
闤闠尤多精舍。化誘諄切倍於官徵。法事供需嚴逾
制勑。膏腴物業水磑㽵園。富有其多不知厭斁。逃丁
避罪駢集法門。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
劫人財。臣每念之實切悲痛。昔梁武.簡文捨施無筭。
及三淮浪沸五嶺煙騰。列剎盈衢莫救危亡之禍。緇
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功。況比風塵屢擾征役稍繁。遽
興此務力所未堪。伏惟功德無量。何必興建大像以
勞費為名乎。雖斂僧錢百未及一。尊容既廣不可露
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臣今兼採眾議。咸以為如來
設教以慈悲為主。普濟群品是其用心。豈以勞人而
存虗飾哉。疏奏。則天不納。」
【論曰。法師支遁曰。沙門之於世也。猶虗舟之寄大
壑耳。其來不以事。退亦乘閑。四海之內竟自無宅。
邦亂則振錫孤游。道洽則忻然共萃。蓋謂吾徒於
天下固無事人也。至末法敗道之徒。苟安衣食者。
於狄梁公之論殆不可得而諱焉。嗚呼。是豈真沙
門者所為哉。疏謂如來設教以普濟群品為心。詎
以勞人而存虗飾。此不獨匡則天之失。抑有以輔
吾佛之正教也。與夫後世泛然排佛老以苟名者
雲泥矣。】
公元701年
「長安元年。則天將建大像。御史張廷珪復上疏諫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也。經
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
來。此真如之果不可以外求也。陛下信心歸依。發弘
誓願。壯其塔廟。廣其尊容。巳遍於天下久矣。蓋有為
住相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知之。經云。若
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
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如佛所說。則陛下傾四海之財。竭萬夫之力。窮山之
木以為塔寺。極冶之金以為尊像。勞則多矣。費則甚
矣。其所獲福乃不若禪房之匹夫。菩薩所作福德不
應貪著。蓋有為之法不足高也。況此營建事因土木。
或開發盤礡峻築基階。或塞穴洞通轉採斫。碾壓虫
螘動盈巨億。豈佛標坐夏之義。憫蠢動而不忍害其
生乎。又役鬼不可惟人是營。通計工匠率多貧窶。朝
歐暮役勞筋苦骨。簞食瓢飲晨炊星飯。飢渴所致疾
疹交集。豈佛標徒行之義。愍畜產而不忍苦其力乎。
又營築之役僧尼是稅。雖展轉乞丐窮乏尤多。州縣
徵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
和氣不洽。豈佛標喜捨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
乎。且邊朔未寧軍裝日急。天下虗竭海內勞弊。伏惟
陛下慎之重之。思菩薩之行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
是布施。則其福德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虗空不可
思量矣。何必勤於住相。彫蒼生之業。祟不急之務哉。
臣以時政言之。則宜先邊境。畜府庫。養人力。以佛教
論之則宜救危苦。滅諸相。祟無為。伏惟察臣之言。行
佛之行。務以理為尚。無以人廢言。疏奏。則天大悅。御
長生殿召見廷珪。賜以金帛。
是歲。詔賢首法師法藏於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
經。至華藏世界品。感大地震動逾時乃息。即日召對
長生殿。問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別
同異成壞之義.藏敷宣有緒。玄旨通貫。則天驟聞茫
然驚異。伸請再三。藏就指殿隅金獅子為曉譬之。至
所謂一毛頭獅子百億毛頭獅子。則天豁然領解。繇
是集其語。目為金獅子章。初靈華寺儼尊者傳杜順
華嚴宗旨。藏執侍儼。盡傳其教。及儼去世。藏以巾情
說法。於是京城耆德連名抗表乞度為僧。凡藏落髮
受具皆則天特旨。又甞為則天以十圓鏡置八隅上
下。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燭照之。則鏡鏡現像㸦相
攝入。及觀之者交羅齊現。以表剎海十界普容無盡
之旨。藏沒。清涼國師澄觀宗其教。天下學者宗之。目
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謂之賢首教。
公元703年
三年。則天鑄像之費將具。納言季嶠上疏諫曰。臣聞
法慈愍菩薩護持。唯志利益群生。非假修崇土木。伏
聞造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非假州縣祇承不能濟
辨。且天下編戶貧弱者眾。或傭力客作以濟糇粮。或
賣田敗舍以供王役。今造像錢數巳有一十七萬緡。
若以散施廣濟貧窮。人與一千尚濟一十七萬戶。拯
饑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悲之心。廣人主亭
毒之意。則人神胥悅功德無量。則天不納。是冬像成。
率百僚禮祀。
公元705年
神龍元年正月。大臣張柬之.桓彥範等五王以兵誅
姦臣。復皇太子于位。是為中宗皇帝。徙則天于上陽
宮。流宰相房融于高州。夏四月。融于廣州遇梵僧般
剌蜜諦賷楞嚴梵夾至。剌史請就制上道場宣譯。融
筆授。及譯經十卷畢。般剌復擕梵本歸于天竺。
是月。中宗降御札。召曹溪六祖慧能入京。其辭曰。朕
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
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
令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以
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
當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經云。
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則。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
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慈悲指示心要。今得見性明道。祖曰。道無明暗。
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簡日明喻智
慧。暗況煩惱。學道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
何出離。師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
車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何謂大乘見解。師
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神
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
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以
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伹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
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簡禮辭歸闕。表
上師語。帝咨美久之。尋遣使賜袈裟瓶鉢等。諭天子
嚮慕之意。
公元706年
二年三月。大通禪師神秀卒。中書令張說製碑曰。譔
夫總四大者成乎身矣。立萬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虗
哉。即身見空始同妙用。心非實也。觀心若幻乃等真
如。名數入焉妙本乖。言說出焉真宗隱。故如來有意
傳要道力持至德。萬劫而逢付法印。一念而頓授佛
身。誰其弘之。實大通禪師其人也。禪師尊稱大通。諱
神秀。本姓李。陳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流。懸解先覺。身
長八尺。秀眉大耳。應王覇之像。合聖賢之度。少為書
生。游問江表。老莊玄旨。書易大義。三乘經論。四分律
儀。說通訓詁。音參吳晉。爛乎如襲孔翠。玲然如振金
玉。既獨鑒潛發。多聞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間
之世。企聞蘄州有忍禪師。禪門之法胤也。自菩提達
磨天竺東來。以法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
弘忍。繼明重迹相承五世。乃不遠遐阻飜飛謁詣。虗
受與沃心懸會。高悟與真乘同轍。縷指忘識。湛見本
心。住寂滅境。行無是處。有師而成。即燃燈佛所無依
公元767年
而說是空王法門。服勤六年不捨晝夜。大師歎曰。東
山之法盡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並座。於見涕辭而
去退藏於密。儀鳳中始𨽻玉泉。名在僧錄寺東七里。
地坥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門蘭若。蔭松籍
草。吾將老焉。雲從龍。風從虎。大道出。賢人覩。岐陽之
地就去成都華陰之山。學來如市。未云多也。後進得
以拂三有。超四禪。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過也。爾
其開法。大略則忘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其入也品
均凡聖。其到也行無前後。趣定之前萬緣盡閉。發慧
之後一切皆如。特奉楞伽遞為心要。過此以往未之
或知。久視年中。禪師春秋高矣。詔請而來。趺坐覲君。
肩輿上殿。屈萬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傳聖道者
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遂推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仰佛日之再中。慶優曇之一現。然處都邑婉其秘旨。
每帝王分座。后妃臨席。鴛鷺四匝。龍象三繞。時熾炭
待礦。故對默而心降。時診飢投味。故告約而義領。一
雨普霑於眾緣。萬籟各吹於本分。非夫安住無畏應
變無方者。孰能至爾乎。聖敬日崇。朝恩代積。當陽初
會之所。置寺曰度門。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報恩。軾
閭名鄉表德非擬局厭諠輦。長懷虗壑。累乞還山。既
聽中駐久矣。衰憊無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遺力謝。神
公元706年
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厂@((既-旡)-日+口))*頁]命趺坐泊如化滅。禪
公元769年
師武德八年乙酉受具千天宮寺。至是年丙午復終
公元706年
于此寺。蓋僧臘八十矣。生於隋末百有餘歲。未甞自
言。故人莫審其數也。三界火心。四部水背。榱崩梁壞。
雷動雨泣。凡諸寶身生是金口。故其喪也如執親焉。
詔使吊哀。王侯歸[賜-勿+月]。三月二日𠕋謚大通。展飾終之
義禮也。時厥五日假安闕塞。緩及葬之期懷也。宸駕
臨訣至午橋。王公悲送至伊水。羽儀陳設至山龕。仲
秋既望。還詔乃下。帝諾先許。冥遂夙心。太常卿鼓吹
導引。城門郎監護喪葬。是日天子出龍門。泫金襯。登
高駐蹕。目盡迴輿。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華百輦香
雲千里。維十月哉生魄明。即舊居後岡安神起塔。國
錢嚴飾賜逾百萬。巨鍾蓋先帝所鑄。群經乃後皇所
錫。金榜御題華幡內造。塔寺尊重遠稱標絕。初禪師
形解東洛。相見南荊。白霧積晦於禪山。素蓮寄生於
坐樹。則雙林變色泗水逆流。至人違代同符異感。百
日卒哭也。在龍華寺設大會八千人度二十七人。二
祥練縞也。咸就西明道場數如前會。萬回菩薩乞施
後宮。寶衣盈箱珍價敵國。親舉寵貴侑供巡香。其廣
福愽因存沒如此。日月逾邁榮落相推。於戲。法子永
戀宗極。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遲開。石城之歎也
不孤。廬山之碑焉可作。竊比夫子貢之論夫子也。生
於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飲於河海不知河海之廣
深。強名其迹以慰其心。銘曰。
額珠內隱。匪指莫効。心鏡外塵。匪磨莫照。海藏安靜。
風識牽樂。不入度門。孰探法要。倬哉禪伯。獨立天下。
功收密詣。解却名假。詣無所得。解亦都捨。月影空如。
現於悟者。無量善眾。為父為師。露清熱惱。光射昏疑。
冀將住世。萬壽無期。奈何過隙。一朝去之。嗟我門人。
憂心斷續。進憶瞻仰。退思付囑。盡不離定。空非滅覺。
念茲在茲。敢告無學。時岐王範及徵君盧鴻皆勒碑
製碣。舊唐史有傳。稱沙門被王者禮敬。古未之有。景
公元762年
龍元年三月。國師慧安誡其徒曰。吾氣盡。將尸置林
中恣野火焚之。偶神僧萬回至。與安握手言論。其徒
公元706年
側聆俱莫之省。至八日合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
十八。其徒奉命舁尸林中。果野火至闍維之。得舍利
八十粒。五粒最巨而紫紅色光焰奪目。詔入留禁中
云。
是歲再詔于闐國三藏實叉難提至。帝降蹕迎勞。備
兩街法儀旌幢鼓吹迓之。載以青象。安置薦福寺。難
提風神宏曠儀韻秀整。善大小乘。通華梵兩音。」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