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元末大浮屠塔铭(凡十有一人)¶ (自动笺注)
宋文憲公護法錄卷第三
皇明金華宋濂
雲棲祩宏輯
虞山謙益
*元末大浮屠塔銘(凡十有一人)
**妙果禪師塔銘
公元1347年
(至正七年化)
至正初余得邵庵虞公所著妙果禪師語錄序而讀
之其稱師之道有云江河朔一碧萬頃有大尊宿
譬若摩尼之珠高懸虛空日月星辰山河草木悉現
其中人天鬼神蠢動之眾一一內向皆自以為得所
攝受而珠本無留礙余竊意正宗寥落龍象分散
安復斯人虞公為人善巧深入禪觀故特溢
美於師以起人信心爾非至論也及來秣陵與師
諸孫似杞交求其書而細味焉則洪纖高下靡不含
攝而玄機所湊若涉不思議然後知師之道弘以
周而虞公之言實可徵不誣謹按資福大師廷俊
狀師諱水盛字竺源自號無住翁饒之樂平人姓范
氏父某母徐師生時祥光照室及成童嬉戲
佛事年十七去依羅山院僧常公常使從儒者學而
師每習禪定針指出血書金經常呵之師云學
儒可敵死生邪常云汝黃口小兒爾姑注意於儒他
時入道何晚也師弗之答既受度月庭忠公於蔣
山時孤舟濟公第一座以皖山蒙山者誨之師
無幾云吾巳見二老矣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
節八萬四千毫竅及河山大地咸攝入一念始覺變
易繼凝定雙瞳與合為一汗從眥流亦不知所楚後
四三日見聞聲撼搖不動師自信法決可證因
取所攜書帙火焚之且發願云吾此生不能作佛
當入無間獄傍觀者為之吐舌俄過匡廬東林
聞有僧所見不異雲門師往即焉僧以無誠心讓之
師復奮云今夕必就蒲茵上死爾即正襟趺坐加精
進力一人萬人之敵操舟湍悍之灘不遑
他接夜參半至極孤危之際捐命一躍不覺如出
荊棘之叢所履之地忽爾平沉秋空素月連娟
返觀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之不忘爾師猶以墮
斷滅進修弗懈或靜或動未嘗間斷洎歸羅山
全體頓現如器臀之解十方世界舉皆現前參以
諸祖契證如鏡照坦然明白師自以為開悟及掌
藏鑰東林偶閱妙喜明心見性桑門事之辭又復
致疑不能釋者數日或誚云法離唇吻道絕言詮
何太滯也於是胸中蕩然洗然不敢謂巳至也
公元1345年
五載重會濟公蔣山云蒙山嘗言栽松道者
不具二緣而生達摩熊耳隻履西歸神通
抑法如是也師云此形神俱玅而巳濟云不然也子
他日自知師復無為無能教公以濟所舉
之言質之無云為汝弗解故也師忽大省盡脫去
玄玅知解歷觀從前所悟如通宵一夢夢時非無及
至覺後絕無所得矣無能撫其背而記之云爾後當
大弘吾宗也師辭去東游四明天童巳而歸息浮梁
鳳游海印公方荐福請福分座說法久之
往隱于南巢巢民柳氏山地蘭若以棲師地當
五峰之下舊有龍潭五所聞師至悉乘風雷徙去識
者謂聖人來居故物潛遁云天曆巳巳遣官以聘
起師西湖妙果弘闡宗旨震撼四方學徒
集至有不遠萬里而來郡守劉公迪戍將齊公𤩔
常虛巳求道時巳行役僧之令師堅欲引去劉公屬
縣大夫特免科繇以款之未幾南巢故隱而嚮慕
者愈眾宗藩讓王累遣使者致師師以老病固辭
淮西廉訪使公王倫徒監察御史公道夫尢極
趍仰時移書牘以辨鍊玄乘鄉先正集賢學士傅公
立月灣先生吳公存與師為世外交甚篤月灣至有
公元1347年
晚始聞道之歎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
四眾戒飭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將入涅槃
其時矣侍僧捧紙求偈師呵云何以偈為強之乃引
膝上書巳端坐而逝初師預建葬塔於諸峰之下
是夜有光如匹練天際下燭交相通貫未幾散布
五峰之頂復合塔中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數
十里聚觀駭異弟子德弘慧月慧觀是月二十
六日全身󰢍焉世壽七十有三僧臘五十有三聞
師之歿緇素無不哀慟兩淮人尢不啻喪其
父母師之道浹洽於人者蓋可知矣師常囑學徒
剃髮染衣洞明佛心行解相應以正悟之
境靈靈自照歲月深大無畏透水月華萬浪
千波觸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陰魔所惑此師生平之
實證實悟者故亦用是以誨人也師制行峻絕有壁
萬仞之意每垂三關語示人多有不契其機者
廣信祝蕃遠嘗云番陽竺源吳中斷崖其人類孤峰
懸巖可仰望而不可攀躋人稱為實嗚呼大鑒
之道分為五家臨濟之宗為最盛臨濟之傳雖曰
豐熾光大覃及東南五祖為尢盛今以其世次
觀之則自開福寧月庵果老衲證月林竹巖印真
翁圓無能教至師始八葉耳宜其傳授分明悟真
切有非耳剽目掇者之可同哉余也不敏似杞致慧
月之辭來求塔上之銘其請至六七而不倦予故特
虞公之言於前而歷著師之悟驗於後使小罔末
智未得謂得者睹之庶幾有所懲創矣乎銘曰。
「道大如天地無物包羅我以一心不見有餘自非堅固沒身以為超出河沙未易得之皇皇無住翁誓成無上一念轉移似倚須彌山
**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大禪師塔銘
公元1357年
(至正十七年化)
少林氏之道七傳至慧照大師而別為一宗三玄
演暢宗乘權實兼行照用雙至四方從者雷動
湧逮乎宋季其道寢微惠朗欽公起而任之大法
屹然東南標准廣濟妙公親承法印獅子
建立死關鮮有升其門者智覺本公深造閫奧
以大辨才通博無礙澤普滋遍一切處其入室
子以十數計若今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大禪師
則其一人也師諱元長無明一號千巖蕭山
縣許賢鄉人族姓董氏世以書詩為業父諱九鼎
何氏晚而生師欲棄之嫂謝氏鞠以為七歲即就
外傳諸書經目成誦出入蹈矩循彠有若成人
父喜曰是子當以文行吾宗乎師之諸父曇芳學
佛於富陽法門院欲乞師為嗣謝氏不從未幾師遘
疾甚革謝氏禱于觀音大士曰佛幸我慈俾此兒弗
死令服灑掃終身禱巳師汗下而愈遂使從芳游
時師年始十七益求良師摩切九流百氏之言巳
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復從授經師學法華經至藥王
品問曰藥王既然二臂曷為復現本身耶授經師
之年十九薙髮受具戒走武林習律於靈芝寺律師
問曰八法往來無乖何謂也師曰胡不問第九
法乎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禪真大乘法器也會行丞
相府飯僧師隨眾入本公亦在座遙見師即呼謂
日用何如師曰惟念爾公曰佛今何在師方擬
公厲聲叱之師遂胡跪作禮示法要公狗子
佛性之語授之繼往縛禪靈隱山中雪庭傅公召
師長內記下筆成章五采交粲見者歎服俄棄歸
公元1350年
法門隨順世緣殆將十載一旦喟然生平氣志
充塞乾坤乃今甕裏醯雞耶復造靈隱跏趺危坐
脅不沾席三年因往望亭雀聲有省亟見本公
具陳悟因公復斥之師憤然來歸夜將寂忽鼠翻
貓之器墮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身躍起數丈如蟬蛻
汙濁之中浮游玄間上天下地一時清朗被衣待且
復往質於公公問曰趙州何故無師曰鼠餐貓飯
公曰未也師曰飯器破矣公曰破後云何師曰築碎
方甓公乃微笑祝師曰汝宜善護持復遯巖穴
節若至其理自彰師既受付囑隱天龍之東庵
禪味不與外緣二蛇日來環遶座下師為說三
五戒矯首低昂作拜勢而去師自是聲光日顯
笑隱訢公方主中竺法席力荐起之江行省丞相
脫歡公時領宣政院事亦遣使迫師出世師皆不聽
亡何名山相勸請師度不為時所容與弟子
希昇杖錫濤江東至烏傷伏龍山見山形如
青蓮花卓錫巖際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俄山
公元1327年
溢出白乳色師遂依大樹居實泰定丁卯冬
公元1350年
十月也初伏龍山禪寺聖壽其廢巳久當師入
山時鄉民咸夢有異僧來遂相率巉巖蒙茸
訪焉見師晏坐不動各持食飲之物獻之大姓
君如浚樓君一得各為伐木構精廬以安師尋因舊
號建大伽藍重樓傑閣端門廣術輝映林谷內而齊
燕趙秦隴閩蜀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
莫不奔走膜拜咨決心學留者恒數百人至有求
道之切斷臂師前以見志者師各隨其根性而為說
譬如一雨所施小大根莖悉獲沾潤王公大臣
師之道如仰日月傾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
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讓王下令加護其教若鎮南
王則親書寺額賜僧伽黎衣及普應妙智弘禪師
之號帝師亦再降旨俾勢家無有侵陵更號
佛慧圓鑒大元普濟大禪師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
公元1357年
命朝臣製今號并金襴法衣以賜焉至正丁酉夏
十四日師示微疾索浴更衣會眾書偈云平生饒
今日敗闕一句轟天正法眼滅遂投筆而逝春秋
七十四夏五十六是日午時其弟子德亨德馨等用
陶器函蓋全身󰢍于青松悲慟哀戀聲撼嵒壑
太師中書右丞脫脫公大壽元忠國寺為皇太
子祝釐之地欲奏起師住持有自江南來者
示寂乃止師疏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發超越
醜夷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珍襲
惟謹語錄若干卷和智覺寒山若干首皆刻
梓行叢林世之論者謂師踐履真實談辨迅利或
無愧智覺云濂初往伏龍山師師吐言奔雷
時濂方尚氣頗欲屈之相與詰難千言不契而退
二年又往見焉師問曰聞君閱盡一大藏教有諸
濂曰然曰耳閱乎抑目觀也曰亦目觀爾曰使目之
能觀者君謂誰耶揚眉向之於是相視一笑自時
厥後知師之道超出有無非凡情之可窺測因締
公元1370年
方外之交垂三十年激揚義諦往來尺牘之在
篋衍者墨尚濕也雖纏於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
知最深銘非濂為而孰宜為之銘曰。
天目嵒嵒中設死關豈無來者望門而還言言智覺仗劍深入師子長號百獸咸蟄伊誰嗣之惟千嵒師彼碩者子爰契我機杖行雲遯藏空谷明珠自護不受人觸世雖不聞靈蛇先知矯首聽法為說三歸我將辭名文彩或露足踏飛濤一夕東度龍峰鬱環如青蓮花我棲其間指樹為家兆之所形孰曰無象有來兟兟且饁且餉化被草莽梵王宮金銀流離絢爛太空四方風動無不稽首師我檀度願垂攝受群聾正酣晝夜沉冥法音方震萬耳皆驚璨璨珠璣噴落人世神鬼莫窺天龍交衛有寵自天錫便蕃衣寶薰耀於祇園外護之嚴罔敢于令慧照之宗於斯為盛乘化而逝人天慕哀玅相如如初無去來既無去來何有增減太史勒銘昭玄範」
**故文明海慧法師塔銘
公元1357年
(至正十七年化)
公元1370年
能仁氏之教流入中愈傳愈熾於是諸師各有所
建立譬如一燈分為十燈燈之用雖殊而光明則一
天台四教法性觀行之宗自南嶽以來空假
三觀丕闡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玅一念之間具足
無減其說尊勝宏特縱歷百千萬劫洸洸皦皦
不可尚巳某竊怪方袍之士幸得與聞其教多視為
空言卒局於小智之域良可悲也其真見實踐有若
文明海慧法師者某安得不喜談而樂道之哉法師
善繼絕宗族婁氏諸暨人考某妣王氏當
有妊夢神人白芙蕖法師乃生始能言見母舉佛
合爪聲和之年稍長季父客授山陰靈秘寺從
治春秋經稍竊窺三藏諸書喟然嘆曰春秋固佳乃
世間法欲求出世間釋氏疇依此身不實有如
芭蕉穹官峻爵縱因書而致寧得幾何時耶大德
公元1371年
巳投其寺僧思恭祝髮明年受具戒從西天竺大山
恢公習天台教觀大山器重之每言數百人中唯
上人爾暨大山雲間延慶法師復往南天竺
湛堂澄公湛堂之如大山間問之曰入不二門
何觀法法師三種觀法屬對三部此文既與止觀
同成的是從行湛堂又問諸經之體為迷為悟
法師曰體非迷悟迷悟由人顧所詮經之旨何如耳
湛堂喜溢顏色法輪之轉他日有望於斯子乎
宗周文公時住集慶寺法師之學延主賓朋尋領
懺事湛堂復速法師還俾居第一座南天竺素稱
教海法師提唱宗乘有聲絕出於四方會湛堂遷上
竺而玉岡潤公來補其處仍留法師居其職學徒
無不涵腴飲醇充足而後天曆巳巳法師出世
主良陼大雄教寺日講金光明經感法智見夢謂之
曰爾所談經與吾若合符節惜乎所踐猶未逮其言
公元1342年
法師益篤精進之行至正壬午浙省平章高公
納璘兼領行宣政院移住天竺薦福教寺某甲子左
丞相朵兒只公領院事陞主天台能仁教寺法師
三主伽藍執經座下者多豪俊士宏法華
文句朝講暮解五章四釋奧義昭晰策勵之曰
吾祖有云止觀一部法華三昧筌蹄一乘十觀
法華三昧正體須解行並馳正助並運則圓位
可登而不負吾祖命宗之意矣蓋法師抉剔經髓敷
祖訓如山川出雲頃刻變化雨澤滂然四施
草木纖洪短長無不霑焉識者咸謂慈雲神照
公元1351年
再世辛卯謝事超然獨往時薙落師與湛
歸寂巳久法師既於靈祕舊廬奉祠事又往
南山靜院灑掃湛堂之塔其報本之念尤惓惓
也曾未幾兵難洊作其高弟是乘請法師東還
池深水寒法師驩然就之且以無常迅速嚴修淨
繫念佛名晝夜不輟一夕集眾而言曰佛祖弘化
貴乎時節因緣與時違化焉托乎吾將歸矣遂索
公元1357年
筆書偈端坐而逝時丁酉歲七月二十二日世壽
七十有二僧臘六十又三火牙齒及舌根弗壞舍
累累然滿地其徒以某月日斂骨塔於靈祕之西
坡所度弟子三十二人嗣其法者則靈壽懷古延慶
自朋崇壽是乘廣福大雷峰淨昱演福如玘報忠
嗣璉車溪仁讓香積曇胄也法師氣局衍裕行履
台家諸書無不精徹而大江東南恒推為教中之
講演妙法華金光明諸部經凡若干會主修法華
淨土懺凡若于期所感靈異不一而足是乘嘗請著
書以淑後人法師吾宗離言說不得巳而有言
為彰授受也是故意以至章安結集之後不過代相
緘授而巳其間或有斥邪衛正者亦豈好辨哉今大
大法粲如日星之懸汝輩宜修不暇奚俟予言
聞者咸服其一時士大夫趙文敏公孟頫黃文獻
公溍周內翰仁榮李著作孝張鍊天雨皆結法
師為方外交時相唱和風月寂寥之鄉晚與黃張
二公欲結樓修淨社未果法師歿當沒之日叢林
公元1374年
中皆相哀慕吾宗法幢仆矣後十七年演福件繫
法師梵行徵濂為塔上之銘濂嘗游文獻公之門聞
談法師之德之盛以為無讓古人恨不得白月
而濯冷風法師不可見矣幸其嘉猷茂行猶得聞
梗概無他遺光之所照者尚有人言之後三十
公元1404年
年則言之者鮮矣又後三十年則誰復知之者此金
石勒不可不致謹也因從演福之請歷敘而鋪張之
千載下有來讀斯文儼然如見法師於定慧光
中其有不蹶然興起惕然自厲者乎銘曰。
「性具之正宗一念具三千三千即一念兮不後亦不先正依及假名兮各含空假中攝歸於一妙兮互
**普福法師天岸濟公塔銘
公元1356年
(至正十六年化)
大雄五時說法至于法華方暢出世本懷自鳩摩
羅什翻譯東傳震旦而諸師消釋者鮮得其樞要
主一四相之談或徇四時六宗之教各號專門
相摩甚至南二而北七異言喧豗而莫之適從矣
惟我天台尊者丕闡前修三觀說約法華悟門
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宗旨白日正當中天而螢爝
雖多隱而弗見所以尊勝偉特絕非他宗所可及
十餘傳而其道愈大顯此濂于銘普福法師之塔不
得不推原始而盛言之也師諱弘濟同舟一字
天岸生姚氏族世為會稽餘姚人父某早亡師從同
寶積寺舜田滿公出家滿公其從父也師駿發
倫或授法華經輒能記憶年十六受度大僧日持
四分律頻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巳而歎曰戒固不
可緩教乘以資行解其又可後乎于是往鄞依半
山全公讀天台之書久之悉通其玄義修法華金
光明淨土期懺聚精會神存誠不貳彷彿于觀定中
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辨日增懸泉湧而
了無留礙當是時大山恢公尸松江延慶越溪
公主武林之演福法幢雙峙光焰鑠鑠照映大江
南皆延師分座說法越溪愛師尤篤諸部疑難
未易決者要其終始而析之師因義觀圓融觸目
公元1324年
洞然泰定元年開法萬壽圓覺寺浙河左右
傑偉之士奔走其室唯恐後之議者謂倡佛海之道
公元1325年
以播芳猷實自師始明年鹽官海岸崩民朝夕惴惴
為魚江浙行省右丞相脫驩甚憂之祈禜觀音
大士于上天竺仍請師親履其地建水陸冥陽大會
七日夜冥心觀想海沙詛之親帥其徒遍擲其
公元1328年
處凡足跡所及岸為不崩人咸異之天曆元年陞主
顯慈集慶寺二寺皆杭之名剎師處之泊然集慶
當歲儉遂退處別室蘇人競欲致師以幣來聘住大
萬壽寺一座不移閱六寒暑小子之有造者為
公元1339年
重紀至元之五年江南行宣政院選主會稽之圓
通圓久廢之餘鐘魚絕響師曰此父母邦也吾何
避焉欣然東歸齋館糗粻攝授徒侶至數
人寺為中興四載還隱寶集專修西方念佛三昧
公元1347年
會心處不知念而非念非念而念也至正七年
八十矣錢塘名山耆舊凋謝唯師一人巋然
[-三+?]之靈光又以大普福起之堅臥不應門人
航進曰和尚自為計固善矣其如斯道何師強赴之
亡何拂衣故丘清鏡閣而深蟄焉因覽諸
家所首楞嚴經繁簡失當方將折衷其說為之疏
解俄疾作四眾至以唯心淨土惓惓為勉其中
未解師意師厲聲死生死生難遽索觚翰書偈
公元1356年
而寂十六年三月十日後七日法孫至大清晏以
陶器蛻質千里峨眉山松花塢師之所自卜
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一度琳永孚等三十六人
得法上首出主伽藍者上竺道臻雍熙淨琛普光
圓通有傳天宮明靜五人登門卒業出世
者尚多焉師梵貌魁碩言吐清麗諸書一過終身
不忘故其本末兼該無所滲漏高昌總統般若
利者每謂學兼華梵出入經論無能敵之用其國
語與師共譯小止觀文彩煥發高昌為之赧然自失
鄉先達韓莊節公稱師才全學博無求于名不過
以文寓意巴西鄧文肅公文原亦敬師有道遺詩
殷勤有相定性三生話之句其為名薦紳推許
平生流通教法第一義建法本部百十會
苟有召者未嘗不應屢感天雨華之祥然于佛乘
事俱不偏廢出處語默未始離乎止觀著書
四教儀紀正若干天岸外集若干卷並刊行于世
云夫傳胤承宗學者多失其真何哉蓋騖于高遠
有立異之見安於淺陋者無深探之志所以言彌近
彌遠理愈似而愈非唯穎悟之士洞察其微不敢
臆說參合其間重徽疊照百世而無弊可也
如師者講貫導化一以止觀為宗如印印泥不差
可謂尊者翼道之功而號善繼善述者矣豈非
賢哉豈非賢哉某等靈隱禪師元淨狀來徵銘為
之銘曰。
佛法正傳實推台衡大者鏗鍧萬鼓齊鳴彼傍宗者自謂孤撐以此較之蒼蠅之聲(其一)」
累葉相仍其學孔熾時雨普沾春曦流麗無物不萌有生咸遂神功妙法此焉為至(其二)」
猗歟上師義觀雨融剋期破障息念歸宗煌煌神公心與之通授以如意無礙弗攻(其三)」
浙河之西聯揚法幟分座談玄雲行雨施出坐道場歸者如肆為人天師攝伏庶類(其四)」
水蟲鼓禍海涯善崩凝神冥漻咒沙為兵變儵忽風霆流形雙足所躡凝如堅城(其五)」
「此願力故匪由外假妙經之宣集于
有聲隆然傾于邇遐游戲文辭復衍而葩枝枝葉葉如寶蓮花不物于物以道為家(其七)」
般若光中無非妙相一鑑之明實含萬象生既不來死亦非往何必興嗟有情想(其八)」
「師有墜言欲了正因心淨土繫宜勤日如懸鼓一念不分師雖逝矣言若親聞(其九)」
青山崔崔流泉在下迴景英絕斥邪寙萬松作花黃金滿塢設利斯藏永奠終古(其十)」
**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圓照法師若公塔銘
公元1359年
(至正十九年遇害即宋龍鳳五年)
天台一宗法智尊者之後分為廣智神照南屏
三家之中而南屏為最盛再傳至于車溪聲聞
益顯震雷霆音為有情說執經問難者動數百人
吳越所宗又六傳至於湛堂貫遮性雙單制聽正
作之學而止觀歸宿之域學子翕然嚮之其入
弟子世法星分棋布江南若無慈光圓照
公元1356年
法師則尢號金而玉應者也法師允若字季蘅
相里越人代為簪纓家在唐有名造者嘗為
禮部郎中內侍監魚朝恩貴誕宰相元載
斂容避去造與殿中侍御史李衎抗言折之世稱直
臣委祉垂休至諱慶君以柔行稱慶實生法師年九
歲能通春秋其父方以亢宗為期翛然絕塵
趣嘗遊雲門傳忠廣孝寺寺之元上人留之俾給侍
左右十五受具戒為大僧濤江西至虎林謁大
山恢師於興福恢師授以天台四教金篦十不
指要諸書法師即能知其大意巳而聞佛海大
師澄公主南天竺崇恩演福教寺四方名僧多來棲
止而方巖則師愛山靜師尤龍象中之稱雄法師
復往依焉凡法智顯立陰觀妄別理隨緣究竟
蜣理毒性惡等文益推斥其義而沉涵之至於恩清
兼業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亦皆
察其非是所以害道之故心有得乃質之二師
而復取正於澄公聲入心通知解日至澄公甚器之
俾司賓客之職澄公即所謂湛堂者也至治初澄公
奉詔燕都校正經律論三藏遂白其行業帝師
大寶王帝師嘉之錫以今號命出世昌源淨聖院
丁歲大侵法師力為經度田之萊蕪者闢之室之敝
漏者葺之踰三年澄公念法師不置招之徠歸請居
第一座攝眾千餘人法師持規峻整升堂入室具有
儀範經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請主彌
興化教寺當是倡道杭之南北兩山者若天岸
濟若我庵無若玉庭罕與法師皆有重望人稱為佛
海會四天王亡何退居雲門榮名利養如白
蒼狗變遷不以經意翱翔千岩萬壑中時同斷
恩師休耕逸師臨風笑詠不知夕陽之在樹也君
子又目之為雲三高云然法師身載明德聲光外
流終不可掩至正間起主越之圓通寺丞相康里
具疏延主天竺靈山教寺靈山錢塘巨剎有瓔珞
泉其源絕巳久法師持錫扣巖祝曰吾緣苟在是泉
當為一來不然則廢涸猶故也言始脫口泉果涌
出淵淵然漸盈戶部尚書君師泰比之慈雲重榮
命名再來法師四坐道場雨灌溉如甘露
醍醐飲者心泰尋以年高退居雲門深居精舍
法華觀慧三昧暮年淨行天下大亂干戈
法師與之遇脅以白刃毅然不為辭色俱厲因
公元1359年
遇害白乳溢出地實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
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兵既退其諸孫子息幻始
具衣棺為斂闍維之夕獲舍利如菽者無算遂以某
年月奉遺骨痊於雲門山之麓法師風度簡遠
妄言趙魏孟頫呼之僧中御史善詩若文雄
有法黃文獻公溍為序其首謂其遊戲如幻變化
不測理事混融不相留礙一時名公卿如鄧文肅公
文原袁文清公虞文靖公韓莊節公皆慕法
師與為方外交忠介公不花歆豔為尤函書
問道殆無虛日得法弟子出住名伽藍者則集慶
友奎演福之良謹延慶如瑩隆德之去讓淨聖之
圓證也其進修弗輟而未出者則善普慈曇曙維
玄微無作及前子蘭息幻也法師初號浮休老人
雲門之傍有溪曰若耶歷代詞人屢形賦詠世以法
名高配地望故復稱之為若耶溪法師示滅
後巳經十齡友奎持天衣禪師元淨所為狀請濂為
之銘濂事文獻公時每聞揚法師之善固以竊識之
矣及與友奎接行業純而問學弘又知其為有道之
士銘其可辭或者以師素履之美而不獲考終命
致疑焉殊不知定業所感千劫弗遷雖以西域聖師
深入神通三昧或為鴆毒所加或罹刀劍之厄卒未
能免初無傷乎道德崇高何獨於師而惑之乎
嗚呼台衡之宗不絕如線四明之遺燄爇外教
邪城當有其人惜乎吾未得而見之有如法師者亦
九京不可作矣感今思古寧不衋然傷情乎故備序
之揭于玄塔之左以厲其學者必有競競自省者矣
銘曰。
止觀學廢將焉徵兮法船載寶歸東瀛兮淨光傳之寶雲承兮誰其中興四明車溪深涵萬丈清兮下注佛海無聲若耶中藏毒尾鯨兮鼓鬣奮迅赤旌兮發為音聲震百霆兮龍鬼怖愕人天聽兮靈鷲巖巖帝青兮紺泉旋珠若琉纓兮膏脈久絕茂荒荊兮飛錫一指盈盈兮莫峻匪山五雲凝兮絳霧為室霞作扃兮欲入觀慧權實并兮業何所因生何憑兮翛然而化假以兵兮如劍斫風本無形兮
憨山曰台宗至元末得三大老中興樹大法幢
若公死生去就超然如戲則世之執宗掃教動以
義學抹󵓹人者亦可以省矣。
**元故寶林禪師桐江大公行業碑銘
(至正十九年化)
浮屠之道以堅忍刻苦先故其慮澄欲寡而入
般若為最易所以雲居人為巳不貪世榮翠嚴日
聚落食或不繼此無他重內而輕外也濂今得一
人焉曰寶林桐江師其視榮名利養澹然無動于
瓶缽外絕無長物所服布袍或十餘年不易
歿維那來發遺篋欲行倡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巳
大笑而去嗚呼據位十剎之間而履行危峻若此
嚴雲居其為人何殊可不以為學佛者之法
乎師吳氏子世居嚴之桐江故因以為號諱紹大父
善母李氏神觀孤潔樂處塵壒中一世氛
有以涴之入同里鳳山寺為沙彌稍長祝髮升壇
滿分私自計曰化龍之魚肯于蹄涔求生乎即
杖策出上徑山大辨禪師陵公公據席攝
道價東南一見大善授以達摩單傳心印
相與詰難久之師退復自計如來法天地所
不能覆載其止如斯而巳乎遽辭去三吳之墟宿
建業匡廬大江西還湖湘漢沔名伽
所在必往參焉諸尊宿之者不異徑山時師
慨然曰吾今而後知法之無異味也乃歸見公公
給侍左右師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載朝叩夕咨
所以悟疑辨惑者無一髮遺憾遂得自在無畏法陵
公喜傳授有人每形之于言時東海嶼公以天目
唱道淨慈為法擇人沙中淘金鮮有慊其意者
會藏室闕主者乃曰必如大兄方可耳師乃起蒞其
職尋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手翻貝葉
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像長明燈讀之一大
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閱之至三過遂皆通其
旨趣師之志猶未巳儒家言及老氏諸書擇取
公元1332年
擩嚌自是內外之學兩無所愧矣元之至順壬申
廣教都總管新立未久采諸輿論出世嚴之烏
公元1341年
龍山景德禪寺興廢補壞善譽流衍至正辛巳行宣
政院遷主金華山智者廣福禪寺近郡城十有餘
里而城中廉訪使者治所持節而來者多朝廷老
臣及文學之士休沐之日恒入山諏詢內典持法
者頗難其人自師之至若貴若賤若小若大靡不嚮
悅服四方學子翕集座下甚至無席受之時法
公元1358年
會號為極盛戊戌院中復徇群請移住義烏
黃山寶林禪寺師堅不欲行使者凡三往返然後
公元1360年
明年巳亥八月朔覺體不佳至第七日日將歿鳴
鼓集眾告以永訣斂目危坐請書偈接筆擲于
地曰縱書到彌勒下生寧復離此邪翛然化服
公元1359年
門衣五十八春秋報身壽七十有四五日行闍
維之法獲舍利羅如紺珠齒牙貫珠不壞以某年
月日建塔于某處藏焉廣額高眉正容悟物使人
妄意自消生平弘法匡徒為巳任敲唱雙舉鍾鼓
交參未嘗少懈有求文句操筆立書貫穿經論
歸之第一義諦游戲翰墨發為聲詩和沖簡遠
唐人遺風至于有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
為眾倡手未嘗金帛悉屬之知因果者或尤之則
曰吾知主法而巳嘗患滯下疾拭淨不忍用廁紙摘
菽葉充之刻苦蓋人之所不能堪非見解力量
弘豈易致是哉三會語有錄其上首弟子兜率行勤
巳為編集行世永明戒茂復以塔上之文未述為愧
數來徵濂銘濂昔見師于金華山中共蠅頭細書
戲問之曰師年耄矣其眼尚如月耶師笑曰賴有此
耳別後復錄近作一卷來寄師之意似相知者濂
自後奔走西東弗能再往今師則不復見矣因從永
明之請歷序師之苦行并其證悟之深者勒諸穹碑
佛法而饕貴富者過而讀焉其有所觸也夫銘曰。
大辨道白如日一照便入光明域幻為巖瀑千尺珠璣散落龍為惜寶林師子亟返擲歷遍名山絕爪跡大海震蕩接天碧鹹味由來同一二藏玄文密如織映燈夜讀廢寢食差別從今會于一欲隻字不可三鎮名山充斥太空無雲雷下擊龍象人天辟易孤高有同泰華色茹苦不翅餐崖密偉哉德人麟鳳特為時來誰復識長風滿水感古思今意何極
**佛鑑圓照論師大用公行業碑
(至正十九年化)
濂之方外友具庵法師[王*巳]公手造行一通來謂濂
吾宗大導師曰佛鑑圓照論師至正十九年
三月十九日滅度于南演福教寺其未滅度頭目
岑岑然乃弟子謂之曰我生緣將盡即焚香
西而坐厲聲西方佛號晝夜六時聲無暫輟至于
浹日又曰爾等勿謂修持無驗淨土緣稔三昧
前矣吾其行哉即具浴更衣觚翰為書以別相知
復作辭世一首合掌而逝一城之人無不悼惜
及舁龕就火省院重臣憲漕達官皆執纚紼以從五
神光龕中發火巳舌如紅蓮齒牙珂貝舍利
如菽者滿地萬眾競取灰燼一時俱盡後至穴地
尺餘得之某年月日建塔寺之南偏安養蘭若
舍利藏焉惟古之大德死生一朝無事
表暴然不文章之家登載何以聳善而扶
教今其得法上首大山等既巳修塔建祠而法孫普
主山守仁復以塔上之文為請願有以慰其遙思
遂以其狀相授濂按狀而序之曰論師必才字大
用姓屈氏台之臨海所謂四字名號帝師大寶
王之所畀也父諱大經科目之儒母趙氏
善弗厭而崇佛尤至西域梵僧入夢顯徵論師
甫能言輒記孝經一卷七歲屬句脫口而就聲
諧協有思致年十二受經西江瞿公瞿公居
報恩剡源暹公諸孫通天台教觀論師挾冊
而從之巳而祝髮具足戒十六出游虎林湛堂
澄公于南天竺湛堂見其顏貌峻拔出語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賓時玉岡潤公自集慶維那
居第一座學子之如論師執經入室雖流
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如是十年台家
部味之玄教觀之要一經指授意釋心融無不臻其
閫奧玉岡嘆曰是子非靈山會上業巳習之烏能致
此哉一時儕類如我庵無公絕宗斷公英聲偉望
時流至于剖決宗旨議定教章必推定師為上首
無異辭玉岡出世海鹽當湖德勝寺延論師分座
講經雨注河翻縱橫無礙聽者咸詫不異北峰之在
公元1324年
世也泰定元年玉岡陞遷福行宣政院論師
教席當是湛堂聲稱喧播中外眾意論師必願
之子升堂演唱之際論師獨歸之玉岡君子謂其
公元1342年
知義推重至正二年轉杭之興福三年亦陞主
演福康里丞相屢致薌幣咨決心法一時貴人畯士
不望風作禮施金帛由是充牣論師隨受隨散
首新大雄殿于兵燼之餘既而三門兩序未幾
顯之堂又成晚建萬佛寶閣其崇以尺計者一百三
有奇金碧煇煌像變絢麗法筵之盛特冠南北
非惟留心有為功業而巳凡其所講演大小
終而復始修禮期懺至若干會其見于著述者有
玄文止觀三大部增治助文法涅槃二經
荊溪章安法智祖禮並行于世而詩偈二編
別傳登門受業前後數百人出據師位在在
有之世壽六十八僧臘僅五十六竟爾西歸悲夫
論師為人凝重簡默觀行精勵孜孜修學斯須
公元1359年
怠每終制同業者皆囊衣篋帙而旋故鄉法師
獨掩謝客益加磨淬不堪清苦而處之欣欣
也故其德業所就光明俊偉若此善乎具庵贊論師
之行曰論師恢涵之量邁遠之識于空壞劫中建
住成之效而人或有可齊者至于發性具之微肆辨
說之雄燦真燈于既昏膠慧命于將墜此豈力之所
能為嗚呼斯言至矣盡矣縱欲竭其世諦文字
美盛德之形容其何能度越之哉是用不辭姑評
騭其本末序列如右復繫之以銘曰。
清明在躬志如神有開必先理迺申巨顙深目應真飛空而來杖剌閽二股環聲振振夢中乘此大願性靈無障如夙薰雙矑一鑠無全文耳入心通俱正因超然直詣止觀門袖有神珠光燉燉欲與迷轍重昏南東西北方位分勝劣欲往咸知津三鎮招提道益尊師子作座寶華一音演法雷震天雨雜華飛繽紛龍鬼聳聽侁侁有時撥動三昧幻出樓閣秋旻昔也劫灰巳四垔夜弔荒墟牛馬燐今焉五彩嶙峋化佛無數黃金神機妙用翕然臻但見協氣煙熅安樂淨域空中銀沙寶樹琉璃鳥鳴籟動宣秘言金臺來迎欻孤騫青蓮為屋翡翠軒左右旋千幢法門明驗無諼心境叵得染淨泯不礙緣生想相勻人人負此希世珍慎母遺棄荊榛弗信來徵圓照墳」
**天龍禪師無用貴公塔銘
公元1361年
(至正二十一年化)
師諱守貴字無用水庵其別號俗世甄氏世居婺
浦江家業于耕樵每使之行饁田間師志弗樂
公元1323年
也乃同鄉童子從師傳學詩書元至治癸亥師年十
八矣入里之康侯山依浮圖法為僧群僧各分檀越
公元1325年
家遇其作齋會輒持鼓螺應之師又弗樂泰定乙丑
師年二十翩然浙水西日問道為事千巖
師長縛禪龍華寺山師往拜之授以向上一機
冥參默究恍若有所契師因弗欲辭龍華天龍
鄰天龍沙門大道平公方起廢力挽千巖主之
公元1327年
丁卯春正月笑隱公言千巖行業行宣政院
出世大禪千巖遁逃不見使者久之夜渡
濤江東走烏傷伏龍山師復與之俱山有廢剎曰聖
公元1346年
千巖一新之遂命師領其徒至正丙戌師還天
龍往參中峰公斷義公梁山寬公其反覆扣答
不異千巖時師太息千江雖殊而明月一吾
公元1348年
今後無疑戊子退居嘉興建庵為佚老計庚
秋七月十日大道來別曰吾巳棄人間世矣師
驚急拏舟往視大道果告寂後因所居庵為
應夢黃文獻公為記其事云師自是住持天龍
素無恒產募齋民二千家每臨食時輒取一小
聚之養四眾大道既建大殿三門兩序及塑佛菩薩
阿羅漢諸像師繼其後益殫志畢慮為造僧室與演
法堂堂上為閣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像又買
並寺之地以為蔬畦而寺制所有小大咸飭鍾魚
公元1361年
互答經唄兼舉隱然如大伽藍辛丑八月二十日
作偈一首副以高麗淨瓶寄別江浙行省丞相達識
帖穆爾公明日趣作浴事索筆書頌曰一蝸臭殼內
穢惡撒手便行虛空振鐸天龍一指今猶昨擲筆
而化丞相聞之大加歎異遣官僚為具後事以某月
日造慈濟塔院天龍西崗奉全身葬焉師平生
畜長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嘗落一齒左右
櫝藏中生舍利五色燁然日見增長世壽七十
二僧臘五十又四所弟子善法住持德盛等若
干人余與千巖方外之交揮麈談玄無月不會
師又與余同鄉里故于師之傳授行業知之實詳銘
非余孰宜為之德盛之請有不得而辭也銘曰。
伏龍之山懸岩千尺誰陟其顛奮身一擲軀命既絕萬緣頓息絕後復生真體軒兀如摩尼珠其光五色照耀東南不落名跡天龍一指斯為獨得無用之用動而常寂化為樓閣莊嚴淨域以為是涉乎相執以空為楮以無為筆焯德示後用垂千億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住持遠源公塔銘
(至正二十一年化)
徑山禪師入寂巳久古縉州男子實為之銘其序曰
禪師正源竺遠歐陽其氏也文忠公遠祖
南康其所居也年二十七受具戒越四十五載當元
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壽七十又二而逝其
始與卒也大辨和尚谷陵公以道德東南其傳
法師觀音興聖道場靈隱徑山其所伽藍也始
見陵公公龍潭滅紙炬語問之禪師應之曰焦石
可破層冰公曰破後奚為復應之曰探索知公
所知何事方思對其語公遽舉杖擊之悚然
由是智開識融外內無礙雄談慧辨動靜皆空叩
之者無窮之者有容近者化而信遠者慕而宗又
能飾之以文持之以勤位尊不以榮德盛而守
之以謙所得乎道而出乎世者也居道場增其室廬
之未備者主徑山亂兵遺骼暴露者在靈隱
閣皆為煨燼惟其所居獨存類有神以相之者其建
動物可見者也生之夕梵僧見夢于其母及將
歿也預告日期書偈而化弟子分󰢍爪髮于道場
叢叢然生其靈異顯著者也元之帝師聞其賢
錫以佛慧慈照普應禪師之號五主巨剎皆方鎮
臣遣使者邀致法浮于人者深也廣化圓伊本
文煜聖宗承天道瓊淨光智聚大慈等若干
人其得法弟子某等若干其所學子徑山
白塔所在全身而󰢍者禪師之意也一十二年
月日其󰢍之時也集而傳之者其所說法也法不
可以求道不可以形著雖無塔可也有塔矣雖無
文可也宜無文矣繁其辭者過也故略而約之略而
之者古之道也以古道禪師余志也謂余為
簡者非知道者也請銘者誰圓伊也銘曰。
「道之原本無言兮以言求道道豈宣兮有倬達摩號為禪兮指心見性簡且專兮弊而失宗口耳是傳兮襲訛蹈誕欺昏頑兮虛石嶄嶄法雷震天兮餘音所及讋以顛兮師奮大勇直走其前兮象據獅吼幽玄兮五蒞名山從者千兮扶堙疏滯百川洗濯白日光爛然兮有目皆睹照八埏文辭如雲翩翩兮即而索之以緪縶煙兮道且不有簡編兮又況幻形蛻蟬兮閟塔鑱文不愈衍兮有文之文多紏纏兮文而無文道乃全兮師道如羿遺弦兮因粗解妙在後賢兮」
**佛光普照大師塔銘
公元1364年
(至正二十四年化)
佛光普照大師示寂天童景德禪寺元明良公
方主寺事為四眾持服如喪住持禮越七日用幡
香華導引靈龕大白山之陽除地為禪行西方
茶毘之法火方舉忽有物飄灑晴空似雪非雪如
雨非雨視之非無搏之非有霏微繽紛離地即隱盤
烈焰上至火滅乃巳蓋天云師幼齡常中
跏趺習為禪觀母惡之推其使仆輒達旦不瞑
十六依傳法寺僧希顏于杭既剃落大戒昭慶
惠律師巳而希顏使司米鹽細務師嘆曰離家為求
道耳苟羈絏於此何異狗苟蠅營者耶乃潛行大江
西見南澗泉公於雲居公命入堂師繼遷掌藏
鑰師晝夜繫念無須間斷一夕月下起步
隙間巖泉冷冷然微有覺觸遽往白之泉公泉公謂
此間尋常設施不足發子大機大用林茂禪師
橫川嫡嗣見道最真今住饒之永福子當往依之
師即擔簦啟行既至古林問曰爾來何為師曰正
死生事大特來出離爾古林曰子明四大
蘊是死生本根何緣入此革囊耶師擬議欲答古林
錫杖擊之師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機辨峻絕縱橫
自如古林器其為人居第一座未幾古林遷建康
保寧挾師與居仍命居前職踰一年回浙中會
江印公蒞湖之道場法席之盛震于東南請師分座
公元1342年
說法大眾莫不悅懌至正壬午行宣政院長明
瑞雲山清涼寺學徒奔湊機鋒相加如兔走鶻落
目輒失有沙門問對未竟手拍地而笑師曰滯
何煩拈出耶沙門一聲厲聲喝之沙門有省
而去其應機接物刊落支流直造根源故所證者
目睹所藏物而手探取識者謂得古林證印師
清涼一十五年始退隱東堂影不出山凝塵滿
晏如也良公法中之猶子歸天童之此軒俾首眾
舉揚法要未幾謝事一旦微疾左右觚翰請書
公元1361年
偈師舉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也何偈之為明日
兩序諸比丘與之言別即端坐憑几右手為拳以
公元1364年
額枕之而逝實甲辰八月二十七日也經七昏旦
明潤捫其頂猶溫壽八十五臘七十初師就火葬
舍利如珠璣者頗眾以某年月建塔瑞雲山
西岡藏焉師諱茂字實菴別號松隱族鄭氏世為
奉化儒家季母胡氏所度弟子曰某曰某師為人
篤實無偽於道有聞一時大老平石砥公古鼎
公了菴欲公皆推師為甚重銘公至謂師抱負
古先一軌導諸未悟咸廓本真達摩之道賴以不墜
則師之道從可識矣今其可見者有語錄一編行于
世良公恐師懿行日就泯泯乃具為事狀其法嗣
守遂持來京師請濂為之銘濂聞方策所載靈僧示
滅多有天華之祥或者遂謂大乘境界去來無跡
神異為事殊不知末習澆漓人懷厭怠無以
瞻視何以表真悟而啟正信示現微權固與諸
實相同一揆也有如師者其事蓋無讓於古銘以
昭之庶幾無愧辭矣銘曰。
「我聞如來演說般若天雨寶花繽紛而下巖巖普照諸佛之子依佛倣佛乃亦有此豈非天龍護法者欲警有情使之四灑應感之機非由外爍風動籟鳴實自中作曷以明之法因心悟表彼空華以無著故何有四大何有五蘊一空之餘諸法銷霣大寶鏡罔不[尒口]攝隨物賦形了無餘跡宴坐雲峰學徒川赴孰不清涼如飲甘露末法瀾奔師其底柱胡為西歸空存遺履有𡨧堵波中藏設利佛光煒然群昏咸賴」
**廣智全悟大禪師遷塔銘
公元1344年
(至正四年洪武七年遷塔)
廣智全悟大禪師笑隱訢公以元至正甲申五月二
十四日示寂金陵龍翔集慶寺其年秋八月十又六
日葬石頭城塔院後岡黃文獻公撰碑銘虞文
靖公著行道記其述禪師行業甚備元季兵亂左右
軍壘院與記俱廢唯銘獨存且地迫城濠土善崩
勢將蝕壙其上首弟子宗泐心甚憂之方議改圖
寺僧法壽有地在城南雲山康僧會古塔鄰
即以歸焉巳而宗泐入奏事上從之遂捐私
營建祠宇石塔者三中塔󰢍禪師全體傍附三竁
一葬前住持覺元曇公遺衣一自為壽藏其東塔
歷代主僧西塔清淨海眾皆整緻可經久碑銘
公元1374年
亦舁至宇下肇役于國朝洪武甲寅夏四月訖功
秋七月其徙禪師就窆則八月二日也惟事之成
壞恒相尋無窮當垂壞時每逢賢子保衛之庶
幾可貽悠久所以古者有誌非直紀述歲月或陵
谷變更冀知氏名而薶之其防患亦深且長也今禪
師之墓將沒于水宗為此卜吉而來遷其父
子之情可謂至矣然又不忍遠離鑿穴而附之又推
及于寺眾若尊若卑皆于西東乎塔之則仁之及物
為何如哉或者釋氏之法絕斥形骸而漫不復顧
豈其然歟宗泐學兼儒釋深達理事不二故其
為此實與禮經吻合後之人尚體其心而相持于無
窮哉宗泐名也其字為季潭奉詔大天界寺
界即龍翔今改賜茲額云。
公元1328年
元文宗天曆元年潛龍之舊建龍翔集慶寺
年召中天竺住持禪師大訢杭州太中大夫
主寺事見虞文靖學古黃文獻碑銘今載集中
宋文憲公護法錄卷第三
(常熟居士謙益大章施貲共刻此
護法錄第三卷計字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一
箇該銀七兩七一分五厘
江陰釋在琳對句容省耕書上元許一科
公元1621年
天啟辛酉元年春三月徑山化城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