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楞伽师资记¶ (自动笺注)
No.2837
*楞伽師資
兩目中。
各出一五色光舍利
將知大師成道
公元708年
已久也。
大唐中宗孝□□帝景龍二年
召入西京
便於東都廣開禪法
淨覺當眾
依。
一心承事
兩京來往參覲
向有餘年。
心地
尋已決了
忍大師授記安州
一箇
即我大和上是也
乃刑類凡僧
證同
佛地
帝師國寶
宇內歸依
淨覺宿世有緣
指授
始知方寸之內。
具足真如
昔所未聞。
今乃知耳。
真如無相
知亦無知。
無知之知。
離知也。
無相之相。
離相也。
人法皆如。
說亦
如也。
如自無說。
說則非如。
如本無知。
知非
如矣。
起信論云。
真如是。
即是一法總相
法門體。
所謂心性
不生不滅。
一切法
唯因
妄念
有差別。
離心念。
別無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名真如
有真自體相者。
凡夫
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
非有際生。
後際滅。
畢竟常恒
本性自滿足。
一切
德。
體有大智惠光明義
故自清淨心。
伽經云。
自心現境界。
隨類普現於五法
云何
五法
名相忘想正智如如
是故眾物
名。
心作名。
諸相無相
由心作相。
但自無心。
無名相。
故曰正智如如
法句經云。
參羅及
萬像。
一法之所印。
余乃潛神玄默
養性幽巖
獨守淨心抱一冲谷。
聊寄一序
托悟在中
道流
知心耳。
真如妙體
不離生死之中。
聖道玄微
還在色身之內。
色身清淨
寄住
惱之間。
生死性真
權在涅槃之處。
故知
生與佛性
本來共同
以水況氷。
何有異。
質礙
眾生繫縛
水性虛通。
佛性
圓淨。
無法可得。
無相可求
善法尚遣捨之。
故應遠離
維摩經云。
欲得淨度
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
佛土淨也。
身雖為之本。
識見
淺深
深見者。
歷劫清淨
薰修之因。
一發
道心
乃至成佛
不退也。
淺識者。
現今
學。
初離歡喜
積生已來
誹謗邪見之。
因。
無正信習道之力。
則不定。
還退
也。
覆尋生死
只為攀緣
返照攀緣之心。
心性
本來清淨之處。
染著。
無染是淨。
無繫是脫。
染即生死之因。
淨即菩提之果。
大分深義。
竟是空。
至道無言。
言則乖至。
雖以性擬
本。
無本可稱。
空自無言。
非心行處
聖心
隱。
絕解絕知。
大覺寒寒。
無言無說。
法華
云。
諸法寂滅相。
不可言宣也。
無法可說
心可言。
自性空閑
返歸於本。
本者道也。
性悾恫而無際
放曠清微
大千以寂
寥。
通古今而性淨。
上下周圓
清淨
佛國土也。
是知一毫之內。
具足三千大千
一塵之中。
容受無邊世界
斯言有實耳。
此中
坐禪
證者之自知
不由三乘所說也。
曰。
菩提之道。
不可圖度
高而無上
不可
極。
淵而無下
深不可測
大苞天地
細入無
間。
故謂之道也。
所以法身清淨
猶若虛空
空亦無空。
有何得有。
有本不有
人自著有。
本不空。
人自著空。
離有離空。
清淨解脫
無事
無住無著。
寂滅之中。
一物不作
菩提之道。
涅槃之道。
不在有無
內。
亦不出於有無之外。
若如此者
入道
人。
不壞於有。
不損無像住持
但假施
設耳。
是故空無相。
不可為有。
用之不廢。
可為無。
則空而常用之。
而常空。
空用雖殊。
無心可異
即真如性淨。
常住不滅也。
歎曰。
天下有不解修道者
有無繫然也。
不自有。
緣未生時無有
無不自無。
緣散之後
故無。
有若本有。
有自常有。
不待而後有。
若本無。
無自常無。
豈待緣盡後始無也。
非是有。
真如中有緣。
無非是無。
清淨
心中
無彼無也。
有無法。
妄想之域。
足以
聖道
放光經云。
菩提有得耶。
答曰。
也。
無得耶。
答曰。
不也。
有無得耶。
答曰。
不也。
有無得耶。
答曰。
不也。
是義云何得。
答曰。
無所得。
得無所得者。
謂之得菩提也。
楞伽資記一卷
東都沙門釋淨覺太行山靈泉
谷集
第一
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
中天竺國人
大乘學時摩訶衍
元嘉年。
隨船至廣州
宋太祖
迎於丹陽郡
譯出楞伽經。
王公
俗請開禪訓。
跛陀未善宋言有愧。
即多夢人
以劍易首。
於是就開禪訓三藏云。
此土。
居東邊。
修道無法
無法故。
或墜小乘二乘
法。
或墮九十五種外道法。
或墮鬼神禪。
觀見一切物。
他人好惡事。
苦哉。
大福
禍。
自陷陷他。
我慜此輩
長劫落鬼神
受生死。
不得解脫
或墮術法
役使鬼神
他家好惡事。
誰言我坐禪觀行
凡夫盲迷
不解
謂登聖道
皆悉降伏
不知是鬼神
魅法也。
中國有正法。
不傳簡。
有緣根熟
者。
路逢良賢。
途中受與。
若不逢良賢。
父子
不得
楞伽經云。
佛心第一
教授法時
不起是也
法超三乘
越過十地
佛果處。
只可默心自知
無心養神
無念
安身
閑居淨坐。
守本歸真
我法祕默。
不為
凡愚淺識所傳。
要是福德厚人。
乃能受行。
若不解處。
六有七八。
若解處。
八無六七。
作佛者。
先學安心
心未安時
善尚非善。
何況
其惡。
心得安靜時。
善惡俱無華嚴經云。
法法不相知
至此國來。
不見修道人。
安心者。
時時見有一作業
未契於道。
或在
名聞
成為利養
人我心行
嫉妬心造
云何
妬。
他人修道
達理達行。
多有歸依供養
即生嫉妬心。
生憎嫌心。
自恃聰明
不用
勝己
是名嫉妬
以此惠解。
若晝若夜。
修懃
諸行
雖斷煩惱
除其擁礙。
道障交競
得安
靜。
但名修是。
不名安心
若爾縱行六波羅
蜜。
講經二禪三禪
精進苦行但名為善
名法行
不以愛水
溉灌業田。
不於中。
種識
種子
如是比丘
為法行今言安心者。
有四種。
一者背理心。
一向凡夫心也。
者向理心
厭惡生死
以求涅槃
趣向寂靜
名聲聞心也。
三者入理心。
雖復斷障顯
理。
能所未亡
菩薩心也。
四者理心
非理
外理
非心外心
即是心。
心能平等
名之為
理。
理照能明。
名之為心。
心理平等
名之為佛
心。
會實性者。
不見生死涅槃有別。
凡聖為異。
境智無二
理事俱融。
真俗齊觀
染淨一如
眾生
本來平等一際
楞伽經云。
一切無涅
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涅槃
遠離覺所覺。
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大道本來廣遍。
淨本有。
不從因得。
如似浮雲日光
雲霧
盡。
日光自現。
何用更多廣學知見
涉歷文字
語言
覆歸生死道。
用口說文為道此者
貪求名利
自壞壞他。
亦如磨銅鏡
鏡面
上塵落盡。
自明淨。
無行
經云。
佛亦不
作佛。
不度眾生
眾生分別
作佛度眾生
而此心不證。
是即無定。
證則別有照緣起
用。
圓通無礙
大修道。
自他無二
一切行一
時行
亦無前後
亦無中間
名為大乘
內外
著。
大捨畢竟
名為檀波羅蜜
善惡平等
俱不
可得。
即是波羅蜜
心境無違
怨害永盡。
即是波羅蜜
大寂不動。
萬行自然
即是
精進波羅蜜
繁與妙寂。
即是波羅蜜
開明
即是般若波羅蜜
如此之人。
上廣
大。
圓攝無礙
得繁與。
是為大乘
有求大乘
者。
若不先學安心
定知誤矣大品經云。
五眼
觀眾生心一切法
畢竟不見
華嚴
經云。
無見乃能見。
思益經云。
非眼所見
非耳
鼻舌身意所知
但應隨如相見如眼如乃
至意如。
法位亦如是
若能如是見者。
是名
正見
禪決曰。
蝙蝠角鴟
晝不見物
夜見
者。
皆是妄想顛倒故也。
所以者何。
蝠蝙角鴟
見他闇為明。
凡夫人。
見他明為闇。
為是
想。
顛倒故。
業障故。
不見真法
若然者。
不定明。
不定闇。
如是解者。
不為顛倒
亂。
即入如來常樂我淨中也大法師之楞
伽經云。
說何淨其念者。
遣物令妄想
勿令
漏念。
念佛極著力。
念念連注不斷
寂然無念
證本空淨也。
又云。
一受不退常寂然。
佛說
云何增長也。
又云。
從師而學。
不由師。
教人智慧
未甞說此。
就事而徵。
樹葉
何物
又云。
汝能入瓶入柱。
及能入穴山
說法不。
又云。
汝身入心
又云。
屋內有瓶。
屋外亦有瓶不。
瓶中有水不。
水中有瓶不。
乃至天下諸水
一一中皆有瓶不。
又云。
此水
何物樹葉說法
瓶能說法
柱能說
法。
地水火風皆能說法
土瓦石。
亦能說
法者。
何也。
第二
魏朝三藏法師菩提達摩
求那跋陀
羅三藏後。
達摩禪師
志闡大乘
泛海吳越
公元711年
沙門道育惠可。
奉事五年
方海
四行
謂可曰。
楞伽四卷
仁者依行
自然
度脫
餘度如續高師傳所明。
略辨大乘
四行
弟子曇林法師者。
西域南天竺
國。
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
神惠疎朗
聞皆曉晤。
志存磨訶衍道。
故捨素從緇。
隆聖。
冥心虛寂
通鑒世事
內外俱明。
德超
世表
悲悔邊隅
正教陵替
遂能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亡心寂默之士。
莫不歸信
相存
之流
乃生譏謗
于時
唯有道育惠可。
沙門
年雖後生
携志高遠
幸逢法師
事之
數載虔恭諮啟
蒙師意。
法師感其精成。
誨以真道
如是安心
如是發行
如是順物
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
令無錯謬
如是
安心者。
壁觀
如是發行者。
四行
如是順物
者。
防護譏嫌
如是方便者。
遣其不著。
此略所
由。
在後文。
未入道多途。
要而言之
不出二種
一是
入。
二是行入。
理入者。
謂藉教悟宗
深信
生。
凡聖同一真性
但為客塵妄覆。
不能
了。
若也捨妄歸真
凝住辟觀。
自他
凡聖
等一。
堅住不移
更不隨於言教
此即與真理
冥狀。
無有分別
寂然無名之理入。
行入者。
所謂四行
其餘諸行
悉入此行中。
何等為四
行。
一者報怨
二者隨緣行。
三者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云何報怨行。
修道行人
受苦
時。
當自念言。
我從往昔
無數劫中。
棄本
末。
流浪諸有
報怨憎。
違害無限
今雖無
犯。
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
所能見
與。
甘心忍受
都無怨訴。
經云。
逢苦不憂。
以故
識達本故
此心生時
與理相應
體怨
進道
是故
說言報怨行。
第二隨緣行者
眾生
無我
並緣業所傳。
苦樂齊受
皆從緣生
得勝榮譽等事
是我過去宿因所感。
今方
得之
緣盡還無。
何喜之有。
得失從緣。
心無增
減。
喜風不動。
冥順於通。
是故
說言隨緣行。
第三無所行者
世人長迷。
處處貪著。
名之
為求。
智者悟真
理將俗及。
安心無為
形隨運
轉。
萬有斯空。
無所願樂
功德黑闇
相隨
逐。
三界久居
猶如火宅
有身皆苦。
誰得而
安。
了達此處。
於諸有。
息想無求
經云。
求皆苦。
無求乃樂。
如無求。
為道行。
四稱法行者。
性淨之理。
因之為法
理此眾
相斯空。
無染無著。
無此無彼。
經云。
法無眾
生。
離眾生垢故。
無有我。
離我垢故。
智若
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慳於身
命。
則行檀捨施。
心無悋惜
達解三空
不倚
著。
但為去垢
眾生
無取相。
此為自
復地。
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度既爾
亦然
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
無所行是為
法行
四行
達摩禪師親說。
餘則弟子
曇林師言行。
集成一卷
名曰達磨
也。
菩提師又為坐禪眾。
楞伽要義一卷
十二三紙。
亦名達磨論也
兩本論文
文理圓淨。
天下流通
自外更有人。
偽告
達摩三卷
文繁理散。
不堪行用
大師又指
事問義。
但指一物
喚作何物
眾物皆問之。
物名
變易問之。
又云。
此身有不。
身是何
身。
又云。
空中雲霧
終不能染污虛空
然能翳
虛空
不得明淨
涅槃經云。
無內六入無外
塵。
內外合故
名為中道
第三
齊朝鄴中沙門惠可。
達磨禪師後。
可禪師
俗姓姬
武牢人。
年十四。
達摩
公元710年
遊化嵩洛
奉事六載
精究一乘
附於玄
理。
略說修道
明心要法。
真登佛果
楞伽
云。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死
是名為不
取。
今世後世
十方諸佛。
若有一人
坐禪成佛者。
無有是處
十地經云。
生身中。
金剛佛。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
慶大無邊
只為五蔭
重雲覆障。
眾生不見
若逢智風。
飄蕩五蔭
重雲滅盡。
佛性圓照
煥然明淨
華嚴經云慶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
空。
如瓶燈光
不能照外。
亦如世間雲霧
八方俱起。
天下陰暗
日光起得明淨
日光
不壞。
只為雲霧障。
一切眾生
清淨性。
亦復
如是
只為攀緣妄念諸見。
煩惱重雲
覆障聖
道。
不能顯了。
忘念不生。
默然淨坐。
大涅
槃日。
自然明淨
俗書云。
氷生於水而氷遏水。
氷伴而水通
妄起於真而妄迷真
妄盡而
真現。
心海澄清
法身空淨也。
學人依文
語言道者
風中燈
不能破闇。
焰焰
滅。
若淨坐無事
如蜜室中燈。
解破闇。
分明
若了心源清淨
一切願足。
一切行滿。
一切皆辨。
不受後有。
得此法身者。
恒沙
生。
莫過有一行
億億劫中。
時有一人
與此
相應耳。
精誠內發
三世中縱值恒沙
佛。
無所為。
是知眾生識心自度
不度眾生
佛若能度眾生過去無量恒沙諸佛。
何故
我不成佛
只是精誠內發
說得
心不
得。
終不免逐受形
佛性猶如天下有日
月。
水中有火。
人中佛性
亦名佛性燈
涅槃鏡。
是故涅槃鏡。
明於日月
內外
淨。
無邊無際
猶如鍊金
金質火盡
金性
壞。
眾生生死相滅。
法身不壞。
如埿團壞。
亦如波浪滅。
水性不壞。
眾生生死相滅。
法身不壞
堪飡。
說食焉能使飽。
雖欲去其前塞。
翻令
後榍彌堅。
華嚴經云。
譬如貧窮人。
晝夜數他
寶。
自無一錢分。
多聞如是讀者暫看。
急須併却。
若不捨還。
文字學
何異煎流
水以求氷。
沸湯而覓雪。
是故佛說說。
說說於不說。
諸法實相中。
無說無不說。
斯舉一千從。
法華經云。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太師之說此真法如實
與真幽理竟不
殊。
本迷摩尼瓦礫豁能自覺真珠
明智慧等無異
知法即皆如。
敏此二見
徒輩
申詞投筆作斯。
觀身與佛不差
別。
何須更覓彼無餘。
又云。
吾本發心時。
一臂
從初夜雪中立
直至三更
不覺雪過
於膝。
以求無上道華嚴經第七卷中說
入正受。
西方三昧起。
眼根入正受。
於色法中三昧起。
示現色法不思議
一切
人莫能知。
其色法中入正受。
於眼起定念不
亂。
觀眼無生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乃至
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童子入正受。
於壯
年身三昧起。
壯年入正受於老年身三
昧起。
老年入正受。
善女人三昧起。
善女
入正受。
善男子三昧起。
善男子入正受。
比丘尼三昧起。
比丘尼入正受。
於比
丘身三昧起。
比丘入正受。
於學無學三昧
起。
無學入正受。
緣覺三昧起。
緣覺
入正受。
如來三昧起。
毛孔中。
入正
受。
一切毛孔三昧起。
一切毛孔入正受。
毛端頭三昧起。
一毛入正受。
一切毛端三
昧起。
一切毛端入正受。
一微塵三昧起一
微塵入正受。
一切微塵三昧起。
大海水入
正受
大盛三昧起。
一身能作無量身。
無量作一身。
解斯舉一千從。
萬物皆然也。
第四。
隋朝舒州空山粲禪師
可禪師後。
粲禪師
罔知姓位。
不測所生
按續高僧
傳曰。
可後粲禪師
隱思空山
蕭然淨坐。
不出
文記
祕不傳法
僧道信
奉事十二年。
寫器傳燈
成就
道信了了佛性
處。
曰。
法華經云。
唯此一事
實無二。
無三。
故知聖道幽通
言詮所不逮。
法身
寂。
見聞所不及。
文字語言
徒勞施設
大師云。
餘人皆貴坐終。
嘆為奇異
余今
立化
生死自由
言訖遂以手攀樹枝
奄然
盡。
終於𡸣公山
中見有廟影。
詳玄傳曰。
惟一實之淵曠
嗟萬相之繁難
俗異於體
同。
凡聖分而道合
尋涯也豁乎無際
眇乎無
窮。
源於無始
極於無終
解或以茲齊貫。
深淨於此俱融。
空有而聞寂。
宇宙
通同
純金不隔環玔
積水不憚於連
漪。
經云。
明理無間雜。
故絕邊際之談。
非物造。
致息始之論。
所以明闇泯於不
言門。
善惡融於一相之道。
即無動而不
寂。
無異不同
若水之為波瀾
金之為器
體。
金為器體。
故無器而不全。
波為水用。
無波異水也。
無礙緣起
難思於物
性。
寶殿垂珠
瑤臺懸鏡
彼此異而
相入
紅紫分而交映
物不滯其自他
事莫
權其邪正
隣虛大千之法。
剎那三除
之時。
懼斯言之少信
帝網以除疑。
蓋普
眼之能囑。
豈或識以知之。
注云。
此明祕密
緣起
帝網法界
一即一切
參而不同
所以然
者。
相無自實
起必依真之理既融。
相亦無
礙故。
巨細雖懸。
鏡像相入
彼此之異。
殊色之交形。
即一一切。
無礙
理數然也。
故知大千彌廣
纖塵而不窄。
長久
從略以能容。
自可洞視金墉
外。
了無所權。
入身后壁之中。
未曾有隔。
是以聖人得理成用。
若理不可然。
則聖此
無此力。
解則通。
無礙由情擁。
普眼之惠。
實能知。
如猴著鎖而停躁。
蛇入筒而改曲。
涉曠海以戒船。
曉車幽以惠燭。
注云。
猴著
鎖喻戒制心。
蛇入筒喻定自亂。
智度論云。
蛇行性曲。
入筒即直。
三昧制心。
亦復如是
 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身品云。
佛雖三名
而無
三體也。
第五
唐朝蘄州雙峯山道信禪師後。
禪師
再敞禪門
宇內流布
菩薩戒法一本
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為有緣根熟者。
說我此
要依楞伽經。
佛心第一
又依
文殊般若經。
一行三昧
念佛心是佛。
是凡夫。
文殊般若經云。
文殊師利言。
尊。
云何一行三昧佛。
法界一相
緣法
界。
是名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
不思
無礙無相
善男子善女人
欲入一行三昧
應處空閑
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
稱名字。
隨佛方便所。
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
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
見過未來現在
佛。
何以故。
念一功德無量無邊
亦與無量
諸佛功德無二
思議佛法等分別。
皆乘一
如。
成最正覺
悉具無量功德
無量辨才
是入一行三昧者。
盡知恒沙佛法界。
無差
別相。
身心方寸
舉足下足
常在道場
舉動
皆是菩提
普賢觀經云。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相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實相
名第一懺併除三毒攀緣心覺觀心念佛
心心相續忽然澄寂
更無所緣念。
大品經云。
無所念者。
是名念佛
何等無所念。
念佛
心名無所念。
離心無別有佛。
離佛無別有心
念佛即是念心。
求心即是求佛。
所以者何。
無刑
無刑
無相貌。
若也知此道理。
安心
憶念佛。
攀緣不起
泯然無相
平等不二
不入此位中。
佛心謝。
不須
徽。
即看此等心。
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
亦名正法
亦名佛性
亦名諸法實性實際
亦名淨土
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
亦名
涅槃般若等。
名雖無量。
同一體。
無能
觀所觀之意。
如是等心。
要令清淨
現在
前。
一切諸緣
不能干亂
何以故。
一切諸事
皆是如來一法身故
經是一心中。
諸結煩
惱。
自然除滅
一塵中。
無量世界
無量
世界一毛端。
於其本事如故
不相訪礙。
花嚴經云。
一經卷。
微塵中。
見三千大
千世界事。
略舉安心
不可具盡。
其中善巧
方寸
略為後生疑者。
假為一問
如來法身
若此者。
何故有相好之身。
現世說法
信曰。
如來法性之身。
清淨圓滿
一切類悉於
中現。
法性身。
無心起作。
頗梨鏡懸在高
堂。
一切像悉於中現。
鏡亦無心。
能現種種
云。
如來現世說法者。
眾生妄想故。
行者
修心盡淨
則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乃為具足
多聞
聞者一無相也。
是以經云。
眾生根有
無量故。
所以說法無量
說法無量
說法
量故。
亦名無量義
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
一法者。
無相也。
無相不相
為實相。
泯然清淨是也
斯之誠言
則為證也坐時當
覺。
識心初動。
運流注。
隨其來去
皆令知
之。
以金剛惠微責。
猶如草木無所別知之
無知
乃名一切智
此是菩薩一相法門
問。
者是禪師
信曰。
不為靜亂所惱者。
即是好禪
用心人。
常住於止心則沈沒
久住觀心
散亂
法華經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惠力莊嚴
以此眾生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
心得明淨
信曰。
亦不念佛
亦不捉心。
亦不看
心。
不計心。
亦不思惟
亦不觀行
亦不散
亂。
任運
不令去。
不令住。
獨一清淨
究竟處心自明淨。
或可諦看。
心即得明淨
明鏡
或可一年
心更明淨
或可三五年。
心更明淨
或可因人為說。
悟解
或可
不須說得解。
經道。
眾生心性
譬如寶珠
沒水
水濁珠隱。
水清珠顯。
為謗三寶
和合
僧。
諸見煩惱所污。
貪嗔顛倒所染
眾生不悟
心性本來清淨
故為學者
取悟不同
如此差別
略出根緣不同
為人師者。
善須
識別
華嚴經云。
普賢身相
猶如虛空
依如
如。
不於佛國
解時佛國皆亦即如國皆不
依。
涅槃經云。
有無邊。
菩薩
身量虛空
公元711年
人之有善光故。
猶如夏日
又云。
無邊故。
名大涅槃
又云。
般涅槃
其性廣博故。
學者有四種人
有行有解有證。
上上人
無行
有解有證。
中上人。
有行有解無證。
中下人。
無解無證。
下下人也。
問。
臨時若為觀行
信曰。
真須任運
又曰。
用向西方不。
信曰。
知心本來不生不滅。
究竟清淨
即是佛國
土。
更不須向西方
華嚴經云。
無量劫一念
無量劫
須知一方無量方。
無量一方
鈍根眾生
今向西方
不為利根人說也。
深行菩薩
生死化度眾生
而無愛見。
若見
眾生有生死。
我是能度。
眾生是所疲不名
薩。
眾生如疲空。
度空何曾有來去。
金剛
經云。
滅度無量眾生
實無眾生滅度者。
初地菩薩
初證一切空。
後證得得一切
空。
即是無分別智。
亦是色。
色即是空
非色
滅空。
色性是空。
菩薩修學空為證。
新學
人。
直見空者。
此是見空。
真空也。
修道
得真空者。
不見空與不空。
無有諸見也。
善須
色空義。
用心者。
要須心路明淨
悟解
相。
了了分明
然後當為人師耳。
復須內外
相稱
理行相為
決須斷絕文字語言
聖道
獨一淨處。
自證道果也或復有人
未了究竟法為相。
名聞利養教導眾生
不識
根緣利鈍
似如有異。
即皆印可
極為苦哉。
哉大禍。
或見心路
似如明淨
即便印可
人大佛法
自誑誑他。
用心人。
有如此同
異。
並是相貌耳。
未為德心
德心者。
自識
分明
久後法眼自開。
善別虛之與偽。
有人
計身空無
心姓亦滅。
此是斷見人。
外道
同。
佛弟子
有人
計心是有不滅。
此是常
見人
亦與外道同。
今明佛弟子
不計心性
是滅。
常度眾生
不起愛見。
常學智慧
愚智
等。
常作禪定
靜亂不二
常見眾生
未增
是有
究竟不生不滅。
處處現形
無有見開。
了知一切未曾取捨
未曾分身
而身通於法
界又古時敏禪師訓曰。
學道之法。
須解行相扶。
先知心之根原
及諸體用
分明無惑。
然後功業可成。
一解千從。
迷萬惑。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此非虛言
無量
壽經云。
佛法身。
一切眾生心想
是心作
佛。
當知佛即是心。
心外更無別佛也。
略而言
之。
凡有五種
一者
知心體。
體性清淨
體與
佛同。
二者。
知心用。
生法寶。
起作恒寂。
惑皆如。
三者。
常覺不停。
覺心在前
法無
相。
四者。
觀身空寂
內外通同
入身法界
之中。
未曾有礙。
五者。
守一不移
動靜常住
能令學者
明見佛性
入定門諸經觀法
備有多種。
傅大師所說
獨舉守一不移
修身審觀
以身為本。
又此身是四大五蔭
所合。
終歸無常
不得自在
雖未壞滅
畢竟
空。
維摩經云。
是身如浮雲
須臾變滅
又常
自身
空淨如影。
見不得
智從影中生
畢竟處所
不動而應物
變化無窮空中
六根
六根空寂
所對六塵境。
了知是夢
幻。
眼見物時。
眼中無有物。
鏡照面像。
了極分明
空中現形影。
鏡中一物
知人不來鏡中
鏡亦不往入人面。
如此
委曲
知鏡之與面。
從本已來
不出不入。
來不去。
即是如來之義。
如此分判
眼中
鏡中
本本空寂
鏡照眼照同。
是故
為比
鼻舌諸根等。
其義亦復然。
知眼本來空。
所見色者。
須知是他色。
耳聞聲時。
知是他
聲。
鼻聞香時。
知是他香。
舌別味時。
是也
味。
意對法時
知是他法。
身受觸時
知是他
觸。
如此觀察知。
是為觀空寂。
見色知是不受
色。
不受色即是空
即無相。
無相即無
作。
見解脫門。
學者得解脫。
諸根例如此。
復重言說
常念六根空寂
無聞見。
遺教
經云。
是時中夜
寂然無聲
當知如來說法
空寂為本。
常念六根空寂
恒如中夜時。
晝日
所見聞。
皆是身外事
中常空淨守一不移
者。
以此淨眼
眼住意看一物
無問晝夜時。
專精常不動。
其心欲馳散。
急手還攝來。
繩繫鳥足
欲飛還掣取
終日不已
泯然
自定
維摩經云。
攝心道場
此是攝心法。
法華經云。
無數劫來。
除睡常攝心
以此
功德
能生諸禪定
遺教經云。
五根者。
心為其
主。
制立處。
無事不辨
是也
前所五事
並是大乘正理
皆依經文所陳。
非是理外妄
說。
此是無漏業。
亦是究竟義。
超過聲聞地。
真趣菩薩道。
聞者宜修行。
不須疑惑
人學射。
大准
次中小准。
中大約。
次中
小的
中一毛。
次破一毛百分
次中百毛
一分
次後前射前。
筈筈相柱。
令箭
落。
喻人習道。
念念注心
心心相續
無暫
間念。
正念不斷
正念現前
又經云。
知惠
箭。
三解脫門。
筈筈筈於柱勿令落地
鑽火
未熱而息。
欲得火。
火難可得。
又如
家有如意珠
所求無不得。
忽然遺失
憶念
忘時
又如毒箭入肉。
竿鏃猶在。
如此
苦痛
亦無暫忘時
念念在心
其狀當如此
祕要
不得傳非其人。
非是惜法不傳
但恐
前人不信
淊其謗法之罪。
必須擇人
不得
操次輒說。
慎之慎之法海雖無量。
行之在
一言
得意亡言
一言不用
如此了了知。
是為得佛意若初學坐禪時。
一靜處。
觀身心。
四大五蔭
眼耳鼻舌身意
貪嗔
癡。
為善若惡。
若怨若親。
若凡若聖。
及至
切諸狀。
應當觀察
從本以來空寂
不生不
滅。
平等無二
從本以來無所有。
究竟寂滅
以來
清淨解脫
不問晝夜
行住坐臥
常作
此觀。
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
鏡中像。
如熱
時炎。
空谷響。
若言是有
處處求之不可
見。
若言是無。
了了恒在眼前
佛法身。
皆亦
如是
即知自身無量劫來。
畢竟未曾生。
今已去。
畢竟無人死。
若能常作如此
者。
即是真實懺悔
千劫萬劫
極重業。
即自
消滅
唯除疑惑
不能生信。
此人不能悟入
生死信依此行者。
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次。
若心緣異境
起時觀起處。
畢竟不起
此心緣生時。
不從十方來。
去亦無所至
常觀
攀緣
覺觀妄識。
思想雜念
亂心不起
即得
麁住。
若得住心。
更無緣慮。
隨分寂定
隨分息諸煩惱
畢故不造新名。
解脫看。
心結煩熱
悶亂昏沈。
即且散適
徐徐
安置
令其得便
自安淨。
唯須猛利
如救
頭然。
不得懈怠
努力努力初學坐禪看心。
獨坐一處
先端正坐
寬衣解帶
放身
體。
按摩七八翻。
心腹中嗌氣出盡。
滔然得性清虛恬淨。
身心調適然。
安心神則。
窈窈冥冥
氣息清冷
徐徐斂心
神道清利
地明淨。
觀察不明
內外空淨。
心性寂滅
如其寂滅
聖心顯矣。
性雖無刑。
志節
在然。
幽靈不竭。
常存朗然
名佛性
佛性者。
永離生死
出世人
是故維摩
云。
豁然還得本心
信其言也。
悟佛性者。
菩薩人。
亦名悟道人
亦名識理人
亦名得
性人。
是故經云。
一句深神。
歷劫不朽
初學
前方便也。
故知彼道有方便。
聖心之所
會。
捨身之法。
先定空空心。
使心境寂淨。
鑄想玄寂
令心不移
心性寂定
即斷攀緣
窈窈冥冥
凝淨心虛
則幾泊恬乎。
泯然氣盡
清淨法身
不受後有。
起心失念。
不免
生也。
此是前定心境
法應如是
此是作法
本無法。
無法之法。
始名為法
法則無作
夫無
作之法。
真實法也。
是以經云。
空無無願
相。
真解脫。
以是義故
實法無作
捨身
法者。
假想橫看
心境明地。
即用神明
策。
大師云。
莊子說。
天地一指
萬物一焉。
句經云。
一亦不為一。
為欲破諸數。
淺智之所
聞。
謂一以為一。
莊子猶滯一也。
老子云。
兮冥兮。
其中有精。
外雖亡相。
尚存心。
華嚴
經云。
不著二法
以無一二故。
維摩經云。
心不
在內在外
不在中間即是證。
故知老子
精識也。
涅槃經云。
一切眾生佛性
容可
說。
牆壁凡石。
而非佛性
云何說法
天親
論云。
應化真佛
亦非說法者。
第六
唐朝蘄州雙峯幽居寺大師
諱弘忍
信禪師後。
傳法
妙法人尊。
號為東山
淨門
又緣京洛道俗稱歎。
蘄州東山有得
果人
故□東山法門也。
又問。
學道何故不向
城邑聚落
要在山居
答曰。
大廈之材。
出幽
谷。
不向人間有也。
遠離人故
不被刀斧
斫。
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梁之用。
故知
栖神幽谷
避囂塵。
養性山中
長辭俗事
目前無物
心自安寧
從此道樹花開
禪林
出也。
忍大師
蕭然淨坐。
不出文記
口說玄
理。
授與人。
人間禪法一本云是
師說者。
謬言也。
安州壽山和上諱賾
撰楞
伽人法志云。
大師俗姓周
其先尋陽人
貫黃
梅縣也。
父早棄背
養母孝障。
七歲奉事道信
禪師
自出家處幽居寺
住度弘慜懷抱貞純
緘口於是非之場。
融心於色空之境。
役力
供養
法侶資其足焉。
調心唯務渾儀
獨明觀照
四議皆是道場
三業咸偽佛事
靜亂之無二。
語默之恒一。
時四方請
益。
九眾師橫。
虛往實歸
月俞千計
生不矚
文。
而義符玄旨
荊州神秀禪師
伏膺
公元670年
軌。
親受付囑
玄賾咸亨元年
雙峯山
公元711年
恭承教誨
敢奉驅馳
首尾五年
往還三覲
俗齊會。
仂身供養
蒙示楞伽義云。
此經唯心
公元674年
了知
文疏能解
咸亨五年二月
玄賾
起塔
與門人運天然方石
累構嚴麗
月十
四日
問。
塔成未。
奉答已了。
便云。
不可同佛
涅槃之日。
乃將宅為寺。
又曰。
如吾一生
教人
無數
好者並亡。
後傳道者
只可十耳。
我與
神秀
楞伽經。
玄理通快
必多利益
資州
詵。
白松劉主簿
兼有文性
莘州惠藏。
隨州
玄約
不見之。
嵩山老安。
有道行。
潞州
韶州惠能揚州高麗僧智德。
此並堪為人
師。
但一方人物。
越州義方
仍便講說
又語
玄賾曰。
汝之兼行
善自保愛
涅槃後。
汝與
神秀
當以佛日再暉。
心燈重照。
其月十六日
問曰。
汝今知我心不。
玄賾奉答不知。
大師
將手撝十方
一一述所證心已。
十六中。
面南
宴坐
閉目便終。
春秋七十四。
禮葬于馮茂山
塔中
至今宛如平昔
范陽子產
安州
壁畫像。
兵部尚書隴西李逈秀為讚曰。
上人
冥契道真
攝心絕智。
高悟通神
生證果。
現滅同塵
今茲變易
歲有隣。
師云。
一口屋。
滿中總是糞穢草土
何物
又云。
掃除糞穢草土併當盡。
一物亦無。
何物
爾坐時平端身正坐
寬放身心
盡空
際遠看一字
自有次第
初心攀緣多。
向心中看一字
後坐時。
狀若曠野澤中
獨一高山
山上露地坐。
四顧遠看。
無有
畔。
坐時滿世界
寬放身心
佛境界。
清淨
身。
無有邊畔
其狀亦如是
又云。
爾正證大
法身時。
阿誰見證。
又云。
有佛三十二相
瓶亦
三十二相不。
住亦有三十二相不。
乃至
木瓦石。
亦有三十二相不。
又將火著。
一長
短並著。
若箇長。
若箇短也。
又見人然燈
造作萬物
皆云。
此人作夢作術也。
或云。
不作
物物皆是大般涅槃也。
又云。
了生即
無生法
非離生法有無生。
龍樹云。
諸法不
自生。
不從他生
不共無因
是故知無
生。
法從緣生
是則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法
又云。
虛空中邊
諸佛身亦然
印可了了佛性處。
是也
又云。
正在
中坐禪時。
山林樹下
亦有汝身坐禪不。
一切
土木瓦石
亦能坐禪不。
土木瓦石
亦能見色
聞聲
著衣持鉢不。
楞伽經云。
境界法身
也。
第七。
唐朝荊州玉泉寺大師
諱秀
安州壽山
大師諱賾
洛州嵩山會善寺大師
諱安
大師
則天大聖皇后
應天神龍皇帝
上皇
前後三主國師也。
忍大師授記云。
後傳吾道
只可十耳。
俱承忍禪師後。
按安
壽山和上
楞伽佛人法志云。
其秀禪
師。
俗姓李
汴州尉氏人
遠涉江上
尋思
道。
行至蘄州雙峯忍禪師所。
得禪法。
默照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出文記
公元701年
荊州玉泉寺
大足元年
召入東都
隨駕
二京教授
躬為帝師
則天大聖皇后
問神
秀禪師曰。
所傳之法。
誰家宗旨
答曰。
稟蘄
東山法門
問。
依何典誥
答曰。
文殊
般若一行三昧
則天曰。
若論修道
不過
東山法門
以秀是忍門人
便成口實也。
公元705年
天神皇帝神龍元年三月十三日
勅。
禪師
遠俗塵。
神遊物外
無相妙理
化有結
迷途
定水內澄。
戒珠外徹。
弟子歸心釋教
載佇津梁
冀啟法門
思逢道首
禪師昨欲歸
本州者。
不須
幸副翹仰之懷。
勿滯枌榆之戀。
遣書示意
指不多云
禪師二帝欽承
兩京
化。
朝野蒙益。
度人無數
勅於本生大村李為
公元706年
報恩寺
神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不疾
宴坐
遺囑三字云。
屈曲直。
便終東都天宮
寺。
春秋一百餘歲。
合城四眾
廣飾宮幢。
龍門山
馬公主
設祭文。
勅故秀禪
師。
妙識外融
靈機內徹。
不二之奧。
獨得
珠。
守真一之門。
孤懸心鏡
至靈應物
色會
神明
無為自居
塵清累遣。
其頤轉慕。
精爽
聰。
方將洞前識之玄微
群生耳目
不意
大悲同體
委化從權
一傷泥日之論。
長想
傳之教雖理絕名相
無待於追崇
而念切師
資。
願存於榮飾。
可贈為大通禪師
又勅宜差
太子洗馬正權
充使送至荊州
安置度門
人。
寺額亦付正權
迴日奏聞
門人讚曰。
至矣我師
道窮真諦
清淨解脫
圓明實際
無上道
無上惠。
迹泯一心
心忘三世
顯理
順理而契。
長為法舟。
何所濟。
大師
云。
涅槃經說善解一字
名曰律師
文出經
中證在中內。
又云。
此心有心不。
心是何心。
又云。
見色有色不。
色是何色。
又云。
汝聞打鐘
聲打時有。
未打時有。
聲是何聲。
又云。
打鐘
聲。
只在寺內有。
十方世界亦有鐘聲不。
又云。
身滅影不滅。
流水不流。
我之道法
會歸
體用兩字
亦曰。
重玄門。
亦曰轉法輪
亦曰道
果。
又云。
未見時見
時見更見。
又云。
瓔珞
經云。
菩薩照寂佛寂照。
又云。
芥子須彌
彌入芥子也。
又見飛鳥過。
問云。
何物
云。
汝向了𠄏樹枝坐禪去時得不
又云。
直入壁中過得不。
又云。
涅槃經說
有無邊身
菩薩
東方來。
菩薩身既無邊際
云何更從
東方來。
何故不從西方來。
南方北方來。
可即
得也
第八唐朝洛州嵩高普寂禪師
山敬賢禪師
長安蘭山義福禪師
藍田玉山
福禪師
並同一師學法應行
俱承大通
和上後。
少小出家
清淨戒行
尋師問道
禪門
行至荊州玉泉寺
大通和上諱秀
蒙授禪法
諸師等奉事大師十有餘年。
豁然
自證。
禪珠獨照
大師付囑普寂
敬賢。
義福
等。
照世炬燈。
頗梨大鏡
天下坐禪人。
四箇禪師曰。
山淨
法海清。
法鏡朗。
法燈
明。
宴坐名山
神邃谷。
德冥性海
行茂
枝。
清淨無為
蕭然獨步
禪燈默照
學者皆證
佛心也。
自宋朝以來
德禪師
代相承。
宋求那跋陀羅三藏
歷代傳燈
至于唐朝
八代
得道獲果。
二十四人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