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慧聪
慧聪 第 215b 页

锦江禅灯卷第十九


** 慧聪

姓王。出家巳后。游行斋讲。手不释卷。寻经旨趣。
心自欣跃。苦形节食。行知足行。自云。法华经常不轻
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四众。尚得六根清净。
我何为不礼诸佛世尊。即于别院闭门。常礼万五千
佛。依经自唱。一一礼之。寺僧怪其所作。于壁隙伺之。
慧聪 第 215c 页 X85-0215.png
见礼拜头下。天龙八部等亦头下。数数非一。诸人来
其院者。无不心战走出。恒闻异香蔚蔚。及尔终后。贞
观年中。院无人往。每夜常闻弹指礼拜行道等声。

** 智隐

贝州李氏子。即华严藏公之弟子。薙染之后。遵
弘道业。慧解所传。受无再请。而神气俊卓。雅尚清虚。
谈吐佛乘。听者忘倦。开皇七年。敕召藏公。师与入京。
住大兴善寺。通练智度论。阿毗昙论。及金刚般若论。
明其窟穴。解兼伦例。众举绍隆。下敕补充讲论。于经
藏寺。仍扬前部。微恙而终。敕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
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道贯西蜀。开化弥昌。倾其金
贝。无不兴从。不接旬而塔成就矣。及将下瘗。天雨银
花。放白色光。如此非一。正入塔时。感五色云覆于函
上。团圆如盖。大鸟六只旋绕云间。闭讫俱散。人以事
闻。蜀王大悦。

** 法凝

会州人。姓庞氏。初齐武帝。梦游齐山。不知在何
州县。散颁天下觅之。时师之父老奏称。去州城北七
里。有臣人山。旧号齐山。武帝遣于上立精舍。度僧给
田业。师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兼以
究心。时则诵经。后习禅定。或三日出定。或七日出。众
往于窗中窥见。容或禅定。便经一月出。犹不饮食。众
往劝之。虽复进食。渐取少分。年至七十。于佛像前。置
座而坐。初烧一指。昼夜不动。火然及臂。弟子辈欲往
扑灭。师禁之不许。臂然火焰弥炽。遂及身支。七日七
夜。众皆顶礼赞叹。至身炼尽。唯有聚灰。众共起塔。今
慧聪 第 216a 页 X85-0216.png
精舍犹在。

** 僧崖

涪陵牟氏子。晋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蜀。涪陵獽
三百家。随军平讨。因止千广汉金渊山谷。师即其后
也。而童幼少言。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或谛观不
瞬。坐以终日。人问其故。答曰。是身可恶。我思之耳。后
必烧之。及年长从戎。毅然刚正。尝随伴捕鱼。得已分
者。用投诸水。谓伴曰。杀非好业。我今举体皆同众生。
遂舍家出家。而修禅观。时獽首领数百人。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师往彼观望。忽有异蛇长尺许。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馀。围五六尺。獽众奔散。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赤光遍野。久之乃灭。寻尔众聚。具论前事。
师曰。此无忧也。但断杀业。蛇不害人。又劝停池堰。众
未之许。俄而堤防决坏。时依悉禅师。施力供侍。虽充
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然一对一言而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 绍阇黎

梓州玄武蒲氏子。未出家前。山行见一大虫
甚瘦。又将一子。于涧中取虾为食。师叹曰。此虫应在
深山。饥之甚矣。等是一死。不如充此之饥。乃脱衣往
卧虫前。虫乃避去。后方出家。唯诵经行道。更无异行。
大业之初。汝州界虫暴非常。三五十人持杖而行。伤
人既多。师往其处。立茅蓬而坐。虫并远去。道路清夷。
年一百九岁。乃见疾而终。弟子收舍利。竖塔藏之阿
原。

** 法建

广汉雒县朱氏子。诵经千卷。闲暇遨游。俗无所
慧聪 第 216b 页 X85-0216.png
测。或闭门数日不出。亦无所食。唯闻诵经。然小声吟
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但闻亹亹溜溜。似
伏流之吐波。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令弟
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伐蜀。规既降款。城内大
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
诸僧并睡。唯师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师座。
顶礼坐听。至旦。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何经。答曰。华
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曰。贫道诵次
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
藏。情多懈怠。今始得千卷。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
屈总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师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听。法师登座
为诵。成似急流之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
类清风之入高松。众闻其馀音。情疏意逸。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数巳满千。犹故不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
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放。迥出叹曰。自如
来称灭之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如
此僧。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师年八十终。

** 慧恭

成都周氏子。周武未废佛教之时。与同寺惠远。
结契勤学。远直诣长安听采。师长往荆扬访道。游于
京师。听得阿毗昙论。迦延。拘舍。地时。成实。毗婆沙。摄
大乘。并皆精熟。还益州讲授。卓尔绝群。道俗钦重。䞋
施盈积。师从江左来还。二人相遇欣欢。共叙离别三
十馀年。而同信宿。其言谈。远如泉涌。师竟无所道。远
慧聪 第 216c 页 X85-0216.png
问师曰。离别多时。今得相见。庆此欢会。伊何可论。但
觉仁者无说。无所得耶。师对曰。为性闇劣。都无所解。
远曰。大无所解。可不诵一部经乎。师答曰。唯诵得观
世音经一卷。远厉色曰。观世音经。童子皆能诵之。且
仁者童子出家。与远立誓。望證道果。岂复三十馀年。
唯诵一卷经。如指许大。是非闇钝。懒惰所为。请与断
交。愿法师早去。无增远之烦恼也。师曰。经卷虽小。佛
口所说。遵敬者得无量福。轻慢者得无量罪。仰愿暂
息瞋心。当为法师诵一遍。即与长别。远大笑曰。观世
音经。是法华经普门品。远巳讲之。数过百遍。如何始
欲闹人耳乎。师曰。外书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
心听佛语。岂得以人弃法。乃于庭前结坛。安高座。绕
坛数匝。顶礼升高座。远不得巳。于檐下据胡床坐听。
师始发声唱经题。异香氤氲。遍满房宇。及入文。空中
作乐。天雨四华。乐则嘹亮振空。华则雰霏满地。念经
讫下座。华乐方歇。惠远接足顶礼。泪下交流。谢曰。惠
远之量。一篝灯耳。敢行天日之下。乞暂留赐见教诲。
师曰。非恭所能。诸佛加被之力也。即日拂衣长揖。沿
流而去。尔后访问。竟不知其所之。

** 法泰

眉州隆山县吕氏子。初为道士十馀年。一日忽
自悟其非。回心正觉。因即剃除。始诵法华经。寻即通
利。乃精勤写法华经一部。数有灵瑞。欲将向益州装
潢。令一人担负。行至笮桥。桥忽断。师在后。负担人俱
坠水中。人浮得出。担没不见。师于岸上搥胸号哭曰。
慧聪 第 217a 页 X85-0217.png
其馀俱是闲事。何忍溺经。即高声唱言。如能为漉得
者。赏钱两贯。时有一人闻之。脱衣入水求之数度。祇
得钱与衣襆。而不得经。师转悲泣。巡岸上下。望小洲
上有一襆。命人取之。乃是经也。草木擎之。宛无湿处。
师不胜欢喜。即以三千钱。偿所漉人。曰法师悲号剧
丧父母。故为代觅。非是贪钱。弟子虽庸夫。亦知福报。
请以此钱。充庄严之直。言讫遁去。更欲与言。不知何
往。师至成都装潢。以檀香为轴。表带及帙并函。将还
本寺。别处安置。夜有异香。师勤诵持。昼夜无间。时彪
法师为邻。夜欲看读。恒嫌师闹乱其心。曲自往请令
低声。乃见师前大有人众。皆胡跪合掌。彪退流汗。即
移所住。师年八十终矣。

** 宝琼

益州绵竹马氏子。少年出家。清贞俭素。读诵大
品。率以为常。历游邑落。但劝尊敬佛法。晚移州治。住
福寿寺。率励坊郭邑义为先。每结一邑。必三十人。合
诵大品。人各一卷。月营斋集。依次而诵。如此义邑。乃
盈千计。四远闻者。皆蒙造款。师乘机授化。望风靡服。
而卑弱自持。先仁后德。经行拥[二/丙]。下道相避。言问酬
对。怡声谦敬。不媚于时。本邑连比䦹邡诸县。并是道
民。尤不奉佛。僧有投寄。无容施者。致使老幼之徒。于
沙门像不识者众。师虽桑梓。习俗难改。徒有开悟。莫
之能受。李氏诸族。正作道会。邀师赴之。不礼而坐。佥
谓。不礼天尊。非法也。师曰。邪正道殊。所事各异。天尚
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纭纭。颇相陵侮。师曰。吾礼非所
慧聪 第 217b 页 X85-0217.png
礼。恐贻辱也。遂礼一拜。道像并座动摇不安。又礼一
拜。连座返倒摧残在地。道民相视。谓是风鼓。竞来周
正。师曰。斯吾所为。勿妄怨也。初未之信。既安又礼。依
前崩倒。合众惊惧。举堂礼师。一时回信。从受归戒。傍
县道党。相将叹讶。咸复奉法。不敢故违。皆受菩萨戒
也。县令高达。素有诚敬。承风敷道。更于州寺。召僧弘
讲。阖境倾味。自此而繁。以贞观八年。终于所住。

** 明达

康居康氏子。童稚出家。严持戒律。受戒之后。便
护五根。年及具足。行业弥峻。胁不著席。日无再饭。外
仪轨则。内树道因。广济为怀。游行在务。以梁天监初。
来自西戎。至于益部。时巴峡蛮夷。鼓行抄劫。州郡徵
兵。克期诛讨。师悯其将苦。志存拯拔。独行诣贼。登其
堡垒。慰喻招引。未狎其情。俄而风雨晦冥。雷霆震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师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营办
始就。昏霾立霁。山泽通气。天地开朗。翕然望国。并从
王化。襁负排薮。獭兽前趋。其徒充泽。遂使江路肃清。
往还无阻。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师之力也。后因行
役。中路逢有人缚豚在地。声作人语曰。愿上圣救我。
师即解衣赎而放之。尝于夜中索水洗脚。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重以汤洗。如前不去。乃自以水灌之。其
脚便净。师曰。此鱼膏也。莫测其所从。行至梓州牛头
山。欲构浮图。不访材石。直觅匠工。道俗莫不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即下求水。乃于水中得一长材。正堪
刹柱。长短合度。佥用欣然。仍引而竖。至四月中。涪水
慧聪 第 217c 页 X85-0217.png
大溢。水流翳江。自泊村岸。都无溜者。师率合缁素。通
皆接取。从横山积。创修堂宇。架塔九层。远近并力。一
时缮造。役不逾时。歘然成就。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寒暑无革。有时在定。据于绳床。赫然火起。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有沙门僧救。疾患挛躄。来从乞瘥。师便授
杖令行。不移晷景。骤步而返。斯阴德显济。功不可识。
其例甚矣。又布萨时。身先众坐。因有盗者。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投寺。喻而遣之。化行楚蜀。
德服如风。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或散华布衣。
或舍俗归忏。或剪落从法。日积岁计。而不可纪。

** 僧晃

绵州涪城南昌冯氏子。形长八尺。颜貌瑰伟。威
容整肃。动中规矩。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声音雄亮。
志略宏远。志学之年。文才博达。时共声誉。尝梦手擎
日月。太虚中坐。便晃然厌俗。欣慕出家。私即立名为
僧晃也。父母未许。拘械两足。系于屋柱。矢意绝命。誓
心无改。锁自开解。乃叹曰。夫志之所及。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城台以之崩。瀛海以之竭。日月为之潜。
光。须弥为之崩颓。星辰为之改度。嘉树为之折摧。况
复金木之与桎梏。奚足系吾心哉。二亲顾其决志。遂
依彖法师出家。受业学通。纲维法任。乃岷巴之领袖。
而咸所推仰焉。

** 智通

梓州陈氏子。八岁出家。为正道法师弟子。后诵
法华。并习讲业。善持威仪。奉戒贞苦。常有双鹅依时。
听讲。每日两度放光。至唐贞观年间。升座告众曰。吾
慧聪 第 218a 页 X85-0218.png
今永别。言讫而逝。春秋九十七矣。

** 悟诠

号觉海。有慧性。峡州有富人程夷伯者。年二十
九。一夕梦其父曰。汝今年当死。可问觉海。其人茫然
不晓。一日有僧说相。负觉海字。程请一相。问云。我寿
几何。觉海曰。老僧皆无求。但觅水一杯。呵气入水中。
令程饮之。曰今夜有吉梦可相报。即夜梦至一官府。
左廊男妇。衣冠严整。皆相忻悦。右廊男妇。尽枷锁缧
绁。哀号涕泗。傍有人云。左廊是修舍桥路人。右廊是
毁坏桥路人。若尔要福寿。可自择取。程即梦觉。发心。
凡百里之内。桥梁路道。一一修整。工毕。觉海复来云。
汝作此事。可延十年。程自是于道路上。用工不倦。寿
九十二。五世昌盛。

** 僧稠

姓孙氏。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幼落发为沙弥。时辈每暇常角
力为戏。而师以劣弱见凌侮。遂羞之。乃入殿中闭户。
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汝以力闻。
汝当相祐。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如不与。必死无
还。至第六日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师曰。小
子欲力。当食此筋。师辞以斋。故不欲食。神乃怖以杵。
师惧遂食。神曰。汝巳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达晓
乃还。同列复戏侮。师曰。吾有力矣。恐汝不能堪。众试
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寻常。众方惊疑。师曰。吾与汝
试之。因入殿中。横蹋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
首至于梁数四。仍引重千钧。拳捷骁趫。众皆惊服。尝
慧聪 第 218b 页 X85-0218.png
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
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便诃遣之。妇有
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师。遂呼
优婆夷。三呼乃出。便为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
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众叹异之。后诣怀州西
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
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师曰。
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巳。须臾自失。后
移止青罗山。凡为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闻有敕召。俱
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
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三日。师
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
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 僧群

清贫守节。蔬食持经。居罗江县之霍山。搆立茅
室。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
传。是群仙所宅。师因绝粒。其庵舍与石盂隔一小涧。
常以木为梁。由之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见一折翅
鸭当梁头。师将举锡拨之。恐其转伤。因此回归。遂绝
水数日而终。临终谓左右曰。我少时曾折一鸭翅。验
此以为报也。

** 沙门邵硕

康居国人。与志公最善。出入经行。不问夜
旦。后游益州。以滑稽言。能发人欢笑。因劝以善。家家
喜之。若至人家眠地。必有人死。就人求细席。必有小
儿亡。时咸以此为谶。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于众中
慧聪 第 218c 页 X85-0218.png
作师子形。即日[郫-卑+((白-日+田)/拱)]县亦言见师作师子形。乃悟其分
身也。剌史萧慧开。及刘孟明。皆挹事之。孟明以男子
衣与二妾穿。试师云。将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师
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食以清宴。不能与阿夫竟
残年。后忽著布帽诣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沈
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师谓玉曰。天地嗷嗷从
此起。若除鞭格得剌史。玉除之。及明卒。仲玉果行州
事。是年九月将亡。谓沙门法进曰。愿露骸松下。然脚
须著屐。进诺之。巳而化。升其尸露之。明日往视。失所
在。俄有自[郫-卑+((白-日+田)/拱)]县来者曰。昨见硕公著一屐行市中。曰
为我语进公。小儿见欺。止为我只屐。进惊问之沙弥。
答曰。舁尸时一屐堕地。行急。不及系也。

** 惠主

始州永归县贾氏子。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子。
于黄安县造七寺。梓潼县造十寺。武连县造三寺。初
年登冠。欲受具足。当境无人。乃入京于甘露寺受戒。
唯听四分。馀义傍通。梦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
眼。过此忽明。眼还明净。觉巳汗流。一百日后。周武帝
毁教。方知徵应。即返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异类
禽兽同集无声。或有山神。送伏苓甘松香。获此供养。
六时行道。禽兽随行。礼佛诵经。似如听仰。仍为幽显
受菩萨戒。后有猕猴群共治道。师曰。汝性躁扰。作此
何为。曰时君异也。佛日通也。深怪其言。寻尔更有异
祥龙飞兽集。香气充山。其类众矣。

** 慧璿

姓董氏。少出家。在襄州。周武帝灭法后。南往陈
慧聪 第 219a 页 X85-0219.png
转。入茅山。听明师三论。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
大品涅槃等。𣆶往安州大林寺。听圆法师释论。凡所
游刃。并契幽极。又返乡梓。住光福寺。居其山项。以引
汲为劳。将移他寺。夜见神人。身长一丈。衣以紫袍。顶
礼师曰。奉请住此当讲大乘。勿说小乘。其小乘者。亦
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其大乘者。犹如大海。此山多
佛出世。一人读诵讲说大乘。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
属荣胜。饮食丰饶。惟愿弘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此
易得耳。来月八日定当有水。小神自往剑南慈母山
大泉。请龙王去。言巳不见。恰至来月七日初夜。大风
卒起。从西南来。雷震雨注。在寺北汉高庙下佛堂后
百步许。通夜相续。至明方住。惟见清泉香美。合众同
欢。

** 道昭

简州康氏子。少时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见善
恶报应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
往言人将来事。初若隐晦。后皆明验。尝有二客来。一
曰姚邈。举明经。一曰张氏。以资荫。师谓张曰。君授官
四政。慎不可食禄范阳。四月八日得疾当不救。次谓
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从戎。亦当三十年无乏。有疾
勿令胡人疗之。其年张官于襄邓间。后累选。尝求南
州。亦皆得之。后又选。果授虢州卢氏县令。到任。两日
而卒。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阳即卢氏望也。邈举
不第。从知于容州假军守之名三十年。累转右职。后
因别娶妇。求为傧者。因得疾。服妪黄氏药而终。后访
慧聪 第 219b 页 X85-0219.png
黄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 嘉州僧常罗汉

频劝人设罗汉斋会。故得其名。杨氏
媪嗜食鸡。平生所杀不知其数。既死。家人修冥福。道
士方拜章。师忽至。告其子曰。吾为汝忏悔。杨家甚喜。
设座延入。师顾其仆曰。去街东第几家。买花雌鸡一
只来。如言得之。命杀以具馔。杨氏泣请曰。尊者见临。
非有所爱惜。今日启醮筵。举家内外。久绝荤馔。乞以
付邻家。师曰。不可。必欲就煮食。既熟。就厅踞坐。折肉
满盘。分置上真九位。乃食其馀。斋罢。不揖而去。是夕
卖鸡家。及杨氏悉梦。媪至谢曰。在生时罪业。见责为
鸡。赖罗汉悔谢之赐。今既脱矣。自是郡人作佛事荐
亡。幸其来以为冥涂得助。绍兴末年卒。肉身久而不
坏。

** 道汪

长乐潘氏子。幼随叔在京。年十三。投庐山远公
出家。研综经律。雅善涅槃。行道数十馀年。尝行梁州。
师为羌贼所围。垂失衣钵。与弟子数人。誓心共念观
世音。有顷觉如云雾覆身。群盗推索不见。于是获免。
后闻河间玄高法师。禅慧深广。欲往从之。中路值吐
谷浑之难。遂不果行。于是旋于成都。徵士费文渊。初
从受业。乃立寺于州城西北。名曰祇洹。化行巴蜀。誉
洽朝野。梁州剌史申坦。与师有旧知。垣后致故。师将
往省之。仍欲停彼。费文渊乃上书剌史张悦曰。道汪
法师。识行清白。风霜弥峻。卓尔不群。确乎难拔。近闻
梁州遣迎。承教旨许去。阖境之论。佥曰非宜。鄙州边
慧聪 第 219c 页 X85-0219.png
荒。僧尼出万。禅戒所资是赖。岂可水失其珠。山亡其
玉。愿鉴道俗之诚。令四辈有凭也。悦即敦留。遂不果
行。悦还都。具向宋孝武。述师德行。帝即敕令迎接。为
中兴寺主。师乃因悦固辞以疾。遂获免。于是谢病下
帷。绝窥人世。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请师讲经。乃
应请。或问法师常誓守静。何以亏节。答曰。刘公笃信。
方欲大法凭之。何辞小劳耶。

** 惠持法师

游峨眉山。遂于嘉州道傍大树内入定。政
和三年四月。风雨暴作。树为摧折。捕盗官经历。见其
须发盖体。甲瓜绕身。颇异之。遂奏于朝廷。有旨。令肩
舆至京。时西天总持。以金磬出其定。乃问何代僧。法
师曰。我东林远法师弟也。因游峨眉。不记时代几何。
仍问。远法师在否。总持曰。今问递代。约七百年矣。安
得在耶。遂不复语。再问曰。欲归何方。师曰。陈留县。复
入定矣。

** 慧睿

冀州人。少出家。执节清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
之西界。为人所略。常使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见而异
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即以金赎之。
既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音
译诂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

** 泸州罗贯山和尚(即建文皇帝)

诗云。流落江湖数十秋。归
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尽。朝阳阁外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
绿。野老吞声笑未休。书壁。阅罢楞严罄懒敲。笑看茅
慧聪 第 220a 页 X85-0220.png
屋与团标。南游漳海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金锄
削下青丝发。袈裟换却衮龙袍。百官未审归何处。惟
有群鸦早𣆶朝。

** 希夷陈先生

讳搏。普州崇龛乡人。因游学至华山。见
山峦󳳺𡾟。于绝巘人难措足处。一卧数十载。宋太祖
向其高风。诏不出山者三。大清十一年甲午。有僧彻
纲。侍丈雪和尚。客邸卧石。作诗以赞之。丈夫步骤没
来由。日把华山当枕头。卧去历今五百载。局残殊觉
几千秋。烧还风雨天为屋。食服云霞气若牛。十二时
输君使用。不知谁是我同流。

** 嘉兴府楞严寺达观法师

寓阆中太平寺。礼大悲菩
萨像赞。时万历戊子长至日。稽首圆满自在尊。尘刹
恒飞无碍轮。碾破一切诸极苦。普令众生获悲智。智
则对境了无情。悲则逆顺咸拔济。此智在眼洞十方。
此悲在心益三世。三世十方量无量。手眼是须千万
种。如是妙用等水月。昭然可见不可捉。分身散影初
无常。慈视万物皆刍狗。若人于是见菩萨。是人即是
菩萨子。离此别求奇特事。是则魔鬼坏正法。

** 德升

号顽庵。汉州何氏子。幼溺尘滓。稍长梦醒。二十
得度。游心讲席。四众以义虎推焉。忽以知解白谦。翻
然易辙。更衣顶笠。谒文殊道和尚。恳示佛法省要之
旨。道说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
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师将拟对。道叱曰。
莫错。于是退参三年。方领前旨。入闽鼓山。礼觐竹庵。
慧聪 第 220b 页 X85-0220.png
问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竹庵应声曰。閒言语。
言下顿悟。后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曰。闻时富
贵。见后贫穷。

** 犍为陈道人

示赵乡绅偈。食饱无忧乐以哉。者场春
梦几时回。君欲醒时连忙醒。莫教藤枯树倒来。杖履
寻幽日径斜。天风吹我入烟霞。云高法界三千丈。春
满檀那百万家。祖佛递相传密印。明僧次第授袈裟。
西来大意头头现。鸟啸猿啼转法华。

** 瓦屋山角端

此山从无虎豹。僧寿安语杨升庵曰。而
今有兽。不知其名。类画图中之角端。食虎豹。而不伤
人僧护之。以卫此山。庵曰。予闻角端止杀。今又闻除
害。其瑞在麟之上矣。

** 开元寺张三丰

夔州开元寺。国初张三丰。与手僧广
海。尝赠诗云。深入浮屠断世情。舍摩他行恰相应。天
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乘。密室昼閒云作盖。
空亭夜静月为灯。魂销影散无何有。到此谁能见老
僧。别时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海以诗及二
物献之。文皇答赐玉环一枚。千佛袈裟一领。

** 嘉州凌云寺

元时为战场。至正德间。僧千峰。曾为狱
卒。囚徒甚夥。峰曰。世乱刑繁。多不当罪。吾怜汝释之。
我亦从此逝矣。遂削发为僧。结茅九峰山。其建竖功
绩颇多。兹不繁录。千峰肉身。现存释迦舍利塔。舍利
泉前。考碑。乃九顶清素禅师十一世孙也。清守道讳
楫傅公。梦感从建塔房新金衣焉。塔主心通。请圣可
慧聪 第 220c 页 X85-0220.png
禅师。安居于此。尝书赞于壁云。石可烂兮铁可销。何
如色体更坚牢。法身有相还知否。入眼舟从万里桥。
有刮胸验真伪。辄发󳴬。忏谢愈。因而人无敢侮矣。

** 古寺杨关主悟空洪仁禅师

绵竹杨氏子。结茅于青
城山。蜀王献过江闻风。发帑藏以供给。创龙楼宝阁。
颜曰光严寺。以净因寺经藏。蜀板宋笺牙签锦盖。莫
与京者设于中。为四众俱瞻之地。劫运虽赭。而宝范
犹存。关主肉躯衣金窣堵波无恙。戊辰春。昭觉八十
叟丈雪醉老人。率众翻绎。乃师之愿海也。左有嵯峨
寺。同时亦有蜀板藏经。劫火黍离。被风雨所蠹。净因
大伽蓝所藏经板。亦随灰烬。今锦官西关外之万福
寺也。

** 峨眉道者

蜀人。戒律精严。不下山者二十载。一日有
布衣青裘昂然一伟人来。与语良久。期以明年是日
复相见。待明年是日。道者沐浴端坐而逝。迨暮伟人
果来。问道者安在。曰亡矣。伟人叹息良久。书数语壁
间。语曰。落日斜。西风冷。幽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
梧桐影。字画飞动。如翔鸾舞凤。非世间笔也(或谓吕洞宾)

锦江禅灯卷第十九
慧聪 第 221a 页 X85-02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