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1b 页
成实论卷第十三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灭诸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入第二禅。问曰。若第二禅说灭觉观。当知
初禅必有觉观。如二禅中有喜故。三禅说
灭喜。答曰。如初禅中无苦根亦说苦根。
第二禅灭此亦如是。问曰。初禅中虽无苦
根而有诸识。诸识是苦根所依。故说初禅
苦根不灭。答曰。初禅中虽有诸识非苦根
所依。问曰。五识性是苦根所依。以性同故
说初禅有苦。答曰。若尔忧根从意识性生。
故应一切处有。问曰。今何故说二禅中苦根
灭。答曰。初禅近不定心。不定心者能生欲
界系诸识。于中生苦根。是故不说初禅苦
灭。问曰。若尔初禅亦近忧根。是忧根亦应
说若第二第三禅灭。答曰。依欲忧根从依
欲喜生。得净喜则不净喜灭。是故初禅中
无忧根。依不定生苦根。初禅近散心故
不名为灭。又如三禅无苦。亦说断苦乐
故入第四禅。是事亦尔。又行者于初禅中
定未具足。常为觉观所乱。故说二禅灭
诸觉观。内净者二禅摄心深。故散乱常不
得入内无乱心故名内净。是二禅体一心。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1c 页 T32-0341.png

即是内净。得此深定故觉观不生。不如初
禅心数在觉观。故说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者。初禅以离故得喜。此中定成就故得喜。
故曰定生。问曰。初禅中喜二禅中喜有何差
别。答曰。初禅以灭忧故喜。二禅灭苦故喜。
又初禅中喜违不净喜故得。二禅中喜违
净喜故得。虽俱以爱因缘故喜。而初禅
喜弱。问曰。如是义为有漏为无漏。答曰。
皆是有漏。有我心则有喜。若无漏心则无
我。无我故无喜。问曰。无漏无喜是事不
然。佛七觉中说喜觉分。觉分但是无漏。故
知有无漏喜。又经中说。心喜者得身猗。
身猗则受乐。若无无漏喜亦应无无漏猗
乐。又佛见众僧深行善法。则生欢喜。故知
有无漏喜。答曰。汝以七觉證无漏喜。是
事不然。觉分二种。有漏无漏。如经中说。行
者听法时能断五盖。修七觉分。又觉名无
学智。若为觉行不净等法。皆名觉分。汝
说亦不应有无漏猗者。先生喜已后得无
漏。谓如实知见。又非一切猗皆因喜生。如
三禅已上无喜亦有猗。又我等不说离智
别有受法。此无漏智初来在心说名为乐。
是故有无漏乐。但不因喜生。又经中说。除
身心粗重名猗。得无漏时身心调适。是故
有无漏猗。又佛常行舍心。是故言佛有喜。
此事应明。又若人无我我所则无喜。若罗
汉有喜。亦应有忧。而实无忧故知无喜。
问曰。如初二禅有喜无忧。罗汉亦尔。有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2a 页 T32-0342.png

根义中说。忧喜乃至有顶。苦乐随身乃至
四禅。又趣三禅中说离喜行舍。故知无无
漏喜若有云何言离。又无漏心不应有喜。
喜皆依假名想分别。有问曰。若尔则初二禅
中无无漏受。经中说。初禅二禅但有喜未
有心乐。今喜亦无复何所有。答曰。此喜离
喜等不说无漏禅。更有经说无漏禅。所谓
行者。何相何缘。入初禅不念是相是缘。但
观初禅中所有色受想行识。如病如痈乃至
无我。问曰。如病如痈如箭痛恼。此四是世
间行非无漏。是故汝以此经为證。不能成
无漏也。答曰。此四行皆是苦之异名。故名
无漏。问曰。学人亦无无漏喜耶。答曰。若在
道心尔时无喜。在俗则有。无学常无。问曰。
经中说。以喜乐心能得四谛。云何言无无
漏喜。答曰。无我心即名为乐。行者得无我
心。破坏颠倒知真实故。心则快乐无别有
喜。又此经明不以喜能得实智。故如是
说。
*** 三禅品第一百六十七
离喜行舍忆念安慧受身乐。是乐圣人亦
说。亦舍忆念行乐入第三禅。问曰。何故离
喜。答曰。行者见喜能漂故离。又此喜从
想分别生。喜动转相。从初已来苦常随逐。
以此故离。又行者得寂灭三禅故舍二禅。
又从喜生乐浅。离喜生乐深。如人于妻子
等不能常喜。以喜从想分别生故。乐不
从想分别生故。能常有。行者亦尔。喜初来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2b 页 T32-0342.png

则以冷为乐。行者为何苦所恼。故以三
禅为乐。答曰。二禅中喜是发动相如刺
棘。行者为此喜所恼。故于无喜定中而
生乐心。问曰。随有热苦则以冷为乐。若
得离热冷则非乐。行者若以离喜。何故
于三禅中犹生乐心。答曰。生乐二种。或由
苦在。如有热苦则以冷为乐。或由离苦
如离怨憎。如佛离拘舍弥比丘言我安
乐。是事亦尔。得离动相故于二禅生乐。
如离五欲故以初禅为乐。行舍者。以离
喜故心得寂灭。行者先深著喜心多散乱。
今得离故其心寂灭。故说行舍。忆念安慧
者。于喜过中此二常备。不令喜来破坏。又
忆念者。忆念喜安慧见喜中过。受身乐者。
离喜行舍舍即是乐。以无动求故。是乐不
从想分别生。故名身受乐。圣人亦说。亦舍
者说名随世人。故说名为乐。如说非想非
非想处心。不贪著故舍。忆念行乐者。是人
知舍。谓见喜过而生厌离。故得妙舍。又忆
念亦妙。谓能念喜过。此中亦应说安慧。与
念同行故不说。乐者是第一乐。是故圣人
亦说亦舍。问曰。三禅中有受乐。何故说
舍乐。答曰。我此论中不说离受别有舍
乐。受乐即是舍乐。问曰。若尔第四禅中应
说受乐。以有舍故。答曰。我说四禅亦有
受乐。但为灭第三禅乐故如是说。问曰。
若俱是受乐。何故初禅二禅名喜。三禅名
乐。答曰。以想分别故名喜。无想分别故名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2c 页 T32-0342.png

名为乐。又得三禅寂灭转深。故名为乐。
如说动求心圣人名苦。动名分别言此是
乐。
*** 四禅品第一百六十八
除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入第四禅。问曰。若先断苦何故于此中说。
若必欲说应言先断。如先灭忧喜。答曰。
四禅名不动欲成此不动相故。说无四
受。所以者何。动名发动。行者为苦乐所
侵则心动。心动则生贪恚。故断苦乐。令
心不动。问曰。若第四禅受利益最大。何故
不名为乐。答曰。是受寂灭故说不苦不乐。
随心念知此是乐则名为乐。得第四禅
离三禅乐。故不以为乐。舍念清净者。此中
舍清净。以无求故。三禅有求谓此是乐。
又此禅中念亦清净。所以者何。三禅中以著
乐故忆念散乱。至第四禅中贪乐断故。
忆念清净。问曰。何故四禅不说安慧答曰。
若说忆念清净。当知已说安慧。以此二法
不相离故。又此是禅定道非智慧道。安慧
是慧故不说。第三禅后分中亦不说安慧。
但说行舍忆念乐。不说行舍念慧乐。又此
忆念能成禅定。若人定未成时要以取想忆
念能成。所以独说。又得上功德舍下功德。
不须思惟故不说慧。问曰。不苦不乐受是
无明分。四禅中多与慧相违。故不说慧。
答曰。若尔不苦不乐受不应为无漏。乐受
是贪分故亦无无漏。问曰。三禅中为违自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3a 页 T32-0343.png

四禅自地无如是过。故不说安慧。答曰。四
禅亦有贪等过故应说安慧。是中贪过细
微难觉。故必应当说。馀地中亦应说而不
说。故知应如我答。问曰。何故四禅出入息
灭。答曰。息依身心。何以知之。随心细时喘
息亦细。四禅心不动。故出入息灭。又如人
疲极。若担重上山则喘息粗。息时则细。四
禅亦尔。以无动相心止息。故出入息灭。
有人言。行者得四禅四大故。身诸毛孔闭。
是故息灭。此事不然。所以者何。饮食汁流
充遍身中。若诸毛孔闭则不应行。而实不
可。故知四禅心力能令息灭。问曰。四禅中
无乐受。是中云何有爱使。经中说乐受中
爱使。答曰。是中有细乐受。但断粗乐。故说
不苦不乐。如风动灯。若置密室则名不
动。是中必有微风。然但无粗风故名不
动。四禅亦尔。必有细乐。断粗苦乐故。名
不苦不乐。
*** 无边空处品第一百六十九
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一切异相入
无边虚空处。色相名色香味触相。行者以何
故过。谓此色中有对有碍。及诸异相。谓钟
鼓等。此诸相是种种烦恼种种业种种苦因。
以此故过。若过一切色相则有对相灭。有
对相灭则无异相。是中略故。不说过此故
此灭。复有人言。一切色相者。即是眼识所
依止相。有对相者。是耳鼻舌身识所依止
相。异相者是意识所依止相。此事不然。所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3b 页 T32-0343.png

说。又离色相对相。无别有意识所依止色。
是故不应别说异相。应如先说。入无边虚
空处者。行者以色相逼闹疲惓故观无边虚
空。内取眼鼻咽喉等虚空相。外取井穴门向
树间等虚空相。又观身死弃之冢间。火烧灭
尽。若鸟狩食啖虫从中出。故知此身先
有虚空。问曰。是虚空定以何为缘。答曰。初
缘虚空成已自缘诸阴。亦缘他诸阴。所以
者何。以悲为首作如是念。众生可悯为色
相所恼。问曰。此定何众生缘。答曰。缘一切
众生。问曰。是行者离色相。云何能缘欲色
众生。答曰。是行者能缘色。但于色中心不
通畅。不乐不著。如经中说。若圣人深见忆
念五欲。于中不乐不通不著。畏没退还如
烧筋羽。若念泥洹心则通畅。此人如是亦
能缘色。但不贪乐。又如行者虽离色相
以虚空边能缘四禅。如无色定能缘无漏
色。是中无过非烦恼处。故馀亦应尔。问曰。
虚空是色入性。云何缘此能过色相。答曰。此
定缘无为虚空。故能过色。问曰。此定不缘
无为虚空。所以者何。此定方便中说缘眼
等中空。故知缘有为虚空。又经中不说无
为虚空相。但说有为虚空相。所谓无色处名
虚空。是故无无为虚空。答曰。色性不名虚
空。所以者何。经中说虚空无色不可见不可
对。问曰。更有经说。因明知虚空。除色无
有馀法因明可知。答曰。无色名虚空。诸
色以明可知。是故因明则知色无。非有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3c 页 T32-0343.png

虚空。又以杖亦知此是虚空。故知虚空非
是色性。色不以此等因缘可知。又色是有
对虚空无对。又以火等能尽灭色。而不能
灭虚空。若虚空灭更名为何法。问曰。若
有色生则虚空灭。如起墙壁是中则无复
有虚空。答曰。此中色生。是色竟无所灭。所
以者何。色无名虚空。无法不可更无。是故
色不灭空。又汝言虚空是色。此中无有因
缘可令是色。问曰。现见门向等中虚空。现
见事中不须因缘。答曰。虚空不可现见。
先已破故。所谓闇中亦可知等。问曰。若虚
空非色为是何法。答曰。虚空名无法。但无
色处名为虚空。问曰。经中说。因六种故众
生受身。又说。虚空名不可见无色无对。若
无法。不得作如是说。无有说兔角。名不
可见无色无对。答曰。若实有法皆有所依。
如名依色色亦依名。虚空无依故知无法。
汝言空种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色碍于色
是色得异色无。故得增长。以此义故。佛
说因六种众生受身。汝言虚空无色无形
无对。亦以破诸物。故作如是说。不说有
虚空相。汝言无有说兔角。为不可见无色
无对。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皆由虚空得
有所作去来等事。兔角等中无如是义。问
曰。心亦如是。无色无形无对可言无耶。
答曰。心有作业谓能取缘。虚空无业。但以
无故得有所作。故知无法。是故此定初
缘虚空。问曰。此定能缘何地。答曰。缘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4a 页 T32-0344.png

虽能缘灭。但缘比智分灭不缘现智分灭。
是事云何。答曰。缘一切灭。以现法智缘现
在自地灭。以比智缘馀灭。道亦如是。能缘
一切法故。问曰。生无色界众生。能起馀地
心不。答曰。能起馀地心及无漏心。问曰。若
尔云何不没。答曰。住业果报中。故能不没。
如欲色界中神通力故。住异色异心而能
不没。彼中亦尔。问曰。无边虚空定与虚空
处一切处。有何差别。答曰。欲入虚空定方
便道名一切。入定成已名虚空定。是中定因
果。是地一切有漏无漏。若定非定若垢若净。
皆名无边虚空处。
*** 三无色定品第一百七十
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行者深厌
色。故亦舍色治法如人渡河已亦弃船去。
如得出贼欲远舍去。行者亦尔。虽因空
破色亦欲远去。无边识者。行者以识能缘
无边虚空则识无边。是故舍空缘识。又如
为色疲倦故缘虚空。如是为虚空疲劳
欲止息故。但缘于识。又此人以识能缘空
故。谓识为胜。故但缘识。行者以识随缘随
时故有无边疲惓。厌离欲还破识。故入
无所有处。作如是念。随有识则苦。我若有
无边识。必当有无边苦。是故摄缘识心。心
微细故谓无所有。复作是念。无所有即是
想。想为苦恼如病如痈。若无想复是愚痴。
我若见无所有即为是有。故于诸想未得
解脱。行者见想为衰患无想为痴。寂灭微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4b 页 T32-0344.png

为愚痴。是故终无能灭心者。有人言。无想
众生亦能灭心。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色
界中能灭心者。无色界中何故不能。问曰。
色界有色故能灭心。无色界中先已灭色。
今复灭心。若见色心俱灭则惊怖迷闷。答
曰。若在彼中不能灭者。于此间生则应
能灭。如灭尽定。问曰。是灭心果无想。是故
若灭色心则为永失。答曰。灭尽定亦有有
心果。此事亦尔。又若果不断亦名住于果。
如在变化色。变化心中还生果。故不名永
灭。是故色界中不应说灭心。若说者无色
界中亦应当说。又无想定中心不应灭。所
以者何。行者要厌离心故能灭心。若厌心
者。尚不应生无色界中。况生色界。又凡夫于心深生我想。如经中说。凡夫长夜贪
著此心。谓之为我。是故不能无馀厌离。又
经中说。外道能说断灭三取。而不能说断
我语取。是故不能灭心。又若正知因缘
法者。能得心空。如猿喻经说。凡夫或能离
身。而不能离心。宁观身常勿观心常。所
以者何。眼见是身或住十岁乃至百年。所
谓若心若意若识。如事念念生灭变异。如
猿猴缘树舍一枝攀一枝不住一处。若
圣弟子于中正观因缘法故。能知无常。又
知因缘法者。以受差别故。能分别识。诸外
道辈以无分别因缘智故。不能灭心。又
凡夫离色不离心。故不得解脱。若俱能
灭心。复以何故不得解脱。又凡夫人怖畏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4c 页 T32-0344.png

如经中说。无我无所有。是凡夫人深怖畏
处。又于无想中生愚痴心。若于泥洹不
生寂灭安隐想者。云何当能灭心。又凡夫
法要因上地能舍下地。是故无能灭心因
缘。但以定力细想现前心不觉故。自谓无
想。若起粗想即时退堕。如少智人名曰无
智。如食少咸名为无咸。如迷闷失念。蛰
虫冰鱼。如说非想非非想处。此中亦尔。虽
实有想随世俗故说名无想。
*** 灭尽定品第一百七十一
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身證想受灭。问曰。
何故诸禅中不说过一切。无色定中不说
灭耶。答曰。我说诸禅定中皆有觉观喜
乐等法。是故不说过一切也。问曰。无边
虚空处有色心。此事已明。故无色中亦不应
说过一切。答曰。若入无边虚空定中。得
脱色心。而不得脱觉观等法。复有人言。
若说过灭没。皆义一而异名。又无色中定
心坚固。下地中心为散乱所坏。是故不说
过一切。问曰。若俱说有刺棘谓色相等。
何故说心坚固耶。答曰。虽俱说刺棘亦名
第四禅为无动。如是无色定中定力大故。
得名坚固。问曰。学人不应得灭尽定。以
未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答曰。学人能
见非想非非想处一切行灭。但未能令其
不生。故得说过。问曰。若此中意以泥洹为
灭者。汝先言九次第中灭是心心数灭。是
则相违。答曰。灭定二种。一者诸烦恼尽。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5a 页 T32-0345.png

者在次第中。一灭烦恼故名灭定。二灭心
心数法故名灭定。灭烦恼是第八解脱。亦
名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名灭一切想令不
复生。此中虽灭诸想。有馀结故不能令
更不生。问曰。若行者以九次第定能灭心
者。须陀洹等云何能證心灭法耶。答曰。九
次第中灭名为大灭。若人善修诸禅定。道心
力强故能得此灭。若无斯力则但有灭。不
能如是为大力故。说次第定。馀处亦有
心灭。如第四禅中能灭心心数法入于无
想。初禅等中何故无灭。又馀处亦应有灭
心义。如经中说。须陀洹等皆能證灭。但心
灭名灭。更无馀法灭。故知离此九地亦有
心灭。问曰。若灭尽定能灭一切心心数法。
何故但说想受灭耶。答曰。一切心皆名为
受。是受二种。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为
缘心。以想行假名法中故。假名二种。一因
和合假名。二法假名。是故一切有为缘心皆
名为想。慧受名无为缘心。是故若说想受
灭者。则为说一切灭。问曰。一切心心数法
中受想最胜。是故独说。所以者何。烦恼有二
分。一爱分。二见分。受生爱分。想生见
分。又欲色界中受胜。无色界中想胜。是故但
说二种。又诸识处中但说受想。识处从心
起故即名为行。又若说受想灭则说一切
心心数灭。以诸心数不相离故。答曰。不
然。汝言胜故独说。应当说心。所以者何。处
处经中说。心为王。亦是二分烦恼所依。亦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5b 页 T32-0345.png

则易。是故汝说非也。问曰。此定何故说身
證耶。答曰。八解脱皆应说身證。又是灭法
非言所了故说身證。如触水者则知冷
相。非闻能知。此事亦尔。又此是无心法。故
应以身證。问曰。汝说灭定是无心法。此义
不然。所以者何。入此定者是众生。世间无
有无心众生。是故不然。又经中说。命热识
此三法常不相离。故无灭心。又一切众生
皆以四食得存。入灭尽定则无诸食。所以
者何。是人不食揣食。触等亦灭。故无食也。
又心从心生。若此心灭馀心不生。无次第
缘故。后心云何更生。又心但入无馀泥洹。
断相续时灭。非馀处灭。如经中说。以色
过诸欲。以无色过色。以灭过诸作念思
惟。心为作念思惟。要以灭能过。得有馀泥
洹则垢心灭。得无馀泥洹则无垢心灭。此
是佛法正义。又入灭定者不名为死。心
灭名死。若灭心还生。死者亦应更生。然则
终无有死。若灭心还生。入泥洹者亦应还
生。然则终无解脱。而实不然。故心不灭。答
曰。汝言无无心众生。虽同无心而异于死。
如经中。问入灭尽定者。与死有何差别。
答曰。死者命热识三事都灭。入灭尽定者
但心灭而命热不离于身。故知应有无心
众生。又是人心得常在。以得力故亦名有
心。不同木石。汝言三事不相离者。为欲
色界众生故。说无色界中有命有识而无
热。又入灭尽定者。有命有热而无识。即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5c 页 T32-0345.png

相离者。随有处说。汝言无食云何存者。
此身已先意思食故住现在。以冷等触故
能持身。汝言心因心生心与异心作因。作
因已灭。是故能生异心。问曰。云何灭心能
生异心。如眼已灭则不能生识。答曰。如
已灭业能生果报。是事亦尔。又意与意识
二事相碍。眼与眼识不如是。是故非因。汝
言断相续时心灭。是事不然。灭有二种。
色灭心灭。或色灭非心。如无色中。或心灭
非色。如入灭定。或色心俱灭。如断相续
时。汝言入灭尽定不名死者。是人命热。不
灭死者三事都灭。是则为异。又此人因命
热故心能更生。死者不尔。汝言若灭心还
生则无解脱。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入泥洹
者。先业所受命热识灭不期更生。此人命
热不灭。先期心生。如灭尽定品中说。入灭
尽定者。因是六入及身命故还能起。是故
心能更生。入泥洹者心更不生。故知此定
无心。问曰。何故施起此定者能得现报。
答曰。从此定起心深寂灭。如经中说。起灭
定者心顺泥洹。又是人禅定力强。依此定
故智慧亦大。智慧大故能令施者得胜果报。
如人供养百千声闻不如一佛。是中皆以
智慧为胜。不在断结。是事亦尔。又入此
定者。以多善法勋修其心。故生大果。如
善治田所收必多。又施能厌世者。则得
大报。起灭定者深恶世间。是故供养为胜。
又施净心者得大果报。非垢心者。此人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6a 页 T32-0346.png

人常在第一义谛。馀人住于世谛。又此人
常住无诤法中。所以者何。有为缘心则有诤
讼。又如经中说。稊稗害禾。贪欲害心。是故
施无欲人得大果报。贪欲因缘谓假名相。
起此定者缘泥洹故。离假名相。又经中说。
若人受檀越供已入无量定。是檀越以此
因缘得无量福。起灭定者。缘泥洹心是
名无量此灭亦是无量。得无量福。故能得
现报。又以八功德严此福田。泥洹缘心是
真正见。馀分随从。是故能生现报。问曰。有
人言。灭尽定是心不相应行。亦名世间法。此
事云何。答曰。如上说。起此定者有深寂灭
等诸功德。是功德世间所不应有。问曰。灭
尽定名为遮法。以此法故令心不生。是
故应名心不相应行。如铁得火则无黑相
离火还生。此事亦尔。答曰。若尔者泥洹亦
应是心不相应行。所以者何。因泥洹故馀
阴不生。若泥洹非心不相应行者。此定亦
不应名不相应行。但诸行者法应如是。入
此定中随所愿故心能不生。是故不应说
名不相应行。问曰。此定如是次第入者。亦
应次第起耶。答曰。亦次第起渐入粗心。问
曰。经中说初起灭尽定者。触三种触。所谓
无动无相无所有。何故如是。答曰。无为缘心
中所有触名无动无相无所有。无动即是空。
有为缘心轻故有动。所谓取色受等。空中无
相。无相中无贪等所有。此无心者初缘泥
洹。后缘有为。故说起时触三种触。问曰。有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6b 页 T32-0346.png

或无漏是事云何。答曰。非有漏。行者欲入
此定。先来破坏一切有为破已故入。起时泥
洹缘心现前。故知俱是无漏问曰。经中说。行
者入灭尽定不自念入。起时亦不自念。
若尔云何能入。答曰。常修习故定力坚强。虽
不自念而能得入。又此行者从断有为尔
来入灭。若不制心令缘有为。则不名入。
是故经说。入此定者先调习心。故能得入。
问曰。若无异空可得修无为缘心更得何
利。答曰。久修习故定则坚固知见明了。如有
为缘心见念念灭。亦无异念念灭。但久修习
则心坚固。此事亦尔。
*** 十一切处品第一百七十二
不坏前缘心力自在名一切处。行者取少
相已。以信解力令其增广。所以者何。此摄
心力。若入实中。则皆能令空。入信解中皆
能令随先所取相。问曰。何者是信解性。答
曰。青等诸色无量。略说其本有四。地等四
大是。四色本能破此八事。是名虚空。以识
能知无边空。故亦名无边。所以者何。非有
边法能取无边。是名为十。问曰。地中实有
水等。行者云何能观但是地耶。答曰。久习
此观常取地相。后但见地不见馀物。问曰。
行者所见地相实为地不。答曰。以信解力
故见为地。非实为地。问曰。若变化力有
所变化亦非实耶。答曰。变化以定力成。故
所作皆实。所谓光明及水火等。问曰。有论师
言。八一切处但在第四禅中。是事云何。答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6c 页 T32-0346.png

切处各当自地。此十皆是有漏。以不坏缘
故。问曰。虚空相非破色耶。答曰。行者亦以
信解取眼鼻等空相为空。不能直破实
色。是故亦名信解。问曰。经中说。入一切地
定者。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何故作如是
念。答曰。行者见心遍满故生此念。一切是
我。问曰。有人言。此定但缘欲界系地等。是
事云何。答曰。若缘一切欲色界系地等有何
咎耶。假令此定更缘馀法。复有何咎。又此
定是信解观虚妄缘无有不虚地等。问曰。
佛弟子亦观地等。是事云何。答曰。学人若观
皆为破坏。问曰。实非一切皆是地等。云何
此定非颠倒耶。答曰。此观中有痴分。以此
观中起我见故。不净等观虽非真实而随
顺离欲。此观不尔。故有痴分。问曰。何故不
观受等无边。但观识耶。答曰。可取是地等。
取者是识。是故见识不见受等。又先说受
等皆心之差别。又行者不见受等遍满。以
不一切处受苦乐故。佛弟子若行此定。
为坏缘故。所以者何。此缘是行者所贪著
处。若不破坏则同凡夫。
*** 无常想品第一百七十三
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
想不净想死想断想离想灭想。无常想者。谓
无常法中定知无常。问曰。何故一切无常。答
曰。是一切法皆从缘生。因缘坏故皆归无
常。问曰不然。有法虽从缘生而非无常。
如外经说。为三祠者得生常处。又梵世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7a 页 T32-0347.png

祠亦复退堕。又偈中说。多诸帝释等造过百
千祠。皆悉无常尽。百千祠者犹不在。故知
三祠非常。又释提桓因及天王等身分亦尽。
是故从缘生法无有常者。又汝法中以韦
陀为贵。韦陀中说由智慧。故得不死法。
如说见日色大人过于世性。先随顺此人
意。能得不死道。更无馀道。小人神小大人
神大。常在身中。若人不知此神相者。虽复
读诵韦陀等经无所益也。又梵世身皆是
无常。何以知之。汝法中说。梵王亦常祀祠
持戒。为诸功德。若知身常何故为福。又闻
汝经中说。诸梵王有恶淫欲。若有淫欲必
有瞋等一切烦恼。若有烦恼必有罪业。
如是罪人云何当能得常解脱。又非一切
神仙皆为天祠。亦不一切行梵天道。若此
是常则尽应为之。又一切万物皆悉无常。所
以者何。若地水火风大劫尽时更无有馀。
又时转如轮。故知无常。又成就戒定慧等无
量功德。诸大圣人定光佛等及辟支佛摩诃
三摩等劫初诸王。皆悉无常。当有何物常
耶。又佛自说。一切生法皆无常定相。如牛
粪经中说。佛以少牛粪示诸比丘。无尔所
色常定不变。是经中广说释梵转轮诸王果
报亦尽。故知一切无常。又三界一切皆有
寿量。阿鼻地狱极寿一劫。僧伽陀地狱寿
命半劫。馀则或多或少。龙等极多亦寿一
劫。饿鬼极多寿七万岁。弗于逮寿二百五
十岁。拘耶尼寿五百岁。郁单越定寿千岁。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7b 页 T32-0347.png

五百岁乃至有顶寿八万劫。故知三界一切
无常。又以三种信信知无常。现见中无有
法常。圣人所说中亦无法常。比知中亦无
有常。要先现见后比知故。又若有处常。何
有智者灭一切法而求解脱。谁不欲与所
爱常共同止受诸乐者。而实智者皆求解
脱。故知生法无得常者。又复当说一切生法
皆念念灭。尚无暂住况有常耶。问曰。修
无常想能办何事。答曰。能破烦恼如经中
说。善修无常想。能坏一切欲染色染及无色
染掉慢无明。问曰不然。此无常想亦增贪
欲。如人觉知盛年不久。则深著淫欲。知
华不久鲜则速用为乐。知他妙色非已常
有。则驶增淫欲。如是随知无常则生贪
著。故无常想不坏贪欲。亦有人知无常
故而为杀等。又乃至畜生皆知无常。而亦
不能破诸烦恼。是故修无常想无所利
益。答曰。以无常故生别离苦。失盛年安乐
寿命富贵。智者以此则不生喜心。无喜心
故不生贪心。因受故爱受灭则爱灭。故无
常想能断贪欲。又若法无常即为无我。行者
能观无常无我则不生我心。无我心故无
我所心。我我所无故何所贪欲。又能修习无
常想者。于自他身见念念死。云何生贪。
又行者随所求事皆无常坏败。则为所诳。
以虚诳故不生贪著。如小儿尚知空捲
诳故不生贪著。又众生不喜不牢固事。
如人不憙朽故器物。亦如女人闻某男子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7c 页 T32-0347.png

当喜者。是人正以无常想故不生贪著。又
智者常习别离想。故不乐和合。所以者何。
智者忆念退堕等苦。乃至天欲尚不生贪。
但求解脱。汝言无常增贪欲者。是事不然。
若人未断我慢。见外物无常故生忧悲。失
所爱惜故生贪求。是凡夫人除舍欲乐。更
不知离苦。犹如婴儿为母所打还来趣母。
智者知苦因犹在苦不可灭。即舍苦因。
所谓五阴。又此行者坏裂内阴得无我心。
虽失外物不生忧恼。得无我者。更何所
求。无常想者亦无所求。又此无常想若未
能生苦无我想。则不名具足能破烦恼。故
经中说。应一心正观五阴无常。若不坏内
阴见外物无常。以有我心故生忧悲。此则
不名正观。又人虽见无常亦不生厌离。
如屠猎等。是人虽知无常不名善习。又人
虽能正观而不能常勤修习。则贪心间错。
故说一心。又人少修无常而多烦恼则不
能坏。如药少病多。此事亦尔。故说一心正
观无常能破烦恼。又知法无常。是名真智
慧。真智慧中无有贪等烦恼。所以者何。
以无明因缘故有贪等。当知无常非增贪
欲。又无常想能灭一切烦恼。行者若知此物
无常。则无有贪。又知此人必自当死何为
生瞋。何有智人瞋将死者。又若法无常。云
何以此而生高心。又知诸法无常性故。则
不生痴。以无痴故亦无疑等。故知无常相
违诸烦恼。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8a 页 T32-0348.png

*** 苦想品第一百七十四
若法侵恼是名为苦。是苦三种。苦苦坏苦
行苦。现在实苦。谓刀杖等。是名苦苦。若爱
别离时所有苦生。谓妻子等。是名坏苦。若
得空无我心。知有为法皆能侵恼。是名
行苦。随此苦心名为苦想。问曰。若修苦想
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厌离果。所以者
何。修苦想者无依贪憙。无此喜故则无
有爱。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则不受诸行。
若法虽无常无我不能生苦。则终不舍。以
苦故舍。以舍苦故于苦得脱。又一切众生
最所怖畏。所谓是苦。若少壮老年贤愚贵贱
知此苦相。皆生厌离。一切行人于泥洹中能
生安隐寂灭心者。皆于生死生苦想故。何
以知之。若众生为欲界系苦所恼。则于初
禅生寂灭想。如是展转乃至有顶苦之所
恼。则于泥洹生寂灭想。又生死中所有过
咎。谓苦是也。如经中说。色中过者。谓色无
常坏败苦相。又以无明故贪著此苦。何以
知之。众生于真苦中生乐想故。深生苦
想。则得厌离。是故佛言。我为能觉苦者
说苦谛。此中佛因世谛示如是义。随一切
天人世间生乐想处。我诸弟子于中生苦
想。生苦想已则能厌离。又极愚痴处。谓于
苦中而生乐想。以此想故。一切众生往来
生死。心识恼乱。若得苦想则得解脱。又以
四食能致后身。以此苦想能断诸食。如子
肉食。如无皮牛食。如火聚食。如百槊刺食。
如是说四食中皆是苦义。以此苦想能断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8b 页 T32-0348.png

见苦故。如痴蛾投火以乐想故。智者知火
能烧则能远离。凡夫亦尔。无明痴故投后身
火。智者以苦想故能得解脱。又一切三界
皆是苦苦因缘。于中苦受是苦能生苦受。
是苦因缘。虽不即苦久必能生。是故当观
世间一切皆苦。生厌离心。不受诸法。则得
解脱。
*** 无我想品第一百七十五
行者见一切法皆破坏相。若著色为我。是
色败坏知是败坏相故。则离我心。受等亦
尔。如人为山水所漂有所揽捉皆断脱
失。行者亦尔。所计为我见此物坏则知无
我。是故于无我中修无我想。问曰。修无我
想得何等利。答曰。修无我想者能具苦想。
凡夫以我想故。于实苦中不能见苦。以
无我想故。于少苦中尚觉其恼。又于无我
想故能行舍心。所以者何。以我想故畏我
永失。若能实知但失于苦。无我可失则能
行舍。又以无我想能得常乐。所以者何。
一切无常。是中若生我我所心。则谓我当
无。我所亦无。则常有苦。若作是念。无我我
所。诸法坏时则不生苦。又行者以无我想
故心得清净。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从我
见生。以此事益我故生贪欲。此事损我故
生瞋恚。以此是我即生憍慢。我命终后当
作不作即生见疑。如是皆以我故起诸烦
恼。以无我想故诸烦恼断。烦恼断故心得
清净。心清净故能等金石栴檀刀斧称赞
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 第 348c 页 T32-0348.png

心得清净。又除无我想更无馀道能得解
脱。所以者何。说有我者若知无我无我所
有。能生如是决定心时。即得解脱。问曰
不然。或以无我想更生贪心。如贪女色
皆以非我亲故随以非我能集罪福。所以
者何。自损益身则无罪福。答曰。有我心者
能生贪欲。于自身中生男子相。于他身中
生女人相。然后贪著。又贪著之起。皆由
假名。彼相即是假名。故非无我而生贪心。
又无我心者不集诸业。如阿罗汉断我想
故诸业不集。此无我想能断一切烦恼及业。
故应修习。
成实论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