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7b 页
成实论卷第二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立论品第十三
今欲论佛法饶益于世间。佛以大悲心
为广利益一切世间故说是法无所齐限。
如或有人但为婆罗门故说解脱经。佛所
说经皆为度脱四品众生乃至畜生亦不限
碍。问曰。不应造论论佛语也。所以者
何。若佛自论可名为论。若佛不论馀不能
论。所以者何。一切智人意趣难解。不知何
所为故而说是事。若不得佛意妄有所说
则为自伤。如经中说。二人谤佛。一以不信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7c 页 T32-0247.png

受亦名谤佛。设有真智不知佛意。尚不
能得论佛所言。况未得者而欲造论论
佛意耶。所以者何。如异论经中。佛为触故
说如是事。诸比丘等种种异论皆不得佛
意。又如长老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如伐
大树弃舍根茎但取枝叶。汝等亦尔。舍离
如来而问我耶。若摩诃迦旃延于论议中
自喻枝叶。何况馀人能解佛语。又佛问舍
利弗。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三问不答。又佛
为一切诸法根本。唯佛能解。馀人不能。又
阿难白佛。遇善知识于得道中则为半利。
亦有道理。所以者何。以二因缘正见得生。
一从他闻。二自正念。佛语阿难。但善知识则
为具足得道利己。又如佛言。若我为人有
所说法。是人不得我意故生诤讼。今诸
论师各有所执。或言过去未来有法。或有言
无。当知如是诸论师等不解如来随宜所
说故生诤讼。又如阿难为三摩提说诸所
受皆名为苦。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观阿
难髣像是义。
又诸论者谓。阿罗汉应先受供养。比丘不
知。便往问佛。佛言。于我法中前出家者应
先受供养。饮食粗事。犹尚不能知。况如来
意说微妙法。以此等故不应造论。答曰不
然。所以者何。有因缘故能知他意。如偈中
说。能知说者意所趣向亦知说者欲说何
事。有二种道圣道世间道。后当广说。以此
道故知说者意。又异论经中。佛亦尽听。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8a 页 T32-0248.png

善。又优陀夷比丘昙摩尘那比丘尼等造佛
法论。佛闻即听。又佛法深妙。解者造论。不
解则止。如是其馀佛为诸法根本等问。悉
以通答。又应造论。所以者何。若经造论。
义则易解法则久住。又佛听造论。如经中
说。佛语比丘。随所造论应善受持。是故
于修多罗中取义立论别为异部。故应造
论。又佛为种种可度众生。说世间等诸论
议门。如莎提等不能解故其心迷乱。莎
提等比丘。说生死往来常是一识。佛如是
等种种说法。若无论议云何可解。以是等
缘故应造论。
* 论门品第十四
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
门故说有我。如经中说。我常自防获。为善
自得善。为恶自得恶。又经中说。心识是常。
又言。长夜修心。死得上生。又说。作者起业。
作者自受。又说。某众生生某处等。如是皆
以世界门说。第一义门者。皆说空无。如经
中说。此五阴中无我我所。心如风焰念念
生灭。虽有诸业及业果报作者受者皆不可
得。如佛以五阴相续因缘说有生死。又有
二种论门。一世俗门。二贤圣门。世俗门者。
以世俗故说言月尽。月实不尽。如摩伽罗
母说儿妇为母其实非母。如经中说舌能
知味。以舌识知味。舌不能知。如槊刺
人言人得苦。是识知苦非人受苦。如贫贱
人字为富贵。佛亦随人名为富贵。又佛呼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8b 页 T32-0248.png

门等。佛亦随俗称为尊贵。又如一器随国
异名。佛亦随名。又如佛言是吾最后观毗
耶离。诸如是等随世语言名世俗门。贤圣
门者。如经中说。因缘生识眼等诸根犹如
大海。又如经说。但阴界入众缘和合。无有
作者。亦无受者。又说一切苦。如经中说世
间言乐。圣人说苦。圣人说苦。世间言乐。又
诸所说空无相等名贤圣门。又有三时论
门。若于此事中说名为色。若色曾有当有
今有皆名为色。识亦如是。若识曾知当知
今知皆名为识。如此等名三时论门。又有
若有论门。苦有触必因六入。非一切六入
尽为触因。若有爱必因于受。非一切受尽
为爱因。或说具足因。如触因缘受。或说不
具足因。如受因缘爱不说无明。或复异说。
如经中说心欢喜身得猗。三禅无喜亦有
身猗。又说猗者受乐。四禅有猗而无受乐。
是名异说。又有通塞二种论门。如经中说
若人发足为供养塔中间命终。皆生天上。
是名为通。又馀经说作逆罪者不得生
天。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受诸欲者无恶不
造。是名为通。须陀洹人虽受诸欲。亦不能
起堕恶道业。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因眼
缘色而生眼识。是名为通。若尔。应缘一切
色皆生眼识。而不然。
又经中说因耳缘声生耳识等不生眼识。
是名为塞。又所言通塞皆有道理不坏法
相。又有二种论门。一决定。二不决定。决定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8c 页 T32-0248.png

法。佛弟子众名正行者。又言一切有为皆悉
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如是等门是名
决定。不决定者。若言死者皆生是则不定。
有爱则生。爱尽则灭。又经中说若得心定
皆生实智。是亦不定。圣人得定能生实智。
外道得定则不能生。又如经说所求皆得。
是亦不定。或得或不得。若言六入必能生
触。是亦不定。或有能生。或有不生。如是等
名不定门。又有为不为论门。如说奇草
芳花不逆风熏。又说拘毗罗花能逆风闻。
为人花故说不逆风闻。为天花故说逆
风熏。又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
馀经说所有诸受皆名为苦。有三种苦。苦
苦.坏苦.行苦。为此故说所有诸受一切皆
苦。又说。是苦三种有新故中。新受名乐。久
厌则苦。中名为舍。又说。为得道故名为
道人。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有如是等相因
得名。又有近论门。如佛语比丘汝断戏论
则得泥洹。虽未便得但以近故亦名为得。
又有同相论门。如说一事馀同相事皆名
已说。又如佛说心为轻躁。则为已说馀心
数法。又有从多论门。如佛言。若人不知二
见生灭相者皆名有欲。若能知者皆名得
离。须陀洹人亦知二见生灭之相而有贪
欲。但以知者多是离欲人。又有因中说果
论门。如说施食则与五事。命色力乐辩才。
而实不与命等五事。但与其因。又如说食
钱。钱不可食。因钱得食故名食钱。又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9a 页 T32-0249.png

恼垢因故名为垢。又说五尘名欲。实非欲
也。能生欲故名之为欲。又乐因缘说名为
乐。如说以法集人是人为乐。又苦因缘说
名为苦。如说与愚同止是名为苦。如说
火苦火乐。又说命因为命。如偈中说。资生
之具皆是外命。如夺人物名为夺命。又说
漏因为漏。如七漏经说。此中二是实漏。其
馀五事是漏因缘。又有果中说因。如佛言
我应受宿业。谓受业果。如是等众多论门。
尽应当知。
* 赞论品第十五
应习此论。所以者何。学习此论得智人法。
如经中说。世有二人。一谓智人。一谓愚人。
若不善分别阴界诸入十二因缘因果等法
是名愚人。若善分别阴界入等是名智人。
今此论中正分别解阴界入等。故因此论
得智人法。是以应学。又习此论故不名凡
夫。又有二人。一是凡夫。一非凡夫。如说
虽剃须发被服法衣受佛威仪。犹远佛
法以不成就信等根故。若能成就信等根
者虽处居家不名凡夫。如经中说。有四
种人。有入僧威仪不入僧数。有在僧数
非僧威仪。有入僧威仪亦入僧数。有非僧
威仪亦非僧数。初名出家凡夫。次名在家
圣人。三名出家圣人。四名在家凡夫。以此
故知。离信等根则不入僧数。是故当为信
等诸根勤行精进。欲得信等。当于佛法听
受诵读如说修行。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9b 页 T32-0249.png

四种人有能自利不能利他有能利他不
能自利。有能俱利。有俱不利。若能自具
戒等功德不能令他住戒等中是名自利。
如是四种。若人虽能自利令他施等得大
果故亦名利他。此中佛意不说此利。若人
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
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如经中说为人
说法得五种利。此中佛意亦不说此。此中
但说最第一利。谓如说行得尽诸漏。是故
说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犹众
味中之醍醐也。复次是人今处明中。后亦入
明。世间众生。多从冥入冥。从明入冥。若
少行佛法。是人亦能从冥入明。从明入明。
所以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听佛法
利。若少听佛语能得达慧。破诸衰恼获无
量利。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从冥入冥。
从冥入明。从明入明。从明入冥。又四种
人。有顺流者。有逆流者。有中住者。有
得度者。若人一心听佛法者。是人即能除
灭五盖修七觉意。是故此人截生死流名
逆流者。亦名为住。亦名得度。复有四种
人。有常没者。有暂出还没者。有出观者。有
得度者。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
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竖固。还
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
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
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若人能解佛法
正义终不常没。设复暂退亦不永失。又此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49c 页 T32-0249.png

少恶业亦堕恶道。若人修集身戒心慧。虽
多为恶不堕恶道。修身者。以闻慧修身受
心法。以修身故渐次能生戒定慧品能灭
诸业。灭诸业故生死亦灭。又经中说有四
种人。有结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
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结。时时
而来。次名若软中结常来在心。三名若增上
结常来在心。四名若软中结有时而来。若
人得闻佛法正论。断二种结深而利者。又
解佛法义。既不自恼亦不恼他。外道持
戒即自恼身。若堕邪见即恼他人。谓无
罪福业果报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恼亦名
恼他。如天祠中多杀牛羊。若解佛法义
者但为得利。不自恼身亦不恼他。如得
禅定行慈悲者。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
习此论者名可与言。解正义故。如经中
说。若论议时。应当分别是可与言。是不可
与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处非处中若分别
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与言。与此相
违名可与言。不住智者法中者。论者以
正智慧善解义趣。然后执用。此人不知。是
故不执。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师是可信人
但随其语。不住处非处者。不住用因中。
诸外道等于二种因共因异因。若他说共因
答以异因。他说异因答以共因。不住如
是二种因中。不住分别中者不住譬喻中。
不住道中者不住论道中。如说论者莫
出恶言勿舍义宗。但说实利方便劝诲令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0a 页 T32-0250.png

知佛法论者乃可与言。非馀人也。又不
可与言者。有应定答问以不定答。应分
别答问以不分别答。应反质答问以不反
质答。有应置答问而不置答。与此相违
名可与言。应定答问者唯有一因。如佛世
尊。世间无等。如此比也。应分别答问者。更
有因缘。如死相续等。应反质答问者。如有
人问还问令答。应置答问者。若法无实体
但有假名。若问此法为一为异常无常等。
是不答义唯解佛法者乃能知耳。是故应
习此佛法论。又有三种人。正定.邪定.不定。
正定者。必入泥洹。邪定者必不入泥
洹。馀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义者必入正
定。又有四种人。纯罪多罪少罪无罪。纯罪者
若人但有不善无一善法。多罪者多恶少善。
少罪者多善少恶。无罪者但有善法无有
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义。必入二种少罪
无罪。又若人解佛法义。则受苦有量。以
必当得至涅槃故。
* 四法品第十六
若习此论得上摄法。如经中说。有四摄
法布施.爱语.利行.同利。布施者衣食等物。
以此财施摄取众生。还可败坏。爱语者随
意语言。是亦有咎取彼意故。利行者为他
求利。若有因缘助他成事。是亦可坏。同
利者如共一船。忧喜是同。是或可坏。若人
以法布施爱语利行同利摄取众生。则不可
坏。以法摄者谓习此论。又习此论得上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0b 页 T32-0250.png

我从佛闻。若从多识比丘所闻。若从二三
比丘所闻。若众中闻。若从大德长宿边闻。
不以信此人故便受其语。是语若入修多
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然后应受。入
修多罗者谓入了义修多罗中。了义修多罗
者谓是义趣不违法相。法相者随顺比尼。
比尼名灭。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
贪等。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
等。知无常等名为法相。是应依法不依
于人。若说依法则总一切法。是故次说依
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者即第三
依。谓依于义不依语也。若此语义入修多
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则依止。依智
不依识者识名识色等法。如经中说。能识
故识智名通达实法。如经中说。如实知色
受想行识故名为智。如实即空。是故识有
所得。不应依也。若依于智即是依空。欲
通达此上依止故。当习此论。又经中说天
人四轮能增善法。一住善处。二依善人。三
自发正愿。四宿殖善根。住善处者谓处中
国离于五难。依善人者生值佛世。宿殖善
根者不聋哑等。自发正愿者是谓正见。正
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又诵习此论者于寿命中得大坚
利。谓通达谛。如经中说。有四坚法说坚.定
坚.见坚.解脱坚。说坚者若说一切有为皆无
常苦一切无我寂灭泥洹是名说坚。是闻
慧满。因此得定名思慧满。因此定故观有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0c 页 T32-0250.png

得果名解脱坚。又若闻佛法正论则得大
利。如经中说四大利法。亲近善人听闻正
法。自正忆念。随顺法行。若近善人则闻正
法。以此正法在善人故。闻正法已则生正
念。以无常等正观诸法。从是正观能随法
行。谓无漏见也。又闻此论则具四德处慧
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闻法生慧
是慧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空名实德处。
见真空故得离烦恼名舍德处。烦恼尽故
心得寂灭是寂灭德处。又人得闻佛法正
论。能种随顺泥洹四种善根。所谓煖法.顶
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以无常等行观五阴
时。生顺泥洹下软善根能令心热。是名
煖法。煖法增长成中善根。名为顶法。顶法
增长成上善根。名为忍法。忍法增长成上
上善根。名世间第一法。又有四种善根。
退分.住分.增分.达分。离诸禅定。礼敬诵读
是等善根名为退分。得定等善根是名住
分。从闻思等生诸善根是名增分。无漏善
根是名达分。若闻佛法永离退分得三
分善根。
* 四谛品第十七
若人闻佛法义。则能善知分别四谛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谓三界也。欲界者
从阿鼻地狱至他化自在。色界者从梵世
至阿迦尼吒。无色界者四无色也。又有四
识处色受想行。外道或谓识依神住。故佛
说识依此四处。又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1a 页 T32-0251.png

生。馀残四生。又有四食。揣食者若粗若细。
饭等名粗。酥油香气及诸饮等是名为细。触
食者冷煖风等。意思食者。或有人以思愿
活命。识食者中阴地狱无色众生。入灭定
者虽无现识识得在故亦名识食。又有六
道。上罪地狱。中罪畜生。下罪饿鬼。上善天
道。中善人道。下善阿修罗道。又有六种。地
水火风空识。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数名为
人。又六触入。眼等六根与识和合名为触
入。又七识处。于是处中以颠倒力故识贪
乐住。又世八法。利衰称讥毁誉苦乐。人在世
间必受此事故名世法。九众生居。众生皆
以颠倒力故能处此中。又有诸法五种分
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
根。五阴者。眼色为色阴。依此生识能取
前色是名识阴。即时心生男女怨亲等想
名为想阴。若分别知怨亲中人生三种受
是名受阴。是三受中生三种烦恼是名行
阴。以此事起受身因缘名五受阴。以四缘
识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以业
为因缘。识为次第缘。以识次第生识故色
为缘缘。眼为增上缘。此中识从二因缘生。
所谓眼色乃至意法名十二入。是中加识名
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等。是阴等法。云
何当生。在十二时中故名十二因缘。是中
无明是烦恼。行名为业。因此二事。次第生
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二法是名烦恼。有名
为业。未来世中初受身识名之为生。馀名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1b 页 T32-0251.png

缘生无有我也。又为生死往来还灭。故说
二十二根。一切众生初受身时以识为本。是
识六种。从眼等生故说六根。所谓眼根乃
至意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可以分别
男女相故名男女根。有人名为身根少分。
此六根或名六入。从是六事生六种识故
名为寿。所以者何。是六入六识得相续生
故名为寿。是相续断故名为死。是故此事名
之曰命。是中何等是根。所谓业也。以因业
故六入六识得相续生。是命中业名为命根。
是业从诸受生。诸受即名乐等五根。从此
五根生贪爱等一切烦恼及身口业。此业因
缘还受生死。是为垢法。能令生死因缘相
续。以何因缘能生净法。必因信等。信等四
法因缘成慧。慧有三时。谓未知.欲知.知已。
修习所作办时。此根皆是智慧差别。佛以生
死往来还灭垢净故说二十二根。如是等法
苦谛所摄。能知此者是名善知苦谛。集谛者
业及烦恼。业者业品中当说。烦恼者烦恼品
中当说。诸业烦恼是后身因缘故名集谛。灭
谛者后灭谛聚中当广说。谓假名心法心空
心。灭此三心故名灭谛。道谛者谓三十七
助菩提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念处者身受心
法。中正安念及从念生慧观身无常等安
住缘中名身念处。是念及慧渐次转增能分
别受名受念处。又转清净能分别心名心
念处。能以正行分别诸法名法念处。四正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1c 页 T32-0251.png

欲勤精进。断方便谓知见。缘未生恶不善法
为不生故生欲勤精进。不生方便谓知见。
缘未生善法为生故生欲勤精进。生方便
谓知见缘已生善法为增长故生欲勤精
进。以上中下次第方便及不退转故。四如
意足者。欲三昧妙行成就。修如意分。因
欲生三昧名欲三昧。欲精进信猗忆念安
慧思舍等妙法共成名妙行成就。功德增长
故名如意足。是欲增长名为精进。是名
第二。行者有欲有精进故修习定慧得心
三昧。所谓定也。思惟三昧所谓慧也。五根
者。闻法生信是名信根。信已为断垢法
證净法故勤发精进是名精进根。修四念
处是名念根。因念能成三昧。是名定根。
因定生慧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有力故
名五力。八圣道分者。从闻生慧能信五阴
无常苦等。是名正见。是慧若从思生名正
思惟。以正思惟断诸不善修集诸善发
行精进。从此渐次出家受戒得三道分正
语.正业.正命。从此正戒次成念处及诸禅
定。因此念定得如实智。名八道分。如是次
第。又八道分中戒应在初。所以者何。戒
定慧品义次第故。正念正定是名定品。精进
常遍一切处行。慧品近道故在后说。是慧
二种若粗若妙。粗者闻慧思慧名正思惟。
妙者修慧谓入煖等法中。能破假名及五
阴法是名正见。以此正见见五阴灭名
初入道。从是次得七菩提分。念菩提分者。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2a 页 T32-0252.png

来所得正见是名择法。不舍择法故名精
进。行精进时烦恼减少心生欢喜故名为
喜。以心喜故则身得猗是名为猗。身猗得
乐乐则心定。是定难得名为金刚。得无著
果断忧喜等故名为舍。是名上行。又不没不发其心平等故名为舍。菩提名无学
智。修此七法能得菩提名菩提分。是三
十七品得四沙门果。须陀洹果者谓通达
空以此空智能断三结。斯陀含果者即修
此道能薄烦恼于欲界中馀有二生。阿
那含果者能断欲界一切烦恼。阿罗汉者断
一切烦恼。若能修习此佛法论。则能通达
四谛。得四沙门果。故应修习此正法论。
* 法聚品第十八
习此论者。则能通达可知等法聚。以通
达故。外道邪论不能制伏。亦能速灭烦恼。
自能离苦亦能济人。可知等法聚者。谓可知
法.可识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
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
为法。心法.非心法。心数法.非心数法。心相
应法.心不相应法。心共有法.心不共有法。随
心行法.不随心行法。内法.外法。粗法.细法。
上法.下法。近法.远法。受法.非受法。出法.非
出法。共凡夫法.不共凡夫法。次第法.非次第
法。有次第法.无次第法。如是等二法。又有
三法。色法.心法.心不相应法。过去法.未来
法.现在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学法.无学
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2b 页 T32-0252.png

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又有四道。苦难
行道.苦易行道.乐难行道.乐易行道。又有
四味。出味.离味.寂灭味.正智味。又有四證
法。身證法.念證法.眼證法.慧證法。四受身。
四入胎。四缘。四信。四圣种。四恶行。如是等。
四法。五阴。六种。六内入。六外入。六生性。六
喜行。六忧行。六舍行。六妙行。七净。八福生。
九次第灭。十圣处。十二因缘。如是可知等法
聚无量无边不可说尽。我今略举其要。可
知法者第一义谛也。可识法者谓世谛也。
色法者色声香味触也。无色法者心及无作
法也。可见法者谓色入也。有对法者色法
是也。有漏法者若法能生诸漏。如非阿罗
汉假名法中心是也。与上相违名无漏法
也。有为法者从众缘生。五阴是也。无为
法者五阴尽灭是也。心法者能缘是也。心数
法者若识得缘即次第生想等是也。心相应
法者谓识得缘次第必生如想等是也。心
共有法者谓法心共有如色心不相应行是
也。随心行法者若法有心则生无心不生。
如身口无作业也。内法者己身内六入也。
粗细法者相待有也。如观五欲色定为细。
观无色定色定为粗也。上下法者亦如
是也。近远法者或异方故远。或不相似故
远也。受法者从身生法也。出法者谓善法
也。共凡夫法者有漏法也。次第法者从他
次第生也。有次第法者能生次第也。色法
者色等五法也。心法者如上说也。心不相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2c 页 T32-0252.png

来法者当生法也。现在法者生而未灭也。
善法者为利益他众生及真实智也。与
上相违名不善法也。二俱相违名无记法
也。学法者学人无漏心法也。无学法者无学
人在第一义心也。馀名非学非无学也。见
谛断法者谓须陀洹所断示相我慢及从此
生法也。思惟断法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
含所断不示相我慢及从此生法也。无断法
者谓无漏也。欲界系法者若法报得阿鼻地
狱乃至他化自在天也。色界系法者从梵世
乃至阿迦尼吒天也。无色界系法者四无色
也。不系法者无漏法也。苦难行道者钝根
得定行道者是也。苦易行道者利根得定
行道者是也。乐难行道者钝根得慧行道
者是也。乐易行道者利根得慧行道者是也。
出味者出家求道也。离味者身心远离也。
寂灭味者得禅定也。正智味者通达四谛
也。念證法者四念处也。因是念处能生四
禅是名身證。因四禅故能生三明名为
眼證。通达四谛名为慧證。四受身。有能自
害他不能害。有为他害不能自害。有能
自害他亦能害。有不自害不为他害。四入
胎者。有不自念入胎亦不自念住胎出
胎。有自念入胎而不自念住胎出胎。有自
念入胎住胎而不自念出胎。有自念入胎
住胎出胎。以颠倒心乱故不自念。心正不
乱故能自念。四缘。因缘者。生因.习因.依因。
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作因。如业为报因。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3a 页 T32-0253.png

心数法依色香等。是名因缘。次第缘者如
以前心法灭故后心得次第生。缘缘者若从
缘生法如色能生眼识。增上缘者谓法生时
诸馀缘也。信佛者谓得真智于佛生清净
心决定知佛于众生中尊。信此真智即
是信法。得是智者一切众中最为第一。是
名信僧。得圣所爱戒。谓以深心不造诸恶。
知我因是戒能信三宝。信是戒力故名信
戒也。以四圣种故不为衣服爱之所染。
不为饮食卧具从身爱之所染。故名四圣
种。四恶行以贪故瞋故怖畏故痴故堕恶
道中。色阴者色等五法也。受阴者能缘法也。
想阴者能分别假名法也。行阴者能生后
身法也。识阴者唯能识尘法也。地种者色香
味触和合。坚相多者名为地种。湿相多者名
为水种。热相多者名为火种。轻相多者名
为风种。色相无故说名空种。能缘法故名
为识种。眼入者四大和合眼识所依故名眼
入。耳鼻舌身入亦如是。意入者谓心也。色入
者眼识所缘法也。声香味触法入亦如是。
六生性者。谓黑性人能习黑法。亦习白法
及黑白法。白性人亦如是也。六喜行者
依贪心也。六忧行者依瞋心也。六舍行者
依痴心也。六妙行者实智慧也。七净戒净者
戒律仪也。心净者得禅定也。见净者断身
见也。度疑净者断疑结也。道非道知见净
者断戒取也。行知见净者思惟道也。行断
知见净者无学道也。八福生者人中富贵乃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3b 页 T32-0253.png

也。九次第灭者入初禅灭语言。二禅灭
觉观。三禅灭喜。四禅灭出入息。虚空处灭
色相。识处灭无边虚空相。无所有处灭无边
识相。非想非非想处灭无所有想入灭
尽定灭受及想也。十圣处者圣人断五法
成六法。守一法依四法。灭伪谛舍诸求。
不浊思惟离诸身行。善得心解脱。善得慧
解脱。所作已办。独而无侣。断五法者断五
上结得阿罗汉一切结尽。行六妙法。眼等
诸情于色等尘不忧不喜亦不痴故。守一
法者系念身也。依四法者谓乞食等四依
法也。复有人言。依四法者圣人有法远离。
有法亲近。有法除灭。有法忍受。净持戒故能
达实相名离伪谛。断一切见名得初果。
舍诸求者谓欲求.有求.及梵行求。得初果
故知有为法皆是虚诳。欲舍三求。得金
刚三昧已。舍于学道。尔时能尽名舍诸求。
不浊思惟者灭六种觉心得清净。能薄三
毒得第二果。灭除贪忧得第三果名不浊
思惟。离身行者除欲界结得四禅故名离
身行。得尽智故名善得心解脱。得无生智
故名善得慧解脱。诸圣人心住此十处故
名圣处。佛法所作必应尽苦故曰所作已
办。远离凡夫及诸学人故曰无侣。心离诸
法住毕竟空故名为独。十二因缘。无明者
谓随假名心。因此倒心能集诸业故曰无
明缘行。识随业故能受有身。故曰行缘识
也。受有身已。名为名色六入触受。此诸分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3c 页 T32-0253.png

爱。因爱生馀烦恼故名为取。爱取因缘
有。是名三分。从是诸业烦恼因缘后世中
生。从生因缘有老死等。是中若说无明诸
行则明过去世有。令断常见知从无始生
死往来从业烦恼因缘受身。若说生死则
明未来世有。令断断见。若不得真智则
生死无边。但有苦果。若说中间八分。明现
在法。但从众缘相续故生无有真实。此中
无明诸行是先世因缘。此因缘果谓识名色
六入触受。从此五事起爱取有。是未来世
因。此因缘果谓生老死。若受诸受时还生
爱取。是故此十二分轮转无穷。能得真智
则不集诸业。诸业不集则无有生。生名起
成。若人习此正论。则知诸法皆自相空不
集诸业。诸业不集则无有生。无有生故
老死忧悲苦恼都灭。故欲自利兼利众生
渐成佛道。炽然自法。灭他法者。当习此
论。
* 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
问曰。汝经初言广习诸异论。欲论佛法义。
何等是诸异论。答曰。于三藏中多诸异论。
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
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
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
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
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有人
言二世法有或有言无。问曰。何因缘故说
有。何因缘故说无。答曰。有者。若有法是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4a 页 T32-0254.png

问曰。汝当先说有相。答曰。知所行处名曰
有相。难曰。知亦行于无所有处。所以者何。
如信解观非青见青。又所作幻事亦无而见
有。又以知无所有故名入无所有处定。又
以指按目则见二月。又经中说。我知内无
贪欲。又经中说。知色中贪断。名为色断。又
如梦中无而妄见。以是等缘知亦行于无
所有处。不可以知所行处故名为有。答曰。
无有知行无所有处。所以者何。要以二法
因缘故识得生。一依二缘。若当无缘而识
生者亦应无依而识得生。然则二法无用。
如是亦无解脱。识应常生。是故知识不行
于无。又以有所识故名为识。若无所识
则亦无识。又说识能识尘。谓眼识识色。乃
至意识识法。若言有无缘识。此识何所识
耶。又若言有无缘识是则错谬。如有人言
我狂心乱世间所无而我皆见。又若知无所
有不应生疑。以有所知故得生疑。又经
中说。若世间所无我知见者。无有是处。又
汝言自相违。若无何所知耶。又经中说。能缘
法者是心心数法。亦说一切诸法皆是所缘。
此中不说无法为缘。又诸尘是生识因。
若无以何为因。又经中说。三事和合故名为
触。若法无者何所和合。又无缘之知云何可
得。若知则不无。若无则不知。是故无无缘
知。又汝言知行无所有处如信解观非青
见青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是非青中实
有青性。如经中说。是木中有净性。又取青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4b 页 T32-0254.png

经说。有幻幻事者无众生中见似众生。故
名为幻。又汝言以知无所有故名入。无所
有处定者。以三昧力故生此无相。非是无
也。如实有色坏为空相。又入是三昧所见
法少故名为无。如盐少故名无盐。慧少故
名无慧。又如说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中虽
实有想。亦说非有非无。又汝言以指按目
见二月者。见不审故以一为二。若合一
眼则不见二。又汝言我知内无欲者。是人
见五盖相违七觉法故。便生念言我知无
欲。非知无也。又汝言知色中贪断名色
断者。见真实慧与妄解相违故名贪断。又
汝言梦中无而见者。因先见闻忆念分别及
所修习故梦中见。又冷热气盛故随梦见。
或以业缘故梦。如菩萨有诸大梦。或天
神等来为现梦。是故梦中见有。非知无也。
难曰。汝言要以二法因缘识得生者。是事
不然。佛破神我故说二法因缘生识。非尽
然也。又汝言以有所识故名识者。识法
有则知有。无则知无。若此事无。以无此事
故名为见空。又三心灭故名为灭谛。若无
空心何所灭耶。又汝言眼识识色乃至意
识识法者。是识但能识尘不辩有无。又汝
言若有无缘识是则错乱者。则有知无之
知。如狂病人见所无者。又汝言若知无不
应生疑者。若疑为有为无。则有无缘知
也。又汝言如经中说若世间所无我若知
见无是处者。是经不顺法相。似非佛语。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4c 页 T32-0254.png

昧故如是说。又汝言汝言自相违者。我
言缘无非相违也。又汝言心心数法能缘
一切法。是缘者有心心数法。而无所缘。亦心
心数法不能实缘。故不名缘。又诸法实相。
离诸相故不名为缘。又汝言诸尘是生识
因若无以何为因者。即以无为因。又汝言
三事和合名为触者。若三事可得则有和
合。非一切处尽有三事。又汝言若知不无
若无不知者。若有缘知亦同是过。又汝言
如木中有净性者。是事不然。有因中有
果过故。又汝言取相心转广者。是亦不然。
本青相少。而见大地一切皆青则是妄见。如
是观少青故。能见阎浮提尽皆是青非妄
见耶。又汝言幻网经说有幻幻事者无众
生中见似众生为众生事。此事实无而见。
则是无缘知也。又汝言以三昧力故生此
无相如实有色坏为空者。若色实有而坏为
空则是颠倒。又少而言无亦无颠倒。又汝
言见不审者。是事不然。如眼气病人见空
中有毛其实无也。又汝言见五盖相违七
觉法故便生念言我知无者。七觉法异。无
贪亦异。云何为一。又汝言见真实慧与妄
解相违名贪断者。妄解名虚妄观。是故说
知欲断故色断真实慧者。无常观也。又汝
言梦中见实者。是事不然。如梦堕舍而
实不堕。是故有知无之知。不以知行故
名有相。
* 无相品第二十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5a 页 T32-0255.png

问曰。若此非有相。今阴界入所摄法应当是
有。答曰。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是人说凡夫
法阴界入摄。是事不顺法相。若然者有说
如等诸无为法亦应是有。而此实无。故知阴
界入所摄法非是有相。问曰。若人以现知
等信有所得。名为有相。答曰。此亦非有
相。是可信法。决定分别不可得说。又有经
说应依于智不应依识。以性得故。色等
诸尘不可得。后当广说。此无相不坏。有所
得相云何可立。问曰。有与法合故名为有。
答曰。有后当破。又有中无有。云何有与法
合故名有耶。以是因缘。有相决定分别不
可得说。但以世谛故有。非第一义。问曰。
若以世谛有者。今还以世谛故。说过去未
来为有为无。答曰。无也。所以者何。若色等
诸阴在现在世能有所作。可得见知。如经
中说。恼坏是色相。若在现在则可恼坏。非
去来也。受等亦然。故知但有现在五阴。二
世无也。
复次若法无作则无自相。若过去火不能
烧者不名为火。识亦如是。若在过去不
能识者则不名识。复次若无因而有。是
事不然。过去法无因可有。是故不然。复次
凡所有法皆众缘生。如有地有种水等因
绿则牙等生。有纸笔人功则字得成。二法
等合则有识生。未来世中牙字识等因缘未
会。云何得有。是故二世不应有也。复次若
未来法有。是则为常。以从未来至现在
故。如从舍至舍则无无常。是事不可。又经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5b 页 T32-0255.png

分别去来法也。复次若未来有眼色识者
则应有作。过去亦尔。而实不然。是故知无
去来法也。又去来色有则应有对有碍。而
实不然。是故无也。复次若瓶等物未来有者。
则陶师等不应有作。而现有作故。无未来
有。又佛说有为法三相可得。生灭住异。生
者若法先无今现有作。灭者作已还无。住异
者相续故住变故名异。是三有为相皆在现
在。非过去未来。
* 二世有品第二十一
问曰。实有过去未来。所以者何。若法是有。
此中生心。如现在法及无为法。又佛说色
相。亦说过去及未来色。又说凡所有色。若内
若外。若粗若细。若过去未来现在。总名色
阴。又说过去未来色尚无常。何况现在。无
常是有为相。是故应说有。又现见从智生
智。以修习故。如从稻生稻。是故应有过
去。若无过去果则无因。又经中说。若过去
事实而有益。佛则说之。又说应观过去
未来一切无我。又缘未来意识。依过去意。
若无过去识何所依。又知过去业有未来
果。是名正见。又佛十力知去来诸业。又佛
自说。若无过去所作罪业。是人终不堕诸
恶道。又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有
信等诸无漏根。又诸圣人不应决定记未来
事。又若无去来则人不应忆念五尘。所以
者何。意识不知现五尘故。又说十八意行
皆缘过去。又若无去来则阿罗汉不应自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5c 页 T32-0255.png

念处中。不应得观内心内受。所以者何。现
在不得观过去故。又亦不应修四正勤。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无恶法故。馀三亦尔。
又若无去来。则无有佛。又亦不应有修
戒久近。是故不然。
* 二世无品第二十二
答曰。过去未来无。汝虽说有法中生心。是
先已答。无法亦能生心。又汝说色相色数
色可相者。是事不然。过去未来不应是色。
无恼坏故。亦不可说无常相也。但佛随
众生妄想分别故说其名。又汝言智生智
者。因与果作因缘已灭。如种与牙作因
已灭。佛亦说是事生故是事生。又汝言实而
有益佛则说者。佛说是事本现在时。不言
犹有。若说过去灭尽则知无有。又汝言观
无我者。以众生于去来法计有我故。佛如
是说。又汝言是正见者。以此身起业。此
业与果作因已灭。复后还自受故说有
果。于佛法中若有若无皆方便说。为示罪
福业因缘故。非第一义。如以因缘说有
众生。去来亦尔。依过去意者。是方便依。不
如人依壁等。亦明心生不依于神。因先
心故后心得生。业力亦尔。佛知是业虽灭
而能与果作因。不言定知如字在纸。罪
业亦尔。以此身造业是业虽灭果报不失。
又汝言不应有诸无漏根者。若学人得无
漏根已得在现在。虽过去灭未来未至。
以成就故不得言无。又汝言圣人不应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6a 页 T32-0256.png

记。如过去法虽已灭尽念力能知。又汝言
不应念五尘者。是凡夫人痴故妄念先取
定相。后虽灭尽犹生忆念。忆法应尔。非
如兔角等。十八意行亦复如是。现在取色。
虽灭过去亦随忆念。又汝言不应自称我
得禅定者。是定得在现在忆念力故自言
我得。又汝言不应得观内心内受者。有
二种心。一念念生灭。二次第相续。用现在心
观相续心。非今犹在。又汝言不应修习
四正勤者。防未来世恶法因缘。亦起未来
善法因缘。又汝言则无佛者。佛寂灭相。虽
现于世不摄有无。况灭度耶。众生归命。亦
如世人祠祀父母。又汝言亦不应有修戒
久近者。不以时故。戒有差别。所以者何。时
法无实。但以诸法和合生灭故名有时。是
故汝所说因是皆不然。
* 一切有无品第二十三
论者言。有人说一切法有。或说一切法无。
问曰。何因缘故说有。何因缘故言无。答曰。
有者佛说十二入名为一切。是一切有地等
诸陀罗骠。数等诸求那。举下等诸业。总相别
相和合等法。及波居帝本性等。及世间事中
兔角龟毛蛇足盐香风色等。是名无。又经中
佛说。虚空无辙迹。外道无沙门。凡夫乐
戏论。如来则无有。又随所受法亦名为
有。如陀罗骠等六事是优楼祛有。二十五
谛是僧祛有。十六种义是那耶修摩有。又
若有道理能成办事亦名为有。如十二入。
立论品第十三¶ 第 256b 页 T32-0256.png

第一义。所以者何。若决定有即堕常边。若决
定无则堕断边。离此二边名圣中道。
成实论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