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戒律缘起第一¶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1a 页

No. 2795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


救 当护持佛戒 □□□□□

明戒律缘起第一 明受戒法第二 明结界
法第三 明羯磨法第四 明说戒法第五
 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 明自恣法第七 明
衣法第八 明功德衣法第九 明净地护净
法第十 明任究僧徒同住众法第十一 明
三宝物法第十二 明亡比丘轻重物看病嘱
授法第十三 明五篇七聚持犯轻重第十四
 明除忏悔法第十五 明会通诸律违负第
十六 明诸部杂威仪第十七

* 戒律缘起第一

大圣如来悯悼群有。示生迦夷树王成道。四
十九年随缘化物。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优
波离。如来灭后尊者大迦叶。匡究三宝简得。
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三藏。当时优
波离一夏之中八十度升高坐。具足诵出大
毗尼藏。有八十诵。悉以嘱大迦叶。迦叶将入
涅槃。复以律藏付嘱阿难。阿难临灭付二大
士。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地。依付法藏经
说。末田地向罽宾行化。经中更不记也。商那
和修在王舍城行化。临灭之时以法付嘱优
波掬多。自掬多已上有五大师。皆总持八万
法藏。智辩超群。优波掬多虽得总持神通智
力莫之能比是。优波掬多有五弟子。一萨婆
多。是十诵律主。二昙无德。此方名法正。有大
乘根性。即是四分律主。三名弥沙塞。即五分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1b 页 T85-0691.png
律主。四名婆粗富那。即是僧祇律主。五名迦
叶毗。此土未有此。之五人亦皆是大阿罗汉。
不能总持八万法藏。各随己见遂分为五部。
释迦出世当此土周幽王时。到汉明帝经像
始至。径百年许方有比丘。支竺微解汉语。少
翻胡经。至秦主姚兴深信佛法。以弘始八年。
于长安草堂寺。请天竺沙门罗什法师重翻。
旧什法师善晓方音。明解佛法。于是佛法广
流布也 十诵律。以秦弘始八年。罽宾国有
三藏法师。名弗若多罗。受持十诵律来到长
安。共罗什法师翻出译。一分未讫。三藏身
亡。又有芦山远法师。与昙摩流支续翻。后复
有三藏律师。名卑摩叉。又复是罗什法师所
承习师自来到。寿春石涧寺重校律本。复出
三卷。律序置之。于后此土律兴。十诵最初
 四分律。有晋国沙门支法令。亲向于阗国得
胡本还到秦国。秦主姚长以弘始十二年。于
长安中兴寺集令德沙门三百人。请罽宾三
藏大乘律师名佛陀耶舍。翻出四分律。凉州
比丘竺佛念。护胡为汉。秦国道云等笔受。律
教东流四分第二。第三五分律。有罽宾国三
藏法师。名大十。将五分胡本来到杨州。以晋
景平元年十月中。晋侍中琅琊王司马练共
比丘竺道生等请令出之。戒律流行五分第
三 摩诃僧祇律。有此土比丘法显。轻身重
法。自诣胡国。求觅经论到摩竭国邑连弗邑。
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写得胡本。将还此国。以
晋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到杨州。于斗场寺共
三藏佛陀跋陀翻出并六卷涅槃经。此土律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1c 页 T85-0691.png
兴僧祇第四 迦叶毗律亦名迦叶维一部
律。众生未感不行此土。

* 四部律及论明受戒法第二

十诵明十种受戒法。一自然得戒。谓佛无师
自悟。二自性得戒。谓大迦叶。三见谛得戒。
谓居邻等五比丘闻说四谛寻发具足。四善
来得戒。谓耶舍等及如来一代善来所度。何
以故。佛是法王自与受戒。此是等最后身。比
丘终不学地无常故。五三语得戒。谓未制羯
磨前。谓罗汉所度者但为受三归即得具足
戒。六问答得戒。亦名论义。谓须陀耶沙弥年
始七岁。佛问其义。一一答。佛称可圣心敕诸
比丘与受具足。从问答得戒。因敕比丘故亦
名敕听得戒。七者八敬得戒。亦名八重。亦名
尊师法。亦名八不可过法。谓大爱道及五百
释女求佛出家。佛遣阿难授其八敬听之出
家。从八敬为名。故称八敬得戒(五分律云)爱道从阿
难闻八法已欢喜顶受。又语阿难。为我白佛。
于八法中更乞愿。愿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
比丘。云何百岁尼礼新受戒比丘。佛告阿难。
若我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者。无有是
处。阿难闻已还报。爱道又言。顶受尊敬。佛
言。大爱道欢喜奉行。八法听即名出家受具
足戒。复白阿难。是五百释女今当云何。更为
我白佛。佛言。即听大爱道为作和上。在比丘
十众中白四羯磨听。一时羯磨三人不得至
四。此则爱道一人得名八敬受戒。五百释女
即羯磨受戒。十诵亦如是。若如依四分。五
百释女亦皆八敬得戒。八遣使受戒。谓半迦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2a 页 T85-0692.png
尸尼颜容端政。若出伽蓝即有坏行留难。圣
者开听差一比丘尼。为使往大僧中代其乞
戒。故名遣使受戒。九羯磨受戒。谓十僧作法
十。边地持律五人受大戒。以边地佛法创行。
僧徒希鲜。集之至难故。大圣开听五人受戒。
又四分云。得阿罗汉者。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此人得最上法。名为上法受戒。故摩夷论云。
时有年不满二十。而受生疑问佛。佛言。听教
数胎中月及润月犹不满。佛言。此人得阿罗
汉不。答言。得。佛言。此人名为上受具戒。又
尼众中女人曾出适年十二听受大戒。通此
合有十二种受戒。此十二种中自然得戒。唯
佛一人自誓得戒。唯大迦叶一人见谛得戒。
局在居邻。五人善来得戒。通及僧尼佛。佛在
时有佛灭后更无善来受戒法。三语得戒。居
在大僧。未立羯磨已前听。立羯磨已后不听
问答得戒。若今末法中有须陀耶沙弥。亦听
受戒八敬得戒。唯居尼众爱道一人不通。馀
者遣使得戒。唯在尼众半迦尸尼。若今末代
有如是比丘。听小小颜容不得也。边地五人
得戒者。今边方有佛法。初行处皆悉开听曾
嫁十二居在尼众上法受戒通彼僧尼。今若
有得阿难汉者。亦即得名戒。唯羯磨一法教
通凡圣被及。僧尼该罗现未须知作法。成以
不成故。依诸部广明 问。羯磨受戒具足几
缘得名如法 答。依僧祇律具六缘得成如
法。何者为六。一者受戒人年满二十三衣钵
具。二者受戒人身无十三遮难。三者要结果
成就。四者界内僧尽集。无其别众。五者羯磨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2b 页 T85-0692.png
称文无有增减。六者十僧满足如法清净。备
此六缘得名如法。六中少一受戒不成 问。
年云何满二十 答。僧祇云。要年满二十岁。
满二十雨。若年满二十。不满二十雨不得戒。
但使雨满得受戒。若冬时生夏安居竟受戒。
是名不满二十。若春时生安居竟受戒。是名
满二十。前安居竟时生还前安居竟受戒。后
安居时后安居竟受戒。是名满二十。四分家
十二月为一岁。满二十人取本生月。皆名满
二十得具足戒。僧祇家径二十雨满得具足
戒。如腊月生者至满二十径十八雨。故名不
满。如是等要满二十夏后方得受戒。然受戒
事重。是出家根本。若本法不成即非比丘。与
白依无别。受人信施及以礼拜。皆名为盗。得
罪无量。若人定知年小受戒者。虽径百年犹
名沙弥。不应受大比丘礼敬及受信施。当更
受戒 问。此受戒已来备径布萨羯磨。何故
更得受戒 答。此作受大戒。意听羯磨布萨。
非盗心听故 四分听更受戒 答。祇云。若
人自不知年几当问父母亲里。若复不知当
看生年板。若无是者当观其颜状手足成就。
以不若如是不知当问。何王何岁国土丰俭
𣵡涝等。非谓一切如是特有难知者。如是一
一寻究。若实不知满二十。虽手足成就亦不
得戒也 问。四分云。年不满二十。听数胎中
月润月等。此后云何 答。有人初受戒时。意
谓年满二十。受戒竟方知不满。怀疑问佛。佛
言。听数胎中月涧月。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
以满年数无犯。此是大圣开令得戒。依此间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2c 页 T85-0692.png
国法五年再润 十诵云。洴沙王六年一润。
五分五年一润。未知依何者是定 第二身
无遮难者何故须问也 答。十三难人为三
彰所牵与圣道隔绝。障不发戒名为难。是故
须问 又问。十三难者名义云何 答。一边
罪难。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罗夷为僧灭摈。后
自还复更出家。蠲在众外。名边障不发戒。名
难也。二污净行尼难。从出家已来不犯淫者。
名为净行。若白衣时污犯。此人故名为难。三
贼心受戒难。此人无师自剃发。著袈裟不受
戒。而共他布萨羯磨窃盗佛法。故名贼心。若
下三众盗听说戒羯磨。诈同僧事亦犯也。四
破内外道难。此人先是外道来出家。受戒后
不舍戒。还入外道。邪见心重。自然失戒。若
更欲于佛法求出家受戒者名难也。五黄门
难。此人性多烦恼。阙于持戒。烦恼障重不发
大戒。故名为难也。六杀父难。七杀母难。白
衣杀父或杀母。违恩处深障。不发戒。八杀阿
罗汉难。白衣时杀比丘。临命终时颜色不变。
九破僧难。妄说邪法。或乱群情。同界之内别
行法事。断坏佛法。知而故为。故名为难。十
恶心出佛身血难。此人方便欲杀佛。而不能
断命。侵损圣体。违理处深。得重逆罪。今时
末世烧坏精舍形像舍利。若见瑞相亦得逆
罪。不得受戒。故名为难。十一非人难。若鬼
若天变作人形欲受大戒者。名为非人难。十
二畜生难。若龙若狐化为人形。不得与受
戒。十三二根难。此人身具有男女二根。于僧
尼二众无安置处。故名为难。此十三人中初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3a 页 T85-0693.png
四及五逆业障摄。黄门一人烦恼障摄。后三
人报障摄。三障所羁一形之中不可改易。未
出家莫度已出家当灭摈。广解如论中所说
也 问曰。不问十三难。为作戒不 答。四分
云。自制已后不得戒 又问。本为防难故。今
实无者何须问也 答。虽为难故问。若实有
难问以不问俱不得戒。若实无难问便得戒。
不问不得戒 第三明结界成以不成后结界
法中当说 第四界内僧尽集。不来者与欲
众僧和合无其别众也 第五羯磨称文者。若
作白四羯磨。而白五白三白二白一皆不成
也 第六僧数满者。要清净大比丘十人。若
过十人名为众。满减则不成 问。犯重人及
十三难人作和上。为得戒不 答。四分云。此
不足僧数不得戒也。自馀證人犯重。但使證
人多则得戒。少则不得戒 四分云。时有从
不持戒和上受戒。后生疑问佛。佛问。汝知和
上持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戒。复
有从不持戒和上受戒。佛言。汝知和上不持
不。答言。知。汝知不应从如是人受具戒。答
言。不知。佛言。此得名受具戒。又后有主疑问
佛。佛言。汝知和上破戒不。答言。知。汝知不
应从破戒人受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从破
戒人受戒不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
具戒 第四人三句俱知者。不名受具足戒
 问。无和上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十诵律
云。优婆离问。无和上得受具戒不。佛言。得名
受具戒。羯磨人及众僧有罪。四分云。时有和
上九岁授人具戒。不知成受戒不。佛言。成受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3b 页 T85-0693.png
戒。众僧有罪 问。无衣钵得受戒不。四分云。
无衣钵不得受戒 又问。借衣钵得受戒不。
五分云。借衣钵者应教衣主舍。得受戒。毗尼
毗婆沙论云。无衣钵得戒不。答言。得。若尔
何须衣钵。答言。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善
故。二为标异相故。须衣钵具也。又僧祇云。以
和上足十人数。不名受具戒。又不自称字。不
称和上字。不乞戒。皆不名受具戒。与人作和
上应具十德。一持戒。二多闻阿毗昙。三多闻
毗尼。四学戒。五学定。六学慧。七学自出罪使
人出罪。八能自看病。九若弟子有梵行难。能
自送使人送脱难。十满十腊(出僧祇律)依止阿阇梨
应具十德。一具持二百五十戒。二多闻。三能
教授弟子阿毗昙。四能教授弟子毗尼。五能
教弟子舍恶善见。六知波罗提木叉戒。七知
说波罗提木叉戒。八知作布萨。九知作布萨
羯磨。十满十腊(出四分。增十中和上十德亦同也)威仪羯磨二种
阇梨应具五德。一知增上威仪(是净身口戒。亦名律仪戒)
知增上净行(名净心戒。亦名定共戒)三知增上波罗提木
叉戒(是净惠戒。亦名道共戒。出世法过于世法故言增上也)四知自羯磨(此一句善众法
文辞成就。言彰辨利)五满五腊(五年学戒。自行既成。堪与人作师也)临檀證人
应具五德。一善知有难法。二善知无难法。三
善知作白法。四善知作羯磨。五戒行清净。具
此五德能举众法(表證威仪)有五法不得无依止。一
不能勤修威仪(戒)二不能增净行。三不能增
波罗提木叉戒。四若恶见不能舍而住善见。
五不满五夏(出四分律)十诵云。五岁比丘五法成就。
听不受依止而住。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3c 页 T85-0693.png
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若无此五法。虽
复多岁尽形依止他住 问。大比丘得依止
小比丘住不 答曰。得。除礼拜馀一切如弟
子法。应作有五法失依止。一死(师亡)二去。若
师遥宿行。或弟子决意出界外。三休道(若师除戒)
不与依止(师舍教诫)五还在和上目下住。若和上摄
受者。阿阇梨不应令请教诫。十诵律制依止
法。乃至不得求水操漱。先求依止后因不谙
相。委过起故开听。乃至共宿听无依止住过。
是则不听。僧祇律云。优波离有二沙弥。欲一
时羯磨受戒。以事白佛。佛言。同和上者听。
僧祇律有四种师。一无法无食(听不须问而去)二无法
有衣食(须问已去)三无衣食有法(虽苦应住)四有法有衣食
(是为乐住前二种师。无法应忏谢已而去。后二种师有法者。尽形不得离)师有五失。弟子
应忏谢已而去(一应语和上言。我如法和上不知。二我不如法和上不知。三我犯戒舍不教
呵。四若犯亦不知。五若犯已忏悔。亦不如既出家训成之益。是以请求在外。咨禀修学胜法)受戒随根
虽有多种。总归大要唯作以无作。初对师前
作心受戒。运动身口造成此法。名为作戒。一
得戒已坏之。在心不复营为。故名无作戒。是
出世法作心受之。便得作心舍之。便失善业。
不尔必能感报。不同戒法。有舍义。四分云。时
有不与沙弥戒便与受具戒。不知成不。佛言。
得具足。众僧有犯。毗尼母论云。时有从破戒
师受戒。生疑问佛。佛言。汝先知汝和上从师
边受戒得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戒
 问。大僧得与尼受六法及十戒不。答。大僧唯
得与尼作三种羯磨。一受。二摩那埵。三出罪。
自馀法事诸律无文。设令作者羯磨不成。僧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4a 页 T85-0694.png
尼得罪 问。何故大尼取比丘为师。式叉沙
弥尼不取也 答。女无独志。是故圣制。受大
戒要取大僧作师。或叉摩那尼及沙弥尼。初
始出家年幼志弱。但依大尼为师。咨承学戒。
不须大僧 问。受六法时更须请和上不
 答。不须。何以然。式叉摩那但于十戒中增学
其六八。未是易位故不须请。又四部律皆言。
眼见耳不闻处。若对面作羯磨者。不成受六
法得罪 问。有人言。大比丘尼得礼沙弥。是
如法不 答。此人不解律相。妄作是说。何以
故。四分律房舍揵度中。佛自为诸比丘制于
敬法。小沙弥应礼大沙弥尼。何况大比丘尼
而不礼也。何者不应礼十三难人。三举人灭
摈人非法语人。如是等人不应礼。礼者彼此
俱得罪耳 次明舍戒法。然戒是净法应请升
累表。是故僧尼五众护持佛戒。宁死不犯。若
故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何以故。自坏道法。
污辱师僧。秽乱三宝。欺负四思。不消信施益。
罪尤多。若人烦恼迫心。乐道情薄。苟欲为恶
不能遮止者。佛言。听舍戒还家。不得倚傍佛
法。违犯清禁也。若欲舍戒者。当向一大比丘。
故䠒合掌。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
某甲。今舍大还作白衣。愿大德境。我是白
衣。如是三说。若欲留五戒者。当言。还作优
婆塞。若欲留十戒。当言。还作沙弥。愿大德
忆。我是沙弥。本从僧受得戒。今还应如法
还僧。僧便證知。此推之不得对馀人而舍也
(若比丘尼还尼舍)若舍戒已还乐佛法出家者。还听出
家。尼则不听。何以故。十诵律中。因白衣见比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4b 页 T85-0694.png
丘尼还俗便讥呵言。此比丘尼先曾敬我法。
中问为我所敬。今复敬我。无有正定。诸比丘
以是事白佛。佛言。若比丘尼一返戒。不复听
出家受大戒。

* 四部律及论明结界法第三

界有二种。一作界。二自然界。作界者。僧作
白二羯磨结界作法而得。故名作界。自然界
者。不待作心自然而有。故曰自然界 四部
律文互易不同。四分云。聚落自然界者。去
村五百弓。弓长中人四肘 十诵云。村外尽
一箭道。惭愧人大小行处来。名自然界 僧
祇云。村外牛羊所行流利处。名聚落自然界。
又云。七树。结界法不得受。欲以未有界故。令
一旧住比丘三唱界相。当结界作羯磨。齐自
然界内来。僧应尽集者成结界。若不集者结
界不成。若结界不成。在中作一切法事受戒
等皆不成也。若未结不失衣界者。于大界外
以中人掷石所及处来。为不失衣自然界。若
结不失衣戒竟。无有自然不失衣界 问。三
部明。自然界不定。若自然界内僧不集作法
不成。诸师或言成。或言不成。今取何部为定
 答。三部明自然界者。非结界自然。是独处
自然界。为明空地聚落二界。有别所以明也
 问。何者是结自然界 答。馀律更无明文。
今依僧祇律明。结界自然界。时舍卫国有婆
罗门。问佛种庵罗树法。佛即答之。时优波离
知时而问佛言。已闻庵婆罗分齐。今复请问。
若有处所城邑聚落界不可知者。若欲作羯
磨应齐几许名为善作羯磨。令使异众僧各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4c 页 T85-0694.png
各相见而得成就羯磨。不犯别众。佛告优波
离。五肘弓量七弓。种庵罗树齐七树间相去。
尔所作羯磨者。名为善作羯磨。虽异众相见
而无别众之食(一肘尺八。五肘长九尺。一树间有十步半。七树计有七十三步半)
诵云。优波离问中问。佛言。若比丘于无僧坊
聚落中起僧坊。未结界。齐几许名为界。佛
言。齐是聚落界通行处。又问。若比丘无聚落
阿兰若处初起僧坊。未结界。是中齐几许名
为界。佛言。面一拘卢舍。是中比丘应尽集作
羯磨。若别众作一切比丘得罪(一拘卢舍者五里)问。若
比丘舍大界。不失衣界亦舍不。佛言亦舍。又
问。若舍不失衣界。大界亦舍不。佛言不舍。
问。先界不舍更得结若大若小不。佛言不得
 四分明十种界。各有自然势分。一僧伽蓝
界有四种。一周匝垣墙。二栅樆。三樆墙不
同。四周屋。二树界。谓树荫所覆处名树界。三
场界。于中治五谷处是。四车界。谓车回反处
是。五船界。谓回船反处是。六村界。有四种。
如伽蓝说。七舍界。于中有白衣妻子住是。八
库界。于中蕴积物处是。九堂界。十仓界。于
贮五谷处是(此十种界各从界畔。五掷石所及处来名衣自然也)五分云。若
水中行。以众中有力人水洒所及自然界。结
界法极远得三由旬结。过是不得 善见论
云。结界场最小者得客二十一人。又善见论
明八种物作界相有得不得。一者山界相。大
者如须弥山。小者下至如鸟。二石界相。大
者如牛。小者三十坪。漫石不得作界相。应别
安石。三林界相。大者百由旬。小者下至四树
相连。亦名林。竹草不得作界相。以体空不实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5a 页 T85-0695.png
故。四树界相。大者如阎浮提树。小者下至高
八寸大如针得作界。若无自生树种树亦得。
枯树不得作界相。五道界相。或车道牛道乃
至径三四村得作相。若入田道向井取水道
向河水道穷道等不得作界相。六蚁封界相。
大者如山。小者至高八寸。得作界相。七河
界相。若好王治化。五日一两。此雨河水不得
作界相。若四月不雨。河水常流不断。水深
二尺得作界相。八水界相。若自然池水得作
界相。若通渠入田或器水不得作界相。是名
八种。此八种界相结界已后。界相虽灭而界
不失。若人掘至水际亦不失 五分云。时有
比丘。不唱界相。四方相而结界。或以众生
及烟火等作界相。佛言。不成结界。亦不成作
界相。犯突吉罗 毗尼毗婆沙论云。比丘尼
结界唯得方一𤘽卢舍(僧界十𤘽卢舍也)问。何故结
衣界独言除村及界也 答。毗婆沙论云。村
者散乱不定。衣界是定。是故须除。又为除谤
故。为除斗诤故。护梵行故。是故除也 问有
村须除无村。何故除 答。羯磨法尔。若无一
切除。何以故。若结时无村结界竟有村来入。
不须更结。以先结故。若本有村后移去。即
此空处名不离衣界。若村先小后大。随村及
处皆非衣界。若先大后小。随有空处尽是衣
界。又言。如王入寺界内张幕。住近左右作食
处。大小行处尽非衣界也 问。比丘尼于大
僧界上更不结界。得作法事不 答。不成作
法事。以僧尼界别。不相摄故。应更结 僧
祇云。夏安居中若有王贼命梵行等难。或水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5b 页 T85-0695.png
多有虫漉不净者。随四方各三旬自在结界。
若难卒至不得作羯磨法出去。无罪(出诸方界中也)
十诵云。比丘作结界羯磨时。一切僧尽变根
作女人。名比丘界。名比丘尼界也。结界时
有变有不变者。名何界。佛言。馀僧转作羯磨
人不转者。名比丘界。若作羯磨人转作女人
者。名比丘尼界。比丘尼结界转不转亦如是。

* 四部律及论明羯磨法第四

诸部律文但言羯磨有一百一。谓单白白二
白四而不至出其事。今依毗尼摩得勒伽论
中出其名数。单白有二十四。白四有三十。是
为一百一。单白二十四者。谓威仪阿阇梨白。
羯磨问遮道法白。布萨时白。一切僧犯罪白。
布萨时一切僧疑罪白。欲自恣时白。自恣僧
犯罪白。自恣一切僧疑罪白。自恣一切僧中
犯罪白。斗净时罪相未定白。安居时白。独
受死比丘衣白。分死比丘物白。舍迦絺那衣
白。说粗罪白。尊者陀骠比丘分衣白。现前毁
呰白。恼然恼他白。学家白。舍学家白。覆钵
白。仰钵白。是为二十四单白羯磨。四十七
白二者。谓现前布萨白二。羯磨结大界白二。
结衣界白二。结小界白二。狂痴白二。差自恣
人白二。分卧具白二。结净地白二。功德衣白
二。受功德衣白二。守功德衣白二。忏悔白二。
略说十二种人白。二十二人白者。已下注。谓
差守物人。差维那使如法作饮食人。净果菜
人。净扬技人。敷僧卧具人。分粥人。分饭人。
分两(衣处分沙弥守园人等也)闼赖吒白二。毗荼白二。灭诤
白二。行法舍罗白二。乞作房白二。大房白二。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5c 页 T85-0695.png
举罪比丘白二。上座白二。舍钵白二。令白衣
不生信白二。差教诫比丘尼人白二。新波早
白二。不礼拜白二。不共语白二。毁众白二。畜
扙白二。畜络囊白二。五年得利白二。遮布
萨白二。式叉摩那二岁学六法白二。本事白
二。比丘尼生子共房白二。连房白二。三十九
夜白二。是名四十七白二羯磨。或有说者。一
切所作羯磨尽应用白二。复有说言。除受具
足及出罪。馀一切皆应白二。三十白四者。谓
受具足戒白四。羯磨与外道四月别住白四。
舍三种界白四。种僧和布萨白四。苦切白四。
依止白四。驱出白四。不见摈白四。恶邪不
除摈白四。别住白四。服日白四。摩那埵白
四。服日白四。阿浮呵那白四。忆念毗尼白四。
不痴白四。实觅白四。破僧白四。助破僧白
四。游行白四。随爱随嗔随怖随痴白四。恶口
白四。恶邪白四。灭摈沙弥白四。比丘尼随顺
摈比丘尼染污住白四。与学戒白四。是名三
十白四羯磨。或有说。一切羯磨皆应白四。此
一白一羯磨。唯除结界馀者悉有欲此一白
一羯磨。几四人作五人作。几十人作。几二十
人作。几四十人作 答。除自恣受功德衣边
国受戒等。应五人作。少则不成(此四种僧中名为五人僧)
众受具足戒。应十人作(四种僧中名十七僧)比丘出罪应
二十人作(名二十人僧)比丘尼出罪应二众各二十
人。除上四种羯磨馀一切羯磨四人得作(此名四十
人僧)此四种僧得乘法者。据极少为言。若过数
则益善。若灭则不成 十诵律。优波离问。聋
人足数。作羯磨成作羯磨不。答曰。若闻白者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6a 页 T85-0696.png
成作羯磨。问。作羯磨时睡时作羯磨不。答。若
闻白已睡眠者成羯磨。若作摈羯磨时。所摈
人睡但闻白者成摈也。何等不足僧数。十三
难人。举人。犯重人。灭摈人。白衣。比丘尼。式
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神足在空人。隐没人。
如是人不足僧数。若以如是人满僧数者。作
法不成得罪。何人得足僧数。若清净如法比
丘者。名足僧数 四分明五种非羯磨不应
作。一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故言非法。同一界内僧不尽集。名为别众)
非法和合众(羯磨不成故言非法。同一界内僧不尽集。名为别众也)二非法和
合众(羯磨不成。僧众尽集)三法别众(作羯磨成。僧不尽集)四似法别众
(到作羯磨。僧复不集)五似法和合众。又一句作呵不止羯
磨。应作如是法和合羯磨。七羯磨罚治恶人
法。一呵责羯磨(十诵云 苦切僧祗名折伏。此人内不护众。斗乱众僧。故作羯磨治罚也)
二摈羯磨(十诵 分名驱出。此人坏乱白衣。天外护汎尔白衣。欲使未信者信故。说此法遣出聚落)
三依止羯磨(此人毁辱众僧。内不自护。故作此羯磨制。令学律咨受教诲)僧祇
名不语羯磨四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十诵五分名下意。
祇云发喜。此人不外护至信。白衣已信者欲令增长。故作此羯磨制勒。此人不听 自往别差一德行比丘。将和合诲
谢白衣)五不见举罪羯磨(十诵云。不见摈。僧祇云。犯罪不肯如法举。五分云。不摈。此
人不信有恶业体。名无因见故作羯磨遮。在众外不共同事)
六不忏悔举羯磨(此人不信
业能招果。名异见故作此羯磨举出罪众外。不与同事)
七恶见不舍举羯磨(此人
不信爱欲烦恼能障圣道。名为邪见 作此羯磨弃出众外。不共僧事。前四羯磨治其无行。后三羯磨治其无信。言无
行者无内护外护而行。就内行中呵责治不护众依止 治不护行。外护中摈出者。白衣未信护使生信遮至者。白
衣已信使增长。故有四羯磨。三举者不信集谛。业体障道能招苦报 故有不见不忏二举也。烦恼缘助故不舍一
举也。若不断集还招苦报。苦若不亡灭无由。既不求灭。于道路乖学中无用。故作法举之。此七羯磨治人之
法。若不受罚当以恶马治之。一往驱之命出也)若作羯磨先具三法。一作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6b 页 T85-0696.png
(出其过人)二作忆念(汝可不自知有是)三与罪(汝合得某罪) 问。羯
磨法何以不白三白 答。事易者单白衣众
便成。事中少难须一白一羯磨便足。事中最
难者须白已三。幡羯磨重叠咨决事之难易
不改。此三备此三则作法义足。故不须白三
白五。作羯磨竟夺三十五事。律文广明日已
过。

* 说戒法第五

僧祇云。布萨有二种。一十四日名小布萨。二
十五日布萨大。中间布萨者。比丘有诤事起
未久之间。还和合应作单白。非时说戒。前日
已过后日未到。故名中间 四分云。八难事
起及馀缘听略说戒。若欲略说戒。先作单白。
然后略说也。但难有远近。故有十五种略说
戒。一者说序已。馀者唱言。大德僧听。是四
波罗夷法。僧常闻。乃至七灭诤亦如是。二说
序四事已。馀者唱僧闻。三说序四事十三事
已。馀者唱僧常闻。四说序讫。二不定已。馀
者唱僧常闻。五说序讫。三十事已。馀者唱僧
常闻。第二五种者。一说序四事已。馀者唱僧
常闻。乃至第五说九十事已。馀者唱僧常闻。
第三五种者。一说序讫十三事已。馀者唱僧
常闻。合为十五种略说戒。八难事者。一王
难。二贼。三水。四火。五病。六人。七非人。八毒
虫。及馀缘者。大众集床坐少。若众多病。若坐
上覆盖不周。或天雨。或布萨多夜已久。或论
说阿毗昙。或说法明相欲出不得径宿。受欲
随近远可广说。便广说不者得罪。可略不略
亦得罪。自恣时难及馀缘亦如是。又说戒时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6c 页 T85-0696.png
应知客来有多少。曰同不同。更说不说。告清
净等皆应知。又说戒法清净。若比丘犯突吉
罗罪。不忏悔者不得听戒。亦不得作说戒人
何况犯重罪 五分云。若说戒时忘者。佛言。
听傍人授。犹故忘者听更授。授至三犹故忘
者应更差人续 次诵不应重诵。又六群比丘
受欲已出界外去。欲使他法事不成。佛言。成
出者犯突吉罗罪。比丘得授比丘尼。不得为
诵。尼亦尔。有四种布萨。一三语布萨。二清净
布萨。三说波罗提木叉布萨。四自恣布萨
 摩德伽论云。云何名布萨。布萨者舍诸恶不
善法。舍诸烦恼有爱。證得白法究竟梵行事。
故名布萨。

* 四部律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

四分云。有五种持律。一者诵戒序乃至三十
事是初持律。二者诵九十事。三者广诵大僧
戒本。四者广诵二部戒。五者都诵一切毗
尼。是中春冬二时当依上四种律师住。不依
得突吉罗罪。夏安居时当依第五律师住。不
依得波逸提罪。安居法使及四月十六日明
相未出到住处皆成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
五月十六日来名后安居 十诵律。要及十五
日布萨者。得前安居。不及者后安居。闰四月
者前安居人百二十日满。闰七月者后安居
人百二十日满。闰五月者前后安居人俱百
二十日满 僧祇云。若比丘道行前安居日不
受安居。一越毗尼。到所住处。后安居日不受
安居。二越毗尼。是人破安居不得衣施(问。此人不结安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7a 页 T85-0697.png
居。以何言破。答。应结不结故名破也)次名破安居不破安居法 五
分云。难事因缘皆不破安居。难者谓王贼水
火非人恶狩毒虫命难梵行难。乃至蚁子壁
虱等。皆听破安居而去。无罪。时有比丘。于
安居中粗食不足。不知当云何。以事白佛。
佛言。听此因缘故破安居。无罪 四分云。时
有比丘。于安居处不得随意饮食随意医药。
不得随意使人。以事白佛。佛言。若有如是
不如意事者。听以此事故云。时有比丘。依牧
牛羊人安居。佛言。听。若安居中移从随牧牛
人所去处听去。依船行人客押油人斫木人
安居亦如是。有比丘。依聚落安居。若安居中
聚落分为二部。随所供给所须具足处。若移
徒遂去。次明受曰法 四分明受日事。广略
凡有二十五条。三宝事檀越请。布萨依物房
舍。五众请为忏悔出罪受大戒等事。不信大
臣请。欲得相见。若有益若无益听受日法。信
乐优婆塞请。或有优恼事。若为利养事得受
日。不信父母请。欲得相见。得受日看应教
令生信乐也。父母请。若为病若忧恼若利益
事得受日。兄弟姊妹亲里知识故二本私通
寺请亦如是。比丘诵十六种经求同诵人故
听受日去。有不信人夺比丘衣物。或作诸衰
损。欲往白王。得受日去。时有檀越。请比丘
言。我欲布施及房舍。比丘念。彼处远近不及
即日还。佛言。听受七日去。及七日还不应。专
为欲食故受日。除馀因缘名为衣钵坐具针
筒及至药草。至第七日应还。如是一事得受
日。馀事亦如受七日。十五日一月日亦如是。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7b 页 T85-0697.png
时有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为母至意所留至
意欲还不反七日。自念为失岁不白佛。佛言。
不失岁。兄弟姊妹本二本私通。或水陆道断
等不失岁亦如是 问。为看父母故受日。若
道闻父母死。应去不 答。不应去。本为生存
故看。今既无身。云何得去。若去者破夏得
罪 十诵云。优波离问佛言。阿兰若比丘在
于独处。一身当云何说戒。云何受自恣。云何
受衣。云何受七日法。云何受七日药。云何与
一切请。云何衣物净施。佛言。听阿兰若比丘
心念布萨。心念自恣。心念受衣。心念受七日。
心念受药。心念与一切请。心念衣总净施
 又问。何处受七日。佛言。界内受 问。从谁受。
佛言。从五众受 又问。心念得受七日不。佛
言。得。除五种人。一者阿兰若坐禅。二者独
住人。三者远行人。四者长病人。五者饥俭时
依亲里住人。如是人更无馀人听心念作法
 又问。若优婆夷欲出家。遣使请比丘。大德
来。我欲出家。是比丘破安居去。应去不。答。
应去 问。比丘应与忆念毗尼不痴毗尼。遣
使唤比丘。是比丘应破安居去不。答。应去
 又问。是比丘中道闻比丘尼死。若返戒。若入
外道。若八难中一一难起。应去不。答。不应
去 问。若去得何罪。答。得突吉罗罪 四分
律为三宝事不待请唤得受七日十五日一月
日。馀事要有请唤得成受日。若无请唤虽受
不成 十诵。得受七日三十九夜 僧祇。要
为三宝得受事讫当还 问曰。何故三部受
日不同 答。此制戒法渐次而开。初听七日。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7c 页 T85-0697.png
次听十五日乃至一月日。事犹不讫。听受三
十九夜。犹故不讫听受讫当还。此皆出律。人
随事近远分远受日法。散在三部。似有差别
如实不异也 问。何故唯三宝事得受事讫。
而不通馀事 答。三宝事重故听。馀事轻重
故不听。此事法亦缓亦急。言缓者营事不讫。
虽径夏不还得夏。无罪。言急者若中间事讫。
更为私营违限不还。破夏得罪。故言急也
 问。有人言。初安居时不受七日出界行者破
夏。此事云何 答。此人不善戒律。妄作是
说。何以故。圣者制安居。要径宿破夏。云何
暂出便言破也。若初夏未有缘事。虽受七日
不成受日。后若有事更不受日出界外。径宿
破夏 问。若为乞三衣故得受七日不 答。
此非受日因缘。虽受不成。犹故破夏 问。有
人言。四分得重受七日。此复云何 答。此人
思文不审。四分但云最后受七日者。夏七日
在有缘须行听受七日去。至七月十五日来
以不来明不破夏安居。非是重受日 问。若
人为治生故假言为僧。或受七日乃至事讫
后与僧少物。成受日不 答。此人实为私已。
假言为僧。交犯语罪。设使治生所得尽与众
僧。犹故破夏。况与少物望不破也 问。比丘
尼夏中得受日以不 答。僧祇云。尼无羯磨
受日法。若夏中所依大僧若死若休道。三由
旬内有大僧寺。听通结界。十五日一往请教
戒 问。后安居人倍日未满。得夏以不 答。
四分云。倍日未满。不得数岁。又云。二人同
夏。小者前安居。大者后安居。至七月十五日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8a 页 T85-0698.png
自恣竟。小者得腊。大者未满故未得夏。应一
月在小者下坐。倍日满竟还在上坐。故智满
日未满不得夏 问。若破夏人及倍日不满人
在他上坐。得何罪 答。若受他礼拜得无量
突吉罗罪。若作上坐别受施物。计钱犯重
 四分增三中云有三种安居。四月十六日明
相未出来名在前安居。从四月十七日至五
月十五日来名中间安居。五月十六日至明
相未出名后安居。安居初应作四事(一解界。二结界。
三分房卧具。四结安居也)时有比丘。于住处欲安居。无所依
人。无白处。妄不作心安居疑。不知成安居
不。往白佛。佛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安
居竟作五事(一解界。二还结界。三分房卧具。四自恣。五受功德衣)问。破安居
人得何罪 答。四分云。不前安居突吉罗。不
后安居波逸提 僧祇云。有五种不得安居
衣。一被举人。二破夏人。三不用道人。四者
死。五不嘱授。破夏人小过失(一为诸佛呵责。二为诸天世人所呵。
三破夏。四得罪。五不得受功德衣。六不得五事利。七不得摄施。八不得安居衣物。九恶名流布。十后生悔入地狱)。

* 自恣法第七

四分云。前安居人应七月十五日自恣。后安
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前后安居人同一处
者。当从前安居人自恣。陪日满法。若五人广
自恣。四人三人二人对手自恣。一人心念口
言自恣 僧祇云。自恣时差二人。不得差三
人一人。内备五德者为僧作自恣人。五德者。
(不随受怖痴知自恣未自恣)问。何故自恣俱差二人。不差三人
一人 答。若差一人为僧所差。即名僧使正
得举馀人罪。若此人自有罪。无人可举。故须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8b 页 T85-0698.png
差二人。举罪时人人别说。不得一时。故须不
三人 问。自恣名何法 答。自恣是举罪法。
本因夏中举罪。令众斗乱。是故停。至夏不同
用共相。举罪忏悔清净。然后随缘 问。何
故忏悔要须人举 答。人多迷己傍嘱者明。
若不识罪无由得悔故须人举 问。人言。自
恣是解夏法。此言若为 答。此说非法。何以
故。本结今解便当失夏。故知非夏法 问。人
言。自恣是放舍法。此复如何 答。此言非也。
自恣若是放舍法者。应舍造过。何故言。我若
见罪当如法忏悔。故知非也。若自恣时难事
起。听作单白各各共三语自恣。难者如说戒
中明。有五种与欲。成与欲(一言与欲。二为我故说欲。三现身相。四
口语。五现身相口语。与说戒欲亦尔也)有五种失欲(一受欲比丘死。二休道。三入外道众。四
往别部僧中。五至戒增上)。

* 四部律及论明衣法第八

三衣六物。一安多会(此名五条衣。一长一短一重。作院中著用。及以行道大小行
时。缝衣洗钵执作诸事时著也)
二郁多罗僧(此七条衣。两长一短二重。作割截成。入众时著。
及以说法大小食时。行道礼拜时著用)
三僧伽梨(此衣名多条数衣。亦名大僧。入王宫聚落降魔
伏道化恶人时著。大衣威两不省生物信敬也)
四钵多罗(若泥若铁。大者三升。小者一升半。勋
油如法不受。𧸐者常受用)
五尼师檀(此坐具小者广三尺已上。长四尺已还。大者长五尺已还。广
四尺。四周缘染坏色也)六针筒(铜铁锡竹木等。作用随身用。尼五衣者。加覆肩僧祇支二衣也)问。
三衣具几法得成如法受持 答。具四法名
如法成受持。不具四法不成受持。何等为四。
一财体如法。二染色如法。三作如法。四量如
法。云何财体如法。好绢䌷布等非犯舍堕物
非贩卖物者名如法。若绫罗绮谷纱缬等疏
者不成受持。云何染色如法。十诵云。五大色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8c 页 T85-0698.png
不成受持。一真青色。一真黄色。真赤。真白。真
黑等不成受持。毗婆沙论云。此真紫色苏方
地黄捺黄花黄色亦名非法色。何者名如法
色。答。诸律皆云。三种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
若木兰者。名为如法。五分云。真色及绵衣听
坏本好色得受持。然比丘之法必当除舍饰
好。息慢行道。今犹著好色放逸情染憍心。不
除便乐道疏简。致俗叽呵。损坏佛法。云何
作如法。反钩针刺四周缘安纽怗角。五条一
长一短。若割截若不割截。皆成受持。七条两
长一短。要割截成。大衣有九品(此出毗尼毗婆沙论)下品
者。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应两长一短。中品
者。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应三长一短。上品
者。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应四长一
短。若下衣作上衣。法得成受持得罪。四分
云。若故衣大衣。四重。作七条五条。皆各两
重。若作新衣大衣。两重。七条五条各一重。若
粪扫衣。随意多少重数。五分云。有比丘。或
染漫衣作条。或缝叶著衣。或半向上半向下
作叶。或执作衣叶。佛言。不应念。尔犯者突
吉罗罪 问。四分云。但云缝僧伽梨不言刺
衣。今若缝作成受不。若此说有馀僧祇五分
及论中。皆明却刺。凡缝有二种。一直缝。二
却针缝。今言者乃是却针缝 十诵云。衣所
以却刺者。以世人衣皆直发故。以却刺异俗。
若以一尺二尺物补衣。皆应却刺。若直缝者
衣主命终。应摘此直缝与僧。乃以此衣馀看
病人。出七法中第一卷。以此推验。故知直缝
不成受持 又四分不明受衣。岂可不受衣。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9a 页 T85-0699.png
云何重如法 四分云。大衣七条。以竖长三
肘横长五肘。五条竖长二肘横长四肘 僧
祇云。大衣有上中下。上者同四分。中者长五
肘一不舒手。广三肘一不舒手。下者长四肘
半一不舒手。广二肘半一不舒手。七条五条
上中下亦同。若减量作成受持。过者不成受
持。次明受衣法 四分云。时有比丘。不知
持三衣。佛言。应受持。若疑应舍。已舍受持。
若有三衣不受持。犯突吉罗罪。虽有此说不
出受舍之法。今依三部律略出受衣及舍衣
文。若作法者趣衣一部皆成受持 五分律
径舍衣文(当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提衣心念口说也)我此某衣。若干
条舍(三说)受衣文。我某衣若干条受(如是三说也)
祇律舍衣文。此僧伽梨衣。是我三衣数。先受
持今舍(下二衣亦如是也)受衣文。此僧伽梨是我三衣
数。今受持不离宿(如是三说。下二衣亦如是)受钵文。此是我
钵多罗。应量受用乞食器。今受持(三说)十说尼
律受衣钵文。我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
(三说)受衣文。我某甲。是衣僧伽梨九条受。
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如是三说。十五条已上言三长一短。二十一条已上言四长一
短也)我某甲。是衣郁多罗七条受。两长一短割
截衣持(三说)我某甲。是衣安多会五条受。一长
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四分云。有比丘得漫衣。广
长足即割截作衣少不足。欲作怗叶衣。佛言。
听作 十诵云。有贫比丘。不能作割截衣。听
上安叶。若五若七若九若十一乃至十九条。
若能得应割截作三衣 五分律衣法中云。时
有比丘。得衣少不足作割截三衣。佛言。听作
割截大衣。七条漫安多会。若衣破听补治。以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9b 页 T85-0699.png
复綖却刺亦听直缝(第二十卷)有比丘。先所受衣不
舍。更受馀衣。以先受衣净施及与人。后疑白
佛。佛言。得名更受。亦名净衣施。但不舍故得
突吉罗罪。有比丘。倒著衣水入叶中烂坏。佛
言。雨时不应倒著。不雨随意。有比丘。患衣
偏坏。佛言。听倒著。应两畔施钩纽(出二十六卷离法中)
四分云。时有比丘。反著大衣入村。佛言。不
应反著衣入聚落。若村外畏风雨尘土坌日
󰪠坏色鱼鸟粪泥秽者听反著。次明失衣受
不失受法 毗尼毗婆沙论云。三衣破坏不
问孔大小。但使缘不断故成受持。若衣故径
久失色不失受。后更上色亦不失受。若以异
物补。若直缝不得成衣。过十日堕。长财除先
说 僧祇云。比丘作衣应馀人相助。若一日
恐不成者应粗行给令竟。受持后更细刺
 善见论云。大衣七条广边八指内穿不失受。
长边一杰手。内穿不失受。五条广边四指。内
长边一杰手。内穿不失受。广长外穿乃至如
小指挟失受。若失受已过十日犯舍堕。补竟
受持。坐具雨衣覆疮衣穿不失受。若衣欲破
而未穿。或一条二条先以物补。然后割刺故
者不失受。若三衣有二重一重穿不失受。若
穿孔大小如小指。挟中有一横丝缕。不断者
不失受 问。袈裟背处欲破欲转中鸯著两
边得不失受不 答。先取两边合刺相著。然
后以刀割背处间。然后刺缘者不失受。若袈
裟小以物裨不失受。若袈裟大减却者不失
受。次明助身衣如法非法。三衣要三种坏色
自馀点净得者 四分云。鹫毛衣。人发钦婆
戒律缘起第一¶ 第 699c 页 T85-0699.png
罗衣。马毛描牛尾钦婆罗衣。皮衣。草衣。木
衣。树皮叶衣。木钵绣手衣。此皆外道法式。著
得偷兰遮罪。行虅蒲蓖行虅串头衣。袄裤褶
珠璎珞衣。此皆白衣法。著者突吉罗。踝形
者偷兰遮 十诵云。一切毛皮衣。偏袖衣。复
衣。一切枕衣。一切贯头衣。雨衣。袖一切绣
衣。一切衫。一切裤。一切贮裤。一切禅。一切
波罗弥利。一切舍勒衣。一切白衣。比丘皆不
应。著者突吉罗。四依法(亦名四圣种)一依粪扫衣(此人
上品。但舍贵盍之物纳以为衣。不受信施。是最少欲。仅得供身修道。便有不同用。中品人不堪听衣僧次受同利
物。下品人听受别施及贵价坏衣也)二依乞法(上品人息慢除贪。伏身乞食。趣得支身。资命修道。
中品人听受僧次及送供养。下品人听受僧常食及别请供养也)
三衣树下坐(上品人以草为坐。
冢间树下省缘边道。中品人听受僧次分房及小容身屋尨毛卧具。下品人听受别房堂阁床坐𣰽㲙被褥。如是等事
也)
四依腐烂药(上品人有病为除报障服此陈盍。然大小便汁能愈众病。而不伤人。但取差患存
身修道 中品人依僧次受苏油蜜。下品人受别施比丘依。记此四法得资身活命宁处。修道衣为外资。十为内资。卧
具遮外患。汤药除内患。外假衣及处。内藉食与药。记此四缘方得修道。此之四法能生无漏故名四圣种。比丘当
准己力分依之而行。不可越分而修。何以故。若上人行下人法则退下人行。上人法则不及中人行。上法则过故须
各准己力勤心修道。故僧祇云。欲得寂灭乐。当学沙门法。止则支身命。如蛇入鼠穴。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
衣食系身命。精粗随众等。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一切知已足。勤修涅槃道)四分有十种
衣。比丘应染作袈裟色持。一绝衣。二劫身。三
钦婆罗。四刍麻衣。五麻衣。六舍菟衣。七麻
衣。八翅夷罗衣。九拘遮罗衣。十差罗波尼
衣。十种粪扫衣。一牛嚼衣。二鼠啮衣。三火烧
衣。四水衣。五初生衣。六神庙衣。若鸟衔风
吹离处者。七愿衣。八冢间衣。九产衣。十往还
衣。

* 功德衣第九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0a 页 T85-0700.png

善见论云问曰。几人得功德衣。答。下至五人
得受前安居。得受后安居。破安居人异住处
人不得受。若住处不满五人。得唤馀寺足数
受。客比丘不得。若住处有四大僧一沙弥。安
居欲竟为沙弥受戒人五人数得受。一大僧
四沙弥亦如是。若住处有五人。若过五人不
解受功德衣。得馀寺请知法人作羯磨自不
得受 问。何人衣得与众僧作功德衣 答。
七众衣天人衣得受作功德衣。若人不解作
功德衣来问。比丘应教。若僧伽梨若郁多罗
僧若安陀会。随作一一衣得受。若人送功德
衣多。但受一衣。馀者应分。此功德衣应羯磨
与衣坏比丘。若衣坏比丘多与衣坏中老者。
与[萉-巴+(日/(句-口+匕))]数大者。不得与悭坚贪者 僧祇云。功
德衣者新衣曾受作三衣。净施衣舍已得功
德。得作功德衣。大衣七条五条覆疮衣雨浴
衣。是等诸衣乃拘刺未曾受用。皆得作功德
衣。佛言。不但量度名受迦絺那衣。不但染。
不但安缘。不但怗四角。不但出叶。不但簪
刺故名受功德衣。若用故烂衣作。若无僧作。
若郁金色染。若径宿。若不以决定定心受。若
不以净作。若减量作。若不割截作。若以异五
众衣作。皆不名为受功德衣(出二十七卷功德衣法中)受功德
衣已得五事利。一得畜长衣。过十日不说净。
二得离三衣宿。三得别众食。四食展转食(背前受后)
五食前食后不嘱授得入村(先有请处中前德 不嘱请馀家)迦提
一月开五事亦如是(迦提月者作衣月。从七月十六日讫八月十五日。听作衣。馀事
行道功德。从七月十六日至腊月十六日。中间一百十日间五事利也)问。何故慇勤
叹受功德衣 答。毗婆沙云。三世诸佛赞叹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0b 页 T85-0700.png
听可故。

* 四部律及论明净地护净方法第十

四分律明。净地有四种。一者檀越若经营人
作僧伽蓝时处分言。某处为僧作净地(此处分界畔分
明。若僧受住即名为净也)二者若为僧伽蓝未施僧(虽未处分请僧来入不得
径宿。即日处分。便界畔分明。得名为净)三者若畔有摛障。若多无摛
障。若都若无垣墙。若亦堑如是(若施主处分。若僧处分。皆得名净)
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此莫问久住径宿皆得结)十诵律中
因缘。利昌大持食具施僧。积聚在地。值天大
雨覆盖。器物音声闹乱。佛言。应僧坊内结净
地著食物。又因外道叽呵。沙门释子与俗无
异。复僧坊外作食。外人望见烟火。多人来乞
食。僧遂少。佛言。从今日不听汝净地羯磨。若
作得突吉罗罪。先作者应舍 僧祇律明处
分净法者。若欲新作住处营事。比丘应绳量
度作分齐。尔许作僧住处屋。尔许作僧净屋。
应作是说。此中尔许僧净屋。受不受者至过
初夜随事定之。若檀越言。莫预处分须待竟
随意分处成已应作是说。下阁上阁中阁僧
净屋净(受已即名净亦得住)若复不受。国土乱时后王未
立。尔时得受。若复一王已去。一王众人未
举。尔时得受。若复不受。住处聚落停废二年
得受(或住处停废非聚落停废。四句解可)是中不受即名不净。若停
可食物。是名内宿。有施主新作食厨来请。佛
言。言语优波离汝往。彼先为僧家分受食厨。
勿令初夜过。若初夜过即名僧住处不得作
净。优波离问。得一覆别隔通隔别覆通覆别
覆不。佛言。得。又问。一边二边三边一切尽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0c 页 T85-0700.png
得不。佛言。得。得阁上阁下不。佛言。一切皆
得受作净屋。又问。得隔道不。佛言。得隔道
者。道两边净中间不净。若置苏油在中间者。
应穿两边流入净地者听取。若未豆囊横置
道中间者。得解两头取。若药等在道中得截
两头。若置谷不净地。初夜应移净屋中。若不
移夜过即名不净。树在净地。枝叶荫不净地。
果落不净地者应时取内净屋中。若不内过
初夜即名不净。树在不净地。枝叶荫净地。果
落净地即名净。净地果还落净地者随早晚
取。生不净地还荫不净地。果落者乃初夜内
 四分云。果树根在净地。枝叶荫覆不净地。
比丘安净物置上。不知为净不。佛言。根在净
地故得名净。果落不净地。不径宿者名净。根
在不净地。荫覆净地。比丘安净物置上。不
知为净。佛言。根在不净地故名不净地。此树
果或自落。或因风落。或鸟兽触落。不作意
使堕者净。比丘自殖菜或自散菜子。不知为
净不。佛言。净。以种腐变故。以重生故。比丘
不净地种胡𦬔等菜等。不知为净不。佛言。不
净。

护僧净法 十诵云。有二种人触净不坏净
法。一持戒比丘误触。二破戒比丘无惭愧触。
是二俱净应食。何等人名触。若持戒比丘懈
怠心触者触净(第六十卷)僧祇云。净人行食时净
器堕比丘钵中。寻即却者是器故名净。停须
臾者即名不净。所触器若铜者当净洗用。若
是木器腻不入者得削用。腻入者应弃之。作
食时净人小者比丘得自洗铜釜镬著水。若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1a 页 T85-0701.png
不能作者得捉净人手教渄米。若无净人得
自手捉席板等叠覆盖食器。但悬放置上。若
晒谷时比丘谷上行者。当行蹈处使净人洗
却。不犯触净。若有女人及恶狩等难逐比丘。
比丘舍走不看。虽蹈无罪。天雨时谷聚无人
覆者得自持净席径掷覆上。得捉净。塼石掷
上镇押。船上载谷米籧篨覆上。比丘得在上
坐不应名字。名字者即名不净。若卒风飘船
岸上者。一切皆不净。绳篙不离水者。故名
为净。车上载净谷。比丘欲上者。先使净人上。
下时比丘先下。若车翻离地离牛。一切皆不
净。牛身及毛绳不离车者。一切是净。何以然。
凡一切菜。捲者是器。舒者非器。槃有缘役穬
麦者是器。绳床致织是器。希织非器。船在
水时非器。在岸上是器。车驾牛时非器。无牛
时器故(出不受食戒中)又比丘语比丘言。汝往审悉看
持灰巩来此。比丘往内手[麨]巩中把。看此巩
故名净。把已还著中者一切不净。菜束等亦
如是 十诵云。频婆娑罗王施佛僧粥田。诸
比丘收谷疑不肯取。以上场不净故。佛言。未
分者应上。若分竟不应故取。取者突吉罗。驴
马畜负食具。其厌倾转。净人唤比丘言。佐
我。正比丘恐触净不敢与正。佛言。听佐正。正
后更莫触。触者突吉罗。车欲翻亦如是。净人
负食具。唤比丘正亦如是。净人写物著瓶中。
瓶欲倾。呼比丘正亦如是(净人作食时净釜倾倒。呼比丘佐支亦如是)
比丘旷泽中行。沙弥小不能担食具。佛言。应
并担。净人去秤上有净食。净人小不及举取
食。佛言。担净人秤上取。若渡水时净人小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1b 页 T85-0701.png
不能担食渡水。佛言。听担沙弥渡水。又诸比
丘担净人渡水时为水所漂手触净食。比丘
心疑不净。佛言。净人恒一心守视食。虽触无
罪。若浮囊渡净人小。佛言。使净人持食著浮
囊上渡 至彼岸上莫手触食。还使净人捉。饮
食具船上载。比丘不肯。上船以不净故。佛言。
从今听著罗薄。若席敷令遍应坐草触食具。
长老优波离问佛。有比丘。求水瓶误取苏油
瓶。是破净。应弃不。佛言。不破净。不应(已上出第
六十卷)五分云。中有诸水器。行食腻不净污。以
凡石揩洗坏僧器。佛言。不应以凡石揩洗。应
以汤灰汁洗之。有人以不净米一把投僧米
车中。佛言。若分别别除去。若不可分别趣去
把。

沙门护法净 毗跋律云。凡比丘受可食之
物。皆当如法澡濑清净。然后受食。若不如是
非出家人法。既非出家。其心亦非身心非法。
名放逸众生。非佛弟子 僧祇云。应以澡豆
灰土臣磨等净洗。齐腕已前揩令作声。不得
粗鲁。洗五指头。若净洗手已更相揩磨者。即
名不净。当更洗。若洗钵已手磨拭者。即名不
净。当停使燥。食时应护手。若磨头。或捉革
屣苏油囊。若内衣等。当如前净洗。若捉大
衣七条者。当以水洗。若食[麨]时手磨口。或两
手相揩。当更洗手。若净人以不净手行[麨]。僧
上坐得不净。馀比丘得名净。若净人持不净
[麨]写净[麨]上。一切是不净。净[麨]上得洗取者
净食(食时上坐应问。果菜净未无虫不。若不问如法治直月维那亦尔也)四分云。时
有比丘。乞食得饭乾饭[麨]鱼肉并著一处。馀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1c 页 T85-0701.png
比丘见恶云。佛言。不应杂著一处。若是一
钵应以物隔。若树皮叶。若键𨩲。若次钵。若小
钵。[麨]应手巾裹(出法犍度)时有比丘。洗连根叶更作
净。佛言。不应更作净。此洗即是净。净有五
种。一火净。二刀净。三疮净。四鸟啄破净。五
不中种净。此火净不中种净得并刀子食。馀
三种净应去子。又五种净。一皮剥净。二㓟
净。三广净。四破净。五瘀燥火净。不火净得
食。食有五生种。一根生种。谓姜荷等。二枝
生种(梨等)三节生种(芹蔡等)四覆罗种。五子子种
(子还生子)此五种子不以火净不得伤及食。十诵云。
比丘新勋钵苏著钵三洗不净。佛言。一心三
洗是钵名净。有比丘。用不净脂涂钵受[麨]。比
丘谓不净一物弃之。佛言。不应一切弃写钵。
馀净中怨食著钵者应弃。又比丘绳缀钵用
受热粥。少腻从缀间出。比丘一切都弃。佛
言。应弃此脂。馀应食。有比丘。净食中著不
净食。佛言。不净者却。馀残应食(不净食中著净食。饼中著不
净饼等亦如是也)有外道。持酒糟著食上。作是念。使出
家人不得食。诸比丘白佛。佛言。可却者却食
之。尊者阿难为佛请食。饭不熟。恐增佛患。在
祇洹门边自煮。佛知故问。阿难以事答佛。佛
言。善哉阿难。是食如是。食煮应法。从今若
食冷听更煮。若生食听火净已得煮。云何名
火净。乃至火一触。诸比丘与贾客大泽中行。
从贾客乞食。彼语比丘言。汝知此间难得。何
以故。不自担粮。比丘答言。佛不听我等自
赍粮。比丘以事白佛。佛言。从今听自赍粮。从
他抟净食听食。不抟净食不听食。诸比丘抟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2a 页 T85-0702.png
食时他人不与言。汝食中有何不可故抟。比
丘白佛。佛言。为净故与。与竟他不还。佛当
从乞取。云何名内宿。比丘界内无净地。置
食共宿是。云何名为内煮。界内无净地。煮食
者是。云何恶捉。若比丘自取食。后净人受。
是名恶捉。

受食法 四分云。有五种受食法。一互手受。
二手与物受。三物与手受。四物与物受。五遥
掷与得堕手(夫受食者割贪求之心。应仰手而受。令他施手中。若自捉器不应横手拄取及以𣛰
拌皆不成受。若不堕手中遣落器外者悉不得食。若意欲受此而错受彼。佛言不成。更当更受。若作总杂受意得
成受。若人触食。若动食器则失受。应杂更受。不得便自互触之。未受之前自手捉食犯恶触罪。然食为繁秽。宜
生厌离。不得贪味。竟览向已脱不成受。犯不与取。于食不节。致患妨道。当如药存身。修道而已慎莫贪味)
僧祇云。食时风吹尘来坌。钵下草不坌食者
得食草。当更受。若草俱食坌者一切更受。畜
生鸟兽及女人曳衣尘来亦如是。若作意受
者得名为净。净人行草叶疆菜饭果时应教
去放。若行果等堕叶上即转去者当更受。小
停者得名受食。迸食堕钵中作意得食。比丘
共商人结伴行语言。借我净人。商人言。可
尔。临进路时复言。我无净人。正有牛。大德须
者当取。比丘应使净人张囊盛种种食粮。计
日作分齐。已纽结著手上。至食时无净人。取
者一人挽纽一承取口言。受受得名受。若粮
尽未至所在者。当解囊净浣已更求粮食。著
中如前。若得菜甘蔗等。无人知者。以长绳
系使牛拔之言。知是畜生。若地有火。当使牛
近边过。火烧著者即名净(出受戒食中明此也)若白衣寄
比丘种种食。比丘念言。明日来取。必当与者
即名不净。若无心怖望而与者是名净(长食与沙弥净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2b 页 T85-0702.png
人怖望不怖望亦如是)十诵云。风尘人比丘钵中。比丘
心疑白佛。佛言。从今听得不受食。一土尘。二
谷尘。三水尘。四衣尘。五风尘。有比丘。置食
一面待时到当食。有鸟来啄一口口去。比丘
欲弃。佛言。但弃啄处。馀残应食。复有比丘。
蝇入食中。恐破受法。佛言。蝇不可遮。不破
受法。净人捉苏油瓶。注比丘钵中。不断比丘
疑不成受。佛言。下流非上流。不破受法。净
人著食时近比丘疑将非触食。佛言。受触无
犯。有病比丘。语看病人言。与我生熟苏油
石蜜。来看病人言。无假有者是佛物僧物。又
复不受恶捉内宿。佛言。听佛僧物内宿等。若
病人得上物差应与 五分云。佛告诸比丘。
随是我所制。而于馀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
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馀方必应行者皆不
得不行(出第二十一卷法下)非食时开制法 四分律云。八
种浆非时听饮。一梨浆。二者阎净果浆。三
者酸枣浆。四者甘蔗将。五者微果浆。六舍楼
伽果浆(善见论云。舍楼伽者。此是优钵罗拘物头花根捣。取汁澄使清。名为舍楼伽浆)七伽
楼师浆(善见论云。伽楼师者似庵婆罗果。一切木果皆得作非时浆。唯除七种谷。不得作非时浆。一切
诸叶得作非时浆。唯除叶不得。一切花得作非时浆。唯除摩头花计。一切果中除罗多树果椰子果波罗㮈子甜瓠
子冬瓜瓠。此六种果不得非时服。一切豆不得作非时服)八者蒲桃浆(时诸比丘入村乞食。见
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疑不敢非时食。佛言。听非时食。作法应尔。得未成石蜜疑。佛言。听食。得薄石蜜疑。佛
言。听食。得浓石蜜疑。佛言。听食。得白石蜜疑。佛言。听食。得杂水石蜜疑。佛言。听食。得甘蔗浆若未熟听饮。
若熟不听饮。饮如是法治得甘蔗。佛言。听时食。出七日药戒)五分云。比丘白
佛。八种浆以何因缘得饮。佛言。渴便得饮。一
庵婆罗果。二阇婆果。三周陀。四波楼。五蒲
桃。六俱罗。七甘蔗。八蜜浆 僧祇明十七种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2c 页 T85-0702.png
浆得非时饮。一庵罗浆。二枸梨。三安石榴。四
颠哆梨。五蒲桃。六波楼沙。七挞挞筹。八芭
蕉。九罽伽提。十劫颇罗。十一婆龙渠。十二
甘蔗。十三阿梨陀。十四呿婆梨 十诵八种
浆。一周梨。二茂梨。三枸楼。四舍楼 五说婆
多。六婆留沙。七梨。八蒲桃(以水作净应饮之)优婆离问
佛言。八种浆根汤茎汤叶汤花汤。果合可饮
不。佛言。若无味不离食请不浊听饮。有诸
比丘。贾客行遥过大泽。比丘从贾客与水。水
上有少食。诸比丘弃去水。贾客言。汝岂不
知是中水难得。何以弃之。比丘言。日时已
过。水上有少食。不应饮故弃。佛言。不应一
切弃。弃上少许水。下净水应饮。水底有少食
亦如是。将钵取池水。下有残食亦如是。有
比丘。从放牧人乞水。水瓶赋写水置钵中。水
上疑苏如芥子。比丘白佛。佛言。苏可却者
却。净水应饮。持赋钵取。水上有赋亦如是
(见上出六十卷)四分云。时有服吐下药。比丘煮粥顷日
时已过。佛言。听以完令麦。若完令稻谷煮令
熟。勿使破漉汁饮 十诵云。佛在苏摩国。阿
那律弟子病服吐下药中。复心闷。佛言。[麨]稻
花汁与。与竟问不止。言以竹麦汁与。与竟不
差。佛言。囊盛米粥汁与。与竟仍不差。佛言。
将屏处与米粥(出六十卷)僧祇云。若比丘服吐下
药。医言。应与清粥。不与便死者。当云何。尔
时应以洮米䊩汁槽盛渍病比丘。若病人不
堪者。取不破稻穬七过净洮。盛著囊中系头
净器中煮。不得令稻头破。破者不得与病比
丘 五分云。有吐下比丘。中后腹中空闷。佛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3a 页 T85-0703.png
言。以苏涂身。故不差。佛言。以面涂身。犹不
差。佛言。煖水澡浴。犹不差。佛言。与煖汤饮。
犹故不差。佛言。以瓮盛肥肉汁。坐著中足以
至晓。一切不得过时食。

* 匡究僧徒同住众法第十一

僧事既重。
干之不易。自非德行。内充威能两物谦逊心
不辞劳惮。何以剖判邪非营理。众则升天之
益。失则随前之损。凡为断事之人及经营三
宝。要明解经律。依理而行。不自高卑。彼不侵
物。闰已不求恩赏。不殉名誉。若能如是直护
三宝。自利利人功德无穷。评断诤事人。应备
五德。一持戒清净(惭愧畏罪。终不曲理)二多闻(明住解律。其理难屈)
三广诵二部戒利(善识轻重)四能问能答。能如法教
呵。及作灭摈。令得欢喜(评宜得所)五善能灭阙诤
(善于方便令前事消垢)具此五德。任整僧事大人之德。
欲治断他他事。先观五法(一观察前事是真实不二次观察后时有利益
不。三次观察令时宜不。四次观察不令僧生尘垢不。五次观察得善捌不。观次五法已当生好心言。众立制罚治
恶人断理佛言)律师与他判事。当具五德。一善知犯相。
二善知不犯相。三善知轻相。四善知重相。五
善知决断无疑。住毗尼而不动(具此五德方可为他断事)举罪
人当内备五德。一知时不以非时(事合众宜举则应时)
(法语谏晓自天口过)五慈心不以瞋恚(意在利彼非使怨)若不思量此
五法者。不得轻尔道口说他过。或乱僧众或
自恼恼他。寺主维那当备五德。一不受(不偏情于亲)
二不恚(不剋于怨)三不怖(不惧于强)四不痴(不陵于智)五知分未
分(善能分处祥可众心)入众应具五德。一应以慈心(若心慢众则令
众不喜。故须众爱法然后入)二应自卑下有拭尘布(谦心慎过不慢轻众)三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3b 页 T85-0703.png
应知坐起。若见上坐不应安坐。若见下坐不
应起立(人应众故)四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
若自说法。若请他说法(众依于法也)五若见僧中有
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不狂发起斗诤事故)有五种
非法默然。一若如法羯磨而心不同。默然任
(共作法事而所见不同。可得施言而情忍乖和。令众法不成也)二若得同意伴。亦
默然任之(德人助已不应默忍非法)三若见小罪。而默然任之
(事可消殄。而容忍秽众)四为作别住而默然(僧作三举名为别住。不容共彼同一
法事)五在戒场而默然(欲作羯磨。应唤同集。恐脱成别众)有五种如
法默然。一见他非法而默然(非法羯磨理可呵止。以不合时恐或乱众
心。不同彼于已无过也)二不得伴而默然(独是众非言则无用)三犯重而
默然(发起大事恐或乱众)四同住默然(如法和合不容生异)五在同住默
(人既尽集无宜乖乱)

* 四部律及论明三宝物义第十二

三宝物重不可不慎。若与用有方则顺教有
善。若费损无度则违理招愆。若欲曲知三宝物者。必须深达戒相识轻重。谨心畏罪乃可任掌。若不尔者速当远离如避火坑也。僧祇
云。若比丘作寺主塔无物众僧有物。便作是
念言。人所以供养众僧者皆由佛恩故。便
持僧物修治塔者。此寺主犯重(持塔物供养僧)若佛塔
有物。众僧无物。或僧有物塔无物者。得如法
贷用彼知事人。若贷物时应分明作券疏。僧
中读券使僧共知。若不读者越毗尼罪。其
物当依券要而还。众僧物事立名凡有五种。
一者四方僧物(一切重物皆名四方僧物。上至罗汉下至沙弥尽有其分。无有和合卖买借人
及外私用)问。何故不言十方僧物而云四方 答。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3c 页 T85-0703.png
就一世界中上下无僧明四方。语宽通收四
维上下。故但论四方。若道十方亦复无妨。
且 边明也。二常住僧物(言常住者。常在此处不可移动。四方僧来即此处受
用。从物为名故称常住僧物)三者招提僧物(若俗人以地别施现前僧。各故私房。四方僧
来无安置处。有人就此私地中为四方僧起立房舍。供给所须。此房能招致四方僧来集此房。造言招提僧物也)
四者僧祇物(僧祇者。此云大众。大众共有此物。故名僧祇物)五者僧鬘物
(僧园中花作鬘质得物来。从鬘得物故僧鬘物也)问。用重物得偷兰遮
罪。四方僧非一。谁边得罪 答。现前四方众
僧。上至罗汉下至沙弥。一人边得一偷兰遮。
除过未 五分律云。讫罗多邑有比丘。共分
僧物以为五分。作私有想。令诸比丘不得住
处。佛因此事告诸比丘。四方有五种物。不可
护不可分。一住处地。二房舍。三须用物。四果
树。五花果。一切比丘皆有其分。若护若卖若
分。犯偷兰(四分同。但分作四分为异)又四分云。时有比丘。在
僧地中作私房。有上坐客比丘来语起避上
坐。彼比丘言。是我私房。何故起。佛言。语令
起。若起者善。不起者应语言。还僧地更无有
理。以僧地入己(出房舍揵度中)僧祇云。僧地中作房。上
坐来与不者。应持草木更馀处去。僧地中作
房。上坐来不与者毗尼。斫僧园花果越毗尼
(若树老无子无花。又须用作屋。应施主听得用。要须者便令乾燥。语施主听得用之)若僧房柴
薪燃有限齐者不得过取。燃无定限者多亦
无罪。舍卫有比丘。僧地种果自取不与人。诸
比丘白佛。佛言。此种殖有功德。与一年取。若
树大不欲一年。并取者听年年取一枝。枝遍
则止。若种满一园亦听一年取(若欲渐取亦随意取。遍以止。菜听
一剪种。菰取一播熟。渐取类取亦如是)十诵云。优波离问佛。僧房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4a 页 T85-0704.png
破。得持僧卧具覆具等物卖治房舍不。佛言
得。又问。两房破。得卖一房治不。佛言得(出六十卷)
诸比丘取僧园中树木用煮羹饭粥煮汤药染
衣等。旧比丘不喜。如是言。我等经营种殖勤
苦。汝等客比丘不语我默然烧用。比丘以是
白佛。佛言。从今日僧中树花应取用供养佛
塔及阿罗汉塔。若有净人使取果啖树上。大
木四方僧应用作梁椽。树皮树叶诸比丘自
在用(若僧地中有枯树木。不得独取燃火。何以故。此是属四方僧故。若僧地中有好树。众和合得用作
佛塔僧房。不和合不得用。若大众中三四人别作大房。地中先有树。众僧分处与得用。若僧不分处与不得用。若
作房者在此地中。自种树者得用治房。若种者不在。有馀僧来住者。此树不须白僧亦得用也)花树
果树除众僧和合用治塔作房。私不得破。善
见论云。若寺舍空废无人。比丘来去。见树有
果应打钟。若无钟下至三拍手。然后取食无
罪。若不如是食犯盗。若檀越为房舍施。如是
受者回作食得偷兰遮。应还直。若为房舍施
应作房舍用。若饥俭时众僧饮食难得。或病
或国土乱时。有比丘舍寺而去。寺舍园果
无人主领。若知此者重物得作食用。为护住
处故。又寺中房舍多无人修治。房舍毁坏。
应留好者卖馀粗坏者为食用。亦为护住处
故。若檀越为三衣布施。若众僧无房舍。作
白羯磨回作房舍。众和合用无罪。若比丘为
作典赏物人。为他穿墙偷去。是比丘用心
守护闭房坚牢。虽失不偿。若不用心守护。皆
须偿。如是应广知 僧祇云。比丘知僧物有
应与有不应与。与有二种。若损若益应与。云
何损者。有贼来诣寺索种种食及物。若不与
者或能烧却寺舍虽不应与恐作损事故随多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4b 页 T85-0704.png
少与。云何益者。若治僧房舍工匠等。及料
理物事人应与。若王及大热力者应与 十
诵云。有诸王臣数至竹园观看。从比丘索食
薪火灯烛。若与恐犯罪。不与惧作患。以是白
佛。佛应立处分人。处分人已不白僧。得用十
九钱供给客。若更须应白僧竟与(出三十四卷)有阿
兰若处贼。从比丘索食。不与便截比丘腰断。
以是白佛。佛言。若有如是怖畏处。若乞与
半乞少与少。若都索都与。莫以是因缘故得
大衰恼 毗尼毗婆沙论云。若比丘以少物
赠[目*遂]。白衣纵使四事供养。满阎浮提圣众不
如静坐清净持戒。若强力欲破坏塔像。以物
货之。得存者宜以塔像物消息之(僧祇物损益亦如是。父母是
福田。听供养益。僧者应与。孤穷乞人慈心故应与。外道求法长短故应与)檀越施物凡有
八种(出四分律犍度中)一比丘僧施(虽属比丘现前人分)二比丘尼
僧得施(虽属比丘尼现前数人分)三二部僧得施(莫问人数多少。分物二分。半属
尼。半属比丘也)四僧得施(来者皆得应作羯磨分。亦不得共尼同作羯磨。亦不得羯磨钱宝。若招
提僧不应作法)
五界内僧得物(属住处僧。僧入界者皆得。但取舍物时为定。若施常住僧来
者共用。不得舍去)六同羯磨僧得施(同一住处作法事者得此物)七称名
字僧得施(若慢言施。上座法师施。咒愿施 看应人等。此不简亲疏。亦得施僧之福)八人
僧得施(从上坐行之。随取者而与之也)随檀越施。依此八法而
分(无上件别上座应问。八种施中为作何施。若不依此八法而施。则不得施僧之福。若不依此八法而受。则
轻损信施。违犯处多。若欲分物差具德者分之。好恶平等勿生偏颇。自馀众僧亦不得生贪。无法乱语利养难消
贫富不在此。亦莫嫌恨改人志行。若得衣唯可割破。而分不劳卖取钱。设得钱者慎莫手受。应语。我不应受
此不净财。若我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应语净人言。知是看。是此人还与比丘者。当作彼人物。故受使净人。当须
衣时当如法索如法求如法与如法受如法用)五分律有比丘。父母贫
欲供。以事白佛。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4c 页 T85-0704.png
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琦。衣
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
尽心尽形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善
见论云。比丘受用施物有四种。一盗用(若比丘无戒。
依僧受施饮食。名为盗用)二负债用(若比丘受人信施 应先作念而受。名负债用。利知者口口作
念。钝者且先作念。一切床敷卧具所受用物。皆先作念。若不为障寒热羞耻故用衣。若不为除饥食渴病故
而受食及药。是名负债用。若不先念得突吉罗罪)
三亲友用(七学人受用施 如子受父母无异。
名亲友用)四主用(真人罗汉受用施物名主用)此四中盗用最恶也
 毗尼母论云。比丘受信施。不如法用为施所
堕。堕有二种。一食施他人施不如法修道
放逸其心。二转施。不如法人是堕于三涂。若
无三途受报。此身即坏腹食出于外。有九种
人应施。一父母。若贫应施。若富有不应施。二
治塔人。三奉僧人。四治僧坊人(此三人若过分与者堕)
病苦人。六婴儿。七任身女人。八牢狱(此四种人慈心与物
望报。当为佛法不留难故)九者诣僧房乞人(若自有粮不随与者堕)若比
丘不坐禅。不诵经。不营三宝而受。施者为
施所堕。若三业中趣一业者得受知足 僧
祇云。若檀越施僧床蓐。但执𣰽㲙𣯫枕叠腰
带刀子𨥌伞盖扇革屣针筒㨵扴刀澡灌。是
中床蓐俱执𣰽㲙𣯫枕。如是重物应入四方
僧其馀轻应分。若檀越言一切尽分。应者不
应分(若比丘道路行。俗人见比丘生欢)从施主意分。若言一切施
四方僧。

(喜心故。持种种杂物布施。是中若有重物应与随近寺。当语施主言。我持此床蓐与某寺比丘。若言。我已决意
施复用问。为比丘语言。亦可置间供养供给。客僧得其功德。复言。不能我已决意施。应语言 此是重物。难致
可此间贸取直彼间还作不。若言。任大德意。贸直到彼住处床蓐直置蓐。如是一切随宜贸易也)僧祇
戒律缘起第一¶ 第 705a 页 T85-0705.png
十诵卖僧重物借人私用。设一切僧集亦不
得。若用犯突吉罗 四分五分。偷兰遮。不同
之义付之高德。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

申年八月二十七日沙门明润于此曩恭礼
写记

净土寺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