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44c 页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沙门慧远撰

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
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
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

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
以释来意。二对后科分。三依文正解。来意如
何。两义释之。一约序义释其来意。二就正宗
以解来意。言约序者曲复有二。一就佛以释。
前品维摩现病起发。维摩现病原为起说须佛
影响故。从此已下如来告问起彼所。说所告
卷二 第 445a 页 T38-0445.png
人先告声闻故此品来。二就维摩显德以释。
前品之初直叹显德。前品之末寄说显德。二
得名为寄化显德。从此已下寄对显德。先对
声闻显其德高故此品来。约序如是。言就正
宗释来意者。前品之中因凡问疾明教凡法
从凡至圣。从此已下因圣问疾明教圣法。教
圣之中先教声闻故此品来。来意如是。次科
其文。于中有二。一约序科判。从此至后独寝
一床以疾卧来文别有三。一维摩诘念问为
由。二如来因念告命问疾。三维摩念文殊师
利与众来下空室待问。二就正宗科判其文。
从此讫尽香积品来文别有二。一维摩诘念待
圣问。二佛知下如来告问显其所说。科别如
是。次释其文。先解初段维摩所念。言尔时者。
生念时也。长者维摩起念人也。自念疾等正
兴念心。然此句中念待圣问。非念为病。良以
维摩悲物情深。待化如渴。故兴此念。维摩现
病专情为物。心虽为物得佛影响化事方成。
故念自己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悯病
为慈境。故念自己寝疾于床。悯苦唯佛故念
世尊。佛有深慈于苦多怜故念大悲。举佛大
慈欲使如来悯己病苦并怜所化为己必问。
有大慈者见应怜故复怪啧。宁不垂悯宁谓
安也。我今病苦安能忍此而不垂悯。上心怜
不名之为垂。悯谓悲悯。下佛知心遣人往
问。佛知其意兴告所由。下正告之。先告不堪。
后告所堪。便足佛以何义通告不堪。解有三
义。一为彰如来心等不偏。所以通告。与涅槃
中普告大众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寄众言
卷二 第 445b 页 T38-0445.png
显维摩德故须通告。告命不堪彰其德高。告
命堪者显其德妙。第三为欲广寄众言以显
维摩所说之法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不
堪彰昔所说。后告所堪明今所说。等是通告。
以何义故。先告不堪后告堪者。解有两义。一
者欲次第等告令问成上三义。以是义故先
告不堪。若先告堪后则无宜告不堪者。第二
为欲约对不堪显后能问。所问人高所说必
深。令人渴仰。以是义故先告不堪。告不堪中
先告声闻后告菩萨。如来熟知声闻不堪。何
劳通告。解二有三。第一为显佛心平等。与
涅槃中先告比丘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对
众人显维摩德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声
闻。对之以显维摩德高超出二乘。后告菩萨。
对之以显维摩德高过诸菩萨。第三为欲广
寄众言。以显维摩所说之法故须通告。故下
文中先告声闻明其所说教声闻法。后告菩
萨明其所说教菩萨法。等是通告。以何义故
先告声闻后告菩萨。解有三义。一声闻近佛。
随近先告。菩萨不尔。为是后告。第二为欲声
闻菩萨等告令问成前三义。以是义故先告
声闻。若使如来先告菩萨。后则无宜更告声
闻。以彼劣故。第三义者约法次第。前品之中
明教凡法从凡至圣。故此品中次告声闻。对
之以显教声闻法从小至大。故至后品方告
菩萨。对之以显教菩萨法化法应尔。就此品
中所告声闻凡有五百。前十别列。馀悉总举。
就前十中对初九人明法身因。对后一人明
法身果。就前九中对初八人明修行法。对后
卷二 第 445c 页 T38-0445.png
一人明出家法。就前八中对前七人明修善
法。对后一人彰灭恶法。就前七中对前六人
明修道行。对后一人明起通行。修道行体。起
通行用。就前六中初舍利弗明不住行。次对
目连明入證行。对后四人明助道行。此即地
经同相三道。就初人中先告后辞。即告舍利
汝行问疾是告言也。舍利名字已如上辨。是
王舍城波罗门子。其父本是南天竺人。外祖
先是王舍城中大论义师。王与封邑。舍利父
至与其论义。外祖受阙。王夺其封与舍利父。
外祖因即嫁女与之生舍利弗。其舍利母先
与其兄摩呵𤘽絺罗共为言论恒不及兄。至
怀舍利论常得胜。𤘽絺因是入出更学后生舍
利。年始七岁。十六国中论义第一。后佛出世
从佛出家。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故馀论中赞
叹舍利唯馀佛世尊。一切众类智慧及多闻
欲比舍利。于十六分中不能及其一。今先告
之。何故先告。以其慧胜弟子中标为是先告。
问曰前说声闻德劣故佛先告。舍利既是弟
子中胜。何故先告。释言舍利慧行虽上馀行
劣他故后先告。以声闻人各有第一殊胜事
故。我不堪等是辞言也。于中初辞次释后结。
我不堪任至彼问疾是初辞也。所以下释。故
我下结。释中所以自徵起后。我有何所以云
言不堪。下正辨释。昔曾彼呵为是不堪。于中
先举被呵由缘。时维摩下出被呵辞。时我世
尊闻是语下由己卑阙彰己不及。初中忆昔
举被呵时。曾于林中出被呵处。宴坐树下彰
被呵事。宴犹默也。默坐树下名为宴坐。宴晏
卷二 第 446a 页 T38-0446.png
相监。晏是安义宴是默义全别。今彰宴矣。下
出呵辞。所以须呵为使舍利舍小举大并利
馀人。于中初言维摩来谓总以标举。言告称
谓不别显之。先呵后教。唯舍利弗不必是坐
为宴坐者是呵言也。唯是敬辞。舍利出家。维
摩在俗。俗须敬道。是以言唯。下悉同然。胜坐
未彰未可全非故云不必。下出教辞。于中先
举次教后叹。夫宴坐者是总举也。夫是语端。
此举菩萨胜坐之法。下别教示。于中六句。相
从为四。初句为一教离凡行舍相證寂。次二
为一教离小行即寂起用在净恒染。次一为
一重教离凡舍證寂。后二为一重教离行在
染恒净。就初句中不于三界现身意者欲色
无色是其三界。凡夫在于欲色两界受色形
果名为现身。在无色界受心法果说为现意。
菩萨了知三界虚妄但是心作。證实除舍无
处可在。为是不于三界地中而现身意。是为
结之。次两句中初句依定即寂起用。后句依
慧。在净恒染。就初句中不起灭定现威仪者
灭定是其九次第中灭尽定也。灭尽心想名
为灭定。义如别章。此应具论。威仪是其四威
仪也。行住坐卧是四威仪。声闻灭定舍四威
仪菩萨常现。何故而然。声闻威仪事识心起。
入灭定时事识心灭。故舍威仪。菩萨威仪起
处有三。初则依于事识心起。次则依于妄识
心起。终则依于真识心起。如实三昧法门之
力自然而现。如如意珠无心分别能雨宝物。
三种心中前二无常。灭定能灭。后一常心。灭
定不灭。其所灭者在灭定时不起威仪。其不
卷二 第 446b 页 T38-0446.png
灭者虽在灭定常现威仪。今据后义以教舍
利。是故说言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不舍道法
现凡事者圣慧是道。烦恼业等是凡夫事。声
闻在道舍凡夫事。菩萨常现。何故而然。声
闻之人未得法空。见烦恼等有而可畏。断已
入圣。故得圣已不能现前。菩萨穷空知有如
幻。在而不畏。故常行摄化众生。所以不舍。故
下文中说行非道为通佛道。又复菩萨證入
缘起三昧法门。法门力故自然普现共凡夫
事。如涅槃说。大般涅槃能建大义。即其事也。
声闻之人未得此法所以不能。次一句中心
不住内亦不在外为宴坐者六根是内六尘名
外。凡夫心识依于六根增上缘生名为住内。
依于六尘缘缘而起说为在外。菩萨不尔。知
根与尘妄想心起如梦中根梦中尘。心外无
法。以知无故离不起。不复依之集起心识。
故不住内亦不在外。故下文言不念内外行
于平等。又复妄心是无常法六识并起。始起
之心必有依托。所托中强者名根弱者称尘。
真心常住无所依托。以无依故不可宣说强
根弱尘。今教舍利舍妄取真故。不住内亦不
在外方为宴坐。后两句中初句明其现起见
惑而行圣道。后句明其现起修惑而證涅槃。
就初句中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为宴
坐者五见之心名为诸见。身边邪见戒取见
取是其五也。菩萨随化常现超之名为不动。
以不离故。故下文言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
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虽现
起之内心恒止。故常修行三十七品。不断烦
卷二 第 446c 页 T38-0446.png
恼入涅槃者随化现起贪嗔痴等名为不断。
内心恒寂名入涅槃。是为结之。此等诸行难
言方成故名为宴。圣所安处说之为坐。上来
别教。若能如是所印可叹胜令学。上举呵辞。
时我世尊闻是默止不能加报申己卑𨷂彰己
不及。此语顺于外国语法。顺此应言世尊我
时闻是默止不能加报。前辞次释。故我不任
结己不堪。次告目连令往问疾。目连性字𤘽
律陀。父先无子从𤘽律陀树神求得。因与立
称名律陀。是王舍城辅相之子。先与舍利同
事那若。心专求道而无所得。设谓无道。那若
垂终病中微叹。二人请问。师何所叹。那若答
曰吾念世人恩爱所缚。其南天竺金地国王
身丧火殡。夫人恋忆投火而死。吾为之叹。二
人私记。那若死后有诸商人金地国来。二人
访问如那若语。二人便言师定得道。但我非
人遂共要契。若有所得必相告语。为要之后
佛始出世。頞鞞比丘入城乞食。舍利见其进
止异常知有胜师。待乞回还舍利便问。汝师
是谁。頞鞞答言是大沙门。重问汝大沙门何
所宣说。頞鞞答言诸法因缘生大沙门所说。
诸法因缘灭大沙门所说。舍利问之豁然悟
解。即于言下道證初果回至本处。目连遥见
即知有得寻便问之。舍利还以所闻具答。目
连闻之亦悟初果。二人因即投佛出家。徒众
二从往至佛所并得罗汉。目连于佛弟子之
中神通第一。今命问疾。于中先告后辞不堪。
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是故下结。初总了知。释
中所以自徵起后。下正辨释。于中有四。一举
卷二 第 447a 页 T38-0447.png
己昔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彰被呵辞。三说
是法时八百居出发菩提下教呵利益。四我
无此辨自申卑𨷂彰彼难及。初中忆昔举被
呵时。入毗耶离于里巷中出被呵处。为居士
说陈被呵事。说何等法。文中不辨。当应为彼
白衣居士说戒说施生天法等。故下被呵。自
下第二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目连及诸
居士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唯下是
别。别中不当如仁者说是呵辞也。教不应法
故曰不当。又不应机亦是不当。夫说法下教
其正说。于中有二。一约所说法体以教。二夫
说法者无说无示下约就能说之仪以教。前
中广显法宝之相令人證入。于中初总。法无
不别。法相如是岂可说下以理及责。就初
总中夫说法者总举说事。当如法说总以教
劝。当如法宝体性而说。法无生下随法别教。
于中广显法宝体相令依宣说。法宝体相如
涅槃经念法中说。妙寂离相圆具众义。诸佛
菩萨所游行处常恒不变。此即经中佛性真
法如来藏矣。藏是一切诸法实性。是实性中
无诸法相。故此文中破相显之。宣说无生亦
无诸法。言虽说空约实而辨。故下文中皆就
法体说无众生无寿命等。然法虚融义无不
在。今此且约五阴及与十八界门而演说之。
馀类可知。先就五阴明法离相法无我所。离
我所下就十八界明法离相。众生起计多在
此处故就论之。前五阴中句别有十。辨义唯
二。前之四句明人无我。后之六句明法无我。
二无我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人无我中四
卷二 第 447b 页 T38-0447.png
句何别。初句明其真法体中无有众生。第二
无我第三无寿第四无人。此即是彼胜鬘经
中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四种义也。
我众生等四种何异而须别遣。通释一物其
犹眼目。于中别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宣说
阴体以为神主名之为我。和合之中计有定
实说为众生。相续之中计有神性任持不断
名为寿命。作用之中立有主宰说之为人。番
对彼故说无我人众生寿命。故彼转女身经
说云观内无我外无众生。内外和合无其寿
命毕竟清净。所以无人。观内无我阴体非神。
外无生者五阴集用望其阴体名之为外。于
中无实名无众生。内外和合无寿命者阴共
假生相续名命。无别命体毕竟清净。名无人
者宰用名人。以无我体人用亦无毕竟净。文
中初言法无众生正明理无。谓于真实法宝
体中无有众生。所无有三。一无横计神我众
生。二于假名众生之中无其定性。三无假名
众生之相。此等皆是情相之有故悉无之。馀
用类尔。离生垢者彼情显理。取我之心名众
生垢。真法之中无此我心名离生垢。以无垢
心故无众生。第二句中法无我者正明理无。
亦真法中无三种我准前可知。离我垢者破
情显理义同前解。此两句中破情显理。后二
句中破相显理宜须记知。第三句中法无寿
命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寿。准前可知。
离生死者破相显理。若真法中有其生死。故
可就之说有寿命。既无生死就何说寿。第四
句中法无人者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
卷二 第 447c 页 T38-0447.png
人。准前可知。前后际断破相显理。有为之法
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若真法中有
此二际。则可就之以说于人。真中无此。就何
说人。于情为有于理本无。番情显理故说为
断。非有所除。就后六句明法空中初二离相
次二离名。次有一句结前离相。末后一句结
上离名。初两句中前之一句正明离相。相后
之一句破去心缘成前离相。就初句中法常
寂然正明理无。真法不动故曰寂然。灭诸法
者破相显寂。五阴是相于真本无名灭诸相。
有相不寂无故寂矣。就后句中法离于相正
明理无。于真法中无五阴相名法离相。无所
缘者破相显理。若真此中有相可缘不名离
相。于真法中无相可缘故法离相。以无所缘
能缘亦无。次两句中前之一句破名破说。后
之一句破去心觉成前离说。就初句中法无
名字正明理无。谓真法中无彼妄想所立名
字。言语断者破去言说显成无名。名是言本。
以无名故言语不生名言语断。举语言断成
名无矣。就后句中法无言说离觉观故破情
显理。觉观言因。以真法中无觉观故言语不
生故无言说。粗思名觉纳思称观。此皆精
道。真法出情故无觉观。次下一句结前离相。
法无形相正辨理无。谓真法中无阴形相。以
此结前离相之义故说无相。如虚空故类以
显之。真法离相似世大虚故言如空。自下一
句结前离名。法无戏论正明理无。理外名言
斯成戏论。真中离此名无戏论。以此结前离
名之义故说无戏。毕竟空故释以显无。永绝
卷二 第 448a 页 T38-0448.png
言论名毕竟空。上来就阴明法离相。自下第
二就十八界明法离相。六根六尘及以六识
是十八界。文中句别有其十九。初之一句明
人无我。后十八句明法无我。就初句中法无
我所正明理无。明真法中无我及所义如上
解。离我所故释以显无。法空中句虽十八相
从为三。初有六句明六根空。法无动下五句
之文明六识空。法离好下七句之文明六尘
空。初六句中前三破相。后三即实。就前三中
初句约识以明根空。第二得尘以彰根空。第
三约自而显根空。就初句中法无分别正明
理无。于真法中无有六根生识了尘名无分
别。离诸识故释以显无。于事分齐六根生识。
真中无此名离诸识。以离诸识故无分别。第
二句中法无有比正明理无。根尘相对名之为
比。真中无此名法无比。相待者无释以显无。
以无根尘相形待故说为无比。第三句中法
不属因正明理无。于事分齐根从因起与因
作果名为属因。真中无此名不属因。不在缘
故释以显无。亲生名因疏助称缘。有缘可在
则可对之说其属因。无缘可在知复对何说
为属因。亦可缘者因之别称。言不在缘当知
犹是不在因矣。不能重言彰不在缘。生不离
缘因之为在。真不假缘故曰不在。不在缘故
不属因耳。后三句中约如法性实际三藏以显
即实。此三何异。于真法中空名为如。有名法
性。非有非无说实际。真云何空。离相离性。云
何不空。具诸佛法。云何复名非有非无。有无
同体。此如法性实际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
卷二 第 448b 页 T38-0448.png
论。所显真法共此三门同体义分。故得以法
即如法性实际等也。就初句中法同法性当
相正辨。如来藏中一切佛法名为法性。所辨
真法与彼一体。一而不异故说为同。法性云
何而说同乎。法性清净常恒不变。所辨亦尔
故说同矣。入诸法故释以显同。入犹顺也。顺
诸法性故名为同。此一体法云何名顺云何
名入。体性虽一义门恒别。义别体同故得云
入。下皆同尔。第二句中法随于如当相正辨。
不异如义。法界虽别空理不异故说为如。所
辨之法顺彼如理故名为随。此与如一何得
言随。义如前解。门别义同故得说随。前同此
随言左右耳。无所随故释成随义。以于有法
无有随故。随顺如也。第三句中法住实际当
相正辨。际谓际畔处之别称。穷实之处名为
实际。所辨真法即于实际名之为住。前随此
住言左右耳。诸边不动释成住义。不为有无
二边倾动故住实际。其次五句明识空中前
二破相后三即实。前两句中初约尘以明识
空。后句正就识体明空。就初句中法无动摇
正明理无。六识之心往来取尘名为动摇。真
法常住不同于彼名不动摇。不依六尘释以
显无。不同六识六尘生故无动摇。就后句中
法无去来正明理无。六识之心三世流转名
为去来。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真法不尔故无
去来。常不住故释以显成。现在名住。若使真
法曾住现在故可对之说去说来。法无现住。
知复望何说去说来。此二遣相。下三即实。即
三脱门。三脱之门义如后解。法顺空者顺空
门也。随无相者随无相门。应无作者应无作
卷二 第 448c 页 T38-0448.png
门。前顺次随后说其应。绮亦言耳。亦以真
法与此三门义异体同故得说顺说随说应。
就后七句明尘空中初有四句。正就尘体以
说其空。次有一句。约根辨空。次有一句。复说
尘体以明其空。末后一句约识论空。就初四
中法离好丑明离尘相。于事分齐尘有美恶
名为好恶为名丑。真法无此故说为离。法无
增损明离尘法用。顺益名增违总称损。真
法离此名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明离
尘体。六尘之体有起有尽说为生灭。属人曰
归。真法无此故无生灭。亦无所归。此一分竟。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约对六根以明尘空。于
事分齐六尘是其六根所行不名为过。真中
无尘根等不及故名为过。此两分竟。法无高
下还就尘体以辨其空。于事分齐尘有胜劣。
上地尘胜名之为高。下地尘劣说以为下。真
法离此故无高下。常住不动释无高下。此三
分竟。法离观行约识辨空。于事分齐尘为识
缘不离观行。于真法中无尘可缘。是故名离
一切观行。上来别教。法相如是岂可说者以
理反责。牒前所辨名法如是。名相但绝心行
亦无岂可宣说。上来得就所说以教。下次约
就能说以教。于中先教离四种心。然后说下
结劝宣说。何者四心。一教除见心。二当了下
教离痴心。三以大悲不教舍小心。四念报
恩下教远凡心。初句之中教令远离我人之
报名除见心。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明无说人。将言对法名之为说。以
言对人目之为示。于理实无名无说示。夫听
法者无得明无听人。以听对言目之为闻。将
卷二 第 449a 页 T38-0449.png
听对法说以为得。于理亦无名无闻得。次以
喻显。譬如幻士喻无说人。为幻士说喻无听
人。当建下劝。第二句中教知根法然后起说
名离痴心。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劝知根也。以
前目连说不应机故劝了根。善于知见所挂
碍劝知法也。以前目连言不当理故劝知法。
第三句中教修广心。教生大意名舍小心。以
大悲者教修广心。广念众生名为大悲。赞于
大乘教生大心。以心大故称赞大乘。第四句
中教离魔业外道邪学名远凡心。念报佛恩
教离魔业。依佛法而得利益及欲加损名背
佛恩。菩萨番彼念欲护法名报佛恩。不断三
宝教离外道。外道习邪乘违正法名断三宝。
菩萨番彼自求正法转教他人能令三宝相续
不绝。是故名为不断三宝。上来别教。然后说
法总以结劝。上来第二明教呵辞。第三教益。
第四目连自中卑阙。文显可知。前辞后释。
是故不任总结不堪。前对舍利明不住法。次
对目连明其證法。下对四人明助行法。于中
初对迦叶须菩明乞食行摄功德法。后对富
楼及迦旃延明入法行摄智慧法。就前二中
初对迦叶明乞食法。后对须菩明取食法。就
后二中初对富楼明起行法。后对迦旃明生
解法。所辨如是。先告迦叶令法问疾。迦叶
是姓。字摩诃波罗耶檀那。此翻名为大施先
矣。摩诃是大。檀那是施。波罗耶者名之为先。
是王舍城波罗门种家极臣富。妇名婆山。其
人昔于游叶佛时作薄像师。时有一女。时一
金钏。倩此像师修营佛像。由斯福善恒相逢
卷二 第 449b 页 T38-0449.png
遇。今值佛世还为夫妇。身并金色。在俗无欲。
同皆出家齐得罗汉。其中委曲事如经说。迦
叶即于佛弟子中头陀第一常行乞食。今命
问疾。于中先告汝行问疾。迦叶众多将大以
标。下辞不堪。于中初总所以下释是故下结。
释中所以自徵起后。下对辨释。文别有三。一
举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
时我世尊闻说是下自彰卑阙显彼难敌。初
中忆昔举被呵时。于贫里乞出被呵事。迦叶
立意立怜其贫者无有福善现受贫总。今
受其施欲令当富。故贫里乞。由斯不等故后
被呵。自下第二维摩教呵。何故须然。为使迦
叶弃小学大是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
下别显之。别中先呵。住平等法应次行下是
教辞也。呵中初言有慈悲心而不不能普是
正呵也。舍富从贫出不普不普事。又复前句
有慈不普违于菩萨等慈故呵。舍富从贫违
头陀中次乞故呵。教中有三。一正教。乞食二
名乞心。二以空聚下就乞食时教妨过仪。三
者若能不舍八邪已下就乞食后教生道法。
前中四句准事不次。次而论之。行乞为始次
乞第二取为第三受为第四。但今文中为欲
次乞教令利他故在先论。行乞与后取之为
受同教自利。故回后说。又得次乞教舍二乘
居使之过故在先论。行乞与后取受二事同
教舍凡生死之过。故回后说。初次乞中住平
等法教修等心。番前有慈而不能普。应次行
乞教修等行。番前舍富从贫里乞。后三句中
斯教自为言有隐显。初句为离生死之缘须
卷二 第 449c 页 T38-0449.png
行乞食。第二为断生死之因须取揣食。第三
为舍生死之果须受彼食。就初句中为不食
故应行乞者食是身缘。得净法身方能舍远。
彼净法身要修舍世资生之业。乞食资身行
道方得故为不食。须行乞也。第二句中为坏
和合应取食者因能聚果名为和合。内證真
道方以永离。其道必由舍世资生。从他取食
资身起行方能證会。是故为坏和合之相应
取揣食。自从他求。尔时名取。为不受故应受
食者不受生死有为之果名为不受。不受唯
佛。佛果二由舍世荣生。从他受取资身起道
方能剋證。故为不受。须受彼食他与领得方
名为受。自下第二教防过仪。以空聚想入聚
落者就入聚时教离人想。观聚无人故名为
空。入聚多起男女等结故教修空。所见色下
就行乞时教离法想。于乞食时多于六尘而
生诸结。故教防离。然此文中于六尘境治法
各异。于色尘境教观根空而为对治。于声尘
境教观境虚而为对治。于香尘境教类粗事
而为对治。于味尘境教离取心而为对治。于
触尘教离能取及所取事而为对治。于法尘
境教观境空而为对治。立从皆得为约此六。
教人多治显隐异论。初言见色与盲等者盲
人无根于色不著。行者应尔。观眼体空同盲
无根于色不取。故下文言若知眼性于色不
贪不恚不痴。馀亦应然。言所闻声与向等者
向虚无无可贪取。观声似彼虚假无实无可
贪取。馀亦应尔。言所嗅香与风等者风事浮
粗人多不著。观香似彼莫生贪著。馀皆应然。
卷二 第 450a 页 T38-0450.png
言所食味不分别者标杓无心虽在诸味不生
分别。行者应尔。当如标杓除去心想莫生分
别。馀悉应尔。言受诸触如香證者智證法时
不见己心以为能取。不见前境以为所取。行
者应尔。知身体空无其能觉。亦观境空无其
所觉。故如智證馀亦应然。知法如幻无自他
性教观性空。幻无定性诸法像此。幻法无体
名无自性。此幻法中亦无妄计我人等实名
无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灭教观相空。如彼
幻化因缘法相毕竟空寂何但无性。相亦不
有。以无相故无法可生。故本不然。无法可尽
故今不灭。又知如幻明法非无。无自性等显
法非有。无自他性明非性有。本自不然今亦
不灭明非相有。义如前解。又复知法如幻相
者明知世谛。无自性等明解真谛。无自他性
性空真谛。本自不然今亦不灭相空真谛。亦
如上释。观法既然馀尘类尔。上来第二于乞
食时教防过仪。自下第三就乞得后食用之
时教生道法。句别有十。前之三句正教起道。
中间五句彰益劝为。末后两句叹胜劝学。就
前三中初二教起利他之行。后一教修自利
之行。复前二中不舍八邪入八解脱约因以
教。声闻独善故舍八邪入八解脱。菩萨兼利
随物现同故不舍八邪入八解耳。言八邪者
番八正说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乃至邪
定。言八解者一义名彼八正之道为八解脱。
彼八与邪正相番故。亦可名彼内有色相外
观色等为八解脱。修彼能治贪食过故。故下
文言佛说八解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
卷二 第 450b 页 T38-0450.png
乎。故教人中言以邪相入正法者约果以教。
邪相世间正法涅槃。声闻独度舍邪入正。菩
萨兼益随物现同。不舍世间而證涅槃。故不
舍邪入正法矣。上教利他下教自利。言以一
食施一切者下施众生。施有二种。一施令食。
二以食施之。共将奉佛及众贤圣为是须施。
供养诸佛及众贤者上用奉圣。作决定意勿
得随冥。为此施竟然后自食。上来三句正教
起行。次下五句彰益劝为。初有两句。就上初
句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明彼益。如是食者
牒前起后。下就论益。非有烦恼非离烦恼约
慧辨益。非入定意非起定意约定彰益。以前
不舍八邪义故非离烦恼非入定意。于八邪
中有邪见故非离烦恼。有邪定故非入定意。
以前入于八解义故非有烦恼非起定意。以
八解中有正见故非有烦恼。有正定故非起
定意。次有一句。就前第二邪相入正以明證
益。非住世间是前文中入正法也。非住涅槃
是前文中以邪相也。下有两句。就上第三食
施一切供诸佛等以明修益。其有施者牒前
一食施于一切供佛及圣。下就论益。言无大
福无小福者就因辨益。以等施故无有偏施。
凡夫小福亦无偏施。贤圣大福。言不为益不
为损者约果辨益。以等施故无有偏施。持戒
之益施破戒之损。上来彰益。下叹显胜令人
习学。于中两句。初言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
闻。前三句中结叹初二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以邪入正。行无偏著上顺佛德名正入道。不
同声闻舍邪取正。所以不依。为不空食人之
卷二 第 450c 页 T38-0450.png
施者结叹第三施以一食施于一切供佛及圣。
生福广大故不空食人之施也。自下第三自
彰卑阙显彼难敌。于中四句。一彰己昔日闻
法欣庆得未曾有。二即于下明已闻说准此
类馀乘于一切菩萨深敬。三复作念下彰己
昔日教叹维摩斯有在家俗人之名。辨才智
慧乃能如是自在无碍。四其谁下明已因是
慕大厌小。其谁不发三菩提心是慕大也。从
是不复劝人声闻辟支佛行是厌小也。前辞
次释。是故不任总结不堪。次告须菩提令往
得疾。外国正名为须浮帝。传者音殊名须菩
提。其须浮帝此名善吉亦曰空生。初生之日
家物悉空故名空生。其人于佛弟子之中解
空第一。又传无诤三昧亦胜。今命问疾。先告
后辞。辞中初总次释后结。释中所以自徵起
后下对释之。于中有四。一举己昔日被呵由
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时我世尊闻此
芒然不识已下自申己阙彰彼难敌。四说是
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下教呵利益。初中忆
昔举被呵时。入舍乞食陈被呵事。自下第二
维摩教呵。何故须然。为益须菩并净二百天
子法眼故须教呵。于此之中维摩初先取钵
盛饭。后正呵诘。何不直呵乃先取钵盛满饭
乎。此有三义。一取其钵为尽言论。若不取钵
彼得切难喜畏舍去。故须取钵。虽取其钵下
须菩提犹欲舍去。说令不取。二若不盛饭望
直设难相涉悭过。为拂此迹故先盛饭。三欲
寄食以兴言端故先取钵盛满饮矣。下正呵
之谓我总举唯下是别。呵意如何。释者不同。
卷二 第 451a 页 T38-0451.png
若如生公肇公所释。要须菩提證空平等上
齐佛下等凡乃可取食。若依什公释显难意。
要须菩提證空起用上等诸佛下同凡夫乃可
取食。又人复言徵须菩提令入法界缘起净
门。上同诸佛亦入法界缘起染门。下同凡夫
乃可取食。若当准彼乐璎珞经难意全别。今
应同彼。彼经如何。其须菩提夜梦。如来以金
色手而摩其顶。晓问如来。佛时答曰汝于今
日当得闻于未曾闻法。其须菩提闻是语已
入城中乞食。城中一女身佩璎珞伎乐自娱。
因以呼之为乐璎珞。其须菩提过至其家。是
女遂取须菩提钵。盛满饭已执钵未还。问须
菩提。汝何故乞。为有我想命想人想而乞耶。
须菩提答。我无我想命想人想。是女复问。若
无此想为何乞食。须菩提答。诸佛世尊亦行
乞食。何独见责。是女对曰。佛目无我想。须乞
但为物。云何为乎。彼中具辨为二十事故行
乞食。汝同彼耶。须菩提言。我未同佛。是女复
徵。自无我想便非自为。未同如来复非为他。
为何乞食。其须菩提默然无对。维摩今此责
相似彼。凡难声闻乞食所为必用此法。离道
更无。故今维摩还用此理徵须菩提。其乞食
者无过自为无过为他。自为凡夫。其为他者
谓佛菩萨。若同此二乃可取食。其须菩提自
忖无此两种所为。取食莫由。故下置钵而欲
舍去。难意如是。文中有二。一约佛设难。若同
诸佛乃可取食。二若须菩提不见佛下约凡
设难。若同凡夫乃可取食。前中合十一句文。
初之一句徵令同佛證空平等乃可取食。后
卷二 第 451b 页 T38-0451.png
十徵令问佛成就解脱之德乃可取食。就初
句中于食等者诸法亦等将食类法观食体空
名为食等。以此类馀名法亦等。言诸法等食
亦等者以法类食观诸法如名为法等。以此
类食名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者结听取
食。就后十句徵令同佛解脱德中前九是别
后一总结。就前别中初之七句约行以徵。后
之两句约人以徵。复前七中初五断德。后二
行德。复前五中初之三句是烦恼断。次一业
断。后一苦断。烦恼断中初二见惑。后一修惑。
见惑之中初钝后利。钝中不断淫怒痴者是
佛不住无为行也。淫者是贪。怒者是嗔。痴是
无明。随化常起故曰不断。此即是不行违通
道。亦即是下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
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又二即是地
经之中发起胜行。涅槃经中佛非无偏常行
遍事。问曰此行为是佛作为是他见。释言据
情。佛无心作。他见我为。就能是佛所作。佛作
有二。一是三昧法门力现。如涅槃说大般涅
槃能建大义纳妃生子种种示现。亦如华严
善财所求一切法门悉能示现如是等事。二
修力故现。佛以过去大悲愿力亦以发起殊
胜行力。虽无心想自然能现。是二相须。云何
相须。法虽能起起必假修。如似火珠虽能出
火见日方生。亦如水珠虽能出水见月方出。
此亦如是。故涅槃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
法无故异法灭坏。修虽能起起必依法。如声
依谷方能发响。如形依镜方能生像。此亦如
是。修力所现即是报应。法力所现即是法应。
卷二 第 451c 页 T38-0451.png
一门既然。馀门率尔。亦不与俱是佛不住有
为行也。證实返望由来不有。无法可在名不
与俱。非是有法舍而不俱。后利中不坏身者
还是不著无为行也。现行身见而不舍离名
不坏身。而随一相还是不著有为行也。理如
一相行證名随。此约见惑以辨解脱。下约修
惑。不灭痴爱还是不住无为行也。无明住地
名之为痴。欲爱色爱有爱住地说以为爱。随
化现行故曰不灭。起明脱者还是不著有为
行也。明是慧明翻对前痴。脱道心脱翻对前
爱。由断故起于慧明。明即慧脱。由离爱结
故起心脱。此约烦恼明解脱德。下次得业。以
五逆相还是不住无为行也。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其五逆。此背恩
及违福田故说为逆。杀父杀母背恩故逆。后
三违于福田故逆。广如别章。此应具论。随化
现起名五逆相。如调达等诸业皆起以此五
逆。重故偏说。重尚为之轻不待言。而得脱者
还是不住有为行也。永绝业羁名得解脱。此
句约业明解脱德。不缚不解约对苦报明解
脱德。同前说。亦不为生死苦报所缨名为不
缚。随化现受称曰不解。上来约断明解脱德。
下约智从。智有因果。不见四谛非不见谛约
因以论。示有见疑不观谛理名非见谛。内实
觉了名非不见。斯乃地上通名见谛。非得果
者约果以说。此言略少。准前应言非得果非
不得果。且举一边。名佛为果。不舍一切菩
萨所行故非得果。实證菩提故非不得。今略
不辨。上来七句约行以徵。自下约人。言非凡
卷二 第 452a 页 T38-0452.png
夫非离凡者内备圣德故非凡夫。现行凡事
化众生故非离凡法。言非圣人非不圣者现
为凡愚化众生故名非圣人。内具圣德故非
不圣。上来别徵。虽成一切而离诸法总以结
之。随别难尽故须总结。此等皆是佛菩萨德。
徵令同之。乃可取食总结应受。具前德者乞
必为他故可取食。自下第二约凡设难。明同
凡夫自为而乞乃可取食。于中初明同诸外
道乃可取食。住八难下同馀凡夫乃可取食。
为与众魔共一手下明同众魔乃可取食。前
中有二。人同外道违佛法僧无行方便乃可
取食。二若须菩提入邪见下明同外道无解脱
行乃可取食。前中先令违背三宝。后结可取。
若须菩提不见佛者明同外道违离佛宝。不
闻法者违离法宝。彼外道下违离僧宝。同诸
凡夫外道为师故离僧宝。于中初明外道为
师。次明须菩提从之出家。后明须菩随之堕
落。前中初言外道六师总以标举。彼外道中
有六种人各别立见说为六师。次列其名。富
兰那迦叶是第一人。迦叶是姓。富兰是字。此
乃是其空见外道。末伽利拘赊梨子是第二
人。末伽是字。拘赊母名。将母以别名拘赊
梨子。此常见外道。删阇夜毗罗胝子是第三
人。删阇是字。毗罗母名。将母以别名毗罗胝
子。此一因见外道。亦得名为苦行外道。宣
说众生受苦受乐皆由往因不藉现缘。往业
未尽不得解脱。多受苦行酬其往业。往业既
尽便得解脱。何耆多翅舍钦婆罗者是第四
人。何耆多翅舍是其字也。钦婆罗者是其𣯊
卷二 第 452b 页 T38-0452.png
[饥-几+(立/木)]。被此为衣就之以标名钦婆罗。此自然见
外道。说一切法自然而有不从因缘。此涅槃
中纳衣之即师。迦罗鸠驮迦旃延者是第五
人。迦罗是字。迦旃延是姓。此是自在天因外
道。说自在天为众生因。众生由之受苦受乐。
尼乾陀若提子者是第六人。尼乾是字。若提
母名。将母以别名提子。此不须修外道。说
诸众生于未来世过八万劫自然解脱。譬如
转缕纨于高顶缕尽自止。上来别列。下明此
六与之为师。此初句竟。次明须菩因其出家。
后明须菩由之堕落。外道邪见造作邪业堕
坠三恶名彼师堕。须菩学之亦堕三恶名汝
随堕。可乃取食结听令受。世间违背三宝之
人为身求食。汝若同之为身求食乃可取食。
上来明其违背三宝无行方便。若须菩提入
诸邪下明同外道无解脱行。入诸邪见明无
道因。不到彼岸明无灭果。亦应结言乃可取
食。文中略无。上来第一明同外道乃可取食。
自下第二明同馀凡乃可取食。于中五句。前
三同凡无自利行。后二同凡无利他行。就前
三中住于八难不得无难无道方。八难如上。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明无道体。同恼有彰。
离净无治。汝得无诤一切亦得明无道果。此
返言耳。若正应言一切众生不得无诤汝亦
不得乃可取食。然此返言与下文中若弥勒
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其言相似。以何
义故为此返徵。彼须菩提乞食似凡。汝乞似
凡得无诤定。一切众生乞食似汝亦应得之。
凡乞似汝不得此定。汝乞似凡亦同不得。乃
卷二 第 452c 页 T38-0452.png
可取食。何者是其无诤三昧利根罗汉凡所
施为。常豫观察欲界众生未起烦恼起意将
护不与其竞名无诤定。故杂心云云缘欲未
生恒依不动智慧。下二同凡无利他中其施
汝者不名福田无善益他。世间罪人供之无
福。供汝似彼。不生功德名非福田。供养汝者
堕三恶道有恶损他。世有增上造罪众生。有
人乐恶爱其所作而供养之堕三恶道。供汝
似彼堕三恶道。及可取食。上来第二明同馀
凡乃可取食。自下第三明同众魔乃可取食。
于中初先徵令同魔后结听取。前中有八。初
四同魔有损他行。后四同魔有损己行。就前
四中为与众魔共一手者明同魔业。魔专坏
乱作业同彼名共一手。中间两句明同魔人。
作诸劳侣与魔为伴。魔能劳乱名之为劳。与
彼为伴名作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
异者自身作魔。魔是魔王。诸尘劳者是其魔
民。义如前。坌染众生故说为尘。身皆同之名
等无异。于一切生而有怨心此之一句明同
魔心。于一切生欲坏其善名有怨心。上来损
他。自下四句明同诸魔有损己行。谤佛毁法
不入众数。此之三句违背三宝明无道因。终
不得灭明无灭果。上令同邪。如是行乞乃可
取食总结听受。具前过者须为身乞。汝若同
之乃可取食。上出呵辞。自下第三申己卑阙
显己不及。于中初先彰己被难茫然不解舍
钵欲去。后彰维摩安慰令住。就安慰中取钵
勿惧总劝舍怖。下别安慰。别中有二。一举化
人类须菩提明无能畏。二所以下将其化法
类己难辞明无所畏。前中维摩先举化人问
卷二 第 453a 页 T38-0453.png
须菩提。次须菩提以理正答。下维摩诘取其
所答类菩提。后劝舍畏。就初问中随须菩提
意解以问。于意云何问其意解。于汝意中所
解云何。如来作化以是事语宁不者举事正
问。何故偏言如来化人。如来辨胜难辞可畏。
为是偏举。佛辨难当。以其化人无心想故无
真实故。用前难辞而难语之毕竟不畏。故今
反问。宁有惧不我言不也须菩正答。化人不
畏故曰不也。下取所答类须菩提。言一切法
如化者汎举诸法类同化人。言一切法皆如
幻化明须菩提亦同化矣。汝今不应有所惧
者结劝舍畏。知身如化无能畏者故不能惧。
自下第二明己难辞。问如幻化明无畏所以
者何徵前起后。所以向前劝汝取钵勿惧者
何。下对释之。句别有五。初一切言说不离是
相明言如化。不离向前幻化相矣。道言一切
言说不离即显向前难辞亦然。二至于智者
不者文下明于难辞。不应生畏此名菩萨以
为智者。良以智者知言如幻故于文字不著
不惧。举彼智者于文字中不著不惧。今须菩
提同彼智者于前难辞不著不畏。三何以下释
前智者不著所以。先徵后解。文字性离为是
不著。文字体空名为性离。四无有文字即真
脱下会前文字性离之义即真解脱。名前性
离为无字文。真解脱处绝离言辞。故无文字
即真解脱。五解脱相者即诸法也。以真解脱
即一切法皆离文字。皆离文故悉不可畏。此
第三竟。自下第四明维摩诘教呵利益。二百
天子法眼净者入见谛道名法眼净。由闻前
卷二 第 453b 页 T38-0453.png
说證入初地见法显了名法眼净。非小乘中
得法眼净。前辞次释。故我不任总结不堪。次
告富楼令往问疾。其富楼那是其字也。此翻
名满。弥多罗尼是其母名。此翻名慈。将母以
别名弥多罗尼子。其人于佛弟子之中说法
第一。如法华说。故令今之今往问疾。先告
后辞。辞中还初总辞不堪。次释后结。释中所
以自徵起后。下正辨之。辨中有四。一举本昔
被呵由缘。二出被呵辞。三时维摩入三昧下
彰其巧化。四我念声闻不观人下申己卑阙
以小自责。就初段中忆念我昔举被呵时。于
大林中出被可处。为诸新学比丘说者彰被
呵事。说何等法。总知说小不知小中说何等
法。自下第二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富楼
并令比丘舍小求大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
谓总举。下别显之。别中有四。第一呵其违欲
说法。二汝不能知众生根下呵违根说。三欲
行大道莫示小下重就第一呵违欲说。四此
比丘久发大下重就第二呵违根说。初中四
句。两句教两呵。初言先当入定观心然后说
者教观欲说。二无以秽下呵违欲说。约喻呵
之。无谓勿也。以犹用也。小乘之法如似秽食。
比丘大欲事同宝器。勿用小乘秽弊法食投
于大乘乐欲宝器。三当知下教知欲说。观始
知终故复教之。比丘念大汝须知之。四无以
下呵违欲说。约喻呵之。比丘大欲以似琉
璃。小乘小欲事同水精。勿将馀人水精小欲
同此比丘琉璃大欲。此初段竟。第二呵其违
根说中汝不能知众生根原呵不知根。勿得
卷二 第 453c 页 T38-0453.png
发下遮其授小。无得发起以小乘法法说以
遮。彼自无创勿伤之也喻说以遮。彼诸比丘
大根完具名为无创。教小侵损目之为伤。遮
抑不听故言勿伤。第三重呵违欲说中约喻
以呵。于中三句。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是一呵
也。比丘求大名欲大道。小法卷狭如似小
径。求大教小理所不应故云莫示。无以大海
内于牛迹是二呵也。比丘广欲如似大海。小
结狭浅事同牛迹。安心住法目之为内。此亦
不应故言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
彼萤火是三呵也。比丘大欲如似日光。声闻
小欲事若萤火。将大同小理所不合。是故呵
言无以日光等彼萤火。第四重呵违根说中
言此比丘久发大心中忘此意举彼大根。如
何以小而教导之呵其授小。我观小乘智慧
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呵不知根维摩自导。我观小乘下出所观。智
慧微浅犹如盲人智体劣也。不能分别一切
众生根之利钝智用狭也。以智微故不能分
别一切众生。智慧浅故不能分别根之利钝。
此出呵辞。自下第三彰其巧化。于中六句。初
维摩诘默入三昧。二由入三昧令此比丘自
识宿命。曾于过佛种善发心。此乃维摩宿
命通力故令识之。菩萨宿命凡有六种。如
地持说。一自知宿命。二知他宿命。三令他
人知己宿命。四令他人自知宿命。五令他
人知他宿命。六能令彼所知众生展转相知。
今令比丘自识宿命是第四门令他自知。三
即时下由识宿命还得本心谓还得本大乘心
矣。四于是下明诸比丘由得本心荷恩致
卷二 第 454a 页 T38-0454.png
敬。首是头首。稽首礼足显敬悯至。五维摩
诘因其得心更为说法。六由为说法彼于菩
提不复退转。此诸比丘住在善趣。由闻命
说进入种姓。故永退。自下第四彼富楼那
自申己阙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前
辞次释。是故下结。次告迦旃令往问疾。迦
旃是姓。字名扇绳。其父早丧。母恋不嫁如
绳连扇风吹不去。因与立字名曰扇绳。从
佛出家。佛弟子中论义第一。今命问疾。先告
后辞。我不堪任是总辞也。所以下释。故我下
结。释中所以徵前起后。下对辨之。文别有三。
一举己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
辞。三说是法时彼比丘下教呵利益。初中忆
昔举被呵时。佛为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
敷演义等出被呵事。说浅覆深不当物机。所
以被呵。我即于后敷演其义总以标举。谓无
常等随别列之。法门开合备如上辨。今据一
门且列斯五。前四生死后一涅槃。自下第三
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迦旃并令比丘解
法心胜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下别
显之。别中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是呵辞
也。彼迦旃延相法未已见法生灭。是故名为
生灭心行。用此心行说己所知不称法实。故
呵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法之实相备如
后辨。下复教之。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
者约就无常法门以教。无常义中有二种门。
一世谛门二第一义门。世谛门中有三无常。
一分段无常。六道果报三世分异。二念无
常。有为之法念念还流。一刹那须初生次
卷二 第 454b 页 T38-0454.png
住终异后灭。此前两门明法生灭破去常相。
三者自性不成实无常明法虚集破遣常性。
是义云何。即前二种以理推求。四相同体相
夫似立。无有一法别守自性名性不成。性既
不成知复说何以之为常。故名曰性不成无
常。于此门中有生有灭。即名为常以守性故。
无生无灭乃名为常以无性故。故地持云不
知无言自性无常有生有灭。若知无言自性
之事一切无常。何者是其同体四相有为之
法义同幻化。相有体无。相有名生虚无称灭。
相有名生生非灭前虚无称灭。灭非生后故
生与灭同时无别。又此宣说无法为生。生非
灭外还即说彼相有为灭。灭非生外故生与
灭同体无别。即此生灭幻炎像立名之为住。
又复幻法各守自相亦名为住。故地持云以
自性故名之为住。此住亦非生灭之外。即此
虚法异于真谛性实之法故名为异。又异妄
情所立情实亦名为异。此异亦非生住灭外。
良以同时义分四故说之以为同时四相。故
下文言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又以
同体义分四故说之以为同体四相。以同体
故就馀三相义说为生。离馀三外无别生性。
生无性故生性不成。以此生性不成实故生
则无生故生无常。还就馀三义说为住。离馀
三外无别住性。住无性故住性不成。以此住
性不成实故住则无住故住无常。馀亦如是。
此三广释如优檀那章。此应具论。世谛如是。
第一义者前无常法穷其体实毕竟空寂由来
不有。此空是其无常之实名无常义。与经中
卷二 第 454c 页 T38-0454.png
说观苦无生为苦谛义其言相似。无常之义
具辨如是。声闻但能世谛分中解知分段及
念无常馀悉不知。是须教。就可教中若据世
谛。宣说自性不成无常以为毕竟不生不灭。
无常中极故云毕竟。生无生性灭无灭性名
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究竟无常义矣。亦无
住异。且言生灭。若就真谛。离相穷极名为毕
竟。理寂无为名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无常
之实性故名无常义。亦无住异。且说生灭。汎
论如是。准下流类。此应偏教真谛之义。五阴
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者就苦以教。苦义亦
二。一世谛门二真谛门。世谛门中苦别有三。
所谓苦苦坏苦行苦。此三广释如四谛章。今
略辨之有三种门。一约缘分别。缘别内外。内
心涉求名之为内。刀杖等缘目之为外。外有
违顺。刀杖等缘名之为违。己身命财亲戚之
类说以为顺。外中违缘能生内恼。名之为
总。从彼苦缘生于苦心。从苦生苦。故名苦
苦。外中顺缘在能生乐。坏则生苦。故名坏
苦。内心涉求名之为行。文行疲恼厌之生
苦。名为行苦。第二约缘就体分别。心性是苦。
于此苦上加以事恼。苦上加苦故名苦苦。加
何等苦。加前三苦悉名苦苦。有为之法念念
灭坏名为坏苦。前后迁流目之为行。迁流不
安名为行苦。第三约就三种无常以别三苦。
约就向前分段无常以说苦苦。有为之法体
性是苦。于上加以分段粗苦。苦上加苦故云
苦苦。又以三世分段粗苦显有为法本性是
苦。用苦显苦亦名苦苦。约念无常宣说坏苦。
卷二 第 455a 页 T38-0455.png
有为无常念念灭坏故名坏苦。约就自性不
成无常宣说行苦。同体四相因缘虚集目之
为行。虚集之行体无自性。自性无安故名行
苦。世谛如是。言真谛者穷苦体性毕竟寂灭
无相为无。于中浅深更有多义。如彼四谛章
中具辨。今且总举。此之真谛是苦实性亦名
苦义。如是世谛分中前二三苦声闻能解。今
不须教。第三门中前之二苦声闻亦解。今不
须教。虚集行苦及苦真谛二乘不知。理须具
教。但今偏教苦之真谛。五阴之果从因纳得
名五受阴。于阴穷解名为洞达。达阴实性本
来常寂无阴可生名空无起。此空是其苦家
体实名为苦义。如汤炎水无水为实。此与经
中观苦无生名知苦谛其言一也。诸法究竟
无所有是空义者就空以教。法空名空。空义
不同。汎有五阶。一阴非我所名之为空。如毗
昙说。虽名为空体是有法阴为体故。二假名
法中无有定性名之为空。如成实说。三妄想
法虚寂无相说之为空。如阳炎水水即无水。
不但无性。近而求之相亦不有。四妄想法虚
无说空。如梦所见心外无法。五真如法体寂
名空。体虽真有离相离性故说空矣。五中前
二声闻能解。今不须教。后三不知。为是须教。
所教之空离相中极故云究竟无所有矣。如
是究竟无所有者是真空义。阴上无人阴中
无性不名真空。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者
教无我义。此说人空以为无我。分别有五。一
阴非神主名为无我。如毗昙说。二于和合假
名人中无有人性名为无我。三于妄想毕竟
卷二 第 455b 页 T38-0455.png
空中无有和合假名人相名为无我。四于妄
想毕竟空中无有我人众生之相名为无我。
五于平等真如体中无有真法集用人相名为
无我。五中前二声闻能解馀三不知。为是须
教。言我无我而不二者。依如毗昙。凡夫横计
我众生等名之为我。五阴法类非神非主名
为无我。此我无我相对为二。若于平等第一
义中非直无我亦无五阴。无我之法是二齐
无故云不二。如此不二方是究竟无我之义。
若依成实。凡夫横计我人之性名之为我。假
名众生无有定性名为无我。此我无我相对
亦二。若于平等第一义中非直无彼定性之
我。亦无对情遣性无我。是二䨥绝名为无二。
如此无二方是究竟无我义矣。故下文云我
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
二。是为入不二法门。与此义同。法本不生今
亦不灭是寂灭者教涅槃义。涅槃有三。一事
尽无处数灭无为名为涅槃。如是涅槃本无
今有。二约缘显实破相證寂名为涅槃。法性
常寂而妄相烦恼所覆。修八圣道以为了因。
灭除闇惑證本法性。一證永寂故曰涅槃。此
前二种经说为果。三就实论实。真体常寂名
曰涅槃。此一涅槃非因非果。就实论。实实外
无缘。知复约何以之为因。实外无缘。知复约
何以之为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故涅槃云
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虚非实非一非异非因
非果。于此分中无惑可生无染可灭。三中初
一声闻亦解。后之两门二乘不知。为是须教。
于后二中偏举后门而以教示。是说以言法
卷二 第 455c 页 T38-0455.png
本不然今亦无灭是寂灭义。上来第二教呵
辞竟。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是第三
段教呵利益。前辞次释。故我下结。次告阿那
律令往问疾。前明行德此论行用。用谓六通。
且彰天眼。此阿那律经中亦名阿尼楼驮。又
亦名为阿泥楼豆。本是一名。传之音异。此云
无灭。八万劫前曾供辟支。所得善根于今不
灭。故云无灭。是佛堂弟。如来父叔合有四人。
各有二子。佛父最大名曰净饭。有其二子。长
名悉达多此云成利。如来身是。小名难陀。其
第二叔名曰斛饭。亦有二子。长名提婆达多
亦曰调达。小名阿难。其第三叔名曰白饭。亦
有二子。长名阿那律。小名摩呵男。其第四叔
名曰甘露饭。亦有二子。长名跋提。小名提沙。
佛有一阿姑名甘露味。唯有一子。名尸陀罗。
前诸释子并皆出家。其阿那律天眼第一。得
眼因缘如经中说。彼阿那律于一时中佛边
听法。坐下眼睡如来呵责。咄咄故为寐。壅
螺蚌蝎类。其阿那律被呵惭愧。多日不眠遂
便失眼。造诣耆婆求欲治之。耆婆问其患眼
内缘。那律具答。耆婆对曰睡是眼食。久时不
眠眼便饿死。永更叵治。那律闻之遂修天眼。
半头见物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今命问疾。先
告后辞。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故我下结。释中
所以徵前起后下对之辨。于中有六。一举昔
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我时
默下自申己阙。四彼诸梵下诸梵赞叹问真
天眼。五维摩为说。六诸梵闻之发心。愿求礼
敬辞去。初中三句。一阿那律彰己昔日一处
卷二 第 456a 页 T38-0456.png
经行。游行诵经名曰经行。二明诸梵来问天
眼。良以诸梵报得神通悉具天眼。闻阿那律
天眼最胜心生慕仰故来请问。严净梵王与
万梵俱标列请人。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
作体启请方便。问我几何天眼所见正问天
眼。此乃顺于外国人语。顺此应言那律天眼
所见几何。问其天眼所见分齐近远几许。故
曰几何。三我即答下那律具答。吾见释迦三
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小乘所见。局在一
界。故以释迦标而别之。如龙树说。声闻人中
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一千国土。大者能见二
千国土。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二千
国土。大者能见三千国土。今阿那律是大声
闻。应见二千。强修力故能见三千。又以愿智
自在力故能见三千。所见分明故如观掌庵摩
勒果。上来具列被呵由缘。次出呵辞。何故须
呵。为今诸梵求佛真眼所以呵之。文中维摩
来谓总举。下别显之。唯阿那律天眼作相为
无作相进退两定。下就设难。假使作相则与
外道等就相彰过。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
见就无设难。无相即是真谛无为故应不见。
此第二竟。我时默然是第三句自申己阙彰
己不及。第四句中初明诸梵闻其所说叹未
曾有。次为作礼后问孰有真天眼。孰谓谁也。
第五句中维摩言有总以答之。言佛世尊得
真天眼就人略辨。常在三昧悉见佛国不以
二相辨相广答。寂而常用。故在三昧悉见佛
国。声闻法中眼耳二通定外作用。大不同小
故在三昧悉见佛国。用而常寂故见诸国不
卷二 第 456b 页 T38-0456.png
以二相。如日照物不生分别。第六句中初明
诸梵闻说佛眼发心愿求。次礼维摩后。去
不现下结可知耳。次告优波令往问疾。上明
修善。此对优波明其对治灭恶之法。优波离
者是天竺语。此云上首。持律中上。本在家时
是诸释子剃发之人。后诸释子出家之时优
波送去。诸释子等欲至佛所脱所著衣冠璎
珞。并所乘像与优波离。释去子后优波思
念。诸释子等果报如此尚舍出家。我住何为。
若彼有得我亦应然。以所得物安著树上像
系树下作如是言。诸有取者吾即施之。后往
佛所。诸释子见问其来意。优波具答。释子大
喜即使请佛。此人先来为我驱使。若后出家
我喜轻慢。愿佛先度我当敬事。佛先度之。诸
释子等同为设礼。是时大地为之振动。空声
赞言。诸释子等憍慢山崩。出家之后持律第
一。今命问疾。先告后辞。辞中初总次释后结。
释中所以徵前起后下正辨释。文别有五。一
举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我下彰二比丘称赞维
摩。四我答言下明己述叹。五时二比丘疑
悔除下明二比丘闻法获益。第一段中初明
比丘犯律为耻不敢问佛请优波离。以优波
离持律第一故偏请问。后优波离为其解说。
言如法者如戒律法。明犯不犯轻之与重名
为说解。自下第二明呵辞。何故须然。为教犯
罪二比丘等。破相灭罪故教以呵。文中维
摩来谓总举。下别显之。有呵有教。无重增此
二比丘罪是呵辞也。云何重增比丘造罪。原
卷二 第 456c 页 T38-0456.png
由著有取相故生。令复为其说有罪相增其
情取故曰重增。当直下教。当直除灭勿扰其
心是总教也。云何曲灭而复云直。说有罪相
方教纤治名为曲灭。说罪体空破离罪相名
直除灭。义如后辨。勿扰其心以理遮抑。扰谓
扰乱。云何扰心而言勿扰。说罪怖之增其
怯惧名扰其心。说罪无罪令心正住除疑欢
喜名为不扰。下别教之。所以者何。何徵前起
后。所以教汝直灭者何。彼罪性学等明罪体
空成应直灭。初先正教。其知此下结叹令学。
前中有三。一就罪正破。二如佛说下约心以
破。此亦名为约因以破。心为罪因。三一切法
生灭已下约法以破。此亦名为约缘以破。一
切诸法是罪缘故。初中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
者明罪体空所以不在。内谓六根。外谓六尘。
又内自身。外谓一切众生等缘。罪从因缘假
合而生。本无自性。以无性故内外中间一切
不在。不在内外既法无罪。不在中间离法亦
无。就第二段约心破中文别有四。一明众生
垢净依心。第二心亦不在内下约心破罪。三
如优波离以心相下重复约心破遣罪相成向
后段。四唯优波离妄想垢下重明垢净皆依
于心成向初段。初中为欲约心破罪故引佛
说明垢与净皆依于心。良以心是众生本体。
是故心垢即众生垢。心净生净。第二约破罪
之中先明心空次约明罪后类诸法。宗为明
罪举馀类显。心亦不在内外中间明心空也。
内谓六根。外谓六尘。内外和合而生心识。别
求无性。以无性故不在内外。中间亦无。故涅
卷二 第 457a 页 T38-0457.png
槃云眼色明欲四事和合而生眼识。是眼识
性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欲中。馀亦如是。
不在内外类同前罪。是故亦言如其心然罪
垢亦然。将心类罪明罪同心。如心既然不在
内外不在中间。罪垢亦然不在内外及不在
中。诸法亦然类显诸法。法同心罪不在内外
及不在中故曰亦然。诸法既然罪是一切诸
法之例何独不尔。不出于如显亦然相。前说
心性不在内外及不在中。即是如义。诸法同
心不在内外及不在中。亦即是如。如外无法
故云不出。自下第三重复约心破遣罪相成
前第二。于中为明一切众生心无垢寄优波
离悟解以显。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
有垢不维摩反问。就人指法是以言如。彼优
波离具二解脱。一心解脱。断除爱结。二慧解
脱。断绝无明。今举心脱故言心相得解脱耳。
又就心中有性有相。真谛心性。世谛假有是
其心相。心性常寂无脱无缚。世谛心相有缚
有脱面相异性故说心相。得解脱时以其心
相观空离染名得解脱。此解脱时宁有垢染
可断除不。我言不也优波正答。得解脱时垢
深不有故曰不也。是义云何。若见垢染可除
可断不得解脱。不见垢染可除可离达本无
垢。方得解脱故答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
心相无垢亦如是将圣类凡。凡类未解无垢
理同故曰如是。自下第四重明垢净皆依于
心成上初段。于中三句。一妄想心垢无妄想
心净见等三倒之心是其妄想。若依地持八
种妄想名为妄想。有则迷真所以是垢。无即
卷二 第 457b 页 T38-0457.png
真显所以是净。二颠倒是垢无倒是净八倒
名倒。有则迷于生死涅槃故名为垢。无则解
达所以是净。三取我是垢不取是净取我亦
是八倒所收。以此患本故复别举。上来第二
约心以破。自下第三约法以破。于中初明一
切诸法生灭无性类罪无性。诸法皆下明法
心起心外无相类罪无相。前中初法如幻等
喻。如幻喻明自性无常。言如电者喻念无常。
诸法下合。后中诸法皆妄见者法说明空。如
梦等喻。喻别有四。一以妄想下合。上来别教。
其知此下结叹合学。其知此者知前所辨。是
名奉律行顺律法。其知此者知前所辨。是名
善解心解律法。调伏名律观空破罪。是真调
伏故名善解。此第二竟。自下第三明二比丘闻
法称赞。二比丘言上智哉者叹胜过劣。解出
优波故曰上智。哉是助辞。是优波离所不及
等明下劣上。是优波离所不及者明智不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明说不及。优波离时持
律最胜故名为上。而不能说罪性空寂除灭
我罪名不能说。我答言下是第四段明己述
叹。舍自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
之辨叹其说胜。智慧明达为若此也叹其智
胜。时二比丘疑悔除下是第五段彰二比丘
闻说获益。益中有三。一除疑悔。二发大心。三
兴广显。显一切众生得维摩辨。前辞次释。
故我下结。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卷二 第 457c 页 T38-0457.png

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
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
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
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宿缘故。
缘如经说。本曾为王。沙门求见六日不看。故
得此报。又于往昔曾塞鼠穴。故受此报。佛将
出家。父王恐畏国祠断绝留连不听。菩萨于
时手指妃腹而语之言。却后六年尔当生男。
即如其言。佛出家后六年方生。初生因缘备
如经说。佛成道已还宫之时罗睺始年五六
岁计。如来将至变千比丘悉如己形。罗睺直
尔往至佛所。佛手摩顶将还精舍。敕舍利弗
目连度之。出家之后喜多暴口形名他人。佛
于一时以法诫约。于斯永断打骂不瞋。佛叹
其人忍辱持戒。密行第一。今命问疾。先告后
辞。辞中初总次释后结。释中所以徵前起后。
下正辨之。文别有三。一举昔日被呵由缘。二
时维摩来谓我下明教呵辞。三于是维摩语
诸已下明教呵益。初中忆昔出被呵时。毗耶
离等彰被呵事。先问后答诸长者子何故为
问。现睹罗云所舍至重。未见所得是以怪问。
言毗耶离诸长者子标举问人。来至我等明
请方便。问我言等彰请问辞。唯罗睺罗敬告
其人。汝佛之子所承至高。舍轮王位所舍极
重。彼罗睺罗若不出家作铁轮王王阎浮提。
故今举之出家为道彰其所作。俗中安身谓
卷二 第 458a 页 T38-0458.png
之为家。解素从缁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
何等利问其所得。罗睺下答。我即如诸为说
出家功德利者谓。依出家功德经说经言。有
人杀三千界所有众生。或挑三千众生之目。
其罪无量。其出家者福多于彼。罗睺当应为
说此利。自下第二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教
罗睺及长者子离相正出故须教呵。时维摩
诘来谓我言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先呵。
夫出家下如法正教。呵中不应说出家利当
言正呵。所以下释。先徵后解。无利无德是为
出家举是显非。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等明非异是。乐名为利善称功德。罗睺以其
舍俗为出家故对在俗家业等苦说乐为利。
对彼俗中邪业之非说善为德。维摩以其离
相为出。故说无利无功德者是为出家有利
有德悉名在家。有为所摄故言有为可说有
利有功德耳。上呵下教。教中先别。若能以下
总以结叹。别中有二。则约前所问以教。二
出家者无彼此下汎举一切出家法教。前中
初言夫出家者总以标举。为无为法彰其所
求。无为涅槃是所求也。无为法中无利无德
明其所出。下汎教中言出家者总以标举下
正教之。于中先约自行以教。降众魔下约就
外化利他以教。自中初言无彼无此离六十
二见教其所出。无彼无此亦无中间教离相
也。在俗为此出家为彼。出家方便舍此向彼
说为中间。此皆无之。亦可生死名之为此。断
结涅槃以之为彼。圣道为中。此皆无之。离六
十二见教去情也。六十二见后当具论。此教
卷二 第 458b 页 T38-0458.png
所出处涅槃等教其所入。处于涅槃总明所
入。谓处法性无为涅槃。犹前为无为法耳。智
者所受圣所行处别明所入。向前涅槃是其
地前。智者所受复是地上。圣所行处故应处
之。地前菩萨依教生解。故名智者。依教信顺
称之为受。地上会正目之为圣。圣心游法说
以为行。法性涅槃为行所依。故称行处。上教
自行下教利他。于中初先教令降魔。摧诸已
下教伏外道。前中降魔降魔人也。度五道等
坏魔法也。法中有三。一明所出教度五道。地
狱畜生饿鬼人天是其五道除因离果。称之
为度。二明所修教净五眼五力等。五眼是解
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根力是行信进念定智
慧是五。始修名根终成曰力。三明所离教远
魔业。不恼于彼不坏他善。离众杂恶自不起
过。伏外道中摧诸外道伏邪人也。超越假等
破邪法也。于中亦三。一明所出。二内坏下还
明所修。三离众下还彰所离。前中明出烦恼
业苦。超越假名明出苦也。生死之报虚假名
有称曰假名。證实除舍故言超越。假名之义
广如别章。今略辨之。经说有四。一生死假名
涅槃非假。即如此说。生死浮虚假名而有。故
曰假名。涅槃真实所以非假。二涅槃假名生
死非假。如涅槃说。涅槃无名假为立名。故曰
假名。生死之法实是名有所以非假。三生死
涅槃二俱假名。如地持说。生死涅槃体是因
缘假有之法。故说为假。标假之称说为假名
又假名字。生死涅槃法相建立名曰假名。四
生死涅槃二俱非假。废名求法体法如如理
卷二 第 458c 页 T38-0458.png
真实所以非假。真法离名故非假名。以故地
持中说一切法离于言说离假名名矣。今就
初门故说生死以为假名。得大涅槃求离称
越。次出烦恼。于中四句初出淤泥教断爱也。
爱能染污事等如泥。除断名出。二无系著明
无爱故不著五尘。三无我所教除见也。不著
我人及与我所若名无我所。四无所受明无
见故不爱邪法。下教出业。诸外道等邪法教
人名为优乱。除断称无。一义如是。复有异
释。此所出中分之为四。初超假名出生死果。
二出淤泥下除烦恼因。因有见爱。初出淤泥
明除爱也。无系著等明断见也。言无系著明
断我见。无我所者离我所见。此前一对。三无
所受出生死果。五道悉离故无所受四无优
乱明断业因。此复一对。前明所出次明所修。
内喜护彼修利他行。于他所为心无嫉忌名
内坏喜。身口将顺名护彼意。随禅定者修自
利行。少欲知足守护根等能生禅定。故说为
随。下明所离。诸恶悉断名离众过。上来别教。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结叹显胜令人学矣。上
来第二明教呵辞。自下第三明教利益。句别
有四。一维摩诘劝长者长子宜共出家。先劝
后释。二长者子父母为辞。三维摩诘教令心
出。发菩提心即名出家即名具足息相求实
名为发心。以发心故有恶斯舍离沙弥恶名
即出家。亦断一切大比丘过名即具足。菩提
心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四长者子如教发
心。前辞次释。故我下结。次告阿难。令往问
疾。对前九人明其因行。下对阿难彰佛果德。
卷二 第 459a 页 T38-0459.png
阿难陀者是佛堂弟此名欢喜。喜义有三。广
如前释。佛弟子中多闻第一。故今告之。先告
后辞。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是故下结。释中所
以徵前起后下对辨之。文别有五。一举昔日被
呵由缘。二止止下明教呵辞。三时我世尊实
怀惭下自彰己阙。四即闻下明空发声谐和
二家。五世尊维摩智慧辨下结叹维摩。明己
不及。初中忆昔出被呵时。世尊已下举被呵
事。事有三句。一明佛有疾己为乞乳。二维摩
问。三阿难答。文皆可知。自下第二维摩教呵。
何故须然。为使阿难及诸世人知佛常乐无
为无恼息去邪谤爱乐趣求故须教呵。于中
有四。一呵令止止。二默往下驱之令去。三行
矣下摧令速去。四可密下教令密去。就初段
中先呵后教。止止阿难莫作是语是呵辞也。
如来下教。如来身者金刚之体明佛体坚。体
坚难坏事同金刚。诸恶己断众善普会彰佛
德备。诸恶己断断德圆也。众善普会行德具
也。此明所有。当有何疾当有何恼彰其所无。
当有何疾内无疾苦。当有何恼外无衰损损。
此初段竟。自下第二驱之令去。于中有三。一
遣默往。第二呵诫不听谤佛。三正教亦。默
往阿难是初遣也。口止疾言是以须默。身远
乞所为是须往。勿谤已下第二呵也。勿谤如
来遮其所言。佛实无病言疾枉佛。故名为谤。
谤佛自损。为是须遮。莫使异等止其所传。传
谤损他。故复须止。人有邪正邪闻毁谤。是以
诫之。莫使异人闻此粗言说疾谤故名之为
粗。正闻啮𠸍亦须诫约。故言勿令大威德天
卷二 第 459b 页 T38-0459.png
他方菩萨得闻斯语。转轮圣下是第三段以
理教示。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疾举劣
况胜。岂况如来无量福等辨胜过劣。此第二
竟。自下第三催令速去。于中有二。一催身速
去。二遮其口言。行矣阿难是初段也。速舍此
去名曰行矣。勿使我下是其后段遮其口言。
勿使我等受斯耻也举过总遮。佛为也师举
世共尊。说病他诫彼此同羞。故言勿使我等
受耻。外道梵下辨过别遮。外道梵志举诫谤
人。佛法之外别立道理名为外道。结意求净
说为梵志。若闻此语明谤所由。闻此阿难说
病之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明轻谤心。自疾
不救而能救疾明轻谤言。此第三竟。自下第
四敕令密去。于中有三。一诫其身可密速去。
不密他见不速他知。以是义故须速。二遮其
言勿使人闻。三晓其心以理正教。教中初先
明其所是。非思欲下彰其所非。如此身下结
是异非。就所是中诸如来身即法身者汎举
类显。明佛应身即是真实功德法身又是真
实法性之身。如涅槃经金刚身品及此下文见
阿閦品具广宣说。就所非中非思欲身离分
段因。佛为世尊过于三界离分段果。佛身无
漏诸漏已尽离变易因无漏不尽。谓无明地
佛悉尽之。佛身无为不随诸数离变易果。不
堕有为生灭之数。又二不堕众生之数。所非
如是。如此身者当有何疾结是异非。如此法
身乃至无为不堕数身。诸患永无当有何疾。上
来第二明教辞。自下第三阿难对佛自申己
阙。时我世尊实怀惭等文之颠倒。若正应言
卷二 第 459c 页 T38-0459.png
世尊我时实怀惭耻得无谬听时者道本被呵
之时。我者阿难自彰己也。言世尊者以实告
佛。实怀惭等自宣己心实怀惭耻。愧己所言
愧前说病。须乳言也。得无近等疑己所闻。如
维摩语佛实无病有病须乳得非自我近佛
谬听。自下第四空中发声谐和二家。即闻空
声总以标举。时谁所出。或可是佛或是维摩
或馀大力神天所发。下别显之。如居士言印
维摩语。明佛真身无病是实。但为佛下述阿
难言。明佛应病须乳不虚。但为佛出五浊恶
现行斯法度脱众生对前阿难谬听之言明闻
非谬。此语颠倒。若正应言但佛出于五浊恶
世现行斯法为度众生。言五浊者如经中说。一
曰命浊。命报短促。谓今世人极寿百岁如是
等也。二众生浊无其人行。三烦恼浊贪瞋痴
等诸结增上。四者见浊邪见炽盛。五曰劫浊。
所谓饥馑疫病刀兵。此五盛时名为恶世。佛
于是时出现于世。现行斯法度众生者现行有
病乞求之法度众生也。事如经说。当佛在时
毗耶离城有婆罗门。邪见不信。家有乳牛。恶
[角*之]踰人无敢近者。佛为度此婆罗门故示言
有病须乳为治。阿难为佛持钵往乞造其门
下。婆罗门见怒而问曰。汝何所须。阿难对曰。
佛病须乳故故来乞求。彼闻作念。可令自取
使牛踰杀。即语阿难。若须搆取。阿难言善。即
往牛所。牛自开脚任其搆捋。牛语阿难愿留
一乳以乞我儿馀悉奉佛。犊子即言。尽奉如
来我食水草。彼婆罗门在傍具见即自悔责。
我不及牛不识福田生此恶心。遂于佛所深
卷二 第 460a 页 T38-0460.png
敬归信。故言现行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
勿惭对前阿难实怀惭耻劝其莫惭。劝其行
乞故言行矣。劝其受乳故曰取乳。为化行乞。
是圣所宜故劝勿惭。此第四竟。世尊维摩智
慧辨才为若此也是第五段结叹维摩。前辞
次释是故下结。上来别告十人问疾。如是五
百大弟子下总举馀人。当时如来一一别告。
备列难尽。故结集家总以通举。

菩萨品者前品告命声闻问疾。彼辞不堪。今
告菩萨即就所告以题章目名菩萨品。来意
略有三义。一前品告命声闻问疾。彼辞不堪。
须告菩萨故此品来。第二为显维摩德高故
此品来。是义云何。前品告命声闻问疾彰彼
维摩德过二乘。此品告命菩萨问疾显彼维
摩胜诸菩萨。第三为彰维摩所说故此品来。
是义云何。前方便品因凡问疾明广维摩教
凡夫法。上弟子品因告声闻广明维摩教声
闻法。今此品中因告菩萨复明维摩教菩萨
法。名显所说。就下明教菩萨法中义有通局。
局则此品明教菩萨。通则尽后香积佛品悉
是此会教菩萨法。就其通中先将此品约对
后文辨其同异。次通科分后别解释。同异如
何。异有五种。其一义者今此品中约对不堪。
彰彼维摩人德尊高。问疾品下约对所堪显
其德妙。第二义者今此品中广明维摩辨才
难敌彰其智胜。问疾品下广明维摩神变自
在显其通胜。第三义者今此品中广寄他言
以显维摩解脱之德。问疾品下维摩自显解
脱之德。第四义者于此品中因告不堪广显
卷二 第 460b 页 T38-0460.png
维摩昔所说法。问疾品下因告所堪往彼问
疾明今所说。第五义者于此品下明教菩萨
所行法体。问疾品下明教菩萨修成之相。异
相如是所言同者有其三种。一教人同。此品
与下教同菩萨。二明法同。同以菩萨所行之
法而为教示。三辨行同。于此品中辨行有二。
谓證与教。初对弥勒明其證行。谓教天子舍
相證实。后对馀人明其教行。问疾品下亦辨
此二。入不二门明其證行。馀明教行。同异如
是。次通科分。就下明教菩萨法中粗分为二。
细分有四。粗分二者从此讫尽入不二门。明教
菩萨法身因果。香积品下明教菩萨净土因
果。细分四者初对弥勒明法身果。菩提真性
是其果也。先严已下尽不二门明法身因。香
积品初明净土果。香积品末明净土因。修十
修八。是其也。通科如是。次别解释。于此品
中所告众多。告前四人随别具列。如是诸菩
萨各各向下总举馀者。就前别中先告弥勒
明法身果。弥勒是姓此翻名慈。字阿逸多此
云无胜。是彼波罗捺辅相之子。弥勒初生具
诸相好。波罗捺王名梵摩达。闻其生已福相
过人。恐为国患规欲危害。遂从其父索以瞻
之。父知王心即答王言。外家将去。回至家中。
寻即遣人送南天竺波婆离国。外家养之。弥
勒外舅姓波婆离有发绀色手摩膝相。聪慧
博达为世师首。以己所知用教。弥勒七岁从
之受学。一日所习多馀。历年未久知尽。其舅
为显弥勒之德自家欲设无遮大会寄以显之
己家物少。遣二弟子往弥勒家取索财物。其二
卷二 第 460c 页 T38-0460.png
弟子中路闻佛始出于世。回道观之。二人是时
为虎所食。乘向佛善同生天上。使遂不达。彼
波婆离久待不得率家所有施设其会。会满七
日。最后有一婆罗门来。财食俱尽竟无所得。
便大瞋忿语波婆离。要以神咒破碎汝头令
为七分。波婆离闻极愁恼。前二弟子往生天
者遥见师愁空中问之。师何故然。时波婆离
具说所为以答二天。即问之言。天为是谁。而
来见问。天具答之而告之曰。佛已出世何不
往见。徒忧何益。彼波婆离先读谶书知佛出。
闻其所告即遣弥勒将十六人往验是非教其
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以不并教屏
处。心念为问。我师是谁年今几许身有几相。
弥勒受教往彼验之。见佛相好明了具足。心
念为问如问具答。弥勒于时与十六人从佛
出家。彼十六人即成罗汉。弥勒一人不取漏
尽愿求佛道。如来尔时即为授记。说其次身
上生率。毕天寿已下生阎浮成得佛道。成道
之相如经具说。佛今告之。先告后辞。辞中初
先明己不堪。所以下释。故我下结。释中所以
徵前起后。下正辨之。辨中有三。一举昔被呵
由缘。二时维摩下彰彼维摩教呵之辞。三世
尊维摩说是法下明教呵益。初中忆昔举被
呵时。为兜率王及其眷属说不退地彰被呵
事。由佛记说弥勒舍身当生兜率。故兜率天
王与诸眷属数来请法。彼于一时来问地行。
弥勒为说。净心已上名不退地。亦可名彼种
姓已上为不退地。是位趣地之行名为地行。
亦可问其成地之行名为地行。彼天随相问
卷二 第 461a 页 T38-0461.png
修成义。弥勒为说。说相覆实为是被呵。自下
第二维摩教呵。何故须然。为使诸天舍修入
證故须教呵。来谓总举下别显之。别文之中
初呵后教。从初乃至亦无退者是呵辞也。呵
令相舍。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分别下是教
辞也。教令證实就前呵中寄就弥勒。难破授
记得菩提义。类明一切悉无所得。于中有二。
一难破弥勒授一生记得菩提义。二是故弥
勒无以此法诱天子下总以结呵。前中初先
举其所得。为用何下破以显无。举所得中言
弥勒者告命其人。世尊授等举其所得。授仁
记者行因剋果。定得不失如心记物坚念不
失。故名为记。圣记示人目之为授。言一生者
人中得记。舍此身已上生兜率。后生人间然
后成佛。中间隔彼兜率一报。故名一生。问曰。
若使上生兜率后生人间方始作佛即是二生
何故言一。释言。此生圣说不定。依龙树论说
此弥勒以为三生。现身为受竟痴去不论。后
生人间即是佛身。故亦不数。为是言一。问曰。
若使一生天上后生人间而得成佛名一生
者。有须陀洹一生天上人间而涅槃者。十四
生中几生所摄。释言。此十四生中名为二生。
若尔弥勒亦应同彼。何得言一。释言。应齐而
说异者以其所望不同故尔。彼须陀洹望于
身尽。馀涅槃故受两身。即是二生如弥勒等
望于佛身。后生人间即是佛身对彼身故偏
名兜率一报为一。言得阿耨三菩提者汎解
有二。一真二应。实行相应名之为真。八相现
成说以为应。此应与真得处不定。若论其成
卷二 第 461b 页 T38-0461.png
得处有三。一入种姓地名得菩提。如涅槃说。
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
六菩提。当知。此等名至种姓为到菩提。二入
初地名得菩提。如法华论说。彼释法华分别
功德品所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所谓得
于初地證智。三至后际名得菩提。义在可知。
或分为五。如大品说。一发心菩提在于无量生
死海中发菩提心。位在善趣。二伏心菩提深
伏烦恼。位分在于种姓已上伏忍位中。三明
菩提修习明慧。位分在于初地已上。四出到
菩提出离有无到无生忍。位分在于七地已
上。五无上菩提究竟穷极位在佛果。随别细
分可亦众多。若论应成种性已上一切堪能。
若依华严贤首位中亦能八相不成正觉。今此
所论是应成也。八相成佛名得菩提下对破
之。文别有四。一就事相有生法中难破有得。
二若以无生得授记下就其遣事无生法中难
破有得。三为从如生得授记下约就真法缘
起生灭难破有得。四一切生皆如已下约就
真性平等义中难破有得。此四分中言有隐
显。初段之中偏破得记。第二分中难破得记
及得菩提。第三段中偏破难得记。第四分中
难破得记及得菩提。初中有二。第一约就三
世之生难破得记。二如佛说下举彼同时同
体四相明生无性成无得记。前中初言为用
何生得授记乎总以徵责。言过去耶未来耶
等随世别定。进退不定是以言耶。若过去下
随世别难。若过去生而得记者过去已灭。依
何得记。若未来生而得记者未来未至。依何
卷二 第 461c 页 T38-0461.png
得记。若现在生而得记者现生不住。云何得
记。暂现即灭时无径停。故曰不住。生既不住
何谁待记而得受乎。举下次举彼同体四相
明生无性成无得记。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
时生等举佛昔言。言四相有三。一前后四相。
有为之法一刹那顷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二
是同时别体四相。有为法边别有非色非心
生相能生诸法。乃至别有灭相灭法。三是
同时同体四相。如起信论及此经说。是义
云何。有为诸法相有体无犹如幻化阳炎水
等。于此法中相有名生。虚无称灭。相有名生
生非灭前。虚无称灭灭非生后。即此生灭幻
法像立。说之为住。又此幻法各守自相。亦名
为住。故地持言。以性自故名之为住。此住
非是生灭之外。彼生与灭义门各异。名之为
异。又异真谛性实之法亦名为异。又异情实
亦名为异。此异亦非生灭等外。以四相同时
同体故。佛宣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
灭以同体故。就馀三相义说为生馀三之外
无别生性。生无性故。生即无生遣谁得记。乃
至就馀三相说灭灭无别性。灭无性故。灭即
无灭说谁得记。是故毕竟无受记者。自下第
二次就无生难破得记得菩提义。何故须然。
恐彼弥勒生处被徵于无虚立有得义。故就
难之。若以无生得授记者逆取所立。道言无
生即正位者立其道理。所谓即是真帝正位
非行正位。与住中说是法住于法位相似。于
正位中亦无得记无得菩提约理破得。云何
弥勒授一生记就理法呵。自下第三约就真
卷二 第 462a 页 T38-0462.png
法缘起生灭难破得记。真法体同名之为如。
如随妄情集起生灭。随妄起染。名之为生净
隐称灭。又随对治净起名生。染息云灭。缘起
之生非生为生。生则无生。缘起之灭非灭为
灭。灭则无灭。如人夜闇见绳为蛇。蛇起名生。
生则无生。至明蛇灭。灭则无灭。生灭既无依
何说得。文中初先进退两定。为从如生是一
定也。为从如灭是二定也。依如生灭而受佛
记。故说为从。进退不定故并称耶。下就难之。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举前所定。如无有生以理
难破。若以如灭得受记者牒后所定。如无有
灭以理难破。如非生灭。非生为生生则无生。
非灭为灭灭则无灭。故曰无矣。生灭既无依
何得记。自下第四约就真性平等义中难破
偏得。真性一如凡圣平等。凡于如中既无所
得弥勒如中何独有得。文中三番。初之一番
难破得记。后之两番难破得果。难得记中先
明凡圣一切皆如。次破偏得。所以下释。前
一切众生如者凡人如也。如性缘起集成众
生。摄相归本故众生如。法亦如者通明凡圣
二法如也。如性缘起集成诸法。摄之从本故
性亦如。众圣乃至弥勒如者圣人如也。如性
缘起集成众圣。摄之从本故圣皆如。如水作
波波即是水。如金作器器还是金。此等亦尔。
次就设难。言若弥勒得受记者举其所取。一
切众生亦应受记将凡类徵。下释难意。所以
徵问。我有何以言弥勒得众生亦得。下对释
之。如者不二不异义故如无彼此故曰不二如
无胜劣故言不异如不异故。弥勒如中有得受
卷二 第 462b 页 T38-0462.png
记。众生如中亦应得记。众生如中无生得记
弥勒如中有何所得。下破得果。于中先破得
菩提义。后破弥勒得涅槃义。前中弥勒得菩
提者举其所立。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将凡类
徵。下释难意。所以徵问。我有何以言弥勒得
应生亦得。下对释之。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与
弥勒同。故弥勒得众生亦得。菩提体相如下
文说。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
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如是一切此
菩提性缘起集成集成生死众生。摄缘从实故
一切生即是菩提。弥勒实性即是菩提弥勒有
得。众生实性即是菩提亦应有得。众生实性
即是菩提于菩提中无众生相。无众生得。弥
勒实性即是菩提此菩提中何处得有。弥勒
能得下破弥勒得涅槃义。言若弥勒得灭度者
举其所取。一切众生亦当灭度将凡类徵。灭
度外国名为涅槃。下释难意。所以徵问。我有
何以弥勒得灭众生亦得。下对释之。佛知众
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与弥勒同。故
弥勒得众生亦得。涅槃体相如上文说。本自
不然。今亦不灭。是涅槃义。又复如彼地经中
说。自性常寂不灭不生。是涅槃义。又复如彼
涅槃中说。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适今也。非
实非虚非生非作非一非异非去来今非因非
果。此亦即是胜鬘经中一苦灭谛。经自释言。
非坏法故名为苦灭。言苦灭者无始无作无
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恼。是其苦
灭。此涅槃性缘起集成生死众生。泯相即实。
故一切生即涅槃相。此是体相非标相矣。于
卷二 第 462c 页 T38-0462.png
此法性涅槃之中从来无有众生之相可以息
灭。是故说言不复更灭。无生可灭。是灭之极
故云毕竟。此理常定。唯佛乃觉。故说佛知。此
涅槃性众生弥勒其理一也。灭既不殊弥勒
有得。众生同之亦应有得。然此法性涅槃之
中毕竟无生得于涅槃。弥勒同之。何得可在
偏说有得。问曰。涅槃是佛果德至果始有。云
何宣说一切众生即涅槃乎。解义有三。一就
缘说缘断生死。已别得涅槃。是故经中宣说
涅槃以为互无。二约缘论实。转生死体以为
涅槃。故说涅槃为了因果。三就实论实。生死
之体即是涅槃不待迁转。譬如闇夜见绳为
蛇。明眼观之蛇即是绳岂待迁转。故经说言。
大般涅槃本自有之。又论亦言。自性常寂非
先有染后时离矣。今此所论义当后门。又约
人论人有凡圣。凡圣一体。据凡望圣圣为惑
隐。与后显时净德为本说为佛性及涅槃性。不
名为佛不名涅槃。据佛望彼众生之体从来
常净。无惑隐覆不须更灭。是故本来即是涅
槃。今此所论据佛望之。故说佛知即涅槃矣。
上来第一广破有得。自下第二总以结呵。是
故弥勒无以此法诱天子者约前正呵。是前
弥勒无所得故无以随相修得之法诱诸天
子。实无发者亦无退者辨理重呵。于理无人
故无发者。亦无退者上来呵竟。下次教之。弥
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总以教
劝。所以下释。初先徵问。菩提见好有何所以。
须舍下对释之。是中应先释菩提义然后释
文。义如别章。文中初言菩提不可身得心得
卷二 第 463a 页 T38-0463.png
略开二门。寂灭下广无比下结。前开门中云
何不可身得心得菩提真性妙寂离相。五情不
及故叵身得。意缘不至故叵心得。又复有身
则非菩提。无身方是。故叵身得。有心则非无
心方是。故叵心得。问曰。经说佛得菩提云何
叵得。释言。世俗文字之数言佛得之。理实得
时亦无得者。何故而然。菩提之外无有我人
说谁能得。我人既无亦无人外菩提可證。故
无所得。不见我人异菩提时方名究竟穷到
菩提。故复名得。我人既然身心亦尔。菩提之
外无别身心故无能得。身心既无亦无身心
二种之外别有菩提可修可證。故无所得。不
见身心异菩提时方名究竟真到菩提。故亦
名得。良以立身立心不得故须舍于得菩提
见。次广释之。于中先明不可心得。不会已下
广显不可身得之义。前明不可心得之中有
十四句。初十三句体寂离相即是自德。末后
一句智用明了即是利他。前十三中初十明
离能缘心相。后三明离所缘法相。前十句中
初七离相。后三即实。前离相中初句为总。次
二显成二复为本。后四释成。就初总中寂灭
是菩提列其名字。灭诸相故释显寂义。灭有
二种。一者性灭于实本无。二对治灭见实始
离。由见实故达妄本无。后更不生故灭诸相。
下诸句中离相齐尔。次下两句不观不行显
前总寂。于中初句明无观解。后无行修。前无
解中不观列名妄相缘观于真本无故曰不
观。又證除舍。亦名不观。离缘释也。观解缘理
名之为缘。于真本无称之为离。又證除舍。亦
卷二 第 463b 页 T38-0463.png
名为离明无行。中不行列名缘修诸度。名之
为行。于真本无故曰不行。又證除舍。亦名不
行。无忆释之。诸行皆由忆念而起以无忆念
所以不行。次下四句释显向前不观不行。于
中前二释成不观。后之两句显成不行。释不
观中初离见解后除妄相明不见本前离见
中断是列名舍见释也。观解推求。名之为见。
于真本无名之为舍。又證除离。亦名为舍。
后离妄中离是列名离妄释也。妄识体虚名
为妄相。于真本无名之为离。又證除舍。亦
名为离。释不行中初句离愿无行方便。后句
离贪无行所趣。前离愿中障是列名障愿释
也。求行之心名为愿。證实不起名之为障。后
离贪中不入列名无贪释也。以无贪著故无
所入。一释如是复有异义。前诸句中寂灭是
总馀句是别。别中初二明离净相。不观离解
不行离行。后四离染。于中前二明其离见。后
二离爱。前离见中断是菩萨断诸见者离事
识中五见心也。离是菩提离妄相者离妄识
也。后离爱中障是菩提障诸愿者离贪所起
思求心也。不入菩提无贪著者离愿根本贪
爱心也。上来离相下明即实。顺是列名顺如
释也。空理是如如与菩提同体义分。同体不
亦故曰为顺。住是列名住性释也。有是法
性法性菩提同体义分。同体相应故名为住。
至是列名至实释也。非有无性是其实际。实
际菩提同体义分。同体无障称之为至。上来
明离能缘心相。下三明离所缘法相。于中初
句明其离相。第二即实第三体常。初中不二
卷二 第 463c 页 T38-0463.png
列其名字。若有所缘对心说二。所缘既无不
可将之对心说二。故曰不二。离意法故释显
其相。意是意根法是法尘。是二俱离故无二
矣。第二句中等是列名等空释也。空与菩提
同体义分。同体相称故名为等。第三句中无
为列名。体常不变故曰无为。无生住灭释显
其相。上来诸句明其离相菩提体寂。即是自
德。下彰用明了。即是利他。知是列名了
生释也。佛智明净众生心行佛智中现。故说
为了。非有所缘名为了矣。上来广明不可心
得。下次广前不可身得。句别有九。前二为门。
后七释成。前二门中初句离果。后句离因。前
离果中不会列名。无有根尘和合生识。故曰
不会。诸入不会释显其相。六根六尘相顺名
入。又入是处。六根六尘生识之处故名为入。
合会生识故名为会。于真本无故入不会。又
證除舍。故入不会。后离因中不合列名。烦恼
诸结和合生。名之为合。于真本无故曰不合。
又證除舍。亦名不合。离烦恼习释显其相。断
除正使名离烦恼。残气亦尽。故离其习。后七
句中初之三句释成不会。后之四句释成不
合。前三句中初句离相。后二离性。前离相中
无处列名。身报永亡形无所在。故曰无处。无
释也。后无性中前无定名后无定体。无定名
中假名列名。真德无名假以名显。故曰假名。
名空释也。假有实无故曰名空。无定体中如
化列名。诸德同时缘起相成。非有为有。有则
非有其犹幻化。故曰如化。无取舍故释显其
相。似如化故法非定有所以无取。亦非定无
卷二 第 464a 页 T38-0464.png
所以无舍。是义云何。以别分总诸德皆空所
以无取。摄别成总诸德斯有。是以无舍。就后
四句成不合中。第一明其寂定除乱。第二明
其净慧离染。此前两句明离惑体。三离能取
明无惑因。四离所取明无惑缘。就初句中不
乱列名。常静释也。体寂无为故曰不乱。第二
句中善寂列名。不起染过故曰善寂。性净释
也。證实及望从来无染故曰性净。又本法
性从缘始净亦名性净。第三句中无取列名。
远离妄识能缘心断。故曰无取。离缘释也。攀
者是手缘者是足。心法取境似手似足。故曰
攀缘。于真本无称之为离。又證除舍。亦名为
离。第四句中无异列名。第一义中无差别相。
故曰不异。法等释也。世法参差于理如等。故
曰法等。等取故无异。上来别释。下䨥结叹。
无比菩提无可喻者结前不可以身得也。过
世色相不可比况。故身不得。微妙菩提法难
知者结前不可以心得也。菩提性中虽具诸
法不可测知。故叵心得。上来第二明教呵辞。
世尊维摩说是法下明教呵益。前辞次释。故
我下结。次告光严令往问疾。前对弥勒明菩
提果。下明其因。于中分别尽此品。来明其
行体。问疾品下显修成相。前行体中初对光
严明道场行。次对持世明法乐行。后对善德
明法施行。道场行者菩提果德名之为道。场
者是其处之别称。如治谷处名为谷场。治麦
之处名为麦场。亦如斗处名为斗场。諠戏之
处名为戏场。如是一切出生道处名为道场
于中分别有真有应。菩提树下得道之处名
卷二 第 464b 页 T38-0464.png
为道场。是其应也。实行出生菩提功德说为
道场。是其真也。真有通局。第十地中有一庄
严道场三昧亲生佛德说为道场。是其局也。
一切行德出生菩提。斯名道场。是其通也。今
此所论是其真也。法乐行者以善自娱名为
法乐。法施行者以行广齐名为法施。三中初
二是自利行。后一利他。自中道场是其出世
成熟之行。法乐地前始修之行。道场行中初
告光严。光严后辞。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故
我下结。释中有三。一举昔日被教由缘。二我
即为礼而问已下显彼教辞。三说是法时五
百天人发菩提下明教利益。初中忆昔举被
教时。出毗耶离维摩方入彰被教处。第二辞
中两请两答。我即为礼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是初问也。答言吾从道场来者是初答也。彼
第十地诸三昧中有一庄严道场三昧。维摩
今就此门以答。故言吾从道场来矣。行能生
果名为道场。依行向果故曰从来。我问道场
何所是者光严重问。曰下维摩重广答也。曰
者总举酬答之辞。下别显之。于中初先出其
场体。菩萨若应波罗蜜下就人辨从。就人彰
来。前中有五。一就心说场。二布施下就行说
场。三神通下就德说场。四多闻下就道说场。
五刀无畏下就果说场。诸佛果德菩萨分成。
能生圆果。故亦名场。故上说佛从其十力无
畏等生。心中有四。直心列名。情无虚为故
名为直。无释也。发行列名。于诸行问起意修
学名为发行。能辨释也。行无中废故能辨事。
深心列名。信乐慇至故曰深心。增益释也。以
卷二 第 464c 页 T38-0464.png
心慇至故增功德。菩提心是列其名字。标果
愿求名菩提心。无错释也。正向菩提心无异
求故无错谬。第二行中初修六度。是自利行。
后四无量是利他行。前自利中布施列名。不
望报者离布施过。持戒列名。得愿具者明戒
心胜。用己所持回施众生名得愿具。如涅槃
说。忍辱列名。于诸众生心无碍者释显其相。
以于众生心无悉碍所以能忍精进列名。不
懈释也。禅定列名。心调释也。智慧列名。现
释也下。四无量利他行中慈是列名。等生释
也。悲是列名。忍疲释也。喜是列名。悦乐释
也。舍是别名。憎爱断故释显其相。第三德中
初明自德。下方便等是利他德。自中神通列
其名字。成就六通释其相也。六通之义如广
别章。此应具论。此明德用。解脱列名。成就八
脱故曰解脱。能背舍故释显其相。其八解脱
亦名背舍。如龙树释。背净五欲舍离著心故
名背舍。义如下此明德体。下利他中方便列
名。此化他智。化智善巧故曰方便。教化释也。
四摄列名。此利他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其四种。以此四行录物从道。故名为摄。摄生
释也。第四道中初明自利。降魔已下明其利
他。前自利中句别有八。初一是闻次一是思。
次三是修后三入證。闻思修證一义次第如
地论说。前三教道后一證道。初闻慧中多闻
列名。如闻释也。第二思中伏心列名。制意思
法故曰伏心。正观释也。于所闻法正意观蜜。
第三修中初约道品以明行修。二约四谛。三
约因缘。此三行门常相随逐三十七品列其
卷二 第 465a 页 T38-0465.png
名字。舍有为法彰其行能。能治染过故舍有
为。义如别章。此应具论。谛是列名。苦集灭道
是其谛也。此是道境知此生道场。不诳世间
彰其行益。自知四谛用度众生。故不诳世。缘
起列名。十二因缘名为因缘。亦称缘起亦号
缘集。义如上解。此亦道场知此生道。故曰道
场。无明至死皆无尽者释显其相。菩萨知此
轮转无际故曰无尽。义如下释。第四證中寻
诠入实。诠别有三。一烦恼诠。二众生诠。三是
法诠。烦恼是场就诠以举。知如实故约诠显
实。烦恼本性真如法。是推相穷本故知如实。
众生是场就诠以举。知无我故约诠显实。众
生本性空寂无我寻相穷本。故知无我。此说
生空为无我也。一切法是就诠以举。所谓五
阴一切诸法。知诸法空约诠显实。法性本空
推相穷本。故知法空。如成实中生空名空。法
空之理说为无我。此说生空以为无我。法空
名空言左右耳。上来八句是其自利下明利
他。于中三句。初降众魔。第二随有化益馀凡。
三伏外道。就初德中降魔列名。神通伏魔故
说为降。不倾释也。自德牢固不为魔动。故能
降之。第二德中三界列名。应现三有摄化馀
凡能生菩提。故曰道场。无所趣故释显其相。
虽现三界于中不著。故无所趣。第三德中师
子吼是列其名字。能宣正法摧诸外道名师
子吼。无畏释也。摧邪不怯故无所畏。第五果
中句别有三。初句是其对治功德。力等列名。
力是十力。言无畏者是四无畏。言不共者十
八不共。十八不共广如别章。此应具论。无诸
卷二 第 465b 页 T38-0465.png
过者释显其相。十力牢固对治诸魔。无畏不
怯对治外道。不共殊胜对治二乘。故无诸过。
第二是其明净功德。三明列名。命宿天眼及
与漏尽是其三也。无馀碍故释显其相。宿命
智明除先际愚。天眼智明除后际愚。漏尽智
明除真谛愚。故得无碍。第三是其广知功德。
先列其名。菩萨心净故于一念知一切法。成
一切智释显其相。上来第一正出场体。自下
第二就人辨从约人说来。菩萨若应诸波罗
蜜应前自利。教化众生应上利他。诸有所作
顺法起修。举足下足如法进止。有言。出观名
举足。入寂下足。此解不深。今正论之。乃至色
身举足下足皆从道场住于佛法。方名深矣。
从道场来明其所从。住佛法矣彰其所至。上
来教意。说是法下明教利益。前辞次释。故我
下结。次告持世。令往问疾先答后辞。辞中初
总。所以下释。故我下结。释中所以徵前起后
下对辨之。于中有四。一彰己昔为魔惑乱。二
所言未下明维摩诘已告令知。三即语魔下
彰彼维摩降魔索女以法化益。四世尊维摩
有如是下结叹维摩。显己不及。初中忆昔举
被惑时。住于净室举被惑处。净室修定。故为
魔惑时魔已下显被惑相。于中有四。一魔化
为释至持世所。二持世不识。谓是帝释以法
教劝。三魔以天女逼施持世。四持世不受。就
初句中魔如前解。言波旬者此名极恶。依于
佛法而得善利。不念加报及欲毁坏。故曰极
恶以为诸女惑乱持世故从天女帝释乐法
数往观佛。为令持世见而生信故魔自化状
卷二 第 465c 页 T38-0465.png
如帝释。为以音声惑乱持世故乐弦歌。为惑
持世故诣其所。诈善令信故与眷属合掌礼
敬。自下第二持世谓释以法教劝。于中初明
内心不识谓是帝释。而语已下口言教劝。初
先接引叹其来好。故曰善来。憍尸是其帝释
别称。虽富已下以法教劝。虽富有应不当自
恣诫劝舍过。观无常教修对治。以求善本劝
习善因。翻前自恣。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教求
常果。翻欲无常。自下第三魔以天女逼施持
世。即语我言总以标举。下别显之。言正士者
就德以呼持世出家受行正法。故曰正士。受
万二千女正劝受女。可备扫洒明受所为。自
下第四持世不受。我言憍尸告语其人。无以
非法之物要我呵施不应。女为惑垢名非法
物。比丘息恶故曰沙门。从佛释师教化出生。
故名释子。诸女既是非法之物莫用要我沙
门释子。此非我宜明受不合。此初段竟。自下
第二明维摩诘告己令知。所言未语时也。言
维摩诘告语人也。来谓我等告语辞也。非帝
释也彰其所非。是为魔来娆固汝耳明其所
是。娆谓娆乱固语固媚。自下第三明维摩诘
降魔索女以法化益。于中有二。一从魔索女。
二于是波旬告诸女下以女还魔。前从索女
教以正法。后段还女令传正法。又前索女化
修自利。后段还女教修利他。又复前段化益
天女。后段还女转化馀天。初中有五。一从魔
索女。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可以与
我明魔应施。如我应受明己应受。维摩俗人
故应受女二魔闻不与于中初先内以惊惧。
卷二 第 466a 页 T38-0466.png
次念维摩将无恼我夺女强留名为恼我。后
欲隐形维摩制之。而不能隐下复尽力维摩
制之亦不得去。三空声劝舍。即闻空声总以
标举。此是谁声。当应亦是维摩所发。波旬以
女与之。将去正劝舍女。四魔畏舍女。恐彼维
摩神力制已永不得去。故言畏故吝而强舍
名俛仰与。五维摩得女。以法化益。问曰直尔
化之足得。何劳从魔索得方化。女性从主。若
不索取制仰从魔难以摄化。故须索取然后
教法。

又若维摩不索属己便于维摩疏碍不
亲难以化益。故须索取然后教法。文中有四。
一总劝发心。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菩
提心。二即随所应而为说下别教发心。三复
言汝等已发意下总教法乐。已发道意牒前
起后。言有法乐可以自娱示其所欣。以法释
神名为法乐。不应复乐五欲乐也教其厌所。
四天女问下广教法乐。先问后教。教中先别
后总结之。别中有二。一正教起行。二乐闻深
下明摄行仪。前起行中相从为三。初乐信佛
乐欲听法乐供养众明其翻邪归正之行。二
乐离欲下明其离过对治之行。于中四句。一
乐离五欲。二乐观五阴如似怨贼共相摧灭。
三观四大如似毒蛇性相乖反。四观内六入
如似空聚。眼等六根名为内入空无神主。三
乐随护下明修随顺趣道之行。于中初明世
间所行。广菩提下明出世间。世间行中随护
道意守菩提心。守护之相如涅槃说。乐饶益
下起菩提行。起饶益生起利他行。乐敬养等
修自利行。自利行中乐敬养师明摄法行。乐
卷二 第 466b 页 T38-0466.png
行施等明造修行。修行六度。出世行中广菩
提心明修广愿。乐降伏等明修广行。乐降众
魔修利他德。下修自利。乐断烦恼明修断德。
乐净土等明修行德。乐净佛土修净土行。如
上广说。就相下起法身行。成就相好修诸功
德修起报身相好之业。如涅槃经及地持说。
乐严道场修起法身。亦如上说。上来第一正
教起行。自下第二教摄行仪。于中合有门句
四对。初二一对约法辨仪。于中乐闻深法不
畏就约教法以明学仪。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约就理法以显学仪。空无相愿是三脱门广
如别章。此应具论。虽乐观此不同声闻非时
取證而住小果。名为不乐非时。中间两对约
人辨仪。前二一对约就同学以辨学仪。乐近
同学是初句也。于非同学心无恚碍是后句
也。后二一对约就知识以辨学仪。护恶知识
是初句也。近善知识是后句也。约人如是。下
二一对约就说以辨学仪。乐心喜净是离过
心。乐修道品是修善心。又心喜净是信乐心。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广愿心。上来别竟。是
为菩萨法乐总结。上来第一从魔索女以法
化益。自下第二以女还魔利益馀天。句别有
七。一魔唤诸女欲共还宫。二诸女不从。三魔
唤不得从维摩索。四维摩与。五诸女请问。六
维摩教劝。七天女辞去。就初段中言我与汝
俱还天宫天乐招引。第二诸女不从之中言
以我等与此居士翻前我欲与汝俱还。言有
法乐我等甚乐不乐欲乐翻前天宫。第三魔
从维摩索中魔言居士可舍此女直劝令舍。
卷二 第 466c 页 T38-0466.png
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以法劝舍。恐
彼不舍故为此劝。第四维摩以女还。中我已
舍已汝便将去正明舍女。令一切生法愿具
足因事兴愿。因遂魔愿用兼一切。故愿一切
求法之愿悉得具足。又愿一切如法之愿皆
悉具足。又因舍女。令于他化广利馀天名一
切生法愿具足。自下第五诸女请问。我等云
何止住魔宫此言两解。一就违释。我是菩萨
云何使我止住魔宫舍我还魔。二就顺解。顺
请维摩。我等何止住魔宫利益众生。自下第
六维摩教劝。若对前违下文名劝。若对顺请
下文名教。于中住文曲有三句。第一总举无
尽灯门劝其修学。二无尽灯者譬如已下广
辨其门。三汝等虽下明学有益。初中诸姊告
发其人。彼天先生故唤为姊。言有法门名无
尽灯举其法体。法从喻称名无尽灯。汝等当
学劝其修习。第二句中无尽灯者牒前起后。
次辨后结。辨中初明自利兼他。先喻后合。夫
一菩萨合前一灯。开百千生合前喻中然百
千灯。令发阿耨三菩提心合前冥者皆明。于
其道意亦不灭尽合前终明不尽。此喻反合
自利兼他。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他
利兼自。是名下结。下学益中汝等虽住以无
尽灯令发心者为报佛恩他利兼自。令无数
天子天女发菩提心是他利也。为报佛恩是
兼自也。行顺佛心名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
生自利兼他。此第六竟。尔时已下是第七段
诸女辞去。上来第三广明维摩降魔索女以
法化益。世尊维摩如是下大段第四结叹维
卷二 第 467a 页 T38-0467.png
摩。显己不及。言有如是自在神力结叹向前
降魔之力。智慧辨才结叹向前化女之德。前
辞次释。故我不任结己不堪。次告善德令往
问疾。前告二人明自利行。此明利他。先告后
辞。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故我下结。释中所以
徵前起后下对释之。文别有二。一举昔日被
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彰教呵辞。前中初言忆
念我昔明被呵时。自于父舍出被呵处。设大
施等彰被呵事。由施局限所以被呵。前于父
舍明处局也。设大施会供养一切乃至乞人
明由局也。是中唯供七种之人不及馀者。所
以是局。期满七日明时局也。局故被呵。自下
第二明教呵辞。时维摩诘来入会中乃至不
当如汝所设是呵辞也。当为法下是教辞也。
以行并治名为法施。法施宽广。所以教之。
教中粗二细分有四。言粗二者一就行修以
明法施。二我时心得清净已下约就财事以
明法施。细分四者一就行修以明法施。二婆
罗门中二百人下明说利益。三从我时心得
净下约就财事以明法施。四城中一下明法
施益。初中有三。第一总劝。二我言下别教修
习。第三是为法施会下结叹显胜。初中当为
法施之会举胜劝修。何用财会举劣劝舍。第
二教中两请两答。我言居士何谓法施是初
请也。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
生是名法施是初答也。菩萨一行无为物一
一所等为一切。故无先后。一时供养一切生
矣。无先无后一时供养明施顿也。供一切生明
供广也。言何谓也是其后请谓以菩提起慈
卷二 第 467b 页 T38-0467.png
心等是后答也。此中所辨宗明利他。于中细
分亦有自利利他他别。文中有四。初四无量
明利他心。二以摄悭下修习六度。明自利行。
三教化众生而起空下依前第一利他之心起
利他行。四以敬事下依前第二自利之行明
修成相。就初段中先应解释四无量义然后
释文。义如别章。文中初言谓以菩提起慈心
者慈欲与乐缘于佛乐。欲授众生故以菩提
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悲心者悲欲拔苦。欲
拔众生生死之苦。故救众生起非于悲心。以
持正法起喜心者喜能度物。所化众生摄持
正法虽未得脱去脱不遥故生喜心。以摄智
慧行舍心者舍有多义。此中所论是其放舍。
前人依法摄生智慧不复须忧。故行舍心。问
曰。前三亲益众生可是利他。舍心背化云何
利他。解有四义。第一义者向前三心虽有益
物而未能得。故须修舍舍前所缘自修能究
竟。故须修舍舍前所为更修胜善方能究竟
利益众生。第三义者为得究竟放舍义故。慈
自与乐悲自拔苦喜自庆物。系发前三故名
利他。第四义者舍前所益更化馀人。故名利
他。今此所论义当第三。第二明修自利行。中
具修六度。修此六六所为有三。一为求菩提。
二为益众生。三为离有为證入实际。通则六
度皆为此三。如地经说。菩萨为求一切智地
修行六度。是为菩提。如下文说。以施摄贪戒
摄毁禁忍摄瞋恚。如是等比是为众生。如大
品说。菩萨为得诸法相实修行度。涅槃经
说。为了佛性修行六度。如是等比是为实
卷二 第 467c 页 T38-0467.png
际。于中别分初之二种为众生。中间二种偏
为实际。后之二种偏为菩提。如此说文中说
言。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
罗蜜。故知。初二偏为众生。何故而然。以此行
粗用教众生彼能起故。以摄悭贪起檀波罗
蜜者以是为义亦是由义亦是用义。自施教
他令舍悭贪。故为摄悭起檀波罗蜜。以化犯
戒起尸罗者自持净戒。教他同时令舍罪过。
故为化犯起尸波罗蜜。经复说言。以无我法
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利耶波罗
蜜。故知。中二偏为实际。何故而然。以此二行
修时有苦依空防退易入实际。故偏为之。又
此二行依空方成。故偏为之。以无我法起羼
提者此无我法是众生空。由知无我于物能
忍。故以无我起羼提也。以离身心起毗利耶
者离身心相是其法空由知此空勤苦堪耐。
是故以离身心之相起毗梨耶。经中复言以
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
蜜。故知。后二偏为菩提。何故如是。禅定能生
诸佛广德。波若正是一切智因生果亲强。故
偏为之。菩提是佛福德庄严禅能出生。故为
菩提起禅波罗蜜。一切智者佛慧庄严波若
亦慧亲能生彼。是故宣说。以一切智起于波
若。亦可菩提是佛止行依禅息妄證入其中。
故为菩提起于禅定。一切智者是佛观行依
慧照明满是彼德。是故为得一切种智起于
波若。自下第三依于向前利他之心起利他
行。句别有五。前之三句依空离过。后之两句
随有摄化。前三句中依三脱门而离诸过。教
卷二 第 468a 页 T38-0468.png
化众生而起空者虽化众生不见我人众生之
相。故起于空。此于空门而离过也。不舍有为
起无相者随化在有名为不舍。知有常寂名
起无相。此依无相而离过也。示现受生起无
作者随有现形名示受生。知生无生名起无
作。此依无作而离过也。随有摄化喜生深过。
故须依此而离诸过。后两句中护持正法起
方便力明化他智。化智善巧名方便力。以
度众生起四摄法明化他行。自下第四依前第
二自利之行明修成相。于中初明修世间行。
心净欢喜起近贤下修出世行。修世行中句
别有五。前二自分后三胜进。自分中敬事一
切起除慢者修摄法行。于有德者尊仰求法
名敬一切。以敬求法远离慢高名除慢法。于
身命财起三坚者修随法行。舍离生死无常
三分求于出世常身命财名起三坚。后胜进
中于六念中起思念者起修始也。念佛法僧
戒施及天。是其六念。菩萨于此常起思念。于
六和敬起质直心行修次也。行修不乖故于
六和起贪质直心。身口意同即以为三。同戒
同施及与同见复以为三通前六也。此六和
敬便相爱敬名六和敬。实心相敬而无谄伪
名起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行修终也。行
成合法名为正行。不以此行求馀名利故起
净命。上来五句修地前行。下修出世。心净欢
喜起近贤圣是初地行于三宝中净信不疑名
为心净。又證离染亦名心净。初證多悦故曰
欢喜。入菩提位生在佛家名近贤圣。次下两
句是二地行。不憎恶人起调伏心离烦恼恬。
卷二 第 468b 页 T38-0468.png
瞋过最重故偏说离。以出家法起于深心明
离业垢。于出家戒求欲慇重。故起深心。次下
三句是三地行。以如说行起多闻者闻慧行
也。为行故闻故说以行起多闻矣。以无诤法
起空闲者思慧行也。为息言诤故空闲处寂
静思惟。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言
而得。趣向佛慧起宴坐者修慧行也。为欲趣
求四地已上无生行慧修世八禅名起宴坐。
又为求佛无障碍智度众生故修世八禅名起
宴坐。次下一句四地乃至七地之行。为求出
世无漏真德。解众生缚修习四地。至七地行
名修行地。亦可求佛无障碍智解众生缚。修
习四地至七地行名修行地。次下一句是八
地行。以具相好求佛正报。及净佛土求佛依
果。为得此二修起福业。次下一句是九地行。
言知一切众生心念是九地中入行成就。如
应说法是九地中说成就也。此二智能故起
智业。次下三句是十地行。前二十地自分之
行。后一胜进。趣佛之行前自分中初入證行。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者證法平等无净
可取。无染可舍故入一相。又證平等不取有
相名为不取。亦不舍有专著于无名为不舍。
以离有无故入一相。修成此德名起慧业。下
起教行。断一切恼离烦恼障。断一切碍明离
报障。断一切不善明离业障。修此三治名起
一切善。如地持说。诸根成就解脱报障。善根
成就解脱业障。智慧成就解脱烦恼。此等通
名一切善业。修成名起。亦可前慧是第十地
智慧庄严此一切善是第十地福德庄严。下
卷二 第 468c 页 T38-0468.png
胜进中一切智慧是佛如来智慧庄严。一切
善法是佛如来福德庄严。为得此二故起一
切助佛道法。前总次别下总结叹。是为法施
是总结也。若菩萨下是叹胜也。住是法施行
广益人名大施主。能消物养生世福善名世
福田。上来第一约就行修以明法施。自下第
二明说利益。说是法时婆罗门中有二百人
皆发阿耨三菩提心。自下第三约就财事以明
法施。问曰。下明财施云何法施。自于财事平
等行施教人为之。等法教人故曰法施。又依
等法舍财布施亦名法施。于中有四。第一善
德局心奉施。二维摩不受。第三善德广心行
施。四维摩纳受。初中我时心得净者意业净
也。闻前所说信乐不疑名为心净。叹未曾有
口业叹也。稽首礼等身业礼也。此施方便。下
正行施。即解璎珞置直百千而以上之不肯
取者是第二段。维摩不受以其偏敬局施维
摩。情无广兼违于等施。所以不受。我言居士
愿必纳受随意所与是第三段。明其善德广
心行施。由局不受故随意与。自下第四维摩
纳受。初先为受分作二下。用之转施为欲
则财教人等施故转施之。于中初先分财为
二。次用施人。一分施此会中下乞施下等上。
一分奉彼难胜如来施上齐下。时维摩诘现神
变下约己教他。现神变已作是言者牒前起
后。若施主者标所劝人。施一最下犹如如来
福田之相无所分别正教行。施等于大悲不求
果报牒前所教。佛是大悲施下齐佛名等大
悲。不为果报偏施如来名不求果。是则名曰
卷二 第 469a 页 T38-0469.png
具足法施结叹令学。此第三竟。城中一下是
第四段明法施益。城中下乞举得益人。见是
神力闻其所说得益所由。见前维摩所施璎
珞难胜佛上变成宝台名见神力。闻前施下
等于如来。不求果报名闻所说。皆发阿耨三
菩提心正明得益。一人发心云何言皆。此发
同前。是故言皆。亦可见闻两时俱发是以言
皆。前辞次释。故我下结。告前四人阿难别列。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下告馀菩萨阿难总举。
具列难尽故通举之。文中直言如是诸菩萨。
不知几许。或容是前列三万二千菩萨。或
可是后向维摩舍八千菩萨。以彼德高皆言
不堪。

文殊师利问疾品者前告诸人皆辞不堪。此
告文殊令往问疾。因以标品名为文殊问疾
品矣。此品之首三句分别。一释来意。二对上
辨异。三分文解释。言来意者意别有三。一以
维摩德高难敌馀悉不堪故告须命文殊往
问。二所辨法妙馀不能请。故须告命文殊往
问。三所化众生宜闻二人问答获益。故须告
命文殊问疾。来意如是。言辨异者异别有五。
备如上辨。第一义者前告不堪为显维摩人
德尊高胜过众圣。此告所堪彰其德妙。文殊
方堪故德妙矣。第二义者前告不堪彰彼维
摩辨才难敌。显其智胜。下对堪者广显维摩
神变叵测彰其通胜。第三义者前告不堪广
寄众言以显维摩解脱之德。此对堪者维摩
自显解脱之德。第四义者先告不堪广显维
摩昔所说法。此对堪者广显维摩今所说法。
卷二 第 469b 页 T38-0469.png
第五义者前告不堪辨明菩萨所学法体。下
对堪者显修成相。辨异如是。次第三门科分
解释。文别有二。一告文殊令住问疾起说由
序。二善来下正对问人广宣所说。前中初先
如来告命下彰文殊奉命往问。文别有四。一
叹维摩德高难敌承力往问。二与大众相随
共往。三维摩知来空室相待。四文殊至见其
室空独寝而卧。就初段中先叹维摩彰己非
敌。虽然已下承力往问叹中初言彼上人者
难为酬对是总叹也。深达实相下别。别中有
三。一叹维摩智解殊胜。二一切菩萨法式知
下行修具足。三降魔下德用自在。就叹解中
深达实相是其实智亦名證智。依涅槃经或
名世谛以为实相。或名真谛以为实相。依大
品经多名真谛以为实相。今此亦应名第一
义为实相耳。于实穷證故曰深达。善说法要
是方便智亦名教智。能宣法化故云善说。所
说要当故名法要。辨才无滞显前善说。言能
辨了语能才辨故云辨才。辨才流滑故称无
滞。智慧无碍显前深达。于深能入故曰无碍。
行修具中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自分善也。诸
佛秘藏无不得入胜修具也。大涅槃中法界
门别名佛秘藏。尽观相应故无不入。诸经叹
德多依此二。德自在中。降服众魔是摧邪德。
游戏通等是住正德。游戏神通通自在也。游
涉诸通自在如戏。故言游戏。其慧方便皆已
得度智慧满也。慧是实慧其方便者是方便
智。此二穷极到于满处名皆已度。上来广叹
维摩德高。虽然已下承力往问。前彰难酬此
卷二 第 469c 页 T38-0469.png
明承力容可为问。辨难兼易并以言虽。然犹
尔虽尔难对我。常承佛圣旨往问下禀上力
名之为承。旨谓意旨。此承如来意力加被而
往问也。自下第二文殊与众相随共往。于中
三句。一明诸众念二大士必说妙法先举能
念人。于是众中就处总举。谓于庵罗佛众之
中。诸菩萨等随人别列。言诸菩萨举菩萨众。
大弟子者举声闻众。释梵王等举凡夫众。下
彰而念。咸作是念总以标举。咸谓皆也。今二
士等正出所念人。大智高语必深远故念此
二大士共谈必说妙法。二即时下明前诸众
乐欲随从。三于是下文殊与众相随共往。于
是文殊举其众主。与诸菩萨大弟子等兼列
从人。恭敬围绕彰其去仪。入毗耶离辨其所
至。自下第三维摩知来空室相待。于中初念
文殊师利与众俱来。此念其来不念空室。有
人言。此念欲空室。与后为由其言谬也。良以
维摩待化如渴。如来心喜故为此念。次以神
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空室是总
除有及侍显室空也。为欲寄此起后言端所
以空之。下置一床以疾而卧亦欲寄病而有
所显。故置一床以疾现卧。自下第四文殊往
至入舍见空。唯见维摩独寝而卧。上来序竟。
自下正说。然序与正进退不定备如上辨。若
以维摩一世所说悉为正宗是则偏判。方便
品初以为由序。以其疾故国王大臣皆往问
疾。后悉是正宗。若以维摩现今一会所说为
正是则从前方便品。来皆悉判与此会由序。
从此已下方是正宗。此正宗中三门分别。一
卷二 第 470a 页 T38-0470.png
摄法从人显德入别。二废人从法随义分别。
三依文正解。摄法从人显德云何。此经宗显
维摩之德。德谓不思解脱之门。于此门中义
别尘算随德论之要唯智通。上来广举维摩所
说显其智胜。下彰维摩神变自在明其通胜。
通中随义分为四对。从初尽于不思议品以
为初对。观众生品为第二对。下佛道品为第
三对。不二门尽香积品为第四对。四中皆初
明其所行。后显所成。第一对中初问疾品明
其所行。不思品中借坐灯王。小室广容明其
所成。第二对中观生品初明其所行。时维摩
室有天女下彰维摩室具八未有还明所成。
第三对中佛道品初明其所行。并现问下广
显维摩一切种德还彰所成。第四对中入不
二门明其所行。香积品中取饭香种。小室广
容复明所成。四对何别。初之三对明修教行
而有所修所成。后之一对明修證行而有所
成。后前三中初对明其治过之行而有所成。
后二明修摄善之行而有所成。摄善行中初
对明修入寂之行而有所成。舍有观空是入
寂也。后对明明修起用之行而有所成。行于
非道是起用也。摄法从人显德如是。次第二
门废人从法随义分别。所说法义虽复无量
要唯因果。因谓法身净土之因。果谓法身净
土之果。从于向前方便品中以其疾故国王
大臣皆往问疾。尽不二门辨明如来法身因
果。香积一品辨明如来净土因果。明法身中
约化分三。第一于前方便品末因凡问疾明
教凡夫法身因果。当乐佛身是法身果。从于
卷二 第 470b 页 T38-0470.png
无量功德生等明法身因。第二次于弟子品
中明教声闻法身因果。对前九人明法身因。
对后一人明法身果。第三菩萨问疾品下尽
不二门明教菩萨法身因果者前对弥勒明法
身果。菩提真性是其果也。光严已后明法身
因。因中前品明其行体。此品已后明修成相。
于中略以二门分别。一破相分别。二显德分
别。破相有三。从此讫尽观众生品以为初分。
行修入寂破难凡夫著有之相。二佛道一品
从缘起用破舍二乘著空之相。三不二门品
證入不二破遣菩萨分别二相。破相如是。显
德门中要摄为二。从初讫尽佛道品来依彼
维摩解脱之相修习教行。不二门品依彼维
摩解脱之性修习證行。前教行中义别三对。
从初尽于不思议品还为初对。观众生品为
第二对。佛道一品为第三对。此三对中还初
明其所行后明所成。悉如上判。三对何异。前
二自分后一胜进。修菩萨法名为自分。上求
佛道名为胜进。又复前二修入寂行。后一明
修起用行。行非于道是起用也。约位且分入
寂多在六地以还。以乐空故。起用多在七地
已上。彼修发起殊胜行故。前自分中初对明
修治过之行而有所成。后对明修摄善之行
而有所成。约位且分治过之行多在地前。地
前过重须治断故。摄善多在初地已上。行合
法界成诸德故。就初对中先明所修后明所
成。修多地前成多地上。此皆明法令人学矣。
废人论法辨之粗尔。
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卷二 第 470c 页 T38-047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