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刊维摩经义记序¶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1a 页


No. 1776 [cf. No. 475]

* 刊维摩经义记序


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
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
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
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素意
而其释最委。至其伸释一义多先徵起后方
解之。实不忘本母之体。关中嘉祥不得抗衡
也。吾祖释义事理两圆。而以理观为主。事解
稍略。故先读斯记而后以智者融谭则可乎。
但脱误尤多。后之得善本者幸正之。

 时

正德壬辰冬十月既朔比睿山宝珠沙门可透
谨序


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沙门慧远撰

圣教虽众要唯有二。其二是何。谓声闻藏及
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
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是声闻声闻二
缘觉声闻。声闻声闻者是人本来求声闻道
常乐观察四真谛法成声闻性。于最后身值
佛欲小。如来为说四真谛法而得悟道。本声
闻性故今复闻声而得悟道。是故名为声闻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1b 页 T38-0421.png
声闻。经言为求声闻者说四真谛。据斯为论。
缘觉声闻者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
二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
缘法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于最后身闻声悟
道。是故名为缘觉声闻。经言为求缘觉者说
十二缘法。据此为言。此二虽殊同期小果。藉
教处齐等。以是义故齐号声闻。对斯二人所
说之法名声闻藏。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
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
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故
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
法中。此即是其渐入菩萨。言顿悟者有诸众
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
大不由小目之为顿。故经说言或有众生世
世已来常受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
信受入如来慧。此是顿悟。渐入菩萨藉浅阶
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顿渐虽殊以其当时
受大受处一是故对斯二人所说为菩萨藏。
圣教虽众不出此二。故龙树云佛灭度后迦
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
阿难在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
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
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
萨所行为菩萨藏。地持复言十二部经唯方
广部是菩萨藏。馀十一部是声闻藏。故知圣
教无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教满教
等。名虽变改其义不殊。今此经者二藏之中
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已知教之分
齐。次释其名。今言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1c 页 T38-0421.png
思议解脱者盖乃树经部别名也。诸经所以
皆首题其名者为示所明法。此经以不思议
解脱为宗故始标举。但诸经立名不同乃有
多种。或就法为名如涅槃经波若经等。或就
人为目如萨和檀须达拿等。或就事立称如
枯稻芉经等。或就喻彰名如大云经宝箧
经等。或人法并彰如胜鬘经等。或事法双举
如彼方等大集经等。或法喻俱题华严经法
华经。或人事双立如舍利弗问疾经等。如是
非一。今此经者人法为名。维摩所说是其人
名不可思议解脱是其法名。法藉人通故须
标人。法是所显故须举法。但诸经首列人有
四。一题说人如胜鬘等。二举问人如彼弥勒
所问经等。三举所说人如睒子经萨和檀等。
四举所化人如玉耶经须摩提女等。今举说
人。说者不同有其五种。一是佛说。二是圣弟
子说。三是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说。此
经维摩中圣弟子说。然此经中三会差别。初
会佛说。第二会是维摩说。第三一会是佛及
维摩共说。由佛有说故。下文言佛说经已大
众欢喜。由维摩说故始举之。以不思议解脱
之法寄其人故。始标举。维摩诘者是外国语。
此方正翻名曰净名。随义傍翻名无垢称。良
以其人法身体净妙出尘染。内德既盈美响
外彰寄名显德名无垢称亦曰净名。又复其
人内怀真道能权化无方。虽不同尘俗而心
栖累表。即染无污。故名为净亦曰无垢。无垢
净德妙出言顽。假以名显令人归趣。显德之
名谓无垢称。言所说者此维摩诘智慧内盈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2a 页 T38-0422.png
道尊众圣。能以无量大悲方便现居毗耶。托
疾招问以通法化宣德被人故称为说。经者
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
法如綖贯花。是故就喻说之为綖。綖能贯花
经能持纬。其用相似故复名经。若依俗训经
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义恒定故名为常。经之
与常何相阁预。以常释经经者是其经历之
义。教之一法经古历今恒有曰常。一名不思
议解脱就法以名。前约说人已立一称。今后
就法更立一号。故曰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是
一名矣。此第十地所得无量诸解脱中初解
脱门。彼维摩诘德充法界。随其化相偏住此
门以彰其目。今于此经说自所得令人趣求
故始举之。然此不思议解脱之门乃是神通
化用之本。诸佛菩萨證入此门神知永亡取
舍心灭。直以解脱法门之力能现种种神通
化事。如如意珠虽无分别而能普雨一切种
物诸佛菩萨所得法门例皆同尔。不可思者
叹深之辞。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
出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分
别有三。一就体论。此不思议解脱之门真心
为体。体绝名言心意不及名不思议。二就相
说此解脱门诸德为相。德穷法界难以限算
妙过情分名不思议。三就其用。此解脱门神
通为用。体虽妙寂而是缘起作用之性。诸佛
菩萨證入其中能现无量神通化用。毛孔纳海
芥受须弥。种种变现情缘莫测名不思议。言
解脱者出其法体。前言不思议通众德。未知
是其何法不思。为简馀德故彰解脱。然其解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2b 页 T38-0422.png
脱亦复漫通。故须约前不思以别。真德绝累
无碍自在故称解脱。分别亦三。一就体论。真
心体净性出尘染。自体无绮故名解脱。二就
相说。羁碍永除净德无累故曰解脱。三就用
辨。妙用无方所为自在故称解脱。问曰此法
名为解脱。于彼心慧二解脱中何门所收。释
言兼通。体则心脱用则慧脱。真识之心离染
名脱故。体是心慧用无为名解脱故用是慧
故。涅槃中说慧解脱开出五道。明知通用悉
是慧脱。又问此解脱有为无为二解脱中何
脱所收。义亦兼通。体则无为离染寂灭用则
有为妙用烦兴。此举通名。

佛国品者就初以
列。诸经立品大例有三。一是从广。如菩萨行
品等是。彼品初首非菩萨行。从其后广名菩
萨行。二者从略。如下文中观生品初首少许
经文明观众生馀者悉非。摄广从略名观众
生。三者当相。如下文中弟子品等。今言佛国
从广为名。若从初略应名序品。言佛国者佛
如后释。标人别处故举其佛。国犹处也。经亦
名土又亦称界。安身曰土摄民称国。国土不
同分别称界若论其土有身皆有。若说其国
统王者有不王者无。今就如来统王以彰故
言佛国。此国实与众生共居。佛穷土实为化
之主故偏言耳。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在
方故言佛国。又复身土虽复平等随其义门
身土恒异。故以其平等法门之身还依平等
法门之土如海十相亦以相依故云佛国。品
者品别。前品所明异于后品所明。后品所明
异于前品所明。故云品别。亦可品者是其品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2c 页 T38-0422.png
类。义留类相从称为品。此经始终品别十
四。此品建始故云第一。此经始终四门分别。
一就处分别二就会分别三就义分别四就文
分别。言就处者据今一说次第以论。处别唯
二。一庵罗树园二维摩诘舍。若通维摩一世所
说处别众多。言就会者据今一说次第以论。
会别有三。一庵罗会二维摩室三重会庵罗。
若通维摩一世所说会别无量。言就义者此
经宗归不思议解脱之义。此不思议解脱之
法是法界中一门义也。门别虽一而妙旨虚
融义无不统。无不统故一切诸法悉入其中。
所摄之法虽复众多要唯二种。一是理法二
是行法。理谓真如。如随诠异门别种种。故下
文中或时宣说如法性实际以为理法。或说
三空或说二谛或二无我不二门等。行谓因
果。因谓法身净土之因。果谓法身净土之果。
故下文中具以显之。显相如何。人多粗判。初
之二会偏明如来净土因果。第三会中偏明
如来法身因果。细求则通。是义云何。如初中
合盖现变显示如来不思议力是法身果。宝
积赞叹发心愿求即法身因。宝积复即是显
示净土因果。第二会中从初极尽入不二门
广明如来法身因果。香积一品显示如来净
土因果彼初明果修十修八是净土因。第三
会中菩萨行品双明法身净土之因。见阿閦
佛品双明法身净土之果。彼见释迦及无动
佛是法身果。现妙喜界是净土果。故下佛言
菩萨欲得清净佛土学无动佛所行之道。下
文复言愿一切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明知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3a 页 T38-0423.png
彼文亦显净土。此皆为明不思议法寄事显
之。所辨虽众莫不皆成一不思议解脱门矣。
此不思议法显證在人。二者所谓诸佛菩萨。
据此一化且就维摩释迦以显。故下文中初
会寄就释迦以显。后之两会寄就维摩而以
显之。然不思德成之在内。内德难彰寄就用
相而以显之。显相云何。下初会中令盖现变
案地令净显示如来不思议相。第二会中借
座灯王取饭香积显示维摩不思议相。第三
会中掌持大众往至庵罗。远接妙喜安置此
土。以显维摩不思议相。此是第三就义分别。
次第四门就文分别。文中细分有其八分。相
从唯三。言其八者三会之中各有序正则有
六分。经初如是我闻之言是其一部證信通
序。别以为一。佛告舍利汝见妙喜无动不下
明其一部流通之义。别以为一。通馀说八。相
从三者。此之八分要摄唯是序正流通。于中
进退凡有五阶。第一偏约维摩现说以为正
宗。是则从初乃至独寝一床已来悉为由序。
善来文殊不来相下是其正宗。佛告舍利汝
见喜无动不下是其流通。问曰初会云何作
序。由其初会大众云集后得告命令往问疾
故得为序。第二一品现病为由。弟子品后因
苦起发故故得为序。昔来相传多依此判第
二约对维摩一世所说之法悉为正宗。是则
从初乃至方便现身有疾来悉为由序。以其
疾故国王大臣皆往问疾下悉为正宗。正显
维摩一世所说不思议法令人学故。流通如
前。问曰初会云何为序。此义似前因其初会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3b 页 T38-0423.png
大众云集如来告命令往问疾广显维摩一世
所说故得为序。第二品初列人叹德起后所
说故亦名序。第三通约佛及维摩所说之法
悉为正宗。是则从初尽偈已来见其由序。宝
积请后是其正宗。正显所说令人学故。流通
如前。第四通约诸佛菩萨不思议德以为正
宗。是则从初乃至蔽于诸来大众判为由序。
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宝积下悉为正宗。显
不思议解脱德故。流通如上。第五约对三会
别经以别三分。是则最初如是我闻以为一
部證信通序。一时佛在毗耶离下三会别经。
流通一文备如前判。此与华严大况相似。彼
经最初如是我闻是其一部證信通序。一时
佛在摩竭提下八会别经。流通一文外国不
来。此经科分粗与彼同。今即依此最后一判
科分解释。就解證信通序之内三门分别。一
解如是我闻有之所由。二解如是我闻达立
之意。三正解如是我闻之言。有之所由者诸
经之首何因缘故悉有如是我闻之言。阿难
立故。阿难比丘何因缘立。由佛教故。佛何故
教。阿难请故。阿难比丘何因缘请。阿尼楼驮
教故。彼何因缘教。由见阿难以忧恼故。阿难
比丘何故忧恼。由见如来般涅槃故。佛将灭
度。在于双林北首而卧。阿难尔时以佛将灭
在佛绳床后。悲号啼泣莫能自胜。阿尼楼驮
见其悲泣开觉阿难。汝是传法人。何不请佛
未来世事。徒悲何益。阿难对曰我今心没忧
海。知何所问。阿尼楼驮遂教阿难请佛四事。
一问世尊灭度之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3c 页 T38-0423.png
问佛灭后诸比丘等依何而住。三问恶性比
丘云何共居。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字。阿难
被教心少惺悟受教请佛。佛依请而答。一切
比丘何为师者。当依波罗提木叉为师。若我
住世无异于此。木叉是戒比丘所学故说为
师。诸比丘等依何住者。当依四念。何谓四念。
所谓比丘观内身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
忧。如是观外身内外身。身受心法亦复如是。
是谓比丘所依住处。故经说言若住四念名
自境界。不为魔缚。若行五欲名魔境界。为魔
所缚。恶性比丘云何共者。梵檀治之。若心调
伏为说离有无经。梵檀是其默不共语。一切
经首置何字者。共者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
方某聚林等。由佛教置故有斯言。次第二明
立意。佛本何故教置如是我闻之言。为生物
信。如是之言若为生信。言如是者阿难彰己
信顺佛语。导佛所说为如言佛所说为是。令
他众生同己生信。我闻云何生信。阿难自是
不足之人。若言此法是己所说人多不信。由
言此法从佛闻故人皆归信。信有何义而为
生乎。信者入法初门摄法上首。凡入佛法要
先起信。故华严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珍
宝所随意采取。若常无手空无所获。入佛法
者事亦同尔。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
若无信心空无所得。信有此要故为生之。次
第三门解释如是我闻之言。先解如是。于中
初先就人以定后正解释定之云何。昔来相
传就阿难释。所言如者阿难所传如于佛语
故名为如。为欲简去相似之如故复云是。如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4a 页 T38-0424.png
世人言此物似彼得称为如。不妨体非不得
言是。今言如者不同彼如故须彰是。究寻此
言乃是就佛非就阿难。云何得知。如龙树释
言如是者信顺之辞。其信顺者言是事如是。
其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阿难信顺佛语故。
名佛语以之为如。导佛所说以之为是。非是
阿难自信己语道己所说为如为是。故温室
经初言阿难曰吾从佛闻于如是。故知名佛
所说为如道佛所说以之为是。但方言不同。
彼温室经顺此方语。是故先道吾从佛闻后
出所闻。如是之法馀经多㥽外国人语先举
如是却云我闻。定之粗尔。解释云何。言如是
者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于前事故名为如。
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如
是一切如法之言是常道理故名为是。乖此之
言名为非故。如法之言得称为是。此约法解。
若约人论。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过去佛所
说不变故名为如。如诸佛说是正非邪故复
言是。准涅槃经释如来义亦有此相。言我闻
者。阿难对彼未来众生陈己餐说故曰我闻。
闻实是耳得言我。诸根之别皆我用具。是故
就主说言我闻。法中无人。何处有主而言就
主说我闻乎。释言法中虽无定主非无。假名
绾御众生故得就之宣说我闻。故涅槃云譬
如四兵令以成军。虽无定主亦得称言我军
勇健我军胜彼。此亦如是。故得称我。问曰阿
难得理圣人。以何义故同凡说我。释言阿难
虽复说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说我有三。一
见心说我。谓诸凡夫我见未亡我见心中称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4b 页 T38-0424.png
说有我。二慢心说我。谓诸学人见使虽言慢
使犹在。我慢心中称说有我。三随世流布宣
说有我。谓无学人见使久除慢使亦尽。随世
流布所以说我。阿难常于结集法时身居无
学。直是随世流布说我。非见非慢故不同凡。
问曰无我真谛有我世谛。无我是胜有我是
劣。何不从胜宣说无我。就劣说我。化我众生
法须如是。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标别彼此。令
人识知故须说我。是故乃至佛对众生亦常
说我。上来明期證信通序。下次明其三会别
经。尽此品来是期初会。方便品下是第二会。
菩萨行品下是第三会。三会何异。异有三种。
一由序异。初会之中佛众云集而为由序。第
二会中维摩现病以为由序。第三会中维摩持
众往至庵罗而为由序。二明法异。法义众多
难可具论。大约粗分唯因与果因异有二。一
约人分别。前之两会为化娑婆秽土众生专
教求净。所修所行专求净土。后之一会为化
众香净土菩萨专教随染。不尽有为不住无
为。二常法分别。初会之中直出法体未辨修
相。后两会中明修成相。于中前会教修趣寂。
破舍有无趣入不二。第三会中从寂起用。不
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其用也。因异如是。果异
如何。先就身论后就土说。身中初会明应身
果。下寄宝积叹而显之。始在佛树力降魔等
悉是应也。第二会中明报身果。宣说佛身从
于无量功德生故。第三会中明法身果。如下
文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
来后际不去。如是等也。细实兼通粗分且然。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4c 页 T38-0424.png
若论其土初会寄就释迦显净土。第二寄就
香积如来辨净。第三会寄就无动如来彰净。
初寄释迦即染彰净明净土体。第二寄就香
积如来染外彰净明净土相。第三寄就无动
如来取之置此彰净随染明净土用。法异如
是。细求兼通非全一向。三利益异。三会之中
得益人别。就初会中先序后正序正不定进
退两判。一唯取如来所说为正。是则从初尽
偈。已来通判为序。偈后为正。因请正说净土
因果序中有二。一佛众云集。二毗耶离有长
者子名宝积下现相起发。盖中普现十方佛
国起后所说净土因果。二通摄如来所现神
变不思议德悉以为正。是则从初尽蔽大众
判为由序。从宝积等献盖已后悉为正宗。正
显如来不思议解脱之德。准胜鬘经叹佛章
后齐为正宗此亦应然。序中有三。一明佛化
主。二从与大比丘已下辨其徒众。三彼时佛
与无量众下总明佛众云集所为。前中有三。
初言一时明佛化时。第二佛标列化主。第三
在毗耶下彰其化处。释一时中先序异说次
辨过非后正议。异说如何。昔来相传。传言佛
说时阿难闻时更无先后。简去传闻成上我
闻故云一时。异说如是。次辨过非。先以事验
后引文證。事验如何。如经说。阿难是佛得道
夜生。如小乘中。佛成道已过六七日即便说
经。何难尔时犹在怀抱身不豫会。佛成道已
过二十年方始出家。三十年后方为侍者。自
斯已前所说诸经多不亲闻。虽不亲闻而所
集经亦云一。明知一时非简传之辞。又小乘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5a 页 T38-0425.png
中不得说言阿难是权。何由得言说听一时。
人复反徵云何得知。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将
来破我为證此义。须知阿难立字因缘。阿难
陀者是外国语。此名欢喜。欢喜之名三因缘
立。一过去因缘如经中说。释迦过去行菩萨
道时作一陶师名曰大光。值过去世释迦文
佛。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难。
国土眷属如今无别。因即发愿。愿我当来成
得佛道还如今佛。由斯本愿今得成佛。故今
侍者还字阿难。二现在因缘。阿难比丘面貌
端正。世人见者莫不欢喜故字欢喜。是故经
中赞叹阿难。面如满月目若青莲。佛法海水
入阿难心。三父母立字因缘。与字欢喜喜时
生故。何者喜时所谓如来得道夜时。如来十
九踰城出家。既出家已五年习定六年自饿
身极羸瘦。父王遣人恒往瞻伺。知极微惙常
恐不全。菩萨后时知饿非道受食乳麋欲取
正觉。魔作是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曼道未
成当败其志。遂卒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
来怖菩萨。菩萨于时入胜意慈定。令魔眷属
颠倒堕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萨力大非
我能胜。当恼其父。遂便往诣净饭宫上唱如
是言。悉达太子昨夜了矣。王时闻已从床而
堕。良久乃苏更为伤叹。念子在家当为轮王。
何期出家空无所拔。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
佛道成复持天华庆贺父王。当成佛时天雨
妙华而为供养。故持庆王。其时亦往净饭宫
上唱如是言。大王当知。地天太子昨夜明星
出时降魔兵众成佛得道。王时生疑。向者有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5b 页 T38-0425.png
天言我子死。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
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恼耳。我
是菩提树神。以佛于我树下得道故相庆贺。
王时作念。我子在家当为轮王。今日出家为
法轮大王。彼此无失。自者闻死今忽闻活一
重大喜。复闻道成两重大喜。未久之间王弟
斛饭夜生阿难。寅抱诣王。弟于昨夜生此一
男。王时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众庆并集。
与字欢喜。以斯准验定知阿难成道夜生。阿
难既是得道夜生。何由得言说听一时。事验
如是。次以文證。佛初成道。在波罗捺仙人
鹿苑为五比丘转四谛法名转法轮。经佛灭
度后阿难比丘先集此经。将集此经先升高
坐说偈自言。佛初转法轮。尔时我不见。如是
展转闻。佛游波罗捺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
轮。彼经之中道己传闻复言一时。明知一时
非简传之辞。辨非如此。次显正义。言一时者
就佛解释。为化之辰目之为时。于佛一代化
时众多。为简馀时是故言一。一时之言经中
大有。如涅槃说。我于一时在加尸国。我于一
时在恒河岸。我于一时在尸首林。我于一时
在王舍城。如是非一。今言一时共彼相似。云
何得知一时从复非是属前。准依地经所以
得知。华严大本十地品初云言尔时佛在天
中。龙树别传改尔为一。尔时之言不可成上。
改尔作一宁不属下。云言佛者标列化主。佛
天竺语此翻名觉。觉有二义。一者觉察二者
觉悟。言觉察者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
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此之一义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5c 页 T38-0425.png
如涅槃释。言觉悟者对其智彰。无明眠寝事
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
为觉。所对无明有其二种。一是迷理。性结无
明迷覆实性。翻对彼故觉知自实。如来藏性
从本常寂无为不动故名为觉。二事中无知
迷诸法相。翻对彼故觉知一切善恶无记三
聚之法故名为觉。故地持言于义饶益聚非
义非非义饶益聚平等开觉故名为佛。义益
善义利人故。非义不善不利人故。非非义是
无记。于此悉知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觉
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云言自觉简异凡夫。
道言觉他简异二乘。觉行穷满别异菩萨。是
故独此得名为佛。下彰化处。在毗耶离就通
举之。此翻名为广博严事。庵罗树园随处别
指。人谓此园饶庵罗树名庵罗园。事实不尔。
盖乃从其园主彰名。有女从于庵罗树生。即
呼以为庵罗树女。与经中说㮈女相似。此园
是其庵罗女园。从主作名名庵罗园。佛至其
国。此女舍园造立精舍。故仍本名名庵罗园。
游化更中目之为在。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
化有方是故言在。上来明佛下列其众。众别
细分有其十七。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梵。四
释五馀天众龙鬼八部。通前十三。人众之中
四部差别。通前十七。相从为五。一声闻众。二
菩萨众。三是天。四鬼神众。五是人众。要摄唯
二。圣与凡。前二是圣后三是凡。圣中先列声
闻之众后列菩萨。诸经多尔。何故而然。汎解
有四。一近远分别。二形相分别。三就德分别。
亦云约教。四多少分别。言近远分别者。声闻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6a 页 T38-0426.png
弟子多近如来故随近先列。菩萨不尔在后
而列。何故声闻偏多近佛菩萨不近。解有两
义。一声闻弟子习道未久。虽得圣果进止威
仪常须佛教。为是近佛。是故如来乃至涅槃
常为制戒。如制声闻不食害等。又如律中制
阿那律不听与其女人同宿。制婆伽随不听
饮酒。如是等辈虽得圣果。须佛教制故多近
佛。近故先列。菩萨之人久闲道法不假佛教。
故不近佛。以不近佛在后而列。二声闻弟子
现蒙佛度。舍凡成圣荷恩深重。虽得圣果常
随如来围侍供养。菩萨之人虽荷佛恩。摄化
众生利物为事故不近佛为是后列。此是第
一近远分别。次第二门约形分别。声闻之人
同佛出家。执持威仪形相似佛世共尊敬为
是先列。菩萨随化形仪不定或道或俗先列
人怪故后列之。次第三门约德分别。亦得名
为约教分别。如龙树释。教有二种。一显示教
彰相隐实。二秘密教翻相显实。显示教中宣
说罗汉及辟支佛同佛漏尽。宣说菩萨现行
烦恼不断诸结。于此教中若闻菩萨在罗汉
上人多惊怪。以是义故先列声闻后列菩萨。
若依甚深显实之教。菩萨德尊理须在先。声
闻行卑宜须后列。如华严经。次第四门多少
分别如涅槃经。一切诸众少者先列。声闻众
少为是先列。菩萨众多是故后列。此后一义
居在涅槃。今此文中先列声闻后列菩萨具
前三义。就声闻中先标众别后列其数。与大
比丘是标众也。约佛辨众以身兼彼目之为
与大者叹辞。外国语名曰摩诃。此翻有三。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6b 页 T38-0426.png
者是多。众数非一如世多人名为。大众此通凡
圣。二者胜。胜过馀众。于诸异学最殊胜故。此
亦该通。三翻名大。旷备高德过喻近学。今言
大者义当第三。言比丘者是外国语。义翻有
五。一名怖魔。就始彰名。初出家时魔心战怯
故名怖魔。比丘出家何关魔事乃令魔怯。魔
性妒弊惧他胜己。又恐其人出家之后化他
同出空其境界。为是战怯。二名乞士。既出家
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三名净命。于乞求时
正命乞求离五邪命故曰净命。五邪命法如
龙树说道品义中具广分别。此之两名据中
以立。四名净持戒。精持禁戒无所毁犯。五名
破恶。以持戒故能离诸过。此后两名据终以
立。非一称众。八千人俱彰其数也。略无叹德。
何故而然。大教有二。一渐二顿。若论渐教藉
少而入须叹声闻。语其顿教不由小入故不
叹小。此经顿教不藉小入。为是不叹。次列菩
萨文别有五。一标别其众。二辨其数。三叹其
德。四列其名。五总结。初言菩萨标别众也。外
国名菩提萨埵。翻译之者不殊烦广。菩下去
提萨下略埵直云菩萨。此方翻之名道众生。
菩提名道萨埵众生。良以此人内心求道备
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若尔声闻缘觉
皆求道并有道行同以道成。以何义故不名
菩萨。释言贤圣名有通别。通则义齐。涅槃说
乃至须陀亦名菩萨。求索尽智无生智故。亦
名为佛。正觉共道不共道故。但今为分贤圣
之别。隐显异名等分贤圣。何故独偏名菩萨。
解有三义。一就愿心望果解释。唯此众生求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6c 页 T38-0426.png
大菩提馀悉不求。是故独此名道众生。故地
论言上决定愿大菩提独言菩萨故。二就解
心望理解释。凡夫著有二乘住无。有无乖中
不会中道。是故不得名道众生。唯有菩萨妙
舍有无契会中道。是故偏得名道众生。三就
行分别。入佛法中有三门。一教二义三者是
行。教浅义深行为最胜。声闻最劣从教为名
故号声闻。声者是教餐声悟解故曰声闻。缘
觉次胜从义立目。缘者是义于缘悟解故名
缘觉。菩萨最上从行立称。以能成就自利
利他俱利之道故名菩萨。故地持言声闻缘
觉但能自度。菩萨不尔。自度度他是名道胜。
以道胜故名道众生。三万二千辨其数也。众
知识下叹其德也。初无别叹。如是一切功德
具足总以结叹。菩萨德度非别不彰故先别
叹。非别能尽故复宜须总结显多。别中初先
叹其所成自分功德。近无等下叹其所修胜
进功德。自分先成是故先叹。胜进后起为是
后叹。己所成处名为自分。仰习之所说为
胜。诸经叹德多依此二。前自分中文别有
三。一明其人。行德显著为众知识。二名闻下
明其成。行德宽广名闻十方。三名称高下明
其所成。行德殊胜名称高远。就初段中先明
其人。为众知识大智本下辨其行德。成前知
识。就初段中众知识者谓知其德识其形也。
亦可下人咸共闻知上人同识。就下辨德成
知识中先明自利。为护法下明其利他。行
能益己名为自利。行能兼润说为利他。诸经
叹德多皆依此。前自利中大智本行皆成就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7a 页 T38-0427.png
者直叹行成。佛威建立明成所以。由佛威神
教化建立所以成就。亦可前句叹其行成佛
威建立叹其德就。就前句中言大智者是佛
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言本行者约果显
因。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斯具名皆
成就。就后句中诸佛威神诸佛神力名佛威
神。菩萨修成名为菩萨之所建立。始起名建
功德曰立。下利他中为护受法明能护正。能
师子吼明能摧邪。亦可初句为护受法利他
方便。轨则名法法能遮防名为法城。为护此
法不令他人违谤毁灭故须受法。护法之相
如涅槃经金刚身品说。又如地经说护有三。
一护教法。于佛教法书写读诵为他宣说。书
写读诵自行护持。为他演说外他护持。二护
證法。自證教他自證自护教化他护。三护
行法。自依修行。他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
济。此之三护皆须知法故须受持。饮法称受
愠守名持。所持非邪故云正法。能师子吼正
明化他。借喻名法。所说决定心无性惧如师
子吼。说能摧邪如师子吼。说能寤寐如师子
吼。说能安立如师子王。能安群辈如师子吼。
说能教告如师子王。教告诸子名师子吼。如
涅槃说。师子吼者为十一事如来是也。菩萨
亦然。不可具列。自下第二彰其德广名闻十
方。于中初先举名。显德宽广故名十方。名称
号等有何差别。通释是一随相别分非无差
异。异相如何。显体为名标德为称。名称外彰
号令天下说之为号。今言名者通相言耳。由
名矣大十方共闻。众人不下辨德显名。于中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7b 页 T38-0427.png
亦二。自利利他先明利他悉已净下明其自
利。前利他中初明教正。降伏魔下明其摧邪。
前教正中众人不请友而安者为化始也。不
待物请强为非友。化令住正名友安之。解有
两义。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菩萨
彊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二所化众生虽有
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菩萨随
机而为彊化名友安之。绍隆三宝使不断绝
为化终也。其义云何。如华严经明法品说。彼
有三憣。其一憣能令众生发菩提心。是故
能令佛宝不断。开示演说十二部经深妙法
藏。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受持一切威仪行法。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第二憣中赞叹大愿。是
故能令佛宝不断分别显示十二缘起甚深之
义。是故能令法宝不断修六和敬。是故能令
僧宝不断。第三憣中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
正觉牙。是故能令佛宝不断护持正法不惜
身命。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
悔。是故能令僧宝不断。此之三憣亦有阶
降。初下次中第三最上。先就佛宝以显不同。
第一憣中令生发心标果令求。此为初始。第
二憣。中赞大愿者赞起行愿令人修行。此以
为中。第三中下佛种子于生田者化人成行。
此为最上。化人成行堪为佛因名下佛种于
生田矣。

次就法宝以显不同。第一憣中开
示演说十二部经宣通教法。第二憣中分别
显示十二缘起辨释理法。第三憣中护持法
者兴建行法。教浅义深行为最胜。次就僧宝
以辨阶降。第一憣中受持一切威仪法者僧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7c 页 T38-0427.png
行方便。第二憣中修六和敬行成不乖。第三
憣中善御大众德成摄他。此亦初下次中后
上。以此教他传学不息故令三宝永不断绝。
上来教正。下明摧邪。先除众魔后制外道。魔
罗胡语此云杀者。害人善故。汎论有四。或广
说八。言其四者。一烦恼魔。谓贪瞋等一切烦
恼能害善法。二者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
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于彼第六他
化天上别有魔天好坏他善。四中初一是生
死缘。中间阴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种大小通
说。所言八者如涅槃说。前四种上更加无为
四倒之心合为八也。无为四倒能坏大乘常
乐我净四种正解故。涅槃中说之为魔。小乘
法中未以为患故多不说。又此通亦烦恼中
收。故诸经中多亦不说。魔法如是。通论此八
并须降伏。何故如是。烦恼阴死无为四倒妨
违自行故须降伏。伏法不同。彼烦恼魔小乘
多用谛观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阴魔小
乘多用无馀涅槃得灭舍故。大乘多用常住
法身。无为四倒于大因中正解降伏。于大果
中菩提涅槃真德降伏。天魔一种妨于自行
亦妨化他故须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
智降伏。知邪不从彼自退故。自行果中十力
降伏。十力固牢不为魔邪所倾动故。自行如
是。化他之中用法不定。若在因中。自身降魔
多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咒。彼无神通能
降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多以慈心。教他
降魔亦用神咒。彼无慈力能降伏故。降魔如
是。今就利他偏降天魔。菩萨自降多用神通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8a 页 T38-0428.png
下制外道。法外妄计斯称外道。此亦妨于自
行外化。并须制伏。但随行别用法不同。自行
因中正见降伏。正见道理不从邪故。自行果
中无畏降伏。外道邪智难佛无德。如来有德
于彼不怯能降伏故。自行如是。化他纯用四
辨降伏。四无碍辨广知法义能难论故。今就
化他。四辨摧邪名制外道。上来利他不明
自利。于中初先明其断德。心常安下明其行
德。前断德中悉已清净明其摄治。永离义等
彰其离障。又悉清净明离恶业。正习斯亡名
悉清净。永离盖缠明无烦恼。盖谓五盖。贪欲
瞋恚睡眠悼悔及疑是也。广如别章。亦可一
切诸烦恼结通名为盖。盖众生故盖净心故。
缠谓十缠。无惭无愧睡眠悔悭嫉掉眠忿及
覆是其十也。亦如别章。亦可一切诸烦恼结
通名为缠。缠众生故缠传心故。于此盖缠正
习斯亡故云永离。下行德中文别有二。一随
德别叹。二布施下随位别叹。前随德中心常
安住无碍解脱空解脱也。亦可安住一切法
界无碍解脱此即十地解脱大也。念谓正念。
念门不同。或说三种念佛法僧。或说四种身
受心法。又如地论上念同法功德求义亦是
四也。或说六种。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涅槃
释。或说八种如龙树说。前六种上更加二种。
一念出入息系心住于数息法门。二者念死
常修死相。或说十种如大智论摩诃衍品说。
前八种上更加二种。一者念灭念彼涅槃无
为寂灭起意趣求。二者念身自念己身无常
苦空无我不净修行厌离。或说十一如地经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8b 页 T38-0428.png
说。念佛法僧念菩萨行念菩萨波罗蜜念十
地念不坏力念无畏念不共法乃至不离念一
切智。广则无量菩萨悉念。定者所谓九次第
定。八禅灭尽是九定也。亦可一切所得三昧
悉名为定。此即十地三昧大也。言总持者是
陀罗尼。此即十地大陀罗尼。言辨才者四无
碍辨。知法辨了名之为辨。又说辨了亦名为
辨。言辞才巧故名为才。念念常现故云不断。
又说无间亦言不断。上来第一随德别叹。人
言此叹地前功德。当应不然。叹地前行多不
举此胜上功德。自下第二随位别叹。初地至
十地德何故须然。菩萨住于一地之中普摄
一切诸地功德。故历诸位而以叹之。言布施
者初地功德。言持戒者二地功德。言忍辱者
三地功德。言精进者四地功德。言禅定者五
地功德。言智慧者六地功德。六度之义广如
别章。此应具论。今释名。言布施者以己财事
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言
持戒者胡名尸罗。此方正音名为清凉。三业
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号清
凉。此清凉行有能禁防止息之义故复名戒。
坚守名持。言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于
辱能安说之为忍。言精进者陈心于法名之
为精。精心务达说以为进。言禅定者禅那胡
语。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上界静法审观方成
名思惟修。又亦名为功德丛林。此乃从其所
生为名。能生多德是故为功德丛林。言智慧
者照见名智观达称慧。此六经中名波罗蜜。
是外国语。此名度。又亦翻之名到彼岸。所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8c 页 T38-0428.png
度者地持论中说有三义。一者时度。此之六
行种性已上度三阿僧祇方始成满。二者果
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自性清净度。此六
能得破情相到法实际。具此三义故名为度。
言到彼岸者如龙树说。解有三义。一能舍离
生死此岸到于无上涅槃彼岸。同前果度。二
能舍离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于平等无相彼
岸。与前自性度义相似。三能舍离六弊此
岸到于六度究竟彼岸名到彼岸。因修至成
故名始修为能到矣。具此三义名到彼岸。此
六同时随位且分。檀寄初地乃至波若在第
六地。如地经说。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七地功
德。七地修习十方便慧发起胜行名方便力
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八地功德。逮
谓及也亦曰至也。无生所得者理中无净可
得。此诸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是故名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犹是经中无生法忍。由
逮无得是故便成不起法忍。不见净法可生起
故。已能随等九地功德。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是九地中说成就矣。谓能随生转妙法轮久
堪化益故曰已能。化顺物机名为随顺。说授
名转。不退轮者经中或说三业为轮。或复宣
说佛法为轮。今此所论名为轮者。如彼转轮
圣王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佛
法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
佛道故名为轮。一得永住故故不退。善解法
相是九地中智成就也。知众生根是九地中
入行成就。盖诸大众得无畏下十地功德。盖
诸人众得无所畏利他功德。十地学穷故盖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9a 页 T38-0429.png
大众。起说不怯故得无畏。功德已下明其自
利。功德智慧以修心者妙德严心。功者是其
功德庄严。智慧是智慧庄严。此二庄严广如
别章。此应具论。然今且可释其名字。其功德
者亦名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润福利行人
故名为福。是其善行家德故名福德。如清冷
等是水家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利益之功
故名为功。还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言智慧
者。依如毗昙决断名智对诸忍故。若依成实
无著名智别想识故。通相以论。知法名智观
达称慧。此智与慧通释一物。随义别分非无
差异。异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谛者名之为
智。知第一义说以为慧。故彼文言于一切法
部分知者名智波罗蜜。于第一义开觉名波
若波罗蜜。涅槃亦然若。依地论證第一义名
随智者。了达教法名随慧者。皆德无伤。此二
经中名为庄严亦名律仪亦曰助法亦复说之
为菩提具。言庄严者如涅槃说。能严行人故
曰庄严。又复诸行共相庄饰亦曰庄严。如庄
严具众宝间错。言律仪者如地持说。此二内
调故名为律令法称仪。言助法者望果为言。
资顺菩提故云助法。能为佛因故复说之为
菩提具。依此二行修练己心故曰修心。相好
已下胜相严身表德名相。惬情称好。用此庄
形故曰严身。相好严身过馀世报名色第一。
不假馀莹故舍世间所有饰好。自下第三彰
德殊胜故名高远。于中先举名称高远显德
殊胜。名闻上彻名为高远。高远如何踰于须
弥。踰谓过世。须弥胡语。此名妙高山亦名安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9b 页 T38-0429.png
明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四宝
所成。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深信坚下辨德显
名。于中有三。一明其信二深入缘起下彰其
解三无有量下显其行。此三分中皆利自他。
就初分中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是其自利。决
定名信。信门不同。或说为二如地经说信菩
萨行及诸佛法。或分为三信佛法僧。或说四
种信佛法僧及以信戒如成实论说。或说八
种如地持说信佛法僧即以为三。信佛菩萨
神通之力通前为四。信种种因果是其世谛。
信真实义是其真谛。通前为六。得义为七。得
方便八。无上菩提名为得义。一切菩萨所修
学道名得方便。随别细分亦可无量。悯厚曰
深难坏称坚。此是法说。犹如金刚喻以显之。
下明利他。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明真能益。法
宝普照慧法教人。闻思修等三慧之法名之
为法。此法可珍又能照曜故说为宝。随机等
示故名为普。开晓明心除其闇彰说之为照。
而雨甘露功德教人。世间甘露能除燋渴。功
德善法能润行人故名甘露。授之称雨此明能
益。于众言音微妙第一彰其能说。说前法时
能宣吐也。谓于世俗言音之中最为第一。第
二解中深入缘起断邪见等。是自利行。入深
缘起明其摄治。观穷曰深解顺名入。言缘起
者谓十二缘。经名因缘亦称缘起亦曰缘集。
藉因托缘诸法得生故名因缘。法藉缘起故
曰缘起。法从缘集故称德集。名字是何。谓
从无明乃至老死。云何深入因缘之法。唯真
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得集起。于中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29c 页 T38-0429.png
合广略不定。或分为二唯真与妄。据妄统摄
十二因缘皆妄心起名之为妄据真统收皆真
心起说以为真。或分为三。一事缘起。十二因
缘皆从六种事识所为。二妄缘起。据妄统收
十二因缘皆是七识妄相心作。如梦所见。故
经说言三界虚妄皆一心作。妄心作矣。三真
缘起。据真统摄十二因缘皆真心作。如波水
作。此如地经六地中说。故彼经言十二因缘
皆一心作。谓阿梨耶真心作矣。细分有六。于
前事识因缘之中义别有二。事相因缘。三世
流转非我我所如毗昙说。二虚假因缘。十二
因缘皆是名用。虚假之有无有自性。如成实
说。于前妄识因缘之中义别亦二。一妄相因
缘。十二因缘皆是虚约妄相之有。如化如
炎。无相为相相即无相。不但无性相亦叵
得。二妄想因缘。十二因缘皆妄心起。心外无
法如梦所睹。但是心见心外无法。于前真识
因缘之中义别亦二。一真用因缘。如来藏性
不染而染起十二缘。故经说言如来藏性是
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犹
如伎儿变现众趣。又经亦言即此法界轮转
五道名曰众生。此等皆是真用因缘。真体因
缘。如来藏性是因缘体。名因缘而此因缘相。
良以真实如来藏性是缘体故。经中宣说。十
二因缘以为佛性。见十二因缘名为见佛见
法见僧。因缘如是。此诸菩萨皆能穷达故曰
深入。此明摄治。下明离障。断诸邪见正使永
亡。五见非一说以为诸。法外推求名为邪见。
见实除舍目之为断。有无二边无复馀习残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0a 页 T38-0430.png
气亦尽由證因缘。非有无性故。使有无二边
之见永无馀习。下明利他。演法无畏犹师子
吼自心不怯。其所讲说为如雷震说能益物。
又演无畏说能摧邪讲如雷震语能生善。前
中初言演法无畏法说利他。依大智论。菩萨
别有四种无畏。一总持无畏。于法广知不畏
屈短。二知根无畏。明了诸根随而授化不具
违失。三断疑无畏。随问能决不惧不堪。四益
难无畏。随难能通不惧屈滞。如师子吼喻以
显之。后中讲说利他如雷喻显。天雷一动卉
蓻生牙。法音一阐道根普长。故取为喻。第三
行中初无有量已过量者明其自行。行德深
广无有分限故曰无量。非是世人算数能及
故曰过量。又非世人算数能及名为无量。超
出世人算数之限故曰过量。集众法下明其
利他。集众法宝如海导师摄他方便。法如珍
宝门别非一名众法宝。导人趣求名集法宝。
如海导师喻以显之。海中导师导人采宝。菩
萨如是。导人求法故取为喻。了达已下化德
成就。先知法药后知众生。知法药中了达诸
法知世谛也。了达深义知真谛也。知众生中
言知众生往来所趣知过未也。知过去因名
为知往。知未来果名来所趣。及心所行知现
在也。其知现在心行善恶而教化之。上叹自
分下叹胜进。于中先明修法身行。无量功德
皆成就下修净土行。此二之中各利自他。修
法身中先明自利。关闭已下明其利他。前自
利中近无等等明修至果。佛比馀生名为无
等。佛佛道齐故复言等。剋證不遥故名为近。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0b 页 T38-0430.png
佛自在慧辨出等。佛智无碍故曰自在。十力
无畏十八不共显自在慧。言十力者一处非
处力二者业力三者定力四者根力五者欲力
六者性力七者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义如别章。此应具论。四无畏者一
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能说彰道四能
说尽苦道。备如后释。所言十八不共法者毗
昙宣说。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为十
八。依大品经别有名字。三业无失无异想无
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其初六。欲无减精进
无减念无减智慧为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
减是其中六。三业随慧行了达三世是其后
六。亦如后释。下利他中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自无恶因。三涂修罗是其恶趣。诸业烦恼通
人趣入名恶趣门。圣道遮防称曰关闭。而生
五道以现其身随物现受。三涂人天是其五
道。若分修罗道别有六。初入名生终出称现。
为大医下随生摄益。为大医王疗治众病总
明化益。能治曰医自在名王。医王中胜故名
为大。下别显之。应病与药量宜授法。贪教不
净瞋教慈心。如是等也。令得服等筋物修
习。令得服者教起闻思摄受法也。令得行者
教使依法起修行也。下净土中先明自利。无
量功德皆成就者净土因成。如下文说。无量
佛土皆严净者净土果就。自报离染名之为
净。又用自在亦名为净。净满法界故曰无量。
下明利他。其见闻者无不蒙益亲近益也。见
形闻名皆得益也。诸有所作亦不唐捐顺行
益也。唐谓虚捐谓弃。无有顺行虚然唐去世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0c 页 T38-0430.png
名不唐捐。上来别叹。如是一切德具足总以
结叹。言皆具者解有两义。一就人以论。所列
菩萨齐具前德故云皆具。二就德而辨。于前
德中无不备之故云皆具。次列其名。菩萨众
多文中具列五十二人。菩萨之名皆依德立。
言等观者多观真谛平等法也。不等观者多
观世谛差别法也。等不等者二谛通观。此约
慧别。定自在王依定立称。此前约行。其法自
在及与法相约法以别。如是等也。如是菩萨
三万二千第五总结。上列圣众下列凡众。于
中初先列其天众次列鬼神后列人众。鬼神
是其天之辅从次天以列。天中初先列其梵
众次列帝释后列馀天。梵中初言万梵天王
列数辨众。此皆应是初称梵王尸弃列名。此
云顶髻盖乃是其偏发梵王。下言螺髻应是
其人。从馀天下辨其来处。此言稍略。若具应
言从馀四天下。上来之诣佛所至听法所。就
帝释中复万二千举其数也。天帝辨众。帝犹
主也。忉利天主名为天帝。亦从馀天还彰来
处。在会所至。下列馀天。道言并馀大威力者
辨前兼后故说为并。谓欲界中馀天众也。次
列鬼神。龙是畜生。于中具有四生差别。有大
神德能来听法故今列之。夜叉是轻捷鬼也。
乾闼婆者是天乐神亦鬼道摄。阿修罗者人
释言名不酒神。不知是非。或云劣天。依如毗
昙修罗唯鬼。依法念经有鬼有畜。如彼罗睺
阿修罗王是师子儿体是畜生。依伽陀经有
天鬼畜三种差别。修罗凡有五地之别。一在
地上众相山中如地经说。势力最下。二须弥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1a 页 T38-0431.png
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脩罗王名曰
罗睺。统领无量阿脩罗众。三罗睺下复过二
万一千由旬有阿脩罗王。名曰勇健。四勇健
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脩王。名曰华鬘。
五华鬘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脩罗王。名
毗摩质多。亦统领无量阿脩罗众。毗摩之母
本从天生故名劣天。劫初成时有诸天女。来
海中洗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流在水中成
一肉卵。径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头。
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
出火犹如霹礰。二万四千九百九十九脚。此
女后时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径八
千岁生毗摩质多。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
水。有九十九手。脚唯有八。其形四倍大于须
弥。纯食淤泥及与藕根。多与天诤如法念说。
迦楼罗者是其鸟神。于中有其金翅之鸟。纯
食诸龙。有四生别。有化生者。食四生龙。其胎
生者食三生龙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二生
龙除化生除胎。其湿生者唯食湿生。此四天
下有一化生迦楼罗王。名曰正音。受八千岁。
日别啖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
而复始。次第食之。命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
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为风所吹而
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
顶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遂发猛火。其难
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遂降大雨渧
如车轴以灭其火。身肉消敬唯有心在。大如
人脾纯青琉璃。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
之为结中珠。紧那罗者此名疑神。体是畜生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1b 页 T38-0431.png
形状似人。面极端正顶有一角。人见生疑不
知为人为鬼为畜故曰疑神。此亦是天之乐
神。摩睺罗伽是腹行神。世人相传是魔神也。
下列人众。比丘如上尼犹女也。优婆塞者
名为善宿男。怀善而居亦云近善住亦云清
信士。优婆夷者如前。姨犹女也。上来第二列
其从众。彼时下第三大段明其徒众云集所
为。于中初明佛与诸众围绕说法。说何等法。
文中不辨不知说何。下明如来于众独胜。譬
如须弥显于大海喻说显胜。高显独出在于
大海名显于大海。蔽于诸众合以显胜。上来
由序。自下约对不思议德悉为正宗。如胜鬘
经叹佛功德正宗所收。此亦应然无劳致疑。
此正宗中文别有二。一因宝积献盖如来显
示不思议德令人愿求。二宝积说偈已下因
宝积启请如来宣说净土因果令人习学。前
即是法身因果。后即是其净土因果。初之
一段望前为正宗望后仍有起发之义故亦名
序。由其盖中现十方国起后所说净土因果
故得名序。于中有三。一宝积等献盖为由。第
二如来合盖现变。三宝积等睹之敬叹以显
愿求。初中尔时献盖时也。当尔佛在庵罗园
时次举献人。毗耶离城出其生处。有长者子
标别其人。名曰宝积论其名讳。与五百等兼
列其众。下明献盖。持盖诣佛献奉方便。各以
其盖共供养佛正明献盖。第二如来现变之
中先合为一次广合大。后于盖中广有所现。
前合一中佛威神者明合所由。此不思议解
脱之力说为威神。约通而辨。是约通力非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1c 页 T38-0431.png
通等。通有几种而言非馀。通有四种。一如意
通运变自身大音普遍。二者幻通。转变外事。
三法智通。通达诸法。四圣自在通。能于苦中
生乐想。于乐法中生于苦想。苦乐法中生不
苦不乐想。如是一切不随缘变名圣自在。今
转外事故是幻通。何故悉受合之为一。为令
施者众圣满足故悉受之为成一用故合为
一。如佛初成受四王钵合之为一。又欲显示
不思议力故合为一。次广令大。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如经说。一四天下有一须弥。四大海
水铁围围绕以为一界。数之至千名小千界。
小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中千界。中千为一数
复至千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三千世界同
时成坏故合为一名世界刹。数此至于恒河
沙数名世界性。此性为一数复至于恒河沙
数名世界海。海复为一数至于恒河沙数名
世界种。种复为一数之至于恒河沙数名一
佛界。依如华严如是转增凡有十重。最后名
为世界须弥。今言三千一刹为言下明所现。
所现有二。一现此界二又十方下现他方事。
现此之秽令人同厌。现他方净使人同忻。现
此界中事别有五。一现地相。广长悉现。二现
诸山。三现众水。四现日月星辰等事。五现诸
天龙神宫等。现他方事言少可知。自下第三
明宝积等睹前神变敬叹发心于中初先明诸
大众赞叹礼敬。尔时大众举敬叹人。睹佛神
力敬叹所由。叹未曾有口业叹也。合多为一
广小令大普现诸事。昔所未见名为未有。合
掌礼等身业敬也。观佛无厌故目不舍。下明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2a 页 T38-0432.png
宝积说偈广叹。先举叹人。佛前叹处。偈颂叹
相。何故偈叹。解有两义。一偈言要略。少字之
中能摄多义。宝积今欲以其略言摄佛广德
故须偈颂。二偈言美妙。诸赞叹者多以偈颂。
宝积今欲赞佛美德故须偈颂。下出叹辞。辞
中合有三十六行。四句为偈有十八偈。人科
种种今判为五。初有两行以为初收。叹美佛
德。次有两行为第二段。颂叹向前所现之事。
法王法力超群生下有十三行为第三段。乘
叹馀德。今奉世尊此微盖下有四行偈为第
四段。讼叹向前所现之事。大圣法王众所归
下有十五行为第五段。广叹难馀德。就初段
中初先正叹。后故稽首总以结敬。就正叹中
分别不同乃有三种。一叹身叹德二门分别。
初句叹身馀文叹德。就叹身中偏叹佛眼。何
故而然。六根身中眼根为首。就始偏叹馀略
不论。又人身中头最为上头中眼胜。就胜偏
叹。又人相见先目相睹。随见先叹故偏叹眼。
言目净叹其眼净。净有二种。一清白分明色
无闇浊名之为净。二照瞩分明说之为净。言
修广者叹其眼相。修谓长也广犹阔也。如青
莲者类以叹之。如有两种。一净如青莲喻前
净也。二形如青莲喻修广。下难德中叹三学
行。心净已度诸禅定心毕竟离染超出馀人
一切正受名度诸禅。久积净业称无量者叹
佛戒行名戒净业。佛修曩劫劫故云久积。纯
净业故名称无量。举称无量彰业净矣。导众
以寂叹佛慧行。由慧明胜故能利人。举能利
他彰慧胜矣。由前见佛为众说法故叹导众。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2b 页 T38-0432.png
寂是涅槃导众入中。又寂真谛导人趣入。故
经说言一切世谛若于如来悉第一义。为令
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第二约就身戒心
慧四门分别。目净一句叹佛身净。心净一句
叹佛心净。此二一对身心分别。久积净业依
身叹戒。导众以寂依心叹慧。此二一对福智
分别。此即涅槃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四种果
也。第三约就叹身叹德叹名叹德四门分别。
目净一句赞叹佛身。心净已度久积净业叹
佛行德。心净行体净业行德。此二自德。称
无量者叹佛名称。导众以寂重叹佛德。此二
化德。下结敬德。佛备前德故我稽首。此初段
讫。下次颂前所现神变。既见大圣以神变者
讼叹向前合盖之事。既谓己也以犹用也。
前以见佛用神通力合盖为一故云既见以
神变矣。普现已下讼前盖中所现事也。向前
盖中通现此土及他方事。今此偏讼他方之
事。此土之事在后别讼。普现十方无量土者
现其化处。其中诸佛现其化主。演说法者现
其化相。于是一切悉见闻者由佛普现于是
会中一切大众悉见十方无量佛土及见彼佛
闻其说也。自下第三乘叹佛馀德有十三行
相后从为三。初有五行叹佛说巧。次有六行
叹佛化能。下有两行叹佛心等。就初段中前
之三行叹说世谛不违第一。后之两偈叹说
第一不违世谛。前中初行明说益人。中间一
行明说合法。末后一行牒以结敬。就初行中
法王法力超群生者叹佛说德殊胜过人。佛
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知法有馀称曰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2c 页 T38-0432.png
法力。此得过人名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者说能益物法能资润名为法财。常以法财
能常说也。言施一切能广益也。第二行中能
善分别诸法相者巧说世谛。于第一义而不
动者不违真谛。第三行中以于诸法得自在
者牒前初行中法王法力。自在是王之义也。
是故稽首此法王者就之结敬。就下两行明
说真谛不违世谛中。初行说真不违有果。后
行说真不违有因。说法不有亦不无者能说
真谛。此明法空为真谛矣。真谛离相亦复离
性名为不有。而有而有实性故曰不无。如地
持说。又复真谛约对名有约对名无。就实亡
对名非有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者不违世谛。
就真虽说非有非无随世恒说从因得果故云
以缘诸法生矣。所谓以其善恶因缘苦乐法
生。无我无造及无受者能说真谛。此明生空
为真谛矣。真中无有我人可得名为无我。以
无我故无人作因名为无造。无人受果名无受
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者。真中虽无世谛恒有
用之牵果故曰不亡。自下第二叹其化能。初先
别叹。常礼法海总以结敬。前中初先叹其化
始。以斯妙法济群生下叹其化终。又复前叹
小乘法化。后则叹其大乘法化。复就前中初
先别叹。三宝于下总以结之。别中明佛宝现
世。始在佛树力降魔者成佛方便。佛依树成
所依之树或名佛树或称道树或复称之为菩
提树。树下成佛名为佛树。树下得道说为道
树。树下證得菩提之果名菩提树。将成托此
故云始在。魔于尔时恐佛道成而来恼乱菩。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3a 页 T38-0433.png
菩萨即入胜意慈定神力伏魔名力降魔。又
以慈力令魔摧伏名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
成者正明成佛。得甘露灭明證灭谛。世间
甘露能除燋渴。灭谛涅槃能除渴爱。是故约
喻名甘露灭。随化现證故名为得。言觉道成
明得道谛。觉者是佛道是菩提剋就就成。前
得此成言左右耳。
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
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
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
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此言略
少。若具应言无心意识。心意识等有何差别。
依如毗昙。就一事识随义以分义别五门。所
谓名义业世施设。名者名心意名识。义者集
起是心义。思量是意。别知是识。业者远知名
之为心。知未来法说之为远。从未来起与身
俱故。前知是意知过去法。续知是识知现在
法。此乃约对三世境界以别其业。世者约就
三世心体以别三种。未来说心过去说意现
在说识。言施设者界施设心谓七心界。入施
设意所谓意入。阴施设识谓识阴。若依楞伽。
七识名心集起本故。意识名意同诸尘故。五
识名识了现境故。今依后门。识之一字偈迮
不论證实除舍。是以言无。无受行者无妄心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3b 页 T38-0433.png
用。谓无学果行因心也。亦可初言无心意者
无识阴也。言无受者无受阴也。言无行者无
行阴也。略不说想以偈迮故。此句明其自无
所著。而悉摧伏诸外道者能破邪执伏外之
想广如经说。下明化正。三转法轮正明所
说。此名四谛以为法转。从喻名之。如转轮
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
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
入圣道故名为轮。圣说授人目之为转。转有
三种。一示相转。如说三苦及八苦等是其苦
谛。业烦恼等是其集说。苦集尽处名为灭
谛。戒定慧等是其道谛。如是一切。二者劝转。
苦汝当知。集汝当断。灭汝当證。道汝当修。三
者證转。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證。道我
已修。三转如是。初转何处。波罗捺国仙人鹿
苑。本为谁转。憍陈如等。于大千者出其说
处。于大千界百亿阎浮同时转也。其轮本来
常清净者叹其所说。不同情取故言常净。问
曰灭道常净可尔。苦集染法云何言净。观此
破染能净名净。又此法相不同情取故亦名
净。下明僧宝。天人得道此为證者约人显法。
六道俱益至论得圣天与人故偏举之。寻说
悟圣名为得道。以此證成佛说不虚。名此为
證。又證如来所说清净亦名为證。上来别举。
三宝于是现世间者总以结之。上明化始下
明化终。又复前明小乘法化下明大乘。于中
三句。前二教人令得涅槃。后一化人令出生
死。前两句中以斯妙法济群生者用法教人。
所谓以此大乘妙法济度群生。一受不退常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3c 页 T38-0433.png
寂然者明受有益。一纳在心名为一受。道行
坚固称曰不退。永證涅槃名常寂然。度老病
死大医王者叹佛化人出生死也。教断集因不
受来苦。是故名为度老病死。亦教度生。偈迮
不说。以老病死苦过粗重为是偏举。佛能教
人除斯苦患名大医王。上来别叹。当礼法海
德无边者总以结敬。佛具多法名为法海。化
德广多名德无边。自下第三叹佛心等。初先
正叹。孰闻以下结成可敬。前正叹中先叹如
来不为缘动。于善已下赞叹如来于缘平等。
此二之中各有法喻。前中初言毁誉不动法
说以叹。缘有违顺毁违誉顺。佛心平等不为
其动。此言略少。若具论之缘有八种。利衰毁
誉称讥苦乐。是其八也。利衰二种约身以说。
财荣润己名之为利杀缚等事说以为衰。毁
誉称讥就口而辨。过恶骂辱名之为毁过善
谈赞目之为誉。当恶而道名之为讥当善而
论谓之为称。苦乐就心。此之八法在世同有。
亦名八风。能动人心。如来于此悉皆不动。偈
言要迮且举毁誉。如须弥者喻显不动。后中
初言于善不善等以慈者法说以叹。顺己名
善违己不善。佛皆慈之。心等如空喻说明等。
上来别叹下结可敬。孰谓谁也。谁闻如是人
中之宝而不尊敬而不师永。次下四行是第
四段重讼前事。今奉世尊此微盖者讼已向
前献盖事也。于中现我三千界者讼前遍覆三
千世界广长悉现。诸天龙神所居宫等讼前
天宫龙神等宫悉现盖中。悉现世间诸所有
者讼前须弥铁围山等。十力哀现是化变者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4a 页 T38-0434.png
颂荷佛恩。佛具十力将德已呼名为十力。由
十力尊哀悯我等现此化变。众睹希有皆叹
佛者讼前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今稽首
三千界尊者结己归敬。自下第五乘叹馀德。
行别十五相从为三。初有两行叹佛身业。中
间六行叹佛口业。后之七行叹佛意业。就身
业中大圣法王众所归者叹佛人高。净心[廿/视]
佛靡不忻者叹佛身妙。靡犹无也。以佛身妙
净心。[廿/视]者无不忻庆。除邪谤人。各见世尊在
其前者叹佛化巧。以化巧故有感斯现。佛已
过去业得此妙身相。无心于彼此而能应一
切。斯则神力不共法者结叹显胜。亦得名为
结叹显异。他无此力故云不共。就叹口中初
有两行。赞叹如来随音异说。佛以一音演说
法者发言不异。众生随类各得解者悟解不
同。汎解有二。一约真说一。如来真实法螺声
相名为一音。众生于中种种异解如一真身
种种异见。如来真实常寂之声名法螺音。恒
有恒无名常寂声。于净耳者无时不闻名为
恒有。有非新发。无净耳者无时暂间名为恒
无。无非始然。二就应说一。于中有二。一约方
言以说一音。如来或时作一胡音。众生于中
解种种语。馀亦如是。二约法说一。如来或时
说一布施名为一音。众生于中解种种法。馀亦
如是。今此所论就应辨一。等就应中此偈约
就方言说一。一切众生于中解种种语故云
随类各得解矣。皆谓世尊同其语者谓偏同
己。斯则神力结叹显胜。次有两行赞叹如来
随法异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者发言不异。众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4b 页 T38-0434.png
生各各随所解者悟解不同。如来或时对一
众生说一种法名一音说。众生于中解种种
义名各各解。普得受行获其利者起行异也。
斯则神力结叹显胜。下有两行赞叹如来随
心异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者发言不殊。此亦
是其随法一矣。或有恐怖或欢喜等生心各
异。趣说一法有人专谓说己罪过常堕恶道
所以恐怖。有人专谓说己善业常生善处所
以欢喜。有人专谓呵己过非所以厌离。有人
专谓教己善义闻法生信所以断疑。斯则神力
结叹显胜。下叹意中初四行偈叹佛德备。后
三行偈叹佛解具。前四行中初两行偈叹佛
智德。后两行偈叹佛断德。此二之中各分自
利利他之别。前智德中稽首十力大精进者叹
佛十力。力由勋成故叹精进。已得无畏叹四
无畏。先成在己故云已得。住不共者叹佛十
八不共法也。此叹自德。向前文中先举其德
后结稽首。今此文中先彰稽首后出其德。文
之左右。稽首一切大导师者叹其利他。下断
德中先叹自德。稽首能断众结缚者除其灭障。
稽首已到于彼岸者明證灭果。涅槃彼岸。修
證名利。亦可前言能断结缚离生死因。能到
彼岸出生死果。下叹利他。能度世间谓能于
此度众生世间出生死因离生死道。能教众
生出生死果度生死因。得有馀灭离生死道
得无馀灭。上明德备下明解具。悉知众生来
去相者明知人来。来是未来去是过去。以偈
迮故不说现在。下明知法。善于诸法得解脱
者总明知法。于诸法中心无偏著名得解脱。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4c 页 T38-0434.png
下别显之。不著世间如莲华者于有不染此
明离爱。常善入于空寂行者于空能解此明
离见。达诸法相无挂碍者于有能知此明离
痴。稽首如空无所依者于空能證明离妄想。
如空平等更无所依佛亦如是。證心平等无
所取著故无所依。献盖至此望前为正。望后
仍有起发之义。故亦名序。自下一段唯是正
宗。因宝积请如来正显净土因果。于中有二。
一从初乃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为初段。
尔时舍利永承佛威下为第二段。此两段中
总相粗分。初段偏明净土之因。设使举果对
以显因。后段偏明净土之果。以实细论。初段
因于宝积启请具明净土因之与果。后段因
于舍利疑念拂疑显净以成前义。前中有四。
一宝积等启请为由。二如来赞叹敕听许说。
三宝积等奉教听受。四佛广为说。初中宝积
标列请人。说此偈已结前起后。白佛世尊启
告所请。皆已发心申己所愿。前睹如来合盖
现变显不思议生心愿求名为发心。诸人齐
发故云皆发。发之已竟故云已发。阿耨菩提
是外国语。此名无上正真正道。阿之言无。耨
多言上。三名为正。藐之言真。三复名正。菩
称道。期求此道名为发心。菩提心义后当
具论。何故道此。心为行本。明已有本唯须修
行生后请也。愿闻得下正宣请辞。愿闻得佛
国土清净彰己所求。求闻常果。愿闻得佛求
闻正果。愿闻土净求闻依果。此求依果约正
以辨。唯世尊说诸菩萨净土行者请说土因。
唯是敬辞亦是专义。专求如来说净土行故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5a 页 T38-0435.png
言唯愿。前就果德彰己愿闻略不请说。此就
因行唯明请说不彰愿闻。言之隐显道理齐
通。自下第二如来叹问敕听许说。先叹次敕
后许宣说。叹中善哉是总叹也。善犹好也。所
请事善。哉是助辞。乃能为诸菩萨问等出其
善事。乃者是其希越之辞。无量众生皆不能
问至汝方堪故曰乃能。前两句中据后以叹。
是故偏言为诸菩萨问净土行。若就前句应
言乃能愿闻得佛国土清净。略不云耳。谛听
善思敕诫辞也。谛谓审谛善谓委善。谛听得
闻善思得义故并敕之。念能坚持文义不告
故复教念。为汝许说。于是宝积及五百等是
第三段奉教听受。自下第四佛为广说。于中
应先解净土义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有
二。一约大悲随有之行宣说众生以为佛土。
二真心下约就出世。顺菩提行说直心等而为
佛土。前中有三。一总说众生以为佛土。二所
以上释前众生为佛土义。取土为生故名众
生以为佛土。三所以下转释为生取佛土义。
初中众生之类是佛土者缘中说土。土因悲
得悲由生起。以有众生菩萨起悲。悲故得土
故名众生。为佛土耳。无限大悲等众生界情
无分限故名一切众生之类悉为佛土。第二
释中所以者何问前起后。土是己报。所以乃
说他众生类为我佛土。下对释之。释意如前。
菩萨取土原为众生。得土由生故名众生而
为佛土。文中四句。前二为于地前众生。后二
为于地上众生。前两句中化始调终。化者化
于种性已前令生信解。调者种性已上令起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5b 页 T38-0435.png
行修。亦可化者化令生善。善心先无今忽令
有故名为化。言调伏者调令离过。离过顺法
故名调伏。随所化生而取佛土者为依净土
化人生善故耶取佛土。如弥陀界一生其中
永善不退。为调众生而取土者为依净土调
人离恶故取佛土。如弥陀界一生其中永离
诸过。后两句中入佛慧者趣入佛果。起菩萨
根修起因行。亦可入慧是慧庄严。起菩萨根
是福庄严。文中初言应以何国入佛慧者随
物所宜故言应以。为依净土摄诸菩萨修慧庄
严故取佛土。初地已上皆入三世诸佛智地。
为教众生入是智地故取佛土。应以何国起
菩萨根而取土者应以如前。为依净土摄诸
菩萨修福庄严故取佛土。菩萨所行能为佛
本。就人以彰名菩萨根。亦可菩萨行中根起
初为后本名菩萨根。但诸众生藉处不同起
前道各异。是故并言应以何国。菩萨为之取
种种土。问曰所取为真为应。体即是真用相
是应。应必依真故为现应而取真土。自下第
三转释为生取佛土义。先问后解。所以问也。
问有两意。一问菩萨得土自安。所以偏言为
生者何。二问观空破相之慧能治染过可得净
土。为生是其取有之心。所以能得净土者何。
不对释之两意别解。菩萨取国皆为饶益诸
众生故解初意也。得虽自安取土之意原为
众生。故说为生而取土耳。譬如人下释后意
也。释意如何。净土是其功德之果唯空不成。
故为众生能得净土。先喻后合。如人欲于空
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顺举其得。人喻菩萨。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5c 页 T38-0435.png
修起净土名造宫室。依空修慧依有起悲名
为空地。用此求土得土不难名为无碍。若依
虚空终不能成举告显德。舍有纯空无得土
义故能不成。下合显法。先合前得菩萨合人。
辨法同喻故曰如是。为成众生合于地也。空
略不合。愿取佛国合造宫室。随意无碍略而
不合。愿取佛国非于空者合后告也。纯空
不成故言非矣。自上第二明其出世顺菩提
行为净土因。于中有二。一明行体。二如是宝
积随其直心则能发下明其行修次第成义。
就前段中有十七句。一一句中皆先举因对
上请中愿说菩萨净土之行。后举其果对上
请中愿闻得佛国土清净。文中皆言菩萨成
佛。对前请中愿闻得佛。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等对前愿闻国土清净。此义须知。文中有二。
一修善法起净土行。二说除难下明离恶法舍
秽土行。前修善中三句分别。一约因。相从为
三。一起行心。二布施下明所起行。三回向下
明转行心。二就果分别。汎论土果有三庄严。
一事庄严谓众宝等。二法庄严风铃树等皆
宣法音。三人庄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今此
文中从初乃至三十七品是净土来明人庄
严。皆说善人来生其国。回向一句明事庄严
及法庄严。故下文言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理实齐通语之隐显。三随文释。就因三中先
解初段起行之心。心别有三。一是直心。二是
深心。三大乘心。此大乘心下先严中名菩提
心。下先严中更有一种名发行心。此中略无。
起行之意名发行心。初言直心是净土者对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6a 页 T38-0436.png
果辨因。对前唯愿说净土行。净妙之果虚心
不得故须宣说直心为因。直心有二如涅槃。
一自行直起行不虚。二化他行直利物不曲。
此能得净土之果。世尊因中而与果名故说
直心以为净土。其犹世人说食为命。馀行皆
尔。菩萨成佛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明因得果。
亦得名为举果显因。此即对上愿闻得佛国
土清净。菩萨成佛是得佛也。不谄众生来生
是土净也。不谄由是直心利称。菩萨自直安
能使他直心众生来生其国。解有四义。一以
直心净业之力自然还感彼不谄众生来生其
国。如屠杀人自然还感彼屠杀众生来生家。
二由自直心令他直心众生乐见爱好亲近。
故令不谄众生来生。三自直教他所教众生
还来归从。故令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四由直
心得好净土。以土好故物皆乐住。故令不谄
众生来生。馀行悉尔。第二深心对果辨因。信
乐悯至名曰深心。故地论言其深心者谓信
乐等。菩萨成等明因得果。言具功德众生生
者深心是其诸行之因能生诸德。以是力故
还令具德众生来生。言大乘心是净土者对
果辨因。此乃名其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
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又佛菩
萨名为大。大今所乘名为大乘。求此之意名
大乘心。有经亦言菩提心是皆得无伤由是
得土故名净土。得果可知。上来明其起行之
心。下次明其心所起行。于中有二。一明行体。
二三十七下行熟成道。前行体中六度自利。
四无量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布施举因。菩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6b 页 T38-0436.png
萨成下明因得果。一切能舍犹是布施。由自
施故感彼众生来生其国。持戒举因。菩萨成
下明因得果。言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国者
十善是戒。行十善道戒行是也。言满愿者戒
心极也。以自持戒故令十善满愿众生来生
其国。忍辱举因下明得果。经文不同。又经直
言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此直举果。
是义云何。修忍离瞋得端正报菩萨自修忍
辱也。行得相好未来还有修行忍辱得相众
生来生其国。有经说言三十二相柔和众生
来生其国。此通因说。柔和是忍辱之别称。菩
萨自修忍辱柔和得相好果。未来还有如是
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二相如涅槃说。地持亦
有。诸行皆得且就忍论。精进举因。菩萨成下
明因得果。勤修一切犹是精进。禅定举因。
菩萨成下明因得果。摄心不乱犹是禅定。智
慧举因。菩萨成下明因得果。正定众生来生
国者种性已上名正定聚。慧行成者住正定
众。住正定者由慧行成就。由自修慧正定不
退还令如是众生来生。下利他中初四无量
明利他心。第二四摄明利他行。第三方便明
利他智。利他心中四无量心是菩萨土对果
辨因。慈悲喜舍是四无量义如后释。菩萨成
下明因得果。爱怜名慈恻怆曰悲。庆悦名喜
已怀称舍。心无存著故曰亡怀。利他行中
四摄举因。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其四也。义
如别彰。此应具论。今且释名。布施如上。因
其布施录物从道名布施摄。此与檀度有何
差别。同体义分。直尔与财名为檀度。因其与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6c 页 T38-0436.png
财录人从道名布施摄。美辞可玩名为爱语。
因其爱语录物从道名爱语摄。言利益者经
论之中亦名利行。通释是一。于中别事饶润
名为利益。化之起道说为利行。因其利行录
人从道名利益摄。言同利者经论之中亦名
同事亦名同行亦名同利。通释是一。于中别
分。事中共同名为同事。行中同修名为同行。
成德共同名为同利。初下次中第三是上。因
同录生名同事摄同行摄等。菩萨成下明因
得果。解脱所摄众生生者自以四摄摄取众
生令解脱故。未来成时还有出世解脱所摄众
生来生其国。利他智中方便举因。化智善巧
名为方便。此应宣说四无碍慧为方便矣。故
下宣说无碍众生来生其国。得果可知。上来
明行。下其道。行熟虚通说为道矣。道行众
多。今此略举三十七品。三十七品是菩萨
土对果辨因。义如后释。菩萨成下明因得果。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国者还是
具道众生来生。念谓四念。身受心法是其四
也。勤谓四勤。未生诸恶令其不生。已生令灭。
未生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广。是其四也。言
神足者四如意足。欲定释进定念定慧定是
其四也。根谓五根。信进念定慧是其五也。力
谓五力。名同五根。觉谓七觉。念择精进猗喜
定舍是其七也。道谓八道。正见正思惟正语
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其八也。以自修
故令此众生来生其国。上来明行。下明回向
转行之心。以回向力令前诸行舍远诸有趣向
涅槃故名转行。回向举因回己善法有所趣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7a 页 T38-0437.png
向故名回向。回向有三。一菩提回向。用己善
根求大菩提。二众生回向。用己善根回施众
生。三实际回向。用己善根回求实际。广如别
章此应具论。菩萨成时明因得果。亦得亦
名为举果显因。言得具足功德国者上来诸
句明人庄严以说善人来生其国。此句明事
及法庄严故说具足功德国土。众宝庄严及
诸佛法名为具足功德国矣。上来修善起净
土行。下明离过舍秽土行。所得国土无诸秽
恶。于中三句。初说除难教他离过。后二自离。
前教他中说除八难是句净土者对果辨因。
教他除难为土因矣。何者八难。三涂为三。人
中有四。一是生盲难生等聋。二是世智辨聪之
难。谓恶邪见。三是佛前佛后之难。无佛法时。
四郁单越难。四中初一就苦说难。第二就恶。此
二常体。第三就时。第四就处。通前为七。八
长寿天难。谓色无色界。在此无有初入圣道
故名为难。除辟支佛。教人修治舍离此难故
名说除。修何等治能除八难。依如成实。天人
四轮能治八难。一住善处。谓生中国。对治五
难。三涂郁单及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世。
对治佛前佛后之难。三自发正愿。谓正见心。
对治世智辨聪。四宿殖善根对治生盲聋等
难。若直约行以论对治。受持净戒治三涂难。
乐行法施远离法悭对治生盲生聋等难。修正
信解治辨聪难。亲近善友愿值佛世对治佛前
佛后之难。愿生中国对治郁单越长寿天难。
教人除难能得净国故说为土。菩萨成下明
因得果。国土无有三恶八难无恶果也。教人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7b 页 T38-0437.png
除难以为因故。净土无之离辨聪难。应是无
因。云何通名无果乎。涅槃经说一阐提等名
为报彰。多世积习方成就故。是故离此亦名
无果。就后两句自离过中自守戒行不讥彼
阙是净土者持出家戒离通过也。己无毁犯
名自守戒。不观他失名不讥阙。此举因也。菩
萨成时明因得果。国土无有犯禁名者无恶
因也。尚无犯名。焉有犯事。举此以显毕竟净
矣。行十善道是净土者持在家戒离俗过也。
如涅槃经第四德中亦广宣说十善道法为净
土因共此相似。身离三邪口无四过意无三
恶是其十也。此十顿益。名之为善。道义有
二。对思心通畅前思名之为道。若对后果通
人至果目之为道。此有五阶如经说。所谓凡
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十善。广如别章。菩萨具
修而为土因故言是土。下明得果。通明十善
因果众生来生其国。命不中夭无杀生果。言
大富者无劫盗果。此明无果。言梵行者无邪
淫行。所言诚谛无妄语行。常以软语无恶口
行。此明无因。眷属不离无两舌果。善和诤讼
无两舌行。言必饶益无䛴语行。言不嫉者无
贪嫉行。言不恚者无瞋恚行。言正见者无邪
见行。自修十善而为因故感此众生来生其
国。此后三句通亦是其人庄严矣。上明行体。
下明行修次第成义。于中初别后总结劝。别
中初言如是宝积总以告发。如下所说其事
实是故曰如是。随其惠心是种性心。种性已
上心无邪伪故名为直。则能发行是解行心。
解行发求出世间行故名发行。随其发行因前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7c 页 T38-0437.png
起后。得深心者初地心也。初地已上信乐悯
至故曰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是二地行。
第二地中持戒离过名为调伏。故彼二地十
直心中宣说软心调伏心矣。随其调伏则如
说行是三地行。依闻修宣名如说行。故三地
云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言得净
入诸禅等。随如说行则能回向是其四五六
地行。修习顺忍趣向无生故曰回向。随其回
向则有方便是七地修习十方便慧名为方
便。随其方便则成生者还是七地发起胜行。
亦可七地修无量种化众生德名成众生。随
成众生则佛土净是八地行。八地修习净佛
国土名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是九地
行。九地辩才为人说法名说法净。随说法净
则智慧净是十地行。十地成就智波罗蜜名
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心净者金刚心净。随其
心净因前起后。则一切功德净佛果净也。由
金刚心得佛一切净功德矣。净土之果即是
一切德净所摄。上来别论。下总结劝前诸句
中据后以劝。馀略不论。言是故者是前心净
得佛一切功德净土故。若菩萨欲得净土常
净其心者举果劝因。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明
因得果。有人宣说心净在果。当应不然。下文
宣说。为菩萨时意岂不净。意犹是心明不在
果。上来正显净土因果。自下第二拂疑显净。
何故须然。前说净土因得净土果。而佛自身
现居秽国。事与言乖所说难信。故须拂疑以
成前义。诸经多尔。故涅槃中佛说菩萨修净
佛土。德王即问。如来何故不修净土自居秽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8a 页 T38-0438.png
国。佛即答之我土常净。与此相似。文中有三。
一舍利弗疑念起发。二佛知念下对之显净。
三常佛现此严净时下明化利益。初中尔时
生念时也。谓此说时。言舍利弗举疑念人。经
中亦名秋露子。又亦名为忧波提舍。舍利母
名。母眼似舍利。此翻名身。弗多罗者此翻名
子。舍利之子名舍利弗。秋露子者母名。其母
眼似秋露鸟眼故名秋露。约母以别名秋露
子。忧波提舍此名为论。其人聪慧善能难论。
从此呼之为优波提舍。何故此人偏独疑念。
良以其人聪慧第一能于深法生疑起发故偏
疑念。下文数尔。承佛威神生念所由不禀
上力说之为承。威者威德神者神力。此承如
来意力加备故生疑念。何故须然。因此疑念
广有开发所起事大故须承矣。道承佛威明
念契常。作是念者正起疑心。下显疑相。若菩
萨心净牒佛上言。生疑由此所以牒之。下约
生疑。我世尊者举所疑人。为简前他方净土
之佛是故标言我世尊矣。此佛居秽有疑可
怪故须别标。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化我之尊名我世尊。本为菩萨意岂不净而
是佛土不净若此出所疑事。本为菩萨意岂
不净准果捡因疑无净心。意犹心也。岂谓可
也。佛前自说心净土净。佛今自身住不净土。
本在因中为菩萨时所有心意岂不净也。而
是佛土不净若此将因验果怪无净土。本
有净心应得净土。何缘今日所得国土不净
若此。下对显净。显之云何。明土实净众生
不见土随不见应为不净。文中有三。一佛正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8b 页 T38-0438.png
显净。二螺髻助显。三如来重显。此三相成。佛
是化主兼是所疑。故佛先显。佛虽说净无人
證见语成难信。故须螺髻彰己所见助成佛
语。螺髻虽复言己见净舍利不睹犹谓叵信。
故须如来重复显净助成螺髻。以此三憣展
转显净秽相始尽。又复初憣如来显净令使
闻知。第二螺髻明己见净生其信解。第三如
来隐秽显含其證见。此则教入之次第也。
就初段中佛知其念显净所由。由知所念故
为显示。即告已下正为显净。约喻显之句。别
有四。一如来就喻反问舍利。为约舍利所知
之事类所不知故须反问。于意云何就心总
问。问其意解于汝意中所解云何。日月岂下
就事别问。初言日月岂不净者是其一问。为
约此事明土非秽所以问之。耶者是其不定
之辞。而盲不见复为一问。约此事明舍利等
不见所由故复问之。二舍利正答。不也总答。
彰彼日月盲虽不见而非不净故曰不也。下
别答之。是盲者过答其后问推过在盲。非日
月咎答其初问免过日月。明其日月无不净
咎。三佛取所答类之显土。众生罪故不见如
来佛国严净取前所答推过属凡。非如来咎
取其后答免过于佛。此言稍隐。准喻应言言
非佛土咎。但前舍利就佛疑责。故今还须就
佛免过。是故说言非非如来咎。此言含通。别
则有二。一非如来因中有其不净心咎。二非
如来果中有其不净土咎。四就所显结己土
净推彼不见。我此土净结己土净。而汝不见
推其不见。汝自不见何得疑我心土不净。自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8c 页 T38-0438.png
下第二螺髻显净。佛虽说净无人證见净则
回信。故复螺髻显净助成。又复舍利秽相未
除。须彼螺髻显净除遣。文中有四。一遮呵舍
利执秽之心。二所以下螺髻自申己之所见明
土实净成彼不应。三舍利言我见此下舍利
自彰己之所见明非故违。四螺髻释其见秽
所由并解菩萨见净所以。就初段中螺髻梵
王举能呵人。语舍利弗告所呵者。勿作是意
谓此不净正是诫辞。自下第二螺髻自申己
之所见明土实净。所以者何徵前起后。所以
不应谓此佛土不净者何。我见已下明己所
见彰土实净成前不应。我见土净如自在宫
类以显之。此应名彼中间梵王所居之处为
自在宫。何者是其中间梵王于初禅中除觉
观在名中间禅。彼何处住。初禅之中有其三
天。一梵补天二梵众天三大梵天。梵众梵补同
在一处民主之别。大梵即是中间梵王。云何
得知名此大梵为自在天。如经中说。外道所
计自在天因是大梵王。彼于千世界统王自
在名自在天。此梵住处名自在宫。此即螺髻
所居之处。螺髻见土同彼净矣。理实佛土净
过三界。此亦螺髻随分见耳。自下第三舍利
自彰己之所见明非恶心故违说秽。故今说
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棘沙等。螺髻言下是
第四段螺髻释其见秽所由并解菩萨见净所
以。解彼舍利见秽所由令人厌舍。解释菩萨
见净所以使人修学。先明舍利见秽所由。心
有高下不依佛慧见秽所以。心有高下明无
等悲。于诸众生分别违顺善恶等异名心高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9a 页 T38-0439.png
下。不依佛慧明无深智。于诸法中分别染净
空有等别彰佛深慧故曰不依。故见此土为
不净者正明见秽。下释菩萨见净所由。于一
切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见净所以。于生平
等明有等慈。翻前高下。深心清净明有妙慧。
翻前舍利不依佛慧。则能见此佛土净者正
明见净。翻前舍利故见不净。上来第二螺髻
显净。自下第三如来重以显前舍利言见不
净故须重现。文中有五。一如来现净。二大众
同见。三佛劝舍利合其观察。四舍利答佛明
己已见。五佛就所见明土本净。初中佛以足
指按地现相变土。即时三千珍宝严饰隐秽
现净。譬如已下类以显胜。此即显佛不思议
德。问曰前说由心高下不依佛慧故见不净。
佛今何不改变其心令使见净乃须按地。释
言为化差别有三。一变境从心。二变心从境。
三境心俱变令依初门变境从心从彼舍利
求净之意。为彰秽境无定相矣。自下第二大
众同见。初叹未有后见自身坐宝莲华。先来
恒处今时始见。自下第三如来劝观。汝且观
者暂见非永故曰且观。又见不见在于舍利
未可专定故曰且观。自下第四舍利答佛明
己已见。唯然世尊奉命观察。唯是敬辞亦是
专义。然是许可依顺之义。专依佛教观察土
净故曰唯然。下明所见。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彰昔未睹。今佛国土严净悉现明今始见。道
此语者彰净殊异。与前大众叹未曾有其言
相似。又欲彰土始净非本。自下第五为遣舍
利始净之言如来重复明土本净。于中初法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9b 页 T38-0439.png
次喻后合。法中初言我佛国土常净若此明
净非始为欲度下辨应显真成土本净。言为
下劣示土不净明于上人由来常净。问曰秽
土乃是众生自业所招。何关佛事。而言为度
示土不净。释言众生见秽见净实由自业。然
其所见见于佛土。良以佛土净妙无碍能随
众生现种种相如净妙珠能随众缘现种种
色。佛土随缘令人异见故说为度下劣人故
示不净耳。喻中诸天喻见土人。天福不同见
饭各异。人行不同见土各别。故取为喻。共宝
器者喻同一国。用土资身名为共食。随其福
德饭色异者喻行不同见土别也。于佛一种
圆妙土中种种异见。如于一饭见色各异。一
质异见此之谓也。下合显法。如是舍利若人
心净便见此土功德严者合彼胜天见饭好
也。亦应说言若人心垢见土不净。合彼劣天
见食不如。文略不说。上来第二因念显净。自
下第三明化利益。于中有二。一由现净利益。
二由还秽利益声闻。前中常佛现国净时得
益所由。下正明益。宝积所将得无生者知土
本净从来无染无染可起故得无生。八万四千
发菩提者睹净愿求所以发心。后中佛摄还
复如故得益所由。下正显益。三万二千远尘
离垢法眼净者道悟初果由见土变。知有为
法皆悉无常不取不执名为远尘。内者见惑
名为离垢。见谛明白名法眼净。八千比丘不
受诸法漏尽意解得罗汉果由见土变。知三
界法悉无定性不生贪取名不受法。当前远
尘。内除爱染名为漏尽。当前离垢。得无学智
名为意解。当前得眼。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39c 页 T38-0439.png

方便品者。从此已下第二会说。于中九品此
品之中广显维摩权导方便发起后说。因以
标品名方便品。方便之义汎论有四。一进
趣方便。进趣向果如见道前七方便等。二
权巧方便。如二智中方便智等实无三乘权
巧施之。三施造方便。如十波罗蜜中方便
波罗所为善巧故曰方便。四集成方便。如
地论说。此法巧成名方便等。诸法同体巧
相集成故曰方便。前三唯德后一通法。今
此所论义当第二权巧方便。但权巧中义别
有三。一身方便。现形六道无所不为。二口
方便。实无三乘权以施之。三意方便。现證
声闻缘觉之果及起烦恼业苦等事。今此正
明身业方便亦兼口意。故下文言以如是等
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又复此中巧化众生。亦
即是其施造方便。明此方便名方便品。下随
文释。此会之中有序有正。不定进退有二。一
唯取维摩现今一会所说之法以为正宗。是
即从初至独寝以疾卧来通为由序。善来文
殊不来相下是其正宗。序中约人两门分别。
一通维摩及佛分别。第二唯就维摩分别。通
约维摩及佛分别者序中分二。初方便品明
其维摩现病起发。二弟子品下彰其如来告
命起说。前现病中文别有三。初举维摩为起
说人。二已曾下赞叹维摩彰起说德。三其以
方便现身疾下现病起说。后明如来告命序
中文别亦三。初维摩诘念待圣问起告所由。
二如来因念正告问疾。三念文殊与众来下
维摩空室待其所告。于此分中告问为宗。是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0a 页 T38-0440.png
故总名如来告问起发序矣。即文以求为序
正尔。通约维摩及佛如是。唯就维摩分别云
何。于中略以三问分别。一显德序二现相
序三兴念序。言显德者广显维摩行德殊胜
令人敬信闻说乐受。于中有三。一直叹显德。
二以疾故国王大臣皆往问下寄就说显德。
亦得名为寄化显德。三弟子品下寄对显德。
于此分中先对不堪彰其德高。问疾品初寄
对所堪显其德妙。显德如是。言现相者所现
有二。一现病为由。二问疾品空室起发。论其
现病为后十原。语其空室为后七本。故得名
序。十之与七问疾品中当广辨列。现相如是。
言兴念者为念有二。一弟子品初念问为由。
二问疾品初念文殊来空室相待。序相如是。
正宗之文至时当辨。此一序正旧来共传。二
通摄维摩一世所说悉为正宗。是则从初乃
至方便现身疾来判为由序。以其疾故国王
大臣皆往问下悉为正宗。广集维摩一世所
说为正行法令人学故。就初序中文别有三。
一标列说人。二已曾供下叹其说德。三其以
方便现身疾下现疾起说。初中毗耶出其住
处。言有长者标列其人。德标时望故号长者。
名维摩诘列其名讳。次叹其德。于中初先叹
其实德。欲度人下叹其权德。实为化本故先
赞叹。权为化由故复叹之。实中有二。一明
维摩内德充盈。二诸佛咨下美响遐振为人
敬叹。前中先叹自分功德。久于佛道心已纯
下叹其胜进。就自分中先叹自利。明了生下
叹其利他。前自利中先叹行圆。大愿成就叹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0b 页 T38-0440.png
其愿满。叹行圆中约位以叹。亦以维摩住于
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约诸位而以叹
之。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叹七地已
还功用之行。如地经说。一一地中多供养佛
名为已供。无量诸佛此摄功德。深殖善本明
摄智慧。又供诸佛起行所依。深殖善本正起
所行。得无生忍叹八地行。忍别有五。如仁王
说。一者伏忍。种性解行深伏烦恼故名为伏。
二者信忍。初二三地。于后无生深信不坏。三
者顺忍。四五六地。趣顺无生。四无生忍。七八
九地。见法无起。五寂灭忍。十地及佛。相尽證
寂得大涅槃。七地虽得无生忍而未清净。八
地已上无生忍净故就说之。辩才无碍叹九
地行。彼具四无碍辩才为生说法名辩无碍。
游戏通等叹十地行。游戏神通是十地中神
通大也。化用难测名之为神。神而无壅故说
为通。于此神通历涉名游。出入无碍如戏相
似故复名戏。逮诸总持是十地中大陀罗尼
也。获无畏等是十地中智慧大也。智有四种。
一摧邪智。二入正智。此二一对。三是实智。四
方便智。复是一对。文中初言获无所畏降魔
劳怨是摧邪智。获无畏者得四无畏伏外道
也。降魔怨者得佛十力坏魔怨也。魔能劳乱
名之为劳。败人善根故说为怨。十力坚固能
降伏之。此皆佛德。何故说为十地智大也。满
在佛果得在十地。故大品经发趣品中宣说
十力四无畏等十地悉得。入深法门是入正
智。如来藏性是深法门。證会名入。此初对竟。
善于智度是其实智。经说十地智波罗蜜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0c 页 T38-0440.png
为增上名善智度。此即證智。通达方便是方
便智。随有巧知名通方便。此即教智。前叹行
圆。大愿成就叹其愿满。所求皆得名大愿成。
前叹自利下叹利他。明了众生心之所趣智
其欲也。现起希望名之为欲智欲所求名之
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知物根也。宿习今
成说以为根。谓信进等。根性不同有利有钝
维摩悉知。前叹自分下叹胜进。上摄佛德名
为胜进。于中四句。文于佛道心已纯淑是第
一句明其愿成。大菩提果是其佛道。纯谓精
也。淑犹善也。维摩于佛求心精纯求心善淑
故名纯淑。决定大乘是第二句明其信成。佛
果为佛。大人所乘名为大乘。于此深信决定
不疑故名决定。诸有所作能善思量是第三
句明其解成。胜修非一名诸所作。于此中审
观不谬名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是第
四句明其行成。住佛威仪身行同佛。心大如
海心行同佛。前叹德盈。下叹名美为人敬叹。
诸佛咨嗟上为佛叹。十方诸佛咨口嗟叹故
云咨。弟子释梵世主敬者下为人敬。弟子敬
者为人敬也。为佛四部弟子同敬。释梵世主
为天敬也。释谓帝释梵谓梵王。世主是其护
世四王。常为此等之所尊敬。六趣同敬且举
此等。上叹实德下叹权德。权中初总。资财无
量摄贫下别。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生下
总以结叹。就初总中欲度人故现生所为。以
善方便现生之智。方便之义约行汎论有其
三种。一證方便。于第一义能舍情相善巧證
入。故彼地经第八地中名彼證行以为善慧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1a 页 T38-0441.png
方便矣。二助方便。于彼随有助道行中善巧
修习故名方便。故地持中宣说十二巧方便
行。于此门中巧修自利巧能利他悉名方便。
三不住行中善巧修起。于中有六。一观空不
著能起有行名为方便。如地经说。十方便慧
发起胜行。即其事也。第二行有不染心常證
寂故名方便。三即净常染得大涅槃不舍世
间故曰方便。四即染恒净不舍世间而常涅
槃故曰方便。五自利兼他不偏自利故名方
便。六他利兼自不失自善故名方便。今此所
论不住方便。于不住中證空随有即净随染
即自兼他名方便智。居毗耶离正明现生。别
中有二。一以道摄俗谓以六度摄取众生。文
相可知。二从虽为白衣已下即俗以通道。于
中有三。一处俗不同。二入治正下以法化益。
三若在长者长者尊下居上摄下。初中合有
十三句文。摄为三对。自利利他。初七一对次
四一对后二一对。就初对中前六自利后一
利他。前自利中初一约形道俗分别。虽为白
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次一约处。虽处居家
不著三界。次二约人。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
有眷属常乐远离。后二约就资具分别。虽服
宝饰相好严身虽服饮食禅悦为味。食有二
种。一世间食二出世食。世食有四。所谓段食
思食触食及以识食。出世之食有其五种。法
食禅食念食愿食及解脱食。然今维摩虽处
段食禅悦为味。禅即禅食。禅定释神名之为
悦甘神曰味。此前自利。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是其利他。博谓六博。弈谓棋弈。此等戏处辄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1b 页 T38-0441.png
以度人。此初对竟。第二对中初二自利。受诸
异道不毁正信明信不坏。虽明世典常乐佛
法明愿不坏。后二利他。一切见敬供养中最
身业益物。维摩巧化今他见者悉共尊仰。是
故名为一切见敬。维摩德深有尊敬者获无
量福。故为一切供养中最。执治正法摄诸长
幼口业益物。以佛正法大小同教故摄长幼。
此两对竟。第三对中初自利。少集多庆名作
谐偶。心无贪爱故获俗利不以喜悦。后句利
他。遇人便化故游四衢饶益众生。上来第一
在俗不同。自下第二以法益物。于中五句。入
治正法救护一切王法益物。入讲论处道以
大乘佛法摄人。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俗法教
物。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此之两句行法利生。此两段竟。自下第三居
上摄下有十一句。前八人尊后三天尊。六道
俱上人天益多。所以偏举。人中初言长者中
尊说胜法者。凡是长者人多咨禀须教胜法。
居士中尊断贪著者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
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
名为居士。今据初门。彼多贪财故教断贪。刹
利中尊教忍辱者刹利王种。自在难寝故须
教忍。婆罗门中除我慢者彼多博学喜生慢
高故教除之。大臣中尊教正法者臣吏宰俗
喜生柱罚须教正法。王子中尊示忠孝者王
子于父是臣是子。为臣须忠为子宜孝。所以
教之。王子贪位喜行逆害故教忠孝。内官中
尊化宫女者。中曹奄人主常宫女易以法化。
故教以正。庶民中尊令兴福者凡庶薄福。故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1c 页 T38-0441.png
须教引令修福业。下为天尊。梵天中尊诲胜
慧者梵者多乐习禅不修圣道。须教胜慧。帝
释中尊示无常者彼多著欲须示无常令生厌
离。护世中尊护众生者彼四天王防护世间
不令鬼神枉害人民名护世王。维摩在中常
护众生。诸天无量且举斯耳。上来别难。以如
是等无量方便饶益生者总以结叹。上来第
二叹其说德。其以方便现身有疾是第三段
现病起说。假病弘道故曰方便。此亦是前诸
方便中一方便耳。上来由序。下为正宗。于中
略以五门分别。一约所化凡圣分别。二约所
教凡夫二乘菩萨分别。三就维摩显德分别。
四约所显因果分别。五随文释。初言所化凡
圣别者尽此品来因凡问疾明教凡夫法。弟
子品下因圣问疾明教贤圣中先对不堪彰昔
所说。问疾品下对其所堪明今所说。此一门
竟。言约所教凡夫二乘菩萨别者尽此品来
教凡夫法。第二一品教声闻法。菩萨问疾尽
香积品教菩萨法。于中初先寄对不堪彰其
法体。问疾品下对所堪明其修相。此两门竟。
就维摩显德分别者。初尽菩萨问疾品来广
举维摩巧说难敌彰其智胜。问疾品下广显
维摩神变难测明其通胜。细实兼通粗判如
是。此三门竟。言就所显因果别者因果有二。
一法身因果二净土因果。从初尽入不二门
品明法身因果。香积一品明净土因果。就前
法身因果之中随人分三。此品之中对化凡
夫显法身因果。常乐佛身是法身果。从于无
量功德生等是法身因。弟子品中对化声闻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2a 页 T38-0442.png
显法身因果。对前九人明法身因。对后一人
彰法身果。菩萨问疾尽不二门对教菩萨显
法身因果。初弥勒明菩萨德是法身果。先严
已后明法身因。就明因中先对不堪辨出行
体。问疾品下约对所堪明修成相。法身因果
辨之粗尔。就明净土因果之中香积品初明
净土果。寄就香积如来以显。香积品末修十
修八明净土因。所显如是。次释其文。此品之
中因凡问疾明教凡法。于中有三。一因前
现病国王大臣婆罗门等皆往问疾。二其往
下因其问疾广为说法。三长者维摩为诸问
疾而说法下明说利益。初段可知。第二段中
初言往者广为说法总明为说。下别显之。别
中有二。一说生死过令其生厌。二说佛功德
使其生欣。前厌生死护烦恼行。后令生欣护
小乘行。前教厌中初先别教观身五过。下诸
人者此可厌患结劝生厌。前别教中教观无
常。苦空无我及与不净通后佛身合有六法。
然诸法门开合不定。总准一法谓一法界。或
分为二生死涅槃。此二之外无第三法。约之
说人凡圣之外无第三人。或分为三谓三自
性。如楞伽说。所谓缘起自性及成缘起妄想
是生死法。生死之中有境无实。从缘集生说
为缘起。心虚不真说为妄想。成是涅槃性不
坏故。或分为四谓四法印。如地持说。一切行
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其四
也。前三生死后一涅槃。问曰无我理通诸法。
何故偏判以为生死。此义不定进退四门。一
就情分别。生死有我涅槃无我。以著我故世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2b 页 T38-0442.png
间受生。是故有我偏在生死离我不生。为是
涅槃一向无我。二就法相相对分别。生死无
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体无性实用不自在
故说无我。涅槃性实故说有我。三就性实及
与假用。生死涅槃二俱有我。是义云何。生死
法中有二种我。一性实我所谓佛性。故经问
言二十五有有我不也。佛答我者即如来藏。
藏即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二
假用我五阴和合集成我人。故经云言众生
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言六法者五阴及
我。此我即是假用我也。生死有此涅槃亦然。
如来法身是其性我。如涅槃说。若法是常是
真是实是主是依名为我者是性实我。说诸
佛五阴集成假人。是假用我此是第三。四就
因缘破相空理生死涅槃二俱无我。如经中
说。今就第二。是故无我判属生死。故涅槃说
生死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涅槃之法常乐
我净。或分为五。如楞伽中五法是也。名相妄
想正智如如是其五法。名相妄想是生死法。
名之与相是生死境。境体无实但是名有说
之为名。事相差别说之为相。妄想是其生死
之情。正智如如是涅槃法。正智能證如如所
證。又复如下迦旃延中所说五法亦是五也。
彼生死中宣说无常苦空无我。涅槃说一。故
合为五。空与无我有何差别而须分二。依如
毗昙。阴体非我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以为
空。若依成实。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体空者
说为无我。故于彼论中众生空观名空。通遣
十六神故。法空观者名无我行。若依此经。众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2c 页 T38-0442.png
生空者名为无我。故下文言众生是道场知
无我故。法空名空。故不文言一切法是道场
知诸法空故。以有此异故别分为二。如此中
说。生死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涅槃合一
故有六种。或分为八。如涅槃说。生死法中宣
说无常苦无我不净涅槃宣说常乐我净是其
八也。或说为十。生死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不
净涅槃宣说常乐我净及与有义故合有十。
或说十六。如涅槃说。涅槃有八常乐我净真
实善有。翻对涅槃生死亦八故有十六。广则
无量。今据一门且说六矣。就前生死五法之
中。先教无常次教观苦次教观空次教观无
我后教观不净。明无常中是身无常生无常
也。生分始起故曰无常。无彊是老。老失健故
曰无彊。无力病也。病夺彊力故云无力。无坚
死也。性不坚固易可灭坏。此粗无常。速朽法
者是念无常。念念迁灭名速朽法。不可信者
总结显过。身相如是。世人谓常不可信也。就
明苦中初先正辨。如此身下约智显过。前正
辨中为苦心苦。为恼病集。是身苦也。为恼
外苦违缘逼恼。病集内苦。就下约智显过之
中如此身者牒前苦身。道言智者所不怙者
诸佛贤圣明智慧人终不恃怙如此苦身。就
明空中句别有十。前五别就五阴以论。如华
严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
观识如幻。文中初言身如聚沫不可撮磨是
彼色阴。是身如泡不得文应是彼受阴。是身
如炎从渴爱生是彼想阴。炎谓阳炎。浮动相
似野马。故华严中说为野马。身如芭蕉中无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3a 页 T38-0443.png
有坚是彼行阴。如芭蕉树众叶相裹中无坚
实行亦如是。诸心数法聚合成行中无性实。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彼识阴。如世幻法依
事妄起。心识如是依法妄起。后五通就五阴
明空。于中前三约就所依因缘辨空。后之两
句就身体性无常显空。就前三中是身如梦
虚妄见者约就所依明身虚妄。此身依于妄
识心起。如梦中身依睡心起。谓依七识妄心
起也。是身如影从业现者约对所因明身虚
假。身从过去善恶业生。业如形质。身如影像。
故取为喻。是身如响属因缘者约对所缘明
身虚诳。身从过去烦恼缘生。亦假现在父母
精血饮食缘成。缘如声形如响矣。就后两句
以性无常显空之。身如浮云须臾灭者此句
举其分段无常以显空也。是身如电念念不
住以念无常显真空也。就无我中句别有八。
前之五句约就四大以显无我。后之三句常
相辨无。就前五中初四别约四大之喻以显
无我。后一总约四大之法以显无我。就前四
中是身无主为如地者众尘和合假以为地。
地虽升持而无主宰。身亦如是。假众法成。虽
有作用而无主宰。是身无我为如火者自实
我体。自在我用。火得草木自在焚荡。似有我
用而无我实。众生如是。虽有作用而无我实。
是身无寿为如风者相续名寿。风虽相续偃
山移岳而无寿者。身亦如是。虽复相续从此
到彼而无寿者。是身无人为如水者宰用名
人。水虽汎润而无人体。身亦如是。虽有作用
而无人体。就下总中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揽大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3b 页 T38-0443.png
成身。所以不实。大为神宅故名为家。上来约
大明身无我。自下三句常相辨无。是身为空
离我我所明无我体。解释有三。内外分别。
约报名我。外境是其我家所有名为我所。二
就内总分别。五阴和合集成假人名之为我。
五阴是其我家所有名为我所。三就五阴相
望分别。说色为我馀阴为所。说受作我馀阴
为所。如是一切。云何无我及我所。分别有三。
一无横计十六神我名为无我。以无我故诸
法便非我家所有名无我所。如毗昙说。二假
众生中无有我性名为无我。假名法中无有
定性名无我所。如成实说。第三假名人相令
无名为无我。假名相全无所有名无我所。此
义如下观生品说。今言如空离我我所含此
多义。此无我体。自下两句明无我用。是身无
知如草木等约就心法明无我用。现见有知
云何言无。法有四重。一事二法三理四实。阴
界入等事相分别。名之为事。苦无常等诸法
之数说以为法。破相之空名之为理。非有非
无。如来藏性说以为实。此四重中约初事门。
其实有知。就法推求。知则无知。是义云何。
一念之心具足四相。初生次住终异后灭。此
四相中何者是知。若生是知馀三应非。若馀
非知生亦应非。乃至灭相类亦同然。若使四
相各别是知便是四念别知四法。何关一念
具足四相。若使四相各别非知。四相和合方
为知者。非知共聚云何能知。如一盲不见虽
伴众盲岂有见理。又复四相无和合义。生相
现时馀相未来。共谁和合。住相现时生相已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3c 页 T38-0443.png
谢。馀二未现与谁和合。乃至灭相现前之时
馀相已谢。复与谁合。是故进退都无合义。何
处生知。就法如是。就理推求。法相尚无。知复
安寄。就实以求。破相之理亦不可得。况法与
知云何叵得。法若曾有可对说无。由未不
有对何说无。是故亦无无相可存。此四重中
今据后三故说无知。现见此身有动有止。云
何无知。故复举草木事类以显无动。而无知
事同草木不动。无知犹如瓦砾。是身无作风
力转者约就色法明无我用。进止施为但是
风转。非是我作。无我如是。次论不净句别有
八。初之一句正显不净。后七更以馀义助显。
就初句中是身不净常相正举。秽恶充满释
以显之。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是身过去结
业为种。现在父母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
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体。三自体
不净。三十六物集成己体。四自相不净。九孔
常流。五毕竟不净。此身死已。虫食成粪火烧
成灰埋为为土。究竟推求无一净相。今言不
净秽恶充满。即是五中自体不净。馀略不举。
下以馀义助显不净。谓以无常苦无我等而
助显之。又苦无常空无我等不净法故亦名
不净。于中初句以无常义而显不净。其次五
句以其苦义而显不净。末后一以空无我而
显不净。就初句中是身虚伪是性无常。因缘
虚集而无性实名曰虚伪。虚伪无性说何为
常名性无常。此破常性。虽假衣食毕归磨灭
是相无常。前后迁变是无常相。破去常相无
常为体。身云何净。次五以苦显不净中初三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4a 页 T38-0444.png
以其老病死苦而显不净。次一以其四大违
苦而显不净。后一五阴生灭之苦而显不净。
就前三中是身为灾为一病恼是病苦也。一
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
俱作。今约一大且言百一。是身如丘井为老
所逼是老苦也。高丘必颓深井必满有身必
老。故取为喻。为老所逼约喻显法。亦得名为
辨法同喻。是身不定为要当死是死苦也。此
前三竟。亦应说生苦。微故不论。如毒蛇者是
其四大违损苦也。譬如四蛇盛之一箧共相
违害。四大如是。盛一身箧性相乖反故取为
喻。云何乖反。论地则坚而重。风则动而轻。水
则湿而冷。火则热而𤍜。故曰相反。如怨贼者
是其五阴生灭苦也。何故五阴说为怨贼。人
皆乐住。而此五阴共相摧灭违反人情。故名
怨贼。以能相害经中亦说为旃陀罗。是义云
何。于五阴中识阴始生想来摧灭。想阴始现
受来摧灭。受阴始起行来摧灭。行阴始生识
复摧灭。想于色阴中根用相代生灭相功。故
名怨贼。苦想如是。以苦为身。身云何净。言如
空聚阴界诸入共合成者以空无我显不净
也。上来别教。言诸仁者此可患厌结劝令厌。
上教生厌护烦恼行。下教生欣护小乘行。于
中有二。一约自行。教求佛身护彼小心。二欲
得佛身断生病下约就利他教求菩提护彼狭
心。前中复二。一劝求佛果。二从无量功德生
下明果由因劝修佛因。前中初言常乐佛身
举果正劝因。声闻厌有则求取灭。菩萨异彼
故须乐佛。下释劝意。所以者何。徵前起后。所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4b 页 T38-0444.png
以劝汝求佛者何。下对释之。佛即法身故须
乐之。有人见佛示同有为疑不可求。为遮此
意故说佛身即是法身。为是须求。佛具三义。
广如别章。今言法身是佛报身。说从无量功
德生故。以佛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就下
明果从因生中初从无量功德生者总以标
举。从戒下别。下从如是无量净法生如来身
总以结之。就初总中言从无量功德生者报
身本无。方便修起故从德生。德别众多故曰
无量。别中有二。一从教行生。二从真实下从
證行生。就教行中初先别论。从断一切不善
法下总以结之。别中有四。一明行因。二从六
通下明其行果。三从三十七品下明其道因。
四从十力四无畏下明其道果。就初段中文
别有四。初从戒等是自利行。其戒定慧解脱
知见馀处名为五分法身。义如别章。今且释
名。防禁名戒。住缘称定。观远名慧。此三相因
从斯得果。果绝羁缚说为解脱。谓心解脱慧
解脱等。于已解脱时照知显了名解脱知见。
此五犹是戒定慧三行所摄。初一是戒。次一
是定。后三通摄皆是智慧。二慈悲等是利他
行。此前一对。三布施等复明自利。施戒忍进
四种可解。就禅度中禅是四禅。定者是其四
无色定。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三昧者谓三
三昧。就波若中多闻教智。智慧理智。亦名證
知。上来别论。诸波罗蜜总以结之。四从方便
生复明利他。谓方便智。此复一对。上来行因。
六通三明是其行果。言六通者身通天眼天
耳他心宿命漏尽是其六也。言三明者宿命
刊维摩经义记序¶ 第 444c 页 T38-0444.png
天眼及以漏尽。亦如别章。从三十七道品生
从止观生是其道也。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是
其道果。四无畏义此应具释。此三皆是十地
中得。是故从之得生佛身。上来别竟。从断一
切不善法生集一切善法生总以结之。上来
教行。下明證行。从真实生是所證理。如来藏
性是其真实。此佛正因故佛从生。从不放逸
是其能證。妄情浮荡名为放逸。證实除舍名
不放逸。此即般若不放逸根。前总次别。从如
是法生如来身总以结之。前约自行教求佛
身。下约利他教求菩提。是故告言欲得佛身
断生病者当发阿耨三菩提心。前明诸人皆
往问疾。次为说法下明说益。长者维摩为问
疾者而为说法。令无数人发菩提心。
维摩义记卷第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