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自动笺注)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三十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普瑞
「疏兜沙經一卷名號品者後漢中平年月支國沙
支讖洛陽菩薩本業一卷淨行品者以
一名淨行品經吳黃帝年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只
長行無偈小十住一卷十住品者然此經并
下大十住四卷備撿諸家藏目并華嚴傳記皆無
大小之言唯探玄作大小之別今清涼依之此是
賢首欲揀地住之別故加之大小之言非譯經本題
有也何則如小十住經諸譯不同一西沙門竺法
護譯一卷菩薩十住經此師又譯一卷大方
菩薩十地經亦云菩薩十地經(即十住品)二元魏延興
門吉伽夜譯一卷大方菩薩十地經三東晉安
帝世天竺三藏佛䭾䟦陀羅一卷菩薩十住
經(上皆依大周刊定目錄)華嚴文云東晉西域沙門祇多密
一卷菩薩十住經巳上諸譯並不云小也開元
目錄唯收二譯一名菩薩十住行道品經一卷一名
菩薩十住一卷其大十住四卷後秦羅什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名十住經亦不云
大也漸備一切智德經四卷者諸目錄皆云五卷
藏中依開元錄亦五卷纂靈記亦云五卷此依探玄
公元297年
故云四卷也是西晉元康七年月支沙門曇摩羅
晉言法護譯言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即空法護譯
無邊功德一卷具云顯無邊佛土功德經唐奘三
藏譯如來性起微密藏經有譯云大方如來性起
經今名上亦有大方廣字此略也即西晉元康年譯
二譯並不出譯人度世六卷西晉竺法護譯
摩伽三卷西秦沙門堅公譯(或云西沙門)又云曹魏
法賢譯又北涼曇無讖譯又北涼曇無讖一卷
法賢譯本廣略有異皆法界不足也然一疏
列會釋本經並依探玄說也大周目錄總有三十六
經皆是支流開元目錄只收二十四經此支流相兼
故有三十六二十四爾。」
【鈔支即支流釋總章支類二字先釋支字為
分流字屬支為派亦即分流名流即是流名
支流言類即流類下釋類字流字屬類即相似
亦流亦類名流類言小十住下即比觀之慧住
於深理大即契證無住住故具依止出生等義或
名地
故地影像中者以十地品有十分一序分二三
昧分三加四起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地
影像九地利益分十重顯分今即第八影像
分也中有四喻今鈔略於山喻並如前可知。】
「疏修慈經等者三本皆有大方廣佛華嚴字下有分
字此中略也並是于闐國三藏提雲般若探玄
云近神都于闐三藏華嚴修慈分一卷不思
境界一卷金剛鬘分十卷翻未成三藏亡沒(今藏
中只收上二分金剛鬘分翻未足故諸目錄及纂靈記皆不收入也)今現於神都
于闐國所進華嚴五萬頌本并三藏神都現譯
(此是實叉難陀)其慈恩寺梵本與舊本並同無異新來梵本
品會及文句有小不同明此大經數本故也此並大
支流隨品分說(據此古德既謂大經支流則知探玄不將流類也)。
疏餘如纂靈記者傳云大方華嚴如來思議
境界一卷(或無大方廣字是隋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言智德譯)度諸佛境
智嚴一卷(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此云僧鎧譯)度諸佛境智光
嚴經一卷(失譯)大方廣入如來思議境界二卷(大周
實叉難陀譯)上四經同本異譯並云普光法堂大方
華嚴佛境界分一卷(唐載初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
境界一卷(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上二經同本異譯並是
樹下大方普賢所說一卷(說佛身內不可世界事大三藏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修慈分經一卷(唐載初提雲般若譯)
右巳上不思議境界等經現本華嚴內雖無此等
梵本並皆具固是此經別行品會為梵本題品
次不編入大部(上皆傳記文)。」
【鈔古德見今經所無等者出古意也然古德不分
支流支類如前探玄傳記之中皆唯支流義故
此或依新修略疏判為流類也或依前傳記中云
為梵品不題品次編入大部是亦將為流類
本部清涼意云全部本來此既其未盡修
慈分等或是此經分流行本部來未盡者復何
可定判為流類具本到此有之如和會有判
行具本到此或無云何成立故疏遂致或言多
缺疑論語為政云多缺疑慎言其餘則
寡尤彼疏云雖博學多聞疑則缺之猶須慎其餘
不疑者則少過也今用上句之意意云此既未決
應缺之而不言也無定斷之詞為不言耳。】
「疏一龍樹既得下華嚴傳具云波頗多三藏云西
國相龍樹從龍宮將經出巳遂造大不思議論亦
十萬頌以釋此經既冥機未啟不測指歸十住
毗婆沙論一十六卷龍樹所造釋十地品義後秦
三藏口誦其文共羅什法師譯出釋十地內第
二地餘文以耶舍不誦遂闕解釋相傳其論是大不
思議中一分也(又有十住十卷龍樹後秦弘始年中羅什法師〔釋〕)。
二世親下華嚴傳云婆藪槃豆菩薩云天親於
山中十地品疊本經依次消釋菩薩初造論成
(云云如下地震光流)至後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魏云覽
希來此翻譯初譯之日宣武皇帝親自筆授一日
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魏云寶意來此共流支於
洛水南北各譯一本其後僧統慧光二賢詳校
同異參成一本別傳云天親造華嚴經論既未獲
具本十地或曰隨得翻之又云無著菩薩兜率
彌勒菩薩教以華嚴等經自彼宣流亦其力也仍問
西來三藏梵僧皆云金剛菩薩十地釋論有一萬
二千頌翻前可成三十餘卷又堅慧菩薩亦造略釋
並未傳此土于闐現有其本實叉難陀曰以附信
索如得亦擬翻出瑜伽菩薩地中住品內廣寫此
十地品文次第兼釋良以此三賢十聖位分
廣既為諸部之龜鏡是以造釋者非一耳(天台瑜伽論謂釋
華嚴因此也)。」
【鈔並如纂靈記者劉謙之本是閹官但三七日精
誠感應造論六百卷華嚴傳引事判云隨淨影寺
慧遠法師晚年造此經疏至迴向品忽覺心痛視
之乃見當心毛孔流血外見又夢持鎌登山次第
芟剪半山力竭不能復起覺巳謂門人曰吾夢
此疏必不成於是乃止又拍州休法師華嚴
十餘遍研諷文理轉加昏漠乃自諭曰斯聞上聖
至言下凡憶度哉詳二賢博贍宏富振古
於此陶挺莫能窮照而謙之尋閱未盡數旬注
鴻論何其恠也蓋是大聖冥傳不足多恠。
▲鈔
不言清涼多分是隨太原一方人欲美其自
處故取太原懸瓮山而明之況傳中明經歷數
處者謂清涼寺懸甕山高巖寺洛陽栢堂
音殿式軌殿樓上首尾五年方足百卷。】
「疏第八傳譯感通賢首華嚴三昧觀云一自有眾
無識懸捨聖言師自愚心隨邪違教修行
誑惑此為惡人也二有亦背聖教質直謂為
出要勤苦修行無所益此上二人俱捨聖教不依
義理三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名利違
自所誦亦為惡人四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真心
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此上二人不捨不得
義理上四皆不可依五讀誦聖教知解行多讀文
少有修行六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義
專修七受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八尋教得旨
一切法無不稱性是故於教亦不待即此言教
稱性約教修行九常持稱性之言不捨不著恒觀絕
言之理不棄不滯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十尋得實
教理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常持教而不礙觀空
此則教理融合為一方名究竟得旨忘詮故
不可守忘詮由教故不可依法修學感應實繁。」
【鈔迦維摩羅衛國人者問即中天竺國也何故
言北天竺耶答准纂靈記云本迦維羅國人祖
達磨提婆(此云法天)商旅於北天竺國因以居焉父
名達磨修耶利(此云法日)賢三歲而孤等鈔言本處
云現居故無違也言甘露飯王之苗裔者是佛叔
父之苗裔也少而無父孤外氏即母家從祖者
伯叔聰敏者事無再告無幽不徹沙彌
云求寂言同學下纂靈記云年十七與同學數人
俱以誦習為業眾皆用功一月賢以一日當之其
師嘆曰賢一日敵三十夫矣言及受具下速解窮
微絲交曰綜即文義綺互咸通達少小時習
明律聲名巳播言甞與同下記具云甞與
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國同處積年雖伏
才敏而不惻其深至密室中閑戶坐禪
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云蹔欲兜率致敬彌勒
奉辭言終便失所爾後達多屢見神變深加
誠敬秪問所證知其巳證等探玄記云大乘三果
薩禪師(莊嚴論云初地預流八地一十地不還佛地羅漢菩薩四果希有大乘
得果者多是此果也)會遇罽賓梵語或云惡名國或云
毳布國或云阿誰入(昔此國為大龍池莫敢近後有一羅漢從龍一容
之地時龍之而羅漢變身漸大膝滿龍池龍以言信便捨而去其後水乾遂令百姓建國眾人咸言非
聖人阿誰得入故為名也)言交趾山海經云交國人
曲戾相交以謂交趾言附舶(音白海中大舡)海行等
者傳云經一島下賢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
客行惜日謂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
風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
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舶主
既而先發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
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
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青州東萊郡(上即備經危險)
公元408年
聞什師在長安即往從之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
欣悅論法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
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
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咨决秦太子
泓欲聞賢說法要命羣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
數番往復(若華嚴傳云文多不載今當具引之)什問曰法云何空答
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又問既以極微
色空云何破微答曰羣師破折一微我意
不爾又問微是常耶答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
微故一微空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
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餘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
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一微故有眾微微
自性則為空矣寧可言不破一微而不空乎此是
問答大意也秦主姚興專志求佛供養三千餘
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賢守不與眾同後
弟子云我昨見本鄉五舶俱發而弟子傳告
外人關中僧咸以為顯異惑眾又賢在長安大弘
禪業四方樂靜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
濃淡澆偽之徒因而詭猾一子因少觀行
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驗問遂致流言大被謗黷
將有不測之禍於是徒眾藏名潛去或踰墻
半日之中眾散殆盡賢乃夷然不以介意時舊
僧䂮道恒等謂賢曰佛尚不聽所得先言
舶將至虗無實門徒誰惑互起同異既於律
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賢曰我身
流萍去留甚易但懷抱未伸以為慨然於是
弟子慧觀四十餘人發神從容初無異色
真之眾咸共歎惜黑白送者千有餘人姚興聞去
悵恨乃謂道恒曰佛賢沙門脇道來遊欲宣遺教
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一言之咎令萬夫
道因敕令追之賢乃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
(胡幽貞云集京城眾作羯磨擯棄三藏攝衣昇虗空現諸神變騰身坐飛南往如鳥翔
舉眾諤悔不可復追又敘前論義云姚興三藏東宮持論座下學士三千餘人有生肇融獻等
儒有謝靈運費長房等皆莫敢舉問什公乃抗聲問曰今謂以費長房靈運同時非也長房
隋朝宋齊梁等數代故不同時又靈運是晉人不在秦國故以賢首傳說為正也)於
是率侶霄征南詣廬岳沙門慧遠久服風名聞至
忻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懸記五舶
上說同意亦律無犯乃遠弟子曇邕致書姚主
關中僧眾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禪教諸經賢志
遊化無求安停止歲許復西適江陵外國
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所見有傾境士
庶竟來禮事有奉悉皆不受持鉢分衛不問
豪賤陳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
毅隨府屆于江陵賢將弟子慧觀乞食
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曰似未足且復
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巳罄即呼左
右益飯飯果盡太慚即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
德量高邈非凡所測嘆異以啟太尉
請與相見崇敬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便
請俱歸安道場寺先是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前鈔
云遮拘盤國者即于闐小國巳)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
公元418年
宣譯義熈十四年(云云如鈔)然鈔既云謝司空寺即道
場寺從檀越呼之知寺正名道場寺時人
檀越呼皆云謝司空寺疏順俗易見故云爾
探玄記云有晉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三
六千偈經并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僧名佛
陀䟦羅等胡幽貞傳亦作此說據今鈔并僧傳
賢首華嚴傳等皆云智嚴得佛先是支法領
請經歸國則法領先請經於于闐智儼請佛賢
罽賓佛賢出關後方譯耳應以今鈔與僧傳
探玄雖云并請佛賢應是不欲繁敘因帶而言
胡幽貞本此是而說因致失緒以諸僧史并釋教
錄皆同今鈔故可知也言餘廣如傳者具如上
智嚴開元釋教錄云智嚴西涼州人入西域
佛陀受禪法請佛賢歸止長安橫為僧所
擯嚴與西來徒眾分散出關而嚴未出家時甞受
五戒有所虧犯後入受具常疑不得戒每以為
積年禪觀不能自了遂便泛海重到天竺
明達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
入定兜率彌勒曰得戒嚴大喜步歸至罽
賓無疾而卒時年七十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
移屍向凡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飄然自輕
弟子智明智遠故從西域來報此徵俱還外國
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人也。
鈔業公未詳下以首製旨歸創意弘藏故兼敘之
風格秀整風彩格式秀發齊整言學無常師者
論語夫子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司者主也
南方明正之義鬱者盛也遑及也淹滯也以其
草創未即及其盡美歲月淹久少見其本。
八俊之二者八俊即道生僧肇道融慧叡景影
慧嚴慧觀道憑也言備於僧史僧史慧嚴
范氏豫州人年十二為生博曉詩書十六出家
精鍊佛理迄甫立年學洞羣藉風聲四遠化洽
邦聞什公在關復從受學正音義多所異聞
京師東安宋高祖所知高祖長安
遂請同行後著無生論及老子略注等東海
承天博物著名乃問嚴佛國將用何曆嚴曰天
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以天中五行德色
尚黃數尚五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此十二兩建辰
之月為歲首討覈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影
法甚詳宿度年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難後婆
利國人來果同嚴說後與謝靈運等治涅槃南本
公元443年
經(如前巳說)春秋八十有一即宋元嘉二十年卒於東
安寺帝詔曰嚴法師器識淵遠學道之匠奄爾遷
痛悼于懷可給錢五萬帛五十疋為文帝見重
如此慧觀者姓崔氏清河十歲便以博見
弱年出家遊方受業晚適廬山咨稟慧遠
什公入關乃自南徂北方訪覈異同詳辯新舊風
神秀雅思入玄微時人稱之曰通情則生融上首
精難則觀肇第一著法華宗要序以簡什什曰善
男子所著論甚快君小却當遊江漢之間善以弘
通為務什亡後乃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相
敬重於彼立高理寺使夫荊楚之民迴邪歸正
十有半宋武南休之江陵與觀相遇傾心待接
依然舊因敕與西中郎遊即文帝俄而遷亦
至道場寺觀妙善佛理深究老莊精通十誦
採諸部故求法問道日不空筵春秋七十有一著
辯宗論論頓漸修義十喻序讚諸經序等皆傳
於世。
▲鈔從檀越呼之辨正論云檀者西域
音此翻為施越者度也若能行檀當得越度生死
故云檀越。】
「疏大德道成律師塵法師者(應檢傳續入)大乘基法師
者傳云釋窺基洪道姓蔚遲氏長安人也考諸宗
唐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開國公鄂公諸父
也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為兒時
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目將家之種不謬哉或度為
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土時計迴程吹就尼
犍子邊占得卦甚吉云師但東歸資生矣遂造北
將軍微[言*奉]之出家父曰伊類麤悍那勝教詔奘曰
此之器度將軍不生非某不識雖然諾基亦強
拒激免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聽我三事方誓出
家謂不斷情慾葷血過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令
佛智佯而肯焉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
公元806年
車和尚貞元二十二年也然基自序九歲
漸疎浮俗若然三車之說乃原誣也年至十七
遂預緇林奉敕為奘師弟子學五竺凡百犍度
一覽無差年二十五應詔譯經造疏計可百本
道宣律師常有諸天侍者執事或告雜務彌日
基去方來恠之遲暮對曰適大乘菩薩在此善神
翼從者多我曹神道為他所制故爾春秋五十一卒
基齒有四十根不斷如玉是佛之一相凡今天下
圖形號曰百本疏主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
交手十指印契復禮法師京兆人姓皇甫氏
出家興善寺虗靜嗜慾遊心內典兼博儒
尤工賦詠善於著述流名士皆慕仰之。」
【鈔風儀溫雅下謂風彩形儀溫和清雅心神機巧
明朗疾逸負者擔也笈者(奇急切)風土云笈謂學
所以負書冠箱而卑者也屬遇也占者視也
龍象中阿含云佛告鄔陀夷若沙門從人
至天不以語意害我說者是名龍象賢首
與下將支法領梵本日照梵本比對校勘果獲
未有文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善知識
離世間疏云未知善令知未識惡令識故益我為
友人皆友焉言復譯密嚴等經者纂靈記云更譯
密嚴經論有十餘部合二十四卷見行於代垂
年中忽告門人吾當逝矣遂右脇而臥等武
三思則天親屬封為梁王伽藍者具云僧伽羅
摩此云眾園。】
「疏實叉難陀等者開元釋教錄第九云沙門實叉難
唐云喜學于闐國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
乘兼異學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華嚴舊經
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新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
公元695年
實叉與經同臻帝闕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東都
大內大徧空寺譯華嚴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
自運仙毫題名南印沙門菩提留志沙門
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授記寺譯
公元699年
至聖曆二年巳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三陽
宮內大乘楞伽經及於西京禪寺東都授記
譯文授記前後總譯一十九部沙門波崙
軌等筆授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
公元704年
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長安四年實叉緣母老請
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御史嗣光至于
闐後和帝龍興重輝佛日敕再徵召方屆帝城以景
二年于茲土帝萬乘尊親迎於開遠門外
景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裝飾青象令乘入
城敕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淹留景龍
公元793年
九年十月十二日右脇疊足終于大薦福寺春秋
十有九緇徒悲哽有詔聽依外國塟以十一月二日
開遠門古外燃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
弘法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國門人
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
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焉故鈔云具
開元釋教錄第九者即上所引是也言四萬五千
頌者不問長行與偈但滿三十二字即為一頌言
三藏者傳云義淨文明姓張氏范陽髫齓之時
落髮年十五萌志欲西域勤無棄時手不釋卷
亨二年三十有七方發足諸有聖迹畢得追尋
公元448年
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夏
還至河洛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
剛座真容一軸舍利三百粒自天后久視于景
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雖翻三藏而徧攻律
公元713年
先天二年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然其傳度
經律與師抗衡比其著述淨多文性傳密呪最盡其
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言弘景禪師者傳云荊州
公元628年
寺僧姓文氏當陽人貞觀二年敕度聽習三藏
一聞能誦如說而行撰了順義二卷正法論七
公元712年
佛性二卷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九言圓測法師者住西明寺稟性俊朗
三藏初譯唯識基法師後隨撰義疏將成無何
西明寺測法師隔於閽者潛形密聽亦綴疏釋通奘
敷座方畢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斯論基聞
之慚居其後勉之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乃為
講陳那之論基大善三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
與比又請奘師為巳講瑜伽還被測公私聽先講其
神悟類多如此神英法師者(續檢傳入)法寶法師者即
三藏弟子奘譯婆沙論畢有疑情以非想見惑請
益之奘別加十六字入乎論中以遮難辭寶曰此二
四句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
師豈以凡語增於聖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
矣其慧辯若此賢首如下復禮如上。」
【鈔證義譯文一十三人俗官五人者此不指釋
教錄也如前可知未詳何處說故言弘景有表者
文在玄宗文類第一卷言帝於大徧空寺等者
公元695年
序云粵以證聖元年歲次乙未月律姑洗朔維戊
公元712年
申以其十四日辛酉於徧空寺親授筆削敬譯斯
經等然如上引釋教錄云先於大徧空寺宣梵次
復禮等於授記寺譯故也言七曜者即題七字
親題如七星垂象麗於日月星三光之明也言八
體者即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蟲書五曰摹書六曰署書七曰父書八曰隷
書亦恐是書字八法八法成體如永字八畫
備於八法之體也一點為側二橫為勒三竪為弩
四挑為趯五左上為策六下為掠七右上為啄八
下為磔(陟格切)此為側者側也不得平直其筆一此
為勒勒如錐戞石不得臥筆亅此為竪竪牽為弩
不得直直無力丶此為挑為趯須存鋒勢而
出[孑-了]此為策斫筆背發而仰收[必-心]此為掠筆鋒
出而須和[白-日]此為啄次疾為之乀此為磔不得
不得遲此八勢皆通一切字也以今云八體
文若前八體豈題篇字中有此多體故復存八
成體五義者即雜心經五義五教之義
九會百城之旨序中皆彰矣
▲鈔先來往者
前云彼大功德尊願速還瞻覲故言令後見普賢
亦無因起者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
再見文殊後方普賢顯有智力證理故言故
今有之諸過皆離者一彌勒記言不虗二善財依
彌勒教三先來擬往今成昔願四具智照二相
五後普賢亦有由矣。
冥衛昭然下成上二譯等者冥衛幽冥之神
衛護也紆勞也曲也言然事即因講下釋難也問
親紆御筆應於講時感應何故譯經之感耶答
二義一則天云初譯之日等故云是新譯
經故署書也省(星字上聲)具狀云者后具解了狀說之
事故云省狀具云言斯乃如來下顯其徵瑞是如
來降迹以證此經之契符真理也豈朕庸常無德
之人敢當六種震動之應哉。
三端妙聳者一文二武鋒三辯舌星劒者七
星之劒也西京雜記高祖白蛇劒上有七
星珠九華玉以為雜廁五色琉璃匣劒在室
中光影猶照於外又崔豹古今注云流星劒名
魏文帝典論曰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鍊之至
百遍焠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今唯取其
義言廣說病源世親別傳云天親執小乘
不信大乘摩訶衍非是佛說無著恐第造論破
大乘故無著住丈夫國遣人往阿踰闍國(時世親在彼造
俱舍論等)報天親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即還本國問
兄疾源兄曰我今心有重病病由汝生汝不信
恒生毀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我今愁苦
將不全天親聞巳驚懼即請兄解說兄即略說
要義天親聰明即得悟知大乘理應過小即就
兄徧學大乘如兄所解悉得通達始知小乘
若不大乘三乘果(云云斷舌等事)兄云汝欲滅此
罪當善巧解說大乘無著死後天親方造諸大乘
等異部及外道論師聞法師莫不畏伏於阿
踰闍國捨命年八十雖居凡地理難思(上皆傳文)言
得地動者纂靈記續云國王曰欲取聖果得否
答曰菩薩心誓一切吾嫌小果不取若欲取
者如將一塊土擲向虗空未落之間即得其主不
世親捻土欲擲空中時有諸天空中現身頂禮
菩薩唱言菩薩發心為救一切豈為一人取於
小果唯願聖者哀愍我等不退大心其主聞巳五
投地禮拜辭退
▲鈔閹官者弘決志云閹者揜
揜閉門也亦曰黃門黃者中中聖人居天
下中通理萬民黃家之門亦黃昏閇門故曰
黃門言自歎刑餘者有本云形殘殘缺
鈔歲次大梁者一切經義云大梁爾雅
公元745年
(音卯西方星名)也案歲星臨昴則乙酉歲也言餘具如傳
者傳云至二年徙居懸瓮嵩巖寺時孝明帝
靈太后胡氏重道欽人指請就闕法師辭疾未赴
至夏首重命固請既辭不獲延入栢堂尋遷
公元518年
式軌殿後徽音殿緝論無輟至神龜元年夏
大法廣敷待人論法師靈辯德器淵雅
早傳令聞可延屈赴宣光殿講大品般若於是
交歡十方延慶講訖敕侍中太傅清河王元擇
公元745年
安置師式軌殿樓上前修則講華嚴
則講大品法師弟子靈源候時緝綴忘寢與食
公元520年
至神龜三年秋九月其功乃畢略經廣論凡一百
公元560年
卷首五年成就十帙(故前云數處是也)後屬時舋法音
公元520年
中歇法師息講全真避時養道以正光年正月八
日在融覺寺遷化年三十有六於是孝明皇帝
曰其論是此土菩薩所造付一切經藏即上目錄
分布流行弟子道泉靈源曇顯等慨先師之速逝
玄籍之將掩乃與清信君子敬寫淨本流布
俗此論雖盛傳汾晉末流京洛長安碩德每有延
公元683年
永淳二年至相寺沙門道賢居士玄爽
房玄齡等並業此經留心鑽仰遂結志同遊詣清
涼山祈禮文殊因至并州童子寺見此論本殷勤
同請方蒙傳授流布京洛等。
後魏安豐郡等者纂靈記云元延明准此
人皆姓元王誤書二人並是祖宗英俊靈辯
室家非謂王家宗室也言五香者攝瓶儀云栴
鬱金龍腦麝香白芷也。
▲鈔僧德圓餘如傳
公元684年
說者傳云楮生三載香氣氛馥別造淨屋香泥
結壇淨器浴具新衣匠人齋戒易服出入必與
熏香剝楮取皮浸以沉水護淨造紙畢歲方成
別築淨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並濯以香湯
每事嚴潔堂中別施方牙座周布香華上懸
葢垂諸玲珮雜以旒蘇白檀紫沉以為經按并充
筆管書生日受齋戒香湯三浴華冠服狀類天
人將入經室必夾路焚香先引之圓亦形服
淨執爐恭導散華供養方乃書寫胡跪運想注
傾心纔寫數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一院舉眾
同見莫不思感久之方歇復有神執戟現形
衛圓與書生同見餘人則不覩焉又有青衣梵童
無何而至手執天華忽伸供養前後靈感雜沓
仍迄經二歲書寫方畢盛以香函置諸寶帳安彼
淨堂每伸頂謁後因轉讀函發異光至於嚴潔
今古此經遞授於今五代有清轉讀者時亦
靈應昭然其經今在西大原賢首法師處守護供
又復有修德禪師種楮等事與此相類如傳
定州中山修德者不知氏族苦節成性守道
公元653年
山林華嚴起信安心結業永徽四年發心
寫故別為淨院植楮樹凡歷三年兼之華嚴灌以
香水潔淨造紙復別築淨臺於上起屋召善書人
溈州王恭別院齋戒洗浴淨衣焚香布華懸諸幡
禮經懺悔昇座下筆含香筆吐每日
恒然然禪師日入淨室運想每寫一卷施縑十
一部總六百縑而盡竭志誠並皆不受纔寫經
畢俄從募化德以經成設齋慶之大眾集巳德於
眾前燒香散華弘誓願纔開經藏大光明周
七十餘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見中山齋
投身宛轉悲哽懺悔准上二傳須知若造經像
理應淨潔若能精至如此感應實繁佛在金棺
經像主若云顧匠真是天魔若喫酒肉五辛
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劫燒不入龍宮不敬
罪死死獄不如不造
鈔鄧元爽者更有雍州萬年縣人康阿(姓也)祿山(名也)
公元680年
調露二年五月一日(高宗年代)入冥東市藥人
何容師為在生雞子故與七百人鑊湯地獄
容師遂囑祿山曰吾弟四子行證稍有仁慈君為
語之令寫華嚴一部若寫此經七百人得解
脫矣祿山放還東市賣藥何家以容師之言
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於西太原賢首法師
華嚴令人書寫初寫之夕合家夢其父來喜
暢無巳至永隆元年八月莊嚴周畢請僧齋慶會
中乃見容師等七百鬼從並來齋處禮敬三寶
跪僧前懺悔受戒事畢而去。
僧法誠等者傳具云姓樊氏雍州萬年縣人
幼年出家以誦華嚴經為業因遇慧超禪師隱居
藍谷高山遂屏囂煩披誠請益後於寺南嶺造華
嚴堂(云云如鈔)鈔悟乃隨往等者纂靈記云悟乃嚴整
衣鉢相與而去悟問所之答云弟子山神宅居
巖壑請師勿恠遂與躡跡而進神曰師受持華嚴
得神通未答曰未神即捧僧以騰空俄至所居
見綺宇華堂廣博嚴麗庭羅珍饌擬供千人將至
齋時處悟高座悟曰更有餘僧否神曰大有須臾
當至悟曰貧道臘既卑不應此座神曰師受持
華嚴理宜尊勝見異僧執錫持鉢飛空降趾數
過五百不知何從驚起欲禮眾僧止之曰請勿
起動師既受持華嚴即是我等所尊敬各自
然食訖飛空而去莫測所之悟告神曰幸願檀越
垂示來途其神庭中有十餘小兒可三露形
遊戲神語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師諸童相推
蹰未進神厲聲呼一童便即依命謂悟曰請師
開口既視口中乃云師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
投僧口內須臾復云更開口見巳言曰師病略盡
躍身入口中童果是藥精悟遂獲神通神曰
勞師降重更無厚供以此輕酬幸無見責悟曰慚
於是執別飛騰雲際經三舊處跏坐空中遙語
同侶余華嚴經力蒙致仙藥神仙位別不可
居共住多時幸施歡喜當來世相見佛前於是
凌空渺然遠逝其所誦本亦隨同往莫知所在
鈔煥如臨鏡下傳云夢普賢指授因忽誦得其
文始終如鏡然更有汾州抱腹一沙門名慧永
塔中頂戴此經三年之後文義俱曉時即號此
塔為華嚴塔也。
▲鈔樊玄智下言弱歲者集玄云
十五巳下謂之弱歲前後數百粒者傳云舍利
數百粒隨身供養分施諸人名山勝地無遠
後因遊止坊州赤沙鄉村北谷有山去村三里
中有石窟道者所智止其中二十四載晝誦
華嚴夜修禪觀優游卒歲以此為恒誦經之際每
雜類鳥獸咸萃林中寂然無聲以聽音響豹虎
猛獸時亦馴伏甞為惡人劫奪推墜岩下雖懸嵓
公元682年
百仞宛然無損永淳元年人見龕內光恠往觀
之乃居士之從遷化眾共出之光乃隨滅焚屍
時年七十六。
▲鈔逆旅顯用記云逆迎也關
東呼逆關西呼迎旅謂覉旅客之別名即客店也
勃者卒也抱者持也。
▲鈔昇天修羅下屢者數
也䘏者挫也屈者勞也勍者強也言須臾送歸者
傳中修羅陣竟諸天咸曰任師所願我當與之
沙彌云我不求餘願唯求無上菩提諸天謝曰如
師大願誠非我力未審法師更求何事答云餘非
所願也凡經少時遂即歸衣天香終身不絕
其數載右脇而臥無疾而終自云得生佛國
公元689年
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闐三藏陀羅波若在神
魏國東寺親與賢首說之。
鈔即解脫和尚下言詢求定捨詢問求學禪定
所捨之心謂昏沉掉舉等也未幾者非久也言請
證此心者祈請諸佛證盟此悟心也言餘廣如傳
或是大聖化身等者傳具云聞空中焚香偈巳
彌加勇猛自爾之後證入愈深高山景行是焉攸
屬於遠近輻輳請益如流咨承教誨乃盈三百
既而大樹爰集有待成勞仍策茲四眾俱令一食
房宇匾隘露坐者多遂使瓶鉢繩床映滿山谷
循循善誘隨事指揮務改其所略無常准
遊門之伍莫不窺其庭奧也然足不出寺五十年
學成禪業者將逾八百自後希風景賴波瀾復過
乎數倍矣又恒岳西清東南俗名大黑山
有清信女先來目盲常獨在山中坐禪恒州道
六齋日齎香華珍味來就供養文殊師利於正
食時忽聞空中五臺佛光山內文殊師利菩薩
在此教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並聞莫不傾駭
則依空告馳往佛光其間險阻二百餘里盲女
先登初無引示脫見之驚起即授深宗據斯言
說或大聖之權耳及將命終知巳諸德經宵疑別
夜有大蟲至脫恒以飲泉悲號良久別明日中
剃落禮拜眾僧訖還本禪房端然坐化時年
公元642年
十一貞觀十六年道俗哀慟若喪所天即於寺
內鑿龕而處龕面西南咫尺雙扉至今觀之儼
如生也。
道英行跡多亦廣如傳說者於栢梯寺修止
觀巳後在京師勝光寺從曇遷法師聽採攝論
遷特賞異聽講之暇常供僧役因事呈理既以
調心常云余瞑目坐禪如有所詣及開目後還合
常識故於事務遊觀役心使空有無滯耳然其常
開目如線動逾信宿初無頓𥇒後入禪定稍程
異跡常任直歲與人爭地忽現廛尸氣絕色變
胮脹歸心啟悔乃言笑如常又坐池六宿臥雪
公元689年
三夕唯言火炙土坌誠難測也一日起信論至
真如奄然不語恠近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
即而任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又曾亢旱(云云如鈔)及
將終索求剃髮還坐披以大衣門人無常
不可自欺即令誦此經賢首至于屬纊令侍
公元636年
人稱奄然神逝貞觀十年九月春秋八十初
將終感羣鳥數萬悲鳴房宇青衣二童執華而入
紫色如光從英身出騰𦦨數丈及明霧結周二十
里人失色三日方歇晉州行化之侶聞變頓赴
如喪重親又感所乘之牛吼鳴淚流不息斷絕
草經于七日將欲藏殮纔下一钁地忽大震周十
五里大駭怖又感白蟻兩道遠屬龕柩白鳥
頭翔鳴隨送至于龕所詳英道開物悟慧人神
故得靈相氛氳存亡總萃不負身世斯人乎。
公元607年
靈幹等者傳後云大業三年置大禪定寺有敕
公元634年
為道上坐僧徒一盛匡救有功八年正月
二十九日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八及塟於終南
陰。
求那䟦陀五明一聲明二醫方明三工
明四呪明五因明此唯世間法故後崇佛法下方
學佛法也言餘如傳說者傳復云元嘉末譙王
有恠夢䟦陀答曰京師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凶
搆逆至若丞相陰謀預陳三諫之略世祖遙望
一在其中策杖江中神童忽至焚香下山
自移登御座而齊高居釣臺而極物若斯盛德
暇詳舉而自幼以來恒香爐未甞輟手每食輟
公元468年
分施飛鳥烏或馴之集手而食至太始四年正月
覺體不愈使與太宗公卿告別臨終日延
佇而望之見天聖像滿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贈甚厚公卿會塟榮哀備焉。
鈔此云寶意下言持笏者一名手板品官所執釋
名笏忽也有事書其上以備忽忘都講僧史
云敷宣之士擊發之由非旁人而啟端難在座
孤起昔支遁維摩許詢都講一問眾謂支
無以答一義眾無以如是問答連環盡是
都講實難其人今之都講乃是唱經文蓋是
像古之都講耳言焚香者應侍者之職也維那
具正應云羯摩陀那此云授事意眾事指授
人也亦云知事亦云悅眾謂知其事而悅其眾也
梵唄者具云梵唄梵摩此云靜止具云匿唄正
云婆師此翻讚嘆十誦律云億耳(人名)作三契聲以
讚佛雖哀不傷雖樂不淫故為法樂也。
杜順事迹頗多者准傳記云姓杜氏雍州(即西京
兆府)萬年縣人也(西京郭下兩縣萬年長安和尚本住啟夏門外數里杜光村屬
萬年縣界杜光村即杜陵也)和尚纔生三日有一嬭母自來
乳養滿三月其母騰空而去孩童時常於宅後
塚上為眾說法聞者皆悟大乘至今說法見在
十五代兄行營十萬軍眾柴水無備請獨知柴水
取水一擔三軍備足取柴一擔眾使有餘於一夜
中潛取十萬人垢膩衣服洗濯悉徧不令眾知乃
不舉鋒刃獨降賊軍便退將士不傷不樂官榮請
歸養親至年十八於魏禪師處而求出家(即因聖寺彌禪
師也彌俗姓故云魏禪師)時感地動禪師親與落髮忽有地
神捧盤承之禪師嘆曰釋迦如此豈非聖人乎後
行化慶州使君闇請須臾便去復有五百貧人相
赴會使君慮供不備和尚曰但心平無有
辦及齋了其五百貧人化為菩薩羅漢空中而去
有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極弊惡人皆患之賣無
者和尚示語慈善如有聞從是巳後更為觝齧
甞引眾驪山夏中靜地蟲蟻無因種菜和尚
恐有損害就地指示令蟲移徙不久就視如其
齊恰無蟲焉和尚時患腫膿潰外流人皆有敬而
吮者或有以帛拭者尋即瘥愈餘膿發香流氣難
比拭帛猶在香氣不歇三原縣人曰薩埵生來
患聾又張蘇者亦患生瘂和尚與共語遂如常
人永即痊復武功縣毒龍所魅眾請和尚救之
即端對坐龍遂託病言禪師既來義無久住
相勞撓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
不投造和尚不施餘術坐而對之無不差由是
神樹龍廟見即焚除巫覡所事躬為屏當和尚
南野將度黃渠水泛漲至而流斷纔及上岸
宛爾如初甞赴齋請齋主抱一孩兒欲乞長命
前後數子皆不宜育今特修齋和尚加持乞與
和尚熟視曰此汝冤家也齋了與汝懺悔齋餘
令抱孩子至於邊和尚遂拋子入水夫啼泣
尤滯和尚曰汝子不失即時以手一指孩子
六尺丈夫立於波間責之曰汝前生殺我取我
金帛推我溺水因和尚與我解冤不相赦和
尚甞將鞋履一䩫置於市門三日不失人問其故
和尚曰吾從無量劫不盜他人一錢報應如此
於是為盜者悉悔過易心終南山華嚴所詮
義作法界觀文既巳成就火焚契合聖心
一字無損時感海會菩薩現身讚歎同伸供養
篤性綿密情兼慈愛道俗貴賤皆事邀請於毀
讚二途未甞採錄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太宗
皇帝仰其神異請師入內皇帝親迎帝問師曰朕
寒熱所苦久而不愈聞師神力何以徐師
聖德御宇妖何能為但平治蒼生普伸大赦聖體
必愈帝納師言擇日御按大赦天下帝疾遂愈
賜大師號為帝心禪師王族及以懿臣歸心請戒
公元640年
貞觀十四年無疾坐脫南郊義善寺春秋
有四又重立碑文云其年於十月二十五日
內辭太宗皇帝太階殿隱化御床留大內供
七日同座送于樊川北原鑿埪處之即今會聖
京邑同嗟製服亘野面色不變經月愈鮮安坐
三周身體不散至今骨鎻猶在靈異時聞皇帝
心王敬奉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埪所設會即華
嚴埪是也無盡燈記云有一門人師未終前告
假師問將何往僧曰欲暫往五峯禮文殊去師微
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消息
偈曰遊子漫波臺山土坡文殊秪者是何處
彌陀僧不喻旨遂去至臺山遇老士問子何來
僧曰禮文殊來士曰文殊不在山子來何益僧
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長安教化眾生去也僧
曰某是長安人長安誰為文殊士曰杜順和尚
文殊耳僧聞聳然失聲杜順我師奄忽
中老士乃失僧審所告不妄兼道而迴至滻水
忽瀑漲凡三日方濟到寺和尚昨日巳化矣以此
方知是文殊應身也。
鈔即藏和尚下愈者悅也能竭其力者論語曰事
父母能竭其力自是伏膺自從也是此也伏俯
也膺胸也意云從之後弟子之禮乃深入
無盡玄旨言餘如別傳者若崔志遠傳甚詳
未見其本若纂靈記即今鈔引三度光者是其餘
云及儼將去世賢首尚居俗服儼語諸德曰此賢
者蓋無師自悟願假餘光成佛事大華嚴
唯此人至咸亨中諸德連狀以聞因之削染未進
具戒奉敕太原寺講華嚴名價日高道俗
前後講三十餘徧聖曆中奉敕東都授記
寺講華嚴時感佛殿忽然震動天子嘉之命編國
史宋高僧傳云釋法藏字賢首(此與今鈔同纂靈即曰則天賜號賢
圓覺鈔乃云帝謚號賢首)風度奇正利智絕倫薄遊京師
露鋒頴屬奘師譯經應名義學之選始預其
後因筆授正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據纂靈記
儼師時尚居俗至咸亨中方削染奘師譯經貞觀間與咸相去二十有餘年賢首為僧奘巳化去
久矣而云應名僧選與奘同譯經足見宋傳悞也而說記事多不親不知本何處說)至天后
實叉難陀華嚴梵夾至藏與義淨復禮再登
其職尋於義淨譯場又與勝莊大儀證義(次敘傳法
觀則天說金師子章并置鏡燈喻與講經地動等餘名不錄)然據諸鈔記每
祖師行迹多指在別卷少有詳者以年紀浸遠
傳記有出學者又不編錄祖師行迹後人
闕聞故上來備編首末唯此一傳半得崔氏廣本
為恨耳願諸達識見者補之
鈔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明幹等者若華嚴傳
公元684年
但云文明元年京師姓王失其名(云云)事同
公元686年
鈔若胡幽貞傳乃云垂拱二年四月賢首於大
慈恩寺華嚴後散講謁大德成塵二律師報賢
首云今賢安坊郭神亮身死七日後蘇入寺禮
拜薄塵自云入冥有僧令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云
云)時賢首答塵曰此偈乃華嚴四會偈文
初不記是華嚴猶未全信賢首乃索十行撿看
果是十行偈中最後偈也塵公歎曰纔聞一偈
千萬人一時苦況全部講通深義耶評曰賢
自敘云亡其名苑師修纂靈記乃云王明
胡幽貞纂慧英所記乃云郭神亮今據華嚴
永隆年中雍州長安縣人郭神亮梵行清淨
忽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天宮禮敬彌勒有一菩薩
謂亮云何不受持華嚴對曰為無人菩薩曰有
人現講何以言無亮後蘇具向塵法師敘其事
以此而詳賢首之弘轉法輪亞迹叅聖徵矣上傳
文據此乃塵公賢首說乃郭神亮入天宮之事
胡幽貞敘作入冥之事敘事不實可見矣應
是苑師於賢首後詢得其名故今敘依纂靈為正
故云王明幹也。
▲鈔長耳婆羅門等者據華嚴
乃云師子國長年婆羅門彌多第三果人也此
云能友麟德之初來儀震旦宗天后甚所尊重
蓬萊宮與長手皆傳寫之悞以僧傳華嚴
云長沙門耳。
▲鈔即十地經下疏鈔云然
二義一汎爾聞為遠益故二不取聞相故涅槃
云若有聞經不作聞相不作說相不作句相不
作字相是一切乃作聞經當此宗旨前後圓融
實聞故言等佛者此經說佛智慧觀境今能正聞
如彼真觀故言何況下問聞巳等佛何更況耶答
況能等也以讀誦豈不等於佛耶或可若更讀
誦修行等多佛故一多無礙方為真極經下釋妨
問經中但顯於聞疏中何故讀誦思修耶釋竟
可知
鈔餘諸感通下今有略舉一二僧眺姓莊氏少出
家以小乘為業馳譽江漢象王哲公在龍泉
三論心生不忍三論明空講者著空言訖舌出
三尺鼻眼兩耳並皆血流七日不語有伏律師
之曰汝太癡也一言毀經罪過五逆可信大乘
得免爾乃懺悔舌還入如故便轝往哲所唯聽
大乘哲之亡為七處八會方廣百日既滿即
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四時每講華
公元1111年
經用懺謝貞觀十一年四月三日松林
禪見有三人形服都雅赤衣禮拜請授菩薩戒授
訖白曰禪師太利根若不改心不信大乘者千
佛出世猶在地獄聞此重勵涕泣交流大哭還寺
繞佛懺悔勸化士俗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
公元1112年
佛藏三論等各一百部至十二年三月九日
前禮安然坐化春秋八十餘矣終後七日林樹
白色大泉渾濁過此方復焉又日照天竺近占
波城有伽藍名毗瑟奴(人名也)於中有諸頭陀僧並
小乘學忽有大乘法師華嚴經一夾來至其所
諸僧不敬彼師留經夾而去諸僧不信大乘遂持
經夾投之井內後數井上光明上衝於烈
即復勾取之其經夾不濕雖因信大乘佛說
不及小乘遂置小乘下至明旦輙在其上疑
人移之復取在下明旦亦然若數番諸師方信投
懺悔華嚴一經盛行諸國又日照說甞遊南天
竺止一伽藍爰居鳥名見彼諸僧受持
因問伽藍何因取於鳥名彼僧對曰昔有一
比丘飲噉同俗每誦華嚴以為業命之後
破戒故生於南海作一鳥身可三丈猶作人語
誦經不輟時有一清信士從海採寶值惡風飄船
覆沒唯執片板過止一洲衣糧俱絕懷憂而住忽
樹上有誦經聲即便候聽乃見一鳥華嚴
恠歎良久遂讚言善誦善誦鳥聞讚聲即下樹語
人曰汝能為我造一伽藍否答曰我身命不終何
造寺鳥曰汝若能作當附貴寶送汝還鄉人曰
如言甚善鳥遂負人於背飛至寶山此人識寶乃
多取諸珍因附鳥背飛空越海送於天竺至岸而
下鳥曰君為我造寺還用我名以題寺號信士
深思含悲而別奉其珍物以事啟王王乃封邑
百戶令為造寺由是此寺以鳥為名也巳上略
數條此經感應實則難思。】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三十八
*音釋
(所巖切除草也音山)。
(音定拔也)。
[((素-糸)*刀)石]
(音略利也)。
(胡旦切勇也)。
(他歷切跳躍也)。
(古扎切措也)。
(許靳切罪也)。
(音就賃也)。
(音亮鞋也)。
(苦公切土埪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