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22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一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第二明德用所因者所建十玄之义皆通德用今
能建立之因由从所建义以彰其名德用之所因依
主彰名于十因中自有德用乃德用即所因持业建
号。

疏因广难陈等者探玄亦云亦彼列十云一缘起相
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为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
五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
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旨归云一
无定相故二唯心现故三如幻事故四如梦现故五
音释¶ 第 322c 页
胜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脱力故八因无限故九
缘起相故十法性融通故评曰旨归合果德于因无
限中开如梦现故为十义探玄因果开成六七除去
如梦唯存如幻不实亦足十义今疏合取旨归三四
为第五合取探玄八十为第十故名神通解脱以胜
通即神通自在即解脱其难思即由神通解脱自在
故难思尔故合为第十别开第六如影像以足十义
探玄所以去旨归如梦者意唯约幻喻例馀喻故也
所以不别列两科然别开于因果义如下会今疏却
约三喻分为二科以梦幻义意稍同故合为一影像
法喻稍别故别为一(如疏释中自见)问如十忍品总有七喻
今何唯取三耶答有二意一既疏云因广难陈略提
十类故唯取三以足十义二亦由此三为十玄所由
便故以如𦦨如响如化如空多喻诸法不实不顺事
事无碍故略明三所以不取馀也。

疏十中前六等者若约圆融实则互通德用今约行
布显相而说通局有异言通约法性者谓第四是法
性其第一唯心是法性上觉照义第二法无定性由
法性所成故无定性第三缘起岂离法性之外第五
第六皆喻诸法自性不实亦由法性所成故不实耳
所以前六通约法性故局德相也问应前六因同一
因耶答约其收摄不出法性若约别义何妨六因有
异定用神通待根方立故后二局业用言七约起修
等者若约起修学即是业用因若约一一因行性本
音释¶ 第 323a 页
具故即德相因故得通也八以本法从于果人故局
德相。」

【钞谓佛体上之用等者纂玄记云然此德用有法
有人初约法者真如具德名为德相神通等用名
为业用若据人者约佛名德相即德者相故约根
名业用令见即入故今此文意举人显法谓约佛
则全用为相如佛音声词辨之用即是德者本具
之相约根则全相为用为令众生新新知佛本具
之相故相名用。

钞今明在佛德相染净二相皆尽而现染用者亦
如性起唯净缘起通染而于性起说生佛交彻染
净融通正同此也问既能现染何能染相尽耶答
举用同体现而常虚故言师子座中下引證恐传
写误准妙严品说乃佛宫殿中现一切众生居处
屋宅疏云众生是正屋宅是依妄无自体还依真
现故。
▲钞如十定品下经文具云佛子譬如日出
绕须弥山照七宝山及宝山间(山间即香水海)皆有光影
分明显现其七宝山上所有日影莫不显现山间
影中其七山间所有日影亦悉影现山上影中如
是展转更相影现或说日影出七宝山或说日影
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宝山或说日影入七山
间但此日影更相照现无有边际体性非有亦复
非无不住于山不离于山不住于水不离于水疏
云七宝山间有香水海海现日影山以净金亦能
音释¶ 第 323b 页
现影谓水中本影现山上影时此所现影从山上
出来入山间若山上本影现水中影时此所现影
从山间出入七宝山上故正入时即名为出所喻
可知但此影下明重现无尽喻菩萨帝网身土(钞云
古德立帝网义经有帝网之名而无广说之处以昔未有此品经文故此一段文可诚證也)。】

「疏以一切法无非心故者即触事皆心也言随心回
转者即古随心回转善成门今为所以也义如前指。」

【钞心能变境下举法相妄心现境之义以况真心
也准百钞云如一人心上所变现木之与石则互
相碍如欲界一切有情同变山河大地木石等所
变之相随心各异然更相涉入如众灯光不相障
碍谓从诸有情共相种生业力相似处所无异而
互相摄入也故论云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
似处所无异如众灯光各遍似一(言相相似者由共业力感相相
似也)问多人共变不相障碍一人第八所变木石却
有碍耶答由昔造业熏种而有同异故使然也如
第六识缘山河大地时不作彼此分别但熏其种
故后生果时互相摄入若木石等互相碍者由第
六识缘时定作木石等差别之解而熏成种后生
果时亦各有异然今但取不相碍者巳上妄心所
现妄境尚得无碍况真心所现具德真法耶此有
两重一法界真心能现万境真法即前十对体事
二故能即入下既知此法自性唯心故立十玄混
融无碍(上辩法因此辩义因)。】
音释¶ 第 323c 页

「疏二法无定性等者如色以质碍为性等今无此等
定性故云无定性也既唯心现下蹑前起后言性相
俱离者集玄记云依他事法缘生虚假无实体性体
既本无形量相状亦不可得故云俱离性相俱空故
大小不定也玄镜记云无实定性谓热非定热湿非
定湿动非定动坚非定坚等亦无定相谓长非定长
短非定短大非定大小非定小等既缘生之法性相
无定彼此涉入无有障碍。」

【钞一边方中土者边即中中即边例同广狭亦约
一法说无碍也言极轮围边者即一三千界大铁
围山名曰轮围言二行不同者有云即真俗二行
偏事偏理故边不同中道与边相即约差别义亦
事事无碍若真不同俗名为差别相待立故名事
中道绝相故名理中边相即亦通事理无碍今取
前义有云如出定入定二行别则为边既不定此
二边亦不定此二之中道故云事事无碍若以契
理为中不著定乱二行为边即理事无碍二释随
取。】

「疏三缘起相由等者若果从因以得名是缘之起若
因从果以得名是起之缘名为缘起缘起即相由要
具此十下理足须然以十显圆故。」

【钞如外水土等者即非第八识执受谓诸非情名
外水土等为缘而芽等为起(等字如酵暖人功为缘而酪得起泥为轮
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起等)此则外一事缘起有情识者名之
音释¶ 第 324a 页
为内无明行等为缘识等名起此则内一事缘起
又此上皆染缘起三乘之因为缘三乘之果为起
名净缘起今则下拣前上显所拣今释能拣有其
二义一总收下约缘起之法释即前十对体事无
法不收故云大也更互相望同为缘起此辩法因
以拣之或多法同一缘也二又即下约缘起之义
释即具十玄之义故云大也互为缘起具十玄门
此约建义因以拣也或一法具多缘也言不同下
重显所拣由能拣有二所拣亦有二也前约缘起
法以拣内外等法此约缘起义以拣三乘缘生无
性之义若无性即假拣相教义若无性即空拣始
教义若无性即如拣终义也。

钞所以有同异体等者十地品云摄诸波罗蜜净
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疏钞引十
地论并贤首教义释云总者一含多德故别者多
德非一故同者多义不相违故异者多义不相似
故成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者诸缘各住自性
不移动故别异坏即此中不相由义诸缘各异故
总同成即此中二相由义互遍相资故言因中不
待缘者教章云正因待缘唯有三义一因有力不
待缘全体生故不离缘力故二因有力待缘相资
发故三因无力待缘全不作故因归缘故今例因
中不待缘全体生不离缘力则自具德义也二相
由义例因中待缘相资发故言初即同体门后即
音释¶ 第 324b 页
异体者有本云初即异体门后即同体门者其义
正同不须更徵释也准今有徵释应是初即同体
后即异体为正也(应是后人误改之也)若尔下徵也徵意云
若初即同体者何以疏云诸缘各别不相杂乱若
第二即异体者何以疏云互相遍应方成缘起此
疏钞相违妨也释曰下答也意云要由诸缘各异
方得互相待缘故异体亦名同体故云初即同体
门要由互相遍应方自具德故同体亦名异体故
云后即异体门(或可此缘起具二义一相由二不相由此为异二更互为能资所资
疏约所资则诸缘各异体互遍相资为同体钞约能资则不相由却为同体门相由却为异体门二义合
明其理方足纂玄记云疏据因说钞约果说诸缘各异是异体因为因各异方得相由故名同体互遍相
资是同体因为因互遍方不相由故名异体互相违)所以诸缘各异中生三
者一互相为无力者名依依于他故有力者名持
持于他故二互为能成者名有体形对所成故互
为所成者为无体为他能成夺为无体故三初一
约用次一约体同时双融故是知诸缘各异中亦
有互相遍应之义故名同体互遍相资中亦生三
义互为约用有力无力约体有体无体体用双融
既诸法互相对望方能互相遍应故同体中亦有
异体。
▲钞即光明觉品下疏云即相成义则一多
俱立言然由相成下即异体中有互遍相资义方
各有体者即诸缘各异义明不相离也。】

「疏各与彼多等者如一应二则一不异二而不失本
相故仍名一乃至应十亦尔横论则所应不异能应
音释¶ 第 324c 页
则一全收一切竖说则名十个一皆无别体故并称
同体。」

【钞如十钱等者问此十钱亦是缘起法何分能喻
所喻答以其所易喻其所难谁遮皆是缘起法即
晋经夜摩偈云譬如数法十增一至无量皆悉是
本数智慧故差别故此以十钱为喻也。
▲钞若无
十一者十个一也谓若无十个一此由本一遍应
不遍故令本一不具馀九一也。
▲钞故随一下以
随举一法具法界差别法之头数同体法也如阿
含经说鹿头梵志善解诸声知生死因缘佛与俱
至大畏林中取一人髑髅佛问云此是何人梵志
打令出声答曰男子问何命终答众病皆集肢节
酸痛故命终问何方治答呵梨勒和蜜治问生何
处答生三恶道又打一曰何故死食过差死何方
治三日绝食生何处生鬼中乃至最后香山南有
优陀延比丘入无馀依界打髑髅曰生何处曰无
本非男非女不见生处未审是谁佛言止止梵志
问佛佛具答之鹿头叹曰此未曾有我观蚁子尚
知来处观此罗汉不见生处如来正法甚奇甚特
九十五外道我皆能知如来之法不能趣向乃投
佛出家等声之一法既能如是馀可例然良由声
中本具诸法故使外道得其少分冥依其本日用
不知。
▲钞真实慧者疏云心不颠倒是真实慧。】

「疏谓凡是一缘等者前二门说之前后法乃俱时谓
音释¶ 第 325a 页
凡是一法为缘起者具前二义方成缘起以要下释
具之意此上三门下后之七门不出同体异体故为
所生。」

【钞三或俱存等者俱时存住自故异体及遍应故
同体亦俱存下前直指诸法此以数言之故致亦
言由俱存下即夺第三句成第四句也。】

「疏如论云因不生下即义引十地论文也论云非他
作自因作缘生故然具有四句下二句云不共生无
知者故作时不住故不无因生随顺有故对法亦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生无作用故不
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生然下疏释此四句有二意
一破邪二显理理外计曰邪邪亡则理显理显则惑
亡反覆相顺然自他等四是计是依不之一字是药
是理穷生之理不出自等自等若无生将安寄故以
不不之则惑亡理显然其所计略有三数一者外道
谓冥性为自梵天为他微尘和合为共自然为无因
又此四计亦是僧祛卫世若提子勒沙婆也二小乘
同类因为自异熟因为他俱有因为共计无明支托
虚而起亦曰无因上计亦通大乘执之者(同类者因果相似如
不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异熟因者唯诸不善及有漏善相望故也俱有因者如四大种更互
相望为俱有因)三约大乘果法为自众缘为他合此为共离
此为无因又以因为自以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
无因又从真起为自众生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
因所计虽众但显正理诸病计自亡(此有三义前二法相及无相宗
音释¶ 第 325b 页
后一是法性宗皆执法成故俱为所破所计虽众者但显而为能破同一不故)言显理者初
显无生理有二解一约展转释从缘故不自生既无
有自对谁说他又一切法总为自故又他望于他亦
是自故既无有他故不他生自他不立合谁为共有
尚不生无因何生(凭公云以自破他凡有三种一总二即三相待今疏则全有此三初
云既无有自对谁说他即第三相待破无自可对待故如无长故无短次云又一切法总为自故即第一总义
万法皆自如百人一处皆用巳为自则他亦是自今破一自则他亦破矣次云又他望于他也是自故者即第
二义谓如二人两立相望此言是自指彼为他他亦自言我即是自指此为他故其两人皆有于自破此人自
他人之自亦巳亡故从自他不立下即双用自他破俱生义如二盲人离不见色合岂见耶从因尚不生者即
以三作破无因义此中非谓是无因不立有因举况以释因缘和合合是生义尚不得生岂用无因而立生义
故四句求生生不可得无生之理显无不观正理既显计何由生)二约因缘形夺释
故对法云自种有故(云云如前引)论解同此若尔自种有
故是则自生岂曰无生此假自破他非立于自次句
他破自故中论云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下二句
例然惟审详之(即就前计以因为自以缘为他而显理也若尔下释妨拣滥古人多以非
无因是从因生故为此问答引中论證唯證他破自以破他等巳如前说下二句者即以无作用破其非立无
作用生以具破无因非立因也此别显无生义故令详审使物莫滥也)次显无碍理但
因缘生果各有二义谓全有力全无力缘望于果若
有力则因全无力故云因不生缘生故云不自生二
因望于果全有力亦然故云缘不生自因生故云不
他生三二有力不俱故不俱生四二无力不俱故不
无因生(此明理事无碍无力故无生有力故不碍生则生不碍无生无生不碍生亦取对法偈明之而
用意则别亦同初门不自生非不自作等则上三句显无生第四句不碍三作)此复有二义
一约力用交彻明相入二据体有空不空明相即(云云
音释¶ 第 325c 页
全同今疏文也此约事事无碍评曰今疏引地论之文通前诸义若对法义通理事无碍文唯显无生尔今正
用事事无碍意尔)。」

【钞如中论云等者即观因缘品第一中文如诸下
二句全是论文以字下钞以义释初反释缘中求
下顺明下句以自破缘下然中论下二句亦云以
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今钞谓若下反释今假下
顺明可知言今正用此意者若无生不碍生则理
事无碍今取力用交彻事事无碍耳。

钞三反成上义者谓反成上全有力全无力义也
亦是解妨下是因前引證而起问也如谷子为因
等者此因缘为能生芽为所生则三法明义但取
有力无力以为證成。

钞如无一下约数以明亦如无柱下约舍喻以说
也今法界中下此谈本有法也。

钞先明一持多依等者持为能持即有力依无能
依即无力下皆准知问一虽有力何生多果多既
有力何生一果又岂不违前有多果过一一各生
故答此无碍缘起不同于前何者由有一故一切
得成由有多故一方得立问何前释托事有多因
生多果等四句今但说一多互成耶答彼亦别义
分之不出一多故。

钞恐有难云下既一多俱有有力无力二义云何
偏一能摄多耶故此通云下意云由一有力与多
有力此二有力必不俱故一无力并多无力此二
音释¶ 第 326a 页
无力必不俱故以皆无待故问云何建立有力无
力二义以能为下答也一多各有有力义边为缘
要对一多各无力义边为起。】

「疏反上思之者从是故巳下一字改为多字多字改
为一字便是多持一依之义也。」

【钞若总释者下有二义释初改字总释亦但改前
疏从是故一能持多下乃至反上思之中间一字
改为多字多字改为一字二恐不晓下补疏具作
言反上思之者亦以今钞多持一下多字改为一
字一字改为多字便是一持多依是则下总来前
义两番迢别以释疑也欲令义显故。

钞三结成句数谓上一摄多是第一句者是上一
望多也虽举于一摄该取一入故多摄一是第二
句者即上多望一也虽举多摄该取多入故唯一
四句也或可此中影略以显据实应有三重句数
一谓上一摄多多摄一亦一摄多亦多摄一非一
摄多非多摄一二谓一入多多入一亦一入多亦
多入一非一入多非多入一三谓一摄一入多摄
多入即一摄一入即多摄多入非一摄一入非多
摄多入亦可下例前成六则有三重六句思之。

钞今初为能起义边等者立能成为缘故有体所
成为起故无体如云从缘生法下举事理无碍缘
起为例释成但取所生即空为无体义若一向空
何名缘生法耶若一向有何假缘生是知说法不
音释¶ 第 326b 页
有亦不无故名缘生法也。】

「疏由一有体下以行文巧妙前后不同是故此中先
双释后是故下双结也。」

【钞由有无二义不得并故者谓由有体有体无体
无体不得并故问一不即多下文外反显问答也
言空有二义等者空是所起无体义有是能起有
体义意云若缘起门中缘有起空二义不成立者
诸法便有自性有非缘起有故即无因常见过既
非缘有令法断灭即断见过或可便有自性断过
非缘起中空义也亦有无因常过以非缘起中有
义也故致等言此上反显顺明可知。
▲钞即前无
有不一之多者以成上一有体故摄他多也有本
云即前无有不多之一者应举一边影一边故或
即前无有不摄多之一此但义指不指前文下对
一无体准知。

钞全同前门者同前相入门也言但改一为多等
者即前段疏从是故一缘是能起能成故有体乃
至反上思之中间一字改为多字多字改为一字
读之便显。

钞第三结成句数等者此但一重四句或六句准
义应云一摄多多摄一亦一摄多亦多摄一非一
摄多非多摄一具四绝五又一即多多即一亦一
即多亦多即一非一即多非多即一具四绝五又
一摄一即多摄多即三合上二俱存四互夺双泯
音释¶ 第 326c 页
具四绝五皆可准知。】

「疏六体用双融等者准巳下疏则力无力体无体即
入等皆缘起门义玄门则直明即入无碍今巳力无
力穷源出之故名所以唯心所现等但总相所以缘
起相由则委细明之一体无不用下举一全收为单
句四全用之体下互夺双亡也无得相滥。」

【钞此有二义等者初是当科双出所以故钞云正
是今意后是次科正释二门故钞云次疏具之或
可初解亦取所应二等具为同体后义唯约本一
多一论同体故为二义也言其同体二等者问准
前段及次疏钞说但似本一与多一互相即入名
同体即入义今何唯言同体二等耶答前后约本
一多一同体义显故今约尽理总收故云二三等
谓今一应二之时名二一此一与本一同体既尔
其所应二与能应一不定异也能应全是所应所
应全是能应故名同体以是缘起互遍相资之法
不全异故所以上云直说者直就所应为同体也
即显下约多一能应为由也馀三四等准此例知
二者下第二义可知具斯二义同体方足。

钞言馀句者下应准前异体中三重六句下同体
相即亦应有三重六句并如前说但有同与前别
尔。

钞以是总故等者但以十门缘起成前十对体事
随缺下以圆满融通方为缘起故。
音释¶ 第 327a 页

钞下之九门下例释也且如由住一遍应故者是
先释义有广狭自在门者后结属也馀皆例之问
前云广狭十对皆广狭今但云住一遍应何有十
对答住一遍应无所不收如前同体与所应不殊
故。
▲钞别取前等者以前通取同异体相入二门
为相入门故今唯别取一门为微细门也言入通
能所等者以相入门中能摄者为能容所摄者为
能入则有能入能容之二义今微细门于容入二
义中但取容义即一能容多名容故唯一半也问
即入并通同体异体微细云何唯异体耶又次云
异体相即具隐显者则无同体隐显之义耶答应
知此中具是一相之言。
▲钞即义如虚空者无相
可彰故为隐也言二义不坏者由上即泯入存恐
谓一向故此中云即入二义不坏故正即之时却
无入也同时俱存泯无碍难思也。
▲钞同体相入
一中巳含于多者是本一中巳含多一也言更入
异体者以本一更入异体二此异体二巳摄馀异
体一馀异体一复带于同体多一故有重重之义
思之可了。】

「疏菩萨善观诸缘起下如幻忍中文也疏云此显幻
相略有二解一约相类解谓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
然并从缘故二约圆融解复有三义一以理从事故
说相即如马头之巾不异足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
二以理融事说一多相即如马头无别有即以巾为
音释¶ 第 327b 页
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即足故云一中解多三约缘
起相由力则法界同一幻网故令一多相即如幻师
幻术力令多即一等(钞云初即理事无碍二即理融事下两门事事无碍义前二门
即法性融通门三即缘起相由门也)。

▲言又云下经次前有偈云若见
佛及身平等而安住无住无所入当成难遇者疏释
云末后一偈知法成前法会周遍所由上半标门即
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也次一句释所由即十
种所由中缘起相由门也并如义分齐中缘起法界
理数常尔称斯而见何所畏哉(此中有破静法义如前造疏十意中说)。」

【钞一举体等者随举一法全是异体具相入相即
体用俱融二举体全是同体具相入相即体用俱
融三合上二句随一法上具同体异体二义双现
法体无二故。
▲钞故约智显理下总结释也智穷
诸法始末显理各异故说十门不同废智照亡显
理之筌则一切叵说说与不说无碍难思犹是因
门没同果海言思安寄唯亡言下即外亡言象内
绝思求庶几下出现钞引周易系辞云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注云殆者危也庶几近意言近道也今令后学亡
言遗照亚夫圣贤庶几于缘起之玄趣耳。】

「疏第四法性融通门者略释法性二义一法谓诸法
二轨持名法性谓真性依主持业二释如次。」

【钞谓真如下蹑真如具德为因以释门名也文中
下别科释是知下结弹异释。】
音释¶ 第 327c 页

「疏谓不异理之一事等者发心功德品云欲知一毛
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
疏云以法性融通门释前经说即入所由谓一切世
界差别性与一毛端体性无二故是故事随性融此
彼相即事揽性起彼此相入各有同体异体准上思
(云何异体一一刹等各有体故云何同体差别界体同一体故)准此今谓不异理
之一事具摄理性时即同体义令彼不异理之多事
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即异体随同体也。」

【钞今一事全摄于理故者一事为能摄理为所摄
言带一切事入一事中者理为能带能入一切事
为所带一事却为所入也。

钞今真理湛然下顺明言若遮此过者遮此真理
可分之过也言过尤深矣者谓前虽分于真理不
落断常今离事有理即事堕于常理堕于断故过
莫大焉。

钞十门之义下分一初是文前指德悬明言第八
回向等者疏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
无变易此法相宗若法性宗云不变为真随缘曰
如由不变故与有为法有非一义由随缘故与有
为法有非异义而起信云无遣曰真无立曰如唯
约遮诠顿彰真理又圭峰云真者实也如者似也
色中如实似受中如此真实相似馀法不能实相
似故此经百门融通理事使重重无尽等言一譬
如真如下疏云然异从义别体本常融但契一如
音释¶ 第 328a 页
自含众德非由作意顺差别如能同回向亦融摄
无碍称如起行体即是如但人信如德尚迷回向
故以如德喻回向德故云譬如真如与一切法等
即第三十八德及不相舍离者即第四十五德具
云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真如既与一切
法相应且如前一莲华叶既与理有不异义则亦
与一切法共相应等一切法具足也即下九门及
彼门中所具十对法等一一皆有相应之义云相
应也不相舍离具足相应皆非前后故曰同时以
此为门方便趣入(此疏中密用二德以成一门下皆准之)
▲二譬如
下具云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即第三十
九德普摄诸法即第四十三德融莲华叶如常平
等故广也纯也普摄诸法在此华叶不坏相故狭
也杂也具云广狭自在无碍门自其可在故云自
在斯言甚深广狭纯杂皆无碍也。
▲三无所不在
下具云譬如真如无所不在即第六十一德疏云
随一一法皆全在中融莲叶亦无所不在入在无
殊故。
▲四不离诸法下具云譬如真如不离诸法
即第四十德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即第四十四德
融莲叶不离诸法即同一切法体性一即多也不
离诸法故诸法随如即遍一叶多即一也。
▲五无
有分限者义引经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
际即第一德此中疏文只用此一德成隐显门疏
云显在缘中故无不遍在此在彼明隐显故恒守
音释¶ 第 328b 页
本性者即第三德疏云明随缘即不遍云守本性
在缘故显莲华亦显守本性故隐莲叶亦隐诸法
皆然俱成秘密融无碍故。
▲六普摄诸法即前广
狭门中后德但义不同融莲叶亦普摄诸法炳然
齐现故叶为能含微细诸法为所含微细莲叶不
大诸法不小为难知微细。
▲七毕竟无尽者具云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即第四十一德疏
云正在法中取不可尽如芥子之空故融莲叶亦
无尽诸法皆然。
▲八与一切等即前相即门中后
德亦但义别融此莲叶同一切法体性托此一事
为法界法令生正解故。
▲九遍在昼夜下具云譬
如真如遍在于昼即第六十三德譬如真如遍在
于夜即第六十二德疏中日字即是昼字为欲成
文故重言之疏云月者经云譬如真如遍在半月
一月即第六十四德言年者经云譬如真如遍在
年岁即第六十五德言劫者经云譬如真如遍成
坏劫即第六十六德疏云一念长劫各各收如故
得念劫互收互入钞言二德者应是五字或依长
短二相故唯云二德也。
▲十性常随顺下具云譬
如真如性常随顺即第十德及与一切法等者即
前同时门中初德经无恒字但是义引以无时不
然故亦义不同一为主时馀必为伴即随顺义亦
相应义然直数其数是十九德而有重用之者若
去其所重唯有十六德前钞云十四德者应是后
音释¶ 第 328c 页
来传写误耳上皆悬明文中下第二正科释也然
与前悬明对辨文易可知故但大科而巳不更消
文也。】

「疏如幻师等者下疏云就法喻中各开五法如结一
巾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
马四马生即是马死五愚小谓有初巾喻法性二术
喻能起因缘谓业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依他等四
喻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五喻取为人法今菩萨返此
故云解了释曰今云幻师能幻即第二义故合中即
约能起业缘也今云一物为种种等即第三义所幻
诸法故下合云一异无碍若约行人了此从业缘现
所现依他等法无性故令缘起无碍有此一异无碍
者即同前缘起相由门也若了此从缘无性以法性
融故无碍者即同法性融通门也若但了无性一异
不定故令无碍即同法无定性门也若了业幻无性
全真心作即同唯心所现门也故五六约喻前四约
法别尔故前疏云前六通约法性为德相因也。」

【钞四十二经等者即十定品等言等取耳识所知
种种诸声香味触法准上言之十忍品云下疏云
一性无即体空义故结云非是一切种种之物二
种种非幻下明其相有相即差别义故云然由幻
故示现别事于中初二句结前生后种种非幻者
象等非术故幻非种种术非象等通喻为无为故
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言如幻涅槃
音释¶ 第 329a 页
虽真从缘显故遣著心故是破心中涅槃也。

钞明知业即喻幻师者正合疏中业幻二字此约
能幻故属幻师若约所幻即是幻法尔。
▲钞中论
偈云下问今云如幻为能幻之师如幻耶为所幻
之法如幻耶答二皆如幻谓业亦如幻果亦如幻
故下疏云然缘亦从缘故因果俱幻中论云譬如
幻化人(云云)钞释云谓有难云若以第二惑业为
缘令第三依他为无性者第二惑业应当是实不
从缘故故今释云亦从缘起谓业从惑生惑由分
别卒至无住皆托因缘故引中论因果俱幻故论
合云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则名
为业果(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护持女急其正夫人语太子言我为汝母生来不见国中
欲暂出观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即听可太子为御群臣拜迎夫人出手开帐令人得见太子
见巳诈称腹痛而还寻自念言我母尚尔何况馀乎夜便委国入山游观道边有泉泉上有树太子上树
而坐有一梵志入水洗浴出巳饭食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与屏处室梵志得卧女人复吐壶壶中有男复
与共卧卧巳吞壶梵志觉巳纳女壶中复吞壶而去太子见巳归国白王请于梵志作三人食著于坐边
梵志既至言我独一人何须三分之食太子曰当出汝妇共食梵志不得巳吐壶出女太子语妇曰当出
汝后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巳而吐之食巳各吞而出王问何因知之太子共答所以而白王言女人奸
不可绝放后宫人各令自在王如其言今言譬如幻化人者即如梵志所吐女人也复作幻化人者即如
后夫也)。

钞又十忍品下疏云从因缘起者彰幻所由由缘
生不实故后于一法下显其幻相谓解无实则知
一切法皆然并从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
▲钞偈
中云下半因便引来言无依著者于境无依故心
音释¶ 第 329b 页
无著也又偈云下皆十忍品前显所造是幻此明
能造亦幻言斯则下由偈云业从心生则业亦是
所生若疏中业唯能生故今云尔也问偈云故说
心如幻此显能生之心亦如幻尔何判云显业自
如幻耶答此意由业从心生不同疏中业是能生
故判所生之业自如幻也若经意正由心能生业
此心自如幻耳此由约妄心因妄惑生业义也次
云有趣者即业所生果此三道轮转皆如幻故故
云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既灭幻因即无幻果。

钞又云下即以如幻法化如幻众生上皆以幻法
虚无障碍故了幻则无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
见方为见幻设融诸法亦皆方便上皆如幻故无
定实如周穆王随于化人至经多年实唯瞬息(列子
云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堕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
极既巳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露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女乐以娱
之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穆王为之改
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号曰中天之台简郑卫之
处子娥恼靡曼者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
九韶晨露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巳而临之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
人之袪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洎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
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府
而视之其宫榭如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
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杂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悖而不凝意迷精丧请
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陨虚焉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咈王
音释¶ 第 329c 页
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广
如彼注释之无尽灯纪年图云化人则文朱与目连耳)。】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一


* 音释



(子缓切组类也)


(五溉切止也)


(落侯切蝼蛄也)


(之也切赤土也)


(乌各切白
土也)。
[女*甾]

(奴皓切乱心也)


(古奚切妇人之笄)


(仁志切珠在耳)


(胡端切累也结也)



(音大)


(尤粉切落也)


(孚未切乾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