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31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七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师子奋迅等者此第九逝多园林会本会顿證法
界故上句教主入定下句当机权益。」

【钞尔时世尊下疏文分三初一句入定缘领前海
众念请故二大悲为身下入定因有其四种悲以
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义初身二义者一是入
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体义依义欲深入
定全依大悲而为体故二门二义者一佛有大智
大定大悲门等今欲益生唯依悲门令物入故二
者定为所入悲为能入故三首二义者一首初义
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故二者胜上义谓非
不用智定之门此增胜故四方便二义者一悲智
相导互为方便今以悲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
卷七 第 132a 页
者以是即智之悲故不滞爱见故名方便方能令
物普入法界此上四悲皆遍虚空亦有二义一广
周故二无缘故三入师子下正明入定以定业用
从喻为名师子乃兽中之王哮吼一声百兽脑裂
以喻法中王也言频呻者展舒四体通畅之状此
言犹通于人如婆须密女亦云见我频呻也言奋
迅之义就师子说者即奋跃迅起自在无畏正就
师子以义显故约法即用之体寂而造极则差别
万殊无非法界即体之用不为而普周故大小相
参缘起无尽名嚬呻自在之义。
▲钞普贤开发者
由佛入定现于净土显于法界普贤主法界故方
能开发也经云普贤菩萨为诸菩萨以十种法句
开发显示照明演说此师子频呻三昧何等为十
所谓演说能示现等法界一切佛刹微尘中诸佛
出兴次第诸刹成坏次第(云云)然上佛入定现相
令众睹亲證今假言开显使未證者寻言契实也。

▲钞言如来眉间放光者经云尔时世尊欲令诸
菩萨安住如来师子嚬呻广大三昧故眉间白毫
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
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释曰眉间放者表即法
界中道无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现之法界故令寻
智光以为能證。
▲钞尽法界虚空界等者下疏云
空即事空法界之言义兼理事谓非但遍空亦遍
空内色心等事及空有称真之理又云深等法界
卷七 第 132b 页
广齐虚空。
▲钞是故皆得等者因昔善根故能顿
尔證见故有十一句初总馀别别十句显无尽故。

▲钞广说以十能入者经云彼诸菩萨以种种解
(一鉴达非一故)种种道(二正道无量故)种种门(三无常集门故)种种入(四所
證差别故)种种理趣(五意旨不同故)种种随顺(六无根不顺故)种种智
(七)种种助道(八)种种方便(九)种种三昧(十)下疏
云即此能入亦是所益钞中云此有两重能所一
遮那光照是能益得解等十即是所益二此解至
三昧等是能入法身色身等是所入不因佛光不
得能入安得所入故能所入皆是成益也。】

「疏象王回旋下上句化主回观法器下句当根得益
象王即六牙香象也以高大故称为王履地则知其
虚实度河则彻其源底今唯取其回旋为喻也具如
钞中。」

【钞超权益者有三义一者小乘自位名权今小乘
人超出自权入华严实名曰超权二者权即始终
顿三教理应小乘回心先入始教次入终入顿后
入圆教今超三教而直入华严实教故云超权同
教一乘亦为权故三者权唯目三乘权教谓权教
中说纵无学回心但得十信今华严二乘见道前
回心直得十大法门十地后十通之用等故云超
权也。

钞末会之初者望本会为末从佛本会而流出故
然于末会之中复有三会初六千比丘会显小入
卷七 第 132c 页
大故二诸乘人会通收诸权入实故三善财会显
纯一乘根故今此当其初也言六千比丘者表六
根性净可入法界故贞元疏云前之六信可不退
(以第六名不退)千表无尽该果海故比丘五义一怖魔
出家时魔宫震故二乞士下从檀越乞食以资身
上从诸佛乞法以练神三净持戒渐入僧数应持
戒故四净命三业无贪不邪活命故五破恶渐依
圣道灭烦恼故经云出家未久疏云未證实际易
可回故言身子令六千比丘等者初文殊辞佛往
于人间时舍利弗承佛神力与六千比丘辞佛同
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所谓海觉善
生福光大童子电生净行天德君慧梵胜寂慧等
其数六千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
大信眼明彻其心宽博观佛境界了法本性饶益
众生常乐勤求诸佛功德皆是文殊师利说法教
化之所成就时舍利弗在行道中观诸比丘告海
觉言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相好庄
(经文稍长今当录其十德科名)一身相胜德(即上经文)二常光胜德
三放光胜德四众会胜德五行路胜德表常依八
正道故六住处胜德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转
故七福庄严胜德常观心地之下如来藏恒沙性
德无心亡照任运寂知故八树林胜德表树立万
行严法体故九自在胜德于我无我得不二解自
在主中为尊胜故十摄上胜德心常上摄诸佛法
卷七 第 133a 页
故言六千请往下经云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愿
大师将引我等往诣于彼胜人之所时舍利弗即
与俱行至其所巳白言仁者此诸比丘愿得奉觐
尔时下回观法器言如象王回旋者身首俱转无
轻躁故表令向机无遗隐故言比丘与愿之者如
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声如是相好如是自在
愿我一切悉当具得言十种无疲厌心者一积集
一切善根心无疲厌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三求
一切佛法四行一切波罗蜜五成就一切菩萨三
昧六次第入一切三世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八教
化调伏一切众生九于一切刹一切劫中成就菩
萨行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
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
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下九皆有心无疲厌)下疏释云法
门无尽众生无边取相而修多生疲厌厌则退堕
二乘若无爱见而修则无疲厌矣无疲厌则佛果
非远况我身耶言得三昧名无碍眼者疏有三义
一能见离障故二所见无拥故三一具多用故谓
一无碍眼中有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等多用也虽
具此能而无见相故云三昧言得此三昧故下别
明定用有四一悉见下天眼用二及亦闻下天耳
用三亦能观下他心用四亦能忆下宿住用下疏
云一眼具斯四用故称无碍言十转法轮者一具
足清净四无畏智二出生四辩随顺音声三善能
卷七 第 133b 页
开阐四真谛相四随顺诸佛无碍解脱五能令众
生心得净信六言不唐捐能拔诸苦七大悲愿力
之所加持八随出音声普遍一切世界九阿僧祗
劫说法不断十生起根力觉道解脱三昧等言十
种说法者一皆从缘起说一切法二皆悉如幻三
无有乖诤四无有边五无有依止六犹如金刚七
皆悉如如八皆悉寂静九皆悉出离十皆住一义
本性成就(上九皆有说一切法四字)言十辩才者一无分别辩
才二无所作三无所著四了达实五无碍暗六佛
加被七自觉悟八文句分别善巧九真实说十随
一切众生心令欢喜(上九皆有辩才二字)贞元疏云神境漏
尽等义在结中集玄记云今钞有六通前四可知
又即下漏尽通尔时文殊下神足通开六成十故
有十通天眼约现未分成二四(二天眼通四尽未来际劫)天耳
约音声言词分出五七(五无障碍清净天耳七善分别一切言词)神足
约业用色身分成六八(六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刹八入无数色身)
尽约定慧分成九十(九一切法智通十入一切法灭尽三昧)一三不
(一他心通三知过去宿住通)故六成十上依集玄若寂照意
又即下通显多门无二定之用既尔多门无尽例
然言十千菩提心者谓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六波
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十十十相资为(百百百相资为千千
千相资为)万万即十千也言十千三昧者一普光明大
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第遍往诸国土四清净
身心行五知过去庄严藏六智光明藏七了知一
卷七 第 133c 页
切世界佛庄严八众生差别身九法界自在十无
碍轮(下八皆有大三昧言)亦十十相资为百为千为万亦然
十千波罗蜜者约十度说可知言尔时文殊下授
胜进法亦二先教劝上但明大心无疲今令广住
行愿进取普修言以成就下明展转获益问此六
千比丘望前三位何位所摄答有三说一云准下
疏云末会三类之机前二会(比丘诸乘会)居信未久尚
不定故善财信终可入證故故六千位虽居十信
见闻生摄问若尔何能得地后之十通耶答圆教
摄根创立大心以始摄终故二云义当解行生遍
摄于五位法故得至十通等也若唯位居十信即
同权教回小入大但从十信次第而修岂得云超
权耶问若尔下疏所说当云何通答下疏以前二
会机不历参善友故表居信未久等善财遍参表
当终心此约表法一义不坏次第故当信位然此
信位遍摄五位故异馀宗由顿具一切法故方曰
道成非十信定位也故钞约具十通用成就一切
佛法即是道成三云即證入生也前钞巳云三證
入生即下二句岂非顿證超权二段为二句耶若
唯以顿證疏文为二句者即有上下二句不齐之
过上二句巳兼二益故故知兼指此段为證入生
也问准此唯遍摄五位至于十通十通即等觉位
故何有證入之义耶答其无碍眼虽唯遍摄五位
其胜进法中云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巳入大愿海
卷七 第 134a 页
乃至成就大愿巳心清净等岂不同善财于普贤
身中顿證法界之义耶然此三说各据一理任情
去取约今钞意后解为胜。】

「疏启明东庙等者毛诗云东有启明尔雅云明星谓
之启明注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
为太白据此今启明即东方明星之名也今顺福城
东又启发善财之智明故特云启明也表初启智明
信心创立故庙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今塔中即
世尊形貌所在故云庙也庙在福城之东故云东庙
下句即智照无二相具如钞释。」

【钞劝发心等者即不坏相六千当发心位也下疏
云如发心品说既指如发心品虽是初心即摄位
究竟不同三乘发心也。
▲钞福城者其城居人多
有福德故曰福城城表防非即一真法界一切众
生自此出故真界中居人有福遮防过非故东为
群方之首亦启明之初表顺福分善十信入道初
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娑罗此云高远以林木森
耸故表当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往昔诸佛下表所
依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言大塔庙者即归真
之所梵语窣堵波此云高显昔云塔波义曰归宗
之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庙是
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巳有此塔三藏亲到其所其
塔极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于今现在此处
居人多唱善财歌此城内人并有解脱分善根三
卷七 第 134b 页
贤堪为道器。
▲钞文殊师利童子者前云菩萨此
云童子者表创入佛法故亦显非童真行不能入
故释名云儿年十五曰童童者独也自七岁至十
五岁皆称童者以太和未散故然经中呼文殊善
财宝积宝月等诸大菩萨为童子者即非稚齿如
智论云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畏等悉具佛事故
住鸠摩伽(此云童子)地又云若菩萨从初发心断欲乃
至菩提是名童子又有释云内證真常而无取著
如世童子于色无染故言五百优婆塞等者下疏
云皆五百者表五位證入通四众故共成二千普
贤行也言善财是一者正生时财现是其善相称
曰善财小圣尊空生而空室大士贵德生多法财
又解心顺理曰善积德无尽曰财言别观等者知
其不群特回圣眷善财名会因此而立言又令忆
念等者使不自轻故言随宜说法者馀非此根随
宜更演故言而说偈言者偈云三有为城郭憍慢
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城堑愿轮大悲毂信
轴坚忍辖功德宝庄严令我载此乘等然此中文
殊自往福城者以根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
德云巳去善财往求者机渐胜故巳发心故显重
法故末后普贤不就善财不往显法界位满无去
来故。
▲钞言智照无二相者谓行圆究竟朗悟在
怀照前行等唯一圆智更无前后明昧等殊故其
犹尘尽镜明何有前后明昧等殊。
▲钞经云是时
卷七 第 134c 页
下信解双绝故不见现身而返照未移信心故伸
右手又不见乃为真见但了自心空般若故言过
一百一十由旬者表十地及等觉一一皆具诸地
功德故三贤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开三贤若以等
觉为十地胜进即开十信言过者彻过前位故始
信该于极果故曰遥申随顺行成故曰右手然超
数量故过由旬按顶表于摄受亦以普法置于心
顶信至极故作如是言下诲示法门即举失显得
文有九句前七阙因一阙行本二求小故心劣处
生死而忧悔三横一不具四竖不进五滞一善六
不广求七不起无住行愿后二阙缘可知然此九
种以初为本若阙初一馀八皆阙虽举后八意在
最初此中反显赞初信心是经大意也思之言不
能了知下亦显若阙信心不能成益有十五句前
五约所知理事即教理行果四法也初句真谛理
次句俗谛理三句教四句行五句果后十约能知
分齐思之可知。
▲钞信智无二者修生之信心与
圆满之终智无二也言若约不动智为初者即文
殊本事佛名不动表本觉智名初始觉名后以始
合本故亦无二。】

「疏寄位南求等者善财为能寄诸位为所寄诸善友
为寄处若约别明分为五相从文殊师利乃至瞿夷
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二从摩耶巳下十一人名
会缘入实相三弥勒一人摄德成因相四再见文殊
卷七 第 135a 页
名智照无二相五见普贤名显因广大相今约通明
上句始见文殊寄十信下句终见普贤表因圆言南
求者疏主云地前知识多在南方地上无方地后兼
二然云南者古有五义初一约事馀四约表一举一
例诸一方善友巳自无量况馀九方二者明义表舍
暗向智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盖取于此三
者中义离邪僻东西二边契中正一实道故四者生
义南方主阳生长万物表善财增长行故五随顺义
背左向右右即为顺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东向
自东之南顺日月转(今始于福城之东发心次南方进求背左北而之右)显于
善财顺教理故地上正證离于證相不以南表地后
业用有无无碍今亦约通义皆云南求也故新经序
云明正为南方尽南矣言因圆下如钞。」

【钞德云者即初住善知识也下疏云具德如云故
云有四义一普遍二润泽三荫覆四霔雨如次配
于定福悲智也言至瞿波者超中间三十八人也
谓至慈行寄十住从善见比丘至遍行外道寄十
行从鬻香长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从婆珊夜神
至瞿波寄十地瞿波既是佛妃此云守护大地在
家为父母守护太子储备守护国地既为其妃依
主得名表十地既圆无地不护然太子有三妃一
名瞿波二名耶输陀罗三名摩奴舍今因位之极
故取其第一。
▲钞摩耶巳下者即是佛母具云摩
诃摩耶此云大术了法如幻故故得大愿幻智解
卷七 第 135b 页
脱门为会缘入实之总相后九参为别相谓天主
光天女得幻智念力遍友童子得幻智师范众艺
童子得幻智字母贤胜优婆夷得幻智无依解脱
长者得幻智无著妙月长者得幻智智光无胜君
长者得幻智无尽相最寂静婆罗门得幻智诚愿
语德生有德得幻智智归幻门故总十参十一人
为会缘入实相今约通说兼次弥勒并见文殊二
相皆为等觉也。
▲钞文云下同普贤化生又云下
较量所入刹海言毛孔刹中等者总结平等周遍
(如是而行下总结亦不于下平等念念周遍下周遍)言如是而行者以前经
云善财于一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
一毛孔中刹海次第等言亦不于此刹没等者以
没现相如法性故斯则没而无没现而无现真法
性中无出没故此约事理无碍此彼相即故即事
事无碍相即有三一此刹即彼刹一刹即多刹二
此步即彼步一步即多步三一念即无量劫又此
彼相炳然具故秘密隐显俱成故此彼时处互相
在故帝网重重同时具足皆不动故。
▲钞当是之
时下明位满齐佛初句自得馀皆等上初一等因
圆次一等果满一身下别显等相下疏云此即义
当等觉以等佛故因位既满更无所修故但说等
不更趣求斯则一生顿成因果行布亦足非唯理
观初后圆融。】
卷七 第 135c 页

「疏剖微尘下尘喻情念经喻佛智喻中既剖一一尘
中之经法中念念相应果智则众生情尘因中显斯
果智故科云显因成果益也新经序云情尘有经智
海无外。」

【钞出现品等者即彼品意业中文言大经者佛智
无涯性德圆满也量等三千界者智如理故言三
千界者俱舍颂云四大神洲日月须弥六欲天梵
世各一千是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是名中千界
此千倍大千俱同一成坏言在一尘中者一妄覆
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尘亦然者无
一众生不具佛智故有一聪慧人下出经益物佛
智下合显因也妄想合尘诸佛合聪慧人令其下
合成果为益又经云下示念念果成之文也亦即
彼品出现菩提中文下疏云明普遍诸心念念常
成无有际畔故此徵释云不离者有二义一众生
身心即佛所證故显因也二全即菩提性故念念
与此菩提之性相应则念念成菩提矣成果为益
也。

钞成就行愿益者问馀教皆云众生无边誓愿度
何独此经彼岂不成益耶答彼虽尽生之愿与今
同则无尘尘行满之义故异也以彼不约一切尘
中诸刹内穷劫化生以满其愿故若尔馀教岂虚
其愿耶答不然但于诸刹中修行以化生耳今约
尘尘称性故得遍诸刹尘思之言故十地品云者
卷七 第 136a 页
即彼正说分初地中有十种大愿结无尽中文彼
有十种无尽今唯举其一耳今众生界虽无有尽
下通难问生界既无尽菩萨何发尽生界之愿耶
故此答也普开之者发十大愿欲尽无尽之众生
也。

钞常恒之说者贤首旨归文也无有一国下十地
品文经文佛子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
说此十地者言有说不说者总结上二通时及处
皆常遍故言一一称理故者出现品云随顺法性
演说如来出现不思议故我法海中下下疏云先
返显无不能舍一文尚无所不舍况一部耶以一
文是即一切之一如海一滴故。

钞即智明映夺喻者约法目喻也能喻应云日光
夺曜喻言初升之日谓之杲日者日在木下曰杳
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即升明之义也言丽
者著明者周易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
谷草木丽乎土注云丽犹著也言日月著于天得
其所著之宜也今用其意耳言此经犹如杲日下
问上云智明映夺则杲日喻智今何喻于经耶答
约此经所诠之智境界以夺馀经也即大明下法
喻合释问说此经时未有馀经何言斯经大阐众
典无辉答有二义一云约后时说故疏云寻斯玄
旨却览馀经非约说时先后也二云约说时亦可
映夺诸乘也又出现品夺假名菩萨法界品夺在
卷七 第 136b 页
座声闻等能依之人既夺所依之教居然夺也。

钞高胜难齐喻者亦约法目喻能喻应云山王形
夺喻前喻其明此喻其高既高且明无若是经也
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妙有十义一体妙(谓四
宝所成)二相妙(谓八方四级)三色妙(谓四正色北金东银南吠琉璃西颇胝迦
一切草木鸟兽等物随所至处即同其色自常不变也)四德妙(谓八方猛风不能动故)
五眷属妙(谓七金山七重围绕七香水海海印漩流也)六依持妙(唯天依住
得通者居)
七作业妙(不离本处而镇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昼夜)八生果妙(谓波
利质多能益天众)
九为首妙(于四洲地最在先成)十坚固妙(于轮围中最在
后坏)言高者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尔下据金轮
上邻空界顶上纵广量亦如之独出九山故称妙
高也言群峰者即馀九大山也(一雪山二香山三鞞陀利山四神仙
山五持双山六马耳山七持边山八轮围山九计都末底山)今并其高也法中
可知言七金等者俱舍颂云苏迷卢处中次踰健
达罗(此云持双以山顶有二道脊山能持此故以为名夜叉居)伊沙陀罗山(此云
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山顶持故)
竭地洛迦山(俱舍疏云此即西方树名檐木山上
宝树形似彼故)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即五通神仙居住)案湿嚩
羯拿(此云马耳山形似彼故出一切诸果)毗那恒迦山(此云象鼻以形似故)
民达罗山(俱舍疏云鱼名其鱼觜尖山形似故华严音义释云此云持边山大力龙神所
居)
于大州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即上七山因此
名七金山也)
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七金
入水与须弥同出水即不同也)
馀八半半减广皆等高量(谓持双山出水
四万乃至轮围出水三百一十二踰缮那广量各与出水量等无差别也)言培塿者上
蒲口切下郎斗切谓小阜也问法华亦云如须弥
卷七 第 136c 页
岂不相违答彼约破小显大会权归实难信难解
诸经莫比此约为诸教本圆极不共最为胜故各
据一理故不相违。

钞五百年者合云六百年有云佛去世三百年后
出寿七百岁若尔亦应六百年方入龙宫尔新经
疏云大师晦迹六百年后方出五天千二百年始
传东夏(谓佛涅槃至晋义熙十四年经千二百岁也)探玄记序亦云舍
那创陶甄于海印二七日后爰兴龙树终俯察于
虬宫六百年后方显言龙树者亦云龙猛然龙猛
二字皆唐言树字通唐梵义净三藏云阿离野(此云
圣)那伽(此云龙或云象)曷树那(义翻云猛)按别传云其母树下
生之以龙宫成其道故曰龙树即二字皆正翻也
天台云树生生身龙成法身今从此也。
▲钞事如
别传及纂灵记者传中唯有入龙宫缘纂灵记中
却有搜求得经之缘故今双引以證也如下传译
感通中具引。

钞正取觉贤者梵云佛度跋陀罗此师所译此经
于东晋故正取也所以科云弘阐元由言兼馀等
者以晋经是智俨亲往西域从佛陀先受禅法因
请觉贤归东夏译此经故也而慧严慧观润文法
业笔授日照三藏次于大唐永隆元年译晋经脱
文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證圣元年翻译唐经言
等者等取同译诸师谓义净弘景圆测神英等师
也。
卷七 第 137a 页

钞神洲大夏者下钞亦云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
曰赤县神洲即有唐中华之国也唯识枢要义苑
钞云言神洲者谓此东土燧古巳前未有人民唯
鬼神所居故名神洲言大夏者存三代时国号也
言一文一句者即海云所持普眼经一偈即觉林
菩萨所说若人欲了知等一光即地狱天子三重
顿圆之光也广如下说。

钞何幸像法等者论语疏云凡事应失而得曰幸
生居下应失也反顾下而得也自幸之义例此可
知言不减正法等者世尊别记正法一千年(有教有行
有得果證)像法一千年(有教有行而无果證)末法一万年(有教无行亦无
果證)由度女人正法减半然有二说一云虽说八敬
不减正法由彼不行正法还减二云若不说八敬
全无行者正法欲灭即有行者正法依定(上萨婆多宗下
大众部说)今依后义也(八敬法者后当具示)。
▲钞大师涅槃等者
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生周穆王五十二
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入灭至今大元致和元年岁
次戊辰计二千二百七十七年正当末法之际翻
闻难思之经亦庆幸之致也。

钞大集月藏分等者金刚刊定记云前前胜后后
劣解脱者證也即三乘圣果禅定者行也即漏无
漏大小乘事理等定也多闻者解也即顿渐偏圆
空有等(上三前必具后后未必具前也)塔寺者不求至道多好有
为以身外资财修世间福业等斗诤者此明佛法
卷七 第 137b 页
之中多有诤论且如西天大小乘分河饮水大乘
之内性相又殊小乘之中二十部异各皆党巳自
是他非爰及此方未免于是若相若性南宗北宗
禅讲相非彼此朋党互不相许名斗诤也言牢固
者人多相袭决定不舍然此但就增胜而说非不
相通佛灭后一百年育王造塔岂局第四耶又菩
萨藏经云后五百藏无量善人修禅定解脱岂唯
一二三耶。

钞今值圣明天子者即唐德宗也塔记云兴元元
年甲子岁造疏贞元丁卯岁功就皆德宗年号以
贞元得二十一年故至贞元丙子岁方译新经次
造疏名新经疏亦贞元中作也言列刹相望者梵
语掣多罗西土更无别幡竿即于塔覆钵柱头悬
幡今云刹者讹略也(此寂照解)玄赞中亦如是说又要
览云梵语剌瑟致此云竿今略名刹即幡柱也言
相望者望者无放反说文出望在外望其还也若
音无放反说文月满与日相望也今取后音言钟
梵交响者梵即梵呗要览上卷云梵云呗匿华言
止断由外事巳止巳断尔时寂静住为法事又云
诸天闻梵心则欢喜故须作之法苑云夫呗者赞
咏之音也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
而不滞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瞩则从容以和肃
此其大致也昔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忽闻空
中梵天之音清响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
卷七 第 137c 页
其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音兹为始
也。

钞闲居学肆者此一句是肇公涅槃无名论文光
瑶注云肆者陈也周孔云(有说周公孔子未敢详定疑是周礼也)
中陈列书史如市肆陈列货物也今陈列圣教以
为异耳要览云后汉张楷字公超学徒随之所居
为市故今学处而称肆焉言探赜玄门者探字他
含反探者尝试取其意也赜字士责反刘献注周
易云赜幽深之极称也玄门可知。

钞得在灵山下问清凉山何名灵山耶答以古有
大孚灵鹫寺即山形似鹫鸟故也西域灵鹫山亦
略云灵山今亦略云灵山也或可此山灵应既多
故曰灵山。
▲钞大圣虽周下即举总称别尊其德
故不指其名如今山中称念只云大圣菩萨也。

钞万圣幽赞于五峰即菩萨住处品文殊与一万
菩萨住清凉五峰之内等言百祇者如南山感通
传时有天人姓陆名玄畅诣宣律师所师问清凉
山文殊之事答曰文殊是诸佛祖师随缘利见应
变不同大圣之功非凡境界不劳评薄但知多在
清凉五台之中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又周穆
王时巳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穆王于中造
寺供养阿育王亦依置塔如斯不一故云百祇传
庆等言大孚等者即汉明帝所立言大孚者弘信
也如前题目中巳说言一介微僧者周易法云介
卷七 第 138a 页
纤介也盖自谦德之柄也言爰愧多生者有二解
一云爰者于也愧者荷也感荷于多生善根之力
今得滥居胜处(多生属过去)二云爰者发语之词荷宿
善之力今居胜处此之庆幸多生岂能忘耶(多生属未
来)言不入馀人之手者出现品云此法门不入一
切馀众生手疏云权小于斯无圆信手不尽能受
是故不为言何幸者法集经云是经虽行阎浮提
于能信深法者常住如是众生心手中行言手舞
何阶者子夏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疏主意云此虽为极
喜亦不及我庆跃馀莫能知我心唯圣贤之能知
也。

钞下有十门者一通显得名二对辨开合三具彰
义类四别释得名五展演无穷六卷摄相尽七展
卷无碍八以义圆收九摄在一心十泯同平等言
字各十义者即第三俱彰义类中也言略有六对
等者问下广释但有五对此有六对则此广彼略
答释此疏文解题目七字祇以二义释之对下言
略钞中作对疏外叙之又此六对与下互有具阙
今但直作对更不广释下乃释之总别一对者纲
要说严通能通所通人通法故总上五字各据一
义故别性相一对者问前云上二字是体方字是
体今何却为相耶答以相归体俱名体体相别分
卷七 第 138b 页
则是相。

钞故此七字即七大性者故字蹑前而起上说六
对何得蹑此而为七大性耶应合云又字或云然
字必恐后人传写误耳言七大性者下疏云如摄
大乘论等七种大性不离于此下钞释云等取杂
集瑜伽般若大同小异瑜伽云一法大性二发心
大性三胜解大性四增上意大性五资粮大性六
时大性七圆證大性若无著般若论第七云果大
性杂集十一说七大性者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
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业(七皆云大性)今体大即第三
智大之中所知无我之理二相大亦所知摄亦法
大性即境摄故三用大即方便大而是即体之用
亦摄境故四果全同五因大摄其五大性一发心
二胜解三行大四精进五资粮六智大全同七教
大即是境由是义故今云七字即七大性也言七
字皆相者依下疏合云七字皆法今对上大即体
故云相也等字七字皆广等也(上是下对辨开合及具彰义类中少
分之义钞家因便叙之欲彰今疏略义)今各以下正释疏文。
▲钞故
下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下问其第三句应是常
义云何證遍义耶答于时中皆遍何失或可但取
上半因便故来耳言法性无作下引出现品文上
半是本文下半义引也彼云诸佛性净亦如是本
性非性离有无释曰无作故无前际无变易故无
后际如虚空故如中际既如三际即常也。
卷七 第 138c 页

钞并持自性通上二义者释疏自持二字以正法
二义有其通别别则正者无偏法者轨范通则并
是持自性义言恒沙性德者举同影别故言不偏
伪者不偏拣小不伪拣外故言佛令住正法者双
證上二义亦唯要上半为證也。

钞然亦二义下疏文语略故言周即是偏义而不
言包义然此包遍二义前体大中包遍相须故合
为一并出常义以足二义今用称体亦应具常遍
二义以常义就用说则隐也且就显相论故开包
遍为二义理实用大亦有不断常亦互影故言犹
如虚空者妙严品文也具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
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下疏云含摄喻也无所不包
故遍至一切下出现品文也具云譬如虚空遍至
一切色非色处疏云虚空周遍喻此以事空况于
理空上皆是体包遍二义为所称今是即体之用
还称其体亦具包遍二义上体中引涅槃无性真
如为体当经即无障碍理为体相中恒沙性德举
同影别用中一尘包无边世界时遍无尽法界举
别影同同别无碍皆圆教之三大也又三大互望
亦复无碍咸为所證无障碍法界也。
▲钞为妙觉
者三谛相融为妙三觉无碍为觉亦可俱通以三
谛是所觉故能觉所觉皆玄妙故。
▲钞感果等者
下疏云华有二义一草木华喻万行因二严身华
通金玉等喻于神通众相等唯与果俱故今引證
卷七 第 139a 页
中以神通众相證也。

钞严上大方广下大方广法虽性本净若非万行
无由可显如镜虽本明若非磨莹终不能显言成
佛果人者凡非是佛以万行功德成佛如玉不是
像犹彫琢故成像则饰本有法成修生人为二义
也言又饰本体等者能饰万行皆契大方广之本
体以称本性修故如像严饰金本体无二故言以
行等者以万行为因成佛果之人因不即果因果
殊故如巧匠能造像匠非是像其体异故则能饰
所饰不异能成所成不一为二义也又上能莹非
所莹喻行饰本体而行即本体故而二像饰金体
喻能饰所饰不二(饰法二字具不一不异二义也)器离玉无喻行
成人而即人故不二巧匠非像喻能成非所成故
而二(成人二字亦具非一非二二义)然上消文且约一相如其就
法亦有新义从本非内外等中约义分心境等故
佛亦有本义佛果海中旧来益竟故其能饰之行
亦有本义随顺法性修檀等故非真流之行不契
真故亦有新义由人立故准此则前四句喻初句
约法本有修生二句约人修生本有三句约行本
有四句约行修生四句圆融方为严矣。

钞然亦唯二者中间二句也初句涌泉即是所摄
义味之者即贯中收也问何不言所贯义味耶答
显二义互通摄亦摄义贯亦贯机故言常乃通于
上三者贯摄皆常故言馀处释云者即慈恩法华
卷七 第 139b 页
疏序也彼钞云轨者轨则规模之义百者十之极
数取极多义人中最胜无尊于王故云百王以百
王皆用此经而作规模故云经者为常常者恒也
百王不易以恒定故理契至真无易义故言法眼
常全无缺减等者贤首品文也下疏云智眼證如
如永常故既如證而说岂不常耶常恒下以旨归
文意而释成也言终古不忒者借庄子文也彼云
日月得之终古不忒郑玄注周礼云终古犹言常
也忒差也常说则无其差忒故云可得称常。

钞即三世间者世谓时也谓诸有为法堕去来今
三世中间名为世间具于三义谓性有为可破坏
隐真理故名世间其世间别有其三种名三世间
带数释也言一众生世间者众生即世间即所化
机二器世间者若感者所变器界器即世间若佛
器界世谓隐覆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
可破坏世亦器即世间即所化处也三智正觉者
若入见巳上等觉巳下智正觉与世间异作相违
释以五八二识犹有漏故堕去来今名为世间无
漏之智正觉性故名智正觉若佛是智正觉是世
间之智正觉约所化以彰名依士释也即能化之
主言主谓君主即佛及王下释主字也器世间之
主众生世间之主或众生世间即主以位在等觉
巳还故智正觉世间即依主持业释也言亦总化
上二者应有问言众生与器可名世间佛非世间
卷七 第 139c 页
何故云并称世主耶故此答也言上二者有二意
一云众生及器名二也二云众生主及器主为二
也后解为胜统遍前三方该前三世间故。

钞法门为能严唯局于主者如各自主所得法门
唯局主故言自严巳众下此有三重能所严一谓
各别法门为能严自主为所严二复将上主及法
门为能严自众为所严三一切众生主及众法门
皆能严佛为所严故云并用严佛问成佛说经何
要三种世间皆严耶答众生不严不感佛兴正觉
不严不能为主器界不严非真佛处复由佛严显
遇者有德众生严辅显佛超胜如是互严方为妙
严也。

钞用当诸经之序品者有二意一云巳上疏序巳
竟用当诸经序分也二若会解则以妙严品当诸
经之序分此解难依前解为正释教迹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