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92a 页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三

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
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
生。于所知障中。又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
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馀义如下断惑
中说。问若于地上不留烦恼。云何大悲同
事摄生。答若于地前及始教中。愿智力劣故。
留烦恼助愿受生。今此不尔。愿智胜故
自在同生。问如说八地已还菩萨略有二
类。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悲增者。留惑受分段身故。智增者。伏惑受变易身故。此
义云何。答如此所说良恐未然。何者。若悲
增上其慧必劣。劣慧导悲悲应滞见。滞见
之悲岂名增上。纵悲智齐均。尚不名悲增
上。况以劣慧导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
其悲必劣。劣悲导智智应滞寂。滞寂之智
何名增上。以诸菩萨从初已来异凡小
故。悲智相导念念双修。如车二轮。如鸟二翼。何得说彼有增减耶。当知由此始终二
教粗细异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增上
也。若言彼智增上者。有小乘习怖诸烦
恼故。永伏者。若于地前未證真如。可约
本习容有此类。以未纯熟故。初地已上
行解纯熟。同證同行同修同断。如何得有如
是差别故起信论云。地上菩萨种性发心修
行皆无差别也。又此教中。地上变易寄位
卷三 第 492b 页
不同有其四种等。亦如下指。若依顿教。一
切行位既不可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广如
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若依圆教不说
变易。但分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
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
财等。以分段身穷于因位故也。问何故此
中不说变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极
微细出过诸天应同变易。但以此教不分
生死粗细之相。总就过患以为一际。至信
满后顿翻彼际故不说也。馀准而知之。
第六断惑分齐者。有云。若依小乘若依
三乘有二种义。一约位灭惑相。二寄惑
显位相。初义者。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断
惑差别。由此是其三乘教故。障有二种。谓
烦恼所知。先辨二乘断烦恼障。于中有二。
先障名数后断惑得果。初中烦恼有二。谓
分别俱生。总有十种。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
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
取。于中四种唯分别起。谓疑.邪见.见取.戒
禁取。馀六通二种。五识得起初三。亦通分
别及俱生。由用意识中邪师等三因引故。
得有分别起也。意识具十种。四分别六通
二。末那唯四俱生。六中除瞋及边见。以瞋
唯不善。此识有覆无记故。又以一类相续
缘第八识刹那刹那执我故无边见。又以
后三见及疑籍三因生。此识无彼故不起
也。又由恒相续缘故。非第六所引不
同五识。是故唯四。其第八识总不起。唯是
异熟。无覆无记性故。此分别俱生皆通三界。
卷三 第 492c 页
瞋唯欲界。以上二界烦恼。皆有覆无记性
故。其分别起者。欲界四谛各有十使。即为
四十。上二界除瞋谛别各有九。即有七十
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也。其俱生者
欲界具六。上二界除瞋各唯有五。合成
十六。通前分别总有一百二十八也。问何
故。前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谛。此中
即通耶。答此有二义。一以三乘中烦恼功力
渐渐宽广故。障一切也。二又由迷等义
通一切境也。第二断惑得果者。先断分
别有其三人。一若从具缚入真见道。刹那
顿断三界四谛分别烦恼得预流果。二若倍
离欲人。入真见道兼断倍离欲。得一来果。
言倍离欲者。谓凡夫时欲界修惑九品之中。
伏断前六故云倍离欲。入见道时即永
断前所伏故。是以得彼果也。三若已离欲
人。入真见道兼断九品得不还果。如瑜伽
说。入见道果者有其三种。随其所应證三
果故。次断俱生者。第六识俱生。九地各
有九品。又进修道人有其二种。一渐出离。
断欲界九品中前六品尽得一来果。断九
品尽得不还果。断上二界尽得阿罗汉
果。二顿出离者。谓得初果已。即顿断三
界。渐除九品即得阿罗汉果。更无馀果。
何者。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总三种
九品各初一品。一时顿断故云顿断三界。
竖论九品一一别断故云渐除也。若尔何
故有渐断者。以于三界法不能顿缘故。
对法论云。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
卷三 第 493a 页
未至定发出世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
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及阿罗汉果。
乃至广引指端经等。如彼说。其末那烦恼行
相微细。前渐顿二人。皆与非想地惑一时顿
断故。瑜伽云。末那相应任运烦恼。唯与非
想处共断故。一时顿断。非如馀惑渐次而
断故也。问何故前愚法二乘无顿出离。此
中有耶。答为显前劣故此超过。愚法二乘
无此胜智。显彼教劣。方便渐引起彼胜欲。
令舍小从大故作此说。其论末那惑灭。
小乘无者唯准此知。此谓二乘断烦恼障。
其所知障。诸趣寂者入无馀时一时皆断。
唯此非择灭也。其馀一切有断不断。慧解
脱人不断。俱解脱人分有所断。谓八解脱
障不染无知。修八胜解所对治故。如瑜伽
说。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声闻
及缘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故。当知此
始教为引愚法渐向大故。安立此教。深胜
于彼。故所知障亦许分断。然上所断不同
愚法。以彼唯断烦恼得故。此即不尔。断
种子故直进菩萨断惑者二障俱断。又烦恼
障中。不同二乘约界分品。但于二障分
别起者地前伏现行。初地真见道时。一刹那
中顿断彼种。其俱生中烦恼障。初地已去
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何以故。润生摄化故。
不堕二乘地故。为断所知障故。为得大
菩提故。是故摄论云。由留惑至惑尽證佛
一切智。解云。惑尽者。是所知障尽。即由留
烦恼障起胜行故。得至此位證佛果
卷三 第 493b 页
也。又梁摄论既云留种子。是故当知。烦
恼障种至金刚位。其所知障行相细故。正障
菩萨道。是故地地分断。要至佛地方得总
尽。由此即说二障修惑俱至佛地故。对法
论云。又诸菩萨。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所
知障对治道。非断烦恼障。得菩提时顿断
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罗汉及如来故。其
末那俱生行相细故。亦同前至佛地尽也。
问其二障修惑诸识相应。地上现行有何同
异。答其烦恼障内第六识惑既尽。尽故留
彼。是故现种皆以智御用成胜行不起过
患。犹如毒蛇以咒力御不令死。不起过
患而成馀用。菩萨善巧留惑亦尔。故摄论
云。如毒咒所害等。是故当知。于彼烦恼或
现或种皆得自在。其第七识烦恼性非润
生故非所留。行相细故。七地已还有时暂
现。以观智有间故。其所知障皆后地惑于
前地起。或现或种以地地分断故。问若尔
何故。有处说七地已还起有漏心等耶。答
若约第六识中烦恼障为有漏者。彼既留
惑故。即似有漏。若约所知障为有漏。即
实有漏。此二通十地。若末那烦恼即实有漏。
至于七地有无不定。以有时暂起有漏心
故。馀义准知。又此教中惑灭智起分齐者。
惑种在灭相时。智即在生相同时相返。
如昂即低低即昂等。广如对法论说。又此
障法。以依识无性故。即空无分别。是其障
义。如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
苦义。今此障义亦准彼知之。若依终教。诸
卷三 第 493c 页
声闻于烦恼障尚不能断。但能折伏。何况
能断所知障。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
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
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等。楞
伽经文亦如上说。问此说何故与前教不
同耶。答彼为引二乘故。未深说故。是故以
上就下说烦恼障同彼二乘至佛地智方尽。又以下同上。亦许二乘全断惑障分断
所知障。今此就实。以愚法二乘无广大心
故。不究竟断烦恼障。又亦可。前约三乘中
声闻。此中约愚法故不同也。其菩萨人。于
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别。但有正使及习
气。地前伏使现。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
佛地究竟清净。然彼地前三贤位中。初既
不堕二乘地中。于烦恼障自在能断。留
故不断。为除所知障等故。是故梁摄论
云。十解已去得出世净心。又云。十解心
已上名圣人。不堕二乘地故。仁王经云。
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又起信论得少
分见法身作八相等皆此义也。以此菩萨
唯怖智障故。修唯识真如等观。伏断波
障。然于烦恼障非但不怖不修对治。亦
乃故留助成胜行。初地已上断于所知障
一分粗故。于烦恼障不复更留。是故二障
卷三 第 494a 页
不分见修。至初地时正使俱尽。故弥勒所
问经论云。问曰。若声闻人先断见道所断
烦恼。然后渐断修道烦恼。何故菩萨不同
声闻。答曰。菩萨之人无量世来。为诸众生
作利益事。后见真如甘露法界。观彼一切
诸众生身。而实不异我所求处。是故菩萨见
修道中。一切烦恼能障利益众生行故。即见
道中一切俱断。此文为證。其末那烦恼。亦初
地断粗后除残习。故无性摄论云。转染污
末那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證得。修道
位中转复清净。解云。转净者除习气也。以
正使先断故。后但云转净更不云断也。若
云此是入真见道时暂伏不起非正断
者。即不得言转复清净。以总未断何名转
净。若依始教容如彼说。是故当知此教地
上但除习气故。宝性论云。不净者。一切凡
夫有烦恼障故。有垢者。以诸声闻辟支佛
等有智障故。有点者。以诸菩萨摩诃萨等。
依被二种习气障故。解云。论释云地上。
名摩诃萨。故知但有习气障也。此中习气
从断正使种子。无间方有习气。何以故。未
断已前无微薄故。种断无间方有微薄故。
论说名无间生习气。问云何地上烦恼使尽。
而得不堕二乘地耶。答智力胜故。智障正
使亦已断除故。如始教小乘顿出利人断
欲界惑六品尽时。上二界六品亦同断尽
故。犹尚不得彼一来果。况此菩萨道力殊
胜。又况已断智障使故。若地前及始教容
有彼失此中无也。又此教中正断惑时智
卷三 第 494b 页
起惑灭。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云何灭。
如虚空本来清净。如是灭。广如十地论说。
又此教中烦恼等法。皆是真如随缘所作。是
故不异真如。是烦恼义。如起信论说。又经
云。一切法即如如等。烦恼准此。是故当知。
与前诸教施设不同。宜应知之。

第二明寄惑显位者。诸圣教说。略有一
十八门。一寄二障以显二位。谓分惑智二
障。以显比證二位故。梁摄论云。地前渐除
烦恼障。地上渐除智障。又云。十解已去得
出世净心。又云。地前虽得人无我。以法无
我未净故。人无我亦不清净。又云。其人我
执前十解中已除。今唯灭法我执。又仁王经
云。习种性已入生空位。得圣人性故。本业
经起信论亦同此说。二寄皮等三惑显三僧
祇故。梁摄论云。初僧祇断皮烦恼。第二僧
祇断肉烦恼。第三僧祇断心烦恼。三以
此三惑。寄显地地三心不同。如梁摄论三
十三僧祇中说。地地之中入心除皮。住心除
肉。出心除心等。四以二障粗细。寄显三
位。如地持论云。二障三处通。谓地前地上
及佛地。五以染心粗细。寄于三位以显三
身。如金光明经说。依诸伏道起事心尽得
显化身。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得显应身。
依胜拔道根本心尽得显法身。有人解云。
伏道是地前起事心此是第六识。法断道
是地上。依根本心是末那。以依缘赖耶识
本心故。胜拔道是金刚位。根本心是赖耶
识。六寄于三障直显三身。故彼经云。烦恼
卷三 第 494c 页
障清净能显应身。业障清净能显化身。智
障清净能显法身。七以迷三无性所起烦
恼寄显三身。故彼经云。一切凡夫为三相
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何者
为三。一者思惟分别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
成就相。如是三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
能净故。是故不得至三身。如是三相能解
能灭能净。是故诸佛至于三身。解云。能解
者是所执性。但应知解故。能灭者染分依他
起性。应断灭故。能净者在缠真如修令净
故。八寄四障以显四位。此有二义。一约正
使寄显地前四位四行四因四报。何者为四。一谓以阐提不信障使灭已。翻显十信之
位成信乐大乘行为净德因及铁轮王报。
二以外道执我障。寄以翻显十解位成般
若行。为我德因铜轮王报。三声闻畏苦障。
寄显十行位成破虚空定器三昧行为乐
德因银轮王报。四独觉舍大悲障。寄显十回
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金轮王报。又翻
前四障。所得四行即为佛子四义。翻初障
成信乐大乘种子为因。即如父也。二般若
为缘。即如母也。三显破虚空定离小乘执
令法身坚固。如胎也。四大悲益生。如乳母。
具此四缘故。得从地前生在初地已上
诸佛家故名佛子也。又此四种和合。如车
轮能运能转至解脱处。如圣王轮备有四
事。谓毂辋辐轴。如其次第四义应知。第
二以四障习寄显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
报。一初二三地灭阐提不信习。即显此一位
卷三 第 495a 页
相同世间。又得大乘光明三昧成于净德。
除因缘生死变易报。二四五六地灭外道我
执习。显此一位相同二乘。得集福德王三
昧成于我德。除方便生死。三七八九地灭
声闻畏苦习。显此一位相同大乘。得贤护
三昧成于乐德。除有有生死。四十地至佛
地已还。灭独觉舍大悲习。显此一位因圆
果满。得首楞严三昧成于常德。无有生死。
四德圆故。生死永尽故。云无有也。此上义
广如无上依经.本业经.佛性论.宝性论.梁
摄论等说。又此四中。初二通二障。后二唯
智障。正使地前除。习气地上净。此文亦诚
證也。九于十地中为别相故。三地终心已
来。断二障修惑正使皆尽。四地已去但有
微习。何以故。前三地相同世间。四地已
去是出世故。是故十地经三地末文云。一切
欲缚转复微薄。一切色缚转复微薄。一切有
缚转复微薄。一切无明缚转复微薄。诸见缚
者先已除断。地论释云。一切欲缚转微薄
等者。断一切修道欲色无色所有烦恼及彼
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远离故。诸见缚者。
于初地见道已断故。解云。及彼因者烦恼
障种子也。无明习气者所知障种子也。以二
障种子同时远离故云同也。是故当知。二
障修惑正使种子此地皆尽。上来多分约终
教说。十又于十地。别相中。寄显世间三
乘菩萨三位别故。仁王经说。前之三地断三
界中色烦恼。四五六地断三界中心烦恼。七
八九地断三界中色习烦恼。第十地及佛
地断三界中心习烦恼。解云。以三地终位
卷三 第 495b 页
得上界定。极至四空定离下地色故云
断色惑也。以四地已去得二乘无漏出世
间位故。于世间色心俱尽故。七地已去是
菩萨位。渐细于前故。寄灭于色心习气。以
显彼位也。十一于此菩萨位中。为显自在
及未自在二位别故。七地已还寄灭三界色
心烦恼及彼果报。八地已去寄灭色心二
习无明故。本业经云。七地已还灭三界色
心二习果报。灭无遗馀。八地色习无明尽。九
地心习无明已灭除。十地二习无明灭尽。十
二依三无性论。寄灭二性以显见修二位
差别。故彼论云。由见道故分别性即无。故
言不得。由修道故。依他性即灭。故言不
见。十三依杂集论等。以分别俱生二种烦
恼。寄显见修二位差别。何以得知但是寄
位非实断者。如分别我见籍三缘生。谓邪
师邪教及邪思惟。妄计即蕴离蕴等我。如佛
弟子虽居凡位。然依正师正教正思惟故。
非直不起即蕴等执。亦乃愿乐于无我性。
此人岂断已非入见道邪。若言虽无现
行然有种故非入见者。既无现行即应
入资粮加行。义既不尔。是故当知。为显
见道无我理故。寄彼横计颠倒粗惑。反以
显之。又以任运所起烦恼细难断故。翻显
修位渐增差别。如实义者。但一烦恼有粗有
细。见位断粗修位断细。如末那烦恼。通二
位断之。如无相论云。第二执识及相应法。
至罗汉位究竟灭尽。若见谛内烦恼识及
心法。得出世道十六心时。毕竟断灭。馀残
未尽但属思惟。是名第二识。无性摄论亦
卷三 第 495c 页
同此说。如上所引。故得知也。十四于分别
惑所籍三缘。寄显地前三贤位别。谓十解等
除邪师等。如次应知。此约直进说。又以
邪师邪教所起。寄资粮位伏。以行相粗故。
邪思惟所起寄加行位伏。以行相细故。此
约回心二乘。说。十五于俱生内六七识惑。
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
此为寄显入观有间无间位异故。作此
说。十六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末那烦
恼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此亦
为显世间二乘菩萨位故。作此说也。
十七为显十地至佛地差别故。以十一
无明返寄显之。十八为显地地真俗二智。
故。以二十二无明寄以显之。如深密经云。
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品及十一粗重。安立诸
地故。既云安立。故知寄显也。此诸义广如
瑜伽.对法.唯识摄论等说。上来多分约始
教说。已上诸门并是阿含门。寄惑反显
位相差别。何以故。为护十地故。为令众生
于十地中离慢执故。位相甚深极难了知。
寄惑显位生净信故。馀义准思可见。若依
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断及与
不断。如法界体性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汝
云何教诸善男子发菩提心。文殊言。我教
发我见心。何以故。我见除即是菩提故。
此文證之准知。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
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以所障
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
是也。是故不分使习种现。但如法界一得
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
卷三 第 496a 页
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
断者。是此义也。又此断惑分齐。准上下经
文有四种。一约證。谓十地中断。二约位。谓
十住已去断。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四约
实。谓无可断。以本来清净故。广如经说。
又前三乘等诸门断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断
一切断。即入此非。若随门前后。是三乘等。
此约别教言。若约摄方便。前诸教所明并
入此中。以是此方便故。及所流所目故。馀
义准之。断惑门竟。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
种说。一或一切二乘皆无回心。以更无馀
求故。如小乘中说。二或一切二乘皆回心。
以悉有佛性力为内熏因故。如来大悲力
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涅槃
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
也。此约终教说。问如瑜伽显扬论说诸识
成熟及不成熟中四句内声闻独觉入无
馀依涅槃者。阿赖耶识及诸转识俱不成
熟。既本识转识皆灭无馀。后生心以何为
因。无因而生果不应理故。答彼论依始
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粗显。不从
真起。故说有灭。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
涅槃非不究竟。故说入已不复起也。今
约终教中就实而说。既以根本无明熏如
来藏成梨耶识。彼二乘人。于此二法既俱
未断證。何因得灭阿赖耶识。又由于彼
无断證故。所得涅槃岂为究竟。化城同喻
应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问
如生心回向时分齐云何。答由根不等故
卷三 第 496b 页
去有迟疾。迟者经劫乃起故。楞伽云。味
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
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
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解云。此文但总相说。若差别说者。随其利
钝各别经时皆到阿耨菩提心位。如涅槃
经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故。经八万劫即
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独觉经十千
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钝须
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灭心心法。如
入灭定。复经八万劫乃得生心。受佛教
化即发菩提心。若于一身得第二果受
二生已即入涅槃。经六万劫即能发心。若
于一身得第三果不还欲界即入涅槃。经
四万劫即得发心。若于一身得阿罗汉
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觉
根利经一万劫便能发心。此五人发心之时。
即入十信菩萨位。方名发阿耨菩提心。又
有义。前五人从凡得小果入涅槃后起回
心修十信行。信满心已堪入十住初发心
住已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未必一向
在涅槃中经尔许劫也。如直往人既经一
万劫修行满足堪能发心。彼独觉人根最
利故。亦似直往人经一万劫。馀四钝根。又
差别故时多别也。上来明迟者。若极疾者
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
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
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更
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
卷三 第 496c 页
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此经。唯以佛乘
而得灭度。更无馀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上并约终教说。三或一切二乘亦回亦
不回。谓决定种性者趣寂不回。不定种性
者并回向大。如瑜伽声闻决择中说。此约
始教引二乘说。四或非回非不回。以离
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说。此终顿教说。五或
合具前四说。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约一
乘摄方便说。六或俱绝前五。此有二种。一
一切二乘悉无所回。以望一乘皆即空无
可回也。如经中如聋如盲者是。二一切二
乘等并已回竟。更不复回。如经中以普贤
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约一
乘别教说。问如一乘摄方便中回心。与三
乘中回心所得法门分齐云何。答若三乘中
回心即入十信已去。顺行菩提心及大悲
等法门。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
及因陀罗慧比丘等六千人。于文殊师利边。
回心即得十大法门及十眼十耳等境界。义
当即是解行身遍于五位法也。馀义如别
处说。第八佛果义相者于中有二。先明常
无常义。后明相好差别。前中若小乘佛果唯
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
小乘以无性德佛性。但有修德也。若三
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
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缘生故。
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
续起故。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
住等。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后总说。别
卷三 第 497a 页
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
一得已后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
无明已尽还归真体故。梁摄论云。无不从
此法身流。无不还證此法身等。宝信论
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又智论云。
萨婆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
虚妄是生灭。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故。
解云。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地圆智
同真如故。非生灭也。又摄论云。犹如虚空
遍满一切色际无生住灭变异等。如来智
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
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即同真如
不变异常也。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自
性故。亦是无常。以随染缘赴机故。何以
故。以诸功德既并同是真。是故起用唯是
真作故。起信论中。释报化二身唯属真
如用大摄。又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
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
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
相。乃至广说等。二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
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义故。是
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举体随缘全相不变。
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
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问若尔
何故得说非一非异耶。答若始教中。以
真如遍故智證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
同故非一也。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
现前义。以三无数劫功德不虚故。二无自
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此中初义与法
卷三 第 497b 页
身随缘。后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以举
体全收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后义与随缘。
是非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即不动非异。明
非一也。思之可见。若依顿教。以相尽离
念故。唯一实性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
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若寄言显
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
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若依
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一约用。佛果既
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二
约德。佛果即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
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
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句义思之可见。
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说为显
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
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此上三义。若体即
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体摄无碍故。皆有
常等无碍思之。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
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实法也。若三
乘中。或亦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
之相。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对法论
等说。此约始教引小乘说也。或约报身
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
等说。问何故智论等。于此化身辩金锵马
麦等往业所致。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
答为引二乘因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
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飧沙。金锵
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
便故。如大乘方便经说。其相好出因有二
卷三 第 497c 页
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身示
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所见故。二此等亦
即是实报相。垂在化中显示现故。得出因
也。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
德摄耶。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
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功德
说为法身令易信受。以观见故。二彼以
功德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
始教说。又三十二相等。即无生无性故。亦
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若依一乘。有
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二相皆遍法
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
如相海品说。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乘
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故彼经云。略中略
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相
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
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
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
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
菩萨。于杂华经已广分别。解云。此中三十
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即当
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
萨等。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华说者。义当
广说。即是指此华严相海品说。是一乘别
教相。即当终也。以杂华即是华严故。馀义
可知。第九明摄化分齐者。若依小乘中。唯
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于中此阎浮提是
报佛所依。馀百亿等是化境分齐也。若三乘
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其释迦佛
卷三 第 498a 页
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醯首罗
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
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说。
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
翻彼显其是化故。于彼天别立实报。又
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
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顺彼说
也。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如涅
槃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
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
说。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
是故当知。色顶之身亦非实报。或说化境
非但百亿。如大智论中。以三千大千世界
为一数。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又数
此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
量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又至无量
十方恒河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
亦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于前故。又唯
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居此界故。未说树
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或说释迦报土在
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
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
教说。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
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佛境
界。法华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然未说
彼处即为十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
也。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之身。
如佛地经初说。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
卷三 第 498b 页
报功德。彼论释为受用身也。此亦约同教
说。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
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今此方便
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
故。彼经中。为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
随教即权归实。说为报身。即方便显说华
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
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彼为同教摄也。或
有说此释迦身即是法身。如经云。吾今此
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寄言而说。以相
尽离念故。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
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然彼十佛境
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
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二世界海
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于三千
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
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
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三无量
离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
界数量边畔。即尽虚空遍法界。又如一类
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
皆遍法界互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一卢
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
收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
此三故。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第十佛
身开合者有二。先义后数。义中先约法身。
或唯真境界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
卷三 第 498c 页
大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馀身。此
约始教说。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
修智同本觉故。如摄论无垢无挂碍智为
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
身故。或镜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
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
身。此上二句约终教说。或境智俱泯为法
身。如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约顿
教说。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绝
前五。以圆融无碍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
此约一乘辩。次别约释迦身明者。此释
迦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或有是
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但深浅为
异也。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或亦法亦
报化。总如三乘等说。或非法非报化。如
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数开合者或立一佛。
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或立二佛。此有
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二生身法
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身
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
说。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
约终教说。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说。此通
始终二教说。或立四佛此有三种。一于
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
佛地论说。此约始教。二于三身外别立自
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
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于
报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
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
卷三 第 499a 页
约终教说。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
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