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16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一 约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四焰慧地所以来者瑜伽七十八引解
深密明四种清净能摄诸地前三即意乐
戒定增上三清净讫此下第四讫于佛地
明慧增上故次来也又慧有多种四地正
明觉分相应增上慧住故次来也又前地
虽得世定总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舍于
定爱及与法爱今修證彼行故次来也若
依本论前三寄世间今此出世次第故来
若近望前地因前定闻法此證智故次来
也故论云依彼净三昧闻持如实智净显
示故(引解深密者意欲双明具经论故经当第四波罗密品观自在问言佛说
十地佛地几清净摄几分所摄佛言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四焰慧地所以来者瑜伽七十八引解
深密明四种清净能摄诸地前三即意乐
戒定增上三清净讫此下第四讫于佛地
明慧增上故次来也又慧有多种四地正
明觉分相应增上慧住故次来也又前地
虽得世定总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舍于
定爱及与法爱今修證彼行故次来也若
依本论前三寄世间今此出世次第故来
若近望前地因前定闻法此證智故次来
也故论云依彼净三昧闻持如实智净显
示故(引解深密者意欲双明具经论故经当第四波罗密品观自在问言佛说
十地佛地几清净摄几分所摄佛言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
音释¶ 第 164a 页
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初地清净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
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摄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
地释曰上言十一分者即十地及佛地舍于定爱者前有八定故有定爱有闻持故
有法爱言今修證彼者證彼菩提分法)言焰慧者法喻双举
亦有三义一约初入地释初入證智能烧
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烦恼薪智
火能烧故二约地中释成唯识云安住最
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由住第
四地竟方修菩提分法明是地中若唯取
此而为慧者未修道品应非焰地以此地
正明菩提分法中该初后诸论多依此释
摄论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障
即二障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
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
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瑜伽七十八引深
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摄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
地释曰上言十一分者即十地及佛地舍于定爱者前有八定故有定爱有闻持故
有法爱言今修證彼者證彼菩提分法)言焰慧者法喻双举
亦有三义一约初入地释初入證智能烧
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烦恼薪智
火能烧故二约地中释成唯识云安住最
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由住第
四地竟方修菩提分法明是地中若唯取
此而为慧者未修道品应非焰地以此地
正明菩提分法中该初后诸论多依此释
摄论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障
即二障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
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
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瑜伽七十八引深
音释¶ 第 164b 页
密经大同此说彼云所得菩提分法能烧
烦恼智火如燄金光明经显扬论不殊此
意三约地满从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
为焰下论具之(二约地中下有四一引论正释然唯识文即摄论意
次下正引即摄论第七意世亲释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
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然以菩提分而为慧者非皆是慧慧之燄故从
喻为名由住第四下二以文成上约地中义以此下四释妨难难云若许此第一释
者何以诸论多依第二故为此通摄论云下二出多释文略举五释一摄论即上第
七论二庄严论当第十三三引瑜伽论亦第四文多同前四引金光明即第三经云
能烧烦恼以智慧光增长光明故是修行道品依处是故四地名为燄慧五引显扬
亦当第三论云燄慧地者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
缘觉地證得极清净缘诸觉分别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
名为燄慧然上五释义皆相成故疏总云不殊此意三约地满者前约證智为燄此
约教智为燄)然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
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摄定爱法
烦恼智火如燄金光明经显扬论不殊此
意三约地满从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
为焰下论具之(二约地中下有四一引论正释然唯识文即摄论意
次下正引即摄论第七意世亲释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
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然以菩提分而为慧者非皆是慧慧之燄故从
喻为名由住第四下二以文成上约地中义以此下四释妨难难云若许此第一释
者何以诸论多依第二故为此通摄论云下二出多释文略举五释一摄论即上第
七论二庄严论当第十三三引瑜伽论亦第四文多同前四引金光明即第三经云
能烧烦恼以智慧光增长光明故是修行道品依处是故四地名为燄慧五引显扬
亦当第三论云燄慧地者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
缘觉地證得极清净缘诸觉分别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
名为燄慧然上五释义皆相成故疏总云不殊此意三约地满者前约證智为燄此
约教智为燄)然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
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摄定爱法
音释¶ 第 165a 页
爱菩提分法特违于彼故能烧之由斯四
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味八
定故二法爱愚即解法慢今得无漏定及
无漏教故违于彼(然所烧下三断障四初举唯识然唯识一分之
下更有论云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远随现行故名微细释曰第
六识言拣第七识第七识俱以微细故此地未断今言微细望前地说有三义故立
微细名一第六识中分别身见名为上品唯不善故独头贪等名为中品通善不善
此唯无记故名下品二不作意缘故即任运生义三远随行故从无始来随逐于身
故有上三义故名微细论云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释曰以有身
见不能观身为不净等问上言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那名烦恼答此所知障昔时多
分与烦恼障同一体起立烦恼名由菩提分正断所知彼之身见亦不行故前之三
地何不尔耶以相同世间今此出世方能离之亦摄定爱下二出本论名名离解法
慢障略云解法实亦有定本分中说亦唯识文论云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
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害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
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味八
定故二法爱愚即解法慢今得无漏定及
无漏教故违于彼(然所烧下三断障四初举唯识然唯识一分之
下更有论云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远随现行故名微细释曰第
六识言拣第七识第七识俱以微细故此地未断今言微细望前地说有三义故立
微细名一第六识中分别身见名为上品唯不善故独头贪等名为中品通善不善
此唯无记故名下品二不作意缘故即任运生义三远随行故从无始来随逐于身
故有上三义故名微细论云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释曰以有身
见不能观身为不净等问上言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那名烦恼答此所知障昔时多
分与烦恼障同一体起立烦恼名由菩提分正断所知彼之身见亦不行故前之三
地何不尔耶以相同世间今此出世方能离之亦摄定爱下二出本论名名离解法
慢障略云解法实亦有定本分中说亦唯识文论云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
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害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
音释¶ 第 165b 页
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今得无漏定者即彼疏释愚即所知爱即烦恼故说俱断)
由此證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
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由此證得下四證如亦前唯识引摄
论文世亲释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如北洲人无系属故应说此如非我执我慢我
爱无明边见我所见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
爱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
退(得此真如下是今疏结成)由达无摄受真如便得摄
生之果(由达无下六得果者不为我摄方能摄生)。】
「佛子闻此广大行可乐深妙殊胜法心皆勇
悦大欢喜普散众华供养佛。
演说如是妙法时大地海水皆震动一切天
女咸欢喜悉吐妙音同赞叹自在天王大欣
庆雨摩尼宝供养佛。」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一赞请二正说三重
颂今初六偈分二初二偈半集经者序述
由此證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
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由此證得下四證如亦前唯识引摄
论文世亲释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如北洲人无系属故应说此如非我执我慢我
爱无明边见我所见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
爱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
退(得此真如下是今疏结成)由达无摄受真如便得摄
生之果(由达无下六得果者不为我摄方能摄生)。】
「佛子闻此广大行可乐深妙殊胜法心皆勇
悦大欢喜普散众华供养佛。
演说如是妙法时大地海水皆震动一切天
女咸欢喜悉吐妙音同赞叹自在天王大欣
庆雨摩尼宝供养佛。」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一赞请二正说三重
颂今初六偈分二初二偈半集经者序述
音释¶ 第 166a 页
地海动者表无明厚地大爱海水可倾竭
故。】
「赞言佛为我出兴演说第一功德行如是智
者诸地义于百千劫甚难得我今忽然而得
闻菩萨胜行妙法音。
愿更演说聪慧者后地决定无馀道利益一
切诸天人此诸佛子皆乐闻勇猛大心解脱
月请金刚藏言佛子从此转入第四地所有
行相愿宣说。」
【后三偈半正明赞请于中初二偈半天王
请后一众首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巳欲入第四燄慧
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第二正说分中二初明地相后明地果前
故。】
「赞言佛为我出兴演说第一功德行如是智
者诸地义于百千劫甚难得我今忽然而得
闻菩萨胜行妙法音。
愿更演说聪慧者后地决定无馀道利益一
切诸天人此诸佛子皆乐闻勇猛大心解脱
月请金刚藏言佛子从此转入第四地所有
行相愿宣说。」
【后三偈半正明赞请于中初二偈半天王
请后一众首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巳欲入第四燄慧
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第二正说分中二初明地相后明地果前
音释¶ 第 166b 页
中论为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
谓清净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为彼之
因二佛子菩萨住此焰慧下清净分是初
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菩萨住此第四下
对治修行增长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
能有所除故云对治进习上上名修行增
长四佛子至所有身见下彼果分此即地
满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四道又四中初一入心后三住
心出心在调柔果住心中三分摄前三位
初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次摄至一切处回
向后摄无尽行至文当知(又此四分者第二四道科如杂
集第九说俱舍贤圣品云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释曰
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无间道者谓断惑道也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
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除前三外所馀诸道渐胜进故即
谓清净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为彼之
因二佛子菩萨住此焰慧下清净分是初
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菩萨住此第四下
对治修行增长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
能有所除故云对治进习上上名修行增
长四佛子至所有身见下彼果分此即地
满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四道又四中初一入心后三住
心出心在调柔果住心中三分摄前三位
初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次摄至一切处回
向后摄无尽行至文当知(又此四分者第二四道科如杂
集第九说俱舍贤圣品云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释曰
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无间道者谓断惑道也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
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除前三外所馀诸道渐胜进故即
音释¶ 第 167a 页
解脱道后所起诸道也是涅槃路故名为道释曰所起诸道者准杂集即为断馀品
烦恼所有加行无间更有异释大意皆同四中又下三依三心科具如初地)今
初因分文三初结前标后次何等下徵列
别名三菩萨以此下结行入位今初十法
明门者门即通入之义故论经名入明为
能入之门法为所入之处故论云得證地
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言證
地智者即四第證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
光谓三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故并举
二处之智以释于明亦犹地前明得定也
故前地论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义也
言所说法者前求多闻从佛闻说众生法
界等十种之法便以智光游入数数游入
游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观察观察增上
极圆满故方得證入四地(今初因分者第四文即第一清
烦恼所有加行无间更有异释大意皆同四中又下三依三心科具如初地)今
初因分文三初结前标后次何等下徵列
别名三菩萨以此下结行入位今初十法
明门者门即通入之义故论经名入明为
能入之门法为所入之处故论云得證地
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言證
地智者即四第證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
光谓三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故并举
二处之智以释于明亦犹地前明得定也
故前地论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义也
言所说法者前求多闻从佛闻说众生法
界等十种之法便以智光游入数数游入
游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观察观察增上
极圆满故方得證入四地(今初因分者第四文即第一清
音释¶ 第 167b 页
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以是次二分因故唯牒一因字耳论经名入者引證论经云
当以十法明入四地故五便以下五通释下句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论经云
思惟是今经观察)。】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
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
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
心信解界。」
【二徵列中有十种差别观察此十略以三
重释之一初句为总本为众生故馀九为
别皆众生事故二前八为染后二为净三
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后五依所依立能依
(三前五下三能所依释)前中一观众生假名差别假
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假
为空诠故先观之因成有二一五蕴和合
假名某甲则入众生空二阴亦因缘而有
当以十法明入四地故五便以下五通释下句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论经云
思惟是今经观察)。】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
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
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
心信解界。」
【二徵列中有十种差别观察此十略以三
重释之一初句为总本为众生故馀九为
别皆众生事故二前八为染后二为净三
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后五依所依立能依
(三前五下三能所依释)前中一观众生假名差别假
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假
为空诠故先观之因成有二一五蕴和合
假名某甲则入众生空二阴亦因缘而有
音释¶ 第 168a 页
则入法空二空所显即是真如不坏假名
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续者由前阴灭
后阴续生念念相续假而非实亦入二空
真实言相待者待非众生以说众生入实
亦然此一推假入实馀九例知故论但显
差别之相二法界者论当第三是依正之
因即染法界此从别义若净法界通为十
依则十与法界究竟无别三世界者彼假
名众生所住依报四依正所依虚空瑜伽
名为平等胜义即是理空皆无尽故(因成有二
者谓人法二空二空所显下会其三观言即是真如自有二意一者顺法相宗二空
非真如故二成三谛假名为有谛二空为无谛真如为中道第一义谛已有三谛三
观矣又空有不二总为真空不坏假名即是假观合上空假以为中道下观二假例
此成观故相续后结云亦入二空真实真实即是真如异名名相待假后结例可知)。
五染净所依是本识界后五依此所依立
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续者由前阴灭
后阴续生念念相续假而非实亦入二空
真实言相待者待非众生以说众生入实
亦然此一推假入实馀九例知故论但显
差别之相二法界者论当第三是依正之
因即染法界此从别义若净法界通为十
依则十与法界究竟无别三世界者彼假
名众生所住依报四依正所依虚空瑜伽
名为平等胜义即是理空皆无尽故(因成有二
者谓人法二空二空所显下会其三观言即是真如自有二意一者顺法相宗二空
非真如故二成三谛假名为有谛二空为无谛真如为中道第一义谛已有三谛三
观矣又空有不二总为真空不坏假名即是假观合上空假以为中道下观二假例
此成观故相续后结云亦入二空真实真实即是真如异名名相待假后结例可知)。
五染净所依是本识界后五依此所依立
音释¶ 第 168b 页
后能依故此识界前后两向向前为依正
依向后为染净依(后五依此下文二先总明此识亦通二宗若生
灭识生染净依他亦依心有即法相宗若真妄和合识亦生染净即法性宗并如前
说)初三句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
界差别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
后二广大信解成净分依他论经前是胜
心信解依烦恼不染与声闻同后大心信
解依不舍众生不同声闻(著欲等者由著欲故有于欲界
由著受故有于色界谓四禅天不出四受又著正受故由著想故有无色界空想识
想无所有想非想非非想虽欲绝想亦不出想三界唯心总结上文如下六地)今
经即前云广则明护惬兼济之心后是大
心即是护小求大菩提则二心俱异二乘
前观众生同体大悲后观众生具佛知见
誓令同得又皆言界者通事理也事即曲
尽差别理则一一入实即净法界故皆为
依向后为染净依(后五依此下文二先总明此识亦通二宗若生
灭识生染净依他亦依心有即法相宗若真妄和合识亦生染净即法性宗并如前
说)初三句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
界差别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
后二广大信解成净分依他论经前是胜
心信解依烦恼不染与声闻同后大心信
解依不舍众生不同声闻(著欲等者由著欲故有于欲界
由著受故有于色界谓四禅天不出四受又著正受故由著想故有无色界空想识
想无所有想非想非非想虽欲绝想亦不出想三界唯心总结上文如下六地)今
经即前云广则明护惬兼济之心后是大
心即是护小求大菩提则二心俱异二乘
前观众生同体大悲后观众生具佛知见
誓令同得又皆言界者通事理也事即曲
尽差别理则一一入实即净法界故皆为
音释¶ 第 169a 页
明门。】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燄慧地。」
【三结行入位观察圆满与十理冥则入四
地故瑜伽四十八云先于增上心住以求
多闻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
明入成上品故极圆满故入初增上慧住。】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
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大文第二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故前文云
于诸佛圣教中生云何清净于如来家转
有势力故文中三初总明次何等下徵释
三是为十者总结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
家是总相初句十智为能生因次句内法
为所生家由以十智观察下诸行等十法
得成熟故成熟则除灭三地解法智障摄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燄慧地。」
【三结行入位观察圆满与十理冥则入四
地故瑜伽四十八云先于增上心住以求
多闻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
明入成上品故极圆满故入初增上慧住。】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
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大文第二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故前文云
于诸佛圣教中生云何清净于如来家转
有势力故文中三初总明次何等下徵释
三是为十者总结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
家是总相初句十智为能生因次句内法
为所生家由以十智观察下诸行等十法
得成熟故成熟则除灭三地解法智障摄
音释¶ 第 169b 页
四地出世胜智契于法体故云得彼内法
内法者显非外相此法即如来所说教化
之法名如来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为
生(初总明三初案经释初句十智为能生者即下所列之十句也智因所观而成
十智内法者疏释以證性故亦是如来教化之法故名为内何时得耶论云此法明
入同时得故应知若尔何异前分而云前分为此因耶答因分观十未得上品犹在
三地得上品竟即入四地与此同时若远公云十智十入名异体一故即同时而自
问云两法相似可得言同明智体一何得言同彼自释云此虽体一随门有别是故
说同云何门别前就众生世界等十以彰法明今此乃就三宝等以说法智故云别
也复应难云所观既异何名体一故应如前钞家之释复应问云前观十明得入四
地此前未观十智云何言生故应答言有二义故一前以能化观于所化今以所化
成能化法为分能所所观少殊能所相成故得一时二者前十明门下相会性今此
十智虽举十相意在一性故云内法性相少异分之成二性相不离故得一时问何
以将此教化之法为如来家论云如来自身所有诸法以是法故显示如来释曰若
无此法不名如来故此十法佛所安住名之为家)然如来家略有
内法者显非外相此法即如来所说教化
之法名如来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为
生(初总明三初案经释初句十智为能生者即下所列之十句也智因所观而成
十智内法者疏释以證性故亦是如来教化之法故名为内何时得耶论云此法明
入同时得故应知若尔何异前分而云前分为此因耶答因分观十未得上品犹在
三地得上品竟即入四地与此同时若远公云十智十入名异体一故即同时而自
问云两法相似可得言同明智体一何得言同彼自释云此虽体一随门有别是故
说同云何门别前就众生世界等十以彰法明今此乃就三宝等以说法智故云别
也复应难云所观既异何名体一故应如前钞家之释复应问云前观十明得入四
地此前未观十智云何言生故应答言有二义故一前以能化观于所化今以所化
成能化法为分能所所观少殊能所相成故得一时二者前十明门下相会性今此
十智虽举十相意在一性故云内法性相少异分之成二性相不离故得一时问何
以将此教化之法为如来家论云如来自身所有诸法以是法故显示如来释曰若
无此法不名如来故此十法佛所安住名之为家)然如来家略有
音释¶ 第 170a 页
三种一菩提心家初住即生二大教家四
住即生三法界家初地證故生今此摄四
住故以智契教法合于法界具下十义故
名为生(然如来下二辨家不同准下林神八地亦生生无生忍家故如来亦
名究竟生家故云略耳)若瑜伽但云长如来家论经
亦但云于如来家转有势力意明初地巳
生家二三地起修方便早有势力今依三
地之闻成出世智故云转有此中智契即
无行无生行慧光(若瑜伽下三会论释二论意同此中智契下显
所證体成上内法即前地中五方便内第三方便也)。】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
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
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
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
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
住即生三法界家初地證故生今此摄四
住故以智契教法合于法界具下十义故
名为生(然如来下二辨家不同准下林神八地亦生生无生忍家故如来亦
名究竟生家故云略耳)若瑜伽但云长如来家论经
亦但云于如来家转有势力意明初地巳
生家二三地起修方便早有势力今依三
地之闻成出世智故云转有此中智契即
无行无生行慧光(若瑜伽下三会论释二论意同此中智契下显
所證体成上内法即前地中五方便内第三方便也)。】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
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
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
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
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
音释¶ 第 170b 页
【二徵列中列有十句论摄为四初句自住
处毕竟智谓大乘是菩萨自所住处深心
相应为住毕竟即是不退(谓大乘等者释上名也然上论
主一时列四名巳属经竟重复料拣解释今初云自住处毕竟智即初列名谓大乘
下是后重释论具云菩萨自住处者谓大乘法中故)二同敬三宝毕
竟智谓證三宝同体成不坏信故上二约
行德差别初自分后胜进故(上二约行德者三宝是巳
之上故云胜进)下有二智约智解差别初證后教
谓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谓见第一义證二
无我故一但有蕴等诸行而生灭流转故
无人我二即此蕴等诸法本来不生故无
法我。
四馀六句明分别说智谓是教智故名为
说知世谛故名为分别分别染净故谓初
二句是染后三句是净第三句具染净各
音释¶ 第 171a 页
有因果即是四谛故(四馀六句下即论立名谓是教智下疏释
论分别染净故是论总释谓初二句下是疏释论)谓初二句名随
烦恼染即是苦谛依正二报随烦恼集因
所生故谓初句依报次句正报故云有生
同因于业业与烦恼二俱集因故论与经
影略而说(故论与经者经云因业有生论云初二句随烦恼染故)第
三句中初观生死论经名世间即烦恼染
上句以因显果云因业有生此句以果显
因故云生死生死以烦恼为体故即是集
谛此顺论意次观涅槃是所有净即是灭
谛若直就经文亦可因业有生是集谛生
死涅槃复双观苦灭耳(此顺论意者以论云烦恼今将经文
生死就论故云论意)后三句随所净即是道谛随顺
前灭故三中初一利他行论云诸佛世界
中教化众生自业成熟故准此论意译此
论分别染净故是论总释谓初二句下是疏释论)谓初二句名随
烦恼染即是苦谛依正二报随烦恼集因
所生故谓初句依报次句正报故云有生
同因于业业与烦恼二俱集因故论与经
影略而说(故论与经者经云因业有生论云初二句随烦恼染故)第
三句中初观生死论经名世间即烦恼染
上句以因显果云因业有生此句以果显
因故云生死生死以烦恼为体故即是集
谛此顺论意次观涅槃是所有净即是灭
谛若直就经文亦可因业有生是集谛生
死涅槃复双观苦灭耳(此顺论意者以论云烦恼今将经文
生死就论故云论意)后三句随所净即是道谛随顺
前灭故三中初一利他行论云诸佛世界
中教化众生自业成熟故准此论意译此
音释¶ 第 171b 页
初句应言观诸国土化众生业则不滥前
因业有生后二句自利行谓观烦恼染及
涅槃净为顺灭之道初句约事观烦恼无
始故为前际涅槃无终故为后际后句顺
理观烦恼本空无有损灭故无可尽涅槃
性净非新增益自性尽故皆名无所有尽
烦恼影取生死涅槃影取菩提菩提之智
亦符理故然是世谛中观故异前如智(即不
滥前因业有生者今云观众生国土业故滥前也菩提之智下三通影取菩提难恐
有难云涅槃性尽云无所有尽菩提非性何言无所有尽故以符理全同涅槃然是
世谛下四通约顺理解以约理释滥前如智故通云异异相云何犹相见道中亦观
非安立谛而是后得此亦如是虽观于如而是教智)又后二句即本
有今无偈意亦是观缘起法无明行为前
际生老死为后际无明灭行灭自性灭故
各无所有尽如六地中(又后二句下五更显别理自有两意
因业有生后二句自利行谓观烦恼染及
涅槃净为顺灭之道初句约事观烦恼无
始故为前际涅槃无终故为后际后句顺
理观烦恼本空无有损灭故无可尽涅槃
性净非新增益自性尽故皆名无所有尽
烦恼影取生死涅槃影取菩提菩提之智
亦符理故然是世谛中观故异前如智(即不
滥前因业有生者今云观众生国土业故滥前也菩提之智下三通影取菩提难恐
有难云涅槃性尽云无所有尽菩提非性何言无所有尽故以符理全同涅槃然是
世谛下四通约顺理解以约理释滥前如智故通云异异相云何犹相见道中亦观
非安立谛而是后得此亦如是虽观于如而是教智)又后二句即本
有今无偈意亦是观缘起法无明行为前
际生老死为后际无明灭行灭自性灭故
各无所有尽如六地中(又后二句下五更显别理自有两意
音释¶ 第 172a 页
一即四出偈谓观前际后际故即本有今无本无今有观无所有尽故三世有法无
有是处第五经疏已广分别亦是下观缘生观然上十智正观如来教化之智智之
别相必由所观不观所观安识佛智佛智證彼内法四地菩萨亦如是證思之)自
下大文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中二初护
烦恼行后菩萨修行如是下明护小乘行
前是大智自利异凡后是大悲利他异小
此二相导成不住道无所不至故摄至一
切处回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前是大智者二
行总有四对一名自利利他对二大智大悲对三护凡护小对四不住生死涅槃对
即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后结成无住以摄前位)论主别有道
品论故此不释今略为四门一释名菩提
是觉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诸乘觉因故
亦云道品品即是类因为果类故别名至
文自显(论主别有道等者出不释所以今之四门亦无所不具为诸乘者通
三乘菩提故俱舍贤圣品云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释曰觉者无明睡眠皆永断
有是处第五经疏已广分别亦是下观缘生观然上十智正观如来教化之智智之
别相必由所观不观所观安识佛智佛智證彼内法四地菩萨亦如是證思之)自
下大文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中二初护
烦恼行后菩萨修行如是下明护小乘行
前是大智自利异凡后是大悲利他异小
此二相导成不住道无所不至故摄至一
切处回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前是大智者二
行总有四对一名自利利他对二大智大悲对三护凡护小对四不住生死涅槃对
即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后结成无住以摄前位)论主别有道
品论故此不释今略为四门一释名菩提
是觉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诸乘觉因故
亦云道品品即是类因为果类故别名至
文自显(论主别有道等者出不释所以今之四门亦无所不具为诸乘者通
三乘菩提故俱舍贤圣品云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释曰觉者无明睡眠皆永断
音释¶ 第 172b 页
故尽无生智为此觉体三十七品顺趣菩提名菩提分今顺亦因义)二显同
异瑜伽四十四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
十七品乃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涅槃亦
说三十七品为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
阿僧祇道品为大涅槃因故下五地中说
无量道品及离世间品说道及助道皆名
无量今约寄位故但三十七耳若准智论
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
中如分别四谛有无量相但心行大小不
同净名云道品是道场是法身因大集名
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
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皆约大说(如分别下二引
證暗引涅槃第十三经南本十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昔一时在恒河岸尸首
林中尔时如来取少许𣗳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
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
异瑜伽四十四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
十七品乃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涅槃亦
说三十七品为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
阿僧祇道品为大涅槃因故下五地中说
无量道品及离世间品说道及助道皆名
无量今约寄位故但三十七耳若准智论
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
中如分别四谛有无量相但心行大小不
同净名云道品是道场是法身因大集名
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
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皆约大说(如分别下二引
證暗引涅槃第十三经南本十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昔一时在恒河岸尸首
林中尔时如来取少许𣗳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
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
音释¶ 第 173a 页
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迦叶难言)世尊尔时说如是言
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即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
谛中下云智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善男子知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诸阴有
无量相悉皆是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广说(云云)又云善男子知爱因缘
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边无量声闻缘觉所不能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
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是声闻缘觉所
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子知是道相能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
烦恼亦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释曰皆明四谛有无量相而皆摄
在四谛之中故知三十七品若分别之有无量相则三十七摄无量道品但心行者
三拣下释文中广见其相净名下第四广證大义总引三经四文一引净名二文一
即光严童子经初巳引今举其中云三十七道品是道场舍有为故下结云善男子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释曰意明得道之处即是道场万行得道即为道场即大菩提因也二即法身因亦
净名方便品由国王等皆来问疾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
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即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
谛中下云智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善男子知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诸阴有
无量相悉皆是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广说(云云)又云善男子知爱因缘
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边无量声闻缘觉所不能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
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是声闻缘觉所
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子知是道相能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
烦恼亦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释曰皆明四谛有无量相而皆摄
在四谛之中故知三十七品若分别之有无量相则三十七摄无量道品但心行者
三拣下释文中广见其相净名下第四广證大义总引三经四文一引净名二文一
即光严童子经初巳引今举其中云三十七道品是道场舍有为故下结云善男子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释曰意明得道之处即是道场万行得道即为道场即大菩提因也二即法身因亦
净名方便品由国王等皆来问疾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
音释¶ 第 173b 页
无竖广诃身竟便云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乘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
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
诸禅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既云
能生法身明非小矣大集名宝炬者示非小也宝具诸德故炬能破暗故摄一切法
名陀罗尼岂是小耶涅槃云下四引涅槃第二十九经南本二十七佛言善男子众
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
知是人即得明见善男子云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
如是释曰斯为正义下师子吼牒难亦云如佛所说若有修习八圣道者则见佛性
是义不然下难意云道若是一馀人无分故佛举平坦之路以况八正明知八正能
见佛性即非小矣疏中义引)三明体性虽三十七品但
以十法而为根本谓信戒念精进定慧除
喜舍思惟由信二戒三念开为四精进定
慧此三各八馀四各一故成三十七品复
束此十以三蕴为体谓戒是无表色喜支
是受馀皆行蕴五类法中但二为体谓色
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
诸禅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既云
能生法身明非小矣大集名宝炬者示非小也宝具诸德故炬能破暗故摄一切法
名陀罗尼岂是小耶涅槃云下四引涅槃第二十九经南本二十七佛言善男子众
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
知是人即得明见善男子云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
如是释曰斯为正义下师子吼牒难亦云如佛所说若有修习八圣道者则见佛性
是义不然下难意云道若是一馀人无分故佛举平坦之路以况八正明知八正能
见佛性即非小矣疏中义引)三明体性虽三十七品但
以十法而为根本谓信戒念精进定慧除
喜舍思惟由信二戒三念开为四精进定
慧此三各八馀四各一故成三十七品复
束此十以三蕴为体谓戒是无表色喜支
是受馀皆行蕴五类法中但二为体谓色
音释¶ 第 174a 页
及心所若取助伴则通五蕴若取所缘通
一切法广显差别如智论二十一二及五
十三瑜伽二十八九及四十五杂集第十
下所解释依此诸论(三明体性下初标列俱舍贤圣品亦云此
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释曰寻即此中思惟轻安即除除
是智论之名即经猗觉分猗者美也即轻安义由信二下二辨义言信二者即一信
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语正业正命言念开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七
觉中念觉四八正中正念言精进为八者即四正勤为四五精进根六精进力七精
进觉分八正精进言定有八者谓四神足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觉分八正定言
慧有八者四念处为四四念慧为体邻近名念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择法觉分择法
即慧故八正见见即慧故言馀四各一者即除喜舍思惟也由依渐阙及不阙者为
二类故不依俱舍之次而先信次戒等若毗婆沙则实事有十二以戒中分出正语
及与正业以身语业不相离故馀九同前今依瑜伽俱舍故但有十二五蕴出体曲
有三义初剋实出体唯有三蕴二五类出体由摄受行以为心所故于五类唯有二
类则无心王及不相应并无为故三相应出体所依心王必依于想取心等相故经
一切法广显差别如智论二十一二及五
十三瑜伽二十八九及四十五杂集第十
下所解释依此诸论(三明体性下初标列俱舍贤圣品亦云此
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释曰寻即此中思惟轻安即除除
是智论之名即经猗觉分猗者美也即轻安义由信二下二辨义言信二者即一信
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语正业正命言念开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七
觉中念觉四八正中正念言精进为八者即四正勤为四五精进根六精进力七精
进觉分八正精进言定有八者谓四神足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觉分八正定言
慧有八者四念处为四四念慧为体邻近名念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择法觉分择法
即慧故八正见见即慧故言馀四各一者即除喜舍思惟也由依渐阙及不阙者为
二类故不依俱舍之次而先信次戒等若毗婆沙则实事有十二以戒中分出正语
及与正业以身语业不相离故馀九同前今依瑜伽俱舍故但有十二五蕴出体曲
有三义初剋实出体唯有三蕴二五类出体由摄受行以为心所故于五类唯有二
类则无心王及不相应并无为故三相应出体所依心王必依于想取心等相故经
音释¶ 第 174b 页
集云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二总指宗源不欲繁文令知本故)四正释
文即是行相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
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
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
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
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
八正道(总有七类者即杂集瑜伽之意其中义旨至文当释)此七次
者若闻法巳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
心调柔调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次七
觉分别八正正行有时八正在前则未办
名道已办名觉然上犹寄位若约行者初
心通修况入地菩萨(此七下明次第初正明即杂集意故彼论
释七觉云七觉所缘即四圣谛如实性释八正云八正所缘境者即此后时四圣谛
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如实性为体释曰此则八正是修道矣若准
俱舍贤圣品中七觉即当修道故彼论问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偈答云初业顺决
文即是行相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
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
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
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
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
八正道(总有七类者即杂集瑜伽之意其中义旨至文当释)此七次
者若闻法巳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
心调柔调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次七
觉分别八正正行有时八正在前则未办
名道已办名觉然上犹寄位若约行者初
心通修况入地菩萨(此七下明次第初正明即杂集意故彼论
释七觉云七觉所缘即四圣谛如实性释八正云八正所缘境者即此后时四圣谛
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如实性为体释曰此则八正是修道矣若准
俱舍贤圣品中七觉即当修道故彼论问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偈答云初业顺决
音释¶ 第 175a 页
择及修道见位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释曰初业者即修别相总相念住此初业
谓能照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言顺决择者即暖等四位也且暖法位中能
證异品(决择分也)殊胜功德勤用胜故说正勤增顶法位中能持善趣无退转位定用胜
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世第一位中非世
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说五力增言及修见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
故说七觉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增有馀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
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于见修二位建立八圣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
释曰后解正顺今经见道后说修道见是七觉前解虽七觉居前而名修道八正为
见义当约位八正在前智论亦云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同俱舍初意亦是
义当八正居前以见道后有修道故又俱舍云七觉八道支一句是无漏三四五根
力皆通于二种则非见道之前别有修也今疏意符杂集及俱舍后师故以七觉为
现观自体八正为现观后起有时下会异释即上俱舍意然上犹寄位下第三圆融
于中有三初句指前是约位说随增胜义若约行者二诸教證明初心通修者大小
乘说皆初通修况入地下三况出入證久巳證如岂不齐具)今初对治
颠倒道名四念处四谓身受心法念谓念
谓能照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言顺决择者即暖等四位也且暖法位中能
證异品(决择分也)殊胜功德勤用胜故说正勤增顶法位中能持善趣无退转位定用胜
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世第一位中非世
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说五力增言及修见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
故说七觉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增有馀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
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于见修二位建立八圣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
释曰后解正顺今经见道后说修道见是七觉前解虽七觉居前而名修道八正为
见义当约位八正在前智论亦云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同俱舍初意亦是
义当八正居前以见道后有修道故又俱舍云七觉八道支一句是无漏三四五根
力皆通于二种则非见道之前别有修也今疏意符杂集及俱舍后师故以七觉为
现观自体八正为现观后起有时下会异释即上俱舍意然上犹寄位下第三圆融
于中有三初句指前是约位说随增胜义若约行者二诸教證明初心通修者大小
乘说皆初通修况入地下三况出入證久巳證如岂不齐具)今初对治
颠倒道名四念处四谓身受心法念谓念
音释¶ 第 175b 页
慧身等为其念慧所安住处故亦名念住
瑜伽云若于此住即是身等若由此住即
是念慧(今初对治颠倒道文前有七一释名若云念处处唯约所住若云念
住住通能所)体实是慧以慧观守境由念得住
与念相近邻近名念(体实是慧下第二出体若准杂集具二为
体论云念住自体谓慧及念由佛经中有随观言及念住言故今疏随增说慧为体
故俱舍云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慧勤定为体实法加行善言加行善者即相应
五蕴即下明助伴正勤神足例此念处一时辨体而疏云由念得住者即婆沙意若
俱舍云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所以但取以慧为体今疏依婆沙
者是其源故要须明记慧方住故故具以慧由念而住)杂集云一切
菩提分法皆由五门而得建立一所缘二
自体三助伴四修习五修果文或略无义
必须具今初念处身等是所缘念慧为自
体循身观等为修习破四颠倒趣入四谛
身等离系以为其果(杂集云下三辨相差别亦当引證證上前
瑜伽云若于此住即是身等若由此住即
是念慧(今初对治颠倒道文前有七一释名若云念处处唯约所住若云念
住住通能所)体实是慧以慧观守境由念得住
与念相近邻近名念(体实是慧下第二出体若准杂集具二为
体论云念住自体谓慧及念由佛经中有随观言及念住言故今疏随增说慧为体
故俱舍云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慧勤定为体实法加行善言加行善者即相应
五蕴即下明助伴正勤神足例此念处一时辨体而疏云由念得住者即婆沙意若
俱舍云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所以但取以慧为体今疏依婆沙
者是其源故要须明记慧方住故故具以慧由念而住)杂集云一切
菩提分法皆由五门而得建立一所缘二
自体三助伴四修习五修果文或略无义
必须具今初念处身等是所缘念慧为自
体循身观等为修习破四颠倒趣入四谛
身等离系以为其果(杂集云下三辨相差别亦当引證證上前
音释¶ 第 176a 页
后出体等文即第十论今初念下二约当科释一所缘如彰四所由二自体如上出
体三修习如下释文故此三门列名而已破四颠倒下引论辨果趣入四谛者由身
念处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行苦故粗重所显故是故修观行时能治于此轻安于
身差别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乐等诸受是和合爱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
入灭谛观离我识尚无所有惧我断门生涅槃怖永远离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为
断所治法修能治法故身等离系者是论云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能證得身受心法
离系之果由此修习渐能远离身等粗重故问上列有五何唯释四答有二义故一
经唯有四故上疏云文或略无二前已总明出体中云别兼助伴五蕴为性故若别
说者杂集云谓彼相应心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释曰论云等者等取心不相应
行及同时四相亦是助伴类非一故)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蕴
而合想行为法念者为明我所依事我受
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故要此四者治
四倒故谓观身不净治于净倒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三可知(四彰四所由二初对
我对蕴开合为破我故我有四类故合为四即是释前所缘之境故杂集云念住所
体三修习如下释文故此三门列名而已破四颠倒下引论辨果趣入四谛者由身
念处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行苦故粗重所显故是故修观行时能治于此轻安于
身差别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乐等诸受是和合爱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
入灭谛观离我识尚无所有惧我断门生涅槃怖永远离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为
断所治法修能治法故身等离系者是论云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能證得身受心法
离系之果由此修习渐能远离身等粗重故问上列有五何唯释四答有二义故一
经唯有四故上疏云文或略无二前已总明出体中云别兼助伴五蕴为性故若别
说者杂集云谓彼相应心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释曰论云等者等取心不相应
行及同时四相亦是助伴类非一故)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蕴
而合想行为法念者为明我所依事我受
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故要此四者治
四倒故谓观身不净治于净倒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三可知(四彰四所由二初对
我对蕴开合为破我故我有四类故合为四即是释前所缘之境故杂集云念住所
音释¶ 第 176b 页
缘即身受心法上巳略明又云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等疏但列名论主释云由颠
倒觉愚痴凡夫多分计我依止有根身故
(即我所依事)受用苦乐(即我受用事)所了境相(即我自体事)由贪等染污由信等清净(即我染净事)是故最初为正观察真实事相故建立此四种
事为所缘境二除障障有四故即是重明第五修果为治四倒合五为四言治三可
知者如初句苦治乐倒无常治常无我治我故彼论云修不治观故了知诸受皆是
苦故通达诸识依缘差别念念变异故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用者能如是知是
名修果)此次第者从粗至细教对治故智论
云此身既尔不净众生贪者以其情尘生
诸受故计之为乐谁受此乐故次观心念
念生灭后观二蕴皆不自在破此四倒行
四正行开实相门若尔说四倒中何以常
乐我净而为其次此约先重后轻为次第
故(五彰其次第今从粗至细者身色最粗受领外境望身次粗心复为次不约境
故法最为细摄涅槃故粗者易治故云从粗至细教对治故智度论下證次第对治
之相破此四倒下结劝功能亦是修果对于常等以无常等而为王行而非实相由
倒觉愚痴凡夫多分计我依止有根身故
(即我所依事)受用苦乐(即我受用事)所了境相(即我自体事)由贪等染污由信等清净(即我染净事)是故最初为正观察真实事相故建立此四种
事为所缘境二除障障有四故即是重明第五修果为治四倒合五为四言治三可
知者如初句苦治乐倒无常治常无我治我故彼论云修不治观故了知诸受皆是
苦故通达诸识依缘差别念念变异故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用者能如是知是
名修果)此次第者从粗至细教对治故智论
云此身既尔不净众生贪者以其情尘生
诸受故计之为乐谁受此乐故次观心念
念生灭后观二蕴皆不自在破此四倒行
四正行开实相门若尔说四倒中何以常
乐我净而为其次此约先重后轻为次第
故(五彰其次第今从粗至细者身色最粗受领外境望身次粗心复为次不约境
故法最为细摄涅槃故粗者易治故云从粗至细教对治故智度论下證次第对治
之相破此四倒下结劝功能亦是修果对于常等以无常等而为王行而非实相由
音释¶ 第 177a 页
此悟入故称为门二解妨妨以相违答以义别此约轻重前约粗细故谓常倒最重
由计心王而为常故生邪见等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故最为重乐次轻前但计妄乐
不必邪见执乐常等生过浅故次于想行计有主宰主宰不碍有修行故此复次轻
计身为净但生妄贪无大过故故为最轻)然此四处皆容各起
四倒从多计说各语其一(六明倒通局容各起四即是通
义如一身上计其相续但住为常有身为乐身即是我红辉练色如莲如王故名为
净馀三准思从多计下辨其局义身多计净受多计乐等)然观不净等
通于大小瑜伽四十五云菩萨于声闻道
品如实了知如声闻地云何大乘如实了
知谓胜义修及世俗修世俗修者即观不
净等然不计实胜义修者谓离相性(七明观相
同异引瑜伽释小乘略指大乘具二谛修其世俗修多同小乘但知缘假不计为实
则异小耳)大集般若等皆性相双观智论亦尔
乃至不念身受心法无行经云观身毕竟
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
由计心王而为常故生邪见等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故最为重乐次轻前但计妄乐
不必邪见执乐常等生过浅故次于想行计有主宰主宰不碍有修行故此复次轻
计身为净但生妄贪无大过故故为最轻)然此四处皆容各起
四倒从多计说各语其一(六明倒通局容各起四即是通
义如一身上计其相续但住为常有身为乐身即是我红辉练色如莲如王故名为
净馀三准思从多计下辨其局义身多计净受多计乐等)然观不净等
通于大小瑜伽四十五云菩萨于声闻道
品如实了知如声闻地云何大乘如实了
知谓胜义修及世俗修世俗修者即观不
净等然不计实胜义修者谓离相性(七明观相
同异引瑜伽释小乘略指大乘具二谛修其世俗修多同小乘但知缘假不计为实
则异小耳)大集般若等皆性相双观智论亦尔
乃至不念身受心法无行经云观身毕竟
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
音释¶ 第 177b 页
此约如实然有二意一则法性湛然常乐
我净即遣无常等倒二此入法空俱遣八
倒(初正證修相先引二经一论明具二修后引无行有如实修而智论云乃至不
念身受心法者越于世谛故云乃至观身空等亦不取空真如实也文中二意通前
经论但以法性唯破四倒多约性相双修而说后意法空寂寥唯约真实说故中论
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非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亦应云诸佛或说常或说于
无常诸法实相中无常无无常乐净亦尔)胜鬘亦说四念能除
八倒(二广引證成具上二意胜鬘云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
智者则是清净边见者凡夫于五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于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
断见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是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于
身诸根分别思惟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续故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心相续愚
暗不解不知刹那间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故于彼义若过若不及作异想
分别若断若常颠倒众生于五阴中无常常想苦生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一切
罗汉及辟支佛清净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或有众生信佛语
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于佛
我净即遣无常等倒二此入法空俱遣八
倒(初正證修相先引二经一论明具二修后引无行有如实修而智论云乃至不
念身受心法者越于世谛故云乃至观身空等亦不取空真如实也文中二意通前
经论但以法性唯破四倒多约性相双修而说后意法空寂寥唯约真实说故中论
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非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亦应云诸佛或说常或说于
无常诸法实相中无常无无常乐净亦尔)胜鬘亦说四念能除
八倒(二广引證成具上二意胜鬘云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
智者则是清净边见者凡夫于五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于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
断见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是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于
身诸根分别思惟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续故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心相续愚
暗不解不知刹那间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故于彼义若过若不及作异想
分别若断若常颠倒众生于五阴中无常常想苦生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一切
罗汉及辟支佛清净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或有众生信佛语
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于佛
音释¶ 第 178a 页
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胜
财世尊净智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波罗蜜此净智者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
境界况四德智释曰此上经文乃有数重初见诸行无常涅槃是常名断常见者自
有二意一以取相心见不合法体故斯最深玄则常与无常二见双泯方能见理二
者见生死实有可断涅槃实有可證亦不合法体不知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
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若如此知即非二见二从于身诸提下约生死诸蕴起断
常见从于彼义下双结上二以第一义起见著故为若过第二义不知刹那坏为断
不知心相续为常为不及故上皆妄见三从或有众生下明其正见谓破生死无常
常想等为二乘净智见如来法身常乐我净为菩萨正见破常等倒广病而略药不
言修无常行以破常等故显如来常但举其药而略其病不言二乘谓法身等亦无
常等故然皆约五蕴即是总明四念随一一阴容起四倒之义若取言总意别则无
常常想即属心念苦有乐想即是受念无我我想即是法念不净净想即是身念既
是三重破于八倒故云胜鬘亦说四念能除八倒)既除八倒则成
八行涅槃双树四双八只四枯四荣正表
于此(三结成正义例上胜鬘亦有三意若约初意取著生死无常涅槃常等即
财世尊净智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波罗蜜此净智者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
境界况四德智释曰此上经文乃有数重初见诸行无常涅槃是常名断常见者自
有二意一以取相心见不合法体故斯最深玄则常与无常二见双泯方能见理二
者见生死实有可断涅槃实有可證亦不合法体不知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
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若如此知即非二见二从于身诸提下约生死诸蕴起断
常见从于彼义下双结上二以第一义起见著故为若过第二义不知刹那坏为断
不知心相续为常为不及故上皆妄见三从或有众生下明其正见谓破生死无常
常想等为二乘净智见如来法身常乐我净为菩萨正见破常等倒广病而略药不
言修无常行以破常等故显如来常但举其药而略其病不言二乘谓法身等亦无
常等故然皆约五蕴即是总明四念随一一阴容起四倒之义若取言总意别则无
常常想即属心念苦有乐想即是受念无我我想即是法念不净净想即是身念既
是三重破于八倒故云胜鬘亦说四念能除八倒)既除八倒则成
八行涅槃双树四双八只四枯四荣正表
于此(三结成正义例上胜鬘亦有三意若约初意取著生死无常涅槃常等即
音释¶ 第 178b 页
是八倒无念而知生死无常涅槃常等即是八行若依第二意计于生死若常无常
等皆成颠倒故为八倒则非常非无常等而为八行若依第三意谓生死常等佛无
常等即成八倒若谓生死无常等佛法常等即成八行依第三意即双照常无常故
经引二鸟喻常与无常不相舍离依前二意双遮常无常等故中论云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非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亦应云诸佛或说常或说于无常诸法实相
中无常无非常等馀如下说言涅槃双𣗳四双八只者引事證成如来涅槃之处四
面各有一双娑罗之𣗳名娑罗林娑罗此云坚固法瑶云风霜不能改四时莫能迁
以况法身金刚之质老死不能变念念不能易常乐之相也言四双者第三十经云
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以成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以得于净释曰既
云乃至者应言南方双者破苦得乐西方双者破于无我以得于我又阇维经云东
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
涅槃巳东西二双合为一𣗳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𣗳惨然皆
悉变白第一经云尔时娑罗𣗳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释曰为对前后先举东次西
前为破四倒右旋而转又首北者增一阿含云表于佛法久住北天长阿含第四云
佛告阿难安我头南首面向北使佛法久住北天者此必译人不善回文岂有首南
等皆成颠倒故为八倒则非常非无常等而为八行若依第三意谓生死常等佛无
常等即成八倒若谓生死无常等佛法常等即成八行依第三意即双照常无常故
经引二鸟喻常与无常不相舍离依前二意双遮常无常等故中论云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非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亦应云诸佛或说常或说于无常诸法实相
中无常无非常等馀如下说言涅槃双𣗳四双八只者引事證成如来涅槃之处四
面各有一双娑罗之𣗳名娑罗林娑罗此云坚固法瑶云风霜不能改四时莫能迁
以况法身金刚之质老死不能变念念不能易常乐之相也言四双者第三十经云
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以成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以得于净释曰既
云乃至者应言南方双者破苦得乐西方双者破于无我以得于我又阇维经云东
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
涅槃巳东西二双合为一𣗳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𣗳惨然皆
悉变白第一经云尔时娑罗𣗳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释曰为对前后先举东次西
前为破四倒右旋而转又首北者增一阿含云表于佛法久住北天长阿含第四云
佛告阿难安我头南首面向北使佛法久住北天者此必译人不善回文岂有首南
音释¶ 第 179a 页
而面北耶故北首为正然彼经云表尚顺劣机今以意求北方主灭表證寂灭故兼
显履道背苦观寂然经文说𣗳无枯荣言表法之中则有常无常等案智者释云有
枯荣既表常等或以义求或别有据案僧亮云𣗳高五丈许上合下离其华甚白其
实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𣗳鲜荣二𣗳枯悴明法不偏释曰然未知所据理甚昭彰
故以一枯表世间无常一荣表涅槃常等人不究之但见于事不知如来示此桢祥
以表八行遣此八倒)大品明以一切种修四念处(大品
下三别示观相然上引證兼此别示具五教意初瑜伽中声闻地说即小乘教次约
大乘二谛别修即初教意二引大集般若双明通于二意若性相抗行即證成前义
若性相交彻即终教意三引无行经即顿教意今引大品一切种修即圆教意疏文
有三初引经标示言一切种修者即以一切种智同佛修故三智之义已如前引然
有三意一者对乘小乘一切智菩萨道种智如来一切种智今非此意二者别对三
谛亦明三智今亦非此三者约教圆故一谛三谛圆融修耳通因通果今当此意)
云何一切种修应观此身之色法性缘生
故一色一切色缘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双照一一切亦非
显履道背苦观寂然经文说𣗳无枯荣言表法之中则有常无常等案智者释云有
枯荣既表常等或以义求或别有据案僧亮云𣗳高五丈许上合下离其华甚白其
实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𣗳鲜荣二𣗳枯悴明法不偏释曰然未知所据理甚昭彰
故以一枯表世间无常一荣表涅槃常等人不究之但见于事不知如来示此桢祥
以表八行遣此八倒)大品明以一切种修四念处(大品
下三别示观相然上引證兼此别示具五教意初瑜伽中声闻地说即小乘教次约
大乘二谛别修即初教意二引大集般若双明通于二意若性相抗行即證成前义
若性相交彻即终教意三引无行经即顿教意今引大品一切种修即圆教意疏文
有三初引经标示言一切种修者即以一切种智同佛修故三智之义已如前引然
有三意一者对乘小乘一切智菩萨道种智如来一切种智今非此意二者别对三
谛亦明三智今亦非此三者约教圆故一谛三谛圆融修耳通因通果今当此意)
云何一切种修应观此身之色法性缘生
故一色一切色缘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双照一一切亦非
音释¶ 第 179b 页
色非不色双照色不色身念既尔馀三亦
然(法性缘生者谓观此身色非唯但是虚妄颠倒所生之色或谓不净或谓为空
乃是迷于法性令于法性随缘而生名为性起以性融相故一多自在然即中论四
谛品偈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四句初句总显
所依下三句皆带此句谓二因缘故空三因缘故有四因缘故中今法性缘生故一
色一切色即因缘故有也若三乘缘生但各各缘生今是法性缘生法性融故令一
色一切色大品云一切法趣色则一切皆色况十一色举一全[(冰-水+〡)*ㄆ]次句云缘生即空
故一切色一色者即论释缘生故空则差别万殊但一性空之色次法性中故非一
非一切双照一一切者即论因缘故中双非即是双遮辨中以一与一切互即夺故
下双照辨中性相历然不可坏故亦非色等者二约性相以明三观则一多相益上
之数释皆属相摄非色为性文但显中略无空假若具应言法性缘生故色缘生即
空故非色法性即中故非色非不色等亦具遮照中道之义)云何枯荣
表此念处谓法性之色实非是净凡夫计
净是名颠倒实非不净二乘计不净是名
颠倒今观色种即空一切即空空中无净
然(法性缘生者谓观此身色非唯但是虚妄颠倒所生之色或谓不净或谓为空
乃是迷于法性令于法性随缘而生名为性起以性融相故一多自在然即中论四
谛品偈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四句初句总显
所依下三句皆带此句谓二因缘故空三因缘故有四因缘故中今法性缘生故一
色一切色即因缘故有也若三乘缘生但各各缘生今是法性缘生法性融故令一
色一切色大品云一切法趣色则一切皆色况十一色举一全[(冰-水+〡)*ㄆ]次句云缘生即空
故一切色一色者即论释缘生故空则差别万殊但一性空之色次法性中故非一
非一切双照一一切者即论因缘故中双非即是双遮辨中以一与一切互即夺故
下双照辨中性相历然不可坏故亦非色等者二约性相以明三观则一多相益上
之数释皆属相摄非色为性文但显中略无空假若具应言法性缘生故色缘生即
空故非色法性即中故非色非不色等亦具遮照中道之义)云何枯荣
表此念处谓法性之色实非是净凡夫计
净是名颠倒实非不净二乘计不净是名
颠倒今观色种即空一切即空空中无净
音释¶ 第 180a 页
云何染著则凡净倒破枯念处成色种不
坏假名则一切皆假分别名相不可尽极
假智常净云何滞空而取灰断言色不净
是名二乘不净倒破荣念处成是以八倒
俱破枯荣双立观色本际非空非假则一
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净倒非假故非
净倒既非二边乃名中道佛会此理故于
中间而般涅槃馀三类此(假智常净者由假观中分别名
相知凡之不净妄计为净二乘谓实妄谓不净今依佛慧如螺髻见故云常净是以
下后辨中道于中二意先结前生后即双照辨中后观色本际下双遮辨中)是
则对治法药其数有四法性观智名之为
念一谛三谛名之为处一切即空诸倒枯
荣无不空寂一切即假二边双树无不成
立一切即中无非法界(初正结四念如常所明身等但是所
缘观无常等但破常等今是法性之四一一皆破八倒故云法药称性观智方称为
坏假名则一切皆假分别名相不可尽极
假智常净云何滞空而取灰断言色不净
是名二乘不净倒破荣念处成是以八倒
俱破枯荣双立观色本际非空非假则一
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净倒非假故非
净倒既非二边乃名中道佛会此理故于
中间而般涅槃馀三类此(假智常净者由假观中分别名
相知凡之不净妄计为净二乘谓实妄谓不净今依佛慧如螺髻见故云常净是以
下后辨中道于中二意先结前生后即双照辨中后观色本际下双遮辨中)是
则对治法药其数有四法性观智名之为
念一谛三谛名之为处一切即空诸倒枯
荣无不空寂一切即假二边双树无不成
立一切即中无非法界(初正结四念如常所明身等但是所
缘观无常等但破常等今是法性之四一一皆破八倒故云法药称性观智方称为
音释¶ 第 180b 页
念四念之处皆具三谛一切圆融)只一念心广远若此故
深观念处即坐道场更不须馀机宜不同
故说馀品一科既尔深奥馀六仿此可知
下文之中但略释相说者有力一一开示
今经但云观身不言净不净等从通相说
显包含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一
** 音释
猗
(于宜切)。
暖
(乃管切与煖同)。
鬘
(莫班切)。
抗
(口浪切敌也)。
深观念处即坐道场更不须馀机宜不同
故说馀品一科既尔深奥馀六仿此可知
下文之中但略释相说者有力一一开示
今经但云观身不言净不净等从通相说
显包含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一
** 音释
猗
(于宜切)。
暖
(乃管切与煖同)。
鬘
(莫班切)。
抗
(口浪切敌也)。
音释¶ 第 181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二 约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
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
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
世间贪忧。」
【文中二初别观身念后如是下类显馀三
今初观身自有内等三观此三智论瑜伽
广显其相今略举一两瑜伽云内自有情
色为内身外非情色为外身他有情数为
内外身初即自身我爱爱故次即资具等
我所爱故后即眷属妻子彼我我爱我所
爱故智论二十八亦广明此五十三又云
自身名内他身名外而不明内外取下释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
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
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
世间贪忧。」
【文中二初别观身念后如是下类显馀三
今初观身自有内等三观此三智论瑜伽
广显其相今略举一两瑜伽云内自有情
色为内身外非情色为外身他有情数为
内外身初即自身我爱爱故次即资具等
我所爱故后即眷属妻子彼我我爱我所
爱故智论二十八亦广明此五十三又云
自身名内他身名外而不明内外取下释
音释¶ 第 181b 页
意但合前二故所以有此三者破三种邪
行故有人著内情多舍妻财以全身有著
外情多贪财丧躯为妻舍命有二俱著破
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约三人对治各别若
约一人起观始终谓先观自身求净等不
可得或当外有次便观外复不可得便生
疑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之时于内
或错次内外俱观亦不可得初二是别后
一是总以斯二释明知但合前二为内外
身(今初观身者瑜伽明三各别有体身是聚义故外无情亦得名身智论二意前
约三人修观各别后约一人修观浅深)今初观内身初标别
所缘(今初观内身者疏文有四一所缘念处所缘即身受心法今明内身即别
举身中少分以为所缘)次循身观者总显修相智论
云寻随观察知其不净等然循有二义一
寻义五种不净遍寻求故二随义谓虽冥
行故有人著内情多舍妻财以全身有著
外情多贪财丧躯为妻舍命有二俱著破
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约三人对治各别若
约一人起观始终谓先观自身求净等不
可得或当外有次便观外复不可得便生
疑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之时于内
或错次内外俱观亦不可得初二是别后
一是总以斯二释明知但合前二为内外
身(今初观身者瑜伽明三各别有体身是聚义故外无情亦得名身智论二意前
约三人修观各别后约一人修观浅深)今初观内身初标别
所缘(今初观内身者疏文有四一所缘念处所缘即身受心法今明内身即别
举身中少分以为所缘)次循身观者总显修相智论
云寻随观察知其不净等然循有二义一
寻义五种不净遍寻求故二随义谓虽冥
音释¶ 第 182a 页
目了见身之影像随顺本质相似性故前
标内身即是本质今云循身即是影像此
杂集意(次循身下二修习先总标举以何寻求瑜伽云即闻思修慧此杂集
意者论文语隐故取意释论云云何修循身观由随观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
随观于身境随观身相似性故名于身循身观由随观察分别影像身门审谛观察
本质身故)次勤勇念知显修之仪以贪等世事
无始恶习离之甚难过于世间慈父离于
孝子故须精进方能除遣(次勤勇下二别显修仪疏顺经
略若准杂集云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习差别故
此有九修一论云欲修习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二勤修习为对治懈怠随烦恼三
策修习为对治沈掉随烦恼四励修习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心下劣性者谓于
下胜品所證功德由自轻蔑心生怯弱性五勇猛修习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疏
漏疲倦者谓能引蚊䖟等处所逼恼六不息修习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
恼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馀胜进善品七正念修习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
恼八正知修习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而行先
标内身即是本质今云循身即是影像此
杂集意(次循身下二修习先总标举以何寻求瑜伽云即闻思修慧此杂集
意者论文语隐故取意释论云云何修循身观由随观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
随观于身境随观身相似性故名于身循身观由随观察分别影像身门审谛观察
本质身故)次勤勇念知显修之仪以贪等世事
无始恶习离之甚难过于世间慈父离于
孝子故须精进方能除遣(次勤勇下二别显修仪疏顺经
略若准杂集云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习差别故
此有九修一论云欲修习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二勤修习为对治懈怠随烦恼三
策修习为对治沈掉随烦恼四励修习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心下劣性者谓于
下胜品所證功德由自轻蔑心生怯弱性五勇猛修习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疏
漏疲倦者谓能引蚊䖟等处所逼恼六不息修习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
恼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馀胜进善品七正念修习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
恼八正知修习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而行先
音释¶ 第 182b 页
越学处后生悔恼九不放逸修习为对治舍诸善轭随烦恼舍善轭者由放逸过失
故于所造修胜进善品舍勤方便不能究竟释曰今经但有其四而疏文中以四[(冰-水+〡)*ㄆ]
九而文有三初明勤意过于世间慈父等者智论云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
知识易离别亲戚难离别亲戚易离别自身难亲戚即父母等故云过也故须勤勇)
勤即欲勤策励勇谓勇猛不息念则明记
不忘知则决断无悔(勤即欲勤下二正释修相即以论四修释
一勤字四皆勤类故次以五六二修释勇故云勇谓勇猛不息三念四知同论七八)
又心若驰散当念老病死苦三恶道苦身
命无常佛法欲灭名为念知则能鞭心令
复本观便生勤勇具上诸义则不放逸(又心
若驰散下三重释念知含其第九不放逸修言重释者上释明本念知今释策其退
败准西域法维那乘众于晨朝时常诵此言以策懈怠言则能鞭心令复本观者即
庄子意如人驱羊不及群者谓之为后鞭令及群故云鞭后修心如羊驰散如不及
详令复本观即及群也无常三途等即是鞭也)次言除世间贪忧
者即观之果有所离故观身不净本为治
故于所造修胜进善品舍勤方便不能究竟释曰今经但有其四而疏文中以四[(冰-水+〡)*ㄆ]
九而文有三初明勤意过于世间慈父等者智论云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
知识易离别亲戚难离别亲戚易离别自身难亲戚即父母等故云过也故须勤勇)
勤即欲勤策励勇谓勇猛不息念则明记
不忘知则决断无悔(勤即欲勤下二正释修相即以论四修释
一勤字四皆勤类故次以五六二修释勇故云勇谓勇猛不息三念四知同论七八)
又心若驰散当念老病死苦三恶道苦身
命无常佛法欲灭名为念知则能鞭心令
复本观便生勤勇具上诸义则不放逸(又心
若驰散下三重释念知含其第九不放逸修言重释者上释明本念知今释策其退
败准西域法维那乘众于晨朝时常诵此言以策懈怠言则能鞭心令复本观者即
庄子意如人驱羊不及群者谓之为后鞭令及群故云鞭后修心如羊驰散如不及
详令复本观即及群也无常三途等即是鞭也)次言除世间贪忧
者即观之果有所离故观身不净本为治
音释¶ 第 183a 页
贪行者既离五欲世乐未得定乐或时生
忧如鱼乐水常求乐事还念本欲多生此
二故偏遣之又贪为五盖之首贪除则五
盖尽去如破竹初节忧于五受之中偏能
障定如灭恶贼先除巨害故偏说之。
其不净等广如二论如实观相已如上说
次观外身及内外身所观小异观相大同
(其不净下谓助伴自性等)。】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
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
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后例馀三念处者准瑜伽意依前内等三
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随所依生亦有内
等(准瑜伽等者释后三念处内等三观引二论明初瑜伽意云如观上内身以自
身五根为境对之成触触故生受领不净等是名内受观上外身及内外身生受例
忧如鱼乐水常求乐事还念本欲多生此
二故偏遣之又贪为五盖之首贪除则五
盖尽去如破竹初节忧于五受之中偏能
障定如灭恶贼先除巨害故偏说之。
其不净等广如二论如实观相已如上说
次观外身及内外身所观小异观相大同
(其不净下谓助伴自性等)。】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
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
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后例馀三念处者准瑜伽意依前内等三
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随所依生亦有内
等(准瑜伽等者释后三念处内等三观引二论明初瑜伽意云如观上内身以自
身五根为境对之成触触故生受领不净等是名内受观上外身及内外身生受例
音释¶ 第 183b 页
然如受既尔心法亦然)智论之意大同于此论问云
于四念中心唯是内受法唯外身通内外
云何于四皆有内等答受有二种一身二
心心受名内身受名外又意识相应受名
内五识相应受名外等心虽是内缘外法
故名外五识一向是外又定心为内散心
为外法虽是外缘内法心数法名内缘外
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外(智论云者
释有小异心唯是内者心是已之心王意根摄故言受法唯外者谓十二入中受唯
在外法入摄故受必受于六尘境故法谓想行想取外相行即思惟等触前境故故
唯在外言身通内外者观于自身为内妻子等为外答受有二下论答疏文有三初
别明三念内外二义谓此三念前二各二义受中一约身心二受五根所受名身受
六识所受名心受第二义就六识中自分内外次心虽下明心念二义后法虽是外
下法唯一义谓唯心故初义大同瑜伽馀皆不同)后三念处亦合
前二以为内外馀如二论其循历观相如
于四念中心唯是内受法唯外身通内外
云何于四皆有内等答受有二种一身二
心心受名内身受名外又意识相应受名
内五识相应受名外等心虽是内缘外法
故名外五识一向是外又定心为内散心
为外法虽是外缘内法心数法名内缘外
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外(智论云者
释有小异心唯是内者心是已之心王意根摄故言受法唯外者谓十二入中受唯
在外法入摄故受必受于六尘境故法谓想行想取外相行即思惟等触前境故故
唯在外言身通内外者观于自身为内妻子等为外答受有二下论答疏文有三初
别明三念内外二义谓此三念前二各二义受中一约身心二受五根所受名身受
六识所受名心受第二义就六识中自分内外次心虽下明心念二义后法虽是外
下法唯一义谓唯心故初义大同瑜伽馀皆不同)后三念处亦合
前二以为内外馀如二论其循历观相如
音释¶ 第 184a 页
先总说。】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
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
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
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巳生诸善法为住
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第二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
不烧故次辨之(第二正勤下疏文有四一来意中谓蹑前断法喻双
辨瑜伽但云如是于四念住中惯习行故巳能除遣粗重颠倒巳能了达善不善法
从此无间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等)精进为其自体(精进者第二出
体即善十一中勤也唯识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
善为业勇表胜进拣诸染法捍表精纯拣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释曰勇明念
念高胜非如染法设虽增长望诸善品皆名为退不得名进捍表精纯不同无覆无
记之净也)故总名勤拣非九十五种相违之勤
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义分四前二勤断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
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
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
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巳生诸善法为住
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第二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
不烧故次辨之(第二正勤下疏文有四一来意中谓蹑前断法喻双
辨瑜伽但云如是于四念住中惯习行故巳能除遣粗重颠倒巳能了达善不善法
从此无间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等)精进为其自体(精进者第二出
体即善十一中勤也唯识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
善为业勇表胜进拣诸染法捍表精纯拣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释曰勇明念
念高胜非如染法设虽增长望诸善品皆名为退不得名进捍表精纯不同无覆无
记之净也)故总名勤拣非九十五种相违之勤
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义分四前二勤断
音释¶ 第 184b 页
二恶是止恶行后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
二善二恶皆所缘境前中未生之恶遏令
不生已生之恶断令不续后二未生善令
生已生令广(故总名勤下三释名有三一正释分二先仍前出体以释
总名前二勤断下释别名义当辨相于中有三初束四为二不出恶止善行前中未
生下三拣四别相未生之恶遏令不生者遏者止也经云为不生故瑜伽云若未和
合未现前名未生为令不生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皆不复生言已生之恶断令
不续者经云为断故瑜伽云已和合已现前名已生先已和合为断故𤼵起希愿我
当于彼一切皆不忍受断灭除遣释曰只令不续即断灭除遣故远公云已起谢往
云何可除此乃断于已生种类在未来者令不相续非谓断于起已灭者后二未生
者经云为生故瑜伽云谓于未得未现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𤼵心希愿
𤼵起猛利希求获得欲求现前言已生令广者经云为令增广瑜伽云谓已获得已
现在前所有善法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于此善法明
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
是说言令修圆满今经文略但云增广亦摄瑜伽令住明了及圆满言远公亦云已
二善二恶皆所缘境前中未生之恶遏令
不生已生之恶断令不续后二未生善令
生已生令广(故总名勤下三释名有三一正释分二先仍前出体以释
总名前二勤断下释别名义当辨相于中有三初束四为二不出恶止善行前中未
生下三拣四别相未生之恶遏令不生者遏者止也经云为不生故瑜伽云若未和
合未现前名未生为令不生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皆不复生言已生之恶断令
不续者经云为断故瑜伽云已和合已现前名已生先已和合为断故𤼵起希愿我
当于彼一切皆不忍受断灭除遣释曰只令不续即断灭除遣故远公云已起谢往
云何可除此乃断于已生种类在未来者令不相续非谓断于起已灭者后二未生
者经云为生故瑜伽云谓于未得未现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𤼵心希愿
𤼵起猛利希求获得欲求现前言已生令广者经云为令增广瑜伽云谓已获得已
现在前所有善法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于此善法明
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
是说言令修圆满今经文略但云增广亦摄瑜伽令住明了及圆满言远公亦云已
音释¶ 第 185a 页
生谢往云何可崇曰此亦崇彼已生种类在未来者令其续起上云圆满已是种类)
亦名四正断后二是修而言断者善是断
处正修断者断懈怠故故瑜伽云一律仪
断二者断断三修习断四防护断(故瑜伽下五引
论正證后二是断以四皆名断故一律仪断者即已生恶法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
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二断断者即未生恶法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
不现前断为断故断名为断断释曰此意明断绝不生三脩习断者即未生善法由
于善法数数脩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名脩习断四防护断即已生一切
善法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脩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脩习
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名防护断释曰上疏云善是断处正脩断者断
懈怠故即斯意也由脩习为能断故然瑜伽初释先明未生恶与今经次同而说四
断即先明己生恶不正释所以而下结云复云何知此中略义谓为显示于黑白品
舍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释曰意明是二恶二善
各以前义为增上意乐后义为加行圆满已生恶令断是意乐未生不生即是圆满
故先辨已生此约脩行之时前据说时先明未生后辨已生谓为物说时应云若未
亦名四正断后二是修而言断者善是断
处正修断者断懈怠故故瑜伽云一律仪
断二者断断三修习断四防护断(故瑜伽下五引
论正證后二是断以四皆名断故一律仪断者即已生恶法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
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二断断者即未生恶法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
不现前断为断故断名为断断释曰此意明断绝不生三脩习断者即未生善法由
于善法数数脩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名脩习断四防护断即已生一切
善法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脩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脩习
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名防护断释曰上疏云善是断处正脩断者断
懈怠故即斯意也由脩习为能断故然瑜伽初释先明未生恶与今经次同而说四
断即先明己生恶不正释所以而下结云复云何知此中略义谓为显示于黑白品
舍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释曰意明是二恶二善
各以前义为增上意乐后义为加行圆满已生恶令断是意乐未生不生即是圆满
故先辨已生此约脩行之时前据说时先明未生后辨已生谓为物说时应云若未
音释¶ 第 185b 页
生恶莫令生已生者即须断若脩行时尔时有恶即须断除莫令复生故远公云恶
中先说未生者此约说时非行时也善中先明未生者善非本有习之方起是以先
起未生故释中又云亦可已生是其先成无明住地细故后除未生是其四住现惑
粗故先断)然其善恶有通有别别正取前念处
观中懈怠五盖等以为不善其能对治为
所生善约大乘说勤观法性除实相之外
皆名为恶(然其善恶下三拣通局疏文有二先明局也此门兼拣权实疏
唯显实然瑜伽云云何名恶不善法谓欲尘染污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
烦恼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善对治若结对治释曰此即疏文中别者
是也论下广说恶不善相大意不出前也若约大乘下此言辨通此应有二一通一
切事恶二约理说如今疏文唯实相为善馀皆为恶则取善相亦名为恶斯则实教
脩正断意亦应言若有可断不名真断无断断者则无所断无勤之勤方名为勤故
法句经云若起诸精进是妄非精进若能无有妄精进无有涯)就一一勤
中文皆有四今初一未生不善法此举所
缘二为不生故明修观意三欲生者起希
中先说未生者此约说时非行时也善中先明未生者善非本有习之方起是以先
起未生故释中又云亦可已生是其先成无明住地细故后除未生是其四住现惑
粗故先断)然其善恶有通有别别正取前念处
观中懈怠五盖等以为不善其能对治为
所生善约大乘说勤观法性除实相之外
皆名为恶(然其善恶下三拣通局疏文有二先明局也此门兼拣权实疏
唯显实然瑜伽云云何名恶不善法谓欲尘染污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
烦恼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善对治若结对治释曰此即疏文中别者
是也论下广说恶不善相大意不出前也若约大乘下此言辨通此应有二一通一
切事恶二约理说如今疏文唯实相为善馀皆为恶则取善相亦名为恶斯则实教
脩正断意亦应言若有可断不名真断无断断者则无所断无勤之勤方名为勤故
法句经云若起诸精进是妄非精进若能无有妄精进无有涯)就一一勤
中文皆有四今初一未生不善法此举所
缘二为不生故明修观意三欲生者起希
音释¶ 第 186a 页
愿心是修习依止即增上意乐圆满四勤
精进下正显修习即加行圆满勤精进者
常自策励发心正断者谓策心持心馀三
处文例此可知(就一一者释文中三初释初勤疏节经文以为四节
初一所缘后二脩习第三脩果前已出体助伴一种念处总明五门具矣杂集论云
正断脩习如经所说欲生策励𤼵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脩正勤及所依止
所依止者谓欲乐为先𤼵精进故故疏云𤼵希愿心希愿即欲勤精进下即杂集云
正勤者为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顾恋所缘境纯脩对
治尔时名策励即勤精进字𤼵心正断者谓若沉没随烦恼生时为欲损减彼故以
净妙等作意策练其心若掉举随烦恼生时即以内證略摄门制持其心尔时名为
𤼵起正勤而疏增上意乐加行圆满即瑜伽文彼论结云当知此中由欲故增上意
乐圆满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瑜伽师云唯有如是正所应作
事谓为断灭所应断事及为获得所应得事先当起希愿乐等细寻上二论疏文易
了)若二恶不生弃舍二善得生增广是正
勤果(若二恶下三显果中已生未生之恶弃舍已生恶已生未生之善增广已
精进下正显修习即加行圆满勤精进者
常自策励发心正断者谓策心持心馀三
处文例此可知(就一一者释文中三初释初勤疏节经文以为四节
初一所缘后二脩习第三脩果前已出体助伴一种念处总明五门具矣杂集论云
正断脩习如经所说欲生策励𤼵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脩正勤及所依止
所依止者谓欲乐为先𤼵精进故故疏云𤼵希愿心希愿即欲勤精进下即杂集云
正勤者为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顾恋所缘境纯脩对
治尔时名策励即勤精进字𤼵心正断者谓若沉没随烦恼生时为欲损减彼故以
净妙等作意策练其心若掉举随烦恼生时即以内證略摄门制持其心尔时名为
𤼵起正勤而疏增上意乐加行圆满即瑜伽文彼论结云当知此中由欲故增上意
乐圆满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瑜伽师云唯有如是正所应作
事谓为断灭所应断事及为获得所应得事先当起希愿乐等细寻上二论疏文易
了)若二恶不生弃舍二善得生增广是正
勤果(若二恶下三显果中已生未生之恶弃舍已生恶已生未生之善增广已
音释¶ 第 186b 页
生善杂集论云正断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治中若得若增是名脩果)第
三四神足者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
定制则所欲自在。
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
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證世间胜法世
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
举喻也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
所欲如心故(神即神通下二释名也引论中二先喻后内出世下合)
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
神足自体即三摩地。
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利乐欲勤谓
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守境观即是
慧由闻教法内自拣择由欲增上力證心
一境性名为欲定馀三亦然勤观心性名
三四神足者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
定制则所欲自在。
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
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證世间胜法世
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
举喻也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
所欲如心故(神即神通下二释名也引论中二先喻后内出世下合)
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
神足自体即三摩地。
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利乐欲勤谓
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守境观即是
慧由闻教法内自拣择由欲增上力證心
一境性名为欲定馀三亦然勤观心性名
音释¶ 第 187a 页
为上定皆从加行受名(欲勤心下五明助伴即是辨相于中
有二一标释也标四助者谓由此四亲能助故若通明助伴已见念处之初释中言
欲者瑜伽意云谓能生乐欲于诸不善自性因缘过患对治审正思察起心一境念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能出离审正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脩习故触一境性
能害现行故名欲定勤谓精勤者谓自策自励𤼵勤精进以断二恶脩二善故心即
是定者谓专心守护即名为心此是加行得心一境性故名为定杂集云心三摩地
者谓由先脩定力触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于前生数脩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
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转变由此速證心一境性释曰此明由昔种子
其心任运趣定即是加行亦有经论名为念定系意住故故能守境由欲增上力下
结成定名皆从加行下受别名也即以因名果若四皆名定则因从果称)此四
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
等以发心中持心能生心定持太举故策
心能生观定策太沉故是以随一念处有
四正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此四加行下二彰其所因
因前正勤生故前云欲生此名欲定前云勤精进此为勤定前𤼵心中开出策心持
有二一标释也标四助者谓由此四亲能助故若通明助伴已见念处之初释中言
欲者瑜伽意云谓能生乐欲于诸不善自性因缘过患对治审正思察起心一境念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能出离审正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脩习故触一境性
能害现行故名欲定勤谓精勤者谓自策自励𤼵勤精进以断二恶脩二善故心即
是定者谓专心守护即名为心此是加行得心一境性故名为定杂集云心三摩地
者谓由先脩定力触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于前生数脩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
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转变由此速證心一境性释曰此明由昔种子
其心任运趣定即是加行亦有经论名为念定系意住故故能守境由欲增上力下
结成定名皆从加行下受别名也即以因名果若四皆名定则因从果称)此四
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
等以发心中持心能生心定持太举故策
心能生观定策太沉故是以随一念处有
四正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此四加行下二彰其所因
因前正勤生故前云欲生此名欲定前云勤精进此为勤定前𤼵心中开出策心持
音释¶ 第 187b 页
心故有心观二定)。】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
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
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先别明欲定后修行精进下通显馀
三今初言修行欲定者标举所修助伴自
体断行二字总显修相亦修之果(标举所脩者欲
为助伴定为自体断行等者对下依止厌等别明脩相故云总明对下成就神足正
明于果故云亦脩之果)云何修相此复二种一修习
欲定能断现行诸惑缠故二为欲永害所
有随眠修八断行谓欲勤信安念正知思
及舍云何亦果若将断行属下成就则断
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
(脩八断行者疏文具足瑜伽二十九释欲勤心观竟云如是脩习时有八断行为欲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
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
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先别明欲定后修行精进下通显馀
三今初言修行欲定者标举所修助伴自
体断行二字总显修相亦修之果(标举所脩者欲
为助伴定为自体断行等者对下依止厌等别明脩相故云总明对下成就神足正
明于果故云亦脩之果)云何修相此复二种一修习
欲定能断现行诸惑缠故二为欲永害所
有随眠修八断行谓欲勤信安念正知思
及舍云何亦果若将断行属下成就则断
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
(脩八断行者疏文具足瑜伽二十九释欲勤心观竟云如是脩习时有八断行为欲
音释¶ 第 188a 页
永害诸随眠故为令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一欲二策励三信四安五念六正
知七思八舍瑜伽意云欲希望乐欲我于何时脩定圆满灭恶随眠二策励不舍加
行三于上所證深生信解四心生欢喜渐除粗重五安住其心于奢摩他六住毗钵
舍那慧品七心造所作能顺止观八三世之中心无染污结云由二因缘于随眠断
分别了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对文可知杂集同此更依彼释
论云如是八种略摄为四一加行二摄受三系属四对治一加行者谓欲精进信欲
为精进依信为欲因所以者何一由欲求故为得此义故𤼵勤精进如是欲求不离
于信有体等故二摄受者谓要由此轻安摄益身心故三系属者谓正念正知由不
妄所缘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随其次第四对治者谓思舍策心持
心二加行力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又能引𤼵离随烦恼止等相故与前九脩亦大同
也)后依止厌下复显修相兼辨所缘准杂
集论五根已下方缘四谛为境七觉已下
方有依止厌等以为修相今经神足即缘
四谛而修谓缘苦修必依厌苦若缘集修
必依离欲若缘灭修必求證灭若缘道修
知七思八舍瑜伽意云欲希望乐欲我于何时脩定圆满灭恶随眠二策励不舍加
行三于上所證深生信解四心生欢喜渐除粗重五安住其心于奢摩他六住毗钵
舍那慧品七心造所作能顺止观八三世之中心无染污结云由二因缘于随眠断
分别了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对文可知杂集同此更依彼释
论云如是八种略摄为四一加行二摄受三系属四对治一加行者谓欲精进信欲
为精进依信为欲因所以者何一由欲求故为得此义故𤼵勤精进如是欲求不离
于信有体等故二摄受者谓要由此轻安摄益身心故三系属者谓正念正知由不
妄所缘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随其次第四对治者谓思舍策心持
心二加行力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又能引𤼵离随烦恼止等相故与前九脩亦大同
也)后依止厌下复显修相兼辨所缘准杂
集论五根已下方缘四谛为境七觉已下
方有依止厌等以为修相今经神足即缘
四谛而修谓缘苦修必依厌苦若缘集修
必依离欲若缘灭修必求證灭若缘道修
音释¶ 第 188b 页
必趣灭苦之行能舍于苦缘此境时必求
修习故云回向(复显脩相者对上断行兼显脩故名为复显即脩习
门兼辨所缘者缘四谛故即第一所缘也缘此境时者杂集之中名为弃舍义一同
此)亦是加行等四道下文依止厌等并同
此释(亦是加行等者即远公意此约分位而释一加行道为厌观过厌背故二
见道为离除见惑故三脩道为灭断脩惑故四无学道为舍同涅槃故亦即杂集八
断之中摄为四义厌即加行离即摄受得轻安故灭即系属不忘所缘心一境故回
向于舍即是对治舍沉掉故何以念处正勤无此四耶得定成就方有此故)第
四五根现观方便道增上名根五根自体
即信等五此五通于生起出世间法而为
增上前四复能起后得增上名而信为上
首能起馀四(第四五根文前有四一总标举既属忍位忍可谛理脩印
顺定故为方便亦即所缘故论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方便所摄作
此行故此五通下四别释五得根名此中有二先明五根通望出世以得根名前四
复能下后明前四复望于后以得根名谓信起后四进起后三念起后二定起后一
修习故云回向(复显脩相者对上断行兼显脩故名为复显即脩习
门兼辨所缘者缘四谛故即第一所缘也缘此境时者杂集之中名为弃舍义一同
此)亦是加行等四道下文依止厌等并同
此释(亦是加行等者即远公意此约分位而释一加行道为厌观过厌背故二
见道为离除见惑故三脩道为灭断脩惑故四无学道为舍同涅槃故亦即杂集八
断之中摄为四义厌即加行离即摄受得轻安故灭即系属不忘所缘心一境故回
向于舍即是对治舍沉掉故何以念处正勤无此四耶得定成就方有此故)第
四五根现观方便道增上名根五根自体
即信等五此五通于生起出世间法而为
增上前四复能起后得增上名而信为上
首能起馀四(第四五根文前有四一总标举既属忍位忍可谛理脩印
顺定故为方便亦即所缘故论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方便所摄作
此行故此五通下四别释五得根名此中有二先明五根通望出世以得根名前四
复能下后明前四复望于后以得根名谓信起后四进起后三念起后二定起后一
音释¶ 第 189a 页
其最后慧根唯望出世而有增上即瑜伽意)。】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
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先别明信根后通显馀四二段中各
先标举所修后依止等别显修相下之三
科例此可知。
今此所修即于谛实深忍乐欲馀四即于
前所信策勤而行明记不忘系缘一境拣
择是非馀如前说(今此所脩下二显脩相若通显脩相即依止厌
等故下总例云馀如前说今但别示信等之相于中二先释信后例释馀四此文稍
略杂集论中皆相蹑云精进根者既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脩习念
根于诸谛实𤼵精进已起不忘失行脩习定根于诸谛实既系念已起心一性行脩
习慧根已于诸谛心既得定起拣择行脩习斯慧疏文虽略义已矣)然始
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
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先别明信根后通显馀四二段中各
先标举所修后依止等别显修相下之三
科例此可知。
今此所修即于谛实深忍乐欲馀四即于
前所信策勤而行明记不忘系缘一境拣
择是非馀如前说(今此所脩下二显脩相若通显脩相即依止厌
等故下总例云馀如前说今但别示信等之相于中二先释信后例释馀四此文稍
略杂集论中皆相蹑云精进根者既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脩习念
根于诸谛实𤼵精进已起不忘失行脩习定根于诸谛实既系念已起心一性行脩
习慧根已于诸谛心既得定起拣择行脩习斯慧疏文虽略义已矣)然始
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
音释¶ 第 189b 页
由前三科则信不可拔(然始入下第三通妨难云佛法大海
初信能入何以至此方立信耶通意可知今由前三科者即三四也故瑜伽云由如
是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故于大师弟子所證深生信解深生净信此清净
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复应问言信由三科信不可拔馀四由何复不可拔答馀四
前脩至此成根于理何失)此中念即念处中念进即正
勤定则神足慧即缘四谛慧前三至此总
得名根(此中念者四别示体性前虽总云即信等为体未知信等从何而来
故此示之念进定三即前三品为顺三品故先明念慧即缘四谛慧即依止厌等念
已配于念处故云慧是缘四谛慧理实慧根通前三科四念慧为体故正勤勤观二
善故神足有观定故然其后二但是助伴故不说之四念虽即慧是其体现名念故
所以但云观四谛慧以为慧也又前三科前二虽未建立依止厌等而义通四谛故
云缘四谛慧)若依位者在于见道之前则以速
发现观而为其果今在四地即应以发后
地为果(若依位下第五辨果于中有二先依论辨杂集云五根脩果谓能速
𤼵现观由此增上力故不久便能生见道故又能脩治暖顶引𤼵忍世第一法即于
初信能入何以至此方立信耶通意可知今由前三科者即三四也故瑜伽云由如
是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故于大师弟子所證深生信解深生净信此清净
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复应问言信由三科信不可拔馀四由何复不可拔答馀四
前脩至此成根于理何失)此中念即念处中念进即正
勤定则神足慧即缘四谛慧前三至此总
得名根(此中念者四别示体性前虽总云即信等为体未知信等从何而来
故此示之念进定三即前三品为顺三品故先明念慧即缘四谛慧即依止厌等念
已配于念处故云慧是缘四谛慧理实慧根通前三科四念慧为体故正勤勤观二
善故神足有观定故然其后二但是助伴故不说之四念虽即慧是其体现名念故
所以但云观四谛慧以为慧也又前三科前二虽未建立依止厌等而义通四谛故
云缘四谛慧)若依位者在于见道之前则以速
发现观而为其果今在四地即应以发后
地为果(若依位下第五辨果于中有二先依论辨杂集云五根脩果谓能速
𤼵现观由此增上力故不久便能生见道故又能脩治暖顶引𤼵忍世第一法即于
音释¶ 第 190a 页
现身已入顺决择分位故今在四地下二就经辨)。】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
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
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减不信等障故复
名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忍故名为
力(魔梵惑下一不为他伏于中先引杂集及瑜伽二十九云若复了知前后所證
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證出世间法生深胜解难伏制故说名信力谁不能伏
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婆罗门若馀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
不能伏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馀精进等亦名为力又能损减下二能伏于
他引于二论以果释力文中分二先暗引杂集论云所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
故胜过于前虽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相似然不可屈伏等义有差别故别立觉分
今疏即此论文兼含瑜伽但明伏他论云由上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
能證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智度论下二明引智度论以果释力然依杂集即现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
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
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减不信等障故复
名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忍故名为
力(魔梵惑下一不为他伏于中先引杂集及瑜伽二十九云若复了知前后所證
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證出世间法生深胜解难伏制故说名信力谁不能伏
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婆罗门若馀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
不能伏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馀精进等亦名为力又能损减下二能伏于
他引于二论以果释力文中分二先暗引杂集论云所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
故胜过于前虽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相似然不可屈伏等义有差别故别立觉分
今疏即此论文兼含瑜伽但明伏他论云由上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
能證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智度论下二明引智度论以果释力然依杂集即现
音释¶ 第 190b 页
观亲近道义通大小今约菩萨故得无生法忍若初地见道称无生者亦是现观)。
第六七觉觉谓觉了若依位说即现观自
性如实觉慧觉法自性觉支自体即念等
七(若依位下二别示觉体释成觉义是释通名故瑜伽云诸已證入正性离生补
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释名意也亦即所缘故杂集云七觉所缘
谓四圣谛如实性实性者即胜义清净所缘故故疏云觉法自性法自性者即四谛
如实性觉即上如实觉慧之用以所观境释成觉义亦以能觉显所观境二义相成
觉支自体下第二出体然上约如实总体今辨随相别体谓七各一法为性念定择
法即别境五中念定慧三择即慧故精进猗舍即善十一中三法所摄精进即勤猗
即轻安舍即行舍喜即受蕴受即遍行五法中摄)。】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
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
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
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亦二先别明念觉后通显馀六然七
第六七觉觉谓觉了若依位说即现观自
性如实觉慧觉法自性觉支自体即念等
七(若依位下二别示觉体释成觉义是释通名故瑜伽云诸已證入正性离生补
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释名意也亦即所缘故杂集云七觉所缘
谓四圣谛如实性实性者即胜义清净所缘故故疏云觉法自性法自性者即四谛
如实性觉即上如实觉慧之用以所观境释成觉义亦以能觉显所观境二义相成
觉支自体下第二出体然上约如实总体今辨随相别体谓七各一法为性念定择
法即别境五中念定慧三择即慧故精进猗舍即善十一中三法所摄精进即勤猗
即轻安舍即行舍喜即受蕴受即遍行五法中摄)。】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
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
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
依止灭回向于舍。」
【文中亦二先别明念觉后通显馀六然七
音释¶ 第 191a 页
觉分七皆自体而差别者觉为自体馀六
皆觉之分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
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
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
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猗定舍三
是不染污支猗即轻安由此不染污故谓
由安故能除粗重定者依此不染污故谓
依止定得转依故舍者体是不染污故谓
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
(然七觉分下第二辨相兼显分义于中有三先总明谓七于心所各别有体以觉统
馀故择法一支以为觉体馀六皆分顺成觉义谓念是下二别示其相全是杂集论
文)总[(冰-水+〡)*ㄆ]七觉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
慧后三定摄虽是前三至此增故(总收七觉下第
三会通相摄即瑜伽意于中有二先正相摄念通定慧者遍行定慧故四念是慧须
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须念方守境故虽是前三下二通妨谓有问言既是前三此
皆觉之分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
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
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
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猗定舍三
是不染污支猗即轻安由此不染污故谓
由安故能除粗重定者依此不染污故谓
依止定得转依故舍者体是不染污故谓
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
(然七觉分下第二辨相兼显分义于中有三先总明谓七于心所各别有体以觉统
馀故择法一支以为觉体馀六皆分顺成觉义谓念是下二别示其相全是杂集论
文)总[(冰-水+〡)*ㄆ]七觉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
慧后三定摄虽是前三至此增故(总收七觉下第
三会通相摄即瑜伽意于中有二先正相摄念通定慧者遍行定慧故四念是慧须
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须念方守境故虽是前三下二通妨谓有问言既是前三此
音释¶ 第 191b 页
何重说增故名觉)依位所明能断见惑以为其果
(依位所明下第四辨果杂集论云觉支脩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
见道自体故瑜伽云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迹已则永断灭见道所断
一切烦恼唯馀脩道所断烦恼)又虽一刹那七法俱起而
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妄念择除不正知
馀除懈怠惛沈粗重散乱掉举上约通说
(又虽一刹那下第五分位谓虽见道迅速有十六心义则一刹那中七法俱起功能
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捣筛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齐𤼵念除妄念下别示异相)
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
进怠相故绝忧喜故除安心缘皆叵得故
性定之中无定乱故亦不见于能所舍故
(大乘七觉下六明理观即顿门禅意不念诸法即是念觉故昔人云真如无念非念
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到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信云
若知离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净名亦云常求无念实相
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则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等
(依位所明下第四辨果杂集论云觉支脩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
见道自体故瑜伽云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迹已则永断灭见道所断
一切烦恼唯馀脩道所断烦恼)又虽一刹那七法俱起而
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妄念择除不正知
馀除懈怠惛沈粗重散乱掉举上约通说
(又虽一刹那下第五分位谓虽见道迅速有十六心义则一刹那中七法俱起功能
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捣筛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齐𤼵念除妄念下别示异相)
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
进怠相故绝忧喜故除安心缘皆叵得故
性定之中无定乱故亦不见于能所舍故
(大乘七觉下六明理观即顿门禅意不念诸法即是念觉故昔人云真如无念非念
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到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信云
若知离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净名亦云常求无念实相
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则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等
音释¶ 第 192a 页
馀可虚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二
** 音释
循身观
(循音旬遍也观音贯循身观谓遍观此身皆不净也)。
猗觉
(猗于
宜切觉讫岳切)。
蔑
(莫结切轻易也)。
蚊䖟
(蚊无分切䖟眉甍切)。
悍
(候旰切勇
也)。
遏
(阿葛切止也)。
轭
(音兀)。
惯
(古患切音关去声息也)。
捣筛
(捣音
岛筛中之切音师竹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二
** 音释
循身观
(循音旬遍也观音贯循身观谓遍观此身皆不净也)。
猗觉
(猗于
宜切觉讫岳切)。
蔑
(莫结切轻易也)。
蚊䖟
(蚊无分切䖟眉甍切)。
悍
(候旰切勇
也)。
遏
(阿葛切止也)。
轭
(音兀)。
惯
(古患切音关去声息也)。
捣筛
(捣音
岛筛中之切音师竹器)。
音释¶ 第 19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三 约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
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
于舍。」
【第七八正若依位说即现观后起道为断
修道诸烦恼故(第七八正疏文有七一约类辨意言约类者即七类
中现观后起道言辨意者为断修道诸惑故总含杂集五门之中所缘境也故彼论
云八正所缘境者谓即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
实性为体释曰即疏文中现观后起意也)离八邪故名为八正
开通涅槃故名为道亦云八圣道圣者道
故(离八邪下第二释名瑜伽论云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
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馀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證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对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
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
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
于舍。」
【第七八正若依位说即现观后起道为断
修道诸烦恼故(第七八正疏文有七一约类辨意言约类者即七类
中现观后起道言辨意者为断修道诸惑故总含杂集五门之中所缘境也故彼论
云八正所缘境者谓即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
实性为体释曰即疏文中现观后起意也)离八邪故名为八正
开通涅槃故名为道亦云八圣道圣者道
故(离八邪下第二释名瑜伽论云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
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馀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證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对
音释¶ 第 193a 页
疏可知)八正自体即正见等
文中亦先别明正见后通显馀七言正见
者是分别支依前所證真实拣择故正思
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
惟名义发语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谓正
语者善依所證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
净故正业者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
有戒清净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圣种住
离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净故正精进者
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
者是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
不容受沈掉等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
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文中已下第四释文即当辨相全是杂集之文而合八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广意
不殊此故释正见云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觉
文中亦先别明正见后通显馀七言正见
者是分别支依前所證真实拣择故正思
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
惟名义发语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谓正
语者善依所證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
净故正业者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
有戒清净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圣种住
离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净故正精进者
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
者是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
不容受沈掉等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
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文中已下第四释文即当辨相全是杂集之文而合八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广意
不殊此故释正见云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觉
音释¶ 第 193b 页
总略此二合名正见释曰所得是一安立是二即二见道合名正见依前所證者即
真见道依实拣择即相见道正精进者瑜伽论云依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
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猛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问今杂集意但显
功能不显其相正念者瑜伽论云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所摄正念及与正
定)若能如上分别诲示等即是道支之果
(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别诲示等者上摄八为六今等取后四故杂集云道支
修果者谓分别诲示欲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然其
八中语业命三是戒蕴摄念定是定馀三
是慧定慧大同诸品但增胜耳戒则前来
未有觉支虽有定共律仪无表相微此中
正行故新建立此寄位说(然其八中下第六类摄即瑜伽
意以戒定慧三流类摄之于中有二先正摄为三学定慧大同下二对同拣异异唯
在戒故瑜伽问云何故此名圣所爱戒以诸圣者贤善正了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
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法恶行诸邪命等不作律仪由彼长时于此尸罗深
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此名圣所爱戒既获得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等释曰即
真见道依实拣择即相见道正精进者瑜伽论云依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
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猛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问今杂集意但显
功能不显其相正念者瑜伽论云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所摄正念及与正
定)若能如上分别诲示等即是道支之果
(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别诲示等者上摄八为六今等取后四故杂集云道支
修果者谓分别诲示欲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然其
八中语业命三是戒蕴摄念定是定馀三
是慧定慧大同诸品但增胜耳戒则前来
未有觉支虽有定共律仪无表相微此中
正行故新建立此寄位说(然其八中下第六类摄即瑜伽
意以戒定慧三流类摄之于中有二先正摄为三学定慧大同下二对同拣异异唯
在戒故瑜伽问云何故此名圣所爱戒以诸圣者贤善正了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
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法恶行诸邪命等不作律仪由彼长时于此尸罗深
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此名圣所爱戒既获得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等释曰即
音释¶ 第 194a 页
新建立意也)若依此经离世间品八正是菩萨
道一者正见远离邪见乃至第八正定善
巧方便于一三昧出生菩萨不可思议法
一切三昧则与前说旨趣悬殊(若依此下七显权实
由上所明皆约寄位故示本经真实之义今文略举具云随顺菩提修八圣道是菩
萨道所谓正见道远离一切诸邪见故起正思惟舍妄分别心常随顺一切智故常
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
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永离故起正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
佛十力无挂碍故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心常正定善
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一切诸三昧故释曰据此文證岂不深玄)。
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如大地念处如
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
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上之七类总以喻显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论皆有此文并皆以树况于道品故名
道树)。】
道一者正见远离邪见乃至第八正定善
巧方便于一三昧出生菩萨不可思议法
一切三昧则与前说旨趣悬殊(若依此下七显权实
由上所明皆约寄位故示本经真实之义今文略举具云随顺菩提修八圣道是菩
萨道所谓正见道远离一切诸邪见故起正思惟舍妄分别心常随顺一切智故常
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
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永离故起正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
佛十力无挂碍故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心常正定善
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一切诸三昧故释曰据此文證岂不深玄)。
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如大地念处如
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
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上之七类总以喻显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论皆有此文并皆以树况于道品故名
道树)。】
音释¶ 第 194b 页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
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
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
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
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
大智善巧方便故。」
【第二护小乘行中十句初总馀别总中如
是功德指前道品为不舍众生正明护义
不同二乘之独善故别中具有悲智已出
于小况以此导前九句为四一始二益三
希四行前三护小心后一护小行一始者
大愿为起行之本故二慈悲益物上二护
狭心三思念种智为希此护小也四行中
有五句前四自利初二求果一修净土行
求佛依报二修起佛法行求佛十力等正
音释¶ 第 195a 页
报之法后二求因三求彼地方便无厌足
行谓五六七地故云上上胜道四修入不
退转地行即八地已上觉法自性顺佛解
脱也彼一利他即教化众生行必须善巧。】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
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
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
皆离。」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
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
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
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
染等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
彼生(大文第四者前已指经故此不牒即从佛子菩萨住此𦦨慧地所有身见
行谓五六七地故云上上胜道四修入不
退转地行即八地已上觉法自性顺佛解
脱也彼一利他即教化众生行必须善巧。】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
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
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
皆离。」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
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
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
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
染等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
彼生(大文第四者前已指经故此不牒即从佛子菩萨住此𦦨慧地所有身见
音释¶ 第 195b 页
下是然总唯二果前一开二后一开四便成六果然有二门一行断分别故云二中
一离障果二成德果二对前分别故云前从护烦恼生后从护小乘生随文释中具
以六果别别对前今初一是护烦恼者以修道品对治行故远离烦恼显涅槃故业
亦随亡初为二果)今初离惑先举所离后于如是
下结成能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是
此总相馀皆是别总中执著是前地中解
法慢也论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谓执我能
知大知谓执所知大法出没者是前地中
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
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
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论云我修我所修
巳释总句(所起执著者此是断惑正断三地正受解法慢故)别有
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所有
身见至蕴界处于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
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法
一离障果二成德果二对前分别故云前从护烦恼生后从护小乘生随文释中具
以六果别别对前今初一是护烦恼者以修道品对治行故远离烦恼显涅槃故业
亦随亡初为二果)今初离惑先举所离后于如是
下结成能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是
此总相馀皆是别总中执著是前地中解
法慢也论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谓执我能
知大知谓执所知大法出没者是前地中
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
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
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论云我修我所修
巳释总句(所起执著者此是断惑正断三地正受解法慢故)别有
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所有
身见至蕴界处于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
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法
音释¶ 第 196a 页
我慢而云本者有二义故一以此我为解
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见复为二我及
六十二见之本有此差别此中身见若约
实位准唯识论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
见及所起过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别
起者初地断故是以瑜伽名为微细萨迦
耶见若约寄位准仁王经四地名须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则亦得断分别身见
(本即所有等者疏文有三一释经此中二我计执自高说为我慢非定法慢此中身
见下三出所断体于中有二一约实位说具引唯识已见初地二约寄位既是初果
初果初断见故)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
慢故。
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
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
四治故下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
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见复为二我及
六十二见之本有此差别此中身见若约
实位准唯识论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
见及所起过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别
起者初地断故是以瑜伽名为微细萨迦
耶见若约寄位准仁王经四地名须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则亦得断分别身见
(本即所有等者疏文有三一释经此中二我计执自高说为我慢非定法慢此中身
见下三出所断体于中有二一约实位说具引唯识已见初地二约寄位既是初果
初果初断见故)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
慢故。
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
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
四治故下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
音释¶ 第 196b 页
所见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已
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以上三
事防护自已所得(以上三事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财物
故自已有所得即前执著出没法定两慢此为所护总用四句释论护字)五著
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五中
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上总及显
相正是所起(五中已下总料拣也五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
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无不离也
(由得道品者正谓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并如前说)。】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
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
行。」
【第二此菩萨下明离业染上修道品正离
烦恼烦恼既去业亦随亡亡不善业而修
善业文中先亡恶后进善恶有二义故不
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以上三
事防护自已所得(以上三事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财物
故自已有所得即前执著出没法定两慢此为所护总用四句释论护字)五著
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五中
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上总及显
相正是所起(五中已下总料拣也五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
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无不离也
(由得道品者正谓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并如前说)。】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
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
行。」
【第二此菩萨下明离业染上修道品正离
烦恼烦恼既去业亦随亡亡不善业而修
善业文中先亡恶后进善恶有二义故不
音释¶ 第 197a 页
应作一佛所不赞者尊敬佛故不为二烦
恼染者畏恶名故不作恶名则违利生道
故进善有二义反此可知又不作烦恼所
染异凡夫业作顺菩萨道业则异二乘。】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
道分。」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于胜功德生增上
心欲果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三彼
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四彼增上欲本心
界满足果此之四果前三从前生后一复
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心果后一护
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
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第二成德果文中有二先
开章名如下释次此之四果下二辨所从初二护小者对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狭
心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从狭小二心所生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报恩心果
恼染者畏恶名故不作恶名则违利生道
故进善有二义反此可知又不作烦恼所
染异凡夫业作顺菩萨道业则异二乘。】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
道分。」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于胜功德生增上
心欲果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三彼
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四彼增上欲本心
界满足果此之四果前三从前生后一复
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心果后一护
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
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第二成德果文中有二先
开章名如下释次此之四果下二辨所从初二护小者对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狭
心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从狭小二心所生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报恩心果
音释¶ 第 197b 页
上护狭心是利他心上护小心是自利心护二利行为报佛心俱护小乘即是心欲
今更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为报佛恩故是其果言后一护小者即𤼵勤精进果
前护行中修二利行谓成就庄严佛土等有五句经前四自利后一利他今皆勤行
即是其果上言后一复从前三果生者即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谓于前段增上心
欲得满足故报恩满足故于勤精进得满足故下疏文具前中初果下随文释也先
释第一果通约护小故云上求下救)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后
如是而得下显所得果今初即牒前护小
乘中总句也随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
一切众生故不舍众生而修道品是有方
便则道品慧解修习于道及助道者即前
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
菩提分法(今初牒前者总句经云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
故疏文具引经文配释)。】
「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
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
今更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为报佛恩故是其果言后一护小者即𤼵勤精进果
前护行中修二利行谓成就庄严佛土等有五句经前四自利后一利他今皆勤行
即是其果上言后一复从前三果生者即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谓于前段增上心
欲得满足故报恩满足故于勤精进得满足故下疏文具前中初果下随文释也先
释第一果通约护小故云上求下救)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后
如是而得下显所得果今初即牒前护小
乘中总句也随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
一切众生故不舍众生而修道品是有方
便则道品慧解修习于道及助道者即前
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
菩提分法(今初牒前者总句经云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
故疏文具引经文配释)。】
「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
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
音释¶ 第 198a 页
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
闻法皆善修行心。」
【二显所得果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润泽
者深欲爱敬故谓由修二道自有所润深
欲敬上由为物修润及含生深欲爱下。
别中九句释彼润泽有三种胜一柔软心
者明乐行胜谓證法适神故二调顺者调
和善顺缘中无碍是三昧自在胜上二是
行体三利益下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
行用于中初句总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
无过故安乐下六句随过别显若不寄对
难显性净之德六句即离六过经中皆是
能治一无杂染心治为利于贪过及为名
妒心过二治少欲功德过三治不求胜智
过上三皆自利四治懈怠不摄众生过上
闻法皆善修行心。」
【二显所得果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润泽
者深欲爱敬故谓由修二道自有所润深
欲敬上由为物修润及含生深欲爱下。
别中九句释彼润泽有三种胜一柔软心
者明乐行胜谓證法适神故二调顺者调
和善顺缘中无碍是三昧自在胜上二是
行体三利益下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
行用于中初句总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
无过故安乐下六句随过别显若不寄对
难显性净之德六句即离六过经中皆是
能治一无杂染心治为利于贪过及为名
妒心过二治少欲功德过三治不求胜智
过上三皆自利四治懈怠不摄众生过上
音释¶ 第 198b 页
四皆离于行生过后二离于教生过谓五
治自见取不遵胜教过六治舍为首不随
说行过如说修行于闻思中最为其首今
舍彼首所以为过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
殊胜智即上求果(二治少欲者谓不欲布施头陀等今求上上胜
法治之三治不求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摄善初一治不离恶则恶
止善行总为自利四即利他则离自利利他二行之过亦是自分后二亦胜进前解
后行五治自见取者执取自见以为胜故)。】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
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
者意。」
【第二此菩萨下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谓
前地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
行之心则为以报诸佛恩也上希求种智
由知佛有恩故今思报亦上求果(起报恩心果疏
治自见取不遵胜教过六治舍为首不随
说行过如说修行于闻思中最为其首今
舍彼首所以为过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
殊胜智即上求果(二治少欲者谓不欲布施头陀等今求上上胜
法治之三治不求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摄善初一治不离恶则恶
止善行总为自利四即利他则离自利利他二行之过亦是自分后二亦胜进前解
后行五治自见取者执取自见以为胜故)。】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
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
者意。」
【第二此菩萨下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谓
前地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
行之心则为以报诸佛恩也上希求种智
由知佛有恩故今思报亦上求果(起报恩心果疏
音释¶ 第 199a 页
文有二先对三地明报恩义则通对狭小后上希求下即近对护小乘中护小心也)
文中先别明后总结今初十句初总馀别
总云知恩者谓若随顺师教行报恩行方
是知恩故(先别明后总结亦可别明是报恩行总结三心是报恩德)别
中彼行有九种类摄为七(别中等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
论摄亦可九句)一知报恩者依尊起报恩心尊即
是佛此为恩主故偏名报恩(初一报恩心中六报恩行
后二解释今初总欲起行顺佛化意也)二有二句依同法起
报恩心此明顺同行善友意(二有二句者即心极和善
同住安乐和善自行同住不扰于人故共为同法起报恩此明随顺者以于同行起
和顺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于善友成报恩行)三质直柔软二
句依法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
质直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依法起行
者依师受法造缘修行名依法行顺师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为直以石
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软)四无稠林行者依受用
文中先别明后总结今初十句初总馀别
总云知恩者谓若随顺师教行报恩行方
是知恩故(先别明后总结亦可别明是报恩行总结三心是报恩德)别
中彼行有九种类摄为七(别中等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
论摄亦可九句)一知报恩者依尊起报恩心尊即
是佛此为恩主故偏名报恩(初一报恩心中六报恩行
后二解释今初总欲起行顺佛化意也)二有二句依同法起
报恩心此明顺同行善友意(二有二句者即心极和善
同住安乐和善自行同住不扰于人故共为同法起报恩此明随顺者以于同行起
和顺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于善友成报恩行)三质直柔软二
句依法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
质直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依法起行
者依师受法造缘修行名依法行顺师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为直以石
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软)四无稠林行者依受用
音释¶ 第 199b 页
衣食于施主所自过不覆故(无稠林下有一句云无謟
曲心论释云不妄说巳德经以稠林含于謟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言*(玄-ㄙ+ㄥ)])五虽实
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诲得师言诠七
于教不倒得师意旨。
上七品中初二依人次三依行后二依教
所依虽异皆同报恩(初二依人下通相[(冰-水+〡)*ㄆ]束约经初有三句一
句于师二句于友次三依行经有四句前二成德后二离过后二依教一领教二得
旨)。】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
灭成就。」
【二此菩萨如是下总结谓十句不出此三
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质直柔
软寂灭即通结馀句(寂灭等者无覆无慢受教得旨皆寂灭义
此依古释直顺经文若准论经三句小异忍名善心成就调柔云寂灭寂灭云善寂
灭论云善心成就者是对治修行增长故者结前增上心欲果此果从前第三分护
曲心论释云不妄说巳德经以稠林含于謟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言*(玄-ㄙ+ㄥ)])五虽实
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诲得师言诠七
于教不倒得师意旨。
上七品中初二依人次三依行后二依教
所依虽异皆同报恩(初二依人下通相[(冰-水+〡)*ㄆ]束约经初有三句一
句于师二句于友次三依行经有四句前二成德后二离过后二依教一领教二得
旨)。】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
灭成就。」
【二此菩萨如是下总结谓十句不出此三
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质直柔
软寂灭即通结馀句(寂灭等者无覆无慢受教得旨皆寂灭义
此依古释直顺经文若准论经三句小异忍名善心成就调柔云寂灭寂灭云善寂
灭论云善心成就者是对治修行增长故者结前增上心欲果此果从前第三分护
音释¶ 第 200a 页
烦恼行及护小乘行二种对治生彼治此满故名善心今云忍者即忍可也论云寂
灭心成就者是前对治修行增长力故即结前二离障果由护烦恼对治家力得无
二障故既无二障故曰调柔论云如是善寂灭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显释曰善即
初句寂灭即第二句总合上二为善寂灭成彼报恩心果云彼果前二句显由此一
果通从前二种对治增上及二远离生故释曰总上三句结前四果)。】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
行时。」
【第三如是忍调柔下发勤精进果谓行二
利行勤无怠故于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
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无尽行相(谓行一利
下释此果名于前不舍下辨所生处正是无尽行相者以今经文释成第四无尽行
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时(先牒前者此果正从护小乘行生而
是前果成时此果即成)。】
「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
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
灭心成就者是前对治修行增长力故即结前二离障果由护烦恼对治家力得无
二障故既无二障故曰调柔论云如是善寂灭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显释曰善即
初句寂灭即第二句总合上二为善寂灭成彼报恩心果云彼果前二句显由此一
果通从前二种对治增上及二远离生故释曰总上三句结前四果)。】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
行时。」
【第三如是忍调柔下发勤精进果谓行二
利行勤无怠故于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
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无尽行相(谓行一利
下释此果名于前不舍下辨所生处正是无尽行相者以今经文释成第四无尽行
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时(先牒前者此果正从护小乘行生而
是前果成时此果即成)。】
「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
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
音释¶ 第 200b 页
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
道精进。」
【后得不休下正显于中十句初总馀别别
有九种不休息义一不杂染者彼精进行
平等流注故杂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则
著而太过懈则堕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缓
若不进不怠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
自利三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
作利益愿起摄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
(若琴弦者此是如来教守楼那彼是大富长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后精勤修道
足下血流佛问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弦缓如何答云不鸣弦急如何答云即绝当
如何可答云不缓不急佛诲之言修道亦尔)下四胜进谓五炽
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灭论经
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习过馀七魔惑莫
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上八
道精进。」
【后得不休下正显于中十句初总馀别别
有九种不休息义一不杂染者彼精进行
平等流注故杂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则
著而太过懈则堕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缓
若不进不怠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
自利三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
作利益愿起摄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
(若琴弦者此是如来教守楼那彼是大富长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后精勤修道
足下血流佛问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弦缓如何答云不鸣弦急如何答云即绝当
如何可答云不缓不急佛诲之言修道亦尔)下四胜进谓五炽
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灭论经
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习过馀七魔惑莫
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上八
音释¶ 第 201a 页
皆行(六修习者即经无等等精进前句行修之初此句行修之次依前起行行
修胜出故名过馀后句行修之终故无能坏)后一是解谓九自
断疑惑决是非故能伏他言如无畏故若
能具此为正修习(九自断疑者即善分别道非道言如无畏者谓
如四无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难言若言圣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罗汉有疮疾等佛于
此难正见无由心无怯畏善为决断论云能断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习故疏分
二疑二疑皆断为正修习)。】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
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
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第四是菩萨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故云满足(本心界者疏文三初释名即是经中总句心界清净清净即满
足界即性义心性差别故先释心界菩提分者谓依菩提心乐欲心也即前增上心
欲果释满足云正念真如修上道品者以称如修是满足故即前起报恩心果)由
修胜出故名过馀后句行修之终故无能坏)后一是解谓九自
断疑惑决是非故能伏他言如无畏故若
能具此为正修习(九自断疑者即善分别道非道言如无畏者谓
如四无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难言若言圣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罗汉有疮疾等佛于
此难正见无由心无怯畏善为决断论云能断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习故疏分
二疑二疑皆断为正修习)。】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
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
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第四是菩萨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故云满足(本心界者疏文三初释名即是经中总句心界清净清净即满
足界即性义心性差别故先释心界菩提分者谓依菩提心乐欲心也即前增上心
欲果释满足云正念真如修上道品者以称如修是满足故即前起报恩心果)由
音释¶ 第 201b 页
精进故瑜伽四十八蹑前精进后即云由
此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皆
得圆满故知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
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
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令前二果增长故
云满足(由精进者是满足因)文中十句初总馀别别
有九种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
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于五地已上
胜上證中明鉴决断故三即彼上證因谓
对治善根治行过前故云增长四除灭所
治烦恼障垢五断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细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
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触境明断七依
胜乐行三昧适神八上依佛力化众生故
九论云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此
此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皆
得圆满故知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
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
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令前二果增长故
云满足(由精进者是满足因)文中十句初总馀别别
有九种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
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于五地已上
胜上證中明鉴决断故三即彼上證因谓
对治善根治行过前故云增长四除灭所
治烦恼障垢五断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细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
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触境明断七依
胜乐行三昧适神八上依佛力化众生故
九论云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此
音释¶ 第 202a 页
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经文总显本愿皆得
成就(下皆胜进者胜进八句前六自利后二利他前中为四一第二句于他起
解二第三句于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离障一除烦恼障二除所知障云秘密疑事
微细法慢者是下品慢难知为微细微细故秘密八上依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护
故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举论后此除下疏拣异第五句智障含显于化生中现
多三昧定障解脱方能化生)。】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
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调柔中四一调柔行
二如摩尼下明教智净三此菩萨下别地
行相四佛子下总结地相初中三一练行
缘二皆恭敬下明能练行三又更下明所
练净。】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
成就(下皆胜进者胜进八句前六自利后二利他前中为四一第二句于他起
解二第三句于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离障一除烦恼障二除所知障云秘密疑事
微细法慢者是下品慢难知为微细微细故秘密八上依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护
故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举论后此除下疏拣异第五句智障含显于化生中现
多三昧定障解脱方能化生)。】
「佛子菩萨住此燄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
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调柔中四一调柔行
二如摩尼下明教智净三此菩萨下别地
行相四佛子下总结地相初中三一练行
缘二皆恭敬下明能练行三又更下明所
练净。】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
音释¶ 第 202b 页
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
【二中一供佛福行。】
「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以此下回向大行。】
「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
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
【三于彼下听法慧行于中先在家后复于
下出家然登地巳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随义隐显有无前却以前
三地寄同世间还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
三地天王故无四地巳上寄出世之首故
重明有表心出家故于调柔行中明之欲
顺天无出家不于摄报中辨六地巳上表
證法平等无出无在故皆无出家(四地已上者既
为出世不依世间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无表心出家前却何以前二在
【二中一供佛福行。】
「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以此下回向大行。】
「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
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
【三于彼下听法慧行于中先在家后复于
下出家然登地巳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随义隐显有无前却以前
三地寄同世间还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
三地天王故无四地巳上寄出世之首故
重明有表心出家故于调柔行中明之欲
顺天无出家不于摄报中辨六地巳上表
證法平等无出无在故皆无出家(四地已上者既
为出世不依世间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无表心出家前却何以前二在
音释¶ 第 203a 页
摄报中此在调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于行中说)。】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
劫今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鍊治
真金作庄严具馀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
根所不能及。」
【三所练净中有法喻合金庄严具者以三
地阿含金现作此四地證智严具故馀所
有金者即未作严具之金。】
「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馀宝之
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
复如是住于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
烦恼悉不能坏。」
【二教智净者以此地成就證净从体起用
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故喻金为严具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
劫今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鍊治
真金作庄严具馀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
根所不能及。」
【三所练净中有法喻合金庄严具者以三
地阿含金现作此四地證智严具故馀所
有金者即未作严具之金。】
「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馀宝之
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
复如是住于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
烦恼悉不能坏。」
【二教智净者以此地成就證净从体起用
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故喻金为严具
音释¶ 第 203b 页
今从證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宝珠即
證智体无垢名净寂照名光圆满名轮具
上三义故称證智言能放光明者名即放
阿含光也谓以此證智證入无量教法门
义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照教法以
为智处證能普照示现于教得教光明依
證起焰故地名燄慧(即放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从教
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别行德可以言显亦名
阿含即證体上有阿含起名示现也)非馀宝下对前显胜风
等不坏对他彰坚(风等不坏者经云风雨等缘所不能坏不似火
光风飘雨湿皆能灭无今风吹不断雨洗还明而云等者馀光不夺不似星月日光
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馀宝不及魔合上风烦恼合雨)。】
「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
进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
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燄慧地。」
證智体无垢名净寂照名光圆满名轮具
上三义故称證智言能放光明者名即放
阿含光也谓以此證智證入无量教法门
义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照教法以
为智处證能普照示现于教得教光明依
證起焰故地名燄慧(即放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从教
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别行德可以言显亦名
阿含即證体上有阿含起名示现也)非馀宝下对前显胜风
等不坏对他彰坚(风等不坏者经云风雨等缘所不能坏不似火
光风飘雨湿皆能灭无今风吹不断雨洗还明而云等者馀光不夺不似星月日光
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馀宝不及魔合上风烦恼合雨)。】
「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
进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
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燄慧地。」
音释¶ 第 204a 页
【馀并如前(别地行中不舍众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
「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
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
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
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
切智智。」
【(摄报果中破众生身见者自破微细见故馀例前知)。】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
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
智智依止者。
是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入亿数三
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
世界乃至能示现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
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
音释¶ 第 204b 页
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菩萨巳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
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第三重颂有十七颂分三初十二颂颂位
行次四颂位果后一显名结说前中四初
一颂增长四分。】
「始登燄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于佛法
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
观世成坏业有生生死涅槃刹等业观前后
际亦观尽如是修行生佛家。」
【次二颂清净分。】
「得是法巳增慈悯转更勤修四念处身受心
法内外观世间贪爱皆除遣。
菩萨修治四勤行恶法除灭善增长神足根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菩萨巳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
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第三重颂有十七颂分三初十二颂颂位
行次四颂位果后一显名结说前中四初
一颂增长四分。】
「始登燄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于佛法
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
观世成坏业有生生死涅槃刹等业观前后
际亦观尽如是修行生佛家。」
【次二颂清净分。】
「得是法巳增慈悯转更勤修四念处身受心
法内外观世间贪爱皆除遣。
菩萨修治四勤行恶法除灭善增长神足根
音释¶ 第 205a 页
力悉善修七觉八道亦如是。」
【三有四颂颂修行增长分于中初二颂护
烦恼。】
「为度众生修彼行本愿所护慈悲首求一切
智及佛土亦念如来十种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
道解脱处及大方便修行彼。」
【后二颂护小乘。】
「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
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
如来所诃烦恼行以无义利皆除断智者修
行清净业为度众生无不作。
菩萨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专求佛
道无厌倦志期受职度众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知恩易诲无愠暴舍慢离
【三有四颂颂修行增长分于中初二颂护
烦恼。】
「为度众生修彼行本愿所护慈悲首求一切
智及佛土亦念如来十种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
道解脱处及大方便修行彼。」
【后二颂护小乘。】
「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
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
如来所诃烦恼行以无义利皆除断智者修
行清净业为度众生无不作。
菩萨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专求佛
道无厌倦志期受职度众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知恩易诲无愠暴舍慢离
音释¶ 第 205b 页
谄心调柔转更精勤不退转。
菩萨住此燄慧地其心清净永不失悟解决
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四有五颂颂修行增长果。】
「此地菩萨人中胜供那由他无量佛听闻正
法亦出家不可沮坏如真金。
菩萨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为众
魔心退转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燄天王于法自在众所尊普化群
生除恶见专求佛智修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获三昧等皆亿数若以愿
智力所为过于此数无能知。
如是菩萨第四地所行清净微妙道功德义
智共相应我为佛子已宣说。」
【馀并可知。
第四地竟。】
菩萨住此燄慧地其心清净永不失悟解决
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四有五颂颂修行增长果。】
「此地菩萨人中胜供那由他无量佛听闻正
法亦出家不可沮坏如真金。
菩萨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为众
魔心退转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燄天王于法自在众所尊普化群
生除恶见专求佛智修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获三昧等皆亿数若以愿
智力所为过于此数无能知。
如是菩萨第四地所行清净微妙道功德义
智共相应我为佛子已宣说。」
【馀并可知。
第四地竟。】
音释¶ 第 206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三
** 音释
[言*(玄-ㄙ+ㄥ)]
(古犬切音捲诱也诈也)。
** 音释
[言*(玄-ㄙ+ㄥ)]
(古犬切音捲诱也诈也)。
音释¶ 第 206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四 约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
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
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
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
缘起寄同缘觉故但二地寄于声闻仁王
下卷璎珞上卷约人配位以七地未离分
段故四五六七寄同声闻二前明觉分相
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世未
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
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此
后三意出于瑜伽(仁王下二约他经于中有二初双牒二经约人
以配拣前地论约所观行二以七地未断分段故者是贤首略释七为罗汉之由然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
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
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
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
缘起寄同缘觉故但二地寄于声闻仁王
下卷璎珞上卷约人配位以七地未离分
段故四五六七寄同声闻二前明觉分相
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世未
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
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此
后三意出于瑜伽(仁王下二约他经于中有二初双牒二经约人
以配拣前地论约所观行二以七地未断分段故者是贤首略释七为罗汉之由然
音释¶ 第 207a 页
瑜伽摄论唯识皆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间四五六地寄同声闻者正明配位即仁王
文经云尔𦦨圣觉达地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第五地
云胜进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术故我是
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集无量功德故即斯沱含第六地云常现真实住顺
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烦恼尽故乃至證阿那含第七地云玄达菩
萨十阿僧祇劫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
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释曰言第十者此经通约三贤十
圣为十三位修十三观故云十等)言难胜者解深密云即
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
极难胜此从初说故初分经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
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
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
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
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此
文经云尔𦦨圣觉达地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第五地
云胜进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术故我是
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集无量功德故即斯沱含第六地云常现真实住顺
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烦恼尽故乃至證阿那含第七地云玄达菩
萨十阿僧祇劫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
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释曰言第十者此经通约三贤十
圣为十三位修十三观故云十等)言难胜者解深密云即
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
极难胜此从初说故初分经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
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
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
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
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此
音释¶ 第 207b 页
通初中后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
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唯约
地中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
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
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此多约地满显扬论
云證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
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此大同
本分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
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
不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于感烦恼魔
故然诸经论言异意同皆辨真俗无碍若
据实位约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即双
照二谛平等道今约寄位前寄出世此方
却入故云无碍(此从初说下二疏释初分经下引證言初分者即胜
慢对治而是治当地慢随顺如道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法故
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唯约
地中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
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
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此多约地满显扬论
云證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
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此大同
本分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
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
不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于感烦恼魔
故然诸经论言异意同皆辨真俗无碍若
据实位约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即双
照二谛平等道今约寄位前寄出世此方
却入故云无碍(此从初说下二疏释初分经下引證言初分者即胜
慢对治而是治当地慢随顺如道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法故
音释¶ 第 208a 页
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即其文也唯识同此者上引摄论即是
本论唯识全取彼论世亲释下即释摄论于中一先举论能合难合下后释胜相瑜
伽云者即四十八论诸相应增上住文庄严论即第十三彼偈云难退有二种能退
故难胜今疏所引即彼论释显扬论当第十三此但引于当地之文此前论云五难
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超一切声闻独觉證得已下疏文全同
但有人云诸法微妙慧蕴今略无二字义已足故其十住论亦十住婆沙第一然诸
经论下四结前旨同若据实位下实寄对辨既初地中巳能双照岂至五地方有双
行故知约寄即彼经上卷菩萨行品)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
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
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
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故此地中下三明断障先标名
即前四地下释意则已尽唯识具云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于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分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
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
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释曰此地真如名类无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本分名
本论唯识全取彼论世亲释下即释摄论于中一先举论能合难合下后释胜相瑜
伽云者即四十八论诸相应增上住文庄严论即第十三彼偈云难退有二种能退
故难胜今疏所引即彼论释显扬论当第十三此但引于当地之文此前论云五难
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超一切声闻独觉證得已下疏文全同
但有人云诸法微妙慧蕴今略无二字义已足故其十住论亦十住婆沙第一然诸
经论下四结前旨同若据实位下实寄对辨既初地中巳能双照岂至五地方有双
行故知约寄即彼经上卷菩萨行品)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
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
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
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故此地中下三明断障先标名
即前四地下释意则已尽唯识具云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于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分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
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
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释曰此地真如名类无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本分名
音释¶ 第 208b 页
身净我慢障四地出世取身净故由此欣灭如前已释馀诸经论言异意同)由
此證得类无差别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
平等故(由斯證得者四證如疏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类无别唯识释云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此由难见摄论名为相续无差别法界世
亲释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无性意同而
梁论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者众生迷此万类之异诸佛證此居
然不变中边论云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者上约极果此正顺今)其所
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
教化行(其所成行下五成行举此二者以證净智而达五明成于真俗不相
违故)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皆义
旨相顺(此二无碍下第六得果无差别法身二谛均故故疏结云义旨相顺)。】
「菩萨闻此胜地行于法解悟心欢喜空中雨
华赞叹言善哉大士金刚藏。」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初赞请分中九颂半
分二初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
此證得类无差别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
平等故(由斯證得者四證如疏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类无别唯识释云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此由难见摄论名为相续无差别法界世
亲释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无性意同而
梁论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者众生迷此万类之异诸佛證此居
然不变中边论云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者上约极果此正顺今)其所
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
教化行(其所成行下五成行举此二者以證净智而达五明成于真俗不相
违故)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皆义
旨相顺(此二无碍下第六得果无差别法身二谛均故故疏结云义旨相顺)。】
「菩萨闻此胜地行于法解悟心欢喜空中雨
华赞叹言善哉大士金刚藏。」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初赞请分中九颂半
分二初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
音释¶ 第 209a 页
初一菩萨供赞。】
「自在天王与天众闻法踊跃住虚空普放种
种妙光云供养如来喜充遍。」
【次一天王众馀皆天女。】
「天诸婇女奏天乐亦以言辞歌赞佛悉以菩
萨威神故于彼声中发是言。」
【于中三初一偈标。】
「佛愿久远今乃满佛道久远今乃得释迦文
佛至天宫利天人者久乃见。
大海久远今始动佛光久远今乃放众生久
远始安乐大悲音声久乃闻。」
【次四偈半赞于中初二偈美感应皆言久
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佛智
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闇皆已灭最极清
「自在天王与天众闻法踊跃住虚空普放种
种妙光云供养如来喜充遍。」
【次一天王众馀皆天女。】
「天诸婇女奏天乐亦以言辞歌赞佛悉以菩
萨威神故于彼声中发是言。」
【于中三初一偈标。】
「佛愿久远今乃满佛道久远今乃得释迦文
佛至天宫利天人者久乃见。
大海久远今始动佛光久远今乃放众生久
远始安乐大悲音声久乃闻。」
【次四偈半赞于中初二偈美感应皆言久
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佛智
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闇皆已灭最极清
音释¶ 第 209b 页
净如虚空不染世法犹莲华。
大牟尼尊现于世譬如须弥出巨海。
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此应供
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具智断次半具恩
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供。】
「如是无量诸天女发此言辞称赞已一切恭
敬喜充满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复请无畏金刚藏第五地
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三一偈结赞及请说并可知。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
论分为三初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如实知下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
诃萨住此下明彼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
大牟尼尊现于世譬如须弥出巨海。
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此应供
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具智断次半具恩
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供。】
「如是无量诸天女发此言辞称赞已一切恭
敬喜充满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复请无畏金刚藏第五地
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三一偈结赞及请说并可知。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
论分为三初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如实知下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
诃萨住此下明彼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
音释¶ 第 210a 页
住地无间道次即正住地解脱道后即地
满胜进道初言胜慢者慢有二种一他地
慢谓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
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二自地慢谓于此
十心希求胜相复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
治此二通名胜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初即
加行下疏释但属四道不释其名下疏自释)论云胜慢对治者
谓十平等深净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
念不退转心者后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
后总句顺如与如同一念故不退转者即
后段末句略举初后以该中间前地治解
法慢此治身净分别慢所治有殊不滥前
地言身净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论云胜慢下此
释分名然论具云胜慢对治者谓十平等深净心同念不退转心故前已说解法慢
对治今此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释曰上皆论文疏已分释先正释名具分二慢
满胜进道初言胜慢者慢有二种一他地
慢谓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
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二自地慢谓于此
十心希求胜相复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
治此二通名胜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初即
加行下疏释但属四道不释其名下疏自释)论云胜慢对治者
谓十平等深净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
念不退转心者后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
后总句顺如与如同一念故不退转者即
后段末句略举初后以该中间前地治解
法慢此治身净分别慢所治有殊不滥前
地言身净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论云胜慢下此
释分名然论具云胜慢对治者谓十平等深净心同念不退转心故前已说解法慢
对治今此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释曰上皆论文疏已分释先正释名具分二慢
音释¶ 第 210b 页
即后等者总句经云随顺真如故可法同如即十平等然十平等已是随如何故名
同由取胜相则不顺如今若顺如则不取胜相故为能治前地治下对前拣滥虽与
前地同皆治慢前是世间所治则劣今治出世身净之慢则胜于前故名胜慢安得
滥哉言身净者前则出世成念处观不染于身即是身净取此不染所以为治净无
净相慢何由生)。】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
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
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
徵起正显三结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义
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
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
清净故(名深净心者此句向上成二平等以约如法而论等故名之为深以
约净法而论等故名之为净故云深净心也二者向下则成此地观解之心则五字
同由取胜相则不顺如今若顺如则不取胜相故为能治前地治下对前拣滥虽与
前地同皆治慢前是世间所治则劣今治出世身净之慢则胜于前故名胜慢安得
滥哉言身净者前则出世成念处观不染于身即是身净取此不染所以为治净无
净相慢何由生)。】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
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
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
徵起正显三结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义
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
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
清净故(名深净心者此句向上成二平等以约如法而论等故名之为深以
约净法而论等故名之为净故云深净心也二者向下则成此地观解之心则五字
音释¶ 第 211a 页
分一平等二字是净所依其深净心是能依心故次引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言
深净心即是论经今经但云清净心耳)此复何异后地观察
十平等法此有三异一此地治前于净起
慢故偏明净法平等后地对此依真入俗
通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二此约举等理
以显心净后地举观察以入等理三此通
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融二谛故此皆
地背相舍后渐胜故(此有三下答一所治通局通染则胜二能
所前后若举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犹浅若举能观以入所观此观则深三能治通局
一向局理六地则深故疏结云此皆地地背相舍离以胜舍劣又上三义亦皆相成
由初所治局故能治则通事理皆等何独身净由所治通能治则局一理平等无染
净故净慢未除以等成观此五地中已成等观后六地中以观入理则以初后成于
中间)。】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
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
深净心即是论经今经但云清净心耳)此复何异后地观察
十平等法此有三异一此地治前于净起
慢故偏明净法平等后地对此依真入俗
通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二此约举等理
以显心净后地举观察以入等理三此通
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融二谛故此皆
地背相舍后渐胜故(此有三下答一所治通局通染则胜二能
所前后若举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犹浅若举能观以入所观此观则深三能治通局
一向局理六地则深故疏结云此皆地地背相舍离以胜舍劣又上三义亦皆相成
由初所治局故能治则通事理皆等何独身净由所治通能治则局一理平等无染
净故净慢未除以等成观此五地中已成等观后六地中以观入理则以初后成于
中间)。】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
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
音释¶ 第 211b 页
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
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
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
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二正显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
谓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即果位者此一
等字等馀果法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释平等平等净心前已总释)。
后七明随顺诸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
于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
初戒次定馀四慧故离为七净一戒净二
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见疑相显经合一
句为成十故五道非道净此前五净大小
名同小乘六名行净七行断净以彼宗中
趣尽灭故今大乘六名行断经云修行知
见略无断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
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
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
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二正显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
谓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即果位者此一
等字等馀果法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释平等平等净心前已总释)。
后七明随顺诸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
于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
初戒次定馀四慧故离为七净一戒净二
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见疑相显经合一
句为成十故五道非道净此前五净大小
名同小乘六名行净七行断净以彼宗中
趣尽灭故今大乘六名行断经云修行知
见略无断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
音释¶ 第 212a 页
以依行断起胜求故(前中等者释前六中二门分别一约行牒
属经文云何见疑二净相显此二同是根本六种烦恼之中二故戒取依于六上开
出又执为道相微难见别为一句)若约位者初二在见道
前以创背凡过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
习定然夫合理判属世间次三在见道以
见道中断身见故断疑故断戒取故戒取
是非道知无漏慧是正道入见道时十使
俱断偏言三者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
使中五见及疑但障见道馀四通于见修
故略不言就其六中三本三随偏语其本
边见随身见邪见随疑见取随戒取故断
三结三随亦断但立三净上五大小并同
小乘行净在修道起断行故行断在无学
道依行證断故大乘后二皆在修道断障
成德故有二也行实同时(欲生真慧者即出世见道慧也
属经文云何见疑二净相显此二同是根本六种烦恼之中二故戒取依于六上开
出又执为道相微难见别为一句)若约位者初二在见道
前以创背凡过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
习定然夫合理判属世间次三在见道以
见道中断身见故断疑故断戒取故戒取
是非道知无漏慧是正道入见道时十使
俱断偏言三者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
使中五见及疑但障见道馀四通于见修
故略不言就其六中三本三随偏语其本
边见随身见邪见随疑见取随戒取故断
三结三随亦断但立三净上五大小并同
小乘行净在修道起断行故行断在无学
道依行證断故大乘后二皆在修道断障
成德故有二也行实同时(欲生真慧者即出世见道慧也
音释¶ 第 212b 页
次三在见道等者疏释此三而文有三一正释二入见道下徵问三涅槃下引答问
中言十使俱断者开之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约重故涅槃三十三因
释观方迦叶问云如来说须陀洹断烦恼如四十里水云何言断三结一我见二非
因见因三疑网佛答云此三重故亦摄须陀洹人一切所断结故譬如王出虽有四
兵但言王出又云此三何缘独得名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难可断故能
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又众生闻断多则退转故但说三
又十使下二约见修所断分别馀四等者谓贪瞋慢无明见道之中四障见道亦皆
已断有障修者不与断名故略不言三本三随者随者是末身见即我我于过去为
有为无故名常见我于未来为作无作则起断见故说边见随于身见言邪见者拨
无因果以于谛理犹豫不决遂拨为无故说邪见随于疑网既非因计因必取为实
故见取随于戒取根本既断枝条自亡又言随者三本名转如手转轮三随名随如
轮随手上五大小并同者结前五净生后二净二净大小开合不同在位亦别于中
有二先约小乘后约大乘于大乘中先行后位约行同时义分断障断即行净成德
即菩提分法上上净)若约位分七地已还为行断修
道断结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
中言十使俱断者开之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约重故涅槃三十三因
释观方迦叶问云如来说须陀洹断烦恼如四十里水云何言断三结一我见二非
因见因三疑网佛答云此三重故亦摄须陀洹人一切所断结故譬如王出虽有四
兵但言王出又云此三何缘独得名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难可断故能
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又众生闻断多则退转故但说三
又十使下二约见修所断分别馀四等者谓贪瞋慢无明见道之中四障见道亦皆
已断有障修者不与断名故略不言三本三随者随者是末身见即我我于过去为
有为无故名常见我于未来为作无作则起断见故说边见随于身见言邪见者拨
无因果以于谛理犹豫不决遂拨为无故说邪见随于疑网既非因计因必取为实
故见取随于戒取根本既断枝条自亡又言随者三本名转如手转轮三随名随如
轮随手上五大小并同者结前五净生后二净二净大小开合不同在位亦别于中
有二先约小乘后约大乘于大乘中先行后位约行同时义分断障断即行净成德
即菩提分法上上净)若约位分七地已还为行断修
道断结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
音释¶ 第 213a 页
名思量上上馀文易了(若约位下二约位辨即增微分别七
地已还虽亦进行断障义增八地已上非不断障进行多故是以二位各得一名)。】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
萨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
【第二明如道行又顺经意前明入心从此
已下皆明住心(又顺经意下以不依论但顺三心此之半分及后二
分皆是住心摄于三位此随如道摄第五住)应分为三此摄方
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义不退转者
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
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无尽功德
藏回向摄德无尽故(智清净者即下经文十重观察四谛法门
名智清净正是无痴知第一义如实而知即无乱义而言等者等取利益众生勤方
便胜皆无痴义与彼行中释于无痴义甚相顺摄德无尽者下有四果第一即名摄
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果故)今且顺论此明如道行于
地已还虽亦进行断障义增八地已上非不断障进行多故是以二位各得一名)。】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
萨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
【第二明如道行又顺经意前明入心从此
已下皆明住心(又顺经意下以不依论但顺三心此之半分及后二
分皆是住心摄于三位此随如道摄第五住)应分为三此摄方
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义不退转者
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
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无尽功德
藏回向摄德无尽故(智清净者即下经文十重观察四谛法门
名智清净正是无痴知第一义如实而知即无乱义而言等者等取利益众生勤方
便胜皆无痴义与彼行中释于无痴义甚相顺摄德无尽者下有四果第一即名摄
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果故)今且顺论此明如道行于
音释¶ 第 213b 页
中三初标分位为显随如已入五地次以
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别明。】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
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二总显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名顺
如谓前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
前十心能善清净得入五地于此净心希
求胜相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
而为能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
谓不住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
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
能随顺真如平等即如故(总中四句者问四中初一是四
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后经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意一能治之
行必因所治展转相由皆是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净相以十净心而能治之即
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不取净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故后十净虽
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别明。】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
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二总显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名顺
如谓前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
前十心能善清净得入五地于此净心希
求胜相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
而为能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
谓不住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
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
能随顺真如平等即如故(总中四句者问四中初一是四
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后经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意一能治之
行必因所治展转相由皆是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净相以十净心而能治之即
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不取净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故后十净虽
音释¶ 第 214a 页
是所治随如道时亦不舍前十净心也若远公云皆正修行是论通难恐有难云若
此如道取前净心净心复取四地觉分亦应觉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此答云此
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三地既是世间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后句虽起者
即经随顺真如论云随顺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净心不退转现成就故随彼平等
清净法住释曰不退转心即此随如末句意云既以前句治于深心取净相竟今以
不取深净之心随至不退转行常于平等中住为顺如道故疏云虽起诸行不退失
前平等深净之心次论结云菩萨如是深心安住名为随顺如道故疏云则能随顺
真如正是取此论文也言平等即如者会论就经经云随如论取平等云何是同故
云平等即如如前已释问论云深心安住何异前随彼平等清净法住答前唯住平
等故疏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则行顺如为深心住)。】
「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悯不舍故积集
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
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
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后别明中显上随如之行有其八种经有
此如道取前净心净心复取四地觉分亦应觉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此答云此
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三地既是世间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后句虽起者
即经随顺真如论云随顺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净心不退转现成就故随彼平等
清净法住释曰不退转心即此随如末句意云既以前句治于深心取净相竟今以
不取深净之心随至不退转行常于平等中住为顺如道故疏云虽起诸行不退失
前平等深净之心次论结云菩萨如是深心安住名为随顺如道故疏云则能随顺
真如正是取此论文也言平等即如者会论就经经云随如论取平等云何是同故
云平等即如如前已释问论云深心安住何异前随彼平等清净法住答前唯住平
等故疏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则行顺如为深心住)。】
「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悯不舍故积集
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
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
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后别明中显上随如之行有其八种经有
音释¶ 第 214b 页
九句前七各一后二为一八中前二是起
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
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善根力四不
舍众行五善巧修行六无厌足故照明上
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此有二句初
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
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后三胜进各有
初中后思之(后别明者问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助显真
如观故二如中起行俱无所著方显随如别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疏顺
经释论经云得念意与智力故即以意为思慧远公云念是闻慧念持教故意是思
慧伺求思义故智是修慧以能离障上胜进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经无意与言
故以念当二慧智当于修)。】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
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
谛。」
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
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善根力四不
舍众行五善巧修行六无厌足故照明上
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此有二句初
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
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后三胜进各有
初中后思之(后别明者问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助显真
如观故二如中起行俱无所著方显随如别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疏顺
经释论经云得念意与智力故即以意为思慧远公云念是闻慧念持教故意是思
慧伺求思义故智是修慧以能离障上胜进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经无意与言
故以念当二慧智当于修)。】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
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
谛。」
音释¶ 第 215a 页
【第二不住道行胜有二种观一所知法中
智清净胜二佛子至得如是诸谛下利益
众生勤方便胜初即自利护烦恼行故不
住世间后即利他护小乘行不住涅槃同
时相导名不住道今初智胜分二先明四
谛实法分别后善知俗下复就此四明十
观门化生差别此乃十种观于四谛非谓
观十四谛也故瑜伽住品云此地于四圣
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今初言实法者有
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想杂染因果灭
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此约谛实义
释若约审谛释者前二无佛不能知此是
苦是集宁有后二灭道因果馀如本品(一所
知者谛是所知之法智于其中照见离垢故名清净慈悲摄物名利益众生无墯称
勤善巧为方便故瑜伽者即四十八论云如是菩萨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胜性
音释¶ 第 215b 页
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言实法者然有二义一约真实名实已如疏文二约
对下十门随机异名故名实法)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
立谓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穷照无遗随智
异说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
智智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
通名所知法中智清净也。
二明开合此十总唯是一化生分别若随
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后一化大故若
随化所起则分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
后一令證故约人不同离以为七初为根
未熟乃至七为大乘可化故至文当知(二明
开合者疏文有四初一是合后三是开一约所化法分别二约所益分别三约化类
分别)三对实法以明通别此十望前四谛前
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
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
对下十门随机异名故名实法)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
立谓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穷照无遗随智
异说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
智智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
通名所知法中智清净也。
二明开合此十总唯是一化生分别若随
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后一化大故若
随化所起则分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
后一令證故约人不同离以为七初为根
未熟乃至七为大乘可化故至文当知(二明
开合者疏文有四初一是合后三是开一约所化法分别二约所益分别三约化类
分别)三对实法以明通别此十望前四谛前
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
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
音释¶ 第 216a 页
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次四别观四谛谓
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但观灭
道菩萨地因證佛智故远公后五亦通观
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集悟其四谛故
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
成大乘道亦有此理(三对实法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别但各一
故第十门望前五门则名为别但观灭道之二谛故望六至九唯观一谛则亦名通
远公后五者何名通别所观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称别)。】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
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
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
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四正释文文分为二初列十名。】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
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
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但观灭
道菩萨地因證佛智故远公后五亦通观
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集悟其四谛故
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
成大乘道亦有此理(三对实法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别但各一
故第十门望前五门则名为别但观灭道之二谛故望六至九唯观一谛则亦名通
远公后五者何名通别所观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称别)。】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
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
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
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四正释文文分为二初列十名。】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
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
音释¶ 第 216b 页
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
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
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
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
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
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
非以究竟智力知。」
【后此菩萨下次第解释于中略为二初一
依瑜伽二依本论今初瑜伽十句不显文
词而略所说义阙其第十知菩萨地而亦
有十句文有三节初三名为此说谓是所
为故一依晓悟他故知俗谛二依自内智
知第一义三依俱处所故知相谛谓自相
是俗共相是真二体不分故名俱处次今
经两句彼应有三名由此说谓由三藏教
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
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
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
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
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
非以究竟智力知。」
【后此菩萨下次第解释于中略为二初一
依瑜伽二依本论今初瑜伽十句不显文
词而略所说义阙其第十知菩萨地而亦
有十句文有三节初三名为此说谓是所
为故一依晓悟他故知俗谛二依自内智
知第一义三依俱处所故知相谛谓自相
是俗共相是真二体不分故名俱处次今
经两句彼应有三名由此说谓由三藏教
音释¶ 第 217a 页
之所说故故云依于契经调伏本母名由
此说经中分位差别应是调伏知蕴界处
义当本母此中第十义当契经三有四句
名如此说谓如四谛相各别知故即依于
现在众苦自性故知事谛依于未来苦生
因性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
断方便性如次可知(今初瑜伽者即上住品论云一切文词如
契经说但取经义其所立义似今论释但有小异故别出之文有三节者彼先具列
三节之名一为此说二由此说三如此说下疏具辨如次可知者如苦集灭道四谛
次第即是今经六七八九)二依本论者摄十为七初一
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
六行等名知世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
内俗也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为说
四谛等者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缘灭下有四灭尽妙离
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谛即四重者一假实二谛二事理二谛三四谛胜义二
此说经中分位差别应是调伏知蕴界处
义当本母此中第十义当契经三有四句
名如此说谓如四谛相各别知故即依于
现在众苦自性故知事谛依于未来苦生
因性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
断方便性如次可知(今初瑜伽者即上住品论云一切文词如
契经说但取经义其所立义似今论释但有小异故别出之文有三节者彼先具列
三节之名一为此说二由此说三如此说下疏具辨如次可知者如苦集灭道四谛
次第即是今经六七八九)二依本论者摄十为七初一
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
六行等名知世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
内俗也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为说
四谛等者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缘灭下有四灭尽妙离
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谛即四重者一假实二谛二事理二谛三四谛胜义二
音释¶ 第 217b 页
谛四安立非安立二谛广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俗者以四谛为俗故远公亦说三
种二谛一就相分别情想之有名为世谛无相之空名第一义二相实相对妄想之
法情有理无名为世谛即此经中空如来藏真实之法相寂体有名第一义即不空
如来藏也三就实分别不空藏中体名真谛用名世谛今诸谛第一就第二门似非
得意不同等者瑜伽但云依晓悟他是以通也)二为根熟堪入大
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为说法空等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内
胜义与前第一四谛之俗共为第三重二谛也)三为疑惑众生故
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
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
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
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
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
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
别(三之与四明上二谛非一异义三即非异四即非一又三即二而不二经云觉
自共相论云俱处四即不二而二论疑是一由不二故经了差别由而二故又四即
种二谛一就相分别情想之有名为世谛无相之空名第一义二相实相对妄想之
法情有理无名为世谛即此经中空如来藏真实之法相寂体有名第一义即不空
如来藏也三就实分别不空藏中体名真谛用名世谛今诸谛第一就第二门似非
得意不同等者瑜伽但云依晓悟他是以通也)二为根熟堪入大
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为说法空等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内
胜义与前第一四谛之俗共为第三重二谛也)三为疑惑众生故
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
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
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
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
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
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
别(三之与四明上二谛非一异义三即非异四即非一又三即二而不二经云觉
自共相论云俱处四即不二而二论疑是一由不二故经了差别由而二故又四即
音释¶ 第 218a 页
于谛常自二三即于解常自一)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
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
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随
言显示故论经名说成谛(五即总了二谛缘起相性即仁
王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
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
證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
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
即无生智也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
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当更不起名曰无
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
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言无二者论下
重释云一行故谓称灭而知故云一行前
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
是观(六为正见者前中三疑四谬五离正念并非正见今无此非方为正见故
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
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随
言显示故论经名说成谛(五即总了二谛缘起相性即仁
王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
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
證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
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
即无生智也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
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当更不起名曰无
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
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言无二者论下
重释云一行故谓称灭而知故云一行前
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
是观(六为正见者前中三疑四谬五离正念并非正见今无此非方为正见故
音释¶ 第 218b 页
可明示四谛差别则不随事执不谓空无可令知苦断集證灭修道矣事谓苦事所
有受皆苦故集能生苦无学之智者是释经智字为客外间灭是灭理何得言智故
此释云意在取灭道言无二者略牒经文具云出生无二故论经云起不二行故既
称灭知故不生二行前列实法下应有问言此之四谛与前实法俱列四谛有何别
耶答意可知若准远公上释则前实法四门各别今则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同亦
是一理)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
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
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
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
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
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巳上乃至佛智未曾
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
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
故(未得本质者本质有二一约未證佛智则佛智为本质二既未證于如来之智
于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质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亲證故)。】
有受皆苦故集能生苦无学之智者是释经智字为客外间灭是灭理何得言智故
此释云意在取灭道言无二者略牒经文具云出生无二故论经云起不二行故既
称灭知故不生二行前列实法下应有问言此之四谛与前实法俱列四谛有何别
耶答意可知若准远公上释则前实法四门各别今则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同亦
是一理)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
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
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
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
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
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巳上乃至佛智未曾
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
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
故(未得本质者本质有二一约未證佛智则佛智为本质二既未證于如来之智
于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质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亲證故)。】
音释¶ 第 219a 页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
【第二利益众生勤方便中二先总起悲观
二佛子下别起悲观总中三初结前次如
实下观过后菩萨下起悲(第二利益者既为利益观有为
等何偏明悲对上观谛智清净故其中虽有诸行悲为主故)。】
「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
【观过中先明非真后诳惑下对人彰过今
初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
似无故虚此明所取非真理无不同情有
故云不相似无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
辨能取不实非有计有常乐我净皆名我
想非唯我见我为本故独云我想也(虚妄二字
者是疏标举谓妄想下论释从此明下疏释论常作我想慢事故妄者论释从此辨
下疏释)诈伪二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
故诈此显能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
音释¶ 第 219b 页
隐虚诈实使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伪此
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
实速灭无利故伪(诈伪二字者是疏标举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是
论此显下疏释论其世法尽坏故伪是论此明下疏释论)后对人彰过
者上虚伪二境引心总名为诳妄诈二心
迷境皆名为惑(上虚伪二境者虚是内境伪是外境皆能引心合皆
名诳妄是内心诈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名惑)论云常等相无非
有似有故虚事中意正取者此解虚是诳
义谓令意正取故是诳也又云我想慢事
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义世法利
尽故诳事牵心此解伪是诳义世法愚痴
凡夫牵取故诈事相现此解诈是惑义(论云
常等下向来疏文合于二境二心以配诳惑论中内外能所别明先明于内先所取
后能取后世法尽利下明外能所亦先明所取后明能取细寻易了)愚夫即
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愚夫等者上释诳惑下释愚夫前有
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
实速灭无利故伪(诈伪二字者是疏标举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是
论此显下疏释论其世法尽坏故伪是论此明下疏释论)后对人彰过
者上虚伪二境引心总名为诳妄诈二心
迷境皆名为惑(上虚伪二境者虚是内境伪是外境皆能引心合皆
名诳妄是内心诈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名惑)论云常等相无非
有似有故虚事中意正取者此解虚是诳
义谓令意正取故是诳也又云我想慢事
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义世法利
尽故诳事牵心此解伪是诳义世法愚痴
凡夫牵取故诈事相现此解诈是惑义(论云
常等下向来疏文合于二境二心以配诳惑论中内外能所别明先明于内先所取
后能取后世法尽利下明外能所亦先明所取后明能取细寻易了)愚夫即
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愚夫等者上释诳惑下释愚夫前有
音释¶ 第 220a 页
两对今虽就前五蕴能所以明愚夫五阴是人也)。】
「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三起慈悲者怜悯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
道行胜故云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
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
慈悲文有影略转前慈悯分同诸佛故名
为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
众生常求佛智。」
【第二别起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二如实
观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
牒观有为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
悲后常求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
(第二别起悲观正明起愿者经云求佛智而云救生正同三地欲救众生不离佛智)。】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三起慈悲者怜悯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
道行胜故云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
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
慈悲文有影略转前慈悯分同诸佛故名
为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
众生常求佛智。」
【第二别起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二如实
观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
牒观有为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
悲后常求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
(第二别起悲观正明起愿者经云求佛智而云救生正同三地欲救众生不离佛智)。】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音释¶ 第 220b 页
【二化心中二先明大悲观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下明大慈观前
中悲有二相一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
苦体性二佛子至复作是念此诸凡夫下
观深重苦久而多故即就人彰过前中四
初总标二际二知从下顺观二际三虚妄
下逆观二际四若有下结如实知今初前
即过去后即未来显无始终流转相故。】
「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
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
【二顺观中二先明前际后如前下类显后
际前中复二先显缘集苦聚后无我下显
二空无我今初无明有爱显流转因能发
能润此以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
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
音释¶ 第 221a 页
二中间有生老死今菩萨观此而起大悲
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矣然生果
有三一欲求众生故流转生死欲贪即是
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生故于蕴宅不
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众
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苦故(今初文者义至于此从故
生下皆属果摄若取经句应至故生以为句终)。】
「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
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
【后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并显可知。】
「虚妄贪著断尽出离。」
【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道灭虚妄断尽
即是灭也出离是道。】
「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际逆顺有无三义
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矣然生果
有三一欲求众生故流转生死欲贪即是
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生故于蕴宅不
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众
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苦故(今初文者义至于此从故
生下皆属果摄若取经句应至故生以为句终)。】
「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
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
【后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并显可知。】
「虚妄贪著断尽出离。」
【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道灭虚妄断尽
即是灭也出离是道。】
「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际逆顺有无三义
音释¶ 第 221b 页
一约凡夫但有苦集而无灭道二约菩萨
顺有逆无三双约凡圣真灭本有道亦符
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夫迷故不觉不
知菩萨正了名知如实。】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
痴无智甚为可悯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
【第二观深重苦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
事故重文中二初总标可悯不知本空故
名愚痴不知厌离故云无智亦可俱通故
为可悯二有无数下释可悯所由由迷二
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悯。】
「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
【后如是尽下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悯于中
二初牒前诃后(初牒前诃后者牒前深苦诃后重苦)。】
「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
顺有逆无三双约凡圣真灭本有道亦符
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夫迷故不觉不
知菩萨正了名知如实。】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
痴无智甚为可悯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
【第二观深重苦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
事故重文中二初总标可悯不知本空故
名愚痴不知厌离故云无智亦可俱通故
为可悯二有无数下释可悯所由由迷二
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悯。】
「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
【后如是尽下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悯于中
二初牒前诃后(初牒前诃后者牒前深苦诃后重苦)。】
「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
音释¶ 第 222a 页
诸蕴宅不求出离。」
【二转更下正明重苦于中三初观生苦机
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我故抽
之即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生不息随
生死下明有集爱于诸蕴下明离灭道(机关
苦事者远公释云容物动处名之为机于中转者说以为关因名为机苦果随转说
之为关今疏意亦尔不别配二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四
** 音释
滥
(卢瞰切蓝去声汎滥也)。
伺
(息恣切音四)。
【二转更下正明重苦于中三初观生苦机
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我故抽
之即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生不息随
生死下明有集爱于诸蕴下明离灭道(机关
苦事者远公释云容物动处名之为机于中转者说以为关因名为机苦果随转说
之为关今疏意亦尔不别配二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四
** 音释
滥
(卢瞰切蓝去声汎滥也)。
伺
(息恣切音四)。
音释¶ 第 22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五 约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
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
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
稠林。」
【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
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
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外道多起
故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
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明以见少利
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黑闇四有求众
生不竭爱欲大海三有之爱广无边故观
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果今为集者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
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
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
稠林。」
【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
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
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外道多起
故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
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明以见少利
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黑闇四有求众
生不竭爱欲大海三有之爱广无边故观
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果今为集者三
音释¶ 第 223a 页
求皆能为集因而受果故二文互举次不
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灭不向灭者故
入魔意下明远彼道顺怨道故(二欲求者欲求开二
一纵情五欲不惧当报是造恶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恶今是此人顺境生贪违
则生瞋痴迷上二不言习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之中亦以过轻故略不说亦得含
在受欲之中观如实下对前料拣明远彼灭者故论云趣无畏处不求十力大圣导
师意云欲趣无畏之灭不求證灭之者耳顺怨道者烦恼结使名为稠林是魔所行
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远真道)。】
「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三于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显于
苦觉观波涛总明有集此中兼显死苦之
义略不明老(略不明老者上依论观生老病死生苦在初病可辛加通
于老少故经明之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显故云略无亦合有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
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
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灭不向灭者故
入魔意下明远彼道顺怨道故(二欲求者欲求开二
一纵情五欲不惧当报是造恶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恶今是此人顺境生贪违
则生瞋痴迷上二不言习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之中亦以过轻故略不说亦得含
在受欲之中观如实下对前料拣明远彼灭者故论云趣无畏处不求十力大圣导
师意云欲趣无畏之灭不求證灭之者耳顺怨道者烦恼结使名为稠林是魔所行
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远真道)。】
「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三于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显于
苦觉观波涛总明有集此中兼显死苦之
义略不明老(略不明老者上依论观生老病死生苦在初病可辛加通
于老少故经明之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显故云略无亦合有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
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
音释¶ 第 223b 页
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
【二大慈观中二初睹境兴慈后佛子下广
愿饶益前中二先睹境后我今下兴慈今
初即睹前众生受深重苦以为慈境文中
先总无救下别总中无父曰孤明前无所
恃涂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
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
(总中无父者下别之中经有八事具释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后之四事明其有
恶各用二事释前之一)后别中无救无依释上孤义
论云谓现报巳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
善为依次无洲无舍释上穷义溺于觉观
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于生死
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导无目释
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惟究竟前导故
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如
【二大慈观中二初睹境兴慈后佛子下广
愿饶益前中二先睹境后我今下兴慈今
初即睹前众生受深重苦以为慈境文中
先总无救下别总中无父曰孤明前无所
恃涂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
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
(总中无父者下别之中经有八事具释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后之四事明其有
恶各用二事释前之一)后别中无救无依释上孤义
论云谓现报巳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
善为依次无洲无舍释上穷义溺于觉观
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于生死
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导无目释
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惟究竟前导故
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如
音释¶ 第 224a 页
何次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无明住地
旧烦恼故黑闇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
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常起邪念
者依无明住地起妄想心名为邪念流注相续故曰常起不同四住善恶间生不闻
正法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间间则不缠不闻善间故为缠裹)。】
「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
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
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
乐(二兴慈中经有三节一为物修因二独一下孤标大志三以是下以善益物初
令净障为涅槃因及毕竟清净亦涅槃果后乃至下疏总释义亦已周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
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
乐一切众生哀悯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
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
旧烦恼故黑闇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
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常起邪念
者依无明住地起妄想心名为邪念流注相续故曰常起不同四住善恶间生不闻
正法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间间则不缠不闻善间故为缠裹)。】
「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
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
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
乐(二兴慈中经有三节一为物修因二独一下孤标大志三以是下以善益物初
令净障为涅槃因及毕竟清净亦涅槃果后乃至下疏总释义亦已周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
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
乐一切众生哀悯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
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
音释¶ 第 224b 页
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
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第二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文中二先牒
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慈相(先牒
前者略举修善实则兼前智慧观察见生有苦有恶无治无救故修善根而为饶益
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饶益故)后利益下别显救护有十
种相前二为救未来后八通于现未一住
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
令得安乐果谓成彼善故三悯贫乏者与
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
顺缘不足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
有五种令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
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
除解净九巳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
十巳住三学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论
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第二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文中二先牒
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慈相(先牒
前者略举修善实则兼前智慧观察见生有苦有恶无治无救故修善根而为饶益
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饶益故)后利益下别显救护有十
种相前二为救未来后八通于现未一住
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
令得安乐果谓成彼善故三悯贫乏者与
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
顺缘不足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
有五种令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
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
除解净九巳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
十巳住三学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论
音释¶ 第 225a 页
意皆为外道理实后三兼通馀类上来不
住道行胜竟(前二为救者令住善因得于乐果属未来故即利乐义频
见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微善后令增长故得乐果亦是上令舍恶后令增
善下有五种者前五世乐下五出世一起信二去邪三正解四起行五得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
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
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
之果有四胜果一摄功德胜二名为无厌
足下修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
修下教化众生胜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为
利益下起随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
即所知法中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
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
(有四圣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后四中下释其差别前列名中一摄功德胜者闻等
住道行胜竟(前二为救者令住善因得于乐果属未来故即利乐义频
见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微善后令增长故得乐果亦是上令舍恶后令增
善下有五种者前五世乐下五出世一起信二去邪三正解四起行五得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
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
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
之果有四胜果一摄功德胜二名为无厌
足下修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
修下教化众生胜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为
利益下起随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
即所知法中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
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
(有四圣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后四中下释其差别前列名中一摄功德胜者闻等
音释¶ 第 225b 页
功德修成名摄二修行胜者胜进所行善修习故三四利他三利他行四利他智)。
今初摄功德中十句初三摄闻胜然有二
义一即三慧如次配闻思修二显二持念
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义持义有多种略
说二种善巧谓智即法智胜有趣即义智
胜然二释皆闻在初故论名摄闻胜。】
「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
戒行故。」
【次二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戒因成也
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支不招讥
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体成也乃
至命难不舍戒故(一忍辱者能忍他恼名为忍辱能将护他说为
柔和以柔忍故缘不能动二皆拒恶故名为愧唯崇戒善故称为惭谓内怀下释惭
愧相惭者羞天故不诳幽愧者羞人故不诳明不招讥毁即是护他乃至命难者释
坚固言鹅珠草系即命难也)。】
今初摄功德中十句初三摄闻胜然有二
义一即三慧如次配闻思修二显二持念
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义持义有多种略
说二种善巧谓智即法智胜有趣即义智
胜然二释皆闻在初故论名摄闻胜。】
「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
戒行故。」
【次二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戒因成也
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支不招讥
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体成也乃
至命难不舍戒故(一忍辱者能忍他恼名为忍辱能将护他说为
柔和以柔忍故缘不能动二皆拒恶故名为愧唯崇戒善故称为惭谓内怀下释惭
愧相惭者羞天故不诳幽愧者羞人故不诳明不招讥毁即是护他乃至命难者释
坚固言鹅珠草系即命难也)。】
音释¶ 第 226a 页
「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
随于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
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便善巧
者能随世行故。」
【后五摄智胜一者因缘集智此知法相智
无因倒因名为非处正因缘集名之为处
知处治于非处故名觉者二者證智知魔
事对治随识分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说智
异说对治即知教智正说为义句邪说为
非义句邪正交杂拣邪得正名善分别四
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众
生智折伏摄受随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
利后二利他。】
「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
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
音释¶ 第 226b 页
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故。」
【第二修行胜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
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
故此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
證灭行此二利他因果对(一增长者福能生智故名为因
二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
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
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
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
法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
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
夜远离馀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后七胜进五起佛法行六起净土行此依
正一对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
【第二修行胜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
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
故此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
證灭行此二利他因果对(一增长者福能生智故名为因
二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
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
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
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
法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
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
夜远离馀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后七胜进五起佛法行六起净土行此依
正一对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
音释¶ 第 227a 页
依佛所作起行显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内
密对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进依胜
已故上五自利后二利他十愿取有行十
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非对(六起净土行者论重释云
云何庄严无烦恼染得坚固智慧众生住在其中及佛法庄严故者意云净土有三
种净一相净七珍严等易故不明二住处众生净二法门流布净后二难故论重出
之既发意能成即具三净之因广如初地净土愿中七依佛法身者依彼相好起行
求故下依义皆然九敬重法行者上来行德依法成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
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
【第三教化众生胜中二初正明化生后佛
子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摄摄
生。】
「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
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
密对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进依胜
已故上五自利后二利他十愿取有行十
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非对(六起净土行者论重释云
云何庄严无烦恼染得坚固智慧众生住在其中及佛法庄严故者意云净土有三
种净一相净七珍严等易故不明二住处众生净二法门流布净后二难故论重出
之既发意能成即具三净之因广如初地净土愿中七依佛法身者依彼相好起行
求故下依义皆然九敬重法行者上来行德依法成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
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
【第三教化众生胜中二初正明化生后佛
子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摄摄
生。】
「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
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
音释¶ 第 227b 页
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
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
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后示现色身下别明四摄文有八句一示
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众故(应化
自众者随彼众类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二演说法即爱
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性一切种爱语中
多约开演论云为疑惑众生即一切门中
之语也(一切种者一切爱语皆有三种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胜益爱
语)三开示下皆利行摄此句为于菩提无
方便众生示菩萨行即利行自性四于大
乘疲倦众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
令成故五为乐世间众生著财位故示其
过患明位大忧大财多祸多六为不信大
乘先未行胜善赞如来智七为无智外道
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
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后示现色身下别明四摄文有八句一示
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众故(应化
自众者随彼众类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二演说法即爱
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性一切种爱语中
多约开演论云为疑惑众生即一切门中
之语也(一切种者一切爱语皆有三种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胜益爱
语)三开示下皆利行摄此句为于菩提无
方便众生示菩萨行即利行自性四于大
乘疲倦众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
令成故五为乐世间众生著财位故示其
过患明位大忧大财多祸多六为不信大
乘先未行胜善赞如来智七为无智外道
音释¶ 第 228a 页
示以神通上三即难行利行八总显一切
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种方便(三皆开示因果之益
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门之一唯有一也即一切利行者一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
者一现法利行二后法利行三现法后法利行以劝离欲令成就故上三即难行者
难行唯三八总显一切门者一切门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满三恶慧令慧
满四悭吝令舍满言一切种者或六或七如净行品然利行者示其所学约令行边
即是利行约其示边即是爱语如瑜伽者即指其源瑜伽九门净行品已引)然
利行爱语亦可参用由彼爱语示其所学
即为利行故次下广明布施故别中略无
四摄广义如瑜伽四十三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
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
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第二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
佛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馀文巳作不
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种方便(三皆开示因果之益
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门之一唯有一也即一切利行者一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
者一现法利行二后法利行三现法后法利行以劝离欲令成就故上三即难行者
难行唯三八总显一切门者一切门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满三恶慧令慧
满四悭吝令舍满言一切种者或六或七如净行品然利行者示其所学约令行边
即是利行约其示边即是爱语如瑜伽者即指其源瑜伽九门净行品已引)然
利行爱语亦可参用由彼爱语示其所学
即为利行故次下广明布施故别中略无
四摄广义如瑜伽四十三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
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
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第二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
佛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馀文巳作不
音释¶ 第 228b 页
退未作增修(第二结行成益者亦名胜进行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
艺靡不该习。」
【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染即烦
恼障即所知(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即烦恼是第五内明为治障即
所知是前四明为治)文分为三初总标多门二所谓
下别示其相三及馀下总结成益。】
「所谓文字算数。」
【二中显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
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是其声明
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声论
中法施设建立故算数即数建立故又治
取与生疑障(然瑜伽十三中列五次第云一内明二医方明三因明四
声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顺彼论算数建立者第十五中说声明论云云何声明
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持加罗施设建立相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
艺靡不该习。」
【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染即烦
恼障即所知(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即烦恼是第五内明为治障即
所知是前四明为治)文分为三初总标多门二所谓
下别示其相三及馀下总结成益。】
「所谓文字算数。」
【二中显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
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是其声明
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声论
中法施设建立故算数即数建立故又治
取与生疑障(然瑜伽十三中列五次第云一内明二医方明三因明四
声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顺彼论算数建立者第十五中说声明论云云何声明
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持加罗施设建立相
音释¶ 第 229a 页
四时施设建立相力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一法施设建立相者
谓名句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第二义施
设建立略有十种一根建立谓见闻等二大种建立谓依持洗润等三业建立谓往
来宣说思念等四寻求建立谓追访等五非法建立谓杀盗等六法建立谓施戒等
七兴盛建立谓證得喜悦等八衰损建立谓破坏怖畏等九受用建立谓饮食覆障
等十守护建立谓育养盛满等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谓男女女声相差别四时施
设建立者谓过现未来三时声相差别等五数施设建立谓三数声相差别一者一
数二者二数三者多数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者略有五相一相续二名号三总略
四彼益五宣说若颂等名为根栽如是二种总名处所根栽建立释曰今当第五又
数以记数算以记位谓一纵十横等瑜伽中意略已具矣)。】
「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因明咸通达者正
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
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故地水火风即
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故顺世外
谓名句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第二义施
设建立略有十种一根建立谓见闻等二大种建立谓依持洗润等三业建立谓往
来宣说思念等四寻求建立谓追访等五非法建立谓杀盗等六法建立谓施戒等
七兴盛建立谓證得喜悦等八衰损建立谓破坏怖畏等九受用建立谓饮食覆障
等十守护建立谓育养盛满等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谓男女女声相差别四时施
设建立者谓过现未来三时声相差别等五数施设建立谓三数声相差别一者一
数二者二数三者多数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者略有五相一相续二名号三总略
四彼益五宣说若颂等名为根栽如是二种总名处所根栽建立释曰今当第五又
数以记数算以记位谓一纵十横等瑜伽中意略已具矣)。】
「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因明咸通达者正
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
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故地水火风即
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故顺世外
音释¶ 第 229b 页
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成故水风二
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持
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咸通达者释总
名也种种诸论者即七例中论体也七例如初地疏钞具引即六论为体等即等上
亦等其类六中随一容有多故地水火下略示六论之二于一诤论自有其四)图
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图书亦
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与寄
付即事中障闻法思义解中障作不作已
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玺亦是
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图书
印下即六中之第二论也随世所闻即释上义出所宗尚故又此图书下重释即因
明中论所据也所据有十谓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别能成立有八谓宗因喻同异
类现比教量下兼现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论论中但有书字为所用事中忘障
取与下即论释此障论但通云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应作不
应作事此对治故书释曰今但以义节略论文于此一障自为三节一事中障二解
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持
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咸通达者释总
名也种种诸论者即七例中论体也七例如初地疏钞具引即六论为体等即等上
亦等其类六中随一容有多故地水火下略示六论之二于一诤论自有其四)图
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图书亦
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与寄
付即事中障闻法思义解中障作不作已
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玺亦是
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图书
印下即六中之第二论也随世所闻即释上义出所宗尚故又此图书下重释即因
明中论所据也所据有十谓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别能成立有八谓宗因喻同异
类现比教量下兼现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论论中但有书字为所用事中忘障
取与下即论释此障论但通云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应作不
应作事此对治故书释曰今但以义节略论文于此一障自为三节一事中障二解
音释¶ 第 230a 页
中障三业中障便以疏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书之言作不作者书之言不作未
必恶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准之印玺等者论中有印而无于玺今以加玺故云亦是
现量显现可见故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即是论释印字如盐米等以印印之则无
强取)。】
「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
能除断。」
【三又善下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
相病障对治故(三又善下然瑜伽医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
善巧三于已生病永灭善巧四已断病不复更生善巧今文具之即四大不调下即
本论文)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
名为善(从善疗下疏以瑜伽四义解释一即第三除断方便二即第四断巳
不生故涅槃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𤼵其疗治除断即
是第三其一善字即当第四)癫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
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
毒蛇等毒故论经说咒药等即病因死因
必恶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准之印玺等者论中有印而无于玺今以加玺故云亦是
现量显现可见故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即是论释印字如盐米等以印印之则无
强取)。】
「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
能除断。」
【三又善下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
相病障对治故(三又善下然瑜伽医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
善巧三于已生病永灭善巧四已断病不复更生善巧今文具之即四大不调下即
本论文)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
名为善(从善疗下疏以瑜伽四义解释一即第三除断方便二即第四断巳
不生故涅槃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𤼵其疗治除断即
是第三其一善字即当第四)癫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
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
毒蛇等毒故论经说咒药等即病因死因
音释¶ 第 230b 页
对治即善方药摄(从颠至蛊下辨初二义先总指经后于中下别
属颠等内四大下皆本论释然颠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调故沉重地病相冷水
病相黄热火病相风相多端其颠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颠狂故应食不食食不应食
应作不应作等故生诸病鬼魅蛊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
病故从论经下疏会论经今经无咒故论以药咒为能治即是今经善方药摄病因
死因即是所治以咒药力应死不死)。】
「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
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
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
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
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
无错谬。」
【四文笔下工巧明文笔赞咏即书算计度
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对词曰
笔显德为赞寄情曰咏(四文笔下瑜伽工巧有十一种今略
属颠等内四大下皆本论释然颠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调故沉重地病相冷水
病相黄热火病相风相多端其颠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颠狂故应食不食食不应食
应作不应作等故生诸病鬼魅蛊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
病故从论经下疏会论经今经无咒故论以药咒为能治即是今经善方药摄病因
死因即是所治以咒药力应死不死)。】
「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
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
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
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
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
无错谬。」
【四文笔下工巧明文笔赞咏即书算计度
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对词曰
笔显德为赞寄情曰咏(四文笔下瑜伽工巧有十一种今略
音释¶ 第 231a 页
有六一书算计度数印工业而文笔赞咏但属书摄具算数计度通其二明前疏之
中已配声明故此不摄)次歌至谈说即音乐工业悉
善其事通上二文皆忧恼障对治(二音乐工业皆
忧恼者即是本论凡言对治皆是本论弦竹娱耳故除忧恼)国城至其
宜即营造工业(三营造二业)草树华果亦兼营
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四营农工业而言亦者草
树华果有两向故布列宫苑即是营造树之园圃即是营农此即等者峻宇彫墙禾
轩玉砌居然悦情况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洪波跃渊渔清风吹落华纵意林流
间欢爱弥日月岂能忧哉)金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
障对治(五生成工业能作能成故系𨳲等者家有千金不死于市何能闲哉)。
日月至无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
过恶因障对治谓皆由前世恶因感此凶
吉等故日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
并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
咎即中知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
中已配声明故此不摄)次歌至谈说即音乐工业悉
善其事通上二文皆忧恼障对治(二音乐工业皆
忧恼者即是本论凡言对治皆是本论弦竹娱耳故除忧恼)国城至其
宜即营造工业(三营造二业)草树华果亦兼营
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四营农工业而言亦者草
树华果有两向故布列宫苑即是营造树之园圃即是营农此即等者峻宇彫墙禾
轩玉砌居然悦情况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洪波跃渊渔清风吹落华纵意林流
间欢爱弥日月岂能忧哉)金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
障对治(五生成工业能作能成故系𨳲等者家有千金不死于市何能闲哉)。
日月至无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
过恶因障对治谓皆由前世恶因感此凶
吉等故日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
并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
咎即中知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
音释¶ 第 231b 页
所感咸善无谬总究上三才(即占相者先举论谓皆由
下是疏释论不知过去所作业因便取外相为吉凶源乃造恶业排凶招吉安得可
耶今示因招使修德业排凶招吉即为能治日月五星者东方岁星主春主木西方
太白主金主秋南方荧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方镇星以主于土通主
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汉书云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物之精上为列星也
言二十八宿者谓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
张翼轸广如大集四十中经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
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辰跃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东方七
宿一者角宿主于众鸟二者亢宿主于出家求圣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众生四者
房宿主行车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众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于国师南方七宿
一者井宿主于金师二者鬼宿主于一切国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龙四者星宿
主巨富者五者张宿主于盗贼六者翼宿主于贵人七者轸宿主须罗吒国西方七
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娄宿主于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楼迦国四者昴宿主于
水牛五者毕宿主于一切众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诃国七者参宿主于刹利北方七
宿一者斗宿主尧部沙国二者牛宿主刹利及安钵竭国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国
下是疏释论不知过去所作业因便取外相为吉凶源乃造恶业排凶招吉安得可
耶今示因招使修德业排凶招吉即为能治日月五星者东方岁星主春主木西方
太白主金主秋南方荧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方镇星以主于土通主
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汉书云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物之精上为列星也
言二十八宿者谓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
张翼轸广如大集四十中经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
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辰跃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东方七
宿一者角宿主于众鸟二者亢宿主于出家求圣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众生四者
房宿主行车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众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于国师南方七宿
一者井宿主于金师二者鬼宿主于一切国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龙四者星宿
主巨富者五者张宿主于盗贼六者翼宿主于贵人七者轸宿主须罗吒国西方七
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娄宿主于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楼迦国四者昴宿主于
水牛五者毕宿主于一切众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诃国七者参宿主于刹利北方七
宿一者斗宿主尧部沙国二者牛宿主刹利及安钵竭国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国
音释¶ 第 232a 页
四者虚宿主般遮罗国五者危宿主著华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罗国输虚那国及
诸龙蛇蝮行之类七者璧宿主乾闼婆善音乐者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如是布置
四方诸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释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经
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穷玄象非我之𠎝难胜圣人不习而利然天垂象圣人则之故
系辞云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释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
瑜伽之中馀六工业者一和合二咒术三商贾四成就五防邪六事王广如彼释)。】
「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
【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种染一持戒治破戒
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神通治邪归依染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治杀生祀祠求
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谓治杀生
者即智论百论皆说外道杀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生梵
天治其邪见五四无色定者外道以彼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谬计此经论中唯
说世间为内明者经明随顺世间智故)上来所释多依本论
诸龙蛇蝮行之类七者璧宿主乾闼婆善音乐者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如是布置
四方诸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释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经
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穷玄象非我之𠎝难胜圣人不习而利然天垂象圣人则之故
系辞云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释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
瑜伽之中馀六工业者一和合二咒术三商贾四成就五防邪六事王广如彼释)。】
「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
【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种染一持戒治破戒
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神通治邪归依染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治杀生祀祠求
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谓治杀生
者即智论百论皆说外道杀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生梵
天治其邪见五四无色定者外道以彼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谬计此经论中唯
说世间为内明者经明随顺世间智故)上来所释多依本论
音释¶ 第 232b 页
及瑜伽十三四五其中更有别理恐厌繁
文(上来等者本论亦不全属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别瑜伽之中广显五明与此
相应故双用之)又论与经有不次者但可以论就
经不可回经从论(又论与经下意拣古人今疏以论就经之次古
人依论次第异经刊定记中全写探玄亦不对会二经之殊况辨论释与经之异恐
寻论者及见古疏怪其不同故结示耳)。】
「及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
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第三总结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种相一
异障中无障故云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事
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中异
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即
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著亦不为之
三发起清净即咸悉开示谓能起助道之
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谓
文(上来等者本论亦不全属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别瑜伽之中广显五明与此
相应故双用之)又论与经有不次者但可以论就
经不可回经从论(又论与经下意拣古人今疏以论就经之次古
人依论次第异经刊定记中全写探玄亦不对会二经之殊况辨论释与经之异恐
寻论者及见古疏怪其不同故结示耳)。】
「及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
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第三总结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种相一
异障中无障故云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事
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中异
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即
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著亦不为之
三发起清净即咸悉开示谓能起助道之
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谓
音释¶ 第 233a 页
用此得净故(但于众生者贤首品云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
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逼恼众生物但作利益世间事即其义
也而论但云异障中无障故馀皆如疏释三发起清净论经云怜悯众生故出者出
即今经咸悉开示)。】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
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
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
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巳受
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
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
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
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柔果亦四一调
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逼恼众生物但作利益世间事即其义
也而论但云异障中无障故馀皆如疏释三发起清净论经云怜悯众生故出者出
即今经咸悉开示)。】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
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
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
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巳受
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
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
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
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柔果亦四一调
音释¶ 第 233b 页
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四结说地相
前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内又更闻法
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者对胜显劣
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者得二难故
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故二地中乐
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难得能得
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持不同三
地唯世间闻持。】
「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
【喻中真金砗磲磨莹者證智契如事为真
金教智光明能示现如事犹彼砗磲(證智契如
者论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现如经诸佛子譬如真金等释曰證智为真金如如
为所契之理智为能契之事事合于如故云如事教习能显上之如事故如砗磲)。】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
惟观察转更明净。
前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内又更闻法
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者对胜显劣
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者得二难故
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故二地中乐
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难得能得
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持不同三
地唯世间闻持。】
「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
【喻中真金砗磲磨莹者證智契如事为真
金教智光明能示现如事犹彼砗磲(證智契如
者论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现如经诸佛子譬如真金等释曰證智为真金如如
为所契之理智为能契之事事合于如故云如事教习能显上之如事故如砗磲)。】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
惟观察转更明净。
音释¶ 第 234a 页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
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
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馀风所能倾
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
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
间善根所能倾动。」
【二佛子菩萨住此难胜下教智净中日月
等者论云依阿含增长智慧光明胜前地
智故谓胜前地珠光馀文如前(日月等光者远公云
梵本唯以星光喻于此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应合然馀如前释)。】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馀非不
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
第五难胜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于诸众生所
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住实
音释¶ 第 234b 页
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
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
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
于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
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
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
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
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
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四地巳清净思惟三世佛平等戒心除
疑道非道如是观察入五地。
念处为弓根利箭正勤为马神足车五力坚
铠破怨敌勇健不退入五地。
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
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
于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
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
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
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
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
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四地巳清净思惟三世佛平等戒心除
疑道非道如是观察入五地。
念处为弓根利箭正勤为马神足车五力坚
铠破怨敌勇健不退入五地。
音释¶ 第 235a 页
惭愧为衣觉分鬘净戒为香禅涂香智慧方
便妙庄严入总持林三昧苑。
如意为足正念颈慈悲为眼智慧牙人中师
子无我吼破烦恼怨入五地。」
【第三重颂二十二颂分三初十七偈颂地
行次四颂地果后一结说初中又三初五
偈三句颂胜慢对治于中初四偈颂十平
等。】
「菩萨住此第五地转修胜上清净道志求佛
法不退转思念慈悲无厌倦。」
【馀二颂。】
「积集福智胜功德精勤方便观上地佛力所
加具念慧。」
【颂如道行。】
「了知四谛皆如实善知世谛胜义谛相谛差
音释¶ 第 235b 页
别成立谛事谛生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
碍胜解脱以此得生大功德是故超过世智
慧。」
【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
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
「既观谛巳知有为体性虚伪无坚实得佛慈
悯光明分为利众生求佛智。
观诸有为先后际无明黑闇爱缠缚流转迟
回苦聚中无我无人无寿命。
爱取为因受来苦欲求边际不可得迷妄漂
流无返期此等可悯我应度。
蕴宅界蛇诸见箭心火猛炽痴闇重爱河漂
转不暇观苦海沦胥阙明导。
如是知巳勤精进所作皆为度众生。」
乃至如来无碍谛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
碍胜解脱以此得生大功德是故超过世智
慧。」
【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
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
「既观谛巳知有为体性虚伪无坚实得佛慈
悯光明分为利众生求佛智。
观诸有为先后际无明黑闇爱缠缚流转迟
回苦聚中无我无人无寿命。
爱取为因受来苦欲求边际不可得迷妄漂
流无返期此等可悯我应度。
蕴宅界蛇诸见箭心火猛炽痴闇重爱河漂
转不暇观苦海沦胥阙明导。
如是知巳勤精进所作皆为度众生。」
音释¶ 第 236a 页
【后既观谛下四偈半颂教化众生勤方便
于中初一偈颂总观有为虚伪起慈悲二
心次一偈半颂悲观中观缘集苦次一颂
半颂观深重苦后半颂大慈观。】
「名为有念有慧者乃至觉解方便者。
习行福智无厌足恭敬多闻不疲倦国土相
好皆庄严如是一切为众生。
为欲教化诸世间善知书数印等法亦复善
解诸方药疗治众病悉令愈。
文辞歌舞皆巧妙宫宅园池悉安隐宝藏非
一咸示人利益无量众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四禅无
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
【第三名为下四偈半颂彼果胜中初半偈
颂摄功德胜次一颂修行胜于中如是一
音释¶ 第 236b 页
切为众生句兼颂教化众生胜。】
「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
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亦如莲
华不著水如是大士行于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异道诸邪见所修诸
善为佛智愿得十力救众生。」
【后三颂起世智胜。】
「彼后修行大精进即时供养千亿佛得定动
刹亦复然愿力所作过于是。
如是第五难胜地人中最上真实道我以种
种方便力为诸佛子宣说竟。」
【颂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五
** 音释
「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
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亦如莲
华不著水如是大士行于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异道诸邪见所修诸
善为佛智愿得十力救众生。」
【后三颂起世智胜。】
「彼后修行大精进即时供养千亿佛得定动
刹亦复然愿力所作过于是。
如是第五难胜地人中最上真实道我以种
种方便力为诸佛子宣说竟。」
【颂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六之五
** 音释
音释¶ 第 237a 页
吒
(陟驾切)。
缠裹
(缠直连切绕也裹古火切包也)。
该
(古哀切备也)。
玺
(想氏切印也)。
疗
(力照切治也)。
癫
(音颠狂病也)。
魅
(明秘切魑魅也)。
蛊
(音古虫毒也)。
陂
(彼为切泽也)。
砗磲
(砗音车磲音渠)。
莹
(乌定切洁也)。
缓
(胡管切舒迟也)。
啻
(施智切止也)。
创
(楚亮切惩也)。
翳
(壹计切蔽也)。
懦
(奴卧切弱也)。
沦胥
(沦力迍切胥相居切沦胥谓相牵引也)。
鞞
(骈迷
切)。
昴觜
(昴莫鲍切觜即移切昴觜并宿名)。
音释¶ 第 23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