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王谢义疏书第五十一¶ (自动笺注)
國清百錄卷第三
沙門灌頂
*王謝義疏第五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
逮旨送初卷義疏
跪承法寶
粗覽綱宗。
悉檀內外未曾聞。
故知龍樹
不可思議
今所著述肉眼未覩明闇。
謹復
研尋遲此覲接
和南
*王論荊州諸寺第五十二
弟子總持和南
荊州玉泉十住兩寺
近既賜
檢校
今須書及江陵總管
當勒所由終聽
僧使。
奢促弟子仰蒙淨戒
宿世因緣希義
理。
波羅蜜爰降開許
制義疏。
方憑啟沃
向入慧門
昔年仰請棲霞時往
觀行政為密
邇。
朝發暮到應可諮決
不異邑居
行道本貴
安心
寧勞過遠。
天台之路幸願輟情。
屈己
菩薩有賜。
於專契弗敢違。
前都不知淨人
善心已墮僧數。
濟度無隔唯用隨喜
和南
七月二十七日
*重述天台第五十三
前所天台山事。
本聽後期爰逮報示。
不然
夙志棲霞
乃言咫尺非關本誓之心。
天台
是寄終之地。
所以恒思果遂
每囑弟子
恐命
待期
一旦無常身充禽鳥
焚燒餘骨送往
天台
願得生還棲山谷。
修業成辦乃可
人。
但仰赴義門多慚芻淺。
發心既重輒課庸
微。
去聽慈恩庶無怱促
政言天台營理本擬
十方
安立僧徒非專為己。
昔年修葺願創伽
藍。
形可隨緣香燈難絕。
故欲遣修葺冀憑方
便。
同途校具
淨人得蒙勝舉。
并祈一旨事並
前諮。
方乞寺名屈作檀越
多煩沓未敢同
時。
處處結緣功德彌大。
玉泉十住垂恩為。
待教旨即遣僧使。
冀藉光威三寺
藍未整功德已圓。
仰鬧頻煩言何能謝。
沙門
某白。
三月二十日
*王答書第五十四
總持和南
復垂誨旨益具仁慈
開士虛懷
感。
必應本誓願力
何患不果
言服日淺
未堪違遠
深憑護念開示悟入
玉泉十住
本居
仰由勝功能建立
方須影響永至
金剛
江陵書及會稽教下。
並勒所司以時
遣。
和南
七月二十九日
*王與上柱國蘄郡荊州總管達奚儒書
第五十五
智者禪師德尊望重
近年紆道爰授淨戒
修治彼州十住寺。
造立西徂玉泉寺
見請
檀越
復聞公等多結勝緣
大乘運通良深
隨喜
師今遣僧使志果法才二人
還就玉泉
寺法璨道慧法師
十住道臻法師
經理
心影響。
獎成妙業。
公私覃福幽顯同賴。
遠白不復暄涼也。
楊廣呈。
八月二日
*答度人出家第五十六
切以今月嘉辰
菩薩應世奉為至尊皇后
功德鎔寫靈像
度人出家
現在因緣福業
無量
使五沙彌弟子
輒當恭旨。
說戒師。
年歲小別和尚
選名為作依止
法衣
即於眾前歡頂戴
沙門某敬白。
十九日
*答放徒流書第五十七
開府學士柳顧言
宣教金光明行究竟
十五月清圓滿
放徒流矜免鞭罰
上開
府潘惠達。
儀同四娘等。
凡四十五人
賜令
斟酌
謹即依事詢詳切
一人出世多人利
益。
淳善御俗仰屬輪王
案此經云。
若犯王法
繫縛枷鎖
苦惱等悉令解脫
灌頂經云。
王當放赦屈厄之人。
徒鎖解脫
王得其福。
太平雨澤以時
人民安樂
教旨符應
文。
豈非宿植德慈善根力
謬以多幸忝此
大緣
率勵僧徒清齋洗浣
龍王注雨甘澤
爰開獄門杻械解脫
徒流原宥莫不蹈舞
殿庭稱恩感戴加復。
送以勝幡仍懸寶塔
散華燒香朗燭
並留供設說法開示
向善
僧法運等。
雖著法衣不能修心
身犯
國憲取穢道流
思乃上來戰深下恥。
大眾
七日。
晨夜訓賚暫依擯黜
使慚誡獎耳。
門某敬白。
十月十六日
*答施物書第五十八
開府柳顧言
宣教法歲圓滿
爰降勞問
金色新製香罏奩一具
法衣一通
綿絹
段。
燭三十挺。
紙二千張。
上厨果食等。
剎那
住節序相催。
老至易悲觀心難諦。
幸憑弘建
正法
省無戒慧。
實懼難銷。
香罏起峯蓮華
艶。
忍辱離塵安行履躡。
經稱受用無作恒住。
燭俟夜燎
紙擬淨名
當機施法事忘謝。
縑綺道場同沾。
歸福有在辭略言外
沙門
某敬白。
七月十五日
*王迎入城礙雨移日第五十九
總持和南方要仰延。
雨乃暫阻。
明間若晴別
遣信
和南
七月二十六日
*王迎入城書第六
總持和南
霜寒道體康勝
弟子還來甫爾
迎延
馳誠已深。
今遣候接異近祇覲。
謹和
南。
九月十六日
*王遣使天台參書第六十一
總持和南
麥序氣清道體和適
福慧莊嚴
高勝
弟子至來未久。
粗復可行
近頻降兩
書。
垂示功德
玄義刪削
文句入初。
其舊維
新從麁至妙。
會須披接方豁煙雲
春律已謝
夏坐方結。
違經教涉暑出迎
白露宵團秋
風葉下。
必預舟檝迎覲江陽
然仰勞著述
涉數載。
般若多障近願成功
日就月將庶方
啟沃
率貢別牒示表虔誠
在敬無文仰揆弘
亮。
其間珍德續事音語
和南
袈裟十領
龍鬚席二領
須彌二領
猫牛
酥三瓶。
熏陸一合
*王遣使天台迎書第六十二
總持和南
霜氣已緊蚊熱久袪。
方恐洞沍預
調適
今遣奉迎祇禮非奢。
和南
九月二
十二日
*王參病書第六十三
總持和南
仰承天台
已次到石城寺
患未歇。
菩薩示疾
在疾亦愈。
但於翹誠交用
悚灼。
遣毉李膺處治
小得康損願徐進
路遲禮覲無遠
和南
*發願疏文第六十四
吳縣維衛迦葉二像。
願更聚合修復鄮縣
育王塔寺頹毀
願更修治
剡縣十丈彌勒
像。
金色剝壞願更莊嚴
三處功德乞修。
門某敬白。
稽首和南三世諸佛。
伏惟
法身無像
隨機
淨土
不毀人眾見燒滬瀆
浮來靈塔地涌
剡山。
天樂通夢陸咸三處
尊儀表代三世
善根力。
利益斯土。
年深歲曩。
聖跡凌遲
佛影像若淪。
眾生善根無寄
宿世有幸
法門
德行輕微功業無取
謬為道俗所知
顧影羞躬無以自處
上慚三寶興顯之能。
下愧群生
提拔之力。
刻骨刻肌何所補。
幸值明時棟梁佛日
願賴皇風又承眾力
有緣修治三處
先為興顯三世佛法。
次為
擁護大隋國土
為法一切眾生
塔像
莊嚴紹隆不絕。
報佛恩。
處處新國
界。
自然殊特妙好
則報至尊水土之澤。
若見
聞者發菩提心。
利益一切出世業。
但久
域此心緣障未果
此際赴期西。
出氣疾增動。
毒器坏瓶固非保惜
先以身命奉給三寶
威神
形命停留生物善。
不污佛法
者。
伏聽
使乞早除差行願速圓。
若命雖未盡。
方多魔障損物善根
污亂佛法者。
豈須停世。
願早灰滅
滅後以諸誓願付囑後人
使經紀
修立
三寶加建速得圓滿
前於佛隴金光
明道場。
已發此願。
今重於石尊再述愚誠
公元597年
願。
聖凡重垂攝受謹疏。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二十一日
*遺書晉王第六十五
貧道初遇勝緣
發心之始。
上期無生法忍。
下求六根清淨
三業殷勤
一生望獲
不謂宿
罪殃深致留難
無實德外召虛譽
學徒
強集檀越自來
不能絕域遠避。
而復依違
順彼自招惱亂
道退為虧應得不得
憂悔
何補
上負三寶下愧本心
一恨也。
聖法
既差自審非分
欲以先師禪慧授與學人
留滯陳都八年
弘法來學者。
或易悟而早
亡。
隨分而自益。
無兼他之才。
空延教化
斷種
自行前缺利物次虛。
再負先師百金
之寄。
此二恨也。
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
思值
明時願逢外護。
初蒙四事既勵朽年。
師與學
徒四十。
餘僧三百許。
日於江都行道
亦復
開懷待來問者。
儻逢易悟用答王恩。
不見
一人求禪求慧。
與物無緣至於此。
謬當信
施化無功
三恨也。
又作是念。
此處無緣
餘方或有先因。
荊潭之願願報地恩。
王弘
霈然垂許。
湘潭功德粗展微心。
結緣
者眾孰堪委業。
初謂緣者不來
今則往求不
得。
推想既謬此四恨也。
荊州法集
聽眾
千餘僧。
學禪三百。
州司惶慮謂乖國式
豈可
聚眾用惱官人
故朝同雲合暮如雨散。
設有
善萠不獲增長
此乃世調無堪
不能和得
所。
五恨也。
既再遊江都
聖心重法令著淨名
疏。
不揆闇識輒述偏懷
玄義始竟麾蓋入謁
復許東歸吳會之僧。
咸欣聽學。
山間虛乏
不可聚眾
束心出訪法門
暮年衰弱
開化
今出期既斷法緣亦絕此六恨也。
兩夏專治玄義
解經文至佛道品。
為三
十一卷
將身不慎遂動熱渴
一百餘日競
治改
際此夏末慮有追呼
束裝待期
去月
十七日使人至山。
止留一宿遽比螢光
早希
進路行過剡嶺。
次至石城氣疾兼篤。
不能
前。
此之義疏
口授本一自治
皆未搜簡
經論僻謬尚多。
不堪流布
既為王造寧羞其
拙。
弟子抄寫後本仰簡。
前所玄義及入
文者。
請付弟子焚之。
天挺睿智一遍開讀
覽其大意無可觀。
貧道灰壞雖謝。
留心
佛法
詢訪勝德。
使義門無廢。
深窮佛教
治道
益明
遍行遍學是菩薩行。
如來滅度法付國
王。
貧道何人慧門憑委。
欣然就盡沒有餘榮。
著述延歲。
文義不同
悵然自慚
生來所以
周章者。
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
今得法門
仰寄三為具足六根釋矣。
盡之後。
有神
力。
誓當影護王之土境
使願法流衍以答王
恩。
副本志。
菩薩誓願誠而不欺
香火義深
安知仰謝
願觀泡幻有為法
一切無常會而
不離
終不可得。
唯當勤戒施惠以拒四山
求出要。
豈須傷法煩勞聖懷
蓮華香罏犀角
如意
王所施。
今以仰別。
願德香遐遠
長保
如意也。
南嶽大師滅度之後
未有碑頌
前蒙
教許自制
願不忘此旨。
南嶽師於潭州立大
明寺。
彌天道安荊州立上明寺。
前蒙教影
護願光飾先德
為作檀越主。
貧道在世六十
年。
未嘗作有功德
年暮力弱多闕用心
香火施重。
近於荊州仰為造玉泉寺
修治
住寺
並蒙教囑。
總管蘄郡達奚儒。
僧齎
教書夏口
而蘄公亡。
未及付。
慈恩已足。
願為玉泉檀越主。
天台頂寺茅菴稍整。
山下一處非常之好。
又更仰為立一伽藍
木位基命弟子營立
不見寺成冥目為恨。
天台未有公額。
願乞一名荊州玉泉寺
十僧天台寺
廢寺田為天台基業
寺圖
石像
發願疏悉留仰簡。
泰平聖世皇風
肅。
菩薩淨土不可思議
切見諸州迭送租米
車脚皆三五倍。
公斂不多私費
重典章。
處分別有深規
貧道不閑忽言國式
輒謂無
米之州。
運送宜爾。
有米之州當地輪送。
則無
私費
管窺未見。
理若於式有妨請不須論。
於事有益願為諮奏。
使蒼生慶賴國是
國。
民是王民。
加修慈心撫育黎庶
犬馬識養
人豈忘恩乎。
昔聞齊高氏
見負炭兵形容憔
悴。
愍其辛苦放令出家
唯一人樂去。
齊主歎
曰。
人皆有妻子之愛。
誰肯孤房獨宿
瞪視
壁。
自儐山林
以此觀之。
出家難得
今天下曠
大賦寬平
出家者少。
老僧零落日就減。
貫帳時。
隨緣聽學。
山林修道不及帳名。
雖復用心常懷憂懼
此例不多悉有行業。
許其首貫則是度人。
出家增益僧眾熾然
得無量功德。
三方鼎立
用武惜人。
太平一軌修文修福
正是其宜。
末法眾僧
多行不稱服
尚不挾人意
況扶經律。
秉國
法兼匡佛教
有罪者治之。
無罪者敬之。
起平
不可思議心。
功德無量
此等事本
面諮。
未逢機會奄成遺囑
亦是為佛法為國
土為眾生
若能留心功德仰賽。
臨命口授
盡力窮。
期迫戀多知復。
分說善知識
菩提
為期
沙門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王答遺旨第六十六
菩薩弟子總持稽首和南
先師天台智者
內弟灌頂普明至奉接。
十七年十一月二
十一日遺書七紙
手迹四十六字。
淨名
三十一卷
犀角如意蓮華香罏等。
跪對修
讀摧振于心舍利儼然德音具在
迦葉狼跡
身證遙追曇光
天台安禪近躡誠復。
如來
四部號慟
涅槃遺教法更殷重
況乎
百歲後。
四依拯溺深順佛旨
居世同凡將欲
泥洹
希有事。
五品十信已自皎然
彌陀
觀音親來接引
去德茲永乃增悲戀
追悟
生還夙稟
所恨淨名經疏。
重親承。
由冀
尋研用補咎悔
追惟
障惱現機未發。
逖聽
聞亦有成就
非徒悟有淺深
抑又時或早晚
滅度後得聖巨多。
道耀他方冥來曉示
即世忽奉大師
良由宿緣積曾親近
愛覃
來命必垂影響
不捨本誓筆迹具存
是用
誠憑靈戒懇。
受經如意香罏。
虔禮西方
心口相誓。
探卷最後殷勤
即於今月十
八日
仍感瑞夢
是知濟度已降舟航
唯願
即日寶池
遙開蓮華
今居淨域
近溉濁
世世生生
師資不闕革凡登聖給侍無虧
義府鉤深文淵博。
雖加策駘終畏面牆
特希溉以醍醐如出香乳
照以暗井即顯真
金。
然後仰藉神通俯厲精力
別詢名僧奉揚
法味
普共含生作大利益
斯則弗違提獎
彼岸
最勝最上就此為尊。
灌頂所送最後
淨名義疏三十一卷
佛道品謹即裝治
習讀逮旨。
爾前玄義及入文解釋。
弟子
焚之。
即付還使遣對燒蕩。
犀角如意蓮華
罏。
遠以垂別輒當服之無斁
永充法事
奉施瓷瓦香罏供養龕室
遺旨天台山下。
得一非常之好。
垂為造寺始得開剪
木位基階
今遣司馬王弘創建伽藍
指畫
寺須公額并立嘉名
不違旨。
佛隴
頭陀並各仍舊使移荊州玉泉
十僧天台
者。
山內現前之眾。
多是渚宮之人。
已皆
約勒不使張散。
豈直十僧而已
所求廢寺
田以充基業
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
深蒙擁
護。
當年別資給行。
送經一藏
依法先師
供養具鍾幡香等。
又施錢直且充日費
靈塔吳內石像剡縣彌勒
尊儀臥疾之處。
並使裝飾亦不仰異。
荊州玉泉寺既是為造
理。
當異餘道場
潭州大明寺
荊州十住
明寺等。
先以敬許為檀越
無容復乖。
今誨
使製南嶽師碑。
即命開府學士柳顧言為序。
自撰銘頌所囑。
有罪無罪平等
切以涅
羯磨
經有誠文。
正論治國
金光明品。
住持
三寶弗敢墜失
又令加修慈心
撫育民庶
識養
人豈忘恩
蓋聞外書為教仁尚恕物。
內典居宗大慈為首
在文雖異詣理實同。
君子能為國。
不有菩薩豈濟含生
又以
僧未貫籍
許其出首奉詔書。
冥符來及見
機而作。
所謂後天奉天時。
糧運轉輸深關
軍國
前已表聞所司未報。
終當方便必期諧
果。
及承寄囑斯復能照他心
前來仰答無違
意旨
庶藉熏修福祐國家
灌頂普明面引詢
具述
遣形宴坐宛若平生
轉恨失時不重
餐。
義味仰揆定力須彌峙。
法臘云竟。
願輿迎一到江陽
入禪道俗接足人神
頂禮即當奉送
復彼山龕庶藉瞻仰
能開
心目
深願道力不孤
所請雖厚恩申報
在願文而實宜加護
實須酬仰。
二僧今返輕
奉報書。
遠拜靈儀心載嗚咽
和南
開皇
公元588年
八年正月二十日
*王遣使天台功德願文第六十七
菩薩弟子總持和南
十方三世諸佛。
一切
尊法三乘聖眾。
上界天仙龍神
他心道眼
應現
畟塞虛空無量幽顯
切聞諸佛菩薩
不捨本誓
天人師拔濟含識
令和尚
代作宗範。
引接後來與佛無異
資敬之重
具在經律。
不有明導豈濟苦海
匪報厚德
福田
遺行可追。
依佛語。
菩薩先師
智者
來踰剡嶺遷化石城
初聞訊至哀情
摧勔。
敬惟勝行逾滿熙連。
佛許臨終自說所
得。
今開侍者所書。
巨有異相
稱我位居
弟子
事在法華
十住信心文具瓔珞
空聲異響遍滿山房
索披大衣云觀音來
至。
驗知入決定聚面覩彌陀
諍攝遷神
坐身證。
及移晦朔容相儼然
斯蓋無量劫
檀慧具足
深護佛法發起群生
非夫顯誨出
沒。
其孰能於此歟。
有始有終者。
其唯聖人
乎。
設以辯才千萬億偈。
讚師福慧終不能盡。
夏初遣信山期法歲迎接僧臘既滿。
谿谷毒厲意取氣交霜雪
杯渡鏡水及屆
剡下。
便承臥痾言信次。
騰神淨域不獲
重覩音容
再諮法味
維摩義疏蘊而莫宣。
良由宿障深致違心契已誨。
於前須補于
後。
近於此州禪眾舊居
仰為設會
并就天
指畫之地。
創造寺塔
而於彼山頭陀之處。
未獲熏修今夤覽。
別書囑寄
佛法思議事。
感歎銘矜無已之誠。
今遣往於佛隴峯頂
眾結齋。
願承三寶之力。
速達西方
智者證知
淨土記莂
生生世世長為大師弟子
未得佛
前早相度脫。
不棄緣感弘到菩提
并乞眾力
弟子懺悔
自從無明住地以來
至于今日
恒沙惑障
煩惱迷昏五蓋十纏
輪迴界內八
萬四千。
塵勞增長
願憑積慶及茲功德
眾罪
霜露慧日消除
眾善會法洋溢
通道
力照藹皇家
寶祚靈長覃被億兆
開皇十八
正月二十九日
*王弔大眾第六十八
正月二十九日總持和南白。
諸行無常是生
滅法。
諸佛及緣覺尚捨無常身。
大師智者
遷神
哀摧抽惱不能自勝
念當戀慕追慟
難忍
永矣奈何當復奈何
侍者灌頂普明
人。
齎送別書
觀心論。
淨名疏。
犀角如意
華香罏。
智越法師一眾啟。
見對增哽
德音
若存。
即遣條流神靈迹。
祥瑞炳著自述
明。
舍利全身于今安坐
非證聲聞小果定入
菩薩大位
素聞得法三昧
方驗不退法輪
面覩彌陀觀音大勢至
宿命反照斯土。
四部弟子豈不努力
自揆寡薄無以申報
當敬依付囑
不敢弭忘
應建伽藍指畫區域
須達引繩
天宮即應至金剛際。
既有要道
建繕一遵本意
宣尼亡歿
弟子守墓三
年。
子貢之徒乃至六載
況乎方置精舍
永樹
福基彼現。
前僧慎勿張散。
但使謀道何患
食。
期取來生西方非遠。
必若懈退寶池極遙。
遣使人。
佛隴峯頂虔誠懺禮
修福建齋
如願文。
略申鄙意
二僧今返特此慰書。
廣白。
十一月五日
*天台山眾謝第六十九
天台沙門智越一眾啟。
司馬王弘至。
僧使灌
普明還奉正月二十九日
賜垂慰問
口教
優訪殷勤謹對龕門。
焚香跪讀言理
哀切
痛絕魂心。
遺囑累從亡存載荷
師在之
日常有誨云。
今得寺基為王創造
非爾小僧
所辦。
別有大力勢人
當成就。
恨吾不見
成。
爾時莫測所由
今蒙繕造方醒前記
冥相
符合不可思議
經藏法寶出世舟航
諸佛所
師眾生津導。
永鎮佛隴依止受持
鍾幡香等
施安供養
法鼓警悟利益人神
千僧法會
圓滿
伏想幽靈慈悲遠鑑
謹於齋日披讀
願文。
法席悚心求入願海
蒙賚齋糧恩給田
地。
基業無盡施命無窮
有待多煩隆恩
難答
教旨
維是現前僧。
不令張散。
伏惟
弘護事重
精舍將圓。
同學門人憑依止。
龕室儼然
心違離。
況垂嚴教益懼丹誠
謹當克厲倍加
心力
一眾失廕永遠慈願。
追慶夙緣還蒙
公元598年
覆護
欣悲交至臨啟涕零謹啟
開皇十八年
二月十五日
*王遣使天台周忌書第七十
歲序推移日月如逝。
智者遷化已將一周
悲痛不能已。
念慕感慟何堪自居
今遣
典籤吳景賢往。
設齋奉為亡日追福
遲知
一二。
楊廣和南
開皇十八年
*天台山眾謝功德啟第七十一
天台沙門智越一眾啟。
典籤吳景賢至。
奉教
先師亡日設齋
僧眾五百一時雲集
冥途
雖隔感應道通。
越等不能灰滅
奄及諱晨追
慈顏
悲哽稽首抆淚㘅餐。
勝荷
謹啟
謝聞。
謹啟
*天台賀啟第七十二
天台寺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
伏惟
殿下睿德自天。
恭膺儲副
生民慶賴萬國
寧。
在道莫不舞抃
況復越等蒙覆護。
曲奉慈惠
不任悅豫之誠。
謹遣僧使灌頂
璪等奉啟以聞。
謹啟
*天台眾謝造寺成啟第七十三
公元601年
仁壽元年十月三日天台寺智者弟子沙門
智越一眾啟。
伏聞。
龍樹遷化
天竺為立伽
藍。
寶誌云。
梁國盛修開善良由菩薩本誓
互相顯發
凡是聲聞但知稱讚
伏惟
亡故
尚。
難思之德。
天人之師。
安禪涅槃示希
有事
披按經律千載一聞
妙德昭彰興於聖
世。
伏惟
尊師重道爰繕伽藍
建立之所甚
山相
先師嘗言。
其地必待良緣
追尋此記
彌會今日
即寺居五峯之內。
兩㵎之流
堂殿敝房嚴祕
方之淨土用集神仙
已來先師恒垂影迹
聖境雖遙有感斯應。
既興塔廟故現靈奇
爰示諸佛咸同攝受
庸薄謬齒門徒
仰慚棟宇俯勵心力
常於
寺內別修齋懺。
恒專禪禮庶藉熏修
奉酬
不任
謹遣使灌頂智璪奉啟謝聞。
啟。
*僧使對皇太子問答第七十四
仁壽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右庶子張衡宣令
僧。
使灌頂智璪內齋令旨
自問先師亡後
公元597年
有何靈異
對云。
先師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
結跏趺坐遷神入滅
十八年
公元598年
十六日
眾於初夜各就繩床
方欲攝念
名道修
見先師服衣裳
手提竹杖西戶
入。
倚望少時東戶出。
道修驚起奉拜
隱形
闔眾問修何意
搔擾修具因緣
眾共悲歎
令旨云。
大異大異。
更有不。
對云。
十八年。
十一月二日午時。
海州沐陽縣
須仁。
鄉義全里軍人伯奴
徐州釗縣眸陵
鄉東釗里軍人衛伯生二人
先師舊房階
治地
房門簾先卷。
忽見一僧入房
手自
下簾。
二人疑是神異
進房尋覓了復不見
駭報僧。
如上事。
令旨云。
大異大異。
更有
不。
對云。
其月八日海州水縣人於丘彪
山頂鋸木。
暮旦拜龕求乞平安
日日如此
即於亥時始欲就臥。
忽見一僧執杖排戶
進。
匡攘欲起已到床前
語云
努力
平安
彪應爾爾而又致拜
拜起見出戶。
修禪寺一匝
面向佛殿舉杖指撝
撝竟
出門行二十步隱不復見。
彪從後行委悉
視。
旦向僧說。
僧問披服何衣。
答披鵄納僧。
引入香床示生平本納。
彪云。
色狀正爾。
令旨
公元599年
云。
大異。
更有不對云。
十九年十一月二十
六日
土人張造拜龕云。
本蒙香火世世
脫。
聞彈四顧無人
呪願審是靈。
彈指復重聞。
造具陳敘此瑞。
令旨云。
公元581年
大異。
更有不。
對云。
到今元年三月十九日
嘉縣僧皎生聞聲德歿聞靈異
故詣龕所懺
悔。
遶龕千匝仍禮千拜。
亥時外門扉豁
然自開。
光從龕出。
遍照左右林谷洞明
樹木
枝葉了了覩見。
一眾不知何光。
競出推尋
亦奔還。
報眾對共悲喜頂禮
久久乃闇。
人不復相見
令旨云。
大異。
弟子欲開龕墳。
論有開法不。
對云。
灌頂闇短未知餘經論。
法華經說
釋迦如來自以右手多寶塔
戶。
八部覩見全身
令旨欲開龕墳。
深會經教
門人違離既久。
又覩奇特瑞相
此乃顒顒
饑如渴。
若蒙開顯重尊靈
畢命何恨因流
嗚咽
令旨云。
可與使人還山
設齋開竟兩
公元601年
師還。
更來勿辭辛苦
云爾
開皇二十一年
改為仁壽元年
晉王皇太子
*皇太子靈龕文第七十五
維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
十二月十七日丙
寅。
菩薩弟子皇太子總持和南
敬告天台
山寺先師智者全身舍利靈龕之座曰。
竊聞。
民生在三之如一皆聖範
遂賢功。
不值宣尼
豈隣殆庶
尹喜不逢老氏
安致
長齡
況乎般若之舟。
菩提之岸。
有明
導豈至寶所。
復因信使俱次法城
所謂自利
利他人我兼利
師及弟子智斷具足
抑又聞
疎傅告老
太子贈以黃金
桓師退辭家庭
陳於喪服
斯並有為方內少用。
報恩豈臻。
無際空表。
盡酬師力。
弟子宿植德本。
早承道
教。
戒心慧蒙瑩明珠
旱穗寒菱盡沾甘露
雖復時流歲永生滅不追。
行住坐臥伏膺
在。
爰以景昧謬齒元良
守器非才昇離多懼。
復奉明詔曩經作伯。
暫輟監撫還省宸方。
天台有如地踊
僧使續來龕瑞重疊
多寶
妙塔如意分身
玉毫金光分宵破闇。
應念彈
指自室空聲
有一於此稱顯應。
四者難并
豈非希有
曇光坐滅之後
道猷身證已來
興公飛錫所不能稱
靈運山居未有斯事。
矣哉
是我大師證道之基趾也。
矣哉
是我
良田報歲也。
詩云。
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經稱知恩報恩
諸佛皆爾。
近年雖遵誡約
搆祇桓多慚布金。
因山宇庶同心淨域
莊嚴僧眾無虧
熏練不輟冥力深扶。
功多愧。
今遣員外散騎侍郎通事舍人
乾威
送僧使灌頂還山
於寺設會稽首
足。
十方三世一切三寶無量幽顯
現前大眾
以此功德
仰資先師
智者早證正覺
具如
臨終證現已生安養
頃來留瑞
久現彌陀
踵武觀音
連衡大勢
迴眸東視不捨娑婆
睇南閻彌憐震旦
滄溟巨海不讓涓流
嵩華峻極安苟排於微𡏖。
敢陳薄供。
願垂攝
受。
當使無邊法身盡承甘露
無量化影咸進
醍醐
涅槃餐之不可窮。
般若之而竭盡
我念力遵我師道。
銷我煩惱滿我誓願
現在
未來長惠提拔
家國眷屬俱入大乘
密往潛
來恒影響
塵勞障累銷除隱塞
究竟等虛
空。
圓滿如法界斯則大師勝力
諸佛荷擔
子銜慈。
如來藏。
離文字。
求解脫。
字之性即解脫也。
不著世間蓮華
常善
空寂行。
達諸法相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
依。
*皇太子天台設齋願文第七十六
菩薩弟子皇太子總持稽首和南
十方
世法報佛應佛。
法身應身化身
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
法常故諸佛亦
法常
丘僧
世間皆空而實不空。
諸佛妙有而實
不有
不有而有。
不空而空。
至寂恬然始名
至樂
凡情弊報皆生極苦
之者則生盲皓
首。
得之者則罔像玄珠
弟子幸憑勝緣
微因
宿種方便智度
生在佛家
至尊皇后慈仁
教。
八王日月燈明之恩。
十六沙彌大通
智勝之勗。
加以昔蒞淮海欽尚釋門
先師
智者顗禪師
膺請江都菩薩戒。
由是
歸憑有在。
而夢楹託諷梁木先頹。
合掌
端坐示滅
于今數載儼然若思。
適現儀形
續於光焰
彈指之聲震于龕室
僧使報述遐
聳踊
皆由佛法僧力。
感應相關汲引含靈
故現斯瑞肅奉明詔
暫輟監國巡慰淮海
籲毘黎思報佛恩少酬師道
以今大隋仁
元年歲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
謹遣員外
散騎侍郎通事舍人乾威
天台山寺敬
蔬飯
雖調八水多慚百味
庶同純陀之末
供。
有如淨名之遙請。
香細遍滿十方
甘餐寧唯百億
天仙龍神並希雲布
任持
世界盡望星羅
智者分身
師資之攝
受。
經稱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願銷甘露咸濟
苦海
應變穢土通同淨國
天覆地載長轉金
輪。
七廟六宗永安玉座
本支百世紹隆萬紀
男女緇素皆染大乘
水陸空行咸知佛性
彌入於芥子
未足成難。
食頃猶如巨劫。
曷以
為怪。
井蛙不識江海
蚊睫安知鵬翼
以我今
懺並乞氷銷
以我今誠皆入願海
發菩提心
遍在諸物。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下度眾生
佛果
不可以身得。
不可心得
無所
菩提心。
無所即是得無所得
稽首歸命
十方三寶
*皇太子令書天台山眾第七十七
僧使灌頂智璪至。
十一月三日書。
并陳靈
應迹現形放光彈指流音應念傳響。
斯實
思議力。
變化多方感悟有緣
希有事。
追遠
感歎相深。
在昔雙林示滅非滅。
多寶
獨塔俟時涌現
爰在狼迹迦葉分身
乃至
迦文留影
眉毫散彩指端震室。
豈非像教
能度無邊
是大因緣善知識
永惟宿昔
師範
德音盈耳神光在目
方憑靈瑞係踵
菩提
肅承靈誥宣慰南服
山眾法徒同志
友。
會成等侶方共舟航
歲暮凝寒念皆道勝
天台名嶽海岸所推。
修建大林多慚重閣。
設供四事不周
想甘禪悅以同法喜
其間
敬德信次相聞
今遣員外散騎侍郎乾威
送僧使還山
於舊所設供同甘露。
能變麁
澁。
亦憑香積道融
書不盡言反此無悉。
楊廣和南
僧使灌頂等所領。
今施物目。
仁壽
公元604年
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白。
石香罏一具(并香合三枚)大
銅鐘一口
鵄納袈裟一領
鵄納褊袒二領
十九尺幡七口
黃綾一腰
氈二百領。
布祇支二領
小幡一百口。
和香二合
胡桃
籠。
衣物三百段。
奈[麨]一合
石鹽一合
酥六瓶。
*天台眾謝啟第七十八
天台寺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
使人
通事舍人乾威至。
謹領前件物等。
並皆
完淨
仍即陳羅先師舍利龕前。
具宣來令并
唱施物。
千僧法齋。
伏惟
弘護殷勤
慈澤
至。
香罏微妙天匠莊嚴
洪鐘和雅震集凡
聖。
勝旛舒斾疑懸梵宮
酥[麨]鹽請同香積
法衣淨飾無著離塵
氈物豐多驚眩視聽
雲集布滿山庭。
爰降王人光顯林谷
奉對
靈龕
神通攝受
標擬眾聖
冀願莊嚴
凡微謬當恩沐。
慈潤重沓難可克勝
合眾
虔虔履氷刃。
不任之至。
謹啟謝聞。
公元602年
啟。
仁壽二年正月六日
*皇太子令書第七十九
灌頂智璪等至。
枉寺眾來書
財施為輕。
法門
標重。
波羅蜜般若尊成。
不具兩緣寧俱解
脫。
施受咸共忘言理至
迹指寧復辭弗。
楊廣
和南
右庶子王弘宣令
天台物目。
飛龍法衣
一百六十領。
幡一百五十張。
光明鹽一石
五瓶。
*天台眾謝第八
天台寺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
慈澤
隆重喜捨頻煩
僧使後還復垂恩賚。
彩勝
莊嚴殿宇
綾羅法服光洽眾僧。
猫酥五瓶
充身去患。
光明一斛藥食兼濃。
越等山野
分衛
今則被服溫華。
食味珍甘
自度
量。
彌增戰懼
不任敬悚
謹啟謝聞。
謹啟
二年四月十五日
*皇太子淨名疏書第八十一
右庶子張衡宣令
慧日道場僧慧莊法論二
師。
東宮淨名經。
全用智者疏。
判釋經文
一日兩時躬親臨聽。
楊州總管府
參軍
張諧到天台
諳委智者法華義者一人
齎疏入京使到寺。
寺差灌頂隨使應令
疏到
司繕寫。
寫竟付灌頂校勘
勘訖入宮受持
右庶子張衡宣令
灌頂入辭面奉
仁壽
八月十八日令旨云。
弟子先師法門
勞苦
師亦須為法以為辭。
今遣大都督
智興送師還寺。
和南大眾依先師法
行道勿損風望也。
好去并有布施
飛龍
法衣三百二十領。
猫牛兩瓶
光明鹽一斛
右庶子張衡宣令
別賜灌頂物。
金縷彌勒
像。
并夾菩薩
聖僧周匝。
五十三佛織成
壇七張。
織成經袋二口
熏陸香一百斤。
酥合
和香一斤
令書一函與眾。
又遣楊州司功
參軍蔡恪到。
智者千僧齋。
公元604年
*仁壽四年皇太子登極天台賀至尊第
八十二
天台寺沙門智越一眾啟。
竊聞。
金輪紺寶。
世相傳。
重離少陽時垂御辨。
伏惟
皇帝菩薩
聖業
平成纂臨洪祚四海
萬邦道俗稱幸。
不任喜踊之至。
謹遣僧使智璪奉啟以聞。
謹啟
仁壽四年十一年三日。
括州臨海縣
台寺僧智越等啟。
*至尊第八十三
皇帝敬問括州天台寺沙門智越法師等。
寒道體如宜也
僧使智璪至得書具意。
大業
公元601年
元年正月十三日
柱國內史莒國公臣未
上。
大都督兼內史侍郎虞世基
內史
人臣封德彛
舍人封德彛
宣勅僧使智璪云。
師能如此遠來在道寒苦
好去還寺宣朕意。
大眾好行道。
勿損先師風望
右僕射蘇宣
勅賜天台寺物五百段。
楊州參軍向德
元。
送物到寺。
*天台眾謝第八十四
天台寺沙門智越等啟。
使智璪還奉宣。
正月
十三日勅旨并施物五百段。
謹即集眾佛前。
敬對使人如法呪願
越等有幸喜逢聖世
蒙慈勅喜懼已隆。
復領厚賚恩賜彌重。
竊惟
輪王地水已覺難消。
天府妙物寧恭受用
庶藉勅慈。
又承佛力罄竭心膂
導師遺訓
修禮誦。
上答天澤
不任之至。
謹附楊
公元605年
州使奉謝以聞。
謹啟
大業元年三月十七
日。
*輿駕江都宮寺眾參啟第八十五
天台寺沙門智越一眾啟。
仲秋已冷伏惟
陛下起居萬福
越等早蒙垂覆曲荷慈恩
山眾得安奉國行道
伏聞輿駕巡撫
都寺眾欣踊。
不任馳戀之誠。
謹遣僧使智璪
奉啟以聞。
謹啟
大業元年八月三十日
*僧使對問第八十六
九月十九日僧使智璪
楚州華林園通起
居表。
通事舍人大方宣勅云。
師能如許
道來在路辛苦
楊州師相見。
九月二十
六日共諸州僧使。
引對大牙殿前
邳國公
宣勅云。
和南師等漸冷。
師等各堪行道
弟子巡撫舊住師等。
故能來相覓
等好去。
十一月二十日
舍人大方引入殿口。
勅云。
上座坐。
坐訖黃門侍郎張衡宣勅云。
師等
先師寺僧眾和合不。
相諍是非不。
欲起對。
云師坐。
師坐勿起。
璪對云。
門人
掃灑先師之寺。
上下如水乳。
盡此一生
奉國行道不敢有競是非
常以寒心戰懼
云好。
張衡宣勅云師既是先師之寺。
道與諸處同。
為當有異。
對云。
先師之法與
諸寺有異。
六時行道四時坐禪
處別行異。
道場常以行法奉為至尊
勅旨云。
大好大好
張衡宣勅云。
師等既是行道之眾。
容受
北僧外州客僧
乃至私度出家
冐死相替
頻多假偽
不得容受
對云。
天台一寺即是
天之所覆。
寺立常規不敢外邑客僧
乃至
私度生代死。
勅云好。
張衡宣勅云。
子為先師四十九人出家
停寺受業紹繼
於後。
師可檢校
有道心者必須係籍人。
非私
度者。
云爾
張衡宣勅云。
爾後更開先師
公元601年
以不
對云。
仁壽元年奉勅開竟。
爾後更不
敢開。
勅旨云知。
張衡又宣。
勅云。
師還寺不更
開先師龕。
必當大異。
云爾勅旨云。
弟子
欲為先師造碑。
先師有若為行狀。
對云。
先師
從生以來
至無常。
其間靈異非止一條
弟子灌頂記錄為行一卷
由在山內
公元605年
敢啟。
勅云。
大好大好
子正欲為先師造碑。
師等可即將使人出。
云爾
張衡宣勅
云。
灌頂師何在
對云。
灌頂師在寺。
本應出
參見
為患痢四十餘日不堪在道
勅云好。
張衡宣勅云師等僧悉在寺不勿使名係。
在寺身住於外。
對云。
先師在世十條制約
名係於寺。
若身居別處則不同止。
勅云。
大好
大好
張衡宣勅云。
寺舍穿漏欹斜
不。
對云當起寺時既春初
竹木非時節。
至今已有穿漏
亦得臨海鎮官人檢校
理。
勅云好。
若未整頓
弟子勅使檢校
云爾
張衡宣勅云施師物充師等衣資
作餘用。
欲作功德亦得。
須得弟子意。
弟子
師與餘有異。
供給繼連必令不斷
勿使寺僧
在外多求。
先師之後
云爾
張衡宣勅
云。
弟子遣使送師等還寺。
先師功德
度人出家竟可開師龕。
必當大異。
師可急去
功德竟。
師等即隨使人出。
云爾
璪等起
辭。
勅云。
弟子已答大眾書竟。
云爾
辭出
靈寺
祕書監柳顧言宣勅云。
我意令公
智者製碑
若非作則不得我心。
可語僧
使急將行狀出至。
二月即取碑成。
楊州
五十人云。
經論之內。
若為尊於師氏勝於智
者。
*勅立國清寺名第八十七
又前為智者造寺
因山稱。
經論之內。
復有
勝名。
可各述所懷
朕自詳擇
*表國清啟第八十八
僧表
戒師有行者。
表寺禪門五淨居。
未奏。
僧使智璪啟云。
昔陳世有定光
師。
德行難測。
遷神已後
智者夢見其靈云。
造寺未是其時
三國一家
大力
當為禪師起寺。
寺若成國即清。
必呼為國
清寺。
伏聞勅旨欲立寺名。
不敢默然
謹以啟
聞。
謹啟通事舍人大方奏聞
勅云。
此是
先師靈瑞
即用即用
可取大牙殿牓
雌黃書以大篆
使人寺門
國清百錄卷第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