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742a 页
No. 919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释典大体。进行为先。一家教门。修习为本。况兹一部。
偏申上乘。师资所传。宣述而巳。自蒙慈诲。无遣见闻。
皆系之于心。并形之于墨。十章十观屡考其根源。十
境十乘频研其出没。兼括诸论以润色。傍遮异执以
显宗。搜求渐顿以融通。片夺儒道以隔弊。唯私备之。
谁敢传之。属海孽东残。脱身西下。唯持记本间行而
出之。退而省之。进而思之。岂惭辞陋而拥异无闻。却
还毗坛方露槁本。伹自行利物广略异。宜自他安心。
即其例也。若具存缘本法相。今古传弘仅足辅行有
馀。意谓存广则俱美二途。唯略乃有所不逮。既非天
鼓一音遍被。为好略者弊广何疑。尝谓余曰。有尚省
要专理观者。如何常思应之。取遂难尅。因旋佛垄。扫
拭坟堂。瞻觐之馀。洮汰行要。除扶观道及腾文势。诸
缘本等一切不书。馀咸依大文。时攒广令略。任彼所
好。去取非馀。冀诸同徒赴物双利云尔。问何因缘故
略彼广文。答。因缘有十。为上根故。为下根故。为好略
故。为法行故。为方上逗下众故。效圣化故。易寻讨故。
顺求者故。遍下种故。更有馀缘。还同广记。则此有彼
十。彼无此十。广通略别故也。此文前后总有三本。此
卷一 第 742b 页 X55-0742.png
即第三再治定本。是今所承。不须云略。即初文云止
观明静者。是诸有法相。因缘破立不更述。直示开节
观道次第。虽不逮于弘通演说。足可探讨行仪骨目。
准释经论皆分三段。今文正说尚自未周。信无第三
流通明矣。于开章前。章安著序可为序段。开章巳去
为正说段。若于正说义开三段。则初六章以为序段。
七八为正。第九流通。第十旨归。非三所摄。义似流通。
于初章安序文之中。望初二本。加序所闻时处等事。
义当通序。从祖承去即是别序。再治述巳义。当传持
泥例。结集能闻人故。下文虽即自有释名略知。

题中云摩诃者。有二义故。一为对俗况出小止观。二
为存梵音兼含之富。故大论云。摩诃三义。谓大多胜。
此三亦可义通四教。今即圆顿止观之摩诃也。故知
始自大意。终于旨归。咸是止观。无非摩诃。是则释名
为总。十章为别。于十章中自有总别。具如下列。

初释通序。虽例集经。阙同闻众。虽有共闻。非證信故。
五义但四。初之四字述所闻体。止观二字正示文体。
明静二字叹体德也。止体静。观体明。故一部文体。咸
明静如妙法经。则一部之内无非开显之妙法也。

前代未闻四字。例能闻人。述巳兼他。故云前代未闻。
世立三十年为一代。今以世代相传弘法不绝意耳。
自汉明夜梦。泪乎陈朝。凡诸著述。当代盛行者溢目。
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岂有不闻止观二字。况
此二名遍于释典。但未若今文定慧双美。义观兼弘。
卷一 第 742c 页 X55-0742.png
探众教文心。攒法华大旨。成十乘十境寂照之行。示
闻前證后之轨仪。引大小教而为冯准。故南山叹云。
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岂律范谄附而虚授邪。

智者二字。例教主也。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
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师为立号。从德立称。
后为晋王受菩萨戒。师云。大王纡尊圣禁。可号总持
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名为智者。故国内王民同称斯
号。

大隋巳去。例说教时。诸经既多。乃通云一时。今唯一
部。故别指大隋。隋受周禅。本弘农华阴人。姓杨氏。初
从周太祖起义关西。位至太司空。卦隋国公。后即帝
位。因称隋国。开皇者。年号也。皇。大也极也。

荆州等者。例说处也。至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初名
一音。改为玉泉。其处有泉。色白如玉故也。至十四年。
于彼说止观福慧二事。以答地恩。

慈注者。若以生法二缘说则有穷。以无缘慈恣乐说
辨。故曰不穷。即观行之无缘慈也。故大论评四法师
偈云。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如云。
慈行如雨。大师具三。即上上法师也。

虽乐不穷者。辨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虽有前三。必
须乐说。虽是不尽之辞。亦助语也。虽纵乐说。夏终告
息。

才至等者。才者。仅得也。仅讫见境。馀文息唱。即十
大章至第七章开为十境。至第七见境。馀不复宣。馀
三大章。准五略中后三可识。后之三境比前可知。增
卷一 第 743a 页 X55-0743.png
上慢境。如禅境中云。无所知人得欲界未到定。谓为
无生忍。四禅比丘谓得四果等。二乘境。如藏通二乘。
菩萨境。如藏通别三菩萨。具出体相摄法。偏圆章中
及诸境中可思议内。弗者。不也。

然挹流寻源下。列别序也。前云通者。义通而文别。别
语止观明静等故。今言别者。意别而存通。通序二十
三师故也。虽通别不同。只是师资人法。通中止观。只
是所闻所说之法。次举能闻能说之人及以时处。故
今举前所闻之法如香如流。令知大觉如根如源。亦
可别者。对于渐等及所承异。于中先明祖承付法之
由。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于二十三师。若不列
于二十三师。无由指于第十三祖。若不出于第十三
祖。无由显于衡岳台崖。故举譬云挹流等也。今之止
观居于像季。如香如流。金口梵声。圆音所演。如根如
源。挹者。斟酌也。酌其流须寻其滥觞。知其香必讨其
根本。若迷于根本则增上滥乎真證。若失于香流则
邪说混乎大乘。一家师受。良可信矣。

论曰至次良者。欲明付法。泛引教證。有师无师。言无
师者。指所證法。大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言有师者。
指所传授莂者。谓分派也。字书多分单作别耳。瑞应
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等。既
引经论以證有无。次引俗典双成二义生知。如无师
学成。如记莂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
次。良。善也。亦长也。俗教不论隔世因果。引相似言于
卷一 第 743b 页 X55-0743.png
理何失。读者须至良字为句。然有无从事。约理何别。
但在因须辨师承。至果称为独悟。故至极果可曰无
师。是故须辨师资人法。

法门浩妙至蓝而青者。举喻问也。问上二途人分事
理法亦然耶。浩。水大貌。法既大妙。事亦然耶。天真问
无师法。从蓝问师资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證智圆
明故称独朗。由师染习故曰从蓝。学毕功遂名为而
青。书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今引染义。非
引胜边。

行人若闻至宗元者。总答也。宗。尊也。元。长也。若寻所
传法则晓。能传人乃信。今师祖乎龙树。

大觉至降魔者。别答也。先双酬两问。大觉若天真。行
满犹记莂。人法咸尔。师资义成。觉者。大明也。十号具
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大夜斯晓。又觉满等。四教不
同。觉义亦异。今寄渐始。略而言之。行满亦尔。故大小
乘明行各别。

涉六年以伏见至降魔者。调彼外道故云伏见。挫其
欲主故曰降魔。故六年苦行。树王现威。广如诸经及
瑞应等。降魔之时而语魔言。我三祇修行乃得菩提。
汝设一无遮获兹天报。优劣天隔。何不自惭。天曰。以
何为證。佛以手指地云。是知我当时地神。告空神。传
乃至梵世。故云举一指等。

始鹿菀等者。既成道巳。说必托处。略举此三以显法
实。鹿菀者。昔波罗奈王于此处獦。见二鹿群。故云鹿
卷一 第 743c 页 X55-0743.png
菀。鹫头者。亦云灵鹫山。形似鹫故从山。多鹫所居故
从鸟。众圣所止故云灵。鹤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罗跋
提河边。佛涅槃时。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故云也。众树
名林既有四双八只。故名为林。于前二义中。自然非
今正意付法。今之所宗。即灭后付法之事也。于中二
义明金口所授。次辨今师相承。金口则人法兼明。今
师乃总别重出。金口具在付法藏中。过七十纸。欲寻
往看。传中亦有无事直书名者。

迦叶八分舍利者。分舍利事。广在阿含.婆娑文中。言
八分者。长阿含云。迦叶从毕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
从金棺为现双足。迦叶礼足讫阇维。舍利。付法传中
先分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自分为八。拘尸即其
一也。经中具列。乃至诸国皆欲兴兵。因香姓婆罗门
为性均平。广说劝喻。因为分之。各还本国。起塔供养。

集三藏者。迦叶分舍利讫。使阿难出修多罗。使优彼
离出毗奈耶。自出毗昙。

次法付阿难。因闻比丘错诵佛偈。改之不从。乃诣阇
王别。门人云王睡。即度恒河往离车界。王觉闻巳。遂
至河半。方及。请于我国而般涅槃。即入风奋迅三昧。
分身为四。二国上天下地。

法付商那和修者。欲付法
往鞠多所。因坐其床。其弟子不识。乃举手空中而雨
甘露及五百法门。多皆不识。弟子闻法悉得罗汉法。

付鞠多者。在俗时巳得初果。见淫女犯罪被屠。因得
三果。初受戒时即得罗汉。次二尊者。传中亦无。自馀
卷一 第 744a 页 X55-0744.png
行状。多因论义。王伏从受三归。有婆罗门善笇。轻忽
于多。多乃蜜以笇加之。令其知生天堕狱等法。

付胁
比丘。在胎六十年。生而发白。誓不尸卧。故名胁也。每
在暗中手光取物。

法付富那奢。奢共马鸣论义。鸣执
有我。奢云世谛有真谛无。鸣欲刎首谢。奢令剃发为
弟子。法付马鸣。鸣造伎。伎演法音。令五百王子厌世
出家。王恐民尽。禁伎不行。

法付毗罗。罗所造论。论所
至处邪见消灭。

法付龙树。树轻佛经。乃自制法。表我
无师。龙接入宫。一夏只诵七佛经目。因知佛法。妙修
得法。身初在树下生。生身时龙浴其身。

法付提婆。婆
因入大自在天庙。天像金作。琉璃为眼。见婆乃怒目
动精。婆曰。何不以精灵训物而动目。便登梯凿神眼。
神知我心亦无屈辱。夜营厚祭明日供神。神现肉身
而无左眼。神曰。供施甚丰。何不惠眼。婆乃自剜巳眼
施之。随出至万。神曰。欲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
人未信受。神曰。如愿。由是广破一切异论。

法付罗睺
罗。有一外道造鬼名书。隐密难解。罗睺闻之皆解。外
道叹伏。

法付僧祛难提。提为罗汉说一偈云。转轮种
中生。而能入涅槃。非佛非罗汉。亦非辟支佛。罗汉不
识。便入三昧以问弥勒。弥勒语曰。此是瓷器。破巳非
是。如上诸圣出定说之。提巳知之。

法付僧祛耶奢。奢
游海畔乞食。而说偈云。行为第一苦。饥为第一病。若
能见法实。则得涅槃道。城主引进。见二鬼缚著床脚。
城主勿与食。城主去后。奢乃与食。便吐脓血。由昔悭
卷一 第 744b 页 X55-0744.png
贪。城主誓云。见汝受苦。

法付鸠摩罗驮。驮为童子。时
能断事。一揽万骑。人名衣服马色皆记。

法付阇夜多。
多为送食与嫂犯重。比丘作火坑忏。罪灭得第四果。
独为清净律师。

法付婆修盘驮。驮付摩奴罗。罗与三
藏分地而化恒河巳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见。付于奴
罗。河北三天人正信易化。付与三藏。师子者。值于恶
王。破塔坏寺。煞害众僧。被王剑斩。血变为乳。

诸师皆金口所记者。诸人并是黄金色身口业所记。
此诸尊者既并云圣。多是第四依人。亦可通第二第
三依也。

昔王不立等者。传引此二明付法益。厩者。说文云。马
舍象舍。二义俱通。传列付法人竟。云亲近贤善。能闻
正法。远益来世。如象系寺测。闻比丘法言。便不肯煞
私近屠坊依前煞害畜生尚尔。况复人乎。货髑髅者。
有婆罗门多将来货。有居士简之。彼问其故。居士答
云。孔达者。往曾听法。供养生天。闻法之骨尚然。况复
亲听者耶。为是义故。应须付法。

从此之止观下。今师相传。于中先总次别。言说巳心
中等者。即章安密意。述巳所传。若传而不行。有言无
行。故云所行。故知一部并是所传所行之法。故大师
遗书中云。止观不须传授。私记时为人说面授。恐意
不周。私记文旨全备。即指章安记此十卷故。大师在
世随机之化。非可传故。

次智者下。别明人法。金口祖承。从前向后。今师祖承。
卷一 第 744c 页 X55-0744.png
从后向前者。为取闻师承龙树便故。初序智者。先明
师德。生时室明。煖于邻里。目有重瞳。人皆知之。玉篇
云。瞳者。目珠子也。即黑精中小珠子也。习律藏巳。诣
大贤山。持法华经。宿缘所熏。常好禅悦。因往大苏。诣
思大师。大师见巳。笑曰。昔灵山听法华经。今复来矣。
因示普贤道场。至第二七日。豁然入定。洞了法华。师
曰。此初旋陀罗尼。具如别传。

代受法师等者。即指南岳为受法师。南岳造金字大
品竟。命令代讲。唯三三昧.三观智更有咨审。馀并自
裁。师曰。可谓法付臣。法王无事也。

陈隋二国等者。此因姓号国。此是武帝。霸先受梁禅。
次至少主叔保。入隋后。奉南岳严诲。令往陈国。于是
乃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初入陈都。

安禅而化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于石城寺大石像
前如入禅定。时有智朗请云。伏愿慈悲。赐释馀疑。不
审何位。没此何生。报曰。汝懒种善根。问乳何益。虽然。
亦为汝等破除疑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但五品位
耳。生何处者。吾诸师友并从观音而来迎我。并如别
传。言巳加趺。唱三宝名。如入禅定。即其年十一月二
十四日未时端坐入灭。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卒。临
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宜。皆可往生。

故经云下。引證五品位也。明其位虽下。功过无学。次
引法师品者。證五品化也。颁宣佛旨故名为使。述佛
因果名如来事。次引大经。亦證位也。初依位兼六根。
卷一 第 745a 页 X55-0745.png
五品未破无明名具烦恼。大师即观行知秘藏也。

次智者下。明智者所承即南岳是。南岳去。彰南岳位
行。俗姓李。项城人也。儿童时因见朋类诵法华经。情
深乐重。因从他借。于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授日
夜悲泣。梦普贤摩顶而去。所摩之处状如肉髻。昔未
识文自能解了。十年之中诵声不辍。传中不云七载
方等。恐集传者所闻不同。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
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得道者众。我今空过。法岁
虚受。内愧深重。放身倚壁。未至壁间。朗然自悟法华
三昧。大乘法门通明背舍并皆成就。

次南岳事慧闻等者。明南岳所承及闻师行德。未见
本传。国称齐。姓高氏。勃海人高奚之后。讳祥。次欢并
都湘州。无竞化者故云独步。河北淮南无与等故。所
證既深。世无测者。准国清广百录后人所记云。有九
师。一明。二最。三嵩。四就。五监。六慧。七闻。八思。九顗。而
不云慧闻禀承龙树。仍恐集录者不晓根源。今是大
师之言。深可信矣。当知尔前虽曰相承。至闻师来。所
承异本。故今叹云。非世所知。履地等者。法为世人行
之。如不知地之厚。法虽世人仰之。如不测天之高。智
者观心论去。證所承。别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应
以南岳如父。慧闻如祖。龙树如曾祖。若从章安为言。
即可龙树为高祖也。若直以尊尚为高。则可通用。如
汉齐隋等并指始祖而为高也。今亦以龙树而为始
祖。非明最等。
卷一 第 745b 页 X55-0745.png

疑者云下。假设问端。后去例尔。既云祖乎龙树。法门
不应不同。遣荡建立既殊。师资之义安在。

然天竺下。答。初傍引注论人答言。凡七十馀家者。论
本是偈。言注论者。即长行是。中论者。于大无畏论中
略出大纲。有五百偈。关中影法师云。有数十家注中
论。最为下者。河西云有七十馀家。元康云此间但有
四本。一中论。是青目注。后秦罗什译。二无著注。名顺
中论。后魏菩提流支译。但得两卷。三罗睺法师注。亦
名中论。梁真谛译。四分别明菩萨注。名般若灯论。唐
波颇三藏译。今依河西。故云七十。影公既云最下。遣
荡未可全依。

又中论下。次引论文答。论文本偈有荡有立。何故专
以中论遣荡。却云止观唯立。故论初句云因缘所生。
此即立也。第二句空。此即荡也。第三四句又建立也。
四句论文三立一荡。止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
师资礭立。即者。广雅云合也。合即不二。

从天台去。别释所传。于中先略次广。天台者。其地分
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
名兼父母称。佛当生彼。预设斯仪。使慕德者称之不
朽。此方乃以避名为尊。故以所居而召其人。

次渐则去。释行相也。如梯隥者。说文。梯者。木阶也。极
高用梯。次高用磴。大经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
示现。如彼梯磴。磴字亦可从足。即升蹑也。从木者非。
此中文意正应用隥。始自人天。终至实相故也。金刚
卷一 第 745c 页 X55-0745.png
宝者。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理行如
珠。教法如日。机情如物。观如现色。圆顿者。圆者全也。
顿谓顿极。如通者腾空者。近地之空与万刃同体。通
者譬人。腾譬修行。空譬顿理。为三等者。约根虽殊。同
缘顿理。故并从圆分此三行。是故渐次.不定不同。以
此三根。并可一生修之有分。故玄文云。渐次观者。从
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乃至无作。故知顿人
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渐。不定人者。其解亦顿。行或
顿渐。

次广解中云渐初亦知实相等者。望彼顿人。故云亦
知。不同于别。故云知实。依顿起解。故云难解。依解起
行。复曰难行。行未即顿。故云易行。此中番数有五。义
则十三。言五番者。一归戒。二禅定。三无漏。四慈悲。五
实相。义十三者。于初番中善恶各三。第三有四。即两
二乘。并及馀三即十三也。于十三中。实相是三人共
所缘理。故不得为不同之限。故下问答中云。渐次中
有十二不同。此预点出。使至下易见。不定至后顿者。
不定列名在渐次后。故云前渐。圆顿列在不定文后。
故云后顿。或渐或顿。故云不定。故知不定初亦知圆。
从更前更后去。释不定相。深浅者。约前五番互云深
浅。事理者。或界内为事。界外为理。真谛俗谛三悉一
悉更互亦尔。此中伹出四悉及止观者。诸法虽多。要
唯此二。如下安心破遍。亦唯约此二。

从或指去。释不定体。亦约向二以示轨模。初约四悉。
卷一 第 746a 页 X55-0746.png
阴是世界。观之即是第一义。故名指世界为第一义。
观理但能生善灭恶。名第一义。以为二悉。次约止观
者。或正用观而宜息。或正用止而宜照。以照止故止
却成观。以息观故观反名止。虽无昏散。进道功微。皆
须改途。互息互照。不同常仪。故云不定。下料简不定
中四。指此两双。

疑者云去。料简向文。初问意者。此三既同。何故行异。

从然下。答。先总次别。别何妨同。同不妨别。

渐次去。别
答。应以馀二而对辨之。文伹对渐便结不定者。以不
定无位寄结之。两教二乘是无漏四。今文但云三者
何耶。然别则离为四人。总则含三。存无漏一。故举总
含开。摄三入一。故名无漏总中三也。若没总从别。并
善恶六。及以馀二。故成十二。言从多者。以行对理。行
相多故。得馀二名。以多对理。消同不同。其义可见。

次此章下。重问者更将三同以问差别。又初乃将同
问异。故云相顿尔异。后乃以异问同。故云何名辨差。
二问似别。二答云同。而义则显也。九不同者。离善恶
六。合无漏故。故伹成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

次一切下。證同不同。无为如同。差如不同。二不相离。
理须相即。问。无漏离四。慈悲何一。答。开合随宜。不可
一准。玄文亦分三菩萨也。故知南岳唯授天台圆顿
之理。复以二行助成于圆。故有三耳。故知始自慧闻
辨教。分四自行。唯圆应知。此三与八教中三。一向迥
别。八教中三。以华严为顿。三味为渐。顿中被物不定
卷一 第 746b 页 X55-0746.png
名为不定。

次圆顿去。释圆顿也。初缘至真实者。缘之与造虽属
能观。意且在境。

次系缘去。方释于观。念即系故。寂而常照。系即念故。
照而常寂。能所尚一。况止观耶。一色一香等者。所缘
所念虽属于境。且语能观以明寂照。故一家明中唯
有二义。一离断常。二者佛性。于佛性中。教分权实。故
有别圆。今从圆义。故皆中道。此之色香。世人悉谓以
为无情。今问内身四大为有情耶。若有情者。净名何
故云如草木。万法唯心。岂隔顽碍。从巳界去。明无作
谛。至下四弘。更辨谛相。今但且明无作观耳。故四念
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无作。苦具十界。惑名无
作。集苦即涅槃。名无作灭。惑即菩提。名无作道。

次法性下。以止观结。

从渐与下。欲广證圆。先简馀二。先巳广略二重释竟。
今复證圆。故云更明。

如了达等者。旧经第五贤首品文初。文殊以二偈问
了达甚深义妙德贤首菩萨。菩萨以十五行五言偈答。
今文从菩萨于生死去至不能尽。略二行文。来言生
死者。举极下位。不尔。云何显圆功大理极事遍。故无
可动。言一念者。明极少时。深无崖。广无际。高峻曰崖。
如来等者。理无穷故。说不可尽。极位尚然。况馀凡圣。

从此菩萨去至建立众生者。彼经次前十五偈。后贤
首复以六百九十二行偈答。于中具明圆信等相。今
卷一 第 746c 页 X55-0746.png
略依彼。何名圆闻。具闻今文。修證具足。依文起信。信
为行本。然三观智。具如大品.缨络等文。问。圆闻中作
三德名。信应依闻。何故乃作三观遮照深广等名。答。
能所异耳。空即般若。假即解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
遮即解脱。双非法身。深广例说可以意得。又三观从
因。遮照从用。深广从体。次圆行中云一向者。简馀二
故。故云直入。次圆位中。即初住位。一切功德无不具
足。故云究竟。

次庄严中。有法喻合。初法中意。亦以谛为所严。观为
能严。能契于所。故外用自在。正受空功德。出说假功
德。馀是中功德。中道具有遮照故也。物是尘中。各有
种类。根尘方等。思之可知。次譬文者。旦譬出。夕譬入。
昼譬双入出。夜譬不入出。合云亦如是者。应具用上
谛观等合建立中。云盲瞽者。失光为盲。无目曰瞽。又
云有瞳无䀕曰瞽。有目无瞳曰瞍。如无缘者不纳教
光。故如盲等。故举龙王等者。俗典小教。释龙义近。今
依华严婆伽龙王。凡诸所雨皆遍六欲及人四州。六
譬六位。皆破无明。四域譬四教四门。四悉自行。唯六
被物。通四亘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经云。龙王示现
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周遍四天下。其云种
种庄严色。经文具约电雨等。然云譬现身。雷譬说法。
电譬放光。雨如慈悲。能令众生各见不同。问。庄严建
立。二义何别。答。自行契理名庄严。外用益他名建立。
初心尚尔等者。举况也。初住名初。妙觉名后。中间名
卷一 第 747a 页 X55-0747.png
中。如来慇勤等者。證妙法体。以说人不轻故。领者喜
大故。方便品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皆此妙法也。具
如疏文。释品初章第二卷。初身子领。即欢喜也。

次引诸经明求者。志大以所行法妙故尔也。常啼等
者。如萨陀波伦。善财南求。具如入法界品。药王如法
华。普明如仁王。具如广记。

从一日三舍去。明法恩难报。金刚四句以校舍身。今
借彼文以多况少。多时三恒尚不能报。况但顶戴荷
负而巳。虽多劫荷负。其身尚存。岂能报于圆乘之泽。
在肩为荷。在背曰负。

一经等者。举略指广。 疑者下。请證馀二。

次正答中。圆是本意是故先引。初文先引四经。各證
三义。并借教义权證于观。能揽教成观。义亦何殊。初
引净名。云佛树者。名元吉。于兹得道。故以为名。佛坐
其下。复名佛树。證择灭理。名甘露灭。即是断德。灭谛
成也。觉道成者。即是智德。道谛成也。其实具四。从胜
说二。三转等者。谓示欢證。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名十
二行轮。具二义。转及摧碾。转与他人。摧碾彼惑。如轮
王宝。能坏能安。坏惑安理故也。言大千者。俱舍云。四
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
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世
无二佛。故于大千谛体非惑。故云本净。八万诸天。俱
邻五人名为天人。并得初果。故云得道。验转不虚。故
云为證。次引显露不定證不定也。言一音者。名通大
卷一 第 747b 页 X55-0747.png
小。今文在大。如婆娑中。佛为四王作四谛说。故知通
小。今文具如净名.起信等。佛无音辞。遍赴一切。若华
严.楞伽并云佛有六十四音者。犹是方便。恐畏等者。
且约四悉明不定相。恐畏世界。欢喜为人。厌离对治。
断疑见理。次證顿者。义通四教。简三存圆。四悉赴机。
故诸法生。无我等者。结成圆顿。无我造受。结不有。善
恶不忘。结不无。结亦简三。例说可见。

次引大品證渐者。大论问云。始行菩萨。云何修行。行
学等三。有云。语异意同。有云。约初中后。摩尼珠者。论
云。是摩尼宝。若在水中。随物现色。真性如珠。习如物
裹。闻教如水。发如现色。发心即坐道场等者。既云初
发心又转法轮。知是初住即圆义也。

次引法华者。若未信顿。且用馀深。圆教深而非馀。别
教是深而馀。藏通是馀非深。总用三助。故云馀深。并
从昔说。故云不定。舍方便者。约废权边。引大经者。第
十三云。从牛出乳。乃至醍醐。以喻五味置毒。文在第
二十七。习发不同。即如不定。忍草。文在第二十五。不
经诸味。故如顿也。次引无量义者。三乘次第。故得名
渐。并以雨辟三乘法轮。次独證圆者。如来龙王圆顿
教雨。不雨三教下类之地。无闻无说故如聋哑。净名
空室譬常寂光。是故集者唯嗅佛法之香。次楞严者。
理性如丸。观行如烧。诸法顿发。如具众气。引大品者。
广乘品云。欲得诸法。皆云当学般若故也。次引法华
者。意云尔前未具。
卷一 第 747c 页 X55-0747.png

次引大经者。理具如海。修观如浴。次重引华严以结
前三。

次上来下。结叹也。此约九世。故著重言。华严三十一
云。佛子有十种。三世九世并平等。彼为至十。故加平
等。

次示部别。所传有三。令传何部。既信等者。结前生后。
次第禅门等者。目录云。大师于瓦官说之。法慎私记。
但得初分。尚未治定。将与天台顶师治之以成十卷。
若具存下。文应三十卷。大师常云。若著章疏可五十
卷。六妙门者。涅槃名妙。六门能通。从能说故云不定。
文兼事理及有漏等故也。圆顿者。即今又是。

从虽有去。诫劝也。劝勿执三以为定有。教非理故。劝
勿执三为定差别。所通一故。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
之损患。定三如损。定有如增。

次引大论者。大论二十赞般若偈也。于法起见名见
被缚。迷于名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见无
见相名不见脱。今亦如是。定三定有。名为见缚。全不
识三。名不见缚。知三无三。名不见脱。具了三旨。名为
见脱。

次疑去。释疑。初难意者。举不可说以难示人。言通别
者。不分大小故名为通。四句对教名为别。身子无说。
藏也。无说无示。圆也。通别准知。通别皆不可说。何以
三文示人。伹引下。答也。二义俱通。何以偏难。故总斥
云但见一边。
卷一 第 748a 页 X55-0748.png

次引大经。通皆可说对酬前难。次引法华。及比丘即
别可说。但示初后。中二比知。次引大经。尚为生盲四
名示乳。何得一向云不可说。总持是不思议俗。此是
理中具一切法。尚可得说。况三文耶。

次净名等。融通二途。初明二义。性本相即。次引大经。
佛出无说。多闻为生。思益亦然。

次引法华。重明可说。以酬向难。

次引大经。空中云雷。明可说意。不生感应。何以非之。
经云。譬如云雷。一切象牙上皆生华。经自合云。闻常
住教则见佛性。故今结云。不可无说即象牙草因雷
华生。象牙与雷天地永隔。尚能因之以生于华。况说
被物而无益耶。

次若竞下。明说法意。有法譬合。初法。文中正明失由。
由执竞故。

次离说去。示无说理。虽云无说。须有所依。
次大悲者。正明说意。一以凡师大悲利物故说。二以
众生或重根钝故说。

如月去。譬也。真常性月。隐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
重。圆音教风。息化归寂。寂理无碍。犹如太虚。四依弘
教。如动树举扇。故假三文以示真常理。使因文比知。
知风识月。

从今人下。合譬。像末禀教。故云今人。非亲
承梵音故。玄揽则难。凭文无惑。故云假文则易。

从若封文去。今达文成观。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
非文。空也。达一切文。假也。非文非不文。中也。三智具
足。故云一切。
卷一 第 748b 页 X55-0748.png

从为此下。通难三为一门。一为所达。云何难言。皆不
可说。缘起者。序文竟也。正开章解释。

次今当下。正开章解释。

言数方者。方犹法也。如华严
中皆十为法。

始测等者。始谓大意。荼究竟义。故大品
云。过荼无说。是则大意巳标宗极。如大意离五。始未
具足。发心为标期。大处为宗极。终即旨归。旨归亦在
大意章内。故云善始等。令亦善也。自他始终。大意义
足。

次生起者。只是次第。至理下辨生起意。理本无生。
为缘故起。即是自他因果事故。故名因缘。释通别者。
通者章章皆有生起二义。别者前章为生。次章为起。
即前生于后。后从前起。缘由等者。生起异名。前为缘
由。后为趣次。以义同故。故云如是。若从通者。大意虽
初。亦由不了无明而起后章。亦为感应故生。

既知下。
由于大意识止观名。不动名止。大净名观。由此名故。
知有所诠。故名为得体。体兼权实。故摄一切。馀文可
见。

次只为下。结意。为未达者故立生起。若契理巳。尚无
旨归。何况前九。故云心行寂灭等。

次分别者。更以十门分别前十。初云十章功德者。明
分别意。若不说之。谁知丰富。故云如囊中等。

次从初八章下。正释分别。即俗而真等者。应云初七
及以第九。从多逐便。故云初八。非真證故。故得名俗。
性本是真。故云即俗。果是證真。起用名俗。观是圣法。
依法起观。故云圣嘿。义通住前一切凡夫。正观一分
卷一 第 748c 页 X55-0748.png
是定等者。有云。止观义可通行。但与列章名目不便。
章云。正脩止观。但略修止二字而巳。正修之中不出
二法。故分二分。观兼馀章。馀章有止。并属于解。且从
观收。果报虽證。现亦属解。果报在果者。文阙起教。义
须在果。言目足者。亦随语便。应云初五及以起教。前
五自行。因起教生他因。所言足者。足即行也。方便正
观有功用行。果报真位无功用行。第五卷初云。前六
是解。今云方便是行者。是行始故。所言共者。通深浅
故。果报起教。别在圣人。言通别者。文内通于因果自
他。所言别者。行相别故。言横竖者。正判浅深。故名为
竖。馀八望体。一往且横。当分委论。不无同异。释名一
向横。馀并通横竖。如大意中互略相望。岂非竖耶。如
摄法中六门相望为相横。门门自论亦竖。方便五科
相望成竖。当科亦横。如先具缘。次方诃欲等。一一科
中。如衣望处。以色望声。馀思可知。

次料简中言略指等者。此章安私料简也。即指前文
略释三文。名为略指。以此为问。大意亦略。与彼何别。
答有通别。通则二文俱略。别则前略具三。今此大意
三中之一。

次下诸问。并是大师料简同异。初问约教等者。以三
种止观名。与八教中三名既同。故须料简。藏等四教
摄在渐中。故但以密对难。馀三显密俱教。何等依密
修密观耶。答中分二。今不论密。

次问者。分显密异可论得不。任我俱论为得不耶。


卷一 第 749a 页 X55-0749.png
亦立二。谓得不得。次从教是下。正答。初约化主释圣。
则显密双行。今且论凡。故阙于密。故云听者因何作
观。

次或得下。义立于得。凡通多种。五品犹阙。六根稍
通。以能传教遍大千故。未有口密。故且云传。

次从若
修观者下。约所化说。禀教之徒不合脩密。故云不发。
况复密教还同显故。

次发宿习去。亦容义立。如脩生
灭。发宿无作。不脩而发。义似秘密。故且云得。

问初浅等者。答文可见。

次问小乘亦是等者。重难前
答。此中有二种难势。一难俱是佛说。何故独云三是
小非。二难小为大渐。何故云非。答。小有二义。教道斥
夺。是故云非。约元知大。尚摄弹指。

问示三文等者。许示三文。三文是色。色为是门为非
门耶。先双定。

若是下。双难。先难是门。色是实相。实相
是所。何名为门。

次若非下。以非门难。色名中道。道名
能通。能通即门。何名非门。次答中云并是者。因色见
理故是能通。理即实相故是所通。能所不二。何所妨
耶。

次众生下。释是非所以。众生迷故故名能通。因通
见理即所通也。故约色文以立三谛。文即俗也。非文
即真。双非中也。文具三谛。何妨能所。次解释中。初云
囊括等者。囊。袋也。括。结也。囊若有括。收于一囊。章有
大意。冠揽始末。冠戴等者。冠。首饰也。平声呼。周礼云。
在首曰冠。亦可去声。冠冠于首故。冠初如冠。收后如
戴。有发心如冠初。有大处如戴后。既通初后。故云难
见。
卷一 第 749b 页 X55-0749.png

次生起五略者。初云云何至下化者。虽发心居初。亦
缘众生。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发心修行。故须第
二。云何至其心者。策进初心。故引以果报。大经以梵
天喻果。故略引之。但从观行相似之位。不求初住。初
住自至言妙报者。亦通初住。云何裂大网至出笼者。
裂谓裂破。既自破巳。次破他疑。八相之处。虽一代设
化。未为开权。疑网未割。既为开巳。执教疑遣。达理无
馀。闻雷等者。證执教人。盲人执四。终不能见乳之真
色。执者亦然。随闻生执。今融通下示破执相。未融之
时理应各执。今融会巳重疑飒然。以出笼开前执滞。
云何归大处至自在者。自他既周归于秘藏。秘藏之
体无始终等。虽无始终。而有脩观之始。归德之终。虽
无通塞。而有三鄣之塞。三德之通。初文是理。若知下。
脩得。若得此意。无二而二。二而无二。生起五略等者。
五之与十既伹广略不同。故生起五即解于十。下诸
文下。凡注云云者。未尽之貌。云者言也。广雅。云云者。
更有也。

次广解中。初方言者。二方之音耳。凡厥有情。皆堪发
故。故但简二。二虽名心。无此发故。

道亦下。简道也。道与发。其名既通。故须简之。去通从
别。十皆所简。故并名非。道是能通。心是能行。须识所
行所通得失。

若其心下。别释十非也。皆云念念者。约相续说。从多
分判。初文者。用止不息。名摄不还。脩观不破。名拔不
卷一 第 749c 页 X55-0749.png
出。恣缘外境。卒摄不还。内心偏著。故拔不出。境强心
重。判属上品。言五扇等者。出未曾有经。四人居山。一
人唱衒。悕招利养。为过之极。故是上品。欲多眷属等
者。故在畜中。犹多群聚。破戒兼之。共成所感。言吞流
等者。欲他归巳如吞流。以巳摄他如猛火。如调达者。
具如大经大论及诸律文。尚诱佛众。况馀人耶。四远
八方者。尔雅云。四极远者。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
濮铅。北至祝栗。博物志云。东九夷。南六蛮。西七戎。北
八狄。八方亦名八荒。叹名曰称。赞德曰扬。心推曰钦。
口许为咏。自知无德。犹欲拟圣。如摩揵提者。大论云。
是人生时作偈讥佛。为佛所难。犹未归伏。死后弟子
移尸处处。唱令云见者得道等。不耐下人等者。下字
去声。自退曰下。如鸱等者。鸱。有力鸟也。故法华疏喻
盛壮憍。自纵有德。何必轻人。况巳无德。而欲胜彼。尚
欲胜彼。焉能下人。岂鸱高飞而过孔雀。安以珍巳能
令他卑。而外扬仁义等者。慈以育物为仁。以德推迁
为义。进退合仪为礼。权奇超拔为智。言可反覆曰信。
五德具足方似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罗。婆稚等四。
如次居在大海水中。各二万由旬。馀流散者不可称
计。人道中云悦痴心者。无增上善恶。故判属痴。非如
畜等。天道者。且举欲天。若地居业。未必修定。从胜兼
空。故关根尘。不令出入。次别开欲主。以为魔天。民主
异故。其心亦别。意欲他从即属此道。六合者。天地四
方耳。颙颙者。仰也。诗云。万人颙颙。尼乾者。外道通名。
卷一 第 750a 页 X55-0750.png
三禅乐如石泉者。大论云。乐有二种。所谓内外。内谓
涅槃。不从外尘。乐自中生。论别举涅槃。今通譬三禅
乐亦内受。问。既云色无色。何独指三禅。答。二界中乐
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故举乐极以摄馀天。
破恶由净慧等者。由。藉也。三法相由。功归于戒。二乘
尚尔。菩萨弥然。今戒为行本。犹是小乘。弃而不持。大
小俱失。

或开上合下等者。上谓二乘。下谓脩罗。今合二乘即
是开下。开鬼畜出脩罗也。经中五六不定者。以由脩
罗开合故也。

举一种等者。言十非者。从强受名。非无馀念。临终之
日。强者先牵。

次或先起去。对是简非。先法次譬。

初法中云先起等
者。先非后是。何须简之。而譬云并浊。然今通简发心
巳后。是非间杂。故并属非。若先是后非。亦简非心。况
无后非则非简限。言并起者。何必并虑。但细杂念不
可分判。名之为但馀。粗著者。判属前后。譬中先譬。次
合合中二番。初以内外用合向三。内是外非。及以俱
起。次直以非心合前内等。谓内非外非及以俱非。问。
二文何别。答。前唯内心是非相对。后兼心境一向从
非。此亦一往不独由心。

次又九下。别约四谛。初直约谛。次历诸法。先列次从。
又九下释也。苦集同是有为有漏。苦虽先明。若相对
说。应云有为有漏是苦谛。无为无漏是灭谛。文虽从
卷一 第 750b 页 X55-0750.png
略。意必双兼。曲谓析法迂回。拙谓生灭断惑。灰谓身。
近指化城。下去例说。

次有为有漏等者。若相对说。亦
应云有为无漏是道谛。文虽偏说。意亦兼俱。

次善恶
等者。此中双举。若单举者。应云善净。与集对论。是故
故双举。文虽兼列。意在一边。

次缚脱等。准道可知。

若得下。总结。意令起非。以是息之。若见等者。语似初
依。乃是举赞之辞。未必全是。

问行者去。约是简非。是中计性亦成非。故答意者。性
计有过。故云不可。

但是巳下。寄此明是。离性过巳。约不思议而论感应。
方乃名是。圣既非应而应。以赴四机。受者非感为感。
以获四益。

次如子下。譬感应也。

次引二经以證感应。从恶机说。
且云病子。广如玄文三十六句。动法性等者。结感应
义。法性如山。众生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
难动山。入难入海。同善同恶。示逆示顺。同恶故有病
行。同善故有婴儿行。慈悲从因。感应从果。以有因故。
果方能入。

禅经云去。引经释成将护乐欲也。附习为人也。观病
对治也。时熟第一义也。名异义同。引来帖释。

五复次者。大论明说经缘起。中问何因缘故而说。是
经答中二十一复次。今引彼五。以證四悉及五因缘。
随义引来。亦非次第。论中因明第一义。释出四悉。今
开四悉。与五复次。乃为二门。四悉广如玄文智论。今
卷一 第 750c 页 X55-0750.png
且消感应。故不广论。

论云去。引證真法及以说者。明妙应难感。能听难得。
明妙机难发难得。故三字通结上三妙法妙机故也。
如是真法。妙应所说。妙机所感。无非中道。是故双非。
非难非易重显中道。泥洹智易。分别智难。是故实相
俱非波二。

有三悉益等者。重以四悉结成中道。意明四悉只是
二谛。意明中道即是真谛。异于但真。是故双非。

故知下。明妙感应能办佛事。然四随去。别会。先会通
名。此先举通名。

今说之下。正会通名。随顺物机得四随名。遍施法药
得悉檀号。言左右者。如在物左谓物在右。若在物右
谓物在。左因缘者即是五略。所以因缘更互立者。因
强缘弱。随其强弱受名不同。

当知下。结以名同故。故须会之。言即言教。名异也。味
谓义味。即义同也。符。合也。

随乐欲下。次会别名。先会随悉。乐欲只是忻慕。故云
从因。世界只是阴入。故云从果。因果虽殊。其义一也。
便宜是辨能赴之法宜被何人。为人是观所被之人
为忻何法。能忻所被共成一义。馀二名同。不须别会。
又五因缘下。次会因缘。与四悉同。初云众生等者。阴
入是世界。信乐是乐欲。此二为因。感佛说于法性法
界。为发心缘。故发大心。经论二名与发心同。众生有
大精进等者。禅经.大论俱是生善。感佛为说四种三
卷一 第 751a 页 X55-0751.png
昧。是故义同。众生有平等等者。经论对治。俱是破恶。
感佛为说所破皆遍。获于果报。是故义同。通经者。起
教也。起教亦是破他之惑。是故义同。众生有佛智眼
等者。经论第四。俱是入證。感佛为说。旨归三德。是故
第四与第五同。

又五缘下。次会五缘。与五复次同。初文者。发心导行。
枝必由本。行填于愿。本必假枝。枝本虽殊同成道树。
次会第二者。以四三昧收诸行尽。故名为通。念佛但
是诸行中一。故名为别。通别虽殊。莫非妙行。次会第
三者。果报指依。依必有正。报必有习。是故果报义兼
二双。若云发致。只是习果一双而巳。习必有报。故义
同。次会第四者。人处必俱。故亦义一。次会第五者。旨
归三德与第一义。灼然不殊。一一文下云异耳者。其
义虽同。名犹异耳。

又圣说下。以三止观结感应文。故圆三义。与不思议
感应义同。问。何故以止观结之。答。此之三法。通冠一
切。况复此部通名止观。故部中感应亦名止观。然大
意义。通须以三结。或以一结。从释名去。多分教别故
不须结。今此先标次列后释。初之五字标应从。或次
下。列应。次即是渐具。即是顿杂。即不定不次等言相
对来耳。

众生得益下。标感。次下列感。例应说之。

后或四下。释感应中初二句。渐次二句。不定后二句。
顿一一相对为渐。或一或四为杂。皆具一切名顿。但
结文相。非修行相。
卷一 第 751b 页 X55-0751.png

次以一结中。但云邪息及以发心。一切法中无非发
心。邪息故也。

初五章名发心者。虽有修行及果报等。但是依此而
发心故。方便得是行家之始。故且行摄。果报至果报
者下。三义均等。不劳别会。但直解释。违谓违中。故在
空假。顺谓顺圆。故果报妙。是故三土通名果报。但辨
粗妙以明违顺。但以诸教诸位勘之。即知诸土果报
粗妙。然住前虽圆。感报亦劣。今且从教。未可判粗。起
教等者。教由机生。故云起教。又必假大权。扣机击发。
故亦名起。或作佛身等者。以八相人主伴不定。如华
严中对扬顿也。在般若等中对扬渐也。加四菩萨即
是转顿。加身子等即转渐也。在诸经末。即流通渐顿。
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列网。云何得同。答。裂他疑网。
正由起教。故得义同。次显是中初四谛者。四种四谛
文在大经圣行品中。自非一家善得经宗。佛旨深密
何由可晓。今初明生灭中言三相者。不立住故。与异
合说。人多于住起常计故。故净名云。汝今亦生亦老
亦灭。老即异也。言四心者。四分惑也。相迁四分。故云
流动。下释道灭尚名生灭。况今苦集非生灭耶。道治
集。故云对治。能所不俱。故云易夺。惑灭灭生。故亦生
灭。如阿含中明四谛义。遍一切法。次通教中。具如思
益释签具释别教义者。初释苦中初明苦境。次乃是
下。明假智能知。从谓下。略以一界况释。㓟皮割肉截
骨等。若。如也。干。数也。如彼苦类也。集中云身曲等者。
卷一 第 751c 页 X55-0751.png
身如集。影如苦。声如集。响如苦。道谛中云折体等者。
通界内外。各有折等方便。通指贤圣诸位曲直等者。
以教对之。化城宝渚各有曲直等也。五百为长。三百
为短。权实具如下偏圆中明。灭谛中云若干正助者。
亦通四灭。

又三悉下。以四悉檀判别义也。即初地去。名第一义。
故知地前得无量名。次无作中云皆是者。四皆无作
也。言无复者。简异别教。只别即圆故云无。复次对土
中云横竖者。竖约设教对机。横语器类同等。

又总说下。以别释总。故离苦集为十二支。观因缘智
以为道谛。十二支灭即是灭谛。

故大经下。引證经文稍广。此意巳尽。若无四教。四文
难消。

又中论下。离论四句。以对四教。以藏对初因缘句者。
有二义故。一者以初对初。二者以事对事。应知四教
同观因缘。于初句下更加生灭。方成教异故。

又解下。即其义也。是则空分扸体及假中异。故成四
义。又偈云下。更对因果。复是一途。

故文云去。引證一部。俱观因缘。约文前后。以分小衍。
故古师云。正申于大。即前二十五品。兼申二乘。即后
二品。因缘品申中乘。邪见品申小乘。今判虽亦前文
申大。则有兼通含别之意。

当知下。结同。巳分别下。次约诸经明发心不同。前谛
是理。故释十中以理居初。随事既多。不可具列。且寄
卷一 第 752a 页 X55-0752.png
此十以识事端。先列。次释。初文列中十住。华严并有
其相。今兼诸意。且列此十。问。华严释初住。与此岂同。
答。以初准后。发亦何爽。问。此之十文。有何次第。答。推
理满故得相好。得相好故起用。起用则有身口不同。
故身变巳。次口轮导身。口正报必有依报。故次现土。
身土但是能化而巳。次明所化。故有观众。众必禀教
及以修行。修行渐讹故有像末。起过受苦一往虽尔。
文意本示随对发心。

次解释中初椎理者。文四义二。意在极理。下去例然。
初释三藏。亦云法性自天而然者。权实既殊。法性亦
别。既云集不能染。乃至灭不能净。即四谛外别立法
性。当知苦集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法。
性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巳。故引况云。灭
尚非理。惑智用倾。故名生灭。次无生者。性与惑染不
即不即不异。但冰水喻须简通圆。以所对境宽狭不
同等。具如诸文。次推无量者。今此法性出于二边。前
二教理尚没空有。推无作者。凡法与苦集相即。语同
能所。谛境一向永别。若不委简。发心无托。

若推下。重示功能。故于推理等者下。九皆应如今分
别。问。今此推理与前观谛有何同异。答。前通辨所依。
此别明法性。通别异故。故复明之。

次见相中炳著等。炳。光也。丽。美也。亦著也。灼烁。光明
也。毗首等者。忉利天巧匠之名。问。何以不能作。答。天
工师是报得。相好是善业智。为因各别。故天巧匠亦
卷一 第 752b 页 X55-0752.png
不能作。胜转轮王者。瑞应云。太子定当作佛。不作轮
王。相明了故。所以轮王具而不明。薄拘有而不具。相
好遍身。故云缠络。愿我得佛。上求也。我度众生。下化
也。上下各二。四弘具足。为满佛果须具佛法。为度众
生须断烦恼。文虽举二。必摄馀二。下去准说。但境别
耳。

次通佛相者。于前相上达即空故。如来是所严。相
好是能严。能所俱空。世滥用之。弥须诫慎。报佛相者
得法性身。无像不现。所言凡圣不测边者。前两凡圣
当教地前并不测也。梵天不见顶者。第四禅天在彼
天来。皆不见顶。如应持欲量佛身而不能极。目连不
穷声者。目连欲知佛声远近。去西方九十亿恒河
沙佛土。闻如佛边。次法身相者。知如来智等者。法身
是境。智称于境故名深达。法身是本。故云法身具三
十二。此四教主只是一佛。四见各异。密迹经云。一切
天人见佛不同。或如黄金白银杂宝等。或见丈六一
里十里百亿无量如虚空等。俱是誓境。故愿齐等如
(云云)

次观神变中。神谓难测。变谓变易。初三藏神
变依根本禅。言一心等者。如化主语。化事即语。化主
嘿时。化事亦嘿。诸事皆然。故非任运。若放一光等者。
常光一寻则不云放。寻外放者皆曰神变。横遍三千
竖至尼吒。戢重晖者。戢。敛也止也。日月为重晖。佛若
放光。日月不现。大论云。若欲比决知。如迦叶光比阎
浮金。犹如聚墨在珂贝边。如是展转乃至梵世比佛。
皆如聚墨在珂贝边。问。何故放光。答。益物多故。若尔
卷一 第 752c 页 X55-0752.png
不常放。答。益不同故。

次胜应佛神变者。以依真理故
异三藏。以不二故复异一心。唯作一耳。各各见佛独
在其前者。不同唯见老比丘故。故净名云。各见世尊
在其前。次报佛神变云依如来藏者。所依唯理。藏不
能现。必待缘修入初地时方能分现。但异根本及无
生理。三昧正受亦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化。次法佛
神变者。法佛如来与事神变无二无别。故云相作。无
记等者。大论第八问佛一时化为无量百千亿身。云
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嘿等也。
次闻法不同中二。初正明闻法。次以论偈结。初文或
从佛等者。明闻所从佛。唯佛在世。知识通现未。经卷
唯灭后。生灭等四各生四解。初闻生灭生四解中。初
生生灭者。世与出只是四谛生生不巳故曰新新。四
相所相故曰迁移即苦集也。戒慧略示道谛。解脱略
述灭谛。寂是所證灭理。

次生无生者。言无剌者。引大
经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拔苦集之剌。修道灭
耶四皆无主。故并云谁无主故空。故云清净。能谓道
灭。所即苦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无量中。非于二
边取于但中。烦惑不染故云独拔。边非即中故云边
表。谓中道华离二边水。出缠智月处法性空。

次生圆解中。双非等者。虽三相即中性。双非三一相。
即与法界等名异同(云云)。常乐略出四德中二脩一
切法故云具足。若准此。前见相等文皆应具四。但于
声教此土不便。从闻则易。故于此中委明四四。执石
卷一 第 753a 页 X55-0753.png
等者。石毒药宝。性本不二。随见不同。诸法亦尔。圆智
如执石。观转如成宝。

次闻无生生四解中。初生生灭
者。菩萨同凡故未无生。生无生者。三乘俱断故皆无
生。生无量者。见思无生二乘有分。今断无明故云非分。
断惑前后二死亦然。生无作者。阿字无生遍一切故。

次闻无量生四解中。皆取伏惑及出假位名为无量。
断惑證真非无量故。初生生灭者。即二乘方便位。菩
萨三僧祇。故举凡位十六谛观。生无生中亦取三乘
伏位。菩萨出假。生无量中取行及向。一一句中皆云
亦者。初句界内未尽又伏界外。是故云亦。下句尘沙
未尽又伏无明。故复云亦。生无作中云伏断者。信后
正伏为名断。方便故云伏。断入住正断。非无量意。虽
有浅深俱名无量者。如江河淮海水皆无量。

无作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菩萨始终不断。故云不
證。无作生无生中。三乘同故皆得。无作生无量中。登
地为实。地前为权。生无作中。地前即地上。故云即权。
次从夫下。以论偈结。

次若言下。一一教中各得四句义。当一教生于四解。
前虽云生。未约法辨。相状难明。此示未来作闻一句
生种种解之法式也。初结成生灭中。云呼方空为即
空者。如人堕岩。虽未至地得名巳死。方。犹当也。念念
无常。虽未即空当必空故。赖缘假者。然四教中各有
赖缘。施权二假其相各别。空中亦然。赖缘之假非从
实施。施权即是慈悲设化。离断常中。二乘亦得佛果。
卷一 第 753b 页 X55-0753.png
胜于三乘弟子。偏受中名。广如第三卷开合中明。

若作下。欲辨后教。先斥前非。如阿含.婆娑等。处处皆
有空与不空及中道名。所诠各别。故须斥之。

次结无生中。初云因缘等者。释即空也。

而不得下。斥
无法性妙假中也。

从设作下。许有当教假中二名。未
见别理。唯成伹空。纵八地化物。非任运化。 此三番
下。结斥。

次结无量中实有三谛。但是次第。未得名圆。虽顺文
三语相即。次第宛然。无生空者。真谛空也。假即空者。
从空出故。对病权设。俱无实故。中即空者。不同前二。
故曰无边。亦得名为一空一切空。而次第前后三皆
假者。亦似一假一切假。前后宛然。三皆中者。亦云一
中一切中。而犹次第。离断常中。位在十住。称机名中。
位在行向。实际名中。位在初地。三时各别。故成次第。
次结成圆者。皆不思议。故不同别。三谛皆假。亦云同
有。名字与别何殊。虽俱有字。次不次别。

次当知下。结意。法即是境。境即四谛。依境生解。依解
立愿。故名发心。世人多以安心名发。不晓依境发誓
方名发心。种种之言不过十六。

次其净土下。巳释其四。馀六略无。指例而巳。一一各
分四见不同。为发心境。思之可见。初心行人若不了
者。纵云发心。皆不真实。纵发心不实。缘于正境。功德
犹多。心虽真实。无境可缘。功德窴薄。故首楞严中佛
告坚意。后五百岁。多有比丘为利发心。以轻戏心闻
卷一 第 753c 页 X55-0753.png
是三昧。亦得作于菩萨种子。况清净发。

次以三止观结十种之中。推理居初。故委明之。馀者
准例。故下文云。若见此意。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故
一一文皆生十六。皆以三种止观结之。

然法性下。正释顿中法性非数。定执三四以为能发。
反增迷倒。

今言下至肉。惑渐也。先法说云。一二三四者。只是三
观四教而巳。次第累之。故一至四。此明渐之所以也。

次说法性下。明不定相。内外权实各二根性。故四不
同。

从界内钝人下。明四所由。由迷解故轻重巧拙。真与
法性名异义同。界内迷真。界外迷中。所迷所解虽同
法性。能迷能解巧拙有殊。对于利钝故成四也。迷生
苦集。解生道灭。利即钝离。巧拙亦然。所解即离。由能
巧拙。

次所以下。举譬。双为界内界外作譬。以路人为父子
名即。以父子为路人名离。如苦集体元是法性。义如
父子。若谓为苦集。义如路人。可譬藏别。理同事异。名
非骨肉。于异强亲。如苦集即是。可譬通圆。

从粗细下。合譬。若准譬意。内外各有粗细难易。今为
生后不定。文相对说为便。故界内为粗。界外为细。馀
皆准此粗细。各用父子之譬。故云亦如是。从或云界
内去至为深。此二渐也。故下结云。若作浅深等。渐也。
虽有或言。文无交互。故非不定。
卷一 第 754a 页 X55-0754.png

次或言下。六双交互不定相。最后一双虽无交互。伹
是文略。应云界内初心能破故为易。界外后心方破
故为难。言若作者。从通出别故云也。

次皆大乘去。劝
进也。

次料简中。初问。推理云集。既四教不同苦。何以但云
分段变易。数既不等。因果差互。

次答中。先答次例。初
答中。理而论之。俱二并四。今集从解。巧拙分分二。故
内外成四。若顺于迷。集亦伹二。今以解问迷。似如不
等。此正破于不同之见。如四四谛等。苦集俱四。安有
不同。次例如下。举例答也。如界内。或只是一。或小乘
分。于见思不同凡夫。从迷亦只感一分段生死。次问
者意。问前文论偈结中。以初对四谛俱名因缘生耶。
苦集可尔。道灭何然。答中意者。能破还从所破有。或
灭智生。岂非生灭。次引大经者。以深况浅。圆别尚尔。
况藏通耶。故大经云。因灭无明之集。方成道谛菩提。
集道既然。苦灭可例。

次问前文。法性是一。不应分于
权实之理。复加即离而为四耶。答意者。开显故不二。
施权故不一。即离亦为根性权施。

次明四弘者。弘。广也。誓。约也。释名云。誓。制也。今以四
法要制初心。使至后果无乖先志。

又四谛中下。次辨同异。四谛是境。从境生解。故云约
解。又四弘约解而生于愿。故云约愿。又谛有因果。故
通三世。愿期于当。故属未来。又四谛约理。理通三世。
四弘是愿。但期未来。皆须上求下化。故但名异义同。
卷一 第 754b 页 X55-0754.png
问。若尔。何须更明。答。谛通大小。弘誓在大。故须更明。
弘通偏圆。六即唯顿。是故复明。

初释生灭中。初亦重引四谛为境。

心不孤下。集境也。
是因缘成。故曰不孤。从此根尘下。示此因缘是生灭
相。根因尘缘心生。即是所生之法。三相者。如前分别。
四心者。难可禁止。故名为窃。相续不住。故曰新新。次
引喻中。睒者。暂视貌也。烁。明也。此乃分喻念速于此。
遄者。往疾也。

次色泡下。苦境也。广如大品.大论。泡沫
在小。焰等在大。此是共部故得兼之。雨投水曰泡。水
击水成沫。远视热有炎。蜃吐气为城。药加物曰幻。倏
亦疾也。言一箧者。众毒共箧唯苦无乐。故名为偏。事
在大经。四山合来。等者道境也。大经云。有四大山从
四方来。当设何计。答曰。唯当专心戒定慧道品。不出
戒等三故。竖破下。灭境也。破倒灭集也。截死灭苦也。
惑灭先粗后细故竖。苦除无复前后故横。约次第断
且作是说。倒即常等。历界渐深。有谓三有。流即四流。
见等漂没故名为流。三界见为见流。欲界一切惑。除
无明为欲流。上二界惑。除无明为有流。三界痴为无
明流。经云下。引大经證。经云。佛告诸比丘。我昔与汝
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

火宅下。由不见谛故在苦集。著爱名喜。著见名戏。

是故下。正明发誓。如释迦下。引同瑞应云。悉达厌欲。
游四城门。天帝于东门现病。南门现老。西门现死。北
门现沙门。见巳问之。天帝皆答。太子曰。如沙门者唯。
卷一 第 754c 页 X55-0754.png
此为快。夜半踰城至王田树下。见耕者出虫。乌随啄
吞。因兹发誓。故今引之。似弥勒等者。初厌世时。攘祛
以宝台施之。得巳施婆罗门。婆罗门毁拆。因觉无常。
次只观下。无生弘誓。所观不别能观有殊。以四性捡。
故得即空。故此下文引自他等以示其相。此心等者。
内自外他共等可知。性即性空。

但有下。即相空。空有
不二。是非双寂。

如水下。引譬。大论云。如水中月。小人去取。大人笑之。
有身见故故有去取。知性相空故无忧喜。

集既下。别譬四谛。一一皆先法次譬。唯灭阙譬。集譬
意者。热空尘三而生于炎。渴故谓水。爱及欲境因缘
力故。加于欲想为之所迷。苦譬云水月者。不了谓实。
阴亦如是。无实谓实。道谛法说中云。不应言我。行即
空等者。一切皆即。有何可简。若有简者。如避空求空。
譬中云。如筏喻者。具在中含。意云筏尚须舍。何况非
筏。是则道尚须舍。何况苦集。灭中若欲立譬喻者。灭
既即空。不应于空而求体实。苦集自灭。岂求灭实。一
期为寿。连持为命。众生本无。焉计寿命。

经言下。重引證中云我不欲令等者。大品明无生法
中。无三十七品。是道本。今无无四果者。是灭本无。


依例下。大师例经。经既道灭本无。亦应合云苦集本无。
我不欲令有色受等。苦本无也。不欲令有贪嗔痴等。
集本无也。经为利根举胜兼劣。大师反况。故具存之。

但悯念下。正明发誓。文阙誓由。以悯念兼之。应云悯
卷一 第 755a 页 X55-0755.png
念众生不知无生幻化谛理。是故起誓。

次以达下。简非显是。苦集空故不同九缚。今复达空
故异三藏。道灭空故故非一脱。今能达空亦异三藏。

次别四弘中先总次别。初总明中。照知一心。迷解无
量。十界苦集。四种道灭。故云无量。

次三界下。别明四谛。先苦集。次道灭。初苦集中又先
总次别。初总文中虽未别释。言中巳具三界苦也。一
心集也。心工𦘕师譬集。造种种色心譬苦。心称即集。
六道即苦。

次如是下。别明集也。

如是生死下。别明苦也。苦集是
所破。故具明十界。道灭是能破。但语长短等。还翻下。
总明道灭也。还只翻向苦集之心。如𦘕师下。总譬也。
𦘕师如身。手如心也。笔譬所观之心。诸色即六道因
果。洗荡谓因果破也。墡彩如更修道灭。

所谓下。别明道灭。各列四谛。相貌不同。初道中云纡
通直通至宝渚者。别圆两道品也。纡通直通至化城
者。藏通两道品也。直通之中不云不净。但云身空等
者。不同拙故。纡通宝渚中。具足应云。常.无常.非常非
无常。文中乃至是略却常。所以重云无常。无常即空
者。此是化他门。更重牒前化城纡直。不云不净者。亦
是略耳。无常生灭也。无常即空无生也。

是人见灭去。别明灭谛。文中皆取断位为灭。具约四
教以明灭位。言无作者。但是别家登地位耳。若尔。道
中何故亦列纡直二种通宝所耶。约教證中存教故。
卷一 第 755b 页 X55-0755.png
地从證故住。如四念处云。别家以无作是果。于中初
是生灭位。

次是人见灭去。无生位。从是人见灭去。无
量位。从是人见灭去。无作位。

分别下。总结从心。言十六门道灭者。四教四门皆有
四谛。云及一切者。通及十方一切佛法。

次观此一心下。依境起解。一心能通不可说心及以
法者。能缘名心。所缘名法。一心通为迷解之本。今意
且指出假心法。通至法性名非心法。

九缚下。简非显是。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故云坐中。凡
夫生盲常与藏俱却处生死。故云所伤。二乘眇目。偏
真热病。谓藏为鬼。鬼等四者。以譬四住。不知是宝反
舍逃走。五十馀年者。五道也。合于脩罗。故名为馀。

起大悲下。正明发誓。

次明无作弘誓中四谛三谛离合之异。故以三谛总
标于境。所观同前。能观永殊。能观既殊。使所观异。即
此一念即是三谛。不复更论迷解之本。法界只是三
谛别名。三谛互融故云并是。藏即是假。馀二名同。

云何下。重释。并缘生者。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此千
如名为妙假。假即法性。法性名中。

非三而三下。复疏三谛亦成三谛。非三而三假也。三
而不三空也。应更双非以成中道。文无者略。合空散
假。双非中也。一异亦然。

次譬如下。举譬也。凡诸用喻。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
事稍亲。以明像镜三不可分。故合散等意。意甚相当。
卷一 第 755c 页 X55-0755.png
伊字天目。理亦泯合。二三无妨者。此逐语便。故略一
字。

次华严下。引證理齐。故华严叹初住心云。如心佛亦
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非合圆文。
何易可消。

次引思益者。不了此三故名为愚。引净名
者。解脱菩提三德涅槃。不离众生。是故引之。以显思
益。次引普贤观者。既是遮那。何法不具。

若尔下。释疑。若皆具。三华严大品何以云空。

此举下。
释者语偏意圆。诸大乘中其例皆尔。言微尘大千经
卷者。正譬心含一切法也。勿守语等者。诫劝也。

次若得下。明四谛境。八万四千不逾一念。辨数具如
法华疏中。总合经论众多。八万四千之言不出四谛。
法藏即苦。尘劳即集。对治即道。波罗蜜即灭。数虽不
殊。能治等别。故成四谛。佛法界等者。佛法界根也。对
法界尘也。起法界识也。仍本迷说。故云根等。同名法
界。故无差别。无明转等者。无明与明只是迷悟。亦名
四谛三谛等也。所言转者。可以冰水喻之。如意符成
冰水之义。

众生于此下。结责。亦名誓由。 是故下。正发誓。

前三下。辨异示相。故知以八万言之。与前三教道理
永异。宛者。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以可见故。

次问答料简者。寄四悉简也。初问意者。前简非中缚
脱俱非。脱兼两教。今显是中。何故四教皆名为是。答
中意者。有三悉意故兼前二。虽兼前二但在菩萨。故
卷一 第 756a 页 X55-0756.png
前脱中但是二乘。

若究竟下。判前权实。实即第一义。
由四悉故。通说四是。

譬如下。以多譬文。皆譬于实。然亦小殊。秘方譬教。伽
陀譬智。乳糜譬行。如意譬理。权实显是者。四教兼权
并云是者。具如向说。

又一是下。明一是异名。前料简中三俱成实。故今异
名无复有权。一切经中异名应广。且随近说用此三
名。初释一大事者。一实理也。一道智行也。无碍人等
者。人乘行智以契理也。义当于位。意兼三法。此约自
行因果以释。

次释大者。此是一家之大。故还以向一
释大性广理也。智断行也。大人契也。说既契巳。说教
利人。名师子吼。非唯益博地凡夫。亦益四教入位圣
人。故开显大皆是诸佛圣人之事。言因缘者。自他因
果莫非因缘。文举佛者。从极果说。

次释不思议者。自
他大事皆言思道断故。

次释无作者。非作下。释名。


常境下。释体。只是常境常智。无照而照。无发而发。境
发于智。故云相无缘智。以境无相令智无相。故云相
无缘智。故金光明云。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故。境界
清净。智亦清净。相即是智。处即是境。

又是下。引證。无作名为发心。此经名伽耶山顶。是文
殊问。故云文殊问经。今文但是附彼文意。非全取文。
然亦不出三谛意也。破即真。随即俗。双非即中。

次若例下。例通诸法。

又前三下。更判诸法总十三重。前三后一。初上中下。
卷一 第 756b 页 X55-0756.png
约因缘智。圆为上上。共土约位。前三皆共唯圆不共。
前三无故。浅等约行。二近别曲。大小等约教。通别是
小中大。唯圆是大中大。三教果满是偏中圆。圆果乃
是圆中圆也。通别是半中满。圆是满中满。别教教道
是权中实。圆教俱实是实中实。望下偏圆中五双。唯
少渐顿。别教极果是渐中顿。即生公所用。圆教方是
顿中顿也。真等约谛。藏通真俗。于别尚是俗中之真。
别教灭俗。亦俗中真。圆教方名真中真也。了义等约
义。玄等三者。约名叹理。亦约四教。分别可知。

次若能下。总结诸意。知权是权名为体权。知权即实
故名识实。总而言之令依实发心。

次譬如下。以十譬叹德。此正约理以叹生善灭恶三
德。前五生善。后五灭恶。言金性生者。一切金刚皆以
金刚轮而为自性。阿娑罗药未详。如太子生具王仪
相。依圆发心。具足佛德。那罗延者。人间力士。小大青
三牛。凡野二四牙。雪山白香青黄赤。及优钵拘物分
陀利。人中大力士。皆悉十十增。那罗延最胜。

举要下。结。要称叹谓诸佛皆然。

若解下。以一止观结。

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叹菩提心。初引宝梁。生
善也。秘藏。灭恶。初文明所灭之恶。十恶对人巳名为
重。重即是恶。更于恩德之由。所起名恶中恶。故大论
云。他打而报。名之为恶。他人不打而打于他。名为大
恶。于有恩处而反行打之。名恶中恶。

若能下。明能灭菩提。先法次譬。法中先列次判。初列
卷一 第 756c 页 X55-0756.png
者。经云。若有一人具上十恶。若能解智下。经文稍广。
今文巳具。何以故下。今文释出初菩提义。如百年下。
譬灭恶也。亦且喻于初菩提耳。

此经具下。以经对教。

初菩提下。以浅况深。夫造恶者
皆我为本。今发菩提心。复修观破我。尚广利他。何但
止恶。初教尚尔。况后三耶。

如暗处伊兰下。举譬劝进。此用大经阇王之文。佛言。
大王。当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得菩提心。灭无量罪。

次问意者。前四谛中以论四句通别二对。今且从别
以问初句。何故。初句独对初教。答中以初对初。以事
对事。二义皆便。

若言下。从别释也。

次约六即中初明六即所以。故先问云为初为后。初
理后果。问今发心为约初理。为后果。答中约大论意
故。大论须菩提问佛。为初心得菩提。为后心得菩提。
须因闻诸法不增不减。故置是问。佛以深因缘答。非
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论释云。若但初者。菩萨初心
便应是佛。若无初者云何有后。后以初为本。初以后
为期。佛于经中复以灯喻。燋无明惑亦复如是。非初
智不离初智。后亦如是。论通三教。今唯在圆。今用六
即理性尚名菩提止观。况初后智。今明发心即在名
字。因兹必须通至于理。发心后果皆籍理故。细思可
见。

次若智信下。释出其意。信初心具不谛云无。智极方
满。不虑无分。初后俱是推极在佛。凡夫永无。谓理为
卷一 第 757a 页 X55-0757.png
果。初后俱非。离初后非必须六即。此六即义起自一
家。深符圆门。永无众失。增上慢人及推功者。并由不
得六即之意。

此六下。释名。唯六与即。必无所滥。

理即下。正释。初释理即。约于藏理以释三谛。则一切
众生皆悉三谛。具如上文圆四弘中。次名字下。释名
字即。长劫生死不离三谛。故名日用。不知生死即是
三谛。名为不知。实中之实如方。实中之权如隅。此举
不知以显于知。次或从下。明因闻而知。次观行下。释
观行即。闻名须行。故引□云如虫食木。虫不知字。闻
而不行亦复如是。次引□首者。此责说而不行。非谓
不许于说。故重引论。闻慧四句三句皆夫。论云。虽生
中国。不可教化。不识义理。名人身牛。故第四句方可
信受。若闻而非即。尚非今意。况复馀耶。

次如楞严下。
引经劝修。犹如射的。何必即中。虽不即中中必由初。

次释相似即。中既云逾明等。故不同于次第行也。引
法华者。亦是引彼相似中文。次释分真即中。本业.璎
珞以六轮喻位。铜论即是十住位也。即分真中初位
之文。

次释究竟即中。是用大经月爱中意。菩提属智。
涅槃属断。故大涅槃及以菩提。悉具众德。菩提从智。
涅槃寂灭。成从便立。以二德之称过荼等者。诸位既
终。无复言教。故无可说。

总以下。总为六即而立此譬。此是大经贫女譬。意具
有六即。家有宝藏。理即也。知识示之。名也。耘除众秽。
卷一 第 757b 页 X55-0757.png
观也。渐渐得近。相似。近巳藏用。分真。尽所用之。究竟。
问下。料简。初问者。六即既得名六菩提。理通凡下。且
置未论。馀五与论五菩提义。为同异耶。答中意者。先
且判异。故云不同。次会令同。论不云即。是故云别。若
一一对。亦可似同。发心未行与名字同。伏既未断与
观行同。明巳除暗与相似同。出到见理与分真同。无
上无过与究竟同。曾勘论文。义势甚便。

次问者。问向
对诸位是皆悉伏前断后。此中何故断前伏后。答中
意者。巳断者断。未尽者伏。普贤尚名众伏之须。

次例如下。举小乘例。是竖会也。

次又从下。即横会也。
位位具五。故名为横。故引地论位位具足。次问者。六
既约位亦兼别耶。答中意者。前教义立。理必在圆。如
者教中生死即涅槃之流。不判六即安免上慢。若不
然者。何能异三。三教强立有何不可。则教教约位。义
自分明。

次上来下。结束显示。前简中十非。望苦虽有缚脱。而
皆名非。四谛则约智简之。四弘则约愿简之。

故知下。以譬结束。则大论文也。言九重者。阳数之极。
故暂借理之最极。骊。黑马也。今借名龙领头骨也。论
云。珠在龙颔。福者得之。如地狱具。罪者得之。如此显
是。非无缘者而能得之。有志有德者。志如愿。德如行。
行愿具足方乃得之。竞执等者。重举大经。斥三脩喻。
以况即也。今以三教通例三脩。并如入池。各各谓是。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卷一 第 757c 页 X55-07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