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天台教觀一松大師講錄
清東甌釋氏曉柔廣和編定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論此品之次第相生。總由如來。既巳廣開其近。
而顯其遠。廣開其迹。而顯其本。則本門之大事巳
明。而正宗能事畢矣。正宗既畢。則所重者。唯在流
通。此之長遠壽量。以故為之勸讚。為之付囑。無非
欲使本門。在在流通。而不斷絕。於勸讚之中。發明
現在則有四信。滅後則有五品。皆一一舉其因行。
明其功德。唯初隨喜品。但略言其功德云。當知巳
為深信解相。而猶未為之廣明。故今彌勒承機發
問。欲廣顯初隨喜品。所有之因行功德。乃有此一
品之文也。言隨喜功德者。隨是隨順。喜謂慶喜。隨
順何等。即聞如來所說長遠壽量之理。現生現滅
之事。於此事理隨順。而不相違拒也。慶喜何等。即
是慶巳慶人也。謂了知如來所證之長遠壽命。即
我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具。亦即一切眾生之所具。
既我及眾生。全體皆具。則不聞不修不解則巳。若
能聞解修習。便能證佛之長遠壽命。亦能於三世
之中。非生現生。非滅現滅。而教化一切眾生。故慶
巳而復慶人也。隨喜行成。即名為功。由行而證。即
名為德也。
△文分為二。初彌勒發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有長行偈頌。善男子等者。謂如前如來。分別現
在之四信。滅後五品之後四品。其功德不可量。蓋
巳知之矣。若夫初隨喜品。則如來但略言。巳為深
信解相。而猶未廣明其功德。故我今還問世尊。若
佛滅後。有聞此經。而能為此隨順慶喜者。還是得
於人天之福耶。得於二乘之福耶。得於菩薩之福
耶。得於究竟無上菩提之福耶。故言得幾所福也。
△二如來答示二。初長行。二偈頌。初二。初明內心
隨喜。二又阿逸多下。明往來聽法。初三。初展轉相
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
經隨喜巳。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
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
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巳隨喜。復行轉教。餘人
聞巳。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比丘等者。是舉其四眾。及餘智者。或大權示現於
八部者。或迹居示生於人天者。復行轉教者。亦各
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而演說也。展轉相教。至第
五十。則前之一人單是師。後之一人單是弟子。中
間四十八人。是傳傳為師弟也。
△二格量功德三。
初許說誡聽。】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
之。汝當善聽。」
【△二舉能格量。】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
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
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
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又象馬車
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
十年巳。而作是念。我巳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
然此眾生。皆巳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
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
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六趣者。業緣為能趣。生死為所趣。能趣有於善惡。
所趣有於好醜也。有形即欲色二界。無形即無色
界。有想即空處識處。無想即無所有處。非有想非
無想。即非想非非想處。非空處識處之有想。非無
所有處之無想也。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眾生。則
所施之眾極其多。與滿閻浮提七寶。則所施之物
極其廣。滿八十年。則所施之時。極其久也。此明其
能為財施。而作是念下。明其能為法施也。我當以
佛法訓導等。皆是內心作念。謂我雖巳施其世間
之樂。而今此眾生。將死不久。則或當墮落。而受於
三途苦者有之。則我當更與其出世間樂。而以佛
法。為之訓誨引導也。即集下是正訓導。一時下是
聞法得益。盡諸有漏者。既得四果。則內不漏落於
十使煩惱。外不漏落於三有果報也。深禪定者。即
二乘所有之禪定也。
△三正為格量三。初如來問。】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言大施主者。以其既能財施。復能法施。故言大也。
△二彌勒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
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
果。」
【△三正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
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
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
不能知。」
【言不如是第五十人者。謂此大施主。雖所施之眾
極其多。所施之物極其廣。所施之時極其久。不如
第五十人。聞此經一偈。一念隨喜之福也。所以不
能及者。以其所施之財。乃是世間之財。令得之果。
乃是小乘之果。若聞此經一偈。而能隨喜。則能得
於出世間之法財。亦能得於究竟一乘之佛果。如
此則不但破於見思。亦且破於無明。不但出於分
段。亦且出於變易。此皆由初之一念隨喜而得。則
其所有功德。自然不可思議之者。豈彼所可較哉。
△三況出初品。】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
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
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謂第五十人。單是弟子。其功德尚不可思議。況中
間之傳傳師弟者。況最初一人之單是師者。則其
所有之功德。更不可思議也。初隨喜品。既其如此。
則次之讀誦說法。次之而兼行正行。其功德之不
可思議。更不可言。況進乎相似。及分證耶。
△二明
往來聽法。謂不但聞之。而隨順慶喜。有如此功德。
即使但為聽聞。或但分座。或勸人聽。或具足修。皆
有功德。故更明之也。文為四。初自聽。】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
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
輦輿。及乘天宮。」
【言須臾聽受。是舉其因行。緣是下明其功德。蓋此
法華經乃是大乘。乃一佛乘。乃是最上乘。有大運
載之功。不獨運出於三途三界三空。亦且能運歸
於三德祕藏。今能聽之。則得其運載之功矣。故轉
身能得好象馬車乘。上象馬車乘。妙象馬車乘。及
乘天宮也。
△二分座。】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
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
輪聖王。所坐之處。」
【初舉因行。次是人下明功德。蓋此經能決了聲聞
法。是諸經中王。巳今當說。最為第一之者。今能分
座勸聽。則其生處。在欲界天。為欲界王。而得帝釋
座處。在色界天。為色界王。得梵王座處。在人間為
人中王。而得輪王座處也。
△三勸聽。】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
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
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
不缺落。不差不曲。脣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
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
惡。鼻不匾𠥶。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愜長。亦不窊
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脣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
直。面貌圓漏。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
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上之勸令座聽。乃是同在法華中者。今之勸令往
聽。乃是無心到於法會。而勸之成事。初舉其因行。
次是人下明其功德。初總明利根智慧。次別示六
根清淨。初中與陀羅菩薩共生者。此經乃五時之
極唱。諸教之根源。而理冠羣經。功高一化。能總括
於諸經之者。故能勸人聽聞此經。則能與總持菩
薩共生也。既與總持菩薩共生。則其諸根。自然通
利。而多於智慧也。次百千下。別示六根清淨。初明
舌根清淨。鼻不匾𠥶。至人相具足。明鼻根清淨。此
二文中。兼明身根清淨。即脣面眉額等是也。世世
所生見佛。明眼根清淨。聞法明耳根清淨。信受教
誨。明意根清淨。此之六根清淨。皆由得於陀羅尼
菩薩。共生一處。而有此也。
△四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
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如說修行者。即如佛上來所說之長遠壽量。元是
眾生介爾一念之所具。而生佛一如。凡聖平等之
者。故即以之。而為所觀之境。若境觀一如之時。則
能入證。而亦得於此之長遠壽量。其功德不待言
矣。
△二偈頌二。初頌內心隨喜。二頌往來聽法。初
三。初頌展轉相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
【△二頌格量功德。】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
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𦦨。
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初五行半。頌能格量。次一行。頌正格量也。
△三頌
况出初品。】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二頌往來聽法四。初超頌勸聽。】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疎黃黑。脣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二追頌自聽。】
「若過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三追頌分座。】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四正頌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滅後五品至此巳。釋隨喜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若論此品之來源。總由如來前巳發明。長遠壽量。
以開其近迹。而顯其遠本。則本門大事巳明。所謂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其所重者。唯欲以此妙經。流
通天上人間而巳。故明於四信五品。所有之功德。
而為勸讚流通。然但明其遠因之功德。更有近果
之功德。猶未發明。今乃發明近果。以勸流通。亦即
舉似果。以勸流通。故有此之一品也。言法師功德
者。法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法。若在迹門。則謂
之諸法實相。在今本門。則謂之非如非異。皆不可
思議。甚深微玅之法也。以此之法而自軌。或受持
或讀或誦或書寫或解說。還以此而軌人。或教人
受持。乃至或教人解說。如此能以此妙法自軌軌
人。故稱為師。自軌軌人之行成就。名之為功。實實
有所證得。名之為德。德者。行道而有得於心也。然
功德無他。即六根清淨。乃是法師之功德也。
△文
分為二。初總明。二別示。初二。初明五種法師。】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
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爾時佛告者。即爾時格量初品隨喜功德。方畢之
時。由上所明功德。雖四信五品之不同。然但是因
功德。今欲更明果功德。故佛告(云云)。常精進者。精
謂不雜。進即不退。常者。謂不獨一念一時一處。能
不雜不退。而能念念時時處處。不雜不退也。然不
告餘獨告常精進者。蓋明此果功德。唯為勸讚流
通。而欲流通之時。若於現在。若於未來。當如常精
進之念念時時處處。不退不雜。以為流通。故告之
也。此正所謂約法以就人。即人以顯法也。受持是
法華經等者。是明其能自軌如此。若論其軌人。則
或教人受持。乃至或教人書寫也。此明其五種法
師也。
△二明六根功德。】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
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當得八百千二百等者。有人以楞嚴中所明六根
以解釋。謂眼則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
分缺一。故眼秖八百功德等。然不知彼經所明。乃
在有漏。又是生滅。不過欲選耳根之圓通。以為此
方入道之要。故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
三摩提。必以聞中入。乃全是有漏生滅。故不可以
釋此。以此中唯法師為然。而餘人不爾。乃是無漏。
而非生滅故也。然此中所明六根。本是一一各有
千二百功德。何以見之。蓋一根起時。必落一界。一
界之中。必具十界。一界有於十如。十界有於百如。
一根既有百如。一根互具五根。則有六百如。皆以
定慧為嚴。則有千二百如矣。故一一根。皆具千二
百功德。然言八百者。蓋既了知諸法實相。則即垢
染而是清淨。即有漏而是無漏。而所見之理。本無
盈縮中而有盈縮。故論於八百及千二百也。此就
其所見之理。而論其盈縮如此。又既能觀諸法實
相。而得相應相似。破於見思塵沙。則能得乎自在
功用。則欲盈則盈。欲縮則縮。故言八百及千二百
也。然受持則單是意根。讀誦則單是舌根。書寫則
單是身根。何以但能受持。也得六根清淨。但能書
寫。也得六根清淨。當知受持。正則雖單在意根。旁
則亦必具餘根。為之助成。讀誦書寫亦然。故但能
受持。乃至但能解說。皆得六根清淨也。然何以能
得清淨。蓋此法師。最初即能圓聞諸法實相。而得
圓解。今巳得圓相似證。則能見法法無非法界。相
相無非實相。即有漏而是無漏。即垢染而是清淨。
其所見之理既如此。故六根皆能亦得清淨也。約
見理具論清淨如此。又既得相似。則粗垢先落。巳
破見思。則自然能清淨。蓋人之所以不能清淨者。
以其有於分別貪愛故也。今既破此。那得不為之
清淨也。約破惑論清淨如此。如鼻章云。知好惡。別
貴賤。覩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彼讀經說法。聞
香能知。則鼻有耳用。能知諸樹華果實蘇油香氣。
則鼻有舌用。能知入禪。禪有八觸。則鼻有身用。亦
知染欲瞋恚心。及修善者。則鼻有意用。一根既爾。
五根例然。既得於相似。則能六根互用。凡夫之人。
根根各不相融。故不清淨。今既六根互用。故皆清
淨。約互用論清淨如此也。
△二別示六。初示眼根。
二示耳根。三示鼻根。四示舌根。五示身根。六示意
根。初二。初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
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
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
知。」
【清淨肉眼等者。若父母所生肉眼。則隔皮膚不見
五臟。則隔墻垣。不見外物。那得清淨。今能受持此
經。了達諸法實相。則天然自有眼根功德。以為莊
嚴。即父母所生之眼。而得清淨。故言父母所生清
淨肉眼也。見於三千大千世界。是舉其橫見之廣。
上至有頂。下至阿鼻。是舉其竪見之深。此是明其
能見十界之國土依報。亦見其中一切眾生。是能
見十界假名之眾生。及業因緣。是能見十界實法
之五陰也。若論業因緣果報。則有有漏。有無漏。有
亦漏亦無漏。有非漏非無漏。凡夫種種貪愛分別。
是有漏業因緣。往來三界輪轉六道。是有漏果報
生處。二乘析體之觀。是無漏業因緣。方便有餘之
土。是無漏果報生處。菩薩能破見思塵沙。是亦無
漏。未破無明。是亦有漏。如來以大智而不住生死。
是非有漏。以大悲而不住涅槃。是非無漏也。悉見
悉知者。十界依報。十界假名。十界實法。悉見悉知。
以其能達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諸法實相之理。破
於見思塵沙。得於相似相應。故悉能知見也。此就
界內三千大千如此。若曰內外所有山林等語。不
獨界內。即界外三千。亦見乃至亦知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無所畏心者。以其能入如來室。而運大慈悲。能坐
如來座。而觀諸法空。能著如來衣。而柔和忍辱。又
能行於身口意願。四種安樂。故心得無畏也。其目
甚清淨者。若無功德以為莊嚴。則但是父母所生
之肉眼。乃是垢染之者。今既有如此之功德莊嚴。
則天然為之清淨。而目甚清淨。所以能見於理。能
破於惑。能為互用也。一切皆悉見者。十界依報。十
界假名。十界實法。悉皆能見也。雖未得天眼等者。
若論欲見諸天依報等。則須用天眼。欲見二乘依
報等。須用慧眼。欲見菩薩依報等。須用法眼。欲見
如來依報等。須用佛眼。今雖未得天眼法眼慧眼
佛眼。而即父母所生之肉眼。便有五眼之功用。故
能十界悉見也。
△二示耳根二。初長行。二偈頌。初
二。初舉法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二。初正明。二以要下結成。初二。初明
界內。二明界外。初二。初總明。】
「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
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二別明。】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皷聲。鐘聲。
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
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
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
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
丘聲。比丘尼聲。」
【畜類之聲是有情。車聲是無情。啼哭愁嘆之聲是
有情。螺聲等。是有情無情和合所出之聲。笑聲等。
亦是總明有情歡樂之聲。天聲等。是明八部之聲。
水火風。三灾之聲。地獄等三途之聲。比丘比丘尼。
是略四眾之二也。
△二明界外。】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此即四諦因緣六度萬行。因窮果滿。四聖所有之
聲也。
△二結成。】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
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
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言常耳者。即父母所生。尋常肉耳也。不壞耳根者。
若必以天耳。而聞於天聲。乃至必以佛耳。而聞於
佛聲。則必須壞肉耳之根。然後得聞。今即肉耳。而
能聞於天聲。乃至即肉耳。而能聞於佛聲。故不須
壞肉耳之根也。既十界皆悉能聞。則法法了別。聲
聲聽聞矣。所以能如此者。以其能了諸法實相之
理。而得相似。即有漏而是無漏。即垢染而是清淨。
故能以父母所生肉耳。而悉聞十界之聲也。
△二
偈頌二。初總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二別頌二。初頌正明。二頌結成。初二。初頌界內。】
「象馬車牛聲。鐘鈴螺皷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初一句是畜類。鐘鈴等是明依報。聽之而不著者。
若凡夫聽於違情之聲則瞋。順情之聲則愛。中片
之聲。則不能了別。此皆名有著。今法師耳根清淨。
故聽違情聲亦不瞋。順情聲亦不愛。中片聲則能
了了分別。故名不著也。無數種人聲。即十界之人
聲也。又聞諸天聲。是欲界天聲也。山川下是四趣
聲。初一行。明畜生餓鬼地獄修羅皆可見。十方下
重明畜生也。梵天是色界天也。一切下明四眾也。
△二頌界外。】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撰集者。裁以巳意為撰。釆取他文為集也。
△二頌
結成。】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持此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其耳聰利者。眾生之耳。本來聰利。本來周徧。本來
清淨。由於種種貪愛。種種分別。故使聰利者成於
昏塞。周徧者成於局小。清淨者成於垢穢。今法師
受持此經。而能破於貪愛分別。故得聰利而清淨。
聞一切聲。而能分別此是三途之聲。此是人天之
聲。此是三乘之聲。此是諸佛之聲。一一了別。而無
有謬也。
△三示鼻根二。初長行。二偈頌。初二。初舉
法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三。初總明。】
「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
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二別舉二。初界內。二界外。初二。初欲界。】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簷蔔華香。波羅羅
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
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羅䟦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
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
童男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
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
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
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
旃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
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
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
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
皆悉遙聞。如是展轉。」
【初明人間。須曼等是依報之香。又復下。明正報之
香。次持是下。明天上。初是依報之香。又聞下。明正
報之香。此妙法者。以十善之法。名妙法也。餘天展
轉。即次之夜摩兜率。上之而化樂他化。下之而四
王諸天也。
△二色界。】
「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
所燒之香。」
【身香是正報香。所燒是依報香也。
△二界外。】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
其所在。」
【△三結成。】
「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
憶念不謬。」
【△二偈頌三。初頌總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二頌別舉二。初頌界內。二頌界外。初二。初頌欲
界。】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旃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
及諸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羣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旃檀樹華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鬬諍遊戲時。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須曼等。人間依報。及諸下二行。頌正報。身所下二
行。更頌依報。次諸天下一行。頌欲天正報之香。諸
樹下。復頌人間依報之香。眾生下。復頌正報。地中
眾生。即地獄餓鬼是也。阿修下是修羅。曠野下是
畜生類。若有下是人類。染即貪。癡即癡。恚即瞋。此
三毒。是不善者。無此三毒心者。即名修善者也。地
中下二行。復頌依報。次天上下。初二行。頌欲天依
報。次天園下三行。頌正報。言在中娛樂聽法遊戲
等。乃是正報也。如是展轉一句。是頌欲界餘天也。
△二頌色界。】
「乃至於梵世。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光音徧淨天。
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二頌界外。】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初二行頌聲聞。耑精坐禪者。不為昏散所動也。次
一行頌菩薩。後二行頌諸佛。也。
△三頌結成。】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雖未得等者。若凡夫之鼻。乃是父母所生肉鼻。而
是有漏。若菩薩。則能分破無明。其所有之鼻。乃是
無漏法所生之鼻也。
△四示舌根二。初長行。二偈
頌。初二。初舉法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二。初總明。】
「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別舉六。初明舌味皆美。】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
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謂好美之味固是美矣。即其醜惡不美苦澀之味。
若在法師之舌根上。以其舌清淨故。皆變為上妙
之味也。所以能變者。以此經乃是一相一味。純一
醍醐妙味。故能受持之。而得舌根清淨。則天然能
變苦澀之味。而成上妙之味也。例如世人身得康
泰。心得快利。則粗惡之味。亦覺甘美。若有病有惱。
則雖上味。亦覺無味也。
△二明說法皆妙。】
「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
皆令歡喜快樂。」
【於大眾中等者。既在大眾。則人自眾多。機亦不一。
故演說時。還逗其機。而或說於小。或說於大。或說
偏。或說圓。種種不同。若小機為其說小。則小能入
心。若大機為其說大。則大能入心。既皆能入其心。
則皆令得歡喜。究竟小亦引歸於大。而得歡喜也。
△三明男女修敬。】
「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
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
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
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
來親近。恭敬供養。」
【言論次第者。謂能說於能詮之教。所詮之理。所起
之行。所得之證。而令前人依教顯理。由理起行。由
行入證。故言次第也。
△四明法俗興供。】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羣臣眷屬。
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
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
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四眾是法眾。國王等是俗眾。國王即粟散王。小轉
輪即鐵輪銅輪銀輪。大轉輪即金輪也。七寶千子
者。即是輪王必有千子。凡是千子。皆有七寶。故言
七寶千子也。王者往也。為一國人民之所歸往也。
善說法者。由此菩薩。能知眾生行業根機。而觀機
說教。以教逗機。應小則小。應大則大。應偏則偏。應
圓則圓。究竟指歸。無小不大。無偏不圓。乃名善說
法也。
△五明四聖樂見。】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
【若聲聞支佛菩薩。此是三乘。是偏是真是權。今法
師所說。乃是一乘圓中之實。則三自當會歸於一。
偏自當會歸於圓。真自當會歸於中。權自當會歸
於實。理應樂見之者。若在諸佛。何以而亦樂見。蓋
藏通兩教。果頭之佛所證。但是偏真。則雖是佛。亦
須會歸圓中。故亦樂見。若別教佛。乃是歷別但中。
秪破十二品無明。故亦樂見。若圓教佛。雖則智滿。
斷圓。因窮。果極。然在所說之法。全賴此之法師。以
為流通。若不流通。則法自滅。故言樂見之也。
△六
明諸佛皆向。】
「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
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所以諸佛向其處者。如上迹門法師品云。若有受
持讀誦此經典者。我則現身。在其人前。若有忘失
句逗。還為說之。令得通利。故此中亦然也。總由能
達實相之理。而為說法。與十方諸佛。所證所說。無
二無別。是以諸佛皆向其處也。悉能受持佛法者。
不獨向其處而巳。更為其說法。而令得陀羅尼。悉
能總持一切佛法也。又能出於妙音者。此之法師。
有說皆妙。巳能出深妙音矣。今為諸佛威神所被。
故又能出於深妙法也。而令聞者皆得歡喜也。
△
二偈頌五。初頌舌味皆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二頌說法皆妙。】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
【深淨妙聲者。深即深遠。淨即清淨。妙即微妙。以深
遠清淨微妙之聲。於天人大眾之中。還說深遠清
淨微妙之法。故言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也。以
諸因緣等者。機有小者。則當逗之於小。故更以諸
因緣譬喻。為其演說。而誘引開導其心。使得成就
於小。而後歸之於大也。小機聞於小法。則自歡喜。
而設諸上供。大機聞於大法。亦必歡喜。而設上供
也。然機小之人。究竟令人於大。故得歡喜也。
△三
頌男女修敬。】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徧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
【妙音徧滿能至者。總由此之法師。巳能了達一多
無礙。近遠一如之實相妙理。故能如是也。蓋妙音
是一。三千是多。妙音是近。三千是遠。而實相之理。
則一多無礙。近遠一如之者。今能了達此之實相。
則妙音之一不為一。三千之多不為多。妙音之近
不為近。三千之遠不為遠。故能以妙音徧滿三千。
隨意即能至也。
△四頌法俗興供。】
「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羅剎毗舍闍。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
【此興供中。但頌俗眾。而略法眾。然俗眾中。亦必有
法眾等。長行可見。自在即欲界頂天。他化自在也。
大自在即色界頂天。摩醯首羅也。
△五頌四聖樂
見。】
「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諸佛二字。頌長行中皆向也。弟子二字。即是三乘
之人。頌長行中樂見也。
△五示身根二。初長行。二
偈頌。初二。初舉法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書寫。」
【△二明功德二。初略明。】
「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
【如淨琉璃者。清淨琉璃。則能顯現一切物像。今法
師身根清淨。亦能顯現一切物像。如淨琉璃。由其
清淨。故一切眾生。莫不皆喜見也。
△二廣明二。初
明現六凡像。二明現四聖像。初二。初總明。】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
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生時死時等者。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別離則死。因
緣輕升為上。重墜為下。上則是好美之色心。下則
是醜惡之色心。人天修羅是善處。地獄鬼畜是惡
處也。
△二別明。】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
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
及眾生悉於中現。」
【初橫現。鐵圍等是依報。及其中眾生是正報。次下
至明其竪現。上至所有是依報。及眾生是正報也。
△二明現四聖像。】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言此六凡四聖。皆能現者。蓋眾生身中。本具十界。
總由眾生起諸分別貪愛。故使本來周徧通徹者。
成於局小障塞。不能顯現。今此法師能受持此經。
而得身根清淨。破於見思。則種種貪愛分別。巳能
盡情除去。法爾自能成於通徹周徧。故即此父母
所生之身中。隨其三途也能現。隨其人天也能現。
隨其聲聞支佛也能現。隨其菩薩諸佛也能現。此
無他。總由眾生身中本具十界故也。於此則可知
性具矣。若非性具十界。何能於此身中。圓現十界
色像耶。
△二偈頌二。初正頌。二結成。初二。初頌略
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初二句是法。次一行是喻。三二句是合。四二句是
釋疑也。釋疑者。雖則十界圓現。但法師自見。餘不
能見。以其身根清淨。相似證實相故。
△二頌廣明。】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羣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
【初三行頌六凡。次頌四聖。初中。初行半是正報。次
行半是依報。次諸佛下一行頌四聖。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者。謂諸佛菩薩及二乘。或獨為一人
說法。或在眾中說法。而四聖悉皆現色像於其身
中也。
△二結成。】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六示意根二。初長行。二偈頌。初二。初舉法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三。初略明。】
「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廣明二。初明知四聖法。二明知六趣法。初三。
初聞一解多。】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
義。」
【一偈一句是少。無量無邊是多。何以所聞是一。能
解於多。蓋一句一偈雖是少。而所詮諸法實相。無
量無邊雖是多。所詮亦唯諸法實相。以其多少雖
殊。而同一諸法實相。故能聞一而解多也。
△二隨
解能說。】
「解是義巳。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
歲。」
【演說一句等。即演說上所聞法華經。一句一偈也。
然或有小。則還當逗之於小。故不妨更演說菩薩
乘法。如一月。演說聲聞乘。四諦法如四月。演說支
佛乘。十二因緣法。如一歲也。
△三所說皆正。】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
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隨其義趣等者。若說微妙之法。則自然與實相不
背。即其所說三乘之法。亦復與實相不背。以其所
解本圓。說三乘者。不過逗眾生機宜。究其本意。元
欲會歸於實。故不相背也。再尅實論之。聲聞四諦
之法。全體即是無作四諦。支佛因緣之法。全體即
是不思議十二因緣。菩薩之事六度。全體即是微
妙理六度。故三乘之法。與實相不相違背也。若說
俗間等者。謂不但所說三乘。與實相不背。即說世
間之法。亦復皆順實相正法。而不相背。以其即俗
而是中。即世間而是出世間上上之法故也。由其
巳得意根清淨。巳得相應相似。巳能了達實相。巳
能破於見思。故得如是。若未得意根清淨者。恐未
能如是也。
△二明知六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
戲論。皆悉知之。」
【心所戲論者。即是執有非無。執無非有。以雙亦。非
雙非。以雙非。非雙亦。乃名戲論也。
△三結成。】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
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
說。」
【無漏智慧者。一心三智。名無漏智。既一心得於三
智。自不漏落空有中也。此無漏知。若登初住。以至
妙覺。則能分證究竟而得之。方能咸知十界法。今
意根清淨之人。雖未得分證究竟。然巳能相似而
得。故其意根清淨。能知四聖六趣之法也。是人有
所等者。是人雖有思惟言說之不同。然言乃心之
聲。思乃言之本。故不但有所思惟。是佛之法。而是
真實。即有言所說。亦是佛法。而悉真實。以其能達
法法無非法界。相相無非實相故也。亦是先佛所
說者。謂不獨皆是我釋迦之法。亦是過去諸佛之
法。盖佛佛道同故。既是釋迦之法。則亦是先佛之
法。既是先佛之法。則亦是今佛後佛。十方一切諸
佛之法。故言亦是先佛經中所說也。
△二偈頌三。
初頌略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根淨。明利無濁穢。」
【△二頌廣明三。初頌知四聖法。】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言妙意根者。此經乃是甚深微妙之者。今既能受
持流通。則得於此經之妙用。而能達有漏即是無
漏。了生滅即是不生滅。體垢染即是清淨。故言妙
意根也。上中下法。若一往則以三乘為上中下。就
文尅論。即三周為上中下也。乃至二句。頌上一句
一偈無量無邊義耳。次第二句。正頌三乘等法也。
月即一月。頌菩薩法。四月至歲可知矣。
△二頌知
六趣法。】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三更頌諸佛法。】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
【思惟無量義者。是自行。說法亦無量。是化他。隨義
識次第。是所詮。達名字語言。是能詮也。言次第者。
即是知於能詮之教。而顯所詮之理。由理起行。由
行入證。故言識次第也。
△三頌結成。】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住希有地者。此經於巳今當說之中。甚為希有。即
其所住之地。亦復是希有也。此經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咸會一乘。所以安住希有之地。為一切所敬
也。若眾生歡喜愛敬。則有可化之機矣。然機必有
於大小不同。故即因機說教。能以千萬種善巧之
言。分別說法也。分別者。即分別此是小。此是大。此
是漸。此是頓。此是偏。此是圓。此是權。此是實。既分
別巳。應小則小。乃至應實則實。終以小等者。皆引
歸於圓實。此乃名為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言分別
說法。能如是者。由持法華故也。釋法師功德品巳
竟。】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若推此品之次第相生。總由如來長遠壽量巳明。
法身之記巳授。則本門之能事畢矣。而所重者。惟
在流通。故遂發明現在四信。滅後五品。及以初隨
喜品之因功德。六根清淨之果功德。重重為之勸
讚流通。然若不為之證明。則人猶未之信。今欲證
明能受持流通此經。則自能得於因果之功德。故
有此不輕菩薩一品。乃是證成流通所得功德之
文也。品題標於常不輕菩薩者。蓋一經所談。在迹
門則唯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在本門則唯是常
住不滅長遠壽量。如此佛知佛見。長遠壽量。雖如
來為之究竟證得。亦是現前一切眾生之所同具。
本來生佛一如。凡聖平等。所謂佛性者是也。此之
佛性。雖是平等。乃在眾生迷而不知。唯如來則覺
而能證。今不輕菩薩。欲流通此經。故凡有所見。即
便唱言。汝等皆當作佛。遠見四眾。亦復唱言。汝等
皆當作佛。乃至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猶避走
遠住。高聲唱言。汝等皆當作佛。以其能忍難弘經。
得諸功德。當時不信之者。以之為號。如來說經之
時。以之為證。故經家結集之時。即以之而為一品
之題。乃標云常不輕菩薩品也。總由其能身行不
輕之行。意存不輕之解。口宣不輕之教。故目其人。
為常不輕。自能了於佛之知見。復能以之教人。則
自他俱利。故言菩薩也。
△品文分為二。初指前罪
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
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
鼻舌身意清淨。」
【告得大勢者。蓋若於末世通經之時。則眾生之障
日深。而智慧日少。故欲弘通者。須如得大勢。方能
忍難弘經。方能行於三種軌則。四安樂行。而得此
經之在在流通故也。汝今下正告。謂我上來巳經
發明。若有毀謗持此經者。得無量罪。若有能為護
持此經者。得諸功德。汝今應當知之也。若比丘下。
指前毀者有罪。獲大罪報者。若無端罵詈。鑿空謗
毀於平常之人。亦常獲得罪報。今乃罵詈誹謗於
受持法華經者。故獲大罪報也。如前所說。即迹門
法師品中云。若有惡人。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以
一言。毀訾讀誦受持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是也。蓋
佛巳得究竟。雖譽之而不加增。雖毀之而不加損。
故罪尚輕。若毀於受持之人。則退其大心。而為之
墮落者有之。故罪甚重也。其所下。指受持者有福
也。
△二明今信毀二。初長行。二偈頌。初三。初明因
由。二釋明義。三顯果報。初二。初明一佛。】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乃往等。舉其時分也。有佛下。出名號也。言威音王
者。以其破一切惑。而惑無不破。顯一切智。而智無
不顯。故言威。以其說一切法。而法無不說。被一切
機。而機無不被。故言音。就其破惑。而破無所破。顯
智而顯無所顯。而又不妨以智破惑。由惑顯智。惑
智相成。則破惑顯智。而得自在。就其說法。而說無
所說。被機而被無所被。而又不妨以法逗機。因機
說教。機法相泯。則說法被機。而得自在。故言王也。】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劫名離衰者。以其惑無不破。智無不顯。則一切法。
所有𠒋衰。自能遠離。故其劫名離衰也。國名大成
者。以其無法不說。無機不被。則國中所有眾生。無
不成就。故其國名大成也。】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
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
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
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
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
佛饒益眾生巳。然後滅度。」
【初是說三乘法。究竟佛慧。是說一乘之法。即是究
竟令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令得證於長遠
壽命也。蓋佛佛道同。故今釋迦法爾。先開於三。後
顯於一。而威音王佛。亦復如是也。是威音等。明壽
命正像也。正法如一閻浮提微塵者。即是以南閻
浮提一洲。抹為微塵。一塵一劫。相與適等也。像法
劫數。故如四洲之塵也。饒益眾生巳。然後滅度者。
彼佛出世之意。不過欲豐饒利益眾生而巳。今既
欲先開三。而三巳開。欲後顯一。而一巳顯。則巳得
大饒益眾生矣。更有應以滅度而得度者。則還入
於滅度也。
△二明多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
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
一號。」
【皆同一號者。同號威音王也。名字既同。則劫國說
法壽命正像。莫不同也。
△二釋名義。因由既明。則
自當出信毀者之名與義矣。文分為二。初出名。】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巳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
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最初等是時分。增上慢比丘。是出其毀者之名也。
以其未得初果。謂得初果。未證四果。謂證四果。故
名增上慢。有大勢力者。若佛在世時。自有智人能
知彼。是自謂為得。自謂為證。而實未得未證者也。
以像法中人。無智慧故。彼謂為得為證。即信其巳
得巳證之者。由是王臣人民。皆信伏隨從。而彼則
因之有大勢力也。爾時下。出信者之名也。言菩薩
比丘者。以其此比丘。而能行於菩薩之道。故名菩
薩比丘。名常不輕者。以其身能行於不輕之行。口
能宣於不輕之教。意能存於不輕之解故也。
△二
釋義三。初標徵。】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
【△二釋成二。初釋信者名義。二釋毀者名義。初二。
初明凡有所見。】
「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
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
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
誦經典。但行禮拜。」
【汝等皆行等者。謂汝等現前所行。皆是菩薩之道。
則當來必得作佛也。蓋此比丘。巳知此經所詮。一
切眾生。皆有佛之知見故。即以比丘比丘尼所行。
雖是三乘。而當體全即一乘。即優婆塞優婆夷所
行。雖是戒善。亦當體全即一乘。故欲流通此之妙
經。乃見於四眾。即言汝等皆行菩薩之道當得作
佛也。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謂此之比丘。亦
不專於讀誦此之妙法等經。但是凡見四眾。便行
禮拜。而作是言。汝等皆當作佛而巳。此正所謂一
念隨喜。亦即所謂一句法師是也。以一經所詮。唯
是佛之知見。今此比丘。巳能圓信圓解。一切眾生。
皆具有佛之知見。故不見則巳。若有所見。即與其
下強毒之種。而授與正因之記。是則雖是一句。而
亦是流通妙經也。
△二遠見故往。】
「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不
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所以有此二番者。蓋前之凡有所見。即是流通迹
門。次之遠見故往。亦言汝等皆當作佛。是明其皆
當證於長遠壽命。乃是流通本門也。
△二釋毀者
名義。】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
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
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虗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
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
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
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有生瞋恚心不淨者。則知其時。亦有能信者矣。言
是無智比丘者。謂其不專讀誦。內心無所解知。而
無智也。從何所來。謂其所有外身。不知從何方而
來也。自言我不等者。謂其口中無知而說也。此正
不知其心存不輕解。身行不輕行。口宣不輕教也。
言不用虗妄記者。謂若論真實授記。則能記者須
是如來。所記者須是菩薩。今汝非如來。我等非菩
薩。則知汝所授記。乃虗而不真。妄而不實者也。如
此虗妄之記。我等之所不用。意蓋我等比丘比丘
尼。行於三乘之法。自能證於真實涅槃之果。我等
優婆塞優婆夷。行於戒善之法。自能得於人天真
實之果。故不用汝之虗妄授記也。秖是四眾。各認
巳之所行所得為真實。故言虗妄而不用也。常被
罵詈不生瞋恚者。以其能行四安樂行。住於忍辱
之地。外不見有所忍之境。內不見有能忍之心。故
常被外罵辱。而內心不瞋也。或以杖木等者。以既
被罵詈。猶作此語。則益加四眾之瞋恚矣。故以杖
木而打之。或以瓦石而擲之也。既被打擲。猶避遠
高聲唱言。皆當作佛者。總是知其雖毀不信。終當
作佛耳。
△三結顯。】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號之為常不輕。」
【言以常作是語。而號之為常不輕者。因是比丘。凡
有所見。即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
佛。是見近者。常作是語也。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
往讚嘆。而作是言。汝等作佛。是見遠者。常作是語
也。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猶避走遠住。高
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是見毀
者。常作是語也。此則不但見近者為然。見遠者亦
然。又不但見信者為然。見毀者亦然。所以彼四眾
人。因其見近者見遠者。信者毀者。皆言我不敢輕
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即以所說。而名其人。號之
為常不輕也。
△三顯果報二。初顯信者果報。二顯
毀者果報。初三。初正顯。二結會。三勸持。初又三。初
顯現報。二顯生報。三顯後報。初二。初明自行。】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虗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
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
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巳。更增壽命。
二百萬億那由他歲。」
【臨欲終時者。乃是將終而未終之時也。於虗空中
具聞等者。以由其能流通一句。能受持一句。即一
句中。巳得了達第一義空。故即於虗空之中。具聞
威音王佛。在世所說之全部法華經。受持而不失
也。則知前之所說。汝等皆當作佛。乃二十千萬億
偈中之一句也。既能受持。則因行巳成。故即得六
根清淨之近果也。此之六根清淨。即相似六根清
淨也。更增壽命者。前則將終未終。今既得近果勝
報。故更增壽。而命不終也。
△二明化他。】
「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
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廣說是經者。前但能受持一句。故但流通一句。今
既具聞。而悉能受持。故即廣為人說。此是流通全
部也。於時增上慢四眾等者。何以前則罵詈打擲。
今乃信伏隨從。前蓋巳納種於八識田中。法爾漸
得增長。由其增長故。不但口不罵詈。亦且心巳信
伏。不但手不打擲。亦且身巳隨從也。言得大神通
力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若未得此天心慧性。則
自然昏而不神。塞而不通。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
此之妙法華經。故得此天心慧性。而能神而名之。
通而變之。左之右之。無不宜之。故言得大神通。此
即得身根清淨也。樂說辯才者。即四無礙辯之一
也。未得樂說無礙。則一法但是一法。一句但是一
句。一義但是一義。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此經。而
能於一法中演說之。為無量法。於一句中演說之。
為無量句。於一義中演說之。為無量義。故言樂說
辯才。此即得舌根清淨也。大善寂力者。若二乘沉
空滯寂之寂。雖亦名寂。不得名大善寂。今此比丘。
受持流通此經。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由於寂照
不二。寂照圓融。故言大善寂力。此即得意根清淨
也。身舌意之三根既爾。則眼耳鼻之三根亦然。故
略而不言也。四眾由見其得六根清淨。故皆信伏
隨從。由四眾之信伏隨從。故復化千萬億眾。令安
住於菩提也。
△二顯生報。】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同日月燈明。於其法中。
說是法華經。」
【佛號日月燈明者。三光之明。全表三智。彼佛能於
因中。三智圓觀。果上三智圓顯。如彼日月燈之三
光齊照。故以為名也。於其二千億佛法中。說是經
者。即是受持流通此經也。
△三顯後報。】
「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
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
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
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
佛。恭敬尊重讚嘆。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
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佛號雲自在燈王者。以彼佛能現身如雲。應大機
眾生。則現千丈舍那之身。應小機眾生。則現丈六
比丘之身。此乃現勝現劣。皆能自在。如雲之卷舒。
去來無礙。故名雲自在。又能破障如燈。欲破事障。
則事障無不破。欲破理障。則理障無不破。由此破
事破理。皆能自在如王。故言燈王也。得是常眼清
淨者。上現報中。巳得相似六根清淨。今此乃是能
得分證六根清淨也。心無所畏者。以其能得六根
清淨。則達諸法當體空寂。又能運大慈悲。而柔和
善順。故心無所畏也。種諸善根者。即是能修緣了
二因之善根也。功德成就者。即是六根功德成就
也。上巳得於分證六根清淨。今復值於萬億佛。從
是分證之中。分之又分。證之又證。則智將滿。斷將
圓。因將窮。果將極。故言功德成就當得作佛也。
△
二結會。】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
身是。」
【當知釋迦即不輕是。則昔之因。無別以為其因。以
此妙法華經。而為其因。今日之果。亦無別以為果。
以此妙法華經。而為其果。既因從此成。果從此尅。
則不為之受持流通則巳。若能受持。若能流通。定
能成於因。尅於果。究竟作佛無疑矣。豈但得近相
似之果而巳哉。
△三勸持。】
「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
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我釋迦因中。若不受持流通此經。則今日不能
疾得菩提。我所以能疾得無上菩提。由我受持流
通故也。我既如是。則現前一切眾生。自當受持流
通此經矣。以此經能疾得菩提故。蓋此經乃是純
圓獨妙之者。故若能受持。則一生中。便可超登十
地。豈不疾得菩提。若受持藏通歷別之經。則紆迴
而不能疾得。今圓經是疾得也。故上文云。其有欲
疾得。一切種智慧。應受持此經。正此謂也。
△二顯
毀者果報三。初正顯。二結會。三勸持。初又二。初顯
惡報。】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
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
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彼時者。即不輕比丘。行不輕行之時也。以瞋恚輕
賤者。不唯不能信受。而反瞋恚。為其立於不輕之
名。即是輕賤也。常不值佛等者。蓋此一部法華之
經。能說者。是究竟之人。所說者。是微妙之法。同聞
者。是事理和合之僧。乃一體大乘之三寶也。今不
輕比丘。為其說於一句。即同全部矣。而彼等不唯
不生於信受。而反生於瞋恚。不唯不生於尊重。而
反生於輕賤。則不信有三寶矣。由其不信三寶。故
於二百億劫之中。常不值佛聞法見僧。既不值於
三寶。則其所處。唯是地獄苦報也。
△二顯善報。】
「畢是罪巳。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畢是罪者。即謗經之罪也。復遇不輕發菩提心者。
蓋彼時雖則不信而生毀謗。當知強毒種子。巳下
八識田中。而得巳聞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之語。則
法爾經無數劫。自能增長。由其種子增長。故遇菩
薩。而能發心。然復遇不輕者。既不輕為其下強毒
種。則巳成其始矣。成始既是不輕。則成終亦須不
輕。故復遇之而發心也。由是觀之。則信者固能成
就菩提。即不信而毀謗。亦由強毒種子。而能成就。
若聞之而既不能信。又不能毀。此所謂悠悠揚揚
之凡夫。那有成佛之日。我未如之何也巳矣。
△二
結會。】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
人乎。今此會中。䟦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
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梵語䟦陀羅。此云賢首。以其能為眾賢之首故也。
亦云善守。以其善能守護法藏故也。師子月等五
百比丘者。此乃略詞。應言五百比丘及比丘尼也。
若云尼思佛是優婆塞之名。此則一切經教。曾無
此名也。
△三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
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
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言大饒益者。餘經但令正見者得益。不能令邪見
者亦得益。但令信受者得益。不能令毀謗者亦得
益。則雖是饒益。不名大饒益。今經不唯能令正見
信受得益。亦令邪見毀謗者。因於強毒之種。而成
就菩提。故云大饒益也。
△二偈頌三。初頌明因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神智無量者。神通智慧。皆無限量也。將導一切者。
還以自所證之神通智慧。將之導之。令一切眾生。
亦得證此無限之神通智慧也。
△二頌釋名義。】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巳。輕毀毀詈。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是佛滅後。即壽命正法滅盡之後。法欲盡時。即像
法欲盡之時也。計著於法者。比丘比丘尼。則念念
著於諦緣之法。而以小乘為究竟。優婆塞優婆夷。
則念念著於戒善之法。而以人天為究竟也。我不
輕汝者。由此比丘。了知一切眾生皆有佛之知見。
則依之修證。便於佛無二。故不敢輕慢於汝等也。
能忍受之者。以其能三軌持心。內則觀乎法空。外
則運於慈悲。中間隨其所有罵詈打擲等。而只是
住於柔和善順之地。而忍難弘經也。
△三頌顯果
報三。初雙頌二報。】
「其罪畢巳。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輕命終。值無數佛。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初其罪畢巳一句。是總頌長行毀者罪報之文。即
是彼時四眾。以瞋恚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
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至
此方畢。故云其罪畢巳也。有人云。如金剛般若所
明。若有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故。是人先世罪
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
滅。若作此解。則在不輕菩薩分中矣。若常不輕豈
先世定有罪業。但四眾不信而毀之。非不輕先世
有罪。而言其罪畢耳。臨命下。頌信者之報。初是頌
現報。不輕命終下一行。頌生報。漸具二句。頌後報
也。
△二雙頌結會。】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此會菩薩。五百之眾。
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三雙頌勸持。】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億億萬劫。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是法華經。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言第一之法者。無兼但對帶。唯一純圓獨妙。而非
三乘九界七方便所及故也。令住涅槃者。乃大乘
不生不滅之涅槃。非小乘偏空涅槃也。世世受持
者。即威音王佛時。初則受持一句。後則流通全部。
次於二千億日月燈明佛法中。次於雲自在燈王
法中。後復於千萬億佛法中。皆受持流通此經。故
言世世受持也。億億萬劫下。是約聞經之難。為勸
流通也。初一行聞之難也。次一行說之難也。是故
下正勸也。意謂今既聞既說。自當於佛滅後。為之
在在流通。此是頌次番勸持也。應當一心廣說此
經者。謂不應說於人天戒善。二乘諦緣。菩薩度門
等。唯應一心受持流通弘此妙法華經也。巳上勸
讚流通至此而巳。釋常不輕菩薩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天台教觀一松大師講錄
清東甌釋氏曉柔廣和編定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若論此品之次第相生。總由如來。欲流通此之本
門。使不斷絕。以故發明四信五品之因果功德。更
引往昔不輕菩薩。以為正成。巳為勸讚流通。勸讚
既竟。則還當付囑以勸流通。若欲付囑。須先現於
神力。故有此如來神力品之一文也。言如來者。以
佛有大智慧。有大慈悲。故不住於生死。復不住於
涅槃。而能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若就文
而言。則有釋迦如來。有分身如來。而釋迦是主。分
身是伴。釋迦是一。分身是多。政所謂一多無礙。主
伴圓融。而共現神力也。言神方者。靈妙莫測謂之
神。運用自在謂之力。然如來能現於神力者。以其
究竟證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諸法實相之理。故
從體起用。稱性發揮。現於十種神力。令諸菩薩天
人。覩斯妙用。自然在在流通。永永不絕也。
△品文
分為二。初長行。二偈頌。初三。初菩薩受命。二如來
現通。三結要流通。初二。初經家敘起。】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者。皆於
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地湧菩薩皆白佛者。由如來於本門序分之中。呼
召下方。謂我娑婆世界。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能
於我滅後。廣說此經。故諸菩薩。聞佛呼召。即從下
發來。正為流通此經故也。今壽命巳談。正宗巳畢。
如來更為之勸讚流通。故此菩薩。今乃皆於佛前。
陳詞受命弘經也。
△二正陳受命。】
「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於佛滅後。是舉其時分。分身國土。是明其處所也。
所以下。轉釋受命之意。謂我等所以欲廣說此經
者。蓋順如來之命。固當如是矣。然我等亦欲得是
真淨大法。故亦當如是也。言真淨大法者。若但得
於偏真之智。破於見思之惑。顯於偏真諦理。則亦
得名為淨法。而不得名為真淨大法。今言真淨大
法者。能得三智而真實。能破三惑而清淨。能顯三
諦而廣大。由此得則三智同得。破則三惑皆破。顯
則三諦咸顯。而真實清淨廣大。則一自在一切自
在。一清淨一切清淨。一究竟一切究竟。乃是不思
議三德秘藏。在於此經之中。今者我等亦欲得之。
故廣說也。
△二如來現通二。初總明。】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
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
【文殊等是迹中所化。舊住等是本中所化。即從地
湧出之者。及諸比丘等。是十方雲集分身。所從者
也。
△二別明十。初吐舌。】
「出廣長舌。上至梵天。」
【出廣長舌等者。蓋一經所談。若權若實。若迹若本。
唯是舌根之所說也。如此則舌根為能說。權實本
迹為所說。今欲顯所說之勝。以勸流通。則須以能
說舌根為表顯。謂能說之舌根。既其廣而且長。上
至梵世。則所說之權。必是妙權。所說之實。必是妙
實。所說之迹。必是妙迹。所說之本。必是妙本。如是
若權若實。若迹若本。一一皆妙。則自當為之在在
流通矣。故初即現相。以表所說皆妙。而令流通也。
△二放光。】
「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
眾寶樹下。獅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
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
歲。然後還攝舌相。」
【若迹門中序分。亦能放光。而但眉放。又但是白色。
但照東方。今言一切毛孔。不止眉間矣。又言放無
量色光。不止白色矣。言徧照十方世界。不止東方
矣。種種不同者何也。蓋迹門中。猶未開顯。則唯佛
自知耳。故但放眉間白毫之光。而然東方。今則權
實本迹。一一巳經開顯。而令一切斷於權近之疑。
生實遠之信。則一切眾生。皆於如來知見。巳得開
示悟入。長遠壽命。巳得分明了知。故一身毛孔中。
放無數色光。徧照十方世界。正表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咸會一乘。以顯此經之勝。而使得永永流通
也。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者。即分身佛也。分身
諸佛。亦復吐舌放光者。蓋分身諸佛。亦欲於本國。
在在流通此經。故亦能現二種神力如釋迦也。滿
百千歲者。此是顯現二種神力之時分也。而說此
一部法華。但是八載。今現神力。言滿百千歲者。蓋
在於眾生情執。乃見有長短之分。若在乎如來。則
原無長短之限。故八載之短。短非短。百千歲之長。
長非長也。此亦是如來不思議之處。正欲表於此
經流通末世。永永無盡故也。
△三謦欬。】
「一時謦欬。」
【一時謦欬者。十方分身佛。與釋迦如來。不前不後。
適當同時。故云一時也。謦欬即𡃤聲也。一是通暢
之相。一是將語之狀。此蓋表迹本二門。既皆開顯。
則本懷無不通暢。故以謦欬而通暢表之。迹本巳
說。唯欲付囑以令流通。故以謦欬而將語表之。
△
四彈指。】
「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
【彈指者。如人內心喜極。外為彈指。今如來迹本二
門。開顯巳竟。一切大眾。所有權近之疑無不斷。實
遠之信無不生。一斷永斷。一生永生。則巳雙喜之
極。故以彈指表也。是二音聲等者。若此經為流通
時。則普徧天上人間。廣及微塵剎土。故以二音徧
至十方。而為表顯也。
△五動地。】
「地皆六種震動。」
【前迹門發起之時。地皆六種震動。今此中亦復地
皆六種震動者。前發起時。乃表說經之時。必能翻
破六位無明。今則表於流通此經之時。亦能翻破
六位無明故也。巳上五種神力。乃是表於現在得
益。從第六眾喜巳去。五種神力。乃是表於未來者
得益也。
△六眾喜。】
「其中眾生。天龍夜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
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
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其中眾生者。蓋是五千退席。及三變淨土。被移天
人。并良醫譬中。退大巳後。餘之失心者也。此等眾
生皆見此娑婆等者。見分身是多。見釋迦是一。分
身雖多。釋迦之所分。多非多。釋迦雖一。而能分身。
一非一。見多寶是古。見釋迦是今。多寶雖古。分座
釋迦。古非古。釋迦雖今。坐多寶座。今非今。見菩薩
是聖。見四眾是凡。菩薩雖聖。而猶及四眾。聖非聖。
四眾雖凡。為菩薩所及。凡非凡。見菩薩四眾是因。
見釋迦如來是果。而菩薩四眾圍繞釋迦。因非因。
釋迦如來。為菩薩四眾圍繞。果非果。如是無非一
多無礙。古今一際。聖凡平等。因果不二之實相妙
理。乃法華所詮。未來眾生。以得流通此經者。得是
益故。以見一多無礙等相。而為表之。
△七唱聲。】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
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
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華經。教菩
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
迦牟尼佛。」
【即時等者。恐彼雖見其相。未見其說。故諸天告之。
諸天皆大菩薩耳。蓋表未來世中。流通此經。從第
一義空。而演說妙教也。深心隨喜者。依妙教生妙
解。依妙解起妙行。依妙行入妙證。故云深心隨喜
也。未來眾生欲流通者。得聞妙經。亦當依教生解。
起行入證。故從空中巳聞唱聲。遂禮拜釋迦而表
之也。
△八歸命。】
「彼諸眾生。聞虗空中聲巳。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
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
瓔珞旛葢。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
【雙稱南無者。乃鄭重之詞也。由聞諸天唱勸隨喜。
彼諸眾生。歸命乃表未來能於本迹二門。而得益
也。
△九遙散。】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
變成寶帳。徧覆此間。諸佛之上。」
【共遙散者。以他方對娑婆。故云遙散。雖得遙散。還
能到此。故云所散等也。寶帳乃表眾生因心。所有
定慧。全歸如來果德慈悲之中。故變成寶帳。以表
顯也。徧覆佛上者。蓋因心之定慧。元極果之所宗。
果德之慈悲。亦即因心之所具。故以彼之供具。變
成寶帳。覆於佛上。而表顯也。如能見於佛。開於唱
勸。而能歸命興供等。皆是如來不思議神力使然。
欲表顯彼之眾生。未來亦能從妙經得益。故如是
耳。乃冥約其機。有此之事。在彼眾生。未即能如是
也。
△十合土。】
「於是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十方世界。則有種種之佛土。種種之世界。各各不
同。何以能合為一土。而通達無礙。蓋諸佛國土。若
在如來。則自了達土土無非佛土。界界無非法界。
本是周徧。本是通達。本是無礙之者。由眾生情執。
故見周徧為局小。見通達為壅塞。見無礙為有礙。
今欲付囑流通此經。使未來眾生。皆得了達周徧
通達妙理。所以現此神力。而令眾生見者無有局
小壅塞。皆見十方世界。合為一土。而表之也。宜知
上來三變淨土。巳合一佛土矣。今此在所變淨土
之外。更合之一也。
△三結要流通三。初讚嘆。】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告上行等者。前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菩薩。如
來呼召。從地湧出中。有上行等四導師。今舉其首。
故曰上行等菩薩。諸佛神力如是等。指上始自吐
舌。終至合土十種也。此之十種。無有涯量。無有邊
際。不可心思語議之者。故曰諸佛(云云)。若我以是
神力等者。謂諸佛如上十種神力。可謂不思議矣。
然以此之神力。而欲說此經之功德。以付囑流通。
猶不能盡。則知此經功德。有過於如來不思議之
神力。而更為不思議矣。
△二結要。】
「以要言之。」
【以要言者。謂雖則欲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若攬
別以成其總。就廣以推其略。但挈其綱提其領。而
以要言之。則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乃至一切甚深
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也。】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言一切法者。即說權說實。說迹說本之法也。然所
有之權。即實而權。所有之實。即權而實。所有之迹。
即本而迹。所有之本。即迹而本。此乃雖則有權實
本迹之殊。究竟不思議是一。權是妙權。實是妙實。
迹是妙迹。本是妙木。乃是如來一切所有之妙法也。】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自在神力者。欲斷眾生之權疑即斷之。欲斷眾生
之近疑。亦即斷之。欲生眾生之實信即生之。欲生
眾生之遠信。亦即生之。此則能令一切眾生。疑無
不斷。信無不生。乃是如來一切自在神力之妙用
也。】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秘要之藏者。從昔巳來曾未顯說。故名為秘。一經
開顯。開巳無外。故名為要。具足三千性相。包含百
界千如。而所詮者。法法無非法界。相相無非實相。
乃是如來一切秘要之藏也。】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甚深之事者。所有因果名之為事。因無別以為因。
諸法實相以為其因。乃大乘因也。果亦無別以為
果。諸法實相以為其果。乃大乘之果也。雖因果有
二。而總一實相。所謂無量眾善。言因則攝。無量證
得。言果則攝。乃是如來一切甚深之事也。】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宣示顯說者。若論如來之意。則最初出現於世。即
欲宣示。即欲顯說之者。由眾生機未契。故或兼別
以說。或但小以說。或對半以說。或帶偏以說。此皆
不名為宣說。皆不名為顯說。今經無復兼但對帶。
唯以純圓獨妙。權實本迹。無不皆妙。教理行人。無
不皆一。故言於此經宣示顯說也。當知一切所有
之法。即妙法以為其名。自在神力。即斷疑生信以
為其用。秘要之藏。即諸法實相以為其體。甚深之
事。即一乘因果以為其宗。宣示顯說。即上味醍醐
以為教相者也。
△三勸獎二。初勸受持。】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
修行。」
【應一心受持者。一往解釋。不二而二。不三而三。是
名一心。若尅實而論。謂能了達一切諸法。悉皆實
相。則全經是心。全心是經。經外無心。心外無經。此
則外不見有所持之經。內不見有能持之心。而能
所泯絕。境智寂然。乃名一心受持。受持既爾。則讀
誦解說書寫亦然。如說修行者。如佛所說而修行
也。謂依妙法之名。詮實相之體。從實相之體。起因
果之宗。由因果之宗。發斷疑之用。乃名如說修行
也。
△二勸供養二。初正勸。】
「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
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
起塔供養。」
【△二轉釋。】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
涅槃。」
【謂何以上來。而受持此經之處。乃至經卷所在之
處。不論園中。乃至不論是嚝野。皆應起塔以為供
養耶。故今轉釋云。當知此處即是道場。乃至云。諸
佛於此而般涅槃也。如阿含中明。佛出生處。得道
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以此四處。皆當起塔。生處
乃是生身所生之處。今經言即是道場。乃是法身
所生之處。生身生處。尚應起塔。豈法身生處。而不
當起塔耶。得道處乃是三藏佛。今經依之能得無
上菩提。則此經所在之處。自當起塔矣。轉法輪乃
是生滅之法輪。入涅槃乃是偏真之涅槃。今經乃
是無作之法輪。純圓獨妙之涅槃。故當起塔。所以
前云。能持之人。所持之經。及經住處。故皆應起塔
也。
△二偈頌二。初頌現通。二頌結要。初二。初總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為悅眾生故。現無量神力。」
【諸佛救世等者。謂我釋迦及以分身諸佛。皆有大
悲。而能救拔一切世間之苦者。以其究盡諸法實
相之理。自然神而明之。通而變之。安住於神通也。
蓋本來安住於神通者。今乃欲使眾生得大歡喜。
故現於十種不可量之神力。所謂從體起用。稱性
發揮。任運施設。不假造作也。
△二別頌。】
「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為求佛道者。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如來現通。此但頌前五種。則以義該之。以佛下是
總結。既言現無量神力。自該後五種矣。又前五種。
表現在得益者。後五種。表未來得益者。蓋以現前
而攝未來耳。
△二頌結要三。初總頌。】
「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虗空。不可得邊際。」
【上長行為囑累故。巳言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今
頌中則言讚美受持者猶故不能盡者。蓋所持之
經。既其功德無盡。則能持者功德亦然。此乃上下
互顯耳。
△二別頌四。初頌所有之法。】
「能持是經者。則為巳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言持經見我等者。蓋釋迦是說此經旨者。多寶是
證明此經旨者。分身是助發此經旨者。諸菩薩乃
是聽聞。而流通此經旨者。從今日後。故能受持此
經。則依然如是見釋迦如來。在靈山演說此經。依
然見多寶佛塔。湧空中讚言善哉。依然見十方分
身諸佛。來集娑婆。助發此經。依然見諸菩薩。同聞
此經。而各各發願流通此經。所以能見諸佛菩薩
者。以其受持如來一切所有之法故。
△二頌自在
之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并過去未來。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
【能持是經。諸佛歡喜者。釋迦是唱募之者。分身為
欲助發。多寶為欲證明。則三佛之心。同欲流通此
經。今能受持而流通。則稱合三佛之心矣。那得不
為歡喜。而佛佛道同。故三佛既喜。則十方三世一
切諸佛。亦皆歡喜也。吾人見此。則疑應斷。而信自
生矣。所以是自在神力故也。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秘要之法。持經當得者。蓋諸佛秘要之藏。在於此
經。宣示顯說。今能受持是經。則巳能信解矣。由解
起行。從行自能入證。故不久之間。便與佛無二。而
亦得此秘要之藏矣。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隨義如實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
【諸法之義是所詮。名字言詞是能詮。此即四辯中
之三辯也。樂說即第四之樂說無礙辯也。以樂說
而說於前三。則無有窮盡。假喻發明。如風於空也。
知佛所說因緣次第者。知佛因緣。即是知為一大
事因緣也。知佛次第。即是知先則法說。次則喻說。
後則因緣說。此三周以開權顯實之後。更必開近
顯遠。以說本門。所以即是知次第也。如日月光明
者。日月照世。所有昏暗。無不能除。菩薩既能知經
中因緣次第。隨義而說。則巳知佛權實二智。弘通
是經。自能令一切眾生。無明昏暗。皆破除也。所以
下結云。是人(云云)。教無二句。正明甚深之事。乃是
一乘因果之宗。皆實相也。
△三頌總結。】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是人二句。謂依於能詮之名。而明實相之體。由於
所詮之體。而顯因果之宗。由宗而起乎用。既起乎
用。則能成於宗。而證於體矣。故云於佛道無疑也。
釋如來神力品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若欲論此品之次第相生。總由如來欲流通此本
門之經。而明乎四信五品因果功德。又引不輕菩
薩。以為證明。皆所謂之勸讚流通。理當付囑。須先
現乎神力。次結撮於綱要。然後可耳。令十種之神
力巳現。五重之綱要巳結。則自應為之金口付囑。
以煩菩薩。在在流通。故次神力品後。而有一品囑
累之文也。言囑累者。囑即付囑。累即煩累。謂如來
金口付囑此經煩累諸大菩薩為之處處宣演。而
在在流通也。蓋如來自巳證此諸法之實相。長遠
之壽命。所謂難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
也。今則還欲使一切眾生。亦同巳之所證。故於迹
本二門。各各略廣兩番。為之開顯。令諸眾生。斷於
權近之疑。生於實遠之信。故或有開佛知見者。則
授之於八相之記。或有增道損生者。則授之於法
身之記。而如來出世本懷。於茲暢矣。然現在之時。
則如來自為化導。若滅度之後。須煩菩薩弘通。以
故如來。重復現大神力。以一手同時摩無量菩薩
之頂。而安慰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
習是難得菩提之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一心
流布。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如來是大
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如此殷
殷付囑。方能令諸大菩薩。為之在在流通。而永永
不絕。始盡如來流通之事。故必須為之囑累也。
△
品文分為四。初如來付囑。二菩薩受命。三事畢唱
散。四時眾歡喜。初又四。初敘起。】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
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
【從法座起者。即是從於寶塔中。多寶所分半座之
法座而起也。當知此經。寶塔品巳前。在於靈山說。
寶塔品後至神力品。在於寶塔中說。亦即空中說。
今乃從塔而起。還在靈山中說也。摩菩薩頂者。有
二意。一者此法華經。於巳今當說。最為第一尊上
之說者。今欲囑累此第一之法。故摩最尊之頂。以
表顯也。二者以此經。乃是最為難弘之者。如來現
在。猶多怨嫉。況佛滅度後。今欲諸大菩薩。於後末
世弘通此經。故摩頂以安慰之。謂誠能持於三種
軌則。住於四安樂行。自可於後惡世弘通此經。而
無所難也。
△二付囑有三番。文分為二。初囑令一
心流布。】
「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
布此法。廣令增益。」
【我於百千劫修習是法者。蓋欲得此無上菩提。雖
則圓解圓修圓證。然必須從因以至果。破四十二
品之無明。斷四十二番之變易。顯四十二分之三
德。故須經於如許之劫。修習而得也。今以付囑汝
等者。謂如是難習難得之法。我今則巳修巳習巳
得之矣。欲令一切眾生。亦修我之所修。習我之所
習。得我之所得。若我在世。則我自為化導。若我滅
後。則全煩汝等菩薩。為之弘通宣化。故今以付囑
汝等也。一心流布者。若向於三有。若向於三乘。則
不得名為一心流布。今當不向三有三乘。唯向無
上菩提。而流通此之妙法華經。是名一心流布此
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