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自动笺注)
經文私志卷第六(從迦旃延訖菩薩眾氣類)
石皷沙門釋智雲撰
釋迦旃延應知此名五字上之二字即簡美其德
行下三字即是姓名疏文釋此即有二別初總
略釋次別廣解初有六句前五釋其姓名後一標其
德行初文五義四言文飾者謂美妙言詞飾顯
道義論義之功從之以為名即大文飾也以義言
之實為最要當也言扇繩者其父早亡母戀其子而
不嫁如繩繫扇故以為名亦好肩者從其身形美好
以為名也言柯羅思勝者真諦三藏翻也釋云此是
古仙之名由具可思勝餘人故今是彼種故以為名
此既從姓為名非其論德不應慧數釋此中四名直
標而巳並不釋其義而結云皆從姓為名者只思勝
一是從姓前則是名而今言者恐此皆字以後
寫誤也即一從姓為名餘三皆直是其名也古來
釋皆同於此近代翻譯皆云大迦旃多衍那此云大
剪剃種男是婆羅門種姓上古仙山中靜年歲
既久鬚髮稍長無人為剃婆羅門法惡剃髮故一仙
子兄二人俱來覲父小者乃為諸仙剃之諸仙
願護後成仙道爾種為此種皆稱剪剔尊者身者男
威德特尊簡餘此姓故云大剪剃種男又古亦有
從母姓者今顯是父故云男子也古所翻釋皆非今
翻譯有正有義不妨眾多因緣得此名也。
一下一句是次總標其德行即是摩訶之義以最
勝最大故第一簡顯二義其中矣義即所詮
能詮於此二最勝故云第一以下即是別廣彰其德
行之相狀也於中有四初攝邪見令生正信次明善
巧授以善道三明破邪雜論四明能論深義令
悟入初中有三初總標能所之方數次正彰其相
狀三總結信伏初總標者師云即借彼經中迦葉
比丘破弊宿之文以類顯於旃延論義之相何以
知之文初云如最後結云旃延論義之相亦復如是
故知能所以借為顯者經既欲美論第一其事
散在諸經難可備述今隨取其類彰於善論有能迴
邪信正之美善借以類顯也言斷見者謂身滅識
形神俱盡無復後世以不見前後謂本無今有有
巳還無既無後肆情造惡此是愚情其過特甚
間多有此謬故須委破此方古來亦有此計故梁
休父有神不滅論(云云)無他世是標其宗也因以破
之其方有十十問是彼邪執十答是此正破於中十
初一直是其立宗下九即是立義以成其宗亦名
為因亦名立理十答初一破其宗餘九破其因義於
九中一一皆先出其義然後破之初有六番皆據
道理後之三番彼邪無其道理唯以愚情執固正破
亦直以愚惑之事責之理極事窮歸心正道直言
無他世來言其義義在次後且是宗師云初反質
答者如今日月自立耶為他立耶若為他者為天
為人只緣天人他故故有明日若無他世應今日
若無明日亦無昨日今日即昨之明日也有云為
前二去聲呼意云日月普為人天而有之也欲用
之為並例故先敘其勢使堪憑準次設並云為唯此
世亦有他世耶此以一日出沒而為一世若無他世
今日既沒不應更出既猶更出則有他世人死生
亦復如是而還受汝何言無今謂初即三字並乎
以是反質之故質詰定也次意不同此兩釋其文
全具於此未知經文盡未今猶未能尋會後生可畏
當能暢之然初有質定有難定中有皆含三雙難
須三皆以日月本文甚略也應詰難而今既有
明日故定知不得無他世也宜善思之此下有六番
更別立義成其定無之宗初據死人不還故知無此
舉世多爾破中舉生以況死也䭾駐者如馬被控勒
不得自在以況死後受於惡業苦報所拘不得自在
也次難縱前而起答中亦二初奪廁喻下界穢惡
次縱所以縱者難其嫌疑疑云彼既勝力自在縱不
長歸一歸豈不得耶故有此釋於中初彼未遑
次此巳死言一日百且據忉利天說世親兄弟願生
兜率即歸相報是其事矣弟師子覺一不歸當初
義也世親至彼禮彌勒繞殿一迊便歸巳經人間
年當後義也如彼傳中遑猶暇也次問者重罪應死
人故以煑之伺求其神出以若有則今煑神宜即
出故伺其出有出則有既不見無神無神故定無
他世此蓋萬言矣神與他世者神據體他世就用神
若實有則能流至他世其體既無焉有其功答中舉
類以顯眠時神所遊往處處經歷列子穆王
寐而神遊上天故神能出遊而傍人不見故煑其人
以求其神出焉能得見此明神無形不可得作有形
自爾求其數非不可謂無也次問者前就形外求
其神今即形內以求之縱即生形以求且不可得況
挋死形此最不可此亦萬言也次答以喻曉明薪中
定有火性不可以折薪而求之非也求火之性非也
身中定有神不可以辟身而求之求神數固不爾
此答與前有異何者其云於死人求之不得應為
兩責一者奪之既稱死人其神巳去焉得更於其中
以求其神此愚特甚全奪之也次縱責者設於生人
中作是以求其神固亦不可況於死人神妙
方求方極麤以麤求妙焉可得乎以爾求其數非非
謂神為無也欲以一言為兩責之故直爾宜善
之次問又更別據一理寓言耳答中有譬有合以
其不知神為輕妙物故以此喻曉之火喻神也合
可知此由不達神理非謂無也第七問者向約巳死
此就臨死則不可臨則可見不故無也答以喻顯
其嚴無形反轉求之非其方矣神識無形業緣
去住豈以翻轉有質而致之乎以汝不識神體
不能非謂無也次問者上是破其所據邪竟下
直破其愚情固執以其理窮而情未拔故隨而破拔
之也初云甚久者將善始合終故也答者設喻以責
之此中意者是舉智者能捨劣從勝反顯愚者則不
易世常道也後結應同智者何謂確執及欲同
於愚所不應也舉眾者若我獨爾可為愚非眾人
何為獨非於我即指其宗徒眾人云何者結
責正難破者也答有譬有合譬中有三一明鬼誑二
二明一人被誑三明一人不被二人者師云邪正
兩見今謂依此章意亦可喻愚智二人也此中合有
四義謂人牛米草人乘人牛所乘法即因也米草
即果也鬼為人像喻其邪師斷見者即上云諸人
語言等者上是邪人此喻其說邪法即向云亦如
是說也前路即他世也米草資於人牛即安樂果謬
以邪無為大安樂故云豐足何為者喻其不受前正
說次喻一人被誰喻於愚人信執邪無墮惡道也次
一不被喻於智者能信世出世間不斷無便得道
永安樂也次合前三誑言無實理也棄米草同
於愚者必墮惡道何不棄故同於智者得道
常安樂也最後問之意者如前巳眾難不可而未
從正只得任其凡情故云嗔矣答亦舉喻以責
之文有五句初喻其信執斷見次喻其以極方便
成立之次喻其以此邪執自招惡果次句喻其
不受今之正勸最後一句喻其不受正勸之相謂
自我所見故也此亦苦而責之也上來十番破其
宗破其義破其愚情總是斷計若其常則
內外麤細二種無常而破之也乃至四句亦爾次下
第二結邪信伏亦名為利亦彰功能也折破
邪執廣演正義邪破正顯順從正道故即信伏而讚
歎下明其信伏相狀善哉美於合理妙說稱美
其詞詞理俱美故也下結例同如前略明可知
次明善巧教授者且以簡易純重極不獲善巧
爾明其相狀易知下欲繁文故注(云云)。
世界典下三四兩意今合為一所第三破邪
雜論顯爾深道於中有二初明異人論次
與其論初其所以請論者盖其邪或將破正機將
發故也出增一阿含經次明與其中有二初明當
未即論次明後時方與其初時未即與其
者乃有多意為輕懱之故為遏絕之故其應破邪
不在此人處故正應在彼後時處所人故以此
意故且舉此出處二人最下之者對之未與其論即
前之四意此盖巧張其勢而伏之也經云其人既
思惟巳恐為張託便云我不堪後時巳下明後
公元394年
時方與其論於中初明般特次方旃延初中三番
答初所以問名者或雖未識其人而巳久知其名
故先問也而不答者索無能名藏其短拙也次番亦
高張其勢使其望風不覺仍論其便故即承此作
難既無巧辨直現神通智者尚理不貴異事故不信
伏其既無覺又禪必智皆具圓德何為不能對然
亦有禪智互不備故有三種羅漢不同又非不能
對正為次論作方便也。
次正明旃延論中初以神通示其形次正與論初中
即隱劫彼形示現巳身作彼身也次正與論中二初
且諏論成前淺義次正論後深義初中經云既示形
巳而語之曰汝若言我但有神足不堪論者吾當
向義便引喻汝汝字何等典曰梵天人問丈夫
丈夫又問人乎答是人又問人亦丈夫豈非煩重
盲與無目此義不同典曰何名為盲答猶如見今
後世生者滅者善業惡業不如實知永無所都稱
之曰盲云無目即是無有如上智眼世典曰止
止如疏即抑止於前淺發起於後深也以其道機
發故抑前世俗淺雜純論出世深淨涅槃於中先問
答次得道果初言頗者縱容許可之詞也以世間
執實有以為道故置此問答中含二一且許有二更
不依何等法答不依五陰法以五是生死涅槃
生死破除方得故也準如經中更五有緣生無緣
生答有緣非無又問何緣答愛又問何者是愛答生
是又問何者是生答愛是生下明斷愛如疏前明
依陰法此明正依此法能得也八種皆正故能斷
愛也經文具足如前疏文略舉其要故直爾世典
聞巳得果侖終槃特報諸釋令辨薪而闍維之為起
塔。
此前既是因緣悉意者師云初是世界一云
人與外道論即對治第一義斷見世典各有破
邪及得道故也有云次述中方四意初世界如
長含下對治律中去為人世典第一義今謂初姓
名是世界十番及善歸戒令彼二徒深生信善即
為人世典雜論對治因論深義令彼得道即第
一義文甚分明不須惑也。
次約教者辨論義法之差會也初無常等能破次斷
常等所破等者乃至六十二見也既是破故屬初
也次通中亦有能所能破有異所無別用即空慧
破於見愛既是破故屬此教引淨名正當此義
次別中亦有能所並異於前前之能所並為所也前
破俗入空今加破空顯假又破二邊顯會中道
與前永別總持文義等四辨即法義等此二即此
教論之體也觀機即知病照假即識藥以藥逗病即
授藥破斷常即是正授藥也如此深而未融不同
前後故是別也次圓中亦有能所用妙破麤無麤
不妙一切皆即故是圓圓即是之妙也。
次本迹先出本體二嚴本用二體也此大經
之文如後觀音中所釋夫論義言詞往復必須
必須二嚴二嚴自得體自方能他故若為致迹
之由前本唯一妙迹為五者愍物漸引故也前四此
五互舉之也。
中用觀智如理熟觀照心境如問境能顯發
智如答如是照發久能宜會不二往復改邪窮正
能息一切觀皆爾即此妙觀論也此則於巳心中
妙道盡矣。
次釋那律初因緣中有四初略釋名次廣釋姓三廣
釋名四明德行初中先出梵語有三不門次翻此方
之言亦有三異三略三名中一義言梵音
者略釋梵三異之義奢切即誑正亦繁漫也次略
釋一義其中有義有內在可知雖略釋一義即含
三後文自彰可以意得次釋其姓此即佛弟將顯佛
之元故此文稍廣然今出家者皆稱釋子曾不
知其氏族之本起豈為其子孫故此釋稍廣於其餘
南山佛譜先明種族後明姓氏西方貴族有其四
依謂剎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佛即剎種於中自復
有五謂瞿曇甘蔗釋迦舍夷日種如彼廣釋今此文
具有二義初且辨其種族即解剎帝利也十二遊下
次是釋其姓氏釋瞿曇等也初中大釋要明其得
之元及此遠近元由初世界始成物日就
互相貪奪立以主緣遠號剎帝利焉故佛譜云剎
帝利唐言田地主以初多有諍訟立以主理故此
焉言大水等者即此賢劫成初之相狀也具如長含
小大二劫章中所明光音即第二禪天也言眾
共生中等眾生多義此其一也言貪則男女等者
佛譜云有貪食者具男女如是展轉便為夫婦
胎生樓炭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中阿含云米長
四寸人競預取如是相教預取之處後更不生祐律
師云澆風既動則淳源精靈通感逆擊為逆竊
兩漢之日東萊加袒而海魚潛泳合浦增賊而璣
蚪還移以近萬古有逾契不生粳米未足異疑長
含云爾時眾生既見粳米不生故各懷惶惱互對田
以為壃畔遂有自藏巳米盜他田糓由是事起無
能決者義立一人平等賞善罸惡供給之時
一人容質環偉咸嚴肅物眾所言伏便共請知彼
既受巳遂有主名焉樓炭云眾人皆言為我長號
之日王以法取祖故名剎利謂即田地主也今云民
主從王為號佛譜云初民主號曰大人也此前敘其
種族元由民主有子以下敘其繼緒長遠於中初
明金繼代次明鐵輪相承總結數量依佛
云今從初舉數凡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後至菩
薩初從民主迄至善思凡三十三王散而巳自後
有十轉輪聖王種族八萬四千二百一十非復聖王
加以宗主十輪數則同矣據譜此說其中有聖有凡
不得並云金輪聖帝依樓炭經則云皆聖南山據其
宗主不論種族今且據經也譜中直羅云鐵輪
位只不言四世鐵輪數中不明三十三散及
宗主聖王故但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也上明元
由極長遠矣是釋剎利種族竟。
自下次釋姓氏其姓有五如前所列此文正
其二而兼於四餘非正要故略不釋即有二別初釋
瞿曇兼有甘蔗舍夷之義次釋釋迦初有二義一從
師令從師因此二以得此一姓言事婆羅門
者然瞿曇剎利姓此言未知所從故佛譜同引此
經云昔者菩薩阿僧祇劫為國王父母早喪讓位
求道師姓瞿曇因從代焉故恐非婆羅門也言汝當
等者此二句似互舉令令去王服改王姓體著巳服
從巳姓故是互也既從人故是從師所令以得
此姓等住甘蔗園是明住此園中脩道從所住處
復受此名以為姓焉故此一句即兼釋此甘蔗
之義矣故佛譜云菩薩往於甘蔗園中遊止修道
園令氏又名甘蔗故佛本行讚云甘蔗之𧜟者是也
賊盜以下第二明後又從師咒法以得姓也故
佛譜云于時菩薩於園念道宿業故為所得
木上流血地大瞿曇天眼清淨菩薩絕制後
無由山飛來哀斂死屍取土中血以泥團之著
中還所止神咒滿足十月左變為男右變
為女瞿曇姓氏復興言瞿曇此言等者此翻名
釋義純是精一無雜淑是善美之稱此表最貴勝
古來有此翻也而略不釋其義佛譜云星名也如
方張氏因星之姓自古相傳言瞿曇者此云泥
但是譯人取語輕重今問梵僧言瞿荼者泥土
求曇者星名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亦名等
者明異名也雖翻為貴姓但是稱嘆而巳亦非
正翻又不釋其義佛譜云如四分律云佛舍夷種亦
云舍夷國未審此名南山愽達猶云未審餘孰能知
中有先輩輙妄釋云夷平靜也體性寂靜也今
謂此人不曉此是梵言便作此方訓釋何昧之甚即
此又是兼釋舍夷之姓也仁賢等者定其久近準佛
譜此劫即是狗留孫佛唐譯云捨損壞如來
云當寶者應是舊譯不同故也即左右男女以後
生之時節也但不知所出經典若㝵等者既云劫初
故知其然明大瞿曇得性也。
以上是初正釋瞿曇兼餘二義竟此下即當次釋
釋迦姓也於中有三初通明得之元由今淨以下
明今之所承乃是以下結歎之也既由來瞿曇
何因緣故今姓釋迦故此明其由致有二因緣謂即
因德因林以得故也佛譜引長阿含云過去有王名
曰懿摩南山云即第十輪王菩薩身一百世四千
之名聖教或小不同經律異耳被猜等者猜疑也以
第二夫人所生嫡母猜忌讒其父王令出之也
佛譜云擯斥四子令遠出國王命巳到北雪山住
直林中四方遐廣菜菓滋茂頓賀數年歸德如市鬱
為強國父思往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子有能因
釋種從德也下明因處佛譜引彌沙塞云住
一樹林又名為釋今據梵音呼直為釋天竺諸事
一物多名此又因林而命氏矣又云若別傳彼土
樹名釋迦根幹茂盛善相者云必出國主因
四子立國命氏雖非經教聊附異聞此即明從二緣
以得此姓也上正二姓義兼餘二即四義竟而
日種者非此中要又出處少故略不論故佛譜云
日種四分律云父姓名為日也南山未詳
緣故不論又云統明五異同宗一隨事變故
有斯分然釋迦一姓群籍多明自餘出沒任緣而舉
故祐律師云仰惟錠光授記表號釋迦玄荷宣契故
釋種名兆於未形之前迹字於既生之後照灼
聯綿曠劫其為原也。
矣哉自下別明今佛之所承襲準佛譜敘七世
祖第七世祖名大善生第六名懿師摩經云烏婆摩
第五名憂羅陀亦淚婆羅第四高祖名瞿羅亦尼
求羅第三曾祖名尼浮羅第二世祖師子第一
世父淨飯王準此云生師子頰恐即字誤也又
云生四飯而云三者亦恐誤也故佛譜云菩薩
師子頰王有四子名淨飯二名白飯名斛飯四名
露飯即是四字也言二字等者佛譜云淨飯王有二
長名悉達次名難陀白飯王有二子長名調達
阿難斛飯王有二子長名摩訶男次名阿那律甘
露飯王有二子一女長名婆沙次名䟦提女名甘露
即是各有二子今正釋那律故但舉其堂弟二也
乃是等者總結其高貴而能損之以從道也二是
羅云從叔文略從字故周公舉類以況顯周公
攝政後成王封子伯禽為魯公將赴其任而公
之使其勿於大臣卿士而致輕慢故此言也言在史
記言成王餘文多云今王也正應爾握吐之事易知
不煩禮賢等者我禮併於尋常賢善之人尚爾
其高達有勝位者耶令其於朝逆思恭謹無慢忩也
言彼直於世賢尚爾況於出世妙聖而不能盡心
形而從之乎以彰那律雖甚富貴而能頓捨以從於
佛道也。
上是第二廣釋其姓竟自下是第三重廣釋其名也
元先輩皆云此文不次應移於前略名下安之今
謂此見其一未知其二今直依文次第至後當見其
公元692年
意於中初釋無貧義兼無獵後釋如意初中釋大要
由施稗食致於寶兔長時元立故致斯名此食雖小
由心重境勝故也由此施感非是獵得故云無獵故
即兼顯其義下釋如意義者此似無別因還只前業
但前且通明過去今此別約現在亦互現耳文有三
意初明內虗而實次明外出而入後明池喜自宛以
三義故名如意古今諸釋多用此義以通出處
善美故。
次有二緣明其德行巳知姓名如前而未知其德行
之要故略明之初明能自致天眼次因能令他得
道眼初中五句初明喪肉眼次念脩天眼三奉
修得四有大見用五為佛稱歎初明喪者由精進
睡眠所以不睡者由懈怠睡眠不聽法為佛所呵責
故增一阿含云佛在給孤園眾說法其人獨睡佛
以偈喻之云咄咄何為螺螄蜯蛤類問曰汝畏王
賊而去出家耶答曰不也為厭生老病死故求出家
佛言既然佛躬說法而眼睡耶那律即起白佛自今
以往形融爛體終不佛前睡眠因達曉不眠眼根便
失佛言眼以眠為食乃至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
逸食勸令寢息答云不敢違願所以令修天眼
隨佛乃教修初禪淨色欲界半頭而發若佛則
全頭而發故云半頭也據此則有三初只常人所見
半全故有三別且就小教說也此據現在修復
宿緣如淨名疏中所說也引淨名者彰其分量
引結歎最勝也次令他中此固是既失之後未得
所有如此事自雖未得天眼而因令他得道眼也
上來姓名德行四義竟若四要者師云初是世界
賢劫為人那律下對治佛廣下勝義今謂初釋名
即世界以本有最勝起物樂欲故次重釋名極為
生善故是為人為此欲於姓後重廣釋之不可移於
前也自治睡眠對治令他得道第一義從此
因緣故有名行也。
約教者明天因果之法差會也於中兩重初約發
次約修所以並言發者意取成起用通名發凡
外亦得此用但依世間有漏禪定無漏事禪如前
略明皆依諦理故也無漏慧是諸善根本故發者行
即空之慧也次別中歷位始修通前及後也故有此
五此中本論天何為具論五眼或云兼明或云相
從而來或二因而明之宜更思之實德圓妙無方
皆即也約修以顯得差別散善即未得禪定此即
清淨肉眼依空修者修一即修二次第者如向明
不次第者但一心三觀一切能見所見悉皆具足
故圓也若正辨修相廣如餘說非此所論今此若
若修皆即不次開會待之眼意矣。
次本迹中有中有體用迹中甚略意明引物令會
於圓本也。
中善心未細求理故肉眼不言慧眼
者師云闕耳應云觀因緣定心天眼空心慧眼
此葢傳寫脫落應非本闕也雖作如是分別既圓
玅觀了心即善即定即空假不得一向隨文作解
有如意故注(云云)。
次釋賓那中此章雖難從來所釋雖多都不可會今
觀文義雖有名行都是釋名不例前諸體勢今準文
三結即此一音之名從三義以得初從世立名
次從出世得三二義得名初一從父母次二
宜就其自身亦即從其德行也於中為二先翻名次
釋義初翻者即此一言望下所釋即含三義一者
是宿中之一名故二者直是房舍棲宿之名故三者
通是一切星宿乾象之名故也雖此三義同是一音
初雖通於秀音不毋從別文中注者葢後人意見
因非本爾釋初義中言房星者即天駟星也故爾雅
云天駟房郭注云龍天駟東方七宿中第
星也不敢以為巳有推功歸本以名焉言生身者父
所生之身對次所得法身故也又是以下釋第
二義以是道機時熟不期而會故致同宿諸家
云在僧房中有比丘與之同宿今此稍異故當別
所出也言見法身者五分法身也如修得對前生
非法名法身次下釋第三即即釋成前二
義也何者前明父母求一星而得之今明其身能通
達於一切前明其身從星宿而生今明其心能通達
一切星象文云從解以得名也於中三意初明天
侍奉比丘下釋侍奉由由通達一切
文有遇通於彼故敬奉之又此即三羅漢中無疑
阿羅漢內具十智外能通達世間一切事象內外
明期備故敬奉之後引佛讚證成星即五星宿即二
十八宿日月兩曜此則洞三光洞於掌中從一
星而巳哉請觀從解之言句更固其房字之義思之
思之此就因緣四要意者從來所釋未能通會故不
更述今謂向明三義釋即具四義初一即世界次中
二義初至在地坐此善更無以加故即為人中
夜聞得道第一義第三義中既愽通無疑天王
仕奉佛所悅可孰謂不然對治明矣四意甚明不須
惑亂以此四義故此名焉次約教者即辨同佛宿法
之差會也即專前三中第二一義以最安故初者
此佛以此真諦為永宿之處今能此修而會此理即
同宿根塵十二處中舉中攝於初後則蘊界在
其中矣折義可知下既云栖真上即俗也二即生死
涅槃通中所不殊前能為異耳別中能所並異於
前初即分別知有十界陰界入房舍次三觀即得
次第見於三佛同宿圓中即見三諦房舍亦圓見三
佛故皆言一切即此教絕麤義矣本迹中非此本
無以垂此迹為令同歸妙本故示此迹而言諸者向
之四也即令同歸後之一也觀中化佛即劣應緣
中偈會非期非文故名為化報者即他受用亦名勝
十行以上通有此義以是假故即中者一切法
如實相故言法佛者總妙境妙智如如不異名法
所以依此四者更欲寄觀顯前約教義也得此觀
釋教四義葢明注(云云)者意略如是
釋憍梵初因緣中先釋名次德行初中先翻次釋
釋舊皆同此新云笈房鉢底此云牛相總取呞跡二
有似於牛故云相也跡謂足跟以牛蹄故又跡謂
蹤跡相狀也故云牛相也初後從現相得名中一
從往因受稱釋中但釋其二不釋其跡言未夷者夷
平也滅也故秦有夷刑謂誅滅宗族也文又不釋
其往為牛之因諸釋皆云過去曾作比丘從他
邊過因摘一茶觀其生熟數顆墮地後五百世作牛
儐之今雖值佛得道足早似牛食後猶呞因以為
此則出家始給皆為此豈徒爾哉固有深以於後
自顯昔五百下是彰其德行於中初依教總標次釋
出其義意初中有因有果及引美證五百一鴈及王
三人可知果報四人可知言阿耆達王者四分
律云毗蘭若婆羅門請葢聖教所出不同彼人當時
從佛聞法歡喜遂請佛及僧三月安居佛時受請彼
人為魔所或雖請佛僧都供養別國販馬之人
駈五百馬近佛住家亦九十日時比丘乞食不得
馬人乞食其人滅其馬料施比丘馬麥五升
世尊一斗阿難使人磨作[(古(舉-與))*色]飯奉佛諸比丘各煑
而食故云皆敢馬麥然者豈佛修因不如憍梵百緣
經云如來過去作五百婆羅門主見迦葉佛眾人
養發如是如是好食供養我此沙門等應與馬
故致斯報淨名善惡之業不敗云斯言信矣次
引佛歎以為證也以下釋者今師釋其意也所以
者向云福因所感且是一意次引證文云樂與不樂
義雖即有二此要自未可能知故須釋之明有四意
仍有兩重初言樂欲義通二邊皆以宿緣感應之義
有如此義而居天上非徒爾耳故注(云云)次重釋
者初直釋前治義後更別會第一義也緣前治義
標未言其義故重釋之明其所以也人但肉眼故不
知其有德以故笑之笑之故得罪人不欲令人得罪
不居人復將令天以悟道故居彼天也言結集
羅漢等者大論云初將結集共議言誰能結集
法藏阿泥廬豆曰憍梵波提柔軟和雅准心寂定
常樂閑居此人至能也迦葉即是下座比丘(付法傳云失利
婆提比丘也)汝至天上尸利沙園語波提言大迦葉等今
皆會閻浮提僧有大事可疾下來於是比丘飛空
具陳上事其人聞之心融疑恠而問之曰佛入滅
耶答云實爾又問我和尚舍利弗今在何處答云先
滅度波提而言和尚大師皆巳滅我住此亦何所
為不復更能下閻浮提作是語八禪定中踊在虗空
現諸神變自心出火而燒其身中出四道下至
迦葉所說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
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今文與論小
不同者或取意引用或復異出斯皆得體之用今總
因用識體故亦第一義上來名行具於四義文自
釋竟下約教者辨此法門之差會也差即有四會
三有善有惡故是此教即俗諦也故玄義云實
為俗即其義矣而言示者顯示也謂教門顯示
非謂本迹亦非體用幸無謬濫通者並非定實
玄義云幻有為是也內即三善三惡也外即變易
因果惡也能治正智因果順於正道即是善也一色
一香莫非中道內外善惡不二也此經之義可知
次本迹者即本住牛王第一義天迹示此事引物因
歸本四無畏者一切智無畏說障道無畏盡苦道
無畏漏盡無畏般若一自言我是正等覺二相
稱自言我巳永盡諸漏三為諸弟子說障道法四為
諸弟子說盡苦道經中廣釋其義略述之者謂若沙
門若婆羅門天魔梵若餘眾生無能依法難言
正覺不永盡非障道法非盡苦道由是得安
隱住無怖畏正師師子吼轉妙梵輪餘一無能
如法轉者此新舊譯大同小異明本牛王法門
自得無所畏復能令一切得無所畏如彼牛王故名
牛王安住聖主者葢取下經云聖主天中天之義也
牛王成上無畏第一義天成上聖主意云住四無
畏如彼丈夫牛王聖主天中即安第一義也有
人云王字下脫一居字今謂以上安住字貫之故不
應更有次觀中此取下大車白牛之義也事有二
一無偏二速疾修中一切皆即故是無偏
牛王之觀也能至斯道彼之本迹豈遠乎哉思而
悉之。
釋離婆多初因緣中先翻名次釋義後引證初翻彼
方有二此言四別言雖有四義只是初二同一
故又尅實論只是二矣初二從父母次二從德行初
二中室宿宜為正即二十八中北方星名也次下釋
其義者具釋前四文只有初二義同釋合之也所
以因星而隨本者父母及子皆從本故務本生故
不速新云頡麗伐多此云室星室星此即北方
也祀之得子因以為名次釋假和合論云如人適遠
獨宿室亭有鬼擔屍來著其前復有一鬼隨後而生
嗔罵前鬼云是我屍前鬼復言本是我物我自擔來
二鬼各以一手之前語云可問此人後鬼即問
是誰死人誰擔將來其人思惟此二鬼各有大力
虗語不免死我今不應妄答便語之言前鬼將來
後鬼大嗔拔其手足著於地上前鬼媿而取屍補之
手足支體舉身皆易二鬼共食其身巳拭口分首而
次釋作聲者前但心疑非真巳有故和合
彰於口求決其心故常作聲論明其人夜疑達曉尋
路而去到一佛塔凡見眾僧不論餘事但問巳身為
有為無時比丘悉問之言汝何人耶答云我亦不
是人非人即為眾僧具說上事言易度等者論云
眾皆云此人自知無我易可化度即語之言汝身本
來恒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聚集如汝本身與今無
異乃度為沙門煩惱盡得阿羅漢今文要略故但
注(云云)增一等者此是佛歎美德行今引以證成
前義也此則是其前所得之道也既能如前證入
寧復更有能到亂哉則所證之道所離之惑也此中
四意者初父母世界也次依實語感物補者為人
常作以下因破得道治義分明無惑次約教者
即約此法辨差會也此專約前德行論初事理能
所立不即故云非我所有次並即故本非有別中佛
界雖真亦待緣生故十向十地方是此界故論云論
實相無我無作既爾豈得定執故皆非巳有
圓中我者巳也此五陰果從無明生故非巳有徹底
即空故非他有能如是了無二相實相下文
云觀一切法如實此義亦即兼觀上寧其所以彰
能也如此無復即此絕妙本中此中即下文
此名也此定能具三智洞達三光故此名也迹示此
名寧以志本令物同歸也觀中觀念修也見十方
相也念一三身即見一切三身云多也具如止
觀所明此即般舟三昧修證之相狀也此定有三名
後文說明有意故注(云云)所以約教專從德行本
觀仍約此名者各隨義便欲總收盡其名行義故
也。
釋畢陵初因緣中初翻名釋義後彰其德行初即有
二於釋義中復自有二初明習性次明習相性即就
內心相約外口婆羅門四姓中最為高貴云從
口生其餘三類漸從下生況或當時才覺高遠
憍慢習性既積難可頓盡故雖道極餘勢仍存氣
體性也次其相者恒河之神非聊爾者今為此言
不敢違其可真矣所以作此言者大論云其宿命
見彼河神曾為巳家之婢故也略舉此一餘例可
知故引經云佛在世時其人降佛以下一切比丘
皆稱卿汝乃至恒水神佛因誡之自今以後勿作
卿汝之言以尊者憶佛語故遂便改之此無習相
明矣新云畢藺陀筏蹉此云餘習義不殊前次德行
者此明節高遠卓絕不群可謂丈夫之志矣故是
其人之德行也中四意從來不同今謂初釋直是
世間即世界也次德行中即具三意何者見聞此行
孰不景慕即為人也不顧形爾能勵怯弱之徒即對
治也非致勝體焉此異能故即第一義矣次約教者
分別慢法麤妙以彰此經之義也前二所同能異
可知後二亦所同能異言高下者慢以衿高陵下為
義故此義亦爾也即約十界傳以論之先須辨此高
然後會入無高下有人云既分別高下尊卑
有度故是治慢之義謬矣圓中即真妙性中之德也
大經無我法中真我也此取我慢義也次本
迹中本住四八梵聲其內二種德也一即具四
故也迹示二事即前性相二習是也示此麤迹意令
同歸妙本故也觀中麤軟即善惡也通內外權實
觀此二同出一心體要不二故皆第一義也此言出
大經第十八闍王歎佛文也經意稍遠故注(云云)
前釋示教相中略巳會釋可知。
釋薄𤘽羅初因緣中初釋名年一百下次明德行初
翻雖有三別只是二義疏但釋初以是正要新云
薄矩羅此云善容也次二只是狀大之義易如不釋
德行中初別明其身壽兩勝通明存亡少欲
知足後引聖說證成初中通明其兩果次別明其
兩因三別釋成一因之義年一百六通明其身壽
勝無病別明其身無夭別明其命有五不死別釋
上無夭有引付法藏最後婆羅門家其母早亡
其父再娶拘羅年幼就母索餅後母嫉妬提之擲置
熬上雖甚焦熱不能燒害父從外來即便抱下後時
煑肉又從母索母大嗔怒擲於釜沸之中父不得
便呼之釜中應父乃抱出其身如故後隨母向河
邊母便投之擲河水中值大魚吞食之有捕得
此魚者持向市賣其父時見隨買歸家以刀破腹
魚腹之中唱言願父安庠勿令傷我父開魚膓
之而出此即五也在長而出家一百六從生
乃至無復身熱頭痛果必有因故此下別釋其兩
因也初不夭可知次無病因有人云此文應移於
前無夭文下安正是釋無病故餘是釋無夭故也
今且文言施藥者付法藏云毗婆尸佛入涅槃
一比丘頭痛患甚拘羅時作貧人見之便持一呵
歡喜施比丘服之痛即除愈施藥故九十
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未曾病能持一下別釋
向別明不夭之因以向明持一不殺戒能得如是
報未知其持相狀如何不能然則不能如是
報言能持一戒等者經云𤘽羅具受五戒持有
急某於不殺一戒偏為增上無論利害畢令奉持
四戒若逢難事為利但是開緣容寬捨皆
莊嚴不殺戒故雖持一戒其狀如是故獲報難雖
五犯派爾故報優劣云云意略如向廣如五戒
一卷中所明又大經疏釋優婆塞眾中明也未及
通會知之次下是通明存亡少欲知足之德行
於中初明生存少欲知足次明滅後少欲知足無所
希求是少欲趣以存身知足乃至以下滅後之二
行也所以飛出者正表少足之德故也能如是者是
平生德行勢力守護神靈警發故經中具
有王及群臣稱歎是真少欲知足者也以下引歎證
成文三德前所三段義也此中四意者初即
世界次兩因果即為人能堅持戒即對治存亡德行
第一義後證成前也以此四緣有其名行也次約
教者分別德行麤妙無方正顯此之意也如前所
明即初意六根離塵皆是去喧就靜之義即邊而
中前三皆即是開會之義此經意也本大寂定即
涅槃禪定窟即秘密藏三必四德如其迹身
具四功德示此迹者令物同此之本也文略亦應知
前具如長壽等四也觀中言中道等者心性圓通
中道中道無漏故即空等修此三觀即脩四也即
空故淨無穢累故即假故我自在故即中故常樂
不為二邊所遷迫故即此經中妙德觀也。
釋狗絺羅初因緣初名次行名但翻不釋其義義
自現於他人摩訶俱慧秘羅此云大膝膝蓋大故
準後本迹釋中有此義也其有此相異常人故以
為名蓋宜表其定慧兩行大也舍利弗者舉甥
以顯舅起後義也其父又大論師也由來以下彰其
德行先正明後引證初中初明能博通世間次明能
出世之道初中先明博學明志二文各有由
古人有激通即此義也初由文下注云云者如前
身子中明也十八大經未見其名此方大數只其半
矣言梵志者語其即是婆羅門種也即是身子之舅
又是國師之子世學之操既爾出世之操懷固當
更銧故纔聞一言便即悟入信矣學訖以下是明能
出世之道也於中亦有由正由求其甥暢世本懷
遂致見佛悟出世道逕往者直疾也以其憤慢之
積故疾往也意在破佛收奪其甥不意巳身仍即為
佛弟子不得一法意謂以其情見一切法
無所有擬將此勢破佛故先依是念然後發言此似
空見外道不忍是其言忍即以下是今釋其義也
安者存立義也破令無可存立也然何有以攝於他
佛聞即反質也謂汝依如是知見為是所安為復
是此即兩向語之其以聰明加又疾利遂即自知
負處下是其自念顯成墮二之義初即自語相違
次則還成於所何更有能有先輩云準如論中所明
雖心作是知而言猶未即伏仍更念之忍處則著眾
人皆知不忍處微眾人難覺使答佛云我見不忍
云若爾汝眾人同將何以破他即伏悟也復言
身子一明身子悟極之由二美人德行能自見
能他悟極也下引證者此美證極以後利他
德也前是自行德也四辨即法義樂說新云
無礙解也消其文者即體用也言其由者博通世間
深達出世通言其體即福慧別語其要只是
也尅其勝即無解脫羅漢後引南天王者蓋是
宗其道德故也不以高勝焉知斯人德行高大信矣
此中四要者初是世界立志成為人次與佛論
一言往復墮二負處但頭見道對治第一義明矣思
之幸無謬妄下約教者彰其利他德行之通別也顯
經義四韋名義後文說通四韋陀能伏三外
達於三藏能伏二種羅漢故是初教之中最大者
無所得者若理能所說不可得也名即十界
上名也義即十界名下所以也略舉其二亦應更
云詞即十界語言音聲樂說即隨十界語言音而
也於一實相分別名義等四一切辨也或於實
相非權實中分權實一切辨也融即無方故圓教
也本中三密即口密三輪即口輪密取一多不測
取能旋轉摧碾展轉無窮思議總歎上二心口不
能及也次本迹中初約語業以明本次約心業以
本又初約用次約體又初約利他次約自行又初是
德下是行德即四辨果地功德定慧行行中之要
不過定慧要中之勝不過於大此二大義即前上之
義勝膝脚以表於行二則表於定慧加有大相即表
定慧之要勝故持有相異眾人立名徒然
以前名德別今至然此中名亦成德通以表於本
地德行故也迹示此者寄迹以顯本令物修此大行
故也舉體攝用但言定慧即攝上四辨也又上語
只是四中樂說辨也然樂說前三故一即具四
也文極簡要故也觀中專名行以論觀也此中約
二行故但言空假又取莊嚴之義復言以嚴心此不
思議空假大定大慧以此為能嚴其心即真心
真心法身即是所嚴也即修以顯性自他其中
矣注云云意略示也。
釋難陀因緣中文雖甚略具有名行二義初名中
言亦云者此人不定故云亦也準古諸釋皆直或言
牧今亦爾翻言善等者據此梵言以無善義諸家
皆直云歡喜又下云欣樂亦無善義故知只是歡喜
此義前後多出可例知故不復釋然兩名其義是
同應知通自他也近有釋云本是牧牛之人因問
放牛事佛答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遂獲羅漢果
聰明音聲絕妙大論頻婆娑羅王請佛及僧
三月安居勅牧牛人近處日送乳酪終竟三月
王甚悅之令甚見佛因乃發心出家無學果淨飯
王下是彰其德行如非寧當此令故是人直依此文
意仍難見吉云或言猶是釋種十萬人出家此為
一性輕薄而甚聰明音聲絕妙據此則非牧牛
之人又舊更有一釋直云即是十萬之一又與佛弟
相次而列故定是釋中一也次有師等言此但異出
應非正也此中具有四意初翻兩名正當世界選令
出家意在光顯佛德除物輕慢因皆得道三意分別
四意具足不須異或有此名行故列其人次約教者
正明此經此法義也圓言住者住無喜名蓋義也例
別至高位方見中道尚喜況圓極初心即見中道
而不歡喜其然矣若昔即前三歡喜於今開顯唯
一絕喜故後三領解云踊歡喜即登住以上
人故也次本迹中皆應各具三諦體用文本
中體迹唯一用蓋互舉耳亦可久住三諦道迹
四令物同歸也思之思之觀中約似真二位以此
二中皆有喜義略言其二具足應明六即可以例思
次釋孫陀初因緣中亦先姓名德行初中應知此
名從簡顯立孫陀是其婦此正釋難陀而舉其婦者
此有二義一為簡前同名二為顯其德行於後自釋
以此二義舉其婦也於中先釋孫陀次釋難陀初中
二名互相顯義現於後可知
釋難陀中二初翻指如前者歡喜欣樂二也前
直翻而不釋明應二義一是極多好愛之義從
其心也二者他見而生從其身也從此心形二義
歡喜義現於文不須別異種姓以下略舉四事
第二義也一種二生三形量四容儀四事
並異於常令見聞者皆生歡喜即是從他得名故是
上第二義自現於後種姓亦指前者剎利種姓
瞿曇釋迦是也其是佛親弟愛道所生故指前也
生時者十二遊經云佛四月八日明星時生身長
一丈六尺佛弟難陀四月九日生身一丈五尺
寸今言四指者對經應言短六寸也言挺特者挺是
類拔特者獨也言其容皃超拔獨出如此四事
有見聞而不歡喜此前是釋其名竟自下是次明其
德行大略有二初明能令極邪之人望形以歸宗
能斷極愛欲惡悟清淨道初彌沙塞五分律也
裸形即無外道邪中最弊者也婦即以下
二意有人云書下文應移縱上釋名文後今謂
此都不識文意自說說人固為不可此明其人能破
極重欲惡清淨以此彰其德行如何迷亂而作是
見今欲令知此文大要應為文之起盡大要有三初
明所治之重欲次明能治之淨道三明兩初文
應有四句初一標次三辨相佛與以下彰其相狀
後一句結成其意初中正由境勝故其情重次相
中大略有五初明暫出迎佛將婦為期言塗行者
道路也是泥塗之字古來借用途路字故今亦然
白佛下恐𠍴期故不肯出家出家是離愛敬乖其
情故不肯也言閻浮王者佛當金輪王王四天
羅云鐵輪閻浮提既並出家位次當之故此言也
佛逼以下不獲形服雖變斯情全切逃走而埽
曰者佛將遊天堂遂嫌其妻愛彼天女奉願生彼天
五佛初遊地獄方知苦本悟其淨道言天堂地獄
者文甚略準經所明佛初將其遊於香山有果
樹下有雌獼猴一目被火燒竟佛問此何如孫陀
利答何得以此為比即將其遊忉利天令其遊觀
至歡喜園及交合園見諸天種種音樂一處
無夫問之天答云佛弟難陀持戒生此當為我夫
佛即問之天女何如利答如以孫利比瞎彌
猴佛言汝今持戒當生此天既還慕彼天宮修梵
行佛尋將之遊諸地獄見諸地獄皆悉治人有處
因問獄卒答言佛弟難陀為生天故修行梵行
天上不久還來此中受苦難陀聞巳淚下如雨
即歸逝多林中廣說治相因發心解脫修持
梵行復得羅漢廣如入胎經中其事略爾故注(云云)
上五重初四明其深著受欲之相是歡喜第一義
即是所除第五一番是明能治道相狀也最
一句結成者正為顯其能治極所愛境故以
之於首也上來隨釋其文略爾若要意者諸釋不同
不能會亦不能更述初釋名姓即世界次却善生
歸心出家即為人能破極重欲惡悟清淨道即治義
二四意其明無異或矣次約教者正明此經喜受法
之義約淨名經取其能破喜愛之義初即破俗會真
次明即真三約次第中一一切謂俗即真非俗
非真而真俗也一一皆爾故是圓妙義矣本觀既指
前文義狀亦如前釋思之。
釋富樓那初因緣中二先名後行中有二先翻名
次釋義翻中子一字即是方言也有釋云王舍
城中婆羅門種據下釋義父母也釋中三義初單
從父次單從母三則兩從初中滿是意遂願希求
三因緣故希求稱遂故以名也初是外相即於江邊
祈求而值此相表其所求必遂故也次是內瑞三正
所求事遂所言請者即上三次從母者母因所誦
得名其是此女所生云爾也次下是明其從二
所得名也單從父則言滿願子單從母則言慈子
云滿慈子故是兩從得也古釋並極於此近代
梵云布剌拏栴呾利曳尼弗呾羅滿是其名慈是
母性母性甚慈今取母姓此滿尊者是慈女之子
滿及慈俱是母號名滿慈子觀此所出梵名其止備
訛略釋義有二初即從父從母得名次全從
母以得名得前一義而𨷂於二雖言名滿不言滿之
所因故義未全備也是以下是明其得行中有
三初歎其智慧次歎其忍辱後總美眾德初有三句
初一歎其體二句歎其用初內外四韋三藏
疑者也此又是其名中一義故言復也下兩句者因
向內有此智解之體而外有此說用向通言內外
別論內也諸經中多有事次復引此文者向通此
別通謂半滿別唯滿也語通意別可善思之次忍辱
行欲還本者不知本是何國他人王城婆羅門
不應更言本國有引增一云成道巳欲還本國
利益人亦不言本國之名弊字有二意應從入聲
離毒器者大患為身其然矣次下經云佛言若能
如是得利益可還本國法是行忍滿者此又名中
之一義也七車以下是總美其眾德行也既言一切
梵行人頂奉故是盡備眾德行明大利益者最大
莫過於道也如前巳三德行初為人無所
即無貪次即無嗔三為大智所讚即無癡也上來
只是釋其名行引而申之即具四意初隨世間父母
希求遂意歡喜即世界義次行中三即次第三意為
說法令生信善即教授善知識故即為人行忍自
他無嗔即對治總美眾德得大利益即第一義又此
四番皆稱滿者初是世間滿次是生善滿次是治惡
復是證道滿又初一顯從其父母意願滿次三顯
自身德行滿他云滿是其名義於此而彼不知故
不言之也即有此四因緣故名滿矣次約教者簡顯
此經滿願法義也即約四也四中一一皆具二義
謂願與滿因滿果釋與經文更互舉耳二文顯下
二文略直談其果即為化他依真照俗分別一切
就之時名法眼具足為顯三德觀三道道變為德
名住秘藏即皆願滿義也前三皆即第四義者此經
意矣次本迹者此經第四意本言久滿者久住
密藏中也此明自實得也何者是其文者如下文佛
自述成者是也亦恐猶是其中間也在後自見迹者
為令未得住者同巳住故垂此近迹即如云為
因緣安置諸子義也言知識者此取其自德行謂說
第一為物教授偏得此名不取其母名知識
義善須知由來謬言矣此迹遠近亦如後文
非唯一世而巳次約觀者此經第四為明兩因最
要之意也言止觀者彼文先引大品所說知識有三
謂佛菩薩羅漢善知識六度道品是善知識法性
實際善知識此是三體初是外護次是同行三是
教授此是三名三人能以威光覆育故即外護度
品二是行法隨順修行故即同行性際諦理諸佛所
師境能發智故教授此是明三義也此三次第即
是人行理三此是三向之異名故云人行理也又言
等者彼又於一一各更開三以顯圓通之義又明一
一皆具四悉以明前之由致合三十六番善知識
故云等也廣如彼文不可具載能此修者彼滿德行
之道豈遠乎哉又若得此意華嚴善知識義亦固非
六即之義知之。
須菩提亦先名次行名中先翻次釋釋中明因於
空瑞而生故以名空言吉者表兒德行之善美故是
吉也依正俱吉者依即表空境正中即表空智依正
美義於此故言俱吉為彰此義故空生舊有
釋云不異釋初與此同次舍衛國長者
拘留無子祈請天神得之後長大請還家因隨
佛向祇園便作比丘新云蘇補底此云善現其爾而
不釋其義今若會者初生瑞相現故也又空瑞相
即表善也現即生也可知常以下明其德行行亦
有三初明常修空則以利物次明常處空以護物三
明常觀空悟物初二句即空即是理順理之行故
善業自修此令他順得現益以由最勝故令植
者即得現報善吉善業善吉並是其名並是從
德行故此兩以言之善是自體即上善業也
利功即下現報體用自他合論故云善吉下明護
行者初明常處閑野次明意之所宗次明心所住
定次明口所宣說次總明四儀護物前四是護法
五為護人大云是人住虗地凡欲入城要先觀人
若有於巳生嫌則止不行乃至極飢猶不行乞其故
然者若於福田生嫌心者墮於地獄不令物遭此苦
不行乃至住坐臥者亦爾以下明常觀空以悟
物物即道也大論云佛在忉利夏安居竟下閻浮提
四眾人天一切皆集莊嚴未有須菩提端居石室
作是思惟佛常說言若以智力佛法身見佛中最
思惟言今此大眾雖復殊特皆歸無常勢不長久
一切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得道于時大會
皆欲先見如來禮拜供養時有蓮華比丘尼便自
化身轉輪王七寶千子導從而至眾咸避之因先
見佛便復本頭面禮足佛言非汝先禮唯須菩提
最先禮耳以須菩提觀諸法空先見法身得真供養
今文卛土者舉天下儒典卛土之賓莫非
輻湊即聚趣會一切盡集如車有三十六輻共湊
一轂也初總觀一切空次是別觀五蘊六根三科
一切盡矣以一切無常無我故皆非佛即經諸相
非相即見如來義也悟即證得空無理智也最後
佛來將此既因緣四意者如前所明名一行三即
四意次第示無離亂可知之次約教辨通顯別正
明此經空生法義也並言空智生以其名因空而
生表其因觀空境而生智故前二言色者略耳
實通於一切法別中初是因有空而生次是因空空
而生智三是空二邊而生文且依單次第故第三但
言俗次第三有空而生三智故並是空生第四即
如下文觀一切法無所有及釋十八空之義也
而今等者而正顯經義也此中所明即絕妙空生
也即一空一切空一智一切智一生一切生也本是
又修證得圓妙法身故言本住等也迹示四種乃至
待令物同妙色觀心者自心法身即心之真性
真性無性四離百故四並能作是觀即見自真
法身如彼所觀根境一切非是佛即得真法身
權實雖殊義勢同也。
阿難因緣中文八段義則有謂歡喜十者
父母歡喜次世見喜三四眾四五百五如來
其自七天龍大眾入滅十滅後其中四文雖不
名義皆是也準望羅云國固其宜矣有始有卛
聖人始終十義皆名歡喜最後一文總成
十義也其義信矣今準前後大要為二初一名次
九其德行有云佛滅度下方是述德此乖文義何者
則明佛在之時其人並德也文者如最後引證具說
始終何獨滅後固其不可初一名中先翻次釋翻中
具足應言阿難陀白飯之子達多之弟彼一名含此
二義有阿字故云無染歡喜之義雖兼於自正在
無染之名一向從巳於中釋雖有多義並正釋歡
喜之義而無染之義兼現其中於後自見初釋母中
一是伯父喜二是父母喜各有二義伯喜二者子成
覺道故弟又生兒故父母喜亦二者王兄子成
道自又生兒豈直歡喜豈直一而巳哉故亦呼為重
喜是其義矣伯之甚喜對二極憂憂一失大寶
位二同喪其重今言異者希望也輪有其四此最其
上即生王四天下也以初生時瑞相及相者言其
在家即當此位故為此望覇字且就方言者此方典
籍言有三皇五帝三王五覇得一者皇通道帝尚
德者王兵強者覇覇者抱也言其兵最強盛推抱諸
侯以奉王者諸侯中最雄勝者也今此言者蓋汎
爾舉之為勢數也蓋取興王宗庿社稷之義也何者
佛教明約處有四約人有五四即四天下五即四
輪及散金剛王四銀三銅二鐵一天下謂閻浮提
一處而巳古來皇王散而既無輪以伏物
直散祿以收人心故名之今既七寶具足威伏四天
莫不從賓彼覇王依希云爾也易云天地之天
四生聖人大寶四位既然得不憂惱耶魔以
嫉妬惱佛不得其情不巳故惱父母令望位令重
更最此苦更甚於前故斯哭歎相者名言生時兆迹
具如佛譜引諸經說未能具述對前大憂故此有大
歡喜舉國者皆巳父母宗親臣民朝野莫不感慶
故也總因前二希奇故也言從父母者如前釋也
作此結者簡異於以明德行故也舊有釋云喜有
三義一者形容端正見之歡喜二者佛得道夜生
歡喜時生故名歡喜三者發願願名歡喜友道林云
博聞又云無染在於後此三義者初義如次次歟
義如前第三一義此文闕也準淨名三義父母
本願本願有二謂佛因時及其宿世博聞屬其
德行即經所云阿多聞士亦如次後說古來
釋云宿貯因緣名標起願之時初生得道得之
夜面如滿月眼類青蓮華能令見者悅神復使父王
慶集具斯等義故歡喜今謂此釋且具三義與向
三義同也新云阿難陀此云慶喜世尊成道內外
慶當喜時生故慶喜此準三中之一也可從此
以下並是彰其德行通明一切見者皆生歡喜
正是其由也即向三中初一義也略舉一人以顯極
喜愛之相其女人因有呵欲之偈非此中意故不述
也次是第二別明四眾見聞其所為事皆生歡喜
為之事略三事謂言語將語及身四儀此即形聲
二也然者宿福故業現作雅便故致如之也之次第
三別明能令五百歡喜四月八日等準佛譜引十
二遊經云調達四月七日食時生佛四月八日明星
時生佛弟難陀四月九日阿難四月十日生身
一丈五尺三寸與此不同應是聖教異出無可
通所求侍者時節及在阿難等並在大經三十六卷
言請為者請為侍者也佛並不受者意在阿難也所
以在者本願才器當故諸人既知奉順意故
勸請之其能順從稱適眾意故歡喜下是第四如
歡喜有二因緣如來一美其能護物心二歎
堪能持法以是故喜三願言以是也有利
益於物應須出入自在約其自在約其自說利於
也言勝過去等者歎體器堪能過去侍者應是
過去諸佛侍應不約其身也思之思之有標有釋有
結釋中先釋過去次釋阿難此蓋聰明能知幾之
矣易云顏氏之子鹿不二過以鹿故猶有一過但約
自身今能知極聖之意豈同年哉此中兩意初云
眾人心次知佛心尚能知幾況其顯著不能耶專
在其人意在此矣此下是第五明其歡喜德前歎其
能受此歎其能持前能受有二一堪受作佛侍者
堪受佛所說法今此能持有二一能持佛食器二能
佛所說之法初是荷持次是誦持分明也初是
福德力次是智慧聰明總持之力也此二並是難
而能之下文云深慶幸大善是故歡喜
四天奉鉢文現阿含此下是第六明天人龍歡喜
歡喜由由無染故此文即兼釋於無染義故
人云其人是初果具足修或見天龍等女不起
故云無染體未盡於此難而能無觀念力盛雖有
如無故能令其歡喜下是德中第七能令一切皆生
歡喜中大要有三初明結集形器皆當大眾歡喜
次明入滅平等利益四處歡喜三明滅後墳塔令人
戀慕供養歡喜初者大眾能能請集經藏以其形
器深當其任故眾歡喜偈讚謂讚其面目形狀
讚其心能受能持所說海水也次入滅平等
益其將入涅槃闍王會王晝寢留言門者而便毗
舍離王尋夢蓋莖折而自驚覺門人即以白王王嚴
四兵恒河側請任其界入滅離車又請去留俱怨
河中而入涅槃為欲分身故入此定此四最是佛
法盛住處故留與之如平等利益故皆歡喜
滅後慕德供養歡喜此王雖異世不相藉甚盛德
故此歡喜供養謂俱奉寶讚歎歎中初美盛德申供
養意次歎心口能持能傳為佛歎美人天愛敬此三
并前六即成九義並德行義矣最後引經總證成前
義言知時識機宜也明物辨法體狀也此二精
辨故皆無疑不妄能持也多聞能受也廣達通義
理也總上三事故奉持更無如者故為第一以此
故總證前義矣此中束十為四要者初未出家因父
立名即世界次三一切人見悅四眾喜同佛成
同生即為人能受能持無染三對治佛滅後三事
處中利用平等並即第一義住此四要義故
歡喜次約教是辨差會正顯此經歡喜名義
即約四名以顯四教此則前之十義並名歡喜
是初教義也賢是能勝之義望前拙此巧故正當
教典王職此教深廣苟舘於前故當於此海是深
總會百川同一圓融無二即名自顯不俟
三權一實至此中三即是一如前我聞中釋本
迹此經第一義也非生非滅非善非即是法身
虗空依此身境具大智慧如彼大雲能持大雨
持能受含此是本之體用受持十方一切佛法故是
大也所以作此釋者如前十義更不出於境之與智
故今取要直明約此二攝前義盡從此本二垂於迹
寄迹顯其本令物同也(云云)迹為等者為末令得
故示四喜後會不二也觀中并與似真相應故皆歡
即如下文一念隨喜近似歎喜也三周領解
云歎喜即真喜也通而言之義通六也注(云云)者有
意略爾。
羅睺羅初因緣中數上與向阿難亦略相似亦有
十義初一約其往因現果直是釋名次直寄其現
名之義彰德行故是略同但此德行之義稍難得
意其猶曉毒為藥達非即是因當不易宜善詳之不
造次初名有二因緣初緣有云耶輸宿世使兒塞
六日鼠死此罪餘報六年妊娠即今羅云
公元767年
其教而塞故處六年此是業報致此覆鄣故也淨
名疏云因緣經明宿世鼠穴令得此報也又不著
等者淨名疏引大論云其昔曾為王期著仙人王著
公元692年
樂遂忘六日方憶出著仙人六日在外悒悒六年
處胎今文六日說於二六由是緣者即前二緣總
名覆障也舊來所釋皆同於是新云羅云此云報由
不釋義亦與舊釋同古釋亦名宮生淨名疏云太
公元698年
子將出家指其妃而語言六年當生男耶輸
因覺有娠共疑云在何因有娠後以諸事證驗
方知真是太子宮所生故名宮生此文欲顯十障
義故沒此名而義在其中矣次下九義是寄名義
彰其德行雖以覆障為名意正在顯發語近意遠
良在茲矣初二顯其父德次一顯其母德第四以下
盡文並彰其父德也且初二顯父德者即自有二初
中復有二意初明其父孝順德以能承順其祖之意
至孝之德覆障於不孝顯異世孝故不孝即絕
故有子孝也以道德之力不同世間而致其子此
遮不不異顯能順能異之德也正意在此而更
公元767年
六年者緣前名中六日之義未明故寄此便言
也文出雜寶藏經次一是密顯其父能捨世間恩愛
覆障之德也此明志出世清淨道捨棄世間穢
濁之法有人修羅之下能字之上必須更足修羅
之字本既略也復有人真諦所釋不當言以
今家附彼文釋障義非全用彼意也今謂並不爾
能了出其義即足何必更煩其父此一段全用
正義豈得謂為不當故並不可於中初明名同有
標有釋言本名等者應云本是修羅之名即羅睺
修羅也此云障月或云執日次下是釋也彼神能以
手執障日故以為名此翻下正顯此名及義初翻
次此義羅睺羅亦應言障月言下是釋其義有二
能所初明二障言如月光明清涼能多利益故也
此所障也此兒以下是釋能障也謂令有恩愛故也
以下二捨也初句所捨次句能捨非正一顯德
大矣結言覆障者正言捨棄如是厚重覆障舉所
顯能不然就顯其巧高大次一顯其母德者勢一如
前文復有密顯母貞潔之德去疑謗也文復有二重
皆先出其覆障後顯出其盛德小差雜寶藏云
人言我與耶輸進止共遊未曾有過因此故眾
疑雖未全除且稍輕可知故云小也言寶女者應非
輪王七中之女寶以彼將受聖王位時一日之中相
次而至不應此一先來久住但是太子福德所招取
貴勝女名為寶也既疑未息請待後來取驗既產之
後請以此試驗將投先誓誓巳而投不有此障焉
顯此貞潔之德故知覆障是顯其德明矣次更一事
者將顯其德盡善盡美矣奉佛等者大論文也當奉
時變五百羅漢與佛不殊羅云幼稚違食直至
所以此故能息謗下第四義此文乃含三義若依此
現文是顯佛父能令離覆障以能出家離世故故
結云出家失位若依未曾有經即顯其祖及父母
以彼經明其母初不肯放祖王令極曉喻令放此即
顯其祖也佛化作人空中聲告因悟宿善而放捨此
則彰其父母德也具此三義正因故為德言
金輪者準南山佛譜皆云羅云應鐵輪位此及淨名
疏皆云金輪當是聖教不同各隨所出而用神寶
輪王七寶一金輪寶二象三馬四女寶五摩
尼珠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臣寶此七人間珍貴之
極故皆云寶言神者妙也以其力用微妙無方世所
莫測故名為神然其體狀力用廣如大經所說又更
有相七寶未及具述言佛索等者未曾有經云佛
給孤獨薗告語目連往迦毗羅慰喻耶輸太子
睺年巳九歲母子恩愛歡樂蹔時一旦云巳永相離
別可放羅睺令作沙彌子若得道先度於母目連
命到迦毗城耶輸聞之將兒上高樓閣閇門關目連
神力飛上高樓具述佛言耶輸聞巳深恨佛無慈悲
極詞不肯父王聞巳甚恠其愚述遂令波闍往深曉
喻意不肯謂佛無恩義絕於蹤嗣時佛即遣化人
空中告曰釋迦如來菩薩時從買華奉定光佛汝
立誓世世所生願為夫妻國城男女乃至巳身隨
君施之誓無吝惜汝今何故愛惜其子不施出家
輸聞之豁然開悟憶識本願羅云持付目連經與
此文不同律文以此異故僧祐佛譜會云
專律之與經事緣硯異良以對情不同兩存
說矣雖有此異同是密彰佛父大慈為除世間果報
之樂與其出世樂果因緣也此下兩番有無
密彰同為其除虗妄之業誡令其作真實之業也所
以此兩番者先舉其所次明除也正為此初結
無結也大論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來問佛在不
其即答之在言不在不在言在使人不得見聞之益
故言喜多等也如此障他正是曰連妄之業舉所斷
密發如來為其障斷令修真實之業也由是以下
正是如來誡悔為其障也於中有有正有結正正
中有有言事中至於三者雖有三作在三覆顯
其妄事極惡或亦表於佛法無聞思修三種益也有
大論羅云覆非佛足跳亦不言三覆疏云三不
所出今謂應別有所出結者今當是勸勿妄是誡
之矣有人云此翻之意以其因妄語故自障也而名
為覆障文雖不結意甚成就今謂此都不曉文意
曉覆障之義故如是前言障他正明自覆障於
巳道此文正明為其除障名為覆障豈妄釋耶幸思
之之下第八番一番說統綩後是十義中之宗
要也前七於此並是覆障非道蔽於道故此一亦是
覆障依道斷絕於前諸非道故文有五句初起請次
正示三釋勸四結奉遂五結名也初不獲是請之由
次問佛是正所以不獲者如前妄語業障故雖教實
實語具足故以雖勤不獲以故起請佛答令說
法者此正教其實語令具足也前雖實語中實
前雖誡妄事中正耳今並依諦理始是真實止作之
語耳此三攝一切法說此三即說一切亦即破一切
妄故具足義也說是門者釋勸也門是因義要義
是能得因要故須說也若欲等者勸必須說也次明
奉從而尅遂者如何而能得者此經下文明三法
大安樂今此且從通途上具三要一慈故二
我所故三為報恩故無我智慧慈悲報即福德
能成智斷故能得道此遍一切至要矣結是為者
義含兩重能所今是道邊論能所也前七至此悉皆
斷絕是其密能故云覆障此言道者故是無學極果
真諦智也次三義者即向第八體上功用也而有
二者或言無因果二也或言盡智無生智也亦可前
約行即或業也次約願結業既盡縱有宿願不能
以此教中無願生故其先世有重誓願故也由
一得即無此二故是體上力用即是能除行
兩種故言覆障以是故全為一義思之思之最後
一義障却無餘顯其無住障其智滅顯慈悲障其自
德顯其利他障其孤思令其報恩也含此多意故
(云云)四大羅漢如前略明師云準寶雲經第七佛
十六羅漢令持佛法後佛出方得入滅賓頭羅云
是其數劫而不云迦葉廣在彼經今準唐玄奘三藏
所譯大阿羅漢提法住記廣明佛勅十六聖者名字
眷屬住處及利益事廣如彼說未及具述此中雖舉
四人意在羅云一也上來十義總稱覆障者蔽塞
絕是覆障義隱密莫知是覆障義皆以冥密感發
道義蔽塞斷絕十種非道之行故十皆名覆障正
以此聖以密為其行宗下文密行唯佛能知從此
名故云覆障今辨其始終故有此十彼所以能爾
以本深重大誓願故如前阿難亦以本願得名此固
何故不名密行密行名別為顯通義故也有釋
二十人皆論名行唯此一人唯論名義不論德行
意以覆障之義並非德行故也此固非造次所知
能知能達非道為道固非易也哉豈有佛子無德
行約教本迹文復奈何云密行第豈得無經
云唯佛能知之信固不然矣以毒為藥獨耆婆行人
非道通達佛道以覆障為彰顯豈不然耶則初一
往業障他現報彼障密彰善惡因果悉定不敗亡
第二密彰其父能行孝道障於不孝又彰異俗所行
障於世俗毀謗過之行孝第三密彰其父障能清
道德絕世恩愛障結修會出世道德四密
彰其母奇特貞潔之德無復纖瑕之過此前彰父母
世間之德第五密彰佛父大慈之力為其障除現身
果報之樂而作出世樂之第六第七密彰如來
大悲之力為其障除現造口業虗妄極重過失第八
下密如來慈悲力令其絕除世間生死之苦
與其出世涅槃之樂又密彰佛為其障除孤思之義
顯令守護報佛如此十義無不是其密行豈都
不言其一孤負亦何甚哉良以全未曉於覆障之義
故爾應知文有十一名亦有十就所唯三就意唯四
三者總也父母也佛大慈悲也四即四悉於前出
一一皆有遮顯之義此中明要意者云往今世
及祖喜並世界諸能破邊多是為人諸所破邊多是
對治後得道是第一義今謂初一世界世間故總故
本故第二三四五彰父母德佛大慈力令其出家
美之甚是故為第六七二專為除妄業惡故一向
對治第八以下義既並得道體用雖義兼對治形前
並屬第一義義理次第無乖𠦬故不得不然
也又密彰此四故以名也釋此章文極繁未及備削
次約教者分別益妙以顯此經密彰法之義也據此
所釋則前覆障之義可知若不前所如此四障
何若依從來所釋此四障字皆應於住字下安
四字之上皆須更置除字初二言諦後二言智者當
舉耳然道諦以戒定慧三為體則是通之義隨義
公元698年
便也三智謂一切等亦真俗中亦空假中也三破五
應俗中共無明俗破塵沙迷事麤無明中破
微細障理者也。
明本迹者雖巳會圓乃此一世迹而巳矣其以久得
故論其本本住何法而垂此迹有久近文但略明其
不言時節本住三智而垂十迹文有五句初一
本體四明本用迹在其中矣中即一切種智此是
待之中本之體也此亦約迹以知也此是標本體
障塞二邊以下明本用文有四初一標下
三是釋此一句是釋體又是標用何者謂非生死
涅槃此是釋上體相若言能二即是用義即此一句
即體即用此用之即二義即是顯中之即屬二障塞
是覆障二邊是所塞下二義是也下釋有三雖三
只是二邊之義仍寄前來十義以顯此三八種即前
初八是也皆言謂生死能障使不得涅槃此釋非
直此文不可前來諸義更不可會也今謂八種
能障之法涅槃是所障也八能道種智常世間
利樂眾生不同二乘住於涅槃故言為障此則密彰
蔽塞二義其中一種能法也謂真智也即前
九十二文合為一謂第九也生死即所障也謂本能
真智斷除一切生死而得自在不同凡夫樂著被
不得自在故名為障此亦遮顯二義在中次第
三義一種能法非障以下是所拘且一能者或見
雙非便以為中今謂不然此謂用體非謂體正
真俗二智而雙用之以持法久住不同其餘聲聞
不為世累自在不同凡夫故是雙用即第十
文也下明所中先簡異前二生死即第九涅槃即前
涅槃謂有餘也障無餘即是正顯所物且迹者謂
勅之令且住守護佛法後佛未即滅身故云
障無餘也但前是相待此明相即思之思之此只遮
二義在中矣如前體時節久近者上文亦為過
去諸佛而作長子固非近又唯佛能知之故可知
此文不言何者是耶皆從八種以下是明其迹雖
作此標不明其義實未可會又亦有乖前數文義
今謂前來數中有體有用然後明迹今此直寄迹中
十義以彰本用即此本用便顯迹義即一釋二義
簡便之美何復加乎。
觀中言例前者遠近求前無此類例指向約教
圓智是矣觀智之義有通有別今從通義故可例
知只修一心三觀能顯三智之德障蔽五住之過能
所皆通須知六義若能如是十種密用亦豈遠哉。
次釋結章如是指向之略列二十一也眾所知
總彰其德也等者等取餘廣不列之者大數萬二千
者也文中為顯其德義通於廣故以等字置於上也
眾是能知識者羅漢等是所知識文但解知識兩字
不釋能知之人以眾則大多勝等三類人上解大
字義中巳釋故此不復更言諸家於此中引本論
釋謂一者王天王所知識二者聲聞菩薩佛聖
所知識近有人初解貴賤大眾所知識後解大
小聖所知識此是眾所知識義知識二字為同
為異如有二義相狀云何文中釋之具有二義同者
二字成文只有一義下釋其兩重差別聞見及形
心也初即自他次即唯自就內外麤細此是其異也
前一家引論初眾解知義次眾便明解識義此即
知淺而識深之異也故彼不更別解知識之義有云
其內德識其外形又遠眾則知近眾則識有知而
不識四句此之三釋初則知深而識淺次則知麤
而識細第三四句還應約前二上明之義可知矣此
既是因緣亦應具四釋並不言今謂文中二重
即是不俟遠求名最淺近世間法世界也既聞其
名復更親見聖人之形即生信敬即為人見其形容
即知有德無過身子見頞鞞即便歎伏故即對治
聖者之心任於真道故即勝義四意明矣不約教者
隨其四種機緣知識即為四別此義前後多出可例
知故略之也本迹者只為其德圓堪能為物作善
知識故為凡聖大人所知識故須此釋宜善思之
滿字者尅體圓也本是自證實得故為滿迹是為
物故云半然本迹皆通四五文從省互故此言之令
知此意本注(云云)觀行如前略巳引釋要而言之
妙達一心三諦如此知見窮理盡性即是真善
識矣此則自他於是矣尚能為他地前況其餘教
者耶。
下釋少識眾文為二初標章示次釋釋文初即
中第二類也下是釋前二即有二別初釋科章立
名義於中初對前章別釋此章之名次體用
兩章之意初據何義呼為少識由對前故前有六
章其四名義最顯故依此呼為多今但此二形前之
多故呼為少既但有此二則闕餘四何故但言不歎
德文闕餘四而但言不歎德者最正要也今謂只此
一言即攝四義何者類中言大名中首舉無生及餘
六等結文自彰故並四有歎德之義一言四其
明矣為顯此義故此言之以此故前為多此為小矣
若形前多此立少名何不形此前名無學此名有學
眾耶一往亦有此義故舊來亦有數家同立此名然
名義不足稱歎解釋雅致所不用前初分章
處略巳明竟。
上是明兩相形以立下是約體用通釋兩章
名之意於中初明自體則無二明利用故二後
結勸明其體用無方不可定執其名失其本體初有
二句上句正明其體無方絕交必先而後
絕謂始則志同聲合曾無間然謂之為交後因有故
而致間棄謂之為絕以此故世絕交之作然聖人
唯道是位凡人唯情是位此則未始有其交亦何所
論其絕而言絕交然此有二意一謂性同而修異性
同故言交修異故言絕明此同異言絕交故儒家
云性近習相違此言近矣二者直言聖人得之
體與凡未修得者本來不同言絕非謂先交而
後絕而名為絕交又雖通含二義正在第二
矣此明聖數量多少數量故有二也此明二眾
並皆是聖德體咸均何以其然者同稟權實又同
開顯與佛弟佛子同類同記同時作佛豈為聊爾
哉故其均等明矣既體德並均用固齊矣體用既並
均等不可語其多小。
特以以下釋其多小二名之所從主即以此二義
所致矣高約自行就化自行上求作佛故言高
利他下化眾生未來際故言遠也特者但也以者
為也引者謂主世之者即是人也又言以者用也正
謂但為如此一類偏好人故多識之言而引致
之故列於前又別為次一類之人用少識之言而引
致之故列於次即是文中不言多識故也藏名故不
名隱德故不歎德退讓在後列此則多少之名
自生於彼非聖體實結云隨順等也若干謂向
二也不可等者執名失實不可莊子聖人
名彼尚猶況於此哉言迹本者權實體用也名
實也亦久近也此意正明體德皆備而用名偏直依
二名則有釋揚喪通圓道達無方乃可為盡矣諸
釋雖為種種題目修非圓明之道未盡善矣此明若
意者隨順世間故有若干適其性世界也既稱其
姓各能發生宿善即為人也各能改其不善對治
也因悟平等之體即第一義矣。
上是通論立章意竟下是別消其文文有位數即有
二別初約位中不約因緣者後品釋題中具以明之
不欲繁文故此不約之也於中有二初直略釋兩句
之文次因廣明五句之義此初四中一一皆須三義
謂體義位今文初一但出體次三但明位並不釋
其義蓋互略矣中阿含云長者問佛福田有幾佛
學人有十八無學有九學十八者信行法行信解
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子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
三果三果向及五那含謂中生不行上流無學
者謂思進退不退不動住護慧俱俱舍云謂退護住
思死不退慧俱不壞法人此即體巳然諸家所釋無
學則同謂第四果釋學人有二一云三果為學
二以七種為學人謂三果四向若言三果別在真聖
若言七種通於賢位今約彼經故作此釋通收一切
中道有此二種人故云爾也然此並約能學之人若
約所學之法者即戒定慧是其體也但習有未有
故云學無學矣此前所釋即兼體位二義君其名義
如後釋品中說通中二重約地以此教正
十地明其位故也所以二重釋者師云初約二乘
菩薩前約三乘共位後約菩薩位且第六
離欲地只與那含果齊第七巳辦方是無學人有
釋云此約十地十度義至第六般若成就
阿羅漢齊故名無學今恐不然以此十地無對
十度之義或恐五六二字傳寫並誤應為六七字也
若那含人到彼即證則以向攝果餘意未詳九名
菩薩十名為佛依名二義自彰不俟更釋他云七
以前有功為學八地以上無功用為無學此別
義也若今圓義初住巳上即無功用也具未具者兩
教總在等妙二位矣。
阿含以下自明前二句仍即含有三句具成五句
之義於中有四初約餘經第三句次例經說顯第
四句三對四明第五句四五句歷於四教以彰其
二十句此明經二義勢數任運有此諸義故初引
經問言學不者若學乃是學人那稱無學若不學者
何故常隨於師佛答意者明其有學而異於學只此
一答答其兩問仍即簡異兩單故即成第三有人
云謂學果上所應行法如慧解脫人更修滅受想定
解脫人只入超越等無漏禪今謂文云作惡
住於善此明智斷也圓即是無學任運而行輔佛利
物以報佛恩故為學非謂修習名之為學故是
學而學也若爾等者此即例經明等四句有標釋結
易知次下對前顯第五句前四並聖位開出前有賢
位既非聖中之四任運成第五第三從經第二
中出四從經學中開第五對前四聖故即顯
出不約四教具二十句只何義而不備具在釋可
以例知未暇文具應知若至此經都唯一妙之五句
勿專隨文作差別解。
次本迹本言法身者簡於非法生身大簡於小
半對於滿士者事也世俗承事於上故也今以大
道為其自他事故儒家又云士者明也別是非
知義理謂之為士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聞始知
終謂之為士故士家字從十從一今此諸人一切
因即知極果故言大士滿字開會半之滿勿作待
對之解以是自行實得故眾生應以垂迹之由故也
雙樹枯榮二種及以中間初以莊嚴四枯次還以
四枯莊嚴四榮然後莊嚴中間非枯無以顯榮故先
枯非榮無以斥枯故次辨榮非枯榮無以中間
雙非枯榮即無常等破世妄計常等榮謂出世
等破出世無常中間非常非無常等表會中道
佛事於此此則從滿施半開半顯滿大滿足
莊嚴雙樹也。
觀中向雖有五句但是義勢今觀且約文故但二也
不緣二邊一切悉中無復有邊何所可緣此言任
無邊故是無能是皆任故是學言此境觀故學無
學經從言便故先學今從義便故先無學上三番是
消位義文竟此下是釋數文但約觀門兼明本迹前
前後皆爾以事數是易知故繁文如前亦以略
明於中初正約觀以明數次寄觀以明其本迹初中
先初標所依二法本次正明二千言色心者即二
法也有人言色心者色即是心以心遍故心無色
不二也此言未知其所從來今謂一切世間中但
有名與色故舉以彰數之本要謂觀此色心二法
十界十如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相性等
諸法即色心界如也究盡即觀也經從極說故云佛
究盡今言初修故言觀十界一一皆有十如十界
即百如也一一如中皆具十界百如即有千界觀色
既爾觀心亦然即二千法故云互舉即二千也此是
妙人之數此法即妙法如此了即妙觀言迹
者即人法也明此二千人本皆住此二千妙法門中
迹示二千人數故言二千人舉迹人數即以彰其本
法故云舉迹等也中間故字應在舉字之上疑誤
下思之思之迹即等者此中本約觀釋仍寄以明本
結會以明迹觀時解亦是其本迹之義也故此
也疏本或作迹即準後釋尼眾數中正應作亦即此
自家身心數法之妙義矣。
次釋尼眾所以先僧次尼者古人有多料簡今略明
之巳如前此不能更述今先破舊科之非然後正釋
初中先別破兩非後雙彰是以顯非初中先破大小
次破多少初例前大以此小名嘉祥作此名也
不用無文背義前僧既大小之義不成此固不
可故不用如前巳明或例以為多小是亦不可前初
六文並是多義故後可以義例今前無其文後無
可以為例故云義亦不可下文並有大聲名故也
通彰今意責前兩非然前僧既有二立二名今尼
亦有二眾既不許他將何以題目今即釋之故云
但是等也一化以此二人為主師也但直依文自足
不須別強題目云何須等也。
次正釋中此二先後先舊釋云俗則母妻之異道
生後之別從此其次第初翻兩名一此中雖
無取下文先舊皆同此翻而並未見釋義未知本
為復出後出家後義並易知若新云摩訶鉢邏
闍鉢底此云大生主此本是梵王名言一切眾生
從彼生從彼乞得因以為舊來取語未切故致有
斯異正名應或未當於義無所不通此即佛姨母
母佛即摩訶耶此云大術亦云大幻即住大幻術法
門有大妙用具華嚴法界品中所明即是善財
知識中之一人也憍曇彌者新云告答摩亦喬答摩
應是性即前瞿曇是也故經中外人喚佛多以此
故是性也此中明四要者愛是樂欲即是世界
令他愛即為人眾生治物除物非道使悟正道即治
義二也本中言智度等者皆謂此中但明本不明
迹今謂千佛下即迹也經云一切導師無不由是
主故二智為諸佛父母今既迹能生佛由本住智
度即實智也應知要是即權之實實無法但為顯
義故實智由本住此法門故迹千佛之母
千佛母出華嚴養育導師淨名華嚴云住大
幻法能為千佛母那智度智度從法大幻從譬
又亦體用也然愛道佛母何得以此釋雖非所生
而是所養具有此德故於大術是親姉妹於佛是
姨又是養育佛發女人出家一化尼眾之主
非有此體焉有此能非有此本豈有此迹故須以為
釋也觀中初文易知後言自他者皆依於此皆為
於此皆即於此宜善思之此即是其本所修觀行
今若能如是修者即其人矣數中闕二釋者以易知
故前多識亦巳略釋必欲更者數是世間之法既唱
其勝主必有眷屬不知多小赴物示聞故唱其數即
世界也聞巳信順即為人也無輕疑心對治也因
無數第一義此故易知也教義例上可知觀中
初正明六千後結彰本觀六根一一皆即三諦不思
議境如理而照即是三觀觀成無復三惑穢理故即
清淨具六千功德廣如後文既表其本即是分極二
清淨也此既表其本法六千人即是其迹此即本迹
義例前文亦是等者明是觀行義也雖彼此凡聖
之殊一至於觀道其致則一欲寄一釋彰其兩義使
文義不繁而自會故作此釋向約真位分極此應通
三以約修德論故。
次釋耶輸初因緣中有四初釋首標子之意次正釋
溫良以下彰其德行十二遊下會通異說初為顯
母德故標於首子聖哲若是知母固非凡故是
母德也名中但翻而不釋其義初就姿容得名
次兼形德以立稱無翻以含義多故舊諸釋皆云名
即此名聞同也新云耶戈達羅此云特舉形容
近遠聞知生育羅睺天人讚詠特舉美稱
相傳釋云乾闥婆女彼生兒為樂神生女為玉如
此與佛為玉女若是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
特舉父母欲得將還明非玉女明德行具四德
禮敬皆等故得為妻妻者齊也以德禮皆等故也中
為溫善實為良敬上曰恭尅巳曰儉四德既同
敬亦等故云齊也下因以斥舊人命章之告以之義
之呼為大小有無固並不可也。
次下會異有舉異問次抑會三引證定是可知有說
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摩那三羅睺即三夫人
所生也此中舉其一也初是世界德行為人
說皆為除疑即對治但有三意勝義即屬本也亦可
標顯母明母子俱聖即第一義矣不約教者可以
前後知故略也。
中有簡有顯有由由中還引淨名者以夫妻同有
愛敬義故皆以妙法為所愛也本住此為所愛迹
以為他所愛也言佛妻者果中說佛子之義亦爾
經云佛未出家時生生八王子等若就義者妻是妙
定佛是妙慧定慧齊等故是佛妻後言願者非但
住亦是由本誓願故也所以願為妻者為令得真法
離世喜愛故也。
觀中具明三妻之義三觀三諦生三法喜即三皆
是妻義欲明即一而有三之義故具明三也又欲寄
通以顯別也又明唯有一子義故以耶輸表俗
一心修此觀者即得三法喜於此經意又即妙
法喜也。
上當分下是總釋也前用四義隨分消釋竟此
更復總彰其要此既總論前文意固不易得記云
自下合明本迹觀心於中先明來意次正釋初又二
總次別二句總明所以明本觀二者以因緣
不可合釋約教理互通今欲主伴共論本迹觀心
便故(云云)。
善權別來意初句明本來意次句明觀心
權中之最故名為喜無一聖不順機緣故云曲
巧無一心所不妙觀云精微隨故曲誘進
巧無雜故精理極故微有云第二明本觀心
為三初結前生後次立章來意三夫以下正釋今於
兩科釋並所未會今於此中大分為二別初標來
意次正辨相初標意即有二別初二句是標此章下
二句是明來意初舉前別下標今總當分即是別也
如無頭陀智慧神通等約此以論互不相故是
別也所以別者為其名別正消文也故更總論者通
論上之二也通論同一迹同一觀行故也上一
人皆作四釋今何故但言本觀明二即具明四將
只是二故舉其宗要以言之也何者前三只是
迹故也何以之前所以明前三義只是本迹對
事本作本迹觀名為觀心故知四要二明二即
是明其四也即如文中種種機感示種種迹應此
感應因緣義明矣具歷五時半滿等以明利益
即約教之義其自彰矣總論本迹即具論二義
明矣不得此意種種異釋於文未消於意未顯雖復
種種亦矣以為次下兩句正顯來意所以總論
在斯以此反顯前別兩義未巧未精故也上句
本迹意下觀心意為顯前諸聖者迹用之至能也
彰其觀行妙極也權是迹用善是其用之極能
巧顯其善能之義有緣斯應故言曲無不蒙益故言
巧易云曲成方物而不遺斯言近矣觀能窮理盡性
故言精極其妙致故言微為此義故總論之也來
如是何不三眾末通有二義出之(云云)應知善
局局彼果用故觀微則通通彼此故出之。
從夫以下是次正辨曲巧精微相狀也既明前之
由義其文即有二別初中先科於中為三先敘乘迹
總論利物道次今且明主伴同他方以此
總結三昧之功初文明本迹所依本地所依首楞
嚴本也示現迹也稱適者明垂迹之意靡所者明垂
迹相更有云初又為三初從論本定難思隨機事廣
今且指陳一伐申迹化之功三以此下結束始
終歸功本定初文者本高迹難以備書但可通途
抑正而巳故云靡所不為等也今觀此兩科釋意
承躡文未能通並所未會今明初本中文三別
初明置遠而從近次正約近明其狀三以此下結
善巧相狀如是初文即是廣略文既言近近是
對遠之名故呼為遠近應知其體也言夫等者將通
言其本迹體用高廣故言夫也翻名釋義前巳數論
種種示現通明力用要不出於形聲即前善
權也稱適等別明其能遍即前曲巧也又種種者通
明能應也稱適等對感以明應也上是通明其迹用
廣遠今且等者標示今之所論且從近略以論也舉
廣遠意在今此且論略近故合呼為且迷從近故
不得割斷雖隨文消都無意趣大經首楞三昧
經明一切示現化用皆從此定此定名性定亦名佛
住處前所明諸經論中皆明此定居一切定之
丹丘釋云有通有別通則入真分得別則第十地
更修百千三昧方得此定此亦別圓之義今此正從
圓道以說即法界體用也文巳開顯住其妙體而起
用也所言廣遠者住此定中則十方三世十界
密不思議故是遠也今且此云一世聲聞形聲
事故言近也既彼廣遠寧可具論故且置之論此近
說呼為直者不亦宜乎
託迹以下先從且逐近下是次主他方於中為六
初主伴降神次若三十二下明師誕質三若皇下
共稟世道四若法下明能所生熟五共輔下更熟
未熟六聞法華明主伴功畢初文二初主次伴次文
師資第三二師示稟世道資受邪化第四亦二
初知所化生次所化機熟第五亦二謂方等
第六亦二初正明功畢次法王下重述半滿以顯
他功云云更有人云此文為二初正明迹化汲引
義次主將下事歸功全發迹初又二初示外次
所化下示內今謂此下是第二正論善權曲巧之相
狀也於中為三初明善能資成如來八種教化法王
以下明其善能莊嚴三德涅槃主將以下總結
顯美舉事證驗此三並是明其迹用善巧之相狀
初八初三即是如來八相之中初之三相
次五即示贊成如來五時之化又初三贊形化也次
五讚聲化也此八即贊成如來八相之中四相義亦
即兼於五謂託胎出王家轉法輪若不成道不能
轉故出家中義成道故即五也若更莊嚴三德
即兼於六相具足亦何事而不備直從略說
云且從近論意在此矣夫為正主必假於伴猶君之
侍臣成美政此中雖皆舉佛意顯聲聞以正此論
聲聞本迹非論佛本迹故人多迷此要只舉主顯伴
舉所顯能後學宜善思之。
託迹者此指佛示現處胎之事狀后者正公
君也又又後也言德亞次於王即是母也準佛譜
引經此具三相初興念相二入胎相三住胎相文廣
不可文具法身菩薩正指諸聲聞人既住楞嚴故是
法身本也其中亦有古佛從多且言菩薩準普曜經
如來將降閻浮有九十九億諸天菩薩共議
生人間又有從他化以下生於人間其數無量又有
色界諸天為受道故下生人間而作仙人亦其類也
言散影等者譬垂迹示現託生同住一本示迹
同如一月而影現百川也言三十二瑞者或言生時
有三十二瑞應據佛譜中生瑞無此事數後文
生時瑞應三十有四今瑞只是相佛身三十二相
金色言金姿姿容質也故佛譜云太子黃金
三十二相即其證矣誕者大也生也言胎質成滿
出生也諸大士者士義巳如前釋還是前法身菩
薩之異名空室須菩提雨寶先云富那有云未詳
所出寄辨即身子通夢謂富樓那或可雨寶指那律
空器而滿百味極珍味故云寶此總表其德相也
有云此中巳明出生諸瑞事並是託胎之事應移
於前託胎下安次第三相不存四天下之處故
言捨國棄金輪王位故指王踰城等即出家學道
踰學之事廣如瑞應等經此不繁述應知學道通於
邪正正中有修有得思之言從師者意道師也業謂
邪道事業才藝儒術如此六藝之流也才
謂能也藝中最長加以才也道儒并達故曰兼通
身子十六究盡典籍然後進習於道即其事也宗
者即彼諸宗不同謂三四六等也各以固執名為
宗匠即師也師中勝者為匠既自通達復能訓成彼
宗復進故云宗匠亦如身子是也先同末異將奪先
老氏云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亦其流也次第四相
此即鹿苑最初五人時也諸大士即餘能化權人也
未熟所化實人也示不受權同實分庭以下
兩句不受之事狀分庭且各據其道法而行抗禮
未有伏從正化弟子之禮也抗是高舉未肯
卑下從順之義易中進退等釋者彼兼明有悔
不獨不得全用於彼正謂當須各行也崇我道
真如迦葉見聞正道未即信證故全生
乳對所顯能故也下第五相此通指四含教也所實
既熟則權能示為受悟速疾故舉兩事喻之上事
解如池中二種蓮華纔遇日月則便開發兩句
可知下舉四人具在前文次第六相方等時文
有標釋結雙標兩緣以此時中小大並說而復以大
小故作此雙標次釋方等法相狀觀此釋中
但釋熟句度義亦自可知故也方等教中雖通有呵
斥而淨名最切此即指彼不思議聲聞聞之大有
耻慕之心引此經下文正當彼之義也法味漸濃
轉等也次第七相初標彼時大乘則通指後三教也
簡異前對三藏也初歷以下此時所說差別
也此正明上大乘體謂一切法大乘故也此明不
般若下是既明共也思之初句總指凡聖因果
即通指三乘挍即別明兼正大菩薩正也小即二
也是所兼也出內取與自他利彼歸巳共即通
別即別偏則通別圓可知並當時被加承命化他
名為巳有下明轉味之義可知此義具如信解品中
所明不俟此繁次下是第八相文有四初二句明
成圓因且論自行二句明成妙果及以化他次兩
句成上圓因後兩句成次妙果成言天性者謂顯
遺體故會天性天性定故父子義成昔結大緣
為真體得受記父子義成定昔二萬佛所方乃堪
記莂孤調涅槃故云獨滅尚無一人獨滅豈留多
人復有人論語父子之道天性也今以昔結大
大道相開謂之天性結緣子名為父子世父
天性相開而於中途忘失大意樂著小法違限
天性曉示之名之為會故下文云我昔曾於乃
至隨我受學天性既會則父子名疑謂之為定言
不令等者謂下至不令一人獨得小法滅度也今
觀此兩釋會之與定只是一義若爾此經只明過去
結緣更無餘義此固不可又既無別初結時說
何等法得成結緣既無餘法還只是說結緣法者恐
無此道理全失此經宗要不可令人取會或曰經親
言文于何隱蔽若爾言定父子經文義巳竟
無天性之言何須加之以會若必加之以顯義
令經無別義過巳如何今謂此都由隨逐世典一言
思議此中正要故致此既不得要雖多散釋只以
何為今謂此中五意初一明理一次一句明人
三二句明行一四二句明教一後二句引證總成
四一起明三要何者天性天然大體一切法中同
有此理故大經一切法中悉有安樂性物所不
知今總為其顯之故云會也會即一同一切眾生
同有此性與佛不異云子唯佛知之常以此化故
言父物並不知今顯示之故云定父子也定即決了
無二即一義也文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文云本立誓願一切如我今巳滿足
切眾即子我欲令即父今巳滿足即並決定了也
決定何但二萬佛所結緣總指一切方是此經之
意幸勿拘局失於妙旨思之思之授記莂使慕果行
因付大乘令其廣運一切此並是行開諸行同入
此行故是行一二句一文義自顯不俟更言此
四並令一切四以成此四故四皆云一如此四一文
分明又與下文諸佛章中一次第不別欲言不是
其可得乎最後一文前後者結證前同一妙義
如來滅度即大涅槃大對於小於小即二乘乃至
一人獨得二乘滅度況復人故大經云安置諸
秘密藏然後我亦自住其中此即皆令入妙
前四一義也皆令得大涅槃即起後三德義矣。
上來八相彰美其人垂迹善巧贊成如來教化巳竟
從此以下結束前五即是善巧莊嚴三德涅槃
此直從前八中後五法輪之上起也重顯成前五時
之時之要義也於中有三初標大意次正辨相狀主
以下後結歎廣引證成初要意者總顯此諸聖者
善能輔成如來大事利益大事在後當釋。
次正辨中即有三別初半即二乘九部之法謂能破
之方繁芿陳宿之草喻於無始生死委積也此所破
世間妄計常樂四倒也此上能成四枯謂四方
枯樹無常等四即所成也枯榮合論始為雙今
正言枯而言雙者似剩雙字利益者免三界生死
得二涅槃樂也此指前酪也次即方等般若
時教也半滿有通別可思而破也獨善亦前獨得
度之義即四枯也即所破也菩薩即出假位四榮
四方各一茂樹以喻出假智利益前二不同獨善
聖人也後用即法華即開絕諸半之滿此中亦有
能所破能成佛二間入滅表住三德涅槃秘密藏
施化異本在三德從苦名為四枯於今開之即
皆成解脫結業本無縛故榮即般若闇或即明解
德之本故報身法身無非實相如此無累不盡
無德不備無理不彰故名三德涅槃一即三名
三即一名無德不攝名之為藏故言佛等利益
道盡極於此故言究竟此前若八若三並諸聖者
垂迹善權曲巧輔佐成佛化利之事相狀如是
也。
下是總結歎廣證成也於中初約迹次就本諸佛唯
有此二皆於此宣示顯說故是教門宗極稱為
妙者良在茲矣初中二句三事引釋顯成前三
身子顯前將功畢聖主前主功畢文云前願
滿如來不久前不久二萬燈明總成前迹後約
略屬對竟身子目連入滅之事恐繁不述並法華
後大經前而大經云能莊嚴正顯此經故也增一
經云目連入城乞食執杖梵志所打極困知宿業
不以神力攘之既甚頓弊遂辭身子而入涅槃
子仍之往辭佛先入佛問何不住壽一劫答不忍見
入滅又苦曾聞說三世佛上弟子先入
今我亦爾願佛見聽尋還本村而取滅度此意皆表
大事終畢故也言贖命謂說涅般竟而入滅也宗中
諸釋皆云大經扶律顯常譬於贖命之寶能今佛法
久住世間故也經云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滅
是人云云藏積此物為未來所謂糓貴賊來侵
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澁難難得時乃當出
如來秘藏亦復如是未來諸惡比丘不淨
物為四眾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
經為欲滅除如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
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秘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
爾時佛法則滅復有釋云大經扶律顯常律譬能
贖之寶令於常住慧命久住世間無有友故大經
云如前所引此之兩釋並未能會於此要固非易得
今誡略而言之仰觀經文應有二義且命二者一謂
如來法身智慧之命二謂佛法壽命寶者亦二謂大
涅槃廣明佛性法身慧命常住不滅廣明法善律
儀遮諸非法此是能贖二種寶重也贖亦有二若
說此經廣明佛性廣破無常明佛常住此則贖佛法
身智慧命廣明律儀破諸邪惡之法能令末代
從善久住不速滅者是贖佛法壽命也故云
毗尼藏者佛法壽命等即其義也此即兩贖之義明
矣如前所大經具有二義此其要也尅而言
只是教具二能只是大經即便入滅
也此豈不其要易後學有心眼者宜試詳之言不久
者雖不定固應非遠故云不久無量義四十餘年
公元769年
未顯實留支法界性八年說法經據此固佛非
遠巳滿足者顯前大願滿也正明開一切皆與佛
本同當作正取義故云滿若如釋定
父子不稱此文如來不久等意釋成贖命之義
唱滅等者明迹門事異故也次二萬者修前顯實竟
起後發本也經云佛說法華令眾歡喜巳尋即於
是日告於天人乃至當入於涅槃初舉二萬三時皆
同後明最後一佛如此例二萬皆然故云爾大經
迦葉佛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
等有大威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畢竟
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既云不說涅槃
法華化道究竟義通二門故是成前起後須本迹
公元698年
者明一化大事於此經也三句初一雙標師弟
二句引經證釋在文易見。
以此以下第三結示善巧事狀如是以此者總指
前八與三也法身即楞嚴本也俯影垂迹隨緣
感也迹臨者遍一切有緣處學無學總前比丘兩眾
也作男只即上二僧眾也作女即次二尼眾也道即
僧尼也俗即上二清信士女也準義士女二眾合
二道眾後今文在後眾中列文雖在後義恒相
次故經常呼為聲聞四眾正歎此經聲聞四眾不今
旁取餘經不相後學必宜思而慎之首楞等者
舉前廣遠方便等者結前從權近巧之事從近以論
相狀如是也注(云云)者有意如向所明也。
總明觀中文二初明來意次正明觀前初巳明此
更明者前是對別明意總今此對前巳得果用以明
末代初心與上所以中明亦何以異後通論一部
別約聲聞眾以論應善明之無得混爾言法身所為
者並是巳得法身起用即前本迹也若不明修觀行
如前妙用即於行人無所利益下舉二事喻之初喻
自無功德之利次喻巳無智慧之益為此故須更明
觀也。
心數下正明觀也有人云人之有心離心數故
附佛化儀以顯扶能成益至於安心識境尤所來
論應善用前多知識眾明數觀中意而通之於此中
為三初明王數相扶以彰觀道次作此觀下寄五味
階降分悟入淺深三至醍醐下明觀極情結成
相今未能曲分具直依文為二初約善心論主伴次
通心論主初中有五初擬外主伴以標觀法主
伴之數次依標數以列名三此十下明觀主伴功能
與外同四信數以下內外法相屬對五十數以
擬迹以明觀道之終畢初中者通從別亦如前文
置遠從近也言數多者將明從別故先通甚多
多故且從要依大乘五蘊論時心數有五十一攝為
六位一遍行五二別境五三善位十一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六此即五十一故言甚
多此即所去之通也且約善數即從別也即六類之
中第三故云善數善數有十如次所列此數不離
王即觀法主伴之義也如弟子等者對外明內以釋
此中用十意也以經論多但約此十人明能輔主首
不過十此十攝一切弟子今擬此明觀行此十若
一切皆轉成於妙道故但約此十也新十一者謂
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次列十數名者師云並依舊新云信及不放逸輕
安捨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初三一字列
後四字結初言信者與舊名義同不放逸者名異義
輕安者謂輕利安適堪任為性舊名喜喜悅安
快亦名異義同捨名義並同慚愧即猗覺名義俱異
二根無貪嗔舊云定慧名義亦別而道理大同
無此二定慧方成不害謂無損故舊云戒名異義
同對舊名進名大同名義不同譯人意別不
和會今此貴在從名入觀故善王善數共導諸惡
以成妙善今準大乘五蘊論列善十一者謂信慚愧
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此十一
也今謂此新舊有四不同一數不同大小異故
二名異義譯人時節異故三者名義不同或由
教本譯人故四與通數之中名參故應所出
故今此從小教又是圓教故言十也論自釋云信謂
業果諦實等深正符順心為性業謂移等三業
果謂四果諦謂四諦實謂三寶如是等極相契
亦名清淨希求義與意所依為業慚者謂自增上
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耻為性防息惡行所依為業
愧者謂他增上於所作罪羞耻為性業如慚說無貪
謂貪對治定深厭患無著為性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無嗔謂嗔對治以慈為性如無所說無癡謂癡
對治如實正行為性如實者略謂四諦廣謂十二緣
起於彼加行是正知義業亦如無貪說精進懈怠
對治善品現前勤勇為性圓成善性為業輕安
麤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謂能棄捨十不善行
餘障為業不放逸謂放逸對治貪嗔癡乃以懈怠
名為放逸依前三善及以精進四法對治故是
不放逸世間所依為業捨者謂依如是無貪無嗔乃
至精獲得心平性心正真性心無功用性業如
不放說不害者謂對治以悲為性是無嗔心不損
為業此十名業因論中稍廣今略述下爾。
第三
意準前可知
下是第四明法相寄外主伴以彰行之主伴也
十中一一皆先屬對次釋所以初正以眼故對之又
轉釋眼居諸根之首又主於東即是諸方之始以類
顯於信是諸數之初入佛法之首故云道元德母故
以當之即其事迹從此入道故以此迹彰其此
德也頭陀是最精進之行故以當之念者正由憶持
明記不忘方能持律故以當之師以會於不放逸也
定是體通是用舉體攝用故以當此二皆即名而義
自彰云皆可解也喜對釋義易見師以會於輕安
數對者皆以會於慚義恐不相應正應會輕安
七覺分中舊云除覺分新譯名為輕安義者論云
身子調暢堪能為性謂棄十不善行除障為業此
文云惡得善放苦得樂義全同也猗是暢適決美
之義與釋慚義都不相關宜審詳之捨義如前此中
直取有住定之即是義故以當之覺者意取
言語從覺觀生故也皆以會於愧義未知其義戒與
前律何以異者戒前通此別專在密故也皆以此
於不害義可通矣大略如是未可曲會。
此下是第五類前外化主伴以明觀道之功終畢謂
妙善一體三寶也即三德深入善法妙善
如前入秘密藏義也文有五句初一總標所成圓滿
三句別釋出後一句總結外化事義可知
下第二約通心數以明觀也將遍收盡一切諸法
故也亦取外化主伴之義相對以明於中亦五初對
前別以標通數次列三屬對其人四明外內之通
別作此觀下五明觀道之利益一一皆對外事以以
觀也初標者此十遍通一切故言大地一一皆與心
王俱起有王則必有所有所則必王一多亦爾雖小
教兩論不同今從其一故云俱起入善惡正明通義
次列十名此中受想思觸憶五即前五蘊論中初遍
行五也此中欲念定慧解五即蘊論中次明別境五
初五所以遍行者論自稱云此遍一切不善
無記心故名遍行所以名別境者此五一一於差別
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故此
五並是通義故今總取名通心數也應知此中新舊
三異一舊為二今合為一二不次第如前三者名有
同異謂憶新名作解脫新云勝解今欲彰於通義
故合為一既合顯通故不同三類次第於次屬對
中又為別次第一名雖異而義不別一名相似而
全別於後自見十名義論中具釋。
今於次屬對中隨略明之於屬對中亦如前先皆屬
釋成也初想者論云謂能增勝取諸境相智增勝
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此即想蘊對
其人者正由想力故也欲者謂於可愛樂事希望
性謂見聞等事是顯樂希求之義能與精進所依為
業對其人言無世間欲者如前妻財等總是世所欲
而欲能棄之固無也頭陀苦行涅槃故是欲無為
也此是真妙欲也觸者謂三和合分為性眼色
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生故名為觸與受所依
為業對其人者下先釋觸義略舉根境涉入略識為
明論義故且言二其人義當於此故以對之慧者謂
即於彼釋法為性於諸自相共相慧簡擇得
決定斷疑為業於諸法中決定數其人正有此
故以當之念者謂於慣習中心不忘失明記為
性與不散亂所依為業以對其人義如前釋思者謂
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為性能[(擴-厂+尸)-黃+圭]善
不善心為對其人其義可知簡異彼離應言密行文
云實者恐抄寫誤解脫者新云勝解謂於決定境界
如所了知印可為性此名與舊雖有少同義全別
對其人者與舊名義正相當故解空最勝故也憶者
新云作意謂能令心發悟為性心心現前警動
憶念任持舉緣之事為業對其人先修天眼
義正當故三摩提者新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謂不高
下平等持其心也舊亦名正定與等持等同此更有
二名相近不能具述論云謂於所觀事一境
性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等心一境是事注義與智
所依為業由心定故如實了知舊亦云正定對此人
者義巳如前受者即此受蘊謂識之領納也受有三
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者謂此生時有乖
不苦無二欲謂無和合乖離對其人者
多聞持正當其義也上略屬對之義如是
十人以下四明其人法通別於中有二初明人
別次明觀法通別初有總標別對結意初各備者標
其自本故為引等標其迹為化次別中舉後二
可知一職所主宰謂一一別法門也次觀法
有二初一句總例同前三一一下別例前通別可知
次例前別亦略舉二餘例可知隨宜以下例前第三
總結意也隨宜者宜何等境界心王心數且言其
十法心即一切心王數也六共政政治也謂修治
也亦擊破也此中即止觀也宗音有三一切音二舌
三去聲呼應從第二音其義如前人皆作切
音未全正實即如故手異端政城野戰音義同也應
知此中並不明其觀相者此義遍在上可以統取
其意不欲繁文不更何者此經正觀即妙行也
妙行必依妙境而起若識妙境心王即為正觀心所
即為妙境妙境能發妙觀如心所輔成於心王
一王所若轉一切王所然故王所共攻諸心而
佛事佛事成佛事心所即一切眾生也政之
心王正觀也開示佛事即佛知見也經云為
一切眾生開示佛之知見即其義矣此意善須知
作此觀下是第五例前外化之事畢明由觀之利益
修也前外事明利益有五味三德今約觀中向巳
三德今更約五味橫竪之異二俱盡矣所以
不同者蓋互觀之異致均也於中有二初例明五
味次例明功畢應知此中五味行非約教也言作
此觀者即妙觀也如向略明此中五味但束為四及
二位二位似真初一位次即真位也真
中無三故為三也然此三義即真位中三觀成三智
轉深三或為破例義立三名不應還作尋常
解亦如前文一體三寶之義今此只是一真體上
分此三也二蘇合者生熟異同名為蘇且取同邊
合之以或但有三故次例明功畢者外內利益極於
此故也初標次釋中正釋反顯正三句初句明
王數同成一妙境智即如云智及智處皆名般若
也次引證心即王法即所無與不住皆明空也所依
於王王自性空所亦何有故無主即是結成
即如唯一妙境智故也此即前觀行精微也以
下反顯亦三句在文易見引經借事例顯觀也諸麤
未盡不成一妙反顯巳皆盡故同一妙佛知見注(云
云)者有意如是上來大論二義具明四義
如前略巳明意。
上來聲聞眾論二義後二可以知故
引言云靡所不為則三眾皆住楞嚴故大經疏明
五十四眾皆住首楞定則一一皆能三種本迹既
明其一後可以知故不俟言又前明本迹略有
二種久遠及以適得具如前文明聲既爾
亦然明本迹即具此二後亦然又明觀法
心王心所下二亦然隨約其一即顯其三可以
得不繁文
上來總別並是釋聲聞眾竟下是釋菩薩眾於中初
泛對顯來意正科釋初論問意者菩薩二種
出與在若出家菩薩即在比丘眾中攝若在家
薩即在俗二眾中而今既巳列四眾竟何須更復
別列菩薩此以大教對小作問小教初不列菩薩
故也答中初句此則不須別列次句此則說別列第
三句正酬其問以此故須別列此是論中料簡大品
之意泛爾引之未是此中正意諸家所釋亦不引
用舊有云且如發心求佛之言亦通故也又有釋云
所以菩薩眾者凡有三義一者為證阿難聞經可
信謂其若共小乘之人聞大乘未足可信今共大
人同聞故可信也二者為顯佛位尊勝故三者為
顯是大乘聲聞經初無菩薩故今謂此亦通途
大乘意未是今經之意今之意者正明所開所會差
別之類數也非直開會聲聞並開會諸菩薩等故
次明之乃是此經之正意矣義現於後約教中。
正科釋即有二別先科次釋初六章與前聲聞
多識名數並同體則為異雖異而同皆一妙故應知
四句無方又初釋類中具約四釋初因緣中有
章示文次具出梵言三正釋初言類者氣言其
體即聲氣也類語其同即流輩也知六句尅實只三
前比丘中說出之即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義
上比丘中略巳明也對於前後彰是此一之氣類
前合三義簡去三顯於三也謂簡小顯大簡尼顯
僧簡俗以顯道也亦如前巳明此中亦具三義一簡
俗故名菩薩二簡二乘故名摩訶薩即兼簡於聲聞
之類故即亦具三義為此三義標類也。
向來略釋標氣類竟次具出梵言於中初具出彼言
次明現文從略什師略之人嫌繁略所以二字
略者也略人應不獨於什師且就此文以說若通而
言只應云譯者也言二字者實略三字二字音同
以字從音故云二也此中略具多少更有異說恐繁
非要故不能述此方所好不隨順方情故略之爾
次正釋者然大論釋此甚廣今文撮要極略況諸經
不同古今諸釋多異今先述諸釋次略明要三正
消疏文初者有菩薩翻為覺士覺有四一應覺二
正覺三覺四令初一斷德次二智後一恩德
士有二訓訓事二訓治謂覺事而治化故曰覺士
廣如別釋摩訶薩翻為大覺十地論解大義有三
一願二行三者利益菩薩起願普及法界不同二乘
自度故行大者無行不行一切難行修行
利益大者菩薩願深行遠所有作為眾生界故
由是三義故名摩訶位者真諦十行以下菩薩
雜二乘心故十向以上摩訶薩捨二乘心故又七
以下菩薩行雜道故八地以上摩訶薩行不
道故文似脫誤前是智慧行後是慈行前自利
行後是利他行前凡夫行後異二乘行非凡夫
二乘行是菩薩行也又有釋云道是無上遍知
果道也薩埵眾生為求果道故求道眾生
道士以後邪外盜竊不欲為降避之故言眾生又小
乘道劣從教為名中乘小勝從義立名大乘為勝從
果德立名初二非是中道不為道稱復是中
道故其道名摩訶言大依十地大有三義願行
度生與前義同大眾生也又二乘一名菩薩二
名者二乘但能超凡大士德逾凡聖凡夫不求
二乘但求小道故攝大乘論疏三義釋之具般若
大悲故具定慧方便慧故具智慧福德故故
立此二名也此即內得道正觀故依德立中道
名也新云菩提覺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
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又覺所求果有情自身
三菩提有情者故名菩薩菩提是所求薩埵
勇猛不憚時處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
大也今此菩薩位居八地巳上為間前小及二乘
位故言摩訶埵依論大義有七如後大乘中釋上明
諸釋各有依據同異可知佛地論曰謂諸薩埵求菩
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小故須復說摩訶言又緣菩
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
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精進勇猛求大菩
提故名菩薩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
摩訶薩言今謂論此三釋最好一一皆有大義
為簡小故次為顯自體故三簡下顯上位次第
固應爾論中又更別釋大義於此讚說菩薩德中
顯諸菩薩三大事名摩訶一者數大以無量
二得大謂住大乘乘等三者業大謂能息眾生
苦惱故利樂有情菩薩業(云云)。
今略明其要者先菩薩摩訶三合二於此三中
各有三義所以然者以經論人師有此諸義故
初三者初軍從所為名謂求所度故第二能所合
名謂所求之法能求之人故第三亦從能所為名
但以於能上加勇猛大士所為所為自他
初所必有其能者故有次能必銳意自他之事方遂
故有三故初有此三義大有三義者如前兩家
地論明願行利益三種大義是也大義固多此三要
三合前二三義者如前兩家各有三義合釋於
是也依不空神變經亦合釋有三義具述之既
各有文義亦並為要故略述之。
次正消者疏文有三謂合翻合釋合結翻中有三後
一古不易前二不同初一有二謂道也覺也古翻
為道亦翻為覺新專云覺菩薩有四舊云眾生亦云
新云有情今此云心初二者道是諸法真實
理能通一切為物所依所行也覺者智也能知一切
無所不了達也或謂各得一義未是圓通義不然
何者舉所攝能稱無不圓備不應偏固或曰梵云
末伽此翻為道梵云菩薩提此翻為覺今言菩提
得道雖然其義便故其宜矣或曰若為覺者與佛何
別此甚別也具云佛駄此云覺者若云菩提此直云
覺此則人法不同今正從法不關人故云爾也是
二義並當可無不矣次言四者今觀雖四名不同
莫非一義所謂人也何者如文所釋只是語其能求
之人及所度者故並是人義明矣舊云眾生新嫌
義濫故為有情雖簡而顯義未彰與經中所釋相違
故近譯證契大乘經注云薩埵此云眾生亦云有情
經中具有問答眾生義故義並宜不應偏執
言士者詶義如前今謂即以自求覺道士故云士也
又士者明也能辨萬事始終也今此且爾了達
萬法事理始末也此名義最雅便世不通用惜哉
今此所言心者此是慮知之心非謂精要堅實心應
知此心具有自他二義自行智慧為心利他以慈
悲為心故心最要雖非正翻義最要當前三莫不
由於此盡其實故此四釋並是人之義矣摩訶
論翻有三義今此直言其大以是正義故又能即餘
二義故也上是離翻其名下即是次合釋其義而有
二重自他也應知各具三義自他皆具三義
諸人等皆求即能求之人求即薩埵及心一分
也度博大道即所求境即覺道亦無上覺道佛果
也以廣愽釋大即摩訶中一分義道正是所求大
下之物此前總覽三義自行上求佛道也下一句
總覽義明化他即下化眾生也謂此諸人等又能
以此大道成就利益一切眾生此中亦即具三義
知下總結者正從此二義云爾正是此等體類
故是明其氣類也宗中有云此釋於三義中但具初
一闕二義今謂雖言具一一亦不成何者初一
所今並言能如何初一此人亦都未曉初一之義
謂何但具一即具三義何者三義只是自他如向
所明自求為他即初義自求大道之人即第二義既
大道大利非勇猛者焉能致之故即第三
一即具三何初一況復一又不成亦何但具一三
乃具三三耳何者三大不出自他之義既明自他
三義故即攝彼大三三釋二中三雙謂二智福慧
並不出於自他前既約自他一切皆攝盡矣三三
九種一言蔽之豈直一而巳哉思之思之此既因緣
應明四意諸並不釋亦可總為自他即世界自求大
道即第一義為人須生善滅惡即四意也。
次約教中四初舉通標別次列其別名三隨名解釋
四總結也言多種者謂四五也列雖但四義即兼五
而言偏者不同餘文餘文偏即通指三教今此意者
者別也此教三人修行不同對此通義古人
呼此名之為三乘別教即其義也委釋四名義如
四教中非此論也次釋四義兼明五味初中初一
大論次三並引大品以經但明三種不復更明藏義
論釋彼經引初以對顯後三義故迦旃延子即發智
論主名也彼論廣明菩薩六度行相及滿時節
大論在後欲以衍門斥之故先具引之也此欲以
是今總明彼之意也血者總喻世間邪惡人法也乳
者總喻世間善人法也大經凡夫如雜血乳也此
菩薩自斷惑六度萬行都是有漏善法正在於此
也此既不同二乘又異於後正以此義之故獨受
別之名故為初教也其六度滿相者論中甚廣今略
指其人者如尸毗王割盡身肉以救一鴿而無惱恨
者檀滿之類也如須陀實語而就死無怯懼者尸
羅滿之類也如羼提仙人在於林中為歌利王割截
身體而無嗔恨者忍辱滿也如好施太子抒海求珠
施於一切以得為期不懈癈感天助精進滿也
螺髻仙人得第四禪入出息斷坐於樹下鳥巢
其髻而養子定起恐其母驚不來逐劫入定待其子
飛去方起禪滿也如劬嬪大臣為息諍故分閻浮提
而為七分城邑聚落一切悉使均等無復諍競名般
若滿此並事非得理也次通中言與相應者此云
一切智即入空智謂了一切法皆悉即空與空理相
應也意云從乳入略者合有漏善成無漏事即理故
也次別中即從出假名發心也依空理體而起利用
淨土化主也又引淨名者有云證道同圓故不思
議教故受哥屈今謂從空出假為酪成生次明依正
稱悉巳證中道而復受表教非頓初心不能即證引
生令熟正意於此結云生熟次圓中發心即真
謂初住以上此是圓聞圓證之人也以此三文相次
而說故是後為前前也下文下引三文有人
此為釋疑故也疑云志求作佛理一實豈有多途
故引釋之既聞巳除故應有多種釋疑明矣今謂前
云多次列次約論約經釋之明約論既說如是
是有多種明矣故知昔教有此四別而三是權一
則是實此是相待之義未明絕待此下連引三文
顯此經開顯唯一絕無復餘三不得速其旨首而
強作異釋固為未可菩薩前三權也聞是法絕待妙
法也疑除者信知無三唯一圓妙同證入也又云者
向是約教此是約行下文名為因也此文且有三義
向者同又向是明權人即實人此明權行實行
次引大經例顯即明權理即實理教在其中通明
四一義也此亦有三與向義同以權未實故有希望
總結云四者且對標列及釋故通略論有其四種
向所別三文即無四矣。
次本迹者雖復皆圓而復有遠近故約此釋於中初
通明本迹高廣次拂近明本久遠初中即有二別
明本高總標難測即不思議也下別約兩位明難測
其中補處故云等覺或有古佛故云法王次引
事驗且彰等覺故云隣佛而不證法王者後釋名中
自顯所引華嚴云經無此文或云此據舊經不得
言無今謂既云出何不引來若必舊有新不應無
二並未了待當披撿然義可通文急要如此故是
高義也明迹廣者三業無方以輔化也三昧心也
影身也下是口也即三密輔贊也諸經論盛明
其事豈此能言故云不可言所以以下垂迹
所以垂迹者正為引權人令入實也物得入實則
化息矣有法譬合璞者玉未理也理竟無復槌玷謂
之為停義亦通全未理也為受用具謂之為器今此
通言不必在玉以言槌玷故也通言一切可以鍛鍊
琢磨成謂器具者也總喻四味機緣調鍊成一味
言化息者迹用極也然其下拂近以彰遠也前但通
高廣未彰久近今此即明之也初正明其本久極
即前或齊法王也豈是今日拂於近迹二時也頓
重結二時近迹也言頓漸昔日抗行開會
之同不二也此之一言義通今昔皆作一解失之甚
舊學且猶迷之況於宗後學宜深致意。
觀中具有三義大道心也中邊三諦圓觀觀境
遍故名大以此為因通至大極果故名為能通也五
即是塵勞即是心識令人處處受生故名
眾生妙因果成無復五住因果云破也此即妙道
氣類之觀也須六即故注(云云)。
經文私志記卷第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