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68c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二(从释文方轨尽如是因缘释)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自下是第四释文方轨此经名为妙法旨趣玄旷科
判虽尽其要解释须得其方此经名为妙法如上科
判妙旨大略可知将委明之非其妙方不可故次明
方法方法既妙不先统会随文难用故仍先委明之
此经特须馀可例识故此须辨馀略不明不然幽微
之致何由能显故须明其方法阐幽致之方既其玄
远若不预先辨释直尔随文无由可会故须先略明
其相状此经特须馀文仨可故专于此委辨馀文可
以准知故馀皆不先论之也于中为三初标数次列
名三随释初言帖者帖谓配帖即附逐随文销释也
又帖谓委帖即是消息之义谓用方法随文销释使
文意通畅安稳也为四即标数也或云此四正是方
法之数先标为次解释作本或云是标能彼四之数
次即列名故也或合云标两法数也义并可通今且
依第二义谓今明帖文方法为四也思之列数为作
本所以用四之意引證更有圣言可凭示相令先预
识通本其体状文不必具其义尽矣故此四也次列
名中此四一一皆通论释文之四谓列彼四法名数
乃至示彼四法之相状即先作此四种释彼四法故
标云为四也次随前所列之四名释其义之相状即
有四别初列数中先正列数次明用与不同初中正
应云列名那言列数馀文无此体例或言数只是名
卷二 第 169a 页 X29-0169.png
如言名数此不然也今谓此中一言似含两义谓标
数及列名也具足应云今以四法帖释经文何者为
四谓一因缘等今略但以一言兼之故云尔也其中
一二三等即数也馀是名也或可列数是总标一二
等是列名。

始从如是以下是论用与之势数不同即向分两意
也思之今依后义用与具否因缘谓通明教兴之所
由也约教分别所生教法之差会也本迹显示所起
有久远也观心明向三种妙用之有因因之要极莫
过是也正令即今行人修以致也道皆即心而具足
宜求诸巳无专外他之事也上列解释方法如是下
明用与势数不同文有三句初明其体必四次明逐
要元方后明贵在要意不繁文墨可寻后文更自辨
释此中初列为次所以引證二释作本次论势数不
同为后示相作本至后自见次所以者明用向四法
解释之所以也所以即缘由义亦意致义也于中有
二初明四数之所以次明四名之所以又初数次名
又初四所以也次此四之所以也由前云列数意在
此也此四法故须明此两之所以此即释名数也又
复因前处中之言而起也初先问者向云始终皆用
四意消文今即仍此作问何不过减专以四为消释
何所以耶匪者非也此一所以之言徵上三义此直
论其通数未涉别名答中三句答前三所以也初答
第二不广次答第一不略三略答专以四意也谓若
卷二 第 169b 页 X29-0169.png
广则过于四侧词过乖于理冗长智者贵理于此乖
长所以不好习行故云令智退智者后生晓学聪慧
之人也仲尼云后生可畏故云智也解释本为令物
致其正要锐意习行既繁不行从尔何为以此故不
过四若略减于四则令经之意义不能周悉明显解
释本为显明经之意义既不周显用释何为以是故
不可略减于四此两意者盖互章也复令两义谓约
人约法人有利钝法有略广今约处中人法俱中当
也略既明意不周广是于理过分过分既令智退不
周亦令不周故是互显意矣不然此亦难会此两答
前不可广略意竟此二明不能扬教利物故也甚要
思之思之又初则词过其理次则词不及理此二扬
教无益也下答专以四之所以如上广略二边乖中
失旨于物无益我今处中称理而说令义意章显于
易物可明了学者则人法俱俱得无复两失是故专
用四法不过不减故云我今等也此言出杂心论今
用以显此意此与前明科文体要其势一也前明繁
无二边若过不及问津不贵寄以显于处中科判则
当今上两句明广略则过不及学无利益下明处中
则理无不当学无不可前是通明大体说者皆别释
此亦通论四数说者亦作别解前后并失其宗可惜
之甚学者岂不慎哉上论通数之所以竟。

因缘亦名下次明此四之所以向明但四之所以竟
或复疑云为处中故但此中明若名若数皆是处中
卷二 第 169c 页 X29-0169.png
故此释其疑也用四法不多不少信其必然但四法
盖多何必要用此四是故更有此释所以四者准文
释意正以此并是处中其馀四法不然故须必用此
四释也此四亦是处中与向四是处中云何取别向
四明非多少二边从容中当名为处中此四不对二
边直明其最为要当故名为处中也文中具显非是
专辄自意于此释中即有四别所以约因缘者若无
因缘非佛教义若无约教不能显此经义若无本迹
不能尽此经义若无观心不能显前妙用之义如是
妙因妙果自行化他妙体妙用义尽于此此四要当
更无以过故须特用此四释不用其馀四也初用因
缘释也于中先明用因缘释之所以次更问答显成
处中之义初文约感应释仍先标云谓夫因缘者亦
名感应也此以感应为因缘义虽言亦名正显于即
同是众事和合能生起义故也然因缘两字义有通
别通者相即同是一义别者亲生为因疏助为缘感
应之名专别感是徼动之义应是酬对之名故儒家
以动释感以对释应因缘之名又互通于能所故止
观云或因于圣缘于凡或因于凡缘于圣也感应之
名儒家虽有通义今一向别应专在圣用感专在机
缘今既以感应释因缘直依言次感即是因应即缘
也又通净秽今专净缘起后文正尔然要而言之直
简自行章于化他用故以感应为释何不以感应为
名以因缘释之然此言因缘正本言感应又因缘是
卷二 第 170a 页 X29-0170.png
佛教之宏宗感应是儒家之大要故李思慎心镜论
云释谓之因缘儒谓之感应其实一也故用释标名
以儒释之内外并彰因缘之理弥复显要又会通正
经故也今为显净妙因缘又令两字之义各定又显
圣用故矣因缘释以感应其意尽矣众生无机正约
感应以释夫圣人虽有慈悲妙用利益无方但无机
感终无有应故云虽近不见有则必赴故云远而自
通言近远者此下文云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
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同在此土灵山
无机不应故近不见虽在十方有感应必会故远而
自通又若无机虽在同居而终不睹故虽近不见若
有妙感虽在寂光而必赴会故云远而自通也慈善
根力大经十四梵行品文也初修一切善行以无缘
慈悲普熏一切果时常能无方与拔之周故云慈悲
善根力慈善根是因力即果用也此上一物无则言
教不与有别言教得起自者任运利益即无缘也通
者会也易云夫易无恩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此即易道之感应今借此语也此上句举无显有
下句正显有也又下既言有而自通则上若无虽至
欲见而不可得也夫因缘感应并是通谈未即论别
若分两句对于今昔则别而失通何俟更明约教但
正明感应相待今昔皆尔故不应别思之结者如此
一切皆由感应道交言教得起致诸利益若不明此
义则不识圣化之所由徒同从邪无况此妙致以是
卷二 第 170b 页 X29-0170.png
故须用初因缘以释向用感应以释因缘感应道交
即是因缘合会方得事起即因缘义亦所生法也故
结以因缘释也。

向释因缘所以处中之义亦巳略显然未全悉恐后
不达下更问答以委明之初问举所感应事广以徵
处中之义不成起以妙释成也此义广如玄文感应
妙中不可卒具而今略以言之机众即十界权实不
二三业求离得也文中略言求脱脱即求离诸苦亦
即求得诸乐也以此为机感于圣人应而与拔应亦
众者即以感故也起十界权实不二三业之与拔也
此事横竖弥满法界感应一事殆言四法并为处中
其义安在然此直就当文以问不对馀三以向所释
即约处中之义今问若以感应为处中者感应之事
如是乃更成广何有处中之义故也正为显成要当
之义故也若此一不成馀皆非也然感应义广而名
要恐后不达故约义以难名使释成名要以正为释
四名要故也此一既尔后三例然故此一问成前起
后后承前势直释之也此举事广以为难也次引大
经答释此即十四释慈无量文也此并当应之义夫
应是圣人利用利用要以慈悲为本慈悲复由其因
故言慈善根力无量如前明也若案经文或且身事
广多名无量也门即能通出入之要从此起应引物
入也依此慈悲善根之力起无量种利益之事用虽
复无量总要不出神通神通或且在身密对于口意
卷二 第 170c 页 X29-0170.png
之广故云略或总三业之名对于十界权实及以不
二之广名为略也前或未全即尽应义则以此事类
显圣人利用之事虽广无边总要不出于应应对于
感应既如是感亦如之群生求脱虽复众多更不出
于机感故知欣赴之事事虽无量无边撮其枢机要
由感应感应既即因缘则知因缘是佛法之宗要此
义最为要当则此名义处中明矣或曰前非略广二
边名为处中今以略为处中如何或有释云此以对
广名略非是减少名略以仍须至于四故还是对于
二边名为处中义也今谓此恐不然前总论四即以
中当名为处中此别论此四则一一当分皆是要当
名为处中若如所释还只是总非论于别则别当分
并不得名处中失于宗义以文一一皆对广非要以
显要当名处中故故释略字有其二义一者总摄二
者简当今言略者正当简当之义此最为中要于事
无不收于理无不会正当要当之义处中明矣降此
以外馀则无能摄显故名虽同而义有别不可思应
知此章与后三释处中之义有异后三皆传望于前
以简显要此一最初无前可简故直以名事对论于
后持起问答良有以矣思之然此因缘有通有别通
论十方三世圣人三密六尘对机利用总是感应因
缘交合而起别论即此土释尊一代利益之事又尅
实论即此妙经一部四悉利益之因缘也但因缘本
是通论约教本迹方显其别文中或时从别或时从
卷二 第 171a 页 X29-0171.png
通今此意虽即别名义一句仍通善须得此意乃可
不惑。

次明约教所以所以因缘之后复明约教释者亦以
处中故也此复何义得是处中前明因缘当分虽为
处中然则通而未别殊未显于此经之意若非约教
无以能显此义更为要当故为处中所以次须约之
以释此文虽少即含三意初明感应义通次须简从
别约教显别若不约教显别未显今经之意次明今
正为显别故约教以释后结以是之徵约教之义要
当处中则显是故须约教释然此中正明意先因缘
六尘通广非为处中要当今别明此土声尘故次须
此为也然此中须简二意一对五尘二为简权显实
又略但明初义次义本中自章故也然此章凡对三
通以显三别一对五尘二待权显实三绝权以显实
文中从略且显初也至下入文即明馀二不得此意
殊未可会初即约教之由次即正明约教后结也初
言通者遍收十方六尘权实差会一切感应之事故
言通也今论此土声教佛乘感应之事故为别也举
通以起于别故为由别则正显故为正非教无能如
此简显故须明也应知此两句虽通别殊并明感应
今上但举感下但举应互举一边显义齐等又须知
上句有多通义下句有多简别不然不可会也前明
感应虽复广若虚空要不出于六尘权实差会等事
具如净名等说言此土音声者音声即言教也机宜
卷二 第 171b 页 X29-0171.png
不同此土以此为机感故如来以此为应益然亦非
不因馀尘得道但旁少故从正多说故云尔也馀土
亦然甘露天上不死之药譬大涅槃常乐四德门者
即言教也开者显示也谓应机以音声教化利益则
是为诸众生开示大涅槃门令其因以通会三德秘
密藏中也然佛事等言有通有别通谓以此音声为
佛利益众生之事也别谓以此音声与诸众生而作
成佛之事也甘露门义亦尔大经云有涅槃有大涅
槃涅槃既有大小门亦如之虽有通别准约教意本
为简别显此经意则并宜从别也是则权实粗妙待
绝之旨都在此一言中然非约教意亦不与次本迹
初牒文会可以思之。

次明本迹所以次更须约本迹释者亦以处中故也
此复何义得为处中以此经中盛论本迹之事前约
教释者当分虽为要会而未关于远近若不更约本
迹经意犹为未尽必待此释方能尽会此真要当故
为处中故次更须约本以释也文中亦含三意初明
约教亦是近迹次明更须论于远本若不论本但知
近利未识远益经意未了后结以远故为要当处中
须约之以释此三大意亦如前也初虽双牒前二举
由显正正取设教次第缘由故也言权实者权即三
也实即圆也于权三中二浅别深以权名通故须更
别言也今谓权实约教浅深约时即四教五时横竖
之别名故也又亦可权实在昔分流各定故为浅于
卷二 第 171c 页 X29-0171.png
今合会微妙无方故为深深即妙也浅即粗也盖乃
粗妙之谓矣故下文云巳今当说最为第一难信难
解即其义也约教之义固当如是约教虽复显示如
是差会种种功能并是垂迹近事未关本迹长远若
不更论本迹其义未了故次正明以显本文有譬合
引同譬合之言极略虽会此仍前教为迹故作此说
如天上一月影现百川惑者但见百川多影不知天
上一质智者以指示之应知指在于一月须置指以
存月岂可仍专于指而不观于真月乖于智者以指
之意岂可然耶如来亦尔从一远本垂于种种教化
之迹物虽睹斯迹而都不知本如来因以示之应知
迹在于本须王迹以寻本岂仍专逐教迹而不更寻
远本失于如来垂迹利益之意岂可然耶次引肇师
言同正助明于此然彼师意但在体用今在远近言
同意别取言同也初句从本以垂迹次句须云迹以
寻本如是不可但明约教而不明于本迹经意未了
妙用未周则如意妙实始获其半岂可巳乎此极要
当处中明矣故约教后须更约此本迹释也。

次明观心所以所以本迹之后复须观心释者亦以
处中故也此复何义得为处中以前三种道理并是
说彼至圣果上微妙之德当昔之时利益一切之用
然果必有因用须得体能致体用要唯观心故须明
也末世欲致如此妙能唯宜修此妙观能修此要则
为妙因能尅妙果能令妙体致妙用矣不最要妙哉
卷二 第 172a 页 X29-0172.png
至于即时初心行人虽复谈彼未有利益于巳然则
圣人垂教正令一切因以了知自巳心内自有如是
道理推求欣勇进修尅證若不约此以释即于行人
都无利益圣人垂教之旨犹未终极此复最为要当
故是处中以处中故须约此释是以本迹之后更须
约此观心释者方极其致也文中亦含三意初明初
心行人专他本迹无利次明但观自心高广有益后
结以是之故本迹之后更须约观心解言迹广等者
迹乃横遍十方五时八教十界之化故名广本则竖
通三世利益故言高并他极果之妙德于巳初心行
人无所利益故徒劳无极矣徒独也空也高既不可
极广亦不可穷广既徒自疲劳高亦虚成困苦文亦
人法互举耳此明初心行人专前果上两用俱无益
也下引譬显此即华严问明品中譬斥多闻不行文
也经云譬如贫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
如是今引虽略意则兼具今且直约此中释者初心
行人无功德财为贫无智慧德为穷世以不达不用
为穷即贱也又此既譬于前亦可对于前释无迹中
十方广大功德之富为贫无本地三世利益用为穷
终日数他宝者譬前寻专他圣本迹功德也巳身功
德智慧未有分毫故无半钱分也初心行人专寻前
他迹本无异于此故云多闻亦如是也然彼经意正
斥广求其解而不修行之失此明专外习他果地功
德不知自巳心中自即具彼道理非直无行亦乃未
卷二 第 172b 页 X29-0172.png
解彼有解而不行尚失如是况自内无解行专习他
外果用岂是圣人垂教之意致耶若谓信行则可然
者夫论信行意亦不专闻信于外正通闻信内外故
也又信他本为自内知自内具假他外以为缘助发
我之自内故也若欲深信于他先须深信于巳巳若
不深他必不厚若能深达信巳则于他外弥增信乐
即特学或不信此观心之释则自他之信有无深浅
其可知矣今作四释前三信他后一信自信自为因
信他为缘因缘具足则能成办大事利益岂得不约
观心以释而欲专他事解名利既倦掷以别求四句
斯亦可哀之甚矣上明专他无益如是下明但观巳
心则有广大义利照了自心本来具足十法界等一
切因果之法广也皆即三谛不可思议之理高也扣
谓击发感也但修此观即能感圣之道也至人从本
来只为利益一切无机感不遂乃本怀今能作观即
有可应利益故即能感圣应也无穷之圣即前巳致
本迹之圣也高广无边际故也于自内心作本迹之
妙观以发动外巳得本迹之圣应此两句即翻前寻
他本迹之两句也下两句明有利益翻前寻他无利
益也致得也至也能感圣来应也巳利入位之功德
也逮谓及至之义即是證也今谓既约自心作高广
本迹之观感他无穷本迹之应机成致感即是感应
道交获大利益即自證得上来心中本有高广本迹
功德非前数他高广之利故言得巳利也净名云诸
卷二 第 172c 页 X29-0172.png
佛解脱当于心行中求此之谓矣此即本有而今显
现圆妙无方六即事无滥法所以约本迹作观者正
欲摄前三释故也以本迹释具摄前三前二并迹故
也故作本迹之观即具摄前三义在文自显但观巳
心高广即当分作本迹观心扣无穷圣应即摄前巳
他本迹之事机成致感即摄前因缘逮得巳利即获
圆妙利益如前佛事甘露门关摄前约教义也故此
观心即具前来三种功德故知直守自家方寸之地
而获弥伦太虚之功观心之解岂不妙哉。

上来别释用此四法释经处中所以竟也但文中含
义尚多今欲令易解更略助辨然此四释开涉处多
如前所明虽复一一简非且为显成处中之义备论
其状寄在入文故此中极略然所学者不能圆达于
前迷后于后迷前经宗释意并皆不得今欲令玄达
其道于后备处益明略述于前以为玄通之地何者
于四义中一一不逾简显二义若通言之一一皆具
三义且因缘三者一为显诸法之大体二谛三谛也
二为简破世间乖体之妄说二谛义不成三为显成
出世正致最尊胜故即一切权实之教也次三者即
向所生正法之上仍有三也一简通五以显别一故
次为简权显实故后明开权显实故非教不能故仍
有此三也三中三者一明向义仍远近教次明即权
实故后明又即绝待故最后三者一章果用有因故
二寄他以显巳故三明最要动笃巳即自具他能故
卷二 第 173a 页 X29-0173.png
此上下文义并自明矣若得此意入文不难故略述
之可无惑矣如此四法前三是事解后一约理观前
三说他事后一明巳事前三约他化后一论自行前
三说果用后一说因体前三令解外后一令解内前
三外信他后一内自信前三为信行后一为法行前
三为讲说后一为修禅前三对法师后一对禅师前
三异禅师后一异法师略明为此十种所以故须约
此四法解释然每上半何故至三下半何故但一亦
各有其所以可以自思不繁述也然一一皆不相离
则十种皆都异也然一一义其异相者因缘有四义
约教则有四四开会唯一四四五之义在其中矣本
迹之状高广难思大略而言且为四节谓久远最初
中间今日未来此四一一皆有四五开会前约教但
四四成一四开绝此番则有四四而同归一四又于
一一中皆各具四四而同归一四以一一世皆有本
迹故观心总摄于前以前不逾高广故也巳修此观
得此妙能本将致此能但此则而巳矣此并一家诸
文中有非自专辄上来束明意竟。

今更明四互相摄者初明因缘既是至圣应感利益
之事此即总论一切正因缘也故馀文并言正因缘
法也只此一言通破一切外计通显一切佛法无不
毕尽何者外计虽有四宗六乃至九十六种不同束
要而言不逾邪无两种邪谓万法皆从微尘世性自
在天等而生无谓自然愧尔独立具如诸论所明今
卷二 第 173b 页 X29-0173.png
此正言破彼一切邪因缘之言破彼无因自有故此
一言破于外计都尽通显内者通论十方三世一切
佛法若权若实若不二等皆从正因缘起故是通显
一切佛法真可谓一言蔽诸矣如是虽并为正未分
权实差会次约教释委辨施开咸归不二则前所有
感应莫非是因缘也虽并但是近远未章远本次约
本迹会迹归本则前近妙因缘莫非久远妙因缘也
然并他圣果上久远妙事何异于巳初心次约观心
则向他外妙事莫非即心久远微妙之因缘也此岂
遁远乎哉即心而是矣具如前来观心中明因缘既
尔馀三例然约教只是显妙即妙因缘妙本迹妙观心
也本迹只明久远即久远妙久远因缘久远观心观心
只明即心自有即心高广即心皆妙即心因缘随举
其一皆即具四故知此经一部始终莫非因缘莫非
皆妙莫非久远本迹莫非即心四只是一一而能四
自在无方斯妙致者矣上来约处中专释用此四法
之所以而含两意初约中当处中释专用四数之所
以次约要当处中释专用此四法之所以具如前竟
何故约此处中释者中当显数无过减要当明显名
其巧会此意总明用妙方法释于妙经能所皆妙岂
不尽善尽美哉。

次引證者引此经文證成前用四法释也前明所以
是明依义今此引證是明依文有义有文是真可信
立义大要必在此二故所以后复引證也既證于四
卷二 第 173c 页 X29-0173.png
即有四别初證因缘又云下證约教寿量下證本迹
譬喻下證观心初中先引次释言一大事等者只为
应起群生有大机感为说大法令得大益而出于世
故云大事等也然因缘通于大小如前所明今既正
引当文则不从通故言六事正显此经由也亦即名
为妙因缘也若且引通證者即如下文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等故知须约因缘释也此句是明一部
要意经既自作此说则一言一句莫非大事因缘而
起岂得不约因缘解释因缘既即感应故證因缘即
證感应若欲更别言者即正法华世尊所为感应如
是即其文也如是则弥为可信释中先简非次显是
初中言非一等者异故非一小故非大非为令得自
證妙体之用故非佛事不能招致妙应故不成机感
具应简七方便但言人天小乘且从难对大略言之
耳后正释中委悉次显是中言实相者诸法妙理即
无相也正应通言一乘何故别言实相然一乘通以
实相为体故普贤观云大乘因果无非实相从本体
说故也下文示真实相然理非数量通于一切事理
不简别也何故言一言大乃不思议为物假名字耳
又亦非事为令众生同得此法常用此法为化故言
指此为事众生有此大事机感即因佛为此出即缘
此大事即因缘总别之异故但释大事不言因缘后
文具显。

次證教中亦先引次释要初即释尊章中略显实文
卷二 第 174a 页 X29-0174.png
此意者开昔权教即实教也释中自显言当知者谓
决定应知此言意如是也且何者种种法门者谓即
一切声教也法门之言虽通意在于别故以声释之
法门既是声教则种种之言是声教之种种不知复
是何等故以下四明之释此四种诸说不同恐繁不
述今谓微细劣也即世人天之教著胜大也即出世
间三种教也权即总指前前微著实即昔之圆也皆
为者并与也助也佛道者不二圆妙教也筌蹄者方
便也当知昔日所说如是若世若出世若权若实种
种声教不同并皆与此一实非世出世非权非实不
二无有种种圆妙之说而作方便故云当知等也此
是却说昔日施设种种之意然矣何以知昔所说意
之尔者验今之言以知昔意然矣而今既并开会无
复种种故知昔施种种并为而今种种而作方便定
矣又正如下五佛章中皆为之言是也则文义明矣
可善思之勿失宗旨昔权可尔实岂然也斯灼然矣
何者至理无二岂有如是种种差异当知于不二中
作二说者皆为不二而作方便故也此义足以明矣
但人心粗不觉其妙更须略以言之且如不以初不
受大实拟宜即无小权诱引雇作若不引作即不堪
弹斥涛汰即亦不能耻少慕大然后等赐大车付以
家业以是是故知昔日权实并为非权非实不二无
方而作方便明矣又无量义明自从得道以来种种
说法种种得道仍云四十馀年未显真实此经下文
卷二 第 174b 页 X29-0174.png
巳今当说最为第一又药王品中十譬叹教皆对昔
日诸经以显此为妙胜以是道理定知昔日权实种
种之说皆为此妙无异之说而作方便信不虚矣文
中正恐或有不信故更引大经以證成言筌蹄者尔
雅所明并是取物之器名也筌谓取鱼之器邢璹注
易略例云筌鱼筌也以竹为之故字正从竹而不从
草从草乃草名也蹄即取兔足器苍颉篇云取兔之
具说文云取兔之网邢注略例云蹄兔置也又云此
二喻并有庄子也然器具网名异实一字或作蹄说
文作[(ㄇ@(企-止))/弟]庄子云得兔巳蹄作此蹄字世俗相承从于
此故今亦尔然此蹄字乃是足蹄之义非此中意或
有约蹄解者谓张兔者先寻其行踪然后施网取之
此言谬之甚矣正以此字古今通用又以古来字少
相承引此蹄迹之字正应作此[(ㄇ@(企-止))/弟]字谓取兔网如前
所明然取喻随义不同应思其义勿专遂语此之二
字世俗共用以喻言教能显义意即以义意为鱼兔
也今此意则少别总喻昔日教理为今教理而作方
便则昔之能所并为今能筌蹄今之能所并为昔所
鱼兔也如此共是一义若王弼作易略例以蹄兔喻
于言象以筌鱼喻于象意故彼文云故言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
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
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彼释者云以蹄兔在
陆近显故喻言象筌鱼在水沉隐故喻象意以彼有
卷二 第 174c 页 X29-0174.png
言象意三之别故有此异也今若分别以昔施权为
此显实依蹄以昔说实为此显本作筌亦有其义今
应且从通说如前不从别也思之次引大经此即大
经十八阇王逆罪因佛为恶除罪灭说偈赞佛三蜜
之中口蜜文也文云诸佛常软语为众生故说粗粗
说及软言皆归第一义今谓此言义含通别一往别
者以王前煞父深生忧悔蒙佛为说杀父无罪如理
妙说安慰除巳定执有罪之心忧悴此即软语也若
于馀时为不信有罪者说杀定有重罪以对治之道
为众故说粗也如是皆于无二之中为物而作二说
令物同归非粗非软无二法性之中故言皆归第一
义也以是承前为巳除罪之后善荷赞叹故须有此
别义通者通于一代所说尽皆在此四句之中文既
云常故不局此一时若局一时不名常又未尽佛口
密之用又其文中通叹如来一代三密应用即寄通
赞而不失别今正用其通意也粗软即前昔日权实
之教对粗名软软亦妙也即是昔日相待妙矣故云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即其义也
即是粗义也粗即是权权故粗也第一义即绝待无
二之教即前佛道义也皆归即开会也然所归之义
亦正是但对非前二边相待所以名为第一义其实
并教即筌中道第一义教也此义妙会以是定知昔
日权实皆为今日无二而作筌蹄若不约教以释此
意何由可会是故定须约教以释。
卷二 第 175a 页 X29-0175.png

次證本迹中初引三文前二證师次證弟子后双结
尔初引本文先明执迹而不知本迹然我以下正显
本迹可知次引迹中文者此若显说我本之言只谓
如来初发菩提心时起四弘誓愿也若密意者即是
潜显久远本时故云我本等也后文既显久远之本
故即本成以后施方便化于此一段机缘当时虽未
入实誓终令得如巳无异今巳会入故云今巳满足
亦可约经初二句本次二句迹文中略引本也此亦
通指迹中本迹未必尅如下文以且有有本之言故
也又为显通作本迹释故引迹中通途之意次弟子
中菩萨是本二乘及世邪恶等并迹也然其中迹自
有本是古佛迹为九界之化则此等本仍是其迹且
就迹门明其今日少分之迹显其本是大也声闻既
尔菩萨杂众可以意得又诸经多说下文具显故此
略之然师之本独在此经后文方显弟子之迹今昔
仍预显者其有深致下文自显不俟此论结者正为
故皆必须通约本迹以释故须本迹解。

次證观心中亦先引文次释会初即譬喻文末劝信
文也于释会中初且总显如文若一往随文逐事释
者只明若人他时他处闻汝身子所说信无疑惑则
如今日此处亲从我及汝等大众所闻更无有异以
此劝物令必信受故云尔也今释意者谓此经文意
正如此也谓闻外说能生信解即能明了自巳心中
即有如此三种道理是得圆妙妙解此总明也下即
卷二 第 175b 页 X29-0175.png
别明三相闻说开显诸法皆同实相妙理了知自心
具此妙体故是法宝即所闻所信也我只是佛佛即
觉了知自心复有能照能信之慧故即见佛宝汝等
即是大众了知自心真道妙慧之上具有一切德行
和聚故即僧义故起信论归僧宝云无量功德义如
实修行等今即心中德行聚集名之为僧此并自心
一体之三非关外许若见自心之三则能常见外三
不然非常非真所以闻说而于自心能得如此解者
正以此经开会一切无二皆令一切开佛知见只此
一言即具三义何者知见有能有所及以和合不二
诸功用故即三宝之义故知为开佛知见只是为开
一体三宝示悟入等亦尔今闻身子所说只是闻说
此义故能于自心中审达如是道理如此三种遍收
一切功德妙法一部不逾此三如玄义十种三法中
释所以不引馀文正以此最要当故也信为万行之
本故也举此利益劝物信解若如寻常之释何足以
为劝信又复正论从其闻法而云亦见于汝故知此
言止是寄外显内心观若不如此释者不与文义允
会既有观心利益之文若是故须约观心解然经虽
寄身子义通末代一切弘通者也注(云云)者明有诸
意略如向所明也思之然此四义之文盖多略举如
是足以为信不俟繁广故知须用此四释也。

次示相者略示用前四法消释经文之相状也如前
释文法既显便应解释更复预前示相状者然前数
卷二 第 175c 页 X29-0175.png
之中文有两意初列名数次论用与不同上来三重
共论初列名数所以而次用与不同所以犹自未释
故此示相显此意何者前云始终皆须用四意解释
而于入文或不悉备贵在得意而巳而今若不在于
先略示四种相状何由悬得此之意义故今略示以
显前意然后方释此意文未自见于中为二初正示
相后总结劝初中示四种相即有四别初示因缘相
中此文虽少意不易得得其宗则不至难失其本即
其不易每于听仪之次但见巳本以遂末未见治末
以归本从本以理末虽积岁月烦惑愈增今辄寻诸
文意略以聊言之以自释自慰耳何者此文总十一
句初一句标次十正示初言且者对后别释委悉示
此大略总论云且也四相皆约三段因缘在初为本
故云尔也示因缘即感应相也众生以下十句正示
此经三段之文所从因缘而起之相状也何不应总
论一部因缘而引为三分耶思之此文正应为二初
明能起因缘次明所起三分道理虽尔文乃不然今
且依文即有三别初有八句明序因缘次有一句明
正因缘复有一句流通因缘即是三分因缘相也以
序在初兼总故有多句后一因别故不多也序八句
中前七句明因缘后一结由致初七句中有四前四
约三世次一释常疑次一约九世后一释所以初之
四节所以有此四者为约本迹二门故也由来共释
仍有四不可会谓几本迹何以知尔次问何故先后
卷二 第 176a 页 X29-0176.png
异常复何所表何故便约本迹顿乖常体且初者由
来皆共释云初二是本次二是迹次门所以知者释
云文云久远故也今谓久远语通处处有之何局于
此故不可会也又问诸文皆先迹后本今忽先本后
迹释云后第三门亦先本后迹何须此疑今谓后正
约本迹释固须如是此明因缘通于本迹理数自别
故非类也次问设如所对有何所以二各其二何所
表耶皆无以释今谓此实不可通不可强通也次问
因缘义通本迹义别今明因缘尚未得约教岂便约
本迹一宗翻倒都不可会其义如何有云从来不释
后学何能知之疑者尚希焉有能释今谓固当如此
以此之故故四由来不可会也今前三正释如文第
四一中有其三义如后释疑中辨今且据宗以显正
义谓此四节约一乘种熟未成脱三正显此经二门
之因缘也直作四标义巳可解会者更复辨之何者
不约一乘种等则非此经因缘不约此之四节不显
二门之意故约此种等三及此四节以显因缘方尽
此经二门之致前科经文有单有复有通有别通则
单三大科三分别开本迹二门各为三分后结要云
今记从两三段消文正为于此若固前字此文何由
可会如前十难此即其一最为甚也今此正明两门
三分因缘迹门但一本门有三今此四中初一迹也
次三本也迹门但明一世故但一本明三世益物故
有三本中三世如经与疏次第分明岂应不悟都由
卷二 第 176b 页 X29-0176.png
前来科末前之一字致此四即二门三世一切倒乱
譬犹纲领既坏毛自欲不乱者其可得乎故知此中
文四义三意唯在二归宗但一何者文虽四节显义
不出三世意亦为明本迹二门三隔因缘义也得此
宗旨前后承段简而且易终不能惑乱也。

且初一节正在迹门种谓下种即是最初下此妙道
了因种子下文名为将导系以无价宝珠也熟谓长
养成熟即次以诸方便教化令其初种增长成熟堪
任度脱下文名化城止息及资生也脱谓度脱即今
开显咸归不二脱离三道生死此岸度到三德涅槃
彼岸下文名为引至宝所示本所系珠也此即大通
佛所十六王子覆讲法华中间世世所生与菩萨俱
今日发起开显皆佛道此言虽略迹门由致无不毕
尽不得见有久远蒙佛之言便为本殊乖旨也何者
如来往于大通佛所示为沙弥请说妙法闻即悟解
当时彼佛说妙法巳悯于此等不悟知必有在即长
时入定令诸沙弥寻后覆说与其结缘下种及从定
起加复称叹令其究竟必从得度故云蒙佛善巧等
也既言尘点非算故云久远故是迹而非本文中虽
别在序义贯通于于三段则前分迹门三段因缘尽
于此矣种即博地凡夫心中下种熟即且令入七方
便此并圆乘不定聚摄脱者有通有别别即分极两
位通者圆乘正定相似十信位也今对方便成熟宜
约别种义实通也若非此三不为此经因缘以此经
卷二 第 176c 页 X29-0176.png
正为施会故也初实次权后是不二故约此三明因
缘深有以矣若尔此经即无熟义此旨信为幽矣以
诸方便即是法华之能所以七种皆名方便正在于
此如彼华是莲故也故始用法华下种终用法华度
脱中间即用法华方便成熟从本从意无非法华故
也然此且约文别说若义通皆有之宜思之思之别
历三分分别可以思之无烦更述略释初节三义如
是后三节中可以准知不复论也。

次下三节是本门三分因缘本在迹门之后而有三
世之别故云复次乃至三也初节过去所说三分因
缘经初问云从谁初发心佛答我于此土初得菩提
教化示导令其初发道意颂中云从无数劫来悉是
我所化令发大道心即是本地最初成佛教化故是
果时种也其将总名过去近世者补处既不识固非
是近盖望前二最远非望此世以为近也指地踊者
举示證久后二亦尔此是过去有三因缘巳禀法华
三分利益之人故也次节即是现在正禀法华三分
得益之因缘也此节即是向来初节迹门三段因缘
也前全取此此全用彼为对二门故两处出虽两处
出其实义一也故前云今日雨华动地此云今之开
示悟入及后疏释现在益物之文全指前迹门说前
云文四义三正以此矣或曰两脱似同两种熟异文
自分明岂云不别然此望前本初种名为中间若望
第三还是久远即前大通佛之时也迹门成熟时通
卷二 第 177a 页 X29-0177.png
始自中间值其退大便接以方便化乃至今日四味
并是成熟前则通举其时昔种之后今脱之前故并
名为中间此举其法四味并是中间调熟之法故前
四味不出权实如方等般若弹行涛汰并以调熟故
也次节即是未来所说妙法三分之因缘也可知此
前正明因缘竟也。

次释常所疑者疑云此中准于寻常且应通明一重
种熟脱三以显因缘至后本迹门中方可具辨本迹
三世之别何故于此便作迹本之说失于常体故即
释云如文此释是释寻常体势之疑故名释常疑也
言取意者取后本门经文意也今谓取下第三门中
意也所以取意说者凡有三意一为简异诸经显此
长远故二为简异古今诸师释不异故三为成前科
中结从要故初如大论虽广只此初一少分次如诸
家只亦随文少分第三如前显经最要脱故有三意
故取意也诸家所释不异诸经故也为显前来科文
两门三分因缘故也若作通说亦非不得但意不生
显此门是后诸门之本于此别委明之至后门中益
其明也思之。

此前约三世竟自下一句更约九世明之前是约文
此下即约义也以前文中必有此义故也以三必有
九故故前且随于经文大判道理实皆各具三世故
也如是即显九世说法华经三分之因缘也言节节
者前明三世即是三节皆各具三即成九世故云尔
卷二 第 177b 页 X29-0177.png
也何以明之且如经中具明三世即是现在所说明
三现在既尔过未说时皆说三世以说皆明本迹故
也今但现在之三即显过未皆尔故即具九前三既
各有种等三故今明九亦各有种种等三然两三当
分皆各自有因次相望则互为由正如彼子果果子
之义也具如有此道理故云无妨文无理有理有文
自合通故云无妨然三世之名诸经共有九世之说
出璎珞经更有十世如华严说谓于九上更加一念
平等彼明长短故即相入以显事事无疑文成一圆
数故明于十后文当说然三既必有九即必十但非
此中正意故不论也。

次一句释三九之所以亦释无妨之所以也谓如前
所明节节三世九世即念念常有三世九世为种熟
脱然三九之说犹是长时尅实以论故念念思之以
少大相因待故又中间时长乃有无量三世故也又
念念之言即显十世义也思之不知何故如此今释
之仍先徵起谓有何所以故而能如是故云何以故
次正引下本门三世利益之文以释下文如来举此
三事以显如来有此三力故能三世益物然此三句
虽次第对于三世利用而一一名义皆即无方不可
定局如来当时作此名说正欲但于此三即显于九
故举之以释三世即是释于九世乃至念念也以此
微妙无方故云自在说也且如后文所释应知此且
总谈因缘之义若别分别一一世一一种等皆具四
卷二 第 177c 页 X29-0177.png
悉之义方尽其致具如玄文用中及此后入文中所
明也。

上来明因缘竟自下一句结明由致谓由前来如是
因缘之故致有序分起也即是由前三世二门有一
乘种熟脱三机感为因佛为一乘种熟脱三之故应
之为缘以是因缘和合故有妙教序分兴也若以前
通为三因缘此文即应结云以如是等故有序正流
通分也今既作此别结故前不以为通分文然实有
通之义以序正流通后传为由致序最居初故且别
当所起此正论佛当时序之因缘不用灭后集经序
之由致故序分之言正在于别通序灭后自属结集
流通之意不关现在故次亦直牒于别序思之思之
次下一句是明正说由致谓由序分因缘致于正说
故也由前序中发起应闻正说得种等益以此为因
佛应起此为缘以此因缘和合故得有妙正说起也
文中因缘及以所起具足可寻初众即如下文三种
众也希有之瑞即下二土六瑞也颙颙瞻仰也文云
瞻仰待钦恭敬也谓睹非常之瑞皆生恭敬渴仰之
心欲闻具足圆妙之道以此为因佛起令其开示悟
入于此即是为作种熟脱故而说故有正说分也下
有一句是明流通分之由致为起末代种等因缘致
有流通分起文虽偏略亦有由正之义初虽明应缘
即对感因因缘具足也非但等者明前二分并是当
佛在时利物明复将此现在二门中赴利灭后机缘
卷二 第 178a 页 X29-0178.png
故云非但令致通序结集正在于此故知通序属结
集流通利益末代故古人亦呼为流通序良有以矣
言后五百岁者经论不同若准毗尼母论只今是五
个百岁故云第一百年解脱坚固第二百年禅定坚
固第三百年持戒坚固第四百年多闻坚固第五百
年布施坚固今言后五即是最后第百也若准大集
经明即有五个五百岁也第一乃至第四同前唯第
五百云斗诤坚固今言后百岁即当最后第五五百
岁也若单五百犹在正法论文稍局若第五五百即
当末法如此异者或是大小教门不同多依大集经
文为正此据今经下文药王品末有此五百之言盖
是举其末法德渐薄垢渐重圣贤渐少之时劝令流
通为作种等利益因缘故云尔也。

向来略释三分由致如是若直依此说者于文即虽
简易于理殊未通会何者对前明因因乃甚多所起
三分唯一则因甚广大而果极微细故也今明此中
虽直一序正流通之言具含两种序正流通之义以
向具明二门三分因缘故也又何但具一二三只此
一言即具含三种二门三分之义以向具明三世因
缘故也又复何但直尔只此一言仍即具含无量二
门三分之义以前异明三世九世念念无穷极故经
云自从过去无量无边无数量劫得道以来我常在
此说法教化乃至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故也如是方
乃由正相摄因果相当准因知果一言蔽诸故文直
卷二 第 178b 页 X29-0178.png
言序正流通而巳不烦而无不会可谓尽善尽美矣
前结要之从两三段稍文正为于此若尔前但两三
今何四三前是大科其文且为二门各三今是委曲
辨其因缘本门具有三世故也前云取意正以此矣
如是方如此经由致深远利益广大虽太虚空犹未
足以为方岂与诸经由致利益相比类耶如此之辨
释方尽此经之致岂与诸师所释同乎语其复劣哉
观古今释此因缘或取诸经论意或于当文随事逐
语其言徒烦其旨至寘可谓虽有迹迹之心终自甚
为陋矣明智之人固自知之不俟言具今且粗示未
遑委悉此即此经三分因缘利益相状略如是也。

次下示教相者谓略显示此经约教解之相状也以
教有通别若不分别显其相状则此经之义不显故
须明之此经即以待绝二粗之教显于圆妙之教是
其相也然前示因缘缘相亦巳足知此妙但前正意
不以分别诸教为主故此更须明之所以文中广简
诸权粗显此实妙即其相也于中亦约三分以示然
但约通途一种三分不分迹本二三以二虽有近远
之别同是佛乘圆教但通作又前因缘后结明三由
致亦但通言一种三分而意兼含多种如前明此中
亦尔但通言一三即其二三乃至众多三也以蹑前
势意则可知故但通说可矣于中三分各有五句皆
初四简非后一显是所简之非并是五乘七方便也
以此等并是昔日权施引接成就非是本怀不然显
卷二 第 178c 页 X29-0178.png
其无种今正开破故并非也既非此等则是一实圆
融绝妙之教相矣一一所简非中四句皆初一人天
次三三教亦并依常次第初人天中对下三趣沉浊
故曰清升此教即明清异之道故也二乘即小道所
诠理狭对下通大故云小也事理相即故通三乘同
行对藏不通故也不同前后故名为浊事何故并不
为此等作序义如次正为中明之是中正直等如理
之道无二边邪曲故云正直无量义云行大直道无
留难故即正直义也以正直故故舍方便方便即前
五七舍之故无留难此难言舍破废开会待绝之义
在其中矣无上道即真实诸佛所行之妙道也此既
序之所为即是正宗序本发起于正宗正宗既舍方
便但说此之真实故序但为此而不为彼故前云不
为义在于此所舍方便即前非也馀经或明随他等
语或兼或但或对带等今经一向随自意语故正直
舍于方便道也无上道对前方便即真实实道亦佛
圆道若对经名即妙道也既正为舍但作绝序即是
开破前方便法即无彼法无可更为作序故云不作
等也即此显是仍念简非之所以矣下二例尔正中
简非如前前约道明是非此中并约智也前人天即
世间法故此云也则下三并是出世间法一一皆有
譬法萤光除暗照物最劣譬折智观生灭破坏诸法
除惑显理最拙故以为喻下去例知此喻出于大品
故彼经云菩萨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胜萤光虫此
卷二 第 179a 页 X29-0179.png
正行三藏故今用譬藏智灯喻通二乘炬喻通菩萨
悬达诸法即空异彼藏折故云体法星月喻别星喻
地前智月喻登地智以照带教道之权故喻于月今
谓前之两教虽异俱是照空即与别十住义齐即当
一切智故大论云一切智是二乘智别道种智正当
十行以出假通达诸法异前别后正当此位十向修
中未證亦兼此处故正应指十行道种智思之言不
指者不说尔此法也何故不用以序前既为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作序今正岂更说于此等故不指也是
中日光喻一切种智世间除闇明物莫过于日以喻
除惑显理莫过种智此经纯说此智故也若日光现
诸光无用种智说时诸智废会并无故正说此而不
说彼物也。

次流通中字者教也简非四亦如前初杨叶等喻人
天教此即大经婴儿行品文也经明婴儿乃有多种
丹丘总判不出偏圆即渐顿也以彼经宗唯两故也
各复众多今不具述此黄叶即是偏中人天婴儿也
婴儿通喻小善此即最小之婴儿矣即此一文亦自
稍广备述乃繁撮要言之经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
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巳与之云汝金是儿见巳便
正啼哭或以木牛木马木男女与之婴儿见巳皆生
实想止不啼哭以喻如来为止众生造诸重恶为说
三十三天有常乐我净众生闻巳乐生天上便不造
恶而作诸善业经但总合天上四德疏属对云杨树
卷二 第 179b 页 X29-0179.png
譬妄常黄叶譬妄净木牛木马譬妄乐木男木女譬
妄我虽作此对而不释其所以今谓应以柔软难坏
故常形色鲜明故净乘以嬉戏故乐并似于人故我
并非真实不了谬谓故皆云妄也又经但合天上四
德不言人间丹丘释云此中义推应有人中四例常
乐我净文略不出此意正以佛具说人天乘止下三
恶故合有也今取文意通喻人天之教半字对满得
名此名亦出大经并是举喻经中但出能满字谓毗
伽罗论不出能喻半字不知何物古今释者约但逐
文有即释文无便即不言然经并是约譬满字既出
譬物半字何得但法而不言譬固为未了准文字品
半字即是西土悉昙章也或即字母也经自说云以
是一切经书记论之根本故名为本西国俗中发蒙
要先学此半巳然后方习其馀满字故经云先教半
字然后方教满字毗伽罗论以喻先教小乘后说满
教正与记传说西俗法是同故知以彼世间半满两
教喻佛说出世半满两教明矣河西朗师虽亲禀释
涅槃三藏解释亦犹未了今亦未暇具论且知如是
以此半字喻九部小法即三藏教以其诠理未满故
名为半次共别字经论无文但例前后约法义作以
论中有共教别教之名教即文字故也并从所诠之
义以得其名可知通本通正正既是妙并巳绝此等
粗既无此等何所可流通耶经中满字喻方等十二
部此名犹通故云圆满满之字即是大般涅槃圆妙
卷二 第 179c 页 X29-0179.png
十二部也此皆正宗即绝待矣此中五句并言字初
何不云以并随教取文故也下既并是世间之字初
不可云世间字也此三节同指一法何故初并云道
次并云智后并云字此盖以未分共显一致若分别
者即显境智教也或理行教即正说四一中之三矣。

次第又如此者经中次第如此玄义亦尔道理亦宜
然矣此中要意总明三德等诸三法之教相故此言
也然妙教大体不出待绝两种此中言虽似待义即
兼绝者谓如是三分所非五七等权皆即真实实即
是权非权非实而权而实如是四句尽收一切诸法
无是无非微妙无方不可思议名为绝妙是此教之
相也即前因缘至此门中同成此绝妙物矣。

次示是本迹相者此经具明此义今总略谓分别显
示此经本之与迹两时妙绝三分之相状也何者是
此两三之相状耶文有六句显示此相束之为三初
有两句正示本相中间以下次有三句显示迹相后
有一句譬显前之两相初两本中初简却本因所宣
者非别取以下一句正示本果所说者是初中所以
须简因者既言久远初说为本此言通于因果今正
在果不在于因在因有过如文所明是故须简此中
意者正是简他佛也以正禀释尊本迹之化正辨释
尊自说本迹岂得取因中所宣他佛所说若取他佛
其过如文故知意正释也久远行道对后本果故即
是本因三世一切诸佛凡说法华皆有二门三分故
卷二 第 180a 页 X29-0180.png
云先佛亦有等也故下本门初说四句皆云诸佛即
此义矣佛佛相望无穷者凡言本者最初之名今正
为论释尊最初成道说此妙法为本不得更指远因
所宣他佛所说若取宣他所说是则他佛之前更有
佛既云无始岂有穷极非此宗旨故须简却以此正
论释尊之本故也不繁他释更成佛意无穷之义如
大法鼓经中所明未遑述也此句正是简他之所以
也审之无惑次正示释尊本果所说妙三为本相也
有标有释可知妙因始满妙果初圆随感而应名为
最初成佛上中下语即是经中初中后善亦名三语
故也语之与善体同业异耳初即本义故以为释如
此名为本之义自显不俟更广故云意可知也。

次下三句明中间今日未来三时所说虽皆明本迹
而并名为迹并是以后时事从前初本上起故并名
为迹也言中间者除初实成一说之后今日以前并
名为中间也准如下文此时极为长远弥勒补处于
是事中犹尚不及故直总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
法教化而前后不出两时因化之事故今亦且略举
此二以显中间之迹奋迅之譬下文次第正喻现在
益物今以譬未来者以有二义故也左右振捭譬现
将前譬未下文有此二释故前为现此复为未若尔
大势亦具二义何但具二奋迅之能将劫即具过义
此一既三馀二例尔故前引以證释九世良以此也
后文委證永长久也谓尽未来无穷极也问但正应
卷二 第 180b 页 X29-0180.png
云虽各有本迹各有三分初并名本三分后并名迹
三分本迹之相即显何须没本中下并名为上中间
名中今日巳去并名为下是则本并名序中间并名
为正今去并名流通义岂然耶答一往观之实如所
论然应别有深致但未能的知先并不为今诚言之
者盖欲就此本迹三时三说仍即混之以为一实共
显微妙无方之致故也例如无量义经具有三分并
名为序法三分并名为正普贤观经亦具三分并名
流通正以共显妙致故也此例虽不全同亦分相似
如谓不尔请俟高明问此与前因缘中俱明本迹俱
有四番何故不齐答前随经文科分次第经迹以显
本故先迹而后本本中又总不出三世故除今日之
前并名过去此中正论本迹明从本以垂迹故先本
而后迹迹复自有三时之别故离前过去以出中间
各有所以故不相违更有馀异在文可寻不能繁述
次譬双显本迹之相示是明前本迹各定之所以也
多枝叶喻向三重之说一根本喻前最初之一说不
得传指喻于本迹须各定如前说也显有此意今合
之出故注云云问相待可尔若至绝待四句以论不
可思议岂应如是答今正论本迹之相不论本迹之
性何得辄以此难又正论本迹未论粗妙何得辄以
妙义为难又尚未论相待岂得辄以绝待为难此固
不所应矣然世多尔不独一二并由不思直信妄情
故也思之思之前来因缘约教两义于此门中并是
卷二 第 180c 页 X29-0180.png
今日之迹事也前云取意说者正取此门意矣两门
相摄其义并尽但有总别之异前因缘则此论本迹
总取前二以此本迹四节并有因缘约教之义故也
斯为此经本迹之相大略如是广如玄义及后释文
所明也。

次示观心相者谓显示观察自巳身心即自具有前
来所明经中三分功德之相然也云何观察巳心自
有妙经序正流通之义文正显示此义仍有两重初
约三学以为之三分次约三各自为三分初中先总
标次别显且初所以约此三为心三分者解行證三
为要而修行之中此最要故正与经中三分义相当
故馀三不然故须约此三也何者大经以为大涅槃
行之首此经以为妙安乐行之初趣秘藏适妙道何
莫由是故为行之要也由戒能得正定由于正定能
有慧用固与经之序正流通义是同也即于自心如
理观察能离二业过非戒也其心平等寂静定也明
了诸法性相无碍慧也于一妙观心上分别此三如
一妙经有三分也如下安乐行中无著正观能离十
种恼乱戒也心闲静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定也观诸
法空但因缘有慧也皆于妙观心中具此三行亦皆
如此次第故为要会者也总会三义与经三分其义
相似一者由致相似如前所明二者纲要相似如来
说经三分最为纲要今修观行亦以此三最为纲要
三者功用相似如来说经作其三分能令二会机缘
卷二 第 181a 页 X29-0181.png
尽得悟入妙道今观心行亦以此三必定转一切生
死得入秘藏略明以此三义相似故以此三分也下
更别显成者向来总且以此三为三分而未别对故
今更属别对仍约两义初约修行次约法门修行应
约自行法门约用化他即所行所用亦人法也初心
修行必须先除恶次定住后照达故本业经云戒除
形非定无心乱慧悟想虚即其义也利用必先观察
次则入定然后为物除恶生善即如云佛当为除断
是也文云迹者在后事用章显故也以此两三次第
对经三分之义可知于今观心三分正宜依于修行
次第即如向初标及向所释是也此二优劣不者若
小中明三喻如提缚煞贼似有优劣而其必须由于
前前方致后后故也况今此三并妙心行无次第中
作次第说次更约前三中各为三分以有其义更须
此说故也亦如前来辨经三分通别之中通论各有
三分三义戒中前方便为序白四为正结竟为流通
所以可知此约受戒始终以论三也言前方便者以
作白四即是正受故作白前所有方法并为方便亦
可受前方便为序正受为正受后随持为流通文且
通约受时以明三分此既出家别法非此委悉僧人
自知之也次定三中二十五方便为序正坐修入为
正出定行住历于事缘为流通二十五方便如止观
中非此能具知之次更依此经下文所明善人住出
为三文依经中次第言便故云出住三昧此之正定
卷二 第 181b 页 X29-0181.png
于百千中一一皆具此三故也于三皆妙故云皆善
又约经虽美果用约义实通初修以圆妙故也其三
所以亦可知矣次慧三中随文正似空序假正中为
流通此名出本业经经中虽不云即而其次第如此
以对三分于义不便故以中为正假为流通虽作此
对义亦未安何者夫说三观皆云即空即假即中未
闻即空即中即假非直于义未兑亦乃违经次第观
义既其不立分义固不能成若言即不思议故无不
得义者即假亦即不思议妙有何故不得为正经云
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中道岂不即为流通
若净名疏以前二观为序得入中道为正双照以为
流通此义特妙最好而今文意似直以三观即为心
之三分不同彼释今谓若直即名以对可如前之次
第即空中假若随义亦可直如疏文即空假中并皆
妙不可思议故亦皆无不可矣。

问如戒三分此是极少粗法今论妙观何以约此答
绝待之妙何法而非妙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治生
产业实相无违何有此戒如大经明菩萨修戒定慧
三种圣行入大涅槃修戒乃具论诸篇聚修定乃通
一切世出世间修慧乃总生无生等四谛之慧并即
證大涅槃今此正用彼意故约之以明也问以何取
别权小教耶答以大涅槃心修故其名迢永异世人
不晓斯意谓彼经兼明小乘或谓大乘渐教或并不
知权实斯可谓小智见之谓之小渐者见之谓之渐
卷二 第 181c 页 X29-0181.png
愚者日用而不知何足与谓斯之至妙者哉今此所
明并即妙心之行皆为秘藏之因也问何故不约菩
萨戒说答菩萨戒通在家出家今为顺此及大经文
并别明出家菩萨之戒故约此说又复两经并明出
家菩萨三学次第具足以对三分义便馀则不便故
须从别不约通也又此经开会权实故须从微显著
不别论也思之又前初重总作即粗一切今更从别
则遍摄一切戒也思之思之问定中何故约两重馀
但一番答以此经文自有此说名义相广显易馀可
例知故不繁也夫论观心皆托外事以显中心道理
经有序正流通为三分心以戒定慧为三分此则内
外巳齐事理巳尽经于分既三不更各开三四戒定
慧更各开为三者何所准拟若无何名托事显理若
有拟则何等说者皆云趣尔而巳无别准则今谓此
言未了此极有以亦甚近在人自不见久矣何者此
中通别合论则成四番三分之观即拟向示本迹相
中四番三分相也所以然者夫论观解必改前三事
释前之三事不出本迹故要托本迹以摄前三如前
明所以中先明本高迹广次即云但观巳心之高广
即约巳心作本迹之观遍应前三今此亦尔承向本
迹四番之后便明四番之观即是本迹观也又前本
迹之中以初一番为本次后三番明迹同依一本不
得传为本迹今此亦尔初番总明戒定慧三后虽更
各开三品是前之三法此则先张初三以为后三作
卷二 第 182a 页 X29-0182.png
本以后三三为前之迹所以约此三法不约其馀良
有以矣则此复以本迹之义相似故约此三法也以
是故知此四拟前本迹四番以明本迹之观明矣若
能于巳心中研寻此三分者则万行斯在佛慧可开
妙道可会与经三分功齐是依此经观心三分之相
大略如是可以意得不可言尽。

上来四重是初约三分略示一经四种相竟自下第
二总结劝也此中三句初结略以示广但准望下次
劝比略以知广行者以下后明广意不出于略但善
思略自知于广初结略者但约三分故是略示大体
也当用下是尔将向略体入文广解释也如前略示
三段大体如是应知一部经文一一章句皆具此之
四义若解释者皆用此四解释方乃尽其义意故也
言而退者经末文云而去去对于来退对于进乃有
多名可以意得也只是经毕而退散故也此句总明
解释一部大体势数应须如是也义理体势虽尔但
可比类以知其义不可具载于文则甚繁广故示后
学可比前略释以知广意不可律法分别于文则难
难谓于事繁广故也如何比略得知于广以经文虽
广更不出前略中四意故但勤思前略四意则一部
广文无不通也故云行者善思量之等也语异谓一
部言语广别故也意同不出前之四意故也下举两
事共譬上异同相可知辙车迹也咸字古来亦有直
作此咸谓同会于海与上共字义齐今并作此咸字
卷二 第 182b 页 X29-0182.png
意取会海同一咸味即是会咸其言似例义并通也
前列数中次云始终皆用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一
二三贵在得意若不得前略示四相可由入文不具
而能得其意耶故知入文不备而能备得意者皆由
略示四相之功故也是知略尔四相乃为一部略得
意之观格故前呼为释文方法即在兹矣此即释前
标中不备而能得意之所以也是知前列数章中两
意为次三章作本以次三章释前两意明矣如前所
明若得此意何但于此一经得意乃至诸经无不识
其解释之大体故此略示四相乃为一切解释而作
牒样者也或曰此之四释独在今经亦通诸教答此
义有通有别在后当辨。

问前分一部为迹本两门又结要云依后两三消释
则因缘一种消释文义灼然须通始终迹门权实差
会正须约教分判本门所论远近专在圆实是则约
教唯应在迹近远专宜在本而今约教仍通于本远
近又通于迹此则释文与科文相乖如何通会答意
有通别科文显文起尽别故从别释义显义通故从
通本门虽论圆实以本迹远近近名义仍通于诸教
故须还约此教对显即对非以显是也迹门虽未明
于本迹及开显巳此迹并从本地而垂垂此迹者寄
以显本故须一一约迹以明本也若迹不明本至后
方明则但识总意不识别义本若不明教则圆本迹
之义未全光显故须约通明也从前科文识总依通
卷二 第 182c 页 X29-0182.png
释义识别文义并存总别兼得尽善美矣若得此意
其馀一切可以准知不繁更述晓此通别文义无碍
方可与论妙致不然未足与议或曰万法唯心直览
经之大意明心具足诸法以一妙观观之此则修行
自足简而且易何必须作如是别别历事岂不繁难
之甚释曰此乃常情谬妄自生此惑未晓他意世人
多尔今为明之以杜迷谬何者言观心者谓约观心
解释经也总明四义释经前三约外事解此一约内
心释谓自心中分别显示即有前事道理通会经文
之义令初心行人于自心中常作如是观察修习进
趣證得其道如前所以中明以此名为观心释经非
谓直约自巳心中以论观行殊不晓他名旨何得辄
作此难若直揽意以修观行即如止观一部是也其
意各别不应此疑又若总妙即玄义中是也或曰既
有止观应说直依彼明即足何更此繁此犹偏见一
偶未达圆方之意何者物性不一或乐览意修行或
乐弘阐经文既两存好不同又并同遵圣说何得偏
尚乖损不轻若今弘宣之人专从事者如前专数他
宝都无巳利古今偏多此失而今一家有此两门无
所不会又如玄文约观解者即约心释经名此中明
心以释经文如此名文总别无边事义即巳心中本
来自有但若不说终不自心今辨示之不逾一念可
以观念欣勇无有疲叹岂应却谓繁难者耶或曰观
解既要若是如来当时何故不说然当尔之时若感
卷二 第 183a 页 X29-0183.png
若应皆不可思议才于影响即达妙音岂俟繁委今
时种种了宁提诱犹尚不会虽复不会不可不委论
也然则经中何者影响之说即如前引證中略引譬
喻所说是也又如下文如来衣室座三并即托于外
事显内心中之义以如来具有外事之三即寄以显
内心三义此并即当观心之释不可还约事解赖佛
特自释不然后人还应只作事解又不可谓佛一向
无有外事之三一类之人见佛当时有此内解便并
废外一向内合此并若过不及失其中道之义又如
净名佛道品中普现色身菩萨见净名室空无诸所
有便问父母妻子眷属等皆何所在净名具为答之
广如经文如此皆说外显内岂得专内专外以释如
此等类诸经甚多不可具述如此约心显具外事之
义甚为明著岂直影响而巳又何但佛说儒亦有之
如记传云东阿王登高见桑人以钩凿去树之蝎王
曰于人亦有蝎乎大夫子华对曰富而慢贵而憍斯
亦人之蝎也严师益反其亦为钩凿也王又见农夫
私者顾谓子华曰夫煞藜莠而养嘉苗彼农人之私
也君子亦有私乎子华对曰修正性以政恶斯亦君
子之私也释者云仁义人之嘉苗贪吞人藜莠也此
并因外以显内内有外事之义矣其类亦甚不少又
如列子外游内游之说(云云)庄生辨剑之谈皆因外
以明内且彼儒道世间外教尚寄外以明内况以名
内教而不约内专尚外事解邪此并约心解之流矣
卷二 第 183b 页 X29-0183.png
若得此意岂直心中有于经中诸事义理触事皆可
类之通之是则触事皆求诸巳不专区区从他外事
是则观心之解最为要当人惑以为繁闲者以此则
知其人于道之怀有无浅深其可知矣世有守井居
者贵而勿论其有讲说大教之人惑既衰倦则绝弃
其生所事业别求一四句偈以为修道良以不得此
意致之然矣故知其所讲说专数他宝自无微分信
矣悲哉若得斯意解行自他始终无以易其辙矣异
人忽闻斯言作色而谓余曰子虽道有斯法吾且未
见其人既无其人徒矜其法亦奚以为余应之曰但
论其道余何所矜然君子不诬于十室子且未窥其
门又无智眼焉能知其尽无人耶又纵无人仍有其
法无人有法岂不愈于人法俱无者耶子谓无人法
非妙者且如世中亦有高逸之士出家人中虽亦多
有不逮彼者岂以人有不逮而谓法不如彼于世之
法耶以是故知无人不妨其法妙矣子又谓纵有其
解亦不能行者此亦诬矣夫有真怀于至道者明道
若昧进道若退伪于道者则矜衒之于世子亦何能
知其尽不能行纵不能行且有深信妙解佛深悦可
至不可易如有目无足虽不逮于目足俱有岂不胜
于俱无有耶以是道理知此观心之释殊为要妙但
人心粗浅不能知其深妙谓为寻常等闲习此宗者
不可不致意也如上简显观心之释义巳分明故不
得专以止观为例故止观中亦时约观心以解又不
卷二 第 183c 页 X29-0183.png
同诸经论唯心唯识等观故亦不得为例以非其类
故文并不言之幸详慎之勿谬宗旨然一家解释与
诸家有同有异同谓经论之中名相等事古今共所
引用异即前之四义古今不明者也然名相等事既
世常谈委悉又是末事非此妙宗此经绝而不论故
今亦不备悉或指如常所具四义既是世所阙辨特
是显义要方又是此经之主故今委论以极幽致然
学道者必务本本立而道生世人以名相等事为美
谈至如辨妙宗法以成妙人则都不惜意斯乃弃本
崇末尚非儒要况谈佛教况释此经岂其然哉后学
者多不究此等诸事由然故须略言之也如上所明
若深得其意则知一家以此四意释于此经则知此
经此释真妙绝矣但恨知之者希则之者贵矣或曰
既真妙绝知则希贵者何敢应之曰唱高和寘岂不
闻乎然既钟子之德察颜生之错僧不知伯牙之韵
高深仲尼之道忽悦固其宜矣亦奚怙哉其有识高
深达微妙者崇本务玄之士则自知之矣然经有略
广两说今之解释亦尔上来四重共论四义虽辨释
经方法而即巳是总略释一经竟次后随文消息即
当广解释矣。

序有通别以下第五入文解释谓即正用前所明方
法通前科判之文以帖释也初释序文准前科后结
意即正从迹门而即兼收于本以通序文一向通本
故也于此为二先述论科次正释今文初中先述论
卷二 第 184a 页 X29-0184.png
次今意然法华论科此品文古来今家虽不述用近
代多以为释既是本论又即盛用不可不知今先略
述论意然后正释疏文论云此法门初品明七种功
德成就初从如是讫于山中序分成就次从列众讫
于尊重赞叹明众成就三从为说大乘讫于护念明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四从说巳入定讫于众喜明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五从放光讫于起塔明
依止说因成就六从疑念讫于发问明大众现前欲
闻法成就七从答去讫尽品文明文殊师利答成就
初之四句通为后作由渐故名为序正明所引诸同
闻众数类德仪故名为众若未说无量义经则说法
华时之未至若说则其时矣故名说法时至说以趺
坐依止三法谓三昧器世间众生世间即依止内德
净土根缘故名随顺威仪住如来将然智炬光耀身
光所以舒相彩于眉间现希奇于城外大众睹而渴
仰如来目以说法故名为因众既睹瑞莫测其由陈
以请问希矜幽致故云欲闻法也妙德詶请为决其
由故云答也七别所以略示通称功德成就其复云
何馀家不解唯慈恩释云成就是具足圆满之义欲
明序中具足七义七义圆满馀经所无故云成就今
谓若尔后之五事义则可尔前之二事以何为胜如
摄论明深密经佛地论朋佛地经于主处中皆明主
有二十一种功德处具十八圆满主处既然馀事例
尔则彼更为殊特此二何足以胜馀经况复馀经序
卷二 第 184b 页 X29-0184.png
中诸事更多奇异又论释初序成就云如王城鹫山
胜馀城山显此法门于馀法门中胜然不独于此经
馀经亦于此处说者多矣又论主作十地论解十地
经明第二七日于他化天说用表十地法门胜故于
最初时胜处以说何得复云此处胜馀处此经胜馀
经故如是释实难通会若以初二从于后五故为胜
者然论所释后五立名释义亦复未能全异于其馀
教故如前释理未通允未知论主之意其实如何今
谓若云此七共能成就于正说则正当序义通诸经
理无不会极易明了论主之意或当如此若直依前
实难可会必如前义一途意耳又论独以初为序者
或云七义通皆是序从初别受序名虽作此说成立
犹未既通何以从别慈恩释云始述通由具圆满故
偏得序名此意以初以总故别当名义近之矣然西
方不尚科判章句故论主随方随时逐事粗尔若于
此方今时则未为当故近代释者虽先述论科要复
束为二初二通序次五为别故知未当明矣以非要
当古来今家并不从用良有以矣略述如是后学可
以详诸。

次正释疏文者于中初科文次示文三释名四随解
释初中又二初且消文次约义料简言序有通别者
正谓就初序文有二一通序二别序以易从简故直
云尔还束前三序义入此二文初即次序次即由述
序也释名从义故即为三科就文之起尽故但为二
卷二 第 184c 页 X29-0184.png
以次尔两又分齐各齐其处者若作论科则初文应
说别五之初众集序也近代多用并乖佛教故今不
取以初是佛最后嘱令一切经初共安此事并齐于
此故是通次是当时正说前事异于馀经故是别也
次释两章名者何故名通诸经之初共有此事为證
信故何故名别其事不同时为表发此法华经故也
而言教与经者有通有别相即但互举之显异名耳
然具论差互齐等仍有四句可知别者经是本名教
是义称即如诸经之初皆题为经不题为教然教即
指诸经以诸经中含诸教义故从义名此经破会无
诸无诸教义故直从本为名文似从别故也此皆从
事别释若从义而通应具四句通序名通而义别别
序事别而义通五事名数虽同馀教其实皆是此中
妙物又皆为證妙法故也表发之事虽即悬殊馀教
馀教非无发起之事况如放光动地多皆有故故其
义通是则通别俱别通别俱通常通常别常别常通
如是非通非别而此通别方乃极其玄致文且略释
故不曲尽不可不知故须具述故是四句宜善思之
然此通别之义非直对于馀教仍须更就当部对馀
教辨略巳如向约当部者初之五事同为證信一部
妙法故名为通如后所明次五别别发起正中诸义
故名为别即如下文五序六瑞属对四十一妙者也
既云妙经通别之序其义岂不然乎文且略从一释
理实具含两意若但一向未尽其致思之思之此并
卷二 第 185a 页 X29-0185.png
约此经说馀经例亦如是。

此下广约诸义料简应为三门一通论通别二别论
通别三一向别通者一切诸经故别约义约名别者
专在此经故若大三段但故但初二若约二门须有
三义今通单复故有此三思之思之然此两序诸家
及今馀文乃有更多名目如前一对约事为名以事
同异故名通别若约人者亦名阿难序如来序初是。

阿难当时问后结集时位置次是如来将说经时先
为方便故也若约建立者亦名奉命序自置序初是
后时奉命安置次是当时自立若约时者亦名未来
序现在序初是如来灭后结集时安次是如来在时
说前缘起若约经者亦名经后序经前序初是如来
说经巳后令置次是如来说经之前自有于此对中
更有一释初是经前以在经初故次是经后以次在
后故今谓初约如来说经次第次约灭后集经次第
亦各有理若就言者亦名集经序说经序初是在后
结集次是当时说故于此又亦名为师资序初是弟
子在后结集流通次即是师当时所说若例儒家亦
名述结序作经序故真谛三藏亦此一对名也初云
我闻故是述而不作次云佛说故是作而非述此前
七对并是随事差别得名若约置立此诸对之意者
亦名證信发起序初是结集之时先学五事为證令
时大众及以末代一切有缘于所传法生信受故次
是说经之时先为五事发动机缘起正说故此对亦
卷二 第 185b 页 X29-0185.png
名劝信表发义准可知亦名破邪显正序初为破外
经初阿沤二字次为显发佛法正道理故亦名表同
章异序初为表显诸佛道同次为章明證入之同异
故亦名正说序流通序思之此前十对不出四意初
七既并是事世界义也次三既设意义次第即当后
三意也然先德有但述五对无有前来通别建立作
述破显同异五对之名虽通述五仍但取證发一对
为当谓馀四对名义有妨并简知之言多不述今谓
一往别论通别證发此之两对最为要当究而通论
总无不可不应强为去取故后诸家同皆如之今家
光明疏中通述六对用对四悉故并无不可矣何故
经必有此两序古人释云以经有二故有两序谓如
来所说以益异时阿难所传流于末代约时就人故
得有二经既有二序亦宜别故有两序大师净名疏
中释云一切诸经皆有通别两名依此两名故有两
序若尔何故次第不同释云各从其便立名之便宜
先别后通为序之便宜先通后别又复一途明义序
亦前后通何者如现瑞由藉是昔说经之前如是等
事乃是如来将入涅槃方说此语故知在后故并齐
也此之两释或谓难可和会今谓不然前师约證发
释大师约通别解各有所从故不相违然若双存两
对则互相即若各执一对则互相乖彼师不立通别
之名则不可会大师具存诸对故无所不通但对天
人而得两序世所共谈从于两名而得两序世所未
卷二 第 185c 页 X29-0185.png
辨故但略释通别所从不复更论證发之义然经名
序文各只一对论序乃有十对何耶然一即具十十
只是一思之思之若尔如何通名起于通序證信等
耶通名者经也经是佛说之名馀人不得名经通序
正为总令信佛所说故也别名即是妙等正是别序
之所发起故也得此一意馀无滞矣或曰既有两序
固亦宜有两正流通而有不见者何耶答古今名德
但只盛明两序未见论此两正流通时或亦尝询于
先达则云阿难不合有流通义以此故亦难可辄言
必欲论之请俟仪非此造次所能言矣尝试言之者
上来总明两序意竟。

自下别释通序文者释此通文旧诸论中莫先大论
新诸论中莫先佛地今之所用大论文也论中仍有
总别两释后诸释者皆取论意为显总别解然论及
以诸家总解虽广正要不出二意一明置之元由二
明所置之意今大师释亦只明此两也虽明此两仍
在馀文此略不说随文别释兼以显之后学或未旁
通又或未能玄致其统此中应须略述此通序言元
由谁之所置即是如来临涅槃时遗教阿难令其置
也故大论云佛涅槃时阿难心没忧悔不能自出阿
泥楼豆语阿难言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世凡人自
没忧悔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为
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头作何等语如是种
种未来之事应问阿难闻巳闷心少醒得念道力即
卷二 第 186a 页 X29-0186.png
于佛边以是事问佛佛告阿难当依四念处修道解
脱戒经是汝大师车匿比丘当依梵天法治若心柔
软当教迦旃延即可得道是我三大阿僧祇劫所集
法藏之初皆应作如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
某国土某处林中三世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我涅槃
后经初亦当称如是语阿难在后结集之时奉命安
置故得有此通序言也论文甚广今略撮之言梵法
治者梵法默然故不应打骂但摈默故也摩耶大悲
涅槃后分及阿含经皆明此事而大悲经明忧波离
教阿难问其馀经论皆云阿泥楼豆教问先德释云
应是当时二人共教互举其一后分文中某林中下
更云与诸比丘四众而说是经也然此所引四事正
意只在第四一事馀三相从而来诸家及今净名疏
中并广释其所以然三既非文之正意不欲繁文故
此不述后分文中当略辨。

上明置之元由略尔次明所置此之意者诸家所明
大要有四一为除疑即三疑也二为生信三为简邪
四为显正正即三宝最吉祥故经初说也诸家虽广
更不出此四意今意亦有其四一为显诸佛道同故
二为生正信故三为简破邪故四为显正得大利益
故此即四悉之意诸家四意只是此中之三除疑同
是治邪恶摄显正三宝与今第四意大同也今此四
意并在正释如是中明故不于此预说今为对他略
举之耳于后自显不须此繁。
卷二 第 186b 页 X29-0186.png

上来总释略示自下正释通序文者疏文略有三意
初标离合次略释后广解初离合者即分章也准此
中体势应先标章次列名后料简文中但标不列又
不明其所以而注(云云)意在此也言为五者如是为
一我闻为二一时为三佛住为四同闻众为五也六
者开向五中第四佛及住处为两故为六也七者开
向六中第二我闻为二故为七也古今如此不定故
云或矣若五与六自古多尔唯真谛三藏独开为七
如此开合亦无的据但是随当文义斟酌而巳意明
亦并各有道理皆有通用故无去取也若于近代非
真者此七六五异亦更束为四三二一之别四者亦
依真谛三藏总束前之七事为四初如是者明所闻
法我闻者辨能闻人次二證所闻法后二證能闻人
合为三者即三宝也佛为佛宝我闻比丘众等为僧
宝如是一时及处为法宝净法师云如是我闻即法
宝一时佛住即佛宝与大比丘即僧宝成实论云三
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此谓外人经初二字为吉今
以三宝之吉置初对破明彼非吉此意最善合为二
者谓人与法佛及我闻比丘众等此三人也如是一
时处所此三法也人禀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两
相资成互为因果也今谓此捧未为往也能说所说
能被所被既是说经故只应尔合为一者即證信通
序也此意者欲开则从一至七合则从七至一其中
犹多曲碎不能具述然前三则当分文后四乃是意
卷二 第 186c 页 X29-0186.png
义则应先用前三以分其文然后约四未显其意若
直一时离合意舒虽美而文义混淆后学难辨其宗
终为烦惑而巳今谓若一时曲分别前五句自有十
义同闻句中复更多别何但为七故大论中点字别
释极为繁细释义则可科文则否故若为七此则科
文巳兼带义若四三二一此则一向约义不涉科若
直随文起尽正应为六若尅从义科文则正应为五
故为此二最得其实一家常所用也非直义理允当
亦乃有文證据何者即如世亲般若灯论颂前三明
弟子后三證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事皆如是故知随
文起尽定可为六亲光菩萨佛地论中科判彼经初
序文云总显巳闻及教起时分别显教主及教起处
教所被机诸家共云此论五序即此文也此则从义
为五明矣故知直为五六文义尽也然古人为五则
合主处佛地论中为五则合如是我闻此之开合亦
莫之定今谓正应如论何者此序正明传述非自巳
作显巳闻佛所说将举巳闻先举其所举所显能能
所不得相离故须合此二也光宅云如是者将传所
闻先提一部如是一部经我从佛闻即为我闻而作
弄胤此得其实正与论合故知得其要则理自玄会
矣然消文之便正宜从六显意之便则宜五五六相
修文义兼畅尽善尽美故云或六不专一也然此五
六通为后时證信西方诸论此方诸师皆同此说而
近古有一名德独异于此约义约文广破不许谓初
卷二 第 187a 页 X29-0187.png
二句尔可一时以下并是当时发起之事何得以为
经后證信当时若无此等诸事说何所托谁说说何
所被此并发起之要何得以为證信。

次引经论證显其非然后自立正义以初二句一句
證信下之四句义兼两句虽复两向为对前来一向
證信故复以为一向證信故复以为一向属发起序
彼文甚广不欲繁述今观此说虽据文义而违文乖
乘时甚何者佛意正以此之六事通是当时发起故
得并为后时證信若不通于当时不得为后證信则
正应云此之六句通为当时发起通为后时證信如
何离初二句以为一向擘据圣意两俱不成虽并当
时发起今置经首意不在于当持则正应云此六虽
并通为当时发起今则一句以为證信但言后證不
失当起而却以为一向发起得前失后非置本怀颠
倒之甚世亲论云前三明弟子后三證师说一切修
多罗其事皆如是佛地论中总名六句为教起因缘
大智论中所释六句并不出于信义此三文意并明
六句通是为后證信而今不许故是乖背圣教明文
以此文义證知其说所失大矣岂意斯人而有斯疾
彼虽独尔自后作者并无从用良有以焉与或曰初
二云何通于当时旧有释云以物有信心方乃说法
故知有如是也今谓此释犹有未尽何者如是之言
即是信也通于能所所信即妙法能信即净心若不
先有此法不能应感而说若不先有此心不能感应
卷二 第 187b 页 X29-0187.png
而生所以得说得生皆由将说之前巳有故也不尔
则无感应因缘之义以是故知如是之事当时巳有
我闻以下不俟偷矣故大师净名疏云此之六事佛
说法时巳自具有以是故并通也上来且论六事通
于现未若论发起之义仍有未了何失论发起须是
非常瑞相发动机缘起于将说至如时处主伴但是
通途因缘何经不有此四既未有殊常将何以为发
起故知若未殊异不得名为发起都由此师全不肯
立通别一对之名故致斯乱此又为一失矣辄观诸
经序之差别大略有三有经具有两序即如今此法
华经等即随两名各定有经但有證信义兼发起即
如佛地解深密等虽无别发起而于通序主处及众
三事之中广明德相业用非常即可以为表发机教
即当发起故即义兼二也有经虽但有通序而又全
无发起之义即如弥陀经等以初五事之中复三并
无异常之事无可以兼发起故所释明无发起之义
又若后有别发起序前證信中虽兼有之亦一向判
属證信即如华严经等通中即有非常事故后既有
别前但为通而今此经既有两序通名證发两名各
定彼师判一切经尽令如彼或未达者谓之必尔疑
于馀师所失既深故略明之若得此意无惑异说思
之思之。

上来第一略明离合标章竟讫下当第二略释文者
略释六句文也以并未分四释之别故云略矣然此
卷二 第 187c 页 X29-0187.png
六事若直依文名之如前可知若更依义别立名者
一举所闻法二明能持人三闻持之时四闻持所从
亦名所闻之主五闻持之处六闻持之伴亦名同闻
众若依佛地论名所被机此名于佛则便若于阿难
證信之义犹迁矣若伴众之名𨒬矣此是阿难结集
传持佛说故须此名之矣所以初略释者举要标宗
令意易见后广释中虽为四解皆不出此略标中意
各又是为后广释作本故也言举所闻之法体者总
指一部文义皆是昔日所闻之体对于能闻之人故
云所闻之法今称如是则以言而提起之故云举也
此是阿难圣者结集之时先以其言提起一部所闻
之法以发我闻显巳闻而持之故云尔也此意总指
如来当时三段之说并为巳昔所闻之体非谓别指
如来正宗之说疑云发起五事虽并当时前三乃事
非是言说如何得为所闻若尔宝塔神力从地涌出
此等亦并是事亦应非所闻耶释云以在正说之中
又事少说多相从故得并为闻也发起五事亦尔并
在结集之中亦说多事少故并名闻不应不然弥天
安师释云闻有三义一见二闻三知谓阿难当时亦
见佛身及诸神变之事闻佛口说音声知佛心之所
为经中具有此三即是总持如来三密之化只一闻
言含此三义故称为闻今谓此释特穷幽致经云依
义不依语此之谓矣然既含三何必举闻设举见知
亦不无疑然以言说多故此土音声为佛事故偏举
卷二 第 188a 页 X29-0188.png
于闻而实即含三义如后更明若得此意无所不通
不劳自蔽人法相对其义巳足更云体者或只一义
或兼别显体相如后所释能持人者虽兼馀人如后
所明然则正是阿难自斥于巳是能闻持向来所说
法之人也对前所闻应言能闻而言持者盖互举耳
然闻通持别将显其人非直能闻复是能持之人故
也故称我闻于此而后列名于后正为彰其通别两
义故也言和合等者谓总一会说听始终之时节也
此言似通熟寻乃别何者闻谓所闻即佛说也持谓
领持巳听受也阿难言巳闻佛所说奉而持之能所
相会始终究竟同一限分故言闻持和合非异时矣
非异故即是一此一之言含有二义一简馀会故二
显一会能始终故也思之言时从佛闻者的显闻持
所从于胜人也谓从究竟觉人之所闻也大论云说
法之人有五一佛二佛弟了三者仙人四者诸天五
者化人今简馀四的显于昔一时亲从佛闻故也言
闻持之所者阿难显巳当昔之时从佛于此处所听
闻领持故也言闻持之伴者伴谓朋类也阿难谓巳
当昔之时于某方所与诸比丘大众相共闻佛所说
则阿难为闻持之主诸馀大众皆是朋伴非望佛若
望教主阿难亦为等伴则如佛地论中名为所被机
教主而得此名也如后所列声闻菩萨天人八部并
为同闻之伴文中略举亲胜言比丘矣此六既是阿
难證信之序故须皆约阿难以释又是传述显非巳
卷二 第 188b 页 X29-0188.png
作故须皆约闻持之言也然此六句别言之一一皆
须通于一部并以一妙贯之方是此经之意何者
所闻即总举一部之妙法能闻即总能持一部妙法
之人一时即说听一部妙法之时佛即能说一部妙
法之人处即说听一部妙法之处所伴即同闻一部
妙法之众也如此岂非通取一部之义前约当部释
通序名意以此矣以通从别故一一事无非即妙如
是方是妙经通序證信之意望广说中其义明矣此
皆因缘等者总结向来略释六句之要意也此六皆
是相与共成断疑立信之方故言此皆因缘和合言
次第相生者即如初举所闻之法须有能闻之人复
是何时复从谁闻复在何处为独为共传传因前而
起于后故云次第相生事既极成故但须此六也以
总集时大众及后末代一切有缘因有信心为因六
句为缘信心生成即信果也亦所生法也然经或称
我闻如是据现从多从正故云次第相生也。

又如是广释六义一一皆作因缘等四种释也然此
四释准如馀文因缘名总馀释名别此中固尔故此
四释自有次第不可杂乱若于因缘便明权实之义
是即繁乱其序观时说者难免斯各设不杂乱又不
知后为显于前前后挽说并乖宗旨后学固宜慎之
今初因缘释者即释如是之言义也义谓所以有何
所以名为如是文约四悉明之即是有如此四悉所
以故称如是然四悉檀之义深广无涯虽一家盛释
卷二 第 188c 页 X29-0188.png
若深体其宗致积学犹为不易况后新学信以为难
委论名状巳备玄文此中直用解释不复更辨新进
之辈多先疏文未能遍览说释之者又不复述致令
学者触多不会今先略辨自备遗忘然后正释疏文
然四是别称悉檀是总名别是此方言总犹而梵语
且就此方经论寻其元出在楞伽经大智度论楞伽
但标通名而无别义大论广明别义不释通名然此
通名西方乃有多名其声相远致令古来翻译多滥
辨之可于释玄义中非所明此类固多不独一二今
亦未暇具辨密严经中寻古今章疏皆云悉檀正翻
为宗谓义宗也今案天亲菩萨传云天亲作论破外
全七十论其枝末虽存而悉檀巳坏案宗者本也言
其枝末虽复存而其根本巳被破坏故知悉檀翻宗
义为允矣即是四宗名四悉檀不与世诤故从允矣
然宗义乃多今即正当本也主也一切感应利益之
事皆以此四为本为主故名四宗故大论中以四为
一切教起之因缘即其义也通名略尔又宗是尊崇
归趣之总显说法之要怕也其别名者大论云一者
世界二者各各为人三者对治四者第一义也总说
一切世间缘生事法对于第一义理故名世界随人
根性堪宜为令生于信善于一事中或听不听作二
种故名各各为人以其法药歒破现起诸重恶病故
名对治显示法性真实之理名第一义文初总谈因
缘和合而有诸法显正法相总异世间一切邪亦为
卷二 第 189a 页 X29-0189.png
谬说非正次是别化善人三是别破恶人四是显于
正道此之两番附论文释更约要义以申之者初一
总谈世间一切法相后三别明生善灭恶法性之法
也又初总谈一切法相次别说善法功德次别明恶
法过患后显真空妙理又初总谈假实所依三种世
间次二别明假名善恶第四则明出前三种世间法
也有前三总别明世谛第四明真谛论云世界故有
人世界故有治故知前三并世谛又初令生解次令
生信三令修行四悟胜道如是义类无尽不可具述
若得向来诸意随文异释皆可会矣不然触途多惑
又禅经明四随谓随乐随宜随治随义与四悉义亦
是同也如是义释问何故要以四悉释因缘答以四
正是感应因缘之义故也故大论中正以释缘起义
矣问此四乃大论正明般若缘起何用法华而今用
之答大论释大品经经中亦无四悉之名而论得用
之释法华虽无其名何妨得用释论云四悉总摄一
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故一切教化皆不出于
四此称为宗者义现于此又如论明诸佛常依二谛
说法四悉既是二谛如前所明故摄一切意尽故得
用也问经中更明三谛其复如何答第一义言含于
真中合则为二离则为三论在衍门且从通说故四
为二即为三也问若如是者论中但应说四义无不
尽何故总约二十复次以明缘起后仍结云般若无
边缘亦无量今略说耶答辄观论意四悉是总馀是
卷二 第 189b 页 X29-0189.png
别说摄别归总不出四意何以知其然者论中自道
四悉总摄一切经藏如前所引馀缘起中无此言故
又约四悉其文最广馀缘亦不然故以是故知总别
之意明矣若尔论中不在初最后以冠摄诸而于中
间说之然居中统边收前冠后总别更显何复疑乎
如是一切既并不出于四则是一切众生有此四宗
机感为因佛以四宗应发为缘因缘和合说此妙教
获四妙益则感应利益之道尽于此矣后之三释只
成此义一家释义专在于此故是一切事兴之本称
为宗者良有以矣上略明四悉义讫。

次当释疏文者然观诸论及以诸家释此如是之言
体势不同或离或合或复带释离谓别释两字合即
总解二文带谓连带我闻以解如是之意而未即是
释我闻义此三相状易见不繁更述今此文中因缘
兼离合释本迹观心专约合解约教文中一向离释
随文可知今既正约六句消文故略无带我闻释也
然此四种因缘亦名四所以四道理四义意四事等
可善思之。

初云三世等者大论文也此总显示诸佛所说之法
体相状矣如异是非故名如是论中有通别举今直
从通释迦即是现在故也言皆安者谓三世一切诸
佛应世利物既毕圆寂之时皆命弟子结集一切经
初悉皆安置如是等之言故也何要然者释云为明
诸佛道同不详故也意道要皆尔者正为表显一切
卷二 第 189c 页 X29-0189.png
诸佛自行化他之道皆悉同等更无互相是非诤竞
故令必皆安置如是之言所以然者以如是同之辞
是即不诤之义故并置此言以表于此自行之道同
即皆如法相解化他之道同即皆如法相说以是故
皆同也不同则互相是非诤竞既同故无之矣世即
三世诸佛互无是非固非别矣又世不同故有诤诸
佛既同故无诤也同即不异见是释如是也不诤无
非即释是也以总显示诸佛所说之法体相如此不
异无非名为如是故是世界义也此句既是所闻之
法则此一悉总即一部所闻之法体相尽矣下之三
悉只是别显其功能矣前略标中加于体字意或在
此思之。

次明为生信故称如是者此文略取论意消为难见
且时即一时方即城山处也信即所生之果时处能
生之因亦名为法所生信果其状如何即大论云如
是者信也不信者是事不如是其状信者言是事如
是故如是之言即又是信之相也如是之信依事而
立正由时处而得生起故云时方令生故是能所因
果之法准合具如论中能所兼举今文故其文简而
意自备直举其能而显于所故虽举其能而意不在
于能以正释如是是信之辞故也若通论此信之言
仍有多意谓信因信果信体信相能信所信因果即
向所论者也体相即是所信果上净心其言外彰为
相此之体相并为能信所说之法为所信境束而言
卷二 第 190a 页 X29-0190.png
之一所五能所即属前世界之义能即属此为人义
也故今正论其能信矣于能信中正论所生之相若
不略知此诸意者于此文中殊为冥莫问准大论意
如是一句一向为信则馀五句并属令生诸释咸然
今乃偏举时处二者何耶答此曾不有疑者或被向
巳则云俱应是略今谓此由不思议又不寻大论文
故使如此何者准大论文此中人字本合在令字上
正谓举时方人令生信者也人者即能闻能说同闻
之人三既并人此一人字即摄三句并时处二五句
尽矣并證末代有缘令于所传如是之法决定生信
谓如是之人于如是时在如是处与如是伴从如是
人边而闻则如是法灼然如是定可信从矣故云令
生信也而今此文所以尔者此非无本后人之过后
人不晓此人字意又见结为人便谓合在于辄下尔
移之又若具依论文应合有两人字故论云说时方
人令人心生信故也而今如此非直于义未安言句
亦不为稳相从不觉其失甚矣问信有何功而必令
生答其功大矣于次明之为人通论一切生善皆是
其义别论生信正当为人故大论中正约生信释为
人义今此正宜依论故以生信为人也然信即善通
别异耳。

次明为破邪非称如是者此依百论意也亦有古本
及净名疏并作阿陀然百论中并无二字但有吉法
之言或云出大智论寻检大论释通序中亦无此言
卷二 第 190b 页 X29-0190.png
诸家并云阿沤不知陀字何所从出或古相传更有
此异名也西方外人此以阿沤二字表于有无是诸
善利言教之本名为吉法故以置其经首佛明其理
不当教令经首置如是言形斥破彼谬妄彰其道理
不尔故云对破不如不是如何不如不是或云阿沤
既是有无有无异故不如以不如故不是今准光明
疏云外曰阿沤称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异其文故
非是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此即邪正
能所二字其可知矣立正歒破彼邪故是对治义也
如向略释疏文亦巳足矣但于此中人多不晓其事
元由更须依论明之如论云外曰佛说何等法相内
曰恶止善行法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内曰不然
断邪见故说是经也此中两番问答初是破之方便
次番是正破也且初答云恶止等者此即经中诸恶
莫作诸善奉行半偈也准十住婆沙论云如来初出
十二年中常说此偈以为教戒别在迦叶佛通则于
一切故云是则诸佛教论正从通说也此论虽举半
颂摄义亦尽此是论之宗略说名为止行二善次第
二番初且外人意者略依世亲释意明巳经初皆有
吉法以初吉故中后亦吉吉是胜善利义佛经说要
在初即是不吉故中后亦尔故言汝经有过初不吉
也元康法师释云外谓梵王昔以七十二字教世间
梵王后时贪吝心起退失神通世敬心薄梵王忿恨
还取诸字吞之唯阿沤两字从口两边遗落世人收
卷二 第 190c 页 X29-0190.png
得将为字正故以阿字置广主经初沤字置四韦陀
经首名为吉今汝先说恶止恶则在初既其无吉即
名为过故云汝经有过初不吉故凭法师云外以阿
沤为吉无便为咎不必一恶而巳也复有人云梵王
嗔怒吞啖诸字唯此二字在口两角阿表于无沤表
于有以置彼经初也净法师云此之二字犹如字母
能生一切经典文字皆从中出故外置于经首。

次明论主答破之云断邪恶故说是经者世亲释云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见康法师云可通两释一者如
世亲注即以有阿沤为吉无为不吉此是邪见为破
汝邪见故说是经也二者汝煞羊祠天持牛戒等此
是邪见名之为恶正止汝此恶故言恶止此则恶自
属汝何关我经是故言吉无有不吉之过今谓此是
论主用佛经意破彼邪恶略如是也次更约不定破
明无定实故无吉法次更约无从破谓约自他共推
皆无从生都无吉法故无可置于经首也论文极广
非此中意故不须述前来先出外难执有吉法即是
所破阿沤二字次出论主用佛经以破之即当经初
如是能破之势数也古今所用正当前来第二番也
然论正以恶止二字破外阿沤其言永殊又非经首
何开如是之义以类经之能破然观文意未尝不分
而人自致混乱斯不可巳须略明之元康法师云此
恶止善行乃是经中一偈论主何不答云我经初言
如是我闻不言恶止而今乃作此答岂非曲耶答以
卷二 第 191a 页 X29-0191.png
佛出世先说此偈故即用此为答不劳别说经初言
也意明直就此恶止之言即自是其经首不劳别取
如是之言为答者此是伽陀经最初直说此偈破邪
恶故得即名为经亦即名为初也然此偈释通彼论
主之意未会释经之旨今谓此义有二者一佛在初
破二者灭后初破若佛在时经初破其初者即前恶
止之偈是也若佛灭后经初破其初者即诸经初如
是之言是也能破有殊所破无别论据佛在今论灭
后今所依论但取以释所破不用论中能破不晓此
意便谓经论能所并同即取论中三番破义以破二
字此自是论可关于经此殊不可若必然者恶止之
与如是文义若为通会幸清思之问何以得知但取
其所不取其能答向言二能文义不同何更犹惑既
惑亦更言之一者二所一向是同二能义全别故二
者一家及诸所引论文皆但取以释阿沤吉法不引
恶止之言故三者据释彼论之家皆不用经如是之
言以释论中能破义故如前所引元康法师问答是
也以是故决定不用论能破义矣问论中何故偏约
在初为破而不约于后初答如来出世初说此偈正
为破彼邪恶是彼论宗于时便宜故论始终偏论此
义灭后经初如是之言既含多义破邪乃是其中之
一非彼论宗故不约后初也问经既无文论又不说
何以知此如是之言亦破邪初二字答例初知后初
出经初既破彼初灭后之初固合破彼初也又彼外
卷二 第 191b 页 X29-0191.png
教之首既置阿沤以明吉法佛教之首理合对简异
之故诸家并呼如是为简异也又据如是之言正是
形斥不如不是之辞故也以是故知兼破彼初二字
信矣然彼外以阿沤为吉法今以如是破之阿沤既
非如是吉法亦非吉法初既并非中后固失邪既不
建正义斯立初既如是中后固然既皆如是亦并吉
法故知如是亦并吉法故知如是亦即是大吉祥之
法以若信从能生一切胜妙功德故也如次所明此
义每闻但憎繁结聊以自释故此委论。

次明为显第一义故言如是者此即肇师之言以其
理通故用之也然此第一义意全是明前为人生信
功能利益义也何以知其然者大论释此先明令物
生信次广明功德利益以释今生之意诸家皆取论
意广解今文前明举时方人正令物以生信而全未
明生信有何利益若明此义即属第一义意故前略
之于此以题便成第一义释能不繁文而会其理工
之至矣不然义有不足文莫能消言信顺之辞者谓
闻所说如是道理决定谓之然也即大论云其信者
言是事如是也此即举前为人生信之言前但举能稳
所于此方显谓若能如是深信则于所闻之义理悉
能契会證得若能如是至顺则于师资之道法皆得
圆满成就也此并因于信顺而能證得如是功德故
是功德能利益第一义之意矣所闻之理总指一部
所筌之义理师资之道总指一部授受之道法此理
卷二 第 191c 页 X29-0191.png
与道即前世界释中诸佛道同之言摄尽皆是通举
一切但取證得为异不得闻理闻道之言及见结为
第一义释便为简事之理中虚之道解者殊乖文旨
通论顺犹信义故五蕴论云信者谓符顺之义别论
决定谓尔为信恭从不逆为顺今文大体是同但约
人法以分二别以法由人说从人闻于法信法必从
人信法将證会则顺人道成就义为两说实未始异
师本化资令从其道弟子若不信会则师化道不行
弟子若能信会师之化导则亦成就师道矣弟子受
学之道亦成就矣故信会顺相与一而巳矣然第一
义释体势不一随文自见会此总约證得所信一切
道理故是第一义也如此论信利益其莫大矣华严
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依彼义者即
以住等六住功德名为一切善法若今意者十信亦
从是起则七位功德善法皆由信生大论云佛法大
海信为能入义亦如之总诸经论古今诸师百千种
释显信功能利益终无出于此中之意可谓一言蔽
诸于斯信矣但心粗浅不觉如此深妙思之思之如
是言兴以此四种因缘为本为主故此四缘并名悉
檀宗义明矣上释四义既广者欲要易解者初明法
体不异无非故名如是次明人信前法灼然如是故
名如是次是形彼邪教初言不如不是故名如是后
是造会成就故名如是不然文义机行不相通会何
由可解又初令解如是法次令信如是法次令辨邪
卷二 第 192a 页 X29-0192.png
非如是法后令證正如是义此是通显四意利益不
同向来第一义别又此句是證信之端四意虽殊莫
非信义则初是所信境次是能信相次是正信破邪
后是正信利益若不尔者乖其宗旨准唐译亲光菩
萨作佛地论释佛地经亦以四意释如是义名虽有
异数次并同故其义可会此意矣但彼带我闻以释
恐繁不述。

下结示广略者甚广甚广也不具略也广谓大论诸
家大师大论文有数纸诸家亦然大师采用固应多
广丹丘撮略其要故此云也然虽甚广要不越于四
悉之意若能精识前之四义纵百千种悉入其中得
纲要统无惑条目注(云云)者意各如是准大论及诸
家如前四义并属通谈所置通序六句之意而今别
为释初如是义者何耶然今虽在于别而亦不失于
通以如是句最总为诸句本故也思之。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二